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關於形勢與政策論文參考範文

欄目: 畢業論文模板 / 釋出於: / 人氣:9.25K

形勢與政策論文參考範文如下文

關於形勢與政策論文參考範文

一、從“精英”向“大眾”的轉變

隨著90年代中後期全國高校擴招規模的逐年加大,全國高等教育入學率居於高位,xx年高等教育入學總人數超過2300萬人,毛入學率達到21%以上,高等教育快速發展,較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的願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推進,大學生就業模式必然由精英教育階段所形成的畢業生就業模式向大眾化教育階段所形成的畢業生就業模式轉變。

在精英教育階段,由於高等教育是稀缺資源,受教育者的地位必然增高,被稱為“天之驕子”,就業實行“統包統分”的就業模式。而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上大學不再需要“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大學生也不再被稱為“天之驕子”,大學生就是普通老百姓,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同老百姓找工作一樣,“雙向選擇,自主擇業”是當前就業的主要形式。社會中的各行各業都需要大學生,既有大學生畢業去當工人,也有大學生畢業去做個體經營,只要是大學生通過誠實勞動來為社會創造價值,來實現自己的價值,就是現在社會所倡導的。勞動者的素質普遍提高了,社會才能更好地發展。

二、從“城市”向“基層”的轉變

當前,一方面,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另一方面,廣大基層特別是西部地區、艱苦邊遠地區和艱苦行業以及廣大農村還存在人才匱乏的狀況。一些縣市是能提供比城市好的多的工作和待遇,但很多大學生還是不願意去,認為委屈了自己。實際上,基層的天地廣闊,蘊藏著無數的機會,大學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層就業視為創業的起步、成材的開始,通過了界國情民意,積累經驗,增長才幹。大學生應該將就業的姿態放低,將人生的目標抬高,在城市就業已趨於飽和的情況下,選擇到基層就業是理性的、現實的。從xx年開始,我們學校相繼開展了服務西部、農村資教、選拔選調生等工作,出臺了諸多優惠政策,既拓寬了就業渠道,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而且對畢業生就業觀也是一種引導和教育。在服務西部計劃和農村資教行動中,湧現了許多優秀的畢業生,得到了社會、單位的一致好評,我校也湧現了像樑華山、吳天亮等一批優秀的到基層服務的畢業生,他們在基層中展現了自身的價值和能力,為自己、為母校爭的了榮譽!

三、從“公有”單位向“非公有”單位轉變

在傳統的職業觀念影響下,人們都希望能夠到政府機關、事業單位或國有大企業謀職、發展,而不願意到集體企業或民營企業求職發展。但是,政府機關、科教文衛事業單位、科研院所、大型三資企業由於多種原因(如體制原因、產業結構原因、虧損等),吸納大學畢業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難大量接受大學畢業生就業。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民營、個體企業單位大量增加,隨之帶來的是對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前大學生擔心民營企業規模小,經營管理水平低,個人沒有發展前途;懷疑民營企業管理不規範,福利待遇沒保障;還害怕民營企業工作不穩定,辦公環境差。而現在的民營企業發生了重大變化,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的民營企業發展非常迅速,人才市場薪資調查表明,民營企業的收入水平甚至已和三資企業不相上下,民企靈活的用人機制和激勵手段為人才創造了比在其他單位更好的個人發展空間。隨著社會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民企工作也不用擔心四金交納等個人保障問題。

四、從“專業對口”向“通用人才”的轉變

很多大學生就業時特別強調要專業對口,認為大學花費了幾年時間所學的雜混業是自己生存之本,如果離開了自己所學的專業而選擇其他行業,那就白白浪費了大學的時間,專業情節依然影響著求職的心理,實際上大多數用人單位,招聘人才的標準是:注重應聘者的個人能力和綜合素質,至於專業是否完全對口,並不過分計較,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在校期間所學專業知識與現實需要難以吻合,求職過程中如果過分強調專業對口則難以找到合適的職業,一個具有開拓精神的畢業生,應看重行業的發展前景,並及時調整自己的擇業方向,勇於進入與自己相近或相關的職業。

目前我國正處於經濟轉型、體制轉軌時期,隨著結構的調整,必然也會使某些行業迅速發展,如第三產業的郵電通訊、金融保險、社會服務等,就業人數將會明顯增加。由於我們的教育結構不能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必然會使某些專業的畢業生找不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大學教育不僅僅是學習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大學生進入一個新的領域會比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更快更好地融入與適應。

五、從“打工”向“創業”的轉變

打工是一種被動的就業行為,而自主創業是給自己“打工”,是一種主動的就業行為。新一代大學生精力旺盛,有著強烈的挑戰自我,實現自我的激情,並且無負擔,沒有太多牽掛,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專業基礎紮實、具有創新意識、自主學習知識的能力強,善於接受新知識。

從現階段的就業形勢看,國家巨集觀政策激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的建立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為廣大畢業生的自主創業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創業——這包含機遇與挑戰的字眼,已經成為無數大學生心中的夢想。中國也已經誕生了一大批大學生創業者,而且其中不乏許多非常成功的典範。 ——————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擁有國際法基礎上的300多萬平方公里海洋國土的主權。然而,從單位陸地面積平均擁有的海岸線長度來看,中國只佔世界第94位。如果按照可管轄的海域面積與大陸面積之比,世界沿海國家平均為0.94,中國僅為0.3,不到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我們的鄰國日本超過11,朝鮮是2.17,越南是2.19,菲律賓是6.31,都大大超過中國。至於人均海洋麵積,世界沿海國家平均為0.026平方公里,而中國只有0.0029平方公里,只是世界平均數字的十分之一,而與我國相鄰的海洋國家的平均數都超過中國的10倍以上。

即便如此,上述這些資料,都是在"中國擁有300萬平方公里海洋麵積"這個前提下而言的。但實際情況是,中國面臨著激烈的海域劃界爭端,要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爭得300萬平方公里的管轄海域,還有相當大的困難。

我國的海洋國土由黃海、渤海、東海和南海組成,除渤海屬於內水不存在爭議外,其他3個海區都需要按1982年制定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與鄰國合理劃分。那麼,究竟有多少海洋國土處於爭議中呢?答案是,有大約12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處於爭議中。

xx年5月11日,越南國防部長範文茶表示,越南將准許外國人蔘加南沙群島旅遊。此前,經過越南當局的謀劃,越南海軍附屬的旅行社組織了包括40名特邀官員在內的130多名遊客,首次到南沙群島旅遊。越南當局還表示今後將定期組織同類的旅行團。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孔泉在4月16日指出,中國對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越南的做法侵犯了中國的領土主權。中國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越南這是蓄意在南沙搞“主權造勢”,包藏著重要的政治企圖,想通過把南沙群島旅遊開發成國際旅遊線路,慢慢讓國際社會認可這些島嶼為越南所有。

南沙群島不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且擁有大量的石油資源。因此,許多周邊國家都垂涎三尺,均想分一杯羹。現在,南沙群島形勢十分危急。除了中國大陸和臺灣有駐軍外,越南竟然佔領29個島嶼、菲律賓佔領8個,馬來西亞佔領5個。除此之外印尼和汶萊也宣稱對於南沙群島擁有主權。他們都想通過實際佔領而達到合法化,進而進一步變為他們的合法領土。

與此同期,日本海上保安廳發言人5月9日將一艘中國漁船駛入距離釣魚島西北部20公里處海域的行為稱為“非法進入日本水域”。兩天前,中國的海洋調查船“奮鬥7號”到釣魚島海域進行海洋調查,日方竟派出巡邏船警告,要“奮鬥7號”離開“日本領海”;中國調查船未予理睬,日方的巡邏船就一直跟蹤監視。當天,日本政府還就此向中國駐日使館提出“抗議”。新聞報道;日本首相麻生太郎最近又大放厥詞說釣魚島是日本固有領土,並且和美國舉行聯合軍事演習妄圖通過美日安保條約把佔領釣魚島合法化。

專家評論,釣魚島自古都是我國漁民避風、休漁的棲息地,釣魚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失去了釣魚島中國就像被點了穴位的人,將會處處受制。

因此中國維護自己的海洋權益天經地義;“睦鄰之道無它,首在自強”,中國要維護海洋權益,必須加快提高綜合國力,實現科技水平和軍事現代化的突破,加快從海洋大國轉變為海洋強國的步伐。

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十五日在北京舉行了《中國海洋發展報告二00九》首發儀式。報告指出,中國大陸周邊海洋形勢相對平穩,黃海形勢穩中有憂,東海形勢突破與挑戰並存,南海形勢複雜多變。在南海,目前南沙群島的安全問題尤為突出,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南海之爭,表面上看是島礁之爭,實質是資源之爭。在東南亞地區,南沙群島爭端解決沒有實質性進展,中國“島礁被侵佔、海域被瓜分、資源被掠奪”的狀況沒有改觀。中國維維護海洋權益的形勢嚴峻,任重道遠。中國的海洋安全形勢處於相對和平的態勢,但不確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各國之間力量的角逐日趨激烈。

如何處理潛在的矛盾和衝突,如何應對複雜的海洋權益爭端,是事關我國諸多發展利益和重大安全的問題,我們不想稱霸世界海洋,但絕不能不重視公約賦予我們的權益。面對我國周邊嚴峻複雜的海洋形勢,我們不僅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識,而且要從國家、軍隊層面研究對策,維護我國的海洋權益。

一、完善我國的海洋立法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政府相繼制定和頒佈實施了一系列海洋法律法規,主要包括《海洋環境保護法》《海上交通安全法》《漁業法》《領海及毗連區法》《涉外海洋科學研究管理規定》《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等。可以說,上述法律法規,覆蓋了我國管轄的所有海域,使得《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賦予沿海國在其管轄海域的各項基本權利在我國國內立法中都得到了具體體現。但目前在我國現行的海洋立法中,海洋區域的軍事利用、海洋軍事行動等方面的內容仍是空白。這些空白讓外國軍用艦機在我國控制海域的非法軍事行動變得肆無忌憚。因此,與海洋聯絡最為密切的海軍,應該積極推動與平時海上軍事行動有關的海洋立法。

雖然我國制定了諸如《領海及毗連區法》《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等法律法規,但與美日等海洋強國類似法律相比,這些法律法規缺乏可操作性,具體表現為:沒有明確具體實施部門,沒有明確海上執法的主體力量,沒有明確哪些具體活動是違反我國法律法規的,也沒有明確對違反我國法律法規的具體處罰措施等等。因此,對已經頒佈實施的海洋法律法規必須儘快制定實施細則,否則,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維護國家海上安全都將成為一句空話。

二、加強海洋意識,加大科技和資金的投入

加強海洋意識,一是樹立海洋安全觀,二是樹立海洋經濟觀。首先,一定要像保衛每一寸陸地國土那樣保衛每一寸海洋國土。海洋也是國家安全的屏障,現在對國家安全造成的威脅主要來自海洋,最可能發生衝突的也是海洋。其次,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振興,都與海洋息息相關。海洋運輸成本低,80%以上的對外貿易通過海路。如果海洋安全得不到保證,我們的對外開放、經濟發展也得不到保障。解決人口、環境和資源三大問題,主要也依靠海洋。振興海洋和振興國家、振興整個民族是連在一起的。三是開發利用海洋的可持續發展,不能"竭澤而漁",防止破壞性地開發海洋資源。另外要防止海洋汙染,開發海洋資源和保護海洋環境同步。應該努力提高現有油田採收率和油氣資源利用率,還有積極開發可燃冰、潮汐、溫差、海流等新的海洋能源。四是積極推動海峽兩岸共同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在海洋問題上,兩岸有很多觀點一致、利益一致的地方,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兩岸也有各自不同的優勢,可以互補。

海洋的開發和建設也需要加大科技和資金的投入。目前,我國海洋調查工作還遠不能完全滿足我國管轄海域海洋資源開發和申請外大陸架的要求。我國東海的地質、底質情況至今不清楚,以目前的進展,我國在未來30年內對東海的考察才能達到日本的水平。所以,在當前背景下,我國應加大科技和資金的投入,由相關部門抓緊進行全面的海洋調查,掌握全面的海洋學資料,為進行海洋劃界在外交談判或利用法律手段解決爭端時提供最重要的科學依據和證據。

海洋資源的開採需要資金和科技的投入。《公約》雖然規定國際海底為“人類的共同繼承財產”實行“平行開發”的原則,但由於各國綜合國力相當懸殊,事實上難以平等。沒有高科技的支援和經濟的高投入,便沒有資格成為“先驅投資開發者”,也無力在深海礦藏開發中競爭。同時,在有爭議海域實施的“共同開發”合作模式中,科技優勢也有助於收益分配。當今海洋開發難度大、投資多、風險高、週期長,要想取得最好的開發效益,必然要以科技的高投入為前提。

三、加強我國海上執法力量建設

中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曾說:"國家欲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於海,危險亦來自海上。"

隨著海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海洋開發的深入以及對外合作交流的增加,外國船隻進入我國管轄海域的活動也越來越頻繁,而現代高科技探測手段的使用已經使得外國船舶從海上獲取沿岸國的具有重要軍事價值的海洋資訊變得輕而易舉。因此,能夠對活動在我國管轄海域的外國艦船實施有效監管,是維護我國海洋權益,保衛國家海上安全的重要舉措。但目前我國的海上執法力量還很薄弱,不能夠對所管轄海域進行全方位的實時監管。

xx在會見海軍第十次黨代會代表時強調: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在捍衛國家主權和安全,維護我國海洋權益中,海軍的地位重要,使命光榮。要努力鍛造一支與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要求相適應的強大的人民海軍。海軍擔負著捍衛國家領海主權,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和海上交通安全的使命。我們必須站在國家利益的高度,加強海軍建設,建設一支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現代海上武裝力量,提供遠洋投放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應對有關國家對中國海洋權益的挑戰。

首先,要加強海軍建設。現代高科技戰爭的形態是非接觸、非對稱的,在1000公里乃至xx公里之外就能發起精確打擊,因此,戰場縱深比過去有了數量級的放大。現代國防觀念裡必須有“拒敵進入一定的海域”、“擴大海上方向的防禦縱深”、“保護國家不斷延伸的海外利益”等概念,同時作好相應的力量準備。作為海上軍事力量的核心,海軍的特徵是可以利用海洋抵近別國,強國甚至可以在不進入別國的防禦範圍就攻擊對方的沿海和縱深。幾次遠距離精確打擊的高科技戰爭都是從海上發起的。這就必須提高中國海軍的遠洋防禦能力。如果短期做不到,中國也必須有震懾對手的手段、辦法和能力,發展我們的遠距離打擊力量,提高我們的遠洋作戰能力,充分利用謀略思想,以增加對手的戰爭風險,提高我國的安全係數。

其次,整合現有海上執法隊伍,統一規劃建設,統一排程使用。目前,我國有海監、漁政、港監、海警、海關等執法隊伍,分屬國家海洋局、農業部、交通部、公安部、海關等不同部門。各執法隊伍各執其法,致使海上行動難以協調。因此,強化政府部門的海洋綜合管理和統一海上執法隊伍,是適應新的海洋形勢的需要,是我國海洋開發與保護的需要,是執行公約、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確保國家海上安全的需要。

四、建立綜合的海上安全保障體系,維護國家安全

應建立防空識別區,加強對沿海海域和空域的警戒和管控。防空識別區是一國基於空中防禦的需要,在其領空以外劃定的鄰接其領空的特定空域。現行國際法不禁止各國在其領空附近的國際空域建立防空識別區。迄今為止,美國、日本、加拿大等30多個國家建立了這種防空識別區。鑑於我國周邊的安全形勢,特別是海上安全形勢,建立我國的防空識別區已經是勢在必行。

建立多邊合作安全機制,加強與周邊國家的交流與溝通。加強與周邊國家的溝通與合作交流是維護和穩定我國海上安全的重要舉措,臨時安排與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是維護海洋權益的基本方針。一般來說,爭端海域的共同開發是劃界前的一種過渡安排,它不妨礙最後協議的達成和最後界限的劃定,不意味著任何一方放棄其權利或權利主張,也不得視為承認對方的權利主張。它既不影響有關國家的權利主張,又能以符合經濟效益原則和各自利益的方式及時、有效地勘探開發資源,使雙方迅速地從商業性石油發現和生產中獲得最大經濟利益。共同開發在有關國家優先利用爭議區域資源的實用考慮與維持各自權利主張或立場之間建立了適當的平衡。

加強維權巡航。xx年,中國已建立全海域維權巡航制度,將三百萬平方公里管轄海域納入定期維權巡航制度管理範疇。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海洋科學研究管理規定》、《鋪設海底電纜管道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中國海監各海區總隊在我管轄海域進行了巡航監管,對我與鄰國存在爭議的海域進行了巡航監視。

以上是形勢與政策論文參考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