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關於加快我市生態農業發展的調研報告大綱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1.09W

為促使xx生態農業由小變大,鄂州農產品由低層次向高層次邁進,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我們一行先後深入到梁子湖區“塗家堖鎮萬畝無公害紅薯高產示範片”、“太和萬畝有機農業基地”,華容區“湖北鄂州臺灣生態農業創業園”,鄂城區“樊川生態農業有限公司”, 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積極爭創國家級現代生態農業示範市這個目標,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彙報如下:

關於加快我市生態農業發展的調研報告大綱

一、發展的現狀

我市有豐富的山水資源、特有地理位置,素有鄂東聚寶盆、江南魚米鄉之美譽。全市現有耕地面積61.2萬畝,水面65.1萬畝,林地27.5萬畝。近幾年市委、市政府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實現了“六有”。

(一)有生態農業示範片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市開展生態農業建設以來,先後建設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平和代表性的生態農業示範片。如梁子湖生態農業示範區,百里長港線、樊寺線生態農業示範帶和華容省級農產品加工園等,對我市生態農業起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二)有生態標誌農產品

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全市建立生態農業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54個,示範基地面積63萬畝,通過以點帶面帶動了全市生態農業標準化生產。形成了遐邇聞名的武昌魚、河蟹、珍珠、茭頭、蓮藕等一批“原字號”和“土字號”特產。武昌魚不僅成了一代偉人毛澤東的詠物絕句,而且成了美國連續幾屆總統的首選中國菜。xx生產的螃蟹曾“橫行”香港,銷量佔市場份額六成以上,“樑心”牌有機番茄在武漢超市上架,“樑道”牌稻米正在加工生產。豐富的自然條件和人文資源為我市生態農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先後榮獲多個“國字號”、“省字號”名片。

(三)有生態農業模式

立足自身特點,充分發揮區域優勢,推行區域化佈局,大力示範和推廣高效生態農業模式,形成了紅潤池湖農業生態園“良心種植、有機營養”的種植模式,太和萬畝有機農業“喝”山泉水、“吃”有機肥、“戴”生態圈、“當”健康神的“全產業鏈”模式,澤林鎮萬畝湖農場水稻種植推行的“統一品種、統一肥料、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機械化作業、統一收購”“五統一”管理模式,東港大豐迴圈牧業示範園的“豬─沼—菜”迴圈牧業種養模式,峒山生態園“宜居、宜業、宜遊”模式等一批相對集中連片、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態農業模式基地。

(四)有土地流轉創新

目前我市土地流轉方式主要有:“土地股份式流轉”、 “土地託管式流轉”、“土地轉讓性流轉”、“土地季節性流轉”等流轉方式,建立了土地流轉保證金制度,開展了確權確地試點工作,為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提供了保障機制。

(五)有農業面源汙染綜合防治

近幾年以來,加大農業投入品管理,實施沃土工程,提高肥料利用率。全市共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復播面積達55.8萬畝,舉辦測土配方施肥示範樣板36.5萬畝。積極開展農業環境汙染事故調處工作,近年來查處農業環境汙染事故十餘起,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近100萬元。

(六)有生物能和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

大力推廣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全市秸稈機械化還田近50%。積極推進沼氣工程建設。如東港沼氣供應站採用國內領先的搪瓷鋼板升流式固體床中溫發酵工藝,迴圈利用農業資源,實現了燃料、飼料、肥料有機轉化,有助於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生態環境的改善與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市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在生態農業發展上取的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與群眾的期盼相差較遠,與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還有距離。主要存在“六強、六弱”:

一是擴大發展規模意識較強,打造精品意識較弱;

二是創立“品牌”意識較強,提升“品牌”意識較弱;

三是注重短期效益觀念較強,忽視環境保護意識較弱;

四是做表面文章較強,在資金、技術幫扶解困方面較弱;

五是依靠領導支援、專案支撐較強,堅持市場決定取捨意識較弱;

六是土地流轉急功近利意識較強,著力化解深層次矛盾意識較弱。

三、對策和建議

生態農業建設能夠實現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功能,代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我們立足xx的自然資源、自然條件和經濟狀況,針對鄂州目前生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按照發展生態農業的基本思路,認為全力發展我市生態農業,重點要抓好“六變”。

(一)變發展現代農業為生態引領

要堅定不移地走“生態+特色+科技+品牌”的發展路子,以生態農業發展為主線,以綠色科技為支撐,著力建設以迴圈經濟為主導的生態產業體系、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體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居環境體系、科學、高效、穩定的基礎保障體系。我市生態農業發展的方向與目標要遵循三個原則:一是要將生態農業發展作為我市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戰略方向;二是要將生態農業發展作為制定各項農村發展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三是要將是否有利於生態農業發展作為衡量農村工作。只有這樣,我市生態農業發展才有出路,才有希望。

(二)變土地流轉為土地換股權

流轉土地對實行規模化、機械化耕作,發展生態農業至關重要;但目前農村社會處在轉型期,有各種矛盾的複雜性,還有土地流轉缺乏保障機制、流轉機制,有效激勵機制等因素,導致流轉工作非常困難。“土地換股權”模式有助於農村集體土地流轉效率的提高,並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有效維護農民權益。這種模式的實質在於,在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業企業建設的過程中,農民可以將土地承包權作為資產入股,並享受分紅。太和萬畝有機農業基地以農民土地經營權入股,採取“收益保底、盈餘分紅”方式,成功進行了土地流轉。

(三)變單一種植為複合型產業

發展生態農業,帶動觀光農業,要打造“精品”“亮點”,促進農業現代化程序;要充分立足生態園山青水秀、“綠色環保”以及生態休閒的特點,充分利用生態園的自然景觀,形成“可覽、可遊、可居”的環境景觀和集“自然—生產—休閒—康樂—餐飲—教育”於一體的景觀綜合體,發展體驗農業與觀光農業相結合的複合型產業園。

(四) 變拓展品牌為提升品牌

一是要以政府引導、企業建立為主。大力推進叫響“樑心牌蔬菜、樑道牌大米、武昌魚、樑湖有機碧玉茶、有機茭頭、樑湖大閘蟹”等產品品牌的產業化經營,努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競爭力,儘快形成鄂州市的特色和名牌,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二是要培育一批規模大、起點高、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開展品牌建立,形成一批在國內國際市場具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三是要實施品牌興企戰略,加強品牌整合,在每個行業選擇幾個市場佔有率、知名度較高的品牌,引導資產、資源集中,推動形成一批有影響、帶動力強的品牌。四是要加大有機認證產品、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等具有公共屬性、地域特點的品牌,在國家級、省級媒體進行廣告宣傳,給予財政補助。

(五)變政策扶持為多元化投入

一是財政要設立專項資金,專門用於支援生態農業建設。二是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運用貼息、補助、以獎代補、投資參股的方式,引導、吸引民間資金、社會資金加大對開發生態農業的投入,建立起以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農戶和社會共同投入的投融機制。三是實行整合和獎扶機制。捆綁專案,集中投入,最大限度地專案資金的規模效益。同時,對生態農業建設任務完成好、發展速度快的地方實行重點傾斜,優先扶持。對從事生態農業開發、生產和營銷的企業和個人給予政策優惠和資金扶持。四是制定一套政策。制訂和完善有利於生態農業建設的財政、稅收、價格、信貸、貿易、土地、風險投資等方面政策,為生態農業建設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形成有利於生態農業發展的行為規範經營約束、利益調節、成果保障的政策體系。

(六) 變市場準入為尋找市場

國家新政策“農產品市場準入制”有規定,所有農產品必須經過檢測達標後才可以上市場銷售,凡過度使用農藥化肥的農資產品是達不到國家衛生食品標準的,這就意味著辛苦種植的農產品不值錢,甚至辛苦勞動將得不到相應的回報,有時會虧本。那麼我們在發展生態農業上必須做到:一是重視科技支援。推廣應用高產、優質、抗病蟲新品種,著力推廣腐熟無害化的農家肥料、微生物肥、綠肥和綠色農業生產準用的化學肥料,積極推廣微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和應用頻振式殺蟲燈,開展綠色農業加工工藝的引進和應用。二是聯絡一批高校,在我市建立高校生態農業技術應用試驗基地,發揮高校的科技支援生態農業發展的技術優勢。三是打造專業營銷團隊,根據生態農業定位的品牌,進行了市場調研,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營銷模式。四是開展推介、對接活動。組織開展或參加各種大型農產品博覽會以及“農超”對接活動、大型採風活動,展示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成果,擴大我市農產品市場營銷,不斷提高市場佔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