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大學生形勢與政策論文

欄目: 心得體會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2.05W

任課教師需以教學院部為單位將成績紙質稿以及學生論文紙質稿於放假前交思政部形勢與政策教研室。本站小編為大學生們整理了20xx年形勢與政策的論文,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大學生形勢與政策論文
20xx年大學生形勢與政策論文篇1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30年來,中國由貧困走向初步昌盛,由封閉走向全面開放,由求溫飽初步走向小康,發展迅速,大大超出國際上多數人的預想。30年來,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發生歷史性的變化。中國正運用他獨特的魅力與激情實現著世界的和諧進步之路,實現著中國的自強發展之路。

30年過去了,中國某個鄉村發生的事情成為世界媒體的報道焦點,地球某地的中國人成為全球新聞中的主角,似乎已經顯得平常。當我們將目光回溯到中國融入世界現代化潮流的起點,並用心去觸控這30年的變遷時,我們尤為深切地體會到,當代中國同世界的關係已經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中國與世界的前途命運更緊密地聯絡在了一起。一個偉大的轉折已經完成,中國與世界彼此相互影響的時代已經開啟。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深刻歷史感的民族,對於“歷史性的變化”有著同樣深沉的感悟。整整220xx年前,拿破崙率領下的法軍大舉用兵西班牙,伊比利亞半島狼煙四起。貝多芬於1820xx年完成了《命運》交響曲的創作,然而叩響中國命運之門的卻是又一個多舛的百年。整整一百年,韌性的抗爭書寫著崢嶸歲月,當光陰又過百年之後,20xx年發生的一切告訴世界,已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中華民族,已經、正在並將繼續主動積極地在國際社會中發揮重要的建設性作用,這一作用已在全球範圍內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一.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佔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xx年的5%以上,中國進出口總額佔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足1%上升到20xx年的約8%。中國的發展為國際資本提供了廣闊市場,中國累計實際使用外資超過7800億美元,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也在大幅增長。

二.中國發展有力促進了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

1978年以來,中國年均進口增速達到16.7%,已成為世界第三大、亞洲第一大進口市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0%,對國際貿易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2%。20xx年以來,中國年均進口額近5600億美元,為相關國家和地區創造了約1000萬個就業機會。

三.中國已經成為國際體系的重要成員

中國參加了10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簽署了300多個國際公約。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和地區事務,認真履行相應的國際責任。迄今,中國共參與22項聯合國維和行動,累計派出維和人員上萬人次,現正在執行維和任務的有1900多人,是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

30年改革開放的實踐告訴我們,中國發展進步離不開世界,世界繁榮穩定也離不開中國。在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革命加速推進的世界大勢之下,中國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絡在一起。

四.中國將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

這是中國政府和人民作出的戰略抉擇。這個戰略抉擇,立足中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體現了中國對內政策與對外政策的統一、中國人民根本利益與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中國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不干涉別國內部事務,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致力於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

在開放的過程中,中國開始學會用世界的眼光思考自己的發展,並以一系列合作共贏的實際舉動逐漸打消了各方的猜疑與憂慮,創造了對自身發展更有利的國際環境。中國用自己的真誠,塑造了一個發展中大國的和平形象。30年來,中國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發展帶來的機遇發展了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更好地維護了世界和平,促進了共同發展。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穩定也離不開中國。

五.中國將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

中國致力於推動世界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堅持按照通行的國際經貿規則擴大市場準入,在實現本國發展的同時兼顧對方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正當關切,支援國際社會幫助發展中國家增強自主發展能力、改善民生,支援完善國際貿易和金融體制、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支援各國共同防範金融風險、維護能源安全,堅持通過磋商協作妥善處理經貿摩擦,推動各國共同分享發展機遇、共同應對各種挑戰。

六.中國將始終不渝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始終作為一個大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但在政治、經濟、安全等諸多領域,中國真正融入國際社會,卻始於改革開放。走過30年的歷程,中國已經在當今國際事務中發揮著重要建設性作用。中國遵循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恪守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在國際關係中弘揚民主、和睦、協作、共贏精神,尊重人類文明多樣性,繼續促進國際關係民主化,積極參與反恐、防擴散、氣候變化、環境保護、流行性疾病防治等領域國際合作,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成功舉辦奧運會,從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到推進朝核問題六方會談,從加強東盟與中日韓(10+3)的合作到構建上海合作組織,從減免發展中國家債務到設立中非發展基金,從中俄、中越邊界談判的進展到提出睦鄰、安鄰、富鄰的合作政策,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到與全球攜手應對眼前的金融危機,中國在國際事務中表現得越來越積極,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躍然而起。

自強方能自立,自立凝結自信,自信轉而推動自強。“自助者天助”,中國與外部世界關係的積極變化得益於30年來鍥而不捨的改革開放程序,其要義在於排除一切干擾,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自覺。歷經難以數計、形形色色的遏制、指責、臆斷及誤讀,中國沒有停下自強不息的前進步伐,也因而變得更為自信。

30年來,中國在適應世界對自己的心態變化的同時,也在學會如何與世界打交道。在涉及國家主權的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我們敢於鬥爭、善於應對,打破了西方國家的種種制裁,遏制了反華浪潮,贏得了尊重。摩擦與碰撞歷練了中國人,中國不斷加深著對外部世界的認識,變得更加成熟、更加自信。在一個接一個的“威脅論”、“崩潰論”相繼破產後,世界也越來越多地體會到了中國發展的不同。從四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災,世界看到了13億中國人民的凝聚力;從北京奧運會,世界體會到了13億中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的不懈追求;從中國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應對,世界感受到了13億中國人民的責任感和這種責任感給全球經濟走出危機帶來的信心。不止一個西方學者說過,我們無法再用現有的理論來解釋中國的發展,必須重新認識中國的發展道路對世界的意義。

各國關注中國的變化,也是在關注世界的未來。歷史表明,一個大國的崛起必然會對現有格局帶來重大影響,極少有西方大國不靠殖民掠奪,不靠戰爭而崛起。西方對中國的擔憂,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此而產生的對中國發展道路的不確定感。

以往的歷史表明,中國更多的是被動地承受著來自外部世界的撞擊,並在撞擊中覺醒,在撞擊中探索強國之路。21世紀的到來是個偉大的轉折點,中國的發展表明,她不只是被動地接受外部世界的影響,而是在積極借鑑、學習人類文明先進成果的同時,也為世界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寶庫不斷貢獻出自己的力量與財富。

走過30年開放路程的中國人深深懂得,世界對中國發展道路的理解和認同將是一個複雜而長期的過程。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新問題、新摩擦甚至新衝突。這將是21世紀幾代中國人所面臨的嚴峻考驗。同和諧,共發展已經成為了中國在歷史新階段的一面旗幟。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我們堅信,只要堅持和平發展,我們就一定能夠贏得更多的理解與信任,為世界的持久和平、共同繁榮做出更大貢獻。

20xx年大學生形勢與政策論文篇2

鑑於朝鮮帶來的核威脅和導彈威脅與日俱增,建立導彈防禦體系是美國未來關注的重要領域之一,也是美國與韓國和日本兩個亞洲主要盟友進行三邊合作的重點。”據韓聯社2月20日報道,美國助理國務卿幫辦安妮塔・弗裡特當天在東京的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發表了上述講話。報道稱,美國一直希望與韓日共同建立地區導彈防禦系統。但分析人士認為,美國此舉不僅為了應對朝鮮的威脅,同時也是為了制衡中國。

事實上,美國宣稱的該計劃的組成部分―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已經“提上了美韓合作的日程”,最近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薩德”是什麼?

“薩德”是美國“末段高層區域防禦”(英文縮寫為THAAD)的英語音譯,這套系統的攔截高度達到40―150公里,即大氣層的高層和外大氣層的低層,該高度實際是射程3500公里以內彈道導彈的飛行中段,是射程比它更遠的洲際彈道導彈的飛行末段。因此,它與其他系統配合可以攔截洲際彈道導彈的末段,形成雙層攔截,也可以與“愛國者”等低層防禦系統中的“末段攔截系統”配合,攔截中、短程導彈的飛行中段。

美國自1987年起研製“薩德”反導系統,20xx年5月開始裝備軍隊。在美國的“末段地面反導”系統中,“薩德”負責高層反導任務,“愛國者”負責低層反導任務。

“薩德”系統以連為基本作戰單位,每個“薩德”連由攔截導彈及其發射車、雷達和電子指揮控制系統組成。配備攔截彈150枚、發射車9部、雷達1套等。該系統既可由飛機空運,也可裝載到地面車輛上機動部署。

“薩德”配備的攔截彈運用了當今世界最先進的動力、材料、電子和控制技術,彈長6.17米,發射重量662公斤,最大飛行速度可達每秒2.5公里,有效射程在40―200公里。一個可供對比的資料是,俄羅斯“山毛櫸”防空系統的9M317導彈重量與“薩德”攔截彈相當,但其最大射程只有50公里,最大射高25公里。

“薩德”系統的核心裝備是AN/TPY―2雷達。該雷達是當今最先進的防空雷達,採用了有源相控陣技術。它主要負責目標探測與跟蹤、識別和彈道落點估算,並可實時引導攔截彈飛行及攔截後毀傷效果評估。據雷達的研製方美國雷神公司公佈的資訊,該雷達的解析度非常高,具有跟蹤和識別假彈頭能力。對戰術導彈彈頭的有效探測距離為1500公里,對彈體的探測距離更遠。“可用於對‘敵方’發射的彈道導彈進行早期預警跟蹤並對其飛行的末段實施攔截。”

中國“沒有理由反對”?

對於韓國將有可能部署“薩德”反導系統,中國駐韓國大使邱國洪曾明確表示“堅決反對”,稱這將嚴重損害中韓關係。韓國媒體高度關注,稱這是中國政府人士第一次發出警告。美國方面則進行辯解,今年2月6日,美國副國務卿布林肯表示,此舉完全是為了應對朝鮮,“中國沒有反對的理由”。

對此,有中國專家指出,就如同5年前美國計劃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為防伊朗”(實為擠壓俄羅斯)一樣,如今說為了防朝鮮,實則針對的是中國。俄羅斯戰略和技術分析中心專家瓦西里・卡申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在太平洋西部針對中國部署數十枚“薩德”及其升級版導彈,可對中國造成嚴重威脅。卡申認為,美國給出的在東亞地區部署反導系統的“官方理由”太過牽強,因為該國的頭號軍火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的“薩德”反導導彈攔截的目標是超音速導彈。在可預見的未來,朝鮮是無法造出超音速導彈的。

此外,“薩德”系統中的AN/TPY―2雷達,除了可以監視朝鮮的彈道導彈發射,還能監控中國境內的彈道導彈發射。中國在華北、東北的導彈發射試驗,出不了大氣層就會被部署在韓國境內的該雷達系統捕獲。該雷達平時能夠偵測中國方面的各種飛行引數,可為其他反導系統提供預警。該雷達還具備相當強的反隱形能力,對於探測中國的隱形飛機也具有特別的意義。

俄羅斯社會政治研究中心主任耶夫謝耶夫認為。美國國防部正在打造從阿拉斯加經日本、韓國和臺灣到澳大利亞的“反導弧”,這是美國實施重返亞太戰略中的重要一環,其目的在於制約中國。

今年2月上旬,美國國防部發言人卡比和宣傳負責人傑夫・保爾先後宣稱“我們正與盟國韓國(就部署‘薩德’問題)持續進行協商”,“美韓正在就‘薩德’問題進行非官方協商,並且已完成韓國境內的選址調查”。這說明,“薩德”真的已經離中國越來越近。

被威脅方的應對之策

儘管“薩德”反導系統很先進,但也有其短板。實際上,所謂反導系統,通常指的是反擊和攔截敵方的攻擊導彈。少數反導導彈由防空導彈演化而來,大多數反導系統都不具備攔截超低空巡航導彈的能力。包括美國的標準―3防空導彈、地基攔截導彈,都只能攔截大氣層外的目標。因為這類反導系統攔截彈採用的都是紅外成像導引頭,在稠密大氣層內飛行時都會由於氣動加熱而無法看清目標。“薩德”系統基本也是這樣,仍然無法攔截緊貼地面飛行的巡航導彈。因此,巡航導彈或許是對付“薩德”系統的一種有力武器。

另一方面,“薩德”系統攔截彈的造價為1000萬美元/枚,三四枚導彈相當於一架早期三代機的價格,遠遠高於普通的戰術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因此,這種攔截彈的產量非常有限。如果對“薩德”系統實施大規模的飽和攻擊,美國即便有攔截的能力,也沒有攔截的財力。俄羅斯戰略專家曾稱,在歐洲戰場,俄可部署空基巡航導彈來化解美國的反導系統。因此,中國大量打造可攜帶亞音速和超音速巡航導彈的轟―6K型轟炸機,同樣可給中方遏制美國的反導系統帶來機會。

有軍事專家分析稱,中國對付“薩德”反導系統還另有方案可選,就是在衝突早期階段,利用電磁脈衝武器打擊該系統的雷達。俄羅斯“衛星”新聞網近日登載的一篇文章認為,中國成功研製出電磁脈衝武器,是進行資訊對抗的一個重要因素。中程彈道導彈有可能充當中國電磁脈衝發生器的載體。今天,當美國的反導系統距中國邊境越來越近之時,此類武器的作用越發明顯。電磁脈衝武器的一個可能的優先使用目標,是用於防空和對付反導系統的指揮設施。讓敵方的雷達失靈,可保證解放軍最有效地利用自己大量的常規高精度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摧毀敵方重要的交通設施、機場和防空武器。這可讓中國在衝突的早期階段佔有空中優勢,阻止美國向太平洋西部補充軍力。

也有專家指出,對付“薩德”系統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發展由彈道導彈發射的“助推―滑翔”型高超音速飛行器,這類飛行器的飛行高度低,可實施大範圍機動,是目前“薩德”系統奈何不了的。因此,高超音速飛行器的研製成功,將能有效反制反導系統。

20xx年大學生形勢與政策論文篇3

[摘要]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精神財富。黨的以來,以為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圍繞密切黨群關係、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論內涵,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其理論創新作出了新貢獻。

[關鍵詞];;群眾路線;貢獻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原理系統地運用在黨的全部活動中,把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同黨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統一起來而形成的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它包含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等豐富內涵。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三個基本方面之一,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精神財富。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指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豐富和發展了黨的群眾路線。黨的以來,以同志為的黨中央面對群眾工作的新情況、新問題,圍繞密切黨群關係、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論內涵,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其理論創新作出了新貢獻。

一、豐富了黨的群眾路線的價值內涵

在中央政治局同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1]這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人民期盼過上更美好生活的積極迴應和莊嚴承諾,體現了我們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也指明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價值目標和方向。群眾路線不僅是工作路線和領導方法,而且首先是一種歷史觀,本質上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如何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問題,是一種政治立場和價值理念。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理論與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它的內涵。

第一,進一步明確了人民主體地位和群眾路線的價值定位。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切實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是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要求,也是判斷是否真正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標準。指出,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這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黨和人民事業不斷髮展的重要保證。他強調,一方面,我們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時準確瞭解群眾所思、所盼、所憂、所急,把群眾工作做實、做深、做細、做透;另一方面,我們要隨時隨地傾聽人民呼聲、迴應人民期待,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經濟社會不斷髮展的基礎上,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黨的報告結合新的歷史任務,旗幟鮮明地把“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寫在“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所必須堅持的八項基本要求當中,充分體現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堅持群眾路線的價值原則的高度自覺。這就將馬克思主義對待人民群眾的政治立場和價值理念,轉化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目標,在執政目標的價值層面上,貫徹了黨的群眾路線。

第二,把領導幹部樹立正確的領導價值觀,作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關鍵環節。群眾路線的本質是如何對待群眾。要求各級領導幹部要以身作則,從樹立群眾觀點、堅定群眾立場、堅持群眾路線、增進同群眾的感情和創新群眾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加強修養和鍛鍊,以正確的世界觀立身,以正確的權力觀用權,以正確的事業觀做事,在做好群眾工作中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貫徹群眾路線,首要的就是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指出,衡量一名共產黨員、一名領導幹部是否具有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是有客觀標準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後,能否勤奮工作、廉潔奉公,能否為理想而奮不顧身去拼搏、去奮鬥、去獻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的闡述表明,黨員幹部的遠大理想並不是虛無縹緲、好高騖遠,而應切實體現在為人民服務的現實工作中,從而為黨員幹部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指明瞭切實可行的路徑。其次,要以為民務實清廉為價值導向的作風建設取信於民。20xx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絡群眾的“八項規定”,體現了從嚴要求、從嚴治黨的堅定決心和根本要求,反映出中國未來施政的動向,在全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20xx年6月18日,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指出,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把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追求深深植根於全黨同志的思想和行動中,以優良的作風把人民緊緊凝聚在一起。

二、總結了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

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群眾工作的本質是密切黨群關係,核心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2]這一論斷是對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的基本指向,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我們黨的群眾路線和群眾工作理論。

第一,提出“群眾工作的本質是密切黨群關係”的重要觀點。中國共產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絡群眾,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黨同群眾的關係如何,是關係到黨的事業興衰成敗和黨的生死存亡的一個根本政治問題。指出:“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於人心向背。如果我們脫離群眾、失去人民擁護和支援,最終也會走向失敗。”[3](P11-12)在此基礎上,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以改進工作作風為切入口,切實推進黨群關係。“打鐵還需自身硬。”指出:“我們的責任,就是同全黨同志一道,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切實解決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絡群眾,使我們的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1]他明確表示,工作作風上的問題絕對不是小事,如果不堅決糾正不良風氣,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像一座無形的牆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開,我們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他強調,改進工作作風的任務非常繁重,八項規定是一個切入口和動員令。八項規定既不是最高標準,更不是最終目的,只是我們改進作風的第一步,是我們作為共產黨人應該做到的基本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不折不扣地執行改進工作作風的相關規定,把要求落實到每一項工作、每一個環節之中。認為,作風是否確實好轉,要以人民滿意為標準。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自覺接受群眾評議和社會監督,群眾不滿意的地方就要及時整改。為了避免八項規定流於形式,還特別指出,中央紀委、監察部和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加大檢查監督力度,抓好紀、問好責、把好關。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下去,善始善終、善做善成,防止虎頭蛇尾,讓全黨全體人民來監督,讓人民群眾不斷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和變化。

第二,提出“群眾工作的核心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新論斷。在明確提出“群眾工作的本質是密切黨群關係”的觀點的同時,明確提出了群眾工作的“核心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新論斷。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工作,但是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一些新問題、新情況層出不窮,人民內部矛盾也隨著形勢的變化而出現新的形式、新的特點,如何正確處理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成為擺在全黨面前的新任務,成為對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和水平的新的考驗。對此,強調指出:解決人民內部矛盾需要各級領導幹部牢固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觀念,紮實轉變工作作風,多站在群眾的立場想一想,多做一些解疑釋惑的工作,多做一些得民心聚民氣的工作,珍惜民力民智,解決民困民難,維護民生民利,把群眾工作做實做細做好。同時,要暢通民意表達的渠道,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達訴求,不斷促進黨群幹群關係的和諧。[4](P168)要注重從源頭上減少矛盾、注重維護群眾權益、注重做好群眾工作、注重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等幾個方面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各級領導幹部要自覺貫徹群眾路線、切實轉變作風,多做順民意、解民憂、得民心的實事,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

三、確立了貫徹群眾路線的基本思路

歷史和實踐已經證明,我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貫徹群眾路線的戰略策略和具體的形式方法是根據黨的歷史方位和任務及其所處環境的變化而與時俱進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按照黨的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總目標,針對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新情況、新特點,以及領導幹部中存在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等不良作風,提出了一系列加強和創新貫徹群眾路線的策略及其重要方法,為黨的群眾路線增添了新內容。

第一,堅持發展依靠人民群眾的思想,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強調,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堅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推進。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他在闡述中國夢時深刻地指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5]所以,為了激發社會的創造活力推動發展,就要使人民群眾的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援,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為了發揮人民在重大決策中的重要作用,必須進一步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完善民主程式、拓寬民主渠道,多層次、多領域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保障人民依法行使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的權利,最大限度地體現人民群眾意志、維護人民群眾利益,激勵人民群眾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第二,關注人民群眾的切實利益,把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貫徹群眾路線的戰略重點。堅持和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就要積極實現、維護和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利益。從一定意義上講,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感情、與黨和政府的關係,根本上取決於人民群眾利益的實現程度。當前,人民群眾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群眾的期盼,就是我們的努力方向。為此,就要不斷推進就業、分配、醫療、住房等方面重點民生工程,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我們黨始終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但人民群眾總是更多地關注自己的切實利益,正如鄧小平強調的“群眾是最講實際的”,所以,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既順應了群眾的意願,也體現了我們黨做好群眾工作的正確的戰略思路和領導方法論。

第三,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把群眾工作作為社會管理的基礎性經常性根本性工作。20xx年2月23日,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指出:社會管理主要是對人的服務和管理,說到底是做群眾的工作。一切社會管理部門都是為群眾服務的部門,一切社會管理工作都是為群眾謀利益的工作,一切社會管理過程都是做群眾工作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群眾工作是社會管理的基礎性、經常性、根本性工作。“群眾工作是社會管理的基礎性、經常性、根本性工作”這一新的論斷是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程序中群眾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新認識新概括。當前,我國社會正處於轉型的關鍵時期,各種社會矛盾問題比較多。因此,強調,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要同做好群眾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深入研究形勢和任務的發展變化對群眾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積極探索加強和改進群眾工作的新途徑新辦法,把群眾工作貫穿到社會管理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從源頭上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

四、明確了領導幹部做好群眾工作的本領要求

貫徹黨的群眾路線,關鍵在於造就一支在新形勢下能做好群眾工作的幹部隊伍。這裡不僅有職責問題、責任問題,而且有方法問題和能力問題。對於新形勢下社會矛盾的多發性和複雜性,我們一些領導幹部思想認識不到位、工作方法不對頭,出現了所謂的“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軟辦法不頂用,硬辦法不敢用”的困惑和尷尬。把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本領作為對黨的各級組織,尤其是領導幹部的戰略任務和政治要求,對於做好黨的群眾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做好群眾工作是領導幹部的重要職責。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進步,離不開人民的創造力量;黨的全部執政活動,離不開強有力的群眾工作。從根本上說,群眾工作是全黨的工作,做好群眾工作是全黨的職責,群眾工作的主體也要建立和健全包括黨委、政府、社會組織和群眾自己在內的多方主體參與的新格局,形成工作合力。但在這些多元主體中,領導幹部更重要、更關鍵。因此,強調,做好群眾工作是領導幹部的重要職責。他還明確提出,是否重視做群眾工作,是否善於做群眾工作,是衡量領導幹部政治上是否合格、工作上是否稱職、領導能力強不強的一個基本標準。要求各級領導幹部在思想上尊重群眾、在感情上貼近群眾、在工作上依靠群眾,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第二,提高領導幹部的能力是做好群眾工作的關鍵。能否把群眾路線落到實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級領導幹部的領導能力和水平。針對當前群眾工作的需要和特點,特別強調要提高以下幾種領導能力:一是必須提高執政興國的發展能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領導幹部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工作;要學習本職工作的專業知識,努力成為本領域的行家裡手;要學習一切有用的知識,不斷拓寬知識面,增強適應性,不斷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的能力。二是必須提高協調利益關係的能力,保證人民群眾的切實利益。人民群眾的具體利益關係越來越複雜,領導幹部必須學會正確處理各方面的關係,統籌兼顧,保證社會的公平、公正。三是必須提高對社會風險的化解能力,保證社會的穩定。面對大量人民內部矛盾的出現,領導幹部必須認真研究新形勢下的矛盾問題,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提高協調解決各種矛盾的能力。

第三,正確的方式方法是做好群眾工作的保障。指出:“正確的方式方法是做好群眾工作的保障。” [2]群眾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樣,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要做好群眾工作,必須根據不同的物件、不同的訴求、不同的矛盾、不同的條件等,採取不同的方式方法。特別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要適應我國社會生活的新變化,研究和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探索群眾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只有採取了合適的方式方法,才能增強群眾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他還根據自己長期領導工作的實踐,總結和概括出了許多做群眾工作的方法,如“發揚民主的方法”、“辦實事好事的方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示範引導的方法”、“組織活動的方法”等,群眾利益和群眾思想問題的多樣性、複雜性,必然要求群眾工作方法的多樣化。特別是要充分認識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媒體的社會影響力,高度重視網際網路的建設、運用、管理,提高對虛擬社會的管理水平,健全網上輿論引導機制,與時俱進地做好群眾工作。

參考文獻:

[1] .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N]. 人民日報,20xx-11-16.

[2] . 領導幹部要不斷提高新形勢下群眾工作水平[N]. 人民日報,20xx-01-06.

[3] . 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精神[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4] . 之江新語[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xx.

[5] . 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xx-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