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開展土地整理基本狀況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2.94W

農業是我縣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積極開展土地整理,實施高產農田建設,改善耕地質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生產安全,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對用地的需求,促進可持續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要舉措。黨的xx大和xx屆三中全會之後,國土資源部門如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落實好《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精神,在全州各地掀起中低產田改造工作高潮的同時,抓住機遇、創新機制,加強保障、狠抓落實,大力開展土地整理、高產農田建設工作,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而有力的資源保障,通過本次學習實踐活動,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開展土地整理基本狀況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xx縣地處滇中高原東南部, 位於長江、紅河兩大水系上游分水嶺地段,轄4鄉10鎮163個村委會(社群),人口44萬,土地總面積3536平方公里,據XX年土地更新調查資料顯示,耕地面積64.4萬畝,其中,納入基本農田保護面積55萬畝。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給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加快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和挑戰。特別是近年來,由於巨集觀經濟形勢趨緊,這種矛盾越來越突出。近年來,xx縣國土資源局把土地整理作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載體、破解土地和資金等要素制約的有效途徑來抓,積極制定政策,採取向上級爭取專案,不斷加大投入,採取有效措施,大力開展土地整理工作。自XX年開展以來到XX年為止,5年間全縣共投入資金4681萬元,完成土地整理專案6個,整理面積37077.77畝,實現新增耕地9166畝,從而實現了我縣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全面保障了近幾年來各類重點工程建設專案的順利實施。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制定方案,明確任務目標。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要求,要逐步建設一批水利基礎設施配套,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農業生態環境優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較強,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產農田。圍繞這一要求,xx縣國土資源局通過反覆實地踏勘論證,選擇具有條件的專案區按流域或水系編制了具體的土地整理專案實施方案和可研報告,按照“流域治理,統一佈局,集中連片,因地制宜,環境協調”的原則,紮實推進高產農田建設。在實施過程中,我們注重把高產農田建設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同步推進;與區域水系整治同步落實;與發展現代農業同步安排,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同步增長。

(二)與時俱進,不斷拓展建設思路。我們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以及省委、省政府關於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決策,認真總結高產農田建設經驗,不斷拓展高產農田建設思路。一是把高產農田建設作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措施。通過田、水、路、林、村綜合治理,建設“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的高產標準化農田格局,改善了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二是把高產農田建設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契機。在高產農田建設專案建成區,大力推動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按照“依法有償自願”的要求,引導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三是把高產農田建設作為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平臺。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極推行城鄉建設用地“雙掛鉤”、集體用地產權制度改革,大力推進專案區城鎮化建設,在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的同時,實現以城帶鄉、城鄉互補、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目標。

(三)嚴格監管,確保工程發揮長期效益。我們建立和完善了專案實施管理各項制度,積極探索專案後期管理方式,使高產農田做到了建得起、用得上、管得好、長受益。按照“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規劃化”的要求,全面加強工程專案管理。各地在堅持專案法人制、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專案公告制、跟蹤審計制等五項基本制度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制定和完善了從專案選址到工程後期管護各個環節的一系列規章制度,保證了工程質量。在專案後期管護上,各地因地制宜落實管護主體,探索管護方式。

(四)尊重民意,營造良好氛圍。高產農田建設的直接受益者是農民群眾,在高產農田建設的各個環節,我們始終注意尊重農民意願,順應民意定規劃,依靠民力搞建設,發揮民智抓監管。在專案設計階段,充分徵求農民群眾意見,把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迫切的要求作為規劃設計的重點;在專案實施階段,引導和鼓勵群眾參與專案建設與監管;在後期管護階段,根據實際情況,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因地制宜地落實管護主體、管護方式。

三、取得的成效

(一)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根本性改善。一是提高了農田排灌能力。通過建設,土地整理專案區的農田有效灌溉率達到90%以上,基本實現了旱澇保收、穩產高產。二是提高了農業機械化水平。通過建設標準田塊,新建改建田間道、生產路,為機械化耕作創造了條件。貫通專案區周邊道路,方便了農業機械進出和農產品運輸。三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在土地平整過程中,通過對原有的高低不平、區域性凌亂、零星的田塊進行合併和整理,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積,按照耕作層剝離堆放、土地平整、耕作層回填等工序進行施工,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四是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通過合理配置排灌溝渠、田間道路,可節約農業用水、縮短灌溉時間、方便田間耕作,大大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了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二)農民生活條件得到實質性提高。實施高產農田建設,將田間道、生產路建設與“村村通”工程結合起來,把零散村莊與中心村建設結合起來,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居民點實行統一規劃,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家園,改善了交通條件,美化了村莊環境,提高了農民生活質量。

(三)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得到顯著改善。一是減少了水土流失。在高產農田建設中,通過開展土地平整,修建灌排水利設施,建設農田防護林,提高土壤保水能力,降低水土流失。,有效地改善了區域內的生態環境。二是淨化了農村水環境。通過修建各種農田水利工程,完善灌溉主渠道,新建橋、涵、閘等過水設施,使專案區形成了“有水能用、水多能排、水少可引、灌溉無憂”的局面。

(四)農業發展得到有效帶動。我們始終致力於通過高產農田建設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通過農業生產規模化促進農業產業化,以產業化帶動現代化,以現代化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羅川鎮是全縣高產農田建設示範區,也是無公害蔬菜種植區,土地整理專案建成後,水稻畝均增產約50公斤,專案區內生產的優質稻米暢銷全省內外。折江、上海等外地客商到羅川與高產農田建設專案區農戶簽訂了耕地租用合同,投資建成了無公害蔬菜、瓜果生產基地和花卉生產基地。

四、存在的問題

我縣的土地整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亟待研究和解決。

(一)對土地整理是穩定提高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業、工業、交通、城市化建設等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因而在工作中不夠重視,致使有些土地整理專案在實施中不太順利。

(二)土地整理涉及的問題面廣,思想工作難度很大。目前,土地整理中田塊調整、權屬變更、房屋拆遷、地上附著物補償等問題還沒有具體的政策依據,缺乏統一的政策措施,工作難度很大。非凡是工程建設佔地問題,各部門的責任是什麼,沒有具體的規章;對業主投入土地整理效益分成沒有具體的鼓勵措施,沒有形成多元化投資土地整理體系。

(三)整理後培肥土質的問題亟待解決。由於土地整理只是對耕作土層進行物理化作業,耕地實施整理后土壤質地發生變化,土壤有機質和其它養分含量低,土質的肥力不高,農作物的收成和農業綜合效益受到影響。

(四)整理後工程管護制度和責任不明確,建後就毀的現象存在,管護工作無法落到實處,不能充分發揮工程效益。

(五)資金投入不足,土地整理受到制約。土地整理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其中資金問題是制約土地整理的一個要害問題。僅靠向上爭取和縣財政籌集十分困難,將嚴重影響土地整理的進度。

五、改進辦法和措施

(一)統一認識,加強領導

一是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宣傳土地資源的實情、耕地保護法律法規及政策,宣傳土地整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政府優惠政策,激發幹部群眾節約用地的自覺性和開發整理土地的積極性;宣傳土地開發整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強幹部、群眾的事業心和責任心。二是強化對土地整理工作的領導,縣、鄉(鎮)政府要將土地整理作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和城市化程序的重要措施列入議事日程,將土地整理的任務完成情況納入目標治理,層層落實土地整理目標責任制,使土地整理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三是採取積極措施,有效地調動社會各界、各部門和廣大幹部群眾踴躍參與和支援土地開發整理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並做好紮實細緻的工作,推動土地整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完善政策措施,強化權屬治理

土地整理是對已利用土地進行治理、調整和重新配置的過程,通過土地整理往往改變了土地現狀,原來的權屬界線、用地位置、土地質量和性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實施土地開發整理必然涉及到田塊重整、墳墓拆遷、房屋合併、權屬重劃和利益再分配等諸多關係土地承包人的切身利益問題,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系統工程。為了更好的貫徹“聯產承包責任制”,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土地整理權屬調整、房屋拆遷安置等有關政策,進一步強化土地整理中的權屬治理。通過這項工作,既規範土地整理行為,保護農民的合法利益,減少土地整理中的不穩定和制約因素,控制引起新的土地權屬糾紛,也為開展農村土地流轉,實現農業產業化和規模經營奠定基礎。

(三)抓好科學規劃和監督治理,注重工程質量和綜合效益

土地整理是一項融行政、科學、技術為一體的綜合系統工程,必須統一協調、統一規劃、統一治理。科學規劃是搞好土地開發整理的重要環節,必須做好專案的可行性論證、規劃設計、實施方案和資金預決算;要實行專案工程公開招投標,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開展土地開發整理工作。國土資源和相關治理部門要緊密配合,結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制定近期、中期、遠期開發整理和綜合整治的目標任務,制定便於操作的土地整理實施方案和治理辦法,並根據農業發展的總體佈局和土地資源利用現狀,科學劃分土地開發整治專案區,分類實施;經過整理的土地,要與規劃結合,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漁則漁;要強化土地整理技術保障,加強政策上和技術上的指導和監督治理;在工程施工中強化監理制,對工程質量和資金運作進行全程監控,確保土地整理專案工程的標準和質量;制定管護制度,落實管護責任制,強化工程管護,防止整理後的耕地荒涼閒置和構築物的損毀或被佔用,充分發揮土地整理後的長期功能和綜合效益。

(四)實施“沃土工程”,提高土質肥力

“沃土工程”是農業的基礎工程,也是一項富民工程,對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沃土工程”就是要對已整理的耕地質量進行保護和提高。要結合井研畜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工作的特點來加強農化監測體系和農化資訊治理體系建設,抓好“沃土工程”,變廢、變汙染為寶,充分利用大型養殖場的畜禽糞便,對整理後的耕地尤其是旱薄地、坡耕地科學培肥土層,提升土壤肥力,提高耕地質量和綜合生產能力,強化農業基礎,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五)千方百計籌措整理資金,建立良性迴圈投資機制

土地整理涉及面廣、工作量大,需大量的資金投入。積極籌措資金,加強專項資金的使用治理工作,是推進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土地整理資金的來源可以採取向上(國家、省、州)爭取、縣上籌措、社會投入、群眾自籌等方式。可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鼓勵和引導企業、集體經濟組織、民間資本以及外資的投入,擴充套件土地整理的資金來源;規範補充耕地成本核算標準,兼顧各投資方的利益,通過指標的有償轉讓、置換和折抵政策,加強對耕地開墾費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的收繳,形成補充耕地產業化之路,從而保證補充耕地資金投入——指標轉讓收回——再投入的良性迴圈投資機制。要建立土地開發整理專項資金,專戶儲存、專款專用;制定優惠政策,如無息貸款、低息貸款等多種投資方式,形成“投入——效益——回收——再投入”的投入產出機制,從而形成國家、集體、社會、群眾和外資等土地整理的多方投資體系,形成土地整理的良好發展趨勢,推動全縣土地整理工作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