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4.63K

如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而推進革命老區的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帶著思考,XX年5月11日至17日,我們XX年春季班一支部一行7位同志,按照中央黨校中直分校的教學部署和安排,來到福建省龍巖市,在這個被譽為“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裡,開展了為期7天的實地調研。短短的七天六夜,我們走村入戶、上山進棚,行程近1500公里,先後在新羅、上杭、長汀、連城、永定、漳平的13個鄉鎮和22個企業、村莊和生產基地,參觀典型樣板,查閱檔案資料、座談經驗做法,訪談幹部群眾。調研中,我們結合中央的戰略部署和黨校所學的理論和知識,重點對閩西山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路、做法和經驗,以及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理念、途徑和方式進行了學習考察和分析研究。

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調研報告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戰略高度,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做出制度安排和全面部署,明確提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這一任務,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龍巖市位於福建省西南部,通稱閩西,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處。1997年5月撤地建市,轄新羅區、漳平市和永定、上杭、武平、長汀、連城一區一市五縣,總人口3萬人(略少於北京市海淀區328萬人),總面積1.9萬平方公里(略大於北京市1.68萬平方公里)。XX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80億元、增長11.2%;公共財政總收入249億元、增長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81元,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0578元。龍巖是全國著名革命老區,是當年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龍巖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發祥地,1929年12月在上杭古田召開的紅四軍第九次黨代表大會通過的《古田會議決議》,是我們黨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綱領性檔案。龍巖人民為中國革命付出了巨大犧牲,做出了重大貢獻,全市在冊烈士2.36萬人,佔全省烈士半數以上。龍巖自然資源豐富,歷史文化悠久。山清水秀、人傑地靈,雨量充沛、水系發達,礦產豐富、林木茂盛,森林覆蓋率高達76.23%,並因客家祖地和著名僑區而蜚聲海內外。但是,由於龍巖山區面積大、貧困區域多等特點,在生態文明建設上面臨著較為特殊的困難。從自然層面上看,因閩西山大坡陡、土質疏鬆,雨水侵蝕造成的水土流失、崩崗紅壤等危害嚴重;從社會層面上看,因戰爭破壞、亂砍濫伐、稀土採挖、“四料”(木料、燃料、飼料、肥料)消耗、生活垃圾等,森林植被曾經遭受嚴重的人為破壞;從現實層面上看,經濟總量不高,發展相對落後,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第三產業發展較為滯後,工業排放治理難度加大,環境保護自身能力較弱,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雙重壓力突出。面對困難和挑戰,龍巖人民從未躺在功勞簿上等待觀望,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對建設美麗家鄉的銳意追求,從始於20世紀40年代土壤保肥試驗做出的有益探索,到建國以後在當地黨委和政府領導下,龍巖人民開展的植樹育苗、封山育林、恢復植被的綠化實踐,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各級政府和廣大群眾積極實施多項水土保持和生態治理的科學舉措,經過幾代人不懈的堅守和努力,終於探索出一條治理開發並舉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調研中,我們深刻感到龍巖市委、市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他們思路清晰,舉措有力,重點突出,生態農業、水土保持、水系整治、節能減排、人居改善等各項工作紮實推進,展現了閩西特色,取得了顯著成效。龍巖市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做法和經驗集中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立足實際進行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是龍巖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

市委、市政府在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按照“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的要求,積極探索走“綠色經濟生態家園”科學發展之路。全市相繼制定實施了《關於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全市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方案》《關於加快推進生態市建設的意見》《龍巖市生態市建設實施綱要》等檔案,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五位一體”總佈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之中,統一部署,統籌安排;確定了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跨越發展為主線,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立足點,以建立環保模範城市和生態市為載體,全面推進水土流失治理,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全面推進節能減排,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升生態文明水平,增創龍巖生態發展新優勢的指導思想;確立了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綠色低碳產業結構基本建立,環境質量達到功能區標準,優美舒適人居環境基本形成,生態安全保障體系日趨完善,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成效顯著,生態文明水平顯著提升的總體目標;提出了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社會進步等3大類18項生態市考核指標達到或超過國家規定標準的中短期規劃和區域性目標。同時,把生態建立工作列入黨政目標管理考評和政府績效管理考評,引導各級黨政組織把生態資源作為最寶貴的資源,把生態優勢作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必須花最大力氣抓的中心工作。經過不懈的努力,XX年龍巖市水土流失治理面積68.8萬畝,完成省裡下達任務的120%,兩年累計實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7.4萬畝;龍津河流域投入補償資金5億元,關閉拆遷域內豬舍面積180萬平方米,河水水質自XX年以來首次提升到四類標準;關閉落後產能企業42家,全市單位gdp能耗下降5.7%,中心城市空氣環境質量優良以上指數達到99.7%。

二、因勢利導實施環境治理和資源開發,是龍巖生態文明建設的動力。

建設生態城市是環境意識的覺醒,是發展觀唸的變革,是建設理念的昇華,是生活方式的轉變。跳出傳統發展模式和路徑的制約,努力實現綠色、迴圈和低碳發展,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綠色經濟。這樣的觀念在閩西人心中已經形成了共識,併成為龍巖發展的堅定抉擇。近年來,龍巖通過抓龍頭、築鏈條、建叢集,對傳統資源型產業的改造提升,著力發展以商貿物流、旅遊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集約發展機械、電子等新型工業和新興產業,走出了一條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同步推進、產業競爭力與環境競爭力一起提升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與此同時,堅持民生優先,讓百姓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享成果、得實惠,通過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實現種植和養殖良性互動,餐飲旅遊和農業生產互為補充,環境保護和農民增收同步實現。特別是在鄉村重點發展的“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引導農民發展大田經濟、林下經濟、生態旅遊經濟。目前,園藝種植、花卉苗木等一批設施農業加快推進,規模經營快速發展,家庭農場已達1084個,全年農產品加工產值突破200億元,同比增長20%。按照支部強、產業興、鄉村美、民風好、農民富的要求,在全縣134個鄉鎮每年培育一個以上“美麗鄉村”,以點帶面,建設各具特色的宜居、宜業、宜遊的生態家園。正是在這樣的價值觀和政績觀影響下,龍巖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實現了生產發展、生活改善、生態良好的有機統一。實踐證明,這條路子符合閩西實際,契合群眾期待,更符合生態文明的時代發展潮流。

三、持之以恆開展水土保持和環境保護,是龍巖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

龍巖是福建省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之一,據1985年遙感普查,全市水土流失面積為374.7萬畝,佔土地總面積的13.13%。其中,長汀縣水土流失面積達146.2萬畝,佔全縣土地面積近三分之一,其水土流失歷史之長、面積之廣、程度之重、危害之大,居全省之首。“山光、水濁、田瘦、人窮”、“柳村無柳,河比田高”、 “晴三天,鬧旱災;雨三天,鬧洪災”是當時以河田為中心的水土流失區生態惡化、生活貧困的真實寫照。在長汀縣,我們看到了當年對水土流失景象的描述:“四周山嶺盡是一片紅色,在那裡不聞蟲聲,不見鼠跡,不投棲息的飛鳥,只有悽慘靜寂,永伴著被毀滅的山靈。”龍巖的生態文明建設始於水土流失治理,可以追溯到1940年3月,福建省研究院在長汀縣河田籌建“土壤保肥試驗區”,當時主要進行了一些水土保持的基礎性研究工作和初步治理的探索。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對水土流失的治理極為重視,組織廣大群眾大力開展培育苗木、封山育林和植樹造林,雖然期間歷經“大躍進”的破壞和文革十年的干擾,但對水土流失的治理積累了大量正反兩方面的經驗。1983年開始,時任福建省委書記項南同志到河田視察水土保持工作時總結出水土保持“三字經”,在他的推動下,省委、省政府把治理水土流失作為全省的一項重要工作,拉開了龍巖大規模的水土流失治理的大幕。曾在福建工作17年的xx同志,對生態建設歷來重視。早在1999年在長汀考察水土保持工作時,就希望幹部群眾要鍥而不捨、統籌規劃,用10到XX年時間完成國土整治、造福百姓。經過10多年努力,長汀將“火焰山”變為“花果山”,昔日不毛之地,如今白鷺翩翩,百姓安居樂業,經濟林木碩果累累,村民收入逐年增長。經過各級領導接力式的強力推動,中央、地方持續有力的政策扶持,幹部群眾堅持不懈的艱辛努力,龍巖就在年復一年的堅定抉擇和不懈努力中發生著質的改變,在將一座座荒山變成一片片綠洲的基礎上,今天的龍巖市正在向更高目標邁進,把一片片綠洲變成一個個生態家園,實現從荒山到綠洲再到生態家園的歷史性轉變,走出一條“綠色經濟生態家園”的科學發展之路,老區人民期盼已久的綠色夢想一步一步變成現實。

四、穩中求進破解生態難題和環保瓶頸,是龍巖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

XX年底和XX年初,xx同志兩次對福建省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作出批示,特別強調長汀縣水土流失治理正處在一個十分重要的節點上,進則全勝,不進則退,應進一步加大支援力度。xx同志的重要批示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閩西老區發展的關心、重視,也極大鼓舞了全市人民進一步治理好水土流失、進一步建設好生態文明的決心和幹勁,龍巖再次掀起了水土保持治理和建設生態家園的熱潮。“進則全勝”既是對長汀經驗和閩西成就的概括和總結,更是龍巖生態文明建設的原則和要求,市委、市政委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動員全社會繼續發揚“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圍繞讓地更綠、讓水更淨、讓天更藍的目標,突出打好“治山、治水、治大氣”三場硬仗:一是以長汀為重點的新一輪的水土流失治理。以XX年底衛星遙感圖為基礎,深入實施“六大工程”,標本兼治,多管齊下,確保治理一片、鞏固一片、見效一片。力爭再用4年時間,對長汀剩下的36.7萬畝以及全市剩下的164.1萬畝水土流失區實施全面治理。二是以龍津河為重點的新一輪水環境的綜合整治,統籌推進汀江、九龍江、閩江流域水環境整治,加大江河源頭和水源地保護力度。著力在養殖業、採礦業汙染治理、城鎮生產生活汙水處理上下功夫,確保“三年初見成效,八年全面完成”,把龍津河建設成一條生態之河、人文之河、宜居宜業之河。三是大氣汙染的綜合治理,通過關停並轉、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努力實現迴圈發展的路徑,要把全市143家小煤礦企業通過兩三年的努力控制在50家以內,確保空氣質量明顯、持續提升。

五、全民參與營造生態文化和綠色生活,是龍巖生態文明建設的保證。

首先,龍巖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思想先導作用,要求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黨員進一步敞開胸襟、開啟視野,跳出傳統發展思維、發展模式、發展路徑的制約,擺脫對粗放型增長的依賴,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發展理念,更加註重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更加註重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以更寬的視野、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氣魄來破解難題、應對挑戰、推動崛起。二是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大力倡導生態倫理道德。要求各級黨校、行政學院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幹部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把生態文明有關知識和課程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結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世界住房日”、“世界溼地日”、“全國土地日”、“保護母親河日”等時間節點,積極開展群眾性生態科普專題教育活動,普及生態文明知識;把生態文明建立內容納入精神文明建立活動,廣泛開展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園林城市、衛生城市建立工作,大力開展環境友好型機關、學校、企業、社群、村莊、家庭等群眾性建立活動;積極開展環保志願服務,努力形成生態文明社會新風尚。三是加快生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科技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文化陣地,弘揚和傳播生態文化。加強世界文化(自然)遺產、森林公園、溼地公園、地質公園、遺址公園以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建設和管理,使其成為承載生態文化的重要平臺。大力推進文化遺產保護髮展工程,整修一批歷史文化街區和村鎮、古民居、文物等,加快推進國家級閩西客家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的申報和建設,保護和開發紅色文化、客家文化、閩南文化等生態文化資源,維護生態文化多樣化。結合生態城市、生態村鎮建設,加快建設並形成一批以綠色企業、綠色社群、生態村為主體的生態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四是大力推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倡導綠色消費,提倡健康節約的飲食文化,抵制高能耗、高排放產品和過度包裝商品,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大力開展節能減排進家庭社群活動,積極引導城鄉居民廣泛使用節能型電器、節水型裝置,選擇公共交通、非機動車交通工具出行,著手開展垃圾分類處理試點,合理調控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促進人口均衡良性發展。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積極推進全民健身,加強疾病防控,不斷提高城鄉居民健康水平。努力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共同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輿論氛圍,使生態文化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和文化支撐。讓廣大群眾真正感受到生態文明帶來的收益與安康,進而更加自覺、主動地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關注者、守護者、宣傳者和建設者。

調研中,我們所到之處無不深切感受到“綠色”已經成為閩西的又一張特色名片,“生態”正在成為龍巖持續發展的核心優勢。今天,龍巖人民在閩西紅土地上的綠色崛起,給我們對革命老區如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社會科學發展以深刻的體會和啟示:

一是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尊重自然、尊重規律、尊重未來。人類文明脫胎於原始文明,經歷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現在正處於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演進的轉型期。人類上下約萬年的文明發展歷程告誡我們,人類的經濟社會活動不可超越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正如十八大報告指出的,我們“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我國目前許多鄉村仍然保留著“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隨”的農耕文明精髓,仍然保留著天人合一的生存模式,還有著建立從民居到養生到鄉土文化產業、到鄉村社會自治的生態系統的可能。在老少邊窮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程序中,傳統農業文明的寶貴遺產和農業的生態功能應引起足夠的重視,準確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珍惜、保護土地,優化農業發展格局,堅定不移地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二是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制度創新、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科學而嚴肅的系統工程,是一個長期性、戰略性、持續性程序,必須以科學規劃為指導,認真執行國土空間和資源環境生態規劃。嚴格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根據重點開發區、優化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的功能定位及配套政策,優化區域功能配置和定位,區域差異化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加大制度創新力度,特別是在以促進資源節約、提升環境質量、優化國土空間、增強生態服務為核心目標的制度創新,以保障市場經濟體制下和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程序中,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有序、健康、有效地進行。生態文明建設任重道遠,面對的問題、挑戰、壓力和風險複雜多樣,決不能好大喜功、輕舉盲動,更不能縮手縮腳、遲滯不前,必須堅定信心,科學、規範、紮實、有序推進。

三是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綠色發展,就是要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降低能耗和物耗,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使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相協調。當前,綠色發展正在全球興起,發展節能環保等綠色產業、創新綠色科技、生產綠色產品、開發綠色能源、倡導綠色消費,不僅有助於減緩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而且可以創造新的市場需求,提供新的就業崗位。當前,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尤為急迫。迴圈發展,就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迴圈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發展迴圈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儘快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十分關鍵。低碳發展,就是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援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我國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能否成功,生態文明建設能否成功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非常重要。

四是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思想先導、法制保障、全民參與。要在思想上正確認識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辯證關係,努力在全社會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要充分挖掘司法資源,用足法律手段。按照依法治國的要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要更多地通過司法途徑追究汙染環境者和破壞生態者的法律責任,索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維護公民環境權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生態系統永續發展。要合理利用司法資源,藉助法律手段深化改革、優化發展、改善民生、促進和諧。要建立健全社會動員和參與機制,加強生態文明理念教育,提高公眾對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認知度、認同感、參與度,創新公眾參與方式和渠道,使廣大公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高度重視和發揮非政府組織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難忘的龍巖之行,不僅讓我們在紅色熱土上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黨史和黨性教育,而且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黨的十八大以來方針政策的領會和理解,更讓我們在老區、在鄉村、在基層,增進了對農業生產、農村工作和農民兄弟的瞭解和感情,收穫很大,感觸至深。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當我們站在才溪鄉毛澤東同志當年調查研究的舊址,偉人身上那種堅持真理、敢於鬥爭的勇氣,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精神,調查研究、科學決策的作風,依靠群眾、關心群眾的思想,無不感召著我們每一個人。七天的調研充實、緊張,卻又短暫、匆忙,這僅僅是我們思考的開始,調研遠遠沒有結束,我們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