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通用24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76W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1

最終看完了《牛虻》。這次我是全身心地投入,從頭到尾一字不漏看完的。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通用24篇)

我不能想出有任何其他的結局來代替這一看似註定的杯具。深沉的,有如宿命一般。雖是肉體的毀滅,卻是靈魂的永生。我不能記起看過哪部小說有如此震驚、痛苦、惶惑而又釋然!結尾我讀了幾遍。初讀後是極其悲哀的,卻似乎是哀嘆命運對人的無情捉弄。真是讓人難以置信,卻是現實,是黑暗的現實。因而,它的杯具是無法挽回的。雖讓人扼腕,卻也是最好的結局。讀後把全書聯絡起來深思之後,我深深地被震撼,震撼於一個人的堅強。這更像是一曲偉大英雄的讚歌,一個身體被錘子擊得支離破碎,而精神上卻比別人堅強的人,難道不值得讚美嗎

“無論我活著,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歡樂的牛虻。”他,算是經歷了世上所有的災難,拖著殘損的軀體,卻始終快活。因為他看到了期望,看到了他活下去的目標。他不是一個懦弱的人,他把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深深埋在心中,把他的愛與怨恨一併埋葬,直至末日降臨。他對主教深沉的永遠無法化解的愛與恨困擾了他一生,也成了他杯具的根源。神父是他一生最敬重最信賴的人,他以往奉為神明,直至最終忍不住向神父告別時,他還是滿懷期望。可是神父辜負了他的愛,“殺死”了他。在他心中,這一切也是情有可原的,是預料中的事,他如同飛蛾赴火般“成功”地結束了自我的生命。

在這一杯具中,另一個人,卻不禁引起我的尊敬與伶憫,那便是蒙泰尼裡教士。他生平也許只做過一件錯事,但他卻虔誠地用他的一生來懺悔。他是眾矢之的的“敵人”,卻因慈愛善良而不失為一個聖人。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我想造成他一生悲苦的也許是年輕時犯下的那樁“罪”。這樁罪所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他同牛虻兩個人一生的幸福和最終的毀滅,同類的故事在教會世界中並非少見。如《十日談》中所述,一個教士如不犯七宗罪中的任一條,反倒是不可思議的了。也許,正因為他是個如此善良的人,便註定他要負“債”一生。他與亞瑟母親都是善良而虔誠的人,這便也造成了亞瑟天性憫人,嫉惡如仇,堅持正義不動搖的性格。他最終的選擇是合情合理的。如果換上我,我也必定做出同樣的選擇,不得不把自我最心愛的人送上斷頭臺,最終導致自我的精神崩潰。當他領悟到現實真相後,他悔恨不已,在他瘋狂地砸下聖像之後,他選擇了死亡。這也是他最好的歸宿。於是,他也如牛虻一樣獲得瞭解脫。他最終跟隨心愛的兒子去了。餘下的人們,我想他們都將繼承他的遺願堅定不移地走下去。要革命少不了流血,能讓“聖子的鮮血”喚醒那些沉睡的民眾,這便是那些仁人志士肝腦塗地而在所惜的原由。

瓊瑪也是個極讓我尊敬的人。她的沉著冷靜,她的堅定不移和深明大義,都無愧於牛虻對她的執著的愛。然而,她也承受著多年的悔恨。她永生也忘不了那個從童年時代就一向印在腦海中的名字。逝者已矣,生者可追!我相信瓊瑪會更加執著地頑強地戰鬥下去。前進吧!為了自由。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2

在讀過的小說中,伏尼契的《牛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中的主人公牛虻更是讓我感覺到震撼……

亞瑟,書中描述道:他身體十分單薄,常常的眉,薄薄的脣纖細的手足,身上的沒一個地方都過於精細,過於弱不禁風,看上去不像三十年代的英國中產階級青年,倒像是十六世紀肖像畫中的義大利人。如若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裡別人必須誤會以為他是一個身著男裝的嫵媚動人的女孩而不是男孩。可是就在他走動的時候,那輕盈敏捷的體態又使人想象到一隻被馴服的,沒有了利爪,失去野性的豹子。

牛虻,書中又寫道:

‘費利斯。列瓦雷茲,綽號牛虻。

年齡:大約三十歲;

籍貫:不詳,大概系南美人;

職業;新聞記者;

矮個子;黑頭髮;黑鬍鬚;面板黝黑;藍眼睛;前額:既闊又圓;鼻子,嘴巴,下——'

對了,這兒:‘特徵:右腳跛;左臂彎曲;左手少了兩指;臉上有最近被馬刀砍傷的疤痕;口吃。下頭還有一句附言:‘精於槍法,捕時要加以注意。'

大概沒有人會想到,那個以往的俊美少年會變成最終這“醜陋”的模樣,這或許就是作者伏尼契最成功的地方。《牛虻》之所以能令人心絃激動,就是因為在牛虻的身上,集中了許多方面的“衝突”。這就應驗了文學評論家勃蘭兌斯說過一句名言:“沒有衝突,就沒有杯具。”這“衝突”或者是政治信仰的衝突,或者是感情與夢想的衝突,而由於這些不能調和的衝突,就爆發了驚心動魄的杯具。

這許多的衝突中每個都耐人尋味,每個都動人心旋,每一個衝突都把牛虻帶向杯具。可我無暇仔細體味這些衝突,因為我在被他的那種精神感動著、震撼著……

不管我活著,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牛虻,歡樂地飛來飛去--這是開篇首語。本書的精華所在,文章的點睛之筆,也是牛虻和瓊瑪小時侯一齊學的一首小詩,是文章的結晶。

的確,牛虻精神是永不泯滅的。在宇宙的每個角落都會有這樣的人存在。牛虻精神是人類的一種精神的象徵。

無論在牛虻那個戰亂的年代,還是如今這和平的時代,牛虻的執著,堅強,頑強的毅力和應對敵人視死如歸的精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的。

"我明白你們這些留下來的人團結起來,就會給他們猛烈的反擊,你們將會實現為之奮鬥的巨集偉大業。至於我,對待死亡就會懷著簡便的心境,走進院子,就像是一個放假回家的孩童。我已經完成了我這一份工作,死刑就是我徹底完成了這份工作的證明。他們殺了我,因為他們害怕我,我心何求。"這是封面上的一段話。足見牛虻的偉大。他用一生的時間和惡勢力作鬥爭,把自我的青春和熱情毫不吝嗇地獻給了義大利。獻給了他深愛的與之無關的人民。而應對死刑表現得從容不迫甚至讓執行槍決的軍官士兵都不寒而慄。應對手無縛雞之力的牛虻,他們顯得多麼狼狽不堪!就連槍決的士兵都捨不得下手,一心想著是身旁的人射死牛虻的,最終竟有個士兵甚至沒有開槍。牛虻就是有這個力量,能讓他的敵人也受到感染。在他身旁的人,都會感受到他靈魂的魅力。並受到他的薰陶和感染。哎,這樣一個好人還是被亂槍射死了,可就連最終一刻,他都不忘和敵人鬥爭,最終一刻他也是勝利的。他的敵人都怕他……

牛虻是在其生命中最愛的兩個人——神父蒙太尼裡和女友瓊瑪的雙重傷害下、其內心承受著非人的煉獄般折磨中流浪到南美洲,度過了地獄般的十三年。而後再出此刻義大利的他已經成熟了,已經是老練的“牛虻”,成為一個為國家命運不顧個人安危的真正的革命者!轉眼看看此刻的我們,80後的我們,被人們喻為“草莓族”的我們,莫說是受到生命中最愛的兩個人的雙重打擊我們有沒有勇氣重新站起來,就是遇到挫折也會讓許多人放棄前進去選擇逃避!這是多麼鮮明的比較啊!

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裡,我們缺少的或許就是一種牛虻精神——執著、堅強、頑強的毅力和戰勝自我、愈挫愈勇的鬥志!或許這時的我們真的應當學一下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把牛虻精神拿來,將它溶於自我的思想中,為自我所用,改變80後“草莓族”的現狀,將自我變為不僅僅外表光鮮亮麗,內心也堅強無比的“轉基因草莓”吧!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3

真正意義的行動不應研究生命危險。我被神派到這座城市來,好比是馬身上的一向牛虻,其職責就是刺激它儘快前行—這是蘇格拉底《對話錄》裡的一句。這是對《牛虻》這本書的評價。

無論我仍然活著

還是我依然死去

我都是一隻牛虻

愉快地飛來飛去

--牛虻

這本書是受“保爾”所薦,我才開始讀的。它的作者是——艾捷爾·麗蓮·伏尼契,這著作影響著千萬人的一生,包括我。他的主人公是亞瑟——也就是牛虻。

這本書寫的是亞瑟在經歷重重困難後仍不忘革命,堅持革命,在他被抓入獄後,許多人認為他已死,但他又重現江湖,不顧家人反對,在勞倫佐·蒙太尼裡的幫忙下堅持革命。他把自我命名為牛虻,因為他有牛虻的優秀品質。

我記得他在被槍決的時候的一個段落,因為他堅強的品質令我記憶猶新:“一顆子彈打歪了,擦破了他的臉。另外一顆子彈打在膝蓋的上部。牛虻站在那,衝他們笑。他們驚恐萬分的瞅著已經被他們槍決,可是沒有被殺死的人‘上校,你帶來一隻蹩腳的行刑隊!我來瞧瞧能不能把他們調教好。行了,夥計們!把你的武器抬高一點!你們都準備好了嗎那麼來吧!預備——舉槍——’‘射擊!’上校跑上前搶先叫喊道。又一陣亂七八糟的射擊。煙霧漸漸散開,隨後冉冉升起,匯合到晨曦之中。他們見牛虻已然倒下,發現他竟然還沒有死。他搖晃著站了起來,之後便向一邊躺在了草地上。‘他是不是死了’上校輕聲問。獄醫低聲答道,‘我想是吧······感激上帝!’‘感激上帝!’上校又說了一遍,‘總算結束了!’蒙太尼裡來到院內,木然看看前方。‘主教閣下!請你必須要原諒······槍決剛結束,屍體還沒······’‘哦,我的上帝!’一個士兵忽然喊叫起來,軍事長官及時回頭去看。是的······草地上那具血淋淋的、模糊不清的身軀又一次開始掙扎,並且開始呻吟。牛虻倚著醫生的膝頭直起身體,瞪大眼睛直瞅著十字架······”

牛虻這種堅強的毅力,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也僅有具有牛虻這樣的品質,才能在無數子彈穿過身體的情景下,鮮血將要流盡的情景下仍然頑強不屈的站立起來,無所畏懼,更是不怕死神的威脅。

讀過這本書後,我才明白,我們所有的困難加起來,在牛虻眼裡都是那麼微不足道,我們僅有學習牛虻那種剛毅不屈的精神,不屈不撓,從不認輸······才能在接下來的生活中有所表現。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4

牛虻主要講述為19世紀義大利一位天主教牧師私生子亞瑟因知曉身世離家而走,受盡磨難,後回到家鄉參加革命,最終因革命而死的故事。

初讀此文,看到前文對書簡介道,此書在蘇聯和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便覺印象深刻。

任何一本優秀作品的誕生,都深受當時環境的影響。作者艾捷爾·麗蓮·伏尼契與許多當時俄、意革命團體交往甚密,又接觸了許多如恩格斯等在內的革命人士。此書便是描述當時環境下革命者的作品,並被奉為經典。

我未對書中描述時期義大利乃至歐洲的社會環境進行深入瞭解,便就事論事的談論一些所想。牛虻的生父蒙泰尼裡是一位天主教的牧師(神父),當時的天主教牧師有終生不娶的誓言並有諸如此類的規定。所以當蒙泰尼裡與亞瑟的母親陷入感情並生下亞瑟時,心境也是誠惶誠恐並十分複雜的。一方面是教規所限,另一方面便則是人性的真實表達。但因為身份原因,其與亞瑟的生母便對亞瑟一向隱瞞親生父親的真實身份。但由於天性中父親對子女的摯愛,亞瑟的母親待亞瑟長大後叫其認蒙泰尼裡為懺悔牧師,亞瑟成為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蒙泰尼裡更是對亞瑟的關懷無微不至,當亞瑟成為當時義大利學生革命團隊時,便日夜擔心不已,生怕亞瑟遭遇不幸。

蒙泰尼裡升任主教而發生調動,而亞瑟因參與學生革命而被當局關押慘受折磨後,書中對此段的描述的是天翻地覆的。亞瑟因當局設局誤露其他團隊成員資訊,而被自我深愛的姑娘誤會,同時得知自我真實的身世後,亞瑟作為一個少年,突然的變故顛覆了其長久以來構成的人生觀及價值觀。看到此刻,被深愛的女孩所誤會固然難以理解。但蒙泰尼裡作為亞瑟的生父及懺悔牧師,隱瞞身份確屬無奈之舉。當時的環境決定了這一選擇,在一個由天主教實際執政的環境下,蒙泰尼裡違反誓言陷入感情無疑是世事難以理解的。而作為生父,字裡行間處處溢位蒙泰尼裡對於亞瑟真正的愛。自古忠孝兩難全,這位父親只是做了在當時背景下他認為對的選擇。雖然他是一位天主教牧師,但他在用他的方式去盡一位人父應盡的職責。我們能夠說蒙泰尼裡背離天主教的誓言不是一位好牧師,但我認為他是在力所能及的做一位好父親,即便這份父愛含著欺騙。

作者在此處表達如此激烈的情緒,我想主要是因為兩點:一是為下文亞瑟成為一個徹底的反天主教統治的革命者做鋪墊。二是,當時社會背景下人民對天主教的統治早已人怨沸騰,但敢怒不敢言。

亞瑟滿含憤怒、被誤解、被欺騙的情緒離開去了南美,他對天主教的虔誠被他一錘子砸個粉碎。而之後的亞瑟生活便是極盡悲慘。礦工、船內幫工、身體被燒火棍打的七零八落後的苟延殘喘、成為坡腳的馬戲團小丑,亞瑟遭遇的這些悲慘命運讓人唏噓,但沒有被真正擊倒的他卻也變的堅強。這時讓我想起柴靜在看見內寫的一句話,你無法想象底層社會的殘酷。就如同一盞燈光,光亮邊緣的黑暗之地無人關注,而那裡發生的事情難以想象,異常是這些城市裡正常上學、工作生活的人們。如果要說亞瑟有什麼在支撐其對生活的堅持,那麼我想應當有兩點,一是對於蒙泰尼裡作為父親以及對詹瑪作為愛人融入血液的本能的愛;二是對造成他悲慘生活的源頭,天主教極度的恨。

當亞瑟再次回到義大利他熟知的人身邊時,他已經成為一名有本事的堅定的革命者,但他也不願再以真實面目示人,而是取名牛虻。反對天主教及反對蒙泰尼裡便成為牛虻革命工作的核心。期間其再次遇見詹瑪即此刻的波拉夫人以及成為主教的蒙泰尼裡時,他的自尊讓其不願卸下頭具,他內心深處人性跳動的火焰,讓其許多時候變得扭曲,他遭受的磨難讓其變得固執。

在此時的情景下,亞瑟的生父雖榮升主教,卻無時無刻不沉浸在喪子之痛中。而亞瑟內心對蒙泰尼裡的愛及對天主教的恨交織的複雜感情,也讓其備受煎熬。雖他對詹瑪的熱愛還一如往常,但詹瑪對於當年自我的所作所為備受自責,至今無法原諒。所以當作者繼續往下描述時,我便覺得有些殘忍及牽強了。所有人對亞瑟的愛還是那麼濃烈,更如發酵的酒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越發厚重。而牛虻卻是因自身的種.種遭遇無法釋懷。我不反對牛虻作為一名革命者去捨身取義對抗天主教的嚴苛統治。但我反對的是,一個常年懊悔不已的父親、一個多年深深自責的愛人難道不是另一種形式的自我折磨嗎?脫離的人性的表達是否是空中樓閣呢?為表現革命者的堅毅而丟掉其應有的人性就是可取的嗎?人性根植於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片面的闡述一個事實而丟棄人性不做研究,這樣的表達方式是值得推敲的。即使是延安革命時期,也不會對情戀等人性方面的需求約束的過緊。此時表現出來的牛虻在我看來是一種自尊自卑共存,自私自利更多的人物形象。他忽略了親人、愛人,一味的沉浸在自身的仇恨情緒之後。即便他明白了一切真相後也無法釋懷,讓人難以理解。他用自身的痛苦去懲罰愛他的人,讓所有人與他一樣痛苦。我並不明白這樣來描述一個革命者對其的

形象塑造有怎樣的好處。當其最終因革命而遭到槍決,他自身的痛苦已結束,但其對愛他自我的人造成的影響將長久的持續下去。我想為什麼這本書在蘇聯、中國影響廣泛,而不提歐洲、北美,可能是因為書中表述的這種脫離人性的革命情懷在不一樣地區的認同感不一樣吧。

文章作者為女性,對細節、環境的描述十分細膩生動,閱讀時如身臨其境,彷彿主人公屋內的花香都破書撲面而來,十分享受。同時牛虻應對磨難的那份堅韌是革命者值得讚揚的。可是我對本文的觀點基於生活的環境。在中國現行環境下,我的這種無法設身處地的融入作品,而立足當下的思考自然是偏頗的。但這便是100個讀者就有100個哈姆雷特的直觀體現。

以上便是對牛虻一書有感,特此記錄,以便日後回念。正如一日問友人,為何周杰倫此刻寫的歌沒有原先的老歌好聽了?友人答,因為他寫不出來了。對,他還是他,但隨時光流逝心境已變。怕自我也是。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5

當第一眼進入此書開始閱讀時,雖不懂文字串聯所表達的意思,可是語言的優美已深深吸引了我。牛虻,這個夢想與追求的化身,沒有人能夠否認你的傳奇。

故事一開始是發生在比薩神學院。書中描述道:他身體十分單薄,常常的眉,薄薄的脣纖細的手足,身上的沒一個地方都過於精細,過於弱不禁風,看上去不像三十年代的英國中產階級青年,倒像是十六世紀肖像畫中的義大利人.如若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裡別人必須誤會以為他是一個身著男裝的嫵媚動人的女孩而不是男孩.可是就在他走動的時候,那輕盈敏捷的體態又使人想象到一隻被馴服的,沒有了利爪,失去野性的豹子,大概沒有人會想到,那個以往的俊美少年會變成最終這“醜陋”的模樣,然而我想,這就是作者伏尼契最成功的地方。《牛虻》之所以能令人心絃激動,就是因為在牛虻的身上,集中了許多方面的“衝突”之故。這就應驗了文學評論家勃蘭兌斯說過一句名言:“沒有衝突,就沒有杯具。”

這“衝突”或者是政治信仰的衝突,或者是感情與夢想的衝突,而由於這些不能調和的衝突,就爆發了驚心動魄的杯具。亞瑟從小在家裡受異母兄嫂的歧視,當他進入比薩賓查大學以後,神父即比薩神學院長蒙泰尼裡常常給他講解哲學,並且和他一齊讀書、學習,他們相互信任、尊重,亞瑟十分崇敬蒙太尼裡神甫的淵博學識,把他當作良師慈父,以一片赤誠之心回報蒙太尼裡對自我的關懷。

然而當時的義大利正遭到奧地利的侵略,亞瑟決定獻身於爭取民族獨立這項事業。當時蒙太尼裡調到羅馬當了主教,警方的密探卡爾狄成了新的神甫。在他的誘騙下,亞瑟在懺悔中透露了他們的行動和戰友們的名字,以致他連同戰友一齊被捕入獄,出獄後,他得知蒙太尼裡神甫不僅僅是出賣他的叛徒,更是他的生身父親!他最崇仰尊敬的人居然欺騙了他!這一連串的打擊使他陷入極度痛苦之中。他一錘打碎了心愛的耶穌蒙難像,以示與教會決裂。然後偽裝了自殺的現場,隻身流亡到南美洲,這大概是整本書中最大的衝突,牛虻與他父親蒙太尼裡,這不僅僅是政治上的衝突,更是信仰上的不一。亞瑟在17歲時,明白了上帝只可是是一尊用榔頭就能夠敲爛的泥塑,他最親愛的padre騙了他,上帝不是慈悲的,人能依靠的,僅有自我。亞瑟在苦難中成了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他憎恨那些虛偽的禱告,憎恨所有的神父,可是他明白,無論如何,他還是愛padre,他不恨他,只要padre能夠在餘生好好愛他,他就會滿足,他就會幸福。可是蒙泰尼裡沒有這樣做,他的選擇依然是上帝。

蒙泰尼裡是看著自我的兒子死去的,是他親手殺死了他,是他,在上帝和兒子之間,毅然選擇了虛假的慈悲的上帝,而放棄了自我那麼可憐又那麼需要愛的兒子。作為偉大的紅衣主教,選擇上帝是理所當然的,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他註定是慈悲的,他註定能夠理解所有人的懺悔,而他能做的,也僅僅是理解懺悔而已。他並不能為人們做什麼,他救不了蒙泰尼裡,更救不了亞瑟。可是蒙泰尼裡不懂,一向都不懂,他這樣對待自我的兒子,是多麼得不公平,可是他卻不瞭解,他被上帝所迷惑,他的心裡僅有那個空洞的上帝。在牛虻死後,神甫也被這對與錯所糾纏,他痛苦,他無奈,最終,偉大的紅衣主教還是瘋了,還是死了,死在痛苦交加中。上帝不是慈悲的,上帝沒有因為他的忠誠而對他忠誠。他是以這樣一個醜陋的姿態,結束了一生。那麼,蒙太尼裡,你有醒悟嗎當你必須應對天堂抑或地獄裡的那個上帝時,他又會說什麼,你還愛上帝嗎還堅持自我的信仰嗎你會後悔,必須會。你用兒子換了上帝,所以你永遠也找不到自我心愛的兒子了……這是無可避免的衝突,無可奈何的宿命,父親與兒子,這對本來應當站在一齊的至親,卻不得不刀槍相向,在生與死中選擇,可是無論選擇哪一邊,都是悲傷的結局,都是無可挽回的境地。

作品在圍繞這這個大沖突中,還穿插著很多小衝突,比如牛虻和他的愛人瓊瑪之間,那更是包含著錯綜複雜的矛盾,瓊瑪以為他是告密者,一個巴掌把他從義大利打到了南美,多少年的苦難,他全忍了下來,最終,他又回到了義大利,他又見到了瓊瑪,他們相愛,卻得不到永遠。他死了,她哭了,他痛苦的所有時間,她也痛苦著。而正當她明白他還活著,她能夠釋然,她能夠漸漸忘記自我以往的錯誤時,他又一次活生生地死在了她的面前。除此之外,牛虻和瓊瑪之間還有政治的誤會,有感情的妒忌,有吉普賽女郎的插入,有瓊瑪另一個追求者的失望等待等等。可是,正是因為著重重的矛盾,這一波一波的衝突,全都在在牛虻的身上集中,所以這個杯具就更加的悲愴,更加的易於產生共鳴,讓人感受的更加真切。

我想,最震撼的應當是最終牛虻留給愛人瓊瑪的遺言吧,那也是他一生的寫照——不管我是活著還是已化作亡靈回城,更覺自負。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6

紅塵中,浮沉多少個夢?太匆匆,轉眼又是一個秋。回首半生,恍如一夢,何處停留?迷濛中,化作一隻風箏,在天涯盡頭,擦身而過,註定的結果。

顧曼楨是張愛玲筆下鮮有的幾個沒有戾氣的女子之一,外表看似柔弱易碎,實則堅實勇敢,與世鈞的愛情像緩緩流淌的樂章,沁人心脾,也像陳年老酒,愈沉澱愈香醇。秋日,在世鈞目光中,踩著落葉甜蜜地離開,纏滿絨線的紅寶石戒指就是一生的約定,原本以為這就是她全部的故事,平靜,浪漫,溫馨,怎奈何,陰錯陽差的一個轉身,天翻地覆,空餘半生緣,半生淚。

提起曼楨,不得不提起曼璐。雖說曼楨是曼璐的犧牲品,可是對於曼璐,實在不忍多說什麼。醉生夢死,流光溢彩的大上海,永遠是強者的天下,卑微的人在強勢的壓迫下戰戰兢兢,如螻蟻般生活著。一個沒有文化,沒有背景的女孩子,聲色場所陪舞賣笑,迎來送往,辛苦支撐著一個龐大的家庭。直到錯過了最好的年華,才猛然驚覺韶光已逝,美人遲暮,像盛極的花漸趨凋落。當年美好的初戀成了心口的硃砂痣,揮之不去,亦無可奈何。這不是她能選擇的。貧苦人家的女兒在衝突與矛盾的年代又能怎樣做?曼楨可以理解她:“她沒有錯,是這個不合理的社會逼得她這樣的。要說不道德,我不知道嫖客和妓女誰更不道德。”可那些自詡正派的人會理解她嗎?道貌岸然的人太多,能設身處地為他人想的人太少。後來的她陷入癲狂又悲哀地死去,她最美好的時光定格在與豫瑾約會的晚上,紫色旗袍,青春明媚,只是這終究還是抓不住的過往。

其實,早就懷疑就算沒有曼璐的“借腹生子”,曼楨與世鈞就能走到一起,廝守一生嗎?社會地位的差異新式青年可以不管不顧,世鈞家人能接受嗎?世鈞的母親,一箇中產階級的貴太太,表面上是正室,風光無限,卻在與姨太太的爭寵鬥爭中輸得一敗塗地,內心渴望丈夫迴歸卻強作滿不在乎,將全盤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儘管物質生活富足無憂,人性早已扭曲,自私,虛偽,貪婪。一方面拼命製造自己的豪門優越感,另一方面竭力討好大戶石太太,這樣的人能接受來自貧寒之家、有個舞女姐姐的曼楨嗎?就算進了沈家門,曼楨又該承受多少壓力與白眼?陰晴不定的寡婦大嫂,勢利眼的下人,哪一個是好惹的,哪一個不想看她的笑話?長此以往,夾在其中的世鈞不會厭煩嗎?

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畸形社會下悲劇釀成的催化劑,一抹很重的底色,渲染了卑微、可憐的生命。充滿著高尚與卑鄙,新潮與頑固的年代,嫖客可以一邊花天酒地,一邊一本正經地大談時局政治,一邊接受別人的諂媚與敬重;而妓女就只能永遠揹著沉重的道德枷鎖,受人歧視,禍及家人。當新式青年追求自由平等的愛情時,借腹生子,門當戶對的舊習俗舊觀念卻硬生生衝散了原本相愛的人們,曼楨與世鈞,翠芝與叔惠,他們擋不住的是命運的翻雲覆雨還是內心的怯懦與退讓?如果當初能勇敢一點,決絕一點,是不是就會不一樣?可惜早已沒有如果,沒有了當初。

十四年後,兜兜轉轉再次相見,早已為人父母,結局已定,只能嘆一聲:我們,回不去了,無悲無喜。或許這就是最好的結束,世鈞繼續著為人夫、為人父的責任,曼楨守著當初心花無涯的驚豔,耐得住寂寞終老。十四年物轉星移,不復當年模樣,各自需尋各自路。半生匆匆,就當是一個很長很長的夢,夢醒了,淚乾了,曲終人散,天各一方。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7

讀完《雷雨》,感受,這是一部偉大的悲劇,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家庭悲劇,是通過血緣倫常糾葛與性愛衝突,探索人性複雜性與人的悲劇。

《雷雨》寫的是周樸園家庭內、外各成員之間前後三十年的錯綜糾葛的封建家庭中人性的悲劇。

印象最深的是周樸園這個中心人物,他的形象具有複雜性,他年輕時愛上了年輕美麗的侍萍,但是為了娶一位有錢有門第的小姐,周家人逼使侍萍投河自盡,其實侍萍的悲劇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也是必然的。但我認為周樸園對侍萍的愛是真誠的,有他後來的內疚,懺悔,他的愛是真誠的。為她保留的舊傢俱,無論搬過多少次的家,也沒有換過這些舊傢俱,當他向侍萍打聽三十年前的事時,對侍萍的評價是“梅家的一個年輕小姐,很賢惠,也很規矩。”以前的舊雨衣,舊襯衫,還有夏天為侍萍保留的關窗習慣,以及那張僅存的侍萍的照片

……都深深的體現了他對侍萍真摯的感情。但當活著的侍萍再次出現在他的面前,他立即逼問:“你來幹什麼?”這又暴露了他的本性,他對蘩漪的態度,這就充分展現了他的形象的複雜性。

周樸園的複雜性形象時當時封建社會的特徵,他只不過是當時封建社會中普普通通悲劇中的一員,但他折射著當時封建社會的特徵。周樸園逼迫蘩漪“喝藥”這個典型的令人厭惡的事情,讓我們體會到的是當時封建家庭的統治,他自認為他維持著家庭的固有秩序,“我的家庭是我認為最圓滿,最有秩序的家庭。”我認為周樸園的心靈深處是善良的,當他經歷了一天人世滄桑後,以沉痛的口吻命令周萍去認生母,並向侍萍懺悔,這正是他心靈深處的真實性。人在懺悔時往往是人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這也能使我想到這是周樸園的三十年來所向往的吧!

《雷雨》最讓我感到血緣倫常糾葛與性愛衝突的就是周萍,蘩漪,四鳳之間的關係了。也正是因為蘩漪與周萍之間的愛恨衝突,她對周萍的死抓不放,才揭露了這場悲劇,促使這場悲劇真正的發生。蘩漪是一位精神覺醒的女子,她所爆發出的力量使她不顧一切的追求周萍的愛情,不顧一切的反抗以報復,對生活與愛情的熱切渴望。然而周樸園對她的精神折磨,周萍對她的愛情背棄,使她在要求擺脫封建壓迫中,在愛情追求中遭受拋棄,再一次陷入絕望的悲劇,逼使她愛變成恨,倔強變成瘋狂,也正是因為這樣,最後的悲劇由她展開,是她挖掘了這場悲劇,同時也體現了她的悲劇形象。

四鳳是一個雖沒有文化卻知書達理的人,她敢愛,敢於追求自己的愛,同時也是一個孝順的女兒,無論他的父親魯貴怎麼無恥的賭博,欠債,她還都忍了,對母親也是深深的愛。然而,這也正是因為當時封建社會的不公,讓這麼一個純潔善良的,美麗的姑娘落的這般下場,這麼無辜的她,讓我由內心深處而替她感到惋惜。

周衝的性格與當時的封建社會最不符合了,顯得他是那麼的另類,然而他的心是純潔的,善良的,他想讓四鳳讀書受教育,他這種性格不適合在當時的封建社會生活,給我的感覺是在那樣的背景中,他是與社會格格不入的。

魯大海的魯莽性格,我對他沒什麼感想,只能隱隱感覺到他對他妹妹四鳳的愛,以及對母親的孝順,以及他也代表了當時封建社會的一類人,打抱不平,對有錢人的偏見,認為所有的有錢人都不是東西。但他也是一個被封建社會的封建思想所根深蒂固的人,認為妹妹就應該做一個家庭主婦,嫁給跟他一樣的人家。這是封建社會的另一大悲哀。

魯貴折射的是當時封建社會的那種吃裡爬外的,愛好賭博的,自作聰明的,對錢極其崇拜的那種人,他真是社會的悲哀。

最後來說說侍萍吧,她因為三十年前的經歷,極力反對四鳳在有錢人家做事,怕的是悲劇重演,然而上天就是這麼的愛捉弄人,就是這麼的不公平,人們往往越怕什麼,越想躲避什麼,卻越來什麼。最後的悲劇還是發生了,她是一個有骨氣的人,這也正是周樸園愛她的原因之一吧!總之,讀完《雷雨》我對曹禺產生深深的敬意,他把人物性格展現的淋漓盡致,與當時的社會完全匹配,他對中國的戲劇做了一大貢獻,悲劇的發生時必然的,通過對這些人物的性格分析,使我對當時的封建會有了更深的理解。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8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裡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裡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著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著,等著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著人生,詩意地演繹著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著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著不完美。她的愛情悲劇可以說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培育出美麗的愛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而現在誰會放棄自己的愛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棄自己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愛情都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在《邊城》中儺送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親情固然重要,但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鬱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為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於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後來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說明後,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結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後回來了嗎?她們倆最後在一起了嗎?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看過《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愛情又一次產生了懷疑,對人性多了一份瞭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應該去爭取,爭取了,得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邊城就是這麼一出健康純潔,而又瀰漫有淡淡哀愁和濃濃詩意的愛情悲劇和人性的悲劇。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9

這本書在日本的地位和評價極高,還被被翻拍成了電影作品,但觸控著書本的感覺卻是另一種感動。讀村上春樹的書總讓人覺得實在解讀自己,傾聽自己心靈的回聲,這很容易就會讓我們產生共鳴。

成長是永遠咀嚼不盡的話題。這之中對戀愛中的喜悅、甜蜜、憂傷和迷亂,對一切裝模作樣的言行舉止的不滿和嘲笑,對難以和外面世界溝通而感到茫然無措。而這部小說圍繞的就是一種年輕時期的戀愛經歷,這種經歷寂寞孤獨的時候卻不乏一絲平緩舒雅的心有靈犀。主人公渡邊所經歷的與兩個女孩子的感情糾葛,在戀愛時期的男女心裡都會產生共鳴,而除去戀愛的苦惱與甜蜜,年輕的離經叛道、年輕的奇異哲理、甚至在成長過程中的反思與聯想,這些都是村上春樹通過男主人公向我訴說的。我甚至能看到渡邊面對直子時的迷惘與痛苦,和綠子在一起時難以抵制的她的直白和直率時的苦悶。

對於我而言,這不只是一部戀愛小說,它所向我表述的青春的一起一舉一動都是引導式的颶風。

除去書中的故事情節,它很多語句段落都讓我動容。《挪威的森林》中有很多對情調、韻味和氣氛的出神入化的描寫,例如“風並不大,卻在從我身旁吹過時留下了鮮明的不可思議的話軌跡。當我睜開眼睛的時候,夏夜已經有些深了。”只是寫風而已,卻把這一絲絲的夏風都寫得帶了軌跡,似乎我就站在渡邊君的身邊,同他一起感受漸深的夏夜裡螢火蟲御風飛舞過後的一點小氛圍,這種細膩的描寫就是這本書的大基調,到處都是對美感與對生活細節的享受。

書採用的是倒敘的敘事方式,當渡邊37歲坐在風機上聽到《挪威的森林》這首歌的時候,往事真的像潮水一樣湧回來,它把這個男人的心浸在苦澀的潮水裡,那些年輕時候被埋在心底的迷惘與刻意忘記都像冗雜卻易碎的泡沫一樣浮上水面,這就是成長和青春要付出的代價——哪怕過了再久再綿長的歲月,只要一幅畫、一棵樹、哪怕是一粒沙子都會掀起記憶的驚濤駭浪。

總想著,再過一段時間,等我再成長一些的時候,再讀一遍這本書,總會有更多的收穫。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10

活著,看似很簡單,可有時卻很難。尤其是在讀過餘華的《活著》後,才深刻的體會到活著所代表的含義。

《活著》講述了名叫福貴的一個老人的一生,他年少時是一個少爺,卻因為好賭丟失了一切。終於結婚,但是婚後面臨的貧困不可想象,更大的問題是他的父母,親人、媳婦、孩子相繼去世,最終只留下他一個人,還有一頭牛。故事極為悲慘,幾度讓人落淚,這是一個人的一生,但同樣是那個時代人所經歷一切的縮影。

故事最後讓人深思:一個人活著,只要活著,是不是就代表沒有絕望?人,或許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其他事物而活著。《活著》這本書讓我見證了那個年代,見證了真正的貧苦與無奈,但同時也讓人思考,如果福貴開始沒有進入賭場,也許一切的悲劇就不會開始。那是不是代表,有時候,人不可以走錯一步路,一步錯,從此再也沒有了迴轉的餘地。

活著,究竟是為什麼?這個問題現代人也值得思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角度,或許會有不同的答案。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11

初讀了《邊城》,讚歎於茶峒的淳樸的民風。堅持要給過渡錢的渡客,堅持不要過渡錢的、會去買菸草和茶葉送給渡客的老船伕。這裡的人如這裡的風景,純淨美好,質樸真誠。

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細細的淌著,沒有扣人心絃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就是這樣的文風,卻能夠深深的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襯托出一座純淨的邊城。

在苗族居住的茶峒,既有通過媒人上門求親的方式——所謂的走車路,也有男子站在溪邊、山崖上唱歌給女子聽,一人獨唱或二人對唱,在唱歌中瞭解和認識對方,知道或分手或結親——所謂的走馬路。這後一種方式,表現了湘西民眾在婚姻問題上的寬容和自由,也反映了這塊地方人們善歌的才能。

《邊城》它不僅僅是一部描寫民風、景色的小說,它更是一部堪稱絕美的愛情悲劇。翠翠,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天真善良,溫柔清純。他對填報兄弟的愛帶著少女的羞澀和幻想,或者說這種愛似乎一直是以夢幻的形式出現的。

在夢裡,她“聽到一種頂好聽的歌聲,又軟又纏綿”,於是她“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飛到對溪懸崖半腰,在了一大把虎耳草”。她只有在夢中才能品嚐到愛情的甘露,而現實卻似乎離她很遠,於是,她只能“痴痴的坐在岸邊”,淒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

從翠翠身上,可以看到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因為她的淳樸,他無法拒絕大老,也無法向儺送表白,但儺送駕船遠走後,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心上人的歸來,愛的那麼堅定執著。一個弱女子,滿心盛的都是“愛”。

作者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給讀者留下了悠長的惋惜,無限的牽掛期盼。也許冥冥之中真的有歲月輪迴,母親的悲劇在女兒身上再一次重演,但不管未來會怎樣,自己的未來終究要靠自己去爭取,但願她等到的不是無言的悲哀,不是追悔莫及的淚水,而是應屬於她的那份幸福。

我總在想,為什麼這個小說叫做“邊城”?是不是沈先生在心中在守護著什麼?在懷念著什麼?但這恐怕只有沈先生自己才知道了。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12

我安靜的坐在陽臺上讀完朱自清的這篇散文《背影》,有頗多的感受,一時間湧上了對我父親的思念,我已經有許久不曾跟爸爸當面見面了,每次都只能隔著手機的螢幕看著漸老的父親的面容,心中有一些難受。

作者在文中描述父親送他去火車站,又要去給他去買橘子,那擔著的“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身軀穿過艱難的月臺去給他買來橘子,然後就是火車開離看見的他的父親的背影,讓他淚光晶瑩,這場景讓我深受感動和難受,作者在文中開頭也說了“最不能忘記的就是他的背影。”從他的話語中,我能深深感受到對父親的懷念和那種不能在父親身邊照料的心情。

我也為此想到了我的父親,想起了作為學生時代的我,每次開學都是父親送我去上學,每次辦理完我的開學要做的事情,他是一刻都不能停留的回家,轉過身上車就走,看著他的背影離開,即使已經上車都還要囑咐我照顧好自己,看著遠離我的背影,我的眼裡淚光閃爍。作為兒女的我們,其實在現代的社會日益快速發展中,已經沒有太多的時間去陪伴他們了,有的就是無數次他們送我們遠離家鄉,然後挺著落寞的背影回家,即使有太多的思念也不能訴說,。只能每次都叮囑我們在外照顧好自己。這是大多的父母的心情。

而我在這篇文章中想起了這些,心情也是很沉重的,我也從作者父親的背影中感受到其中的很多無奈。現代的生活就是這樣,總是匆匆忙忙的,好像一刻都不能停歇下來,不然就很容易被這個社會落後。所以很多人分別都是看著他們親人、朋友的背影,不論是送我們遠去,亦或是送他們回家,都會有一個背影印在眼裡、腦海裡,久久不忘,每當回想起來也都是心酸頗多。

這篇文章真的是勾起了我很多對於父親的回憶,也大概是眾多人感受來自自己父親的愛吧。人生它長也罷,短也罷,對家人的愛理應從當下珍惜,不要總是看著父母的背影,也要正面的去進行交流。雖然難免分離,但是有時間就多回家看看,不要永遠都以背影相送。珍惜眼前人才是最重要的。

《背影》真的很能勾起很多人的一個回憶,因為大部分人都有這樣一個體會。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13

他在接到要做出“大炮仗”的時侯,便知道要製造原子彈,要長期出差在外,可他管不了那麼多了。於是,他便開始專心致志的投入了原子彈的製作中。

蘇聯答應給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教學模型,但是對方卻撕毀了協議,蘇聯專家全部撤走了,現在鄧稼先只好一邊讀書,一邊授課。他非常刻苦,有時他備課備到四點多,在辦公室裡睡兩三個小時,天亮了繼續工作。在那些日子裡,他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工作,一天到晚暈乎乎的,走在路上還想著原子彈,有一次竟連人帶車掉到溝裡。

經過了一番努力,終於把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計算的輪廓勾畫出來了。由於當時還沒有大型電子計算機,所以只要有一小點錯誤就要用手搖計算機搖上九次,以便計算出正確的答案。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時,伴隨著一聲巨響,戈壁灘上騰空升起了烈焰翻滾的蘑菇狀煙雲。這震撼世界的驚雷向人們宣告:中國人被欺凌的時代結束了!之後,鄧稼先等人又取得了氫彈試爆成功。

我想,這一定是鄧稼先和其他工作人員刻苦研究和團結奮鬥的成果。鄧稼先那為了祖國富強而嘔心瀝血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們雖然不能像鄧稼先那樣做出偉大的事來,但是我們可以從身邊的點點滴滴做起,長大了之後也為祖國做出有貢獻的事來。

坐在書桌前,靜靜地聆聽著來自窗外的聲音,這種聲音,有些悲慘,但在悲慘之中,有夾雜著一些壯烈。它把我的思緒帶進了那篇課文——《鄧稼先》,讓我不由自主的拿起書,再次瀏覽……

這篇課文主要將鄧稼先的生平、貢獻放在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中進行描寫、評價,突出了他對民族的貢獻,表現了中國學者特有的忠厚朴實、真誠坦白、心胸寬闊的氣質,高度讚揚了他深沉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將個人生命奉獻給祖國國防事業的崇高情懷。當我讀到“一次井下突然友誼個訊號測不到可,打架十分焦慮,人們勸他回去,他只說了聲‘我不能走’”時,我的心靈被鄧稼先那種為了國家,為了工作而臨危不懼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會像一下自己,在這麼幸福的情況下,在自己只有一份“工作”——作業的情況下,卻經常抱怨,一會感覺認為學習太苦,所以就想放棄,開始厭學。比起鄧稼先,我是那麼的微不足道。我沒有鄧稼先那種愛國的精神。“少年強,則國強。”我再厭學的時候,從來沒想過:“如果每個少年都像我這樣那麼整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不都得毀滅嗎?”我先在就要好好學習!

雖然,我比不上鄧稼先,但我可以向他學習,學習他的臨危不懼,學習他的忠厚朴實,學習他的愛國主義……從身邊做起,爭取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奉獻國家!

隨著窗外的歌聲,我讀完了這片課文,這是歌聲裡的悲慘,彷彿完全消失了,剩下的,只有那些壯烈……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14

《吶喊》是魯迅先生的一部小說,也可以說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因為裡面描寫的人物形象都是那麼的生動,用的語音,詞彙都很形象。同時,我也很敬佩魯迅先生那為國為民的做法,放棄去日本留學的機會,決定回到祖國喚醒中國人那頹廢的靈魂!

《吶喊》裡的許多篇文章都很獨特,也很有代表性。裡面的“藥”,寫的是一個老翁為了救兒子的命用錢來交換血肉饅頭這份“良藥”。裡面的人,個個都是愚昧無知,一心只為自己,自私自利的。血肉饅頭可以治病,這簡直就是胡扯!

還有那可笑的阿Q。阿Q的這一生,我表示同情,也表示無奈。阿Q這個人是個樸實但也是個愚蠢的人。魯迅先生用他當做當時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代表,是很形象的了。他專做短工,窮的只有一條萬不可脫的褲子。他屬於弱者,經常被別人欺負,但是他並沒有反抗的心理,而是用“兒子打老子”的話來安慰自己,來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他也很欺軟怕硬,被打之後還去欺負比自己弱小的小D。他參加過革命。總之,他的一生很悲慘!

那令人不能忘懷孔乙己。他滿口的'知乎者也,沒錢卻穿著那破舊的長棉衫站在人群裡,向別人展示自己文化。還經常賒賬,最後,還是死於他那虛偽的內心下。

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八個字概括了當時的中國人民。《吶喊》不僅是在批判和反應當時舊社會的黑暗和腐朽!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15

每讀完一本書或一片文章,我都會有很多感受,但《阿長與山海經》給我的感受最深。這篇文章出自魯迅的《朝花夕拾》。

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魯迅小時候,家中的保姆——“阿長”懂得很多規矩,並把這些規矩都教給了小魯迅,而且經常陪伴他,因此他很喜歡她。但自從她不小心把魯迅養的心愛的小老鼠踩死後,魯迅便很憎恨她,覺得她是故意的。可當魯迅很想看帶圖畫版的《山海經》時,阿長卻在過節時,跑了半個城市給他買了回來,讓魯迅很感動。

這篇文章讓我知道了世界上有一種像“阿長”這樣的人,她把自己知道的規矩像教給自己的孩子一樣,毫無保留的教給了魯迅,當魯迅憎恨她時,她卻毫不在意,照樣對魯迅好,甚至在得知魯迅想要《山海經》時,不惜過節時間,跑了半個城市給魯迅買了這部書。這是一個樸實無華的人,卻是一個善良、可愛的人,她雖然沒什麼文化,但她的善良、樸實、可愛卻讓人印象深刻,讓人不能忘記。

“阿長”的美好品德讓我想到很多人,如:老師把知識毫無保留的教給學生,軍人把自己的生命用在了保衛祖國,工人一生都在為祖國的建設努力……,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人,他們的工作並不起眼,沒有明星的耀眼光芒,但他們的貢獻卻是極大的,是不可取代了。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16

合上了厚厚的《天龍八部》,我不禁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在今天這種物慾橫流的社會,很難再有像蕭峰、虛竹、段譽那樣的人了。為什麼呢?

先來說一說虛竹吧,書中總是說虛竹面貌醜陋,但在我的印象中,卻是一個平凡敦厚,相貌平平卻十分謙和的人,從不把他往醜裡想,也虧得他心地善良,才有了他這一生的奇遇,他先是因為善良,與段譽結為兄弟,後來又是因為善良,破了無涯子的珍瓏棋局,最後得到了無涯子幾十年的功力。最後,也是因為善良,才成為另鷲宮的主人,我喜歡他的真誠樸質,傻里傻氣而不染一些汙垢,外柔內剛。而且他與蕭峰段譽一樣,十分講義氣,在蕭峰被困大遼時,他就率領靈鷲宮部眾前來救蕭峰,他為了兄弟,連大遼都敢得罪,這份義氣也十分難得。我想問一問,在當今社會中,還有這種真誠樸質而天龍八部讀後不染塵俗的人呢?有的話,也很少了。

再說段譽,大家都知道,他十分痴情王語嫣,儘管他落花有意,可是流水無情,王語嫣在他的表哥瘋傻之後才終於投進了他的懷抱。同時他的一生很悲情,他的親生父親殺了他的養父,導致他的母親也自殺死去,到如今,似乎只有他的父親一個親人了,但他們卻勢同水火。

最後說一說蕭峰,我不得不承認,他是一代大俠、大英雄,所謂大俠,金老曾說過: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只有對國家、對世間懷著一股憐憫之心的人才能稱之為大俠,武功的高低反倒是在其次,蕭峰正是如此。他的一生充滿著坎坷與艱難,恩師與養父竟是他的殺父仇人,武功蓋世,卻失手殺掉自己的愛人,但是更為悲傷的是,他所在丐幫的幫主職位,因內部爭鬥而去職並被驅逐。當中原武人聽說蕭峰是契丹人時,個個表現的憤慨起來,原來口口聲聲的喬大俠、喬幫主,一下子變成了蕭賊子,在我看來,這完完全全是虛偽。在中原,他被認為是殺人如麻的惡魔,在大遼,阻耶律洪基不要攻打大宋,卻被關在獅籠中。令人感動的是,最後,他為了忠義兩全,迫使耶律洪基當眾折箭發誓:於我一生之中,不許我大遼國一兵一卒,侵犯大宋邊界。而他自己卻隨即自殺。

啊!英雄往矣,浩氣長存。蕭峰的大仁大義,大智大勇,實踐了孔子和孟子所倡導的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這才乃俠義精神。中國的厚重歷史譜寫了太多這種精神,然而我們的現實卻吞噬著這種精神。大丈夫何去何從,江湖浪裡淘盡男兒的夢。相比之下,慕容復急功近利,苦於心計累於權勢,最終功敗垂成。縱觀蕭峰一生,武功蓋世,為人豪爽,願意用死換取世間的和平,這等胸襟實在讓人敬佩。可是我卻不明白他最後為什麼要尋死?這也許是金庸留給我們最後的一個謎團吧!

唉,現如今不也是這樣嗎?大家都是人,為什麼搞人種歧視?電視上成天不是巴以衝突,就是哪個小國被某某大國轟炸,為什麼人總不能和諧相處呢?

但願書中的一切不要在現實中重演。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17

讀完《凡卡》這篇課文後,我經不住流下了熱淚,這並不是感動之淚,也不是同情之淚,而是因為感到憤憤不平,而留下的淚痕。凡卡那弱不禁風的身影時時出現在我的眼前,他那悲慘的命運給了我一個當頭棒,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有許多悄悄話要對凡卡說……

凡卡,我想對你說,你的遭遇是可悲的,你是可憐的,但你歸你,人們在流過眼淚後,傷心過後,有誰肯為小小的你抱不平?又有誰去找出造成你悲慘命運的“罪魁禍首”呢?這很值得人們去深思,去沉思。

後來,我明白了,9歲的你小小年紀就要承受著連大人都未必忍受得了的折磨;造成你未曾飽餐一頓,未曾擁有過母愛父愛,未曾享受過家庭的溫暖,正是當時那黑暗的社會,在沙皇統治下,人們那純潔的心靈,早已扭曲變形,早已粘上了汙垢,變得自私自利,在沙皇統治的強行壓迫下,一個狗咬狗、人剝削人的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誕生”了,從而註定你要過這種連狗都不如的生活!

你那悲慘的遭遇,不僅反映了沙皇統治下人性醜惡的一面,還反映了當時舊俄沙皇統治時期廣大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在這裡,凡卡,我想對你說,雖然你的命運是毫無光彩的,毫無意義的生活,在沙皇統治下,你只能默默地燃燒完那自己的火柴梗,但它卻給我們現在這些嬌生慣養的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給了我們極大的感觸。

你才9歲,算是我弟弟,是我們共同的弟弟,你要是成長在我們這個幸福的年代,你一定是一個既聰明又活潑的小男孩;你一定在學校裡快活地念著書;你不用再寫信給爺爺,因為爺爺就住在你那溫暖的家庭裡安享晚年。

你不用再去給別人當學徒,不用再給別人虐待,你每天只需好好學習就行了,但不幸的是,你生活的是一個我們無緣接觸與無法想象的黑勢力會,在那裡,窮苦勞動人民的子弟剛好與我們相反,是無緣與幸福交上朋友的。

凡卡,我想對你說,你面對的不僅是受人壓迫,受人欺凌的日子。你留給我們的遠遠不止是同情與憐憫,而是讓我們真真切切地體會到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越發感到我們要珍惜現在的每一天!古語說得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但你受的苦已超出了“苦中苦”的界線,你根本就是在受刑,在受著“地獄之刑”,一個受刑,一個享福,我們同是兒童,卻有著天壤之別,這使得我們愧為你的哥哥。

凡卡,我想對你說,你要變得更堅強一點,雖然你無法向我們傾訴你隱藏在心底的哀傷與飽經風霜後的心灰意冷,但你卻鼓舞了我們,我們在這裡向你保證我們會把你的那份堅持下去的!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18

隨著年齡的增長,淚點越來越低,真的看不得這種書。99年第一次看這書怎麼就沒感覺哪?不可否認,《活著》是一次殘忍的閱讀。黑色的書皮簡潔的名字,頓時有一種沉重和滄桑的感覺。它讓你看到了在歷史的大潮流中,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在時代浪潮中只能被無情地牽引著,對命運有的只是無能為力的苦苦掙扎。想來是多麼的殘忍和可怕,即便知道方向是錯的,卻連站在原地尋求正確出路的權利都沒有。屈服,屈服,還是屈服,最後剩下的,只有:活著。

作者以第一人稱福貴的口吻,平靜地講完了他這一生的故事,看似近乎冷漠的語調,織就了一幅人性的掛毯,語言風格簡潔而有力,直抵人心。福貴開心,你會跟著開心,福貴難過,你也會跟著有了一絲的慟泣。人生總是奔向美好的,走向光明的,充滿希望的,可是書中主人公福貴的命運卻截然相反:福貴的人生從地主家庭出生,而命運卻一次一次的與他開著玩笑:首先是他的頑劣乃至逐漸的使他的家庭敗落在他的手上,從此由“天堂”開啟了通往“地獄”之門。和他相依相伴的最為親密的人一個一個的憾然離世,讓他承受著不能承受的痛苦,可就是這樣,命運也沒有放過他,悲劇一個接著一個,眼淚完全不能表達那種刻刀在心頭刻下的烙印。

整本書讀起來都讓人替主人公和其中的人物唏噓不已,慨嘆命運多桀,也都從書中或多或少的看到了自己、自己身邊的人的童年和過往,因此產生共鳴,我想這就是餘華文學作品做大的魅力吧。雖然整本書都很壓抑,但是隻有一段讀來讓人欣喜若狂:就是福貴的聾啞女兒鳳霞託人找了一個物件,她的那個物件二喜出現後,整部書的最淋漓盡致的部分出現了:在那樣悲慘的命運中忽然伸出了一雙溫暖的手,有力的支撐了這個搖搖欲墜的家庭,不但出現了轉機,還帶來了新生――鳳霞和二喜的兒子降臨了。不知道別人,反正我是看到這裡非常的激動,體會了那種壓抑後突然釋放的快感。

其實每個人內心都有糾結和掙扎:一方面對於殘酷現實的不滿,一方面對於美好未來的憧憬和渴望。而在這糾結和掙扎中,人們(20xx 學會感恩,與愛同行 感恩節活動方案及文案)變得或勇敢,或懦弱,或消沉,或積極,總之是痛苦萬狀乃至憎恨這個世界。而就如作者的本書序所言:做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洩,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裡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至少我覺得作者在這部作品中是做到了這一點。他冷靜的看著福貴的人生從繁榮走向了悽苦,可是這個過?湯鋦芯醪壞階髡叩耐?榛蛘弒?擼?吹故悄侵殖銎嫻睦渚踩枚琳叩乃枷腖烈夥⒒櫻?我獬鄢搖?

小的時候家裡比較窮,爸媽總是為了生計忙碌著,到了晚上再忙家務,給我和哥哥縫縫補補、洗洗涮涮。有時候我說“媽你早點睡吧,別幹了”記得媽媽曾經對我說過:“人只要不死就得活著,活著就得幹”。隨著年紀的增長慢慢的也體會了父母的艱辛。不管怎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個人的生活最後都要他自己去體會,在這個過程中,在最悲壯的時刻出現的時候,我希望我們能夠記住:“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生活,只是一件外衣,有的人為它別上璀璨奪目的胸針,有的人在上邊縫著一個又一個粗糙的補丁,但無論是華麗還是襤褸,我們都穿著專屬於自己的外衣行走在風塵中,承受著外界的一切,感知著身邊的一切,有愛有痛,有苦有甜。生存,還是生活,僅僅是一線之隔,一生為什麼而活,需要我們用心去體驗,只有當內心與外物和諧之時,在人世的一遭才叫真正的生活。

正如我的題目“苦莫如福貴,樂莫如活著”。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19

我翻開今天所學的《傷仲永》,看著閱讀提示裡寫著: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但事實是這樣麼?

曾經看到過一本書,書上有這樣一篇報道:一位中國記者調查中國學生與美國學生的學習情況,得出結論:美國學生在課堂上大吵大鬧,上課隨意走動,起床幾乎在上午八點鐘之後,而放學又在下午三點鐘以前。而且美國學生中音、體、美,上課了還與老師頂嘴,所以,美國將來出的名人一定不多;而中國學生不同,中國學生是最勤勞的學生,老師上課時,他們從來都是規規矩矩的,在上學路上,他們幾乎都是邊吃早餐邊走路的,而且上課時極端認真的聽老師講課!所以中國將來出的名人一定很多。與此同時,一位美國記者也親自調查兩國學生讀書,情況一模一樣。然而在十年後,事情的結果與兩位記者所預料的大不相同。美國比中國所出的名人要多得多!以上事例能證明什麼呢?

還有:書本上說,仲永天資聰慧,因父親沒讓他受後天教育而才能衰退,最終泯然眾人矣。那麼父母天天都逼你學習呢?那樣就能成為所謂的天才嗎?

讓我們來做一個假設:如果也有一個天資聰慧的人,他的父母不像方仲永的父親那樣貪得無厭,而是讓他天天呆在家裡面對這一張張試卷,一本本奧數……根據《傷仲永》的閱讀提示裡面看,應該他不但會成為一個有成就的人,而且他會才華出眾。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找他這樣成天到晚都是學習難道他會不厭倦學習嗎?然後隨著他的越來越厭倦學習,最終不也和仲永一樣“泯然眾人矣”嗎?即使他成為了天才,那也只是高分低能的傢伙!

還有一事例:生長在英國的牛頓因為有一天他在蘋果樹下看書而被一個蘋果砸了一下頭,得出了“萬有引力”對於這件事有人評論說:“如果牛頓生在中國,那他一定不會發現這個道理!為什麼?因為中國的學生一放假就是作業,那有什麼時間去蘋果樹下消遣啊!”這可真是幽默啊!但大家是否能從這幽默中讀出一絲諷刺呢?這難道不是在諷刺咱們中國的古板老套的教育方法嗎?

當然,這不是說我們不要學習。如果我們不學習就不會有前進。但我們不要整天抱著一本書,不要一放假就是作業,不要讓我們的假期還沒有開始就結束!這樣會讓我們成為一個“書呆子”。不是有這樣一個報道嗎:一名名牌大學的大學生,在國小國中時都是由媽媽照理的,他連襪子都不會洗。到了大學,他媽媽覺得他應該自己的事自己做了,所以不在什麼事情都照顧著他。他就這樣“自理”的過了一個學期後,認為一個人實在是太難了,所以他選擇了自殺!

如今,在中國,許多老師認為:作業當然越多越好,加強複習鞏固嗎!況且我們這是為了孩子們好!家長認為:做點課外練習是有必要的,我們這是為了孩子好啊!電視裡,經常說要孩子參加課外活動以加強孩子的活動能力,事實上我們幾乎沒有什麼課外活動,每天都被作業佔據著。在他們左一個為孩子好,右一個為孩子好中,是我們無法呼吸那新鮮的空氣!更無法張展我們自由的翅膀!

啊!什麼時候,在中國才會真正有開明的教育方法。不再是古板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老數條。讓我們學的輕鬆,學的快樂,學的更有創意吧!

……

今天,由方仲永我想到了很多……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20

早上泡在圖書館看完了餘華的《活著》。我不知道該怎樣去評價福貴這個人,說他不幸,他卻度過了最為漫長而黑暗的一夜,樂觀而堅強地活著;說他幸運,他又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只剩一頭比他年紀還大的病牛陪伴著。其實,福貴的人生代表了那個時代大部分中國人的命途:從身為地主的浮華到敗家後遭壓迫;從被國民黨逼迫去打仗到遇到解放軍回家團聚;經歷了人民公社化運動、大鍊鋼鐵和……

書中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但現在一直盤旋在我腦海中的是福貴的兒子有慶給鎮長的女兒獻血時被活活抽死的場景。我彷彿看到有慶嘴脣發烏,臉色鐵青地呢喃著頭暈,我好像觸控到他想要抽出那被醫生死死握住的全是骨頭的手。我似乎就在那樣一個場景中,想要上去幫一把有慶,卻被什麼阻擋著,只能眼睜睜看著,心發憷。其實有慶是不是代表著那個年代想要拯救中國的有志之士呢,他們一腔熱血被時代活活抽乾,成為有權階級的美食。

畫面一轉,是老人福貴和他的老牛福貴。我看到兩個福貴一樣黝黑的脊背在餘暉中發光,聽到老人用渾濁的嗓音在空曠的田野間響起: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整本書以老人的敘述為主,作者和我都是旁聽者,坐在下午的山頭上,聽老人默默細數。正如作者所說,很少有人能這麼詳細地講述自己的一生,我想這大概是因為福貴這大半輩子都用在回憶過去了,一個人守著7個人的人生,不斷在腦海中放映,無論鉅細。就像書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老人福貴“責罵”老牛福貴道:“今天有慶,家珍耕了2畝田,苦根還小,也耕了1畝田,你呢,我知道你年紀大了,也就不說出來羞你了。”我不解,明明這裡就只有一人一牛,哪兒來的那麼多名字?福貴得意地解釋說,:“如果它(牛)知道只有它在耕作,就會偷懶的。”呵,多麼有趣而憂傷的畫面,其實福貴和他的牛一樣,他們都假想著自己的親人還在,所以從來不曾忘記。

故事的最後,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我久久停留在故事中,眼前一會兒是少年時飛揚跋扈的少爺福貴,一會兒是得了軟骨症不能幹活而哭泣的家珍,一會兒又是餓的撐死的苦根。我彷彿是想要哭出來的,但卻又覺得連福貴自己都從未哭泣過,我又在這裡流著誰的眼淚呢?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21

邊城,是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沈從文的一部頗具影響力的長篇小說,想要了解沈從文,就要讀邊城,想要讀邊城也一定要知道沈從文的故事。

邊城中的翠翠,是一個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精靈,天真善良,溫柔清純。有對爺爺的體貼,對愛情的羞澀,對情感的堅定執著,一個弱女子,滿心的都是愛。從她的身上,可見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邊城中的老船伕,一個閱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老人,淳樸,堅韌,樂觀,慈祥,稱得上是苗族古老歷史的象徵。身為老船伕,他把划船渡人看作自己的人生天職和最大的快樂,年老力衰了,依然樂吃不疲;作為祖父,他把自己的孫女當成掌上明珠,精心的關愛,呵護她,他對翠翠的愛寄託著對不幸女兒的哀思,可以說,他的後半生是為翠翠而活,他的唯一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從表面上看,他是一個快樂,豪爽而略帶幽默的老人,但通過他的言行,我們卻能感覺到老人心中的那種愛的矛盾和無奈的孤單。邊城中的天保,代表了茶峒人的粗魯爽直的一面,個性豪爽,慷慨,他是船總老大的兒子,卻愛上了貧苦擺渡人的孫女。知道自己的弟弟也愛翠翠,他便懷著複雜的情感退出了角逐,既表現出濃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出失敗的落寞。後來他外出闖灘,既是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難過。最後意外遇難,可以說是為了親情和愛情而死。

邊城是典雅性與口語化相結合的一部藝術盛演。與鳳凰古城恬靜美麗相應的,是沈從文恬淡詩意的語言,沒有喧囂的辭藻,也沒有強烈的色彩,只有“語言的親切”。但那些看來不用心的修飾的句子,卻是以自然為最高修飾原則,以恬靜之美為最高美學風範,就如在邊城中,典雅性與口語化自然融合在一起,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意境。

邊城是翠翠,老船伕等等的邊城,也是我們渴望進入,卻又害怕進入的邊城,給自己的心找一個邊城,還自己一份夢的畫紙,邊城,由我們自己編寫。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22

該書的主人公霍爾頓是個中學生,出生於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他雖只有16歲,但比常人高一頭,整日穿著風衣,戴著獵帽,遊遊蕩蕩,不願讀書。他對學校裡的一切——老師、同學、功課、球賽等等,全都膩煩透了,曾是學校擊劍隊隊長,3次被學校開除。又一個學期結束了,他又因5門功課中4門不及格被校方開除。他絲毫不感到難受。在和同房間的同學打了一架後,他深夜離開學校,回到紐約城,但他不敢貿然回家。當天深夜住進了一

家小旅館。他在旅館裡看到的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有穿戴女裝的男人,有相互噴水、噴酒的男女,他們尋歡作樂,忸怩作態,使霍爾頓感到噁心和驚訝。他無聊之極,便去夜總會廝混了一陣。回旅館時,心裡仍覺得十分煩悶,糊里糊塗答應電梯工毛里斯,讓他叫來了一個妓女(十五塊錢到第二天,五塊錢一次)。他一看到妓女又緊張害怕,給了妓女五塊錢打發她走了,可妓女要十塊錢。後來妓女找毛里斯來找事,毛里斯把霍爾頓打了一頓,拿走了他們要的另外五塊錢。

第二天是星期天,霍爾頓上街遊蕩,遇見兩個修女,捐了10塊錢。後來他和女友薩麗去看了場戲,又去溜冰。看到薩麗那假情假義的樣子,霍爾頓很不痛快,兩人吵了一場,分了手。接著霍爾頓獨自去看了場電影,又到酒吧裡和一個老同學一起喝酒,喝得酩酊大醉。他走進廁所,把頭伸進盥洗盆裡用冷水浸了一陣,才清醒過來。可是走出酒吧後,被冷風一吹,他的頭髮都結了冰。他想到自己也許會因此患肺炎死去,永遠見不著妹妹菲苾了,決定冒險回家和她訣別。

霍爾頓偷偷回到家裡,幸好父母都出去玩了。他叫醒菲苾,向她訴說了自己的苦悶和理想。他對妹妹說,他將來要當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後來父母回來了,霍爾頓嚇得躲進壁櫥。等父母去臥室,他急忙溜出家門,到一個他尊敬的老師家中借宿。可是睡到半夜,他發覺這個老師有可能是個同性戀者,於是只好偷偷逃出來,到車站候車室過夜。

霍爾頓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書了,決定去西部謀生,裝做一個又聾又啞的人,但他想在臨走前再見妹妹一面,於是託人給她帶去一張便條,約她到博物館的藝術館門邊見面。過了約定時間好一陣,菲苾終於來了,可是拖著一隻裝滿自己衣服的大箱子,她一定要跟哥哥一起去西部。最後,因對妹妹勸說無效,霍爾頓只好放棄西部之行,帶她去動物園和公園玩了一陣。菲苾騎上旋轉木馬,高興起來。這時下起了大雨,霍爾頓淋著雨坐在長椅上,看菲苾一圈圈轉個不停,心裡快樂極了,險些大叫大嚷起來,霍爾頓決定不出走了。

回家後不久,霍爾頓就生了場大病,又被送到一家療養院裡。出院後將被送到哪所學校,是不是想好好用功學習?霍爾頓對這一切一點兒也不感興趣。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23

《金粉世家》一開啟滿滿的都是對於一見鍾情的傾倒,一個有錢的公子哥遇到自己心儀的女子,最一開始他也是想過要聚清秋的,因為和交際花相比,清純而富有讀書才華的清秋一定是純一的而且不會干涉他過多的生活的。這個主意一打定,燕西用盡自己所有的熱情和手段去一點點接近清秋和她的家人,他的心中沒有門第觀念,沒有未來,沒有責任,有的僅僅是一個有錢人對於自己心儀的物品或者人的佔有。而在清秋的心裡只有愛情,一個女孩子對於愛情所有的幻想,在清秋這裡全都有,所以她迷失了。

雖然冷太太知道不能一次又一次接受陌生人的禮物,但是由於他是總理的兒子,一時的貪念,所以打一開始冷太太就在默許清秋的一次次行動,而使清秋迷失了自己。舅舅的想法而簡單,能攀上總理的兒子真是祖上冒清煙了,所以一味的巴結。家長的放縱使得清秋沒能及時的去看到燕西和她之間的鴻溝,也使她一直沒有停下來思考一下他們的未來是什麼樣子的。

愛情中的清秋明知道秀珠的存在而不去問清楚,她希望燕西可以主動說出來,而風流成性的紈絝子弟是從來不感覺自己會錯的,所以他們的愛情最一開始就是不公平的,是沒有溝通的。是的,從一開始張恨水也是不想他們能在一起的,只是清秋和燕西都太年輕,不自知而已。

老天也是眷顧清秋的,所以她和清秋開了一個玩笑,不能說是玩笑,是最一開始清秋和燕西就應該想到的結果,可惜他們誰都沒想過這樣的結果。所以他們很慌亂,開始籌備婚禮,燕西很幸運有姐姐的幫忙,但是真正的原因卻是因為清秋的詩書才華趁了世代簪纓父母的意,把兒子女兒沒有實現的願望強加在兒媳婦身上,雖然他們也知道燕西是個過於隨便的人,但是這個兒媳婦卻是夢想中的兒媳婦,雖然知道倆人不一定能長久,但是看燕西很認真,也認可清秋也就同意了。

唉,可憐的清秋不僅因為出身而遭到妯娌的排擠,也因為金太太的寵愛而使姐妹嫉妒,再加上懷有 身孕新到一個大家庭,這個時候她最需要燕西的周旋,但是燕西呢?受了別人的挑唆,新婚沒一週呢,就整夜沒回家。這時候的清秋如果能大大方方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倆個人能平心靜氣的交流一下各自的想法,就不會是後來的結果了。可惜沒有。再後來,清秋越發忍讓,沒有換來燕西的醒悟。即使偶爾的垂涎,只不過是對於自己心裡的愛情的一種祭奠罷了,可是糊塗的清秋卻沒能及時的醒悟呀!

可惜情人的眼光,是沒有定準的,愛情濃厚處,情人就無處不美,愛情淡薄時,美人就無處不平常。

事情越來越糟了,可是清秋還是一味退讓。當九死一生的生下來兒子之後,清秋終於醒悟了,離開是她的決定,也是一個人看清了愛情的背後,做出來的一個決絕的決定,沒有一絲的餘地。於是她走了。

一朝共落清秋冷,金粉凋零各自心。情到濃時情轉薄,鴛鴦蝴蝶終是夢。

對於清秋我沒有太多的同情,因為是她自己沒看清愛情的背後,這個結果也是她應該想到的。但是對於清秋我是格外佩服,看清了燕西的真面目,沒有再苟且,而是決然的去過自己想要的人生,雖然辛苦,卻也坦然。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24

偶然得知,我手上的這本書,是中國第一次獲得正式授權出版的。以前多少名人,包括深受馬爾克斯影響的莫言,翻閱過的《百年孤獨》,都是盜版。突然覺得它分外珍貴。

說的是孤獨,看見別人寫的讀後感都是圍繞著這兩個字而寫。不不不,你們都搞錯了,不是文藝青年自己喝著咖啡所發出孤獨的感嘆,不是非主流們黑白人生的孤獨,更不是每天宅在房間裡沒朋友的那種孤獨。

這種孤獨,是一個根深蒂固,天生性格的,非一般外物所能改變。是一種追求理想過後,發現這種追求根本沒有意義,多年來的精神支柱突然消亡所帶來的那種孤獨與彷徨,正如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被迫發動三十二場戰爭,打破與死亡之間的所有協定,並像豬一樣在榮譽的豬圈裡打滾,最後耽擱了將近四十年才發現純真的可貴”。也正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一人,追求科學而最終精神失常,被捆在樹上至死。

最奇特的莫過於整個馬孔多都陷入了失眠症的泥潭裡,一直不睡覺,但卻一直遺忘東西,不得不在每樣東西上貼上標籤,杯子、碗、凳子之類的。這是一個民族的孤獨,他們盲目地追求,只知道不停地往前走,卻不知道自己在追逐什麼,而身後的事物——歷史,卻被他們漸漸遺忘。而生活在這裡的何塞家族,一共經歷了六代,但每一代卻只是第一代的輪迴,改不了那種流淌在血液裡的盲目,嚮往虛無的東西。

但馬孔多的女人們卻是堅強獨立。她們務實勤奮,烏爾蘇拉照顧全家,開糖果店賺錢不斷修建家;阿瑪蘭坦熱衷於刺繡;蕾梅黛絲則心地善良。而她們都帶有傳奇色彩:烏爾蘇拉活到一百四十歲,阿瑪蘭坦和死神對話,而蕾梅黛絲則飄上天去了。

馬爾克斯的這番回答,正是對馬孔多的孤獨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