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城鄉文化鏈建設工作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1.56W

近年來,我縣創造性地提出打造“城鄉文化鏈”的文化發展戰略思路,採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動城鄉文化協調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探索出一些經驗。本文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就當前我縣“城鄉文化鏈”建設的現狀、存在問題,和推進“城鄉文化鏈”建設的對策進行探討,為縣委、縣政府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提供決策參考,也為各地農村文化建設提供借鑑。

城鄉文化鏈建設工作調研報告

打造“城鄉文化鏈”是我縣推動縣城和鄉村文化互動協調發展,爭創“全國文化先進縣”的重要舉措。這是一項長期性、艱鉅性、系統性工程,對於進一步挖掘地方深厚而豐富的文化資源,實現城鄉文化資源互動,豐富城鄉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進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摸清我縣農村文化建設實際情況,落實省委、省政府推進農村文化建設的工作部署,加快**縣“城鄉文化鏈”建設,**縣委宣傳部課題調研組就近年來“城鄉文化鏈”建設情況開展調查研究。此次調查以問卷的形式,通過實地走訪、對面交流,重點摸清鄉鎮、村的文化建設現狀(包括文化站、室實際使用面積,室外活動場所,藏書,文化建設投入經費,文藝骨幹隊伍等)、村級農民文化生活現狀以及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需求等,分析當前城鄉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對下一步如何推進“城鄉文化鏈”建設提出對策參考。

我縣“城鄉文化鏈”建設的主要成效

近年來,**縣堅持以城帶鄉,城鄉互動,整合資源,突出“五抓”(抓陣地、抓活動、抓人才、抓產業、抓交流),紮實推進“城鄉文化鏈”建設,一條貫通城鄉、頗具活力的文化鏈條正在逐步形成。XX年10月, 被授予全市唯一的“全國文化先進縣”榮譽稱號。

1、抓陣地,文化事業取得新進展。縣委、縣政府把宣傳文化陣地建設納入年度工作計劃,切實加強縣鄉兩級宣傳文化陣地建設。電影院、劇場、圖書館、體育場、文化館等宣傳文化設施進一步健全完善,全縣20個鄉鎮“鎮鎮建有宣傳文化中心”,在鄉村、社群共扶持和發展600多個市級、縣級宣傳文化中心戶,現有360多個農民讀書社、書吧、文化俱樂部、民間職業劇團、文藝社團活躍在樑鹿大地。近年來,先後投入4000多萬元,在全省率先實現10戶以上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全縣1442個10戶以上自然村,近12萬個家庭共享這一文化成果,得到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唐國忠的高度贊肯。此外,全縣先後投入3億多元,建成了西湖公園、火山地質公園,完善了趙家堡、詒安城等一批文化旅遊景點,形成了以3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9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主要基點的人文旅遊帶。

2、抓活動,城鄉文化活力不斷增強。一方面,每年的重大節慶日、紀念日,都組織舉辦大型文體活動,如:“黨在我心中”文藝晚會,“金浦大地鬧元宵”大型文藝踩街,“愛在梁山鹿水間”賑災義演,“平安•發展”合唱節,富麗超級歌手賽,還有每年一次的元宵大型焰火晚會等,豐富了群眾的節日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以文藝輕騎隊為龍頭,經常性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帶動了各地群眾文化活動創造性地開展。各地在積極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開展各具特色的“文化節”,寓教於樂,寓理於戲,如:沙西農民文化節、赤湖企業文化節、湖西畲族文化節、杜潯校園文化節、舊鎮青年文化節、佛曇屈原文化節、烏石媽祖文化節、赤嶺雨霽頂文化節等。此外,**縣立足文化積澱深厚、對外影響廣泛的優勢,對接上級強勢媒體承辦了多場極具轟動效應的文化活動,如:東南電視臺“走進八閩山水間”大型巡演,福建電視臺“八閩絕活大比拼”,省歌舞團“共鑄誠信**”綜藝演出、新疆民族歌舞晚會、廈門衛視“閩南走透透”大型演出等。

3、抓人才,文化創作精品迭出。幾年來,我們著力挖掘、培養、扶持一批優秀專兼職文藝人才,不斷壯大城鄉文化隊伍。成立了書法、美術、詩詞、音樂、舞蹈、攝影、剪紙、戲劇、電影、燈謎、文學、民間文學、民間絕活、根雕、盆景等十多個門類藝術團體,目前,全縣擁有各類國家級會員50多個,其中就有103歲中國沿海地區剪紙藝術天才傳承者——林桃。以舉辦各類藝術展覽活動、藝術培訓班的形式來發現人才、培養人才、推介人才,例如,繼成功舉辦剪紙藝術節之後,又舉辦了“慶賀林桃百歲壽辰”等活動,使一批剪紙藝術新人脫穎而出,解決人才斷層、青黃不接的問題。也催生了一批文藝精品,去年以來,共有70多件(人)次文藝作品(或個人)入選全國性展覽或獲獎;60多件(篇、人)次入選省級展覽或獲獎;250多件(篇、人)次獲入選市級展演或獲獎。同時傳幫帶出一批“鄉土藝術家”,在全縣285個行政村和11個場都配備了“文化協管員”。

4、抓產業,增強文化事業發展後盾。採用“以文養文、以商養文”的方式,鼓勵民間資本和非公經濟組織參與創辦民營文化企業,輻射帶動各級各類文化產業的興起和繁榮,從而為民間文化發展提供經費保障。近年來,共在城鄉各地培植扶持了雲集堂、古林齋、陳秋日剪紙藝術館、高少蘋剪紙藝術館、歐陽豔君剪紙藝術館、小燕子畫室、完顏藝術培訓中心、小天鵝藝術培訓中心、三禾琴行藝術培訓中心、金色時光俱樂部,以及各地的民辦(薌、潮)劇團等360多家文化經營實體。特別是依託天福集團實力,建成了天福茶博物院、唐山過臺灣石雕園、天福茶職業技術學院等一批高規格的文化傳播機構。

5、抓交流,弘揚優秀傳統民間文化。重點做響剪紙、媽祖和薌劇文化。我縣作為“全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注重挖掘剪紙藝術,多次組團到日本、新加坡、德國、澳大利亞、斐濟等國家進行文化交流。注重發展媽祖文化,XX年應邀赴臺灣參加為期126天的環臺灣全島的交流活動,在臺灣廣大民眾中引起轟動,吸引眾多臺胞前來**朝聖,連續舉辦了四屆“烏石媽祖文化節”,有力地推動了浦臺兩地的民間文化交流。積極推廣薌劇文化,組建了20支以薌劇、潮劇為主的業餘演出團體,使薌劇成為“社戲”的主要內容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力軍之一。XX年縣薌劇團《大車鼓》赴臺灣演出獲得成功。通過一系列民間文化交流活動,進一步增強了臺胞和海外華人對祖國和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

我縣“城鄉文化鏈”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經過幾年來的不懈努力,我縣的文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城鄉各地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已躋身“全國文化先進縣”行列。但也應當看到,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化,我縣“城鄉文化鏈”建設也面臨一些新問題,主要表現在:

1、一些幹部對農村文化建設重要性認識不足。調查中,一些領導幹部表示,農村文化建設很重要,但在基層具體工作中,文化建設是軟任務、軟指標,抓經濟、抓計生才是硬任務、硬指標。這種“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在一些經濟不發達地區尤為普遍,一些基層幹部一談到文化建設,就認為這是“花錢”的事,看不到農村文化對推動農村經濟和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作用,造成對農村文化建設積極性不高、投入不足。

2、資金投入有限。受傳統體制觀念的約束,農村文化建設投入渠道還比較單一,未能擺脫對政府的依賴,難以形成全社會共同辦文化的良好格局。各級政府對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十分有限,大部分鄉鎮文化活動經費基本上沒有列入當地財政預算,向上爭取的專項資金對於龐大的農村文化建設來說不過是杯水車薪,資金投入短缺成為農村文化發展的瓶頸。

3、宣傳文化陣地功能和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農村文化陣地建設仍是我縣當前文化工作中較為薄弱的環節。鄉鎮文化站場所大多為80年代以前所建,多數在XX年整合成鄉鎮宣傳文化中心。但因沒有日常活動經費和有效的運作機制,許多鄉鎮宣傳文化中心運作情況不容樂觀,有的業務近乎停頓,有的陣地設施閒置一邊,形同虛設。有些鄉鎮宣傳文化中心借寄其他單位或無活動場所,面臨萎縮的境地。農村黑板報、高音嗽叭等一些宣傳設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未能在輿論宣傳和引導方面發揮作用,失去了引領農村文化發展的功能。

4、農村文化專業人員匱乏。鄉鎮機構改革之後,文化站工作人員的人事權歸屬鄉鎮,編制相應減少,文化業務管理“鄉鎮政府無心管、文化主管部門不便管、最後誰也沒管”。目前,全縣只有赤湖、深土、佛壇3個鄉鎮文化站配備文化專幹,其他鄉鎮文化站幹部多為其他部門幹部兼任,出現了雖有文化專幹的編制而人員並非專職專用,一人身兼數職的現象,大大弱化了鄉鎮文化站的職能發揮。縣級各種文化機構相對比較健全,但由於編制不足或是有編制又進不了人,非專業人員佔據位置,同系統其他單位人員佔用編制等因素,導致專業人員匱缺。現在縣文化館編制11人,在編人員僅5人,其中兼職1人,到農村掛職1人,長期在編不在崗的1人,另外借用6人。縣圖書館,在編從業人員6人。縣博物館,編制9人,在編從業人員6人。縣薌劇團人才流失嚴重,編制60人,目前在編人員36人,其中在編不在崗就有9人。縣文藝輕騎隊沒有編制,編創、演出人員流動嚴重,面臨青黃不濟的問題。

5、農村文化協管員未能發揮效應。目前,從聘用的首批村文化協管員來看,有一部分是衝著每年600元的工作補貼來的,整個隊伍的素質良莠不齊,有的根本就拿著錢不做事,未能發揮自身組織帶頭示範作用,未能發揮本地文化中心戶等資源,因地制宜地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對本地不健康演出市場、盜版色情等非法音像製品和出版物市場、黑網咖、遊戲機等文化垃圾未能進行有效抵制和防範。

6、還未形成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剪紙、薌劇、書法、美術、木偶、民間舞蹈等傳統優勢專案,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未得到進一步扶持、宣傳和拓展,沒有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生命力、吸引力不強。如:民間剪紙隨著民俗土壤的消失而“邊緣化”,老“花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後繼無人;薌劇精品創作力下降,已多年未有如《保嬰記》、《母子橋》這樣的扛鼎之作誕生;書法、美術創作人才分散,得不到政策上的支助,等等。

加強**“城鄉文化鏈”建設的建議和對策

打造“城鄉文化鏈”,目的是通過政府引導,城鄉聯動,充分挖掘整合社會各種文化資源、各類文化實體,啟用鎮村宣傳文化中心和各家文藝組織,豐富城鄉各地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點線結合地傳播傳統優秀文化,潛移默化地提高人的文化品位,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當前,我縣要突出“文明古縣、臨港大縣、全國文化先進縣,創業寶地、旅遊勝地、臺資企業密集地”的定位,緊抓機遇,積極融入“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解決農村文化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著力在陣地鏈、活動鏈、產業鏈、旅遊鏈、人才鏈等五方面下功夫,實現以城帶鄉、城鄉互動,進一步提升“城鄉文化鏈”建設新層次、新水平,推動城鄉文化和諧發展。

1、加大文化投入,不斷夯實城鄉文化陣地鏈。加強城鄉文化陣地建設,是鞏固建立“全國文化先進縣”成果,實現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根本舉措和有力保障。要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力量參與的文化資金投入保障體制,拓展文化建設投入渠道。縣鄉兩級財政要統籌規劃,加大文化建設投入,積極爭取中央、省市專項資金支援,主動接受發達地區的文化輻射援助,引導社會力量捐助文化事業,為城鄉文化建設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建設一批有規模、上檔次、設施功能齊全、輻射力和滲透力強的文化基礎設施。在村一級,要繼續推進宣傳文化中心戶建設,不斷加大培育和幫扶力度,通過經費支援、物質幫助和技術指導,切實提高中心戶在政策宣傳、科技傳播、文化娛樂上的中心示範能力,凝聚帶動周邊群眾開展有益的群文活動。在鄉鎮,要進一步鞏固發展宣傳文化中心,把鄉鎮文化站整合起來,充實文化中心管理力量,完善基礎配備設施建設,提高鄉鎮宣傳文化中心的服務運作能力,使文化中心成為集圖書閱讀、廣播影視、宣傳教育、文藝演出、科技推廣、科普培訓、體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動等於一體的綜合文化活動場所。在縣城,要進一步加強文化館、圖書館、體育場、劇場、青少年宮、西湖公園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完善運營機制,提高運作能力,高起點、高規格推進縣文體中心的規劃建設,滿足群眾享受大型綜合性文體活動的需求。逐步形成以縣城為中心,輻射覆蓋鄉鎮、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鏈條,為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和共享文化生活創造良好條件。

2、共享文化資源,形成城鄉大眾文化生活鏈。用活用好宣傳文化陣地,經常性、創造性地組織舉辦宣傳文化活動,實現城鄉文化建設成果共享,是打造“城鄉文化鏈”的根本要求。一要在帶動上下功夫,突出縣文化館、鄉鎮宣傳文化中心在組織協調方面的作用,組建和完善文藝輕騎隊,經常性地開展“三下鄉”活動,組織舉辦鄉鎮(社群)文藝節目匯演、鄉鎮(社群)書畫聯展、鄉鎮(社群)優秀文藝節目展播等,促進鄉鎮(社群)之間文化資源的共享互動,活躍鄉村文化、社群文化、企業文化、廣場文化、家庭文化、校園文化,推動各地群眾活動持續、廣泛、深入地開展。二要在增實效上下功夫,經常性策劃舉辦鎮情鎮史宣傳、主題讀書看報、文藝排演、體育健身競賽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娛樂活動,提升宣傳文化中心人氣,使宣傳文化陣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三要在“文化節”上下功夫,在進一步鞏固、總結和推廣沙西農民文化節、赤湖企業文化節、湖西畲族文化節、杜潯校園文化節、舊鎮青年文化節、佛曇屈原文化節等特色文化節的新鮮經驗的同時,積極引導其他鄉鎮因地制宜、與時俱進地組織舉辦具有本鄉鎮特色的宣傳文化活動,爭取經過幾年時間,達到全縣每個鄉鎮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節,形成“一地一品、各具特色”的格局,使文化節在全縣遍地開花、異彩紛呈,成為我縣文化建設的新優勢、新特色、新品牌。

3、發展文化產業鏈,啟用城鄉文化資源。文化產業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也是創新農村文化發展機制、壯大“城鄉文化鏈”的有效途徑。要採取“以文養文、以商養文”的方式,鼓勵民間資本和非公經濟組織參與創辦民營文化企業,加快城鄉文化產業化程序。出臺文化產業發展鼓勵政策,對近年來培育湧現出來的畫廊、剪紙藝術館、藝術培訓中心、傳媒公司、民間劇團等文化產業經營實體,給予大力扶持幫助,引導他們走集約型經營發展道路,帶動各級各類文化產業蓬勃發展。要通過在繁榮城區開闢特色文化一條街,鼓勵旅遊景區設定特色文化產品視窗,成立文化經紀公司等措施,為各類優秀文藝作品提供展示推介平臺,為民間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實力保障,在全社會逐步營造崇尚先進文化、追求高雅藝術的濃厚氛圍。與此同時,要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堅決打擊傳播色情、封建迷信等違法活動,確保農村文化市場健康有序繁榮發展。

4、挖掘文化底蘊,打造**特色旅遊文化鏈。我縣是全國旅遊百強縣,濱海、文化、生態三大旅遊資源優勢突出,東南花都、“唐山過臺灣”石雕園、**濱海國家火山地質公園、趙家堡、天福茶博物院等一批4a級風景區分佈在城鄉各地。打造特色旅遊文化鏈既是我縣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是構築“城鄉文化鏈”的新抓手。要堅持保護與開發並重的原則,加大宣傳推介的力度,深入挖掘整理黃道周文化、陳元光文化、趙家堡文化、赤嶺湖西畲鄉文化等特色地方文化,打響海濱觀光休閒度假、人文景觀、朝聖觀光、農業觀光等特點鮮明、種類齊全的旅遊文化品牌,積極協調引導旅遊景區定時向群眾開放,充分發揮革命烈士陵園、皮定鈞陵園、清泉巖紅軍洞等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組織開展一系列主題紀念活動,激發全縣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的愛國愛鄉熱情。特別是要突出對臺文化優勢,整合資源,以“11•18”海峽兩岸花卉博覽會(東南花都)為契機,以烏石媽祖文化、威惠廟元光文化為紐帶;以石雕園、茶博物院為視窗;以臺灣農民創業園為平臺;以火山地質公園為媒介,打造浦臺“五緣”旅遊文化圈,展現兩地之間的“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法緣相循、商緣相連、文緣相承”,促進浦臺文化交流,增強兩岸人民的認同感。

5、加強隊伍建設,構築城鄉文化傳播鏈。文化人才是和諧文化建設最具活力因素,也是建設和諧文化的具體實施者。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正確人才觀,確實採取措施,挖掘、培養、扶持一批優秀專兼職文藝人才,不斷壯大城鄉文化隊伍,形成一條門類齊全、水準較高的城鄉文化傳播鏈。一是要充分發揮各類文藝團體的媒介作用,發展鄉鎮文藝愛好者協會,聯絡團結廣大的文藝工作者,繁榮書法、美術、詩詞、音樂、舞蹈、攝影、剪紙、戲劇、電影、燈謎、文學、民間文學、民間絕活、根雕、盆景等各門類藝術創作,催生更多更多體現和諧精神、謳歌真善美的,富有時代氣息和**特色的精品佳作。二是要發揮優秀文藝人才的“酵母”效應,以文藝輕騎隊送戲下鄉、藝術援助和農民工知心臺服務進企業等行之有效的形式,傳幫帶出一批“鄉土藝術家”,提高村級“文化協管員”文化素質和業務水平,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傳承發展民族民間文化,傳播優秀文化種子。三是要建立和完善藝術人才激勵機制,健全優秀文化人才管理機制、文化中心戶管理機制、農村“文化協管員”管理機制和文藝輕騎隊管理機制,放寬文化單位人員編制限制,為優秀人才成長髮展營造寬鬆的環境,讓一切優秀文化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競相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