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關於加快推進我州生態文明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1.73W

為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進全州生態文明建設,努力把西雙版納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驗示範區、美麗雲南典範,根據州委部署,州政協組成由胡志壽主席為組長,玉香倫副主席、江建成副主席為副組長的調研組,對全州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初步成果報告如下:

關於加快推進我州生態文明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一、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來,我州認真實施生態立州戰略,充分利用所具有的生態資源,氣候環境資源以及民族獨有文化資源,將環境保護治理、生態恢復與傳統文化中的生態觀有機結合起來,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全過程,促進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持續發展。

(一)生態效益良好

生物多樣性保護得到了加強。全州已建立國家、省、州、縣(市)四級1367.4萬畝公益林體系,累計完成天保工程公益林231萬畝和退耕還林27.2萬畝,新增造林地面積206.6萬畝,1669.6萬畝天然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全民義務植樹150萬株,完成中低產林改造15.99萬畝,發展種植珍貴用材林樹種6萬餘畝(其中景洪市2萬畝、勐海縣3萬畝,勐臘縣1萬畝),全州森林覆蓋率達78.3%。全州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達1406.9億元,相當於同期gdp的10倍,單位面積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為9.73萬元/公頃·年,遠遠高於全國、全省水平(全國5.52萬元/公頃·年,全省6.77萬元/公頃·年)。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得到加強,保護區面積不斷擴大,保護區網路體系建設不斷完善。

野生動物種群數量不斷增加。野生亞洲象的種群數量增加到約250餘頭,印度虎迴歸,桃花水母浮現等野生動物種類擴大,動物交流活動範圍不斷拓展。率先實施了野生動物公眾責任保險,將野生動物對群眾造成的損失用責任保險的形式進行賠付,有效保護了群眾合法利益。

跨境聯合保護取得成功。開展了瀾滄江—湄公河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建設及國際河流聯合保護,積極維護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生態安全。鞏固中老跨境聯合成果,推動與寮國、緬甸建立一批新的跨境聯合區域,構建國家綠色生態屏障。同時與寮國北部三省六縣開展邊境森林防火聯動,共同構築一線森林防火牆。跨境聯合保護行動的實施,充分展示了在維護全球生態安全方面責任的大國形象。

人居環境不斷改善。大力加強市政環境建設,實施城區道路改造、綠化美化、亮化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主要道路以及街道建築特色化改造工程,景洪城市綠化覆蓋率42%,綠地率37%,人均公園綠地的面積達16.5平方米,被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加快推進生態鄉鎮建立,全州31個鄉鎮中,被命名為省級生態鄉(鎮)的有29個,佔93.5%,被命名為國家級生態鄉鎮的有1個,州級生態村116個。同時,被命名為省級園林單位、小區29個,各級綠色學校56所,州級“環境友好型”企業22戶。

節能減排工作取得實效。淘汰了一批落後產能,拆除了紅塔水泥廠年產10萬噸溼法窯水泥生產線,依法關停並轉32家高汙染、高耗能企業,搬遷重組11個膠廠。全州XX年單位gdp能耗下降 1.7%,完成省定單位gdp能耗下降1.7%的目標。“xx”期間全州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控制在1000噸以內,化學需氧量減排5600多噸,超額完成省下達減排1700噸的目標任務。全州環境質量狀況明顯好轉,勐海縣、勐臘縣城區大氣環境質量均滿足《環境空氣資料標準》一級標準,景洪城區大氣質量滿足二級標準,pm10監測達標率為100%。景洪市城區環境噪聲質量等級“較好”。醫療廢物年處理能力990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52%,城鎮生活垃圾無毒化處理率達100%。境內八條主要河流水質均達ⅲ類標準,符合《雲南省地面水功能區劃分類》。

西雙版納州198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99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接納為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1995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一個自然生態平衡的生態州;XX年被國家環保總局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二)經濟效益顯著

長期以來,我州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發展思路,堅持保護優先,在保護中建設,在建設中保護,以保護促發展,努力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大力培養壯大生態特色產業,在提升改造橡膠、茶葉等傳統產業同時,著力培育森林生態旅遊、森林花卉、森林食品、森林藥材和野生特種動物馴養繁殖等生態特色產業,有效促進地方經濟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跨越發展。僅XX年全州林業產值達118億元,佔全州生產總值50%。主要林業產業有:

橡膠種植面積431.06萬畝,幹膠產量28.1萬噸,總產值41.43億元。其中民營橡膠種植面積285.46萬畝,幹膠產量18.77萬噸,佔幹膠總產量66.8%。橡膠產業已成為全州種植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整體效益最好、經營層次最高、從業人員最多的綠色生態優勢產業。

茶葉種植面積75.54萬畝(其中古茶樹、古茶園面積8.51萬畝)幹毛茶產量3.09萬噸,總產值15億元。茶葉產業已成為我州一大綠色生態特色產業。

全州已建成國家a級旅遊景區(點)17個,其中以熱帶雨林觀光和生態體驗為主的景區(點)有勐侖植物園、野象谷、原始森林公園、望天樹、雨林谷等,這幾大景區(點)在全州旅遊業發展中起著領軍作用。XX年全州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253.6萬人次,旅遊業綜合收入達140億元。

一批新興林業生態產業開始起步。全州共種植澳洲堅果1.4萬畝,咖啡5.02萬畝,熱帶水果34萬畝(其中香蕉29萬畝,其他水果5萬畝),石斛0.35萬畝(其中林下種植0.13萬畝)。部分產業已經產生效益,產業提速升級,越來越顯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和旺盛的生命力。

(三)社會效益凸顯

進一步提高了西雙版納知名度和美譽度。西雙版納歷來以絢麗的熱帶雨林風光、濃郁的民族風情、獨特的區位優勢而聞名於世。隨著橋頭堡戰略的深入實施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穩步推進,西雙版納的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越來越好,社會文明程度越來越高,其知名度和影響力越來越大,慕名前來西雙版納觀光旅遊、休閒度假、科研考察的中外遊客絡繹不絕,一個神奇美麗的西雙版納正走向世界,世界更加了解西雙版納、讚美西雙版納。美麗在哪裡?西雙版納告訴你!西雙版納已成為全國知名的生態旅遊勝地,成為中國50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地方之一。

進一步增強了廣大人民群眾生態文明意識。通過深入開展保護生態、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宣傳教育和知識普及活動,廣大人民群眾生態文化理念進一步增強,生態文明素養不斷提高,尊重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態觀得到了傳承弘揚,促進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態文化有機結合,促進了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進一步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和邊防鞏固。通過開展以生態文明建立“進單位、進學校、進社群、進鄉村”活動,使生態文明理念滲透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每個公民、在全社會進一步形成了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迴圈相生的良好氛圍,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通過實施與寮國、緬甸等周邊國家的生物多樣性跨境聯合保護、邊境森林防火聯動等行動,進一步加強了鄰國之間的友好關係,促進了邊防鞏固和邊疆穩定。

二、加快推進我州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利條件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州面臨著許多新的機遇和有利條件。

(一)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明確把美麗中國為核心的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國家“五位”一體的戰略高度。目前,我國正在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麵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建設戰略,國家在資金、技術、人才、土地、生態補償等方面給予了更多的傾斜和支援,為我們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帶來了重要的機遇。

(二)生態自然資源豐富。西雙版納是我國熱帶生態系統儲存最完好的地區之一,是全球2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是中國生物多樣性聚集區、國家級生態示範區、風景名勝區和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素有“植物王國”、“動物王國”、“物種基因庫”和“森林生態博物館”等美稱。

——動植物種類繁多。全州有國土面積1.97萬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積2385萬畝(林業用地面積1862萬畝,農地森林面積523萬畝),佔國土面積83.2%,森林覆蓋率為78.3%。州內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面積為402萬畝;州級自然保護區1個,面積53萬畝;縣(市)級保護區2個,面積86萬畝;保護小區4萬畝。自然保護區和保護小區面積達545萬畝,佔全州國土面積19%。在這片僅佔全國1/500的國土面積上,有高等植物5000多種,佔全國的1/6;獸類130多種,佔全國近1/4;鳥類429種,佔全國1/3,其中45種僅見於西雙版納。

——水能資源富足。境內有瀾滄江水系大小河流2760餘條,河網總長1.2萬公里,河網密度每平方公里0.64公里。其中,較大河流有30餘條,集水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瀾滄江一級支流有6條;較小的一級支流有5條;集水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二級支流有普文河。全州水資源總量達85.87億立方米,人均佔有水資源量0.975萬立方米,為全國人均佔水量的7.7倍。全州有中型水庫6座、小型水庫181座,庫容總量達3.4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富集。目前全州已發現礦種32種,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有23種。其中已開發利用的主要有金礦、鐵礦、錳礦、銅礦、鉛鋅礦、煤礦等13種。全州共有采選礦企業163戶(其中規模以上11戶。按區域分:景洪市64戶,勐海縣51戶,勐臘縣48戶。採礦區面積達50平方公里,佔全州國土面積0.3%,XX年全州共徵收礦產資源規費1.2億元。

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

(三)區位條件優越。西雙版納東部及南部與寮國接壤,西南部與緬甸交界,國境線長966.3公里(其中,中老段677.8公里,中緬段288.5公里)。素有“東方多瑙河”之稱的瀾滄江—湄公河穿境而過,將中、老、緬、泰、柬、越六國串連起來,昆曼大通道貫穿中、老、泰三國。據此,具有地處“三線”(北迴歸線、邊境一線、大通道主幹線)、一州連三國、一江連六國的特殊地理區位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州不斷加強與周邊國家友好往來,加大經濟貿易合作,積極開展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使西雙版納成為祖國西南邊陲一個團結、穩定、和諧、繁榮的邊疆民族自治州、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四)民族生態文化厚重。全州有常駐總人口114.9萬人,居住著傣、漢、哈尼、拉祜、布朗、彝、基諾、瑤、壯、回、苗、景頗、佤等13種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74.4萬人,佔全州戶籍總人口的77.4%。各民族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傳統習俗和生活方式。眾多歷史遺蹟、佛塔、亭井、佛寺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民居、村寨、民族節日、宗教信仰和民族風情,構成了獨特而又多樣的人文景觀。以傣族貝葉文化為代表的民間文化遺產挖掘、研究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各民族的傳統節日文化活動令人神往。長期以來,全州各族人民秉承“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糧,有糧才有人”的樸素生態文明理念和“生態優先,開發第二”的森林文化精神,創造了自己多姿多彩的生態文化。這些民族生態文化充分體現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態文明觀,為把西雙版納建設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試驗示範區、雲南省生態文明建設典範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和社會基礎。

三、制約我州生態文明建設的不利因素

加快推進我州生態文明建設,既有許多有利條件,又存在許多制約因素。

(一)生態文明意識需進一步增強

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在發展經濟中,始終堅環境優先原則,從而使得西雙版納這片綠洲青山常在,綠水長青,藍天碧雲。但在市場經濟浪潮的衝擊下,片面追求發展速度,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甚至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換取暫時經濟利益的現象時有發生,部分集體林、國有林,甚至水源林等生態保護地被蠶食,生態保護地逐漸縮小,威脅著當地生態安全。與此同時,由於過度開墾和林種單一等因素,導致環境質量下降,全州範圍內氣候變化異常,霧日減少,氣溫升高,溼度減小,自然災害增多,災害造成損失增大。

(二)林業產業發展緩慢

一是林業產業發展不平衡。我州林業產業發展中,橡膠、茶葉、森林旅遊業發展較快,其他林產業發展較慢,形成規模的林下經濟專案不多,林業產業化程度低,林業企業處於小、散、弱的狀況。二是產業競爭力不強。科技創新不足,林產品加工大多處於初級階段,精深加工少,缺乏功能齊全的專業加工經營市場。三是林業效益差。全州有4.9萬畝疏林地,這些疏林地中活立木蓄積量小,無用的樹、低值的樹較多,珍貴樹種少,經濟效益較差。

(三)環境保護綜合整治工作亟待加強

一是工業企業汙染減排力度需進一步加大。一些橡膠加工企業未按國家關於節能減排相關標準建設,廢水、廢氣、廢渣排放不達標,影響了周圍環境和群眾生產生活。部分採礦企業在採礦、選礦、運礦過程中,造成了對土地、山林、河流、道路、環境的破壞,但卻沒有按照邊開發、邊恢復、邊治理的要求進行復墾還綠,恢復道路交通,整治河流。有的還將大量的固體廢棄物隨意堆放,廢水、廢渣直接排入河中,加劇了水土流失和環境汙染。私挖濫採河道砂石的現象時有發生,尤其是在流沙河、南臘河沿岸偷採砂石、亂採砂石現象較為突出。

二是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力度需進一步增強。空氣汙染、水體汙染、髒、亂、差等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市政公共基礎設施差,綠化率低,街道綠化美化沒有充分體現熱帶風光。

三是農村面源汙染不容忽視。在農業生產中由於大量使用農藥化肥,使土地板結、肥力下降、農產品質量降低,尤其是大面積種植香蕉大量使用塑料薄膜所造成的白色汙染甚為嚴重。在日常生活中,長期以來許多村寨無規劃、無公廁,畜禽散養、農家肥、廢棄物、垃圾隨意堆放在房前屋後,公路兩旁,溝邊河渠邊,人畜居住混雜,生產生活廢水隨意排放等問題普遍存在,既影響了村容村貌又影響了環境衛生。部分村辦或農民自辦企、小手工作坊在加工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未經處理直接汙染飲用水源或用於農田灌溉,影響著村民身體健康和農作物安全。

四、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任務及主要措施建議

目標任務:根據陳玉侯書記在州委七屆四次全會上“關於堅持生態優先,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講話精神,結合有關部門的工作意見,對加快推進我州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任務提出如下初步建議,以供參考。即:紮實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提高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把我州建設成為全省、全國乃至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最高的地區;精選最有特色和最有經濟價值的珍稀樹種,廣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把我州建設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珍貴用材林基地;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大力發展林業產業,把我州建設成為生態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主產地和加工區;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大力整治城鄉環境,在全省率先建成國家級環境保護模範州市;繼續推進生態鄉鎮建立,爭取全州31個鄉鎮全部建成省級生態鄉鎮,全州三個縣(市)全部建成國家級生態縣,把我州建成國家級生態州。通過三到五年努力,把西雙版納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驗示範區、美麗雲南典範,讓美麗西雙版納更加美麗。

主要措施: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任務, 建議著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需要。建設美麗中國需要美麗的自然、美麗的生態、美麗的環境作支撐。西雙版納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地區之一,是全國自然資源最為豐富的寶庫,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關係到全州各族群眾的生存和發展,而且關乎全國生態安全,只有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為建設美麗中國添磚加瓦,為全國乃至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的要求。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不僅期待安居、樂業、增收,更期待天藍、地綠、水清;不僅期待殷實富足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園。只有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提高人民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現象較為嚴峻,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日益突出。這就要求我們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方面和全過程,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發空間格局。這樣才能促進全州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

(二)著力構建生態修復工程體系,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一要加強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系統整體功能為重點的生態環境保護。加強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規劃建設一批新的州、縣(市)級自然保護區,在現已建成545萬畝保護區和保護小區基礎上,再增劃州級自然保護40萬畝以上,力爭XX年各級保護區和小區面積達到全州國土面積20%以上。加強天然林、各類公益林、水源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把林地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劃定林地紅線,守住生態底線,特別要杜絕政府性破壞行為,絕不能因為目前的經濟利益,使森林資源以及生物多樣性遭受破壞。加強野生動物保護,落實野生動物造成農作物或其他損失賠償,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嚴厲打擊破壞野生動物各類違法行為。加強森林防火,避免發生重特大森林火災,最大限度減少森林資源損失。鞏固和發展中老跨境聯合保護成果,積極推動與寮國、緬甸建立一批新的跨境聯合保護區域,構建國家綠色生態屏障。

二要加快珍貴用材林基地建設。西雙版納宜林地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勢,具有發展多種珍貴用材樹種的特殊優勢。州內有珍稀類用材樹種100餘種,其中:柚木、西南樺、紫檀、望天樹等20種樹種在我州適生區域長勢良好,也是我州今後可以形成產業規模的珍貴用材樹種。目前全州尚有近30萬畝宜林荒山荒地可發展種植珍貴用材林,有4.9萬畝疏林地可用來補種、改種珍貴樹種。有近40萬畝低質茶園和20萬畝低產膠園可採取套種和樹種更替的方式進行種植,加上城鎮園區、公路沿線和江河兩岸,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為此,要充分利用我州資源優勢,按照“適地適樹”原則,採取“點、線、面”相結合方式大力發展珍貴用材林,把低值的樹、無用的樹變成高價值珍貴樹種,加快珍貴用材林基地建設。點:就是在四旁地、校園小區、農村庭院、營區、景區、城市綠地內散種和在天然林中空地內種植。線:就是在公路沿線、江河兩岸種植。面:就是消滅現有荒山荒地連片種植,在疏林地、茶園、橡膠地內補種、套種、改種珍稀樹種。努力形成林路、林江、林水、林村、林城相依,點、線、面相結合的珍貴用材林森林生態體系。林業部門要科學規劃,合理佈局,提出明確工作目標,把任務分解細化到各縣(市)、各單位,設定工作進度表,加強業務技術指導,精心組織實施,確保目標任務如期完成。

要創新林業發展機制,健全林權流轉機制,集中社會各界的智慧和力量參與植樹造林。加快非公有制林業發展,鼓勵和支援有條件、有實力的企業、個人在國有和集體荒山荒地上開展植樹造林,種植珍貴樹種,按照“誰種誰有,誰投資誰受益”原則,明析產權歸屬,發放林權證,把產權劃歸投資者,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並在資金、技術、種苗上給予大力支援,在稅收、土地等方面給予特殊優惠,努力形成國家、集體、企業、個人一起上的發展格局。

發展種植珍貴樹種,建設珍貴用材林基地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孫後代的長遠大計。當前,林業發展進入了一個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發展珍貴用材林面臨著新的機遇,我們要抓住這個難得的歷史性機遇,按照做其他人沒有做過的事,做其他地方不能做的事的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種植珍貴用材樹種,努力把西雙版納建設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珍貴用材林基地。

三要加大珍貴用材林苗木培育力度。發展林業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首要任務,林木種苗是林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前提。要牢固樹立“林以種為本,種以質為先”的理念,把林木種苗基地建設作為最基礎、最關鍵的工作來抓,作為工作重中之重,抓超前、抓落實。每個縣(市)要打造1個生產規模化、管理精細化、裝置現代化、人員專業化的林木種苗繁育基地,加快林木種苗良種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生產,為加快珍貴用材林基地建設提供數量充足、品種對路、質量優良的林木種苗。同時,要培養一批創新能力強,示範作用明顯的種苗生產龍頭企業,努力打造一批高階、上規模、上檔次的林木種苗基地,把我州建成全省最大、全國知名的珍貴苗木、熱帶珍稀花卉種苗生產基地。

(三)著力構建生態產品生產體系,大力發展林業產業

要充分利用我州林地資源優勢和自然條件,加快轉變林業發展方式,在堅持以橡膠、茶葉、生態旅遊為主導產業,不斷提升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產品加工等具有本地特色的林業產業,促進林業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增加林業附加值,實現林業增效、農民增收。

一要大力發展林下特色種植:重點發展以石斛、砂仁、重樓、諾麗果、金錢草、黃金草等為主的林藥產業種植;以熱帶森林花卉、觀賞苗木為主的花卉產業;以蕨菜、竹筍、刺五咖、臭菜、辣木為主的蔬菜產業;以大紅菌、雞縱菌、香菇、黑木耳、雙孢蘑菇為主的食用菌產業。採取林下種植和庭院種植相結合方式,擴大種植規模,引進精深加工企業,著力打造特色品牌。

二要大力發展林下特種養殖:重點發展以亞洲象馴養為主的大型野生獸類;以鴕鳥、藍孔雀、野豬、豪豬、竹鼠、平胸龜、茶花雞、小耳豬為主的家畜、家禽養殖。加強技術指導,培育龍頭企業,擴大養殖規模,創立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產品品牌,把林下特種養殖作為迴圈經濟主功方向來抓。

三要大力發展林果採摘及加工:重點發展對澳洲堅果、印奇果、諾麗果進行採收利用。

四要大力發展森林資源採集及加工:重點發展木材加工產業,積極引進紅木傢俱精深加工企業加工製造高檔紅木傢俱,地板條等,形成產業鏈,增加林產品附加值。

(四)著力構建生態環境安全體系,強化節能減排和汙染防治

一要把節能減排作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內容,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全面落實節能減排目標,加大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企業的節能減排實施力度,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努力實現節能降耗和主要汙染物減排目標。

二要加大城市汙水處理和工業廢水治理,重點推進行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和氨氮等主要汙染物綜合整治,加大城市煙塵、粉塵、細顆粒物和汽車尾氣治理力度。強化危險廢物和危險化學物品監管,實施生活垃圾無害化管理,控制固體廢物汙染,著力解決髒、亂、差的突出問題。加強水資源管理,積極開展瀾滄江、流沙河、南臘河等河流綜合治理和水源保護,加強對孔雀湖、白象湖監管,讓廣大市民永享江河湖水之利,遠離江河湖水之害。

三要加強礦山汙染治理。嚴格執行《西雙版納州礦產資源規劃》和《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關於切實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加強礦產資源開採管理,嚴厲打擊“亂佔、亂批、亂管、亂收、亂賣、亂採”六亂現象,堅決取締和關閉違法違規開採礦山礦點。對目前尚未審批的礦山礦點,原則上不再批准開採。對已開採的要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誰汙染誰治理”的原則,督促礦山企業實施好環境恢復治理。有關部門收繳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保證金,要及時投入到礦山恢復治理上,積極推進綠色礦業發展。

四要加強城鄉環境整治。大力加強農村水源地建設和保護,確保農村人畜飲水安全。大力推廣先進農業科技,科學合理施用農藥、化肥,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生產無公害、無汙染的綠色生態食品、有機食品。開展農村生活汙水和垃圾汙染治理,加強畜禽、水產養殖汙染防治,推廣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嚴格環保準入,開展清潔能源、清潔生產利用,防止汙染源向農村轉移,確保農村水源清潔、田園清潔、家園清潔。繼續開展生態鄉鎮建立工作,力爭全州31個鄉鎮全部成為全省生態鄉鎮。

(五)著力構建生態文化體系,提升廣大群眾生態文化素質

一要培育崇尚自然的文化。摒棄人類破壞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為,構建人與自然平等、和諧的關係,樹立熱愛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文明理念。二要培育節約文化。充分認識自然資源的稟賦和有限性,不以犧牲生態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不以索取自然為代價換取過度消費,形成節約優先、集約利用、適度消費的文化取向,形成以勤儉節約為榮,奢侈浪費為恥的良好社會風尚。三要培育綠色消費理念。大力倡導清潔生產、綠色消費,以綠色消費帶動綠色生產,以綠色生產促進綠色消費,引導公眾改變不良的消費方式。建立鼓勵綠色消費的政策措施,完善綠色消費體系,形成多樣化的綠色消費結構,拓寬綠色消費渠道。四要培育生態道德。弘揚生態文化,要從學校抓起,從娃娃抓起,要在全州中國小校開設生態文明建設課程,讓青少年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和習慣。

(六)著力構建支撐政策體系,建立健全長效體制機制

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多元化投融資體制和增長機制,確保生態文明建設長期、穩定、有效的政策和資金支援。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支援政策,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加大財政專項資金投入。州、縣(市)財政要將生態文明建設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並按比上年增長10%的幅度安排。二要完善金融和稅收扶持政策,加大對林下經濟,珍貴用材林發展等生態產業金融信貸力度,加快建立林權抵押貸款管理制度,完善生態產業貸款財政貼息、保險保費補貼、稅收優惠政策等。三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拓寬社會融資渠道,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外來資本參與我州生態文明建設。四要積極爭取國家專項資金扶持,力爭把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列為國家珍貴木材戰略儲備基地建設範疇。

採取多種途徑加快人才引進和培養。一方面要加強對現有科技人員繼續培訓,選送一批優秀中青年科技人員到林業大專院校學習升造,進一步提高他們專業技術水平和工作能力。努力改善他們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充分調動他們積極性,進一步激發林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另一方面要從州外引進和招聘一批高階創新人才,加強與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合作,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撐。同時,加大後備人才培養,每年從應屆高中畢業生中定向招收一批新生到林業大專院校就讀,讓他們畢業後回到家鄉報效西雙版納,建設美麗西雙版納。

建立健全汙染控制、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等方面政策和規章制度,按照政府主導、企業自律和公眾參與的原則,明確政府、企業、公民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相關責任。嚴格執行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嚴格依法行政,完善執法監督機制,加強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充分發揮新聞輿論和社會公眾監督作用,加快推進全州生態文明建設。

(七)著力構建堅強的組織保障體系,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穩步推進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有堅強的組織保證,各級各部門、各縣市要從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戰略高度出發,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到重要的位置,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共同部署,共同推進。州、縣(市)要分別成立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發揮好生態立州戰略領導小組作用,統籌協調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同時,建立相應的辦事機構,核定人員編制,明確工作職責、落實工作任務,加強業務指導。積極探索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綜合評價體系,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及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內容,並把考核內容作為幹部任免獎懲的重要依據之一,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對因行政不作為或作為不當,完不成生態文明建設任務的,嚴格問責;對因決策失誤造成重大生態事故的,按有關規定追究相關人員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