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六百字的讀書筆記(通用16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釋出於: / 人氣:2.93W

六百字的讀書筆記 篇1

最近正在看一篇長篇小說: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雖然暫時只看完《家》這篇,發現巴金老爺爺對其中的人物刻畫可謂是活靈活現、惟妙惟肖,讓我銘記於心。深刻的感受到巴金老爺爺不愧為偉大的巴金。

六百字的讀書筆記(通用16篇)

現在正在讀第二本,當我讀完第一本《家》後,給我的感覺真可謂身臨其境,巴金老爺爺透過對一個大家庭的描寫折射出對舊社會舊制度的厭惡與憎恨,痛斥了人與人在交往中黑暗、違心和奉承,通過三兄弟間性格的不同和對未來社會的不同看法進行了層層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讓人眼前一亮。在三兄弟中我最欣賞的是老三覺慧他是一個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堅定不移的相信舊社會一定會過去,舊制度一定會被捨棄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使他和老大覺新的性格剛好背道而馳,就像兩條平行線不可能有任何交叉點一樣,也就註定著他們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老大覺新的性格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懦弱到極點的那種人,在以前就稱他為“無抵抗主義”,也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導致他身邊最親的人死的死,走的走。雖然他感到無比的痛苦,但這種痛苦卻並沒有讓他改變自己的性格,只是在思想上有了些許轉變,但這種轉變並不足以讓他有所行動,他還保留著那分懦弱。而三兄弟中的老二覺民則是站在覺慧那邊,但他並不象覺慧那樣衝動,有著沉穩的性格,在必要的時候也回積極主動的爭取幸福,從這點上來說我還是很欣賞他的。因此在整個大家庭中,只有覺民和覺慧站在同一陣線上的,其他人則全是舊社會,舊體制的擁護者,可見覺民、覺慧和這個大家庭的隔閡有多麼深,所以覺慧除了恨透了這個舊社會、舊體制外,也恨透了這個只有舊體制和舊制度的大家庭,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了!以此表明他抵抗這個舊社會的決心。

整本書就是圍繞著覺民、覺慧兩兄弟怎麼和那個舊社會、舊制度作鬥爭並最終獲得勝利的故事,整篇文章以“家”為主題貫穿始終,讓人看了愛不釋手、欲罷不能。

六百字的讀書筆記 篇2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思想認識;學習教育階段;對照檢查階段;整改提高階段;今後努力的方向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在政治思想方面,能堅持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學習《科學發展觀》、《教師法》,按照《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嚴格要求自己,遵守社會公德、學習教育活動在學校的統一安排下,採取相對集中學習與個人學習的方式、對照檢查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認真學習,提高認識的基礎上揭示問題,找準主要矛盾、根據自己對照檢查發現的主要問題,針對性地採取措施,建立健全有關的條款,使自己師德師風建設逐漸走上正常化,制度化的軌道、更新教育觀念,徹底改變以往那種懲罰學生是為學生好的錯誤思想,改變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態度,主動,積極地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尊重學生人格,熱愛學生、積極調整心態,明確自身的“責,權,義”正確處理奉獻與索取,集體與個人,名利和道義之間的關係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開展“三查三促三提高”活動以來,在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狠抓師德師風建設,認真召開教師個人自查自糾民主生活會,採取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宣傳教育活動,針對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了整改,師德師風明顯好轉,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現將我個人學習師德師風情況總結如下:

一、思想認識

在政治思想方面,能堅持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學習《科學發展觀》、《教師法》,按照《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嚴格要求自己,遵守社會公德。“為教育事業奮鬥終身的獻身精神,”把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看成最高美德,時時激勵我,工作上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服從領導,不打折扣,認真完成學校領導交給的各項工作任務,並用“學為人師,行為示範”的要求來約束自己,做家長認可,學生喜歡,學校放心的教師。在平時我經常進行自我反省,時時處處對自己嚴格要求,查詢不足,努力營造一個好老師的形象。

二、學習教育階段

學習教育活動在學校的統一安排下,採取相對集中學習與個人學習的方式。學習教育的主要內容,除有關的政治理論外,重點學習《教師法》、《教育部關於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等,使教師們從思想深處認識到師德師風的重要意義,切實提高了思......

六百字的讀書筆記 篇3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叫《格列佛遊記》,它是英國的喬納森斯威夫特寫的。

這本書主要講了一位叫格列佛的人到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惠馬國等國度的離奇旅行和種種遭遇。

我還在這本書的前言上看到:這是一本集中反映了8世紀前半期英國社會的各種矛盾,辛辣的諷刺、批判了英國的內政和外交政策。

看到這裡我就想:這好像是一篇童話故事,怎麼會是諷刺當時的英國呢?

於是,我帶著這些問題翻開了這本書本在裡面找到了一些關於這個問題的蛛絲馬跡:比如,在惠馬國的語言中沒有“撒謊”和“欺騙”這樣的字眼,人們更不懂他們的含義。他們也不懂什麼是“懷疑”。在他們的國度中,一切都是真實的、透明的。

再比如,在大人國裡,當格列佛像大人國皇帝述及他的國家過去百年間的歷史事件時,大人國皇帝認為這段歷史只是一串陰謀、造反、謀殺、屠戮革命和流放等的醜事的堆砌,是貪婪、派性、偽善、背信、殘暴、狂怒、瘋癲、仇恨、嫉妒、淫慾、陰險和野心所能產生的最壞的惡果。

當我讀完這本書,我十分羨慕這些國家的人,十分單純,善良。我希望我們的世界能像這些國家一樣,沒有謊言,沒有戰爭。這樣,我們的世界將變得更加和平、美好。

六百字的讀書筆記 篇4

我從小就是個書迷,幾乎看遍了我所有能看到的書,但一直沒有時間,也沒有毅力去看完一本完完整整的小說。那一天,妹妹帶來了一本厚厚的小說,說是專門為我借的。驚訝之餘,我第一次細細打量了這樣一本拿在手裡彷彿有著濃厚歲月滄桑的小說——《穆斯林的葬禮》。精緻的封面,引人入勝的介紹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我靜下心來,開始翻閱。令我沒想到的是,這本書的文風那麼符合我的胃口,就好像一個赤腳走在遍佈荊棘的荒路上的人突然穿上了一雙舒服的鞋子,那種感覺是無法表達出來的,只能用心去體會。

書裡的文字,就像一件件華美的羽衣,不僅語言優美,韻味悠長,還經得起細細的推敲。它給我一種遠離人間,像是在另一個世界的感覺。清新脫俗,華麗精緻,既不庸俗,也不拖拉。這才是我一直想要閱讀的作品啊!

書裡的主人公韓子奇痴迷於玉,促使了他與樑君璧的婚姻,但是那是逆境中的自然結合,沒有愛情。但是在海外流浪十年之久讓他與樑冰玉惺惺相惜,產生感情,最終生得一女,新月。而她,又是另一個蕩氣迴腸的故事了。她始終逃脫不了命運的安排,和自己相愛的人陰陽相隔,只有一首《梁祝》永永遠遠的陪著楚雁潮,陪著他寂寞的心……

這是一個悲劇,卻充滿著力量。也許是我還小,對於這本書的真正含義我理解得並不透徹,但是我無法否認對它的喜愛,它所表達的情感遠遠超出了文字本身,它的身上有著濃濃的民族氣息,它的身上烙著鮮明的時代的印記,成為了一個民族,乃至一個時代的記憶。

我用了四天的休息時間將它看完,才發覺自己已深深陷入了霍達用文字編織的世界裡。那個似真似幻,欲語淚先流的世界,成為了我心中永遠的神聖。直至現在,那婉轉千回的故事仍似歷歷在目,只要腦中一想起它,各種刻骨銘心的愛情悲劇便會蜂擁而至,要思考好久才能回味過來,心中早已不復平靜。

指尖磨砂著精緻的封面,我的嘴角卻勾起了笑容,經典便是經典,只可永遠在心中珍藏。

六百字的讀書筆記 篇5

到抱朴向見素訴說為止,我以為所有真相都水落石出。可看到後來才明白,抱朴所說的只是往事的結果,第十八章裡的真相才是充斥著血色的,相比起抱朴的敘述,這一段言辭要激烈的多。一群沒有理智沒有人性的瘋子互相撕咬到鮮血遍地,看得讓人氣得發抖,恨不能怒而起,一拳揮過去,把他們全都打清醒。在這些件事裡,四爺爺的可怕可憎面目也漸漸顯露出來,不同於趙多多表現在外面的殘暴血腥,四爺爺的陰險凶殘都隱藏在內心。

土改、還鄉團、參軍運動,於是本以為只是為了講述老隋家的又一個苦難的“隋大虎之死”和窪狸鎮的苦難聯絡起來了,成了一個又一個滴著血的標誌。我相信這些殘酷的描寫大多是能和歷史重合的,即使沒有窪狸鎮的存在,也必定曾發生在其他地方,在那段沒人願意提及的歷史裡。而這些被刺激出來的獸性,殘忍到極致的政治運動,是我們過著安逸生活的人無法理解的。

總覺得《1984》和作者筆下的窪狸鎮的是相似的、瘋狂的、可怕的世界,不同的只是窪狸鎮的是“真實”的,《1984》則是我認為曾經很可能出現的世界。

這是一部民族滄桑的心靈史,小說通過隋家幾個子女在歷史的長河中性格和命運的變遷,刻畫了膠東蘆青河畔窪狸鎮上幾個家庭四十開著小轎車,出了車禍,人都燒焦了,這似乎也給老隋家報了仇。最終隋抱撲接手了粉絲廠,用盡心力經營,忘記了自己的愛情。

多年來的榮辱沉浮,悲歡離合,真實得再現了那個特殊年代裡人性的扭曲以及在改革大潮的衝擊下,那塊土地的變化。

六百字的讀書筆記 篇6

暑假裡,我看起了媽媽給我買的《格列佛遊記》,我剛看了幾頁就被裡面聰明伶俐、個性鮮明的人物,跌宕起伏、有趣誇張的情節牢牢地吸引住了。航海家格列佛是一名隨船醫生,他勇敢、聰明,會說十幾個國家的語言,航海的經驗也很足。一次航海,他經過了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和慧馬國,發生了許多有趣又驚險的故事:他在大人國被一群巨大的老鼠抓走,但他臨危不懼,拿出匕首,勇敢的和老鼠搏鬥,最後竟然把老鼠全部殺死了。

我愛看這個故事,裡面的故事實在是太特別了!每一個段落都會讓我發笑,裡面描寫的人物怪模怪樣,讓我覺得滑稽極了,連爸爸媽媽這兩位成年人都搶著看,這個故事真是太神奇了,我感覺這書有一股魔力,使我的眼睛無法離開書本,連吃飯都忘了。

我佩服格列佛,佩服他的勇敢,佩服他的機靈,特別是他那種遇到困難永不退縮的精神。要是我可以穿越時空,我會陪同格列佛一起上路,和他一起遠航,一起衝破難關,一起打敗怪物,一起獲取知識,當永遠的勝利者!要是我以後也當了一名航海家,我就可以遊覽各國的美麗景色,說不定還會發生像格列佛一樣的奇遇……

六百字的讀書筆記 篇7

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小說式的筆調記錄下該群體成員的行為,群體互動,非正式的社會結構。在觀察的過程當中,作者尤其注意群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群體領袖是如何保持其領袖地位的,維持其群體聲望的;群體成員是如何相互共處的,如何與群體領袖互動;跳出一個群體,作者特別注意到,不同群體之間的互動……書中作者這樣寫道:諾頓幫一起去打保齡球的時候,每個成員的表現不僅與他們的技術有關,而且與其在群體中的地位有著密切的關係,在群體活動當中,領袖會想盡辦法保證自己的優秀。

在哈佛大學青年研究員基金的資助下,作者於1936至1940年,對波士頓市的一個義大利人貧民區(即作者稱之為“科奈維爾”的波士頓北區)進行了實地研究。本書即是對這一研究過程、所獲資料及結論的翔實而生動的記述。

多年來,科納維爾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問題區,那裡青少年犯罪率很高、成年人犯罪十分普遍,在蕭條時期這裡的很大一部分人是靠家庭救濟金或公共事業振興署維持生活。美國人覺得科納維爾與社會其他地區格格不入,認為它是幹非法勾當的人和貪汙腐敗的政客、平窮和犯罪,以及起顛覆作用的信仰和活動的大本營。

然而事實上,真正瞭解內情的人卻可以在科納維爾發現一個高度有組織的,完整的社會組織。

同時,隨著在美國出生的一代長大成人,科納維爾的生活模式經歷了深遠的變化。這一切的一切都吸引了作者去探究,去回答人們對於科納維爾提出的種種問題。

作者以被研究群體——“街角幫”一員的身份,置身於觀察物件的環境和活動中,對閒蕩於街頭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狀況、非正式組織的內部結構及活動方式,以及他們與周圍社會(主要是非法團伙成員和政治組織)的關係加以觀察,並及時做出記錄和分析,最後從中引出關於該社群社會結構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結構。

這本書真正吸引我的,在於作者所給出的第一手資料。 街角幫的生活形式,活動方式,人際關係,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書中找到細緻詳細的闡述。很明顯,只有真正置身於研究。

《街角社會》所取得的成功與懷特在科納維爾長期的實地調查有著密切的關係,而懷特的科納維爾實地調查凝聚著寶貴的社群研究方法。選準研究的突破口開展調查研究,進行初步調查是非常必要的。通過查閱有關的文獻資料,可以瞭解前人研究的程度,弄清有關概念和理論,避免重複無效的研究,同時又可以提出自己研究的突破口,彌補前人研究的不足,充分體現研究成果的學術價值和理論水平。

作者研究上的道德爭議,即關於最後利益在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間分配的問題,我認為作者的處理方式是失當的。另一個涉及道德的問題是有關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關係問題。在本書作者的研究過程中,被研究者是被告知研究者的意圖的,因因而這個問題表現得不甚明顯。然而我們還是可以看出研究者被放置在了一個相當尷尬的位置上,對於被研究者來說,他們會覺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傷害:他們把研究者當作朋友看待,卻有時會覺得,自己只是研究者的一個研究物件。而如果被研究者沒有被告知實情,這種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包含了欺騙的成分。這顯然是違背了道德標準的。這不禁使人思考科學研究的道德問題。許多科學研究總是存在與道德標準向衝突的地方,在這種時候,人的好奇心往往都顯得更加重要。

“街角社會”是指,住在城市街角建築裡和大街小巷裡的人們的社會結構和行動模式,我國很多城市都有大量的街角建築。在城市裡,一些多年祀廢失修、擁擠不堪的、眾多的街角建築,組成了形形色色的“街角社會”,那些老舊城市裡眾多的老街和衚衕裡的居民,與城市血肉相連,他們世世代代在“街角社會”裡,長期和諧的生活、生存、發展。這些街角外表很不起眼、很破舊,它們常常是城市裡攤販乞丐的棲息之地,也是城市裡的案件多發之地,但這並不妨礙這裡的人們幾代、幾十代的在這塊土地上出生、成長,在這裡長期和諧的生活。可見“街角社會”的存在是有其歷史和地域、人際關係、設施配套的合理性的。我們在研究城市問題時,對於“街角社會”是不能忽視的。

六百字的讀書筆記 篇8

《格列佛遊記》是斯威夫特的代表作,是一部遠遠超出“兒童讀物”範圍的奇書。分書由四卷組成,每一卷中,主人公梅爾·格列佛都要遇到難以想像的情況,這位英國外科醫生出身,升任船長的冒險家分別在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等遊歷,構成了《格列佛遊記》的四個部分。

第一卷中,格列佛遊歷的是小人國,這裡的居民只有格列佛的十二分之一大。小人國的國王只因經他的臣民高出一個指甲,就自認為是頂天立地的統治者,而官員只要跳繩跳得高,就可以封官加爵。格列佛在大人國看見的是賢明的君王和完備的法律制度,並借大人國國王之口,對英國的弊政予以指麗。第三卷寫的是格列佛以勒皮他遊歷為中心,兼及阿爾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錐、日本四個地方的遊記……

《格列佛遊記》是一部融諷刺和冒險於一體的小說,在這些作者虛構的國度中,有著8世紀英國社會的濃重痕跡。作者通過主人公途經不同國度的遊歷,揭示了當時英國社會的種種矛盾,並對英國的政治制度作了辛辣的諷刺。

六百字的讀書筆記 篇9

去了歐洲以後,對遊記的讀物尤其喜歡,偶遇畢淑敏的《藍色天堂》, 是本沿海郵輪環遊世界的心靈之旅,斷斷續續, 終於讀完了《藍色天堂》。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她的作品,很喜歡她的筆風,灑脫,爽直,風趣,智慧,堅強……對她的許多情節描述為之動容,時不時會下筆在空白處標註自己的讀書心得。(以下摘抄了我的讀書筆記)

iphone photoes 017 iphone photoes 016

"一位高超的女舞者認為佛羅明戈舞可以釋放縱慾和激情,表達出縱慾、激情、慾望、情感等等複雜因素。

有些話,外行人就是看不出來了,也不敢說,怕露怯和褻瀆,內行人就可以放肆地說出本質。我覺得她說出了別人不輕易吐露的真諦,佛羅明戈是表現情慾的舞蹈。觀看佛羅明戈舞蹈最好的地方,不是巍峨輝煌珠光寶氣的劇場,而是充滿了世俗氣息的小酒館。

佛羅明戈舞的女子,不像中國舞蹈的女人那樣柔曼和溫柔,而是經常獨舞,我行我素,帶一點殺氣。就算是男人結伴而舞的時候,也不大像古典芭蕾舞或拉丁舞中的那個樣子,女子緊緊地依附於男子,被男子操縱著,隨他的舞步亦步亦趨,被指揮得團團轉。佛羅明戈舞中的女子,自得其樂。她緊緊租賃經營不留一絲飄動髮絲的髮髻,我總覺得是在強烈表明她的已婚身份。她不像芭蕾舞女主角那樣純潔端莊,時刻好像要飛昇到空中去,不食人間煙火的純潔樣子。也不是國標舞中的女子那樣矜持典雅,目不斜視。在大多數雙從舞中,她和男主角也是忽遠忽近,若即若離。當她真的舞起來之時,表情冷漠甚至可說是痛苦狀,肢體動作卻充滿了熱情,頻頻顯示手腕、手臂和軀幹的靈動及健美。舞蹈者在表演的過程中,嘴巴也不閒著,率性打出“哈列奧”組合拳——包括拍手、捻指和激動的感叫,當然,還有響板。"(P69.9-7.10)

佛羅明戈舞的描述,尤其是對舞者心理與行舞時的靈動之述,很有現場感,喜歡反覆閱讀。溫斯頓.丘吉爾說過:“書看得太快也是生活中一大憾事。讀書時的第一印象是關鍵,如果第一印象不深,以後的印象也就會流於表面,不過重讀一本書也有可能會改變已形成的印象。年輕人讀書和老年人吃飯一樣,都應該特別小心,不能貪多,應細細咀嚼。”所以,慢讀也是一種自我享受與提升的過程。

這畢老師不是舞者,為何能如此精準細膩地寫出這令人心動的文字來,困惑。之後,我尋找了《卡門》的曲子,感受她。

過了一陣子,我又補上了這麼一段話。是突如其來的,想說的話語:我一直在想, 為什麼畢老師能夠這麼恰到好處地寫出舞者的內心活動, 也許這更多歸功於她的心理學分析。所以第一次讀她的書,我便不由自主地喜歡上了她。若是用花來形容,她更像白玫瑰,素雅,高貴,這樣低調高貴的精神,對生命的態度,那份自信與堅強,就如傲然屹立在岡仁波齊峰上的雪蓮。歲月的輪迴,沒有磨滅她的理想,身力與車舟勞頓,並沒有阻截她的步伐,追求理想,她做到了,卻更努力做到了真正的自己。

"……她先是擺出了佛羅明戈舞女子出場的標準神態,聳肩抬頭,眼神落寞,四處搜尋,好像要撿拾什麼東西。緊接著,開始慢慢旋轉,好像一隻黑色的老孔雀寂寞地開屏。她那條骯髒的黑裙子,還真是一條大擺裙,無數的皺褶被她的舞步調動起來,腰間那一圈明顯的贅肉,隨著舞步晃動,讓人在剛開始的時候,有一點點替她難堪。但是,這只是極短的一瞬間,很快你就被她俘獲和感動,對所有身材上的缺憾視而不見,只剩下也滄桑的舞步牽動你心扉。"(P71.1)

深一層解釋佛羅明戈舞的內涵,從老舞者的形式表述……

"她放浪形骸地舞著,面對著千年的廢墟和清晨的陽光。她目中無人肆意揮灑著複雜的情緒,好像一生就此凝結和展開。"

“千年的廢墟”和“清晨的陽光”對比,生命的滄桑與新生活的開始。

"……她排山倒海地舞蹈著,強健粗壯的腳掌全力地在地面上旋轉和奔突,雨點般地敲擊著土地,像是要給土地打一個印章。塵煙一道道捲起,彷彿有看不見的繩索束縛著她,而她要完全不借助外力地獨自掙脫……她的目光沒有焦點,既不看著天空,也不看著大地,當然更不把我們這些匆匆的過客放在眼中。目光縹緲,如雲如煙,彷彿只和上蒼中的靈魂對視,又彷彿看穿了自己的今生今世,萬般無奈,自暴自棄。她嘴角緊抿,嘴脣上縱起了一排細密的豎形紋路,鼻孔張大,不時聳動一下,似乎在嗅著危險即將潛近的氣味。所有這一切,在她滿面歲月鞭痕的面龐上,化作了略帶玩世不恭的孤寂冷笑。"(P71.2)

似乎你是懂的,但你一定對於老者的舞蹈的心理路程上,用滄桑的歲月,無情的現實,萬般的無奈詮釋這位老舞者的對話,寫得美妙之極。

"不知過了多久,她停下了舞步,黑色的大擺裙嘩地收斂成破爛的鐵桶,再無一絲波瀾。幾乎在一秒鐘內,舞者就恢復了平庸和老邁的本色,爍目的光環瞬間褪去,江河安穩,歲月如常。"(P71.6)

對現實的認識, 果斷、清醒、恢復,是歲月給了老舞者的清醒與成熟。“甚至越是飽經滄桑的老者,越能舞出深重底蘊。”

"這就是壓抑的憤怒喬裝打扮,把一種搏鬥和抗爭,喬裝打扮成了雜耍。如同佛羅明戈一樣,它在世界舞林中的獨樹一幟,正因了它的不拘一格放浪形骸。不在乎舞年紀和容貌,不要求身材和程式化,只需表達真摯的壓抑和暴躁的情感。人的情感有很多種,通常展示給大家的,都是喜悅和歡愉,都是節日和慶祝,都是感恩和激動,都是求偶的成功和嫁娶的盛大。然而,人生並不總是陽光,情緒也並不都是金色。(P73.5)

把歷史的元素與人的複雜情結,載於兩種活動,鬥牛與佛羅明戈舞,人生並不總是陽光,情緒並不都是金色。我喜歡這句話。生命中因為有了陰晴圓缺,才會有喜怒哀樂,理解複雜情緒的搏鬥與抗爭。壓抑的情緒,需要疏通。

六百字的讀書筆記 篇10

自從接觸到社會工作這個專業後,我就對社會學所涉及的研究方法十分感興趣,特別是實地研究。我好奇於要如何開展實地研究的計劃,好奇於如何讓當地人接納自己並讓自己融入當地併成為其中一份子,更好奇於如何能夠做到真正的客觀態度記錄身邊發生的一切事情。我渴望能夠更切身地接觸到實地研究這種社會研究方式,然而卻一直沒有找到一本真正讓我能夠深入瞭解實地研究法實際情況的書,直到第一次接觸到美國芝加哥學派社會學家威廉·富特·懷特撰寫的《街角社會》,才讓我對實地研究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與理解。

《街角社會》主要是對閒蕩於街頭巷尾的義大利青年的生活狀況、非正式組織的內部結構及活動方式,以及他們與周圍社會(主要是非法團伙成員和政治組織)的關係加以觀察,並對這一觀察過程、所獲資料及結論的翔實而生動的記述。而這本書最獨特之處是作者懷特是以被研究群體一一“街角幫”一員的身分,置身於觀察物件的環境和活動中來進行他的研究的,即實地研究,而且懷特採取的是典型的參與觀察法,就是通過親身與被研究者接觸,從而拿到最真實第一手資料。這也正是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

讀完整本書,我真的是受益匪淺,從中最大的收穫的更深刻地瞭解了實地研究,特別是實地研究的過程。關於這方面,我在接觸到這本書之前就已經在課本上學習了理論知識:(1)選擇研究背景;(2)獲准進入;(3)取得信任和建立友善關係;(4)實地研究中的記錄。當我帶著這些理論上的知識去讀《街角社會》時,所有的理論知識都轉化成為引導我讀這本書的線索,而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又更深刻地理解了這些理論知識,從而轉化為更加有力的專業知識。從懷特選中科納維爾,到他找到社會工作者的幫忙認識了多克而得以進入社群;從他跟隨多克穿梭於街頭巷尾以認識社群裡的人用盡自己的努力以獲取大家的信任並建立了友善的關係,再到最後他整理自己的記錄作出的結論,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充滿艱難和阻礙的過程,而這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也正是關於實地研究方式的最好實踐教材。而在這個過程中,還涉及了另外一個我所關注的問題,那就是客觀進行參與觀察的方法。正如懷特在書中所說:“當研究者走出大學,每次僅僅到實地去考察數個小時的時候,他可以把他個人的社會生活與實地生活分開。他的角色問題也不十分複雜。另一方面,假如研究者在他所研究的社群中生活一段很長的時期,他的個人生活就會與他的研究糾纏在一起。”而在書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懷特也曾經犯過一個嚴重的錯誤,即那次政治危機中關於託尼與卡洛的事件。懷特得出了一個結論:“參與觀察者單純為了加強自己在一參與領域中的地位,而努力想操縱被觀察者,並不惜做出不利於他們的事,這對於被觀察者來說是不公平的。”我十分贊成懷特的說法。在實地研究中,隨著與當地居民的熟絡,研究者會越來越容易傾向於當地居民的許多行為或是邏輯思維,然而也會隨著時間的拖長而更迫切地確立自身的社會地位,增加自身的影響力,從而為研究帶來更有力的研究資料。我想正如懷特所說得一樣,研究者固然可以利用他對自己參與的人群的充分了解而有意識地從事有影響力的活動,但是如果他裝作不想對任何人施加任何影響並在此基礎上確立了自己的社會地位,而在發生衝突時卻突然將他的砝碼加到某一方,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也違背了參與觀察的基本原則。

另外,看完《街角社會》這本書時,除了感嘆懷特本身的實踐精神之外,更多的是為他的正確的選擇而感到欽佩。 多年來,科納維爾被視為一個犯罪頻繁、人口擁擠、貧困滋生、政客腐敗的危險地帶。在中產階級看來,這裡一團亂麻、混沌不堪,街頭巷尾的年輕人終日無所事事,不是賭博就是鬥毆,但是,看完此書便能夠了解其實它有著完整的社會制度,而在我看來,它本身就是一個小型社會,成員之間有著很高的密切關係,形成了很高的社會相互作用率,所以也就組成了一個個幫派。出身於一個地位牢固的中上層階級家庭的懷特,如果不是親身進入科納維爾生活,是很難跨出自己慣常的活動領域,也就根本不可能那麼深入瞭解這樣一個小社會。而不僅僅是懷特,我想任何一個人要想真正認識真實的科納維爾,都必須對它的社會結構和行動模式有所把握,而欲瞭解這些,如果採用傳統的調查方法的話,則很可能只是得到一系列數字資訊而很難獲得細微而深入的資訊;如果採用非參與的觀察,則很難獲取社群中人們的信任,畢竟很少有人會對一個局外人敞開心扉。所以參與觀察法將是懷特最好的選擇,而事實上他真的嘗試了。正如他自己在書中所說的:“一個人的態度是無法被觀察的,而必須從他的行為來推斷。由於行動可以直接被觀察,並可以像其他科學資料一樣被記錄下來,所以通過研究一個人的行動來了解這個人,似乎是明智之舉。這種方法不僅提供了有關非正式群體關係的情況,而且為理解個人如何適應其所在的社會提供了一個框架。”

在科納維爾居住的3年多時間中,懷特藉助多克的幫助認識了通向其中各類群體的關鍵人物,與他們交談,並堅持每天進行詳細的觀察記錄。我想這種生活一定是充滿了刺新鮮趣味餓,同時也是充滿壓力的。書中有一句話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雖然你喜歡你的工作,但只要你在從事觀察和訪談,你就要扮演一種角色,你就無法完全放鬆。”這就是懷特的心情吧,既充滿了期待又緊張。

不過正是懷特這一明智的選擇,他獲得了許多第一手資料,也一步步走向他的研究目的與成果。懷特緊緊地跟緊了多克,穿梭於參差木結構樓房、逼仄街巷和聲色交雜的娛樂廳裡;他儘可能地道地待人接物,即使一開始他的義大利語是如此生澀;他讓自己的雙手在政治選舉時冒險重複投票;他用自己的大腦去設計下一步的方向,收集和分析每一次取得的資料,然後進行推理,最後得出了關於研究科納維爾的結論。我們可以通過懷特的敘寫看到整個科納維爾的實際生活情況,更可以通過他對身邊人物的描寫感受到科納維爾那裡的居民的思想和心理軌跡。

我十分慶幸自己能夠在這樣的機緣下接觸到《街角社會》這本書,我想就算我不是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也會被這本書的寫實和研究內容所吸引與感染的。而現在我作為以為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在看完這本書時真的是備受鼓舞,也激發了我更濃厚的學習興趣。也許我對這本書的理解與認識仍然還不夠深刻,我想假如再過幾年,當我真的成為一名真正的社工時,再次回看這本書,我將會收穫更多!

六百字的讀書筆記 篇11

威廉·富特·懷特是美國芝加哥學派社會學家。在哈佛大學青年研究員基金的資助下,1936 至1940 年間懷特通過對“科納維爾”(波士頓市的一個義大利人貧民區)進行實地研究,撰寫了《街角社會》一書。該書是對這一觀察過程、所獲資料及結論的翔實而生動的記述。《街角社會》是懷特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一、關於研究方法的體會

《街角社會》是從科納維爾的街角幫寫起的。懷特以街角幫一員的身份,置身於觀察物件的環境和生活中,首次將參與觀察法引入城市社群的研究。懷特對街角青年的生活狀況、非正式組織的內部結構及活動方式,以及他們與周圍社會——主要是非法團伙成員和政治組織——的關係加以觀察,並及時作出記錄和分析,最後從中引出關於該社群社會結構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結論。

1、新方法的嘗試

懷特在附錄中提到,通過頗有興趣的閱讀林德夫婦的《中城》和卡羅琳·韋爾的《格林威治村》,懷特很有收益。但是隨著他研究的深入,卻意識到他所從事的社群研究並不是按照上述書中的研究路子。“當時能讀到的其他許多社會學文獻往往是從社會問題方面來看待社群,所以根本不存在作為一個有組織的社會系統的社群》。”之後,懷特通過閱讀社會人類學方面的文獻——馬林諾夫斯基關於原始部落的研究——發現雖然研究內容和領域不同,但是其中的研究方法是值得借鑑並可以實施的。

通過參與觀察的方法,懷特得以真正的“進入”社群,並將這種方法從人類學領域擴大到了社會學領域。這對社會研究方法的發展有很重要的意義。如果說以往的研究是一張社群整體狀況的照片,那懷特的街角就是一部社群動態歷程的電影。正所謂管中窺豹,可見一斑。懷特重視對科納維爾特定人和特定群體的研究,通過特定人和特定群體的生活狀況、互動模式以及規則等內容分析整個社群社會結構,而不是整體的描述街區概況。 懷特這種研究方法的嘗試對我也很有啟發。社會研究的方法僅限於書本上介紹的內容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同樣可以引用到社會學的研究中。在面對具體研究物件時,要靈活的選取方法。

2、研究設計小處著眼

願望總是美好的,而現實卻往往殘酷。懷特在最開始想要自己的研究同時涉及到科納維爾的歷史、經濟、政治(生活水平、住房、交易、分配和就業情況)、政治(政治組織的結構及其與非法團伙活動和警方的關係)、教育和娛樂模式、教會、公共衛生保健,以及——尤其是——社會態度。然而,這顯然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工作。 當懷特拿著這份計劃書去尋求建議的時候,有人潑了一盆很好的冷水。“我這部鉅作剛開始就被亨德森潑了冷水。他對我說,我在這個領域中幾乎還什麼也沒做過,所以不應該只大牛股如此龐大的計劃。更合理的做法是:先進入這個領域,然後隨著工作的進展,再慢慢建立一隻工作隊伍。”幸運的是,懷特對他的研究設計進行了修改。這種修改也是伴隨著他的研究不斷進行的。修改的研究計劃更合乎社會學的研究,把重點主要放在對人們的友誼模式進行某種社會測量研究。然而,懷特最終的行動就更為簡單而有效,他漸漸發現可以直接通過觀察人們的行動來研究社會結構。

這對我的啟發是研究設計時要從小處著眼,量力而為。我們在寫論文、做研究的時候往往被巨集觀的各種理論矇住了眼睛,以至於在研究設計上出現偏差,讓研究變得空洞無物。我們想研究社會變遷、社會結構、社會流動,但是以目前大學階段我們的時間、精力以及能力來看,要完成一項大規模的調查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那何不從簡單處出發?懷特可以從觀察人們的行動入手來研究社會結構,我們為什麼不能簡化我們的設計,從最直觀而基層的角度分析社會呢?

3、找到深入的突破口

找到介入的突破口對於資料的收集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者要進入研究環境,要了解環境,要和研究物件打交道,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環境中重要人物的支援就非常重要。懷特能夠成功的“打入”科納維爾內部,與多克的介紹密不可分。

懷特在開始研究時對如何進入科納維爾也“心中無數”。科納維爾就在眼前,而懷特覺得自己仍然是一個“完全不瞭解的這個世界的局外人”。於是懷特試圖通過與街坊文教館聯絡而進入這個街區。但是,直到經介紹認識多克以後,懷特的研究才算是真正的開始。

多克是科納維爾街角青年,也是諾頓幫的核心人物。多克廣泛的人脈資源為懷特的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幫助。多克瞭解科納維爾的規則,並以此對懷特提出一些忠告, 並把他介紹給諾頓幫的其他成員。懷特通過多克認識了薩姆, 從諾頓幫認識了薩姆所在的米勒幫,後來又認識了科納維爾著名的非法團伙成員託尼·卡達多。在這一過程中,多克與懷特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從開始時的擔保人、重要資訊提供者的角色變成了懷特研究的合作者。他們經常在一起討論應該怎樣進行調查,找哪些人,怎樣獲得材料。

可以說多克的支援對懷特順利進入街角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研究中,我們往往要找到一個重要人物,通過重要人物,我們才能真正的進入研究環境。以社群研究為例,與社群能人聯絡以及建立良好的關係可以很有效的幫助我們獲取有利的資料資訊。社群能人不僅能成為我們與社群內其他人聯絡的擔保,同時,由於社群能人本身能力很強,他們對社群的認識和觀察比社群中其他人要清晰,社群能人的觀點對於我們的研究也是一種啟發和指導。

4、研究者和研究環境的相互作用

我們總是說研究過程應當抱持著一種客觀的態度,要中立,要價值無涉。然而研究中的狀況可能複雜的多。以懷特進入街角為例。懷特為了收集資料就需要讓諾頓幫和其他群體接受他,要儘量使自己能討人喜歡,以便人們願意和他在一起。同時,他又盡力避免影響研究群體,希望獲得沒有因為自己的出現而影響到群體的情況。這要求研究者在研究者中全神投入的尋找一個平衡點。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我們看到街角青年在與懷特交流時會注意儘量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總是試圖美化自己的形象。這樣的情況在我們要進行的調查中也有可能發生。研究物件展示給你的狀態,可能是一種加工過的,他所建構出來的希望的狀態。我們在分析資料時,就要注意還原這種建構,盡力探尋事物的本來面貌。

二、對於科納維爾小社會潛規則的體會

懷特提到中產階級將科納維爾視為一團糟,認為它沒有組織,充滿犯罪,呈現一種社會混亂狀態。然而,瞭解科納維爾真實情況的人卻能發現“一個高度有組織的、完整的社會制度”。

吳思先生所著的《潛規則——中國歷史中的真實遊戲》中提出,潛規則是隱藏在正式規則之下,實際上支配者社會執行的不成文的規矩。在實際生活中,由於特定環境影響、利益博弈等方面因素的影響,社會執行並不總是由正式規則支配。維持社會執行的實際上是各種勢力平衡下的潛規則體系。

中產階級認為科納維爾秩序混亂,是由於支配科納維爾執行的並不是中產階級認可的正是規範。支配科納維爾執行的是另一套規則,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潛規則。

(1)社會流動方面

中產階級認為社會流動的正途就是勞動者從最下層起步,靠著智慧和勤奮爬上成功的階梯。對於科納維爾人來說,要爬上這個梯子甚至只爬到最下面的一級也是十分困難的。對於科納維爾人和義大利人的刻板印象,讓人們認為那是一個秩序混亂、無法無天的社會。義大利人很難靠社會流動得到發展,因此義大利人不得不建立他們自己行業的等級制度。當這種制度經過時間的發展逐漸完善時,人們就更難突破這種制度找到提升了。

(2)治安方面

懷特在書中提到對科納維爾的形式所作的觀察表明,警察部門的重要功能不是執法,而是對非法活動加以管理。這也是中產階級觀點所不能容忍的。中產階級認為必須對非法組織加以打擊治理違法必須施以懲罰,而在科納維爾,人們和景觀本人則認為,警察應該信任他這個地區的人民,從而能以一種個人的方式解決許多難題,而不必逮捕人。科納維爾的這種灰色規則是其環境、警察個人利益與科納維爾人獲益率相互作用的產物。是支配科納維爾治安管理的真正規則。

懷特通過參與觀察的方法為我們展示了一幅不同的街角社會——它並非人們慣常認為的混亂無序,非常有組織、有結構的一個社會。可以說,質性研究方法的選取在懷特成功的研究中起了提綱挈領的作用,為後人的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導。

六百字的讀書筆記 篇12

花了兩星期的時間,把借江東老師的《藍色天堂》(畢淑敏著)看完了。從此,海洋、環球航行,也成為我這個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大海的人的藍色天堂、藍色夢。

現把令我有感觸的內容概括、摘錄如下:

《自序 天堂的顏色》

所以,我不相信地獄。但是我相信天堂,我所篤信的天堂,它不在天上,只在塵世。

人間本該就是天堂。

20xx年,我自費買了一張船票,出發環繞地球一週。那艘名為"和平號"的船,5月14日自日本橫濱進入太平洋,一路向西,9月4日返回出發港,在蔚藍大海上晝夜兼程5萬多公里,途經了幾十個國家,共計114天。由於一些原因,我沒能完整地走完這一圈,這個圓畫得不夠完整。

好在最壯觀的景色我已飽覽,最險惡的風暴我已穿越,最艱苦的航程我已一寸寸挪過,最蒼涼的海天一色我一分分領略……生命中有了這樣一次盪滌身心的旅行,當我垂垂老矣行將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據說人的一生會電光石火地閃現,濃縮成一部微電影,我勢必回憶它,然後浮出若隱若現的歡顏。

如果天堂有顏色,它是什麼色澤的呢?紅色固然令人興奮,但每天都是紅彤彤豔光四照,好像喧囂吵鬧了些。橙黃?溫暖,豐收,誘人食慾,但總覺明黃給人以威權的壓力;帶著赤色調的橙,又有一種危險即將靠近的繃緊。青綠自然是好的,生機勃勃飽含汁液,給人以成長的期望和生命的韌性。但城市裡綠色稀薄,曠野和雨林中,大片綠色遭砍伐和焚燒,雪山、沙漠也沒有綠色的蹤影,現在的綠色有不堪一擊的脆弱。唔,還有紫色。據說這是一種高貴的顏色,我卻正因了它的高貴,而疏離了它。我期盼天堂不要有拒人千里的矜持,而是平易近人的藹然。

便只剩下藍色了。藍色是這個星球上最廣泛最洶湧澎湃的顏色,它博大精深,無處不在。它負載著所有的生命,乾坤挪移生生不息。它釀造著所有的文明,豐功偉業樂此不疲。所幸截止今日,它還沒有被人類的貪婪徹底汙染,尚保持著宇宙洪荒時的潔淨和豐饒。

我把這本書定名叫"藍色天堂"。天堂並不遙遠,天堂就在你我指尖。天堂是可以建設,也是可以毀壞的,就看我們如何面對人類的未來。

《前言 海中央》

黃昏黎明時分,在海中央看海,大海蒼天,只有你一人夾在其中,天人合一之感,醍醐灌頂。船是一種特殊的載體,當它蹣跚大海之腹,遠離陸地,自身比例小到可以忽略不計。放眼四野,圍繞眼簾的都是圓滑到無可挑剔的海平線,凡俗的世界早已悄然遁沒。

所有曾經的煩惱,蕪雜的人際關係,不堪回首的悲苦,還有層出不窮的願望,都像被船槳切斷的海草,漂浮而去。只有讓人靈魂出竅的蔚藍色,由於深達幾千米的摞疊,化作了近乎黑色的鐵幕,襁褓一樣包裹著生靈孤寂的肉體和靈魂。

當什麼都不存在的時候,有一種關於存在的思維,就會活躍

沒有任何表情的海,自在博大,放任不羈。你從那裡領受生命大道若簡的意義。作為一個巨大的偶然,我們降生人間。我們所能具有的唯一能量,就是有目的地向著一個既定的方向前進。這個方向,在哪裡呢?

一朵浪花,讓自己永不枯萎的祕訣只有一個,那就是匯入一個豐饒的集體中。很多浪花聚集在一起,成就波峰浪谷,托起巨輪,掀起風暴。可以永不止息地歌唱,可以沒有開端也沒有結尾地走來走去,可以在1000次毀滅後獲得1001次重生.

人的生命也是一樣的。就其個體來說,多麼慘淡啊!連一朵浪花也比不上。浪花們互相緊密連線著,你無法將一朵浪花和另外一朵浪花相分離,它們從本質上密不可分。它們先天的屬性,使它們從不孤獨。但是,人卻不行。人有面板,在面板之裡,是自我的界限,在面板之外,是他人和自然的範圍。人必須有意識地走出自己的面板之外,和同伴找到精神上的依存關係。這種依存,不單單是互相幫助,而是本質上使自己一生不再渺小不再脆弱的唯一法寶。

這種連線,有一個看起來很普通的名字,叫作——關係。關係分為很多種,疏離和密切是最基本的分野。密切關係是魔力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如果沒有學會處理關係,關係處理失當,你就無法享受人生的樂趣,你就時時被各式各樣的煩惱所襲擾。你頭痛醫頭腳疼醫腳吧,你天天疲於奔命四面楚歌吧,你按倒葫蘆浮起瓢吧,你屋漏偏逢連陰雨吧,破船偏遇頂頭風吧……總之,如果你不斷地倒黴,如果你時不時地在被厄運抽了一個嘴巴之後,又是一連串的嘴巴,如果你百思不得其解,不知自己得罪了何方神聖,為什麼諸事不順,永遠是一個超級倒黴蛋,那麼,恕我像女巫一樣直言--多半是關係上出了問題。

《向捲尾猴學習》

莎士比亞說:"您要留心嫉妒啊,那是一個綠眼的妖魔!"

嫉妒是人性的弱點之一,五味雜陳。它包括焦慮、恐懼、悲哀、猜疑、羞恥、自咎、消沉、等等不愉快的情緒。

我當時在新浪部落格中寫道:"……汶川大地震死難者"五七"之後,我將再次出發,去追趕和平號。人是尋找意義的生靈。如果說,之前的環球遊,我只是為了完成幼時就存於一己心中的微小夢想,那麼這一次的重新出發,就多了一點受人之託的責任。我忘不了北川中學八年級一班的同學們高高舉起的手臂和渴望的眼神,他們說,有全國人民的支援,你不必留下。你走吧,去環球旅行。請帶上我們的眼睛……

我會為他們而寫點東西。"

當我重新登上"和平號"之後,為了分享,無論暈船多麼厲害,我都及時將部落格發往國內。我記得孩子們的囑託,在我的眼睛後面,最少還有97雙眼睛注視著。旅行已經超出了純粹自我的意義。

《船書》

我說,不是你的牙決定你是否旅行,而是你的腦袋決定自己是否旅行,你一旦做出了決定,牙會跑步跟上來。

她半信半疑,說,這樣行嗎?

我說,不知道。因為每個人的心理素質不一樣。不過,反正咱們現在是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上,你要自己的身體配合腦袋,你並不賠本,也不會損失什麼。如果由著牙自說自話,倒真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你看著辦吧。總之是希望身體慢慢好起來,這個大方向是不會錯的。就算你的牙齒完全好了,你還是可以決定下船回家,這並不矛盾。

六百字的讀書筆記 篇13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巴金是一位熱情的、有思想進步的、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文學巨匠之一。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在大家看來這三部作品好像是不能分開來的,可是因為本人的懶惰,暫時只看完《家》這部作品。

本書以時代中最年輕的一代為主線,著意表現了其與靠著封建制度循規蹈矩而殘存的上一輩人之間的衝突與矛盾,然而令我讚歎的是,作者恰恰是在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能夠最大限度的展示各個階層,不同人赤裸裸的心聲。關於情,關於理,關於一個壓抑時代下“奴隸”與自我的鬥爭,還關於那些與時代中最容易為讀者和世人所忽略的小人物的內心世界。巴金的妙筆毫無保留的描述了一個真實的時代和真實的人。

關於家,冠冕堂皇,氣勢巨集偉,作者曲折的筆下從硃紅大門前座落的石獅,穿過疊嶂的園林,踏著木拱橋下潺潺的溪水,和著眼前豁然開然湖泊,似乎這所有的一切都讓你漫遊了一次夢的國度。她端莊,優雅,瑰麗,浪漫,你似乎還可以想象這奢華的背後是怎樣的一戶雍容,高貴的人家。然而,就像看著落葉,看似飛翔卻在降落,讀完《家》的心情是沉重的,這種沉重在於那樣美麗而令人陶醉的家卻處處洋溢著窒息的浪漫。希望與絕望在兩代人之間化成模糊的界限,或者說是希望恰恰帶來了毀滅,它似乎理直氣壯的矇蔽著有著封建權威的高老太爺的雙眼,卻麻木了克明克定的一代人,他們有著寶貴的經驗,那就是理所當然的遵守為他們設計的這一切,甚至於感恩所有即將沉沒的榮譽。

如果說覺新在封建制度下是無反抗主義者的話,那麼不如說他是殘酷現實下承受了巨大痛苦的勇者。覺新生活的時代註定了他是十字路口上最艱難的徘徊者,時代的犧牲者,他上承高老太爺的威嚴,下啟羨慕著覺民的勇敢與追求。即使文章中並不是正面的表達這一個犧牲者,但其細膩的心裡刻畫讓人感受得到這是一個承受著非人痛苦的弱者。在隨遇而安的“懦弱”者身上,他無疑是把生活處理的最好的一個,他深愛著梅表妹,卻從不辜負瑞鈺的感情,面對兩個深愛的女人,任何一種選擇都是痛苦的,而這種痛苦卻深沉的藏在一顆受傷的心裡,想著麻木,因為這不再是屬於自己的世界,可是他卻放不下身邊愛著他和他愛著的女人;而孤獨月夜,偶然的思念,卻化成深深的自責。在現實社會下,他可以放棄追求新潮的夢想,可是卻放不下兩個女人之間的愛。對於毀滅的夢想,他擁有著下一代人最後的底線,那就是沒有隨風漂流,而是用詮釋愛的這種極端的苦痛變成了對封建社會提出挑戰的最後利刃,是悲壯的離去,無聲的戰鬥。

六百字的讀書筆記 篇14

《格列佛遊記》是斯威夫特的代表作,是一部遠遠超出“兒童讀物”範圍的奇書。分書由四卷組成,每一卷中,主人公梅爾·格列佛都要遇到難以想像的情況,這位英國外科醫生出身,升任船長的冒險家分別在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等遊歷,構成了《格列佛遊記》的四個部分。

第一卷中,格列佛遊歷的是小人國,這裡的居民只有格列佛的十二分之一大。小人國的國王只因經他的臣民高出一個指甲,就自認為是頂天立地的統治者,而官員只要跳繩跳得高,就可以封官加爵。格列佛在大人國看見的是賢明的君王和完備的法律制度,並借大人國國王之口,對英國的弊政予以指麗。第三卷寫的是格列佛以勒皮他遊歷為中心,兼及阿爾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錐、日本四個地方的遊記……

《格列佛遊記》是一部融諷刺和冒險於一體的小說,在這些作者虛構的國度中,有著8世紀英國社會的濃重痕跡。作者通過主人公途經不同國度的遊歷,揭示了當時英國社會的種種矛盾,並對英國的政治制度作了辛辣的諷刺。

六百字的讀書筆記 篇15

今天,我懷著崇敬的心情閱讀了英國著名作家斯威夫特所寫的《格列佛遊記》,真是既幽默又具諷刺性呀!

主人公格列佛是個外科醫生,不過他酷愛航海,於是就發生了一系列的冒險。格列佛曾先後到一個叫科立普特的小人國、一個叫布羅丁奈格的大人國、勒皮他、巴爾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錐、日本、慧驅等國家。其中最令人愛不釋手的便是小人國和大人國。在小人國裡格列費是個大巨人,幫助科立普特打仗,一個人可以敵對手幾十條戰船。在大人國,被布羅丁奈格人當寵物。簡直太具想像力了。

說到想像力,我覺得我特別差勁,一寫起需要附加想像力的作文,我就像狼吃刺蝟——無從下口啊!要擠牙膏似的寫一會,想一會兒。此時此刻,我真佩服斯威夫特那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我有時還會天真的懷疑外國人的大腦會不會更發達。直到最後我才知道了,原來是我接觸的東西太少了,大腦沒得到開發。

《格列佛遊記》以幽默搞笑的元素向我們批判了舊時歐州的黑暗,如果一生只能看三本書,那《格列佛遊記》一定在其中。

六百字的讀書筆記 篇16

故事發生在古萊子國的一段城牆下,一個我完全不清楚的小鎮裡。讀這本書需要耐心,前十一章都在描寫抱朴四十多歲時的窪狸鎮,老隋家、老趙家、老李家的一些人和爭奪窪狸鎮的粉絲大廠的鬥爭,有些枯燥並且摸不著頭腦。作者完全沒有提及,因此我始終不明白抱朴是以怎樣的心態始終縮在老磨屋裡,即使弟弟見素一直在慫恿、請求、乃至哀求他幫忙從趙多多手裡奪回老隋家該得的一切,即使所有人都知道,他也知道只要他站出來,憑藉老隋家的力氣,就能奪回粉絲大廠,即使知道妹妹含章得了怪病,即使深愛著的小葵近在咫尺也不敢有任何行動。

我知道窪狸鎮經歷了很多苦難,可是完全不知道任何一件往事;有時候我能理解抱朴始終不說話的心情,因為字裡行間能看到他內心的掙扎,明白他是受到了父親拼死算賬分了粉絲廠的行為的影響,認為老隋家是有罪的,該要失去一切,有時候卻完全不能理解,嫌棄他的頑固和懦弱。

直到含章的病的真相被道出,被四爺爺救下的含章成了他的乾女兒,卻在長大後被四爺爺玷汙長達十幾年,含章再沒了笑容,和李知常互相愛著卻再不能靠近他。到這裡,給窪狸鎮遮羞的偽裝驟然被揭掉,露出裡面殘忍的血淋淋的真相,這卻僅僅是所有苦難中的一件。

到小葵嫁給跛四的那天,抱朴再也承受不住那麼幾十年的痛苦和思考,這些思考磨了他的衝動和稜角,鈍了他的性子;讓他小心翼翼地縮在人群的陰影裡生活;讓他害怕到“我走路沒聲音,就怕有人看見說‘看哪,他在走路!’”;逼著他不斷壓下內心的躁動,壓下想要大笑的慾望,想要小葵的慾望,想要讓老隋家重新振興起來的慾望。

他把所有腦海深處埋了幾十年卻始終不敢告訴別人的回憶,都告訴了見素。就是這些往事讓抱朴得了怯病,變得懦弱。這是埋藏了幾十年的血腥和人性醜陋,訴說時抱朴的每一個動詞都讓人覺得是痛苦的。真相的昭然若揭似是晴天霹靂,驟然降落在空空如也的天地間,砸在讀者心裡,一切都明瞭,可真相卻是那麼的難以接受。

四五歲時,抱朴看見母親敲折了自己的手指骨節,血通紅通紅地灑了一桌子;六七歲時看見民兵鞭笞一個地主的大少爺到死,白襯衫染紅;七歲時看到還鄉團用鐵絲把四十二個窪狸鎮的老人孩子串在一起,推到大紅薯窖裡活埋;看到民兵以最侮辱的方式把地主家的女兒殺害,埋了又挖出來恥笑。這些政治運動,人性的醜惡、殘暴和愚昧都在窪狸鎮這個地方一點點地被揭發出來,可是卻沒有人記得沒有人為此痛苦,除了抱朴,他記得所有事併為之愧疚為之思考,“即使她真有錯,八十歲的老太太又怎麼不能原諒?她爬了一輩子,再有幾尺就爬到頭了,怎麼不能高抬貴手讓她再爬一會兒,爬到頭?”

只有抱朴思考了,於是只有他痛苦,痛苦到不斷地閱讀《共產黨宣言》以期望從中找到解決人類的苦難的辦法。

看到這裡,我終於能理解抱朴,那麼幾十年的苦難都被他承擔下來了,並著苦難留給他的心理陰影;知道了他心裡的大義——“我不是恨著哪一個人,我是恨著整個的苦難、殘忍……我日夜為這些不安,為這些憂愁,想不出頭緒,又偏偏拗著性子去想。我恨有人為自己拼搶,因為他們搶走的只能是大家的東西”;知道了他想要的是窪狸鎮沒有苦難,人類沒有苦難,希望這個社會能善良,希望所有該救助的人都能得到救助。於是也原諒了他的懦弱膽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