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民族文化基本狀況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2.99W

**彝族苗族鄉位於隆陽區西北部,怒江東岸。東與雲龍縣漕澗接壤南同板橋鎮楊柳鄉毗鄰,西與芒寬鄉隔江相望,北同瓦馬鄉相連。東西長21公里,南北寬18公里,國土面積300平方公里,林地佔有面積2.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34.7%。全鄉轄19個村委會,115個自然村,175個村民小組,31698人,以彝、白族為主的少數民族12026人,佔全鄉總人口的37.9%。

民族文化基本狀況調研報告

**彝族苗族鄉是古西南絲綢之路的驛站,有廣闊的土地,燦爛的歷史文化及勤勞智慧的人民。自然神韻,奇特環境,賦予了**“搬不完的糧倉、歌舞的海洋,古墓的展廳,天然的氧吧,民族民間藝術之寶庫”的美譽。

**純樸、善良的彝鄉苗家人民歷來重視文化教育的發展。其基本情況如下:

(一)民族文化方面

一、**鄉民族文化基本情況

**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民族民間文化源遠流長,文化遺產遍佈廣泛,其中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形態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和優秀的藝術創造力。典型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的《擦大鈸》和苗族的《蘆笙》。它們深深植根於民間,為各族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在民間應用非常廣泛,當地群眾討親嫁女、戶建喬遷,老人去世、超度亡靈、二月初八“姑娘節”等喜慶節日都要請“擦大鈸”或“蘆笙”班子表演,它們已成為我鄉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和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

近年來,在鄉黨委、政府的領導、重視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援下,我們在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中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擦大鈸》地實地考察指導、挖掘。

二、非物質文化產業“擦大鈸”

“擦大鈸”彝語稱“大鈸聚自得兒”,是流傳在隆陽區**彝族苗族鄉徐掌、白龍井、四棵樹、梅蘭山等彝族聚居村寨的一種集體舞蹈、武術、雜耍、打擊樂演奏於一身的非常優秀的彝族民間舞蹈,曾有省內外文藝界人士把“擦大鈸”與“威風鑼鼓”相提並論,譽為“南鈸北鼓”之稱。

關於“擦大鈸”的起源,史志文獻中無記載,民間也沒有可靠的說法。據藝人們講“擦大鈸”的真正來歷並不知道,只知道是老一輩子傳下來的。目前,徐掌村“擦大鈸”的藝人們公認的老師傅叫茶在(1957年去世),茶在傳授給茶苗興(已去世),茶苗興又傳授給兒子茶發金等一班人,目前已有下一代的年輕人開始學習此項技藝。在徐掌村彝族“擦大鈸”藝人當中,數茶發金掌握技藝最全面,表演水平最高,也是“擦大鈸”的重要傳承人之一,茶發金曾在XX年5月被省文化廳、省民委命名為“雲南民族民間舞蹈藝人”。

“擦大鈸”現在在**鄉徐掌、白龍井、梅蘭山三個彝族寨子,有三支完整的擦鈸隊伍,還有多隻不太完整的活躍在民間,大鈸班子一般由8至10人組成,全是男性。“擦大鈸”的步法以馬步、踏步、蹲步、弓箭步、跳踢步、摸跳步、蹉步、矮樁步為主,鈸位有正鈸、側鈸、胸前鈸、胯下鈸、蓋鈸、潑水鈸、拋鈸、點擦鈸、揉擦鈸等多種擊鈸方式。步法和擦鈸的鈸位、技法,在舞蹈中靈活多變,交織運用,套路有5個,包括“長板、紗帽頂、串花、蒼蠅搓腳、拳打”。表演的時候表演者在保持基本動作風格的基礎上,加入花哨的即興動作,富有逗鬧、嬉戲的情調,使表演更加精彩迷人。

“擦大鈸”除主要演奏樂器大鈸外,常用大鼓、小紅鼓、大鑼、小鈸、嗩吶、大號等作為伴奏樂器。每次表演,都以長號吹長音三起三落開場,緊接著,明亮的嗩吶曲調和熱鬧的鈸鼓打頭引出大鈸鼓舞者的精彩表演。

“擦大鈸”妙在能以一付音色單調的普通大鈸,通過表演者採用不同的鈸位,不同手法和擊鈸的輕重,以強勁而優美的身段動作打出特殊的聲響和韻味,整個舞蹈花樣翻新,生動活潑,自然流暢,真可謂是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和諧統一的藝術整體。於XX年“擦大鈸”被列入保山市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擦大鈸”還多次參加大型文藝節目表演,受到高度讚揚和節目獎勵。

徐掌村“擦大鈸”獲獎情況:

一 1991年參加雲南省首屆民族民間舞蹈比賽獲表演一等獎。

二 1992年參加了在昆明舉辦的“第三屆中國藝術節”中“永昌鈸舞”榮獲組委會頒發的“表演綜合一等獎”和“組織一等獎”。

三 1998年9月參加保山市(小市)豐收50年“擦大鈸”舞臺表演榮獲三等獎和組織獎。

四 XX年至XX年6月兩年參加保山啤酒狂歡節“彝家鈸舞”獲表演節目獎。

五 XX年參加隆陽區舉辦的新農村文藝匯演“彝家鈸舞”榮獲組委會頒發的“表演二等獎”。

三、存在問題

一是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多年來,我鄉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得到了縣、鄉領導的高度重視,給予了大力支援,組織了自己的民間文化表演隊伍,較好地促進了當地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全面深入開展。但少數村組幹部對這項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或者認識膚淺,導致一切與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的工作、活動都難以開展或沒有成效。由於宣傳不夠,引導不深,受益不多,廣大群眾參與保護民間文化的熱情不高,未能積極主動地加入到保護行動中來。民間自發和政府自覺的保護沒有融為一體,文化遺產的保護還未成為全體公民的自覺行為。

二是部分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

調查發現,由於社會加速轉型和激烈變革,民間文化的傳承條件發生了變化,現存的一些極具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譭棄,珍稀罕見的的民俗技藝和文化門類隨著生存土壤和文化生態的變遷而日漸埋沒消亡。

三是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弘揚機制尚需完善。

首先是投入機制,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是社會公益事業,政府投入的民族經費大多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對民族文化的研究、繼承與發揚方面投入相對較少。同時由於很多人對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認識還不夠深刻,認為文化發展都是耗錢的工作,而不能對社會產生增值。其次是獎勵機制,傳承保護民族文化遺產是需要大量的人來實施的,需要對民間藝人給予補貼,需要對從事民族文化搶救、挖掘、整理、研究、傳承有一定貢獻的社會有識之士和文藝工作者給予獎勵。

四是民族民間文化後繼乏人。

原有的一些老藝人相繼去世,現存的許多民間藝人年邁體衰,無法繼續從藝或傳藝;如今的大批年輕人不愛學習,紛紛出門打工。一些老藝人開始擔憂,一旦他們去世,他們會的民間藝術或擅長的絕活就將帶入墳墓。因此,民間文化的傳承隊伍正在萎縮。

四、今後努力方向

一是提高民族文化工作的認識

我鄉豐厚的民族文化資源,正是我們突出的優勢資源。濃郁的民族特色,可以使民族文化產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競爭力。要用科學的發展觀看待本土的民族文化。調查中我們也看到,多數村組領導幹部充分認識到民族文化對於促進經濟建設、鼓舞、凝聚人心的重大意義,十分重視本地區的民族文化工作,親自抓或專人抓,利用有限的資金來保障該項工作的執行,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也有少數村組領導把經濟與民族文化脫離開來,對本地區民族文化漠不關心或知之甚少。所以,提高民族文化工作的認識非常重要。

二是構建民族文化工作政策和機制

根據黨的民族政策和我鄉實際,制定一系列具有強制性的具體的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政策,特別是對文化產業,要制定優惠的扶持政策,發揮民族文化的載體作用。另一方面要制定出相應的民族文化制度,包括民族民間文化研究成果評估制度、民族文化人才培養機制、民間絕藝傳承機制、有關部門合作、互動、交流機制、優秀民族文化工作者和優秀民族文藝作品成果獎勵機制,等等。儘快建立和完善**鄉民族民間文化挖掘、保護、利用和監督、獎罰機制,使民族民間文化的發展步入健康的軌道。

三是加大對民族文化工作經費投入

民族文化事業發展和民族民間文化保護,面臨的首要問題是資金問題。首先,在今後的民族文化工作中,每年安排一定的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經費,用於普查、民間藝術蒐集、整理、挖掘、加工、提高、文藝整合出版、民間藝人補貼、文藝調演等常規性工作。其次,要投入專項資金,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實施精品打造工程,使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更加健康穩定,更加的凸顯**鄉的民族特色。最後,結合我想實際,配合旅遊開發,積極爭取專案,通過招商引資,共同促進我鄉民族文化的繁榮。

(二)民族教育方面

一、 學校基本情況

**人民歷來重視教育的發展,具有悠久的辦學歷史,早在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就開始聘師開辦第一所私塾學校(浪嘎)。全鄉現有國小49所,其中完小19所,村級教學點1所,兩師一校教學點4所,一師一校26所。全鄉國小共有140個教學班(其中複式班13個),在校學生3093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1301人(彝族897人、白族177人、傣族3人、苗族38人、傈僳族31人、景頗族4人、阿昌族2人、滿族59人)。寄宿制學生1034人,全鄉國小有11校辦有寄宿制班,均辦有寄宿制學生集體食堂。

國小現有在編在職教職工179人,其中專任教師174人,合同制職工5人。另外聘請代課教師11人,學生集體食堂臨時工8人。

我鄉原有初級中學1所,於XX年9月申辦為完全中學——西山民族職業技術中學。**中學創建於1977年,經過30多年的發展,現佔地71.8畝,建築面積6741平方米 。學校現有教學班21個,其中國中教學班16個,普高教學班3個,職高教學班2個。XX年在校學1143人,少數民族學生人數為394人,佔學生總數的34.47%,有教師62人,少數民族教師14人,佔總數的22.58%。

二、適齡兒童和少年入學、鞏固、完學率情況

1、全鄉7—12歲適齡兒童總數2968人,已入學2968人,入學率100%。

2、全鄉學齡殘疾兒童1人,已入學1人,入學率100%。

3、XX年9月國小在校學生3182人,XX年8月在校生3182人,輟學率為0。

4、15週歲人口472人,受完初等教育472人,完學率100%。

5、全鄉13—15週歲適齡少年1456人,在國小就讀42人,在國中讀書1210人 在高中就讀41人,國中畢業回家163人。

6、17週歲人口440人,完成初等教育437人,完學率99.3%。

7、小升中情況

XX年國小畢業517人,升入國中508人,其中外地就讀180人(保山民族中學11人;汶上中學169人),在**中學就讀328人,升學率98.3%。

8、中學向外輸送人才情況

XX年,中學向外輸送高一級學生91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36人,佔總人數的39.56%。

三、辦學條件

1、全鄉現有國小49所,其中完小18所,村級教學點1所,兩師一校教學點4所,一師一校26所。佔地面積84531平方米,生均佔有校園面積約27.3平方米;建築面積18818平方米,生均佔有校舍面積6平方米 。現存d級危房5831平方米,危房率31%。在建排危專案有油房國小的明德專案,投資130多萬;**中心國小的教師宿舍樓建設專案,投資約50萬。

2、完全中學一所,佔地面積47896平方米,生均佔有校園面積約42平方米;建築面積6741平方米,生均佔有校舍面積約6平方米,現存d級危房249平方米。危房率3.7%。在建排危專案有學生宿舍樓和學生食堂,投資約150多萬元。

四、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教育

1、強化工作責任,一如既往地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近年來,鄉黨委、政府把發展教育一直襬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以落實。每年召開一次全鄉性教育工作會,簽訂教育工作目標管理責任書,表彰教育工作政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由於一把手以身作則,親歷親為,強化了我鄉教育工作優先發展的責任,依法治教、尊師重教、全民興教的意識在全鄉不斷增強。

2、健全保障機制,在財政運轉十分艱難的狀況下,儘可能調擠資金全力改善辦學條件。堅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教育收費制度規範,學校實行收費、政務公開,嚴格執行收費標準,沒有教育亂收費行為。“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不斷得到完善。教育經費專款專用,教育轉移支付資金、排危專款、扶貧助學資金、半寄宿制經費全部專款專用,沒有佔用、挪用的現象。

我鄉是隆陽區貧困鄉,財政是“吃飯財政”,運轉十分困難。但是,鄉黨委、政府提出“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千方百計保證並逐步加大對教育的投入。開啟思路,廣開門路,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強了學校基本建設。“普九”以來,在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援下,鄉黨委、政府多方籌措經費,加大對教育經費的投入,“普九”以來先後爭取上級專案資金進行危房改造,投入資金約1000多萬萬元,實施了辦學校點的改擴建或易地新建專案工程。新建**中學綜合樓1幢、教師宿舍樓2幢、教學大樓1幢、學生宿舍樓一幢;新建村完小教學樓6幢、教師學生宿舍樓1幢,易地新建村完小教學樓5幢。在爭取上級資金的同時,鄉村也多方籌措資金,先後籌措經費30多萬元用於改善辦學條件。同時把教育轉移支付資金合理用於我鄉改善教學環境,專款專用。與“普九”前相比較,我鄉的教學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19個村完小僅有6家無水泥教學樓。

(二)加大空輟保學力度,鞏固提高“兩基”水平

自九八年“普九”驗收以來,我鄉一直把“兩基”鞏固提高工作放在中心地位來抓,國小入學、鞏固基本上能保持“普九”驗收標準,對於因地方經濟落後,群眾生活困難,無力支援子女上學等多方面的原因導致國中生入學率不高、而流失率過大的實情,鄉黨委、政府及學校歷來高度重視,並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動員學生入學、復學。把“控輟保學”工作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加大了工作力度。

(三)採取措施,抓好本鄉義務教育、學前教育發展規劃

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xx大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加大義務教育、學前教育改革創新力度,拓展優質學前教育資源,推進教育均衡協調發展,提升學前教育質量,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根據《隆陽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認真做好隆陽區中國小“xxx”校舍建設規劃的通知》精神,認真抓好本鄉義務教育、學前教育發展規劃。

1、**鄉成立了以鄉長為組長的“xxx”校園規劃領導小組。制定了《隆陽區**鄉中心學校發展規劃(XX—XX)》。

2、規劃本著集中半學而達到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使投入效益最大化,辦學規模化的目標,根據**鄉XX年0—15歲人口統計表及XX—XX年出生人口預測表,到XX年按每個村委會辦一所國小的佈局思想,結合當地自然因素,合理規劃校點佈局。

(1)繼續走集中辦學的路子,力爭到XX年大多數村委會只辦一所學校。

(2)辦好西山民族中學,實施普高和職業高中教育。

(3)辦好一所幼兒學校。

(4)逐步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管理。

3、貧困學生補助情況

(1)國小對到學校寄宿就讀的學生每月發放生活補助50元。

(2)中學對住校的貧困學生每年有750元的生活補助。

三、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鄉是隆陽區的貧困鄉之一,由於地方經濟落後,群眾生活普遍困難,部分學校硬體設施還不完善,房屋擁擠破舊。當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問題突出表現為:

1、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改善辦學條件舉步維艱,**鄉中國小校自然損壞面大,特別是國小部份,危房建築仍然在觀察使用,近幾年以來,在上級部門的關心和支援下,很程度上加大了危房改造力度,但從貧困山區的實際情況看,還需進一步加大學校危房改造工程的力度。

2、國小教學點分散,單小教學點就有30個。不利於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學校管理。需進一步加大全鄉校點佈局規劃調整的實施力度。充分發揮集中辦學的優勢。

3、學生課桌凳破損嚴重,教學裝備、儀器落後,不能隨時代的發展補充和更新教學裝備、儀器、圖書等教學設施。難以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

4、學校的改建和排危工程實施困難。學校的每一項改建排危專案都須要地方配套資金,但我鄉沒有任何支柱產業和企業,完全靠財政補貼,配套資金難以籌措。

5、西山民族完中的建設進度緩慢。今年新招兩個高中班,原來學生宿舍就比較擁擠,而新宿舍樓又尚未完工,部分學生寄宿在親戚家中,大多數學生住在教學用房內,以致佔用了學校的一幢教學樓,使學校教學用房十分緊張。

6、教師缺編較大,學科搭配不均勻。

四、今後努力的方向

1、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精神,全面推進我鄉素質教育的發展。鞏固“普九”成果,提高“兩基”水平,“控輟保學”工作常抓不懈。加強學校內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類管理檔案,逐步實現學校管理的制度化、規範化。

2、依靠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援,採取措施,努力爭取上級的支援不斷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改善辦學條件和育人環境。提高“普九”水平。

3、爭取多渠道助學資金,更進一步解決貧困生的學習和衣食住行,使其全部都能順利完成學業。

4、切實抓好我鄉“xxx”教育發展規劃,按規劃逐年實施,全面推進我鄉基礎教育、學前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