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在全縣農業農村工作三級幹部會議上的講話

欄目: 會議發言稿 / 釋出於: / 人氣:2.58W

同志們:

在全縣農業農村工作三級幹部會議上的講話

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認真學習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中發〔2005〕1號)和省、市農業農村工作會議,以及縣委十屆七次全會精神,回顧總結全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的成績,分析面臨形勢,安排部署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業農村工作,進一步統一思想,明確任務,與時俱進,狠抓落實,全面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開創全縣農業農村工作新局面。下面,我講三個問題。

一、深刻認識“三農”現狀,增強做好農業農村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全縣廣大幹部群眾的艱苦奮鬥,頑強拼搏,我縣農村面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農村經濟持續發展,農民收入不斷增加,農村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一是糧食產量穩定增長,2004年全縣糧食生產總量達到9.99萬噸,比2003年增長6.8%;農業總產值穩定增長,達到39770萬元,比2003年增長18.5%;農民人均純收入穩定增長,達到1145元,比2003年增長10.4%;畜牧業產值快速增長,達到18474萬元,比2003年增長37.6%。二是貧困人口逐年下降,全縣貧困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比重從1994年的84%下降到27.6%;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全縣計劃生育率達到62.91%,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2‰以內;青壯年文盲率下降,“掃盲”通過省級驗收,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2.6%。三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突破,茶、桑、雞、倍、竹等優勢農產業鞏固發展,特色經濟格局初步形成,農村產業結構和佈局漸趨合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農村水利化程度提高到26.7%,實現了村村通電,農村電價有所降低,程控電話實現鄉鄉通,行動電話逐步向重點村組覆蓋;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取得突破,通過實施長防、天保、退耕還林和農村能源建設等工程,較好地遏制了水土流失惡化的趨勢,促進了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農村改革取得突破,成功進行了“村改”,順利完成了第二屆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農村稅費主體改革完成,農民負擔得到減輕。四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得到加強,全縣共建立星級文明戶2萬餘戶,農村廣播電視覆蓋率不斷提高,先進農業實用技術和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被大多數的群眾所接受;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得到加強,村民自治不斷完善,基層民主不斷擴大,群眾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不斷提高,農村社會治安明顯好轉,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得到有效保護,全縣農村社會穩定;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得到加強,以 “三學”和實施“雲嶺先鋒”工程為契機,認真學習和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使廣大農村黨員群眾的黨性修養不斷加強,理想信念進一步堅定,以黨支部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不斷得到夯實。五是農村醫療衛生狀況發生變化,通過加強農村醫療網點建設,農村群眾享受醫療衛生保健的覆蓋面不斷擴大,傳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遏制,人們的健康水平不斷得到提高;農村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發生變化,隨著經濟的發展,大部分農民擺脫了貧困,生活環境不斷改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農村群眾的思想觀念和精神面貌發生變化,發展意識、科技意識不斷提高,商品觀念、開放觀念不斷增強,生產生活方式有了較大轉變,人心思進、人心思變、人心思富的良好氛圍日趨濃厚。

在充分肯定成績和發展變化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一些長期困擾我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一是農村經濟總量小,農業綜合素質低,比較效益不明顯,農民增收渠道狹窄,增收比較緩慢;二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靠天吃飯的狀況未能根本改變,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小康目標很不適應;三是農業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生產規模化程度低,特色不特,優勢不優,缺乏支柱產業,農村產業呈現散、小、亂的狀況,極少數產業呈下滑趨勢;四是農產品科技含量比較低,與市場的對接不好,應對市場變化、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差;五是勞動者素質不高,商品觀念、市場觀念、效益觀念仍然不強,生產上的盲目性、隨意性較為突出;六是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數量少,科技含量低,龍頭企業沒有真正形成,帶動輻射力弱,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農業產業化程序緩慢;七是農產品銷售市場、農業資訊網路和農村經紀人隊伍建設滯後,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八是農村貧困面較大,低水平、低標準的溫飽較多,相當數量的農村貧困人口貧困程度較深,自我發展的能力弱,扶貧開發的任務還相當繁重;九是少數鄉村幹部的思想不夠解放,政治素質不高,工作能力和責任心不強,工作措施不力,工作成效不明顯;十是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比較薄弱,人民群眾對黨風社風不夠滿意;十一是縣鄉兩級黨委、政府領導農業農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跟不上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期的領導方式和管理模式上,等等這些問題,務必引起全縣各級黨組織、各級各部門和廣大幹部群眾高度重視,充分正視困難和問題,搶抓機遇,採取切實有效的戰略舉措,強化農業的基礎地位不動搖,突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民增收兩個戰略重點,下決心、花大力氣加快農村經濟發展。

二、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增強全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縣農業農村工作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緊緊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業科技措施推廣力度,在規劃制定、體制改革、工作部署等方面進行調整,逐步形成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努力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特色農業、現代農業轉變,從小生產、溫飽型農業向市場化、小康型農業轉變。

(一)認真學習貫徹中央一號檔案精神,用一號檔案精神統領農業農村工作全域性。最近,黨中央、國務院以“中央一號檔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這是繼2004年後黨中央、國務院在新世紀發出的第二個“一號檔案”, 2004年“一號檔案”的核心是促進農民增收,2005年“一號檔案”的核心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兩份檔案是一脈相承、相互依存的,都是為了解決新的歷史發展階段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大舉措。中央一號檔案,強調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要把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這既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又是促進農民增收的必要條件;既是解決當前農業發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強農業發展後勁的戰略選擇;既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又是實現農村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各級各部門要迅速掀起學習高潮,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檔案”精神,把學習貫徹中央“一號檔案”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首要任務,學習好、領會好、掌握好、貫徹好,切實轉變作風,狠抓工作落實,真正把“三農”問題當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求真務實,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把中央的政策和我縣的實際結合起來,細化、實化、具體化,確保不折不扣落實到位,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尤其是縣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要結合實際,以市場為主線,以優勢農產業為重點,以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為支撐,以深加工企業為龍頭帶動,以優惠政策和保障措施為動力,制定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的具體方案,周密安排,突出重點,區分層次,精心組織,切實抓好貫徹落實。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以實際行動真情關愛農民,真誠對待農民,真心幫助農民,努力營造支農護農的良好氛圍,儘快實現“三農”工作有新突破,開創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局面。

首先,要充分認識“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和長期性、複雜性、艱鉅性。清醒地認識到沒有農村經濟的大發展就沒有全縣經濟的大發展,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全縣的穩定,沒有農村的小康也就沒有全縣人民的小康。近年來,我縣農村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取得了新的進步。能否繼續保持這一良好勢頭,關鍵在於我們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正確判斷和把握當前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形勢,揚長避短,驅利避害,克服盲目樂觀的思想,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真抓實幹的作風,始終做到對“三農”工作不能有絲毫的鬆懈和麻痺。實事求是地講,當前我縣農業的發展、農村的進步,還處於低起點、低水平的發展和進步,農業依然是全縣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農民增收的幅度還比較小、增收的難度還比較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的狀況一時難以根本改變,農業綜合素質低、整體效益差的局面並沒有改觀,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呈繼續擴大的趨勢,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後的狀況還沒有發生根本變化。這些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我們就不能鞏固和發展我縣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社會穩定的大好局面,就無法實現我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巨集偉目標。

胡錦濤同志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指出,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援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現象,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現象。這一重要論斷,為我們在新時期破解“三農”難題指明瞭方向。目前,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與全國、全省、全市還有較大差距,突出表現為工業化、城鎮化還處於初始階段,自身的基礎和條件尚不具備“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能力。面對現實,我們不能悲觀失望,必須充分認識到現在全國總體上已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我們要積極主動地順應這一趨勢和潮流,緊緊抓住國家整體綜合實力增強、調整政策為貧困地區解決“三農”問題、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機遇期,充分認識到我縣解決“三農”問題的優勢和條件,千方百計謀求我縣解決“三農”問題的措施和辦法。我們還要看到,農業在我縣改革發展大局中的基礎地位將長期不會改變,我們搞工業化、城鎮化、第三產業服務化仍然需要依靠農業。此外,我們要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建設平安鹽津、和諧鹽津,更離不開農村經濟的穩定和發展,我們堅持以人為本、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也決不能忘記農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全縣各級黨組織、各級各部門一定要充分認識“三農”工作的長期性、艱鉅性和複雜性,切實把“三農”問題作為我們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扶貧,關鍵在工業化的基本方針不動搖,堅持把工作的重點放在農村不動搖,堅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不動搖。

其次,要認真貫徹中央一號檔案精神,把惠農政策落到實處。把中央的政策原原本本交給群眾,把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到實處,確保中央的惠農政策真正惠及廣大農民,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廣大農民發展農村經濟、搞好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是保證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有效途徑。縣、鄉、村三級要採取有力措施,確保中央、省、市、縣對農業的投入全部用在農民身上,確保對農民的減免和補貼政策到位。要認真落實好糧種補貼、退耕還林、取消農業稅等政策措施,切實抓好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和市場管理,嚴厲打擊化肥、農膜等農用物資亂漲價和製售假冒偽劣農資商品等坑農害農行為,整頓和規範農資市場秩序。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投入,特別是新增財力要更多地向農業農村傾斜,積極鼓勵多元化、多渠道的資金投入農業,讓農民更多地享受到公共財政提供的公共服務。要嚴格執行國家耕地保護政策,堅決制止和糾正違法違規佔地行為,提高耕地質量,實現佔補平衡,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不下降。要加強農田水利和生態環境建設,提高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加大農業科技措施的推廣力度,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農業發展環境,大力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競爭力。

再次,要把學習貫徹中央一號檔案與學習貫徹《雲南省農村工作守則》緊密結合起來。《雲南省農村工作守則》是省委、省政府根據全省農業農村經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的實際,制定的一個規範化、制度化的重要檔案。各級各部門要把認真學習《守則》、執行《守則》作為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檔案的重要內容,讓廣大農民熟悉掌握《守則》的內容,用《守則》強化廣大幹部服務農民的意識,規範廣大幹部服務農民的行為,創造愛民親民、利民惠民、安民護民的良好氛圍。

(二)與時俱進,明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縣農業農村工作的思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縣農業農村工作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認真貫徹中央、省、市的支農政策,統籌城鄉發展,把推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程序作為解決我縣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根本途徑,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加大對農村的支援力度,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鎮支援農村,用抓工業的理念來謀求農業的發展,加強農業綜合能力建設,切實抓好糧食生產,繼續優化農業結構,突出特色,做大做強做優農業主導產業,不斷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農業組織化的協作能力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加快實現農業產業化、農民組織化、農村城鎮化。

各鄉(鎮)和涉農部門要結合實際對農業農村工作提出具體的貫徹意見。要從全域性的、戰略的高度看待“三農”問題,進一步提高對農業農村工作重要性的認識,統一思想,做到在思想上切實加深同農民群眾的感情,尊重農民,愛護農民;在作風上更加紮紮實實,深入農村,瞭解農村;在工作上真正把農業放在重要位置,關心農業,支援農業,解決農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是全面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檔案精神的需要,也是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全面建設小康鹽津的需要。

(三)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努力實現農業產業化新突破。一是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業增效。充分發揮我縣資源優勢和特色優勢,以茶、桑、雞、倍、竹五個優勢農產業和畜牧業、蔬菜、乾果等產業為重點,在切實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進一步做強做大做優我縣優勢農產業,逐步形成有規模、有品牌、有市場、有效益,逐步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場競爭力的產業帶、產業群,不斷提升農業競爭力。當前,要圍繞優勢農產業,不斷優化品種結構和區域佈局,擴大其產量和產值規模,發展區域特色經濟,促進“一鄉一產業”、“一村一品”和專業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改造和新建標準茶園4萬畝,更新改造標準桑園3萬畝,建設無公害蔬菜基地5萬畝,更新改造竹子10萬畝,建設五倍子示範基地1萬畝,烏骨雞飼養總量達到100萬隻以上。對以上產業發展,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向適宜地區轉移、集中,決不能撒胡椒麵,重點是要縮小戰線、集中優勢、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確定比較優勢強的產業進行集中扶持發展。大力扶持縣茶葉公司、林化廠、繅絲廠、一枝春罐頭廠等農業龍頭企業;想盡千方百計的辦法,降低准入,盡最大優惠,引資建設1至2個真正具有龍頭帶動作用的農業龍頭企業,實現公司與基地農民、生產與加工、產品與市場對接,帶動農業優勢產業的大發展。二是大力推進農民組織化,促進農民增收。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鼓勵涉農公司組織、大戶牽頭、農村能人,以公司加基地連農戶、公司加協會連農戶的模式,培育和發展專業協會或合作社,把千家萬戶分散經營的小生產與大市場結合起來,通過推廣新品種,使用新技術,把傳統生產方式變為現代化的組織模式,通過培育農業專業合作組織,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帶動資訊化進村入戶,帶動農民增收。各鄉(鎮)要圍繞五個優勢農產業,選擇1至2個適宜本鄉(鎮)發展的優勢農產業,確定1至2個專業村大力培育發展。縣政府農業優勢產業辦要搞好規劃佈局,縣農業局、林業局、扶貧辦、科委、科協等涉農部門要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集中扶持發展優勢農產業。縣委政策研究室要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上為縣委、政府當好參謀和助手。同時,鼓勵社會能人和大力吸引外商採取承包、租賃等手段,投資建設庭院經濟式的現代專業型特色農業,建立示範典型,夯實農村經濟發展的科技基礎。三是大力推進農村城鎮化,提高農民生活質量。要把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聚集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一項根本任務,不斷優化農民進城鎮的政策環境,引導和鼓勵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逐步減少農村人口。當前,要下大力氣加快以縣城為中心、“兩路”沿線鄉(鎮)為重點的小城鎮建設步伐,下功夫搞好濱江路和沙坪橋商貿中心建設,改變城鎮化嚴重滯後的局面,努力使城鎮化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統一。

(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基礎設施脆弱,仍然是制約我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瓶頸”。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縣要積極爭取國家投資,想方設法吸引外資,大膽使用信貸和民間資金,不遺餘力地抓好農田水利、電力、交通、能源、通訊、教育、衛生、計生、生態環境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要加快改革步伐,創新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管理體制和投融資機制,鼓勵和支援個人、集體及各類經濟主體多渠道投資開發農業,逐步實現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渠道的投資主體多元化,切實解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積極探索農村取消“兩工”之後,如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新機制、新辦法。要通過嚴格的民主決策程式,按照農民自願、自用、自管的原則,鼓勵和支援農民群眾投工投勞建設其直接受益的中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和公益設施,並參與工程質量和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努力推進“沃土工程”,以高穩產農田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為重點,與扶貧開發、退耕還林、天保工程等相結合,生物、農藝、工程措施相配套,努力培肥地力,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正確處理好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的關係,繼續組織好退耕還林、“天保”、“農村能源建設”等生態工程建設,抓好小流域和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加快農村替代能源建設,發展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要充分發揮供銷社在農產品流通和農業生產資料供應方面的作用,以及在新型農村合作組織中的引領作用。充分發揮涉農部門在農業發展中的科研專業技術作用,創新服務機制,最大限度地服務於“三農”。同時,要推進農業資訊化和農業標準化建設,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五)大力推廣普及農業科技措施,不斷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近年來,我縣農業科技推廣力度較大,農民群眾的科技意識明顯增強,取得的成效較為顯著,但科技成果的轉化運用仍然不快,涉及領域還很窄,尤其是在特色產業開發和農產品加工上,傳統方法較為普遍,以至於很難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因此,我們要正確認識這一形勢,切實把科技推廣貫穿於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始終,樹立科技興農的思想,認真抓好農業科技示範基地的規劃和建設,切實加大對重點產業、重點專案、重點產品的科技投入,力爭在每個鄉(鎮)建立1至2個標準化的農業科技示範基地。繼續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大力支援和鼓勵農科人員以資金、技術管理等方式,創辦、領辦、聯辦農產品基地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實踐中培養一大批科研型的經營管理複合型人才,使之在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實現自身更大的價值。要繼續加強與省內外、市內外、縣內外科研單位的合作與交流,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和關鍵技術的引進,進一步加大良種良法的推廣力度,認真做好農業科技適用技術的引試和推廣,不斷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要在加強對農民科技培訓的同時,組織動員廣大科技人員進村入戶,開展農技推廣和技術服務,做到技術人員到戶、技術要領到人、科技成果到田。

(六)狠抓扶貧開發,努力在扶貧工作上有新突破。扶貧開發是解決農村弱勢群體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要緊緊圍繞解決溫飽、穩定脫貧、加快致富、全面發展的總目標,認真抓好整村推進、產業開發、勞務輸出、專項安居四項重點工程。以增加貧困人口收入為核心,以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以創新扶貧機制為動力,立足資源優勢,整合資金、集中力量,協同作戰、合力攻堅,堅持開發式扶貧,加速解決極端貧困人口脫貧問題。對列入扶貧開發的貧困村,要以實施整村推進專案為切入點,整合資源、完善規劃,突出重點、量資而行,集中力量解決貧困群眾最需要又可能完成的專案,努力改善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要扶持每個貧困村培育1至2項持續穩定增收的產業,加快實現穩定解決溫飽的目標。切實加大產業扶貧力度,扶貧部門要結合實際,抓緊制定出一個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使之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繼續實施好專項安居工程,重點解決居住巖洞、窩棚、杈杈房的特困戶。繼續實施好易地開發扶貧,認真抓好轉移銜接工作。落實好小額信貸措施,認真總結和汲取多年來的教訓,進一步建立健全管理機制,落實回收保證措施,使小額信貸發揮最大的扶貧效益。積極爭取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援,進一步建立健全扶貧新機制,拓寬社會幫扶面,積極引進和認真實施好外資專案,不斷增強貧困村的發展活力。繼續實行部門掛村、幹部包戶扶貧的工作制度,尤其是要認真落實縣委、政府扶貧幫困的政策措施,按照扶貧掛鉤的原則和目標要求,聯絡領導和各掛鉤聯絡的縣直部門,要全面開展好掛鉤幫扶工作,採取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的方法和選派各方面表現較好的幹部到掛鉤村蹲點幫扶等方式,強化責任,切實做到不脫貧不脫鉤、不脫貧不離村。要加強扶貧資金和專案的管理,今後所有扶貧資金的分配和使用要推行公示、公告制度,嚴格檢查審計,嚴肅查處坑農害農案件,嚴厲打擊“三亂”行為,確保資金及時足額到位,使有限的資金髮揮應有的扶貧效益。

(七)繼續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增強農村經濟發展動力。認真落實農村土地承包政策,推進土地徵用制度改革。認真開展調研,抓好縣、鄉黨政機關機構改革,力求在轉變職能、優化結構、健全機制等方面有新突破。在國家深化財政體制改革的框架內,合理調整縣、鄉(鎮)之間的財力分配關係,逐步理順縣鄉財政體制,確保鄉(鎮)政權的正常運轉。努力探索適應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的投融資體制和農業資本化執行機制,逐步建立起以農戶、企業為主體,財政資金為導向,金融、信貸、社會為重要渠道的多層次、多元化的農業資本投入體制和機制。積極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進一步明晰產權、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提高管理水平,增強農村信用社的支農能力。繼續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理順經營管理關係,扶持發展一批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充分發揮供銷社、農業部門等農業資訊中心作用,引導、帶動農民進入市場,成為農產品市場營銷的主導力量,強化其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好務。

(八)認真實施好勞務輸出工程,不斷提升勞務輸出的質量和水平。勞務輸出是我縣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據統計,2004年我縣的勞務經濟已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

35%。但是,由於我縣外出務工人員整體素質不高,缺乏相應的技術技能,使我縣勞務輸出的質量和水平不高。為此,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堅持政府引導、資訊指導、市場運作、個人自願的原則,切實加強對勞務輸出的領導。當前,要把工作的重點放在對外出務工人員職業技能、法律觀念、維權知識等方面的培訓上。要儘快組建勞務輸出資訊中心,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資源共享,採取整合現有的縣農廣校、縣職中等教育資源和在各鄉(鎮)設立培訓站等方式,下大力氣抓好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職業技術技能培訓,注意與勞務市場需求接軌,突出職業技術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實效性,使之成為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的重要途徑,成為增強外出務工人員本領、提高外出務工人員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成為農村勞動者獲取一技之長的重要場所。縣勞務輸出辦要積極探索輸出地服務和輸入地管理的新辦法、新模式,積極推行“定單輸出”,為外出務工人員創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尤其要進一步摸清家底,編制好發展規劃,使勞務輸出健康有序的推進。

(九)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一是要鞏固“普六”、“掃盲”成果,狠抓教育“普九”工作。繼續深化教育管理體制和辦學體制改革,調整優化校點佈局,整合教育資源,提高“兩基”質量。拓寬思路,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著力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讓適齡兒童都能進校讀書。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教師結構,提高師德師風和業務水平。在加強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重點培養一批懂農業實用技術、生產加工、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的複合型人才。二是要繼續深化農村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要加快推進衛生改革,整合現有衛生資源,實現優化配置,建立健全競爭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現有衛生技術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抓住國家對西部地區衛生事業政策傾斜的機遇,多渠道籌措資金,切實加強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健全縣、鄉、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控制與救助體系。採取招商引資方式和鼓勵社會能人開辦營利性醫療機構,逐步形成以國家為主、集體和個人為輔,競爭激烈,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切實降低藥價,解決農村看病難的問題。三是要始終堅持抓計劃生育就是抓經濟發展的觀念,把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作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以農村流動人口、邊遠山區、人口稠密地區為重點,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提高計劃生育率,降低多孩率,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毫不放鬆“一放二扎”,全面開展醫學監護,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切實減少計劃外生育、堅決控制多孩生育,加強流動人口管理,認真落實農村人口獨生子女“獎、優、免、補”政策,強化社會撫養費徵收,採取行政的、經濟的、法律的手段,加大對違法生育案件的查處力度,對國家公職人員違法生育或非法領養一律給予“雙開”處理,嚴格執行“一票否決”、“黃牌警告”制度,嚴肅處理干擾計劃生育工作的行為,積極營造抓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的良好氛圍,推動我縣計劃生育再上一個新臺階。同時,要重視農村文化、體育等事業的發展,不斷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切實抓好“三村”建設、農村“八個一”工程建設、“十星”級文明戶等農村精神文明建立活動,切實改變落後的農村生產生活方式。

三、進一步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不斷提高各級黨組織為農村服務的能力

加強和改進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是促進農村改革發展穩定、加快農村小康建設程序、實現農村長治久安的關鍵。當前,黨的富民政策不斷向農村傾斜,我縣農村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全縣各級各部門要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工作,切實加強領導,正確處理好農村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係。在改革上,一定要同廣大人民群眾的實際承受能力相適應;在發展上,一定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把工作熱情與科學態度統一起來,從實際出發,按客觀經濟規律抓農業農村工作;在穩定上,一定要時刻把維護農村社會政治穩定作為重要的政治任務抓緊抓好,始終把握農業農村工作的主動權。

(一)切實加強對農業農村工作的領導,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全縣各級黨組織、各級各部門要將農業農村工作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經常思考,經常研究,做到計劃早安排、形勢早分析、問題早解決、思路早確定、措施早落實,做到認識到位、領導到位、投入到位、工作到位。縣、鄉兩級農業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和村“兩委”班子,要進一步明確職責、明確分工、建立完善工作制度,充分發揮調查研究、組織協調、巨集觀指導、督促檢查的作用,加強農業農村工作的領導,定期研究農業農村工作,及時解決農業農村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涉農部門要圍繞黨委、政府的總體要求,認真履行職責,分兵把口,抓好落實。其他部門和單位要積極配合、全力支援,努力形成抓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強大合力。

(二)切實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夯實農村經濟發展的組織基礎。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是加強和改進農村工作領導方式的重要舉措,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織保障。要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統一部署,把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與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檔案結合起來,深入開展以建立“五個好”村黨支部、“六個好”鄉(鎮)黨委和先進農村基層黨組織為主要內容的“三級聯創”活動,積極探索讓幹部經常受教育、讓農民長期得實惠的有效機制,形成農村基層黨組織常抓不懈的工作制度。要把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與實施“雲嶺先鋒”工程結合起來,與落實《雲南省農村工作守則》結合起來,在全縣逐步推行農村社會服務代理制,進一步密切黨群幹群關係,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要十分重視村“兩委”和村民小組建設,切實解決好“有房辦公、有人辦事、有錢辦事”的問題。充分發揮黨團員、婦女代表、民兵、科技能手和先富起來的熱心為鄉親們辦事的能人的骨幹作用,在村級組織周圍形成一批擁護黨的領導、熱心為群眾服務的農民骨幹群體。要把基層幹部特別是村級幹部的管理納入法制化和規範化管理軌道,針對個別村級班子“發展無思路、工作無魄力、班子不團結、作風不深入、群眾不滿意”的現狀,及時採取果斷的組織措施予以調整。要創新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注意把農村優秀分子特別是優秀青年吸收到黨組織中來,注意在黨員中培養能人,在能人黨員中培養村幹部,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和階級基礎,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要採取多種方式,加強對鄉村幹部的教育培訓,全面提高農村基層幹部的政策水平和帶領群眾發展經濟的本領,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好務。

(三)切實轉變領導方式和工作作風,狠抓工作落實。進入新世紀,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受巨集觀經濟環境和市場的影響越來越突出。農業已不再是單純的、計劃經濟條件下的農業,農村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村。我們一定要轉變對農業農村工作的領導方式,主動適應由“農業支援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向“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趨勢,徹底改變用領導傳統農業的辦法來發展現代農業的思想觀念、思維模式、運作方法和繼續固守催種催收、在本本上安排種養計劃、形式主義的年終搞檢查評比的老套路,掌握新情況,研究新問題,學會用政策調動農民,用市場引導農民,用科技幫助農民,用龍頭企業帶動農民,用工業化的理念來謀化農業,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領導幹部要帶頭抓好科技示範,黨委、政府要有示範園,村級要有示範田;要用市場經濟的理念來引導農業,幫助農民搞活流通。全縣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正確處理好與人民群眾的關係,把為人民謀利益、辦實事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轉變作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時刻關注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和願望,努力解決好群眾生產生活、子女就學、就醫治病等實際困難和問題。要多到有矛盾的地方去,多到困難和問題集中的地方去,發揚勇於負責、敢於碰硬、艱苦奮鬥、狠抓落實的作風,進一步把心思凝聚在幹事業上,把精力集中在做工作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實上,把本領用在促發展上,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今後一個時期,要把深入農村抓工作落實作為黨員幹部先進性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強化督促檢查,確保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和縣委、政府的各項工作部署真正落到實處。與此同時,要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增加村幹部崗位補貼的政策,積極探索調動鄉村幹部積極性的新途徑,在政治上關心他們的成長進步,在工作上教給他們方法,在生活上幫助他們解除後顧之憂。特別是在他們遇到挫折和遭受不公正非議時,要給予鼓勵,為他們說話,支援他們大膽工作。要引導廣大群眾實事求是地評價基層幹部的工作,公道正派地對待每一個幹部,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

同志們,認真紮實地做好農業農村工作,事關全縣改革發展的大局,事關小康xxx建設的全面推進。全縣各級黨組織、各級各部門和廣大幹部群眾務必樹立一盤棋的思想,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艱苦奮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團結一致,埋頭苦幹,努力開創鹽津農業農村工作的新局面,為加快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而努力奮鬥!

《[推薦]在全縣農業農村工作三級幹部會議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