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開題報告(通用15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1.14W

開題報告 篇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字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這一新理念要求語文教學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教師絕不能漠視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

開題報告(通用15篇)

在當前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資訊社會裡,書報雜誌已經成為資訊生產、貯存、傳遞、交流的一種主要手段,成為將先進的科學技術轉化為社會生產力的重要媒介。因此,近年來,有一種新的提法,即把人們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稱為“第一文化”,把掌握電子計算機語言稱為“第二文化”,而“第一文化”是獲得“第二文化”的前提和基礎。可見,閱讀能力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必須具備的基本功。因此,在目前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很有必要對高中生的閱讀現狀進行解讀。

一、高中生的閱讀現狀

1、有閱讀興趣而無閱讀習慣

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發現,目前中學生對於課外自主閱讀有一定的興趣,74%的學生則明確表示自己喜歡利用課餘時間閱讀一些有用的課外書籍。但是,在所有被調查的物件中,只有5.6%的學生養成了每天閱讀的好習慣,他們總是在每天固定的時間裡(午休或晚上睡覺前)至少閱讀半個小時以上,15.3%的學生則是每週集中花一兩個小時閱讀(大多是利用週末的時間),而79%的學生對於閱讀沒有固定的安排,看時間和心情而定,有空閒的時候就閱讀,也沒有具體的時間長短的限制。同時,還有10.7%的學生明確表示不喜歡閱讀,中學生閱讀課外書籍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在目前仍然存在的應試教育壓力下,他們不堪繁重的學業之苦,無暇旁顧,沒有時間和精力閱讀課外書籍,那就更談不上閱讀習慣的養成了。

2、有閱讀要求而無閱讀方法

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所有被調查的物件都認為中學生閱讀課外書籍是有必要的,他們希望閱讀大量的課外書籍獲得更多的知識,豐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但是隻有7.03%的學生知道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恰當的閱讀方式,其餘的學生面對著閱讀文字,只習慣於略讀或精讀,造成閱讀效率低下或閱讀興趣下降。

3、有閱讀行為而無閱讀效果

調查結果明白的顯示,我們的高中生有閱讀的需求,亦有閱讀的實際行為,但是涉及為什麼喜歡所閱讀過的這本書時,他們就基本無話可說了,因為他們大多隻是追求閱讀過程中的獵奇心理的滿足,閱讀只停留在故事情節的瞭解層面上,至於通過閱讀後得到了什麼收穫,除了情節的引人入勝還是情節的曲折離奇,而時間久了之後,情節也會漸漸地淡忘。由此發現,高中生的閱讀效果並不令人滿意。

4、有閱讀數量而無閱讀品位

我們的調查發現,目前高中生通過各種途徑已經閱讀了大量的書籍,甚至少數高一的學生就基本上閱讀過了教育部規定的高中生課外必讀書目中的一半,但這畢竟只是少數。走進學生課堂,我們仍能發現他們的課桌上赫然擺著卡通漫畫繪圖小冊子、粗製濫造的武打言情小說、網路電腦遊戲高手、“搞笑”作品或寫當代影視歌星、媒體主持、體壇明星之類的“時尚”雜誌,甚至新生代的“另類文學作品”。我們不能全盤否定諸如此類的書籍,但我們不能不相信這個資料:33.4%的高中生沒有真正讀過一本完整的中國或外國名著,大多是通過道聽途說能知道有這個書名就已經很了不起了,根本就談不上閱讀的感受了,而每一次寫讀後感之類作文時,只有去“拿來”了。但是一提及電腦遊戲、武打招式、明星逸聞趣事,他們往往就可以滔滔不絕,如數家珍般了。這些都是因為缺乏選擇與鑑別,盲目追隨“流行”,造成閱讀資源浪費,閱讀品位不高。

二、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思考

新課程標準以及語文學科性質決定了語文這一基礎學科必須建立在“雙基”的基礎上,但又不能把“雙基”作為唯一目標,而要以“雙基”為基點,注重文化傳遞,從而影響學生的精神領域;在學習過程中薰陶學生的感情、性格、人格,培養學生的同情心和正義感,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針對高中生的閱讀現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提高教師的閱讀素質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佔有何種地位。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地豐富著,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不是重複昨天講過的話,那麼閱讀就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P68),更是給語文教師的建議,尤其是在當前課程改革的大前提下,語文教師要與時俱進,儘快把握新教材,搞好課堂內外,更是離不開閱讀,更是需要以讀促思,以讀養教。

(二)明確閱讀的作用

不言而喻,要學生讀和學生要讀會帶來截然不同的閱讀效果。因此,教師還必須使學生明白閱讀的作用,體會到閱讀的益處才能激起他們強烈的閱讀願望,才會讓他們自然而然地積極地主動地去閱讀。

(1)積累知識

司馬遷為編《資治通鑑》,“遍閱舊史,旁採小說,簡牘盈積,浩如煙海。”屈原的《天問》一口氣提出172個問題,天文地理,博物神話,無所不涉,顯示了作者的豐富學識。要使自己淵博富有,就要認真讀書,旁學雜收,廣取博覽。華羅庚曾說:“天才在於勤奮,讀書在於積累”。可見,讀書學習是積累知識的好辦法。尤其是當今時代,新興科學、邊緣學科不斷湧現,知識不僅是學業的基礎,也是技能的催化劑,我們要吸收新概念、新知識,就要多讀書,廣納百家之言,加強知識儲備。

(2)豐富語言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習語言是我們的終身任務,具有較高的駕馭語言的能力尤為重要。詞彙豐富,進行口頭交流時能從容自若,善於表達,進行寫作時遣詞造句也就不會貧乏。紮紮實實的語言文字基本功是每一個現代社會的有文化的人都應該具備的,古今中外的經典著作是書面語言的寶庫,它們的語言準確、精煉、規範化,極富於表現力,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滋養。而多進行閱讀,可以豐富語言,積累詞彙。

(3)提高能力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這句話說明了讀書與寫作的密切關係。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多了,“厚積而薄發”,就能對寫作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讀書能使人站得高,看得遠。思路開闊,寫文章就會得心應手;有遠見卓識,寫文章就能格調高,不至於出現陸游筆下的“恨渠生來不讀書,江山如此一句無”的情況。而當前許多專家學者認為,科技人才最基本的智慧包括自學能力、思維能力、研究能力、創造能力、表達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等。這諸多能力的培養與讀書學習是密不可分的。

(三)養成閱讀的習慣

好的習慣使人終身受益,高中生一定要努力養成好的閱讀習慣。課內閱讀方面的認真預習、聽講、複習自不必說;課外閱讀方面,可以讓學生從《語文讀本》中挑選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文章來共同賞析,一些課餘閱讀到的好文章,也可以作為對比閱讀材料,進行知識遷移;教師要充分利用網路等多種媒體,向他們推薦優秀教育網站和文學網站;一段時間之後還可讓學生把自己的閱讀體會、閱讀推薦辦成小報形式,張貼起來,諸如此類種種良好習慣一旦形成,我相信將使學生一生受益,同時他們每日的學習也會在這種習慣支配下獲得自信心和充實感。

(四)指導閱讀的方法

“公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顯得猶為重要。以下略舉幾種對高中學生切實可行的主要的閱讀方法:

1、積累性閱讀

主要是通過在教師指導下的範文閱讀和自己廣泛的課外閱讀來進行有效的積累。通過熟讀背誦,學生既進行字、詞、句、篇等語言表達形式方面的知識積累,又進行文章所包含的思想內容、語言知識和自然社會知識方面的積累。

2、理解性閱讀

隨著學生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他們逐步在較全面、較深入理解字、詞、句、篇的基礎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這種閱讀水平的提高有一個由模仿到獨立、由單項到全面、由淺近到深刻的分析綜合的過程。

3、比較性閱讀

比較是辯證法中經常運用的分析方法,把比較法運用到閱讀教學中,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學法,即將兩種或多種材料對照閱讀,從而完成教學任務。比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比較可以使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運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去鑑別、去欣賞,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比較可以使學生將新舊識聯絡起來,實現學習過程中的正遷移。

4、擴充套件性閱讀

擴充套件性閱讀,是指以某篇作品(或某本書)為閱讀基礎點,向有關方面擴充套件的閱讀方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擴充套件閱讀訓練對於學生拓展知識視野,啟迪思維,增強理解的深度與廣度,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擴充套件閱讀的關鍵是確定好閱讀基點與擴充套件方向。對於閱讀基點應以精讀為主,擴充套件性閱讀應根據閱讀的目的、層次、基礎等因素略讀為宜。這種擴充套件可以節選的文章為基點,向整篇(部)著作擴充套件;也可以某篇名作為基點,進一步向這個作家的其他作品擴充套件 ;以某篇作品為基點,向同類題材的作品擴充套件;以某一作品為基點,向同一文體的其他篇章擴充套件;以某作家作品為基點,向介紹這位作家的傳記或評述性文字擴充套件 ;以某篇作品的引文為基點,向引文的(出處)原作擴充套件 ;以作品的刪節稿或修改稿為基點,向原稿擴充套件等。

5、評價性閱讀

隨著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進一步增強,對文章的閱讀評價能力有了一定的發展和提高。閱讀只有發展到這個階段,才能圓滿地達到閱讀的目的。

總之,新課程標準、新教材對語文教育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語文教師只有在理透教育新觀念、重視教學新教法的基礎上,勤學多思,不斷充實自己,以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大量有益的閱讀,全面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讀書文化氛圍,努力開創素質教育的新局面。

開題報告 篇2

當今是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資訊時代,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教育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是提高民族整體素質和創新人才的主要基地,是增強綜合國力和民族凝聚力可靠保證。因此,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增設了包括研究性學習在內的綜合實踐活動。

國家教育部對基礎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調整,其目標就是:著重培養學生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重點的創造性學力,主要是通過情感體驗和探究實踐,形成掌握與運用知識、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學習態度和發現,提出問題、研究、解決問題創新意識、學習能力,及其著眼於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又提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而校經過幾個月籌備工作,今天正式開題了。我受學校校長委託,代表學校課題作開題報告,請同學研究討論。

1、什麼是研究性學習?為什麼在高中課程設定研究性學習課程?

答: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設定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於實踐的機會,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作為一門課程,研究性學習應當達到的目標是什麼呢?

答:研究性學生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因此,需要注重以下幾項具體目標:一是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二是培養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資訊的能力。四是學會分享與合作。五是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六是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3、研究性學習納入必修課,這是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突破,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的課程形態,具有哪些特點?

第一個是開放性。第二個是探究性。第三個是實踐性。

4、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點,教育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師生互動的形式都要發生較大變化。那麼,研究性學習應當如何實施和組織呢?

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主要有三種類型: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進入問題情境階段、實踐體驗階段和表達交流階段。

在確定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以後,學生要進入具體解決問題過程,通過實踐、體驗、形成一定的觀念、態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階段實踐、體驗的內容包括:

(1)蒐集和分析資訊資料。學生應瞭解和學習收集資料的方法,掌握訪談、上網、查閱書刊雜誌、問卷等獲取資料的方式,並選擇有效方式獲取所需要的資訊資料;要學會判斷資訊資料的真偽、優劣,識別對本課題研究具有重要關聯的有價值的資料,淘汰邊緣資料;學會條理、有邏輯地整理與歸納資料,發現資訊資料間的關聯;最後綜合整理資訊進行判斷,得出相應的結論。

(2)調查研究。學生應根據個人或小組集體設計的研究方案,按照確定的研究方法,選擇合適的地方進行調查,獲取調查結果。

(3)初步的交流。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調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組內或同學之間充分交流,學會認識客觀事物,認真對待他人的意見和建議,正確地認識自我。

5、研究性學習對教師是一種全新的挑戰,使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從知識的權威到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指導者。老師指導作用該如何發揮?

答: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瞭解學生開展研究活動時遇到的困難以及他們的需要,注意觀察每一個學生在品德、能力、個性方面的發展,給予適時的鼓勵和指導,幫助他們建立自信並進一步提高學習積極性。

6、評價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環節,那麼,研究性學習應當如何評價?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具有哪些特點?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應當遵循哪些原則?

答:評價的內容與方式必須充分關注學習態度,重視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重視交流與合作,重視動手實踐。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習的過程,強調對知識技能的應用,強調學生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並獲得感悟和體驗,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因此,要採用形成性評價的方式,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氛圍。

研究性學習評價的第一個特點是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第二個特點是評價內容的豐富性和靈活性。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內容通常涉及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態度。二是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三是學習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況。四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比較廣泛教育資料的背景下所開展自主的、開放的、探究式的學習活動。學校應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實驗室、計算機網路以及具有專長的教師等校內現有教育資源。同時,要積極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援,開發和利用當地教育資源,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學術團體、專業技術部門(包括農村衫技術研究與推广部門)的人力資源和研究資源,為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創造條件。

對研究性學習的評價要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方法、手段的多樣性,特別關注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過程,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直接體驗,把對學生的評價與對學生的指導緊密結合起來。要通過評價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才能,學會尊重和欣賞他人,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勇於創新。

開展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必須走出課堂、走出校門,積極地開展社會調查研究和實踐活動。學校必須加強組織和管理工作,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強安全防範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同時,學校加強與學生家庭、社會相關部門的溝通和聯絡,共同負責學生在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的安全工作,確保學生的人身安全。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社群服務、勞動技術教育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幫助學校有效地實施研究性學習,落實課程計劃中的相關要求。

一、設定研究性學習的目的

設定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於實踐機會,促使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當前,受傳統學科教學目標、內容、時間和教學方式的侷限,在學科教學中普遍地實施研究性學習尚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將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項特別設立的教學活動作為必修課納入《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將會逐步推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並從制度上保障這一活動的深化,滿足學生在開放性的現實情境中主動探索研究,獲得親身體驗、培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需要。

二、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研究性學習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因此,需要注重以下幾項具體目標:

1、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類似於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產生積極情感,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慾望。

2、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研究性學習通常圍繞著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在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資料,調查研究,得出結論並進行成果交流活動,引導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學習和掌握一些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本站 網整理該文章……

3、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資訊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在學習中,培養學生圍繞研究主題主動收集、加工處理和利用資訊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研究性學習,要幫助學生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取得資訊,學會整理與歸納資訊,學會判斷和識別資訊的價值,並恰當的利用資訊,來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資訊能力。

4、學會分享與合作

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將努力創設有利於人和人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資訊、創意及成果,發展樂於合作的團隊精神。

5、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認真、踏實的探究,實事求是地獲得結論,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磨練不怕吃苦、勇於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6、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實踐調查研究,學生要深入瞭解科學對於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意義與價值,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學會關注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三、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一)開放性。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來源於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立足於研究、解決學生關注的一些社會問題或其他問題,涉及的範圍很廣泛。它可能是某學科的,也可能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可能偏重於實踐方面,也可能偏重於理論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題下,由於個人興趣、經驗和研究活動的需要不同,研究視角的確定、研究目標的定位、切入口的選擇、研究過程的設計、研究方法、手段的運用以及結果的表達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為學習者、指導者發揮個性特長和才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而形成了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

(二)探究性。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習的內容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確定研究課題;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銳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因此,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不宜由教師指定某個材料讓學生理解、記憶,而應引導、歸納、提出一些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

(三)實踐性。研究性學習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絡,特別關注環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

四、研究性學習內容的選擇和設計

(一)因地制宜,發掘資源。選擇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要注意把對文獻資料的利用和對現實生活中“活”資料的利用結合起來。要引導學生充分關注當地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以及現實的生活環境,從中發現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把學生身邊的事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有助於提高各地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有利於培養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以及社會責任感,有利於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保持較強的探索動機和創造慾望。

(二)重視資料積累,提供共享機會。學習內容的開放性為學生的主動探究、自主參與和師生合作探求新知識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師生在研究性學習中所獲取的資訊、採用的方法策略、得到的體驗和取得的成果,對於本人和他人,以及以後的各屆學生,都具有寶貴的啟示、借鑑作用。

(三)適應差異,發揮優勢。不同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在內容和方法上是有層次差異和型別區別的,因而在學習目標的確定上可以各有側重,在內容選擇上可以各有特點。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具體條件,自主選擇研究課題留有足夠的餘地。

五、研究性學習的實施

(一)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型別

依據研究內容的不同,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主要可以區分兩大類:課題研究類和專案(活動設計類)。

課題研究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主要目的,具體包括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等型別。

專案(活動)設計以解決一個比較複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會性活動的設計和科技類專案的設計兩種型別。前者如一次環境保護活動的規劃,後者如某一裝置、設施的製作、建設或改造的設計等。

一項專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可以屬於一種型別,也可以包括多種研究型別。綜合性較強的專題,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研究內容,需要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參加者之間的工協作。

開題報告 篇3

論文題目是全文給讀者和編輯和第一印象,文題的好壞對論文能否利用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好的題目應儘可能在一完整的的句子中囊括三個基本要素,即研究物件、處理方法和達到的指標,使讀者和編輯對論文研究的內容一目瞭然。例如:對心肌梗塞病人(研究物件)溶栓治療(處理方法)監護指標的觀察及護理(達到的指標),這三個要素並無先後之分,可根據文章偏重介紹的內容進行調整和取捨,但無論怎樣調整,必須直接反映論文所表達的內容。要用有限的文字表達數千字的論文內容,使題目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就必須學會概括、準確、新穎、精練地表達主題的技巧,具體要求:

l.概括:即用簡短的文字囊括全文內容,體現全文精髓,使人一看就能對全文含義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引人入勝,便於記憶。

2.準確:用詞應符合醫學詞語規範,準確表達論文的特定內容,實事求是地反映研究的範圍和深度,做到文要切題,題要得體,防止題大文小或用過時詞語,例如“肺癌護理”,肺癌治療可用多種手段,如果此文是關於肺癌化療期間預防化療藥物反應的護理,用此命題就顯得題目過大,不夠具體和準確。又如乙肝表面抗原在國際文獻檢索中已普遍用hbsag表示,再用“澳抗”就不夠適宜。

3.新穎:題目一定要有特色和新意,不落俗套,避免與已有文獻的題目雷同,亦能引起編輯和讀者的注意。例如“白血病化療的護理”,白血病化療已形成常規,缺乏新穎性,而文章觀察的內容是有關白血病化療期間出現細胞溶解綜合徵的護理,如改為:“白血病化療期間出現細胞溶解綜合徵的護理”,則較為明確、新穎。

4.精練:標題用詞應力求簡短精練,一般不超過20個字,切忌冗長繁雜,用詞要字斟句酌,儘量省去一些非特定詞,如“的觀察”、“的研究”等,不需寫成有主語、謂語、賓語的完整句型。但也不應過於籠統,過於簡短,例如"中醫護理”,題目雖短,卻不能反映文章主題。文題儘量不用標點符號。題中數字,應儘量用阿拉伯數字表示。但不包括作為形容詞或名詞的數字,例如“十二指腸”的“十二”不能改用阿拉伯數字。

5.基本格式:文題應居中書寫,一般不設副文題,確有必要設時可用破折號與主題分開,亦應居中書寫。長標題需回行時應注意詞或片語的完整,並居中書寫,使之勻稱美觀。

二、署名

1.單位署名:單位一般指作者從事本文工作時的單位。單位署名應標明所在省市的全稱,便於編輯、讀者與作者進行聯絡。單位署名的數量一般不超3個,署名位置應居文題之下,作者署名之前,居中書寫,並與作者署名之間留空一格。單位名稱前還應標明郵政編碼。

2.作者署名:作者署名必須遵守科學道德,實事求是,署名不僅是一種榮譽,更重要的是表示對文章內容負責。論文作者一般指下列人員:(l)課題的提出者及設計者;(2)課題研究的主要執行者;(3)進行資料收集並做統計處理的人員;(4)論文的主要撰寫和修改者;(5)對論文主要內容能承擔全部責任,並能給予全面解釋和答辯的人員。

3.署名注意事項:(l)每篇文章作者署名數量一般不超過6個人,並以參加主要工作者為限;(2)作者署名順序,視其在工作中貢獻的大小而定。通常第一作者應是研究工作的主要設計、執行及論文的主要撰寫人。署名時不應搞無勞掛名或照顧關係。當作者署名順序有異議時,應徵得主要作者的同意方可改動。指導者一般列於最後,或在文末註上“致謝”,但均需徵得本人同意;(3)在論文發表之前,參加研究者如已調往其他單位(如進修人員等),可在署名末尾右上角加註符號,並在同頁腳註中說明;(4)署名必須用真名.不得用化名、筆名和假名,以示文責自負,如為集體成果,應在文末參考文獻之前,寫上執筆人或整理者姓名,便於讀者諮詢和聯絡。

三、內容提要

提要一般置於正文之前,主要作用是提供資訊,便於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對論文內容做大致的瞭解,以決定有無必要閱讀全文,同時也便於進行文獻檢索。 1.提要內容應扼要概括地說明本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宗旨和解決的問題)、基本步驟和方法(研究物件、研究途徑、實驗範圍、分析方法等)、主要發現(重要資料及其統計學意義)和結論(關鍵的論點)以及經驗教訓和應用價值。著重說明研究工作的創新和發現,將研究中最具特色的內容和最獨到之處反映出來。

2.寫提要不宜列表、附圖或引用文獻。一般不分段落,內容能獨立成章,文字一般以 100—200字為宜(佔全文的 5%)。一般性護理科技文稿,如工作經驗總結、個案報告、短篇的報道等一般不寫提要。寫提要後文末不再寫小結。

3.提要應置於署名之下,正文之前,書寫時與正方相區別,“提要”二字頂格書寫,留空一格後接提要內容。

開題報告 篇4

課題研究的名稱:《國小低段數學課堂評價策略的研究》

課題研究的負責人:1037

課題研究的組成人員:

課題研究人所在單位:

課題研究的背景。

新課程標準指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進行國小低段數學課堂評價策略的研究首先要立足於低段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國小一二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小,注意力不夠集中,多數學生還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時刻觀察他們的一言一行,採用全面有效地評價來激勵他們,才能使課堂學習高效,學生才能好學樂學。其次,針對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評價現狀,我們也存在許多問題,與新課程標準所倡導新的教學理念和要求,有一定的距離。如:評價方式單一,教師的霸權主義嚴重,學生之間缺乏自我評價與互相評價,不能體現學生在評價體系中的主體地位;評價不夠全面,注重對知識和學習結果的評價,忽視對情感與態度的評價;評價的激勵程度不高;不能很好地抓住課堂預設之外,隨機出現 教學資源 做出有效的評價,更好地促進教學等等。

因此,作為一名低段的國小數學教師,更應該積極投身於國小低段數學課堂評價策略的研究,加強理論學習,善於總結自己在數學課堂上有效的評價策略,以便有效地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對 國小低段數學課堂評價策略的界定

課題的研究以《(20xx版)數學新課程標準》中的 評價理念 為指導思想。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 立足過程,促進發展 的課程評價,這不是僅評價體系的變革,更重要的是評價理念、評價方法與手段以及評價實施過程轉變。新課程強調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技藝,在關注學生整體發展的基礎上,更關注學生個體的進步和多方面的發展,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通過課題的研究,希望能建立合理、有效的數學課堂評價策略,一方面能促進數學課堂中教學目標地高效達成,另一方面能解決一部分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困惑或困難。

因此,基於課程標準對課堂評價提出的要求、低段學生的特點和我們教師自身的特點,本課題緊緊扣牢新課程的相關理念進行課堂教學評價策略的研究。在教師原有知識結構及個人業務素質的基礎上,以國小數學課堂為主陣地,以課例為載體,通過課堂觀察、案例分析、實踐研究和總結經驗形成論文、教學反思等方面的教師自身的行動研究,來探究低段數學課堂有效的教學評價策略,從而提高國小低段數學教學的質量,建立起適合低段數學課堂教學的評價策略。

理論原則

科學性原則。

體現現代教育思想,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突出學生的年齡特點,遵循教育教學的規律。

實效性原則。

從本校低段數學課堂出發,追求落實課程標準的有效性與可行性。

可行性原則。

選擇的評價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便於教學實踐的思考與把握。

發展性原則。

既要把握時代要求,反映出當下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追求,有需要在以後的的數學課堂中進一步反思與提升,做到與時俱進。

課題研究方法與活動方式

活動方式

開題報告 篇5

當今是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資訊時代,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教育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是提高民族整體素質和創新人才的主要基地,是增強綜合國力和民族凝聚力可靠保證。因此,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增設了包括研究性學習在內的綜合實踐活動。

國家教育部對基礎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調整,其目標就是:著重培養學生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重點的創造性學力,主要是通過情感體驗和探究實踐,形成掌握與運用知識、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學習態度和發現,提出問題、研究、解決問題創新意識、學習能力,及其著眼於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又提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而校經過幾個月籌備工作,今天正式開題了。我受學校校長委託,代表學校課題作開題報告,請同學研究討論。

1、什麼是研究性學習?為什麼在高中課程設定研究性學習課程?

答: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設定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於實踐的機會,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作為一門課程,研究性學習應當達到的目標是什麼呢?

答:研究性學生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因此,需要注重以下幾項具體目標:一是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二是培養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資訊的能力。四是學會分享與合作。五是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六是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3、研究性學習納入必修課,這是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突破,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的課程形態,具有哪些特點?

第一個是開放性。第二個是探究性。第三個是實踐性。

4、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點,教育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師生互動的形式都要發生較大變化。那麼,研究性學習應當如何實施和組織呢?

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主要有三種類型: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進入問題情境階段、實踐體驗階段和表達交流階段。

在確定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以後,學生要進入具體解決問題過程,通過實踐、體驗、形成一定的觀念、態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階段實踐、體驗的內容包括:

(1)蒐集和分析資訊資料。學生應瞭解和學習收集資料的方法,掌握訪談、上網、查閱書刊雜誌、問卷等獲取資料的方式,並選擇有效方式獲取所需要的資訊資料;要學會判斷資訊資料的真偽、優劣,識別對本課題研究具有重要關聯的有價值的資料,淘汰邊緣資料;學會條理、有邏輯地整理與歸納資料,發現資訊資料間的關聯;最後綜合整理資訊進行判斷,得出相應的結論。

(2)調查研究。學生應根據個人或小組集體設計的研究方案,按照確定的研究方法,選擇合適的地方進行調查,獲取調查結果。

(3)初步的交流。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調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組內或同學之間充分交流,學會認識客觀事物,認真對待他人的意見和建議,正確地認識自我。

5、研究性學習對教師是一種全新的挑戰,使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從知識的權威到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指導者。老師指導作用該如何發揮?

答: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瞭解學生開展研究活動時遇到的困難以及他們的需要,注意觀察每一個學生在品德、能力、個性方面的發展,給予適時的鼓勵和指導,幫助他們建立自信並進一步提高學習積極性。

6、評價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環節,那麼,研究性學習應當如何評價?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具有哪些特點?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應當遵循哪些原則?

答:評價的內容與方式必須充分關注學習態度,重視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重視交流與合作,重視動手實踐。強調對知識技能的應用,強調學生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並獲得感悟和體驗,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因此,要採用形成性評價的方式,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氛圍。

研究性學習評價的第一個特點是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第二個特點是評價內容的豐富性和靈活性。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內容通常涉及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態度。二是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三是學習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況。四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比較廣泛教育資料的背景下所開展自主的、開放的、探究式的學習活動。學校應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實驗室、計算機網路以及具有專長的教師等校內現有教育資源。同時,要積極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援,開發和利用當地教育資源,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學術團體、專業技術部門(包括農村衫技術研究與推广部門)的人力資源和研究資源,為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創造條件。

對研究性學習的評價要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方法、手段的多樣性,特別關注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過程,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直接體驗,把對學生的評價與對學生的指導緊密結合起來。要通過評價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才能,學會尊重和欣賞他人,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勇於創新。

開展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必須走出課堂、走出校門,積極地開展社會調查研究和實踐活動。學校必須加強組織和管理工作,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強安全防範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同時,學校加強與學生家庭、社會相關部門的溝通和聯絡,共同負責學生在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的安全工作,確保學生的人身安全。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社群服務、勞動技術教育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幫助學校有效地實施研究性學習,落實課程計劃中的相關要求。

一、設定研究性學習的目的

設定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於實踐機會,促使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當前,受傳統學科教學目標、內容、時間和教學方式的侷限,在學科教學中普遍地實施研究性學習尚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將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項特別設立的教學活動作為必修課納入《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將會逐步推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並從制度上保障這一活動的深化,滿足學生在開放性的現實情境中主動探索研究,獲得親身體驗、培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需要。

二、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1、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學生通過自主參與類似於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產生積極情感,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慾望。

2、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研究性學習通常圍繞著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在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資料,調查研究,得出結論並進行成果交流活動,引導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學習和掌握一些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本站 網整理該文章……

3、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資訊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在學習中,培養學生圍繞研究主題主動收集、加工處理和利用資訊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研究性學習,要幫助學生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取得資訊,學會整理與歸納資訊,學會判斷和識別資訊的價值,並恰當的利用資訊,來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資訊能力。

4、學會分享與合作

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將努力創設有利於人和人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資訊、創意及成果,發展樂於合作的團隊精神。

5、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認真、踏實的探究,實事求是地獲得結論,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磨練不怕吃苦、勇於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6、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實踐調查研究,學生要深入瞭解科學對於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意義與價值,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學會關注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三、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一)開放性。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來源於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立足於研究、解決學生關注的一些社會問題或其他問題,涉及的範圍很廣泛。它可能是某學科的,也可能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可能偏重於實踐方面,也可能偏重於理論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題下,由於個人興趣、經驗和研究活動的需要不同,研究視角的確定、研究目標的定位、切入口的選擇、研究過程的設計、研究方法、手段的運用以及結果的表達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為學習者、指導者發揮個性特長和才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而形成了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

(二)探究性。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習的內容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確定研究課題;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銳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因此,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不宜由教師指定某個材料讓學生理解、記憶,而應引導、歸納、提出一些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

(三)實踐性。特別關注環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

四、研究性學習內容的選擇和設計

(一)因地制宜,發掘資源。選擇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要注意把對文獻資料的利用和對現實生活中“活”資料的利用結合起來。要引導學生充分關注當地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以及現實的生活環境,從中發現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把學生身邊的事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有助於提高各地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有利於培養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以及社會責任感,有利於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保持較強的探索動機和創造慾望。

(二)重視資料積累,提供共享機會。學習內容的開放性為學生的主動探究、自主參與和師生合作探求新知識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師生在研究性學習中所獲取的資訊、採用的方法策略、得到的體驗和取得的成果,對於本人和他人,以及以後的各屆學生,都具有寶貴的啟示、借鑑作用。

(三)適應差異,發揮優勢。不同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在內容和方法上是有層次差異和型別區別的,因而在學習目標的確定上可以各有側重,在內容選擇上可以各有特點。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具體條件,自主選擇研究課題留有足夠的餘地。

五、研究性學習的實施

(一)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型別

依據研究內容的不同,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主要可以區分兩大類:課題研究類和專案(活動設計類)。

課題研究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主要目的,具體包括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等型別。

專案(活動)設計以解決一個比較複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會性活動的設計和科技類專案的設計兩種型別。前者如一次環境保護活動的規劃,後者如某一裝置、設施的製作、建設或改造的設計等。

一項專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可以屬於一種型別,也可以包括多種研究型別。綜合性較強的專題,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研究內容,需要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參加者之間的工協作。

開題報告 篇6

一、選題依據(擬開展研究專案的研究目的、意義)

(1)研究目的

期待可能性理論產生於二十世紀初的德國,在大陸法系國家的刑法理論中研究探討的比較多,不過由於我國對期待可能性理論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在許多問題上還沒有形成一個較為統一的意見,直到今天,對期待可能性理論的價值以及理論本身,都沒有居絕對優勢地位的學說。雖然對於期待可能性刑法理論上尚爭論不休,但其合理意義早已存在於刑事司法實踐中,這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本文著重對期待可能性理論進行研究,先簡要介紹期待可能性理論的概念界定,理論基礎和形成發展等基礎法律問題,再分析期待可能性理論的地位和適用問題並提出自己的見解,最後在對期待可能性理論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我國刑法對期待可能性理論借鑑的一些淺見,希望對立法和理論研究能有所啟發。

(2)研究意義

期待可能性理論的積極意義在於考慮行為人本身的實際情況,不強人所難,能達到事實上的合理性和實質正義,不給被告人附加多餘義務。因此,通過對期待可能性理論的研究,可以給刑事責任的認定提供人性的標尺,使刑事責任認定更加合乎情理、充滿人性,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論對我國的刑法理論和刑事立法都具有一定的借鑑價值,並且在刑事司法方面也可以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對現實許多疑難、爭議案件可作出令人信服的闡釋,更容易實現我們司法公正與合理的目標。

二、文獻綜述內容(在充分收集研究主題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分析國內外研究現狀,提出問題,找到研究主題的切入點,附主要參考文獻)

1、期待可能性的概述

(1)劉昌強、崔志鑫在《穿越的路徑》中主張從狹義上理解期待可能性,認為期待可能性是指僅從行為時的外部情況考慮,期待行為人不為犯罪行為而為其他適法行為的可能性。

(2)崔蘭、崔志強在《論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中主張從廣義上理解期待可能性,認為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據行為人行為時的各種因素,能夠期待行為人選擇合法行為,如果不能期待行為人實施其他適法的行為,就不能對行為人的行為要求承擔一定的責任。

2、期待可能性理論的地位

(1)龍立豪,馬六生在《論期特可能性理論在我國刑法中的適用》中主張故意、過失構成要素說,他們認為應當把期待可能性置於故意、過失中來理解,期待可能性是故意和過失的構成要素,包含在故意與過失之中,有期待可能性,就存在罪過心理,無期待可能性,就無罪過心理。

(2)陳興良在《刑法學》期待可能性一章中主張與責任能力、故意或過失並列的第三責任要素說,他認為期待可能性作為客觀的責任要素,與責任能力以及作為主觀要素的故意、過失構成責任的三大要素,只有三者同時具備,行為人才具有有責性。

(3)姜曉貞在《論期待可能性理論及其與我國刑法的關係》中主張阻卻責任事由說,認為期待可能性不是與責任能力、故意或過失並列的第三責任要素,也不是故意、過失構成要素,而應當將不存在期待可能性的情形,理解為一種責任阻卻事由。

(4)馬克昌在《德日刑法理論中的期待可能性》中主張可罰的阻卻、減少責任說,他認為沒有期待可能性的場合,如同沒有責任能力的場合一樣,並不是成為沒有責任,只是成為沒有可罰的責任。

3、期待可能性的判斷標準

(1)陳興良在《期待可能性問題研究》中主張行為人標準說,他認為以行為人自身的具體情況為標準,根據此人在此時此景之下是否能夠實施適法行為來確定。

(2)舒洪水在《期待可能性理論的哲學基礎與本土化思考》中主張國家標準說,認為應當以期待行為人實施適法行為一方的國家或國法秩序為標準,考慮其具體要求。

(3)盧蕊在《期待可能性判斷淺析》一文中主張平均人標準說,她認為應當把平均人放到行為人的處境看是否能夠期待他們實施適法行為,根據平均人是否會實施與行為者同樣的行為來確定。

(4)付立慶在《人權標準說—認定期待可能性有無的一種新標準》中主張人權標準說,將期待可能性有無之認定應以被期待者之人權之充分關注為旨趣。

4、我國刑法對期待可能性理論的借鑑

(1)楊興培在《期待可能性的實踐批評》中對於期待可能性的引入持否定態度,他認為在法治社會裡,對各種違法犯罪行為的評價與認定,應當堅持“規範在前、價值在後”的基本原則,而不是顛倒,期待可能性作為一種人文價值,雖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應當讓位於刑法規範。

(2)高曉飛在《期待可能性理論中國化的困境與思路》主張引入期待可能性,他認為引入期待可能性有利於促進我國刑法基本理念變革,有利於合理解釋我國刑法中的一些重要理論問題,使刑事責任認定更加合乎情理、充滿人性。

我認為目前學術界對於期待可能性理論的研究存在很多問題,尤其是對於期待可能性的地位和判斷標準兩個問題,學者們的爭論就一直沒有中斷過,因此造成了期待可能性理論在適用上的一系列問題,使得刑事責任的確定缺乏人性的標尺,使得現實許多疑難、爭議案件難以作出令人信服的闡釋。鑑於期待可能性存在的理論價值,我認為應當對期待可能性的概念、地位和判斷標準作進一步研究,確定一個統一的標準,進而提出我國刑法對期待可能性理論借鑑的一些淺見,希望對立法和理論研究能有所啟發。

開題報告 篇7

1.本課題目前國內外研究概況和文獻綜述:

雖然"i have a dream"是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 路德 金的著名演說,而且西方文體學也早已在二十年代初發展起來,但是到目前為止國外還沒有人對這篇演說進行過文體分析.而在國內,倒有一些人對此演說進行過文體分析.在國內的一些分析裡,主要是對這篇演說的修辭技巧進行分析.也有進行比較全面的文體特徵敘述的文章.但是嚴格來說這些文章並不算得上是真正的文體分析.因為它們都只是僅僅羅列了該演說的問題特徵,並沒有對這些特徵作出必要的解釋和說明,更沒有把演說的主題和文體特徵結合起來.因此,讀者只知道其文體特徵而不明白其中的作用.這並不能幫助讀者理解演說更深層的含義.目前國內對"i have a dream"的文體研究也是寥寥可數.主要有以下幾篇:《〈我有一個夢想〉文體分析》從文體學的角度對這篇演講詞從語音,措辭,修辭幾方面作些探討,《政壇傑作 文壇珍稀——剖析〈我有一個夢想〉的文學修辭》略談應如何學習這篇演講詞的文學修辭,《解讀一個夢想——析馬丁 路德 金"i have a dream"》一方面說明了金深刻的思想理念,另一方面分析了此演說詞高超的藝術手法,主要是修辭手法.

2.研究課題的科學依據及意義(教育科學/語言文化/文學的理論和實際意義,研究水平和發展方向,研究特色及創新等):

(1)科學依據:本文所依據的理論主要包括文體學的理論,語言學的理論以及和演說有關的理論.在文體學裡面,主要應用文體學的有關定義和研究方法;在語言學裡主要運用語音學,詞彙學,句法學和語義學的有關定義和方法.另外也瞭解了一下演講詞的特徵等.

(2)研究意義:首先讓讀者明白比較正宗的文體分析是怎樣進行的.其次,通過深入淺出的文體分析來讓讀者體會該演講詞的豐富的含義和深遠的影響.再次,讓讀者更深刻地瞭解演說這門藝術及其普遍的文體特徵,並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利用它

(3)研究特色:本文著重對文體特徵的分析和說明,並把文體分析和演說詞的主題結合起來說明兩者之間的聯絡

3.論文的機構框架以及要突破的難點:

(1)論文提綱

1,引言(介紹馬丁 路德 金本人,介紹演講詞"i have a dream",介紹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以及馬丁 路德 金在其間的作用)

2,理論綜述

3,本課題目前國內外研究概況回顧和本文的研究特色.

4,演講詞和主題介紹

5,對"i have a dream"進行文體分析

5.1 語音

5.1.1 sound patterning

full form

alliteration

5.1.2 stress patterning

5.2 詞彙

5.2.1 formal words

5.2.2 informal words

5.3 句法

短句的作用

5.4 語義—修辭

5.4.1 simile

5.4.2 metaphor

5.4.3 parallelism and repetition

5.4.4 quotation

5.4.5 antithesis

5.4.6 pun

5.4.7 several rhetoric in a sentence

6. 總結(總結以上各項文體分析對錶達主題和達到演說效果的作用,說明該演說詞如何實現語言的三大功能)。

開題報告 篇8

1 開題報告格式與開題報告寫作技巧

開題報告是研究生畢業論文工作的重要環節,是指為闡述、稽核和確定畢業論文題目而做的專題書面報告,它是研究生實施畢業論文課題研究的前瞻性計劃和依據,是監督和保證論文質量的重要措施,同時也是訓練研究生科研能力與學術作品撰寫能力的有效的實踐活動。

1.1 1 畢業論文選題的原則

畢業論文選題一般要求滿足以下原則:

①開拓性:前人沒有專門研究過或雖已研究但尚無理想的結果,有待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或是學術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討的問題;

②先進性:碩士畢業論文要有新的見解,博士畢業論文要做出創造性成果;

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選課題應有需要背景,針對實際的和科學發展的需要,即應有實際效益或學術價值;

④成果的可能性:課題的內容要有科學性,難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適當,充分考慮到在一定時間內獲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說明,畢業論文題目不是給定的,而是研究出來的,只有在對所研究領域的過去、現在的研究資料等資訊進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夠確立滿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選題,從而為完成高質量的畢業論文奠定堅實的基礎。無論是結合導師已有科研任務的選題,還是自選課題,選題之前的“資訊積累”與“發現問題”均是研究生所必須經歷的過程,儘管導師已完成了以上過程,但導師並不能替代研究生,這就是研究生學習、研究的獨立性要求。

1.2 2 開題報告的內容與撰寫要求

開題報告的內容一般包括:題目、立論依據(畢業論文選題的目的與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方案(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過程、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及創新點)、條件分析(儀器裝置、協作單位及分工、人員配置)等。

2.1 開題報告——畢業論文題目

題目是畢業論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準確、規範。要將研究的問題準確地概括出來,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質,反映出實驗研究的基本要求——處理因素、受試物件及實驗效應等。用詞造句要科學、規範。

②簡潔。要用盡可能少的文字表達,一般不得超過20個漢字。

2.2 開題報告——畢業設計立論依據

開題報告中要考慮:

① 畢業論文的選題目的與意義,即回答為什麼要研究,交代研究的價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談現實需要——由存在的問題匯出研究的實際意義,然後再談理論及學術價值,要求具體、客觀,且具有針對性,注重資料分析基礎,注重時代、地區或單位發展的需要,切忌空洞無物的口號。

② 國內外研究現狀,即文獻綜述,要以查閱文獻為前提,所查閱的文獻應與研究問題相關,但又不能過於侷限。與問題無關則流散無窮;過於侷限又違背了學科交叉、滲透原則,使視野狹隘,思維窒息。所謂綜述的“綜”即綜合,綜合某一學科領域在一定時期內的研究概況;“述”更多的並不是敘述,而是評述與述評,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獨特見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於發現問題,突出選題在當前研究中的位置、優勢及突破點;要摒棄偏見,不引用與導師及本人觀點相悖的觀點是一個明顯的錯誤。綜述的物件,除觀點外,還可以是材料與方法等。 此外,文獻綜述所引用的主要參考文獻應予著錄,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論的真實依據,另一方面也是對原著者創造性勞動的尊重。

2.3 開題報告——畢業設計研究方案

開題報告中要考慮:

① 研究的目標。只有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才能保證具體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過程中各種因素的干擾。

② 研究的內容。要根據研究目標來確定具體的研究內容,要求全面、詳實、周密,研究內容籠統、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義當作內容,往往使研究程序陷於被動。

③ 研究的方法。選題確立後,最重要的莫過於方法。假如對牛彈琴,不看物件地應用方法,錯誤便在所難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過的課題,只要採取一個新的視角,採用一種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創新的結論。

④ 研究的過程。整個研究在時間及順序上的安排,要分階段進行,對每一階段的起止時間、相應的研究內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確的規定,階段之間不能間斷,以保證研究程序的連續性。 ⑤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對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關鍵性困難與問題要有準確、科學的估計和判斷,並採取可行的解決方法和措施。

⑥ 創新點。要突出重點,突出所選課題與同類其他研究的不同之處。

2.4 開題報告——畢業設計條件分析

突出儀器裝置等物質條件的優勢。明確協作單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確各自的工作及職責,同時又要注意全體人員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導師組,導師組成員的選擇要充分考慮課題研究的實際需要,要以知識結構的互補為依據。

以上就畢業論文開題報告之構成要素的撰寫進行了簡要的介紹。要寫好開題報告,除了掌握必要的開題報告的寫法之外,筆者認為,思想上一定高度重視,平時要勤動筆,並善於學習借鑑他人開題報告的優點。

開題報告 篇9

[1]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開題報告是指開題者對科研課題的一種文字說明材料。這是一種新的應用寫作文體,這種文字型裁是隨著現代科學研究活動計劃性的增強和科研選題程式化管理的需要應運而生的。開題報告一般為表格式,它把要報告的每一項內容轉換成相應的欄目,這樣做,既便於開題報告按目填寫,避免遺漏;又便於評審者一目瞭然,把握要點。

開題報告包括綜述、關鍵技術、可行性分析和時間安排等四個方面 。

開題報告作為畢業論文答辯委員會對學生答辯資格審查的依據材料之一。

由於開題報告是用文字型現的論文總構想,因而篇幅不必過大,但要把計劃研究的課題、如何研究、理論適用等主要問題。

開題報告的總述部分應首先提出選題,並簡明扼要地說明該選題的目的、目前相關課題研究情況、理論適用、研究方法。

開題報告是由選題者把自己所選的課題的概況(即"開題報告內容"),向有關專家、學者、科技人員進行陳述。然後由他們對科研課題進行評議。亦可採用"德爾菲法"評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門綜合評議的意見,確定是否批准這一選題。開題報告的內容大致如下:課題名稱、承擔單位、課題負責人、起止年限、報名提綱。報名提綱包括:

(1)課題的目的、意義、國內外研究概況和有關文獻資料的主要觀點與結論;

(2)研究物件、研究內容、各項有關指標、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進行試驗性研究);

(3)大致的進度安排; (4)準備工作的情況和目前已具備的條件(包括人員、儀器、裝置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裝置和儀器(用途、名稱、規格、型號、數量、價格等); (6)經費概算;

(7)預期研究結果;

(8)承擔單位和主要協作單位、及人員分工等。

同行評議,著重是從選題的依據、意義和技術可行性上做出判斷。即從科學技術本身為決策提供必要的依據。

[2]如何撰寫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開題報告的基本內容及其順序:論文的目的與意義;國內外研究概況;論文擬研究解決的主要問題;論文擬撰寫的主要內容(提綱);論文計劃進度;其它。

其中的核心內容是“論文擬研究解決的主要問題”。在撰寫時可以先寫這一部分,以此為基礎撰寫其他部分。具體要求如下:

1.論文擬研究解決的問題

明確提出論文所要解決的具體學術問題,也就是論文擬定的創新點。

明確指出國內外文獻就這一問題已經提出的觀點、結論、解決方法、階段性成果、„„。 評述上述文獻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論文準備論證的觀點或解決方法,簡述初步理由。

你的觀點或方法正是需要通過論文研究撰寫所要論證的核心內容,提出和論證它是論文的目的和任務,因而並不是定論,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結果。開題報告的目的就是要請專家幫助判斷你所提出的問題是否值得研究,你準備論證的觀點方法是否能夠研究出來。

一般提出3或4個問題,可以是一個大問題下的幾個子問題,也可以是幾個並行的相關問題。

2.國內外研究現狀

只簡單評述與論文擬研究解決的問題密切相關的前沿文獻,其他相關文獻評述則在文獻綜述中評述。基於“論文擬研究解決的問題”提出,允許有部分內容重複。

3.論文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簡單明瞭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

簡單闡述如果解決上述問題在學術上的推進或作用。

基於“論文擬研究解決的問題”提出,允許有所重複。

4.論文研究主要內容

初步提出整個論文的寫作大綱或內容結構。由此更能理解“論文擬研究解決的問題”不同於論文主要內容,而是論文的目的與核心。

[3]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的格式(通用)

由於開題報告是用文字型現的論文總構想,因而篇幅不必過大,但要把計劃研究的課題、如何研究、理論適用等主要問題說清楚,應包含兩個部分:總述、提綱。

1 總述

開題報告的總述部分應首先提出選題,並簡明扼要地說明該選題的目的、目前相關課題研究情況、理論適用、研究方法、必要的資料等等。

2 提綱

開題報告包含的論文提綱可以是粗線條的,是一個研究構想的基本框架。可採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綱形式。在開題階段,提綱的目的是讓人清楚論文的基本框架,沒有必要像論文目錄那樣詳細。

3 參考文獻

開題報告中應包括相關參考文獻的目錄

4 要求

開題報告應有封面頁,總頁數應不少於4頁。版面格式應符合以下規定。

開題報告 篇10

1.本課題的目的及研究意義

研究目的:

張愛玲與電影有過長期親密的接觸,在小說寫作中創造性地化用了電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組合帶有豐富的視像性和表現力。文字以恐怖電影的表現手法為切入口,對張愛玲中短篇小說出現的恐怖電影式鏡頭進行解析。試圖更近距離地感受張愛玲藝術感覺的細微獨特之處,並且在此基礎上揭示張愛玲小說所蘊涵的悲劇感和死亡意識。

研究意義:

本文通過對張愛玲中短篇小說出現的恐怖電影式鏡頭進行解析,試圖在體會張愛玲語言的“現代性”的基礎上,嘗試性地提出1種獨特的審美方式,從不同的視角解讀張愛玲小說的表現手法。

2.本課題的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對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表現手法的研究主要從小說的電影畫面感、電影造型、電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張愛玲作品對電影藝術手法的借鑑技巧:

(1)研究張愛玲小說的電影畫面感:《猶在鏡中——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感》(何蓓)等;

(2)研究張愛玲小說的電影造型:《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造型 》(何文茜)等;

(3)研究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技巧:《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技巧》(何文茜);《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傾向》(申載春);《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手法》(張江元);《張愛玲小說對電影手法的借鑑》(屈雅紅)等;

(4)研究張愛玲小說的死亡意識:李祥偉《論張愛玲小說中的死亡意識》等 國外研究現狀:

海外研究對張愛玲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1階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標等人對她作品的介紹與評述”“第2階段1985年至今,輻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華文文學的影響研究分析和評價”。1995年9月後,她在美國辭世後,海外學者多運用西方現代文藝理論來剖析。

3.本課題的研究內容和方法

研究內容:

張愛玲的小說映照了1個陰陽不分、鬼氣森森的世界,恐怖鏡頭繁複繽紛,在她的作品裡以人擬鬼,她筆下的人物均飄蕩在淒冷荒涼的宿命軌道上。本文嘗試根據恐怖電影的表現手法,從場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對張愛玲小說中出現的恐怖鏡頭進行研究、闡釋。更近距離地感受張愛玲藝術感覺的細微獨特之處,並且在此基礎上揭示張愛玲小說所蘊涵的悲劇感和死亡意識。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較研究的方法,根據恐怖電影的表現手法,在學術界既有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從張愛玲小說、相關的研究書籍及其評論等出發,分析整理資料,從場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對張愛玲小說當中出現的恐怖鏡頭進行研究、闡釋。 畢 業 論 文(設 計)開 題 報 告

4.本課題的實行方案、進度及預期效果

方案、進度:

20xx年11月—20xx年2月初:收集資料。重讀作品,確定論文題目,查閱相關資料。 20xx年2月—20xx年3月中旬:在老師的指導下,擬定寫作提綱和開題報告。

20xx年3月—20xx年4月:論文修改。聽取老師意見,撰寫論文初稿,並交指導老師評審。

20xx年4月——:定稿。

預期效果:

本文結合恐怖電影的表現手法,通過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對張愛玲小說中出現的恐怖鏡頭進行闡釋,嘗試更近距離地感受張愛玲藝術感覺的細微獨特之處,並且在此基礎上揭示張愛玲小說所蘊涵的悲劇感和死亡意識。

5.已查閱參考文獻:

書籍:

1、張愛玲,《張愛玲全集》【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xx年6月第1版。

2、金巨集達,《華麗影沉》【C】。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

3、張新穎,《20世紀上半期中國文學的現代意識》【M】。北京:3聯書店,20xx年12月第1版。

4、宋家巨集,《走進荒涼——張愛玲的精神家園》【M】。廣州:花城出版社,20xx年10月第1版。

5、李稚田,《第3類時空》【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

6、吳戰壘,《電影欣賞》【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7、陳衛平,《影視藝術鑑賞與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8、聶欣如,《型別電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xx年9月第1版。 學術論文:

1、何文茜《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技巧》,石家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 20xx年第5卷第4期第51頁。

2、 李祥偉《“醜”趣———論張愛玲小說中的死亡意象》,學術論壇, 20xx年第6期第140頁。

3、 李祥偉《論張愛玲小說中的死亡意識》,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報,20xx年第4期第38頁。

4、張江元《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手法》,涪陵師範學院學報, 第26卷第4期,第54頁。

5、屈雅紅《張愛玲小說對電影手法的借鑑》,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6卷第6期,第33頁。

6、何文茜《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造型 》,石家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 20xx年02期,第39頁。

7、何蓓《猶在鏡中 —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感》,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xx年第30卷第4期第40頁。

8、申載春《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傾向》,樂山師範學院學報, 20xx年第19卷第5期第12頁。

9、吳曉,封玉屏《電影與張愛玲的散文寫作》浙江社會科學報, 20xx年第1期第204頁。

開題報告 篇11

課顆成員:樂有良 賀德才 樊華錄 蘇和平 陳 娟 陳炳銀 胡青松 徐 濤

何忠寶 王相和 黃妮娜 陳 豔 胡傳兵 楊仕芳 賀茂功

課題組長:賀德才

研究時間: 20xx.12 ―― 20xx.12

提 要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1

二、課題的界定及研究內容…… 3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 4

四、研究方法與計劃…… 6

五、研究過程與成果…… 7

(一)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指導:三大實踐活動…… 7

1 、開展語文活動:在實踐中學習……7

2 、開展創新閱讀:在創造中學習……8

3 、開展專題研究:在反思中學習……11

(二)教師研究性教學的探索:課題教學法……12

六、問題與建議……16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是資訊時代學習方式變革的需要。 “ 教育作為一種傳遞文化的工具,它的內容和形式是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而不斷髮展變化的。在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資訊社會,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教育傳遞著不同的內容,並服務於不同的目的,同時也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 ”農業社會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與之適應的是個別式學習;工業社會是大工業生產,與之適應的是集體接受式學習;資訊時代最大特點是資訊的複雜繁多,對資訊快速而準確的處理能力尤為重要,效率低下的傳統被動接受式的學習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與之適應的應該是高效學習、研究性學習、創造性學習。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是國家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的需要。 中國當代中學語文教育在中國傳統語文教育和西方現代語文教育的雙重影響下,在提高國民語文水平、普及國民教育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由於各方面原因而在流變的過程中泥沙俱下,該吸收的被吸收了,該揚棄的卻沒有揚棄,在步入知識經濟資訊時代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奏出了一些不和諧音符。

綜合考察中國當代中學語文教育,主要還有著三方面痼疾:

一是受傳統封建語文教育影響,中學語文課堂上還飄浮著“專制主義”的陰影。具體表現為教師角色的“唯我獨尊”,無視學習主體個性生命的存在,教學方法的“一言堂”“填鴨式”。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只能唯師是尊,唯教材是尊,唯知識是尊;只能被動接受,全盤接受,不願也不敢個性思考個性表達,這些傾向從部分中學生不敢交際、羞於表達、畏懼與老師交流等一系列不正常情形中可見端倪。這些情形的出現與學校教育有關,也與家庭教育背景有關;追蹤溯源,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是時代教育文化在不同領域的對映。

二是受蘇聯語文教育模式影響,中學語文課堂還流行著機械刻板的程式化操作。具體表現為無視文字的個性化特色,一律機械的“字詞句語修邏,作者背景段落中心思想寫作手法”。在作品主旨的把握上,還表現為隨意貼上時代標籤、階級標籤,篇篇如此,年年如此,把本來屬於藝術範疇的文學文字肢解得支離破碎而使索然無味。有個性的學生曾這樣說:“老師沒講時,我讀了非常感動。聽了老師的講解之後,再也不想讀了。”這種語文教學不僅忽視了文字的個性,還泯滅了學生的個性,培養出來的只可能是知識的機器、思想的奴隸。

三是受“語言學”影響,中學語文課堂上還流行著“偽科學”的語言分析。老師過於放大語文的交際工具作用,忽略藝術作品之中浸潤的作者獨特的生命情感,無視語文的人文內涵,把動態的情感文字看作靜態的語言學材料,一味進行語言學的材料分析。在這種語文教學思想中,學生接受了無數次的所謂科學的語言分析之後,不僅語言水平沒有提高,語文能力沒有增強,反而對語文永遠失去了學習興趣,語文課堂變成“你說你的,我玩我的”,彼此井水不犯河水。

因了這三種因素的影響,現代語文教育滿目瘡痍,步履維艱,永遠的高投資低迴報,高投入低產出,永遠的“少慢差費”,永遠的“學與不學一個樣”。

這些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嚴重影響了當代素質教育的實施,影響了現代資訊社會所需要的對創造性人才的培養,終於引發了 1997 年文化界關於現代語文教育的第二次大討論。也正因此,上海教科院 1999 年正式提出“研究性學習”概念,立即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併成為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亮點。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也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並出臺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新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設”中也明確提出“學習應當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諧統一”,“針對我國學生目前的實際情況和教育發展的需求,特別要重視探究學習”。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是研究性學習在語文學科實踐的需要。 隨著國家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行,研究性學習作為綜合實踐課的一部分正式實施起來,各學科也積極滲透研究性學習;語文學科就其性質來說應該是研究性學習的主陣地,高中語文自然應該是研究性學習的肥沃土壤。 相對傳統的學習方式和現今的中學生來說,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創造性學習方式。雖然研究性學習都在各領域各學科大力推行與實踐,語文學科也進行了不少嘗試,然而卻是少有真正語文味的語文研究性學習。具體表現為: 語文專題式研究活動的多,語文課堂研究性學習少;課外校外研究的多,校內課內研究的少;研究性學習方法及理論研究的多,實踐操作研究的少。結果,語文研究性學習背離了自身應有的特點,使語文研究性學習等同於綜合實踐課,沒有體現語文研究性學習應有的特色,改變了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初衷,留下的只是一些徒具形式的空殼,影響了學生繼續深入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影響了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效果。

語文研究性學習要回歸語文,要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服務,高中語文要有高中語文的特色,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當然要有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個性,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開展了本課題的研究。

二、課題的界定及研究內容

關於研究性學習的定義,很多專家和一線教師根據自己的實踐體驗以及理論研究,給“語文研究性學習”下了不少各具特色的定義,而國家《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對研究性學習的概定簡潔具體、便於操作,“ 研究性學習 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這裡就明確了 研究性學習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特點,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使學生“ 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資訊的能力,學會分享與合作,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我們的“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有著建立在國家《指南》對“ 研究性學習”的界定基礎之上又與高中語文學科緊密結合的產物 本身固有的特定內涵 。

語文研究性學習,終歸還應該是具體的語文學習,而不應該是綜合實踐課。因此,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終歸還應該是具體的高中語文課程的學習,它的目標就應該是具體的高中語文,主陣地就是高中語文課堂,當然也不排斥一定的社群語文活動,以及與其它學科的互相滲透與綜合。研究性學習的本質是學習,但有研究性質。這種研究性質怎麼體現呢?那就是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語文學習,那麼,這種學習就必然是實踐性的主動性的學習活動。研究,必然會發現新的問題,並繼而產生新的見解,因此,研究性學習又必然是一種創造性的學習。研究性學習的目的不是科學研究,而是獲取知識、培養品德、形成能力,總之是學習,因此,仍然需要老師的指導,要在一定科學思想指導下科學的思考並實施。

基於以上認識,我們認為,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高中語文課程學習為目標,以語文課堂為主陣地,創造性地從高中語文學習內容中自主選擇、確定相關主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個性化的閱讀與表達,從而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語文學習活動。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範圍是很寬泛的,但凡高中語文學習的聽、讀、講、寫所有領域都是其研究學習的物件。

我們的課題遵循“問題就是課題,發展就是成果”思想,堅持“三個結合”原則,即把語文研究性學習與高中生語文學習相結合,把語文研究性學習與高中語文課堂相結合,把語文研究性學習與高中生知識的獲得、能力、情感、人格的形成相結合。課題目標定位為高中語文課堂學習實踐,旨在研究怎樣使高中生在語文聽說讀寫之中獲得主動發展、創造性發展,研究高中語文教師怎樣進行語文研究性教學,使師生都獲得高效發展,而不是進行關於研究性學習理論的研究、爭鳴與建構。

具體說來,我們的研究內容定位為以下三個方面:

1.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素養,促進語文學科的“有效學習”。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積極學習動機,養成主動學習品質,扭轉長期以來的語文課堂被動接受式學習方式,變傳統的“聽語文”為“學語文”,變傳統的“理論語文”為“實踐語文”,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和語文學習效率。

2.開展語文“創新閱讀”活動,培養學生“創新學習”的素養,促進語文學科的“高效學習”。通過個性閱讀、創造性閱讀的探索與指導,啟用學生潛在的創造慾望,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培養創新學習的素養。

3.開展“專題研究”活動,培養教師“研究性教學”素養,積極構建高中語文“有效課堂”、“高效課堂”。通過教學目標雙向細目化專題式研究性教學的研究與實踐,培養師生的研究素養,形成特色語文課堂,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

我們的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研究建立在現當代中外人文研究、教育研究理論新成果之上,在新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基本精神指導下,並創造性接受現階段語文研究性學習研究的新成果。

1.建構主義理論。皮亞傑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的。建構主義理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創造性使用教材;教師只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強調學生是認知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要在學習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強調利用各種資訊資源來支援“學”,教材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物件,媒體成為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的認知工具。

2.接受美學理論。接受美學認為文學作品只是一種圖式化結構,它永遠不可能通過有限的語句把客體物件無限豐富的性質毫無遺漏地表現出來,總會留下許多“未定點”,認為文字解讀具有多元性。文學作品“未定點”的不確定性使作品具有了開放性,這些“未定點”有待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予以填充和具體化。當代哲學解釋學理論家伽達默爾說:“對一個文字或藝術品真正意義的發現是沒有止境的,這實際上是一個無限的過程,不僅新的誤解被不斷克服,而使真義得以從遮蔽它的那些事件中敞亮,而且新的理解也不斷湧現,並揭示出全新的意義。”也就是說,對文字意義的解讀是一個無限增值的過程,文字意義的可能性是無限的。姚斯說:“在作家、作品和讀者的三角關係中,後者並不是被動的因素,不是單純的作出反應的環節,它本身便是一種創造歷史的力量。”接受美學認為文字解讀的多元性也是由解讀主體的異質性所決定的。個體在思想、閱歷等各方面都是異質的,在解讀文字的過程中,作者、文字、讀者形成了一個三極的格局,那麼,任何解讀都只是審美主體從個人獨特的視角去理解詮釋。總之,文字的開放性和解讀主體的異質性共同增加了文字解讀多元性的可能。同一文字,不同的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在自己的期待視野下對其進行不同的體驗、解讀與研究。

3.創新教育理論。創新教育,是通過一系列教育活動培養學生再次發現的探索能力、重組知識的綜合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教育。創新教育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主要目標,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創新教育在我國作為一種思潮是在1999年6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公佈以後形成的。和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創新教育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在知識傳授上,反對“填鴨式”,變消極被動的“滿堂灌”為積極的課堂討論;在學習內容上,反對只強調“專深”,主張通識教育;在教學目標上,反對片面追求“結論”,而注意開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學氛圍上,反對強化“嚴格”,忽視“讚賞”,而力求營造民主寬鬆的學習環境。另外,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也正是創新教育思想的要求和體現。

4.比較閱讀理論。比較,是人類思維的基本方式,也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方法。根據心理學原理,彼此互相聯絡又互相區別的感知物件,同時或相繼出現,可以提高感知效果。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就可以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可引導學生把一個獨立的文字放到一個更大的參照系中,把內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聯絡的兩篇或幾篇文字集中起來,有比較、有分析地進行閱讀,開啟學生思路的閘門,連點成線,組線成面,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路,讓學生有所領悟,有所發現,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創新能力和遷移思維能力。

5.多元智力理論。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加德納在《學習的革命》一書中提出了嶄新的“多元智力理論”,認為人類至少有七種智慧,即語言智慧、數理—邏輯智慧、空間—知覺智慧、身體—運動智慧、音樂智慧、人際智慧、自我認知智慧。認為智力以組合的方式進行,每個人都是多種智慧的組合體,教育的功能就是揚長避短,促進個體獨有智慧的發展。“多元智力理論”的核心是承認個體的差異性,在語文領域之中就應該是承認閱讀與表達差異的合理性。因此,語文教學應該允許並提倡學習主體的在學習活動中的個性閱讀與個性表達。

6.近現代語文教學新理論。一是葉聖陶的“例子說”教材觀。葉聖陶曾說:“教材的性質同於樣品,熟悉了樣品,也就可以理解同類的貨色。”“選本的閱讀是舉一,推到其他東西的閱讀是反三。”人們將葉聖陶的教材觀歸結為“例子說”。既然教材文字是例子,那麼“例子”就不能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而只是“橋樑”。通過這個“橋樑”到達更廣闊的人文空間,“達到不需要教”才是語文教學的終極追求。二是當代的“大語文”教學觀。“大語文”教學觀主張語文教學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把語文教學同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把教語文同教做人有機結合起來,把傳授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同發展智力和發展非智力素質有機結合起來,把讀寫聽說四方面的訓練結合起來,使學生接受全面、系統的訓練。

7.中學語文新課標。新課標是倡導語文教學中經典詩文創新閱讀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字意義”,“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對優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學習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類似表述還很多,很顯然,這些閱讀教學建議是以發展學生個性為出發點與歸宿點的,是倡導經典詩文閱讀走個性化多元解讀之路的。

四、研究方法與計劃

我們的課題創造性借鑑吸收現有的能夠拿來為我所用的各種科學研究方法。

1、文獻法。我們廣泛收集並充分利用國內現有的研究性學習的研究成果,分析借鑑其優點,改進其不足,大膽拿來為我所用,結合我校實際創造性運用研究實踐之中。我們從課題開展伊始就創辦了“語文研究性學習導報”,開始前半年是每月兩期,後來改為每月一期,向課題組成員及時介紹推薦相關理論文章和課題組自己的科研成果,給課題組成員以理論、方法和實踐的指導與交流。

2、調查法。為了摸清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我們印發了相關調查問卷,由各子課題研究教師負責,在學生中進行資訊調查與反饋,從不同角度掌握學生學習習慣、方法以及對待學習方式轉變的態度,從此獲得大量而又真實的資料與資訊,為課題研究的深入開展提供必要的資料參考。

3、觀察法。課題研究人員互相深入班級聽課,參與校內外課改活動,在聽課中瞭解、掌握學生學習方式轉變情況;通過觀察不同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進而觀察不同層次學生學習方式轉變情況,記錄統計並分析所獲資訊;同時,由教師通過召開學習主題班會、學習交流活動來觀察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方式。

4、歸納法。為促進課題研究更有效進行,迅速提高課題組成員整體研究水平,我們組織實驗班學生和課題組成員教師及時進行教和學的經驗總結,形成教育教學論文和案例,並以自辦的“研究性學習導報”為交流平臺,及時發表交流課題組成員的研究文章、開發的案例、研究成果和學生作品,以期互相學習借鑑,共同提高。兩年來,我們編印了22期導報,及時發給課題組成員進行研究交流。

本課題計劃用兩年時間完成,具體分四步實施:

(一)課題醞釀確立階段(20xx.10-20xx.12)

①確立子課題目錄;

②各個教師的具體情況認定,成員申報子課題;

③總課題審定成員申報的子課題。

(二)課題研究準備階段(20xx.12-20xx.1)

①各子課題制定相關的研究細目,及課題組成員分工;

②調查瞭解實驗班學生對語文教學現狀的看法;

③瞭解教師前階段個體研究的情況,找準下階段研究的重點;

④印發、學習並研究相關理論文章,確立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

⑤瞭解教師教學中的困惑,以便有的放矢地開展研究。

(三)實驗階段(20xx.1-20xx.12)

①理清語文課程資源情況,找準開發和配置的突破口;

②開展子課題的實踐研究;

③廣泛開展讀寫專題研究,作好個案積累與分析,使有成型的成果出現;

④有目的地舉行圍繞課題研究為中心的公開課、研究課等教學實踐研究活動,重點抓好課前集體準備、課後評析反思等環節;

⑤及時寫好階段小結和研究論文,使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有機結合起來,將教學實踐的第一手材料及時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階段性專題性成果。

(四)總結結題階段(20xx.12-20xx.2)

①各子課題開設課題研究彙報課;

②召開課題研究評議會,撰寫子課題結題報告;

③課題組對各子課題進行評估驗收;

④申請結題,收集、整理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學論文等一系列材料;

⑤集中各子課題研究材料,形成課題研究綜合成果;

⑥準備總課題結題報告,迎接市教科院專家組進行課題驗收。

開題報告 篇12

碩士論文開題報告主要是給指導委員會闡明你的碩士論文將要寫什麼以及為什麼要寫和如何寫的問題。這裡有幾個方面:

第一,你要寫什麼

這個重點要進行已有文獻綜述,把有關的題目方面的已經有的國內外研究認真介紹一下(先客觀介紹情況,要如實陳述別人的觀點),然後進行評述(後主觀議論,加以評估,說已有研究有什麼不足),說現在有了這些研究,但還有很多問題值得研究。其中要包括你選題將要探討的問題。由於目前研究不足,所以你要研究。所以,你的碩士論文要寫什麼是根據文獻綜述得出來的,而不是你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如果不做綜述,很可能你的選題早被別人做得很深了。 第二,為什麼要寫這個

這個主要是說明你這個選題的意義。可以說在理論上,你發現別人有什麼不足和研究空白,所以你去做,就有理論價值了。那麼你要說清楚你從文獻綜述中選出來的這個題目在整個相關研究領域佔什麼地位。這就是理論價值。

然後你還可以從實際價值去談。就是這個題目可能對現實有什麼意義,可能在實際中派什麼用場等等。

第三,如何寫

在開題報告裡你還應當說清楚你選了這個題目之後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就是有了問題,你準備怎麼去找答案。要說一下你大致的思路,同時,重點闡述你 要用什麼方法去研究。如文獻分析法、訪談法、問卷法、定量研究、實驗研究、理論分析、模型檢驗等等。

在上述三個方面中間,文獻綜述是重點。沒有文獻綜述,你就無法找到自己的題目,也不知道這個題目別人已經做得怎麼樣了,所以你要認真進行綜述。當 然,綜述的目的還是引出你自己的話題,所以不能忘記評述喲。

碩士論文開題報告的基本結構大致可以包括這樣幾個部分:

1、前言

簡單介紹本研究的研究背景、本研究的問題的意義以及一些核心概念界定。

2、文獻綜述

應該是報告的重點。要將跟你的研究問題相關的研究現狀都給予綜述。一般可以採用由寬到窄的綜述方法。就是逐漸FOCUS DOWN到你的問題上去。基本的格式是:主要觀點綜述歸納起來予以介紹之後加以評述,說明有那些研究上的不足和空白點。有了這些不足和空白點就可以提出你的問題了。你的研究就是要解決這其中的某個空白點和不足的。所以,文獻綜述的最後應當是你的研究問題。

3、基本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

你通過文獻綜述提出了問題之後,你要設計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大概的思路是什麼?如何解題?如何去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為什麼要這樣的方法去找答案?

4、大致的提綱構想

最後,可以在你的報告裡簡單提出一個論文提綱來就可以了。如果這個提綱 你沒有辦法做,你可以介紹一下你已經有的研究準備和前期研究成果,以及今後的大致時間安排。 這樣,你通過以上四個方面就基本可以給別人說清楚你的學位論文要做什麼事情了。 另外,在做文獻綜述的最常犯的錯誤有:

1)不能做到NARROW DOWN。文獻綜述要從大處著手,但最後要FOCUS到你的研究問題上去。所以是一個NARROW DOWN的過程。而常見的不正確的 文獻綜述方法就是把有關領域泛泛地進行綜述。

2)只有列舉沒有綜述。文獻綜述要對相關研究進行整合,不能老是列舉張__發現__,李__認為__,王__主張__。要根據所蒐集到的研究文獻,做出相應的歸納。

3)過多主觀評論。文獻綜述是客觀介紹跟你的研究問題相關的研究現狀,所以 應該客觀地展示。主觀評論可以專門放在“已有研究的不足”裡進行表述。

開題報告 篇13

高血壓是中老年常見病、多發病。據世界衛生組織報道,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高血壓病患病率高達39.7%,若不及時治療常導致中風、冠心病、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並可併發和促進腦、腎等靶器官的損害,甚至致殘或猝死。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人們對當今發病率較高的老年人高血壓病的康復診療及護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分析了臨床護理老年高血壓患者較合理的護理方法,現報告如下。

心理護理、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

建立良好環境,增強患者對生活的熱愛和與疾病作鬥爭的信念,使患者早日恢復。發病誘因:過飽飲食、便祕、精神緊張、情緒激動、大喜大悲、焦慮、憂鬱、偏執、孤獨、情緒消沉等,會使體內兒茶酚胺釋放增多,血壓升高,心率增快,使病情加重。患者要保持情緒平衡,有針對性地對患者存在的各種思想顧慮進行心理疏導,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係,提高信任度,消除其煩惱、多疑等情緒,對高血壓的治療及併發症的出現、進展都有積極的作用。向患者及家屬說明精神因素與疾病形成的關係,教會患者掌握一定的心理應急方式,學會自我心理疏導調節,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如血壓控制不理想,甚至有併發症或其他疾病,患者常為此感到悲觀失望、恐懼。護理員應以誠相待,需耐心深入地瞭解患者內心世界,理解患者的痛苦,並給予其關懷、鼓勵等情感援助,以消除其較脆弱的情感狀態,讓其保持平和樂觀的健康心理,要消除其信心的不足,能讓其積極的配合治療,提高自控能力以利於最終戰勝疾病。

健康知識指導

加強健康教育,包括高血壓病的危險因素、併發症的處理、服藥的注意事項及不良反應。進行個性化健康知識教育,並且對患者家屬進行示範、指導,針對其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等向患者及家屬介紹防治高血壓病的基本知識,幫助他們建立起高血壓病的相關知識體系,使患者及家屬充分認識到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性,主動地建立起科學的生活習慣。鼓勵和指導患者及家屬積極參與學習並掌握自我保健、自我護理和自我管理的技巧,做到自我控制血壓#from 護理畢業設計開題報告範文來自本站 end#、定期檢查心、腦、腎等臟器功能及眼底狀況等。根據病情堅持長期合理用藥,以減少和延緩併發症的發生、發展,提高患者維護自身健康的能力,促進其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

合理飲食、保持大便通暢、預防便祕

合理膳食是高血壓病治療的基礎,對控制病情、預防其併發症的發生、發展意義重大。飲食原則上應以清淡、易消化、低熱量、低脂肪、低膽固醇、少食多餐飲食為宜,高維生素為主。食物應多樣化,以穀類為主,常吃粗糧、淡水魚、豆製品、禽類、瘦肉、低脂乳,如:多食粗纖維多的芹菜、大白菜、西紅柿、黑木耳、香菇、芹菜、山楂、蘋果、大米等有保健作用的新鮮蔬菜、水果食品,適當增加海產品及含鈣高的食物。忌暴飲暴食,適量飲水,戒菸、限酒,保持大便通暢。

運動作息護理

積極適當參加有氧運動,結合血壓的變化及自覺症狀,選合適的運動方式及運動強度,要量力而行。運動方式可以採用比如步行、慢跑、打太極拳、放鬆療法等,可以促進血液迴圈,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根據患者的自身狀況、在運動中和運動後的感覺,應採取適度的運動量,比如:肥胖者可適當加大運動的強度。避免劇烈的運動後,引起交感神經異常興奮,致使血壓劇增而發生心腦血管意外。鍛鍊過程中,除了自身加強安全意識外,最好同人結伴,防止碰傷、跌倒等事故。清晨交感神經處於興奮時期,血壓易於波動,因此患者起床時應緩慢,先清醒會兒,然後再逐步起床,以防止腦供血驟然下降致暈倒而摔傷。首先可以讓患者幹適度的家務活,鼓勵其參社會活動,如根據其情趣培養個人愛好,如書法、種花、養鳥等;指導其制定個體化作息時間表,睡眠時間要足,以保持運動與休息平衡。

藥物護理

用藥原則是:控制劑量,緩慢降壓、堅持長期用藥,即由小劑量開始,逐漸增量。由於老年人多合併有心、腦、腎等器官動脈硬化性疾病,機體整體的迴圈調節機能差,加之機體的總體液量減少,治療時易出現降壓過度,要平衡機體內環境。為此,老年高血壓患者,藥物劑量應從青壯年用量的1/3~1/2開始,通過觀察其反應逐漸加量,2~3個月後收到滿意效果即可。根據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晝夜節律呈雙峰、雙谷的動態變化,其用藥時間最好在6:00、14:00、22:00;同時,考慮不同降壓藥物的作用機理。另外,應讓患者及家屬知曉所服藥物的注意事項、不良作用,以便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另外,鼓勵患者發揮自身潛能,在最大程度上減少軀體痛苦和心理壓力,促進其身心的健康。即使血壓降至正常範圍,也不能擅自停藥,應及時的與醫生取得聯絡,讓其給調整用藥及劑量,以防止停藥後血壓驟然升高,致使病情反覆。如果血壓突然變化很大,很容易導致心、腦、腎等的靶器官損傷。應指導患者遵醫囑用藥。

討論

高血壓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WTO老年高血壓標準:年齡60歲以上人群,在休息狀態下收縮壓≥14mm 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張壓≥9mmHg.老年高血壓患者是常見的代謝失常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積極防治高血壓是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環節,應對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指導,儘量避免高血壓誘發因素,配合臨床治療來更好地穩定血壓,防治惡化,最終達到健康護理的目的。

高血壓病是一種全球性的慢性疾病,老年高血壓患者的康復護理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它要求護理工作人員不僅要有相關理論知識和相應的臨床經驗,還要充當起教育者的角色,加強護患之間的溝通,進行健康教育,以促進老年高血壓患者早日康復。另外,要在合理服藥的同時,也要積極治療原發病,注意以遺傳傾向;另外,指導患者做好日常保健,以達到最佳的療效。醫學的發展已證明了高血壓病除了生物學的遺傳因素外,與心理-社會因素有著密切聯絡。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高血壓病的發病率日漸增多,我國將進入老年化社會。因此,護理工作要從患者的生理、社會與心理等多方面進行護理醫學|教育網整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提倡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改進膳食結構,防止肥胖,提倡戒酒、戒菸、並從兒童時期開始預防高血壓。控制高血壓,應當進行觀念更新和戰略轉變,樹立以預防為主,加強心理護理的觀念,把工作重心前移,從以醫療為重點轉向以預防保健、加強心理護理為重點,普遍提高人群的健康知識和保健意識,最終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開題報告 篇14

研究小組成員:張翰雄、陳震、餘鵬、盛尚然、毛俊雄、李浩宸

指導教師:劉

課題:北京老城區文化古蹟的保護與開發

1.選題意義

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歷史底蘊深厚,文物古蹟眾多,為後人留下了為數眾多的自然和人文遺產。近年來,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推進,以及北京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北京城區的土地資源緊張,人地矛盾突出,而位於北京中心地帶的老城區成為問題最突出的地區。一方面,老城區交通發達,人口稠密,商業基礎好,是北京發展服務業、商業區位條件最為優越的地區。“這種需求和房地產商的對經濟效益的追求在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中結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很大的力量,對歷史街區的保護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開發和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發展中儲存歷史更成為矛盾的焦點,這使得保護歷史街區成為當代世界各國城市建設中最富人文色彩也是最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濟南城市歷史街區的保護與開發研究》田芸)另一方面,北京的老城區歷史文化古蹟眾多,衚衕密佈,居民眾多,且多生活在文物古蹟之中或四周,多以大雜院的居住形式聚居,居住面積小,房屋老舊,居住條件差。因此,在北京市文物古蹟保護工作和民生安居工程中,老城區居民的搬遷工作成為最為重要的部分之一,並且得到了社會各個方面的普遍重點關注,並且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效應,也不可避免的引發了一些矛盾糾紛。現在,隨著北京城區的地價房價不斷上漲,人地矛盾更為突出。北京市,尤其是老城區的發展問題亟待解決。

歷年來,圍繞北京老城區歷史文化古蹟的保護開發問題,社會反響劇烈,各方面意見針鋒相對,曾經引發大規模的社會大討論。在北京市發展的初期,政府和民眾對文物古蹟保護意識淡薄,破壞拆除文物古蹟的事件時有發生,社會影響極差,受到了多方面的批評。此外,在老舊城區居民的搬遷問題上,有關部門採取的措施也有不當之處。但隨著文物古蹟保護意識的增強和北京市政府部門的服務能力提升,對於這方面問題的處理逐漸走向成熟,得到了社會的基本認可。但仍有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提高。

北京是中國的首都,是其他城市發展的模板,具有很強的示範作用。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眾多,例如南京、西安、上海、成都、昆明等,歷史文物古蹟數量很多,保護和開發價值巨大,北京在歷史文化古蹟保護與開發中,應當承當領頭者和領先者。此外,北京作為世界大都會,與世界其他名城相比,北京的歷史文化古蹟保護與開發制度還不夠完善,工作不夠細緻,在立法方面存在空白。在經濟發展和人文北京的建設中,要做的工作還有許多。因此,對於北京老城區歷史文化古蹟的問題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於北京人文景觀的保護,有助於北京的科學發展,有助於北京和諧社會的建設,有助於北京經濟發展,有助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助於北京成為世界性的大都會,有助於北京國際地位的提高,有助於我國文化產業的提高,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2.國內外研究現狀

2.1國外研究現狀

2.1.1國外理論研究和立法現狀

世界上的一些發達國家對於歷史文化古蹟保護問題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解決辦法,並且有許多成功的先例。歐美地區在上個世紀30年代就開始關注歷史街區的保護問題,併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引起了我們國家對歷史街區保護問題的關注。

國際上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有一個認識過程,從開始保護建築藝術珍品,如宮殿、教堂、官邸等發展到保護反映普通人生活的一般歷史建築,如住宅、作坊等。以後又從這些單個的文物建築發展到保護周圍的歷史環境,最後發展到保護歷史街區乃至整個城市。保護與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的目標。

初次提到“歷史街區”的概念,是1933年8月國際現代建築學會的城市規劃綱領性檔案《雅典憲章》,在憲章中提出:“對有歷史價值的建築和地區”,“均應妥為儲存,不可加以破壞”。雖然這時保護的重點還在歷史建築,但畢竟歷史文化地區已被作為保護的物件出現在了國際憲章中,這就是一個嶄新的開始。

二戰結束後,面對經過戰爭洗禮後的斷壁殘垣,許多國家採取的做法就是把受到戰爭破壞的建築物摧毀重建,甚至把成片的歷史文化古蹟街區夷為平地,致使許多文物建築及其環境受到了破壞,城市保護與發展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問題也越來越複雜。

在這種背景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64年5月通過著名的《國際古蹟保護與修復憲章》。

此後,1976年11月2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在肯亞內羅畢通過了《關於歷史地區的保護及其當代作用的建議》

至此,國際上對歷史街區保護理論的研究已具有了相當的規模,並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規範。除了國際組織的這些研究活動之外,世界各國,尤其是意、英、法、美、日等國家的歷史街區保護研究和運動也在轟轟烈烈地開展著,

並逐步將保護納入了法律範疇。

2.1.2國外的實踐

法國

早在1840年,法國對古建築保護就開始認真制定法律法規。當時法國一個著名的作家(卡門歌劇的作者)梅里美,對法國領導人提出了建議:我們對國內很多的歷史建築應該進行保護。當時法國政府就接受了他的意見,成立了歷史建築保護局。該局一成立就制定了法蘭西建築保護法。

最早進行立法保護的是法國。1962年法國頒佈了《馬爾羅法》,該法律規定將有價值的歷史街區規劃為“歷史保護區”,制訂保護和繼續使用的規劃,納入城市規劃的嚴格管理。保護區內的建築物不得任意拆除,維修、改建要經過-國家建築師”的指導,符合要求的修整可以得到國家的資助,並享受若干減免稅的優惠。現在全法國有國家級的保護區92處,地方各級保護區幾百處。

坐落在塞納河邊左岸的奧賽美術館,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與位於右岸收藏豐富、有皇家氣息的羅浮宮相互輝映。參觀完這座藏品豐富、空間流動、設旋先進的藝術殿堂,你一定很難相信這個世界一流的美術館,卻是由一處廢棄的舊火車站改建而成的。奧賽火車站建於1898年,1939年就關閉了。因為久已廢棄不用,20世紀70年代初曾經決定予以拆除,後來由於觀念的改變,奧賽火車站在1978年被列入了國家保護建築名冊,並被改建為美術館。奧賽美術館成功的實踐證明,

由歷史建築改建的這些功能性設施比一般的建築更有吸引力,能夠為這些設施的經營者和所有者帶來更大的經濟利潤。

但是,可以注意到,西方國家城市的空間佈局結構與北京有所不同,而且在北京,有關歷史遺留問題更加嚴重而複雜。此外,建築材料、建築年代以及各種客觀原因,我們不能照搬西方國家的法律法規和具體措施,而應當在學習中創新,發揚創新精神,提出符合北京實際情況的解決方案。

其他歐洲國家

義大利的歷史名城相當多,羅馬、龐貝、比薩、佛羅倫薩、拿波里、斯普萊

託等城市,均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義大利對這些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從環

境保護考慮的多,不是單體保護,而是成片保護,如古羅馬城就被全城保護下來。整個羅馬可以說是一個歷史和藝術的博物館,城中遍佈著古城廢墟、雄偉的建築、迷人的雕刻與繪畫以及巴洛克風格的廣場等眾多反映古羅馬風貌的歷史古蹟,但其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一處被稱為“羅馬廢墟”的文化遺址。這裡是古羅馬的心臟地帶,曾經殿堂高聳,神廟林立,如今卻成為一片斷壁殘垣,所有的一切都原樣保留,只是部分牆體用腳手架加固支撐。處處向人們展示著一種歷史的滄桑之美和殘缺之美。至身其間,不能不勾起人們對古羅馬時代的追憶。

西班牙和葡萄牙同樣有著嚴格的保護手段,體現出政府和社會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高度重視。馬德里市中心區劃定了5個歷史街區,政府明文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對市中心的古建築進行任何改動,並且每隔20xx年必須按照原來模樣重新進行維修和粉刷,否則將課以重罰。

2.2國內研究現狀

1950年2月,樑思成先生和陳佔祥先生共同提出《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設》,史稱“樑陳方案”。他們建議在舊北京城西郊公主墳一帶另建新城。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樑陳方案”未被採納。

1980年,平遙古城得到了保護,開創了中國歷史古城保護的先河。從那時起,中國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理論與方法。

1982年,國務院公佈了重點保護的24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986年公佈了第二批38個,1992年公佈了第三批37個,20xx年補充了4個,這樣共有103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另外有的省也公佈了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國共申報192個歷史文化名城。

從1995年起,在專家建議下國務院撥出了專項資金,幫助歷史名城的歷史街區進行基礎設施和風貌保護,得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已有60餘處歷史名城得到補助。

但是,就與西方國家相對比,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立法成果,中國都處於落後階段,而中國歷史文化古蹟眾多,問題複雜,尤其是首都北京,作為現代化大都市,如何將現代化和古風古樸有機結合起來,是一個非常現實而又嚴峻的問題。

3.論文基本內容

以下是論文的提綱:

一、介紹歷史文物古蹟的相關概念,介紹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

二、北京歷史文物古蹟豐富地區簡介

三、北京對歷史文物古蹟保護與開發的歷史經驗與教訓

四、實地考察報告

五、解決實地考察地區存在的問題

六、北京歷史文物古蹟保護與開發的方法

4.研究方法

在此次研究性學習中,擬利用文獻資料法和實地調查法進行研究。

(一)文獻資料法

在形成我們的觀點以前,我們需要學習借鑑前人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擬查閱學習國外歷史文物古蹟保護與開發的實踐成果,重點為西歐各國(意、德、法、西),蒐集圖文資料,查閱其他學者的研究著作。

此外,除了國外的資料,我們還將針對中國國情和北京的歷史,著重研究對北京歷史文化古蹟保護與開發的實踐和理論成果,以及政府決策,專家意見,群眾反映,媒體報道等一系列資料,從中找出問題,並解決問題。

(二)實地調查法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除了查閱相關資料,我們還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文獻資料有滯後性,不能非常直觀的客觀的體現事物的本質。我們研究小組擬利用寒假時間到歷史文化古蹟豐富的老城區進行走訪調查,記錄改造痕跡,調查群眾反映,考察改造效果,尋找遺留問題,解決現有問題。

5.選題的特色

“北京老城區歷史文化古蹟的保護與開發”選題的特色有:

(一)切合生活實際

我們生活在北京,學習在北京,對於北京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理應給予高度關注。目前,關於北京老城區的改造和開發問題一直是是社會的焦點問題,不僅僅是政府給予了高度關注,媒體和市民,包括我們,我們感同身受,同樣對這個棘手而又迫切的問題非常關注。因此,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能夠切實影響我們的生活,能與實際相結合,體現出一種實用性和社會性。

(二)符合學科特點

對於文科學生,這樣的選題囊括了地理、歷史等多學科方面的問題。對於我們將理論轉化為實際,將課堂中所學轉化為現實中所用,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正所謂“學以致用”,通過研究,我們可以運用所學,深入社會,瞭解民情,關注民生,培養社會責任感,這對於文科學生是很有益處,很有幫助的。

(三)現實意義突出

我們所選擇的題目,是人人都可以明白的,具有普適性和共同性。因此,這樣的一個社會、經濟、歷史、人文的交匯問題,它的現實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它不僅僅能夠推動具體問題的解決,還能夠引發一系列的後續問題,這也是社會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作為高中生,影響力可能並不是非常大,但是現實意義突出是十分重要和突出的。

開題報告 篇15

課顆成員:樂有良 賀德才 樊華錄 蘇和平 陳 娟 陳炳銀 胡青松 徐 濤

何忠寶 王相和 黃妮娜 陳 豔 胡傳兵 楊仕芳 賀茂功

課題組長:賀德才

研究時間: 20__.12 ―― 20__.12

提 要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1

二、課題的界定及研究內容…… 3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 4

四、研究方法與計劃…… 6

五、研究過程與成果…… 7

(一)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指導:三大實踐活動…… 7

1 、開展語文活動:在實踐中學習……7

2 、開展創新閱讀:在創造中學習……8

3 、開展專題研究:在反思中學習……11

(二)教師研究性教學的探索:課題教學法……12

六、問題與建議……16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是資訊時代學習方式變革的需要。 “ 教育作為一種傳遞文化的工具,它的內容和形式是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而不斷髮展變化的。在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資訊社會,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教育傳遞著不同的內容,並服務於不同的目的,同時也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 ”農業社會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與之適應的是個別式學習;工業社會是大工業生產,與之適應的是集體接受式學習;資訊時代最大特點是資訊的複雜繁多,對資訊快速而準確的處理能力尤為重要,效率低下的傳統被動接受式的學習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與之適應的應該是高效學習、研究性學習、創造性學習。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是國家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的需要。 中國當代中學語文教育在中國傳統語文教育和西方現代語文教育的雙重影響下,在提高國民語文水平、普及國民教育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由於各方面原因而在流變的過程中泥沙俱下,該吸收的被吸收了,該揚棄的卻沒有揚棄,在步入知識經濟資訊時代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奏出了一些不和諧音符。

綜合考察中國當代中學語文教育,主要還有著三方面痼疾:

一是受傳統封建語文教育影響,中學語文課堂上還飄浮著“專制主義”的陰影。具體表現為教師角色的“唯我獨尊”,無視學習主體個性生命的存在,教學方法的“一言堂”“填鴨式”。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只能唯師是尊,唯教材是尊,唯知識是尊;只能被動接受,全盤接受,不願也不敢個性思考個性表達,這些傾向從部分中學生不敢交際、羞於表達、畏懼與老師交流等一系列不正常情形中可見端倪。這些情形的出現與學校教育有關,也與家庭教育背景有關;追蹤溯源,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是時代教育文化在不同領域的對映。

二是受蘇聯語文教育模式影響,中學語文課堂還流行著機械刻板的程式化操作。具體表現為無視文字的個性化特色,一律機械的“字詞句語修邏,作者背景段落中心思想寫作手法”。在作品主旨的把握上,還表現為隨意貼上時代標籤、階級標籤,篇篇如此,年年如此,把本來屬於藝術範疇的文學文字肢解得支離破碎而使索然無味。有個性的學生曾這樣說:“老師沒講時,我讀了非常感動。聽了老師的講解之後,再也不想讀了。”這種語文教學不僅忽視了文字的個性,還泯滅了學生的個性,培養出來的只可能是知識的機器、思想的奴隸。

三是受“語言學”影響,中學語文課堂上還流行著“偽科學”的語言分析。老師過於放大語文的交際工具作用,忽略藝術作品之中浸潤的作者獨特的生命情感,無視語文的人文內涵,把動態的情感文字看作靜態的語言學材料,一味進行語言學的材料分析。在這種語文教學思想中,學生接受了無數次的所謂科學的語言分析之後,不僅語言水平沒有提高,語文能力沒有增強,反而對語文永遠失去了學習興趣,語文課堂變成“你說你的,我玩我的”,彼此井水不犯河水。

因了這三種因素的影響,現代語文教育滿目瘡痍,步履維艱,永遠的高投資低迴報,高投入低產出,永遠的“少慢差費”,永遠的“學與不學一個樣”。

這些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嚴重影響了當代素質教育的實施,影響了現代資訊社會所需要的對創造性人才的培養,終於引發了 1997 年文化界關於現代語文教育的第二次大討論。也正因此,上海教科院 1999 年正式提出“研究性學習”概念,立即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併成為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亮點。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也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並出臺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新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設”中也明確提出“學習應當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諧統一”,“針對我國學生目前的實際情況和教育發展的需求,特別要重視探究學習”。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是研究性學習在語文學科實踐的需要。 隨著國家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行,研究性學習作為綜合實踐課的一部分正式實施起來,各學科也積極滲透研究性學習;語文學科就其性質來說應該是研究性學習的主陣地,高中語文自然應該是研究性學習的肥沃土壤。 相對傳統的學習方式和現今的中學生來說,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創造性學習方式。雖然研究性學習都在各領域各學科大力推行與實踐,語文學科也進行了不少嘗試,然而卻是少有真正語文味的語文研究性學習。具體表現為: 語文專題式研究活動的多,語文課堂研究性學習少;課外校外研究的多,校內課內研究的少;研究性學習方法及理論研究的多,實踐操作研究的少。結果,語文研究性學習背離了自身應有的特點,使語文研究性學習等同於綜合實踐課,沒有體現語文研究性學習應有的特色,改變了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初衷,留下的只是一些徒具形式的空殼,影響了學生繼續深入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影響了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效果。

語文研究性學習要回歸語文,要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服務,高中語文要有高中語文的特色,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當然要有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個性,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開展了本課題的研究。

二、課題的界定及研究內容

關於研究性學習的定義,很多專家和一線教師根據自己的實踐體驗以及理論研究,給“語文研究性學習”下了不少各具特色的定義,而國家《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對研究性學習的概定簡潔具體、便於操作,“ 研究性學習 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這裡就明確了 研究性學習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特點,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使學生“ 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資訊的能力,學會分享與合作,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我們的“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有著建立在國家《指南》對“ 研究性學習”的界定基礎之上又與高中語文學科緊密結合的產物 本身固有的特定內涵 。

語文研究性學習,終歸還應該是具體的語文學習,而不應該是綜合實踐課。因此,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終歸還應該是具體的高中語文課程的學習,它的目標就應該是具體的高中語文,主陣地就是高中語文課堂,當然也不排斥一定的社群語文活動,以及與其它學科的互相滲透與綜合。研究性學習的本質是學習,但有研究性質。這種研究性質怎麼體現呢?那就是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語文學習,那麼,這種學習就必然是實踐性的主動性的學習活動。研究,必然會發現新的問題,並繼而產生新的見解,因此,研究性學習又必然是一種創造性的學習。研究性學習的目的不是科學研究,而是獲取知識、培養品德、形成能力,總之是學習,因此,仍然需要老師的指導,要在一定科學思想指導下科學的思考並實施。

基於以上認識,我們認為,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高中語文課程學習為目標,以語文課堂為主陣地,創造性地從高中語文學習內容中自主選擇、確定相關主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個性化的閱讀與表達,從而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語文學習活動。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範圍是很寬泛的,但凡高中語文學習的聽、讀、講、寫所有領域都是其研究學習的物件。

我們的課題遵循“問題就是課題,發展就是成果”思想,堅持“三個結合”原則,即把語文研究性學習與高中生語文學習相結合,把語文研究性學習與高中語文課堂相結合,把語文研究性學習與高中生知識的獲得、能力、情感、人格的形成相結合。課題目標定位為高中語文課堂學習實踐,旨在研究怎樣使高中生在語文聽說讀寫之中獲得主動發展、創造性發展,研究高中語文教師怎樣進行語文研究性教學,使師生都獲得高效發展,而不是進行關於研究性學習理論的研究、爭鳴與建構。

具體說來,我們的研究內容定位為以下三個方面:

1.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素養,促進語文學科的“有效學習”。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積極學習動機,養成主動學習品質,扭轉長期以來的語文課堂被動接受式學習方式,變傳統的“聽語文”為“學語文”,變傳統的“理論語文”為“實踐語文”,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和語文學習效率。

2.開展語文“創新閱讀”活動,培養學生“創新學習”的素養,促進語文學科的“高效學習”。通過個性閱讀、創造性閱讀的探索與指導,啟用學生潛在的創造慾望,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培養創新學習的素養。

3.開展“專題研究”活動,培養教師“研究性教學”素養,積極構建高中語文“有效課堂”、“高效課堂”。通過教學目標雙向細目化專題式研究性教學的研究與實踐,培養師生的研究素養,形成特色語文課堂,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

我們的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研究建立在現當代中外人文研究、教育研究理論新成果之上,在新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基本精神指導下,並創造性接受現階段語文研究性學習研究的新成果。

1.建構主義理論。皮亞傑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的。建構主義理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創造性使用教材;教師只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強調學生是認知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要在學習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強調利用各種資訊資源來支援“學”,教材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物件,媒體成為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的認知工具。

2.接受美學理論。接受美學認為文學作品只是一種圖式化結構,它永遠不可能通過有限的語句把客體物件無限豐富的性質毫無遺漏地表現出來,總會留下許多“未定點”,認為文字解讀具有多元性。文學作品“未定點”的不確定性使作品具有了開放性,這些“未定點”有待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予以填充和具體化。當代哲學解釋學理論家伽達默爾說:“對一個文字或藝術品真正意義的發現是沒有止境的,這實際上是一個無限的過程,不僅新的誤解被不斷克服,而使真義得以從遮蔽它的那些事件中敞亮,而且新的理解也不斷湧現,並揭示出全新的意義。”也就是說,對文字意義的解讀是一個無限增值的過程,文字意義的可能性是無限的。姚斯說:“在作家、作品和讀者的三角關係中,後者並不是被動的因素,不是單純的作出反應的環節,它本身便是一種創造歷史的力量。”接受美學認為文字解讀的多元性也是由解讀主體的異質性所決定的。個體在思想、閱歷等各方面都是異質的,在解讀文字的過程中,作者、文字、讀者形成了一個三極的格局,那麼,任何解讀都只是審美主體從個人獨特的視角去理解詮釋。總之,文字的開放性和解讀主體的異質性共同增加了文字解讀多元性的可能。同一文字,不同的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在自己的期待視野下對其進行不同的體驗、解讀與研究。

3.創新教育理論。創新教育,是通過一系列教育活動培養學生再次發現的探索能力、重組知識的綜合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教育。創新教育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主要目標,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創新教育在我國作為一種思潮是在1999年6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公佈以後形成的。和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創新教育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在知識傳授上,反對“填鴨式”,變消極被動的“滿堂灌”為積極的課堂討論;在學習內容上,反對只強調“專深”,主張通識教育;在教學目標上,反對片面追求“結論”,而注意開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學氛圍上,反對強化“嚴格”,忽視“讚賞”,而力求營造民主寬鬆的學習環境。另外,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也正是創新教育思想的要求和體現。

4.比較閱讀理論。比較,是人類思維的基本方式,也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方法。根據心理學原理,彼此互相聯絡又互相區別的感知物件,同時或相繼出現,可以提高感知效果。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就可以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可引導學生把一個獨立的文字放到一個更大的參照系中,把內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聯絡的兩篇或幾篇文字集中起來,有比較、有分析地進行閱讀,開啟學生思路的閘門,連點成線,組線成面,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路,讓學生有所領悟,有所發現,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創新能力和遷移思維能力。

5.多元智力理論。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加德納在《學習的革命》一書中提出了嶄新的“多元智力理論”,認為人類至少有七種智慧,即語言智慧、數理—邏輯智慧、空間—知覺智慧、身體—運動智慧、音樂智慧、人際智慧、自我認知智慧。認為智力以組合的方式進行,每個人都是多種智慧的組合體,教育的功能就是揚長避短,促進個體獨有智慧的發展。“多元智力理論”的核心是承認個體的差異性,在語文領域之中就應該是承認閱讀與表達差異的合理性。因此,語文教學應該允許並提倡學習主體的在學習活動中的個性閱讀與個性表達。

6.近現代語文教學新理論。一是葉聖陶的“例子說”教材觀。葉聖陶曾說:“教材的性質同於樣品,熟悉了樣品,也就可以理解同類的貨色。”“選本的閱讀是舉一,推到其他東西的閱讀是反三。”人們將葉聖陶的教材觀歸結為“例子說”。既然教材文字是例子,那麼“例子”就不能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而只是“橋樑”。通過這個“橋樑”到達更廣闊的人文空間,“達到不需要教”才是語文教學的終極追求。二是當代的“大語文”教學觀。“大語文”教學觀主張語文教學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把語文教學同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把教語文同教做人有機結合起來,把傳授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同發展智力和發展非智力素質有機結合起來,把讀寫聽說四方面的訓練結合起來,使學生接受全面、系統的訓練。

7.中學語文新課標。新課標是倡導語文教學中經典詩文創新閱讀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字意義”,“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對優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學習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類似表述還很多,很顯然,這些閱讀教學建議是以發展學生個性為出發點與歸宿點的,是倡導經典詩文閱讀走個性化多元解讀之路的。

四、研究方法與計劃

我們的課題創造性借鑑吸收現有的能夠拿來為我所用的各種科學研究方法。

1、文獻法。我們廣泛收集並充分利用國內現有的研究性學習的研究成果,分析借鑑其優點,改進其不足,大膽拿來為我所用,結合我校實際創造性運用研究實踐之中。我們從課題開展伊始就創辦了“語文研究性學習導報”,開始前半年是每月兩期,後來改為每月一期,向課題組成員及時介紹推薦相關理論文章和課題組自己的科研成果,給課題組成員以理論、方法和實踐的指導與交流。

2、調查法。為了摸清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我們印發了相關調查問卷,由各子課題研究教師負責,在學生中進行資訊調查與反饋,從不同角度掌握學生學習習慣、方法以及對待學習方式轉變的態度,從此獲得大量而又真實的資料與資訊,為課題研究的深入開展提供必要的資料參考。

3、觀察法。課題研究人員互相深入班級聽課,參與校內外課改活動,在聽課中瞭解、掌握學生學習方式轉變情況;通過觀察不同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進而觀察不同層次學生學習方式轉變情況,記錄統計並分析所獲資訊;同時,由教師通過召開學習主題班會、學習交流活動來觀察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方式。

4、歸納法。為促進課題研究更有效進行,迅速提高課題組成員整體研究水平,我們組織實驗班學生和課題組成員教師及時進行教和學的經驗總結,形成教育教學論文和案例,並以自辦的“研究性學習導報”為交流平臺,及時發表交流課題組成員的研究文章、開發的案例、研究成果和學生作品,以期互相學習借鑑,共同提高。兩年來,我們編印了22期導報,及時發給課題組成員進行研究交流。

本課題計劃用兩年時間完成,具體分四步實施:

(一)課題醞釀確立階段(20__.10-20__.12)

①確立子課題目錄;

②各個教師的具體情況認定,成員申報子課題;

③總課題審定成員申報的子課題。

(二)課題研究準備階段(20__.12-20__.1)

①各子課題制定相關的研究細目,及課題組成員分工;

②調查瞭解實驗班學生對語文教學現狀的看法;

③瞭解教師前階段個體研究的情況,找準下階段研究的重點;

④印發、學習並研究相關理論文章,確立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

⑤瞭解教師教學中的困惑,以便有的放矢地開展研究。

(三)實驗階段(20__.1-20__.12)

①理清語文課程資源情況,找準開發和配置的突破口;

②開展子課題的實踐研究;

③廣泛開展讀寫專題研究,作好個案積累與分析,使有成型的成果出現;

④有目的地舉行圍繞課題研究為中心的公開課、研究課等教學實踐研究活動,重點抓好課前集體準備、課後評析反思等環節;

⑤及時寫好階段小結和研究論文,使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有機結合起來,將教學實踐的第一手材料及時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階段性專題性成果。

(四)總結結題階段(20__.12-20__.2)

①各子課題開設課題研究彙報課;

②召開課題研究評議會,撰寫子課題結題報告;

③課題組對各子課題進行評估驗收;

④申請結題,收集、整理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學論文等一系列材料;

⑤集中各子課題研究材料,形成課題研究綜合成果;

⑥準備總課題結題報告,迎接市教科院專家組進行課題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