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 (2)

欄目: 工作彙報 / 釋出於: / 人氣:2.93W

一、“九五”期間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回顧 (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及農村經濟實力明顯增強。2000年全市農業增加值達到91億元,“九五”期間年均遞增3.7%;糧食總產400萬噸,棉花7.5萬噸,油料4萬噸,瓜菜630萬噸,肉類33.5萬噸,水產品6.6萬噸,水果70萬噸,“九五”年均遞增分別為1.6%、5.3%、5.7%、18.8%、6.7%、9.4%、7.3%。 (二)農業及農村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種植業內部,經濟作物面積不斷擴大,糧經作物播種面積由1995年的7.6:2.4調整到6:4。結構調整已開始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調整轉變,全市優質小麥種植面積達到120萬畝,糧飼兼用型玉米200萬畝。畜牧業加大改良力度,商品代牛、豬、羊、雞良種率達到60%、80%、30%和90%以上。以農田林網、濟德高速公路兩側林帶為重點的生態工程建設和以棗糧間作為主要內容的紅棗工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九五”末,全市林地面積達到160萬畝,其中經濟林120萬畝、用材林20萬畝、防護林20萬畝;農田林網達650萬畝,農林間作150萬畝,林木蓄積量695萬立方米,林木覆蓋率達到17%。 (三)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九五”期間,水利建設累計完成投資7億多元,完成土方1.8億立方米,對徒駐河、趙牛新河及巴公河等支流進行了治理,完成了嚴務水庫、丁東水庫等24個工程專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2平方公里,新增耕地面積7.54萬畝,新增灌溉面積5.69萬畝,全市配套機井達到8萬眼,有效灌溉面積達到700萬畝,發展節水灌溉面積120萬畝,節水灌溉有效利用係數達到0.595,已形成旱能澆、澇能排的灌排體系。以中低產田改造為重點的農業綜合開發取得明顯成效,累計改造中低產田270萬畝,開墾各類荒地40多萬畝。 (四)科技興農和農業現代化建設邁出新步伐。大力實施種子工程,主要農作物種子基本實現了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良種普及率達98%以上,農業新技術、新成果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複種指數達到170%,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率在50%以上。全市共建成各級各類農業科技示範園區218處,帶動種養面積140多萬畝,帶動種養農戶40餘萬戶,園區內引進新品種200多個,推廣應用高新技術40多項,農業科技貢獻率達48%。農民教育取得長足發展,獲綠色證書農民2.2萬人,農民技術員1.9萬人,佔農業勞動力的1%和0.9%。農業機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452萬千瓦,主要生產環節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半機械化,耕、播、收機械化程度達到81.2%、31.7%、34.4%。人工影響天氣手段日趨完善,初步建成了以長、中、短期天氣預報,溫情、雨情、墒情、災情及農作物苗情監測資訊為主要內容的氣象服務體系,人工防雹增雨、衛星遙感監測等減災防災技術得到較為普遍地運用。 (五)農村改革不斷深化,農業產業化程序加快。“九五”期間,全市上下不斷加大改革力度,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總抓手,圍繞主導產業和產品,狠抓了龍頭企業、市場、合作經濟組織、基地等建設,加快了農業產業化程序。全市銷售收入過百萬元的龍頭企業207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29家,帶動基地252萬畝,農戶60.5萬戶。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發展到131處,農產品外地市場開拓初見成效。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3797個,參加農戶36.5萬戶,佔農戶總數的31.8%。各類農副產品運銷聯合體發展到1萬餘個,運輸大戶13.8萬戶,農民運銷隊伍達40餘萬人。全市已形成種植業生產基地176處,養殖專業小區323個,養殖專業鄉71個,專業村1303個,養殖大戶1.9萬個,養殖場3168個。 (六)農業經濟效益與農民收入顯著提高。“九五”期間多種經營總收入年均遞增16%。農民人均純收入2000年達到2491元,“九五”期間年均遞增11.3%。農民負擔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並逐年下降。自1994年實施扶貧開發工程以來,累計投入資金3982.8萬元,實施扶貧開發專案223個,使33萬人脫貧,慶雲、夏津兩縣於1997年實現整體脫貧,目前全市小康綜合實現程度達到93.3%。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一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滯後。農產品品種不夠豐富,大路產品多,優質產品少,專用產品不足等問題日漸顯露,遠遠不能適應農產品供求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後人們對農產品品種和質量的需要,尤其是不適應即將加入WTO形勢的要求。二是農民收入增長趨緩。隨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大幅度提高,農產品供求關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農產品供給由長期短缺變為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餘,農業發展由資源約束轉為資源與市場雙重約束,出現了結構性、季節性、地域性過剩,農產品賣難問題日益突出,農產品價格持續下滑,導致農業增產不增效,農民增產不增收。“九五”期間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幅比“八五”期間下降9.7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低於全省平均水平7.8個百分點。三是農業產業化程度低,尤其表現在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層次低、帶動能力差,農產品加工程度不高成為農業增效的主要障礙之一。四是鄉村兩級社會服務職能弱化,對農民進行產前資訊、產中技術、產後銷售服務還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為此要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階段、新形勢、新特點進行認真研究分析,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和實施步驟,實現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目標二、“十五” 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和任務目標 (一)指導思想 “十五”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總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標,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以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為目標,按照建設城郊型農業的戰略構想,面向市場需求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程序,提高農業經濟綜合效益,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新飛躍。 (二)任務目標 1、繼續保持較快發展速度。到2005年,農業增加值達到112億元,年均遞增4%;糧食總產穩定在400萬噸左右,棉花產量保持在20萬噸左右,油料總產量5萬噸,瓜菜產量達到650萬噸;肉類總產量達到55萬噸,年均遞增8.3%,禽蛋總產量達到35萬噸;水產品養殖產量達到10萬噸,年均遞增7.7%。 2、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大力提高林、牧、漁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使農、林、牧、漁四業產值比例2005年達到40:10:45:5。糧經作物播種面積比例調整到4:6,產值比例調整到3:7。糧食作物穩定面積,主攻單產,增加總產,改善品質,擴大優質專用小麥和優質小雜糧面積,2005年專用小麥比例佔小麥總面積的50%左右,小雜糧佔秋糧的30%左右;根據產出效益和市場需求調整好棉花種植面積;進一步加大瓜菜種植規模,重點擴大設施栽培面積,2005年瓜菜總面積達到240萬畝,其中保護地栽培面積150萬畝。在努力擴大畜牧養殖規模的同時,突出特色,優化結構,穩定生豬、蛋雞養殖,加快發展優質肉牛、肉羊生產和優質雞、兔及特種動物養殖,大力發展奶牛飼養和乳品加工。2005年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5%左右,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林果業要突出紅棗特色優勢,進一步擴大棗糧間作,開發和擴大冬棗種植;積極發展雜果和名優特新果品的生產,加快劣質果園更新改造,大力實施綠色通道工程、農田林網工程和城鄉綠化建設, “十五”末,全市棗糧間作面積達到200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20%以上。水產養殖大力發展名優高效和集約化養殖,水產養殖面積達到35萬畝。 3、加快科教興農步伐。“十五”期間繼續實施“種子工程”,使全市主要農作物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100%,複種指數提高到186%,商品代牛、豬、羊、雞等主要畜種全部實現良種化,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率達到60%,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加大農民培訓力度,到“十五”末,獲“綠色證書”農民達到10萬人。 4、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2005年農機總動力發展到725.8萬千瓦,農用拖拉機12.9萬臺,農用載重汽車4086輛,農用柴油機38.2萬臺,大型聯合收割機3000臺,農用拖拉機配套機具16.7萬臺,機具配套比1:1.8,耕、播、收機械化程度達到85%、55%、55%,農業綜合機械化程度在70%以上。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十五”期間淨增有效灌溉面積40萬畝,2005年有效灌溉面積達到740萬畝,節水灌溉面積300萬畝,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達到0.614;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00平方公里,佔現有流失面積的38%,其中治理風沙區面積150平方公里,風沙區林木覆蓋率達到30%以上。 5、大幅度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十五”末,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00元,年均遞增7%;農村供電質量明顯提高,農村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彩色電視機80臺以上;農民的營養狀況、健康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五規劃(三) 三、對策措施 (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農業和農村政策,保持農村社會穩定 一是長期穩定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穩定家庭承包經營,核心是要穩定土地承包關係。二是長期穩定以按勞分配為主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制度。允許和鼓勵農民以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依法保護農民各種合法經營獲得的收入。三是進一步完善農村所有制結構。採取靈活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勵和引導農村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有更大的發展,引導農民進行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聯合,發展合作社、協會等合作經濟組織。四是切實減輕農民負擔。農民負擔要實行“定項限額、總量控制”的政策。加快實施農村稅費改革,實行合同管理,堅決杜絕合同外收費,嚴禁亂收費、亂集資、亂罰款。 (二)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優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先導,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為目的,立足優勢,大力調整優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一是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適當減少糧食種植面積,穩定總產,主攻單產,改善品質,重點發展優質專用小麥、糧飼兼用玉米和優質小雜糧生產;合理調整區域佈局,充分發揮地區優勢,逐步形成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的農產品產業帶、產業區。經濟作物中,根據市場需求,有計劃地調整棉花種植面積,重點發展可紡性強、質量好的棉花品種;擴大瓜菜種植面積,重點擴大設施栽培規模,大力發展食用菌生產。二是調整優化農業內部結構。要把發展畜牧業放在市場農業的首位,儘快實現種植業為主向農牧並重轉變,穩定發展豬、雞生產,加快發展牛、羊等食草型畜禽,加大“一引三改”力度,大力發展飼料工業,推行規模化飼養,集約化經營,降低養殖成本。林業突出抓好綠色通道、農田林網、棗糧間作、林業產業、森林公園和城鄉綠化、苗木培育六大工程建設,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和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水產業要結合荒鹼地綜合開發,進一步擴大養殖面積,加速發展名特優新品種養殖,並調整養殖模式,重點發展高效生態型水產養殖業,積極發展高科技工廠化養殖。三是調整優化農村經濟結構。大力發展農村第二產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把個體私營經濟作為農村二、三產業的主力軍,進一步放寬政策,優化環境,把更多的農民推向個體私營經濟主戰場。抓好個體私營園區建設,大力培植玻璃鋼、地毯、金融器材等特色產業產品。四是調整優化產品結構。把農業產品結構調整作為農產品買方市場條件下農業結構調整的重中之重,逐步減少質量差、價格低的農產品生產,大力發展名、特、優、稀、新等高品質、高附加值的名牌產品和無汙染、無公害、高營養的綠色食品,以適應城鄉居民特別是城市居民高層次、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繼續實施名牌戰略,在發揮德州扒雞、西瓜、樂陵小棗等老名牌產品的同時,立足本地實際,不斷開發新產品,創出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的新名牌。 (三)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一是加強龍頭企業建設,提高農產品加工率。圍繞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有計劃、有重點地新建、改建、擴建一批農產品儲藏、保鮮、加工企業,增強產銷調節能力,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通過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到2005年,每個縣市區培植出1-2個利稅過千萬元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使全市農產品加工率達到60%,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例達到1:1以上。二是大力開拓和培育市場,搞活農產品流通。首先,大力發展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要採取有效措施,啟用現有專業批發市場,力爭把夏津棉花、張大莊、平原雞蛋、楊安鎮、臨南蔬菜等市場發展成輻射全國、全省的專業批發市場,逐步在全市形成一個佈局合理、功能齊全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其次,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通過發展總經銷、總代理以及招商引資、舉辦農產品展銷會、網路營銷等多種方式,擴大農產品外銷,“十五”末農產品出口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10%。第三,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培育新型市場營銷主體。在充分發揮國合商業主渠道作用的同時,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引導涉農部門、城鎮下崗職工和鄉村幹部參與農產品流通,大力扶持發展農村的流通合作組織和個體流通組織,走分散生產、聯合銷售的路子,擴大農產品銷路。第四,建立準確、高效的農產品市場資訊服務體系,加快“金農工程”資訊網網路建設,完善資訊收集和釋出制度,引導農民和企業更好地組織農產品生產和運銷。三是加快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努力培育產業化載體。首先要搞好總量擴張,使其真正成為組織廣大農民闖市場的有效載體。其次要抓好規範提高,對現有的合作經濟組織,要通過制定章程、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等措施,提高檔次和水平;對新發展的合作經濟組織,只要條件允許,儘可能一步到位,直接辦成規範的合作社。第三要加強示範引導,特別在一些剛剛起步的地方,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示範引導作用。 (四)大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促進農業科技進步 一是抓好“種子工程”。全市要以市種子公司為龍頭,充分發揮現有組培中心和航天育種基地的作用,建立起集良種引進、繁育、試驗推廣、銷售於一體的良種產業化體系。二是加快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進一步健全完善管理體制和執行機制,充分發揮科技龍頭的示範帶動作用。搞好市縣鄉三級園區功能的銜接,建立全市範圍內的科技示範園區協作網,發揮示範圍的整體示範作用。三是改革農業科研體制,建立高效開放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積極鼓勵農業科技事業單位通過各種形式轉製為農業科技企業,鼓勵民營科研機構的發展。通過引進來、走出去,加快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造就一批能夠進入農業科技前沿的學科帶頭人。科研選題要著重解決農業生產中的關鍵技術問題,集中人力、物力聯合攻關,爭取在動植物品種選育、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現代集約化種養技術、病蟲害生物防治、農產品儲運加工技術等方面有新的突被。四是建立健全科技推廣體系,加速推廣農業實用技術。加強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建設,充分發揮農林牧漁技術推廣站作用。五是加強對農民的培訓。發揮農校、農技中學、農廣校、農函大、農民夜校等培訓基地的作用,通過技術講座、科技趕集、辦培訓班、下鄉指導等形式,加大農業技術的普及推廣力度,使60%以上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掌握1-2門農業實用技術,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 (五)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一是抓好水利建設,充分利用黃河水,積極攔蓄地表水,合理開發地下水,重點搞好引黃工程建設,抓好宜井區機井建設,修建一批中小型蓄水工程,力爭達到宜井區每50畝地一眼井,農村人均蓄水100-150立方米的要求,使全市水資源緊缺的狀況得到明顯緩解。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好乾支流河道和骨幹排水溝渠的治理,突出抓好漳衛新河治理。積極穩妥地進行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調動廣大農民群眾興辦水利和節約用水的積極性。大力推廣管灌、噴灌、滴灌、微觀等節水灌溉技術,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和旱作農業,提高渠系水利用係數。二是抓好以林網建設為重點的農業生態建設。加快速生林基地建設,加大林地產權制度改革力度,增強農民植樹積極性,不斷提高林木覆蓋率,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三是大力發展農機事業。調整優化農機裝備結構,重點發展科技含量高、功能多的大型和微型農業機械,增加農業機械擁有量。積極探索農業機械運營新機制,鼓勵引導群眾採取股份制、合作制、租賃制等形式配置耕播收配套機具。進一步增強農機服務功能,提高機械利用率。四是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要以改造中低產田為重點,進一步提高開發水平和效益,把專案區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成為現代化農業示範區。結合科技示範園區建設,加快生態觀光旅遊農業的開發。 (六)加速小城鎮建設,提高農村城鎮化水平 堅持統一規劃、合理佈局、量力而行、重點推進的方針,逐步建立起佈局合理、功能齊全,以中心鎮為主體,各具特色的小城鎮群體。一是把小城鎮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從實際出發,科學規劃,合理佈局,緊密結合當地資源開發和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加速人口和產業向鄉鎮駐地轉移,加快農村城市化程序。全市重點抓好12箇中心鎮建設,到2005年,中心鎮鎮區人口規模達到3-5萬人,一般鄉鎮駐地人口達到萬人左右。二是選準小城鎮建設的路子。堅持走以貿興城、以工建城、以地生財,吸引農民進城建城的路子,把小城鎮建設同興建工貿小區、個體私營經濟園區和專業批發市場結合起來,吸引農民和外地客商投資建城興城。三是突出重點,穩步推進。把中心鎮建設作為推進農村城鎮化的重中之重,搞好交通、通訊、水、電、氣、熱、環保、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集聚、輻射和樞紐功能。四是抓好小城鎮建設的配套改革措施。實施小城鎮政府機構改革,增強小城鎮在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治理、社群服務等方面的功能。進一步改革戶籍管理制度,逐步實行城鄉戶口一體化管理,促進城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建立起適應小城鎮發展要求的勞動就業制度、社會保險制度,促進小城鎮建設快速健康發展。 (七)加大扶貧力度,推進小康程序 以貧困村為重點、貧困戶為主要扶持物件,加大扶貧開發工作力度,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一是多渠道增加扶貧投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對扶貧資金要完善管理辦法,加強審計和監督。二是加強黨政機關定點扶貧工作,動員全社會參與扶貧開發。三是結合全市經濟發展重點和農村熱點、難點,著力抓好有形物質幫扶與無形物質幫扶結合、扶貧開發與農業結構調整結合、扶持貧困戶發展生產與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結合、扶貧開發與發展合作經濟結合、扶貧開發與“三下鄉”活動結合、扶貧開發與基層組織建設結合,使貧困村、貧困戶在經濟、文化科技、素質等方面整體脫貧。 (八)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認真貫徹落實《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加強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全面推進村級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健全村民選舉制度,實現民主選舉。健全村民議事制度,實現民主決策。健全村規民約,加強民主管理。健全村務公開制度,加強民主監督。發展農村基層民主,必須同健全法制結合起來,把發揚民主與依法辦事結合起來,既保證農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又加強法制教育,堅決打擊違法犯罪分子,保障廣大群眾正確行使民主權利。以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大力推進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展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健全農村衛生服務網路,完善合作醫療制度,使農民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積極發展農村教育事業,下大氣力掃除青壯年文盲,提高農民科學文化水平。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 (2)

Tags:國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