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開題報告(通用18篇)

欄目: 學習總結 / 釋出於: / 人氣:1.53W

開題報告 篇1

總述

開題報告(通用18篇)

開題報告的總述部分應首先提出選題,並簡明扼要地說明該選題的目的、目前相關課題研究情況、理論適用、研究方法、必要的資料等等。

提綱

開題報告包含的論文提綱可以是粗線條的,是一個研究構想的基本框架。可採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綱形式。在開題階段,提綱的目的是讓人清楚論文的基本框架,沒有必要像論文目錄那樣詳細。

參考文獻

開題報告中應包括相關參考文獻的目錄

要求

開題報告應有封面頁,總頁數應不少於4頁。版面格式應符合以下規定。

開題報告

學生:

一選題意義

理論意義

現實意義

二論文綜述

理論的淵源及演進過程

國外有關研究的綜述

國內研究的綜述

本人對以上綜述的評價

三論文提綱

前言、

論文寫作進度安排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提綱

開題報告封面:論文題目、系別、專業、年級、姓名、導師

目的意義和國內外研究概況

論文的理論依據、研究方法、研究內容

研究條件和可能存在的問題

預期的結果

進度安排

開題報告 篇2

隨著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人,教師成為研究者的觀念逐漸深人人心。開展和參與課題研究是教師獲得自我持續發展能力的途徑。事實證明,通過開展課題研究,邊學習邊做課題,邊研究邊實踐,逐漸成為研究型的教師不乏其人。

課題研究是教育科研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於課題研究,開題報告(計劃或方案)如同建築師的藍圖。有了好的開題報告,才能使研究工作者有計劃、有系統、有組織地開展研究工作,以保證課題研究任務的順利完成。因此,制定開題報告是課題由設想轉化為實際行動的關鍵步驟。當前許多教師由於過去從未做過課題研究,現在要申報課題,撰寫課題開題報告不知從何人手。為了使廣大教師更加積極而有效地開展課題研究活動,培養、提高教師撰寫課題開題報告的能力和水平,本文針對當前教育科研的實際,結合從事教育科研課題研究,以及在小教專科自考實踐性環節考核過程中指導教師撰寫教育科研課題開題報告的一些體會,從科研課題開題報告的含義、作用、結構等方面來談教師應該如何規範撰寫開題報告,力求對想開展教育科研的教師提供一點啟示。

科研課題開題報告的含義與作用

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何謂有價值、有創見性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從何而來呢?這需要研究者長期實踐、細心觀察和深思熟慮。當課題或自己提出的問題贏得社會認可後,就要把自己的研究方案設計好,即撰寫科研課題開題報告。

科研課題開題報告(研究設計)就是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規劃和制定。換言之,就是當課題方向確定之後,課題負責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的報請上級批准的選題計劃。開題報告主要說明這個課題有價值進行研究,自己有條件進行研究以及準備如何開展研究等問題,也可以說是對課題的論證和設計。

撰寫科研課題開題報告是提高選題質量和水平的重要環節,是創新新知,不是可有可無的。正如學者文翁說過,搞好開題報告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家理清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設計。制定課題研究計劃和安排,是為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提供探索的途徑。科研課題開報告,它初步規定了課題研究各方面的具體內容和步驟,對整個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起著關鍵的作用對於科研經驗較少的人來講,一個好的方案,可以使他們明確課題研究的方向,避免發生進行一段時間後不知道下一步幹什麼的情況,保證整個研究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可以說,課題開題報告水平的高低,是一個課題質量與水平的重要反映。沒有科學的開題報告(研究設計),就沒有科學而有價值的成果。隨著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規範化不斷加強,開題論證問題越來越受到教育科研管理部門的重視。

撰寫科研課題開題報告的基礎性工作

科研課題開題報告(研究方案)的結構與寫法

撰寫開題報告是進行科研課題申請的首要工作。通過開題報告的思考與寫作可以幫助我們清楚地瞭解自己為什麼要做這個課題,究竟想做什麼,想得到什麼,怎麼做,能否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若分析後覺得不現實,則可以立即調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標,使課題目標的達成有可能性,從而避免大題小作或小題大作。課題開題報告的寫法根據課題研究的類別略有不同。但一般地說,科研課題開題報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課題名稱

課題名稱就是課題的名字。這看起來是個小問題,但實際上很多人寫課題名稱時,往往寫得不準確、不恰當,從而影響整個課題的形象與質量。這就是平常人們所說的只會生孩子,不會起名字。那麼,如何給課題起名稱呢?

名稱要準確、規範

準確就是課題的名稱要把課題研究的問題是什麼,研究的物件是什麼交待清楚,比如國小語文指導自主教學模式研究,這裡研究物件就是國小語文教學,研究的問題就是指導自主教學法。有時候還要把研究方法寫出來,例如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實驗研究,其研究的物件是國小生,研究的問題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實驗法,這就說得很清楚,別人一看就知道這個課題是研究什麼工作報告。而有些課題名稱則起得不是很準確

如,集中識字,口語突破這個名稱,別人只看題目,就無法看出研究的是什麼問題,好象是語文,又象是英語,是中學或是國小,是國小高年級還是國小低年級更沒辦法看出來。若改為集中識字,口語突破國小英語教學模式研究,這樣就一目瞭然了。總之,課題的名稱一定要和研究的內容相一致,要準確地把你研究的物件、問題概括出來。

名稱要簡潔,不能太長

不管是論文或者課題,名稱都不能太長,要簡明扼要,通俗易懂,能不要的文字就儘量不用,一般不要超過20個字。但要儘可能表明三點:研究物件、研究問題和研究方法。

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課題研究的目標就是通過研究,要達到什麼目標?要解決哪些具體問題?研究的目標是比較具體的,不能籠統地講,必須清楚地寫出來。只有目標明確而具體,才能知道工作的具體方向是什麼,才知道研究的重點是什麼,思路就不會被各種因素所幹擾。下面是學科教學與素質教育研究實驗方案所寫的課題研究目標:

通過實驗研究,總結出中國小各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特點和規律;2、提出在中國小學科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意見;3、制定中國小各學科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和評價方案;4、初步形成素質教育機制下的中國小學科教學基本理論;5、全面提高實驗學校學生的素質,促進實驗學校教育質量的大面積提高;6、促進實驗學校教師素質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隊伍。

確定課題研究目標時,一方面要考慮課題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慮課題組實際的工作條件與工作水平。

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有了課題的研究目標,就要根據目標來確定這個課題要研究的內容,研究內容要比研究目標寫得更具體、明確。目前在這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只有課題而無具體研究內容;2、研究內容與課題不吻合;3、課題很大而研究內容卻很少;4,把研究的目的、意義當作研究內容。

這對我們整個課題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們要學會把課題進行分解,一點一點地去做。這裡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某省重點課題《國中語文活動課研究和實驗》的研究方案指出,本課題研究的中心是,如何科學有序、切實有效地開展國中語文活動課。具體內容包括下列三個方面:1、根據國中各年級學生的情況和語文教學要求,對國中各年級語文活動課對學生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素質的發展進行詳細的目標規定,從而建立國中語文活動類課程的目標體系。2、根據國中各年級語文活動課目標和語文學科的特點,安排國中各年級語文活動課的內容,內容的安排力求充實、精確、有序,並初步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活動課內容體系。3、根據國中各年級語文活動課目標內容和國中各年級學生的特點,探索國中語文活動類課程的學習活動方式,確定活動類課程的教學時間、空間及程式,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多種切實可行的可操作的語文活動教學模式。

課題研究的方法

任何科學研究除了要應用哲學方法和一般科學方法之外,還要有具體的研究方法、技術手段研究方法這部分,主要反映一項課題的研究通過什麼方法來驗證我們的假設,為什麼要用這個方法?以及要做什麼怎麼做。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歷史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實驗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理論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等。一個大的課題往往需要多種方法,小的課題可能主要是一種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我們在應用各種方法時,一定要嚴格按照每一具體科研方法的要求,不能憑經驗、常識去做。比如,我們要通過調查瞭解情況,我們如何制訂調查表,如何進行分析,不是隨隨便便發一張表,搞一些百分數、平均數就行了。這是在今後的科研工作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計劃

研究的步驟要充分考慮研究內容的相互關係和難易程度,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基礎性問題開始,分階段進行,每一階段從什麼時間開始,至什麼時間結束都要有規定。每一階段的工作任務和要求,不僅要胸中有數,還要落實到書面計劃中。從而保證課題研究按時保質保量完成,課題研究的管理也可據此對課題研究進行檢查、督促和管理。

課題預期的成果與表現形式

課題研究成果預測即研究過程可能出現哪些情況、問題?研究會帶來什麼成果?有什麼對策?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研究報告、教育論文、專著、軟體、課件等多種形式。課題不同,研究成果的內容、形式也不一樣,但不管形式是什麼,課題研究必須有成果,否則,就是這個課題沒有完成。在開題報告中設計出成果形式,可以使研究者明確將來用什麼表現研究成果,以便從開始就可以著手努力積累材料、構思框架、進行分工,以利於研究成果的順利問世。同時也有利於課題管理者據此對課題進行檢查驗收。

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和人員分工

課題小組成員如何分工合作,在方案中,要確定課題組長、副組長、課題組成員以及分工。課題組組長就是本課題的負責人。一個課題組應該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權之士,二是有識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權了課題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援,有識了課題質量、水平就會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實實去做。課題組的分工必須明確合理,讓每個人瞭解自己的工作和責任工作報告。當然在分工的基礎上,也要注意全體人員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討,克服研究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同時,還要注意課題組成員的整體素質與水平,尤其是課題負責人的水平。如果課題組成員和負責人既沒有理論又沒有實踐經驗,這個課題就無法很好地完成,也就難以得到批准立項。

課題研究的經費及裝置條件需要

總之,科研課題開題報告是研究人員科研知識和能力的縮影。只有重視並認真、科學地做好研究課題方案的設計,制定好開題報告,才能為獲取教育科研優秀成果開啟成功之門。一句話,沒有科學周密的開題報告,沒有對研究設計的精心準備,就沒有科研活動的發生,更不會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學術突破。

開題報告 篇3

一、選題來源與研究背景。

當前,對於整個世界而言,人類文明的發展的確有倒向過度物質化的傾向,這是一個可見的事實。它的威脅在於,人類社會“在物質進步的祭壇上犧牲了諸多道德和精神價值”.毫無疑問,這是全球化所帶來的影響,而始作俑者則是西方。自工業革命以來,這一文明對於物質的極力追求,使得他們漸漸偏離了啟蒙運動時期所確立的文化方向,將注意力過度集中在技術和消費的層面,而較少顧及那些事關人類社會真正福祉的問題。

(一)全球設計的危機。

當代世界仍然處在鉅變之中,其速度之迅捷、規模之盛大,可以說是前所未有。

而這一現象並非無源之水,而是以發軔於18世紀的工業革命作為基礎的。在這一歷史程序中,設計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它們既是動因,也是果實。作為極其重要的社會現象,設計的進化受到社會力量的塑造和鼓動。與此同時,它也反過來為社會帶來深刻而複雜的影響。

這個世界即使從總體上來看更加趨於平等和民主,但是我們也無法忽略這樣的現實,即這裡還存在著相當嚴峻的貧困、不公正、殘酷和_的事件。因此,我們仍然很有必要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即我們應該如何在這個越來越擁擠的世界上生存下去。因此,設計也就十分自然地有了更多的承擔,設計不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理由使生活變得更美麗、更舒適,同時也更安全、更人道。

(二)當下國內的設計現實。

在全球化的當下,中國迎來了它最為繁榮和活躍的時期,改革如今已經到達“深水區”,我們一方面需要積極因應新的國際趨勢,進行富有創造力的發展;另一方面,需要檢視當前的境況和不足,反思我們走過的道路。這種姿態應當是全方位的,它將在經濟、政治、文化、技術等各個層面逐一展開。反思改革開放以來的設計發展之路,我們看到,在三十多年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的設計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國人對於設計的瞭解和期待也在不斷加深。於此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我們的設計還有嚴重的不足,總體說來,我們還很缺乏原創性的設計,以及負責任、有品質的設計,我們距離“設計大國”、“創新大國”、“軟實力大國”的目標,還相差甚遠。在實踐當中,則有這樣這樣兩個嚴重的問題,一是批評乏力,二是_缺失,它們實際上又是一體的。

就當下而言,發掘設計的道德力量,對於增進我國社會的凝聚力,提升大眾生活的福祉和個體的內在幸福感,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很多證據都已顯示,一個社會的道德敗壞往往與城市、社群功能的弱化有直接聯絡,反之亦然。因此,我們有理由加緊推動中國設計的批評規範化,推進_議題的常態化。它們將會在今後中國社會的發展中變得更加生動、人性化,會逐一體現在設計實務當中。

(三)初步的看法。

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只是在下意識地使用產品、適應於產品,產品對於人而言,慢慢地成為了一種習慣。然而很少有人真正關注到設計內在的價值和意義。而一個多世紀以來,隨著設計和商業的密切交融,這就更加使我們容易忽略設計的“全景圖”,一個正在逐漸生成的文化和社會現象。而當前越來越細化的設計教育分科,這就進一步模糊了人們本已經不太清晰的視野,而忽略了作為這個概念、這個行為的某些真正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馬格林指出,“將設計作為一種廣義的人類活動來討論便會處於低層次的發展階段”.

中國設計之弊雖與批評缺失有關,但從根本來看,卻是因為當前的社會缺少應有的價值觀念。正因為如此,我們的生活和設計才顯得殘缺不全,並造成了設計和批評的雙重失落:它們無法產生互動(與此同時,虛浮的設計和偽劣的批評卻在大行其道)。

因此,迫在眉睫的是,我們需要著手闡述設計的本質,尤其是充分論證設計與_議題的關係,而這不僅是推動設計健康發展的必需,更是事關家國命運的現實命題。

從_角度切入對設計批評的研究,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儘管還遠不夠成熟,但當前國內的設計批評研究還是顯示出了多種可能性,如果從_角度切入設計批評研究,在方法層面具有特殊意義。它們雖分屬不同層面,卻具有明顯的共同指向性。前者是設計活動接受社會反饋的過程,是健康有序的設計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或者說是另一種形式的設計生產;而後者則是隱藏在一切社會活動(當然也包括設計)背後的根本動力,是設計的價值觀所在--筆者認為,它們都關乎設計活動的本質--我們姑且可以把前者看作是設計的外在形式,而後者則是設計的內在動因,它們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二、中外文獻綜述。

(一)設計批評的國內外研究情況。

眾所周知,設計理論和建築、藝術理論有著密切的聯絡。尤其是建築學,由於它悠久的歷史和巨大的文化影響力,幾個世紀以來,它一直都對其他門類的設計學建構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在建築和設計形成了一種極為緊密而又微妙的關係。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隨著設計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顯,設計學的獨立性也開始引發人們的關注。

1.國內研究情況。

國內設計批評的行為很早就已產生,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樑思成在1955年對北京城市規劃的質疑和行動就是知名的歷史公案,是非常重要的批評事件,顯示出建築界當時對於歷史文脈儲存的批判性思考。就總體而言,設計批評的真正起步卻要等到改革開放之後,從那時起,設計批評的活動才逐漸展開,而相關的設計批評研究則在此後跟進。從1990年代後期開始,設計批評開始隨著中國社會發展中設計議題的逐漸展露而變得愈發急迫,另一方面,設計批評與設計史、設計理論的互動也越來越頻密。在此過程中,一些中青年學者也開始進入到這個領域。就總體而言,國內的設計批評和設計_的研究都是起步不久,大約從20__年前後起,論文和專著進一步有了數量和品質的提升,對於問題的思考深度也在大大加深。

就目前情況來看,設計批評對於大多數設計圈內人來說,它已經由一個比較陌生的概念慢慢發展成為一個較為熟悉的的概念。當然,和現實相比這還遠遠不夠的,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缺乏批評傳統、批評氛圍比較稀薄的國家來說,深入紮實地探討設計批評,對其相關基礎概念進行挖掘、梳理,將會是一份長期的工作。

因此,還有許多基礎性的工作有待去完成。針對設計批評的學科概念的界定、相關框架的構建,對其相關歷史源流的梳理,都還需要從頭做起。因此,在該學科方向內,一些基礎性的研究工作仍然顯得十分重要。換句話說,我們對於設計批評到底是什麼?它能夠發揮怎樣的作用?這些問題,還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總結。目前這方面的探索還只是一個開始,誕生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以建築批評為例,鄭時齡的《建築批評學》(20__)就從批評的主體論、價值論、符號論、方_、批評意識,以及建築師的身份等幾個方面入手,對建築批評這一問題進行了條分縷析的梳理。其中既有相當篇幅的有關國外設計批評歷史的介紹,同時也有許多當下國內建築設計的案例,內外印證,聯絡緊密。由於作者長期從事專業教學和各類建築實踐,因此得以比較透徹地剖析批評的各個層面;而在設計批評方面,目前有這樣兩本教材,即杜軍虎的《設計評論》(20__)和黃厚石的《設計批評》(20__),二者都較為全面地評述了設計批評的框架,對其的歷史、本體、價值、範疇等概念均有談及,為這一學科的構建鋪設了道路。而李叢芹的《設計批評論綱》(20__)也是一部較為重要的、非教材型別的專業論著,該書從人與物的關係著手,以設計批評的立足點、正規化、原則、主體等幾個方面作為抓手,闡述了人與物關係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變遷。作者結合大量例項,以輕鬆自如的敘述方式,揭示了人與物之間的深刻聯絡。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對於“造物”和“生生”關係的思考,清楚地表明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對於設計文化的深遠影響,當然這也必然影響人們對於設計的批判和認識。

此外,關於設計批評的本體研究,還出現了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論文,例如,“批評是一種學術立場而非道德罵場”(田萌)、“關於設計批評的身份焦慮”(蘆影,20__年)、“建構一種批評的本質”(李凱生)、“設計批評的型別研究”(劉震,20__年學位論文)、“從設計批評的現狀談起”(陶安蕙)等等。

到目前為止,針對設計批評也在進行著帶有具體指向性的思考和總結,將設計批評與設計文化立場、設計的價值傾向、設計的哲學維度等等進行融合、並置的趨勢,開始引發更多的關注。這一方法表明了設計批評研究的開放性,目前這方面的專著還不算多,其中比較代表性的有張犇的《設計文化視野下的設計批評研究》(20__),該書將設計批評放在設計文化的背景下,進行觀察和思考,較為清晰地還原了設計的文化屬性,既有歷史的縱向敘述,也有對本體問題的橫向思考,具有相當的說服力。設計批評是對設計價值的一種判斷,因此對於設計價值的闡述也就顯得十分重要。李立新的《設計價值論》(20__)一書中,就從設計價值的角度出發,專門就設計批評與設計價值的關係進行了研究,這是為對設計批評的一種本體論性質的思考。在價值關係的基礎上,分析了設計批評所涉及的價值原則的多樣性。從設計價值與批評的關係、設計價值的型別、設計價值判斷的原則和標準出發,將設計批評和價值判斷關係的內在邏輯層次做了清晰的梳理。其中還特別指出,設計批評不僅是一種個體性的行為,同時它也應該反映出社會整體的價值思考。此外,李樂山的《工業設計思想基礎》(1997)一書把設計放在了文化的整體背景下進行觀察,體現出和其他相關著作不同的立意,體現出作者視野的獨特性和責任意識。該書最後一章著力於對西方現代性的回顧,用了相當篇幅來探討現代設計的思想歷史根源。這一部分看似脫略於該書的總體結構,實際上確有其必要性,這將設計背後的文明危機呈現出來。李樂山人認為西方的現代性本身具有很強的欺騙性,它實際上掩蓋了西方工業文明內在的巨大缺陷,正是這種現代性造成了嚴重的_危機、社會危機,該書的具體表述雖然值得商榷,但是對於破除西方迷信,卻是很好的提示。而青年學者李向鋒的《尋求建築的_話語:當代西方建築理論及其反思》(20__),是對建築_問題進行系統闡述的一本重要著作。該書對西方建築_的歷史、體系、研究模式、當代的實踐操作以及中國當下的迴應,進行了思考。其中既有歷史敘述的縱線,又有橫向的、並列的概念闡述。不僅深入探究了西方建築_發展的線索,它的演化,核心議題的擴充套件,同時,又將這些問題同中國當下的現實加以連線,從而建立起一種結構堅實、體例完備的立體式敘述。

批評從來都不曾被侷限於設計專業之內,從它誕生之日起,直到今天,這一活態的、外向的、多元多義的面貌,就一直保持著。就這一特徵而言,它和歷時更為久遠的藝術批評、建築批評、文藝批評一樣,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不僅允許,甚至有賴於設計之外的各類知識的積極融入。這些知識來源於人文學科、自然學科的多個學科,例如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_學等等。這些專家所思考的視覺未必一致,但他們往往能有許多相重疊的結論和觀念。在我國,這種跨領域的、多學科的批評實踐總是與理論的建構並肩展開。消費社會就是關注的“靶子”之一,社會學學者鄭也夫的《後物慾時代的來臨》(20__年)就是一部重要的著作,本書從消費的角度著手,對當前國內的社會景況做出分析。可以預見的是,設計批評走向多學科的交流,這不僅是學科發展的自然態勢,而且也將成為設計學自身的一種要求。

事實證明,設計批評的發展往不僅需要從現實當中汲取養分,而且針對自身的文明基因,設計批評也需要有屬於我國自身的理論建構。因此,回顧中國設計的發展歷程,從傳統文化的豐富資源當中去尋找設計發展的邏輯,建構其中的社會、文化、_維度,探索具有本土意義的批評正規化就顯得格外重要。在這一方面,柳冠中的“事理學”理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儘管作為一種理論模型,它的實踐性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和論證。但這一正規化對於完善我們的設計批評,建立中國設計批評的_標準而言,卻具有開拓性的意義。

針對設計史以及重要設計流派的研究中,往往有許多是關於設計批評的發展研究。例如,“烏爾姆設計學院教育思想研究”(徐昊,20__年學位論文)、“英國工藝美術運動設計思想研究”(廖前蘭,20__年)、“都市烏托邦的批評理論:讀威尼斯學派的三本著作”(李翔寧,20__年)、“雷納班漢姆及其設計批評觀”(關玲,20__年學位論文)、“批評包豪斯”(翟墨,20__年)、“事實與價值:盧斯裝飾批判的批判”(黃厚石,20__年學位論文)等等。

針對那些專門的設計領域、設計專業,批評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在以往的研究當中,設計批評的思考幾乎都是下意識地圍繞著工業設計展開,嚴格地說來,這當然和設計史研究歷來偏重工業設計的傾向不無關係,但這種以工業設計“一家獨大”的局面也在漸漸得到改觀,在服裝、景觀,平面甚至動畫專業當中,相關的批評研究正配合著批評實踐的展開而得到深入的發展。例如由李超德、張蓓蓓共同撰寫的《服裝評論》(20__),該書針對中國服裝設計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的有針對性的批評研究,對於當下的服裝設計批評的發展傾向有著全域性式的認識,同時又不乏對歷史的回望、關照,不失對服裝設計自身專業特性的冷靜思考。而在景觀設計領域,俞孔堅也憑藉著他一系列的專業實踐和帶有明顯批評思考的著作而推動了設計的發展,他的《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岐江公園案例》(20__)、《回到土地》(20__)都是這一領域的代表性作品。

2.國外研究情況。

就設計批評在國外的發展、研究發展情況來看,它要早於國內。就工業設計的批評來看,它應以19世紀中葉作為起點,但其雛形又可以追溯到18世紀的啟蒙運動時期。而在建築學領域,批評的行為和正規化形成的時間還要更早。在經歷了這種漫長的發展之後,批評在西方設計領域已經不只是一種學科的的概念,更已經成為一種人們的自覺意識,熔鑄到人們的設計意識當中。在建築師、設計師和大眾的思考當中,處處顯示出這種批評意識的存在。

早期的設計批評和建築批評聯絡緊密,批評家往往代行設計批評的職責,這和當時的設計尚未走向獨立化有關,而早期的設計也總是被看作是附屬於建築和室內環境的,因此,設計總是被習慣性地放在總體的環境當中進行觀察。在當時的設計史、設計理論的研究當中,也常常會將批評意識融入其中。歷史寫作本身有時就會映射出作者個人的價值立場。由於時代的侷限,歷史寫作往往成為一種表達立場和批判性的載體。這在佩夫斯納和吉迪翁的歷史研究中,就體現出這一點,作為現代主義的擁躉,他們藉助於歷史研究表達出這樣的一種立場。

設計批評早已經超出了舊有的框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或者說一種文化與社會力量,它在信奉激進主義的設計師與創作者手中,更是成為一種直接干預社會生活的利器,用設計的語言去批判社會。1964年,英國設計師肯·加蘭德(KenGarland)發表了著名的《要事第一》(《TheFirstThingsFirstManifesto》),這是一部設計宣言。加蘭德通過這樣一種行為,號召設計師迴歸設計的人文主義精神當中,以此來對抗一個商業氛圍濃烈的時代。這份宣言是當時的英國設計師對社會現實的強烈迴應,呼籲社會重新迴歸到一個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模式。1971年,德國沃爾夫岡豪格(WolfgangHaug)的《商品美學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外觀、性和廣告》,這是代表蘭克福學派社會批評的經典作品,對於充斥在商品社會當中的廣告展開了尖銳批判,對於大量充斥在市場上的商品產生的不良社會效應進行了消費文化的批判。

1970年代有標誌性意義的作品是維克多·帕帕奈克的《為真實的世界設計》(1972),作為橫跨設計批評和_兩大領域的一部經典著作,該書反映出20世紀70年代對於資本主義設計問題的_和環境思考。首次提出設計_概念的一部著作。從生態道德、社會道德等方面對現代設計進行了深度的反省,設計_從這時起,展示了設計_思考的多元性。書中還以大量的例項,證明了設計_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展示了設計的侷限性,以及設計發展有可能達到的水平。

英國學者愛麗絲·勞絲瑟恩的《設計:為更好的世界》(20__),也以一種較為通俗、流暢的書寫方式,對設計現象進行了有力的批評。針對正身處技術化時代的設計加以思考和想象。在各個專門的設計領域中,有著專業指向性的設計批評也在迅速展開。例如,《LookingCloser》是一套不定期出版的學術刊物(編輯者包括邁克爾·別拉特、威廉·德蘭特和斯蒂文·海勒等人)。其中的《LookingCloser4:CriticalWrittingsonGraphicDesign》彙集了自1997年到20__年這三年間一些重要的、和平面設計批評有關的文章,它們發表在各類專業性或者具有普及性質的刊物當中,涉及到和平面設計有關的各類話題:例如,號召平面設計師們肩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或者是探討平面設計作為一種不斷壯大的視覺文化力量。

(二)設計_的國內外研究情況。

1.國內研究情況。

國內設計_問題的思考在最近數十年來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在最近的十年裡,學術界的思考一步步落到了實處,這是可喜的現象。在此過程當中,一些專業雜誌為設計_討的討論搭建了話語平臺,一些重要的學術討論、學術會議先後進行。例如,20__年,《美術觀察》第6期,就以“設計_:從人機適合到人際和諧”為專題,在“觀察家”欄目對這一問題做過最初的討論。

由《裝飾》雜誌社和浙江工商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共同主辦的“20__全國設計_教育論壇”在杭州舉行,此次大會以“高等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的設計_教育問題”為主題,圍繞設計_的內涵、設計_與職業道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設計_和設計_教育問題等議題展開討論,論壇結束後通過了《杭州宣言--關於設計_反思的倡議》.

一些重要的設計展覽也開始針對設計的_問題進行反思和總結。這類活動並不只限於圖片、展品本身,往往還囊括了論壇、會議等活動,從而增進了_議題思考的深度。20__年度10月26日到30日,在北京召開了“北京世界設計大會暨首屆北京國際設計周”,主題為“信”(象徵「資訊」的溝通與「信念」的傳遞,以謀求透明與互信的對話及跨界的全球合作)。本屆大會的主題是“信”,下設四個專題,分別是“獲益”、“和諧”、“交流”、“定義”,其中的主題演講涉及到這樣一些具體的內容,例如“為更多人的設計”、“可持續發展與設計師的當下責任”、“生態政策:義務或者負擔”、AudraBuck-Coleman、MarkBiddle等美國學者則提出“連線多樣性:設計教育中的_思考”.

此外,一些大型展覽、博覽會也在中國相繼召開,這不僅有力地拓展了國內設計界的專業視野,增進了他們對某些普適的設計價值的認識,同時也有力地加強了專業內外人士的溝通交流,使得設計_這類看似枯燥的議題也能夠為大眾所瞭解,進而促進他們的認同。例如,20__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次大型的博覽會以“和諧城市”作為理念,對中國文化的和諧、中庸理念進行全新的、鮮活的詮釋,將設計_議題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議題結合到了一起,從而推動了設計_學和設計實踐的結合。

除了這些規模較大的專業會議和論壇活動之外,一些較小規模的學術沙龍活動也在不斷湧現,反映出_思考的多層次性和議題的多元。例如,20__年9月17日,北京市級人才強教專案建築_學學術創新團隊舉辦“建築_與城市文化”學術沙龍。需要指出的是,_問題已經不光是學術活動的目標,它正在成為社會各界受關注的焦點;同時作為一個全球性議題,它也激發起跨領域、跨文化、跨民族的對話、思考。例如,作為策劃周密的專題性展覽的一部分,會議論壇構成了一個目標極為明確的整體,往往也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例如在20__年成功舉辦的“北京國際設計周暨首屆北京國際設計三年展”是近年來具有國際水準的大型設計活動,本次活動以“仁:設計的善意”為主題--這本身就是一個相當鮮明的訊號,無論是“仁愛”,還是“善意”,都直接指向_問題的核心--.它關注的問題很多,在分論壇部分:社會、能源、環境保護、城市化和全球化、弱勢群體,消費批評和設計_等等都被。對於“仁”、“善意”這類概念的提出,表明了中國設計界對於自身文化傳統和價值觀的再度肯定。

隨著設計_逐漸在國內引發關注,對於其中的代表人物,如帕帕奈克也漸漸為人關注,對這個人物思想所做的系統性研究也正在拉開序幕,其中楊瑩(中國美術學院)的碩士論文就頗有代表性,論文題為“維克·帕帕奈克及其設計理論研究”(20__)。

該文從戰後設計的消費社會背景出發,追述帕帕奈克的人生,並對其思想,即設計師責任體系加以研究,從而呈現了_議題與設計師職業之間的內在聯絡,為當前國內的設計師責任思考,建立了理論的高度。

周博的《現代設計思想史》(20__)是近年來相關著作中頗為紮實、穩健的一部。對西方設計_做了總體性的回顧,對二戰後的設計_發展,尤其是帕帕奈克的設計思考進行了評述,將帕帕奈克的設計_思考放在了學科發展的歷史當中,脈絡清晰,結構合理。該書將帕帕奈克的思想放在設計_的歷史脈絡當中,進行梳理和考察,這一方面表明了_議題的歷史性,和某些穩固、堅實的核心理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對帕帕奈克前瞻性的、獨特性的設計思考。

近年來,以“設計_”為主題進行申報的高層次的課題也有不少,其中更包括:“20世紀西方設計思想研究”(20__年,周博)、“19世紀後半葉英國設計思想述評”(20__年,周志)、“中國節約型社會的造物設計思想研究”(20__年,楊先藝)等等。

_議題也常常和性別議題相關,所以女性主義設計、建築的研究也自然歸屬於這個領域。在這方面,滕靜茹的博士論文《西方女性主義建築學的若干議題》較有代表性,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該文以女性主義的發展歷史作為視角,分別對女性在建築專業、建築環境中的地位進行分析、思考。其中涉及女性建築師的角色、女性建築設計、女性的建築設計教育、女性與公共建築、居住建築的關係等多個問題進行全面的回顧和思考。較為深入地展示了女性在西方社會生活中的_境遇。這種將女性主義作為切入點的研究方法,融合了理論與現實,是對以男性為主導的教育模式、社會環境的全面反思,具有理論和現實兩個層面的重要意義。

2.國外研究情況。

由德國建築史學家漢諾-沃爾特·克魯夫特撰寫的《建築理論史》初版於1985年,這是關於建築理論和建築批評史研究的經典之作。該書的內容上迄古羅馬,下至20世紀70、80年代,內容浩瀚龐雜,作者卻能條分縷析,從容道來。其中既有歷史的縱向梳理,也有對同一時代不同國家作並置的、呼應的研究。將文藝復興以來西歐建築、規劃、園林等方面的理論、批評做了清晰、整體,而又不失情節的描述。並且始終保持前後的貫通,對建築理論的關鍵性價值概念的發展、演化進行了陳述。

建築批評和建築理論、建築史的緊密邏輯關係在該書中有清楚的呈現。

由美國設計學者維克多·馬格林和理查德·布坎南合作編輯的《發現設計--設計研究探討》出版於1995年,其中的“價值與責任”部分專門輯錄了三篇論文,代表著1990年代設計_研究發明的較高水平成果。其中由卡爾·米查姆撰寫的“設計中的_學”一文,從哲學和_學的視角,對設計的_本質做了清晰的陳述,對_在設計體系中存在的必然性做了詮釋。作者認為,設計不單純是技術和審美的問題,它同樣也無法脫開_學的本質。而_問題的解決,關鍵在於要把設計放在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中進行觀察,而不能任由設計淪為孤立的、自私的社會現象。而託尼·弗萊的“神聖設計--再創造理論”則從神聖信念的角度談到設計的發展,認為設計肩負有重新聯絡自然與文化的責任。這些思考都將設計的_思考擺在了_學和人類文化建設的高度,拓寬了設計思維。《EssaysonDesign1:AGIsDesignersofInfluence》是一本論文集,一部由平面設計師(AGI會員)所提供的一部思想彙編,這本書的第三部分是關於平面設計的社會角色的。作者們多為擁有豐富經驗的設計師,其中很多人結合自己的設計實踐談到設計的責任問題。但就平面設計這一載體而言,相比於工業設計和室內設計,它的社會價值往往受到忽略,而對於設計師而言,重新樹立起對於這一專業方向的興趣是十分必要的。美國學者哈爾·福斯特出版於20__年的《設計之罪》,既包括設計和藝術的批評文章8篇,福斯特認為,設計已經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體系之下膨脹起來,其中的“設計與罪惡”、“建築大師”等文章,早期的設計批評和建築批評聯絡緊密,批評家往往代行設計批評的職責,這和當時的設計尚未走向獨立化有關,而早期的設計也總是被看作是附屬於建築和室內環境的,因此,設計總是被習慣性地放在總體的環境當中進行觀察,這種特徵無論是在19世紀的英國,還是20世紀初的德國,都體現出這一點。

在近來的許多設計史著作中,有許多都會很自然地涉及到對設計批評和_問題的描述,因為在現代設計史的寫作過程中,這些內容幾乎總是會十分自然地融匯進來。

比如喬納森·M·伍德姆所著的《20世紀的設計》一書,就有“設計與社會責任”一章。全面地回顧了二戰後以來西方各國設計與設計的社會責任的互動關係。顯示出二戰之後,設計界和製造業對於消費者群體利益的思考和認識。諸如戰後的英國、美國設計界對於消費者權益的關心、設計師對於大眾健康,以及對於環境問題的關注。

從歷史的角度,反映出二戰以來設計道德責任的逐漸復甦,此外也包括設計界對於這一問題的迴應,同時還探討了綠色設計。

而在《真實的設計:荷蘭現代主義與視覺識別》一書中,針對荷蘭在20設計的平面設計的發展進行了思考,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荷蘭的平面設計中的現代主義的發展歷程,對於它在戰後階段同荷蘭企業的合作與矛盾著墨較多,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荷蘭設計師對於自身設計文化的反思,以及關於設計與企業文化的關係展開的諸多思考。例如,保羅·貝茨(PaulBetts)的《日常用品的_:一部西德工業設計的文化史》(20__)(《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HistoryofWestGermanIndustrialDesign》)在關於西德設計發展的歷史的記錄當中,有著對於德國設計思潮發展的相關記錄,其中在關於烏爾姆學校的發展、變遷歷史當中,記錄了設計設計理念發展的相關情況。雖然不是專門的設計批評論著,但有助於我們瞭解德國設計教育發展的基本情況,批評的意識也就自然地融入其中。

此外也有專門的設計評論集出版。維克多·馬格林的設計論文集《人造世界的策略》(20__年),其中有多篇文章涉及_議題,對在可持續發展的巨集觀背景下,如何進行設計_的發展進行了思考。他指出了設計_發展的滯後性,認為在很多情況下,如果人們僅僅停留在批評的層面,就會使得議題變得空泛無力。真正重要的是,要積極推動_議題朝著現實的方向去發展,令_議題與當下的現實環境相互結合。譬如,對於設計師來說,他們需要思考的也許是,能否在主流的消費文化之外構想出一些切實可行的設計實踐模式,從而超越當前的商業侷限。因此,馬格林認為,_的思考需要結合實際的設計專案進行,方才具有實質意義。

新澤西州理工學院建築系教授萊斯利·凱恩斯·魏慈曼(LeslieKanesWeisman)的《設計的歧視:「男造」環境的女性主義批判》(1992),從公共空間和家庭空間等不同角度,探討了女性在其中的弱勢地位,而女性在其中的問題又和階層、種族等問題摻雜在一起,作者不僅從女性主義視角審視和女性在這樣不同的空間結構中所處的劣勢地位,而且試圖去探究如何建構起一種新的更加平等、更加符合不同種族和階層期待的新型的空間關係,該書從大量時間案例當中推進了理論思考的深度。

在近年來的很多設計研究文獻中,也都會針對設計的“社會價值”、設計的“_價值”、“道德”等展開相關的研究,這個部分的內容實際上就是對設計_問題的相關研究。例如,荷蘭設計師、作家基斯·杜思特(KeesDorst)的《瞭解設計》(《UnderstandingDesign》)一書,就對設計的道德價值和設計師的責任問題進行了論述。

此外,設計_也在今天西方的設計實踐當中得到了鮮明的體現。美國學者唐納德·諾曼既是設計教育家,同時也是設計師和理論家。他的著作關注於設計的人性化服務,並且在設計研究中注入了對“人-機”情感問題的思考。他的著作《設計心理學3:情感設計》就重點探討了這個問題,他在該書書中,將設計分為三個層次,即本能層次設計、行為層次設計和反思層次設計。這三個層次的設計從根本上看,共同滿足了我們對於設計的需求,設計的體驗就建立在這樣三個層次當中,人和設計之間的交流就是通過這樣三個層次建立起來。人對於設計的多層級的需求,實際上就已經表明了人潛在的多種需求,例如、愉悅、美感、興奮以及其他的各類因素,而設計理所因當地能夠迴應這些不同層次的需求,對於當下和未來的許多商品,特別是那些智慧產品而言,設計將要全面地迴應這些問題。因此,這實際上也就通過具體的案例,說明了人的_問題的多種需求。諾曼通過大量的例項和論述,向我們表明,設計需要在情感層面迴應我們的需求。

20__年,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威廉·麥唐諾(WilliamMcDonough)和德國呂內堡大學化學教授邁克爾·布朗嘉(MichaelBraungart)(前者是“永續建築運動”的棋手,而後者則是綠色和平組織的成員)合作出版了《從搖籃到搖籃: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CradletoCradle:RemakingtheWayWeMakeThings》),這也標誌著跨領域的學術交流已經開始著手推動可持續設計的發展。該書通過回溯自工業革命以來的生產發展模式,深刻反思人類的貪慾,指出應該從新經濟的角度入手,以設計作為引擎,來推動社會良性、健康、可持續的發展。該書的獨特之處在於他們從自身的產業實踐出發,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案例作為依據。

三、研究目的、意義和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

作為我國設計學科的新興議題,“設計批評”的研究可以有多種路徑、多重選擇。

事實上,設計批評和設計_有著內在的、緊密的聯絡。因此,將二者並列起來研究,將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路徑,因為它們都關乎設計的本質。批評是推動設計的方法、手段,而_則是設計的立場、核心。而從當前的研究成果看,儘管對於設計批評和設計_的研究都在不斷推進當中,但卻鮮有將這二者並列起來作專題討論的。

研究意義:

(一)本研究有助於增進對西方設計批評和設計_議題的全面理解,這也是對慣常的設計史研究的有益補充,有助於我們推動國內設計學科的建設和完善。現代設計本質上是西方工業文明的產物,從設計學科的發展來看,我們很有必要加強現有資源的整合力度。為了推動當下“設計批評”的實踐和研究,我們有必要從“設計_”入手,進一步思考設計批評的理論構建。

(二)本研究有助於增進我們對設計學本體的認識。有力地增強設計批評與設計_、設計史、環境議題、社會學的橫向交流,從而夯實當前設計學研究的基礎。這就證明設計自身具有和各類社會議題進行橫向交流的可能,證明了設計學科自身的發展潛能。設計批評始終受到來自各種社會文化、經濟因素的主導。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課題的研究或將有助於推動當下國內設計批評的發展。通過對西方設計批評在歷史和學理的回溯,我們將可以深化對於當前國內設計批評發展狀況的把握,提升我們的實際操作水平。因此,我們需要從眼下的現實情境中有所超脫,通過回溯現代設計產生的原點,梳理其發展脈絡以總結經驗。

四、研究難點與創新點。

通過技術、審美、社會和生態這四個基本維度,課題對現代西方設計批評的面貌做出整體的勾勒,呈現出設計與西方社會充滿矛盾的二元關係。如果把它們比作“同路人”也未嘗不可,它們無法相互分離,彼此之間有時噓寒問暖,有時也齟齬不斷。

可以說,在設計發展的目標和人類真實需求之間,總是存有差距。儘管這二者的總體方向一致,但它們並不是始終重合的、默契的。人類在膨脹的_驅動下,有時可能製造出不合格的設計、“壞設計”,甚至是_的設計,而這已經為歷史所證實。

此外,這裡還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思考:

首先,當前的研究有一種趨勢,似乎談論_,試圖否認人類的中心地位。對於這種論調,在筆者看來,不僅顯得不誠實,而且也是自欺欺人的。對“人類-世界”這一主客關係的重新調整,並不能夠迴避人類作為主體的事實,對這一主體的任何弱化,都將造成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中目標的模糊--這就如同一個沒有主語的句子一樣,它無法準確傳遞資訊--任何企圖否定這一事實的思考,那種虛化的“區去中心化”,倒是既有可能導致邏輯和實踐層面的困境。因此,不用迴避人類中心論的問題,我們應當坦率地承認,人類自身的存在、延續和永續的發展是我們關心的根本問題,而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則是與之同時出現的。

其次,研究設計_,為了防止這個議題變得空泛化、概念化,因此,課題始終將“人”作為核心,由此輻射狀地連線到各個不同的話題當中,譬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自我與他者等等。試圖呈現“人”的矛盾性、多元性、複雜性,這個“人”既可以是指作為整體的人、具有共同屬性的人、有著相同訴求的人,同時也可以是作為個體的人、具體的人、有著特殊要求的人。圍繞著“人”這個核心來展開思考,但儘可能用超脫於西方的立站到場來思考設計批評與設計_問題,由於一體的寬泛,這裡的論述必定也是運動的、發展的、開放的。

再次,應以儘可能客觀、理性的態度去思考技術文明和消費社會帶給人類的影響,倘若無視、或者回避人類在近兩個多世紀以來的成就,那就等於是徹底否定了啟蒙運動以來的人類成果,那麼這不僅武斷,而且也愚不可及。同時也要以敏銳的直覺,去判斷技術理性帶來的異化。

最終,本課題所探討的設計批評指向了_的議題,設計在_這個層面上的意義得到凸顯。這會觸及不同層面的問題和現象,其中既要呈現具體的“物”,又要梳理出“物”對人類個體、社會和自然等造成的直接後果、潛在影響。隨著目標的擴大,其結果也必然由“人類中心”延伸為“去中心化”的_思考,這就是由微觀而巨集觀,由具體而抽象,由“小善”而致“大善”的過程。

五、研究思路與基本框架。

第一章西方設計批評的歷史追溯

第一節由古希臘到文藝復興:物質文明的觀念變遷

一、_的價值:造物與_的和諧統一

二、對待技術的態度

三、對待奢侈品與消費的態度

四、理性的原則

第二節啟蒙運動時期

一、理性主義的崛起:批評的基礎

二、批評與_價值

第三節現代設計的多元維度

第二章設計批評的技術維度

第一節工業革命與社會進步

第二節人性化議題:人與機器的抗爭、妥協

一、技術革新和現代工業

二、19世紀英國對待工業化和設計的反思

三、穆特修斯的選擇:個性化,還是標準化?

四、美國工業的選擇:歡迎機器,但要適度

第三節烏托邦議題:人與社會的融合

一、設計與“的善”

二、格羅皮烏斯的教育嘗試和_思考

三、納吉的教育與思考:以人為中心

第三章設計批評的審美維度

第一節個人主義、審美與消費社會

第二節裝飾議題:誠實與虛偽

一、不合時宜的裝飾

二、裝飾之罪

第三節風格議題:被物驅使的人

一、個人主義與商業活動

二、消費社會的矛盾性:個人與社會的分離

三、對廣告和商業文化的批判

四、對廢止和“流線型”的迷狂

第四章設計批評的社會維度

第一節平等與安全的議題

一、時尚與女性:“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二、安全:由“消費者”轉向“使用者”

三、設計師的覺醒

第二節設計師的責任議題:烏爾姆觀念的變遷

一、包豪斯的影響

二、要求理性的聲音

三、在科學之外尋求人性

第三節帕帕奈克的歷史貢獻

一、對消費社會的批評

二、對設計師的定位

第五章設計批評的生態維度

第一節生態議題的緊迫

一、過度膨脹的技術文明

二、越演越烈的環境壓力

第二節人-社會-自然:從分離到統一

一、現代主義者的生態設計觀

二、由“個體”走向“共同體”

第三節迴歸整體的設計批評

一、新的_思考與可持續發展

二、迴歸整體的設計批評

三、面向大眾的設計批評

第六章設計批評的主體

第一節設計批評與設計改革者

第二節設計批評與設計教育

第三節設計批評與職業設計師

第四節設計批評與大眾

六、寫作計劃

(略)

七、參考文獻

一、專著

1.陳嘉映,《何為良好生活--行之於途而應之於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__年

2.杜維明,《對話與創新》,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__年

3.杜軍虎,《設計評論》,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__年

4.黃厚石,《設計批評》,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__年

5.海軍,《設計之重》,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__年

6.何懷巨集,《_學是什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__年

7.李樂山,《工業設計思想基礎》(第二版),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__年

8.邵巨集主編,顏勇,黃虹,等編著,《西方設計:一部為生活製作藝術的歷史》,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__年

9.李超德,《設計美學》,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__年

10.李超德,《服裝評論》,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__年

11.李叢芹,《設計批評論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__年

12.李立新,《設計價值論》,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__年

13.金觀濤,《歷史的巨鏡》,北京:法律出版社,20__年

14.袁熙暘,《非典型設計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__年

15.(臺)楊冠政,《環境教育》,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16.鄭時齡,《建築批評學》,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__年

17.姚民義編著,《德國現代設計教育概述--從20世紀至21世紀初》,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__年

18.張犇著,《設計文化視野下的設計批評研究》,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__年

19.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史論部編譯,《設計真言:西方現代設計思想經典文選》,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__年

20.陳嘉明著,《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__年

……

二、論文

1.李超德,從亞歷山大·麥昆的設計看設計_[J].中國服飾,20__(1)

2.周憲,現代性的張力--現代主義的一種解讀[J].文學評論,1999(1)

3.李超德,綠色生態設計觀--服飾文化內涵的新註解[J].江蘇紡織,20__(8):18-20

4.阿馬蒂亞·森,斯密的市場從來不單獨存在[J].社會學家茶座,20__(1):87-88

5.於文傑,楊玲,英國19世紀情感社會主義及其歷史演進[J].史學集刊,20__(2):21-27

6.(英)彭妮·斯帕克著,汪芸譯,英國設計,從威廉·莫里斯到今天[J].裝飾,20__(11):14-20

7.李向鋒著,尋求建築的_話語[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__(7):278-280

8.陳喆,艾英旭著,西方關於建築_問題的研究[J].建築師,20__(12):96-99

9.滕靜茹,西方女性主義建築學的若干議題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__

10.楊瑩,維克多·帕帕奈克及其設計理論研究[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__

11.王書道,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反思與整合[J].《天中學刊》,20__(12):20-25

12.陳煒,提出設計_概念的必要性[J].《美術觀察》,20__(6):103-103

13.江牧,設計_之道[J].《包裝工程》,20__,27(6):318-320

14.李硯祖,從功利到_--設計藝術的境界與哲學之道[J].《文藝研究》,20__(10):100-109

15.王慧然,理性主義與西方現代性危機[J].《學術交流》,20__(6):21-24

16.尤西林,“現代性”及其相關概念梳理[J].《思想戰線》,20__(5):81-83

17.文兵,理性主義、非理性主義與反理性主義[J].《暨南學報》,20__(1):22-28

18.崔雪茹,西方個人主義源流考[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__(4):162-170

19.黃顯中,個人主義與市民社會--關於個人主義的一種解釋[J].《_學研究》,20__(11):86-90

20.儲智勇,近代個人主義的興起及其品性[J].《浙江社會科學》,20__(8):76-81

……

三、外文文獻資料

1.JoanRothschild,DesignandFeminism:Re-VisioningSpaces,PlacesandEverydayThings.NewBrunswick:RutgersUniversityPress,1999

2.HazelClark,DavidBrody,DesignStudies:AReader.English.2nded.London:BloomsburyAcademic,20__

3.Ale_Coles,Designandar:DocumentsofContemporaryArt.London:WhitechapelGalleryandtheMITPress,20__

4.RobFleming,DesignEducationforaSustainableFuture.London:Routledge,20__

5.RobynMarsack,EssaysonDesign1:AGIsDesignersofInfluence.London:Booth-ClibbornEditions,1997

6.MeredithDavis,GraphicDesigninConte_t:GraphicDesignTheory.London:ThamesHudsonLtd,20__

7.EditedbyW.S.GreenandP.W.Jordan,HumanFactorsinProductDesign:CurrentPracticeandFutureTrends.London:TaylorFrancis,1999

8.JohnHeskett,IndustrialDesign.London:ThamesandHudsonLtd,1980

9.RaymondLoewy,IndustrialDesign.NewYork:TheOverlookPress,1988

10.EremyAynsleyandCharlotteGrant,ImaginedInteriors:representingtheDomesticInterioSincetheRenaissanc.London:VAPublications,20__

11.KrisztinaPassuth,Moholy-Nagy.London:ThamesandHudson,1985

12.SiegfriedGiedion,MechanizationTakesCommand:acontributiontoanonymous-histor.O_ford:O_fordUniversityPress,1969

13.UlrichConrads,Programsandmanifestoeson20th-centuryarchitecture.London:MITPress,1971

14.ChristophA·Hoesch,SiemensIndustrialDesign:100YearsContinuityinFlu_.HatjeCantz

15.KjetilFallan,ScandinavianDesign:AlternativeHistories.London:BERG,20__

16.PhilippeGarner,Si_tiesDesign.Cologne:TaschenGmnH,20__

17.VictorMargolin,TheStruggleforUtopia:Rodchenko,Lissitzky,Moholy-NagyChicago.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7

18.PaulBetts,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ofWestGermanIndustriaDesign.California:theRegentsoftheUniversity,20__

19.CarmaGorman,TheIndustrialDesignReader.NewYork:AllworthPress,20__

20.GraceLees-Maffei,RebeccaHouze,TheDesignHistoryReader.london:BERG,20__

21.WalterGropius,TheNewArchitectureandtheBauhaus.London:FaberandFaberLimited,1965

22.DavidPye,TheNatureandAestheticofDesign.London:HerbertPress,1978

23.MikePress,RachelCooper,TheDesignE_perience:TheRoleofDesignandDesignersintheTwenty-FirstCentury.London:AshgatePublishingLimited,20__

24.StevenHeller,PhilipB.Meggs,Te_tsonType:CriticalWrittingsonTypography.NewYork:AllworthPress,20__

25.PaulBetts,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HistoryofWestGermanIndustrialDesign.Cal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__

26.KeesDorst.UnderstandingDesign.Amsterdam:BISPublishers,20__

27.RickPoynor.DesigningPornotopia:TravelsinVisualCulturePaperback.NewYork:PrincetonArchitecturalPress,20__

28.FrancisD.Klingender.ArtandtheIndustrialRevolution.Chicago:AcademyChicagoPublishers,1981

開題報告 篇4

1.1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研究背景

新中國成立的初期,我國的法治實踐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成就,但是十年,使法治建設和法學研究都陷入了低谷。在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法學研究和法治建設也都走上了正軌,尤其是我國已經建成了自上而下的法律體系。這表明中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種形式合理性的法律體系已經建立,中國已在根本上實現從無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歷史性轉變。但同時中國的法治建設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之爭的過程中。首先,由於中國的法律體系是自上而下建構而成。在法治建設過程中重點受到關注的是法律體系的邏輯合理性,而社會事實以及規則與事實之間的關係則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使得很多法律規範要麼因其與百姓的現實生活無關而被無視,要麼因其與社會風俗、生活慣例不同而沒有得到人們的自覺有效的遵守。其次,西方權利話語的力量在立法及司法實踐中被人為放大,而傳統的道德因素卻被排斥在法院門外,導致了像《秋菊打官司》中主人公秋菊那一類人的彷徨和無助,而原本為傳統道德所不容的“惡人”卻能逍遙法外。形式法治在法治實踐中暴露的問題,凡此種種,不再一一列舉。

針對法治實踐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歸根結底也是指導我國法學實踐的基礎理論面臨的難題。目前中國的改革程序已步入深水區,面對著快速發展和變化著的經濟和社會生活,如何能夠保證我們的立法既能適應時代的變化,妥善解決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問題,又能夠保持法律的穩定性給百姓合理的預期;如何能夠在司法實踐中既排除了其它干擾,保持形式法治的純潔性實現程式正義,而又不以犧牲傳統道德、社會習俗為代價。面對諸多難題,筆者認為僅僅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對法律的邏輯分析的研究方法是難以解決問題的,必須結合法社會學的實證調查、自然法學的價值研究等研究方法和理論成果才能擺脫目前我國法學理論介面臨的困境。而作為分析實證主義的一種新的修正形式的制度法學在法學領域能很好的融合道德和事實,通過制度事實理論,能夠綜合的運用分析實證的研究方法、社會實證的研究方法以及解釋學的方法。因此,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如果能被我國法學理論界認真研究、借鑑和吸收,或許能很好的指導我國的法治實踐。除此之外,本人因在讀書、上課,參加學術沙龍、讀書會的過程中深受老師和同學的啟發,帶著深刻的問題意識認真閱讀了麥考密克和魏因貝格爾的《制度*》,並對制度法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而也廣泛收集了一些有關制度*的材料。這也是選擇本題的背景原因之一。

1.1.2研究意義

理論意義:以實踐哲學為基礎的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在吸收西方的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理論精華的同時,對法學展開解釋學的、社會實證的研究,並把這幾種研究方法結合在一起,實現了對法學更加深刻的理解。這也對中國的法學理論界自覺的開啟一個研究具有本土特色的法學的新時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現實意義:在中國面臨社會轉型的今天,如何更好的實現從人治向法治,傳統之治向規則之治的轉變,是時代給我們提出的挑戰。而在向法治轉型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好現代精神與地方傳統、法律的程式正義與國人的實質正義之間的關係則是問題的關鍵。而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在堅持法律實證主義立場的同時,實現了道德、規則和事實三者之間的溝通。對我國的法治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1.2文獻綜述

筆者在將近一年的論文寫作過程中,針對本文的論題做了長時間的資料蒐集工作,資料蒐集的範圍也廣泛的涉及到了中外著作、網路期刊等各種形式的資料。僅就本人能力範圍之內蒐集到的資料而言,目前中外法學界對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的研究還相當的薄弱。而對於制度法學的理論,學界的普遍態度還是認為其是對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從我目前接觸到的資料來看,有關制度法學的理論,以麥考密克本人的作品居多。而愛丁堡大學也曾專門針對麥考密克的制度法學理論召開過研討會,會後還曾以一本書的形式發表了研討會的研究成果。但是由於本人能力所限,不能得到這手寶貴資料,對於研究制度法學的理論來說實為憾事。

就國內發表過的有關制度法學理論的文章數量來看,也只有幾篇,研究者較少。筆者收集到的制度法學的學術期刊論文共7篇,但是隻有唐仲清的《對‘制度事實’的法哲學思考》、陳金釗的《法律事實的定位與制度性事實--評制度*》、溫博的《事實與價值的調和--制度法學的方*》三篇期刊文章談到了制度法學中的制度事實理論。其中發表在南京大學法學評論上的陳金釗的文章還專門談到了制度事實與法律事實的關係。陳金釗教授把有關法律事實的學說大體上分為三類,一類是前提說,一類是物件說,還有一類是本體說。陳教授認為關於法律事實本體說的提出者就是制度法學的作者們,它認為,在這一意義上法律事實其實就是一種制度事實。同時,在他的這篇文章中,他還明智的指出了我國法學理論在法律事實領域研究的薄弱現象。因為我國深受大陸法系的有關法律的制定、解釋、適用技術的影響,使得我國的法學研究主要片面的強調對法律體系的邏輯結構的研究,而忽略了對法律事實的研究。而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的理論無疑會增加中國法學研究的深度以及迴應司法實踐的能力。

在上述期刊文章中對制度法學的本體論和方*進行過全面的闡述的當屬張文顯所寫的《超越法律實證主義和自然法理論--制度法理學的認識論方*和本體論》。文章指出,制度法學的理論之所以能夠實現對法律實證主義與自然法的超越,其主要原因在於提出了一種新的法律本體論觀,即把法律視為一種制度性事實,並在方*上對傳統法學流派(主要指自然法學、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社會學法學)的法學研究方法實現了突破和重組。其餘幾篇文章的內容大同小異,對制度法學的功過是非做了客觀性的評價。而對制度法學中的另一個重要概念“實踐理性”以及實踐理性與制度事實的關係做出獨到而深刻的探討的是樑曉儉教授所著的《實踐理性:一種方*意義上的探究》一文。在文中,作者精到的指出制度法學的作者們提出的關於“法律是一種制度事實”的理論體現了制度法學的作者們希望在法學的研究中結合分析法學和社會學法學的用心。法律作為一種制度事實,既有規則和規範在思想客體意義上的存在也有社會現實意義上的存在。因此,對法學的研究,要綜合分析實證的研究方法和社會實證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制度事實的存在依靠的是規則對客觀事件的解釋,而法律規則的背後體現的必然是制定規則的立法者的意志和目的,體現了他們的道德和價值觀,所以要想知道規範具有何種性質,就必須首先弄清楚理性行為的性質,而這裡的理性行為便是實踐理性。通過實踐理性,制度法學把解釋學的方法運用到了法學研究之中。最終實現了制度事實和實踐理性的完美結合。

除了上述所列的學術期刊之外,筆者目前沒有蒐集到任何有關制度法學研究的專著性文章,此外對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在博士或者碩士論文中進行專門研究的也較少。在筆者蒐集到的有限的資料中,山東大學的博士生楊建軍在他的博士論文《論法律事實》中的第一章“法律事實的概念”裡曾有一小節來專門討論法律事實與制度事實的關係。他認為制度事實與法律事實不同,制度事實是立法者為了實現對複雜的社會生活進行調整,而經過理性的抽象所概括出來的事實。因此,制度事實是立法者通過對複雜的具體事實進行抽象的概括而形成的抽象事實。所以當具體的法律事實發生以後,法官就能依據法律規定的抽象事實對具體的糾紛做出裁決。一個法律規範一般包括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兩個部分,而他認為制度事實就相當於法律規範中的行為模式。而且他還認為,法官能夠對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則規定的疑難案件做出格式化的分類和處理,主要原因就是在於制度事實不僅概括在法律規則之中而且它還概括在法律原則之中,因此在面對複雜的案情變化時,法官可以依據原則中的制度事實對案件進行格式化的裁決。而法律事實與制度事實完全不同,是一種具體意義上的事實。現實生活中所發生的所有能夠導致法律關係的產生、變更和消滅的事實就是法律事實。因此,他認為制度事實與法律事實的根本區別在於,制度事實是一種立法角度上的事實,而法律事實是司法角度上的事實。

在筆者蒐集到的有關制度法學研究的5篇碩士論文中,其中有三篇論文的作者是出自同一個學校,西南政法大學。他們分別是論文《法律和道德的制度性結合--制度法基本理論研究》的作者席琳,論文《制度法學對法律實證主義的批判修正》的作者夏菲以及論文《作為制度事實的法律--制度法學基本理論研究》的作者徐海同。還有另外兩篇,分別是華東政法大學的趙建兵寫的《淺議麥考密克的制度法理論》和重慶大學賈哲寫的《制度*創制規則問題研究》。總體上,這些論文把研究的重點都放在了對制度法學思想的梳理介紹方面,包括制度法學產生的哲學背景、制度法學的內涵以及制度法學的理論價值等等,鮮有文章討論過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對制度法學的意義。

綜上所述,筆者結合收集到的關於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的有限材料,認為各個學者大部分的討論都是集中在有關制度法學產生的理論背景、哲學基礎以及制度法學與自然法學、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法社會學的內在聯絡。而對於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的來源、特徵,以及它是如何解決以往法學流派的困境從而成就了制度法學,及其對中國法治的建設意義等方面卻鮮有論述。本文的寫作目的和可能的創新之處便在於此。制度法學體現在“作為制度事實的法律”的本體論和多元的方*上的開放性,能夠很好的融合和超越三*學流派的分歧,也能夠為中國走出目前法治建設的困境提供很好的理論指導。

1.3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1.3.1研究思路

從改革開放至今,在短短的30多年的時間裡,中國便建立起了完善的法律體系,中國的法學研究和法治建設都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是,這種在立法方面取得成績,並沒有掩蓋司法現實方面所遭遇的困境。如反映法律與道德之爭的“瀘州*繼承案”、反映法律與社會現實之間存在張力的“吳英集資案”、(雖然案例並不新穎,但是如果我們不做改變的話,誰能保證日後就不再發生了呢?)以及法院遇到的一系列的執行難的問題等,這種種問題處處都在暗示著一種沒有道德支撐的、與社會現實相脫離的只依賴強力而存在的法律規範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的軟弱無力。但是,我並不是在否認離開強力的法治是可行的。恰恰相反,我的觀點是我們需要一種建立在形式法治合理性的基礎之上的強力。而我國在形式法治的建設方面,付出的努力雖然可圈可點,但取得的成效,卻不盡人意。因為大量的不符合程式正義的案例已經發生而且正在發生。如最近改判的發生在內蒙古的呼格吉勒圖故意*、流氓罪一案,以及各種發生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的刑訊逼供、非法取證等問題。

我國目前的法治困境促使我不斷的思考,如何才能夠在堅持形式法治的同時,借鑑和吸收實質法治的理想成分;如何能夠在堅持程式正義的同時,也滿足實質正義的要求;如何能夠將國家頒佈的法律轉變為人們心中的法律?我國的法學理論研究是否已經解決了這些問題,如果沒有,那問題又出在哪?我帶著這一系列的疑問,最終,在魏因貝格爾和麥考密克的《制度*》中找到了答案。

在西方,20世紀以來,尤其是二戰結束以後,以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為理論基礎而建構起來的形式法治的大廈不斷的受到來自新自然法學派、社會學法學派甚至是現實主義法學派的攻擊。自然法學派以新自然法學的面貌重新出現,並再次強調法律的道德基礎;經濟法學派則更重視法律背後的成本收益分析;社會法學派注重對影響法律的社會現實因素的考察,甚至提出“活法”的理論。所有這些都構成了對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強力挑戰。它們的產生本身便說明了法治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在此背景下旨在建立一種能夠融合道德、法律、事實的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應運而生,並很好的滿足了實踐的需求。

而目前中國法治建設的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是,如何能夠把形式法治和實質法治進行很好的結合,並處理好形式法治理念與百姓心中傳統的價值觀念相沖突的矛盾。這是時代給我們的任務。而這一情形又與制度法學在西方產生的歷史背景頗為相似。因此筆者認為,制度法學體現在“作為制度事實的法律”的本體論和多元的方*上的開放性特徵,能夠很好的融合和超越三*學流派的分歧,也能夠為中國走出目前法治建設的困境提供很好的理論指導。

1.3.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採用文獻考察、比較分析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首先通過蒐集和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為自己的學術研究積累豐富的素材。然後在此基礎上,通過對自己收集到的文獻認真的閱讀和比較分析,得出結論,完成自己的學位論文。

1.4研究內容與結構安排

本文旨在通過對制度法學制度事實理論的解讀,指出制度事實對制度法學的本體論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意義,以及制度法*用制度事實理論實現的對以往法學流派瓶頸的突破。最後論述了制度事實理論對中國法學研究和法治建設的重要意義。

本文分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緒論,論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義以及前人有關的研究成果等內容;第二部分是制度事實範疇研究;第三部分是制度事實對法律本體論的貢獻;第四部分是制度事實對於法學方*的貢獻;第五部分是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對中國的法治建設的指導意義。

1.5創新點

本文寫作的創新之處是,筆者從制度事實的概念和歷史發展脈絡兩個方面對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範疇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制度事實是制度法學的核心概念,為制度法學提出新的法律本體論觀點以及綜合運用分析的、實證的和解釋學的方法提供了理論基礎。制度法學通過制度事實的理論得以將價值、規範、事實的因素融合進法律的概念之中,實現了對法律實證主義和自然法學的超越和突破。同時也揭示出了法律的制度事實理論對處於社會轉型期的中國法治建設所具有的重要指導意義。

開題報告 篇5

一、選題來源與研究背景。

當前,對於整個世界而言,人類文明的發展的確有倒向過度物質化的傾向,這是一個可見的事實。它的威脅在於,人類社會“在物質進步的祭壇上犧牲了諸多道德和精神價值”.毫無疑問,這是全球化所帶來的影響,而始作俑者則是西方。自工業革命以來,這一文明對於物質的極力追求,使得他們漸漸偏離了啟蒙運動時期所確立的文化方向,將注意力過度集中在技術和消費的層面,而較少顧及那些事關人類社會真正福祉的問題。

(一)全球設計的危機。

當代世界仍然處在鉅變之中,其速度之迅捷、規模之盛大,可以說是前所未有。

而這一現象並非無源之水,而是以發軔於18世紀的工業革命作為基礎的。在這一歷史程序中,設計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它們既是動因,也是果實。作為極其重要的社會現象,設計的進化受到社會力量的塑造和鼓動。與此同時,它也反過來為社會帶來深刻而複雜的影響。

這個世界即使從總體上來看更加趨於平等和民主,但是我們也無法忽略這樣的現實,即這裡還存在著相當嚴峻的貧困、不公正、殘酷和*的事件。因此,我們仍然很有必要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即我們應該如何在這個越來越擁擠的世界上生存下去。因此,設計也就十分自然地有了更多的承擔,設計不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理由使生活變得更美麗、更舒適,同時也更安全、更人道。

(二)當下國內的設計現實。

在全球化的當下,中國迎來了它最為繁榮和活躍的時期,改革如今已經到達“深水區”,我們一方面需要積極因應新的國際趨勢,進行富有創造力的發展;另一方面,需要檢視當前的境況和不足,反思我們走過的道路。這種姿態應當是全方位的,它將在經濟、政治、文化、技術等各個層面逐一展開。反思改革開放以來的設計發展之路,我們看到,在三十多年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的設計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國人對於設計的瞭解和期待也在不斷加深。於此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我們的設計還有嚴重的不足,總體說來,我們還很缺乏原創性的設計,以及負責任、有品質的設計,我們距離“設計大國”、“創新大國”、“軟實力大國”的目標,還相差甚遠。在實踐當中,則有這樣這樣兩個嚴重的問題,一是批評乏力,二是*缺失,它們實際上又是一體的。

就當下而言,發掘設計的道德力量,對於增進我國社會的凝聚力,提升大眾生活的福祉和個體的內在幸福感,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很多證據都已顯示,一個社會的道德敗壞往往與城市、社群功能的弱化有直接聯絡,反之亦然。因此,我們有理由加緊推動中國設計的批評規範化,推進*議題的常態化。它們將會在今後中國社會的發展中變得更加生動、人性化,會逐一體現在設計實務當中。

(三)初步的看法。

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只是在下意識地使用產品、適應於產品,產品對於人而言,慢慢地成為了一種習慣。然而很少有人真正關注到設計內在的價值和意義。而一個多世紀以來,隨著設計和商業的密切交融,這就更加使我們容易忽略設計的“全景圖”,一個正在逐漸生成的文化和社會現象。而當前越來越細化的設計教育分科,這就進一步模糊了人們本已經不太清晰的視野,而忽略了作為這個概念、這個行為的某些真正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馬格林指出,“將設計作為一種廣義的人類活動來討論便會處於低層次的發展階段”.

中國設計之弊雖與批評缺失有關,但從根本來看,卻是因為當前的社會缺少應有的價值觀念。正因為如此,我們的生活和設計才顯得殘缺不全,並造成了設計和批評的雙重失落:它們無法產生互動(與此同時,虛浮的設計和偽劣的批評卻在大行其道)。

因此,迫在眉睫的是,我們需要著手闡述設計的本質,尤其是充分論證設計與*議題的關係,而這不僅是推動設計健康發展的必需,更是事關家國命運的現實命題。

從*角度切入對設計批評的研究,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儘管還遠不夠成熟,但當前國內的設計批評研究還是顯示出了多種可能性,如果從*角度切入設計批評研究,在方法層面具有特殊意義。它們雖分屬不同層面,卻具有明顯的共同指向性。前者是設計活動接受社會反饋的過程,是健康有序的設計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或者說是另一種形式的設計生產;而後者則是隱藏在一切社會活動(當然也包括設計)背後的根本動力,是設計的價值觀所在--筆者認為,它們都關乎設計活動的本質--我們姑且可以把前者看作是設計的外在形式,而後者則是設計的內在動因,它們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二、中外文獻綜述。

(一)設計批評的國內外研究情況。

眾所周知,設計理論和建築、藝術理論有著密切的聯絡。尤其是建築學,由於它悠久的歷史和巨大的文化影響力,幾個世紀以來,它一直都對其他門類的設計學建構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在建築和設計形成了一種極為緊密而又微妙的關係。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隨著設計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顯,設計學的獨立性也開始引發人們的關注。

1.國內研究情況。

國內設計批評的行為很早就已產生,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樑思成在1955年對北京城市規劃的質疑和行動就是知名的歷史公案,是非常重要的批評事件,顯示出建築界當時對於歷史文脈儲存的批判性思考。就總體而言,設計批評的真正起步卻要等到改革開放之後,從那時起,設計批評的活動才逐漸展開,而相關的設計批評研究則在此後跟進。從1990年代後期開始,設計批評開始隨著中國社會發展中設計議題的逐漸展露而變得愈發急迫,另一方面,設計批評與設計史、設計理論的互動也越來越頻密。在此過程中,一些中青年學者也開始進入到這個領域。就總體而言,國內的設計批評和設計*的研究都是起步不久,大約從20xx年前後起,論文和專著進一步有了數量和品質的提升,對於問題的思考深度也在大大加深。

就目前情況來看,設計批評對於大多數設計圈內人來說,它已經由一個比較陌生的概念慢慢發展成為一個較為熟悉的的概念。當然,和現實相比這還遠遠不夠的,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缺乏批評傳統、批評氛圍比較稀薄的國家來說,深入紮實地探討設計批評,對其相關基礎概念進行挖掘、梳理,將會是一份長期的工作。

因此,還有許多基礎性的工作有待去完成。針對設計批評的學科概念的界定、相關框架的構建,對其相關歷史源流的梳理,都還需要從頭做起。因此,在該學科方向內,一些基礎性的研究工作仍然顯得十分重要。換句話說,我們對於設計批評到底是什麼?它能夠發揮怎樣的作用?這些問題,還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總結。目前這方面的探索還只是一個開始,誕生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以建築批評為例,鄭時齡的《建築批評學》(20xx)就從批評的主體論、價值論、符號論、方*、批評意識,以及建築師的身份等幾個方面入手,對建築批評這一問題進行了條分縷析的梳理。其中既有相當篇幅的有關國外設計批評歷史的介紹,同時也有許多當下國內建築設計的案例,內外印證,聯絡緊密。由於作者長期從事專業教學和各類建築實踐,因此得以比較透徹地剖析批評的各個層面;而在設計批評方面,目前有這樣兩本教材,即杜軍虎的《設計評論》(20xx)和黃厚石的《設計批評》(20xx),二者都較為全面地評述了設計批評的框架,對其的歷史、本體、價值、範疇等概念均有談及,為這一學科的構建鋪設了道路。而李叢芹的《設計批評論綱》(20xx)也是一部較為重要的、非教材型別的專業論著,該書從人與物的關係著手,以設計批評的立足點、正規化、原則、主體等幾個方面作為抓手,闡述了人與物關係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變遷。作者結合大量例項,以輕鬆自如的敘述方式,揭示了人與物之間的深刻聯絡。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對於“造物”和“生生”關係的思考,清楚地表明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對於設計文化的深遠影響,當然這也必然影響人們對於設計的批判和認識。

此外,關於設計批評的本體研究,還出現了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論文,例如,“批評是一種學術立場而非道德罵場”(田萌)、“關於設計批評的身份焦慮”(蘆影,20xx年)、“建構一種批評的本質”(李凱生)、“設計批評的型別研究”(劉震,20xx年學位論文)、“從設計批評的現狀談起”(陶安蕙)等等。

到目前為止,針對設計批評也在進行著帶有具體指向性的思考和總結,將設計批評與設計文化立場、設計的價值傾向、設計的哲學維度等等進行融合、並置的趨勢,開始引發更多的關注。這一方法表明了設計批評研究的開放性,目前這方面的專著還不算多,其中比較代表性的有張犇的《設計文化視野下的設計批評研究》(20xx),該書將設計批評放在設計文化的背景下,進行觀察和思考,較為清晰地還原了設計的文化屬性,既有歷史的縱向敘述,也有對本體問題的橫向思考,具有相當的說服力。設計批評是對設計價值的一種判斷,因此對於設計價值的闡述也就顯得十分重要。李立新的《設計價值論》(20xx)一書中,就從設計價值的角度出發,專門就設計批評與設計價值的關係進行了研究,這是為對設計批評的一種本體論性質的思考。在價值關係的基礎上,分析了設計批評所涉及的價值原則的多樣性。從設計價值與批評的關係、設計價值的型別、設計價值判斷的原則和標準出發,將設計批評和價值判斷關係的內在邏輯層次做了清晰的梳理。其中還特別指出,設計批評不僅是一種個體性的行為,同時它也應該反映出社會整體的價值思考。此外,李樂山的《工業設計思想基礎》(1997)一書把設計放在了文化的整體背景下進行觀察,體現出和其他相關著作不同的立意,體現出作者視野的獨特性和責任意識。該書最後一章著力於對西方現代性的回顧,用了相當篇幅來探討現代設計的思想歷史根源。這一部分看似脫略於該書的總體結構,實際上確有其必要性,這將設計背後的文明危機呈現出來。李樂山人認為西方的現代性本身具有很強的欺騙性,它實際上掩蓋了西方工業文明內在的巨大缺陷,正是這種現代性造成了嚴重的*危機、社會危機,該書的具體表述雖然值得商榷,但是對於破除西方迷信,卻是很好的提示。而青年學者李向鋒的《尋求建築的*話語:當代西方建築*理論及其反思》(20xx),是對建築*問題進行系統闡述的一本重要著作。該書對西方建築*的歷史、體系、研究模式、當代的實踐操作以及中國當下的迴應,進行了思考。其中既有歷史敘述的縱線,又有橫向的、並列的概念闡述。不僅深入探究了西方建築*發展的線索,它的演化,核心議題的擴充套件,同時,又將這些問題同中國當下的現實加以連線,從而建立起一種結構堅實、體例完備的立體式敘述。

批評從來都不曾被侷限於設計專業之內,從它誕生之日起,直到今天,這一活態的、外向的、多元多義的面貌,就一直保持著。就這一特徵而言,它和歷時更為久遠的藝術批評、建築批評、文藝批評一樣,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不僅允許,甚至有賴於設計之外的各類知識的積極融入。這些知識來源於人文學科、自然學科的多個學科,例如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學等等。這些專家所思考的視覺未必一致,但他們往往能有許多相重疊的結論和觀念。在我國,這種跨領域的、多學科的批評實踐總是與理論的建構並肩展開。消費社會就是關注的“靶子”之一,社會學學者鄭也夫的《後物慾時代的來臨》(20xx年)就是一部重要的著作,本書從消費的角度著手,對當前國內的社會景況做出分析。可以預見的是,設計批評走向多學科的交流,這不僅是學科發展的自然態勢,而且也將成為設計學自身的一種要求。

事實證明,設計批評的發展往不僅需要從現實當中汲取養分,而且針對自身的文明基因,設計批評也需要有屬於我國自身的理論建構。因此,回顧中國設計的發展歷程,從傳統文化的豐富資源當中去尋找設計發展的邏輯,建構其中的社會、文化、*維度,探索具有本土意義的批評正規化就顯得格外重要。在這一方面,柳冠中的“事理學”理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儘管作為一種理論模型,它的實踐性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和論證。但這一正規化對於完善我們的設計批評,建立中國設計批評的*標準而言,卻具有開拓性的意義。

針對設計史以及重要設計流派的研究中,往往有許多是關於設計批評的發展研究。例如,“烏爾姆設計學院教育思想研究”(徐昊,20xx年學位論文)、“英國工藝美術運動設計思想研究”(廖前蘭,20xx年)、“都市烏托邦的批評理論:讀威尼斯學派的三本著作”(李翔寧,20xx年)、“雷納班漢姆及其設計批評觀”(關玲,20xx年學位論文)、“批評包豪斯”(翟墨,20xx年)、“事實與價值:盧斯裝飾批判的批判”(黃厚石,20xx年學位論文)等等。

針對那些專門的設計領域、設計專業,批評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在以往的研究當中,設計批評的思考幾乎都是下意識地圍繞著工業設計展開,嚴格地說來,這當然和設計史研究歷來偏重工業設計的傾向不無關係,但這種以工業設計“一家獨大”的局面也在漸漸得到改觀,在服裝、景觀,平面甚至動畫專業當中,相關的批評研究正配合著批評實踐的展開而得到深入的發展。例如由李超德、張蓓蓓共同撰寫的《服裝評論》(20xx),該書針對中國服裝設計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的有針對性的批評研究,對於當下的服裝設計批評的發展傾向有著全域性式的認識,同時又不乏對歷史的回望、關照,不失對服裝設計自身專業特性的冷靜思考。而在景觀設計領域,俞孔堅也憑藉著他一系列的專業實踐和帶有明顯批評思考的著作而推動了設計的發展,他的《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岐江公園案例》(20xx)、《回到土地》(20xx)都是這一領域的代表性作品。

2.國外研究情況。

就設計批評在國外的發展、研究發展情況來看,它要早於國內。就工業設計的批評來看,它應以19世紀中葉作為起點,但其雛形又可以追溯到18世紀的啟蒙運動時期。而在建築學領域,批評的行為和正規化形成的時間還要更早。在經歷了這種漫長的發展之後,批評在西方設計領域已經不只是一種學科的的概念,更已經成為一種人們的自覺意識,熔鑄到人們的設計意識當中。在建築師、設計師和大眾的思考當中,處處顯示出這種批評意識的存在。

早期的設計批評和建築批評聯絡緊密,批評家往往代行設計批評的職責,這和當時的設計尚未走向獨立化有關,而早期的設計也總是被看作是附屬於建築和室內環境的,因此,設計總是被習慣性地放在總體的環境當中進行觀察。在當時的設計史、設計理論的研究當中,也常常會將批評意識融入其中。歷史寫作本身有時就會映射出作者個人的價值立場。由於時代的侷限,歷史寫作往往成為一種表達立場和批判性的載體。這在佩夫斯納和吉迪翁的歷史研究中,就體現出這一點,作為現代主義的擁躉,他們藉助於歷史研究表達出這樣的一種立場。

設計批評早已經超出了舊有的框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或者說一種文化與社會力量,它在信奉激進主義的設計師與創作者手中,更是成為一種直接干預社會生活的利器,用設計的語言去批判社會。1964年,英國設計師肯·加蘭德(KenGarland)發表了著名的《要事第一》(《TheFirstThingsFirstManifesto》),這是一部設計宣言。加蘭德通過這樣一種行為,號召設計師迴歸設計的人文主義精神當中,以此來對抗一個商業氛圍濃烈的時代。這份宣言是當時的英國設計師對社會現實的強烈迴應,呼籲社會重新迴歸到一個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模式。1971年,德國沃爾夫岡豪格(WolfgangHaug)的《商品美學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外觀、性和廣告》,這是代表蘭克福學派社會批評的經典作品,對於充斥在商品社會當中的廣告展開了尖銳批判,對於大量充斥在市場上的商品產生的不良社會效應進行了消費文化的批判。

1970年代有標誌性意義的作品是維克多·帕帕奈克的《為真實的世界設計》(1972),作為橫跨設計批評和*兩大領域的一部經典著作,該書反映出20世紀70年代對於資本主義設計問題的*和環境思考。首次提出設計*概念的一部著作。從生態道德、社會道德等方面對現代設計進行了深度的反省,設計*從這時起,展示了設計*思考的多元性。書中還以大量的例項,證明了設計*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展示了設計的侷限性,以及設計發展有可能達到的水平。

英國學者愛麗絲·勞絲瑟恩的《設計:為更好的世界》(20xx),也以一種較為通俗、流暢的書寫方式,對設計現象進行了有力的批評。針對正身處技術化時代的設計加以思考和想象。在各個專門的設計領域中,有著專業指向性的設計批評也在迅速展開。例如,《LookingCloser》是一套不定期出版的學術刊物(編輯者包括邁克爾·別拉特、威廉·德蘭特和斯蒂文·海勒等人)。其中的《LookingCloser4:CriticalWrittingsonGraphicDesign》彙集了自1997年到20xx年這三年間一些重要的、和平面設計批評有關的文章,它們發表在各類專業性或者具有普及性質的刊物當中,涉及到和平面設計有關的各類話題:例如,號召平面設計師們肩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或者是探討平面設計作為一種不斷壯大的視覺文化力量。

(二)設計*的國內外研究情況。

1.國內研究情況。

國內設計*問題的思考在最近數十年來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在最近的十年裡,學術界的思考一步步落到了實處,這是可喜的現象。在此過程當中,一些專業雜誌為設計*討的討論搭建了話語平臺,一些重要的學術討論、學術會議先後進行。例如,20xx年,《美術觀察》第6期,就以“設計*:從人機適合到人際和諧”為專題,在“觀察家”欄目對這一問題做過最初的討論。

由《裝飾》雜誌社和浙江工商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共同主辦的“20xx全國設計*教育論壇”在杭州舉行,此次大會以“高等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的設計*教育問題”為主題,圍繞設計*的內涵、設計*與職業道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設計*和設計*教育問題等議題展開討論,論壇結束後通過了《杭州宣言--關於設計*反思的倡議》.

一些重要的設計展覽也開始針對設計的*問題進行反思和總結。這類活動並不只限於圖片、展品本身,往往還囊括了論壇、會議等活動,從而增進了*議題思考的深度。20xx年度10月26日到30日,在北京召開了“北京世界設計大會暨首屆北京國際設計周”,主題為“信”(象徵「資訊」的溝通與「信念」的傳遞,以謀求透明與互信的對話及跨界的全球合作)。本屆大會的主題是“信”,下設四個專題,分別是“獲益”、“和諧”、“交流”、“定義”,其中的主題演講涉及到這樣一些具體的內容,例如“為更多人的設計”、“可持續發展與設計師的當下責任”、“生態政策:義務或者負擔”、AudraBuck-Coleman、MarkBiddle等美國學者則提出“連線多樣性:設計教育中的*思考”.

此外,一些大型展覽、博覽會也在中國相繼召開,這不僅有力地拓展了國內設計界的專業視野,增進了他們對某些普適的設計價值的認識,同時也有力地加強了專業內外人士的溝通交流,使得設計*這類看似枯燥的議題也能夠為大眾所瞭解,進而促進他們的認同。例如,20xx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次大型的博覽會以“和諧城市”作為理念,對中國文化的和諧、中庸理念進行全新的、鮮活的詮釋,將設計*議題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議題結合到了一起,從而推動了設計*學和設計實踐的結合。

除了這些規模較大的專業會議和論壇活動之外,一些較小規模的學術沙龍活動也在不斷湧現,反映出*思考的多層次性和議題的多元。例如,20xx年9月17日,北京市級人才強教專案建築*學學術創新團隊舉辦“建築*與城市文化”學術沙龍。需要指出的是,*問題已經不光是學術活動的目標,它正在成為社會各界受關注的焦點;同時作為一個全球性議題,它也激發起跨領域、跨文化、跨民族的對話、思考。例如,作為策劃周密的專題性展覽的一部分,會議論壇構成了一個目標極為明確的整體,往往也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例如在20xx年成功舉辦的“北京國際設計周暨首屆北京國際設計三年展”是近年來具有國際水準的大型設計活動,本次活動以“仁:設計的善意”為主題--這本身就是一個相當鮮明的訊號,無論是“仁愛”,還是“善意”,都直接指向*問題的核心--.它關注的問題很多,在分論壇部分:社會、能源、環境保護、城市化和全球化、弱勢群體,消費批評和設計*等等都被。對於“仁”、“善意”這類概念的提出,表明了中國設計界對於自身文化傳統和價值觀的再度肯定。

隨著設計*逐漸在國內引發關注,對於其中的代表人物,如帕帕奈克也漸漸為人關注,對這個人物思想所做的系統性研究也正在拉開序幕,其中楊瑩(中國美術學院)的碩士論文就頗有代表性,論文題為“維克·帕帕奈克及其設計理論研究”(20xx)。

該文從戰後設計的消費社會背景出發,追述帕帕奈克的人生,並對其思想,即設計師責任體系加以研究,從而呈現了*議題與設計師職業之間的內在聯絡,為當前國內的設計師責任思考,建立了理論的高度。

周博的《現代設計*思想史》(20xx)是近年來相關著作中頗為紮實、穩健的一部。對西方設計*做了總體性的回顧,對二戰後的設計*發展,尤其是帕帕奈克的設計思考進行了評述,將帕帕奈克的設計*思考放在了學科發展的歷史當中,脈絡清晰,結構合理。該書將帕帕奈克的思想放在設計*的歷史脈絡當中,進行梳理和考察,這一方面表明了*議題的歷史性,和某些穩固、堅實的核心理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對帕帕奈克前瞻性的、獨特性的設計思考。

近年來,以“設計*”為主題進行申報的高層次的課題也有不少,其中更包括:“20世紀西方設計*思想研究”(20xx年,周博)、“19世紀後半葉英國設計*思想述評”(20xx年,周志)、“中國節約型社會的造物設計*思想研究”(20xx年,楊先藝)等等。

*議題也常常和性別議題相關,所以女性主義設計、建築的研究也自然歸屬於這個領域。在這方面,滕靜茹的博士論文《西方女性主義建築學的若干議題》較有代表性,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該文以女性主義的發展歷史作為視角,分別對女性在建築專業、建築環境中的地位進行分析、思考。其中涉及女性建築師的角色、女性建築設計、女性的建築設計教育、女性與公共建築、居住建築的關係等多個問題進行全面的回顧和思考。較為深入地展示了女性在西方社會生活中的*境遇。這種將女性主義作為切入點的研究方法,融合了理論與現實,是對以男性為主導的教育模式、社會環境的全面反思,具有理論和現實兩個層面的重要意義。

2.國外研究情況。

由德國建築史學家漢諾-沃爾特·克魯夫特撰寫的《建築理論史》初版於1985年,這是關於建築理論和建築批評史研究的經典之作。該書的內容上迄古羅馬,下至20世紀70、80年代,內容浩瀚龐雜,作者卻能條分縷析,從容道來。其中既有歷史的縱向梳理,也有對同一時代不同國家作並置的、呼應的研究。將文藝復興以來西歐建築、規劃、園林等方面的理論、批評做了清晰、整體,而又不失情節的描述。並且始終保持前後的貫通,對建築理論的關鍵性價值概念的發展、演化進行了陳述。

建築批評和建築理論、建築史的緊密邏輯關係在該書中有清楚的呈現。

由美國設計學者維克多·馬格林和理查德·布坎南合作編輯的《發現設計--設計研究探討》出版於1995年,其中的“價值與責任”部分專門輯錄了三篇論文,代表著1990年代設計*研究發明的較高水平成果。其中由卡爾·米查姆撰寫的“設計中的*學”一文,從哲學和*學的視角,對設計的*本質做了清晰的陳述,對*在設計體系中存在的必然性做了詮釋。作者認為,設計不單純是技術和審美的問題,它同樣也無法脫開*學的本質。而*問題的解決,關鍵在於要把設計放在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中進行觀察,而不能任由設計淪為孤立的、自私的社會現象。而託尼·弗萊的“神聖設計--再創造理論”則從神聖信念的角度談到設計的發展,認為設計肩負有重新聯絡自然與文化的責任。這些思考都將設計的*思考擺在了*學和人類文化建設的高度,拓寬了設計思維。《EssaysonDesign1:AGIsDesignersofInfluence》是一本論文集,一部由平面設計師(AGI會員)所提供的一部思想彙編,這本書的第三部分是關於平面設計的社會角色的。作者們多為擁有豐富經驗的設計師,其中很多人結合自己的設計實踐談到設計的責任問題。但就平面設計這一載體而言,相比於工業設計和室內設計,它的社會價值往往受到忽略,而對於設計師而言,重新樹立起對於這一專業方向的興趣是十分必要的。美國學者哈爾·福斯特出版於20xx年的《設計之罪》,既包括設計和藝術的批評文章8篇,福斯特認為,設計已經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體系之下膨脹起來,其中的“設計與罪惡”、“建築大師”等文章,早期的設計批評和建築批評聯絡緊密,批評家往往代行設計批評的職責,這和當時的設計尚未走向獨立化有關,而早期的設計也總是被看作是附屬於建築和室內環境的,因此,設計總是被習慣性地放在總體的環境當中進行觀察,這種特徵無論是在19世紀的英國,還是20世紀初的德國,都體現出這一點。

在近來的許多設計史著作中,有許多都會很自然地涉及到對設計批評和*問題的描述,因為在現代設計史的寫作過程中,這些內容幾乎總是會十分自然地融匯進來。

比如喬納森·M·伍德姆所著的《20世紀的設計》一書,就有“設計與社會責任”一章。全面地回顧了二戰後以來西方各國設計與設計的社會責任的互動關係。顯示出二戰之後,設計界和製造業對於消費者群體利益的思考和認識。諸如戰後的英國、美國設計界對於消費者權益的關心、設計師對於大眾健康,以及對於環境問題的關注。

從歷史的角度,反映出二戰以來設計道德責任的逐漸復甦,此外也包括設計界對於這一問題的迴應,同時還探討了綠色設計。

而在《真實的設計:荷蘭現代主義與視覺識別》一書中,針對荷蘭在20設計的平面設計的發展進行了思考,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荷蘭的平面設計中的現代主義的發展歷程,對於它在戰後階段同荷蘭企業的合作與矛盾著墨較多,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荷蘭設計師對於自身設計文化的反思,以及關於設計與企業文化的關係展開的諸多思考。例如,保羅·貝茨(PaulBetts)的《日常用品的*:一部西德工業設計的文化史》(20xx)(《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HistoryofWestGermanIndustrialDesign》)在關於西德設計發展的歷史的記錄當中,有著對於德國設計思潮發展的相關記錄,其中在關於烏爾姆學校的發展、變遷歷史當中,記錄了設計設計理念發展的相關情況。雖然不是專門的設計批評論著,但有助於我們瞭解德國設計教育發展的基本情況,批評的意識也就自然地融入其中。

此外也有專門的設計評論集出版。維克多·馬格林的設計論文集《人造世界的策略》(20xx年),其中有多篇文章涉及*議題,對在可持續發展的巨集觀背景下,如何進行設計*的發展進行了思考。他指出了設計*發展的滯後性,認為在很多情況下,如果人們僅僅停留在批評的層面,就會使得議題變得空泛無力。真正重要的是,要積極推動*議題朝著現實的方向去發展,令*議題與當下的現實環境相互結合。譬如,對於設計師來說,他們需要思考的也許是,能否在主流的消費文化之外構想出一些切實可行的設計實踐模式,從而超越當前的商業侷限。因此,馬格林認為,*的思考需要結合實際的設計專案進行,方才具有實質意義。

新澤西州理工學院建築系教授萊斯利·凱恩斯·魏慈曼(LeslieKanesWeisman)的《設計的歧視:「男造」環境的女性主義批判》(1992),從公共空間和家庭空間等不同角度,探討了女性在其中的弱勢地位,而女性在其中的問題又和階層、種族等問題摻雜在一起,作者不僅從女性主義視角審視和女性在這樣不同的空間結構中所處的劣勢地位,而且試圖去探究如何建構起一種新的更加平等、更加符合不同種族和階層期待的新型的空間關係,該書從大量時間案例當中推進了理論思考的深度。

在近年來的很多設計研究文獻中,也都會針對設計的“社會價值”、設計的“*價值”、“道德”等展開相關的研究,這個部分的內容實際上就是對設計*問題的相關研究。例如,荷蘭設計師、作家基斯·杜思特(KeesDorst)的《瞭解設計》(《UnderstandingDesign》)一書,就對設計的道德價值和設計師的責任問題進行了論述。

此外,設計*也在今天西方的設計實踐當中得到了鮮明的體現。美國學者唐納德·諾曼既是設計教育家,同時也是設計師和理論家。他的著作關注於設計的人性化服務,並且在設計研究中注入了對“人-機”情感問題的思考。他的著作《設計心理學3:情感設計》就重點探討了這個問題,他在該書書中,將設計分為三個層次,即本能層次設計、行為層次設計和反思層次設計。這三個層次的設計從根本上看,共同滿足了我們對於設計的需求,設計的體驗就建立在這樣三個層次當中,人和設計之間的交流就是通過這樣三個層次建立起來。人對於設計的多層級的需求,實際上就已經表明了人潛在的多種需求,例如、愉悅、美感、興奮以及其他的各類因素,而設計理所因當地能夠迴應這些不同層次的需求,對於當下和未來的許多商品,特別是那些智慧產品而言,設計將要全面地迴應這些問題。因此,這實際上也就通過具體的案例,說明了人的*問題的多種需求。諾曼通過大量的例項和論述,向我們表明,設計需要在情感層面迴應我們的需求。

20xx年,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威廉·麥唐諾(WilliamMcDonough)和德國呂內堡大學化學教授邁克爾·布朗嘉(MichaelBraungart)(前者是“永續建築運動”的棋手,而後者則是綠色和平組織的成員)合作出版了《從搖籃到搖籃: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CradletoCradle:RemakingtheWayWeMakeThings》),這也標誌著跨領域的學術交流已經開始著手推動可持續設計的發展。該書通過回溯自工業革命以來的生產發展模式,深刻反思人類的貪慾,指出應該從新經濟的角度入手,以設計作為引擎,來推動社會良性、健康、可持續的發展。該書的獨特之處在於他們從自身的產業實踐出發,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案例作為依據。

三、研究目的、意義和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

作為我國設計學科的新興議題,“設計批評”的研究可以有多種路徑、多重選擇。

事實上,設計批評和設計*有著內在的、緊密的聯絡。因此,將二者並列起來研究,將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路徑,因為它們都關乎設計的本質。批評是推動設計的方法、手段,而*則是設計的立場、核心。而從當前的研究成果看,儘管對於設計批評和設計*的研究都在不斷推進當中,但卻鮮有將這二者並列起來作專題討論的。

研究意義:

(一)本研究有助於增進對西方設計批評和設計*議題的全面理解,這也是對慣常的設計史研究的有益補充,有助於我們推動國內設計學科的建設和完善。現代設計本質上是西方工業文明的產物,從設計學科的發展來看,我們很有必要加強現有資源的整合力度。為了推動當下“設計批評”的實踐和研究,我們有必要從“設計*”入手,進一步思考設計批評的理論構建。

(二)本研究有助於增進我們對設計學本體的認識。有力地增強設計批評與設計*、設計史、環境議題、社會學的橫向交流,從而夯實當前設計學研究的基礎。這就證明設計自身具有和各類社會議題進行橫向交流的可能,證明了設計學科自身的發展潛能。設計批評始終受到來自各種社會文化、經濟因素的主導。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課題的研究或將有助於推動當下國內設計批評的發展。通過對西方設計批評在歷史和學理的回溯,我們將可以深化對於當前國內設計批評發展狀況的把握,提升我們的實際操作水平。因此,我們需要從眼下的現實情境中有所超脫,通過回溯現代設計產生的原點,梳理其發展脈絡以總結經驗。

四、研究難點與創新點。

通過技術、審美、社會和生態這四個基本維度,課題對現代西方設計批評的面貌做出整體的勾勒,呈現出設計與西方社會充滿矛盾的二元關係。如果把它們比作“同路人”也未嘗不可,它們無法相互分離,彼此之間有時噓寒問暖,有時也齟齬不斷。

可以說,在設計發展的目標和人類真實需求之間,總是存有差距。儘管這二者的總體方向一致,但它們並不是始終重合的、默契的。人類在膨脹的*驅動下,有時可能製造出不合格的設計、“壞設計”,甚至是*的設計,而這已經為歷史所證實。

此外,這裡還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思考:

首先,當前的研究有一種趨勢,似乎談論*,試圖否認人類的中心地位。對於這種論調,在筆者看來,不僅顯得不誠實,而且也是自欺欺人的。對“人類-世界”這一主客關係的重新調整,並不能夠迴避人類作為主體的事實,對這一主體的任何弱化,都將造成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中目標的模糊--這就如同一個沒有主語的句子一樣,它無法準確傳遞資訊--任何企圖否定這一事實的思考,那種虛化的“區去中心化”,倒是既有可能導致邏輯和實踐層面的困境。因此,不用迴避人類中心論的問題,我們應當坦率地承認,人類自身的存在、延續和永續的發展是我們關心的根本問題,而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則是與之同時出現的。

其次,研究設計*,為了防止這個議題變得空泛化、概念化,因此,課題始終將“人”作為核心,由此輻射狀地連線到各個不同的話題當中,譬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自我與他者等等。試圖呈現“人”的矛盾性、多元性、複雜性,這個“人”既可以是指作為整體的人、具有共同屬性的人、有著相同訴求的人,同時也可以是作為個體的人、具體的人、有著特殊要求的人。圍繞著“人”這個核心來展開思考,但儘可能用超脫於西方的立站到場來思考設計批評與設計*問題,由於一體的寬泛,這裡的論述必定也是運動的、發展的、開放的。

再次,應以儘可能客觀、理性的態度去思考技術文明和消費社會帶給人類的影響,倘若無視、或者回避人類在近兩個多世紀以來的成就,那就等於是徹底否定了啟蒙運動以來的人類成果,那麼這不僅武斷,而且也愚不可及。同時也要以敏銳的直覺,去判斷技術理性帶來的異化。

最終,本課題所探討的設計批評指向了*的議題,設計在*這個層面上的意義得到凸顯。這會觸及不同層面的問題和現象,其中既要呈現具體的“物”,又要梳理出“物”對人類個體、社會和自然等造成的直接後果、潛在影響。隨著目標的擴大,其結果也必然由“人類中心”延伸為“去中心化”的*思考,這就是由微觀而巨集觀,由具體而抽象,由“小善”而致“大善”的過程。

五、研究思路與基本框架。

第一章西方設計批評的歷史追溯

第一節由古希臘到文藝復興:物質文明的觀念變遷

一、*的價值:造物與*的和諧統一

二、對待技術的態度

三、對待奢侈品與消費的態度

四、理性的原則

第二節啟蒙運動時期

一、理性主義的崛起:批評的基礎

二、批評與*價值

第三節現代設計的多元維度

第二章設計批評的技術維度

第一節工業革命與社會進步

第二節人性化議題:人與機器的抗爭、妥協

一、技術革新和現代工業

二、19世紀英國對待工業化和設計的反思

三、穆特修斯的選擇:個性化,還是標準化?

四、美國工業的選擇:歡迎機器,但要適度

第三節烏托邦議題:人與社會的融合

一、設計與“的善”

二、格羅皮烏斯的教育嘗試和*思考

三、納吉的教育與思考:以人為中心

第三章設計批評的審美維度

第一節個人主義、審美與消費社會

第二節裝飾議題:誠實與虛偽

一、不合時宜的裝飾

二、裝飾之罪

第三節風格議題:被物驅使的人

一、個人主義與商業活動

二、消費社會的矛盾性:個人與社會的分離

三、對廣告和商業文化的批判

四、對廢止和“流線型”的迷狂

第四章設計批評的社會維度

第一節平等與安全的議題

一、時尚與女性:“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二、安全:由“消費者”轉向“使用者”

三、設計師的覺醒

第二節設計師的責任議題:烏爾姆觀念的變遷

一、包豪斯的影響

二、要求理性的聲音

三、在科學之外尋求人性

第三節帕帕奈克的歷史貢獻

一、對消費社會的批評

二、對設計師的定位

第五章設計批評的生態維度

第一節生態議題的緊迫

一、過度膨脹的技術文明

二、越演越烈的環境壓力

第二節人-社會-自然:從分離到統一

一、現代主義者的生態設計觀

二、由“個體”走向“共同體”

第三節迴歸整體的設計批評

一、新的*思考與可持續發展

二、迴歸整體的設計批評

三、面向大眾的設計批評

第六章設計批評的主體

第一節設計批評與設計改革者

第二節設計批評與設計教育

第三節設計批評與職業設計師

第四節設計批評與大眾

六、寫作計劃

(略)

七、參考文獻

一、專著

1.陳嘉映,《何為良好生活--行之於途而應之於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xx年

2.杜維明,《對話與創新》,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年

3.杜軍虎,《設計評論》,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xx年

4.黃厚石,《設計批評》,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xx年

5.海軍,《設計之重》,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xx年

6.何懷巨集,《*學是什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年

7.李樂山,《工業設計思想基礎》(第二版),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xx年

8.邵巨集主編,顏勇,黃虹,等編著,《西方設計:一部為生活製作藝術的歷史》,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xx年

9.李超德,《設計美學》,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xx年

10.李超德,《服裝評論》,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xx年

11.李叢芹,《設計批評論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xx年

12.李立新,《設計價值論》,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xx年

13.金觀濤,《歷史的巨鏡》,北京:法律出版社,20xx年

14.袁熙暘,《非典型設計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年

15.(臺)楊冠政,《環境教育》,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16.鄭時齡,《建築批評學》,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xx年

17.姚民義編著,《德國現代設計教育概述--從20世紀至21世紀初》,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xx年

18.張犇著,《設計文化視野下的設計批評研究》,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xx年

19.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史論部編譯,《設計真言:西方現代設計思想經典文選》,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xx年

20.陳嘉明著,《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年

……

二、論文

1.李超德,從亞歷山大·麥昆的設計看設計*[J].中國服飾,20xx(1)

2.周憲,現代性的張力--現代主義的一種解讀[J].文學評論,1999(1)

3.李超德,綠色生態設計觀--服飾文化內涵的新註解[J].江蘇紡織,20xx(8):18-20

4.阿馬蒂亞·森,斯密的市場從來不單獨存在[J].社會學家茶座,20xx(1):87-88

5.於文傑,楊玲,英國19世紀情感社會主義及其歷史演進[J].史學集刊,20xx(2):21-27

6.(英)彭妮·斯帕克著,汪芸譯,英國設計,從威廉·莫里斯到今天[J].裝飾,20xx(11):14-20

7.李向鋒著,尋求建築的*話語[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xx(7):278-280

8.陳喆,艾英旭著,西方關於建築*問題的研究[J].建築師,20xx(12):96-99

9.滕靜茹,西方女性主義建築學的若干議題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xx

10.楊瑩,維克多·帕帕奈克及其設計理論研究[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xx

11.王書道,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反思與整合[J].《天中學刊》,20xx(12):20-25

12.陳煒,提出設計*概念的必要性[J].《美術觀察》,20xx(6):103-103

13.江牧,設計*之道[J].《包裝工程》,20xx,27(6):318-320

14.李硯祖,從功利到*--設計藝術的境界與哲學之道[J].《文藝研究》,20xx(10):100-109

15.王慧然,理性主義與西方現代性危機[J].《學術交流》,20xx(6):21-24

16.尤西林,“現代性”及其相關概念梳理[J].《思想戰線》,20xx(5):81-83

17.文兵,理性主義、非理性主義與反理性主義[J].《暨南學報》,20xx(1):22-28

18.崔雪茹,西方個人主義源流考[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4):162-170

19.黃顯中,個人主義與市民社會--關於個人主義的一種解釋[J].《*學研究》,20xx(11):86-90

20.儲智勇,近代個人主義的興起及其品性[J].《浙江社會科學》,20xx(8):76-81

……

三、外文文獻資料

1.JoanRothschild,DesignandFeminism:Re-VisioningSpaces,PlacesandEverydayThings.NewBrunswick:RutgersUniversityPress,1999

2.HazelClark,DavidBrody,DesignStudies:AReader.English.2nded.London:BloomsburyAcademic,20xx

3.AlexColes,Designandar:DocumentsofContemporaryArt.London:WhitechapelGalleryandtheMITPress,20xx

4.RobFleming,DesignEducationforaSustainableFuture.London:Routledge,20xx

5.RobynMarsack,EssaysonDesign1:AGIsDesignersofInfluence.London:Booth-ClibbornEditions,1997

6.MeredithDavis,GraphicDesigninContext:GraphicDesignTheory.London:ThamesHudsonLtd,20xx

7.EditedbyW.S.GreenandP.W.Jordan,HumanFactorsinProductDesign:CurrentPracticeandFutureTrends.London:TaylorFrancis,1999

8.JohnHeskett,IndustrialDesign.London:ThamesandHudsonLtd,1980

9.RaymondLoewy,IndustrialDesign.NewYork:TheOverlookPress,1988

10.EremyAynsleyandCharlotteGrant,ImaginedInteriors:representingtheDomesticInterioSincetheRenaissanc.London:VAPublications,20xx

11.KrisztinaPassuth,Moholy-Nagy.London:ThamesandHudson,1985

12.SiegfriedGiedion,MechanizationTakesCommand:acontributiontoanonymous-histor.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69

13.UlrichConrads,Programsandmanifestoeson20th-centuryarchitecture.London:MITPress,1971

14.ChristophA·Hoesch,SiemensIndustrialDesign:100YearsContinuityinFlux.HatjeCantz

15.KjetilFallan,ScandinavianDesign:AlternativeHistories.London:BERG,20xx

16.PhilippeGarner,SixtiesDesign.Cologne:TaschenGmnH,20xx

17.VictorMargolin,TheStruggleforUtopia:Rodchenko,Lissitzky,Moholy-NagyChicago.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7

18.PaulBetts,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ofWestGermanIndustriaDesign.California:theRegentsoftheUniversity,20xx

19.CarmaGorman,TheIndustrialDesignReader.NewYork:AllworthPress,20xx

20.GraceLees-Maffei,RebeccaHouze,TheDesignHistoryReader.london:BERG,20xx

21.WalterGropius,TheNewArchitectureandtheBauhaus.London:FaberandFaberLimited,1965

22.DavidPye,TheNatureandAestheticofDesign.London:HerbertPress,1978

23.MikePress,RachelCooper,TheDesignExperience:TheRoleofDesignandDesignersintheTwenty-FirstCentury.London:AshgatePublishingLimited,20xx

24.StevenHeller,PhilipB.Meggs,TextsonType:CriticalWrittingsonTypography.NewYork:AllworthPress,20xx

25.PaulBetts,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HistoryofWestGermanIndustrialDesign.Cal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xx

26.KeesDorst.UnderstandingDesign.Amsterdam:BISPublishers,20xx

27.RickPoynor.DesigningPornotopia:TravelsinVisualCulturePaperback.NewYork:PrincetonArchitecturalPress,20xx

28.FrancisD.Klingender.ArtandtheIndustrialRevolution.Chicago:AcademyChicagoPublishers,1981

開題報告 篇6

開題報告方法介紹:

開題報告是指開題者對科研課題的一種文字說明材料。這是一種新的應用寫作文體,這種文字型裁是隨著現代科學研究活動計劃性的增強和科研選題程式化管理的需要應運而生的。開題報告一般為表格式,它把要報告的每一項內容轉換成相應的欄目,既便於開題報告按目填寫,避免遺漏;又便於評審者一目瞭然,把握要點。

開題報告的基本內容及其順序:

一開題報告封面:

論文題目、系別、專業、年級、姓名、導師

二論文的背景、目的和意義

(目的要明確,充分闡明該課題的重要性):1.論文的背景;2.理論意義;3.現實意義

國內外研究概況

(應結合畢業設計題目,與參考文獻相聯絡,是參考文獻的概括):1.理論的淵源及演進過程;2.國內有關研究的綜述;3.國外有關研究的綜述

論文的理論依據、研究方法、研究內容

(思想明確、清晰,方法正確、到位,應結合所要研究內容,有針對性)

研究條件和可能存在的問題

預期的結果

論文擬撰寫的主要內容(論文提綱)

論文工作進度安排

(內容要豐富,不要寫得太簡單,要充實,按每週填寫,可2-3周,但至少很5個

時間段,任務要具體,能充分反映研究內容)

下面是開題報告模板:

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三網融合徹底打破了電視的壟斷局面,電視業務及其發展模式將面臨較大的衝擊。多年的積累使電視產業擁有了豐富的內容資源、相對低廉的服務資源、一大批專業的製作團隊,以及相關牌照的發放權。在融合發展的環境下,電視媒體要想有所作為,就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揚長避短,積極制定一系列應對政策,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綜上所述,研究電視產業面臨的生存現狀,探究其尋求發展的路徑,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國內外研究現狀(文獻綜述):

由於三網融合對我國電視產業有重大影響,所以相關的研究比較多,綜合起來主要是對三網融合背景下我國電視產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應對策略進行了論述。對三網融合背景下電視產業所面臨挑戰的研究

在三網融合環境下,掌握業務優勢和渠道優勢的電信運營商逐步向綜合資訊服務提供商轉型,向媒體行業滲透,這必將打破現有的媒體競爭格局,將給電視媒體帶來巨大的挑戰,因此把此項內容作為研究物件的人也比較多。

崔傑在《解讀三網融合下電視業執行體制》中指出:三網融合直接威脅廣電企業的核心電視業務,使其在三網融合的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其次,電視傳媒缺少相應的市場化運作經驗,絕大多數企業仍處於轉型過程中。此外,電視網路的整和程度較低,這增添了電視在三網融合後市場化運營體制改革的障礙。

對三網融合背景下電視產業所面臨機遇及對策研究

三網融合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電視業需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揚長避短,積極制定一系列應對政策,來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且以此作為研究物件的人也很多。

樑小兵在《三網融合系列舉措推出將引發電視系統變動》中認為,電視業可借勢完成整合,在巨大的存量使用者的基礎上,各地的電視運營商將有可能在統一的平臺上運營數字電視增值業務,乃至開展基礎電信業務。其次,電視行業投資力度加大,對產業鏈上下游帶來機會。再次,電視將有機會在電信業務上大展手腳

值三網融合之際,電視系統企業除可以繼續做網際網路接入外,還有可能提供IDC業務、網元出租業務以及VoIP業務,電視業有機會在電信業務上大展手腳。

開題報告 篇7

1.本課題的研究意義

在 Internet飛速發展的今天,網際網路成為人們快速獲取、釋出和傳遞資訊的重要渠道,它在人們政治、經濟、生活等各個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網站建設在Internet應用上的地位顯而易見,它已成為政府、企事業單位資訊化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倍受人們的重視。

這次我們所設計的課題正是網際網路與社會生活之間的緊密關係的體現,現今的社會,人們已經離不開了網路,網路已經成為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一種形式,他能夠把事情的複雜化轉為簡單化。老幹部局網網站的建設不僅能夠使該事業單位的工作方式有所改變,也大大地提高了該單位工作人員的辦事效率,也增加了該單位的知明度,更重要的是為我們局的老幹部們提供了一個網路生活空間,促進了他們對網路知識的進一步地瞭解。

通過該網站展示了機構設定、政策法規、辦事指南、電子刊物、新聞、學習園地、問題集錦、養生保健、生活小常識、旅遊簡介等系列內容的介紹。同時您也可以利用電子信箱經濟而又快捷地與外界進行各種資訊溝通。

ASP簡介

1 什麼是A S P Microsoft Active Server Pages (ASP)實際上是將標準的H T M L檔案拓展了一些附加特徵, A S P像標準的H T M L檔案一樣包含H T M L語句並且在一個瀏覽器上解釋並顯示。但它為H T M L編寫人員提供了在伺服器端執行指令碼的環境,使H T M L編寫人員可以利用V B S c r i p t和J S c r i p t或其他

第三方指令碼語言來建立 A S P,實現過去需要編寫複雜的C G I程式才能實現的有動態內容的網頁,如計數器等。一個A S P檔案的字尾為. a s p,其中包含實現動態功能的V B S c r i p t或J S c r i p t語句,如果去掉那些V B S c r i p t或J S c r i p t語句,它和標準的H T M L檔案沒有任何區別。A S P提供了一些內建物件(參見後面關於內建物件的章節)。利用這些內建物件,你可以使你的指令碼更加強大;這些

物件會允許您從瀏覽器中接收和傳送資訊。例如,利用r e q u e s t物件,你可以接收使用者的H T M L表單中的資訊並加以處理。A S P包含標準的A c t i v e X元件(參見後面關於元件的章節),這些元件可以實現一些複雜的功能,如使用資料庫等。不過,你並不會被此侷限,你可以輕鬆建立屬於你自己的附加A c t i v e X元件。這意味著你可以不加限制地拓展你的A c t i v e X元件(參見後面關於自制元件的章節)。A S P可以和諸如SQL Server這樣的資料庫行掛接,在本書後面的章節中,我

們將詳細地學習這方面的內容。重要的是,這是A S P一個非常強大的功能所在,線上商務以及線上論壇等各種非常高階的、動態更新的站點都需要資料庫的支援,而且需要隨資料庫內容的更新而自動更新,這樣,你就可以利用A S P自己建立很多類似的高階站點。通過上面的描述,我們可以瞭解到, A S P就是由伺服器端指令碼、物件以及元件拓展過的標準網頁併為其提供了執行的環境。而它的網頁並不是在建立初期存在的,而是當某個瀏覽器向它提出請求時,它才根據需要產生所需要的標準網頁,這克服了過去H T M L編寫的網頁的靜態缺點,從而使網頁上可以有許多動態的資訊存在。如:當前的計算機時間、計數器的計數值等。

2 ASP的功能

A S P是一套伺服器端的指令碼執行環境,當用戶從瀏覽器向We b伺服器請求.asp 檔案時, ASP 指令碼開始執行,然後Web 伺服器呼叫A S P,A S P全面讀取請求的檔案,執行所有的指令碼命令,並將標準的Web 頁傳送給瀏覽器,而並不包含你所寫的指令碼命令。

2使用ASP與SQL Server 網站架設

而A S P的每一個命令都首先被用來生成H T M L檔案,因此A S P允許生成動態內容。

下載對於Web 伺服器來說, A S P與H T M L有著本質的區別, H T M L不經任何處理送回給瀏覽器另一方面,對於瀏覽器來說, A S P和H T M L幾乎是沒有區別的,僅僅是字尾為. a s p和. h t m的區別,當我們在客戶端提出對A S P的申請後,我們的瀏覽器接受的是H T M L格式的檔案。因此它根據以上特性,我們用A S P可以方便地實現諸如表格資訊收集、計數器、留言簿、公告板、A S P 還可以輕鬆地實現對頁面內容的動態控制,為不同的瀏覽者定製不同的頁面內容,實現

適用於任何瀏覽器。

聊天室甚至電子商務等過去必須由C G I才能實現的功能。

個性化的網站。

3 使用範圍

用A S P實現各功能時幾乎沒有什麼限制,只要網站存在並正常執行,以下是的應用示例列表:

. 在你的網站主頁頂部新增一個滾動顯示的廣告欄。

. 從H T M L的表單中接受資訊並且存到資料庫中。

. 根據不同訪問者顯示不同內容,建立個性化主頁。

. 在你的主頁中新增點選計數器。

. 根據使用者瀏覽器的版本、型別和能力顯示不同檔次的內容。

. 連線多個主頁使之容易網際導航。

. 跟蹤使用者網站上的活動資訊並且存入日誌檔案。

. 使用基於Windows NT的I n t r a n e t建立你的M I S應用。

用A S P編寫出的系統,完全可以達到原來使用C l i e n t / S e r v e r的網路資料庫系統的水平。使用A S P的好處是,在你對程式進行升級時,你只需要修改伺服器上的A S P檔案,而不需要修改客戶端程式。

以上只是簡單介紹,看完下面章節,你會對利用A S P做的事情有更加全面深入的瞭解。你會真正學會如何使用A S P建立各種應用。

2.本課題的基本內容

為了樹立中國各級政府各部門在網路上的嶄新形象,有利於使各級政府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務型的角色轉換,降低辦公費用,提高辦公效率,促進勤政、廉政建設,提高政府公務員的資訊化水平,市委老幹部局網站的建立將為辦公網路化,自動化、電子化,全面資訊的共享所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本課題介紹了市老幹部局網站建設的做法和具體步驟,給出了老幹部局網站建設的方案選擇、裝置配置。還介紹了老幹部局網站建設的運用目的和發展方向以充分實現以上目的。還全面介紹了在 Internet上建設和管理網站的技術。內容涉及網站的基礎建設,對原始資料進行調查,重點放在新聞更新、辦事指南等的事務處理以及站點管理,使用 ASP,HTML開發前臺程式,完成網站的連結,從相關係統中匯入資料,編寫相應的儲存過程,以便聯絡老幹部局的需要開發出功能強大的網站。

老幹部局網站為幹部的工作、管理、生活、資訊交流個通訊等提供綜合的網路環境。網站的使用,使幹部的辦公、學術研究和管理條件跨上一個新臺階,同時也給老幹部局的宣傳,發展,提供了一個平臺。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現用計算機資源,實現資訊交流和軟硬體資源的共享,實現老幹部局辦公、管理、服務於社會的現代化新形式。

關於建設老幹部局網站的一些內容,包括網站的結構,特點以及網站建設的理論知識要點。其的特點就是在於對ASP中的每個知識點都精心運用到了實際需要中,通過對理論的研究來聯絡實際操作,並全面地掌握ASP開發WEB動態網站的思路、技巧和體系。另外,ASP還提供可更簡單、更方面的資料庫訪問方法,使開發基於資料庫驅動的WEB應用程式更容易,ASP支援VBScript和Jscript,並能以外掛形式支援其他指令碼語言,如 HTML。

3.本課題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題的重點主要是網站素材的選擇與框架的搭建,一個好的網站要有許多的主頁相互之間連結起來,以及其中新增一些動態、圖片、聲效等連結。綜合地完成網站的建設才能體現主題,才能把瀏覽者的目光吸引到每一個主頁上,內容的及時更新也是網站建設的一個主要實際問題,只有不斷得到更新的主頁內容才能使瀏覽者再次訪問該網站,沒有新鮮的內容素材,沒有時代性的哲學理念,遠遠不能稱得為好網站。

新穎的框架結構也能使瀏覽者的目光更長久地被吸引,再擁有好的素材基礎上,框架的搭建也是網站建設所必須考慮到的問題, 只有把這兩者相結合進行周密地佈置,相信建設出來的網站必然是點選率的網站。

該網站的建設也牽涉到了動態網頁的製作,因此,這必然成了製作過程中的難點,就我個人而言,對動態網頁的製作方面還缺少很多的理論與實際操作知識,曾經只是做一些簡單的個人主頁,而已,而現今,卻得必須運用ASP程式進行動態網站的編輯,運用ASP把指令碼、HTML、元件和強大的WEB資料庫訪問功能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能在伺服器上執行的應用程式,並把按使用者的要求專門製作的HTML頁面送給客戶端瀏覽器。此技術的運用使我的工作量大大地提高了幾倍,當然這正是我以前沒好好學的不好表現,但通過這次設計使我認識提高了,在學好靜態網頁製作的基礎上則不能忽視對動態網頁製作的重要性。此後,我將借鑑這次的領悟,認真學習並全面地掌握ASP中的每個知識點,以便今後熟練地運用到實際問題中,充分展現自我價值。為自己以後的生活道路鋪上一層更牢固的奠基石!

用 ASP實現搜尋引擎的功能是一件很方便的事,可是,如何實現類似3721的智慧搜尋呢?比如,當在搜尋條件框內輸入“中國人民”時,自動從中提取“中國”、“人民”等關鍵字並在資料庫內進行搜尋。看完本文後,你就可以發現,這個功能實現起來竟然是如此的簡單。OK,Follow Me!

開題報告 篇8

題目:化解中職生消極情緒及行為的方法研究

一、選題緣由

1、課題界定

中職生消極情緒問題是指中職生心理上存在著某些障礙和疾患及由此而產生的消極情緒和行為。

中職生消極情緒問題研究就是根據中職生生理、心理髮展特點,通過心理諮詢、心理輔導、心理訓練、心理常識課等方法,達到培養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質的目的。反映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指標主要包括情緒狀態、人際關係、學習評價、自我控制、自我概念、動機等幾個維度,每個維度包括幾項內容,比如:情緒狀態這個維度包括焦慮、抑鬱、孤獨、敵對、恐懼、敏感性、生理反應等;人際關係包括異性關係、同性關係、親子關係、師生關係、與陌生人的關係和應變能力等。

2、課題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目前中職學校的生源大多是會考“雙差生”。他們入校後,心理壓力大,自卑感較重,消極情緒相當突出,具體表現在:一是有自卑心理,覺得比其他普通中學出來的學生低一等,覺得受家長、老師、同學、親屬、社會上人的歧視。二是由心理負擔,他們擔心出路,年紀尚小就要面臨人生抉擇,他們擔心中專畢業後找工作難或對口上大學繼續深造難。三是學習壓力重,中職專業課學習要求學生自學能力、理解能力、實際操作能力要強,因而學生入職校後由於學習基礎較差,感覺學習難度大,認為自己很笨,怎麼學也學不會,從而缺乏自信心,相繼表現出諸多的情緒低落狀況,如緊張、煩悶、焦躁、恐懼、失眠、及心理障礙等狀態,影響了學習生活質量。四是中職生比較普高生還有一個容易產生消極情緒的因素,他們絕大多數來自農村,其中許多父母外出打工,他們感受家庭溫暖和教育甚少,與父母交流甚少,在心靈得不到傾訴的時候,如果缺少教師的教育引導,這些學生要麼就自我封閉,要麼就以消極的情緒進行發洩,進而出現個性偏差、網癮、早戀、休學、退學現象。

中職生正處於情緒變化ZUI為豐富的時期,同時也處於ZUI容易受情緒困擾的時期。本課題的研究是針對當前中職生消極情緒及行為的突出表現,探索化解中職生不良情緒及行為的方法、途徑、模式,給予中職生科學有效的心理諮詢和輔導,幫助他們學會一些心理調節以減輕痛苦、不適的體驗,防止心理疾患的產生,保持正常的生活秩序與學習效率,從而建立起長效機制,以形成、維護、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使其個性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從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理論依據:

①情緒的ABC理論。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經過多年的心理諮詢實踐,創造了ABC理論,其基本觀點就是: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在ABC理論模式中,A是指誘發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後相應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Consequence)。通常人們會認為,人的情緒的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C。ABC理論則指出,誘發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也就是說由於所持的信念不同,同樣的一件事情發生在不同的兩個人身上會導致截然不同兩種情緒反應。通過ABC理論,探討農職中學生不同個體消極情緒產生的原因,農職中學生與普通中學生消極情緒產生的異同,從而探討有針對性地解決途徑和方法。

②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有七個層次的需要,即生理、安全、歸屬和愛、尊重、認知、美、自我實現,每一個層次的需要都要以上一層次的需要為基礎,缺失和錯位都會導致心理不健全、心態的變態以及情緒的波動,農職中學生由於文化成績較差,就業壓力大,其安全感、歸屬感極其缺失,從而導致自信心和自尊心的缺失,容易導致不良情緒的產生。

③精神分析理論。精神分析理論的創始人弗洛尹德認為的早年環境,早期經歷對其成年後的人格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許多成人的變態心理,心理衝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創傷性經歷和壓抑的情緒。可見加強青年學生特別是農職中學生不良情緒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幫助其形成良好的心態和心理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研究現狀述評:

隨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興起,有關學生消極情緒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如雨後春筍,得到了蓬勃發展,但農村中職學校學生消極情緒及行為的研究尚為缺乏。湘北職業中專學校作為一所農村重點職業中專,在課題研究上一直走在全縣甚至全市同類學校的前列,在農村中職生情緒及行為問題的研究上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總結當前我校對學生情緒問題的研究,仍存在很多問題有待進一步探索,主要表現在:

①從教師的教育觀念看,許多教師認為提高教學效果,要使學生成績提高的關鍵在於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加強教學管理,沒有意識到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緒的影響,化解學生的不良情緒,使學生積極、主動、開心地學習,這也是一種素質教育。

②從教育方法來看。過去那種粗放型、棍棒式、家長式的教育方式仍沒有徹底改變,面對學生的消極情緒,不是去分析、探究其產生的原因,找出化解不良情緒的方法和途徑,而是強迫性地予以壓制,從而導致學生不良情緒的進一步惡化,甚至造成悲劇性事件的發生。

③從教育物件來看。作為一所農村職校,就讀學生許多是“三差”學生,即學習成績差、學習習慣差、家庭條件差的學生。這些學生由於各方面條件差,加上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偏見,使他們從小就有一種低人一等的自卑感,心理承受能力極差,別人一個不經意的動作或者眼神,都會引起其情緒的波動,很容易產生消極情緒。如何使他們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擺脫消極情緒的影響,研究者們只提出了一些理論性的方法,還沒有深入探討,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

二、可行性分析

1、研究基礎

我校是湖南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授予的國家攻關課題《兒童、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干預模式的研究》、《青少年不良情緒及行為調適方法研究與實踐》實驗研究基地,又是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國小實施素質教育的體制性障礙及對策研究實驗學校》,教研能力居全縣甚至全市同類學校前列。

20xx年至20xx年,我校年年被湖南省教育學會、湖南省學校心理健康委員會評為先進單位。自20xx年以來我校教師不斷在農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上研究與實踐,先後有30餘位老師撰寫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在國家、省、市獲獎,學校編寫了適合農職學生心理教育的講義和大量的心理諮詢第一手材料,為課題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礎。

2、研究力量

課題主持人:易求武,男,45歲,碩士研究生結業,現任湘北職專校長、黨總支書記,中學高階教師,常德市“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選,系湖南省中職數學研究會副主任、中國物理學會會員、常德市物理學會副理事長。教研能力突出,效果顯著,主持的課題《現代媒體輔助物理實驗教學資源庫建設》獲省級一等獎,先後有《關於職高教學實施升學、技能班雙重教學模式的思考》等20多篇論文在、省級刊物上發表或獲獎。他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嚴格按照國家的課節標準開課設節,學校年年被授予省級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單位。

課題主要研究人員:張家明,44歲,現任湘北職專常務副校長、黨總支副書記,系中國化學會會員,常德市化學學會理事、石門縣化學學會副理事長,湖南省特級教師,常德市“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石門縣首屆高中化學學科帶頭人,兼任《中學生理化報》特約編輯。治學嚴謹,教學有方,教學成績顯著,教研成果豐碩。先後主編和參編出版了《有機化學規律及其應用》等9本化學著作,有20多篇論文在省級以上報刊上發表或獲獎。特別是《高中化學教學與環保法制教育》、《“3+X”高三化學總複習“練議結探”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高三化學試卷講評課的調查與實踐》等三篇論文先後在中學化學教學刊物,中國化學會會刊《化學教育》20xx年第9期、20xx年第4期、20xx年第4期上發表。

課題主要研究人員:黃海涯,男,1959年6月生,土家族,湖南石門縣人,中共黨員,中學高階教師,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現任湖南省湘北職業中專學校教務幹事。從事教育教學工作近30年,為高校和各級業餘體校輸送體育尖子人才近100名,多年榮獲市、縣教學比武優勝獎,1983年被評為縣級優秀體育教師,撰寫的《初探體育教學中的寓法於教》、《淺談農村高中貧困生積極心理特徵的現狀、成因及開發利用》、《淺談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運用多元智慧理論,促進職校生個性發展》等20餘篇論文獲國家、省、市一、二等獎或發表,參與學校“寓法於教的實踐與思考”課題研究,榮獲湖南省第二屆職業教育科研成果三等獎,現為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委員會德育教學研究會委員,多年主持學校德育、綜合治理工作,成效顯著。1997-1999年連續3年獲市級先進單位,榮獲省級安全文明校園稱號,被中共常德市委、市政府授予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進個人、多年評為縣優秀共產黨員、綜治、普法調解先進個人、優崗、嘉獎和立功。

課題主要研究人員:劉國良,31歲,中學一級教師,湘北職專辦公室文祕專幹,石門縣組織部特約調研員。教研能力,先後在國家、省、市、縣級報刊、雜誌上發表各類文章達200多篇,撰寫的論文《運用多元智慧理論

促進職校生個性發展》獲二等獎,《留守學生德育工作探析》獲省級一等獎,另有多篇論文在省級刊物上發表或獲獎,所編輯的《石門教育》受到全縣教育界的好評。多次評為縣優秀共產黨員、優崗、嘉獎。

3、研究條件

1、專家的精心指導。我們準備邀請有關專家為這個課題的研究進行專門的培訓、指導,全程關注指導整個實驗過程的實施。

2、我校是一所重點職業中專學校,是湖南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授於的國家攻關課題《兒童、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干預模式的研究》、《青少年不良情緒及行為調適方法研究與實踐》實驗研究基地,又是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國小實施素質教育的體制性障礙及對策研究實驗學校》,教研能力居全縣甚至全市同類學校前列。

3、豐富的圖書、網路資源。我校擁有圖書、閱覽室,有較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等方面的書籍、報刊;興建了校園網,全部接入寬頻,形成了有效的教育網路系統,研究者能從中吸收先進的教育觀念、思想和方法,充分借鑑別人的研究成果、深化本課題的研究內容。

4、經費保障。學校領導班子對本課題十分重視,已決定撥出10000元專項資金作為研究經費,用於課題研究所需的報刊雜誌訂閱、家校聯絡、教師培訓和平時開展各項活動,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5、有較強研究隊伍。研究人員有分管教學教研工作副校長及分管德育和後勤工作副校長,有教科室主任、學生處主任、團委書記,以及年級組長、班主任、各學科教師等,他們都是長期從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和研究者。

三、研究思路

1、研究目標:

通過對農職中學生消極情緒及行為問題的研究,探索與解決農職中學生消極情緒心理健康問題的方法、途徑、模式,建立起長效機制,以形成、維護、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幫助農職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使其個性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從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研究內容:

1.研究農村中職生與普通中學生消極情緒產生的途徑、方式、內容的差異,從而形成解決學生消極情緒及行為問題的基本模式。

2.研究農村中職學校中不同型別學生,如單親家庭、特困家庭、留守學生及不同年級學生消極情緒及行為產生的原因,使農村中職學校形成一套有針對性的化解學生消極情緒問題的方法與途徑。

3.充分挖掘教材中蘊涵的心理教育內容,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於學科教學之中,優化師生關係,確定學生主體地位,把微笑與耐心帶進課堂,把民主與公平帶進課堂,把鼓勵與表揚帶進課堂,使課堂成為學生知識的殿堂、歡樂的天堂,從而達到化解學生消極情緒的目的。

3、研究方法:

①實驗法:分別在農職中學一、二、三年級用科學方法,抽取部分班級作為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研究。

②對比法:分別在農職中學與普通中學中選取部分班級作為實驗班和對照班,開展研究。

③個案研究法:整理典型個案實錄,作出分析評點,研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④調查法:問卷、座談、採訪、瞭解心理健康狀況及研究效果。

⑤資料文獻法:查閱國內外有關文獻資料,加強理論探討,為實踐指明方向。

⑥觀察法:在教學實踐中,觀察研究物件的心理有關方面的發展。

⑦課堂滲透法:在學科教學中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理論、技術幫助學生提高課堂學習活動中認知、情感與行為技能。

4、研究步驟

㈠.週期:

20xx年4月-20xx年4月

㈡.主要步驟和階段目標

⑴、20xx年1月制訂方案,組織宣傳,前期準備。20xx年3月申請立項。

⑵、20xx年4月-20xx年4月

確定第一批參研學校開始研究,主要工作:

①理論學習,師資培訓;

②建立心理諮詢室、心理信箱,做好宣傳,落實分工;

③選取一些班級為實驗班,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儲存好資料;

④結合本校實際,確定適合各級的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子課題,並制定方案完成好子課題研究。

(3)20xx年5月-20xx年4月

第一批參研學校深化研究,總結經驗,召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活動,交流經驗,出論文、個案、讀本。同時,擴大實驗範圍,吸收第二批參研學校進行研究,借鑑第一批學校的成果。

(4)20xx年5月-20xx年4月

完善資料,形成成果,申請結題,同時吸收第三批參研學校繼續研究。

四、保障措施

1、重視理論學習和業務培訓:近些年來,對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受到相關學校和有關專家的重視,關注並參與研究的人員越來越多,再加上國內外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所以其理論基礎還是比較深厚的。我們課題組要全面學習“十五”期間國內研究的成果,為深入開展研究奠定理論基礎。組織課題組成員閱讀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書刊,悉心關注國內知名專家對中職生心理問題尤其是情緒問題的研究方向,瞭解ZUI新的研究資訊,掌握ZUI新的研究動態。

2、拓展研究途徑:充分利用心理諮詢室、心理信箱、網上心理答疑等形式,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的理論、技術幫助和引導學生提高認知、情感與行為技能。同時不斷拓展家庭、社會的教育途徑和作用,落實“親子”教育,創設團隊心理疏導情景,加強個別心理輔導,形成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合力,共同研究和化解中職生消極情緒及行為問題。

3、加強課題組織管理: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課題領導小組,負責課題研究的領導、組織、實施、協調、彙報和總結工作,課題領導小組每月召開一次碰頭會,每兩月舉行一次課題組全體成員參加的主題研討會,每期召開一次課題總結匯報會,每學年召開一次科研骨幹教師參加的課題研究成果彙報會。會議主要是及時探討課題研究中出現的問題,交流研究經驗。每個研究成員以書面形式(調查報告、研究論文等)參加會議交流或發言。

4、加強研討、注重合作:目前,我校的課題組確立了15人的核心成員,這些成員來自學校領導層、處室管理層和不同的學科(專業),在實質性研究過程中,我們設想將其分為三個研究小組,核心成員之間經常性地開展教學研討,交流研究心得,遇到教育研討、比賽觀摩之類的任務時,相互之間互相幫助,出謀劃策。除此之外,我們還將利用縣職教中心牽頭學校的優勢,將縣內其他中職學校吸收為課題研究成員單位,共同開展農村中職生消極情緒問題的研究,大家會聚在一起,介紹各單位的研究動態,互相學習,共同提高,不斷擴大該課題的作用與影響。

開題報告 篇9

一、課題的目的和意義:

(一)研究的目的

中等職業教育的特點是,以社會人才市場的需要為切入點,以培養學生生存技能為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那麼,中等職業教育中專業課教學活動就擔負著培養學生生存技能的重任。在計算機專業中,photoshop作為一門專業課,是目前ZUI為出名的平面設計軟體,在影象、圖形、文字、視訊、等各方面都有涉及,其很強的實用性深受用人單位的喜愛。

在多年從事該平面設計軟體的教學工作中,筆者始終把教學目標定位在:希望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能夠熟練掌握並使用photoshop進行平面設計這個技能,作為就業生存的一技之長。

(二)研究的意義

綜合國內外研究現狀來看,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上的教學方法,強調在教學情境中展開教學活動,尤其適用於操作類課程的教學活動,針對當前中職計算機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中職計算機photoshop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意義:

一是有利於提高中職學生學習計算機課程的學習效率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是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學習photoshop課程的學習技巧,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三是有利於探索出一條適合中職學校計算機業photoshop課程教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對促進中職學校學生的學習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文獻綜述(分析國內外研究現狀、提出問題,找到研究課題的切入點,附主要參考文獻,約20xx字):

(一)國內研究現狀

近年來,任務驅動教學法作為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教學方法,越來越受到廣大一線教師的普遍關注。目前國內對任務驅動教學方法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截止到20xx年11月,使用關鍵字“任務驅動教學法”在百度網頁搜尋中可以檢索到大約1,570,000個相關記錄,但大多數研究缺乏理論性、系統性,理論深度不夠。

我國教育技術學者何克抗教授提出了“教學目標分析—情境創設—資訊資源設計—自主學習環境設計—協作學習環境設計—學習效果評價設計—強化練習”的任務驅動教學過程;人民教育出版社資訊科技教育室的郭芳提出了“創設學習情景一呈現任務一講解演示一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協作完成任務—總結評價”的教學順序。北京高階教師郭善渡在<資訊科技課與“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研究中得出:“任務驅動”適用於學習操作類的知識和技能,尤其適用於學習計算機應用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任務驅動”可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能力。綜上關於“任務驅動”教學的各種研究,可以總結出“任務驅動”教學的幾點共同之處:

①任務驅動教學法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強調教學中任務情境的創設和小組的協作學習;

②新的知識點隱含在一個或若干個建立的任務情境中;③學習活動以建立的任務為中心展開教學;④任務需要有一個具體的目標指向;

⑤學生通過對任務進行分析、討論和任務的完成實現意義的建構。

(二)國外研究現狀

在國外,任務驅動教學(task-basedlearning)主要用於語言的教學。研究比較有影響的當屬janewillis,他ZUI早在1996年就在其專著<任務驅動學習框架>(aframeworkfortask-basedlearning)一書中,勾畫了一個組織教學的模型,他認為每個任務驅動教學過程都包括以下三個階段:

①前任務活動階段:介紹主題和任務;

②任務週期:完成任務,準備報告計劃,進行報告;

③語言聚焦(languagefocus)階段:分析和再練習。

香港布政司教育署在一份英語語言教學計劃中就明確指出,任務驅動教學應包含下面五個特徵:

①任務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

②任務要有一個適當的情境;

③任務要考慮學習者的思維和行為模式(modeofthinkinganddoing);

④任務活動要導向任務作品的產生;

⑤學習者在任務完成後能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整體框架。

(三)在中職課程中基於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

任務驅動教學法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取知識,可以促進學生在photoshop應用方面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與協作學習能力等綜合素質方面的發展。能適應現代社會對中職計算機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作為一種切實可行的有效的教學方法,正被廣大的一線計算機教師所認識和提倡。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為中職學校photoshop課程開展任務驅動教學提供可行性參考。

(四)參考文獻

[1]王曉豔。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課程教學中的實踐[j]。太原大學學報,20xx,(3)。

[2]徐文琦。任務驅動法在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職業教育,20xx,(11)。

[3]趙立勇。基於任務驅動的高中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情境研究[d]。長春:東北師範大學,20xx、

[4]顧豔林,王春林。photoshopcs3案例教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xx,(2)。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方法和預期目標:

(一)研究的內容

本研究的內容包括:

1、分析目前中職計算機專業photoshop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構建了基於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的中職計算機專業photoshop課程教學設計;

3、對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中職計算機專業photoshop教學中的實施與結果進行分析。

(二)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主要是以實驗法為主要研究方法,同時採用問卷調查法、文獻分析法、比較法等多種研究方法。

1、實驗法

在中職計算機專業photoshop課程中實施“任務驅動”教學實踐活動,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ZUI後對實踐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得出相關實驗的科學結論。

2、問卷調查法

通過在中職計算機專業photoshop課程中實施“任務驅動”教學實踐活動,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編制<關於任務驅動下photoshop學習效果調查問卷>。從任務驅動教學對學生學習興趣和態度、學習方法、學習能力等三方面的所起的作用進行了調查。

3、文獻分析法

通過文獻研究對任務驅動教學在photoshop教學中的實用性進行分析後,根據任務驅動教學和photoshop課程本身的特點,同時採用現代教學論的理論設計出教學流程和相關的教學方法及教學策略。

4、比較法

隨機選取同年級的兩個學情相似的班級作為實驗班和對照班,兩個班級同時開設相同的photoshop課程,使用同一出版社出版的相同教材,由同一教師任教。在實驗班實施“任務驅動”教學實驗,對照班則採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方法,通過對實驗班與對照班的橫向對比,進行分析得出科學的結論。

(三)預期的目標

1、創造性成果

本研究針對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photoshop課堂教學而進的,通過本次教學實驗筆者認為在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photoshop課堂教學中運用任務驅動模式,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利於促進教師職業能力的發展,有利於促進photoshop課堂教學效果。

2、ZUI終成果表現形式

①完成photoshop能力型教材一本;

②在中職課程中基於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論文一篇;

③完成5個比較優秀的任務驅動教學設計案例;

④爭取發表論文一篇。

四、所需儀器裝置、材料情況:

(一)所需儀器裝置:電腦機房

(二)所需材料情況:網上搜索、potoshop書籍、案例光碟

開題報告 篇10

一、本課題的目的和意義: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迅速發展網路已逐漸深入人心,更是成為繼報刊、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之後而迅速興起的一新的傳媒介質,網路宣傳已成為眾多宣傳手段的重中之重,各種各樣的網站也就應運而生。為宣傳企業而製作的公司網站、可進行網上購物的電子商務網站、能及時瞭解到天下事的新聞網站、方便學習的教育網站,充斥著我們的視野,滿足著我們的需要。網站的規劃與建設,已悄然被許多人擺到了首要的位置上。

當今的人們,如果依然依靠傳統的方式展示自己已經不能滿足現在人們的需要,所以做一個網站就成為人們一件十分有意義並有興趣去做的事情。利用企業網站我們可以讓全國,甚至全世界的人們有機會知道自己的公司。

二、本課題研究的難點

規劃並建設好一個企業網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規劃好這個網站就不容易。因為是企業網站,所以要求要比其它型別的網站更加獨具匠心,有獨特的眼光。這就規劃者有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根據自己的要求網站的風格佈局、色彩搭配和大體輪廓,並確立網站的欄目、內容。其次,網站製作者將要根據前一點安排整個頁面文字圖片的佈局,這就要求設計者對網頁製作具有相當的水平,美工、排版能力要強。再者,企業網站需要實現的動態及時更新等功能要求網站製作程式設計師有良好的程式設計基礎,在網路程式語言ASP、PHP、JSP或Asp.net等中選擇來進行網站管理後臺的編寫並與前臺掛鉤並通過更新資料庫來實現網站的更新。當然,選擇的程式語言也要與網站伺服器平臺所支援的技術相符合。這就要求在配置伺服器或是購買虛擬主機時根據需要來進行配置或選擇。ZUI後,網站安全性也是一個重中之重,在如今黑客當行、病毒當道的互聯時空,網站的安全猶為重要。

三、本課題研究要解決的問題

規劃並建設好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企業網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規劃好這個網站就不容易。這要求網站規劃者熟悉企業的情況,並確立網站的欄目、內容。其次,網站製作者將要根據網站的規劃書來確定網站的風格、佈局、色彩搭配等,這就要求設計者對網頁製作具有相當的水平,美工、排版能力要強。再者,企業網站需要實現的動態及時更新等功能要求網站製作程式設計師有良好的程式設計基礎,在網路程式語言ASP、PHP、JSP或Asp.net等中選擇來進行網站管理後臺的編寫並與前臺掛鉤並通過更新資料庫來實現網站的更新。當然,選擇的程式語言也要與網站伺服器平臺所支援的技術相符合。這就要求在配置伺服器或是購買虛擬主機時根據需要來進行配置或選擇。ZUI後,網站安全性也是一個重中之重,在如今黑客當行、病毒當道的互聯時空,網站的安全猶為重要,否則,功虧一簣! 這就要求配置伺服器或選擇虛擬主機時的謹慎以及編寫網站管理後臺的注意。

四、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及內容

1、本課題研究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具有特色的企業網站。

課題的內容是:

在這個課題中,主要是用於公司相關資訊的介紹,以及相關的產品內容的介紹。方便他人的瞭解。它的內容主要包括對網站前臺的設計及製作,包括企業網站的 logo設計,佈局的設計,網站頁面的製作、片頭動畫及頁面動畫的設計製作、註冊登陸系統以及各連結和相關技術的開發等。在這裡,我將以製作某企業網站為例,具體闡述個人網站的製作過程。

製作網站過程:

1、網頁美工

用photoshop CS 製作頁面效果圖片,搭配好顏色,設計好版式,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網站的頁面更具有整體性和美觀性,色調搭配及版面的設計都可以通過photoshop CS這個強大的圖片處理軟體來完成,這樣設計出來的網頁不論是從美工還是從版式上都是一流的。

2、導航條和文字圖片的佈局

用DreamweaverMX和FlashMX設計製作導航條,同時對文字圖片進行調整。具體的就是文字的大小、字型以及圖片的格式、大小進行調整。

3、超連結其動態設計

用用DreamveaverMX建立超連結使整個網站能夠自由地相互關聯,使瀏覽者能夠方便地到達所需要的網頁。另外,本網站還可以進行註冊,利用ASP與Access相連使網站變為動態網站。

五、課題研究進展計劃

第一週到四周 完成畢業設計開題報告

第五週 調研,準備各種參考資料、充實所需知識

第六週 查閱相關書籍資料,提出可行性的設計方案

第七到十六週 具體設計與製作工作

第十七週 文件的生成與整理,指導教師修改

第十八週 畢業設計論文的相關資料的蒐集

第十九周 完成畢業論文撰寫

六、參考文獻

書名 編著 出版社 出版日期

《網頁設計典型技巧》 Time創作室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xx年10月

《ASP動態網站開發畢 劉瑞斯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xx年3月

《ASP+Access 組建動態網站例項精講》 龍馬工作室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xx年6月

開題報告 篇11

一、 本課題的研究目的和意義

在當今的媒體上,我們經常看到“醫鬧”現象的發生:患者家屬圍堵醫療機構,毆打甚至殺害醫護人員,甚至在醫療機構滯留患者的屍體或者設定靈堂等等。 醫患關係本是魚水共存、脣齒相依的關係,醫患雙方的利益應該是統一的,但隨著社會發展的步伐加快,人們的權利意識逐漸增強,醫療糾紛越來越多,醫患關係越來越緊張,種種暴力事件也是時有發生。因此,通過法律途徑妥善處理醫療糾紛,對於減少醫療暴力事件的發生、緩解醫患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醫療糾紛案件專業性強、爭議大、矛盾突出,是司法實踐的熱點和難點,所以需要我們付出更大的努力去解決這一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

法諺有云:“舉證責任分配是民事訴訟的脊樑。”舉證責任分配問題自然受到人們的格外關注。舉證責任的分配關係到醫患雙方實體權利能否實現,關係到醫患雙方在訴訟中的勝敗,因此,如何在醫患雙方之間合理地分配舉證責任,如何讓醫患雙方公平的承擔舉證責任,是醫療侵權訴訟的焦點之所在。

所以,我選擇了“醫療糾紛制度舉證責任分配製度”作為我的論文主題。對於此篇論文,我打算從我國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分配的發展階段入手,比較國外的舉證責任分配製度,找出我國現在實施的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制度不足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完善我國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分配製度的建議。只有合理的分配醫療糾紛中的舉證責任,才能公平公正的解決醫療糾紛,緩解醫患之間的矛盾,構建和諧社會。

二、 本課題的主要研究內容(提綱)

對於本文,擬從我國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分配的發展階段入手,比較國外的舉證責任分配製度,找出我國現在實施的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制度不足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完善我國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分配製度的建議。

提綱如下:

一、我國醫療糾紛中舉證責任分配的發展階段

(一)第一階段:舉證責任由患者承擔

(二)第二階段:舉證責任由醫療機構承擔

(三)第三階段:區分型別劃定舉證責任制度

二、外國醫療糾紛中舉證責任分配製度

(一)過錯原則——專家責任體系

(二)“說明責任”分配

(三)過失大概推定原則

(四)表見證明規則——生活經驗法則

三、現階段我國區分醫療糾紛型別劃定舉證責任制度中存在的問題

(一)醫療糾紛型別的劃分

1.學理上醫療糾紛型別的劃分

2.立法上不同歸責原則下醫療糾紛型別的劃分

(二)不同醫療糾紛型別下舉證責任的劃分及其缺陷

1.醫療技術損害糾紛舉證責任的劃分及缺陷

2.醫療倫理損害糾紛舉證責任的劃分及缺陷

3.醫療過程中的產品質量損害糾紛舉證責任的劃分及缺陷

四、完善我國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制度

(一)舉證責任緩和制度的充分適用

(二)專家輔助鑑定制度的建立

(三)降低醫療風險制度的立法完善

三、 文獻綜述(國內外研究情況及其發展)

(一)我國關於醫療糾紛中舉證責任分配的研究

我國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分配製度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xx年4月1日《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施行之前的“誰主張,誰舉證”階段;第二階段, 20xx年4月1日以後至 20xx年6月30日以前的“舉證責任倒置”階段,醫方就醫療行為沒有過錯及沒有因果關係進行舉證;第三階段,20xx年7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施行以後,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實行區分型別確定舉證責任的制度,一般由患者證明醫方存在過錯,醫方在特定情況下就醫療行為沒有過錯進行舉證。就目前我國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實行區分型別確定舉證責任的制度也存在著學歷上的分類與立法上的分類的分歧,以至於在舉證責任分配上也存在分歧。

(二)外國關於醫療糾紛中舉證責任分配的研究

外國醫療糾紛中舉證責任分配使用比較廣泛地有以下幾種型別:

1、歐洲大部分國家將醫療行為責任歸入專家責任體系。專家責任的核心要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專家責任基於其專業的特殊性和技術性被賦予了高於一般人的注意義務;另一方面,專家只負過程義務,而不負結果義務。

2、目前英美法院主要採用“說明責任”分配法則。在事實說明自己法則之下,原告無須對被告的過失行為舉出直接證據,僅需依據情況證據,基於普通常識判斷,即可推論被告過失存在及被告行為與原告之損害間具有因果關係,而令被告負責。

3、在日本的醫療損害賠償糾紛訴訟程式中,司法實務中經常引用“過失大概推定”原則作為醫患雙方舉證責任分配的指導原則。

4、德國的醫療糾紛訴訟程式中一般適用“表見證明”理論來分配舉證責任,其主要源自英美法上的“事實本身說明過失”原則。

四、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本文以合理的分配醫療糾紛中的舉證責任為目的,通過了解我國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分配的發展以及外國對該問題的研究,探討了現階段我國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分配製度的不足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完善相關問題的建議。你解決的關鍵問題有以下幾點:

1.不同根據下我國醫療糾紛型別的劃分

2.現階段我國區分型別劃定舉證責任制度存在的缺陷

3.如何完善我國區分型別劃定舉證責任制度

五、 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通過了解我國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分配發展的各個階段以及外國關於此問題的一般研究及規定,分析了我國現階段區分醫療糾紛型別劃定舉證責任制度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完善我國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分配製度的建議,以期待達到公平公正的解決醫療糾紛,緩解醫患之間的矛盾,構建和諧社會的目的。

本文多采用調查法對我國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分配發展的各個階段以及外國關於此問題的一般研究及規定做了初步的瞭解和學習,利用文獻研究法對我國現階段區分醫療糾紛型別劃定舉證責任制度存在的缺陷進行了研究,大量掌握相關知識,為提出完善建議提供了知識基礎。

六、 本課題的進度安排

1、第1周(20xx年2月24日—2月28日)開題答辯並完成開題報告。

2、第2—12周(20xx年3月3日—5月16日)完成論文一稿,並於20xx年4月25日(第九教學周)前完成畢業設計中期檢查表。

3、第13周(20xx年5月19日—5月25日)完成論文二稿。

4、第14周(20xx年5月26日—6月1日)完成論文三稿。

5、第15周(20xx年6月2日—6月8日)論文定稿。

6、第16周(20xx年6月9日—6月13日)論文答辯和畢業鑑定。

七、 參考文獻

1、陳聰富:《美國醫療過失舉證責任之研究》,載朱柏鬆等:《醫療過失舉證責任之比較》,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xx 年。

2、陳剛:《證明責任法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xx。

3、王澤鑑:《侵權行為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xx。

4、強美英:《醫療損害賠償責任分擔研究》,北京: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xx 年。

5、德〕萊奧·羅森貝克:《證明責任論—以德國民法典和民事訴訟法典為基礎撰寫》,莊敬華譯

6、楊立新:《<侵權責任法>改革醫療損害責任的成功與不足》,《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xx 年

7、彭秋紅:《我國醫療侵權舉證責任分配研究》,山東大學 20xx 年碩士學位論文。

8、代全喜:《醫療糾紛訴訟舉證責任分配研究》,上海交通大學 20xx 年碩士學位論文。

開題報告 篇12

題 目:Jane Austen's Views of Marriage Reflected in Emma

簡•奧斯丁婚姻觀在《愛瑪》中的體現

1. 結合畢業設計(論文)課題任務情況,根據所查閱的文獻資料,撰寫1500~20xx字左右的文獻綜述:

簡•奧斯汀,1775年出生於英國的斯蒂文頓,是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英國文壇的一顆耀眼的明星,她以對鄉村生活以及戀愛和婚姻習俗的略帶諷刺的描寫而。簡•奧斯汀對於中國讀者來說並不陌生,《傲慢與偏見》是她的一部ZUI廣為人知的作品。然而,她的另一部作品《愛瑪》,在我國卻還沒有那麼廣泛的讀者。隨著近年來原著,譯本等的出版和推廣,它才逐漸被越來越多的讀者所瞭解。簡•奧斯汀終生未婚,但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愛情和婚姻作為主題,這使得後人對她的婚姻觀充滿了好奇和興趣。《愛瑪》就是以婚姻作為議題來展開情節,這也是作者對這部作品產生興趣的主要原因。

作品主人公愛瑪•伍德豪斯是居住在海博利村的一個很早熟的二十歲的姑娘,她雖然堅信自己會獨身,但還是認為自己很有做媒的天分。小說的敘述者用強調愛瑪的好運氣來介紹愛瑪:“端莊、聰明、富有,家庭安逸、生性快樂”(Austen, 1981: 3),愛瑪“在世上過了將近二十一年,還沒遇到什麼讓她煩惱或生氣的事”(Austen, 1981: 3)。但是敘述者也提醒我們,愛瑪有點兒“自行其是,性格中有點兒自視甚高”(Austen, 1981:3)。伴隨著愛瑪的錯誤和自我認識的發展,她對自己做媒能力錯位的自信和她對愛的矯情的恐懼構成了小說的焦點。奧斯汀曾預言愛瑪會成為“一個除了我別人不會很喜歡的人物”(1981:1)。但奧斯汀的大多數讀者都證明她是錯的。

以往對這部作品的分析研究一般可以歸為以下幾大類:研究女主人公愛瑪的性格特徵,愛瑪的形象分析,該作品的主題,鋼琴在這部小說中的象徵意義,不同翻譯版本的比較和與其主題相同的《傲慢與偏見》進行比較等。

鄧軍(20xx)認為,富家小姐愛瑪•伍德豪斯與青年才俊奈特利ZUI終喜結良緣,這樁門當戶對的婚姻,既迎合了資產階級對婚姻的態度,考慮到了門第觀念,男女雙方又有浪漫愛情,毫無疑問這婚姻是美滿的。這正反映了簡•奧斯汀在她ZUI成熟的作品中ZUI成熟獨到的婚姻觀。她認為美滿的婚姻首先是要認清對方的人品性格, 在愛情的基礎之上,男女雙方相互尊重, 情投意合, 這樣的婚姻才會幸福而長久。另一方面, 她也認為婚姻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 同時, 門第觀念在婚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但婚姻不能完全依靠金錢財產、地位和門第觀念來維繫, 更不能一味地注重外表和不切實際地迷戀於“浪漫愛情”, 否則只會自釀苦酒(118-119)。蔡威認為,在當時的婚姻關係中,社會習俗推崇男性對女性持主動、積極的追求態勢,女性則矜持地保持著被追求的地位。然而,愛瑪對婚姻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在追求愛情上,愛瑪也不完全是被動的。她多次與奈特利交談,漸漸地兩人對某些事、某些人的看法越來越一致。說明愛瑪大膽追求與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敢於追求選擇愛人和把握自己命運的自由。作者以此明確呼籲社會對男女平等權力的承認並表明自己的婚姻觀:“正當的婚姻關係應當是雙方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的結合。”小說女主人公愛瑪的叛逆性形象和她對愛情的獨特理解與追求,反映了作家追求新型女性形象以愛情為基礎的婚戀觀(20xx:68-70)。盧愛芝,於複選和王淑梅認為在這部小說中,“灰姑娘”簡•費爾法克斯ZUI終決定嫁給弗蘭克•丘吉爾。奧斯汀延承了灰姑娘的程式,她有意倒換了故事中的人物,從而更深刻地挖掘了這一主題的潛在意義。因此,可以說這本小說是灰姑娘主題大膽創新的一種變體。奧斯汀的婚姻觀和當時的流行觀念是不一致的。她認為,正當的婚姻關係應當是雙方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的結合(20xx: 58-61)。

作者發現這些研究往往從作品主題及故事情節和對主人公的分析出發進行討論,進而總結出簡•奧斯汀的婚姻觀,缺乏對奧斯汀婚姻觀的深刻剖析和描述,也較少涉及《愛瑪》中的一些能夠反映出其婚姻觀特徵的細節。深入分析簡•奧斯汀婚姻觀所包含的內容以及其在小說《愛瑪》中的體現有利於讀者更好的瞭解奧斯汀的婚姻觀,同時更好的讀懂《愛瑪》。

《愛瑪》是奧斯汀六部小說中ZUI成熟的作品,主要描寫了中產階級婦女和鄉紳之間各種型別的愛情生活和婚姻糾葛。作為一名女性作家,奧斯汀不僅在這部作品中描述了一整套愛情婚姻觀,而且還對當時婦女的婚姻發表了她自己獨到的見解。

在本篇論文中,作者將結合英國當時的社會形態和背景,聯絡小說的情節並列舉相關人物的例項,從社會階級、女性意識、簡•奧斯汀的價值觀這三個方面出發,深層次的剖析和研究簡•奧斯汀的婚姻觀在小說《愛瑪》中的體現。

參考文獻:

Austen, Jane. Emma [M].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1.

Austen, Jane. Emma [M]. 愛瑪. tr. 孫致禮. 南京: 譯林出版社, 20xx.

Craik, W. A. Jane Austen: The Six Novels [M]. London: Methuen, 1979.

Odmarb, John. An Understanding of Jane Austen's Novels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2.

Tanner, Tony. Jane Austen [M].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87.

Williams, Michael. Jane Austen: Six Novels and Their Methods [M]. London: Macmillan LTD, 1986.

蔡威. 《愛瑪》的女性意識解讀[J]. 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xx(2): 68-70.

陳豔玲﹠劉利坤. 奧斯丁小說中的女性意識[J]. 黑龍江社會科學, 20xx(3): 107-108.

鄧軍. 論簡•奧斯汀《愛瑪》中的女性婚姻觀及其成因[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xx(6): 118-119.

盧愛芝,於複選. 從《愛瑪》看簡•奧斯汀小說中的灰姑娘主題[J]. 萊陽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xx(3): 58-61.

蘇世芬. 19世紀英國女性的代言人[J].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xx(3): 45-47.

王紅麗. 愛瑪形象的女性意識解讀[J]. 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xx(3): 123- 125.

朱虹. 奧斯丁研究[M]. 北京: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85.

2. 畢業設計任務要研究或解決的問題和擬採用的方法:

在本篇論文中,作者將結合英國當時的社會形態和背景,聯絡小說的情節並列舉相關人物的例項,從社會階級、女性意識、簡•奧斯汀的價值觀這三個方面出發,深層次的剖析和研究簡•奧斯汀的婚姻觀在小說《愛瑪》中的體現。

開題報告 篇13

課題題目中學生吸菸的危害。

指導教師王玉娜

課題組成員劉格言,嚴曉靜,劉洋,溫曉曉,韓喜輝,姜琪等

相關課程研究方法

課題提出背景說明:

在學校可見有時能夠看到有個別學生又抽菸的現象,吸菸有害健康,於是調查一下學生抽菸的現象。

研究課題的意義和價值:

瞭解抽菸於海健康,讓同學們遠離香菸。

任務分工:

劉格言負責活動記錄、資料保管的整理、陳述報告;嚴曉靜,劉洋負責上網及圖書館查資料、寫報告;韓喜輝,姜琪等同學負責訪問學生。

活動步驟:

一、上網、上圖書館查詢相關資料。

二、訪問學生抽菸的現象

三、瞭解抽菸危害狀況。

四、整理資料、撰寫調查報告。

研究內容:中學生吸菸的危害。

可行性分析:

圖書資料、各類科學書籍、相關報刊、實驗室裝置。交通工具、公交車、其他:電腦網路

預期成果:調查報告

呈現形式:文字、圖片

指導老師意見:

調查效果好

簽名:王春政10月9日

可能存在的問題:對抽菸學生調查可能遇到障礙。

開題報告 篇14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格式注意事項

摘要課題方案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環節,能為研究者提供明確而可操作的程式。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課題方案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目的意義、實施計劃、預期成果等部分。課題方案一般以表格形式呈現。撰寫課題方案時要注意科學性、可行性和過程性。

課題方案的制定是課題研究的必要條件,不僅為研究者提供了明確的、可操作的程式,而且為這些程式的操作提供可靠的方法,是課題研究的“藍圖”。科學研究是一個廣泛收集資訊,並通過分析、加工、處理得出有助於認識、解決相應問題的結論過程。由於師生的知識結構和科學素養的限制,對課題研究往往停留在經驗層次上,而忽略了科研的根本環節(資訊的即時收集、分析、加工和處理工作)。因此,重視課題方案的設計,對於保證研究的規範性,提高科學研究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課題方案的內容

課題方案包括研究背景、目的意義、成員分工、實施計劃、可行性論證、預期成果及其表達形式等,其中實施計劃是課題方案的主要部份。

研究背景即提出問題,闡述為什麼要研究該課題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論背景和現實需要。還要綜述國內外關於同類課題研究的現狀:①人家在研究什麼、研究到什麼程度?②找出你想研究而別人還沒有做的問題。③他人已做過,你認為做得不夠(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④別人已做過,你重做實驗來驗證。

目的意義是指通過該課題研究將解決什麼問題(或得到什麼結論),而這一問題的解決(或結論的得出)有什麼意義。有時將研究背景和目的意義合二為一。

成員分工應是指課題組成員在研究過程中所擔負的職責。

實施計劃是課題方案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時間安排等。研究內容是指可操作的東西,一般包括幾個層次:⑴研究方向。⑵子課題(數目和標題)。⑶與研究方案有關的內容,即要通過什麼、達到什麼等等。研究方法要寫明是文獻研究還是實驗、調查研究?若是調查研究是普調還是抽查?如果是實驗研究,要註明有無對照實驗和重複實驗。實施計劃要詳細寫出每個階段的時間安排、地點、任務和目標、由誰負責。若外出調查,要列出調查者、調查物件、調查內容、交通工具、調查工具等。如果是實驗研究,要寫出實驗內容、實驗地點、器材。實施計劃越具體,越容易操作。

可行性論證是指課題研究所需的條件,即研究所需的資訊資料、實驗器材、研究經費、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技能及教師的指導能力。另外,還應提出該課題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還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學校和老師幫助等等。

預期成果一般是論文或調查(實驗)報告等形式,。成果表達方式是通過文字、圖片、實物和多媒體等形式來表現。

2、課題方案的格式

一般用表格形式呈現,也可用其它方式表達(詳見附件:研究性學習課題“寵物熱對社群生活的影響”的課題方案)。

3、撰寫課題方案的注意事項

一要注意可行性。課題方案要詳細、明瞭,研究方法和步驟要具備可操作性。實施計劃要寫得具體、翔實,各研究階段時間安排要合理、充裕,課內時間一般用於選題、蒐集資料、交流展示,而調查、實驗、材料處理、論文撰寫儘量安排在課外;若是實驗研究要考慮重複實驗,以排除偶然因素的干擾。研究方法的選擇要根據課題內容、學生認知水平及教師的指導能力來確定。資料蒐集和實驗儘量在校內完成。

二要注意科學性。課題方案要體現出立意新穎、結構嚴謹、行文流暢等特點。提出問題和目的意義要與預期結果相吻合;方案中各部分切忌張冠李戴;獲得的資訊資料和提出的觀點要客觀真實,經得起推敲。

三要注意過程性。整個研究過程必須在課題方案中體現出來,如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驟(選題→開題→資料蒐集→實施→結題→交流展示→研究後反思)和預期結果等等。

開題報告 篇15

1 引言

在 Internet 快速發展的今天,網際網路已成為了人們快速獲取、釋出和傳遞資訊的重要渠道,它 在人們工作和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網站建設在 Internet 應用上的地位是顯而易見的,它 已成為政府、企事業單位資訊化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倍受人們重視。 該設計正是網際網路與社會生活之間緊密關係的體現。萬峻軟體開發有限公司成立十多年以來, 網站不夠完善,至今未開發招聘資訊釋出、客戶留言管理這兩大塊功能。該設計完善了公司原有的 網站功能,可展示公司簡介、公司業務、新聞動態、解決方案、成功案例、招聘資訊、客戶留言、 管理員工作等系列內容的介紹。其它公司可以通過公司簡介、公司業務、新聞動態、解決方案、成 功案例等了解公司的實力,尋求合信意向和合作機會;應聘者可以通過招聘資訊及時瞭解公司對人 才的需求,結合自身情況進行工作的選擇;使用者可以利用客戶留言經濟而又快捷地與其它使用者及公 司負責人交流、溝通,瞭解各自的意向和需求以及為公司積極地提供合理化建議。

2 系統分析

2.1 使用者需求分析

要建設一個公司網站,不僅僅是實現它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滿足公司意向和各類使用者的需求, 通過悉心的聽取公司領導的建議以及對公司全體員工、各企業和找工作的群體等的調查,將這些意 見和建議歸結為以下分析:首先,考慮到這個網站的建立是為了方便大多數使用者,要求網站的內容

儘量全面,所以設計本網站首頁時儘量就將公司的亮點體現出來;其次,考慮到面對的使用者是大多 數企業和應聘者,就要求網站要做的新穎,能吸他們的目光;ZUI後,本網站要接受使用者的提問、交 留及意見,所以設計過程中特意設計了“客戶留言”這一欄,達到公司和使用者的互動,體現網站的 整體效果。

2.2 2.2 本系統的功能需求分析

本系統應有以下幾個重要的功能需求 公司簡介:介紹公司的成立時間、規模、機構設定等。 公司業務:介紹公司目前所做的業務以及發展中的業務。 新聞動態:釋出ZUI近新聞,主要是公司的業務拓展方面、公司ZUI近取得的成就,公司整體的發 展方向等。 解決方案:對各行業,各類問題做出先進的解決方案。 成功案例:對外展示公司做過的成功專案,從而展示公司的先進技術和實力。 招聘資訊:介紹公司目前缺乏的人才,空缺的崗位。 客戶留言:客戶可以在上面發表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客戶與客戶之間,客戶和公司管理員之間 進行互相交流。 管理員工作:招聘資訊的釋出;公司業務、新聞動態、解決方案、成功案例,這幾部分的釋出、 修改、刪除;留言及回覆裡部分內容的刪除,對這些內容進行管理。

2.3 2.3 可行性分析

(1) 技術性可行性 就目前的資料庫開發與管理來看,對於中、小型資料庫系統,Asp.net 與 SQL SERVER 20xx 的結合使用更有利於資料庫將來的擴充套件 。它們為使用者提供了操作方便、簡單的友好使用者介面和強 大的資料庫操作功能和簡潔明瞭的資料庫介面,適合於目前普遍的微機上使用。 SQL Server 20xx 是一個用來進行資料管理與資料設計實現的工具。在 SQL Server 20xx 中,用 戶可以根據自己實際的需要,建立一個包含有各種資料資訊的資料庫,並且在該資料庫中儲存各種 所需的資料 。 Asp.net 是統一的 Web 應用程式平臺,它提供了為建立和部署企業級 Web 應用程式所必需 的服務,完全基於模組與元件,具有更好的可擴充套件性與可定製性,提供給 web 開發人員更好的靈活 性, 有效縮短了 web 應用程式的開發週期,為能夠面向任何瀏覽器或裝置的更安全的、更強的可 升級性和更穩定的應用程式提供了新的程式設計模型和基礎結構。

Visual Studio 20xx 作為前臺開發工具,引入了 250 多個新特性,整合了物件、關係型資料、XML 的訪問方式語言更加簡潔, 其中設計器中可以實時反映變更,XAML 中智慧感知功能可以提高開發 效率。同時 Visual Studio 20xx 支援專案模板、偵錯程式和部署程式。它可以高效開發 Web 應用, 集 成了 Asp.net AJAX 1.0,包含 Asp.net AJAX 專案模板,它還可以高效開發 Office 應用和 Mobile 應用。

(2) 操作可行性 本系統採用了人機互動介面, 操作簡便, 易於使用。 快速開發、 除錯和資料轉換。 SQL Server 20xx 帶有互動式調節和除錯查詢、從任何資料來源快速移動和轉化資料 、以及按 Transact-SQL 方式定義 和使用函式等功能。可以從任意 Visual Studio 工具以視覺化方式設計和編寫資料庫應用程式 。

使用 SQL Server 20xx,可以很容易地在企業資源旁邊集中管理資料庫。可以在保持聯機的同時 輕鬆地在計算機間或例項間移動和複製資料庫

3 系統設計

3.1 網站總體設計

根據需求分析,該網站設計了以下幾個主要的功能模組: ◇許可權的設定 該網站的後臺資料庫的維護只有管理員有訪問許可權。管理員可以登入到後臺實現對資料庫中數 據的修改。 ◇客戶留言管理 該部分作為一個資訊交流及反饋的平臺,使用者可以將自己的想法、需求寫在這部分裡面,其它 使用者及管理員可以通過回覆留言達到使用者與使用者、使用者與管理員之間的交流。同時,管理員可以根 據需要檢視和刪除某些留言及回覆。 ◇資訊的更新 由於這個網站主要是方便使用者瀏覽ZUI新的資訊動態,所以在每個頁面的設定中,將ZUI新資訊設 置到首條,主要體現在新聞動態、公司業務、解決方案、成功案例裡。 ◇資訊的編輯 這部分主要體現在招聘資訊裡,是通過後臺實現的,主要是對資料庫裡面記錄的新增、刪除、 修改, 從後臺直接將ZUI新的資料新增到招聘資訊欄的資料庫裡, 在前臺的招聘資訊裡就會得到更新, 顯示ZUI新內容。

3.2 網站總體功能模組圖 3.2 網站 總體功能模組圖

根據網站總體設計,本網站的設計主要由前臺和後臺兩大部分構成。前臺設計主要功能是提供 給使用者一個直觀、明瞭的資訊瀏覽頁面,後臺主要實現資訊的管理。總體功能模組圖如圖 1 所示: 山西萬峻計算機軟體開發有限公司網站

前臺

後臺

公 首 頁 司 簡 介

公 司 業 務

新 聞 動 態

解 決 方 案

成 功 案 例

招 聘 信 息

客 戶 留 言

用 戶 登 錄

信 息 查 詢

信 息 添 加

信 息 修 改

信 息 刪 除

網站整體功能模組圖

3.3 資料庫分析 3.3 資料庫 分析 本網站主要涉及到的 3.3.1 本網站主要涉及到 的 若干個實體在這裡建了 5 張表,具體如下:

管理員資訊列表(WJ_User 表) :{使用者編號,使用者名稱,密碼,暱稱,聯絡電話} 用於記錄管理員使用者資訊,其中使用者編號為主鍵,作為標識。 新聞列表(WJ_Article 表) :{文章編號,標題,建立日期索引列查詢塊,作者,來源,內容, 欄目分類 ID} 用於記錄公司業務、新聞動態、解決方案、成功案例裡的內容,因為這四頁都是動態的,模式 相同,所以可以放在一張表中。其中文章編號為主鍵,作為標識。用 AType(欄目分類 ID)區 別放入的是哪一類內容。AType1 對應公司業務,AType2 對應動態新聞,AType3 對應解決方案, AType4 對應成功案例。 留言資訊表(WJ_Mess 表) :{留言人編號,留言人姓名,標題,時間,內容} 用於記錄留言人及留言內容等資訊,其中留言人編號為主鍵,作為標識。 單篇固定文章表(WJ_News 表) :{單篇文章編號,標題,內容} 用於記錄公司簡介、招聘資訊、頁面底部裡的內容,因為這三項是靜態的,直接在編輯框裡對 內容進行修改、刪除,模式相同,所以可以放在一張表裡。其中單篇文章編號為主鍵,作為標 識。 留言回覆表(WJ_Mess2 表) :{回覆人編號,回覆人姓名,日期,內容,留言外來鍵(確定回覆 是屬於哪條留言的) } 其中回覆人編號為主鍵,作為標識。之所以不可以和留言表合在一塊,是因為一條留言可 以有多條回覆,不能放在一張表中。在留言回覆表中用留言外來鍵(Mid)對應著留言資訊表留言人 編號(Mid) ,這樣,可以記錄一條回覆是為哪一條留言所回覆的。

3.3.2 各實體的物理結構

(1) 管理員資訊表如表 1 所示: 表 1 管理員資訊表(WJ_User 表) 列名 UId UserName Passwd NickName Tele 資料型別(精度範 圍) int(4) varchar(20) varchar(20) Nvarchar(10) varchar(20) 空/非 空 非空 非空 非空 允許空 允許空 主鍵 使用者編號 使用者名稱 密碼 暱稱 聯絡電話 約束條件 備註

(2) 新聞列表如表 2 所示: (3) 留言資訊表如表 3 所示: (4) 單篇固定文章表如表 4 所示: (5) 留言回覆表如表 5 所示:

表 2 新聞列表(WJ_Article 表) 列名 AId ATitle AData AAuth ASource ABody AType 資料型別(精度範 圍) int(4) nvarchar(50) nvarchar(30) nvarchar(20) nvarchar(50) Ntext(16) int(4) 空/非 空 非空 非空 非空 允許空 允許空 非空 非空 主鍵 文章編號 標題 建立日期索 引列查詢塊 作者 來源 內容 欄目分類 ID 約束條件 備註

表 3 留言資訊表(WJ_Mess 表) 列名 MId UserName MTitle MData MBody 資料型別(精度範 圍) int(4) varchar(20) nvarchar (50) varchar (30) Ntext(16) 空/非 空 非空 非空 允許空 非空 非空 主鍵 留言人編號 留言人姓名 標題 時間 內容 約束條件 備註

表 4 單篇固定文章表(WJ_News 表) 列名 NId NTitle NBody 資料型別(精度範 圍) int(4) Nvarchar(50) Ntext(16) 空/非 空 非空 允許空 允許空 主鍵 單篇文章編號 標題 內容 約束條件 備註

表 5 留言回覆表(WJ_Mess2 表) 列名 MId2 UserName MData2 MBody2 MId 資料型別(精度範 圍) int(4) varchar(20) varchar(30) Ntext(16) Int(4) 空/非 空 非空 非空 非空 非空 非空 主鍵 回覆人編號 回覆人姓名 日期 內容 留言外來鍵 約束條件 備註

4 系統實施

4.1 4.1 執行要求的硬體配置

◆ 記憶體:512MB 以上。 ◆ 硬碟:20G 以上硬碟空間。 ◆ 系統的執行解析度為 1024×768。

4.2 4.2 執行要求的軟體配置

◆ 作業系統:Windows 20xx 以上 ◆ 伺服器:IIS 5.0 以上 ◆ 資料庫系統: Microsoft ◆ 瀏覽器:IE 6.0 以上 SQL Server 20xx 以上

4.3 4.3 主要功能實現 前臺主要功能模組介紹 4.3.1 前臺 主要功能模組介紹

(1)主介面,如圖 2 所示: 使用者直接點開網站就可以進入到主介面,即網站首頁。在頁面上方有公司簡介、公司業務、新 聞動態、解決方案、成功案例、招聘資訊、客戶留言這幾大塊,分別點選各個按鈕可進入相應的分 頁。在左下方為解決方案和成功案例。解決方案是為同行業的疑難問題提出合理的方案,成功案例 是公司有突破性成就的案例,這兩部分做為公司的核心,所以放在首頁。右下方為新聞動態和公司 業務,方便使用者及時瞭解公司動態和ZUI近新增的業務。

圖 2 網站首頁 (2)公司簡介頁面,如圖 3 所示: 點選公司簡介按鈕即進入公司簡介頁面,該頁面主要介紹公司的成立時間、規模、註冊資金、 機構設定等內容,幫助使用者瞭解公司。

圖 3 公司簡介頁面圖 (3)公司業務頁面,如圖 4 所示: 點選公司業務按鈕即進入公司業務頁面, 該頁面主要介紹公司目前所做的業務以及發展中的業 務。其中所列出的所有業務按時間降序排列,前面的為ZUI近新增的業務,方便使用者瀏覽。 在該頁面點選解決方案按鈕即進入解決方案頁面,是對各行業,各類疑難問題作出合理性的解 答。 在該頁面點選成功案例按鈕即進入成功案例頁面, 對外展示公司做過的成功專案, 從而展示公司 的先進技術和實力。

圖 4 公司業務頁面圖

(4)新聞動態頁面,如圖 5 所示: 點選新聞動態按鈕即進入新聞動態頁面,在本頁面釋出ZUI近新聞,主要是公司的業務拓展方 面、公司ZUI近取得的成就,公司整體的發展方向等。其中所列出的所有新聞按時間降序排列,前 面的為ZUI近的新聞。

圖 5 新聞動態頁面圖

(5)招聘資訊頁面,如圖6所示: 點選招聘資訊按鈕即進入招聘資訊頁面,該頁面主要介紹公司目前缺乏的人才、空缺的崗位、每 個崗位需要的人數、對應聘者的要求、公司人事部的聯絡方式、聯絡人、應聘的具體流程等。

圖 6 招聘資訊頁面圖 (6)客戶留言頁面,如圖7所示: 點選客戶留言按鈕即進入客戶留言頁面, 客戶可以在上面發表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客戶與客戶之

間,客戶和公司管理員之間進行互相交流。 如果使用者想要留言可以分別在圖7中留言人、標題、內容後面的框中寫入內容,然後點選留言按 鈕進行留言。 而管理員對留言板的管理可以通過後臺管理系統裡的客戶留言管理, 從而實現對留言的 管理。

圖7 客戶留言頁面圖

後臺管理功能介紹 4.3.2 後臺 管理功能介紹

後臺介面的設計主要利用了一個框架頁,在設計好框架頁後,其它頁面只要修改每個裡面的內 容即可。 框架頁是一個主頁面承載若干個子頁面,頁面間相對獨立,而且互相之間也可以操作,比如父頁 面重新整理子頁面等等,它可以實現單獨頁面重新整理,我們看起來就是整個頁面的部分重新整理,這樣就減輕了 伺服器的計算量,降低了伺服器負擔。 其具體設計如下: (1)管理員登入頁面,如圖 8 所示: 這個介面主要是用於管理員登入到後臺的主要介面,它的許可權僅僅侷限於管理員,此模組主要 運用 Asp.net 技術和 C#語言實現,並且利用 Microsoft SQL Server 20xx 作為資料庫,管理員只需 在主頁輸入使用者名稱和密碼就可以登入到後臺系統。管理員的“使用者名稱”和“密碼”存放在 Microsoft SQL Server 20xx 資料庫當中,當管理員在登入視窗(如圖 8 所示)中正確的輸入“使用者名稱”和“密 碼”時就會進入後臺管理系統視窗介面

圖8 管理員登入頁面

(2)後臺管理系統視窗介面,如圖 9 所示:

圖9

後臺管理系統視窗介面

在這裡,我有針對性的設定了一個查詢控制元件,用於公司業務、新聞動態、解決方案和成功案例 裡。在資料多的情況下,快速的找到所需要的資料,以方便管理員做出增加、修改、刪除等操作。 (3)在後臺管理系統視窗介面中點選公司簡介按鈕即進入公司簡介管理頁面,如圖 10 所示: 描述後面的框是對公司簡介的編輯,單擊儲存,在前臺的公司簡介中就可以看到相應的內容。 在此面頁中點選招聘資訊按鈕就進入招聘資訊管理頁面,在描述後面的框中對招聘資訊進行新增、 修改、刪除等操作,在前臺的招聘資訊裡就得到即時的更新。

圖 10 公司簡介頁面 (4)在後臺管理系統視窗介面中點選頁面底部按鈕即進入頁面底部管理頁面,如圖 11 所示:

圖 11 頁面底部頁面 在描述後面的框裡就可以直接對頁面底部內容進行增加、修改、刪除等操作,從而在前臺的每 個頁面的底部都得到相應的更新。 (5)在後臺管理系統視窗介面中點選公司業務按鈕即進入公司業務管理頁面,如圖 12 所示:

圖 12 公司業務頁面 在查詢前面的方框中輸入標題裡的部分內容,點選查詢,就可以快快速找出相應的那一條;點 擊新增按鈕,就可以新增一條新的記錄;選中要刪除的記錄,點選刪除,則刪除了相應的記錄;在 每一條記錄後面點選編輯按鈕,可以對已有記錄進行修改。 在此頁面中點選新聞動態、解決方案、成功案例分別進入相應的管理頁面,同理進行以上的操 作。 (6)在後臺管理系統視窗介面中點選客戶留言按鈕即進入客戶留言管理頁面,如圖 13 所示:

圖 13 客戶留言管理頁面 在此頁面裡,選中某條留言,點選刪除,可以對這條留言資訊進行刪除;點選某條留言後面的 查看回復,可以看到這條留言的回覆內容,並且可以對回覆資訊進行刪除。 (7)在後臺管理系統視窗介面中點選使用者管理按鈕即進入使用者管理頁面,如圖 14 所示: 在此頁面裡, 可以對後臺的管理員使用者進行管理, 新增和新的管理員使用者和刪除已有的管理員 使用者。

圖 14 使用者管理頁面 (8)在後臺管理系統視窗介面中點選修改密碼按鈕即進入修改密碼頁面,如圖 15 所示:

圖 15 修改密碼頁面 在此頁面裡,每個管理員使用者可以輸入原密碼、新密碼,點選修改來修改自己的密碼。

4.4 系統測試

這個階段的關鍵任務是通過各種型別的測試及相應的除錯,使軟體達到預定的要求。

4.4.1 測試環境

作業系統:Windows 20xx 以上; 資料庫系統:Microsoft Sql Server 20xx 以上。 伺服器:IIS 5.0 以上。

4.4.2 模組測試

測試本系統中各個模組的子功能,把每個模組作為一個獨立的實體來測試。保證每個模組作為 一個單獨的單元能正確執行。在測試中發現編碼和詳細設計的錯誤,並及時改正。如在測試客戶留 言管理時,沒有輸入留言人姓名,就會留言不成功,出現請輸入留言人姓名這樣的資訊。

4.4.3 子系統測試

子系統測試是把經過模組測試的模組放在一起形成以一個子系統來測試。模組相互間的協調和 通性是這個測試過程中的主要問題,以此,這個步驟著重測試模組的介面。

4.4.4 4.4.4 系統測試實施

系統測試是把經過測試的子系統裝配成一個完整的系統來測試。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發現設計 和編碼的錯誤,還能驗證系統是否能提供需求分析中指定的功能。在這個步驟中發現設計中的錯誤 和需求分析中的錯誤。 對輸入錯誤的,能進行排錯,如在管理員登入頁面中輸入的使用者名稱和密碼錯誤,則在下方出現 “您輸入的使用者名稱和密碼錯誤”的提示。資料庫中的的已有資料可以進行修改、刪除,資料具有可 維護性。

5 結語

通過幾個月的設計,我才明白怎樣將學校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怎樣在一個真正的客戶面 前展示自己的理論知識,更讓我感受至深的是不論作什麼都需要合作和別人的幫忙,一個人的力量 是微不足道的。在整個設計過程中,我遇到很多問題,查閱了很多書籍,並且有很多疑難問題是在 指導老師的幫助下完成的。另外,通過這次設計,我才明白,如何真正將學校學到的東西運用到實 踐中是一個大學生邁入社會ZUI重要的一部。儘管這次設計已經初步完成了客戶的需求,但是不論從 介面還是整體功能的實現上都存在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這也將是我後期的工作的 重點。

感謝

感謝這麼多天馬聯輝、靳燕老師的精心輔導和悉心批改,無論是設計的功能實現還是論文的內 容格式,輔導老師都認真檢查,真心的感謝他們和各位系領導對我的關心,在以後的工作道路上我 將繼續努力,將我在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充分應用到實踐中。

參考文獻

[1] 江廣順.Asp.net2.0+SQL SERVER 網路應用開發詳解[M].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xx [2] 鄭阿奇.SQL Server 教程[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xx [3] 陳冠軍.Asp.net2.0 企業級專案開發[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xx [4] 陸錫聰.基於 Web 的學位論文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電腦知識與技術,20xx,10(2) [5] 葉安勝.基於.NET 架構的 WEB 資料庫訪問技術研究與應用[D].電子科技大學,20xx [6] 張立科,Asp.net 資訊管理系統開發例項導航[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xx [7] 殷曉波.基於.NET 技術的資料庫技術與應用[D].安徽理工大學,20xx [8] 戴婉榮,熊前興.SQL Server 資料同步機制的研究與應用[J].電腦知識與技術,20xx,5(19) [9] 龍馬工作室.Asp.net+SQL SERVER 網路開發例項精講[M].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xx [10] 劉曉華.SQL Server 20xx 資料庫應用開發[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xx

Design Development of the Wan Jun Software Development Company’s Web Site

Abstract The Internet has developed very rapidly has become the rapid access to publish

disseminate infmation. It is an imptant channels f people to wk life plays an imptant role. Therefe, the web site’s construction in the Internet application's position is clearly evident, it has become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institutions infmation construction, are an imptant part of the value. This web site is developed based on sql server 20xx database by using Asp.net 2.0,c# language.The infmation publish platfm is developed using Asp.net.The infmation is sted in database can be refreshed by inputing new infmation in background infmation management module. The web site’s interface design is very simple, users can operate it very easily.The whole web site is devided into the feground background infmation management module.User can browse web contents, other users f infmation exchange,using the background management module can classify, add,modify delete the infmation. Keywds infmation publish visits’book management Asp.net C#

開題報告 篇16

一、課題研究背景

(一)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1、網路教學的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統性

通過對國內外有關的學術刊物(如《電化教育研究》、《中國電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網站和國際國內有關學術會議(GCCCE、ICCE、CBE等)的論文集進行分析,網路教學的設計研究主要是關於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設計和協作學習的設計等方面,缺乏系統的研究。可以說,網路教學的設計理論的研究還處於初級階段,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網路環境下如何利用網路資源進行主動學習、利用虛擬情境進行探究學習、利用通訊工具進行協商學習、利用工具進行創造學習的設計以及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等方面,都值得我們去研究。

2、網路教學的評價研究才剛剛起步

隨著Internet應用的普及,網路教學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場所。然而,與傳統教學相比,網路教學的質量保證體系卻顯得不夠完善、健全。如何保證網路教學的質量,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網路教學評價模型,已成為網路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時至20xx年,教育部批准全國31所高校建立網路教育學院,但卻沒有制定出如何保證網路教育質量的相關政策。美國國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於20xx年4月也發表了一份名為"線上教育質量:遠端網際網路教育成功應用的標準"的報告,然而,這些文章(報告)也僅僅是描述性的定義網路教學的評價指標,而對如何組織評價、如何獲取定量資料、評價資料如何促進教學等方面則很少涉及。目前,網路教學的支撐平臺中的學習評價模組往往只含有測試部分,而缺乏相應的分析與反饋。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促進網路教學的發展,提高網路教學的質量

由於網路教學可以實現資訊資源共享,在網上組織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學習者在網上可以學到ZUI新的知識,因此是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通過本專案的研究與實踐,使網路教學更能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充分體現學生的首創精神,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不同情境下去運用他們所學的知識,而且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行動的反饋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從而提供網路教學的質量。

2、尋找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實現學生遠端互動自主學習的教學設計的技術解決方案

3、完善和發展教學設計理論

網路環境下的教學與傳統教學,不僅是教學環境的不同,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傳播形式上都有本質的區別。通過本專案的研究,能夠解決網路環境下,教學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調控教學過程,如何有效實施教學活動以達成教學目標,是對教學設計理論的完善和發展。

二、課題研究內容

(一)研究的主要內容

1、網路教學設計理論體系的研究

包括教學目標的設計、建構性學習環境的設計、學習情境的設計、學習資源的設計、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設計、學生協作學習活動的設計、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學習評價工具的設計等。

2、基於網路環境下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模式的研究

(1)網路教學策略的研究,如網路環境下的教學內容組織策略、網路環境下的教學情景營造策略、網路環境下的教學對話組織策略、網路環境下的的課堂管理策略等

(2)網路教學模式的研究,如專案化學習模式、探索性學習模式、研究性學習模式等

3、網路教學評價的內容體系、方法、步驟與模型的研究

4、網路教學設計系統軟體的開發與應用

5、網路教學評價系統軟體的開發與應用

根據上述研究內容,總課題下設如下子課題:

1、網路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的理論研究(謝幼如、李克東)

2、網路教學資源的開發(鄧文新)

3、網路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系統的開發(柯清超)

4、Web課程的教學過程設計及支援系統的研究(陳品德)

5、網路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理論的應用研究(餘紅)

(二)課題的研究目標

本專案的研究目標是:運用現代教學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通過教學改革與實驗,探索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理論和方法,開發相配套的網路教學的設計和評價系統軟體,探索普通中國小利用網路資源進行網路教學的途徑與方法。

(三)預期成果形式

1、論文與專著

發表有關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一系列學術論文,出版專著《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

2、電腦軟體

開發《網路教學設計系統軟體》和《網路教學評價系統軟體》,製作《網路教學設計》專題教學(學習)網站,建立《教學設計》多媒體資源庫。

三、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一)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專案的研究主要採用行動研究、實驗研究、評價研究等方法。

對於較大規模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模式的試驗研究,將採用行動研究方法。

對於個別帶有創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見解的小範圍的教學研究,則通過建立科學的假設,採用實驗研究的方法。

關於教學模式的評價和有關教學效果的分析,則採用評價研究方法。

研究步驟如下:

20xx年5月-20xx年8月,收集資料,建立模型

20xx年9月-20xx年1月,開發軟體

20xx年2月-20xx年8月,教學試驗,評價修改

20xx年9月-20xx年12月,擴大試驗,歸納總結

(二)關鍵技術

1、基於網路的協作化設計思維工具的通訊模型的構建;

2、教學設計系統中師生教學活動的視覺化表示與分析;

3、網路教學的教學評價模型的構建;

4、網路教學過程中學習反應資訊的自動採集與處理。

四、課題研究價值

(一)創新點

1、建立網路教學設計的理論體系與方法。

2、建立基於網路環境的各類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3、開發出操作性

強、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網路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軟體。

(二)理論意義

傳統的教學設計是應用系統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學的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他們的方法與步驟,並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與操作程式。現代教學設計理論已經不拘泥於系統論的理論基礎,不強調對教學活動的絕對控制,逐漸放棄呆板的設計模式,開始強調教學設計的關係性、靈活性和實時性,從而更加有利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課題的理論成果將完善和發展傳統的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

(三)應用價值

1、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總結並形成基於網路環境下學科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優化中國小課堂教學結構。

2、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並總結資訊化時代如何改革傳統的思想和模式,使學生學會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學習的方法和經驗。

3、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普通中國小利用網路資源的途徑與方法,形成一批優秀的網路教學課例。

4、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開發出具有應用推廣價值的網路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軟體。

五、研究基礎

(一)已有相關成果

1、曾於93年、97年兩度獲得優秀教學成果獎,其中《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專案的成果在全國的大中國小廣泛應用,《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李克東、謝幼如編著,科學出版社)多次再版發行。

2、出版的《多媒體教學軟體設計》(含教材與光碟)(謝幼如等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年)、《多媒體教學軟體設計與製作》(含教材與光碟) (李克東、謝幼如、柯清超編著,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xx年)和《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整合》(李克東、謝幼如、柯清超等,萬方資料電子出版社,20xx年)在全國廣泛應用。

3、97年《多媒體技術在基礎教育改革中的應用實驗研究》和《國小語文"四結合"教學改革試驗研究》獲國家教委全國師範院校面向基礎教育改革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4、承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專案《計算機輔助教學軟體研製開發與應用》(簡稱96-750)《國小語文科學小品文》、《國小語文古詩欣賞》、《國小語文擴充套件閱讀》、《國中語文新詩賞析》四個子課題的研製與開發,4個專案6張光碟全部通過教育部組織的專家組鑑定,被評為優秀軟體,並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和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在國內及東南亞地區發行。

5、20xx年所完成的《學習反應資訊分析系統》獲廣東省高等學校優秀多媒體教學軟體一等獎,並出版專著《學習反應資訊的處理方法與應用》(謝幼如、李克東著,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條件

華南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科是重點學科,華南師範大學教育資訊科技學院是"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單位,我國的教育技術學博士點之一。華南師範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擁有從事計算機教育應用研究的人員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講師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碩士研究生近15名。他們在長期的研究工作中,對各種多媒體教學軟體、網路教學應用軟體、學科教學工具、資源庫管理應用系統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索,並已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擁有先進的計算機軟體開發實驗室兩個、的多媒體教學軟體製作基地一個,在國內教育技術領域方面處於地位。

(三)參考文獻

1、《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李克東、謝幼如編著,科學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體教學軟體設計》謝幼如等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年

3、《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整合》,李克東、謝幼如主編,萬方資料電子出版社,20xx年

4、《學習反應資訊的處理方法與應用》,謝幼如、李克東著,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學設計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韋傑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謝幼如編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8、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GCCCE)第一屆至第五屆論文集,1997年(廣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門)、20xx年(新加坡)、20xx年(臺北)

9、《改善學習--20xx中國小資訊科技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選編》,吉林教育出版社,20xx年

10、《認知過程的評估》,J.P.戴斯、J.A.納格利爾裡、J.R.柯爾比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李克東編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年

開題報告 篇17

一、

問題的提出

java網上考試系統,是為了配合java語言的網上教學而設計的。它是java課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

網路考試系統概述

在網路技術逐漸滲入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今天,傳統的考試方式也面臨著變革,而網路考試則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向。基於web技術的網路考試系統可以藉助於遍佈全球的internet進行,因此考試既可以在本地進行,也可以在異地進行,大大拓展了考試的靈活性。試卷可以根據題庫中的內容即時生成,可避免考試前的壓題;而且可以採用大量標準化試題,從而使用計算機閱卷,大大提高閱卷效率;還可以直接把成績送到資料庫中,進行統計、排序等操作。所以現在較好的考試方法為網路考試,試題內容放在伺服器上,考生通過姓名、准考證號碼和口令進行登入,考試答案也存放在伺服器中,這樣考試的公平性、答案的安全性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證。因此,採用網路考試方式將是以後考試發展的趨勢。

三、

網路考試系統常用的實現技術

網路考試系統的實現技術有多種,可以採用傳統的客戶機/伺服器(c/s)型的mis型架構,即試題內容放在遠端的伺服器上,在考試機上安裝考試應用程式和資料庫客戶機配置,因此每次考試時要對機器進行安裝、配置,這樣一來考務工作比較煩瑣;而且考試程式放在客戶機上,安全性也受到一定影響。另外一種考試系統採用web技術實現。web技術超越了傳統的“客戶機/伺服器”兩層結構,採用了三層體系結構:使用者介面層/事務層/資料庫層。因此web結構有著更好的安全性。在使用者機上不需要安裝任何應用程式,應用程式可以安裝在事務層所在的計算機上,試題存放在資料庫伺服器上(事務層和資料庫可以是同一臺機器)。

四、

本系統擬採用的解決方法(技術)

本系統作為java課件(網路版)的一個組成部分,要求實現網路考試系統的各項基本功能。從安全性和易維護性考慮,選擇了web實現技術。簡單的說就是將系統做成一種b/s模式,可以讓使用者通過瀏覽器直接訪問位於伺服器上的試題以及對系統進行遠端維護。

伺服器端程式的實現技術也很多,本人選用了當前比較流行的網路程式設計技術——jsp作為主要實現手段(配合java

servlet、java

bean、html等)。jsp作為一種web實現技術,它的效率是很高的。這一點正好符合了考試系統所要求的實時性。jsp自身的安全性,再加上實現模式的特點,完全能夠達到考試的保密性要求,保證了考試的公平性原則。除此之外,作為java平臺的一部分,jsp擁有java語言“一次編寫,各處執行”的特點。又隨著越來越多的伺服器供應商將jsp支援新增到他們的產品中,這樣一來用jsp做成的這套系統可以輕鬆移植到其它平臺來執行。種種優點使得這套系統不但為目前校內的網路教學以至於今後遠端教育的實現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所以jsp是實現本系統的技術,它是完全可行的。

五、

系統的組成和功能構想

(1)

系統的組成

本系統由四個子模組組成:資料庫及維護模組、考試子系統模組、成績管理查詢子系統模組、閱卷子系統模組。它們各自的功能如下所述:

(一)考試子系統

這個系統主要是學生使用。考試子系統是本網路考試系統的核心部分,也是設計時的重點。一般說來,網路考試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進行。但是為了使學校易於組織和管理,所以本系統對考試時間作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在考試前首先判斷當前時間是否為學校規定的考試時間(或預約的考試時間),由於判斷的時間是伺服器端的時間,所以跟考試機器的時間無關,即使考生修改所在機器的時間,也無濟於事。如果時間符合要求,則顯示登入頁面進行登入,如資訊不正確(包括有些考生試圖繞過登入頁面,直接進入試卷頁面的情況,此時由於沒有登入資訊,系統也會認為是非法考生),系統給出提示資訊,並重新定位到登入頁面;如資訊正確,則可以開始不同模式的考試。當考試時間到或考生點選“交卷”按鈕時,則系統把考生答案傳送至伺服器的資料庫中儲存起來,並在資料庫中標記考生是否參加過某門課程考試。(隨機考試則可給出成績;非隨機考試等教師批改完試卷後講成績保存於資料庫。)

(二)成績查詢管理子系統

為了能讓考生及時、方便地瞭解自己的考試成績,查詢子系統也採用web方式實現,考生在頁面輸入自己的資訊後,伺服器就能把成績資訊傳送到考生的機器上。此外,系統還可以對成績進行排序等管理功能。這個系統學生和教師均可以使用。

(三)閱卷子系統

本系統是老師專用的(通過教師登陸才可以進入),對考生來說是不可見的。(對於進行有主觀題測試的模式,採用此係統進行人工給分)主要功能有:

1、評分(根據參考答案給出相應的成績)

2、成績統計、排序(有助於老師瞭解學生考試情況)

3、資訊輸出(ZUI終結果的輸出)

(四)資料庫及維護系統

這個模組能對資料庫中的資訊(學生資訊、試題)進行維護,主要使用物件是系統管理員(只在伺服器上執行,不能進行遠端維護。目的在於增強系統的安全性)。本系統資料庫部分擬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xx/microsoft

access

20xx

來實現。

(2)

統功能的初步構想

1、

介面方面:系統有“登陸”、“執行”、“退出”三個介面。每個介面對應系統不同的執行狀態(具體由登入系統人員的身份而定)。

2、

內容方面:由於網上考試的特點所限,考試內容以客觀題為主。主觀題只給出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以上是指“線上測試模式”下)對於“人工模式”下,則由閱卷人改卷後,通知考生成績。這時以“綜合測試題”為主。

3、

安全性方面:設立使用者名稱和密碼驗證方式,防止非法使用者登入和越權操作。同時將重要資訊的維護只限於伺服器端,避免了遠端維護帶來的安全隱患。考試的預約機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考試的安全性。

4、

其他: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適當用其他輔助工具(如:dreamwaver

mx、dreamwaver

ultradev等工具)對系統的介面進行美化和佈局,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5、

執行環境要求:p133,16m記憶體,win9x、win20xx、winxp、nt網或netware網路。

軟體環境:

windows

nt4.0+iis+ie6.0(以上)/windows20xx+ie5.0(以上)+bea

weblogic

server/ibm

websphere

application

server/apache

tomcat

3.x

6、

開發環境1.41+editplus2.0jcreator

le+dreamweaver

ultradev

4.0

/

mx

六、主要技術簡介

jsp是java

server

pages的簡稱,它是由sun

microsystem公司於1999年6月推出,是基於java

servlet以及整個java體系的web開發技術。作為j2ee體系中的重要一環,jsp為建立高度動態的web應用提供了一個獨特的開發環境。jsp能夠適應市場上包括apache

webserver、iis4.0在內的85%的伺服器產品,這足以勝任絕大多數的商業事務處理。同時jsp程式碼經過伺服器的解釋執行後會直接嵌入到html語言中,這樣就簡化了頁面的輸出,也保留了指令碼語言易於使用的優點。

jdbc是用於執行sql語句的java應用程式介面,由一組用java語言編寫的類與介面組成,在jsp中將使用jdbc來訪問資料庫。jdbc是一種規範,它讓各資料庫廠商為java程式設計師提供標準的資料庫訪問類和介面,這用就使得開發獨立於dbms的java應用程式成為可能。一般的java開發工具都帶有jdbc-odbc橋驅動程式,這樣,只要是能夠使用odbc訪問的資料庫系統,也就能夠使用jdbc訪問了。

七、進度安排

設計總共用時13周。具體安排如下:

1-2周:收集資料(書籍和案例),並完成系統分析。

3-12周:軟體系統的具體實現(包括測試)和論文寫作。

13周:整理材料,裝訂論文。

開題報告 篇18

題目名稱:公司治理和銀行貸款融資研究

一、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1.中小企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帶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經濟增長,增加財政收入。

2.中小企業能夠增加就業崗位,可以有效的解決就業難的問題;同時可以緩和社會矛盾,符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

但在實際情況中,中小企業的發展遇到了很多問題,尤為突出的是融資難問題,資金就是一個企業的血液,充裕的資金是企業又好又快發展的保障。中小企業在不同發展時期具有不同的融資模式,結合階段特點選擇合適的融資模式,繁榮時期的融資模式呈現多樣化,既可以利用現有的資金實力和企業信譽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建立長期關係,進行綜合授信貸款;也可以利用傳統的融資模式,即向銀行貸款等。

因此,對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的研究就顯得十分必要。

二、國內外研究綜述

一以美國為代表的歐美經濟發達國家 ,其經濟政策的根本目標就是創造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在融資方面 ,美國政府對中小企業的扶持主要通過中小企業管理局制定巨集觀經濟政策 ,引導民間資本流向中小企業。由於資本市場比較完善 ,美國的中小企業可以藉助其發達的資本市場。

在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單一,主要依靠銀行等金融機構;資本市場尚不成熟,相關法律法規的支援力度較低。因此,要為中小企業寬鬆的融資環境,加強對中小企業融資方面的支援。

三、設計(或研究)的內容

一、企業的概述

1.1 企業的定義

1.2 企業的發展現狀

1.3企業發展的意義

1.3.1 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1.3.2 提供就業崗位,維護社會穩定

1.3.3 增加財政收入,提高綜合國力

二、企業的生命週期及其融資問題

2.1 企業的生命週期

2.2 企業繁榮期遇到的融資問題

三、業繁榮期融資問題的分析

3.1 企業自身的原因

3.1.1 傳統的融資觀念限制了企業更好的發展

3.1.2 融資方面知識的缺乏阻礙了企業的發展

3.2 企業發展的社會環境

3.2.1 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融資的限制

3.2.2 缺乏為中小企業貸款提供擔保的信用體系

3.2.3 缺乏社會各相關部門的支援

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對策

4.1提高中小企業的員工綜合素質

4.2 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4.3 建立寬鬆的融資環境

結束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四、畢業論文(論文)所用的方法

1.在財經、銀監會、中小企業局等網站上進行收索;

2.對圖書館的相關期刊和報紙進行查閱,收集資料;

3.詳細做好筆記,整理思路;按照論文要求進行寫作。

五、主要參考文獻與資料獲得情況

俞建國.中國中小企業化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xx.

周茂潔.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狀況成因與對策[J].學海‘20xx,(6).

孫同徽.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及對策分析[J].當代經濟研究‘20xx,(4).

杜玉紅.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探討[J].東財經職業

賈麗虹.《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探析》.經濟體制改革.20xx(1)

吳雨桐.我國中小企融資難的新探討[J].經濟師,20xx,(117):52~53

劉湘琴.吳勇.基於企業生命週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風險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xx,(06):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