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精選16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4W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1

真正意義的行動不應研究生命危險。我被神派到這座城市來,好比是馬身上的一向牛虻,其職責就是刺激它儘快前行—這是蘇格拉底《對話錄》裡的一句。這是對《牛虻》這本書的評價。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精選16篇)

無論我仍然活著

還是我依然死去

我都是一隻牛虻

愉快地飛來飛去

--牛虻

這本書是受“保爾”所薦,我才開始讀的。它的作者是——艾捷爾·麗蓮·伏尼契,這著作影響著千萬人的一生,包括我。他的主人公是亞瑟——也就是牛虻。

這本書寫的是亞瑟在經歷重重困難後仍不忘革命,堅持革命,在他被抓入獄後,許多人認為他已死,但他又重現江湖,不顧家人反對,在勞倫佐·蒙太尼裡的幫忙下堅持革命。他把自我命名為牛虻,因為他有牛虻的優秀品質。

我記得他在被槍決的時候的一個段落,因為他堅強的品質令我記憶猶新:“一顆子彈打歪了,擦破了他的臉。另外一顆子彈打在膝蓋的上部。牛虻站在那,衝他們笑。他們驚恐萬分的瞅著已經被他們槍決,可是沒有被殺死的人‘上校,你帶來一隻蹩腳的行刑隊!我來瞧瞧能不能把他們調教好。行了,夥計們!把你的武器抬高一點!你們都準備好了嗎那麼來吧!預備——舉槍——’‘射擊!’上校跑上前搶先叫喊道。又一陣亂七八糟的射擊。煙霧漸漸散開,隨後冉冉升起,匯合到晨曦之中。他們見牛虻已然倒下,發現他竟然還沒有死。他搖晃著站了起來,之後便向一邊躺在了草地上。‘他是不是死了’上校輕聲問。獄醫低聲答道,‘我想是吧······感激上帝!’‘感激上帝!’上校又說了一遍,‘總算結束了!’蒙太尼裡來到院內,木然看看前方。‘主教閣下!請你必須要原諒······槍決剛結束,屍體還沒······’‘哦,我的上帝!’一個士兵忽然喊叫起來,軍事長官及時回頭去看。是的······草地上那具血淋淋的、模糊不清的身軀又一次開始掙扎,並且開始呻吟。牛虻倚著醫生的膝頭直起身體,瞪大眼睛直瞅著十字架······”

牛虻這種堅強的毅力,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也僅有具有牛虻這樣的品質,才能在無數子彈穿過身體的情景下,鮮血將要流盡的情景下仍然頑強不屈的站立起來,無所畏懼,更是不怕死神的威脅。

讀過這本書後,我才明白,我們所有的困難加起來,在牛虻眼裡都是那麼微不足道,我們僅有學習牛虻那種剛毅不屈的精神,不屈不撓,從不認輸······才能在接下來的生活中有所表現。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2

當第一眼進入此書開始閱讀時,雖不懂文字串聯所表達的意思,可是語言的優美已深深吸引了我。牛虻,這個夢想與追求的化身,沒有人能夠否認你的傳奇。

故事一開始是發生在比薩神學院。書中描述道:他身體十分單薄,常常的眉,薄薄的脣纖細的手足,身上的沒一個地方都過於精細,過於弱不禁風,看上去不像三十年代的英國中產階級青年,倒像是十六世紀肖像畫中的義大利人.如若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裡別人必須誤會以為他是一個身著男裝的嫵媚動人的女孩而不是男孩.可是就在他走動的時候,那輕盈敏捷的體態又使人想象到一隻被馴服的,沒有了利爪,失去野性的豹子,大概沒有人會想到,那個以往的俊美少年會變成最終這“醜陋”的模樣,然而我想,這就是作者伏尼契最成功的地方。《牛虻》之所以能令人心絃激動,就是因為在牛虻的身上,集中了許多方面的“衝突”之故。這就應驗了文學評論家勃蘭兌斯說過一句名言:“沒有衝突,就沒有杯具。”

這“衝突”或者是政治信仰的衝突,或者是感情與夢想的衝突,而由於這些不能調和的衝突,就爆發了驚心動魄的杯具。亞瑟從小在家裡受異母兄嫂的歧視,當他進入比薩賓查大學以後,神父即比薩神學院長蒙泰尼裡常常給他講解哲學,並且和他一齊讀書、學習,他們相互信任、尊重,亞瑟十分崇敬蒙太尼裡神甫的淵博學識,把他當作良師慈父,以一片赤誠之心回報蒙太尼裡對自我的關懷。

然而當時的義大利正遭到奧地利的侵略,亞瑟決定獻身於爭取民族獨立這項事業。當時蒙太尼裡調到羅馬當了主教,警方的密探卡爾狄成了新的神甫。在他的誘騙下,亞瑟在懺悔中透露了他們的行動和戰友們的名字,以致他連同戰友一齊被捕入獄,出獄後,他得知蒙太尼裡神甫不僅僅是出賣他的叛徒,更是他的生身父親!他最崇仰尊敬的人居然欺騙了他!這一連串的打擊使他陷入極度痛苦之中。他一錘打碎了心愛的耶穌蒙難像,以示與教會決裂。然後偽裝了自殺的現場,隻身流亡到南美洲,這大概是整本書中最大的衝突,牛虻與他父親蒙太尼裡,這不僅僅是政治上的衝突,更是信仰上的不一。亞瑟在17歲時,明白了上帝只可是是一尊用榔頭就能夠敲爛的泥塑,他最親愛的padre騙了他,上帝不是慈悲的,人能依靠的,僅有自我。亞瑟在苦難中成了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他憎恨那些虛偽的禱告,憎恨所有的神父,可是他明白,無論如何,他還是愛padre,他不恨他,只要padre能夠在餘生好好愛他,他就會滿足,他就會幸福。可是蒙泰尼裡沒有這樣做,他的選擇依然是上帝。

蒙泰尼裡是看著自我的兒子死去的,是他親手殺死了他,是他,在上帝和兒子之間,毅然選擇了虛假的慈悲的上帝,而放棄了自我那麼可憐又那麼需要愛的兒子。作為偉大的紅衣主教,選擇上帝是理所當然的,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他註定是慈悲的,他註定能夠理解所有人的懺悔,而他能做的,也僅僅是理解懺悔而已。他並不能為人們做什麼,他救不了蒙泰尼裡,更救不了亞瑟。可是蒙泰尼裡不懂,一向都不懂,他這樣對待自我的兒子,是多麼得不公平,可是他卻不瞭解,他被上帝所迷惑,他的心裡僅有那個空洞的上帝。在牛虻死後,神甫也被這對與錯所糾纏,他痛苦,他無奈,最終,偉大的紅衣主教還是瘋了,還是死了,死在痛苦交加中。上帝不是慈悲的,上帝沒有因為他的忠誠而對他忠誠。他是以這樣一個醜陋的姿態,結束了一生。那麼,蒙太尼裡,你有醒悟嗎當你必須應對天堂抑或地獄裡的那個上帝時,他又會說什麼,你還愛上帝嗎還堅持自我的信仰嗎你會後悔,必須會。你用兒子換了上帝,所以你永遠也找不到自我心愛的兒子了……這是無可避免的衝突,無可奈何的宿命,父親與兒子,這對本來應當站在一齊的至親,卻不得不刀槍相向,在生與死中選擇,可是無論選擇哪一邊,都是悲傷的結局,都是無可挽回的境地。

作品在圍繞這這個大沖突中,還穿插著很多小衝突,比如牛虻和他的愛人瓊瑪之間,那更是包含著錯綜複雜的矛盾,瓊瑪以為他是告密者,一個巴掌把他從義大利打到了南美,多少年的苦難,他全忍了下來,最終,他又回到了義大利,他又見到了瓊瑪,他們相愛,卻得不到永遠。他死了,她哭了,他痛苦的所有時間,她也痛苦著。而正當她明白他還活著,她能夠釋然,她能夠漸漸忘記自我以往的錯誤時,他又一次活生生地死在了她的面前。除此之外,牛虻和瓊瑪之間還有政治的誤會,有感情的妒忌,有吉普賽女郎的插入,有瓊瑪另一個追求者的失望等待等等。可是,正是因為著重重的矛盾,這一波一波的衝突,全都在在牛虻的身上集中,所以這個杯具就更加的悲愴,更加的易於產生共鳴,讓人感受的更加真切。

我想,最震撼的應當是最終牛虻留給愛人瓊瑪的遺言吧,那也是他一生的寫照——不管我是活著還是已化作亡靈回城,更覺自負。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3

最終看完了《牛虻》。這次我是全身心地投入,從頭到尾一字不漏看完的。

我不能想出有任何其他的結局來代替這一看似註定的杯具。深沉的,有如宿命一般。雖是肉體的毀滅,卻是靈魂的永生。我不能記起看過哪部小說有如此震驚、痛苦、惶惑而又釋然!結尾我讀了幾遍。初讀後是極其悲哀的,卻似乎是哀嘆命運對人的無情捉弄。真是讓人難以置信,卻是現實,是黑暗的現實。因而,它的杯具是無法挽回的。雖讓人扼腕,卻也是最好的結局。讀後把全書聯絡起來深思之後,我深深地被震撼,震撼於一個人的堅強。這更像是一曲偉大英雄的讚歌,一個身體被錘子擊得支離破碎,而精神上卻比別人堅強的人,難道不值得讚美嗎

“無論我活著,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歡樂的牛虻。”他,算是經歷了世上所有的災難,拖著殘損的軀體,卻始終快活。因為他看到了期望,看到了他活下去的目標。他不是一個懦弱的人,他把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深深埋在心中,把他的愛與怨恨一併埋葬,直至末日降臨。他對主教深沉的永遠無法化解的愛與恨困擾了他一生,也成了他杯具的根源。神父是他一生最敬重最信賴的人,他以往奉為神明,直至最終忍不住向神父告別時,他還是滿懷期望。可是神父辜負了他的愛,“殺死”了他。在他心中,這一切也是情有可原的,是預料中的事,他如同飛蛾赴火般“成功”地結束了自我的生命。

在這一杯具中,另一個人,卻不禁引起我的尊敬與伶憫,那便是蒙泰尼裡教士。他生平也許只做過一件錯事,但他卻虔誠地用他的一生來懺悔。他是眾矢之的的“敵人”,卻因慈愛善良而不失為一個聖人。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我想造成他一生悲苦的也許是年輕時犯下的那樁“罪”。這樁罪所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他同牛虻兩個人一生的幸福和最終的毀滅,同類的故事在教會世界中並非少見。如《十日談》中所述,一個教士如不犯七宗罪中的任一條,反倒是不可思議的了。也許,正因為他是個如此善良的人,便註定他要負“債”一生。他與亞瑟母親都是善良而虔誠的人,這便也造成了亞瑟天性憫人,嫉惡如仇,堅持正義不動搖的性格。他最終的選擇是合情合理的。如果換上我,我也必定做出同樣的選擇,不得不把自我最心愛的人送上斷頭臺,最終導致自我的精神崩潰。當他領悟到現實真相後,他悔恨不已,在他瘋狂地砸下聖像之後,他選擇了死亡。這也是他最好的歸宿。於是,他也如牛虻一樣獲得瞭解脫。他最終跟隨心愛的兒子去了。餘下的人們,我想他們都將繼承他的遺願堅定不移地走下去。要革命少不了流血,能讓“聖子的鮮血”喚醒那些沉睡的民眾,這便是那些仁人志士肝腦塗地而在所惜的原由。

瓊瑪也是個極讓我尊敬的人。她的沉著冷靜,她的堅定不移和深明大義,都無愧於牛虻對她的執著的愛。然而,她也承受著多年的悔恨。她永生也忘不了那個從童年時代就一向印在腦海中的名字。逝者已矣,生者可追!我相信瓊瑪會更加執著地頑強地戰鬥下去。前進吧!為了自由。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4

在讀過的小說中,伏尼契的《牛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中的主人公牛虻更是讓我感覺到震撼……

亞瑟,書中描述道:他身體十分單薄,常常的眉,薄薄的脣纖細的手足,身上的沒一個地方都過於精細,過於弱不禁風,看上去不像三十年代的英國中產階級青年,倒像是十六世紀肖像畫中的義大利人。如若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裡別人必須誤會以為他是一個身著男裝的嫵媚動人的女孩而不是男孩。可是就在他走動的時候,那輕盈敏捷的體態又使人想象到一隻被馴服的,沒有了利爪,失去野性的豹子。

牛虻,書中又寫道:

‘費利斯。列瓦雷茲,綽號牛虻。

年齡:大約三十歲;

籍貫:不詳,大概系南美人;

職業;新聞記者;

矮個子;黑頭髮;黑鬍鬚;面板黝黑;藍眼睛;前額:既闊又圓;鼻子,嘴巴,下——'

對了,這兒:‘特徵:右腳跛;左臂彎曲;左手少了兩指;臉上有最近被馬刀砍傷的疤痕;口吃。下頭還有一句附言:‘精於槍法,捕時要加以注意。'

大概沒有人會想到,那個以往的俊美少年會變成最終這“醜陋”的模樣,這或許就是作者伏尼契最成功的地方。《牛虻》之所以能令人心絃激動,就是因為在牛虻的身上,集中了許多方面的“衝突”。這就應驗了文學評論家勃蘭兌斯說過一句名言:“沒有衝突,就沒有杯具。”這“衝突”或者是政治信仰的衝突,或者是感情與夢想的衝突,而由於這些不能調和的衝突,就爆發了驚心動魄的杯具。

這許多的衝突中每個都耐人尋味,每個都動人心旋,每一個衝突都把牛虻帶向杯具。可我無暇仔細體味這些衝突,因為我在被他的那種精神感動著、震撼著……

不管我活著,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牛虻,歡樂地飛來飛去--這是開篇首語。本書的精華所在,文章的點睛之筆,也是牛虻和瓊瑪小時侯一齊學的一首小詩,是文章的結晶。

的確,牛虻精神是永不泯滅的。在宇宙的每個角落都會有這樣的人存在。牛虻精神是人類的一種精神的象徵。

無論在牛虻那個戰亂的年代,還是如今這和平的時代,牛虻的執著,堅強,頑強的毅力和應對敵人視死如歸的精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的。

"我明白你們這些留下來的人團結起來,就會給他們猛烈的反擊,你們將會實現為之奮鬥的巨集偉大業。至於我,對待死亡就會懷著簡便的心境,走進院子,就像是一個放假回家的孩童。我已經完成了我這一份工作,死刑就是我徹底完成了這份工作的證明。他們殺了我,因為他們害怕我,我心何求。"這是封面上的一段話。足見牛虻的偉大。他用一生的時間和惡勢力作鬥爭,把自我的青春和熱情毫不吝嗇地獻給了義大利。獻給了他深愛的與之無關的人民。而應對死刑表現得從容不迫甚至讓執行槍決的軍官士兵都不寒而慄。應對手無縛雞之力的牛虻,他們顯得多麼狼狽不堪!就連槍決的士兵都捨不得下手,一心想著是身旁的人射死牛虻的,最終竟有個士兵甚至沒有開槍。牛虻就是有這個力量,能讓他的敵人也受到感染。在他身旁的人,都會感受到他靈魂的魅力。並受到他的薰陶和感染。哎,這樣一個好人還是被亂槍射死了,可就連最終一刻,他都不忘和敵人鬥爭,最終一刻他也是勝利的。他的敵人都怕他……

牛虻是在其生命中最愛的兩個人——神父蒙太尼裡和女友瓊瑪的雙重傷害下、其內心承受著非人的煉獄般折磨中流浪到南美洲,度過了地獄般的十三年。而後再出此刻義大利的他已經成熟了,已經是老練的“牛虻”,成為一個為國家命運不顧個人安危的真正的革命者!轉眼看看此刻的我們,80後的我們,被人們喻為“草莓族”的我們,莫說是受到生命中最愛的兩個人的雙重打擊我們有沒有勇氣重新站起來,就是遇到挫折也會讓許多人放棄前進去選擇逃避!這是多麼鮮明的比較啊!

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裡,我們缺少的或許就是一種牛虻精神——執著、堅強、頑強的毅力和戰勝自我、愈挫愈勇的鬥志!或許這時的我們真的應當學一下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把牛虻精神拿來,將它溶於自我的思想中,為自我所用,改變80後“草莓族”的現狀,將自我變為不僅僅外表光鮮亮麗,內心也堅強無比的“轉基因草莓”吧!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5

牛虻主要講述為19世紀義大利一位天主教牧師私生子亞瑟因知曉身世離家而走,受盡磨難,後回到家鄉參加革命,最終因革命而死的故事。

初讀此文,看到前文對書簡介道,此書在蘇聯和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便覺印象深刻。

任何一本優秀作品的誕生,都深受當時環境的影響。作者艾捷爾·麗蓮·伏尼契與許多當時俄、意革命團體交往甚密,又接觸了許多如恩格斯等在內的革命人士。此書便是描述當時環境下革命者的作品,並被奉為經典。

我未對書中描述時期義大利乃至歐洲的社會環境進行深入瞭解,便就事論事的談論一些所想。牛虻的生父蒙泰尼裡是一位天主教的牧師(神父),當時的天主教牧師有終生不娶的誓言並有諸如此類的規定。所以當蒙泰尼裡與亞瑟的母親陷入感情並生下亞瑟時,心境也是誠惶誠恐並十分複雜的。一方面是教規所限,另一方面便則是人性的真實表達。但因為身份原因,其與亞瑟的生母便對亞瑟一向隱瞞親生父親的真實身份。但由於天性中父親對子女的摯愛,亞瑟的母親待亞瑟長大後叫其認蒙泰尼裡為懺悔牧師,亞瑟成為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蒙泰尼裡更是對亞瑟的關懷無微不至,當亞瑟成為當時義大利學生革命團隊時,便日夜擔心不已,生怕亞瑟遭遇不幸。

蒙泰尼裡升任主教而發生調動,而亞瑟因參與學生革命而被當局關押慘受折磨後,書中對此段的描述的是天翻地覆的。亞瑟因當局設局誤露其他團隊成員資訊,而被自我深愛的姑娘誤會,同時得知自我真實的身世後,亞瑟作為一個少年,突然的變故顛覆了其長久以來構成的人生觀及價值觀。看到此刻,被深愛的女孩所誤會固然難以理解。但蒙泰尼裡作為亞瑟的生父及懺悔牧師,隱瞞身份確屬無奈之舉。當時的環境決定了這一選擇,在一個由天主教實際執政的環境下,蒙泰尼裡違反誓言陷入感情無疑是世事難以理解的。而作為生父,字裡行間處處溢位蒙泰尼裡對於亞瑟真正的愛。自古忠孝兩難全,這位父親只是做了在當時背景下他認為對的選擇。雖然他是一位天主教牧師,但他在用他的方式去盡一位人父應盡的職責。我們能夠說蒙泰尼裡背離天主教的誓言不是一位好牧師,但我認為他是在力所能及的做一位好父親,即便這份父愛含著欺騙。

作者在此處表達如此激烈的情緒,我想主要是因為兩點:一是為下文亞瑟成為一個徹底的反天主教統治的革命者做鋪墊。二是,當時社會背景下人民對天主教的統治早已人怨沸騰,但敢怒不敢言。

亞瑟滿含憤怒、被誤解、被欺騙的情緒離開去了南美,他對天主教的虔誠被他一錘子砸個粉碎。而之後的亞瑟生活便是極盡悲慘。礦工、船內幫工、身體被燒火棍打的七零八落後的苟延殘喘、成為坡腳的馬戲團小丑,亞瑟遭遇的這些悲慘命運讓人唏噓,但沒有被真正擊倒的他卻也變的堅強。這時讓我想起柴靜在看見內寫的一句話,你無法想象底層社會的殘酷。就如同一盞燈光,光亮邊緣的黑暗之地無人關注,而那裡發生的事情難以想象,異常是這些城市裡正常上學、工作生活的人們。如果要說亞瑟有什麼在支撐其對生活的堅持,那麼我想應當有兩點,一是對於蒙泰尼裡作為父親以及對詹瑪作為愛人融入血液的本能的愛;二是對造成他悲慘生活的源頭,天主教極度的恨。

當亞瑟再次回到義大利他熟知的人身邊時,他已經成為一名有本事的堅定的革命者,但他也不願再以真實面目示人,而是取名牛虻。反對天主教及反對蒙泰尼裡便成為牛虻革命工作的核心。期間其再次遇見詹瑪即此刻的波拉夫人以及成為主教的蒙泰尼裡時,他的自尊讓其不願卸下頭具,他內心深處人性跳動的火焰,讓其許多時候變得扭曲,他遭受的磨難讓其變得固執。

在此時的情景下,亞瑟的生父雖榮升主教,卻無時無刻不沉浸在喪子之痛中。而亞瑟內心對蒙泰尼裡的愛及對天主教的恨交織的複雜感情,也讓其備受煎熬。雖他對詹瑪的熱愛還一如往常,但詹瑪對於當年自我的所作所為備受自責,至今無法原諒。所以當作者繼續往下描述時,我便覺得有些殘忍及牽強了。所有人對亞瑟的愛還是那麼濃烈,更如發酵的酒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越發厚重。而牛虻卻是因自身的種.種遭遇無法釋懷。我不反對牛虻作為一名革命者去捨身取義對抗天主教的嚴苛統治。但我反對的是,一個常年懊悔不已的父親、一個多年深深自責的愛人難道不是另一種形式的自我折磨嗎?脫離的人性的表達是否是空中樓閣呢?為表現革命者的堅毅而丟掉其應有的人性就是可取的嗎?人性根植於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片面的闡述一個事實而丟棄人性不做研究,這樣的表達方式是值得推敲的。即使是延安革命時期,也不會對情戀等人性方面的需求約束的過緊。此時表現出來的牛虻在我看來是一種自尊自卑共存,自私自利更多的人物形象。他忽略了親人、愛人,一味的沉浸在自身的仇恨情緒之後。即便他明白了一切真相後也無法釋懷,讓人難以理解。他用自身的痛苦去懲罰愛他的人,讓所有人與他一樣痛苦。我並不明白這樣來描述一個革命者對其的

形象塑造有怎樣的好處。當其最終因革命而遭到槍決,他自身的痛苦已結束,但其對愛他自我的人造成的影響將長久的持續下去。我想為什麼這本書在蘇聯、中國影響廣泛,而不提歐洲、北美,可能是因為書中表述的這種脫離人性的革命情懷在不一樣地區的認同感不一樣吧。

文章作者為女性,對細節、環境的描述十分細膩生動,閱讀時如身臨其境,彷彿主人公屋內的花香都破書撲面而來,十分享受。同時牛虻應對磨難的那份堅韌是革命者值得讚揚的。可是我對本文的觀點基於生活的環境。在中國現行環境下,我的這種無法設身處地的融入作品,而立足當下的思考自然是偏頗的。但這便是100個讀者就有100個哈姆雷特的直觀體現。

以上便是對牛虻一書有感,特此記錄,以便日後回念。正如一日問友人,為何周杰倫此刻寫的歌沒有原先的老歌好聽了?友人答,因為他寫不出來了。對,他還是他,但隨時光流逝心境已變。怕自我也是。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6

難道貓也會笑嗎?我看到這書的題目,自言自語道。相信你們也這樣想過吧。看過書,我才知道,這一隻貓可不是一般的貓,不但會笑而且會很多種笑。在它高興的時候,大笑;憤怒的時候,狂笑;無可奈何的時候,苦笑;發威的時候,獰笑;看不順眼的時候,嘲笑……

笑貓它人緣可真好,有許多好朋友,有滑稽的“地包天”;有老奸巨滑的“老老鼠”;有帥氣的“帥仔”;還有能聞出孩子味兒的“神龜”等。

笑貓是一個正直、善良的好寵物。有一次,大霧天氣,偵探笑貓和地包天去翠湖公園玩。碰到了保姆狗老頭兒,地包天問:“怎麼不見帥仔?”老頭兒緊張地說:“霧…。霧太大了,帥仔丟……丟了。”大家臉上顯出急切的樣子。找了好久,大家找到了帥仔,可保姆狗老頭兒卻不見了。笑貓問帥仔:“是誰把你關在這的?”帥仔說:“我和保姆狗老頭兒玩捉迷藏,它讓我在山洞裡數一百秒,然後找它。可我進來了,就出不去了!”哦,怪不得老頭兒溜了,這又是它的陰謀,要不是笑貓碰見它,老頭兒的陰謀,又要得逞了!在《保姆狗的陰謀》中,笑貓把保姆狗的陰謀,一次又一次地揭穿,真是個名不虛傳的偵探;在《塔頂上的貓》中,笑貓又感情用事……

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如《想變成人的猴子》、《幸福的鴨子》、《虎皮貓,你在哪裡》、《藍色的兔耳朵草》和《小貓出生在祕密山洞》等。所以,我建議大家也看一看《笑貓日記》。

看完這幾本書,我懂得一個道理:善良的心靈,才是最好的護身符。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7

暑假在不知不覺中溜走,但是,在這個暑假裡,我覺得我的暑假生活非常快樂和充實。

暑假作業中有一項閱讀作業,我家裡的課外書都被我讀的滾瓜爛熟了!經過郭老師的推薦,我和爸爸一起去書店買了五本課外書:《草房子》、《窗邊小豆豆》、《男生女生》、《男生賈裡全傳》和《女生賈梅全傳》。其中,我最愛讀的當然是《女生賈梅全傳》了!

因為我非常喜愛《女生賈梅全傳》這本書,所以我每天起早貪黑的讀這本書。早晨六點多就起床,捧起書,迎著黎明的晨光,呼吸著新鮮空氣,在書中盡情地遨遊。我也利用午睡時間來看書,看起書來如飢似渴,有時連吃飯都忘了!正如高爾基所說的:“我撲在書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暑假裡,我也報了一些興趣班,每次上課,我都認真聽講。在課間,我抓緊時間讀書,一分鐘也不肯放過。記得有一次,在上課的時間,我因為剛看到精彩的段落,所以,太想知道下面的內容,於是,我就在課堂上看書;結果,被老師逮個正著!老師嚴厲的說:“下不為例!”哎!以後,我在也不敢在課堂上看書了!

如今,一個暑假過去了,《女生賈梅全傳》這本書我也看完了。這本書的主人公——賈梅給我的印象很深刻!我到現在還記憶猶新呢:可愛的賈梅實在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女孩,她天真活潑、心靈純潔、心地善良,特別富有同情心。在賈梅的校園生活裡有酸甜苦辣,有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也有對親情和純潔友誼的渴望……

讀完這本書,我百感交集:我覺得,生活就像一場電視劇,每天都在上演著不同的故事。這本書的主人公賈梅,在她的生活中有快樂,有悲傷,有失落,也有寂寞……

我們現在已經是六年級了,再過一學期,我們就要踏入國中的大門,我們的國中生活是怎樣的呢?是不是也像賈梅的校園生活一樣豐富多彩呢?我期待著……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8

“不經歷風雨,怎麼能見彩虹,沒有誰能夠隨隨便便成功。”寒假中,我閱讀了一本名叫《八十天環遊地球》的科幻小說書。它是由法國的儒勒·凡爾納寫的。拿到這本書,我的眼球一下子就被題目深深地吸引,八十天環遊地球,怎麼可能?帶著這份強烈的好奇心我閱讀了這本書,故事的主人公真的就做到了。書中講述了弗克將八十天內繞地球的設想付諸實踐的故事。這個富翁與改良俱樂部的先生們打了一個賭:用兩萬英鎊在八十天內環遊地球一圈,否則這兩萬英鎊將歸改良俱樂部的人們拿走。弗克相信通過周密的計劃以及當時的交通保障贏得這個賭局完全沒有問題。然而在旅途中,他卻遭遇了很多苦難,如鐵路的中斷、海上風暴、解救艾妲夫人等等。本以為其間的事耽誤了時間,會輸掉賭局,但就在緊要關頭,他卻又意外地獲得勝利——原來他自西向東繞地球一週,利用時差正好節約了一天的時間,卻不知道,時間僅剩下十分鐘了,就在最後一秒,主僕二人終於走進了改良俱樂部,贏得了這場賭局。故事中主人公經歷的每一次險境,我都為他情不自禁捏一把汗,甚至想要親自為他排除險境中的重重阻礙,幫他一把。然而我的擔心是多餘的,一路上弗克先生的分秒必爭、堅韌和鎮定都表現了他十足的紳士形象。也正因如此才能夠完成這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我非常欣賞弗克先生。要知道其間的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他都將為此付出傾家蕩產的代價。弗克先生敢於挑戰自我,在困難面前鎮定自若,冷靜面對,一點也不慌張。每次的險情都是對他的一次挑戰、考驗。為什麼不學學弗克呢?生活中我們的經歷可能沒有弗克那樣驚心動魄。但他的環遊經歷告訴我遇到困難時都能勇敢去面對,去挑戰,一切困難都能迎刃而解。當我們做一件事情,不要先想著這件事有多難多難,這樣不但不利於完成任務,讓人心浮氣躁,自暴自棄。想起自己一次彈琴的經歷,老師佈置了一首箏曲,裡面有很多指法的變化,同時還強調左右手的配合。才彈了一遍我就心情不爽,還咒罵是什麼爛琴,誰沒事普的曲子,結果越詛咒越不協調。媽媽在一旁看著也十分心急。她勸導我:“如果真的詛咒可以幫助你解決問題的話,媽媽和你一起合力,可是事實證明怨天尤人是不可行的。沒有哪件事可以隨隨便便就做成,不驕不躁,敢於挑戰,才能看到真英雄。”我重新振作,慢慢地練習著,一遍比一遍好起來。信心也一點一點找回來。——是的,遇到挫折和困難必須要勇於挑戰自我,不要被困難嚇倒。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以信心當船,努力作帆,你就一定可以到達成功的彼岸!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9

今天,老師領我們學習了《凡卡》這一課,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凡卡9歲做學徒窮苦的悲慘命運,讀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當我讀到凡卡做學徒的時候受到的種.種折磨時,我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彷彿看到了凡卡他那骨瘦如柴的身體,一雙又小又細的赤腳都凍的紅彤彤的,在想很心老闆就是因為凡卡給小崽子搖搖籃的時候睡著了,老闆就用皮帶抽打他。

在想想我們做錯了一件事家長也不打我們,只是說了我們幾句,我們就跟大人翻臉,在往下讀我彷彿看到了小凡卡的老闆娘,也不給凡卡吃一點東西,每天只有一點麵包,凡卡的老闆還叫他睡在過道里,凍得他只打冷戰,在想想我們要什麼有什麼,天冷了家長又送來了棉衣、棉褲,在家裡我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聽到聲聲呼喊:"親愛的爺爺,發發慈悲吧!帶我離開這兒回家,回到我們村子裡去吧!我在也受不住了!……我給你跪下了,我會永遠為你禱告上帝。"這一幕幕悲慘的情景,那一聲聲哀傷的呼喚,就像尖刀刺痛著我的心,淚水不斷地在眼裡打轉,我不禁想到了和自己同齡的孩子都在家裡享受這快樂,我們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爺爺奶奶的心肝寶貝,含在嘴裡怕化了,放在手裡怕摔著,我們真是身在

福中不知福,有一次媽媽給我做好了飯,她給我盛了一大碗米飯,她就去工作,我就偷偷的把飯到進了下水道,在學校裡呢,有老師同學的幫助,有一次我肚子疼,老師就不讓我跑步,還讓一個同學給我一塊上樓給我講故事,我們受到了一級的教育,教室裡有電腦、電燈,老師嘔心瀝血的教我,讓我們吮吸了知識的營養,正從一個不懂事的孩子,長成了一個有知識的青少年;而凡卡呢,本該和我們一樣在教室裡沐浴知識,可他卻在做苦工,多麼可憐啊!他生活在一個俄國沙皇統治的時期,與我們比之上下,真是天壤之別!

當我讀到最後一節時,又不禁陷入了沉思,凡卡雖然寄出了信,但是地址不詳細,爺爺是收不到的,就是收到了爺爺也不會來接凡卡,凡卡仍然是逃脫不掉孤獨、悽慘的生活,我想:如果我,我來讓你坐時光飛船,接你到我家來,讓你享受我能得到的一切。

當我讀完全文,掩卷沉思眼淚不住的流,但我是多麼幸福、快樂呀!我應該珍惜這幸福的生活,做祖國的棟樑之材。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10

有人說,如果你想了解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反覆閱讀《變形記》開始。在本書中卡夫卡描述了小職員格里高爾·薩姆沙突然變成一隻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最後在寂寞和孤獨中悲慘地死去的荒誕情節,藉以揭示人與人之間表面上親密,內心裡卻極為孤獨和陌生的實質,生動而深刻地再現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他的變形折射了西方人當時真實的生存狀態,這種生理上的變形也折射了心理上的變形;家人情感態度的變形;社會人際關係的變形等。閱讀《變形記》,有一種思維的樂趣,有一種睿智的感覺,思想上的所得顯然多於心靈的收穫,能從那極度的變形與誇張裡體會到生命的悸動與衝突。本書比較完整地代表了卡夫卡的思想深度與創造特點,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經典作品之一。

《變形記》是一個關於隔閡與傷害的故事。卡夫卡大概想把他巨大的悲傷通過各種交錯的矛盾衝突潛在而又準確地描述出來。荒誕與不合理是《變形記》故事主線裡面最突出的特點,但在細節上的描寫卻又真實得甚至讓人感到觸手可及。如果把《變形記》中荒誕與不合理僅僅當作卡夫卡寫作的手段,那麼就會遺憾地錯過《變形記》的主旨和精髓。卡夫卡眼中的世界就是荒誕而不合理的,這不僅是卡夫卡的世界,而是現代人共同的困惑。我個人猜測,在卡夫卡的內心,這種荒誕與不合理的源頭來自於社會環境與個人的衝突,這種衝突的'存在本身是來自人與人之間的異化,並且卡夫卡個人默認了這種異化,也許因為他的脆弱,他毫無反抗地接受了這種毫無原因存在的異化。善良的卡夫卡無法解釋這一切,但他極力要將這種摧殘通過各種現象表現出來。這就是卡夫卡作品的主旨,也是他所要傳達時代精神和歷史價值。

《變形記》運用了寓真實於荒誕的隱喻手法。它使讀者在看到格里高爾由人變成甲蟲的故事後,產生一種驚異心理,會受到深深的震撼,迫使自己深入思考,從而更加深刻地、強烈地感受到現代人的生存困境。

在這裡,格里高爾不僅是變成了甲蟲,而且他是被這個世界拋棄了。人變成甲蟲是人類精神世界遭致扭曲、異化的象徵,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狀態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獨、絕望情感的折射。卡夫卡正是想借此來揭示人與人之間表面上親親熱熱,內心裡卻是極為孤獨和陌生的實質;通過格里高爾變形後的內心體驗,來表現現代資本主義中人的自我被“異化”,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擺脫恐懼感、孤獨感的悲哀。在現代的經濟社會,實際上我們同樣面臨著這樣的問題。雖然小說反映的時代離現在已經很遙遠了,但是在今天看來,仍是有著深遠的意義,這些也是我們作為現代都市人的深深的悲哀。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11

在課餘閱讀了《德伯家的苔絲》這本書,在讀完這部小說以後有很深的感受為苔絲的遭遇感到同情。哈代曾經說過:“對一個女人的道德的評判,不應當根據她的過去而應當看她的傾向。”

同情之餘,也為她那種為了追求愛情不畏世俗的眼光,不向亞雷德伯屈服的精神感到敬佩。書中在她從德伯家回來後,“在她母親知道真象說‘發生這種事,別的女人都這麼做’而苔絲果斷說出:‘也許所有別的女人都要這樣,只有我不’”從此就可以看出苔絲向傳統的觀念發出了挑戰。

書中的開始,苔絲家雖然貧窮但過的還可以,而當苔絲的父親約翰·德比被告知自己這樣一個貧窮小販竟是古代德伯家族―一個十分高貴顯要的家庭的後裔後,她的父母要她去有錢的德伯太太家攀親戚,她天性純樸,厭惡趨炎附勢,不同意去,但後來,她由於擔心喝得酩酊大醉的父親半夜外出送蜂蜜進城會出現意外,才與弟弟一起替父親跑一次腿,然而途中卻出現了意外――她家唯一一匹趕車的馬被軋死了,失去一匹馬對他們這樣一個貧困的家庭來說就是失去了用以維持生活的工具。在埋葬這匹衰老枯瘦的馬時,幾個孩子們都放聲大哭,苔絲沒有,“他臉色蒼白,沒有表情,似乎認為她自己是謀殺者”,書中是這樣描寫的。然後她帶著一種負罪感――是她自己的疏忽大意才使家庭的生活出現了危機,和她對父母的孝順,對弟弟妹妹們的關愛,以及她強烈的責任感――必須使家庭擺脫困境的責任感。

正是由於她的這種責任感和受她那貪慕虛榮的父母的驅使,被迫去了德伯太太家攀親戚,也導致了她被亞歷克·德伯玷汙,給她日後的生活蒙上了一層抹不去的陰影。她的孩子在死前,她堅持要讓這個不清白的小小的肉慾的產物受洗禮,也是強烈的責任感趨使她這樣做的。如此說來,苔絲性格中最不容忽視的一點便是她強烈的責任感了,正如苔絲堅決地要把與亞歷克·德伯的那一段不快的往事告訴她所深愛,並且也深愛她的丈夫安璣一樣,她原本可以完完全全地把這件事隱藏起來,說像她母親教她的,然而,苔絲沒有,她把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安璣,書裡這樣寫道:“她說得很輕,但很堅決。”苔絲把這件事告訴了安璣,而不願意隱瞞事實,致使安璣承受不住打擊而與她分居,也正是源於她那責任心,不是嗎?現在看整篇文章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吧,就是苔絲殺了亞歷克後追上安璣的時候:“……克萊爾停住腳步,以詢問的目光望著苔絲。‘安璣爾’,苔絲說,好像她一直等待著他們停步時克萊爾會這樣看著她,‘你知道我為什麼要追你嗎?我要告訴你我把他殺了!’她這麼說的時候臉上露出令人同情的慘淡微笑。”“令人同情的慘淡微笑”,你能想象一個人在殺了人後所露出的這種表情嗎?如她自己所說的“我殺了他――也不知道是怎麼把他殺死的。不過,安璣,為了你,也為了我自己,我非這麼做不可。”顯然,苔絲把殺死亞歷克看成是她應盡的責任,是她必須完成的任務,為她自己,也為她丈夫。亞歷克是籠罩在她心頭的陰影,亞歷剋死了,她只覺得如釋重負,只覺得自己是完成了任務,所以她急著要告訴她丈夫,這大概也就是她臉上會露出微笑,而不是殺過人後的慌亂、驚恐無措。因而在她生命的最後五天――與安璣在一起的五天――一生中最幸福的五天中過的生活是恬靜的,她的心情也是平靜的,她對待死亡的坦然也感染了逮捕她的人,“她站起身來,整了整衣服向前走去;那些人還一個也沒有起步。‘我準備好了’,她平靜地說。”我想,苔絲或許是帶著幸福,甚至是帶著滿足感死去的,因為她覺得她死了,再也看不見安璣會看不起她了。這從她被逮捕前所說的話中是可以看出來的。

至此為止,我所說的都是苔絲,也許你會問起安璣為什麼會接受不了苔絲曾被亞歷克玷汙併產有一子這一殘酷事實而提出與她分居,他不是很愛苔絲嗎?難道他對苔絲的愛並不是高尚的嗎?那麼,我要說,他是因為太愛苔絲了,他心目中的苔絲是如此美麗,如此善良,是一切純潔的象徵,他忍受不了他眼中所見,心目所想的苔絲有任何過錯,他努力扼殺自己對苔絲的感情,他覺得那個屬於他的苔絲已經不存在了,在他眼前的,已經不是他以前所深戀的苔絲,而是有著苔絲形貌的另一個女人。新婚之夜,也就是苔絲把往事告訴他的那個夜晚,也就是他們開始分居的那個夜晚,他曾夢遊,抱著苔絲走到了樹林中,把苔輕輕放在一口棺材中,看過這篇小說的人一定不會忘記他當時所一直重複說的那一句話:“死了,死了,苔絲,我的妻子死了,死了。”在他的心中,最最美好的那個苔絲死了,不存在了,他的悲痛,他的絕情,他的棄苔絲而去的行為,正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失去了當初最真最純的苔絲。

至於亞歷克,我不想多說,他給苔絲帶來的災難是顯而易見的,他對苔絲所做的一切,根本不是出自他對苔絲的愛,因為愛是高尚的,他對苔絲只有情慾可言,絲毫沒有愛的根據。然而,苔絲並沒有因為亞歷克給她帶來的打擊而不純潔,她自始至終都是那麼的純潔,善良,都顯得那麼美麗。

正是安璣這樣一個矛盾的結合體,在他身上,既有一定的開明思想。

讀完整部小說,聯想到平時有朋友說的“相愛的兩個人就必須相互坦誠、相互信任。”掩卷沉思,真的要這樣嗎?在現代的社會,愛情有時候也會徒有虛名的。曾在網路上看到過有人這麼說:“我不相信愛情,但我需要愛情。就像生存,必須要有空氣。”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12

19世紀能駕帆船周遊世界的船長是真正的英雄。格蘭特船長是不列顛尼亞號的船長,他航海經驗豐富,高大強壯,慈祥溫和,他就是那樣的人,為了反對英格蘭對蘇格蘭的奴役,1862年到太平洋去為蘇格蘭人民尋找移民的島嶼,不幸遇難。

格里那凡爵士偶然看見了格蘭特船長的求救信,便毅然組織了一支小型救援隊,帶著格蘭特船長的兒女開著自己的船去尋找和營救格蘭特船長。他們球繞著地球一週,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危險,最終他們克服了千難萬險,成功地救出了格蘭特船長,勝利地返回了蘇格蘭。

這本書不僅僅是教會了我們遇到挫折不要知難而退,一定要勇往直前,知難而進,而且遇到困難有時候不要硬闖,應該巧妙地化解,這使我們不僅解決了困難,自己還沒有被傷害,這本書同時蘊含了天文、地理、歷史等多方面的知識,又描寫了各地景色的壯觀,還有他們遇到的“危險中的驚險”,讓我們體會到當時的情景,佩服他們的膽識與勇氣以及為求生而暴發出的力量。同時我也很敬佩船長的為他人著想的精神,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13

一個彷徨又無助的身影,一個單薄又模糊的身軀,無力地向前,最終又無力的倒下,永久的倒下。“人死後究竟有沒有魂靈?”這句話時而盤旋耳邊,真切刺骨,時而遙遠渺茫,漂浮虛幻……

是誰在黑暗中嘆息,是誰在彷徨中掙扎?一個身影的逝去,卻帶來了無盡的深思。人道是黃河十曲,畢竟東流去,漂浮其間,無奈獨流水……

祥林嫂--一箇舊社會的典型代表,平凡的人生經歷了不平凡的傷痛,弱小的身軀支援著沉重的壓力,經歷著時代輪迴,四季交替,在凜凜寒風中,走向了生命的盡頭--死亡,永遠沉睡在厚厚的積雪之下。

祥林嫂懷著對世界的渴望來到了人世,卻帶著無盡的愁苦古都離開了。憐憫之心,固然有志,但更多是對社會的評判。這是我想起了孔乙己,同樣是生活在舊社會,同樣是受盡煎熬,同樣是艱難的朝向遠方,滿滿的逝去,留下一個沉痛的身影。這與祥林嫂驚人的相同。封建社會的腐朽,還有那艱苦掙扎的農民,一聲聲無奈的嘆息,隨著一個王朝的滅亡,一同消逝,找不到半點蹤跡。

當清晨的風颳起第一粒沙的時候,整個世界都像電視畫面一樣,不自然扭動了一下,立即轉向原貌,雲依舊飛。風依舊吹,但我們都隱隱約約地感到這一不是原來的那個世界了。

朝露曇花,咫尺天涯,祥林乙己,已為虛無,東流水去無從返,倚心驚回往,八千年玉老,一夜枯榮,問蒼天此生何必?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14

《大衛?科波菲爾》是19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大師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在這部具有強烈的自傳色彩的小說裡,狄更斯借用“小大衛自身的歷史和經驗”,從不少方面回顧和總結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學和道德理想。

《大衛?科波菲爾》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體生動的世態人情,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徵。如大衛的姨婆貝西小姐,不論是她的言談舉止,服飾裝束,習慣好惡,甚至一舉手一投足,儘管有誇張之處,但都表現出她生性怪僻、心地慈善的老婦人形象。

《大衛?科波菲爾》通過主人公大衛一生的悲歡離合,多層次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真實面貌,突出地表現了金錢對婚姻、家庭和社會的腐蝕作用。小說中一系列悲劇的形成都是金錢導致的。書中最令人痛恨的是尤賴亞?希普。在別人面前總表現得很卑微,似乎要博得別人的同情,他在任何時候都這樣。其實別有目的,在成為威克菲爾的合夥人以後,他要讓威克菲爾崩潰,使他沾上了酗酒的惡習,並挪用公款交試圖吞掉威克菲爾的事務所。類似這一類人在商場上我想是不少的,他們總是以破壞別人聚斂財富為快樂。他們讓我們痛恨,不正當的競爭,即使自己是當中的勝利者,恐怕,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人都不會為自己的行為感到高興和自豪吧。

我們不會忘記水手哈姆的“真”,他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將被永恆地延續。讓我們感受其中純真的人性,但也要記住那醜陋的行為,讓我們永遠遠離那些不好的行為,是我們的人生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15

《德伯家的苔絲》是英國著名小說家和詩人托馬斯·哈代創作的代表作之一,一百多年過去了,女主人公苔絲也早已樹立在世界文學畫廊之中,這不僅僅僅因為人們對傳統美德有所超越,更因為作品主人公所擁有的人性與靈魂深處的巨大魄力使之成為最動人的女性形象之一。哈代以小說女主人公苔絲的悲慘命運替西方杯具作了一個形象的闡釋,苔絲足以“哀感頑豔”。

苔絲本是一位純潔美麗又十分勤勞的農村姑娘,她嚮往人生的真和善,但又時時遭到偽和惡的打擊。苔絲的杯具始於為了全家人生計去遠親家打工,卻因年幼無知而被亞雷騙去了處女的貞操,成了一個“墮落”的女人,受到社會輿論的非議,把她看成不貞潔的罪人;苔絲之後與青年克萊相愛,又因為新婚之夜坦誠有汙點的過去而被丈夫遺棄,而與近在眼前的幸福失之交臂;出於高度的家庭職責感和自我犧牲精神,苔絲為換取家人的生存而再次違願淪為亞雷的情婦;最後因為丈夫的回心轉意使得絕望的苔絲憤而舉起了復仇的利刃,最後成了一個殺人犯,最後不得不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導致“象遊絲一樣敏感,象雪一樣潔白”的苔絲最後終被完全毀滅。

苔絲是被哈代理想化了的現代女性。在哈代的理想世界中,苔絲是美的象徵和愛的化身,代表著威塞克斯人的一切優秀的方面:美麗,純潔,善良,質樸,仁愛和容忍。苔絲的靈魂是純潔的,道德是高尚的,但是在資產階級的道德面前,她卻被看成傷風敗俗的典型,奉為警戒淫蕩的榜樣,是侵犯了清白領域的“罪惡化身”。丟下《苔絲》一書,眼前那個歷經磨難,失身而又殺人的女人,卻使我想起它們,想起我喜歡的兩件事物:黎明與茶花。黎明,如處子的面板,光潔潤滑,在明與未明之際,透著希冀與光亮;有一種茶花,叫“雪塔”,她潔白肥碩,細膩如瓷,在寒冷的季節裡,傲然怒放,在出塵與入世間,清麗如水,獨自芬芳。也許他們風馬牛不相及,但是,我覺得它們同出一處,那便是純潔。正因為這一點《苔絲》的故事才更淒涼。

苔絲為什麼會有“哀感頑豔”之能呢苔絲的“哀”既有社會的因素,也與她的性格有關。

毫無疑問,苔絲的“哀”首先是“社會制哀”。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說是以其故鄉威塞克斯為背景的。19世紀中期英國資本主義工業禮貌侵入農村,應對工業禮貌帶來的後果,哈代作為一個人道主義著者,心靈受到強烈衝擊,在感情上深深地依戀古老的宗法禮貌,痛恨工業禮貌對人們和諧生存狀態的摧毀。《苔絲》中,哈代對當時工業禮貌對鄉村的衝擊進行了全景式描繪,然後以苔絲家作為個體農民的縮影,深入展現人們在物質困境中的痛苦掙扎。社會杯具是人同社會環境的衝突造成的。苔絲生活在英國資本主義侵襲到農村並毒化社會氣氛的維多利亞時代。這位弱女子,儘管聰明美麗,勤勞善良,但家貧如洗,經濟拮据,負擔沉重,她處於低下的社會地位,作為一個勞動者,一個無權無錢的農業工人,自然會受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壓迫和凌辱,這些壓迫和凌辱有經濟的,權勢的,肉體的,更有精神的,宗教的,道德的,傳統觀念的。她的“哀”是時代造成的,同時,亞雷和克雷代表了把苔絲推向深淵的兩種不同的客觀社會勢力,他們直接地共同造成了苔絲的社會杯具。

苔絲能哀感頑豔的第二個原因,她是暴力,惡勢力及維護它們的法律,國家機器的受害者。這種暴力,惡勢力的集中代表就是亞雷德伯。

苔絲在綠草如茵,風景如畫的鄉野里長大,儘管家庭生活窘迫,但少女時代的苔絲內心是明朗,歡快的。她熱愛生活,敢於應對一切困難,為了維持家庭,不惜犧牲自己。苔絲一生都是強權和暴力的受害者。亞雷之所以敢稱霸四野,為非作歹,為所欲為,不僅僅因為他有錢,有勢,而且更主要的是有資產階級國家機器,法律的保護。社會和法律都認為侮辱和迫害苔絲的人是正當的,而受迫害的苔絲則是有罪的。苔絲一生都必得逆來順受,忍受含垢,不能自衛,而當她有生以來第一次起來自衛的時候,“’典型’明證了,埃斯庫羅斯所說的那個眾神主宰對於苔絲的戲弄也完結了。”苔絲成了資產階級國家祭壇上的祭品。苔絲的悲慘遭遇,社會對苔絲的不公正,證明了資產階級法律的不仁道和虛偽。

苔絲的“哀”,在社會制哀的總前提下,同時又是性格制哀,其“哀”的成因不僅僅有客觀的而且還有主觀的,亦即說不僅僅有外在的,而且還有內在的。

我們在論及了苔絲“哀”的諸種社會因素之後,還就應指出的是造成她痛苦,不幸的還有其自我的原。苔絲是勇敢的,她敢於大膽地反抗傳統道德,追求幸福,然而她卻不能徹底擺脫傳統道德對自身的羈絆,這又表現了她性格軟弱的一面。

她“根據陳腐無聊的習俗,佈置了不同情自己的形體和聲音”,用“一堆使自己無故害怕的道德精靈”來恐嚇自己。即使在大自然中間,“老是把自己看作一個罪惡的化身,侵犯了清白的領地”。這種靜觀的結果,必然造成她內在的自我折磨和譴責,因此,使她所受的磨難,所遭受的不幸和痛苦,就更加沉重和強烈。這種“靈魂有罪”,使她負疚,自責,使她即使被克萊無情拋棄,也認為是自己的罪過,默默忍受命運的擺佈。因此,她在遭到世俗輿論,傳統道德迫害的同時,又受制於它的道德準則,毫不留情地責難自己;她在大膽地反抗傳統道德的同時,又囿於它的觀念成為傳統維護者。故而說,苔絲哀婉的美學特質在社會制哀總前提下,又屬於性格制哀。因而她的“哀”更深刻,更感人。

《苔絲》中亞雷有一句話:“美是要付出代價的。”苔絲用美換取了人們無限的“哀傷”,無論是愚蠢還是聰慧,都會被苔絲的“悽美”而傷。

牛虻讀書心得感想 篇16

《呼蘭河傳》被作者蕭紅用一層憂傷之紗矇住了。通讀全文,總能隱隱約約感到些許悲悽,但又是那麼捉摸不定。是什麼讓她含淚愁悶?

小團圓媳婦死了,不知是被打死的,還是被“救”死的,我看八成是被老胡家的街坊鄰居給折騰死的。街坊鄰居們和老胡一家都是為了小團圓媳婦好,這不難看出,他們都想把她管教成一個傳統化的媳婦,所以才打她,在她生病時又都幫著出點子,雖是瞎出主意,但也是一片好心,只是結果不大好,在他們無所知覺的情況下,其實是把小團圓媳婦推到了鬼門關。

小團圓媳婦只是傳統保守的封建思想的一個犧牲品罷了,當然不只她一個,在那個時期恐怕還是有很多的。別指責呼蘭河小城的人們,他們也是無辜的,他們也只是受到了封建思想的荼害罷了,他們也是可憐人。他們是無知的,是愚昧的,是保守的,是腐朽的,但同時也是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這就使得他們有了“愚昧的善良”。愚昧的善良比單純的惡毒更可怕,我一直這麼認為。惡毒令人憎恨,但愚昧的善良不同,它其實是惡毒的一個分支,只是掛上了“善良”的頭街,因為愚昧無知,所以總是被人們諒解。正因為人們對它的縱容,它才會一次又一次地變相地“殺人”。

既然說到了小團圓媳婦,談到了愚昧的善良,就不能不提小團圓媳婦的婆婆。道家曰:“人性本善”。話是不錯的,人的心在前期的確是善良的,但注意,是“本”,人心到了後期就會被黑暗的社會腐蝕了,變異成“愚昧的善良”,小團圓媳婦的婆婆無疑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是不把小團圓媳婦當人看的,甚至把她貶得連動物也不如。不過她到底還有些良心,不然也不會花大錢給她媳婦治病,但盡花得是些冤枉錢,藥方子荒謬到了極點。婆婆是不知道的,正因她愚昧的善良才間接導致了她媳婦的死。這個婆婆在書中是個反面人物,是當時社會上眾多婆婆的影射。由此可見,愚昧的善良坑害的人不在少數,說它比惡毒更毒也就不為過了。麻木的思想,麻木的人,使得愚昧的善良肆無忌憚地在世上橫行霸道。

愚昧的善良,它同惡毒並肩走在一起,狀如親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