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城鄉一體化建設狀況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1.42W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域性。黨的xx屆三中全會強調,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要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這對於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加快農業農村發展、促進農民富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具有重大意義。必須緊密聯絡實際,積極探索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的有效途徑,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城鄉一體化建設狀況調研報告

一、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重大意義

(一)推進城鄉一體化是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30年來,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加快推進。但由於歷史條件的制約,特別是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機構沒有根本消除,工農關係不協調、城鄉關係失衡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制約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和城鄉發展差距呈擴大趨勢。xx屆三中全會指出,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後,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因此,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統籌城鄉發展,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形成城鄉良性互動、協調發展格局。只有廣大農民的生活不斷得到改善,農民各項權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發展才能真正體現以人為本;只有儘快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狀況,發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因此,推進城鄉一體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和重大任務。

(二)推進城鄉一體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促進社會和諧,必須在發展的基礎上統籌兼顧各方利益關係,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當前,農村安定和諧局面面臨許多壓力,存在不少不穩定因素。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壓力加大,農民養老等社會保障不健全,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和政權建設需要加強,一些農民權益受到侵犯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的突出因素。只要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從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營造社會公平正義的環境,從收入分配、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公民權利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採取措施,著力解決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才能切實保障農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權益,使廣大農民安居樂業、生活富足,使廣大農村安定有序、充滿活力。因此,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村發展,改善農村民生,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的關鍵。

(三)推進城鄉一體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重要保障

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為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創造了良好條件。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展不平衡,差距主要在農村。農業基礎薄弱,生產力水平較低,農民增收難度大,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滯後,城鄉面貌反差較大。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步伐的明顯加快,農村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流失的速度也在加快,城鄉二元結構矛盾更加突出。這些矛盾和問題,有的是長期歷史發展中積累下來的,有的是在現實發展中形成的,而且互相交織,解決起來難度較大。因此,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也在農村。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穩定就沒有國家繁榮穩定,沒有農民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全面小康。必須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妥善處理工農、城鄉關係,加快農村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才能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巨集偉目標。

二、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科學依據和基本要求

(一)科學依據。城鄉一體化戰略的提出,有其科學的理論依據、現實背景和深厚的實踐基礎。

一是理論依據。xx在黨的xx屆四中全會上,明確提出了“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他說:“縱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歷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援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在隨後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xx再次強調:“我國現在總體上已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我們應當順應這一趨勢,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積極地支援‘三農’發展。”xx提出的“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是深入考察各國工農城鄉關係發展史後對工業化發展普遍規律做出的科學總結,是深入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階段的基本特徵後做出的科學判斷,也是總結我國過去幾十年工業化的經驗和教訓後做出的科學論斷,這為我國推進城鄉一體化戰略提供了思想理論依據。

二是現實背景。推進城鄉一體化,是由我國基本國情決定的。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總體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但城鄉差距非但沒有縮小,而且正在逐步拉大。造成我國城鄉差距持續拉大的最直接原因是,長期以來政府運用政策和制度手段,通過工農業產品價格的“剪刀差”,將資本從農業轉向工業;間接的原因是,在國家人為政策性干預下,城鄉居民在稅負、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沒有享受同等的國民待遇,尤其是始於1958年的以城鄉分割為特點的戶籍制度,不僅在身份上強化了城鄉的先天差別,造成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權益保障和發展機會的不平等,而且加劇了城鄉結構的失衡,使城鄉差別制度化。

三是實踐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工業化快速推進,我國總體上到了工業化中期的後半階段。從工業生產看,我國已成為世界工業生產大國,主要工業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從產業結構看,工業生產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從進出口貿易看,我國已成為進出口貿易大國,具有龐大的外匯儲備;從國家財政收入看,我國財政收入已超過5萬億元,主要來源於工業和為工業服務的流通業。這表明,我國已經從一個農業大國轉變為工業大國,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能力。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農業佔gdp的比重低於15%、城市化率超過40%、農村勞動力就業佔總就業比例低於30%時,就進入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發展階段。我國XX年人均gdp為2456美元、農業產值比例為11.7%、城市化率為44.9%、農業就業比例為44%,除了統計上的農村就業指標有所差距外,其他指標都符合上述標準。因此,我國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施城鄉一體化戰略的條件正日漸具備,總體上已經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一體化發展階段。

(二)基本要求。城鄉一體化有著深刻的內涵。在現階段,它要求統一城鄉規劃,打破城鄉分割的體制和政策,加強城鄉間的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促進城鄉間生產要素流動,逐步縮小城鄉差別,使農村與城市一樣共享現代文明,以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為此,需要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

一是統籌土地利用和城鄉規劃。這是實現資源合理配、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重要前提。過去長期受城鄉二元結構和體制制約,重視城市發展規劃、忽視鄉村發展規劃,而且城市發展規劃與鄉村發展規劃相互脫節。因此,統籌城鄉規劃,建立城鄉一體的規劃制度,合理安排區域城鎮建設、農田保護、產業聚集、村落分佈等空間佈局。這樣,不僅可以優化資源配置,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等資源,而且可以使城鄉發展相互銜接、相互促進。

二是統籌城鄉產業發展。這是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重要環節。要統籌規劃和整體推進城鄉產業發展,引導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生產要素向農村合理流動。按照一、二、三產業互動、城鄉經濟融合的原則,促進城鄉各產業有機聯絡、協調發展。

三是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這是改善農村面貌、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著力點。要著眼於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創新管理體制和執行機制,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切實將公共資源向農村傾斜,著重改變農村基礎設施薄弱和公共服務不足的狀況,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四是統籌城鄉勞動就業。這是改善人民生活、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重要條件。我國城鄉勞動力資源豐富,是促進經濟長期持續較快發展的有利條件。但同時就業壓力大、就業形勢嚴峻,將是我國今後一段時期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因此,必須把擴大城鄉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堅持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多渠道擴大城鄉就業。

五是統籌城鄉社會管理。這是保持社會和諧穩定、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重要基礎。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等發生深刻變化,城鄉融合趨勢加快、人口流動加速。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增加了社會服務和社會管理的難度和複雜性。要大力推薦社會管理創新,改變城鄉分割、條塊分割的管理方式,著力轉變政府職能、理順關係、提高效能,逐步形成城鄉社會管理一體化的體制,形成城市工作和農村工作對接、良性互動的新格局。

三、當前迎江區城鄉發展主要差距

近年來,我區堅持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在要求出發,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來準確定位、明確任務,圍繞“城鄉統籌”認準方向、增強動力,以內涵的深化、外延的拓展,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程序。但城鄉發展失衡、差距日趨擴大依然是當前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之一。目前城鄉差距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在:

一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XX年全區農民純收入比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7236元,兩者比為1:3.7,收入差距比XX年擴大了0.4個百分點。同時,由於農業產業結構不夠合理,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工業化水平低,農民外出務工受到文化和技能的侷限,致使農民增收空間非常有限,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斷拉大。

二是城鄉基礎設施差距。由於長期以來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市農村多數地區交通、能源、農田、水利等生產生活條件比較滯後,現有農田水利工程大多嚴重老化,農業機械化水平低;生活設施方面,雖然公路基本實現了村村通,但40%左右的行政村主幹道仍然是沙石路面;

50%的行政村沒有集中供水設施。

三是城鄉勞動就業差距。從我區來看,城鎮登記失業率均控制在4%以內,而農村勞動人口的失業率無法計算得出,拋開進城務工的勞動力不算,留在農村的勞動力的利用率大概在50%左右。目前,在我區老城區,就業平臺、就業培訓、就業服務和就業政策等比較完善,而農村勞動就業體系不健全。城市失業人員在社保補貼、稅費減免、小額貸款等方面享受的再就業扶持優惠政策,農村失業人員享受不到。特別是隨著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

四是城鄉社會事業差距。全區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社會公共事業的資源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在教育方面,城區9所學校佈局集中,規模大,綜合實力強,基本辦學條件要明顯優於鄉鎮中、國小的學校。由於多方面原因,城鄉教師基本素質差異比較明顯。特別是在農村依然存在忽視子女教育問題。我區新洲鄉留守兒童達40%,這已成為目前農村義務教育的一個突出問題。在醫療衛生方面,公共衛生和防疫保健體系不健全,全區社群衛生服務機構目前已達到15所,而標準化村衛生僅有6家。在農村文化方面,文化建設硬體設施不夠,缺場地、缺人才,絕大多鄉鎮文化站功能不全。在社會保障方面,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制度等尚未全面實施。城鎮人員可以參加城鎮居民醫保,農村勞動者只能參加新農合;城鎮戶口靈活就業人員可以參加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而農村戶口的靈活就業人員除被徵地農民外不能參加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這些都制約了城鄉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

四、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目標思路和政策舉措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紮實推進城鄉一體化,必須全面貫徹落實xx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以改革為動力,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按照“統籌規劃、融合產業、優勢互補、一體化發展”的原則,初步建立城鄉教育、醫療、文化合理佈局、均衡配置的公共服務體系,城鄉有效銜接、功能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和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及社會保障體系。形成以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統籌社會事業發展、統籌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為重點的城鄉一體化新格局。

(一)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針對目前城鄉基礎設施差異大、功能佈局不合理、設施共享性差等突出問題,切實把城市與農村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實現城鄉共建、城鄉聯網、城鄉共用。一要加快城鄉公路網路建設。科學合理地搞好城鄉公路網規劃和調整,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加快通往示範鄉鎮、示範村和未通水泥(油)路的村的公路建設,以及通往經濟路、出口路、旅遊路的公路建設。通過政府投入、集資入股、公路經營權拍賣等多種形式,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交通事業,力爭到“xxx”末鄉鎮開通公交車,80%以上行政村和學校有公交車停靠點。二要加強城鄉公用設施建設。搞好統一佈局規劃,加快城鎮供排水、供氣、公交等公用設施建設,完善城鎮服務功能。鼓勵城市公用設施向有條件的農村延伸。加大農村通訊設施的投入,降低通訊費用,保障城鄉資訊暢通。三要加強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加強宅基地規劃和管理,節約村莊建設用地,引導和幫助農民切實解決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問題,力爭3年內完成對鄉村的規劃編制,實現5年內整體推進的目標。加大以改水、改圈、改廚、改廁以及垃圾集中處理、汙水處理等為主要內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力度,量力而行,務求實效,切實改善農村衛生環境狀況。

(二)加快發展覆蓋城鄉的社會事業。一要均衡發展教育事業。按照城鄉一體化的要求,著力調整農村教育佈局和結構,加強新老城區教育資源布點工作,爭取3年內初見規模、5年內能見成效。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完善以區政府管理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建立以區級職業中學為龍頭,鄉(鎮)成人文化學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和各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骨幹,向村組延伸輻射的區、鄉(鎮)、村三級教育培訓體系。建立城鄉統一的農村居民轉變為城鎮居民和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保障機制。二要大力發展衛生事業。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建設,建立有效的農民健康保障制度。整合城鄉衛生資源,搞好區域衛生規劃,確保每個建制鄉(鎮)有一所政府興辦的標準化衛生院,建立以中心衛生院為核心的鄉村衛生服務網路。建成規範化的村衛生所(室)並實現鄉村衛生服務管理一體化;合理佈局村衛生站,加強衛生站的房屋和基本診療設施建設。深化農村衛生醫療體制改革,探索建立農村衛生醫療事業發展和管理的新模式、新機制,鼓勵城市衛生醫療機構拓展農村醫療市場,促進農村衛生醫療事業健康發展。三要加強文化建設。加快文化管理體制和執行機制創新,擴大城區先進文化向農村的輻射。加快完成區級文化館、圖書館的達標改造,實現鄉鎮有綜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動室。廣泛開展建立“文明村鎮”、“文明戶”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建立活動和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加強體育設施建設,因地制宜地開展適合農村特點的大眾體育活動。

(三)著力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城鄉統一開放的勞動力市場。深化就業制度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求職和失業登記制度,建立和完善城鄉平等、統一的勞動就業管理體制。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限制性規定,建立農民工工資支付監控管理制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健全農民職業培訓教育制度,整合城鄉各種職業培訓教育資源,結合“陽光工程”培訓,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教育,提高農民的就業能力。到“xxx”末,力爭農村勞動力培訓率達到80%,其中土地被徵佔農村勞動力培訓率達到100%;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比例達到80%以上。要突出抓好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重點解決好土地被徵佔農民的就業問題,給予他們享受下崗職工的同等就業待遇,鼓勵他們自主擇業、另謀生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接軌,讓農民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障。加快建立以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五保物件集中供養和最低生活保障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鎮社會保障制度,不斷擴大覆蓋面,將靈活就業人員、進城務工人員以及城中村和城郊轉戶農民逐步納入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女職工生育保險體系。認真解決被徵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到“xxx”末,初步建立城鄉居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弱有所助、貧有所保”的社會保障體系。

(四)統籌推進城鄉產業協調發展。以產業發展為支撐,形成一、二、三產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產業體系。著力推進三個集中。一是強力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加快工業化。著力改變過去城鄉建設上存在的“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粗放型發展格局,促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制定了城鄉一體的工業佈局規劃,通過規劃調控、政策引導,建立投資促進機制,強力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二是梯度引導農民向城鎮集中,推進城鎮化。遵循“因地制宜、農民自願、依法有償、穩步推進”的原則,有組織分層次地引導農民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實行農村與城市社群完全接軌,按照城市社群標準建設新型社群,推動農民向市民轉變;在有條件的農村地區,參照城鎮社群的標準建設農村新型社群,引導農民向農村新型社群集中。三是穩步推進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加速農業現代化。堅持以穩定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採取轉包、租賃、入股等形式,穩步推進土地向農業龍頭企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種植大戶集中,實施規模化、集約經營。

(五)著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制度建設。著眼於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逐步消除城鄉分割的體制性障礙,努力構建城鄉一體的新型管理體制。深化區鄉財政體制改革。加大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支出比重,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和領域,加大對區的轉移支付力度。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城鄉一體的新型戶籍管理制度,本著“降低門檻、放寬政策、簡化手續”原則,逐步對本市人口取消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的劃分,統一稱為“居民戶口”,實行一元化戶口登記制度。完善農村土地制度。鼓勵和支援農民採取出租、入股、質押、置換等各種方式,流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探索發展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為主的股份合作經濟,為農民離土離鄉創造條件。改革徵地制度,完善徵地程式,積極探索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新機制,實行多種補償安置辦法,切實解決好土地被徵佔農民的社會保障和就業問題,使農民“失地不失業、失地不失利”。改革行政管理體制。積極支援農村社群建設,探索實行城市化的社群管理體制。鼓勵農村推行社群股份合作制改革,促進農民由村民向股東轉變。支援具備條件的鄉撤鄉建鎮,推進具備條件的城郊鄉改設街道辦事處。鼓勵建設中心村,支援撤併戶數較少的自然村,進一步優化城鄉佈局。推進區域金融改革與發展。積極開展組建農村合作銀行試點,鼓勵設立多種所有制形式的農村社群金融組織,支援發展農村信貸擔保機構,逐步形成包括小額信貸組織和農戶資金互助組織、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以及金融性擔保服務組織在內的多層次的區域金融體系,培育農村競爭性金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