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有關農民收入基本情況調研報告範文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1.96W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全社會高度重視的大事,而農民的增收問題是"三農"問題中至關重要的一個核心問題。為能切實瞭解掌握我區農民的收入狀況以及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為農民增收建言獻策,區政協成立專題調研組,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一課題,深入到3個涉農街道的村、組和農戶進行了調查走訪。調研組聽取了街道的彙報,調查了6個村和100多個農戶,召開了部分村書記、主任和種植、養殖、運銷大戶以及個體私營企業主參加的不同型別的座談會,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

有關農民收入基本情況調研報告範文

一、我區農民收入的基本狀況及分析

據調查統計,去年1-9月份,全區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為5637元,同比增長21.36%,比上年增加992元,為1997年以來增幅最快的一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中來自種植業的收入為872元,同比增長29.76%,佔現金收入的15.5%,來自養殖業的收入396元,同比增長3.93%,佔現金收入的7%;土地流轉收入為90元,同比增長7.76%,佔現金收入的1.6%;農業旅遊收入為12元,同比增長20%,佔現金收入的0.2%;在本地企業的工資性收入2417元,同比增長12.78%,佔現金收入的42.9%;創業收入(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為962元,同比增長30.44%,佔現金收入的17.1%;外出勞務工資性收入為760元,同比增加50.09%,佔現金收入的13.5%;其它政策性收入128元,同比增長11.30%,佔現金收入的2.2%。全年農民現金收入可達6435元,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400元,同比增長11.46%。

調查統計的資料反映出全區農民收入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農民外出勞務收入的增幅最大,這說明我區的農民開始走出去創業,是一個很好的增收途徑,今後應予以重視。

二是期內現金收入主要來自於工資性收入。去年1-9月,我區國民經濟執行良好,區域經濟發展加快,企業經濟效益提高,使廣大農民通過務工獲得的工資性收入得到持續穩定增長。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為3177元,佔總收入的56.4%,工資性收入是農民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

三是家庭經營性現金收入同上年比增幅較高。去年1-9月農民家庭經營性人均現金收入為2230元,比上年增加439元,增長24.45%,家庭經營性現金收入在上年下降的基礎上,去年的增幅比上年提高。其中,第一產業中種植業收入人均為872元,比上年增加200元,增長29.76%,走出了近幾年下降與徘徊不前的局面。

二、提高農民收入,拓寬增收渠道的問題和癥結所在

雖然我區農民收入構成呈全面增長態勢,但與城鎮居民收入增幅與絕對值相比還有差距,與"兩個率先"的要求還有差距,還存在著平均數不代表大多數的問題,存在著地區間很大的不平衡性,農村還有許多增收困難戶和生活困難戶。從表面上看,農民增收困難主要是農產品價格走低,農產品生產成本較高等原因造成,但從實質上分析,農民增收難是國民經濟發展長期積累的一些深層次矛盾的集中表現。通過調查和分析,我們認為當前影響農民增收的制約性障礙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產業化水平偏低,組織化程度偏弱。近年來隨著我區農村經濟的不斷髮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銜生了一些農業龍頭企業,但從總體上來看,產業化程度還不高,農產品加工能力仍然較弱,帶動力不強,農戶分散經營、勞動生產率不高的現象尚未得到根本改變。一方面農產品加工業滯後,農產品優勢未能真正轉化為經濟優勢,農業整體效益沒有最大化;另一方面農業組織化程度低,農民在市場經濟競爭中,處於劣勢的地位,千家萬戶的小生產難以應對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難以獲得社會平均利潤率,農民收入難提高。

(二)滯留於農業的勞動力數量偏多且素質偏低。只有減少農民,才能富裕農民,而當前農民增收的最大困難,在於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和城鎮轉移的困難。由於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性障礙制約著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許多限制性因素,增加了農民進城就業的成本,相應減少了農民轉移數量。雖然我區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已有一定比例,但由於經濟體制轉型和市場競爭的加劇,民營及個體私營企業以技術、資本替代了勞動,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變弱,加上外來勞力的就業衝擊,我區本地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並不充分,由於文化水平低,使得農村勞動力在非農產業部門就業的競爭力較弱,滯留於農業的勞動力數量偏多。另外,據我們調查,低收入農戶中普遍知識水平較低,觀念陳舊,自身素質不高,存在"小富即安"、"得過且過"的思想。在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這些農民適應新形勢的能力偏弱,普遍存在缺資金、缺技術、缺資訊、缺銷路的問題,更缺敢想敢幹的闖勁,農業結構調整無門,收入難以增加。

(三)農民收入面臨著市場變化和氣候變化的雙重風險。農業農村經濟進入新階段後,農產品已由賣方市場過渡到買方市場,市場競爭加劇,以經營農業為主的分散農戶,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千變萬化的資訊,市場應對能力偏弱,基本上是市場價格的被動接受者和市場變化的最大受害者,農產品難賣出,商品率難提高,農民收入難增加。另外,由於生態環境的破壞,氣候變化多端,各種惡劣和異常的天氣越來越頻繁。儘管我區的各種保護設施還比較健全,但也不能防止突發的、強大的惡劣天氣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去年夏天,靖安等街道發生龍捲風造成很大損失就是一個例子。近年來國內頻頻出現高致病性禽流感、豬鏈球菌病及口蹄疫等疫情對畜牧家禽及相關的加工、運銷行業發展都帶來了重大影響,嚴重阻礙了我區"菜、奶、花"三大特色中奶業的發展,制約農民在畜牧業中獲得的收益。

(四)農產品生產成本上漲影響農民增收。近幾年農產品價格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幅度大大超過了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幅度,有的甚至成倍增加,農產品的價格與其它社會產品相比還相對較低,仍然存在"剪刀差"。按照去年糧食增產,蘆蒿產量上升,價格上揚,農產品價格上漲等多種利好因素,我區農民家庭經營第一產業收入應該更多,但是通過對八卦洲、靖安等農戶的調查發現,去年化肥價格每公斤比前年上升了0.46元,增長67.64%,農藥、農膜等價格都大幅上升,增收成果一定程度上被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所抵消。去年以來,飼料價格也有大幅攀升,農民靠種植業和養殖業來增加收入難度相當大。

三、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和建議

農民增收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項艱鉅的長期任務,從長遠看,農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投入要加大,要著力提升農村勞動力素質;從近期看,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的步伐要加快。農民增收是我區實現小康社會的戰略性任務,農民要努力,社會要盡責,政府要做事。

(一)向現代農業轉型,構建增加農民收入的新平臺。

現代農業是現階段農業發展的方向,也是新時期"三農"工作的一個重要奮鬥目標,更是農民增加收入的新平臺。根據我區農業發展的新階段、新目標、新任務,我們認為今後我區農業應朝著"生產、生活、生態"功能於一體的迴圈型現代化都市農業轉型,為實現此目標,要努力把建設成為郊區"生態農業、休閒旅遊農業、科技農業"的示範區域。一是要深化調整,推動產業化發展。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適應市場、發揮優勢、提高效益"的原則,結合我區實際,科學佈局,合理規劃優勢農產品生產區域,重點推進蘆蒿、水生蔬菜、奶業、苗木等農業優勢產業建設,形成區域化、規模化、特色化、品牌化產業基地。二是要營造優美環境發展生態農業。圍繞農業可持續發展,繼續開展綠化造林,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做好"綠色"工程建設。大力推廣無公害農產品建設,加快生態農業發展,按照優質、高效、無公害並舉的原則,積極建設安全優質的無公害農產品基地。依法治農,綜合管理,保護農業生態資源。三是要強化農資市場的管理,整頓和規範農資市場,打擊生產、銷售假冒偽劣農資的違法行為,抑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過快增長,保護農民合法權益。四是要積極招商,加大"三資"投資農業力度,儘快實現外向農業的零突破。扶持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實現企農雙贏,做到產加銷有機聯接,形成貿工農一體發展,使廣大農民在產業化經營的分工與協作中得到實惠。五是要加快農業公益性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強化公益性職能,強化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動物疫情防治和森林防火、農產品質量控制、農業技術推廣、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等農業公益性服務體系建設。

(二)堅持工業發展第一方略,進一步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

立足區情,因勢利導,城鄉統籌,促進農村城鎮化,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減少農民數量,不斷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一是突出工業經濟發展,吸納勞動力轉移。堅持實施沿江開發戰略,進一步提高工業集中區的土地集約程度、專案投入強度和產業集聚密度,加大工業組織力度,創新招商引資方法,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和個體經濟,努力保持非農產業加快發展的勢頭,為大量吸納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載體。二是加快農村城鎮化程序,安排勞動力就地轉移。加快小城鎮建設、提高農村工業化、城鎮化水平,改善農村投資和生活環境,讓第三產業向小城鎮集中,實現農民職業和空間的轉移。各街道要因地制宜,走"以工興街"、"以旅遊興街"、"以市場興街"等小城鎮發展道路,形成明顯的產業特色。在發展運輸業、商業、飲食服務業、休閒娛樂業等傳統第三產業的同時,拓展房地產業、旅遊業、物流業及家政服務業等新興行業,不斷擴大就業容量,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三是建立長效服務機制,服務農村勞動力轉移。提高勞動力轉移的組織程度,做好勞務輸出工作,按照新增勞務輸出人員50%經過培訓、50%有組織輸出的要求,健全勞動力轉移聯席會議制度。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樹立"圍繞就業抓培訓,抓好培訓促就業"的思想,根據就業需要,整合全區資源開展培訓,並通過提供就業資訊,維護勞動者權益等服務,積極開展送崗位下鄉活動,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從無序向有序,從體力型向技能型、智慧型轉變。

(三)大力發展短平快專案,促進農民收入快速增加。

要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效益為中心,以提高品質為重點,充分發揮我區農產品的比較優勢,大力發展資源優勢型、傳統特色型、勞動密集型農產品。根據我區的現狀,種植業一是要把蘆蒿、水生蔬菜等特色產業、優勢產業做大做強。二是要以"兩改"為重點,改飼料玉米為糯玉米、甜玉米等鮮食玉米,改普通大豆為鮮食大豆、黑大豆等特用大豆,滿足城市居民休閒食品需要。三是要大力推廣間作套作和立體種植技術,提高土地的產出效益。四是要大力開發有機食品、野生食品、綠色食品,順應當今食品消費的潮流,提高食品的質量和食用安全性,打響"綠色"品牌,增強產品競爭力。畜牧業以"優良品種"為重點,結合我區的產業優勢、市場優勢,一方面引進優良品種奶牛,另一方面積極引導農戶增養補欄,建立一批有規模的養殖基地。園藝業突出"三化",充分利用市場好、價格高、季節迴旋餘地大的優勢,大力發展特種苗木和反季節花卉,做到規模化、品牌化和外向化。

(四)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休閒旅遊農業。

隨著經濟建設步伐的加快,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業餘生活越來越豐富,休閒、娛樂、觀光、旅遊的願望越來越迫切,這給休閒旅遊農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好的契機。但全區農業旅遊收入還偏低,去年1-9月份只有120多萬元,人均只有12元,與成都等休閒農業發達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休閒旅遊農業的發展在我區還大有潛力可挖。全區現有休閒、垂釣、遊樂點38個,佔地面積5200餘畝,這些點的規模還不大,功能和設施還不夠完善。今後應擴大規模,拓展休閒旅遊新功能,除提供飲食和休息場所外,要增設棋牌室、茶藝館、洗浴房、音樂廳等設施和裝置,供遊客品茶、打牌、下棋、欣賞音樂等休閒娛樂。要加快建設八卦洲都市生態旅遊農業風景區,以"都市裡的村莊"為品牌形象,突出大江風貌、橋島風情、農作體驗、休閒度假、水上垂釣的旅遊農業特色,建成以觀光、休閒、度假為主的都市休閒旅遊農業區。要創新休閒旅遊農業經營新模式,提高休閒旅遊農業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讓休閒旅遊農業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新途徑,提高農民收入的新支點。

(五)落實相關扶持政策,改善農村基礎建設。

一是扶持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搞活農產品流通。制定加快推進的激勵政策,對年營銷額500萬元以上的組織定期開展監測和評估,加大指導力度,切實幫助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真正做到"有制度、有場所、有服務、有渠道、有品牌"。二是加大財政支農力度。區財政應建立健全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調整支農結構,加大安排力度。重點加強對農村水利、"綠色"、特色農業、農業科技、農業綜合開發等農業基礎建設的投入。三是"農村為民辦實事"在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對原定目標進行調整分解,按照"提高標準、創新方法、能快則快"的要求,集聚人力、物力、財力,加快推進各項工作取得新成效。重點對農村低保、合作醫療、危房改造、衛生網路、農村改水等專案加大投入,提升"農村為民辦實事"建設水平,為農民生產生活提供切實保障。

(六)深入推進農村改革,增強農民增收致富的活力。

一是突破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按照先易後難、穩步推進的原則,首先在集體經營性資產相對厚實、集體收入相對穩定的村逐步推開。

二是大力推進農村集體土地徵用制度和使用制度改革。我們要按照市政府《徵地拆遷補償安置辦法》加緊研究制訂相關政策,進一步規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按照"依法、協商、自願、有償"的原則,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辦法,積極探索集體非農建設用地進入市場的途徑和方法,以確保農民在土地流轉中取得長期而穩定的收入。

三是深入推進企業改革,引導個體、私營企業制度創新。街道在企業不動產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礎上,對少數尚由集體控股的重點骨幹企業,加快集體資產的退出速度;促進已改制企業管理機制的創新,鼓勵條件成熟的私營企業開展規範的生產要素股份化改革,促進內部管理向現代企業制度過渡,加快農村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增強農民增收的活力。

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區"兩個率先"目標的重要內涵,實現全面小康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民致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環節在農民增收。我們要順應現代化建設的規律和發展階段的變化,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方針,要堅持以農民增收為中心任務不動搖,積極實施農業增效工程、農民增收工程,著力構建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