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八百字的讀書筆記(通用17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釋出於: / 人氣:1.08W

八百字的讀書筆記 篇1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回憶住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這是主人公保爾對生命的見解,也是作者對生命的見解。

是的,這本書就是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 一部鼓舞人鬥志、激勵人向上的好書。保爾出生在烏克蘭一個貧困的工人家庭,11歲便開始當童工。1919年加入共青團,隨即參加國內戰爭。1923年加入共產黨。由於保爾長期參加艱苦鬥爭,健康受到嚴重損害,到1927年,健康情況急劇惡化,但保爾毫不屈服,以驚人的毅力同病魔作鬥爭。同年底,他著手創作一篇關於科托夫斯基師團的歷史抒情英雄故事,不幸的是,唯一一份手稿在寄給朋友們審讀時被郵局弄丟了。這一殘酷的打擊並沒有挫敗保爾的堅強意志,反而使他更加頑強地同疾病 作 鬥爭。

保爾自強不息、勇鬥病殘 、 百折不撓的精神讓我感動,比起保爾,我們實在是差很多,經常碰到一些小困難小挫折,就哀聲嘆氣,怨天尤人,不是積極地想辦法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在學習時總是偷工減料,還說什麼“向偉人學習”這樣的大目標。常言道“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想要一下子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要先從生活的細節開始改變。

“一個人改不掉壞習慣,那就一文不值。”保爾曾經是吸菸的,但為了不影響工作,他從容地戒掉了煙,從此便不再碰煙一下。回想一下我們是不是也有很多壞習慣呢?有多少已被我們徹底擺脫了?丟三落四、經常開小差、挑食 …… ,它們都是我們通向成功的絆腳石,想移除它們,不下功夫是不行的,保爾做到了,我們難道做不到嗎?

“歲月給我們經驗,學習給我們知識。”保爾的學歷只有國小三年級,但他不甘落後,發憤讀書,學到了很多知識。我們小學生主要的任務就是學習,不學習,怎麼會有知識?沒有知識,又哪兒來的成功?說起學習,似乎和書有著很大的聯絡,“書 籍 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多讀書,讀好書,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

“生活,有時就是變幻莫測,一會兒烏雲滿天,一會兒陽光燦爛。”人不可能天天都那麼順,有時難免會遇到一些磕磕碰碰的事,我們不能情緒低落,應該以樂觀的態度去面對生活,才會感到快樂。

生命,掌握在你的手中,能不能讓生命發出光輝,就看你的了!

八百字的讀書筆記 篇2

我8歲時就希望有一套《丁丁歷險記》,因為,它講述了丁丁在很多地方,與一個又一個壞人做鬥爭的故事。雖然壞人好幾次都抓住了丁丁,但是丁丁都會用巧妙的方法逃脫。並且利用壞人急著抓他的心理用計謀把壞人來個一網打盡。今天我的願望終於實現了,我迫不及待的讀著這套書。

剛開始看《藍蓮花》就讓我的心一會懸起來一會放下。因為有人想在丁丁迷路的時候謀殺他。幸好有一個人把他按住,敵人的子彈才都打到了牆上,沒有打到丁丁。第二次,那個救丁丁的人,在丁丁準備喝茶的時候把丁丁的茶杯用槍打破了。我本以為那個人要謀殺丁丁的,後來才知道,有人把丁丁的茶水做了手腳—在裡面放了毒藥。

這本《藍蓮花》讀起來會讓你覺得扣人心絃。會讓你一會緊張、一會放鬆。總之會讓你隨著書中的情節心情激盪。

在《丁丁歷險記》裡面不光有丁丁的歷險,還有讓人把肚子笑疼的趣事。比如在《奔向月球》裡面向日葵被一根繩子絆著,就在摔倒的同時撞著了一個正給船噴漆的人,旁邊還有一個牌子,上面寫著—油漆未乾。湊巧船長準備扶向日葵的時候,刷油漆的工人不小心按到了扳機,結果油氣噴到了船長身上。

我覺得丁丁是一個機智聰明、善於觀察的人,他能在自己的危急關頭想出一條條妙計讓自己脫身,並能殺壞人一個措手不及,把他們一網打盡。阿道克船長是一個愛喝威士忌的人,在關鍵時刻能挺身而出。向日葵是一個愛發明東西的人,比如電動旱冰鞋、超聲波儀器、火箭……等等。

我喜歡丁丁,因為丁丁機智、執著,不管經受什麼挫折,都能堅持一定要把壞人一網打盡。

八百字的讀書筆記 篇3

最近剛剛看完《二十四孝圖》,心中頗有感觸。雖說是簡短的24個小故事,24幅圖畫,但是,仍然讓人產生不少感想,既有感動,又有個人思考。其中的心得體會想與大家分享一下。

“孝”在我們中華民族5000 年文明長河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古至今,不知流傳著多少以孝為主題的傳說。當然,不用說,《二十四孝圖》中就收錄了24個孝子的故事。簡單的介紹下,時間上,從上古的堯舜時期,直到宋代,內容上有《孝感動天》,《親嘗湯藥》,《齧指痛心》,《百里負米》,《蘆衣順母》,《鹿乳奉親》,《戲綵娛親》,《賣身葬父》,《刻木事親》,《行佣供母》,《懷橘遺親》,《埋兒奉母》,《扇枕溫衾》,《拾葚異器》,《湧泉躍鯉》,《聞雷泣墓》,《乳姑不怠》,《臥冰求鯉》,《恣蚊飽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筍》,《嘗糞憂心》,《棄官尋母》,《滌親溺器》24個故事,時間跨度4020xx年。可以說,這24張圖,展示了中華民族從其產生到繁榮的這段時期內,孝道發展的全景圖。其中人物豐富,形象豐滿,個性十足,地位差異懸殊,上至天子帝王,下至黎民百姓,可謂展示了古代社會各階層的孝道姿態。語言上,雖然文章是由文言文翻譯而來,但是便於理解閱讀,確實是教育世人 的良好教材,更不用說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書籍。

下面我來談談我個人的一些感受:

首先,孝道作為一種特殊的思想,在中國流傳了5020xx年,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可以說它是有中國 特色的一種文化,構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一環。既然有著重要的作用,自然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先談談正面的作用。

看看“孝”這個字,“子”揹著“老”,典型的象形字。古人真是偉大,簡簡單單,便道出了孝的真諦。何謂孝,就是晚輩對長輩的尊敬與愛。晚輩為了長輩,揹著他們,關心與敬愛飽含其中。正是孝,拉近了家庭成員心與心的距離,於是便有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睦場景。

再者,孝不僅是維護家庭和睦的支柱,還是鞏固社會穩定的基石之一。在古代,常常會有帝王“以孝治天下”,大力弘揚“孝”文化,名篇《陳情表》便是例證。此外《孝經》有云:“

昔者天子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

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天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可見,孝對於社會有著極其的重要的作用。

不過,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從《二十四孝圖》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24個故事有不少明顯的誇張之處,甚至有個別故事為了宣揚孝,竟有殘酷自虐之傾向。舉個例子。

王祥臥冰求鯉。因家中老母生病,王祥為了給老母煲湯,不惜在嚴寒冬日,赤裸身體,以自己的體熱化開冰冷堅硬的河面。這個故事,表面上兒子為了老母親捨棄自己,讓人感動,實則誇張過度,不切實際。只為求一尾鯉魚,何必自虐?只要找來工具,挖開冰面,釣上一尾並不是什麼難事。明明簡單的道理,偏偏要用這種荒唐的方法來解決,真是愚蠢至極。更有甚者,埋兒奉母。荒年,在古代是時常是出現的,但是竟然有人要埋掉自己的親生骨肉節省下糧食來供養老母。如此做法,著實讓人不解。人真的能這麼狠心?那位老母親真的能嚥下用小孫兒的命換來的糧食?畢竟血濃與水啊。這些愚孝 不僅在與家庭內部肆虐,更是影響了整個社會。“天下無不是父母”,“三綱五常”,也是此等愚孝衍生出來的糟粕,搞的社會烏煙瘴氣。於是乎,終生大事由父母做主是孝;談到父母的名諱,必要放聲大哭,是孝;將地方官,大臣,天子視作生身父母是孝;父母去世,要放下一切,守墓三載,這也是孝。愚昧啊,何等的愚昧。

時代畢竟在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終究也會隨著外部世界的改變而改變。當封建社會的大廈坍塌,愚孝也如東逝之水,終究將化成歷史的煙塵。

不過,令人惋惜的是,或許是國家沒有大力宣揚新世紀孝的重要性,人們似乎將孝淡忘了。為了個人生活的方便,他們忍心父母安置在敬老院,他們忍心將老人呼來喝去,他們忍心辱罵父母只為紅顏一悅,等等的類似事件已是數不勝數。這是社會的倒退嗎?我不相信,我們更不希望是,我們渴望孝的迴歸。

終於,我們看到了,還有他們,一個個感動中國,平凡而偉大的人們。你們可以為一個毫無血緣關係的人奉獻一生,你們可以堅持年年月月,你們可以忍住心酸,微笑著流淚。他們不曾被我們熟知,也不曾被社會標榜,不過,他們仍然默默的繼續著,用行動感化世人。他們是平凡的英雄。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理解你的父母,當他們在早晨叫你起床的時候,無意中打擾了你的好夢,可能你真的是學習太晚十分瞌睡,請壓住你的火氣,乖乖起床;當你因為成績的下滑而被父母責備的時候,請不要在心裡埋怨他們,他們是真心關心你;當你事業有成的時候,請將成功與你的父母分享,你的今天有他們的功勞。

請抓緊時間,現在做,還不晚……

八百字的讀書筆記 篇4

這篇文章的讀書筆記我更是無從下筆,完全不懂文章的主旨。現在我才明白魯迅先生竭力提倡白話文,推廣新文化的良苦用心。中國曆朝歷代通用文言文,不管你是否飽讀聖賢之書清一色張口閉口君子曰,之乎者也搖頭晃腦的整日掛在嘴上。似乎這就是飽讀聖賢書的證明。時過境遷,到了民國仍然離不開之乎者也,不說這些彷彿就不會說話了。文言文更加叫人難以理解。民國初期中國的文化發展幾乎停滯不前,而在現代文化發展突飛猛進,是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無法比擬的。在文化發展速度之快的今天文言文已列入學校教學課程,已被尊稱為國學,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同時受到現代文學家們的尊崇。

我反反覆閱讀了十幾遍,文章的潛在思想在說明一個我無法理解,思考還不夠透徹的思想理念。應該就是魯迅先生從個側面來講中國文學發展必須改革的一個趨勢,其目的就是推行新文學,提倡白話文勢在必行。先生提倡白話文主要原因,白話文深入淺出簡單明瞭,無論老幼都可以學會聽懂。文言文繁瑣寓意深奧,叫人難以理解。孔孟之道講的無非就是三綱五常道德倫理,陳舊的封建教育理念。貴為哲學也有不可取之處,其實就是封建思想在作祟。

魯迅先生推廣新文化,也並非一口否決了舊文學。先生寫作時也會引用文言文,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下啟下的作用。文言文之所以讓人難以理解,是因為短小精悍蘊藏很深的哲理。博學的人一看便懂可以完全理解;知識淺薄的人看到文言文就想雲遮霧罩,無法領會其中的道理。

文章第一段,魯迅先生一改文人墨客的溫文爾雅,“要用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即使墮入地獄也絕不悔改,總要詛咒一切反對白話文,反對白話者。”其實這並不是先生真正的惡言惡語,他也不是厭煩了白話文,只是藉著這些話來發洩內心的悲憤。白話文及新文學不能推廣應用,紳士們和資產階級文人一味追求古人的孔孟之道周莊之理,卻不知道自己的思想已到了不可救藥的程度;並以此壓迫剝削生活在黑暗底層的勞苦大眾,使得他們永不的翻身。

魯迅先生提倡白話文,推廣新文學不是沒有他的道理。清朝政府滅亡,一切科舉制度也跟著消亡。前清遺留下來的秀才舉人雖說滿腹文采,卻沒有用武之地,與一塊朽木沒有什麼區別。民國時期仍要使用文言文,就是那些殘留在前清遺老們心裡的封建思想封建禮教已根深蒂固,讓他們頑固不化。民國初期的文人們不肯放棄已經不合時宜的思想教育方法,只知追求儒家學說。

魯迅對那些所謂的知識學者以老賣老非常痛恨。紳士們就見不得別人比他們小有成就,就會原形畢露的進行言論攻擊。文人們也一定要罵“以為大悖於文格,亦即大損於人格。”紳士們自認為魯迅先生提倡新文學,有違背中國自古傳承下來的文學禮教,也就違背了做人的基本準則,有違孔孟之道周莊之理。魯迅先生文筆犀利刻薄諷刺辛辣,對那些枉稱文人的大學問家們一通胡劈亂砍,讓他們遍體鱗傷羞愧難當。對那些資產階級文人冷嘲熱諷橫眉冷對,毫不留情地揭開他們的偽善面具。

“幸而還沒爬上象牙之塔去”。魯迅先生的文章在當時的文壇以開拓出一片天地,也並非徒有虛名。先生在大力提倡白話文,提倡新文化,卻遭到了同一時期的資產階級文人和紳士的排擠,因為他們的眼裡容不得半粒沙子。先生的文筆嚴厲批判資產階級文人的腐朽,揭露資產階級文人和紳士的假仁假義道德敗壞的醜惡行徑;揭穿他們文人外衣下隱藏的偽善的罪惡。魯迅先生的文章讓他們感覺如芒刺在背,永遠感不到舒服。

魯迅先生的文章受到愛國人士和青年學生的青睞。先生也是從前清走過來的,但骨子裡卻沒有紳士和資產階級文人的那種頑固不化保守的腐朽思想。激進愛國人士和學生喜歡閱讀他的文章,主要原因是先生對新文學的創作激情。文章中融進了作者的靈魂,將他個人的新思想、人生觀、道德觀毫無保留地剖析在世人面前。沒有虛假,更沒有高談闊論,顯然一個坦坦蕩蕩的君子。和魯迅先生比起來,他們就是齷齪小人。

另一個原因魯迅先生的文章中文言文使用較少白話文較多,讀起來自然流暢朗朗上口更容易理解,對讀者有更大的吸引力。先生大力提倡白話文,所以先生首當其衝多使用白話文,以此來感染他身邊的人都來學習使用白話文,也將所有人的學習積極性帶動起來,白話文就會發展壯大。

魯迅在校任教期間,陳西瀅楊蔭槐等為一派的資產階級文人與先生水火不相容。他們反對白話文新文化的推廣應用,極力阻止先生的倡導。陳西瀅常對魯迅先生進行言論攻擊,還以此鎮壓學生響應提倡白話文新文化的運動。藉此汙衊學生的愛國熱情,破壞學生的愛國思想。魯迅還借陰陽之說論證公正公理,談論正義是非。在黑暗統治下的舊中國,仍是專權當道,謬論肆意橫行,根本沒有公正公理可言,這也是中國曆代王朝的悲哀。

魯迅先生筆鋒一轉,談到了家藏的老書。唯先生專有的圖畫本子《二十四孝圖》應言而生。孝無非是孝敬父母尊敬長輩,而在先生年少時看來實在太難。對於《二十四孝圖》我很陌生,也是一次偶然在網路中瀏覽看到的並未在意,想不到這次寫博文它幫了我大忙。當我再次檢視時心中不免認同先生的言語。

從遠古帝王舜的《孝感動天》到宋朝的《滌親溺器》,《二十四孝圖》一一展現在我的眼前。我為古人的孝行感動但卻不能完全苟同。其中《戲綵娛親》或是《老萊娛親》、《郭巨埋兒》這兩點和先生看法一致。我不是故意附和先生討好先生,實在讓我覺得古人太過迂腐。這樣的孝也可以被公認為孝嗎?

《郭巨埋兒》真可謂是迂腐之極。不說現代人的不孝,換做是我也絕不會埋掉親生兒子來奉養老母。郭巨為夫,可以耕田種地打柴度日奉養老母,也可供養孩子。郭妻可以紡紗織布做些女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一樣可以生活。為奉養老母節省糧食寧可埋掉兒子卻不尋求生活出路,這和愚人有區別嗎?一個活生生的生命就此完結不是太悲哀了太可憐了嗎?一個不懂事的孩子只知道玩樂正是享受父母愛護的年齡,面臨死亡都已無所知。一個地坑,一抷黃土,兩個愚蠢的腦袋就要輕易斷送一個鮮活的生命。愚蠢!以我看來這樣的孝行應該受到嚴厲的批判。這樣的孝千萬不要有人拿來效仿,否則孝就會變成罪惡的幫凶。

《戲綵娛親》雖然是孝子行孝,但也有不妥之處。高齡雙親在堂,老來子行年七十。挑水跌倒只要站起就會過去了事,即使父母心疼說些安慰的話,也不至於要裝作小孩子哭鬧來哄雙親高興。這樣一來倒顯得做兒子的有失大體,不會讓人認同,孝反而讓人覺得摻了假也不會有教後人行孝的意義,只當是一個笑話來講。

其他孝子圖做起來倒也容易,只是當今社會不同於往昔,行孝也沒有那樣艱難。父慈子孝社會風氣日漸好轉,作惡忤逆也不多見。孝子圖宣揚孝字當前含義頗深——為人子孝,育子承孝。讓我感動的是《賣身葬父》孝子董永家境貧寒,無錢安葬過世的父親就賣身為奴,真可謂之大孝。但在現代社會早已沒有賣身葬父的說法,只是董永行孝為之感動為之欽佩。

孝的寓意廣泛,並不拘泥於點面,也不一定要做到面面俱到。只要對父母沒有忤逆行為,經常和老人溝通增進與老人之間的感情,都可以稱為孝。孝是人的情感行為的基本準則。我想,對於孝有人會比我理解的更為深刻透徹。

難以理解的是文章最後一段。《二十四孝圖》是封建社會宣揚孝道的故事,故事也著實感人。關鍵一點,用封建思想舊的觀念宣揚這樣的孝道讓置疑。“老玩意”一詞魯迅先生似乎隱藏了什麼沒有說出來,是堅決提倡推廣新文學的決心,還是藐視舊觀念的陳腐?“本來誰也不實行”從本質上講這種舊的思想觀念驅使下做出來的孝道已經太顯陳腐,應該淘汰。孝應該傳承下去,但要切合實際的生活。

魯迅先生學識淵博,雖然提倡新文學,但並不表示他反對舊文學。舊文學中也有精華,可取而代之為我所用。他憂心父親因家中貧困擔心自己被父親的孝心賣掉,其實另有玄機。時逢動盪年代民不聊生。倘若天下孝子都如法炮製該有多少無辜的性命喪生,就會家破人亡,哪裡還有父慈子孝可言,孝又有何宣揚的意義呢?

含有諷刺意味的是文章的最後一句,“直到她去世——這大概是送給《二十四孝圖》的儒者所萬料不到的罷!”生老病死人之常情,祖母故去自己仍安然無恙,儒家宣揚的孝也就是一個失敗,事實證明孝也會有錯誤,不一定要依他們所說去做孝子必須履行的孝子行為。

我的文學知識淺薄,只能憑我個人的感念來理解魯迅先生的文章。這篇文章以《二十四孝圖》為介質,闡述了儒家學說並非盡善盡美,也會有瑕疵。這樣的瑕疵對人文教育沒有任何幫助,只會將人的理性扭曲異化,就不再是真理,是悖謬是人類惡行的起端。舊文學舊思想已經不符合社會環境需求,就應該去掉糟粕,取之精華繼續發揚光大。這就是社會所需求的,實際也是魯迅先生所希望的。孔孟之道固然要學習,但絕對不可盲目是從,否則就會產生錯誤的認識錯誤的行為。

八百字的讀書筆記 篇5

故事發生在古萊子國的一段城牆下,一個我完全不清楚的小鎮裡。讀這本書需要耐心,前十一章都在描寫抱朴四十多歲時的窪狸鎮,老隋家、老趙家、老李家的一些人和爭奪窪狸鎮的粉絲大廠的鬥爭,有些枯燥並且摸不著頭腦。作者完全沒有提及,因此我始終不明白抱朴是以怎樣的心態始終縮在老磨屋裡,即使弟弟見素一直在慫恿、請求、乃至哀求他幫忙從趙多多手裡奪回老隋家該得的一切,即使所有人都知道,他也知道只要他站出來,憑藉老隋家的力氣,就能奪回粉絲大廠,即使知道妹妹含章得了怪病,即使深愛著的小葵近在咫尺也不敢有任何行動。

我知道窪狸鎮經歷了很多苦難,可是完全不知道任何一件往事;有時候我能理解抱朴始終不說話的心情,因為字裡行間能看到他內心的掙扎,明白他是受到了父親拼死算賬分了粉絲廠的行為的影響,認為老隋家是有罪的,該要失去一切,有時候卻完全不能理解,嫌棄他的頑固和懦弱。

直到含章的病的真相被道出,被四爺爺救下的含章成了他的乾女兒,卻在長大後被四爺爺玷汙長達十幾年,含章再沒了笑容,和李知常互相愛著卻再不能靠近他。到這裡,給窪狸鎮遮羞的偽裝驟然被揭掉,露出裡面殘忍的血淋淋的真相,這卻僅僅是所有苦難中的一件。

到小葵嫁給跛四的那天,抱朴再也承受不住那麼幾十年的痛苦和思考,這些思考磨了他的衝動和稜角,鈍了他的性子;讓他小心翼翼地縮在人群的陰影裡生活;讓他害怕到“我走路沒聲音,就怕有人看見說‘看哪,他在走路!’”;逼著他不斷壓下內心的躁動,壓下想要大笑的慾望,想要小葵的慾望,想要讓老隋家重新振興起來的慾望。

他把所有腦海深處埋了幾十年卻始終不敢告訴別人的回憶,都告訴了見素。就是這些往事讓抱朴得了怯病,變得懦弱。這是埋藏了幾十年的血腥和人性醜陋,訴說時抱朴的每一個動詞都讓人覺得是痛苦的。真相的昭然若揭似是晴天霹靂,驟然降落在空空如也的天地間,砸在讀者心裡,一切都明瞭,可真相卻是那麼的難以接受。

四五歲時,抱朴看見母親敲折了自己的手指骨節,血通紅通紅地灑了一桌子;六七歲時看見民兵鞭笞一個地主的大少爺到死,白襯衫染紅;七歲時看到還鄉團用鐵絲把四十二個窪狸鎮的老人孩子串在一起,推到大紅薯窖裡活埋;看到民兵以最侮辱的方式把地主家的女兒殺害,埋了又挖出來恥笑。這些政治運動,人性的醜惡、殘暴和愚昧都在窪狸鎮這個地方一點點地被揭發出來,可是卻沒有人記得沒有人為此痛苦,除了抱朴,他記得所有事併為之愧疚為之思考,“即使她真有錯,八十歲的老太太又怎麼不能原諒?她爬了一輩子,再有幾尺就爬到頭了,怎麼不能高抬貴手讓她再爬一會兒,爬到頭?”

只有抱朴思考了,於是只有他痛苦,痛苦到不斷地閱讀《共產黨宣言》以期望從中找到解決人類的苦難的辦法。

看到這裡,我終於能理解抱朴,那麼幾十年的苦難都被他承擔下來了,並著苦難留給他的心理陰影;知道了他心裡的大義——“我不是恨著哪一個人,我是恨著整個的苦難、殘忍……我日夜為這些不安,為這些憂愁,想不出頭緒,又偏偏拗著性子去想。我恨有人為自己拼搶,因為他們搶走的只能是大家的東西”;知道了他想要的是窪狸鎮沒有苦難,人類沒有苦難,希望這個社會能善良,希望所有該救助的人都能得到救助。於是也原諒了他的懦弱膽怯。

八百字的讀書筆記 篇6

當我讀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時,我不禁感動得熱淚盈眶,心中彷彿有數千個波濤在一浪接一浪地衝擊著我的心。記得高爾基有一句名言:我覺得當書本給俄羅列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態度時,似乎是每一本都在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我看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新世界。而這本書不僅給了我一個新世界,更給了我一片屬於我的藍天。

這本書的主人公保爾,出生在烏克蘭一個貧困家庭當中。他11歲時就到車站食堂當童工,在1919年加入了共青團,隨即參加國內戰爭。1923 年~1924年,保爾擔任烏克蘭邊境地區共青團領導工作,1925年加入了共產黨。但由於他長期參加艱苦鬥爭,使他的健康受到了嚴重的損傷,可是他最終還是頑強地與病魔做鬥爭,後來他不僅以自己比鋼鐵還要堅強的意志戰勝了病魔,還寫出了世界文學名著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聯絡生活實際。現在的小孩別說是讓他們去當童工,補貼家用,就算讓他們在家洗洗碗,做做飯,他們也不願意。在他們的“帳戶”中一直以來都是沒有進,只有出的狀態。這不是因為國家的快速發展,而是因為父母的溺愛。孩子們在家都像小公主、小皇帝一般,只會花錢買一些中看不中用的東西回家,更是把家長當成奴隸使喚。餐桌上沒有大魚、大肉或沒有自己愛吃的菜,就發脾氣,又哭又鬧,不吃飯。像我們父母那一代,有飯吃就不錯了。而孩子會說時代不同,但現在山區的孩子只吃地瓜和地瓜幹,照樣考全班第一。而我們這裡的孩子要風是風,要雨是雨,天天都吃大魚大肉,想要的東西應有盡有,可為什麼成績一直提不高?這是因為他們沒有上進心,整天泡在糖水裡,都忘了苦是什麼滋味。

保爾他雙目失明,四肢癱瘓,可他照樣寫出了一部文學名著。我們這代的孩子就算讓他寫一篇作文,也會皺起眉頭,說到上網、玩遊戲、看電視,就會眉飛色舞地講,根本不願意做作業、看書,整天就知道玩,我真希望能把山區的孩子和我們這裡的孩子一調換,讓我們這裡的孩子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這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使我受益非淺,我想這本書一定可以不斷地激勵我勇往直前!

八百字的讀書筆記 篇7

暑假裡,我看起了媽媽給我買的《格列佛遊記》,我剛看了幾頁就被裡面聰明伶俐、個性鮮明的人物,跌宕起伏、有趣誇張的情節牢牢地吸引住了。航海家格列佛是一名隨船醫生,他勇敢、聰明,會說十幾個國家的語言,航海的經驗也很足。一次航海,他經過了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和慧馬國,發生了許多有趣又驚險的故事:他在大人國被一群巨大的老鼠抓走,但他臨危不懼,拿出匕首,勇敢的和老鼠搏鬥,最後竟然把老鼠全部殺死了。

我愛看這個故事,裡面的故事實在是太特別了!每一個段落都會讓我發笑,裡面描寫的人物怪模怪樣,讓我覺得滑稽極了,連爸爸媽媽這兩位成年人都搶著看,這個故事真是太神奇了,我感覺這書有一股魔力,使我的眼睛無法離開書本,連吃飯都忘了。

我佩服格列佛,佩服他的勇敢,佩服他的機靈,特別是他那種遇到困難永不退縮的精神。要是我可以穿越時空,我會陪同格列佛一起上路,和他一起遠航,一起衝破難關,一起打敗怪物,一起獲取知識,當永遠的勝利者!要是我以後也當了一名航海家,我就可以遊覽各國的美麗景色,說不定還會發生像格列佛一樣的奇遇……

八百字的讀書筆記 篇8

今天,我們學了《燈光》這篇課文,使我深受感動。

作者喜歡在晚上到天安門廣場上散步,燈光照在巨集偉建築上,使人感到光明和溫暖。作者漫步在廣場上,忽然,身後傳來一聲:“多好啊!”使作者沉入了回憶。

1947年的初秋,作者當時是戰地記者。挺進豫皖蘇平原的我軍部隊,把國民黨包圍在一個村子裡,激烈的圍殲戰就開始了。天黑時,作者來到郝副營長身邊。

郝副營長是一位著名的戰鬥英雄,只有22歲,今晚由他帶領突擊連去攻破守敵的圍牆,為全軍打通殲滅敵人的道路。郝副營長倚著牆,手裡拿著火柴,他划著火柴,藉著微弱的火光,聚精會神的看著一本書。郝副營長希望圍殲戰勝利,就讓孩子在燈光下學習。

戰鬥開始了,突擊連把圍牆炸開一個缺口,突擊連衝進去。後續部隊遭到敵人炮火的攻擊,和突擊隊失去聯絡。

整個團指揮人都焦急的鑽出土堡,望著黑絮絮的夜晚。突然,就在不遠處有一星火光,一閃,有一閃。後續部隊衝進圍牆,想起了一片喊殺身。

這一仗,消滅了敵人的一個整編師。郝副營長犧牲了,這位年輕的戰士為了讓孩子能夠再點燈下學習他卻犧牲了。

八百字的讀書筆記 篇9

《格列佛遊記》是一本很不錯的書,它的作者是英國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書裡主要介紹格列佛經歷過許多國家,如:小人國,巨人國,飛島國等等。格列佛一生的航海旅行,屢遇驚險,小人國裡,先被小人們俘虜,後來又差點被刺瞎雙眼;大人國中被巨人威脅賣命的演出,幾乎命喪黃泉……格列佛遇到的危險不勝列舉,然而,在每次開始新的航海時他都義無反顧,這就是他對航海的執著。我們不能說格列佛最後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但他的確獲得了豐富的人生經歷,讓生命更有意義。

飛島國是最奇特的。飛島國是一個會飛的小島,裡面的臣民也都很善良。如果下面的城市有叛亂,他們就會讓島停留在那座城市上,剝奪那座城市的陽光和雨露,有時也會投下一些大石塊,如果還是不行,就會讓整座島壓上去。最新奇的是飛島國的設計家們的發明創造,比如無毛綿羊、語言組合機等,簡直是無奇不有。飛島國的國王和大臣們常常會胡思亂想,非要僕人用拍子把他們拍醒……

我喜歡《格列佛遊記》,因為它像一位最好的老師,教我學會了怎樣做人。

八百字的讀書筆記 篇10

最近正在看一篇長篇小說: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雖然暫時只看完《家》這篇,發現巴金老爺爺對其中的人物刻畫可謂是活靈活現、惟妙惟肖,讓我銘記於心。深刻的感受到巴金老爺爺不愧為偉大的巴金。

現在正在讀第二本,當我讀完第一本《家》後,給我的感覺真可謂身臨其境,巴金老爺爺透過對一個大家庭的描寫折射出對舊社會舊制度的厭惡與憎恨,痛斥了人與人在交往中黑暗、違心和奉承,通過三兄弟間性格的不同和對未來社會的不同看法進行了層層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讓人眼前一亮。在三兄弟中我最欣賞的是老三覺慧他是一個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堅定不移的相信舊社會一定會過去,舊制度一定會被捨棄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使他和老大覺新的性格剛好背道而馳,就像兩條平行線不可能有任何交叉點一樣,也就註定著他們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老大覺新的性格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懦弱到極點的那種人,在以前就稱他為“無抵抗主義”,也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導致他身邊最親的人死的死,走的走。雖然他感到無比的痛苦,但這種痛苦卻並沒有讓他改變自己的性格,只是在思想上有了些許轉變,但這種轉變並不足以讓他有所行動,他還保留著那分懦弱。而三兄弟中的老二覺民則是站在覺慧那邊,但他並不象覺慧那樣衝動,有著沉穩的性格,在必要的時候也回積極主動的爭取幸福,從這點上來說我還是很欣賞他的。因此在整個大家庭中,只有覺民和覺慧站在同一陣線上的,其他人則全是舊社會,舊體制的擁護者,可見覺民、覺慧和這個大家庭的隔閡有多麼深,所以覺慧除了恨透了這個舊社會、舊體制外,也恨透了這個只有舊體制和舊制度的大家庭,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了!以此表明他抵抗這個舊社會的決心。

整本書就是圍繞著覺民、覺慧兩兄弟怎麼和那個舊社會、舊制度作鬥爭並最終獲得勝利的故事,整篇文章以“家”為主題貫穿始終,讓人看了愛不釋手、欲罷不能。

八百字的讀書筆記 篇11

自從接觸到社會工作這個專業後,我就對社會學所涉及的研究方法十分感興趣,特別是實地研究。我好奇於要如何開展實地研究的計劃,好奇於如何讓當地人接納自己並讓自己融入當地併成為其中一份子,更好奇於如何能夠做到真正的客觀態度記錄身邊發生的一切事情。我渴望能夠更切身地接觸到實地研究這種社會研究方式,然而卻一直沒有找到一本真正讓我能夠深入瞭解實地研究法實際情況的書,直到第一次接觸到美國芝加哥學派社會學家威廉·富特·懷特撰寫的《街角社會》,才讓我對實地研究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與理解。

《街角社會》主要是對閒蕩於街頭巷尾的義大利青年的生活狀況、非正式組織的內部結構及活動方式,以及他們與周圍社會(主要是非法團伙成員和政治組織)的關係加以觀察,並對這一觀察過程、所獲資料及結論的翔實而生動的記述。而這本書最獨特之處是作者懷特是以被研究群體一一“街角幫”一員的身分,置身於觀察物件的環境和活動中來進行他的研究的,即實地研究,而且懷特採取的是典型的參與觀察法,就是通過親身與被研究者接觸,從而拿到最真實第一手資料。這也正是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

讀完整本書,我真的是受益匪淺,從中最大的收穫的更深刻地瞭解了實地研究,特別是實地研究的過程。關於這方面,我在接觸到這本書之前就已經在課本上學習了理論知識:(1)選擇研究背景;(2)獲准進入;(3)取得信任和建立友善關係;(4)實地研究中的記錄。當我帶著這些理論上的知識去讀《街角社會》時,所有的理論知識都轉化成為引導我讀這本書的線索,而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又更深刻地理解了這些理論知識,從而轉化為更加有力的專業知識。從懷特選中科納維爾,到他找到社會工作者的幫忙認識了多克而得以進入社群;從他跟隨多克穿梭於街頭巷尾以認識社群裡的人用盡自己的努力以獲取大家的信任並建立了友善的關係,再到最後他整理自己的記錄作出的結論,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充滿艱難和阻礙的過程,而這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也正是關於實地研究方式的最好實踐教材。而在這個過程中,還涉及了另外一個我所關注的問題,那就是客觀進行參與觀察的方法。正如懷特在書中所說:“當研究者走出大學,每次僅僅到實地去考察數個小時的時候,他可以把他個人的社會生活與實地生活分開。他的角色問題也不十分複雜。另一方面,假如研究者在他所研究的社群中生活一段很長的時期,他的個人生活就會與他的研究糾纏在一起。”而在書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懷特也曾經犯過一個嚴重的錯誤,即那次政治危機中關於託尼與卡洛的事件。懷特得出了一個結論:“參與觀察者單純為了加強自己在一參與領域中的地位,而努力想操縱被觀察者,並不惜做出不利於他們的事,這對於被觀察者來說是不公平的。”我十分贊成懷特的說法。在實地研究中,隨著與當地居民的熟絡,研究者會越來越容易傾向於當地居民的許多行為或是邏輯思維,然而也會隨著時間的拖長而更迫切地確立自身的社會地位,增加自身的影響力,從而為研究帶來更有力的研究資料。我想正如懷特所說得一樣,研究者固然可以利用他對自己參與的人群的充分了解而有意識地從事有影響力的活動,但是如果他裝作不想對任何人施加任何影響並在此基礎上確立了自己的社會地位,而在發生衝突時卻突然將他的砝碼加到某一方,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也違背了參與觀察的基本原則。

另外,看完《街角社會》這本書時,除了感嘆懷特本身的實踐精神之外,更多的是為他的正確的選擇而感到欽佩。 多年來,科納維爾被視為一個犯罪頻繁、人口擁擠、貧困滋生、政客腐敗的危險地帶。在中產階級看來,這裡一團亂麻、混沌不堪,街頭巷尾的年輕人終日無所事事,不是賭博就是鬥毆,但是,看完此書便能夠了解其實它有著完整的社會制度,而在我看來,它本身就是一個小型社會,成員之間有著很高的密切關係,形成了很高的社會相互作用率,所以也就組成了一個個幫派。出身於一個地位牢固的中上層階級家庭的懷特,如果不是親身進入科納維爾生活,是很難跨出自己慣常的活動領域,也就根本不可能那麼深入瞭解這樣一個小社會。而不僅僅是懷特,我想任何一個人要想真正認識真實的科納維爾,都必須對它的社會結構和行動模式有所把握,而欲瞭解這些,如果採用傳統的調查方法的話,則很可能只是得到一系列數字資訊而很難獲得細微而深入的資訊;如果採用非參與的觀察,則很難獲取社群中人們的信任,畢竟很少有人會對一個局外人敞開心扉。所以參與觀察法將是懷特最好的選擇,而事實上他真的嘗試了。正如他自己在書中所說的:“一個人的態度是無法被觀察的,而必須從他的行為來推斷。由於行動可以直接被觀察,並可以像其他科學資料一樣被記錄下來,所以通過研究一個人的行動來了解這個人,似乎是明智之舉。這種方法不僅提供了有關非正式群體關係的情況,而且為理解個人如何適應其所在的社會提供了一個框架。”

在科納維爾居住的3年多時間中,懷特藉助多克的幫助認識了通向其中各類群體的關鍵人物,與他們交談,並堅持每天進行詳細的觀察記錄。我想這種生活一定是充滿了刺新鮮趣味餓,同時也是充滿壓力的。書中有一句話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雖然你喜歡你的工作,但只要你在從事觀察和訪談,你就要扮演一種角色,你就無法完全放鬆。”這就是懷特的心情吧,既充滿了期待又緊張。

不過正是懷特這一明智的選擇,他獲得了許多第一手資料,也一步步走向他的研究目的與成果。懷特緊緊地跟緊了多克,穿梭於參差木結構樓房、逼仄街巷和聲色交雜的娛樂廳裡;他儘可能地道地待人接物,即使一開始他的義大利語是如此生澀;他讓自己的雙手在政治選舉時冒險重複投票;他用自己的大腦去設計下一步的方向,收集和分析每一次取得的資料,然後進行推理,最後得出了關於研究科納維爾的結論。我們可以通過懷特的敘寫看到整個科納維爾的實際生活情況,更可以通過他對身邊人物的描寫感受到科納維爾那裡的居民的思想和心理軌跡。

我十分慶幸自己能夠在這樣的機緣下接觸到《街角社會》這本書,我想就算我不是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也會被這本書的寫實和研究內容所吸引與感染的。而現在我作為以為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在看完這本書時真的是備受鼓舞,也激發了我更濃厚的學習興趣。也許我對這本書的理解與認識仍然還不夠深刻,我想假如再過幾年,當我真的成為一名真正的社工時,再次回看這本書,我將會收穫更多!

八百字的讀書筆記 篇12

暑假裡,我在網上找了一本魯迅的《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這是一部回憶散文集,記敘了魯迅幼年與青年的生活,共十篇。

這本書中通過對往事的回憶,批判了當時的社會與正人君子,其中《狗—貓—鼠》這一篇令我感受深刻,它講述魯迅小時候仇貓,因為貓的性情殘忍而具有媚態,在夜晚經常嗥叫,擾亂他人讀書休息。更因為他在童年時捕食了作者心愛的隱鼠,所以他十分憎惡。雖然後來得知隱鼠是長媽媽踏死的,但終究沒有與貓的感情融合。從這裡我讀到作者在幼年時,就已經愛憎分明,對弱小者產生同情心,憎惡暴虐。同時讀這篇文章也通過自嘲在暗暗諷刺著那些散佈流言蜚語的“君子”“紳士”,批判著他們的狂妄自大,我不得不佩服魯迅那文筆的妙處。

《瑣記》這一篇也使我受益匪淺。它記敘了魯迅兒時與夥伴們經常到衍太太家玩耍,因為天倫鬧出什麼亂子來,衍太太也絕不告訴各人的父母。在魯迅與夥伴們去吃缸裡的薄冰時,衍太太卻讓他們比賽誰吃得多,並唆使魯迅去尋找母親的首飾,變賣成錢給自己買東西,我感到衍太太心術不正,心靈不純潔,怎麼能用不良的做法去影響孩子心理健康呢?

《二十四孝圖》講述了魯迅在兒時閱讀“老菜娛樂親”郭巨埋兒等故事,通過對比古今不同的版本,十分不解,甚至反感。我也讀了讀,發現其中一些故事荒誕愚昧,富有迷信色彩,雖然使讀者明白孝順的道理,但其中大多是把原來的加以誇張虛構,哭泣能使竹筍得以成長嗎?赤身躺在冰上能有鯉魚跳出嗎?當然不可能,這說明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忍。

《朝花夕拾》樸實的語言,細膩的情感,鮮活的人物融合成一篇篇精妙的散文,這裡面有對童年的美好回憶,有對社會的強烈抨擊,也有對往事的深切懷念,有對社會的強烈抨擊,也有對往事的深切懷念……《朝花夕拾》著部散文集堪稱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朝花夕拾的讀書筆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敘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著在寫道“我”不得不告而別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的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戴領帶;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地,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的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敬仰。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

雖然在魯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時從字裡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讓人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而從書卷裡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意間似乎也把我感人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麼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處事不恭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

小的時候,自己也曾擁有過那樣的光輝事蹟,喜歡坐在河岸邊看著鴨子從身前遊過,板著手指頭細數“一隻,兩隻……”;喜歡奔跑在林間小道,拋開心中的不愉快,盡情去笑,不用管禮數是否;還喜歡躲在一個隱祕的地方,看著同伴進進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後因為自己躲的技術太高超,無奈,只得向我低頭認輸。想到這裡,心中有種竊喜的感覺,說不上來是什麼。好像是一個小小的“陰謀”得逞了,又像是躲過了一場小小的“災難”。

《朝花夕拾》,正同於它的另類名字一樣,魯迅先生在老了,累了時,回憶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吧。像是在嘗一道佳餚,細細咀嚼,幼年時童真的味道留在心頭,慢慢漾開。

有人說:要看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會寫文章,最主要還是看他的文章裡有沒有感情。老師也曾經說過: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變得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認魯迅的確厲害,他的一切話語雖然平淡樸實,炙熱的情感卻展露無遺。他希望與大自然真正的擁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間流連,嚮往與小蟲子們打成一片的日子。讀著讀著,仿若年邁的老人瞬間變成了一個活力四射的小孩子,身上散發著陽光般的氣息,神思似乎也飄向了那份曾經屬於我們的逍遙日子。

八百字的讀書筆記 篇13

“我不相信地獄,但我相信天堂。我所篤定的天堂,它不在天上,只在塵世,人間本該就是天堂。”——《藍色天堂》

也許不會有人花掉自己的大半積蓄去旅行,但是,畢淑敏和她兒子自費四十多萬,歷經100多天,在海上完成了環球旅行。在旅行中,作者不僅讀到了各國的文化,還有對生命的感悟。作為當代最優秀的心理諮詢師和心理小說作家,畢淑敏從心理學、醫學、人文科學的角度,在書中穿插了不少對各種心靈問題的剖析和解答——自信、自卑、快樂、焦慮、悲傷、希望、恐懼等這些潛藏在意識深層的東西,思考與探索和諧平衡的心靈藝術。

在環球旅行中,由於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船上度過,所以畢淑敏對大海有很多描述,從生命的發跡到死亡。這些描寫不得不令人嚮往那片深邃的藍,究竟是怎樣魅惑人心——“風很大,海浪在半夜時分,有一種震撼人的魅惑之感,我不敢太靠近舷邊的欄杆,因為會有一種吸力從目所能及的海水中升騰而出,它用一種微醺的麻醉,好像在呼喚著你……跳下來吧,這裡無比的安謐和幽遠……”

每到一個國家,畢淑敏都會有豐富的境遇,通過她精彩的文字,一幅幅精緻的畫面都呈現在我的腦海裡。她每天回到“和平號”的第一件事就是寫下所見所聞,每個細節都不放過,每個故事都娓娓道來:荷蘭的鮮花市場、冰島藍湖冒險、哈瓦那雪茄、明信片的輪迴……每一章節都有令人值得回味的地方。我覺得最有趣的的一章就是《世界上最芬芳的工作》,這裡是寫荷蘭的鮮花市場。文中畢淑敏調侃地說了一句:“原來我們看到的每一支從荷蘭花卉拍賣市場,嫋嫋婷婷走過來的鮮花,在理論上,都碾過了一個男人的手指。”鮮花拍賣看似一個簡單的工作,卻是決定著一個城市的每一朵花。一朵花,是盛開在北京,還是怒放在紐約,抑或含苞在巴黎,凋零在開羅,都將在這鮮花大廳一錘定音。

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有很多事情是自己生命過程中需要體會,需要去做的,生命的起點和終點是已知的,最重要的是過程。閱讀的時候我常常因某一個段落而浮想聯翩:有的是回憶過去,有的是幻想未來,有的是感悟現在。也許,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世界,但當我們真正走出去,看的更多更深更遠,我們心中的世界才會更加完整而生動。在作者筆下我看到了一幅幅文明的畫卷在眼前湧起,然後又看到很多文明神祕消失殆盡,而在作者對見聞的描述中穿插了對心靈問題的關注剖析和解答,而且指出瞭如何達到心靈幸福的方法。

八百字的讀書筆記 篇14

這個暑假,我讀完了英國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寫的《格列佛遊記》,這本書主要介紹了英國一個名叫格列佛的外科醫生在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以及慧胭國的冒險故事。

我被大人國、小人國離奇古怪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小人國裡的一切都非常小,他們對格列佛來說就像玩具一樣。而大人國恰好相反,格列佛就好像他們的“寵物”一樣為他們表演,逗他們開心,還要提心吊膽,以防被他們弄死。我不喜歡飛島國中的人們,他們只重視音樂與數學,我覺得他們很多的做法都是很愚蠢的。

我最喜歡的是書中慧胭國的故事。慧胭國真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地方,這裡的人們勤勞,乾淨,熱愛勞動,有禮貌,舉止端莊,樂於助人,在他們的語言中沒有撒謊和欺騙,他們的社會充滿了友愛、和睦,人人都很善良,厭惡邪惡,我想這也許就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國度吧。

我也希望有一天我們的社會也能像慧胭國那樣,只有真誠,沒有虛偽,這也許只是個理想吧,但是,我以後一定要做一個真誠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八百字的讀書筆記 篇15

最近媽媽給我讀了一本書,書名叫《尼爾斯騎鵝旅行記》,說的是小精靈因為尼爾斯的無禮而把尼爾斯變成了小人,尼爾斯和他家的雄鵝莫頓跟著一群大雁飛上了天,一路上尼爾斯做了許多好事,最後尼爾斯成了好孩子,他又恢復了原形。我喜歡故事中的尼爾斯,因為他能夠改掉自己的缺點,非常勇敢,還愛幫助別人。我也想跟大雁阿卡去旅行。

八百字的讀書筆記 篇16

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小說式的筆調記錄下該群體成員的行為,群體互動,非正式的社會結構。在觀察的過程當中,作者尤其注意群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群體領袖是如何保持其領袖地位的,維持其群體聲望的;群體成員是如何相互共處的,如何與群體領袖互動;跳出一個群體,作者特別注意到,不同群體之間的互動……書中作者這樣寫道:諾頓幫一起去打保齡球的時候,每個成員的表現不僅與他們的技術有關,而且與其在群體中的地位有著密切的關係,在群體活動當中,領袖會想盡辦法保證自己的優秀。

在哈佛大學青年研究員基金的資助下,作者於1936至1940年,對波士頓市的一個義大利人貧民區(即作者稱之為“科奈維爾”的波士頓北區)進行了實地研究。本書即是對這一研究過程、所獲資料及結論的翔實而生動的記述。

多年來,科納維爾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問題區,那裡青少年犯罪率很高、成年人犯罪十分普遍,在蕭條時期這裡的很大一部分人是靠家庭救濟金或公共事業振興署維持生活。美國人覺得科納維爾與社會其他地區格格不入,認為它是幹非法勾當的人和貪汙腐敗的政客、平窮和犯罪,以及起顛覆作用的信仰和活動的大本營。

然而事實上,真正瞭解內情的人卻可以在科納維爾發現一個高度有組織的,完整的社會組織。

同時,隨著在美國出生的一代長大成人,科納維爾的生活模式經歷了深遠的變化。這一切的一切都吸引了作者去探究,去回答人們對於科納維爾提出的種種問題。

作者以被研究群體——“街角幫”一員的身份,置身於觀察物件的環境和活動中,對閒蕩於街頭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狀況、非正式組織的內部結構及活動方式,以及他們與周圍社會(主要是非法團伙成員和政治組織)的關係加以觀察,並及時做出記錄和分析,最後從中引出關於該社群社會結構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結構。

這本書真正吸引我的,在於作者所給出的第一手資料。 街角幫的生活形式,活動方式,人際關係,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書中找到細緻詳細的闡述。很明顯,只有真正置身於研究。

《街角社會》所取得的成功與懷特在科納維爾長期的實地調查有著密切的關係,而懷特的科納維爾實地調查凝聚著寶貴的社群研究方法。選準研究的突破口開展調查研究,進行初步調查是非常必要的。通過查閱有關的文獻資料,可以瞭解前人研究的程度,弄清有關概念和理論,避免重複無效的研究,同時又可以提出自己研究的突破口,彌補前人研究的不足,充分體現研究成果的學術價值和理論水平。

作者研究上的道德爭議,即關於最後利益在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間分配的問題,我認為作者的處理方式是失當的。另一個涉及道德的問題是有關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關係問題。在本書作者的研究過程中,被研究者是被告知研究者的意圖的,因因而這個問題表現得不甚明顯。然而我們還是可以看出研究者被放置在了一個相當尷尬的位置上,對於被研究者來說,他們會覺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傷害:他們把研究者當作朋友看待,卻有時會覺得,自己只是研究者的一個研究物件。而如果被研究者沒有被告知實情,這種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包含了欺騙的成分。這顯然是違背了道德標準的。這不禁使人思考科學研究的道德問題。許多科學研究總是存在與道德標準向衝突的地方,在這種時候,人的好奇心往往都顯得更加重要。

“街角社會”是指,住在城市街角建築裡和大街小巷裡的人們的社會結構和行動模式,我國很多城市都有大量的街角建築。在城市裡,一些多年祀廢失修、擁擠不堪的、眾多的街角建築,組成了形形色色的“街角社會”,那些老舊城市裡眾多的老街和衚衕裡的居民,與城市血肉相連,他們世世代代在“街角社會”裡,長期和諧的生活、生存、發展。這些街角外表很不起眼、很破舊,它們常常是城市裡攤販乞丐的棲息之地,也是城市裡的案件多發之地,但這並不妨礙這裡的人們幾代、幾十代的在這塊土地上出生、成長,在這裡長期和諧的生活。可見“街角社會”的存在是有其歷史和地域、人際關係、設施配套的合理性的。我們在研究城市問題時,對於“街角社會”是不能忽視的。

八百字的讀書筆記 篇17

在幼教崗位上已經工作一年了,在這一年裡我學到了很多東西,特別是現在在進行二期課改,這對我們新教師更是一個很大的考驗,我們不僅要對一期課改有一定的瞭解,還要趕上二期課改的步伐,不斷用新的教育理念來武裝自己。對此,我有一點小小的感受。

其實在幼兒園開展創新教育,培養幼兒教師的創新意識是可能性最大的。人們都說幼兒教師是多才多藝的,確實藝術能昇華人的精神,改變人的行為,特別是他對右腦功能地提升與開發,使人獲得了創造的思路與靈氣。所以幼兒教師在師範中接受的藝術教育、藝術薰陶對實際工作有著解凍思維僵化、拓展思維方式、激發創造靈感的作用。而且幼兒園是離大學聯考指揮棒最遠的地方,這就不會產生應試教學。幼兒園的課程設定、教材使用又沒有固定的模式,這就使教師可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結合季節、主題、幼兒的興趣來選擇教學內容,創造性的設計教學活動。

我認為,二期課改最重要的要培養幼兒教師的創新意識,首先,要創設民主氛圍,讓教師敢於創新。創設民主氛圍是指創設營造民主、寬鬆、和諧的心理氛圍,運用有效的措施與方法建立一個平等、尊重、友好、與積極的心境狀態,使教師的創造性思維進入一個馳騁的心理空間。這時他們的思想是開放的,思維是活躍的,會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因為她有足夠的安全感,即使說錯也沒關係。因此教師容易產本站,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生特別流暢的獨特的思維,容易產生靈感。創造''''需要無拘無束的氣氛;創造,要求每個人都能"自由的呼吸"。讓園長與老師之間的關係少一些嚴厲,多一些微笑:少一些指責,多一些寬容;少一些約束,多一些尊重。這樣教師的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受到感染後容易對創造性的教育產生興趣,處處以主人翁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其次,要組織安排,讓教師善於創新。創新意味著打破舊的規則,所以創新要求組織指定的計劃必須具有一定的彈性,給教師留有創造的時間和空間。如果教師的每個工作安排的非常緊湊,那麼就沒有時間進行思考、探索,創新的構想也無條件產生。要認可每一位教師的才能並充分挖掘潛在才能,使教師之間優勢互補,形成合力,發揮其最大的積極性和效益,使她們自身價值得到較好實現,個性得到充分發揮。注重學習讓教師具有自我更新、自我超越的能力。即不斷獲取百科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自學能力以及不斷吸收教育學科的新知識、新技能,並在教育中積極運用的能力。這是因為幼兒強烈的好奇心是否得到滿足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知識是否淵博,另一方面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