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淺析高校藝術理論教學的新模式

欄目: 畢業論文模板 / 釋出於: / 人氣:9.91K

摘要:高等院校藝術理論教學經歷了從教材理論傳授到多媒體輔助教學兩個階段,隨著新時期大學生知識面的拓寬,網路媒體的充分運用,藝術理論教學必然面臨新的要求。文章提出了在教材理論與多媒體設施輔助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文獻整合閱讀體系,增強學術性與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積極的價值導向,從而促進專業學習與創作。

淺析高校藝術理論教學的新模式

高等藝術院校及高等院校藝術專業學生對於藝術基礎理論的學習都有必修課程,課程名稱通常為《藝術概論》,實質是對高校學生綜合藝術理論素養的一次普及,這門課對於理解藝術理論,提高綜合人文素養,正確引導藝術實踐活動有著積極而現實的意義。這門課程覆蓋的範圍非常廣泛,可以涉及美術、攝影、影視、音樂、舞蹈、戲曲、建築園林等多種藝術門類和形態,圍繞藝術理論的核心概念推衍展開,對藝術基本原理、基礎知識、基本問題進行專門梳理;依據藝術創作與欣賞的一般規律,具體探討有關藝術的本質、特徵、作用、發生和發展規律,以及藝術家、藝術作品、藝術創作、藝術風格與流派、藝術欣賞、藝術批評、藝術市場、藝術與社會各系統的關係。而現有的教材體系,旨在揭示藝術發展的內在規律,建立藝術學科教育的基本平臺,在較大學科框架下引用極少原典,在反映藝術理論的風采與精華方面顯得有些不足。筆者認為,有必要在現有教材體系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的教學創新和研究。

目前,國內學界對藝術理論課程的教學模式探討已經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單一的純理論課堂學習,這種模式以教材知識傳授為主,重心在藝術的社會本質、認識本質、審美本質,以及藝術門類的基本概念,介紹藝術創作與社會接受的一些環節。如果單純以口授和書面理論為主,學生理論學習的興趣較弱,容易產生厭倦情緒,讓他們覺得枯燥乏味,這也是第一種模式在教學工作中逐漸淡出的原因,圍繞教材展開的藝術概論教學是教學模式中必不可少的第一維度;第二個階段,是隨著各大高校教學裝置的逐步完善提升,開始出現教學理論與多媒體聲像相結合,以教師課件引導學生創造性學習,感性地認識各種藝術門類的影像資料,這也是新時期教學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第二維度。

從當前的教學實際來看,大多數高校的教學,乃至各省、國家級的有些精品課程已經進入第二階段的教研與推廣過程。從長遠來看,藝術理論的教學必然會面臨新的要求,將會進入一個更高的平臺。隨著新時期大學生知識面的拓寬以及網路媒體的充分運用,筆者在教學工作中感到,現有的教材體系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已經開始出現了某些侷限,但是,相關的深化輔助體系尚未完備地建立起來,大量可利用的文獻資料十分分散,我們可以通過彙總、去粗取精加以整合,使其成為教學中又一個有力支撐和補充。因而,在目前多媒體課件為主的狀態下未雨綢繆,在教學學術性上再向前推進一級,進一步提升教學資源,增加新的教學方式非常必要,這也成為本文探討的第三維度。

三維教學模式,具體的操作方法,是在現階段教材與多媒體課件結合的基礎上,引入各藝術門類藝術大師的經典文獻著作,建設開發教材之外的閱讀課本,以指導上世紀90年代後出生的新時期大學生的學習與藝術創作實踐,提高精神文化領域的人文素養。這一平臺的內容可以包含文學、音樂、美術、建築、雕塑、影視、戲劇、舞蹈等富有代表性、有傑出貢獻的人物實踐經驗總結,論文、隨筆、感想等體裁不拘,構建一個可資閱讀和借鑑的書面經驗體系,如同一個現身說法的藝術家文庫,使學生通過集中閱讀這些藝術家的人生積累與感悟所凝結成的文字,短時間內結合課堂的學習形成一定的素養與基調,在有效的課堂學習中感悟藝術與人生的豐富內涵。

這個整合讀本體系可以以文獻的遴選與課堂教學相結合,選擇一批文獻及時進行教學與反饋,然後再補充更新,最終穩定下來,形成一個核心文獻為主體的人文藝術整合讀本。文庫的編排收納按時代序列可分為三個部分,分別圍繞三種類別展開,力爭內容豐富、涵蓋多樣。具體來說,第一大構成部分是古典詩、詞、文、琴、畫論文獻的精選、節選,以及白話文譯本的選擇、構建,然後圍繞“意境”“意蘊”有關核心概念的典範文字集合,如曹丕《典論·論文》、嵇康《琴賦》《聲無哀樂論》、謝赫《古畫品錄》等,例如曹丕論及文字,“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典論·論文》)又如嵇康論及古琴的文字,“可以導養神氣,宣和情志,處窮獨而不悶者,莫近於音聲也。……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歷世才士,併為之賦。頌其體制,風流莫不相襲;稱其材幹,則以危苦為上;賦其聲音,則以悲哀為主;美其感化,則以垂涕為貴……”(嵇康《琴賦》)

第二構成部分,選擇近現代的曲藝、美術等藝術門類,如梅蘭芳論藝術、吳冠中論抽象美、傅抱石論中國畫的精神等一批富有真知灼見、具有實際指導意義的文章。從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相互促進與影響角度,我們可以選擇戲曲大師梅蘭芳的文字舉例,“我雖然很早認識白石先生,但跟他學畫卻在一九二零年的秋天。記得有一天我邀他到家裡來閒談,白石先生一見面就說:‘聽說你近來習畫很用功,我看見你畫的佛像,比以前進步了。’……白石先生笑著說:‘我給你畫草蟲,你回頭唱一段給我聽就成了。’……他的小蟲畫得那樣細緻生動,彷彿蠕蠕地要爬出紙外的樣子。但是,他下筆準確的程度是驚人的,速度也是驚人的。”這段文字選自梅蘭芳回憶錄《舞臺生活四十年》,裡面部分章節細緻生動地記錄了他與陳師曾、金拱北、陳半丁、齊白石等畫家的交往與學畫的經歷。這適合美術類青年學子沉心靜氣地體會戲曲與國畫界的顛峰人物相互促進的往事,深入體會藝術門類間的相互借鑑與影響,有利於開闊視野,促進專業創作。

另外,在同一藝術門類之中,對於東西方藝術的影響與交融,我們也可舉例介紹給學生,“在西方學習了繪畫中的結構規律、平面分割的法則,回頭再看自己祖先的傑作,我驚訝地發現: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立足於‘方’的基本構成,其效果端莊而厚重;郭熙的《早春圖》以‘弧’為主調,從樹木乾枝到群山體態,均一統在曲線的頌歌中,構成恢弘的春之曲;弘仁著墨無多,全憑平面分割之獨特手法,表現大自然的寬闊與開合……我曾將中、西方傑出的繪畫作品比作啞巴夫妻,雖語言有阻,卻深深相愛。若真能達到藝術的至境,油畫風景和水墨山水其實是嫡親姊妹,均系大自然的嫡傳。”吳冠中以精到的語言、豐富的人生體驗告訴學子,在藝術的最高境界中東西方相融,這種畢生的體會,如果配合青年的悟性,必將會在藝術的思考與創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部分,選擇當代藝術批評、電影理論、新媒介理論、藝術設計理論方面有獨到體會和個人成就的文選構建,介紹具有一定個人風格的當代藝術批評,例如,“當西方中心主義的國際使者帶著他們固有的文化標準來中國選擇現代藝術時,中國的‘細腰國際主義者’們由於多年積累了豐厚的‘泛表演’經驗,就會坦然說出:‘您需要什麼型別的作品,我就能做出什麼來。’足夠地暗示了自家手藝的無所不能。換句話說,您(西方)用民俗眼光看我們(中國),我就給您提供有滋有味的民俗製品……”作者以犀利的語言,入木三分地解析了當代的一些藝術現象,為青年學子提供了明確的價值導向。在教學中,通過中正平穩的教材語言與富有語言特色、劍走偏鋒的文獻個案配合課堂討論,可以讓學生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既構建基本的知識框架,又可以讓他們掌握語言運用的靈活技巧與思考問題的方式,起到思維與語言技能雙向提高的作用。

總之,新的教學模式建立在多媒體影音教學與教材教學的兩級平臺之上,首先完成古典的反映傳統美學與民族文化精神的深邃精華構建,隨後完成近現代選文的構建,然後完成當代的選文構建及課堂運用。經過完整的教學週期的應用與反饋,最後統籌定稿,成為日後教學的有力輔助文庫,並擴大範圍推廣。雖然目前的藝術理論課堂教學仍處於第二階段的長足發展中,但從長遠來看,在深化教學的追求中,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可以產生更深入、更有效的影響。從古今中外大量存世的文論、畫論、音樂、美術、舞蹈、電影等各領域藝術家著作中採擷、精選、過濾和搭配,比單純依賴學生自己去圖書館課後閱讀要直接、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