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專題 > 熱點專題

中國當代文學史筆記文學思潮

欄目: 熱點專題 / 釋出於: / 人氣:1.45W

50年代、60年代文學運動與文學思潮,下面是本站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中國當代文學史筆記文學思潮

一、關於電影《武訓傳》的討論

新中國成立前夕召開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明確規定了黨在全國勝利以後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任務和途徑,提出國內的矛盾將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政治上與資產階級的鬥爭,首先在思想文化戰線揭開序幕。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應當重視電影<武訓傳>的討論》,表達了毛澤東對歷史、對社會主義文藝的基本立場:其一,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其二,文藝問題就是政治問題。其三,清除資產階級殘餘與改造小資產階級思想構成文藝界的長期任務。由此批判電影《武訓傳》的運動拉開序幕,這是從一場文藝論爭演變為一場全國範圍的大規模的群眾性批判運動。

二、對《紅樓夢》研究中主觀唯心論的批判

俞平伯是繼胡適之後的“新紅學派”的代表人物,20xx年代出版了《紅樓夢辨》,對《紅樓夢》及其作者、小說的藝術成就做出了獨到的研究。1954年俞平伯又發表《紅樓夢簡論》。“新紅學派”的研究方法,有繁瑣考證的偏頗。1954年,李希凡、藍翎在《文史哲》月刊發表《關於<紅樓夢簡論>及其他》,在文藝界引起強烈反響,並引起了毛澤東的重視。這樣,在全國範圍內,又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批判資產階級主觀唯心論的文藝運動和文藝思想鬥爭。期間引發了接踵而至的批判胡風文藝思想的運動。

三、對胡風文藝思想的批判

1954年7月,胡風向中共中央政治局送了一份30萬字的長篇報告,就文藝問題陳述了自己的意見

195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向中共中央提交《關於開展批判胡風思想的報告》,要求在批判俞平伯和胡適的同時,對胡風的文藝思想進行公開批判。

1955年5月13日,《人民日報》開始刊登“關於胡風xx集團的材料”,毛澤東寫了編者按語,斷言胡風等人是“一個暗藏在革命陣營的xx派別”,“是以推翻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恢復帝國主義國民黨的統治為任務的”。

5月18日,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胡風被捕入獄。並在全國各地逮捕路翎、牛漢等92人。

6月份開始,全國展開揭露、批判、清查“胡風xx集團”運動,使2100餘人受到牽連。其中92人被捕,62人被隔離審查,73人被停職反省,胡風本人於1965年被判處有期徒刑,1969年又加判為無期徒刑,從而造成一起重大冤假錯案。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為胡風等人恢復了名譽。胡風1979年獲釋,此後,曾任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中國作協顧問等。1985年6月8日病逝於北京。

四、“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提出

1956年4月28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應該成為我國發展科學、繁榮文學藝術的方針。

但1957年反右鬥爭擴大化後,“雙百方針”的貫徹受到了干擾和損害,60年代國中共中央開始糾正這一錯誤,但1964年後,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這一方針又受到了嚴重的破壞。8年樣板戲幾乎獨佔了中國所有的藝術舞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研究也幾乎停止。

五、文藝界的反右鬥爭

文藝界的反右鬥爭是人為的政治上的“反右派”鬥爭引起的,1957年6月6日中國作協黨組召開擴大全議對丁玲,陳企霞,馮雪峰展開批判,揭開了文藝界反右鬥爭的序幕,隨後整個文藝界展開了反右派鬥爭,這場運動傷害了一大批文藝工作者,嚴重破壞了藝術生產力,嚴重干擾了“雙百”方針的貫徹。

1958年6月,著名作家丁玲戴上了“丁、陳反黨集團”和“丁玲、馮雪峰右派集團頭目”兩頂大帽子。“丁陳集團”是1955年的事,她受到殘酷鬥爭,後來不了了之。誰料1957年舊賬新算,《人民日報》以顯赫的題目報道:《文藝界反右鬥爭的重大進展,攻破丁玲、陳企霞反黨集團》,不久,又將她作為“丁玲、馮雪峰反黨集團”的又一主要成員,進行批判鬥爭,被開除黨籍、開除公職。

六、文藝政策的調整

1960年冬,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文藝界也開始實行文藝政策的調整,甄別平反曾經受到錯誤批判的作家作品等。這些舉措在文藝界產生了較強烈的反響,區域性地調動了一些作家、藝術家的積極性。

七、“左”傾思潮的升級給文學事業造成的新損失

1962年9月召開的黨的八屆十中全會,向全黨全民發出了“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的號召,強調要狠抓意識形態領域的階級鬥爭。《劉志丹》、《紅河激浪》、《李慧娘》、《北國江南》、《早春二月》、《不夜城》、《林家鋪子》、《舞臺姐妹》、《謝瑤環》、《海瑞罷官》等作品和相關創作人員受到批判,引發了多起株連甚廣的冤案。“左”傾思潮越演越烈火,嚴重摧殘了文藝事業,直接點燃了“文化大革命”的導火線。

八、新中國成立後前期十七年(1949~1966)文學成就概述

第一次文代會的召開,標誌著新中國新文學開始進入當代文學的新階段。會議明確了文藝為人民服務、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通過成立了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十七年的小說創作,長、短篇均有可觀的數量和較高的質量。長篇小說尤以寫革命歷史題材的佳作較多,如《紅旗譜》、《紅日》、《紅巖》、《保衛延安》等。短篇小說創作的題材和風格日趨多樣化,其中,茹誌鵑、峻青、王願堅、馬烽、王蒙等人的創作成就更為突出。

十七年的詩歌創作成就主要體現在政治抒情詩、長篇敘事詩以及具有民歌味的愛情詩創作等方面。主要詩人有郭小川、賀敬之、李季、聞捷等。

散文創作在本時期出現了繁榮昌盛的局面。楊朔、秦牧、劉白羽等散文家已各自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戲劇創作也較繁榮。老舍的《龍鬚溝》、《茶館》、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漢的《關漢卿》、曹禺等的《膽劍篇》等均有獨特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