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教師開題報告範文(精選6篇)

欄目: 開題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2.78K

教師開題報告範文 篇1

一、課題的提出

教師開題報告範文(精選6篇)

1、教師的幸福感對教育的重要意義

教育是心靈的事業,教師應當是一個幸福的職業。我國古代哲學家孟子就曾講過“君子有三樂”,其中“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即是一“樂”。教師的勞動可以成就各類人才,能滿足人們為社會盡責任、盡義務的需要;可以收穫真摯的感情,能滿足人們感情和諧、融洽的需要;還可以收穫科研成果,能滿足人們研究、創造的需要。

所謂幸福是指個體認識到自身需要得到滿足、理想得到實現時產生的一種情緒狀態。幸福感由對生活的滿意、積極情感的體驗和低水平的消極情緒的構成,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的綜合性心理指標。

教師的幸福感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基於對幸福的正確認識,通過自身不懈的努力,自由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實現自身和諧發展而產生的一種自我滿足、自我愉悅的主體生存狀態。

教育的人文價值目標是幸福教育。教育學認為,教育的真正目的在於促進個體獲得幸福體驗,提升幸福意識,發展幸福能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使孩子能成為有教養的人,第一要有快樂、幸福及對世界的樂觀感受。教育學方面真正的人道主義精神就在於珍惜孩子有權享受的快樂和幸福。”幸福教育就是以人的幸福情感為目的的教育, 它的目標是培養學生體驗幸福、創造幸福、給予幸福的能力。幸福教育的實現是學生生理、心理、倫理幸福三個方面和諧統一的過程。而教育的幸福來源於教師與學生生命的對話,因而教師的幸福是幸福教育實現的關鍵,有了幸福的教師,才會有幸福的學生。教師不僅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人類文明的傳播者,還是人類自身進步的促進者和人類幸福的締造者。教師職業具有極大的幸福價值。

然而,反觀現實,一個時期以來,受種種因素的影響,我們的教師特別是中國小教師,長期處於身心俱疲的狀態,他們的職業幸福感在下降。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組織與人力資源研究所20xx年的調查結果顯示,82.2%的教師感覺壓力大,10個教師就有3個倦怠工作,近四成教師生存狀況不佳。我校在20xx年初進行的一項調查也反映出了老師們對自身的職業狀態普遍不甚滿意的情況。這讓我們不得不開始反思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缺失,我們又應該採取什麼措施來提升教師幸福感,以實現幸福教育這一教育的人文價值目標。

2、中學黨組織的固有使命

中學黨組織是黨在學校的基層組織,學校黨委會是學校的政治核心和戰鬥堡壘。中學黨組織秉承黨的__大精神,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__大對教育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中學黨組織肩負教育改革和發展中流砥柱和核心作用的重要使命。中學黨組織圍繞建立“人民滿意、國內一流”的基礎教育名校的奮鬥目標和學校的教育教學中心工作開展工作,為學校的科學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思想政治指導和組織保證。中學黨組織建設對增強黨組織凝聚力、戰鬥力和創造力有著基礎性作用,也是充分發揮黨組織在校長負責制管理體制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保證監督作用的必然要求。中學黨組織的固有使命在於發揮黨組織在學校教師隊伍中的戰鬥堡壘作用,引導全校師生在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指導下,將學校教學工作統一於科學合理的安排,促進教師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進一步加強思想建設,深層次引導方向,完善學校教育教學的各項工作。加強學校黨組織的建設,特別要把黨的建設與實現教育改革的順利發展的總體戰略目標相接軌,特別要把提高教師自身修養、切合教師自身需要和促進學生自我創造、促使學生自我發展相結合,以此積極創新工作機制,努力開拓工作局面。

3、中學黨組織建設與提升教師幸福感的內在聯絡

學校黨組織是學校的政治核心和戰鬥堡壘,是學校改革、發展和穩定的決定因素。黨組織建設是學校黨委會的中心工作,它始終圍繞學校的教育教學中心工作,為學校的科學發展和創新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思想政治指導和組織保證。

__大報告提出,基層黨組織要充分發揮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提升教師的幸福感是促進教師和諧發展的最高境界,是推進學校科學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發展創新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因此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以人為本,重視人性化的關懷,著力營造和諧的黨內關係、黨群關係,增強黨的組織凝聚力,讓廣大教師在職業、事業中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和幸福,這是學校黨組織建設工作的重心所在。同時,通過這一工作的開展,學校黨組織也能贏得廣大教職工的信任,為學校的科學發展營造和諧的工作環境。

概而言之,中學黨組織建設為提升教師的幸福感研究提供指導思想和組織保證,而提升教師的幸福感研究將促進黨組織調整組織設定,改進工作方式,創新活動內容,從而提高黨建工作的時效性、針對性、科學性。

4、開展本課題研究的必然和優勢

首先,江蘇省蘇州第十中學是一所百年老校,經過王謝長達、王季玉、徐天放等幾代人的努力,已經成為一所在國內外擁有著一定影響力的知名學府。蘇州十中的前身“振華女校”從誕生之日起,就以其深厚的文化精神、深沉的人文關懷滋養了一代代教師與學生,使他們積聚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難忘的幸福體驗。在新形勢下,蘇州十中秉承自身優秀的文化傳統,讓學校充滿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致力於打造“中國”的校園、幸福的教育。

其次,蘇州十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走以人為本的發展之路,從多個方面提升教師的專業成長和精神生活。例如:學校積極與國內外各類特色名校保持密切聯絡,既歡迎外校教師代表團的考察與交流,也不斷組織骨幹教師到各大名校考察學習,不斷促進學校和教師的共同發展;黨組織、工會組織定期組織有益的活動,如集體生日活動、教工卡拉OK比賽、暑期旅遊等,豐富了教師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教師的身心健康發展。

再次,“全國中國小新學校行動計劃”是國家教育部規劃重點課題,蘇州十中參與其中教師專案組的研究,具體負責分析在職教師的現實心態、在職教師對成功的理解兩塊內容。20xx年學校以構建“美的課堂、幸福的教師”為目標,對學生、家長、教師進行調查分析,按照調查—診斷—行動的思路,對收集的材料就課堂教學評價、教師發展兩個方面進行了整理分析,並結合學校正在進行的關於“美的課堂”的探討和“550”骨幹教師培養計劃的啟動,提出了行動方案。這一成果為本課題的研究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從另一個角度說,本課題的研究是對已有課題研究的進一步延伸和深化,都是為了打造一支成功的、幸福的教師隊伍。

本課題將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巨集觀背景下,通過加強和改進學校的黨組織建設,以提升幸福理念、優化管理機制和實踐幸福行為為核心,對教師施以人文關懷,全面提升教師的幸福感。學校黨組織以其不斷髮展的先進性,指導並幫助每一名教師從課內到課外,從學習到工作,都能從自在自發的機械生存狀態走向自由自覺的幸福生活境界。

二、概念的界定

幸福感,又稱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個體對自我的綜合評價,也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的綜合性心理指標。主要由對生活的滿意、積極情感和積極狀態的體驗所構成,對整體生活的滿意程度愈高,體驗到的積極情感愈多消極情感愈少,則個體的幸福感體驗愈強,它具有綜合評價的整體性、自我評定的主觀性和相對穩定性。

幸福指數,就是衡量上述感受具體程度的客觀指標數值。它可以分為三類指標,A類指標:涉及認知範疇的生活滿意程度,包括生存狀況滿意度(如就業、收入、社會保障等),生活質量滿意度(如居住狀況、醫療狀況、教育狀況等)。B類指標:涉及情感範疇的心態和情緒愉悅程度,包括精神緊張程度、心態等。C類指標:指人際以及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程度,包括對人際交往的滿意程度、身份認同,以及個人幸福與社會和城市發展之間的關係。

教師幸福感(Teacher Well-being)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不懈的努力,實現職業理想和身心和諧發展而產生的一種自我滿足感和自我愉悅感。它具有勞動與回報的精神性、給予與被給予的關係性以及幸福感受的時空無限性。

中學黨組織建設是充分發揮中學黨組織在校長負責制管理體制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保證監督作用的必然要求,並始終圍繞中學的教育教學中心工作,為學校的科學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思想政治指導和組織保證。

教師的幸福感指數對學生的影響極為重大,“優質的教育源於善好的生活,一個幸福的教師就會更加關愛生命,關愛他人,教師的幸福人生有利於提高教育的品質。”因此,提升教師的幸福感成為學校黨組織建設中必須高度重視的課題。黨組織必須調整組織設定,改進工作方式,創新活動內容,尋求黨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徑,從而提高黨建工作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三、理論基礎

1、教師的幸福感客觀上是教師實現職業定位和肯定的基本標準

教師作為職業,其基本內涵表現為以從事教師職業為基本謀生手段,教師的幸福感在客觀上可以由教師的工作機制、薪資收入、社會地位等指標量化,因而教師的幸福感客觀上具有職業定位的可能,具備一定的衡量標準。作為從事教育事業的教師,首先需要從客觀上對自身職業形成一種肯定和滿足,教師的幸福感首先也源於教師對自身職業的自我肯定。作為學校和社會,不應忽略或降低對教師職業的基本定位,從而片面認識對其的客觀理解,優良的外部條件對提升教師的幸福感具有促進作用。

2、教師的幸福感主觀上是教師追求自身和諧發展的表徵

教師的幸福感與自身和諧發展具有緊密的相關性,教師的和諧發展具有豐富的生命內涵,是其主觀幸福感的源泉,因而教師的幸福感是其自身和諧發展的重要表徵。“教師發展不能侷限於專業發展。首先需要重新認識的是教師作為一個真實、具體的人,他的生命價值實現與自己所從事職業的關係,這關係教師作為個人的發展問題。”①教師的發展是專業發展和主體發展的和諧統一,教師的幸福感最終源於教師實現認知、審美和自我價值彰顯的需要,要把教師在教育實踐中不斷追求自我實現和職業幸福的過程當做教師幸福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促進教師的自我發展和實現,以教學工作為主要抓手,激發教師的職業熱情,投身於教育教學工作中。

3、提升教師的幸福感是實現幸福教育的關鍵

教育追求的人文價值目標是幸福教育。教師的幸福是幸福教育實現的關鍵,教師的幸福感是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條件和精神力量,只有幸福的教師才能造就幸福的學生和幸福的教育。教育的物件是學生,是具備不同個性的青少年,幸福的教師對待學生具有真情實感,而不是對待流水線上的產品,幸福的教師對待教育具有創新靈感和無窮源泉,從而使整個教育過程體現為真、善、美的和諧統一。“像孟子那樣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為樂,那麼他才能在教的活動中自由地、有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只有教、學雙方在互動之中都拋棄一切世俗的、外在的各種顧忌,沉浸在藝術的創造過程之中,才能達到‘孔顏樂處’的境界。”②

4、中學黨組織建設對提升教師的幸福感的促進作用

中學黨組織建設旨在圍繞學校的教育教學中心,促進學校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這與教師的幸福感緊密相關。提升教師的幸福感旨在造就幸福的教師,從而實現教育幸福和幸福教育。二者相輔相成、彼此促進、相互融合。一方面,黨組織建設能夠為提升教師的主觀幸福感提供強有力的思想政治指導和組織保證。提高教師對幸福的認識和理解, 培養教師的幸福感,提升教師追求幸福感的能力和水平,以及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創造優良的外部環境和基本條件,激發教師隊伍在良性競爭中實現自我對職業的肯定,不斷鼓勵教師在實踐中追求自我的幸福感,這些也是中學黨組織建設的重點。另一方面,黨組織通過逐步實現提升教師的主觀幸福感,加強和實施系統化多層次的研究,理論聯絡實際,實現對教師自我職業的肯定和客觀幸福感的提升,將對黨組織的先進性建設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在提升教師的幸福感的研究和行動中,黨組織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及時調整組織設定,改進工作方式,創新活動內容,從而提高黨建工作的時效性和科學性。

無論是加強學校的黨組織建設,還是提升教師的主觀幸福感研究,都是為了實現幸福教育的目標。

四、主要研究目標和內容

(一)研究目標

通過研究加強學校黨組織建設與全面促進教師幸福感提升的關係,尋求讓二者互為促進、融合共生的方法和機制,從而探索幸福新學校和幸福新教育的實現。

(二)研究內容

擬從調查現狀、剖析原因以及研究對策三方面展開研究:

第一、調查現狀。把教師群體按照教齡分為四類,即0-5年教齡段的教師,5-10年教齡段的教師,10-20年教齡段的教師以及20年教齡以上的教師,通過問卷發放、代表座談、個別觀察等方法,從他們的身體狀況、心理狀態、工作發展等方面對本校教師的幸福感現狀展開調查研究。

主要方法有:

⑴使用自制的教師職業幸福感量表,採取隨機抽樣問卷測試與個別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對本校教師進行抽樣檢測。

⑵使用總體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一Being Schedule)(這是為美國國立衛生統計中心制訂的一種定式型測查工具)評價受試者對幸福的陳述。

⑶發放《“新學校行動計劃”名教師調查問卷》,考量教師在專業發展方面的現狀和需求。

第二、剖析原因。擬採用內外因結合的分析方法,根據調查研究的資料和內容,找出影響本校教師幸福感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深入分析成因。積極因素如學校歷史為全校師生帶來的榮譽感、歸屬感,學校為教師開創的專業發展的成長平臺等,消極因素如職業倦怠、健康受損、壓力重重等。

第三、研究對策

⑴ 幸福理念。理念是人們對於某一事物或現象的理性認識、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觀念體系。要提升教師的主觀幸福感,首先就要幫助教師認識並樹立正確的幸福理念,尤其是正確的職業幸福觀,即“教育不是犧牲而是享受,不是重複而是創造,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③

⑵ 管理機制。建立民主機制,實施民主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提升教師幸福感的必要條件和必然選擇。黨組織一方面致力於搭建奮進的發展平臺,如積極促進“550”骨幹教師培養計劃的不斷完善,充分調動不同教齡段教師的發展內驅力,拓展教師的發展路徑;另一方面致力於搭建溫暖的情感平臺,如以常規化的對話溝通機制關注教師的精神狀態,通過組織教師的文化社團幫助教師釋放身心壓力,為教師創設友善的、注重人性關懷的學校氛圍等。黨組織將以多方面的民主機制促使學校成為民主和諧、朝氣蓬勃的“生命場”,使每一位教師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歸屬感、成就感、幸福感。

⑶ 績效行為。在提升教師幸福感的研究與探索的過程中,黨組織將及時把已經取得階段性績效的制度和活動用來指導教師的日常性行為,使教師在完善幸福理念的同時,形成實踐可增加幸福感的績效行為的日常習慣,從而不斷增加自身的幸福感。同時建立績效反饋機制,在回顧和反思中持續改進和完善提升幸福感的績效行為。

(4)搭建平臺。研究中學黨建工作與教師幸福感的內在聯絡是為了用理論的研究成果指導實踐,從而達到傳播和弘揚幸福感的目標。為此,學校黨組織將致力於在理論研究的指導下搭建開闊的實踐平臺,為教師幸福感的提升保駕護航。

五、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物件

(一) 研究方法

調查研究法,通過問卷、訪談、觀察等方式,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瞭解教師主觀幸福感的現實狀況,藉以探索內在的規律並發現存在的問題。

比較研究法,根據一定的標準,通過比較學校幸福指數和個人幸福指數以及四個教齡段教師(0-5年期,5-10年期,10-20年期,20年以上)對自身幸福感的評價,對其中的相似性和相異性進行研究與判斷,有針對性地研究問題,尋求解決的途徑。

經驗總結法,通過對提升幸福感的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上升為一般經驗,並積極推廣先進經驗,有效擴大受益面。

(二)研究物件

中學黨組織建設、教師幸福感的提升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

六、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

1、結題報告

2、學校民主管理機制

3、“幸福”課程教材

4、主題活動的圖片與實錄

5、教師論文集

七、課題組的成員組成及分工

總課題:學校黨組織建設與提升教師幸福感研究

組長:丁傑

副組長:沈濤

組員:柳袁照、周穎、耿昌洪、李丹、吳鍔、佘國榮

子課題1:學校教師幸福感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

組長:蘇廣秀

組員:魏華、卞巍、張蕾

子課題2:學校黨組織建設與提升幸福理念

組長:王皪、陳瑤

組員:王梅、王丹、張瑾、陳鷹、賈志堅、龔潔

子課題3:學校黨組織建設與優化管理機制

組長:莊浩、徐正偉

組員:楊麗、葛慧燁、朱小燕、高靜

子課題4:學校黨組織建設與實踐幸福行為

組長:薛瑾、王軍

組員:蔡敏、周文娟、劉振華、周潔瑩、顧燁、陳衛華、陳蕾

八、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課題申報及啟動,20xx.10—20xx.3

第二階段:開題及初步研究,20xx.4—20xx.12

第三階段:中期彙報,20xx.6,深入研究,20xx.7—20xx.7

第四階段:課題結題,20xx.8—20xx.12

教師開題報告範文 篇2

一、課題的概念界定 在現代認知科學、資訊科學等學科發展的推動下,教師的工作越來越成為高度複雜的創造性工作,成為具有自己獨特職業特徵的不可替代的專業活動,課題園本教研中教師專業成長的策略研究開題報告。“教師專業化”就是這樣一種變化的概括和反映。它包括專業精神、專業能力和專業發展三個層次。教師專業化成長是指為教師創設和提供最佳的學習和成長環境,使得教師不斷追求自身提高和專業發展的精神需要、創造(智慧)需要、學科知識需要、智慧結構需要和教學能力需要,並通過自己的專業發展增強專業的不可替代性。

“園本”有三方面的含義:一是為了幼兒園,二是在幼兒園中,三是基於幼兒園。園本教研就是以示範幼兒園或中心幼兒園為研究基地,以教師為研究的主體,以教師在幼兒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真實問題為研究物件的研究。它既是一種制度也是一種研究方式。園本教研致力於解決我們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真實問題,或者幼兒園教學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惑,這些問題都是幼兒園或教師所面臨的實實在在的問題,而不是外部強加的。這些問題的解決主要應該靠我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去研究、去實踐。研究的主體是我們的教師,是教師對自己的教育實踐進行反思,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

二、研究背景1.要解決的主要問題(1)開展園本教研,教師有哪些能力亟待提高?

(2)如何在園本教研中,提高教師的專業化程度?

2.研究的意義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教育活動的組織和實施過程是教師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的過程”,是“教師運用專業知識審視教育實踐,發現、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其自我成長的重要途徑”。《綱要》明確提出了教師應成為幼兒發展的促進者,併成為教育的研究者與不斷充實、完善的自我成長者。其對教師角色的新要求意味著對幼兒教師素質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戰。新《綱要》的教育理念的貫徹實現關鍵在教師。能否對幼兒實施高素質的教育,促進幼兒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關鍵在於教師的素質。而作為專業教育者,教師的素質首先體現在教師的專業素質上,教師的專業素養既是幼兒園教育品質的體現,又是幼兒園達成專業幼教目標的保證,所以基於教師專業素質發展需要的專業成長顯得尤為關鍵和重要。

推行園本教研的初衷,在於讓教師通過積極有效地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全面落實教改的目標,切實提高課程實施和教學實踐的質量,並在這個過程中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師進行課程建設的能力。

3.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可以說,國外同一領域對教師的專業成長研究要比我們國內起步早,領先的多。他們早已經認識到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性,認識到21世紀的教育不是以技術主義、操作主義、功利主義為特徵的,而是充滿愛與平等對話的過程。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反思被廣泛地看做教師職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教師的專業成長是一種自我反思的過程。“外在促進因素是否對教師專業發展產生影響以及影響的程度如何,還是取決於教師是否有‘反思’、反思的指向(專業行為或專業發展)和反思的深度,取決於教師的自我專業發展意識”。反思幫助教師把經驗和理論聯結起來,從而更加有效地運用自己的專業技能。

教師專業成長非常需要一種能結合理論與實踐,顧及教師需要的“教師本位”的教師培訓模式。我國對教師專業成長的研究已經逐步重視起來,從國家到地方不斷地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師培訓,但只是以教師的專業成長對教育、學校、學生的影響為出發點進行的研究和培訓,沒有從教師本身需要出發——他們自身專業成長的需要,去進行研究,開題報告《課題園本教研中教師專業成長的策略研究開題報告》。

目前,我國探討園本教研有關問題的研究者主要有華東師範大學朱家雄教授、李季湄教授,南京師範大學許卓婭教授、趙志毅教授以及中央教科所的劉佔蘭教授等,此外還有許多幼兒園一線老師結合本園實際對園本教研提出了思考。園本教研模式、園本教研製度建設、教研管理、園長角色以及實施現狀等也是目前有關園本教研的研究內容。

關於幼兒教師成長,我國學者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幼兒教師素質研究;優秀幼兒教師研究;幼兒教師教育研究。

園本教研剛剛起步,教師專業化成長是幼教改革和發展的迫切需要。本課題欲深入研究“園本教研”這一有效途徑對“教師專業化成長”的促進。

三、研究內容(一)研究的主要內容及框架(1)園本教研中教師亟待提高的能力。

關注園本教研中教師的實際需要。本課題擬深入一線現場調研,分析本園各類層次教師的需求;對本園教師的專業素質和發展需求進行分析;廣泛徵詢教師意見。

(2)園本教研中提高教師專業化程度的策略。

園本教研的過程是一個教師共同參與、相互支援與合作的過程。本課題欲在案例研討式、教研一體式、頭腦風暴式、主題辯論式、螺旋遞進式等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過程中,收集有研究價值的材料,分析、探索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策略。

(3)教師在園本教研中的成長與收穫。 “從問題到課題,從經驗到實驗,從結果到效果”。

本課題欲採用追蹤研究法,將教師課堂教學、教科研工作及教師的專業成長之路緊密聯絡在一起,對比其在園本教研過程的變化,積累有價值、有針對性個案材料,從而檢驗研究過程中探索的策略的適宜性,也為今後園本教研工作的開展,教師專業成長的提升及相關的深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可能有的創新點

將園本教研與教師專業化成長相結合,研究不同層次教師的成長實際,從而總結出適宜的策略,並試圖探索出可推廣的實踐經驗,為相關研究提供豐富的現實依據。

(三)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1.研究重點 重點:在園本教研的實踐與研究中,總結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可操作性強、易於推廣的策略。

難點:如何讓“園本教研中教師專業化成長的策略”可學、可用、可信、可做。

四、預期研究成果 序號 完成時間 成果名稱 成果形式 承擔人 1 20xx.3 相關理論資料綜述 論文 課題承擔者 2 20xx.11 幼兒園教師專業成長現狀調查研究 論文 課題承擔者 3 20xx.6 研究階段性成效 論文 課題承擔者 4 20xx.10 園本教研活動彙總 光碟 課題承擔者 5 20xx.11 教師專業成長足跡 案例集 課題承擔者 6 20xx.12 課題研究報告 研究報告 課題負責人

五、研究方法 :與本課題的研究目標、內容、過程相適應,總體上採用行動研究法,輔以調查法和教育案例研究法。

六、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課題準備階段(20xx.12-20xx.3)

主要工作包括課題申報;有關資料的收集、學習與討論;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相關問題預調查等。此階段由課題負責人組織。

第二階段:課題實施階段(20xx.3-20xx.6)

此階段展開課題研究攻關,主要研究園本教研中教師亟待提高的能力,在實踐中探索教師專業成長策略。預計成果形式是論文、調查報告、教師成長個案分析。由全體研究人員參與。

第三階段:課題總結階段(20xx.6-20xx.12)

課題總結與結題。此階段主要是對全部研究工作進行總結、分析,形成系統的研究材料,領導小組結題。預計成果形式是結題報告、材料彙編、教師成長個案材料。此階段由課題負責人組織。

七、保障條件

本課題在幼兒園協研的《園本教研製度建設》課題的基礎上進行更進一步、更有針對性的實踐探索與研究。在“園本教研製度建設”課題中,探索出了“四大解放”的管理模式,使我園教師達到了“三會一促進”。(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實踐,促進發展)。在園內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研討氛圍。

本課題得到了桂林市教科所曾曉新副所長關注和方向性地指導。課題負責人於麗萍,幼兒園高階教師,1998年獲廣西壯族自治區特級教師,廣西幼教學會會員。現任桂林市解西幼兒園副園長。她率先在桂林市開展“幼兒發展課程”課題研究的試點工作,嘗試《集體活動中的分組教學形式》、《活動區的教育形式》等教學實踐,形成了啟發探索式和直觀性相結合的教學風格。至今她參與了《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在音樂活動中促進幼兒語言發展》《做中學》等13個課題的研究,其中6個已結題,她擔任其中4個課題負責人。撰寫論文30餘篇,多篇論文獲國家、自治區一二等獎。具有良好的理論與實踐經驗、豐富的研究經驗。

課題參與研究人員大多為幼兒園骨幹教師,曾參加國家、省、市各級課題研究,同時具有豐富的一線教學經驗,對課題的理解較透徹。

教師開題報告範文 篇3

一、 選題緣由和意義

根據在南陽以及洛陽走訪調查發現:現如今幼兒教師的工作壓力日益增高,幼兒教師的工作壓力中的自我期望和工作條件、工作負荷、幼兒和家長的評價三個因子對其工作壓力更是影響甚重。為了緩解幼兒教師工作壓力、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加強我國幼兒教育的整體提高,使幼兒教師能夠完全的自我投入到幼兒教育事業當中,特提出緩解幼師壓力,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

二、關於該課題的研究現狀和趨勢

通過走訪南陽,洛陽,包括其它縣級城市幼兒園,以及internet網際網路搜尋,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圖書館調查,對現今幼師工作壓力日益增高,心理健康水平較低以及幼師地位的認可度不夠高的現象有了更深的認識。

現今,我國幼兒園教師的社會地位尚未得到普遍認可,社會上對此還存在各種偏見,致使幼兒園教師的工作壓力不斷加大,逐漸成為高壓力人群。雖然每個職業都有壓力現象存在,而且並非所有壓力都是負面的、消極的,但是壓力增大到使人“不能承受”,以及整個職業群體都存在相同的負擔加重和壓力增大的問題時,將會成為職業發展的阻礙,對職業群體的發展十分不利。因此,本研究嘗試編制幼兒園教師工作壓力問卷,希望通過對幼兒園教師工作壓力狀況及相關因素的調查研究,分析相關因素與幼兒園教師工作壓力的關係,並提出建議,以減輕幼兒園教師的工作壓力,進而提高幼兒園教師群體的職業素質。

三、研究內容以及解決方法

(一)幼兒園教師的工作壓力相關因素:

1. 工作特徵

2. 家庭及社會

3. 幼兒園管理

4. 職業發展

5. 壓力反應

(二)針對以上因素提出的應對措施:

1. 關戶幼師,提供輕鬆的環境,科學安排工作,勞逸結合,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2. 實行分班倒班制度讓幼師有充足的自我調節空間,給予幼兒園教師更多的鼓勵和支援

3. 從實際出發,減少不必要的工作負擔,提高幼兒園教師的積極性

4. 關注幼兒園教師的成長髮展需要,關注高學歷教師的發展需要,提供自我發展和完善的機會,減輕職業發展壓力

5. 因時制宜,讓孩子反過來“教”老師。

幼兒園教師這一行業制度還不夠完善,導致幼師工作壓力過重,現如今,必須通過以上措施來緩解幼師的壓力,才能讓我國的學前教育事業得到一個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 王小鶴:《幼兒教師職業壓力的現狀與對策》,平頂山學院學報,20xx/3,P28

[2] 陳明麗、許明:《國外關於教師職業壓力的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3,P24

[3] 王重鳴,王劍傑:《職業緊張因素的結構關係分析》,心理科學,1995/18,P263-267

[4] 陳德雲:《教師壓力分析及解決策略》,外國教育研究,20xx/12,P13

[5] 張海芳:《山區中學教師心理壓力的調查》,現代教育論叢,1993/4,P12

教師開題報告範文 篇4

一、課題的概念界定

在現代認知科學、資訊科學等學科發展的推動下,教師的工作越來越成為高度複雜的創造性工作,成為具有自己獨特職業特徵的不可替代的專業活動,課題園本教研中教師專業成長的策略研究開題報告。“教師專業化”就是這樣一種變化的概括和反映。它包括專業精神、專業能力和專業發展三個層次。教師專業化成長是指為教師創設和提供最佳的學習和成長環境,使得教師不斷追求自身提高和專業發展的精神需要、創造(智慧)需要、學科知識需要、智慧結構需要和教學能力需要,並通過自己的專業發展增強專業的不可替代性。

“園本”有三方面的含義:一是為了幼兒園,二是在幼兒園中,三是基於幼兒園。園本教研就是以示範幼兒園或中心幼兒園為研究基地,以教師為研究的主體,以教師在幼兒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真實問題為研究物件的研究。它既是一種制度也是一種研究方式。園本教研致力於解決我們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真實問題,或者幼兒園教學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惑,這些問題都是幼兒園或教師所面臨的實實在在的問題,而不是外部強加的。這些問題的解決主要應該靠我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去研究、去實踐。研究的主體是我們的教師,是教師對自己的教育實踐進行反思,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

二、研究背景

1.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開展園本教研,教師有哪些能力亟待提高?

(2)如何在園本教研中,提高教師的專業化程度?

2.研究的意義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教育活動的組織和實施過程是教師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的過程”,是“教師運用專業知識審視教育實踐,發現、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其自我成長的重要途徑”。《綱要》明確提出了教師應成為幼兒發展的促進者,併成為教育的研究者與不斷充實、完善的自我成長者。其對教師角色的新要求意味著對幼兒教師素質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戰。新《綱要》的教育理念的貫徹實現關鍵在教師。能否對幼兒實施高素質的教育,促進幼兒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關鍵在於教師的素質。而作為專業教育者,教師的素質首先體現在教師的專業素質上,教師的專業素養既是幼兒園教育品質的體現,又是幼兒園達成專業幼教目標的保證,所以基於教師專業素質發展需要的專業成長顯得尤為關鍵和重要。

推行園本教研的初衷,在於讓教師通過積極有效地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全面落實教改的目標,切實提高課程實施和教學實踐的質量,並在這個過程中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師進行課程建設的能力。

3.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可以說,國外同一領域對教師的專業成長研究要比我們國內起步早,領先的多。他們早已經認識到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性,認識到21世紀的教育不是以技術主義、操作主義、功利主義為特徵的,而是充滿愛與平等對話的過程。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反思被廣泛地看做教師職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教師的專業成長是一種自我反思的過程。“外在促進因素是否對教師專業發展產生影響以及影響的程度如何,還是取決於教師是否有‘反思’、反思的指向(專業行為或專業發展)和反思的深度,取決於教師的自我專業發展意識”。反思幫助教師把經驗和理論聯結起來,從而更加有效地運用自己的專業技能。

教師專業成長非常需要一種能結合理論與實踐,顧及教師需要的“教師本位”的教師培訓模式。我國對教師專業成長的研究已經逐步重視起來,從國家到地方不斷地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師培訓,但只是以教師的專業成長對教育、學校、學生的影響為出發點進行的研究和培訓,沒有從教師本身需要出發——他們自身專業成長的需要,去進行研究。

目前,我國探討園本教研有關問題的者主要有華東師範大學朱家雄教授、李季湄教授,南京師範大學許卓婭教授、趙志毅教授以及中央教科所的劉佔蘭教授等,此外還有許多幼兒園一線老師結合本園實際對園本教研提出了思考。

關於幼兒教師成長,我國學者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幼兒教師素質研究;優秀幼兒教師研究;幼兒教師教育研究。

園本教研剛剛起步,教師專業化成長是幼教改革和發展的迫切需要。本課題欲深入研究“園本教研”這一有效途徑對“教師專業化成長”的促進。

三、研究內容

(一)研究的主要內容及框架

(1)園本教研中教師亟待提高的能力。

關注園本教研中教師的實際需要。本課題擬深入一線現場調研,分析本園各類層次教師的需求;對本園教師的專業素質和發展需求進行分析;廣泛徵詢教師意見。

(2)園本教研中提高教師專業化程度的策略。

園本教研的過程是一個教師共同參與、相互支援與合作的過程。本課題欲在案例研討式、教研一體式、頭腦風暴式、主題辯論式、螺旋遞進式等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過程中,收集有研究價值的材料,分析、探索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策略。

(3)教師在園本教研中的成長與收穫。

“從問題到課題,從經驗到實驗,從結果到效果”。

本課題欲採用追蹤研究法,將教師課堂教學、教科研工作及教師的專業成長之路緊密聯絡在一起,對比其在園本教研過程的變化,積累有價值、有針對性個案材料,從而檢驗研究過程中探索的策略的適宜性,也為今後園本教研工作的開展,教師專業成長的提升及相關的深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可能有的創新點

將園本教研與教師專業化成長相結合,研究不同層次教師的成長實際,從而總結出適宜的策略,並試圖探索出可推廣的實踐經驗,為相關研究提供豐富的現實依據。

(三)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1.研究重點

重點:在園本教研的實踐與研究中,總結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可操作性強、易於推廣的策略。

難點:如何讓“園本教研中教師專業化成長的策略”可學、可用、可信、可做。

四、預期研究成果

與本課題的研究目標、內容、過程相適應,總體上採用行動研究法,輔以調查法和教育案例研究法。

五、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課題準備階段

主要工作包括課題申報;有關資料的收集、學習與討論;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相關問題預調查等。此階段由課題負責人組織。

第二階段:課題實施階段

此階段展開課題研究攻關,主要研究園本教研中教師亟待提高的能力,在實踐中探索教師專業成長策略。預計成果形式是論文、調查報告、教師成長個案分析。由全體研究人員參與。

第三階段:課題總結階段

課題總結與結題。此階段主要是對全部研究工作進行總結、分析,形成系統的研究材料,領導小組結題。預計成果形式是結題報告、材料彙編、教師成長個案材料。此階段由課題負責人組織。

六、保障條件

本課題在幼兒園協研的《園本教研製度建設》課題的基礎上進行更進一步、更有針對性的實踐探索與研究。在“園本教研製度建設”課題中,探索出了“四大解放”的管理模式,使我園教師達到了“三會一促進”。(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實踐,促進發展)。在園內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研討氛圍。

本課題得到了桂林市教科所曾曉新副所長關注和方向性地指導。課題負責人於麗萍,幼兒園高階教師,1998年獲廣西壯族自治區特級教師,廣西幼教學會會員。現任桂林市解西幼兒園副園長。她率先在桂林市開展“幼兒發展課程”課題研究的試點工作,嘗試《集體活動中的分組教學形式》、《活動區的教育形式》等教學實踐,形成了啟發探索式和直觀性相結合的教學風格。至今她參與了《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在音樂活動中促進幼兒語言發展》《做中學》等13個課題的研究,其中6個已結題,她擔任其中4個課題負責人。撰寫論文30餘篇,多篇論文獲國家、自治區一二等獎。具有良好的理論與實踐經驗、豐富的研究經驗。

課題參與研究人員大多為幼兒園骨幹教師,曾參加國家、省、市各級課題研究,同時具有豐富的一線教學經驗,對課題的理解較透徹。

教師開題報告範文 篇5

一、選題依據及意義(不少於300字)

教育實習是高師院校教師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是促進學生教師職業意識形成、角色轉換和職業定位的重要過程。為基礎教育培養高質量師資,是高師院校生存和發展的立足點和生長點。(先總說教育實習的重要性,這是選題依據之一。)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給高師院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對教育實習的理念和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高師院校教師教育課程幾十年來變化不大,教育實習的時間偏短,教學內容與基礎教育脫節,教學理念落後,教學方法陳舊,高師院校培養的準教師不能完全適應基礎教育新課改的需要。(分析目前教育實習存在的突出問題,說明改革的必要性,這是選題依據之二。)為此,在新課程背景下,加大教育實習的改革力度,更新教育觀念,優化教師教育課程結構,改革教師教育培養模式,加強高師院校與基礎教育的合作與聯絡,建立以實習生為主體的自主、立體、開放的“過程性”教育實習模式,是提高從師任教能力,彰顯高師院校教師教育特色的迫切需要。(提出選題的方向及意義)

二、研究目標與主要內容(含論文(設計)提綱,不少於500字)

1.研究目標:

由於高師院校培養的是面向基礎教育的未來教師,而教育實習又是培養學生從師任教基本能力,陶冶學生高尚師德情操的重要途徑。隨著新世紀國內外教育形勢的發展,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和新課程改革的蓬勃開展,基礎教育對高師院校教師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對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現狀、改革的目標、結構、內容、教學方式、評價體系等的深入研究,更新舊的教育實習觀念,改革舊的教育實習管理執行模式,在借鑑當前區內外實習研究與實踐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適應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和新型教師培養需要的實習新模式,切實提高師範生從師任教的能力,為我區教師教育改革與發展以及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一種有益的借鑑。(研究目標就是要說明通過對什麼內容的研究,運用什麼樣的手段,解決什麼樣的問題,達到什麼樣的目的。這段寫的目的,要與下面的“主要內容”有關聯,但不是照抄。)

2.主要內容(提綱):

①當前素質教育和新課程實施的基本情況;

②新課程對高師院校的教育提出的新挑戰;

③區內外高師院校教育實習模式比較研究;

④高師院校教育實習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⑤高師院校教育實習改革的對策研究;

⑥新課改背景下高師院校教育實習質量評價體系研究。(這部分是對目標的具體化,可提綱挈領地寫,但要呼應目標提到的研究內容)

三、研究方法和手段

(一)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蒐集整理相關研究資料,為研究做準備;

2.調查研究法:通過訪談、問卷、統計分析等,把握新課改和高師院校教育實習的現狀、存在問題和解決辦法。

3.比較分析法:比較國內外、區內外不同地區之間教育實習的差別,從中找出改進的對策。在課題研究過程還將廣泛徵集其它高師院校的做法,努力使課題更加完善,更有現實意義。

(二)研究手段

教師開題報告範文 篇6

目前,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在學位論文開題報告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題目與撰寫內容不符,調查問卷設計的科學性、有效性把握不準,研究重點與選題的依據、意義不明確,研究框架設計不合理等方面。導致這一個狀況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學術態度不嚴謹;另一方面是目前田徑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往往在人文社科類領域確立論文選題,由於選題與所學專業脫離,且相關學科知識掌握較薄弱,致使最後諸多問題暴露。為了使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在撰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時條理更加清晰、闡述更加準確、思路更加透徹,歸納、總結了以下幾點意見,希望對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開題工作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文獻綜述是完成高質量開題的關鍵

根據調查得知,近幾年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在撰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時出現的普遍問題是,對文獻資料研讀不夠,對研究背景的瞭解不夠深入,對研究方向國內外的具體進展掌握的不全面、不詳細,資料引用的針對性、可比性不強,有些研究生甚至沒有完全明確撰寫開題報告與文獻綜述的區別,更多的是對前人研究工作的敘述,而對自己的研究設計介紹得甚少。

(二)研究內容的涵蓋是體現開題細膩程度的重要標誌

研究內容的涵蓋應力求精簡透徹、主次分明。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每個人的報告時間是有規定的,一般在10-15分鐘不等。在有效的時間裡,既要做到報告內容明確,又要控制在一定時間內完成,這就對報告人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借鑑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及專業人士的意見,開題報告的主要內容應包括:選題依據,選題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課題進行的途徑,步驟及設想,課題的創新之處和預期的創造性成果,課題進行時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準備採取的應變措施等幾個方面。選題的依據、意義應極具針對性地指向初擬題目,按其研究內容刪選代表性較強的文句作為報告的重點,體現條理化與清晰化;在撰寫國內外研究現狀時應注意,要將其內容層次化,把歸納、總結出來的文獻分列為不同的類別,一般可分為基礎理論研究、現狀性綜述及分析對比性研究等三個方面。同時,還應注意文獻羅列的規範性,所列的內容都應按相同的格式、按事物發展的一般性規律有序地排列

課題進行的途徑、步驟及設想是開題報告的重點部分之一,主要包括研究途徑、研究方法、研究步驟、初擬的論文框架及可行性分析五個方面,在闡述研究途徑時應說明將運用哪些學科知識、以怎樣的視角作為切入點,並將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內容、研究的重點與難點闡述清楚,主要運用的研究方法、手段應詳細說明。研究的步驟一般按課題預期的研究程式,以時間劃分階段,從頭到尾進行羅列。至於論文的初擬框架,無論是在開題報告中,還是在論文的撰寫過程中,都應視為一個極其重要的部分,需要仔細的揣摩和反覆的斟酌,還應與導師進行積極的溝通與交流,以確保初擬框架設計得更加周密、更為合理。可行性分析則要抓住其內涵撰寫,明確闡述現階段已具備的研究條件與尚缺少的研究條件和擬解決的途徑等。對課題的創新之處和預期的創造性成果的闡述應重點說明,在課題的相關研究領域中,前人累積了哪些研究成果,研究了哪些方面的內容,本課題與他人研究的側重點和不同之處,並圍繞研究的目標,簡要闡述課題的創新點及其成果的形式。

(三)學術態度的嚴謹與否是制約學術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通過走訪相關領域的專家得知,目前,在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報告中存在著明顯的學術不嚴謹現象,主要表現在,開題報告中的錯字與漏字較多、文句表述不通順和不完整、論述條理不清晰、參考文獻的書寫格式不規範、撰寫開題的整個思路不明確、研究的重點難點把握不住等。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術水平的提高。因此,為了使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的學術水平與寫作能力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改進,除了端正學習態度以外,還必須重視研究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基本功的訓練。

研究性思維能力由以下三個要素構成:

一是思考,思考是研究的前提,假如研讀材料時感悟不出它們可以解釋的物件,瞭解某個研究領域時不知道可以深入探討的問題,專研某篇學術文章時找不出其薄弱環節,運用別人的理論觀點時不明白其精髓,收集眾多資料後卻不清楚應從哪個方面入手,高質量的開題報告就寫不出來。所以,必須善於懷疑,勤于思考;

二是積累,積累是研究的基礎,學問是積累出來的,知識儲備多了,就容易駕輕就熟,得心應手。不善於積累,經常前讀後忘,就不能適應日後研究工作的進一步深入,所以要善於累積,做好讀書筆記;

三是分析,分析是研究的手段之一,與思考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經常思考有利於分析能力的提高,但經常思考不等於分析能力就一定強,所以,要學會思考,並把握好思考的方向,否則,思考的結論就會出現反差,就會變成一種低水平的思考。

小結

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的開題報告不是形式,故此,一定要研究實質。為了能使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的學術水平、研究能力和開題報告撰寫能力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高,首先,研究生必須從思想上重視開題報告,在平時的學習中注意積累,加強思路梳理、文句表達等方面基本功的訓練,尤其要注意培養通過理論思維發現問題的研究能力。開題報告是研究工作的開始,良好的開端才能為高質量的學位論文奠定實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