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加快推進我市農業現代化程序的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5.36K

今年,市政協圍繞加快推進我市農業現代化程序進行了專題調研。各調研組深入各縣區、走進田間地頭,摸實情、察民意、匯民智,全面瞭解了我市農業發展現狀,認真分析和查找了存在問題和薄弱環節,提出了推進我市農業現代化程序的對策建議。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對這次調研非常重視,在調研課題確定、重點內容把握等方面都給予了強有力的指導,餘學友書記參加了推進農業現代化專題協商會,對推進我市農業現代化提出了重要指導意見,對深化調研提出了明確要求;各縣區和市直有關單位積極配合,對市政協調研給予了大力支援,確保了調研活動的順利開展。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加快推進我市農業現代化程序的調研報告

一、現狀和成效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緊緊抓住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發展、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的良好機遇,著力調結構、轉方式、促提升、求實效,農業生產效益持續提升,農民收入不斷提高,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呈現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

(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全市糧食生產實現連續增長,品質不斷優化。2019年,全市糧食總產量達到141億斤,分別是1978年、2019年的3.9倍、1.9倍;平均畝產791.4斤,分別是1978年、2019年的3.4倍、1.6倍;優質小麥種植面積達到386萬畝、總產量居全省第一位,玉米優質率在95%以上。全市有3個縣(上蔡、西平、正陽)被表彰為全國糧食百強縣,西平縣被確定為“全省優質小麥生產重點示範縣”。特色農業加快發展,效益明顯提高。全市花生、蔬菜、菸葉、白芝麻、食用菌、花木種植和生豬、肉牛、水產養殖等特色農業發展都達到一定的規模。2019年,全市油料總產量達到11.19萬噸,其中花生總產居全省第一位;肉類總產量達到86.22萬噸,其中豬肉產量居全省第一位。全市擁有4個全國油料百強縣(正陽、汝南、泌陽、確山)和2個全國肉類百強縣(西平、正陽),正陽、平輿、泌陽縣分別成為全國花生、芝麻、香菇生產第一大縣。

(二)農業生產基礎條件明顯改善。一是高標準糧田建設穩步推進。全市累計投入資金19.7億元,建設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工程”專案536個,建成高標準糧田243萬畝。二是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加強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先後實施了125座大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農田水利重點工程等專案,打配機電井8.15萬眼(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83平方公里,新增和恢復有效灌溉面積72萬畝,新增旱保田58萬畝。不斷完善農村土地、道路、電網、水網等農村農業公共基礎設施,改建縣、鄉公路336公里,新建農村公路連通工程115公里。三是農業機械化水平快速提升。至2019年底,我市擁有大型農業機械的專業合作社、農機服務組織達到800家;全市農業機械固定資產總值達到85.6億元,農機總動力達到了1451萬千瓦;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5.1%,均居全省第一位。

(三)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新進展。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加快農業產業化叢集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農業生產區域化佈局、專業化分工、產業化經營,提高了農業產業化水平。產業化叢集加快發展。目前,全市已發展農業產業化叢集21個,銷售收入達414億元,帶動農戶82萬戶,其中11個被省政府命名為農業產業化叢集,數量居全省第三位。農業產業化經營持續推進。全市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316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46家,有5家企業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農產品加工企業達1326家,實現總產值1096億元。農業專業合作社蓬勃發展。至2019年6月,全市已註冊農民合作組織11464家,其中農民合作社8841家、家庭農場2623家。

(四)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不斷建立完善市場體系。全市已發展綜合市場、專業批發市場、集貿市場等430多個,年成交額超過50億元,初步形成了大中小相結合、功能比較完善的市、縣、鄉三級市場體系。汝南三門閘蔬菜批發市場已被確定為農業部重點市場,正陽中原花生批發市場已成為豫南最大的花生交易市場,泌陽香菇市場獲得了“省級標準化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稱號。加快構建農業資訊化體系。建立了“駐馬店農業資訊網”和“駐馬店興農網”,基本實現了網路一體化和農業資訊資源的快速傳遞,部分地方已形成了“網上訂單、網上種植、網上收穫”的網路農業生產新格局。積極推動標準化生產體系建設。目前,我市已制定和釋出各級農業標準規範91項,其中國家級3項、省、市級地方標準規範88項;全市“三品一標”產品已達170個;泌陽、西平和汝南等縣被列入“河南省農業標準化示範縣”。逐步建立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全市共有市、縣區農業技術推廣和服務機構96個,其中市級14個,縣級82個,從事農技推廣和服務的專業技術人員1724人。規劃了89個農技推廣區域站,已開工84個、交付使用4個,計劃在年內完成所有建設任務。

(五)農村各項改革穩步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有序推進。全市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全部完成,集體土地使用權登記發證已完成30%以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已經啟動。積極推進土地流轉。全市基本形成了村資訊員、鄉鎮服務站、縣區服務中心、市網路交換一體化的土地流轉資訊服務網路體系,各縣區成立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委員會。積極推進農村金融改革。縣級農村信用社全部完成了股權改造工作,有2家組建農商行正式掛牌營業,有2個縣成立村鎮銀行。不斷擴大農業保險範圍。全市小麥保險面積524.4萬畝,玉米保險面積275.9畝,花生保險面積86.5萬畝,財政保費補貼13460萬元,賠付金額8870多萬元。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於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施意見》,從資金、稅收、水電、土地、登記管理等方面,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提供政策支援。

二、困難和問題

(一)農業發展基礎仍然薄弱。從總體上看,我市農業發展特別是保障糧食生產的基礎設施仍然薄弱。一是中低產田比例較大。目前,全市仍有600萬畝中低產田(佔耕地總面積的48%),其中有150萬畝基本是“靠天收”的崗地旱地,350萬畝為低窪易澇地。這部分農田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弱,制約著糧食的穩產增產。二是高標準糧田建設進度緩慢。我市目前已建成的高標準糧田僅佔2020年規劃面積的四分之一。由於資金渠道分散和投入標準、建設標準不統一,已建成的高標準糧田也存在著建設標準低、設施不完善的問題。三是農田水利設施不夠完善。全市規模較大的水庫、湖泊等水利工程設施不夠配套,有些年久失修,灌溉、排洪能力遠未發揮。如宿鴨湖、板橋、薄山、宋家場四大灌區涉及灌溉面積175萬畝,實際灌溉面積在50萬畝左右。農田灌排“最後一公里”水利設施線長面廣,國家顧不上,地方沒錢投,農民建不起,原有設施老化失修,新建設施難推進。因產權不清、使用和維護主體不明,水利設施管護不到位、效益發揮有限。另外,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專案建設和城鎮發展與農業生產爭地的問題將進一步顯現,加上各地出現的“非農化”、“去糧化”傾向,我市要實現到2020年糧食產量達到155億斤的目標任務非常艱鉅。

(二)集約化生產經營水平不高。一是粗放經營和分散經營普遍存在。一家一戶三五口人五六畝地的局面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經營方式還處於傳統的粗放經營狀態,存在著農業科技難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難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難保證等問題,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很不適應。二是農業生產效益偏低。農業生產分散投入成本大,生產效益不高,抗禦自然災害、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即使是在農業生產基地內部,“公司”和“農戶”之間大多停留於一般購銷合同關係,集約化、標準化生產體系遠未形成,造成了資源的過度浪費和優勢產業的大起大落。2019年全市雖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393.84億元,但平均農業勞動力人均創造增加值僅有7164元。三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水平不高。總體數量雖多,但真正形成規模經營的不足300家,“空殼社”的問題突出;縣區之間、鄉村之間發展不平衡,有的縣還存在一些空白村;產業鏈條短,品牌層次低,市場競爭力弱;管理不夠規範,職業化經營程度低。四是土地流轉規模小。到2019年底,我市土地流轉面積為148.7萬畝,僅佔耕地面積的12.5%,低於全省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

(三)農業科技支撐作用發揮有限。全市農業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僅有53%。一是農業科技研發不健全。農業科技研發與農業大市地位和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缺乏國家和省級研究研發機構。二是農技推廣人才缺乏。縣、鄉級農技推廣機構人員少、工資低、條件差,留住人才難,引進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更難;有些地方對農技推廣人員的配備把關不嚴,非專業人員比例較高;現有農技推廣人員知識結構不合理,知識更新緩慢。全市農業科技推廣人才隊伍總體比較薄弱,專職農業技術人員與鄉村人口比例為1∶3384。三是經費投入明顯不足。財政對農技推廣安排的經費非常有限,大多數農技推廣機構僅有的事業費只能勉強維持正常辦公,開展相關的試驗、示範等工作十分困難,連測土施肥、配方播種等一些簡單易行的實用技術也難以大面積推廣。四是農民文化素質偏低。我市農村文盲、半文盲佔勞動力總數的2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佔12%,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僅佔13%。特別是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後,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中,老人和婦女佔較大比例,大多隻能從事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農業新技術在農村難以推廣。

(四)農業產業化水平仍然偏低。一是企業規模小,加工能力不強。全市1326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大多數處於“小、散、差”的狀況。全市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僅有2家,佔全國1253家的1.6‰;省級只有46家,佔全省760家的6%。涉外經營的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匱乏,對外形不成市場,對內缺少輻射力。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率為1.58∶1,與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較大,區域內一些優勢農產品加工能力更是嚴重不足。二是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生產、加工、銷售環節脫節嚴重,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普遍聯絡不緊,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我市有全國糧食大縣、全國油料大縣和畜牧大縣10多個,至目前沒有一個農產品加工大縣,大多數農畜產品以原字號銷售為主,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三是知名品牌少,市場競爭力弱。很多企業管理理念落後,科技創新意識不強,一些經營者對名牌產品所蘊涵的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認識不夠,缺乏爭創品牌的緊迫感和自覺性。駐馬店號稱“中原糧倉” 、“中州油庫”和畜牧大市,卻缺乏在全國叫得響的農產品知名品牌。

(五)市場體系和資訊服務平臺建設比較滯後。一是農產品批發市場功能不全。雖然已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市場,但規模普遍較小,大多處於區域性自我迴圈狀態,僅僅起著區域內調劑餘缺的作用,在全國缺乏知名度和影響力,輻射地域非常有限。二是農產品期貨市場發展緩慢。儘管我市香菇、白芝麻、花生等優質農產品資源豐富,但在農產品期貨發展方面還幾乎處於空白階段,期貨市場風險轉移和價格發現的作用遠未發揮,造成近年來農產品“賣難”與“買難”交替出現。三是農業資訊體系建設滯後。缺乏負責收集、分析、預測和釋出資訊的專門機構,各業務部門提供的農業和農產品資訊零星分散且不及時,大部分農戶對市場供求把握不準,繼續沿習傳統種植模式和種植習慣,極易造成農產品的生產過剩和過度競爭,農產品交換經常出現“買漲賣低”的現象。

(六)融資渠道不夠暢通。政府投入方面,由於我市經濟基礎薄弱,全市財政收入用於農業生產和各項農業事業費的支出僅佔財政總支出的14.6%。金融投入方面,由於各級金融部門加大對不良貸款的監控力度,農村新增貸款必須有擔保或抵押物作為放貸條件,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貸款十分困難。經營主體投入方面,絕大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土地都是流轉過來的,成本較高,出於收益考慮,他們在農業生產方面投入的真金白銀不多。農戶投入方面,2019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7437元,只佔全省平均水平的87.7%、全國平均水平的83.6%,直接約束了農戶的投資行為。2019年,全市農村固定資產投入78.24億元,戶均僅4289元。

三、對策和建議

在調研中,大家普遍認為,推進農業現代化正逢其時,機遇難得。要堅持以改革為動力,以市場為導向,以富民為根本,典型帶動,示範引導,全面推進,走出農業大區發展現代農業的新路子。

(一)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1、加強引導,發展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是支援具有較高文化水平、掌握一定專業技術、善於經營管理的農村實用人才、青年致富帶頭人和回鄉大學生、復員轉業軍人等,通過土地流轉擴大生產規模,成為種養專業大戶。二是支援各類農業企業、種養大戶、農機經營大戶、經紀人、農業科研機構、專業協會和農村基層組織,依託自身發展基礎和專業技術優勢,組建種植、養殖、農機等專業合作社。鼓勵不同型別的合作社組成聯合社,提高綜合服務保障水平。三是支援專業大戶和在外務工迴歸農民、農村經紀人、農村能人等依託技術、資金優勢,開辦家庭農場。四是支援農業企業通過兼併、重組、收購等形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拓展經營領域,擴大生產規模。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合作,組建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形成 “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模式。五是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經營的種養業,向農村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管理模式。建議市直有關單位和各縣區加快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示範工程,探索新路子,建立新機制,高標準抓好一批典型,發揮典型的示範引領作用。

2、注重規範,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建議各級政府建立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組織領導和工作指導機構,並充分發揮鄉鎮和村級基層組織作用,深化課題研究,加強工作指導,總結推廣經驗。一是結合各地實際,區分不同型別,建立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註冊登記制度,防止“空殼社”的出現。二是指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章程,建立運作機制,加強財務管理,提高規範化管理水平。三是及時提供法規政策、土地流轉、農業科技、市場需求等資訊,幫助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協調解決資金、人才等方面的困難,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

3、多措並舉,培育發展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農民是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農業現代化很大程度上是人的現代化。建議採取多種形式,培育和造就“有技術、懂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一是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提升農民的地位。推動城鄉一體化戶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淡化傳統農民的身份性質,促進有專業技能的農民自由流動,使廣大農民真正成為依賴農業職業技能而非依靠土地的職業化農業從業人員,加快推進農民職業化。二是堅持普及和重點相結合,培育農業產業人員。依託大中專院校、科研機構等專業培訓機構,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骨幹力量、農業經紀人、農業技術人員、社會化專業服務人員等的培訓,增強市場化理念,提升經營管理水平。通過縣區職業培訓機構和“陽光工程”、“雨露計劃”、“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計劃”等培訓工程培訓農民,提高農業生產技能。建議有關培訓機構按照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區分不同類別,科學制定新型職業農民的認定標準,完善“農業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三是吸引各類人才,形成高素質的新生代農民隊伍。建議出臺能夠增強農村和農業對各類人才吸引力的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在外務工返鄉農民、投資參與者等群體投身農業現代化,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力量。

(二)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流轉

1、完善政策措施,持續推動土地流轉。按照穩定所有權、維護承包權、放活經營權的總體思路,以推動農村土地確權為重要抓手,出臺相關政策,完善配套措施,鼓勵和支援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業企業流轉,推動農業生產規模經營。一是按照《物權法》規定,賦予土地生產經營者的物權屬性,明確確權後的農村土地、集體土地使用權可以抵押、有償出租、轉讓。建議在完成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的基礎上,加快做好確權證書的發放工作。二是針對目前農民承包地條塊分割、分散佈局和部分農民不願參與土地流轉的現狀,建議各級政府出臺相關規定,在群眾自願的前提下,對現有農村土地作出適當調整,把不願流轉的農戶土地向村莊周邊集中,解決大塊土地流轉難的問題。三是採取設立專項資金、利用糧食生產先進縣獎勵資金等形式,對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種糧大戶等流轉大戶給予獎勵,充分調動各級參與土地流轉的積極性。

2、強化服務保障,規範農村土地流轉。建議加快構建縣、鄉、村一體化土地流轉服務體系。一是規範土地流轉流程,完善土地流轉合同文字,建立檔案管理制度,提高農村土地流轉的規範化水平。建議各縣區制定統一規範的農村土地流轉合同文字,在區域內推廣。二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市場,培育和規範土地市場化流轉機制,形成土地承包經營權公開、公平、公正交易的市場環境。三是積極搞好資訊提供、法律政策諮詢、資質審查、價格評估、合同簽訂和鑑定等服務。四是建立和完善縣區、鄉村土地承包經營和流轉糾紛調解仲裁機構,及時處理各種土地承包經營糾紛,切實維護流轉雙方的合法權益。近年來,上蔡等縣通過建立“村有資訊員、鄉有服務站、縣有流轉中心”的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加快了農村土地流轉的進度,他們的經驗和做法值得借鑑和推廣。

3、尊重群眾意願,維護廣大農民利益。一是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因地制宜,不搞行政干預,不下硬性指標,嚴禁“一刀切”。二是堅持農業家庭聯產承包的主體地位,對現有從事特色種植業、收益較好的農戶,不強行要求參與土地流轉;對以種田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家庭,應允許他們自主發展。三是建立健全土地承包權流轉價格形成機制,引導流轉雙方合理定價,並對農民在流轉土地上的勞動、使用家庭農業機械的報酬,以及入股分紅等事項作出明確規定,寫入土地流轉合同,保證農民在土地流轉中利益不受損失。

4、加強監管力度,穩定糧食種植面積。駐馬店作為農業大市,承擔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責任。建議在推動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防止 “非農化”、“非糧化”傾向。一要加強頂層設計,搞好功能區規劃,劃定糧食生產和發展特色農業重點區域,明確界定不同地域的土地用途。二是針對目前農業補貼分散發放、收效不明顯的問題,遵循“誰種田補貼誰”的原則,逐步將各種農業專案補貼直接補給種糧大戶,並加大對農技、倉儲、良種、農資、水利設施的補貼力度,引導農民多種田多種糧。三是建立審查機制,加強監督檢查,嚴格管控土地開發和使用,保證土地的農業用途,嚴把基本農田“紅線”,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確保糧食穩產增產。

(三)積極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1、持續優化農業內部結構。建議各級政府在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確保糧食穩產增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同時,充分發揮我市地理、區位、農業資源的多方面優勢,加強頂層設計,突出科學規劃,持續優化農業內部結構,加快特色農業發展,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下大力調整農業種養殖結構。加快發展蔬菜、芝麻、花生、食用菌種植等產業,大力發展花卉種植和林果業,持續發展牛、羊、生豬養殖等畜牧業,積極發展水產養殖產業,形成各種種養殖發展齊頭並進的局面。堅持發展種養殖業與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並重。積極引進資金和專案,擴大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模,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2、大力培育產業叢集。充分發揮我市農業資源優勢,積極培育經濟效益明顯、上下游產業互聯、專業分工明晰、產加銷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化叢集,形成具有駐馬店地域特色的優勢主導產業。一是科學搞好規劃,加強政策引導,著力抓好農業生產“六大基地”建設,即優質小麥、玉米生產基地,生豬、肉牛生產基地,花生、芝麻油料基地,食用菌生產基地,蔬菜生產基地,水產、花木、茶葉、林產品等特色種養基地。二是依託產業聚集區和特色產業園區,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著力打造面製品加工、肉製品加工、油脂加工、皮革加工等基地。力爭今後5到2019年形成產值處在全省前列的農業產業化叢集1~2個。

3、不斷壯大龍頭企業。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建議市政府選擇10個左右起點高、規模大、生產競爭力強、輻射帶動面廣的大型龍頭企業,積極申請國家和省扶持專案,給予重點扶持,支援這些企業做大做強。二是擴大招商引資。以政府為主導,圍繞發揮我市農產品資源優勢招商引資,引進國內外有影響的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進駐駐馬店。以中國“農洽會”為重要平臺,組織企業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對接,擴大專案和技術合作,引進資金、專案、技術、人才和品牌,提高企業綜合實力。三是重視培育本土農產品加工企業。對已具規模和競爭力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要給予政策和資金方面的傾斜,支援優先發展;對規模小、有發展潛力的中小型企業,指導其創新發展思路,轉換經營方式,提升發展水平;支援本土企業之間合作聯合,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力爭通過幾年的努力,建成一批在全國、全省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龍頭企業。

4、著力打造知名品牌。結合農業大市實際,把打造農產品知名品牌擺在我市質量建設、品牌建立工程的突出位置,出臺扶持政策,建立獎勵機制,健全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我市農業資源優勢,鼓勵龍頭企業依靠科技提高農產品檔次,與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聯合開發新產品,以新取勝,以特取勝,以質取勝,大力開發具有駐馬店地域特色的高、新、精農產品,努力提升“夏南牛”作為全國第一肉牛品牌的知名度,把“一加一”、“悅生合”、“泌陽花菇”等品牌培育成國內知名品牌,不斷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四)持續完善農業基礎設施

1、加大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力度。建議市政府加快制定完善全市農業水利設施建設近期和中長期規劃,加大建設力度。一是加強板橋、薄山、宋家場等大型水庫和宿鴨湖灌區配套設施建設,疏通引水渠道,增加泵站數量,最大限度地增加有效灌溉面積。二是結合高標準糧田建設,加強灌排管網建設,完善機井灌溉配套設施。同時,儘早展開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建立完善管護機制,使其更加有效地發揮作用。三是在確山、泌陽縣等淺山區和丘陵地帶,應加強小型水庫等小型水利工程建設,不斷改善崗地旱地的灌溉條件。四是在高標準糧田推廣噴灌技術,在設施農業區域推廣滴灌技術,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

2、加快高標準糧田建設進度。建議市、縣(區)政府抓住國家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和省加大高標準糧田建設的機遇,不斷加快高標準糧田建設進度。一是超前計劃安排專案,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加快專案實施進度,力爭提前完成高標準糧田建設任務。二是針對目前資金渠道分散、建設標準不統一的問題,積極向上級反映,促進國家政策支援的農業綜合開發專案、千億斤糧食規劃專案、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專案、現代農業專案、土地整理專案等方面資金的整合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標準糧田建設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率。三是注重長遠規劃,有效解決目前高標準糧田建設佈局分散、條塊分割的問題,實施區域連片開發,為實施大型機械耕作、推廣農業灌溉新技術創造條件。

3、抓好低窪易澇地治理。建議市政府和各縣區科學規劃,加大投入,加快推進350萬畝低窪易澇地改造工程。加快實施低窪易澇地域的農田改造工程,增加田間排水溝渠管網密度,提高田間排澇能力;疏浚河道,新建閘站、涵閘、泵站,提高集中連片低窪地的排洪能力;通過新修水庫和擴大現有水庫的庫容量、開挖池塘等途徑,提高低窪易澇地域的蓄洪能力。

4、加大崗地旱地改造力度。我市有150萬畝的崗地旱地,這類土地保墒保肥能力差,應加大對崗地旱地農田的改造力度。實施土地整治工程,平整地勢相對寬闊的崗地,對山區陡坡地興修水平梯田進行改造,從根本上改變這類土地的形態;加深耕作層,改善土壤結構,增加蓄水保墒能力;推行地膜覆蓋、植物保護等綜合栽培技術,提高保墒能力,防止水土流失。

5、加快各種配套設施建設。一是加大鄉村道路建設力度,提高農村道路“村村通”建設標準,並逐步向田間延伸,不斷增加農村路網密度,為大型車輛和農業機械進出提供方便。二是繼續抓好農村電網改造,增加田間輸電線路,加強配送電站建設,提高農業用電保障能力。三是完善農村資訊化設施,加強無線通訊站點建設,實施有線電視通村入戶工程,加快寬頻網路在農村的推廣使用,逐步實現農村地區“三網融合”,提高農村資訊化水平。

(五)加快建立完善農業服務體系

1、建立完善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體系。一是加強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隊伍建設。加強市本級農業科技研發機構建設,尤其是注重引進和培養高階人才,提高自主研發能力;充實縣鄉農業科技推廣隊伍,改善結構,加強培訓,提高專業化水平;健全村級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力爭在每個村建立農技推廣示範戶;加快完成89個農技推廣區域站建設任務,落實部門責任,完善基礎設施,建立運作機制,使其儘早發揮作用。二是加大農技研發和推廣力度。在農技研發上,鼓勵農業科技研發機構自主研發農業種植新技術。在品種改良上,大力推廣小麥、水稻、玉米和畜禽、水產品、花生、芝麻、菸葉、林果、食用菌、花木等優良品種,努力培育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的特色優勢主產區。在生產加工上,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裝置和工藝,推動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加工質量。三是創新農業科技進步機制。建立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協作機制,實現科技與農業的深度融合;建立多元化農技推廣機制,逐步形成以企業、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和各種產業化組織為主體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立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設立農業科技創新獎和推廣應用專項獎,引導和鼓勵農業科技機構和企業大膽創新。

2、建立完善市場體系。加強統一規劃,積極引導國有、集體、個人和外商參與市場建設,新建和改建一批佈局合理、服務規範、管理有序的農產品集貿市場,重點興建輻射國內外的優勢農產品批發市場,形成大小結合、城鄉銜接、專業與綜合配套的市場體系新格局;大力發展農業市場組織,對農業生產和流通環節,提供技術、資金、資訊、經營管理方法等方面的諮詢和服務,使農村經濟和市場經濟接軌。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中介組織、農民經紀人、運銷大戶等以各種形式進入流通領域,培養一批大型“農產品聯營公司”。

3、建立完善資訊服務體系。推進農產品期貨交易,建立和完善市、縣、鄉三級資訊服務網路,搞好各類市場資訊的預測和分析,為各級農業管理部門和經營者提供及時、準確的資訊服務,使現代農業朝著資訊農業、精準農業方向發展。把電子商務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渠道和平臺,加強與阿里巴巴、淘寶合作,著力打造電子商務阿里巴巴駐馬店產業帶和淘寶特色中國駐馬店館,努力實現生產與銷售的無縫對接,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加大對資訊科技人員的培育和引進力度,逐步培養一支高素質的適應農業資訊化發展的專業人才隊伍。

4、建立完善農機服務體系。一是加快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提高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特別是要著力抓好玉米機械化收穫、花生機械化收穫和設施農業、農作物植保、保護性耕作等農機發展重點。二是建立以農機合作社、農機協會為平臺的農機服務機制,通過農機補貼、裝備引進等形式,進一步增加大型拖拉機等農機數量,擴大深耕面積,實現秸稈還田,改善品質,提高地力。三是要加強培訓,培養能熟練操作使用現代農業機具裝備的新型農民。

5、建立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以政府服務機構為主導、以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以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努力為農業生產提供產前生產資料供應、產中技術服務以及產後銷售、運輸、加工等一體化服務。建議各級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制定相關規範,支援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各職能部門要在各類社會服務組織辦理註冊登記時簡化手續,嚴格落實國家農業生產資料購置補貼政策,對經營有困難和新開辦的企業在稅收上給予減免的優惠。

6、建立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一是建立准入體系。建立政府資訊釋出,廣播電視、網際網路向社會定期釋出禁用、限用以及推薦使用的農業投入品品種目錄制度,從源頭上控制農產品質量安全;建立完善市場準入制度,抓好驛城區、汝南縣農產品市場準入試點工作,並在全市各縣區推廣,逐步達到只有經專業機構認定的農產品才能進入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超市,從銷售環節控制農產品質量安全。二是建立檢測體系。爭取資金,補充裝置,完善手段,充實專業技術人員,提高檢測能力,加快建設由市、縣(區)和批發市場三級組成、執行高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動態監管。三是建立認定體系。選擇部分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大型超市,開展“三品一標”認定、產品包裝標識和連鎖配送、超市經營、專櫃銷售的銷售模式試點工作。

(六)不斷提高農業發展生態化水平

1、大力發展都市生態農業。按照規劃,在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和確山、遂平、汝南3個組團縣縣城周邊,以特色種植業、設施園藝業、生態休閒業為主體,建設一批具有綜合功能的農業園區,打造一批集特色高效農產品生產基地、休閒觀光旅遊和“菜籃子”工程為一體的都市生態農業工程。

2、推廣生態化農業生產技術。一是引導各專業合作社和種糧大戶對地表質地黏重的沙姜黑土、黃褐土等農田,通過大型農業機械深耕土地,活化土壤,改變土壤理化性狀。二是採取增加補貼的形式,鼓勵各農機專業合作社、專業戶購置和裝配秸稈還田裝置,引導農戶搞好秸稈還田,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三是各地農技推廣服務部門加強對農田養分豐缺狀況的檢測,根據不同作物的需肥規律和肥料養分的利用率,為農戶制定科學合理的施肥配方和施用方法,減少因過度施肥對土壤的破壞。四是在有條件的區域,積極推廣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預防土壤板結和肥力流失。同時,要通過土地整治養護,儘可能擴大輪休輪作,加大劣質退化土地改造和修復的力度。

3、建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加強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探索基本農田、水源地、公益林等生態補償資金來源渠道,明確補償的環節、主體、標準等,發揮激勵作用,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七)建立多元化現代農業投入保障機制

1、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一是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提高財政支農支出佔財政總支出的比重,逐步實現工業反哺農業;要建立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逐年增加財政在“三農”方面的支出。二是針對目前農業生產經營存在的“非糧化”傾向,增加種糧補貼專案,提高補貼標準,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三是針對傳統農區地方經濟發展相對落後、財力有限的實際,建議各有關部門積極向上級反映,減少或取消重要農產區市、縣涉農專案資金配套。

2、創新金融支援機制。建議各級政府積極搭建支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投融資平臺,拓寬融資渠道,破解現代農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瓶頸。一是落實中央“保障金融機構農村存款主要用於農村”的要求,引導金融機構提高涉農貸款比例;完善農村金融網點佈局,推動金融服務下鄉。二是主動對接農行、農發行、農信社等金融機構,展開試點工作,完善有關配套政策和細則,探索農民合作社產品訂單、大型農用生產設施、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等財產抵(質)押貸款的辦法。三是綜合運用優惠政策、稅收、補助、參股、貼息、擔保等手段,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建設現代農業。四是推進農村金融組織創新,發展村鎮銀行和農村資金互助組織,支援組建主要服務“三農”的金融租賃公司,探索土地信託、土地銀行等新的融資方式。

3、整合涉農專案資金。針對當前涉農專案資金種類多、管理渠道分散、使用效益低、浪費較大的實際,改變涉農專案資金的投放方式,統籌規劃,集中安排專案資金,發揮涉農資金的集聚效應。建議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根據各縣區實際情況安排專案資金,保障農業重點建設任務;建立“一個專案庫、規劃一個本、審批一條龍、實施能同步、標準能統一”的專案運作機制,解決同一地域專案推進難同步、建設標準不統一的問題。

4、積極推進農業保險。一是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增加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二是引導和支援農業保險機構把保險的功能與農民的需要有機結合起來,增加優勢農產品保險產品,提高小麥、玉米等糧食品種保險覆蓋範圍。三是加強農業保險基層服務體系建設,把農業保險機構向基層鄉鎮延伸,為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提供農業保險資訊、保險銷售和理賠等服務。四是加強農業保險政策與各項支農惠農政策之間的銜接,建立完善地方財政對農業保險的保費補貼政策。五是探索建立土地流轉風險保障機制,確保大災之年農民的基本收入和利益,保持農村社會穩定。建議由農辦牽頭,聯合農業、農機、畜牧等部門,加強與保險公司合作,開展有關種植、養殖、農機保險的試點工作,推出適合當地實際的保險業務,制定完善政府財政保費補貼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