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開題報告(精選15篇)

欄目: 學習總結 / 釋出於: / 人氣:7.03K

開題報告 篇1

開題報告方法介紹:

開題報告(精選15篇)

開題報告是指開題者對科研課題的一種文字說明材料。這是一種新的應用寫作文體,這種文字型裁是隨著現代科學研究活動計劃性的增強和科研選題程式化管理的需要應運而生的。開題報告一般為表格式,它把要報告的每一項內容轉換成相應的欄目,既便於開題報告按目填寫,避免遺漏;又便於評審者一目瞭然,把握要點。

開題報告的基本內容及其順序:

一開題報告封面:

論文題目、系別、專業、年級、姓名、導師

二論文的背景、目的和意義

(目的要明確,充分闡明該課題的重要性):1.論文的背景;2.理論意義;3.現實意義

國內外研究概況

(應結合畢業設計題目,與參考文獻相聯絡,是參考文獻的概括):1.理論的淵源及演進過程;2.國內有關研究的綜述;3.國外有關研究的綜述

論文的理論依據、研究方法、研究內容

(思想明確、清晰,方法正確、到位,應結合所要研究內容,有針對性)

研究條件和可能存在的問題

預期的結果

論文擬撰寫的主要內容(論文提綱)

論文工作進度安排

(內容要豐富,不要寫得太簡單,要充實,按每週填寫,可2-3周,但至少很5個

時間段,任務要具體,能充分反映研究內容)

下面是開題報告模板:

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三網融合徹底打破了電視的壟斷局面,電視業務及其發展模式將面臨較大的衝擊。多年的積累使電視產業擁有了豐富的內容資源、相對低廉的服務資源、一大批專業的製作團隊,以及相關牌照的發放權。在融合發展的環境下,電視媒體要想有所作為,就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揚長避短,積極制定一系列應對政策,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綜上所述,研究電視產業面臨的生存現狀,探究其尋求發展的路徑,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國內外研究現狀(文獻綜述):

由於三網融合對我國電視產業有重大影響,所以相關的研究比較多,綜合起來主要是對三網融合背景下我國電視產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應對策略進行了論述。對三網融合背景下電視產業所面臨挑戰的研究

在三網融合環境下,掌握業務優勢和渠道優勢的電信運營商逐步向綜合資訊服務提供商轉型,向媒體行業滲透,這必將打破現有的媒體競爭格局,將給電視媒體帶來巨大的挑戰,因此把此項內容作為研究物件的人也比較多。

崔傑在《解讀三網融合下電視業執行體制》中指出:三網融合直接威脅廣電企業的核心電視業務,使其在三網融合的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其次,電視傳媒缺少相應的市場化運作經驗,絕大多數企業仍處於轉型過程中。此外,電視網路的整和程度較低,這增添了電視在三網融合後市場化運營體制改革的障礙。

對三網融合背景下電視產業所面臨機遇及對策研究

三網融合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電視業需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揚長避短,積極制定一系列應對政策,來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且以此作為研究物件的人也很多。

樑小兵在《三網融合系列舉措推出將引發電視系統變動》中認為,電視業可借勢完成整合,在巨大的存量使用者的基礎上,各地的電視運營商將有可能在統一的平臺上運營數字電視增值業務,乃至開展基礎電信業務。其次,電視行業投資力度加大,對產業鏈上下游帶來機會。再次,電視將有機會在電信業務上大展手腳

值三網融合之際,電視系統企業除可以繼續做網際網路接入外,還有可能提供IDC業務、網元出租業務以及VoIP業務,電視業有機會在電信業務上大展手腳。

開題報告 篇2

1.1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研究背景

新中國成立的初期,我國的法治實踐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成就,但是十年,使法治建設和法學研究都陷入了低谷。在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法學研究和法治建設也都走上了正軌,尤其是我國已經建成了自上而下的法律體系。這表明中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種形式合理性的法律體系已經建立,中國已在根本上實現從無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歷史性轉變。但同時中國的法治建設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之爭的過程中。首先,由於中國的法律體系是自上而下建構而成。在法治建設過程中重點受到關注的是法律體系的邏輯合理性,而社會事實以及規則與事實之間的關係則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使得很多法律規範要麼因其與百姓的現實生活無關而被無視,要麼因其與社會風俗、生活慣例不同而沒有得到人們的自覺有效的遵守。其次,西方權利話語的力量在立法及司法實踐中被人為放大,而傳統的道德因素卻被排斥在法院門外,導致了像《秋菊打官司》中主人公秋菊那一類人的彷徨和無助,而原本為傳統道德所不容的“惡人”卻能逍遙法外。形式法治在法治實踐中暴露的問題,凡此種種,不再一一列舉。

針對法治實踐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歸根結底也是指導我國法學實踐的基礎理論面臨的難題。目前中國的改革程序已步入深水區,面對著快速發展和變化著的經濟和社會生活,如何能夠保證我們的立法既能適應時代的變化,妥善解決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問題,又能夠保持法律的穩定性給百姓合理的預期;如何能夠在司法實踐中既排除了其它干擾,保持形式法治的純潔性實現程式正義,而又不以犧牲傳統道德、社會習俗為代價。面對諸多難題,筆者認為僅僅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對法律的邏輯分析的研究方法是難以解決問題的,必須結合法社會學的實證調查、自然法學的價值研究等研究方法和理論成果才能擺脫目前我國法學理論介面臨的困境。而作為分析實證主義的一種新的修正形式的制度法學在法學領域能很好的融合道德和事實,通過制度事實理論,能夠綜合的運用分析實證的研究方法、社會實證的研究方法以及解釋學的方法。因此,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如果能被我國法學理論界認真研究、借鑑和吸收,或許能很好的指導我國的法治實踐。除此之外,本人因在讀書、上課,參加學術沙龍、讀書會的過程中深受老師和同學的啟發,帶著深刻的問題意識認真閱讀了麥考密克和魏因貝格爾的《制度*》,並對制度法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而也廣泛收集了一些有關制度*的材料。這也是選擇本題的背景原因之一。

1.1.2研究意義

理論意義:以實踐哲學為基礎的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在吸收西方的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理論精華的同時,對法學展開解釋學的、社會實證的研究,並把這幾種研究方法結合在一起,實現了對法學更加深刻的理解。這也對中國的法學理論界自覺的開啟一個研究具有本土特色的法學的新時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現實意義:在中國面臨社會轉型的今天,如何更好的實現從人治向法治,傳統之治向規則之治的轉變,是時代給我們提出的挑戰。而在向法治轉型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好現代精神與地方傳統、法律的程式正義與國人的實質正義之間的關係則是問題的關鍵。而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在堅持法律實證主義立場的同時,實現了道德、規則和事實三者之間的溝通。對我國的法治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1.2文獻綜述

筆者在將近一年的論文寫作過程中,針對本文的論題做了長時間的資料蒐集工作,資料蒐集的範圍也廣泛的涉及到了中外著作、網路期刊等各種形式的資料。僅就本人能力範圍之內蒐集到的資料而言,目前中外法學界對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的研究還相當的薄弱。而對於制度法學的理論,學界的普遍態度還是認為其是對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從我目前接觸到的資料來看,有關制度法學的理論,以麥考密克本人的作品居多。而愛丁堡大學也曾專門針對麥考密克的制度法學理論召開過研討會,會後還曾以一本書的形式發表了研討會的研究成果。但是由於本人能力所限,不能得到這手寶貴資料,對於研究制度法學的理論來說實為憾事。

就國內發表過的有關制度法學理論的文章數量來看,也只有幾篇,研究者較少。筆者收集到的制度法學的學術期刊論文共7篇,但是隻有唐仲清的《對‘制度事實’的法哲學思考》、陳金釗的《法律事實的定位與制度性事實--評制度*》、溫博的《事實與價值的調和--制度法學的方*》三篇期刊文章談到了制度法學中的制度事實理論。其中發表在南京大學法學評論上的陳金釗的文章還專門談到了制度事實與法律事實的關係。陳金釗教授把有關法律事實的學說大體上分為三類,一類是前提說,一類是物件說,還有一類是本體說。陳教授認為關於法律事實本體說的提出者就是制度法學的作者們,它認為,在這一意義上法律事實其實就是一種制度事實。同時,在他的這篇文章中,他還明智的指出了我國法學理論在法律事實領域研究的薄弱現象。因為我國深受大陸法系的有關法律的制定、解釋、適用技術的影響,使得我國的法學研究主要片面的強調對法律體系的邏輯結構的研究,而忽略了對法律事實的研究。而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的理論無疑會增加中國法學研究的深度以及迴應司法實踐的能力。

在上述期刊文章中對制度法學的本體論和方*進行過全面的闡述的當屬張文顯所寫的《超越法律實證主義和自然法理論--制度法理學的認識論方*和本體論》。文章指出,制度法學的理論之所以能夠實現對法律實證主義與自然法的超越,其主要原因在於提出了一種新的法律本體論觀,即把法律視為一種制度性事實,並在方*上對傳統法學流派(主要指自然法學、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社會學法學)的法學研究方法實現了突破和重組。其餘幾篇文章的內容大同小異,對制度法學的功過是非做了客觀性的評價。而對制度法學中的另一個重要概念“實踐理性”以及實踐理性與制度事實的關係做出獨到而深刻的探討的是樑曉儉教授所著的《實踐理性:一種方*意義上的探究》一文。在文中,作者精到的指出制度法學的作者們提出的關於“法律是一種制度事實”的理論體現了制度法學的作者們希望在法學的研究中結合分析法學和社會學法學的用心。法律作為一種制度事實,既有規則和規範在思想客體意義上的存在也有社會現實意義上的存在。因此,對法學的研究,要綜合分析實證的研究方法和社會實證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制度事實的存在依靠的是規則對客觀事件的解釋,而法律規則的背後體現的必然是制定規則的立法者的意志和目的,體現了他們的道德和價值觀,所以要想知道規範具有何種性質,就必須首先弄清楚理性行為的性質,而這裡的理性行為便是實踐理性。通過實踐理性,制度法學把解釋學的方法運用到了法學研究之中。最終實現了制度事實和實踐理性的完美結合。

除了上述所列的學術期刊之外,筆者目前沒有蒐集到任何有關制度法學研究的專著性文章,此外對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在博士或者碩士論文中進行專門研究的也較少。在筆者蒐集到的有限的資料中,山東大學的博士生楊建軍在他的博士論文《論法律事實》中的第一章“法律事實的概念”裡曾有一小節來專門討論法律事實與制度事實的關係。他認為制度事實與法律事實不同,制度事實是立法者為了實現對複雜的社會生活進行調整,而經過理性的抽象所概括出來的事實。因此,制度事實是立法者通過對複雜的具體事實進行抽象的概括而形成的抽象事實。所以當具體的法律事實發生以後,法官就能依據法律規定的抽象事實對具體的糾紛做出裁決。一個法律規範一般包括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兩個部分,而他認為制度事實就相當於法律規範中的行為模式。而且他還認為,法官能夠對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則規定的疑難案件做出格式化的分類和處理,主要原因就是在於制度事實不僅概括在法律規則之中而且它還概括在法律原則之中,因此在面對複雜的案情變化時,法官可以依據原則中的制度事實對案件進行格式化的裁決。而法律事實與制度事實完全不同,是一種具體意義上的事實。現實生活中所發生的所有能夠導致法律關係的產生、變更和消滅的事實就是法律事實。因此,他認為制度事實與法律事實的根本區別在於,制度事實是一種立法角度上的事實,而法律事實是司法角度上的事實。

在筆者蒐集到的有關制度法學研究的5篇碩士論文中,其中有三篇論文的作者是出自同一個學校,西南政法大學。他們分別是論文《法律和道德的制度性結合--制度法基本理論研究》的作者席琳,論文《制度法學對法律實證主義的批判修正》的作者夏菲以及論文《作為制度事實的法律--制度法學基本理論研究》的作者徐海同。還有另外兩篇,分別是華東政法大學的趙建兵寫的《淺議麥考密克的制度法理論》和重慶大學賈哲寫的《制度*創制規則問題研究》。總體上,這些論文把研究的重點都放在了對制度法學思想的梳理介紹方面,包括制度法學產生的哲學背景、制度法學的內涵以及制度法學的理論價值等等,鮮有文章討論過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對制度法學的意義。

綜上所述,筆者結合收集到的關於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的有限材料,認為各個學者大部分的討論都是集中在有關制度法學產生的理論背景、哲學基礎以及制度法學與自然法學、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法社會學的內在聯絡。而對於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的來源、特徵,以及它是如何解決以往法學流派的困境從而成就了制度法學,及其對中國法治的建設意義等方面卻鮮有論述。本文的寫作目的和可能的創新之處便在於此。制度法學體現在“作為制度事實的法律”的本體論和多元的方*上的開放性,能夠很好的融合和超越三*學流派的分歧,也能夠為中國走出目前法治建設的困境提供很好的理論指導。

1.3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1.3.1研究思路

從改革開放至今,在短短的30多年的時間裡,中國便建立起了完善的法律體系,中國的法學研究和法治建設都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是,這種在立法方面取得成績,並沒有掩蓋司法現實方面所遭遇的困境。如反映法律與道德之爭的“瀘州*繼承案”、反映法律與社會現實之間存在張力的“吳英集資案”、(雖然案例並不新穎,但是如果我們不做改變的話,誰能保證日後就不再發生了呢?)以及法院遇到的一系列的執行難的問題等,這種種問題處處都在暗示著一種沒有道德支撐的、與社會現實相脫離的只依賴強力而存在的法律規範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的軟弱無力。但是,我並不是在否認離開強力的法治是可行的。恰恰相反,我的觀點是我們需要一種建立在形式法治合理性的基礎之上的強力。而我國在形式法治的建設方面,付出的努力雖然可圈可點,但取得的成效,卻不盡人意。因為大量的不符合程式正義的案例已經發生而且正在發生。如最近改判的發生在內蒙古的呼格吉勒圖故意*、流氓罪一案,以及各種發生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的刑訊逼供、非法取證等問題。

我國目前的法治困境促使我不斷的思考,如何才能夠在堅持形式法治的同時,借鑑和吸收實質法治的理想成分;如何能夠在堅持程式正義的同時,也滿足實質正義的要求;如何能夠將國家頒佈的法律轉變為人們心中的法律?我國的法學理論研究是否已經解決了這些問題,如果沒有,那問題又出在哪?我帶著這一系列的疑問,最終,在魏因貝格爾和麥考密克的《制度*》中找到了答案。

在西方,20世紀以來,尤其是二戰結束以後,以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為理論基礎而建構起來的形式法治的大廈不斷的受到來自新自然法學派、社會學法學派甚至是現實主義法學派的攻擊。自然法學派以新自然法學的面貌重新出現,並再次強調法律的道德基礎;經濟法學派則更重視法律背後的成本收益分析;社會法學派注重對影響法律的社會現實因素的考察,甚至提出“活法”的理論。所有這些都構成了對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強力挑戰。它們的產生本身便說明了法治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在此背景下旨在建立一種能夠融合道德、法律、事實的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應運而生,並很好的滿足了實踐的需求。

而目前中國法治建設的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是,如何能夠把形式法治和實質法治進行很好的結合,並處理好形式法治理念與百姓心中傳統的價值觀念相沖突的矛盾。這是時代給我們的任務。而這一情形又與制度法學在西方產生的歷史背景頗為相似。因此筆者認為,制度法學體現在“作為制度事實的法律”的本體論和多元的方*上的開放性特徵,能夠很好的融合和超越三*學流派的分歧,也能夠為中國走出目前法治建設的困境提供很好的理論指導。

1.3.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採用文獻考察、比較分析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首先通過蒐集和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為自己的學術研究積累豐富的素材。然後在此基礎上,通過對自己收集到的文獻認真的閱讀和比較分析,得出結論,完成自己的學位論文。

1.4研究內容與結構安排

本文旨在通過對制度法學制度事實理論的解讀,指出制度事實對制度法學的本體論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意義,以及制度法*用制度事實理論實現的對以往法學流派瓶頸的突破。最後論述了制度事實理論對中國法學研究和法治建設的重要意義。

本文分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緒論,論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義以及前人有關的研究成果等內容;第二部分是制度事實範疇研究;第三部分是制度事實對法律本體論的貢獻;第四部分是制度事實對於法學方*的貢獻;第五部分是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對中國的法治建設的指導意義。

1.5創新點

本文寫作的創新之處是,筆者從制度事實的概念和歷史發展脈絡兩個方面對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範疇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制度事實是制度法學的核心概念,為制度法學提出新的法律本體論觀點以及綜合運用分析的、實證的和解釋學的方法提供了理論基礎。制度法學通過制度事實的理論得以將價值、規範、事實的因素融合進法律的概念之中,實現了對法律實證主義和自然法學的超越和突破。同時也揭示出了法律的制度事實理論對處於社會轉型期的中國法治建設所具有的重要指導意義。

開題報告 篇3

一、選題來源與研究背景。

當前,對於整個世界而言,人類文明的發展的確有倒向過度物質化的傾向,這是一個可見的事實。它的威脅在於,人類社會“在物質進步的祭壇上犧牲了諸多道德和精神價值”.毫無疑問,這是全球化所帶來的影響,而始作俑者則是西方。自工業革命以來,這一文明對於物質的極力追求,使得他們漸漸偏離了啟蒙運動時期所確立的文化方向,將注意力過度集中在技術和消費的層面,而較少顧及那些事關人類社會真正福祉的問題。

(一)全球設計的危機。

當代世界仍然處在鉅變之中,其速度之迅捷、規模之盛大,可以說是前所未有。

而這一現象並非無源之水,而是以發軔於18世紀的工業革命作為基礎的。在這一歷史程序中,設計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它們既是動因,也是果實。作為極其重要的社會現象,設計的進化受到社會力量的塑造和鼓動。與此同時,它也反過來為社會帶來深刻而複雜的影響。

這個世界即使從總體上來看更加趨於平等和民主,但是我們也無法忽略這樣的現實,即這裡還存在著相當嚴峻的貧困、不公正、殘酷和*的事件。因此,我們仍然很有必要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即我們應該如何在這個越來越擁擠的世界上生存下去。因此,設計也就十分自然地有了更多的承擔,設計不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理由使生活變得更美麗、更舒適,同時也更安全、更人道。

(二)當下國內的設計現實。

在全球化的當下,中國迎來了它最為繁榮和活躍的時期,改革如今已經到達“深水區”,我們一方面需要積極因應新的國際趨勢,進行富有創造力的發展;另一方面,需要檢視當前的境況和不足,反思我們走過的道路。這種姿態應當是全方位的,它將在經濟、政治、文化、技術等各個層面逐一展開。反思改革開放以來的設計發展之路,我們看到,在三十多年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的設計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國人對於設計的瞭解和期待也在不斷加深。於此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我們的設計還有嚴重的不足,總體說來,我們還很缺乏原創性的設計,以及負責任、有品質的設計,我們距離“設計大國”、“創新大國”、“軟實力大國”的目標,還相差甚遠。在實踐當中,則有這樣這樣兩個嚴重的問題,一是批評乏力,二是*缺失,它們實際上又是一體的。

就當下而言,發掘設計的道德力量,對於增進我國社會的凝聚力,提升大眾生活的福祉和個體的內在幸福感,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很多證據都已顯示,一個社會的道德敗壞往往與城市、社群功能的弱化有直接聯絡,反之亦然。因此,我們有理由加緊推動中國設計的批評規範化,推進*議題的常態化。它們將會在今後中國社會的發展中變得更加生動、人性化,會逐一體現在設計實務當中。

(三)初步的看法。

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只是在下意識地使用產品、適應於產品,產品對於人而言,慢慢地成為了一種習慣。然而很少有人真正關注到設計內在的價值和意義。而一個多世紀以來,隨著設計和商業的密切交融,這就更加使我們容易忽略設計的“全景圖”,一個正在逐漸生成的文化和社會現象。而當前越來越細化的設計教育分科,這就進一步模糊了人們本已經不太清晰的視野,而忽略了作為這個概念、這個行為的某些真正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馬格林指出,“將設計作為一種廣義的人類活動來討論便會處於低層次的發展階段”.

中國設計之弊雖與批評缺失有關,但從根本來看,卻是因為當前的社會缺少應有的價值觀念。正因為如此,我們的生活和設計才顯得殘缺不全,並造成了設計和批評的雙重失落:它們無法產生互動(與此同時,虛浮的設計和偽劣的批評卻在大行其道)。

因此,迫在眉睫的是,我們需要著手闡述設計的本質,尤其是充分論證設計與*議題的關係,而這不僅是推動設計健康發展的必需,更是事關家國命運的現實命題。

從*角度切入對設計批評的研究,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儘管還遠不夠成熟,但當前國內的設計批評研究還是顯示出了多種可能性,如果從*角度切入設計批評研究,在方法層面具有特殊意義。它們雖分屬不同層面,卻具有明顯的共同指向性。前者是設計活動接受社會反饋的過程,是健康有序的設計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或者說是另一種形式的設計生產;而後者則是隱藏在一切社會活動(當然也包括設計)背後的根本動力,是設計的價值觀所在--筆者認為,它們都關乎設計活動的本質--我們姑且可以把前者看作是設計的外在形式,而後者則是設計的內在動因,它們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二、中外文獻綜述。

(一)設計批評的國內外研究情況。

眾所周知,設計理論和建築、藝術理論有著密切的聯絡。尤其是建築學,由於它悠久的歷史和巨大的文化影響力,幾個世紀以來,它一直都對其他門類的設計學建構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在建築和設計形成了一種極為緊密而又微妙的關係。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隨著設計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顯,設計學的獨立性也開始引發人們的關注。

1.國內研究情況。

國內設計批評的行為很早就已產生,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樑思成在1955年對北京城市規劃的質疑和行動就是知名的歷史公案,是非常重要的批評事件,顯示出建築界當時對於歷史文脈儲存的批判性思考。就總體而言,設計批評的真正起步卻要等到改革開放之後,從那時起,設計批評的活動才逐漸展開,而相關的設計批評研究則在此後跟進。從1990年代後期開始,設計批評開始隨著中國社會發展中設計議題的逐漸展露而變得愈發急迫,另一方面,設計批評與設計史、設計理論的互動也越來越頻密。在此過程中,一些中青年學者也開始進入到這個領域。就總體而言,國內的設計批評和設計*的研究都是起步不久,大約從20xx年前後起,論文和專著進一步有了數量和品質的提升,對於問題的思考深度也在大大加深。

就目前情況來看,設計批評對於大多數設計圈內人來說,它已經由一個比較陌生的概念慢慢發展成為一個較為熟悉的的概念。當然,和現實相比這還遠遠不夠的,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缺乏批評傳統、批評氛圍比較稀薄的國家來說,深入紮實地探討設計批評,對其相關基礎概念進行挖掘、梳理,將會是一份長期的工作。

因此,還有許多基礎性的工作有待去完成。針對設計批評的學科概念的界定、相關框架的構建,對其相關歷史源流的梳理,都還需要從頭做起。因此,在該學科方向內,一些基礎性的研究工作仍然顯得十分重要。換句話說,我們對於設計批評到底是什麼?它能夠發揮怎樣的作用?這些問題,還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總結。目前這方面的探索還只是一個開始,誕生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以建築批評為例,鄭時齡的《建築批評學》(20xx)就從批評的主體論、價值論、符號論、方*、批評意識,以及建築師的身份等幾個方面入手,對建築批評這一問題進行了條分縷析的梳理。其中既有相當篇幅的有關國外設計批評歷史的介紹,同時也有許多當下國內建築設計的案例,內外印證,聯絡緊密。由於作者長期從事專業教學和各類建築實踐,因此得以比較透徹地剖析批評的各個層面;而在設計批評方面,目前有這樣兩本教材,即杜軍虎的《設計評論》(20xx)和黃厚石的《設計批評》(20xx),二者都較為全面地評述了設計批評的框架,對其的歷史、本體、價值、範疇等概念均有談及,為這一學科的構建鋪設了道路。而李叢芹的《設計批評論綱》(20xx)也是一部較為重要的、非教材型別的專業論著,該書從人與物的關係著手,以設計批評的立足點、正規化、原則、主體等幾個方面作為抓手,闡述了人與物關係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變遷。作者結合大量例項,以輕鬆自如的敘述方式,揭示了人與物之間的深刻聯絡。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對於“造物”和“生生”關係的思考,清楚地表明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對於設計文化的深遠影響,當然這也必然影響人們對於設計的批判和認識。

此外,關於設計批評的本體研究,還出現了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論文,例如,“批評是一種學術立場而非道德罵場”(田萌)、“關於設計批評的身份焦慮”(蘆影,20xx年)、“建構一種批評的本質”(李凱生)、“設計批評的型別研究”(劉震,20xx年學位論文)、“從設計批評的現狀談起”(陶安蕙)等等。

到目前為止,針對設計批評也在進行著帶有具體指向性的思考和總結,將設計批評與設計文化立場、設計的價值傾向、設計的哲學維度等等進行融合、並置的趨勢,開始引發更多的關注。這一方法表明了設計批評研究的開放性,目前這方面的專著還不算多,其中比較代表性的有張犇的《設計文化視野下的設計批評研究》(20xx),該書將設計批評放在設計文化的背景下,進行觀察和思考,較為清晰地還原了設計的文化屬性,既有歷史的縱向敘述,也有對本體問題的橫向思考,具有相當的說服力。設計批評是對設計價值的一種判斷,因此對於設計價值的闡述也就顯得十分重要。李立新的《設計價值論》(20xx)一書中,就從設計價值的角度出發,專門就設計批評與設計價值的關係進行了研究,這是為對設計批評的一種本體論性質的思考。在價值關係的基礎上,分析了設計批評所涉及的價值原則的多樣性。從設計價值與批評的關係、設計價值的型別、設計價值判斷的原則和標準出發,將設計批評和價值判斷關係的內在邏輯層次做了清晰的梳理。其中還特別指出,設計批評不僅是一種個體性的行為,同時它也應該反映出社會整體的價值思考。此外,李樂山的《工業設計思想基礎》(1997)一書把設計放在了文化的整體背景下進行觀察,體現出和其他相關著作不同的立意,體現出作者視野的獨特性和責任意識。該書最後一章著力於對西方現代性的回顧,用了相當篇幅來探討現代設計的思想歷史根源。這一部分看似脫略於該書的總體結構,實際上確有其必要性,這將設計背後的文明危機呈現出來。李樂山人認為西方的現代性本身具有很強的欺騙性,它實際上掩蓋了西方工業文明內在的巨大缺陷,正是這種現代性造成了嚴重的*危機、社會危機,該書的具體表述雖然值得商榷,但是對於破除西方迷信,卻是很好的提示。而青年學者李向鋒的《尋求建築的*話語:當代西方建築*理論及其反思》(20xx),是對建築*問題進行系統闡述的一本重要著作。該書對西方建築*的歷史、體系、研究模式、當代的實踐操作以及中國當下的迴應,進行了思考。其中既有歷史敘述的縱線,又有橫向的、並列的概念闡述。不僅深入探究了西方建築*發展的線索,它的演化,核心議題的擴充套件,同時,又將這些問題同中國當下的現實加以連線,從而建立起一種結構堅實、體例完備的立體式敘述。

批評從來都不曾被侷限於設計專業之內,從它誕生之日起,直到今天,這一活態的、外向的、多元多義的面貌,就一直保持著。就這一特徵而言,它和歷時更為久遠的藝術批評、建築批評、文藝批評一樣,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不僅允許,甚至有賴於設計之外的各類知識的積極融入。這些知識來源於人文學科、自然學科的多個學科,例如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學等等。這些專家所思考的視覺未必一致,但他們往往能有許多相重疊的結論和觀念。在我國,這種跨領域的、多學科的批評實踐總是與理論的建構並肩展開。消費社會就是關注的“靶子”之一,社會學學者鄭也夫的《後物慾時代的來臨》(20xx年)就是一部重要的著作,本書從消費的角度著手,對當前國內的社會景況做出分析。可以預見的是,設計批評走向多學科的交流,這不僅是學科發展的自然態勢,而且也將成為設計學自身的一種要求。

事實證明,設計批評的發展往不僅需要從現實當中汲取養分,而且針對自身的文明基因,設計批評也需要有屬於我國自身的理論建構。因此,回顧中國設計的發展歷程,從傳統文化的豐富資源當中去尋找設計發展的邏輯,建構其中的社會、文化、*維度,探索具有本土意義的批評正規化就顯得格外重要。在這一方面,柳冠中的“事理學”理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儘管作為一種理論模型,它的實踐性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和論證。但這一正規化對於完善我們的設計批評,建立中國設計批評的*標準而言,卻具有開拓性的意義。

針對設計史以及重要設計流派的研究中,往往有許多是關於設計批評的發展研究。例如,“烏爾姆設計學院教育思想研究”(徐昊,20xx年學位論文)、“英國工藝美術運動設計思想研究”(廖前蘭,20xx年)、“都市烏托邦的批評理論:讀威尼斯學派的三本著作”(李翔寧,20xx年)、“雷納班漢姆及其設計批評觀”(關玲,20xx年學位論文)、“批評包豪斯”(翟墨,20xx年)、“事實與價值:盧斯裝飾批判的批判”(黃厚石,20xx年學位論文)等等。

針對那些專門的設計領域、設計專業,批評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在以往的研究當中,設計批評的思考幾乎都是下意識地圍繞著工業設計展開,嚴格地說來,這當然和設計史研究歷來偏重工業設計的傾向不無關係,但這種以工業設計“一家獨大”的局面也在漸漸得到改觀,在服裝、景觀,平面甚至動畫專業當中,相關的批評研究正配合著批評實踐的展開而得到深入的發展。例如由李超德、張蓓蓓共同撰寫的《服裝評論》(20xx),該書針對中國服裝設計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的有針對性的批評研究,對於當下的服裝設計批評的發展傾向有著全域性式的認識,同時又不乏對歷史的回望、關照,不失對服裝設計自身專業特性的冷靜思考。而在景觀設計領域,俞孔堅也憑藉著他一系列的專業實踐和帶有明顯批評思考的著作而推動了設計的發展,他的《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岐江公園案例》(20xx)、《回到土地》(20xx)都是這一領域的代表性作品。

2.國外研究情況。

就設計批評在國外的發展、研究發展情況來看,它要早於國內。就工業設計的批評來看,它應以19世紀中葉作為起點,但其雛形又可以追溯到18世紀的啟蒙運動時期。而在建築學領域,批評的行為和正規化形成的時間還要更早。在經歷了這種漫長的發展之後,批評在西方設計領域已經不只是一種學科的的概念,更已經成為一種人們的自覺意識,熔鑄到人們的設計意識當中。在建築師、設計師和大眾的思考當中,處處顯示出這種批評意識的存在。

早期的設計批評和建築批評聯絡緊密,批評家往往代行設計批評的職責,這和當時的設計尚未走向獨立化有關,而早期的設計也總是被看作是附屬於建築和室內環境的,因此,設計總是被習慣性地放在總體的環境當中進行觀察。在當時的設計史、設計理論的研究當中,也常常會將批評意識融入其中。歷史寫作本身有時就會映射出作者個人的價值立場。由於時代的侷限,歷史寫作往往成為一種表達立場和批判性的載體。這在佩夫斯納和吉迪翁的歷史研究中,就體現出這一點,作為現代主義的擁躉,他們藉助於歷史研究表達出這樣的一種立場。

設計批評早已經超出了舊有的框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或者說一種文化與社會力量,它在信奉激進主義的設計師與創作者手中,更是成為一種直接干預社會生活的利器,用設計的語言去批判社會。1964年,英國設計師肯·加蘭德(KenGarland)發表了著名的《要事第一》(《TheFirstThingsFirstManifesto》),這是一部設計宣言。加蘭德通過這樣一種行為,號召設計師迴歸設計的人文主義精神當中,以此來對抗一個商業氛圍濃烈的時代。這份宣言是當時的英國設計師對社會現實的強烈迴應,呼籲社會重新迴歸到一個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模式。1971年,德國沃爾夫岡豪格(WolfgangHaug)的《商品美學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外觀、性和廣告》,這是代表蘭克福學派社會批評的經典作品,對於充斥在商品社會當中的廣告展開了尖銳批判,對於大量充斥在市場上的商品產生的不良社會效應進行了消費文化的批判。

1970年代有標誌性意義的作品是維克多·帕帕奈克的《為真實的世界設計》(1972),作為橫跨設計批評和*兩大領域的一部經典著作,該書反映出20世紀70年代對於資本主義設計問題的*和環境思考。首次提出設計*概念的一部著作。從生態道德、社會道德等方面對現代設計進行了深度的反省,設計*從這時起,展示了設計*思考的多元性。書中還以大量的例項,證明了設計*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展示了設計的侷限性,以及設計發展有可能達到的水平。

英國學者愛麗絲·勞絲瑟恩的《設計:為更好的世界》(20xx),也以一種較為通俗、流暢的書寫方式,對設計現象進行了有力的批評。針對正身處技術化時代的設計加以思考和想象。在各個專門的設計領域中,有著專業指向性的設計批評也在迅速展開。例如,《LookingCloser》是一套不定期出版的學術刊物(編輯者包括邁克爾·別拉特、威廉·德蘭特和斯蒂文·海勒等人)。其中的《LookingCloser4:CriticalWrittingsonGraphicDesign》彙集了自1997年到20xx年這三年間一些重要的、和平面設計批評有關的文章,它們發表在各類專業性或者具有普及性質的刊物當中,涉及到和平面設計有關的各類話題:例如,號召平面設計師們肩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或者是探討平面設計作為一種不斷壯大的視覺文化力量。

(二)設計*的國內外研究情況。

1.國內研究情況。

國內設計*問題的思考在最近數十年來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在最近的十年裡,學術界的思考一步步落到了實處,這是可喜的現象。在此過程當中,一些專業雜誌為設計*討的討論搭建了話語平臺,一些重要的學術討論、學術會議先後進行。例如,20xx年,《美術觀察》第6期,就以“設計*:從人機適合到人際和諧”為專題,在“觀察家”欄目對這一問題做過最初的討論。

由《裝飾》雜誌社和浙江工商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共同主辦的“20xx全國設計*教育論壇”在杭州舉行,此次大會以“高等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的設計*教育問題”為主題,圍繞設計*的內涵、設計*與職業道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設計*和設計*教育問題等議題展開討論,論壇結束後通過了《杭州宣言--關於設計*反思的倡議》.

一些重要的設計展覽也開始針對設計的*問題進行反思和總結。這類活動並不只限於圖片、展品本身,往往還囊括了論壇、會議等活動,從而增進了*議題思考的深度。20xx年度10月26日到30日,在北京召開了“北京世界設計大會暨首屆北京國際設計周”,主題為“信”(象徵「資訊」的溝通與「信念」的傳遞,以謀求透明與互信的對話及跨界的全球合作)。本屆大會的主題是“信”,下設四個專題,分別是“獲益”、“和諧”、“交流”、“定義”,其中的主題演講涉及到這樣一些具體的內容,例如“為更多人的設計”、“可持續發展與設計師的當下責任”、“生態政策:義務或者負擔”、AudraBuck-Coleman、MarkBiddle等美國學者則提出“連線多樣性:設計教育中的*思考”.

此外,一些大型展覽、博覽會也在中國相繼召開,這不僅有力地拓展了國內設計界的專業視野,增進了他們對某些普適的設計價值的認識,同時也有力地加強了專業內外人士的溝通交流,使得設計*這類看似枯燥的議題也能夠為大眾所瞭解,進而促進他們的認同。例如,20xx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次大型的博覽會以“和諧城市”作為理念,對中國文化的和諧、中庸理念進行全新的、鮮活的詮釋,將設計*議題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議題結合到了一起,從而推動了設計*學和設計實踐的結合。

除了這些規模較大的專業會議和論壇活動之外,一些較小規模的學術沙龍活動也在不斷湧現,反映出*思考的多層次性和議題的多元。例如,20xx年9月17日,北京市級人才強教專案建築*學學術創新團隊舉辦“建築*與城市文化”學術沙龍。需要指出的是,*問題已經不光是學術活動的目標,它正在成為社會各界受關注的焦點;同時作為一個全球性議題,它也激發起跨領域、跨文化、跨民族的對話、思考。例如,作為策劃周密的專題性展覽的一部分,會議論壇構成了一個目標極為明確的整體,往往也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例如在20xx年成功舉辦的“北京國際設計周暨首屆北京國際設計三年展”是近年來具有國際水準的大型設計活動,本次活動以“仁:設計的善意”為主題--這本身就是一個相當鮮明的訊號,無論是“仁愛”,還是“善意”,都直接指向*問題的核心--.它關注的問題很多,在分論壇部分:社會、能源、環境保護、城市化和全球化、弱勢群體,消費批評和設計*等等都被。對於“仁”、“善意”這類概念的提出,表明了中國設計界對於自身文化傳統和價值觀的再度肯定。

隨著設計*逐漸在國內引發關注,對於其中的代表人物,如帕帕奈克也漸漸為人關注,對這個人物思想所做的系統性研究也正在拉開序幕,其中楊瑩(中國美術學院)的碩士論文就頗有代表性,論文題為“維克·帕帕奈克及其設計理論研究”(20xx)。

該文從戰後設計的消費社會背景出發,追述帕帕奈克的人生,並對其思想,即設計師責任體系加以研究,從而呈現了*議題與設計師職業之間的內在聯絡,為當前國內的設計師責任思考,建立了理論的高度。

周博的《現代設計*思想史》(20xx)是近年來相關著作中頗為紮實、穩健的一部。對西方設計*做了總體性的回顧,對二戰後的設計*發展,尤其是帕帕奈克的設計思考進行了評述,將帕帕奈克的設計*思考放在了學科發展的歷史當中,脈絡清晰,結構合理。該書將帕帕奈克的思想放在設計*的歷史脈絡當中,進行梳理和考察,這一方面表明了*議題的歷史性,和某些穩固、堅實的核心理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對帕帕奈克前瞻性的、獨特性的設計思考。

近年來,以“設計*”為主題進行申報的高層次的課題也有不少,其中更包括:“20世紀西方設計*思想研究”(20xx年,周博)、“19世紀後半葉英國設計*思想述評”(20xx年,周志)、“中國節約型社會的造物設計*思想研究”(20xx年,楊先藝)等等。

*議題也常常和性別議題相關,所以女性主義設計、建築的研究也自然歸屬於這個領域。在這方面,滕靜茹的博士論文《西方女性主義建築學的若干議題》較有代表性,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該文以女性主義的發展歷史作為視角,分別對女性在建築專業、建築環境中的地位進行分析、思考。其中涉及女性建築師的角色、女性建築設計、女性的建築設計教育、女性與公共建築、居住建築的關係等多個問題進行全面的回顧和思考。較為深入地展示了女性在西方社會生活中的*境遇。這種將女性主義作為切入點的研究方法,融合了理論與現實,是對以男性為主導的教育模式、社會環境的全面反思,具有理論和現實兩個層面的重要意義。

2.國外研究情況。

由德國建築史學家漢諾-沃爾特·克魯夫特撰寫的《建築理論史》初版於1985年,這是關於建築理論和建築批評史研究的經典之作。該書的內容上迄古羅馬,下至20世紀70、80年代,內容浩瀚龐雜,作者卻能條分縷析,從容道來。其中既有歷史的縱向梳理,也有對同一時代不同國家作並置的、呼應的研究。將文藝復興以來西歐建築、規劃、園林等方面的理論、批評做了清晰、整體,而又不失情節的描述。並且始終保持前後的貫通,對建築理論的關鍵性價值概念的發展、演化進行了陳述。

建築批評和建築理論、建築史的緊密邏輯關係在該書中有清楚的呈現。

由美國設計學者維克多·馬格林和理查德·布坎南合作編輯的《發現設計--設計研究探討》出版於1995年,其中的“價值與責任”部分專門輯錄了三篇論文,代表著1990年代設計*研究發明的較高水平成果。其中由卡爾·米查姆撰寫的“設計中的*學”一文,從哲學和*學的視角,對設計的*本質做了清晰的陳述,對*在設計體系中存在的必然性做了詮釋。作者認為,設計不單純是技術和審美的問題,它同樣也無法脫開*學的本質。而*問題的解決,關鍵在於要把設計放在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中進行觀察,而不能任由設計淪為孤立的、自私的社會現象。而託尼·弗萊的“神聖設計--再創造理論”則從神聖信念的角度談到設計的發展,認為設計肩負有重新聯絡自然與文化的責任。這些思考都將設計的*思考擺在了*學和人類文化建設的高度,拓寬了設計思維。《EssaysonDesign1:AGIsDesignersofInfluence》是一本論文集,一部由平面設計師(AGI會員)所提供的一部思想彙編,這本書的第三部分是關於平面設計的社會角色的。作者們多為擁有豐富經驗的設計師,其中很多人結合自己的設計實踐談到設計的責任問題。但就平面設計這一載體而言,相比於工業設計和室內設計,它的社會價值往往受到忽略,而對於設計師而言,重新樹立起對於這一專業方向的興趣是十分必要的。美國學者哈爾·福斯特出版於20xx年的《設計之罪》,既包括設計和藝術的批評文章8篇,福斯特認為,設計已經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體系之下膨脹起來,其中的“設計與罪惡”、“建築大師”等文章,早期的設計批評和建築批評聯絡緊密,批評家往往代行設計批評的職責,這和當時的設計尚未走向獨立化有關,而早期的設計也總是被看作是附屬於建築和室內環境的,因此,設計總是被習慣性地放在總體的環境當中進行觀察,這種特徵無論是在19世紀的英國,還是20世紀初的德國,都體現出這一點。

在近來的許多設計史著作中,有許多都會很自然地涉及到對設計批評和*問題的描述,因為在現代設計史的寫作過程中,這些內容幾乎總是會十分自然地融匯進來。

比如喬納森·M·伍德姆所著的《20世紀的設計》一書,就有“設計與社會責任”一章。全面地回顧了二戰後以來西方各國設計與設計的社會責任的互動關係。顯示出二戰之後,設計界和製造業對於消費者群體利益的思考和認識。諸如戰後的英國、美國設計界對於消費者權益的關心、設計師對於大眾健康,以及對於環境問題的關注。

從歷史的角度,反映出二戰以來設計道德責任的逐漸復甦,此外也包括設計界對於這一問題的迴應,同時還探討了綠色設計。

而在《真實的設計:荷蘭現代主義與視覺識別》一書中,針對荷蘭在20設計的平面設計的發展進行了思考,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荷蘭的平面設計中的現代主義的發展歷程,對於它在戰後階段同荷蘭企業的合作與矛盾著墨較多,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荷蘭設計師對於自身設計文化的反思,以及關於設計與企業文化的關係展開的諸多思考。例如,保羅·貝茨(PaulBetts)的《日常用品的*:一部西德工業設計的文化史》(20xx)(《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HistoryofWestGermanIndustrialDesign》)在關於西德設計發展的歷史的記錄當中,有著對於德國設計思潮發展的相關記錄,其中在關於烏爾姆學校的發展、變遷歷史當中,記錄了設計設計理念發展的相關情況。雖然不是專門的設計批評論著,但有助於我們瞭解德國設計教育發展的基本情況,批評的意識也就自然地融入其中。

此外也有專門的設計評論集出版。維克多·馬格林的設計論文集《人造世界的策略》(20xx年),其中有多篇文章涉及*議題,對在可持續發展的巨集觀背景下,如何進行設計*的發展進行了思考。他指出了設計*發展的滯後性,認為在很多情況下,如果人們僅僅停留在批評的層面,就會使得議題變得空泛無力。真正重要的是,要積極推動*議題朝著現實的方向去發展,令*議題與當下的現實環境相互結合。譬如,對於設計師來說,他們需要思考的也許是,能否在主流的消費文化之外構想出一些切實可行的設計實踐模式,從而超越當前的商業侷限。因此,馬格林認為,*的思考需要結合實際的設計專案進行,方才具有實質意義。

新澤西州理工學院建築系教授萊斯利·凱恩斯·魏慈曼(LeslieKanesWeisman)的《設計的歧視:「男造」環境的女性主義批判》(1992),從公共空間和家庭空間等不同角度,探討了女性在其中的弱勢地位,而女性在其中的問題又和階層、種族等問題摻雜在一起,作者不僅從女性主義視角審視和女性在這樣不同的空間結構中所處的劣勢地位,而且試圖去探究如何建構起一種新的更加平等、更加符合不同種族和階層期待的新型的空間關係,該書從大量時間案例當中推進了理論思考的深度。

在近年來的很多設計研究文獻中,也都會針對設計的“社會價值”、設計的“*價值”、“道德”等展開相關的研究,這個部分的內容實際上就是對設計*問題的相關研究。例如,荷蘭設計師、作家基斯·杜思特(KeesDorst)的《瞭解設計》(《UnderstandingDesign》)一書,就對設計的道德價值和設計師的責任問題進行了論述。

此外,設計*也在今天西方的設計實踐當中得到了鮮明的體現。美國學者唐納德·諾曼既是設計教育家,同時也是設計師和理論家。他的著作關注於設計的人性化服務,並且在設計研究中注入了對“人-機”情感問題的思考。他的著作《設計心理學3:情感設計》就重點探討了這個問題,他在該書書中,將設計分為三個層次,即本能層次設計、行為層次設計和反思層次設計。這三個層次的設計從根本上看,共同滿足了我們對於設計的需求,設計的體驗就建立在這樣三個層次當中,人和設計之間的交流就是通過這樣三個層次建立起來。人對於設計的多層級的需求,實際上就已經表明了人潛在的多種需求,例如、愉悅、美感、興奮以及其他的各類因素,而設計理所因當地能夠迴應這些不同層次的需求,對於當下和未來的許多商品,特別是那些智慧產品而言,設計將要全面地迴應這些問題。因此,這實際上也就通過具體的案例,說明了人的*問題的多種需求。諾曼通過大量的例項和論述,向我們表明,設計需要在情感層面迴應我們的需求。

20xx年,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威廉·麥唐諾(WilliamMcDonough)和德國呂內堡大學化學教授邁克爾·布朗嘉(MichaelBraungart)(前者是“永續建築運動”的棋手,而後者則是綠色和平組織的成員)合作出版了《從搖籃到搖籃: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CradletoCradle:RemakingtheWayWeMakeThings》),這也標誌著跨領域的學術交流已經開始著手推動可持續設計的發展。該書通過回溯自工業革命以來的生產發展模式,深刻反思人類的貪慾,指出應該從新經濟的角度入手,以設計作為引擎,來推動社會良性、健康、可持續的發展。該書的獨特之處在於他們從自身的產業實踐出發,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案例作為依據。

三、研究目的、意義和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

作為我國設計學科的新興議題,“設計批評”的研究可以有多種路徑、多重選擇。

事實上,設計批評和設計*有著內在的、緊密的聯絡。因此,將二者並列起來研究,將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路徑,因為它們都關乎設計的本質。批評是推動設計的方法、手段,而*則是設計的立場、核心。而從當前的研究成果看,儘管對於設計批評和設計*的研究都在不斷推進當中,但卻鮮有將這二者並列起來作專題討論的。

研究意義:

(一)本研究有助於增進對西方設計批評和設計*議題的全面理解,這也是對慣常的設計史研究的有益補充,有助於我們推動國內設計學科的建設和完善。現代設計本質上是西方工業文明的產物,從設計學科的發展來看,我們很有必要加強現有資源的整合力度。為了推動當下“設計批評”的實踐和研究,我們有必要從“設計*”入手,進一步思考設計批評的理論構建。

(二)本研究有助於增進我們對設計學本體的認識。有力地增強設計批評與設計*、設計史、環境議題、社會學的橫向交流,從而夯實當前設計學研究的基礎。這就證明設計自身具有和各類社會議題進行橫向交流的可能,證明了設計學科自身的發展潛能。設計批評始終受到來自各種社會文化、經濟因素的主導。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課題的研究或將有助於推動當下國內設計批評的發展。通過對西方設計批評在歷史和學理的回溯,我們將可以深化對於當前國內設計批評發展狀況的把握,提升我們的實際操作水平。因此,我們需要從眼下的現實情境中有所超脫,通過回溯現代設計產生的原點,梳理其發展脈絡以總結經驗。

四、研究難點與創新點。

通過技術、審美、社會和生態這四個基本維度,課題對現代西方設計批評的面貌做出整體的勾勒,呈現出設計與西方社會充滿矛盾的二元關係。如果把它們比作“同路人”也未嘗不可,它們無法相互分離,彼此之間有時噓寒問暖,有時也齟齬不斷。

可以說,在設計發展的目標和人類真實需求之間,總是存有差距。儘管這二者的總體方向一致,但它們並不是始終重合的、默契的。人類在膨脹的*驅動下,有時可能製造出不合格的設計、“壞設計”,甚至是*的設計,而這已經為歷史所證實。

此外,這裡還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思考:

首先,當前的研究有一種趨勢,似乎談論*,試圖否認人類的中心地位。對於這種論調,在筆者看來,不僅顯得不誠實,而且也是自欺欺人的。對“人類-世界”這一主客關係的重新調整,並不能夠迴避人類作為主體的事實,對這一主體的任何弱化,都將造成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中目標的模糊--這就如同一個沒有主語的句子一樣,它無法準確傳遞資訊--任何企圖否定這一事實的思考,那種虛化的“區去中心化”,倒是既有可能導致邏輯和實踐層面的困境。因此,不用迴避人類中心論的問題,我們應當坦率地承認,人類自身的存在、延續和永續的發展是我們關心的根本問題,而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則是與之同時出現的。

其次,研究設計*,為了防止這個議題變得空泛化、概念化,因此,課題始終將“人”作為核心,由此輻射狀地連線到各個不同的話題當中,譬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自我與他者等等。試圖呈現“人”的矛盾性、多元性、複雜性,這個“人”既可以是指作為整體的人、具有共同屬性的人、有著相同訴求的人,同時也可以是作為個體的人、具體的人、有著特殊要求的人。圍繞著“人”這個核心來展開思考,但儘可能用超脫於西方的立站到場來思考設計批評與設計*問題,由於一體的寬泛,這裡的論述必定也是運動的、發展的、開放的。

再次,應以儘可能客觀、理性的態度去思考技術文明和消費社會帶給人類的影響,倘若無視、或者回避人類在近兩個多世紀以來的成就,那就等於是徹底否定了啟蒙運動以來的人類成果,那麼這不僅武斷,而且也愚不可及。同時也要以敏銳的直覺,去判斷技術理性帶來的異化。

最終,本課題所探討的設計批評指向了*的議題,設計在*這個層面上的意義得到凸顯。這會觸及不同層面的問題和現象,其中既要呈現具體的“物”,又要梳理出“物”對人類個體、社會和自然等造成的直接後果、潛在影響。隨著目標的擴大,其結果也必然由“人類中心”延伸為“去中心化”的*思考,這就是由微觀而巨集觀,由具體而抽象,由“小善”而致“大善”的過程。

五、研究思路與基本框架。

第一章西方設計批評的歷史追溯

第一節由古希臘到文藝復興:物質文明的觀念變遷

一、*的價值:造物與*的和諧統一

二、對待技術的態度

三、對待奢侈品與消費的態度

四、理性的原則

第二節啟蒙運動時期

一、理性主義的崛起:批評的基礎

二、批評與*價值

第三節現代設計的多元維度

第二章設計批評的技術維度

第一節工業革命與社會進步

第二節人性化議題:人與機器的抗爭、妥協

一、技術革新和現代工業

二、19世紀英國對待工業化和設計的反思

三、穆特修斯的選擇:個性化,還是標準化?

四、美國工業的選擇:歡迎機器,但要適度

第三節烏托邦議題:人與社會的融合

一、設計與“的善”

二、格羅皮烏斯的教育嘗試和*思考

三、納吉的教育與思考:以人為中心

第三章設計批評的審美維度

第一節個人主義、審美與消費社會

第二節裝飾議題:誠實與虛偽

一、不合時宜的裝飾

二、裝飾之罪

第三節風格議題:被物驅使的人

一、個人主義與商業活動

二、消費社會的矛盾性:個人與社會的分離

三、對廣告和商業文化的批判

四、對廢止和“流線型”的迷狂

第四章設計批評的社會維度

第一節平等與安全的議題

一、時尚與女性:“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二、安全:由“消費者”轉向“使用者”

三、設計師的覺醒

第二節設計師的責任議題:烏爾姆觀念的變遷

一、包豪斯的影響

二、要求理性的聲音

三、在科學之外尋求人性

第三節帕帕奈克的歷史貢獻

一、對消費社會的批評

二、對設計師的定位

第五章設計批評的生態維度

第一節生態議題的緊迫

一、過度膨脹的技術文明

二、越演越烈的環境壓力

第二節人-社會-自然:從分離到統一

一、現代主義者的生態設計觀

二、由“個體”走向“共同體”

第三節迴歸整體的設計批評

一、新的*思考與可持續發展

二、迴歸整體的設計批評

三、面向大眾的設計批評

第六章設計批評的主體

第一節設計批評與設計改革者

第二節設計批評與設計教育

第三節設計批評與職業設計師

第四節設計批評與大眾

六、寫作計劃

(略)

七、參考文獻

一、專著

1.陳嘉映,《何為良好生活--行之於途而應之於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xx年

2.杜維明,《對話與創新》,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年

3.杜軍虎,《設計評論》,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xx年

4.黃厚石,《設計批評》,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xx年

5.海軍,《設計之重》,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xx年

6.何懷巨集,《*學是什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年

7.李樂山,《工業設計思想基礎》(第二版),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xx年

8.邵巨集主編,顏勇,黃虹,等編著,《西方設計:一部為生活製作藝術的歷史》,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xx年

9.李超德,《設計美學》,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xx年

10.李超德,《服裝評論》,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xx年

11.李叢芹,《設計批評論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xx年

12.李立新,《設計價值論》,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xx年

13.金觀濤,《歷史的巨鏡》,北京:法律出版社,20xx年

14.袁熙暘,《非典型設計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年

15.(臺)楊冠政,《環境教育》,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16.鄭時齡,《建築批評學》,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xx年

17.姚民義編著,《德國現代設計教育概述--從20世紀至21世紀初》,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xx年

18.張犇著,《設計文化視野下的設計批評研究》,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xx年

19.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史論部編譯,《設計真言:西方現代設計思想經典文選》,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xx年

20.陳嘉明著,《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年

……

二、論文

1.李超德,從亞歷山大·麥昆的設計看設計*[J].中國服飾,20xx(1)

2.周憲,現代性的張力--現代主義的一種解讀[J].文學評論,1999(1)

3.李超德,綠色生態設計觀--服飾文化內涵的新註解[J].江蘇紡織,20xx(8):18-20

4.阿馬蒂亞·森,斯密的市場從來不單獨存在[J].社會學家茶座,20xx(1):87-88

5.於文傑,楊玲,英國19世紀情感社會主義及其歷史演進[J].史學集刊,20xx(2):21-27

6.(英)彭妮·斯帕克著,汪芸譯,英國設計,從威廉·莫里斯到今天[J].裝飾,20xx(11):14-20

7.李向鋒著,尋求建築的*話語[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xx(7):278-280

8.陳喆,艾英旭著,西方關於建築*問題的研究[J].建築師,20xx(12):96-99

9.滕靜茹,西方女性主義建築學的若干議題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xx

10.楊瑩,維克多·帕帕奈克及其設計理論研究[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xx

11.王書道,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反思與整合[J].《天中學刊》,20xx(12):20-25

12.陳煒,提出設計*概念的必要性[J].《美術觀察》,20xx(6):103-103

13.江牧,設計*之道[J].《包裝工程》,20xx,27(6):318-320

14.李硯祖,從功利到*--設計藝術的境界與哲學之道[J].《文藝研究》,20xx(10):100-109

15.王慧然,理性主義與西方現代性危機[J].《學術交流》,20xx(6):21-24

16.尤西林,“現代性”及其相關概念梳理[J].《思想戰線》,20xx(5):81-83

17.文兵,理性主義、非理性主義與反理性主義[J].《暨南學報》,20xx(1):22-28

18.崔雪茹,西方個人主義源流考[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4):162-170

19.黃顯中,個人主義與市民社會--關於個人主義的一種解釋[J].《*學研究》,20xx(11):86-90

20.儲智勇,近代個人主義的興起及其品性[J].《浙江社會科學》,20xx(8):76-81

……

三、外文文獻資料

Rothschild,DesignandFeminism:Re-VisioningSpaces,runswick:RutgersUniversityPress,1999

lClark,DavidBrody,DesignStudies:on:BloomsburyAcademic,20xx

Coles,Designandar:on:WhitechapelGalleryandtheMITPress,20xx

leming,on:Routledge,20xx

nMarsack,EssaysonDesign1:on:Booth-ClibbornEditions,1997

dithDavis,GraphicDesigninContext:on:ThamesHudsonLtd,20xx

an,HumanFactorsinProductDesign:on:TaylorFrancis,1999

Heskett,on:ThamesandHudsonLtd,1980

ondLoewy,ork:TheOverlookPress,1988

yAynsleyandCharlotteGrant,ImaginedInteriors:on:VAPublications,20xx

ztinaPassuth,on:ThamesandHudson,1985

friedGiedion,MechanizationTakesCommand: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69

chConrads,on:MITPress,1971

stophA·Hoesch,SiemensIndustrialDesign:eCantz

ilFallan,ScandinavianDesign:on:BERG,20xx

ippeGarner,gne:TaschenGmnH,20xx

orMargolin,TheStruggleforUtopia:Rodchenko,Lissitzky,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7

Betts,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fornia:theRegentsoftheUniversity,20xx

aGorman,ork:AllworthPress,20xx

eLees-Maffei,RebeccaHouze,on:BERG,20xx

erGropius,on:FaberandFaberLimited,1965

dPye,on:HerbertPress,1978

Press,RachelCooper,TheDesignExperience:on:AshgatePublishingLimited,20xx

enHeller,s,TextsonType:ork:AllworthPress,20xx

Betts,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xx

erdam:BISPublishers,20xx

gningPornotopia:ork:PrincetonArchitecturalPress,20xx

ago:AcademyChicagoPublishers,1981

開題報告 篇4

總述

開題報告的總述部分應首先提出選題,並簡明扼要地說明該選題的目的、目前相關課題研究情況、理論適用、研究方法、必要的資料等等。

提綱

開題報告包含的論文提綱可以是粗線條的,是一個研究構想的基本框架。可採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綱形式。在開題階段,提綱的目的是讓人清楚論文的基本框架,沒有必要像論文目錄那樣詳細。

參考文獻

開題報告中應包括相關參考文獻的目錄

要求

開題報告應有封面頁,總頁數應不少於4頁。版面格式應符合以下規定。

開題報告

學生:

一選題意義

理論意義

現實意義

二論文綜述

理論的淵源及演進過程

國外有關研究的綜述

國內研究的綜述

本人對以上綜述的評價

三論文提綱

前言、

論文寫作進度安排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提綱

開題報告封面:論文題目、系別、專業、年級、姓名、導師

目的意義和國內外研究概況

論文的理論依據、研究方法、研究內容

研究條件和可能存在的問題

預期的結果

進度安排

開題報告 篇5

隨著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人,教師成為研究者的觀念逐漸深人人心。開展和參與課題研究是教師獲得自我持續發展能力的途徑。事實證明,通過開展課題研究,邊學習邊做課題,邊研究邊實踐,逐漸成為研究型的教師不乏其人。

課題研究是教育科研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於課題研究,開題報告(計劃或方案)如同建築師的藍圖。有了好的開題報告,才能使研究工作者有計劃、有系統、有組織地開展研究工作,以保證課題研究任務的順利完成。因此,制定開題報告是課題由設想轉化為實際行動的關鍵步驟。當前許多教師由於過去從未做過課題研究,現在要申報課題,撰寫課題開題報告不知從何人手。為了使廣大教師更加積極而有效地開展課題研究活動,培養、提高教師撰寫課題開題報告的能力和水平,本文針對當前教育科研的實際,結合從事教育科研課題研究,以及在小教專科自考實踐性環節考核過程中指導教師撰寫教育科研課題開題報告的一些體會,從科研課題開題報告的含義、作用、結構等方面來談教師應該如何規範撰寫開題報告,力求對想開展教育科研的教師提供一點啟示。

科研課題開題報告的含義與作用

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何謂有價值、有創見性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從何而來呢?這需要研究者長期實踐、細心觀察和深思熟慮。當課題或自己提出的問題贏得社會認可後,就要把自己的研究方案設計好,即撰寫科研課題開題報告。

科研課題開題報告(研究設計)就是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規劃和制定。換言之,就是當課題方向確定之後,課題負責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的報請上級批准的選題計劃。開題報告主要說明這個課題有價值進行研究,自己有條件進行研究以及準備如何開展研究等問題,也可以說是對課題的論證和設計。

撰寫科研課題開題報告是提高選題質量和水平的重要環節,是創新新知,不是可有可無的。正如學者文翁說過,搞好開題報告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家理清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設計。制定課題研究計劃和安排,是為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提供探索的途徑。科研課題開報告,它初步規定了課題研究各方面的具體內容和步驟,對整個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起著關鍵的作用對於科研經驗較少的人來講,一個好的方案,可以使他們明確課題研究的方向,避免發生進行一段時間後不知道下一步幹什麼的情況,保證整個研究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可以說,課題開題報告水平的高低,是一個課題質量與水平的重要反映。沒有科學的開題報告(研究設計),就沒有科學而有價值的成果。隨著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規範化不斷加強,開題論證問題越來越受到教育科研管理部門的重視。

撰寫科研課題開題報告的基礎性工作

科研課題開題報告(研究方案)的結構與寫法

撰寫開題報告是進行科研課題申請的首要工作。通過開題報告的思考與寫作可以幫助我們清楚地瞭解自己為什麼要做這個課題,究竟想做什麼,想得到什麼,怎麼做,能否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若分析後覺得不現實,則可以立即調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標,使課題目標的達成有可能性,從而避免大題小作或小題大作。課題開題報告的寫法根據課題研究的類別略有不同。但一般地說,科研課題開題報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課題名稱

課題名稱就是課題的名字。這看起來是個小問題,但實際上很多人寫課題名稱時,往往寫得不準確、不恰當,從而影響整個課題的形象與質量。這就是平常人們所說的只會生孩子,不會起名字。那麼,如何給課題起名稱呢?

名稱要準確、規範

準確就是課題的名稱要把課題研究的問題是什麼,研究的物件是什麼交待清楚,比如國小語文指導自主教學模式研究,這裡研究物件就是國小語文教學,研究的問題就是指導自主教學法。有時候還要把研究方法寫出來,例如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實驗研究,其研究的物件是國小生,研究的問題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實驗法,這就說得很清楚,別人一看就知道這個課題是研究什麼工作報告。而有些課題名稱則起得不是很準確

如,集中識字,口語突破這個名稱,別人只看題目,就無法看出研究的是什麼問題,好象是語文,又象是英語,是中學或是國小,是國小高年級還是國小低年級更沒辦法看出來。若改為集中識字,口語突破國小英語教學模式研究,這樣就一目瞭然了。總之,課題的名稱一定要和研究的內容相一致,要準確地把你研究的物件、問題概括出來。

名稱要簡潔,不能太長

不管是論文或者課題,名稱都不能太長,要簡明扼要,通俗易懂,能不要的文字就儘量不用,一般不要超過20個字。但要儘可能表明三點:研究物件、研究問題和研究方法。

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課題研究的目標就是通過研究,要達到什麼目標?要解決哪些具體問題?研究的目標是比較具體的,不能籠統地講,必須清楚地寫出來。只有目標明確而具體,才能知道工作的具體方向是什麼,才知道研究的重點是什麼,思路就不會被各種因素所幹擾。下面是學科教學與素質教育研究實驗方案所寫的課題研究目標:

通過實驗研究,總結出中國小各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特點和規律;2、提出在中國小學科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意見;3、制定中國小各學科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和評價方案;4、初步形成素質教育機制下的中國小學科教學基本理論;5、全面提高實驗學校學生的素質,促進實驗學校教育質量的大面積提高;6、促進實驗學校教師素質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隊伍。

確定課題研究目標時,一方面要考慮課題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慮課題組實際的工作條件與工作水平。

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有了課題的研究目標,就要根據目標來確定這個課題要研究的內容,研究內容要比研究目標寫得更具體、明確。目前在這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只有課題而無具體研究內容;2、研究內容與課題不吻合;3、課題很大而研究內容卻很少;4,把研究的目的、意義當作研究內容。

這對我們整個課題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們要學會把課題進行分解,一點一點地去做。這裡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某省重點課題《國中語文活動課研究和實驗》的研究方案指出,本課題研究的中心是,如何科學有序、切實有效地開展國中語文活動課。具體內容包括下列三個方面:1、根據國中各年級學生的情況和語文教學要求,對國中各年級語文活動課對學生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素質的發展進行詳細的目標規定,從而建立國中語文活動類課程的目標體系。2、根據國中各年級語文活動課目標和語文學科的特點,安排國中各年級語文活動課的內容,內容的安排力求充實、精確、有序,並初步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活動課內容體系。3、根據國中各年級語文活動課目標內容和國中各年級學生的特點,探索國中語文活動類課程的學習活動方式,確定活動類課程的教學時間、空間及程式,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多種切實可行的可操作的語文活動教學模式。

課題研究的方法

任何科學研究除了要應用哲學方法和一般科學方法之外,還要有具體的研究方法、技術手段研究方法這部分,主要反映一項課題的研究通過什麼方法來驗證我們的假設,為什麼要用這個方法?以及要做什麼怎麼做。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歷史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實驗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理論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等。一個大的課題往往需要多種方法,小的課題可能主要是一種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我們在應用各種方法時,一定要嚴格按照每一具體科研方法的要求,不能憑經驗、常識去做。比如,我們要通過調查瞭解情況,我們如何制訂調查表,如何進行分析,不是隨隨便便發一張表,搞一些百分數、平均數就行了。這是在今後的科研工作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計劃

研究的步驟要充分考慮研究內容的相互關係和難易程度,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基礎性問題開始,分階段進行,每一階段從什麼時間開始,至什麼時間結束都要有規定。每一階段的工作任務和要求,不僅要胸中有數,還要落實到書面計劃中。從而保證課題研究按時保質保量完成,課題研究的管理也可據此對課題研究進行檢查、督促和管理。

課題預期的成果與表現形式

課題研究成果預測即研究過程可能出現哪些情況、問題?研究會帶來什麼成果?有什麼對策?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研究報告、教育論文、專著、軟體、課件等多種形式。課題不同,研究成果的內容、形式也不一樣,但不管形式是什麼,課題研究必須有成果,否則,就是這個課題沒有完成。在開題報告中設計出成果形式,可以使研究者明確將來用什麼表現研究成果,以便從開始就可以著手努力積累材料、構思框架、進行分工,以利於研究成果的順利問世。同時也有利於課題管理者據此對課題進行檢查驗收。

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和人員分工

課題小組成員如何分工合作,在方案中,要確定課題組長、副組長、課題組成員以及分工。課題組組長就是本課題的負責人。一個課題組應該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權之士,二是有識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權了課題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援,有識了課題質量、水平就會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實實去做。課題組的分工必須明確合理,讓每個人瞭解自己的工作和責任工作報告。當然在分工的基礎上,也要注意全體人員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討,克服研究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同時,還要注意課題組成員的整體素質與水平,尤其是課題負責人的水平。如果課題組成員和負責人既沒有理論又沒有實踐經驗,這個課題就無法很好地完成,也就難以得到批准立項。

課題研究的經費及裝置條件需要

總之,科研課題開題報告是研究人員科研知識和能力的縮影。只有重視並認真、科學地做好研究課題方案的設計,制定好開題報告,才能為獲取教育科研優秀成果開啟成功之門。一句話,沒有科學周密的開題報告,沒有對研究設計的精心準備,就沒有科研活動的發生,更不會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學術突破。

開題報告 篇6

一、選題來源與研究背景。

當前,對於整個世界而言,人類文明的發展的確有倒向過度物質化的傾向,這是一個可見的事實。它的威脅在於,人類社會“在物質進步的祭壇上犧牲了諸多道德和精神價值”.毫無疑問,這是全球化所帶來的影響,而始作俑者則是西方。自工業革命以來,這一文明對於物質的極力追求,使得他們漸漸偏離了啟蒙運動時期所確立的文化方向,將注意力過度集中在技術和消費的層面,而較少顧及那些事關人類社會真正福祉的問題。

(一)全球設計的危機。

當代世界仍然處在鉅變之中,其速度之迅捷、規模之盛大,可以說是前所未有。

而這一現象並非無源之水,而是以發軔於18世紀的工業革命作為基礎的。在這一歷史程序中,設計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它們既是動因,也是果實。作為極其重要的社會現象,設計的進化受到社會力量的塑造和鼓動。與此同時,它也反過來為社會帶來深刻而複雜的影響。

這個世界即使從總體上來看更加趨於平等和民主,但是我們也無法忽略這樣的現實,即這裡還存在著相當嚴峻的貧困、不公正、殘酷和_的事件。因此,我們仍然很有必要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即我們應該如何在這個越來越擁擠的世界上生存下去。因此,設計也就十分自然地有了更多的承擔,設計不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理由使生活變得更美麗、更舒適,同時也更安全、更人道。

(二)當下國內的設計現實。

在全球化的當下,中國迎來了它最為繁榮和活躍的時期,改革如今已經到達“深水區”,我們一方面需要積極因應新的國際趨勢,進行富有創造力的發展;另一方面,需要檢視當前的境況和不足,反思我們走過的道路。這種姿態應當是全方位的,它將在經濟、政治、文化、技術等各個層面逐一展開。反思改革開放以來的設計發展之路,我們看到,在三十多年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的設計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國人對於設計的瞭解和期待也在不斷加深。於此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我們的設計還有嚴重的不足,總體說來,我們還很缺乏原創性的設計,以及負責任、有品質的設計,我們距離“設計大國”、“創新大國”、“軟實力大國”的目標,還相差甚遠。在實踐當中,則有這樣這樣兩個嚴重的問題,一是批評乏力,二是_缺失,它們實際上又是一體的。

就當下而言,發掘設計的道德力量,對於增進我國社會的凝聚力,提升大眾生活的福祉和個體的內在幸福感,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很多證據都已顯示,一個社會的道德敗壞往往與城市、社群功能的弱化有直接聯絡,反之亦然。因此,我們有理由加緊推動中國設計的批評規範化,推進_議題的常態化。它們將會在今後中國社會的發展中變得更加生動、人性化,會逐一體現在設計實務當中。

(三)初步的看法。

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只是在下意識地使用產品、適應於產品,產品對於人而言,慢慢地成為了一種習慣。然而很少有人真正關注到設計內在的價值和意義。而一個多世紀以來,隨著設計和商業的密切交融,這就更加使我們容易忽略設計的“全景圖”,一個正在逐漸生成的文化和社會現象。而當前越來越細化的設計教育分科,這就進一步模糊了人們本已經不太清晰的視野,而忽略了作為這個概念、這個行為的某些真正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馬格林指出,“將設計作為一種廣義的人類活動來討論便會處於低層次的發展階段”.

中國設計之弊雖與批評缺失有關,但從根本來看,卻是因為當前的社會缺少應有的價值觀念。正因為如此,我們的生活和設計才顯得殘缺不全,並造成了設計和批評的雙重失落:它們無法產生互動(與此同時,虛浮的設計和偽劣的批評卻在大行其道)。

因此,迫在眉睫的是,我們需要著手闡述設計的本質,尤其是充分論證設計與_議題的關係,而這不僅是推動設計健康發展的必需,更是事關家國命運的現實命題。

從_角度切入對設計批評的研究,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儘管還遠不夠成熟,但當前國內的設計批評研究還是顯示出了多種可能性,如果從_角度切入設計批評研究,在方法層面具有特殊意義。它們雖分屬不同層面,卻具有明顯的共同指向性。前者是設計活動接受社會反饋的過程,是健康有序的設計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或者說是另一種形式的設計生產;而後者則是隱藏在一切社會活動(當然也包括設計)背後的根本動力,是設計的價值觀所在--筆者認為,它們都關乎設計活動的本質--我們姑且可以把前者看作是設計的外在形式,而後者則是設計的內在動因,它們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二、中外文獻綜述。

(一)設計批評的國內外研究情況。

眾所周知,設計理論和建築、藝術理論有著密切的聯絡。尤其是建築學,由於它悠久的歷史和巨大的文化影響力,幾個世紀以來,它一直都對其他門類的設計學建構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在建築和設計形成了一種極為緊密而又微妙的關係。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隨著設計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顯,設計學的獨立性也開始引發人們的關注。

1.國內研究情況。

國內設計批評的行為很早就已產生,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樑思成在1955年對北京城市規劃的質疑和行動就是知名的歷史公案,是非常重要的批評事件,顯示出建築界當時對於歷史文脈儲存的批判性思考。就總體而言,設計批評的真正起步卻要等到改革開放之後,從那時起,設計批評的活動才逐漸展開,而相關的設計批評研究則在此後跟進。從1990年代後期開始,設計批評開始隨著中國社會發展中設計議題的逐漸展露而變得愈發急迫,另一方面,設計批評與設計史、設計理論的互動也越來越頻密。在此過程中,一些中青年學者也開始進入到這個領域。就總體而言,國內的設計批評和設計_的研究都是起步不久,大約從20__年前後起,論文和專著進一步有了數量和品質的提升,對於問題的思考深度也在大大加深。

就目前情況來看,設計批評對於大多數設計圈內人來說,它已經由一個比較陌生的概念慢慢發展成為一個較為熟悉的的概念。當然,和現實相比這還遠遠不夠的,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缺乏批評傳統、批評氛圍比較稀薄的國家來說,深入紮實地探討設計批評,對其相關基礎概念進行挖掘、梳理,將會是一份長期的工作。

因此,還有許多基礎性的工作有待去完成。針對設計批評的學科概念的界定、相關框架的構建,對其相關歷史源流的梳理,都還需要從頭做起。因此,在該學科方向內,一些基礎性的研究工作仍然顯得十分重要。換句話說,我們對於設計批評到底是什麼?它能夠發揮怎樣的作用?這些問題,還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總結。目前這方面的探索還只是一個開始,誕生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以建築批評為例,鄭時齡的《建築批評學》(20__)就從批評的主體論、價值論、符號論、方_、批評意識,以及建築師的身份等幾個方面入手,對建築批評這一問題進行了條分縷析的梳理。其中既有相當篇幅的有關國外設計批評歷史的介紹,同時也有許多當下國內建築設計的案例,內外印證,聯絡緊密。由於作者長期從事專業教學和各類建築實踐,因此得以比較透徹地剖析批評的各個層面;而在設計批評方面,目前有這樣兩本教材,即杜軍虎的《設計評論》(20__)和黃厚石的《設計批評》(20__),二者都較為全面地評述了設計批評的框架,對其的歷史、本體、價值、範疇等概念均有談及,為這一學科的構建鋪設了道路。而李叢芹的《設計批評論綱》(20__)也是一部較為重要的、非教材型別的專業論著,該書從人與物的關係著手,以設計批評的立足點、正規化、原則、主體等幾個方面作為抓手,闡述了人與物關係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變遷。作者結合大量例項,以輕鬆自如的敘述方式,揭示了人與物之間的深刻聯絡。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對於“造物”和“生生”關係的思考,清楚地表明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對於設計文化的深遠影響,當然這也必然影響人們對於設計的批判和認識。

此外,關於設計批評的本體研究,還出現了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論文,例如,“批評是一種學術立場而非道德罵場”(田萌)、“關於設計批評的身份焦慮”(蘆影,20__年)、“建構一種批評的本質”(李凱生)、“設計批評的型別研究”(劉震,20__年學位論文)、“從設計批評的現狀談起”(陶安蕙)等等。

到目前為止,針對設計批評也在進行著帶有具體指向性的思考和總結,將設計批評與設計文化立場、設計的價值傾向、設計的哲學維度等等進行融合、並置的趨勢,開始引發更多的關注。這一方法表明了設計批評研究的開放性,目前這方面的專著還不算多,其中比較代表性的有張犇的《設計文化視野下的設計批評研究》(20__),該書將設計批評放在設計文化的背景下,進行觀察和思考,較為清晰地還原了設計的文化屬性,既有歷史的縱向敘述,也有對本體問題的橫向思考,具有相當的說服力。設計批評是對設計價值的一種判斷,因此對於設計價值的闡述也就顯得十分重要。李立新的《設計價值論》(20__)一書中,就從設計價值的角度出發,專門就設計批評與設計價值的關係進行了研究,這是為對設計批評的一種本體論性質的思考。在價值關係的基礎上,分析了設計批評所涉及的價值原則的多樣性。從設計價值與批評的關係、設計價值的型別、設計價值判斷的原則和標準出發,將設計批評和價值判斷關係的內在邏輯層次做了清晰的梳理。其中還特別指出,設計批評不僅是一種個體性的行為,同時它也應該反映出社會整體的價值思考。此外,李樂山的《工業設計思想基礎》(1997)一書把設計放在了文化的整體背景下進行觀察,體現出和其他相關著作不同的立意,體現出作者視野的獨特性和責任意識。該書最後一章著力於對西方現代性的回顧,用了相當篇幅來探討現代設計的思想歷史根源。這一部分看似脫略於該書的總體結構,實際上確有其必要性,這將設計背後的文明危機呈現出來。李樂山人認為西方的現代性本身具有很強的欺騙性,它實際上掩蓋了西方工業文明內在的巨大缺陷,正是這種現代性造成了嚴重的_危機、社會危機,該書的具體表述雖然值得商榷,但是對於破除西方迷信,卻是很好的提示。而青年學者李向鋒的《尋求建築的_話語:當代西方建築理論及其反思》(20__),是對建築_問題進行系統闡述的一本重要著作。該書對西方建築_的歷史、體系、研究模式、當代的實踐操作以及中國當下的迴應,進行了思考。其中既有歷史敘述的縱線,又有橫向的、並列的概念闡述。不僅深入探究了西方建築_發展的線索,它的演化,核心議題的擴充套件,同時,又將這些問題同中國當下的現實加以連線,從而建立起一種結構堅實、體例完備的立體式敘述。

批評從來都不曾被侷限於設計專業之內,從它誕生之日起,直到今天,這一活態的、外向的、多元多義的面貌,就一直保持著。就這一特徵而言,它和歷時更為久遠的藝術批評、建築批評、文藝批評一樣,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不僅允許,甚至有賴於設計之外的各類知識的積極融入。這些知識來源於人文學科、自然學科的多個學科,例如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_學等等。這些專家所思考的視覺未必一致,但他們往往能有許多相重疊的結論和觀念。在我國,這種跨領域的、多學科的批評實踐總是與理論的建構並肩展開。消費社會就是關注的“靶子”之一,社會學學者鄭也夫的《後物慾時代的來臨》(20__年)就是一部重要的著作,本書從消費的角度著手,對當前國內的社會景況做出分析。可以預見的是,設計批評走向多學科的交流,這不僅是學科發展的自然態勢,而且也將成為設計學自身的一種要求。

事實證明,設計批評的發展往不僅需要從現實當中汲取養分,而且針對自身的文明基因,設計批評也需要有屬於我國自身的理論建構。因此,回顧中國設計的發展歷程,從傳統文化的豐富資源當中去尋找設計發展的邏輯,建構其中的社會、文化、_維度,探索具有本土意義的批評正規化就顯得格外重要。在這一方面,柳冠中的“事理學”理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儘管作為一種理論模型,它的實踐性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和論證。但這一正規化對於完善我們的設計批評,建立中國設計批評的_標準而言,卻具有開拓性的意義。

針對設計史以及重要設計流派的研究中,往往有許多是關於設計批評的發展研究。例如,“烏爾姆設計學院教育思想研究”(徐昊,20__年學位論文)、“英國工藝美術運動設計思想研究”(廖前蘭,20__年)、“都市烏托邦的批評理論:讀威尼斯學派的三本著作”(李翔寧,20__年)、“雷納班漢姆及其設計批評觀”(關玲,20__年學位論文)、“批評包豪斯”(翟墨,20__年)、“事實與價值:盧斯裝飾批判的批判”(黃厚石,20__年學位論文)等等。

針對那些專門的設計領域、設計專業,批評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在以往的研究當中,設計批評的思考幾乎都是下意識地圍繞著工業設計展開,嚴格地說來,這當然和設計史研究歷來偏重工業設計的傾向不無關係,但這種以工業設計“一家獨大”的局面也在漸漸得到改觀,在服裝、景觀,平面甚至動畫專業當中,相關的批評研究正配合著批評實踐的展開而得到深入的發展。例如由李超德、張蓓蓓共同撰寫的《服裝評論》(20__),該書針對中國服裝設計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的有針對性的批評研究,對於當下的服裝設計批評的發展傾向有著全域性式的認識,同時又不乏對歷史的回望、關照,不失對服裝設計自身專業特性的冷靜思考。而在景觀設計領域,俞孔堅也憑藉著他一系列的專業實踐和帶有明顯批評思考的著作而推動了設計的發展,他的《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岐江公園案例》(20__)、《回到土地》(20__)都是這一領域的代表性作品。

2.國外研究情況。

就設計批評在國外的發展、研究發展情況來看,它要早於國內。就工業設計的批評來看,它應以19世紀中葉作為起點,但其雛形又可以追溯到18世紀的啟蒙運動時期。而在建築學領域,批評的行為和正規化形成的時間還要更早。在經歷了這種漫長的發展之後,批評在西方設計領域已經不只是一種學科的的概念,更已經成為一種人們的自覺意識,熔鑄到人們的設計意識當中。在建築師、設計師和大眾的思考當中,處處顯示出這種批評意識的存在。

早期的設計批評和建築批評聯絡緊密,批評家往往代行設計批評的職責,這和當時的設計尚未走向獨立化有關,而早期的設計也總是被看作是附屬於建築和室內環境的,因此,設計總是被習慣性地放在總體的環境當中進行觀察。在當時的設計史、設計理論的研究當中,也常常會將批評意識融入其中。歷史寫作本身有時就會映射出作者個人的價值立場。由於時代的侷限,歷史寫作往往成為一種表達立場和批判性的載體。這在佩夫斯納和吉迪翁的歷史研究中,就體現出這一點,作為現代主義的擁躉,他們藉助於歷史研究表達出這樣的一種立場。

設計批評早已經超出了舊有的框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或者說一種文化與社會力量,它在信奉激進主義的設計師與創作者手中,更是成為一種直接干預社會生活的利器,用設計的語言去批判社會。1964年,英國設計師肯·加蘭德(KenGarland)發表了著名的《要事第一》(《TheFirstThingsFirstManifesto》),這是一部設計宣言。加蘭德通過這樣一種行為,號召設計師迴歸設計的人文主義精神當中,以此來對抗一個商業氛圍濃烈的時代。這份宣言是當時的英國設計師對社會現實的強烈迴應,呼籲社會重新迴歸到一個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模式。1971年,德國沃爾夫岡豪格(WolfgangHaug)的《商品美學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外觀、性和廣告》,這是代表蘭克福學派社會批評的經典作品,對於充斥在商品社會當中的廣告展開了尖銳批判,對於大量充斥在市場上的商品產生的不良社會效應進行了消費文化的批判。

1970年代有標誌性意義的作品是維克多·帕帕奈克的《為真實的世界設計》(1972),作為橫跨設計批評和_兩大領域的一部經典著作,該書反映出20世紀70年代對於資本主義設計問題的_和環境思考。首次提出設計_概念的一部著作。從生態道德、社會道德等方面對現代設計進行了深度的反省,設計_從這時起,展示了設計_思考的多元性。書中還以大量的例項,證明了設計_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展示了設計的侷限性,以及設計發展有可能達到的水平。

英國學者愛麗絲·勞絲瑟恩的《設計:為更好的世界》(20__),也以一種較為通俗、流暢的書寫方式,對設計現象進行了有力的批評。針對正身處技術化時代的設計加以思考和想象。在各個專門的設計領域中,有著專業指向性的設計批評也在迅速展開。例如,《LookingCloser》是一套不定期出版的學術刊物(編輯者包括邁克爾·別拉特、威廉·德蘭特和斯蒂文·海勒等人)。其中的《LookingCloser4:CriticalWrittingsonGraphicDesign》彙集了自1997年到20__年這三年間一些重要的、和平面設計批評有關的文章,它們發表在各類專業性或者具有普及性質的刊物當中,涉及到和平面設計有關的各類話題:例如,號召平面設計師們肩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或者是探討平面設計作為一種不斷壯大的視覺文化力量。

(二)設計_的國內外研究情況。

1.國內研究情況。

國內設計_問題的思考在最近數十年來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在最近的十年裡,學術界的思考一步步落到了實處,這是可喜的現象。在此過程當中,一些專業雜誌為設計_討的討論搭建了話語平臺,一些重要的學術討論、學術會議先後進行。例如,20__年,《美術觀察》第6期,就以“設計_:從人機適合到人際和諧”為專題,在“觀察家”欄目對這一問題做過最初的討論。

由《裝飾》雜誌社和浙江工商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共同主辦的“20__全國設計_教育論壇”在杭州舉行,此次大會以“高等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的設計_教育問題”為主題,圍繞設計_的內涵、設計_與職業道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設計_和設計_教育問題等議題展開討論,論壇結束後通過了《杭州宣言--關於設計_反思的倡議》.

一些重要的設計展覽也開始針對設計的_問題進行反思和總結。這類活動並不只限於圖片、展品本身,往往還囊括了論壇、會議等活動,從而增進了_議題思考的深度。20__年度10月26日到30日,在北京召開了“北京世界設計大會暨首屆北京國際設計周”,主題為“信”(象徵「資訊」的溝通與「信念」的傳遞,以謀求透明與互信的對話及跨界的全球合作)。本屆大會的主題是“信”,下設四個專題,分別是“獲益”、“和諧”、“交流”、“定義”,其中的主題演講涉及到這樣一些具體的內容,例如“為更多人的設計”、“可持續發展與設計師的當下責任”、“生態政策:義務或者負擔”、AudraBuck-Coleman、MarkBiddle等美國學者則提出“連線多樣性:設計教育中的_思考”.

此外,一些大型展覽、博覽會也在中國相繼召開,這不僅有力地拓展了國內設計界的專業視野,增進了他們對某些普適的設計價值的認識,同時也有力地加強了專業內外人士的溝通交流,使得設計_這類看似枯燥的議題也能夠為大眾所瞭解,進而促進他們的認同。例如,20__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次大型的博覽會以“和諧城市”作為理念,對中國文化的和諧、中庸理念進行全新的、鮮活的詮釋,將設計_議題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議題結合到了一起,從而推動了設計_學和設計實踐的結合。

除了這些規模較大的專業會議和論壇活動之外,一些較小規模的學術沙龍活動也在不斷湧現,反映出_思考的多層次性和議題的多元。例如,20__年9月17日,北京市級人才強教專案建築_學學術創新團隊舉辦“建築_與城市文化”學術沙龍。需要指出的是,_問題已經不光是學術活動的目標,它正在成為社會各界受關注的焦點;同時作為一個全球性議題,它也激發起跨領域、跨文化、跨民族的對話、思考。例如,作為策劃周密的專題性展覽的一部分,會議論壇構成了一個目標極為明確的整體,往往也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例如在20__年成功舉辦的“北京國際設計周暨首屆北京國際設計三年展”是近年來具有國際水準的大型設計活動,本次活動以“仁:設計的善意”為主題--這本身就是一個相當鮮明的訊號,無論是“仁愛”,還是“善意”,都直接指向_問題的核心--.它關注的問題很多,在分論壇部分:社會、能源、環境保護、城市化和全球化、弱勢群體,消費批評和設計_等等都被。對於“仁”、“善意”這類概念的提出,表明了中國設計界對於自身文化傳統和價值觀的再度肯定。

隨著設計_逐漸在國內引發關注,對於其中的代表人物,如帕帕奈克也漸漸為人關注,對這個人物思想所做的系統性研究也正在拉開序幕,其中楊瑩(中國美術學院)的碩士論文就頗有代表性,論文題為“維克·帕帕奈克及其設計理論研究”(20__)。

該文從戰後設計的消費社會背景出發,追述帕帕奈克的人生,並對其思想,即設計師責任體系加以研究,從而呈現了_議題與設計師職業之間的內在聯絡,為當前國內的設計師責任思考,建立了理論的高度。

周博的《現代設計思想史》(20__)是近年來相關著作中頗為紮實、穩健的一部。對西方設計_做了總體性的回顧,對二戰後的設計_發展,尤其是帕帕奈克的設計思考進行了評述,將帕帕奈克的設計_思考放在了學科發展的歷史當中,脈絡清晰,結構合理。該書將帕帕奈克的思想放在設計_的歷史脈絡當中,進行梳理和考察,這一方面表明了_議題的歷史性,和某些穩固、堅實的核心理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對帕帕奈克前瞻性的、獨特性的設計思考。

近年來,以“設計_”為主題進行申報的高層次的課題也有不少,其中更包括:“20世紀西方設計思想研究”(20__年,周博)、“19世紀後半葉英國設計思想述評”(20__年,周志)、“中國節約型社會的造物設計思想研究”(20__年,楊先藝)等等。

_議題也常常和性別議題相關,所以女性主義設計、建築的研究也自然歸屬於這個領域。在這方面,滕靜茹的博士論文《西方女性主義建築學的若干議題》較有代表性,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該文以女性主義的發展歷史作為視角,分別對女性在建築專業、建築環境中的地位進行分析、思考。其中涉及女性建築師的角色、女性建築設計、女性的建築設計教育、女性與公共建築、居住建築的關係等多個問題進行全面的回顧和思考。較為深入地展示了女性在西方社會生活中的_境遇。這種將女性主義作為切入點的研究方法,融合了理論與現實,是對以男性為主導的教育模式、社會環境的全面反思,具有理論和現實兩個層面的重要意義。

2.國外研究情況。

由德國建築史學家漢諾-沃爾特·克魯夫特撰寫的《建築理論史》初版於1985年,這是關於建築理論和建築批評史研究的經典之作。該書的內容上迄古羅馬,下至20世紀70、80年代,內容浩瀚龐雜,作者卻能條分縷析,從容道來。其中既有歷史的縱向梳理,也有對同一時代不同國家作並置的、呼應的研究。將文藝復興以來西歐建築、規劃、園林等方面的理論、批評做了清晰、整體,而又不失情節的描述。並且始終保持前後的貫通,對建築理論的關鍵性價值概念的發展、演化進行了陳述。

建築批評和建築理論、建築史的緊密邏輯關係在該書中有清楚的呈現。

由美國設計學者維克多·馬格林和理查德·布坎南合作編輯的《發現設計--設計研究探討》出版於1995年,其中的“價值與責任”部分專門輯錄了三篇論文,代表著1990年代設計_研究發明的較高水平成果。其中由卡爾·米查姆撰寫的“設計中的_學”一文,從哲學和_學的視角,對設計的_本質做了清晰的陳述,對_在設計體系中存在的必然性做了詮釋。作者認為,設計不單純是技術和審美的問題,它同樣也無法脫開_學的本質。而_問題的解決,關鍵在於要把設計放在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中進行觀察,而不能任由設計淪為孤立的、自私的社會現象。而託尼·弗萊的“神聖設計--再創造理論”則從神聖信念的角度談到設計的發展,認為設計肩負有重新聯絡自然與文化的責任。這些思考都將設計的_思考擺在了_學和人類文化建設的高度,拓寬了設計思維。《EssaysonDesign1:AGIsDesignersofInfluence》是一本論文集,一部由平面設計師(AGI會員)所提供的一部思想彙編,這本書的第三部分是關於平面設計的社會角色的。作者們多為擁有豐富經驗的設計師,其中很多人結合自己的設計實踐談到設計的責任問題。但就平面設計這一載體而言,相比於工業設計和室內設計,它的社會價值往往受到忽略,而對於設計師而言,重新樹立起對於這一專業方向的興趣是十分必要的。美國學者哈爾·福斯特出版於20__年的《設計之罪》,既包括設計和藝術的批評文章8篇,福斯特認為,設計已經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體系之下膨脹起來,其中的“設計與罪惡”、“建築大師”等文章,早期的設計批評和建築批評聯絡緊密,批評家往往代行設計批評的職責,這和當時的設計尚未走向獨立化有關,而早期的設計也總是被看作是附屬於建築和室內環境的,因此,設計總是被習慣性地放在總體的環境當中進行觀察,這種特徵無論是在19世紀的英國,還是20世紀初的德國,都體現出這一點。

在近來的許多設計史著作中,有許多都會很自然地涉及到對設計批評和_問題的描述,因為在現代設計史的寫作過程中,這些內容幾乎總是會十分自然地融匯進來。

比如喬納森·M·伍德姆所著的《20世紀的設計》一書,就有“設計與社會責任”一章。全面地回顧了二戰後以來西方各國設計與設計的社會責任的互動關係。顯示出二戰之後,設計界和製造業對於消費者群體利益的思考和認識。諸如戰後的英國、美國設計界對於消費者權益的關心、設計師對於大眾健康,以及對於環境問題的關注。

從歷史的角度,反映出二戰以來設計道德責任的逐漸復甦,此外也包括設計界對於這一問題的迴應,同時還探討了綠色設計。

而在《真實的設計:荷蘭現代主義與視覺識別》一書中,針對荷蘭在20設計的平面設計的發展進行了思考,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荷蘭的平面設計中的現代主義的發展歷程,對於它在戰後階段同荷蘭企業的合作與矛盾著墨較多,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荷蘭設計師對於自身設計文化的反思,以及關於設計與企業文化的關係展開的諸多思考。例如,保羅·貝茨(PaulBetts)的《日常用品的_:一部西德工業設計的文化史》(20__)(《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HistoryofWestGermanIndustrialDesign》)在關於西德設計發展的歷史的記錄當中,有著對於德國設計思潮發展的相關記錄,其中在關於烏爾姆學校的發展、變遷歷史當中,記錄了設計設計理念發展的相關情況。雖然不是專門的設計批評論著,但有助於我們瞭解德國設計教育發展的基本情況,批評的意識也就自然地融入其中。

此外也有專門的設計評論集出版。維克多·馬格林的設計論文集《人造世界的策略》(20__年),其中有多篇文章涉及_議題,對在可持續發展的巨集觀背景下,如何進行設計_的發展進行了思考。他指出了設計_發展的滯後性,認為在很多情況下,如果人們僅僅停留在批評的層面,就會使得議題變得空泛無力。真正重要的是,要積極推動_議題朝著現實的方向去發展,令_議題與當下的現實環境相互結合。譬如,對於設計師來說,他們需要思考的也許是,能否在主流的消費文化之外構想出一些切實可行的設計實踐模式,從而超越當前的商業侷限。因此,馬格林認為,_的思考需要結合實際的設計專案進行,方才具有實質意義。

新澤西州理工學院建築系教授萊斯利·凱恩斯·魏慈曼(LeslieKanesWeisman)的《設計的歧視:「男造」環境的女性主義批判》(1992),從公共空間和家庭空間等不同角度,探討了女性在其中的弱勢地位,而女性在其中的問題又和階層、種族等問題摻雜在一起,作者不僅從女性主義視角審視和女性在這樣不同的空間結構中所處的劣勢地位,而且試圖去探究如何建構起一種新的更加平等、更加符合不同種族和階層期待的新型的空間關係,該書從大量時間案例當中推進了理論思考的深度。

在近年來的很多設計研究文獻中,也都會針對設計的“社會價值”、設計的“_價值”、“道德”等展開相關的研究,這個部分的內容實際上就是對設計_問題的相關研究。例如,荷蘭設計師、作家基斯·杜思特(KeesDorst)的《瞭解設計》(《UnderstandingDesign》)一書,就對設計的道德價值和設計師的責任問題進行了論述。

此外,設計_也在今天西方的設計實踐當中得到了鮮明的體現。美國學者唐納德·諾曼既是設計教育家,同時也是設計師和理論家。他的著作關注於設計的人性化服務,並且在設計研究中注入了對“人-機”情感問題的思考。他的著作《設計心理學3:情感設計》就重點探討了這個問題,他在該書書中,將設計分為三個層次,即本能層次設計、行為層次設計和反思層次設計。這三個層次的設計從根本上看,共同滿足了我們對於設計的需求,設計的體驗就建立在這樣三個層次當中,人和設計之間的交流就是通過這樣三個層次建立起來。人對於設計的多層級的需求,實際上就已經表明了人潛在的多種需求,例如、愉悅、美感、興奮以及其他的各類因素,而設計理所因當地能夠迴應這些不同層次的需求,對於當下和未來的許多商品,特別是那些智慧產品而言,設計將要全面地迴應這些問題。因此,這實際上也就通過具體的案例,說明了人的_問題的多種需求。諾曼通過大量的例項和論述,向我們表明,設計需要在情感層面迴應我們的需求。

20__年,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威廉·麥唐諾(WilliamMcDonough)和德國呂內堡大學化學教授邁克爾·布朗嘉(MichaelBraungart)(前者是“永續建築運動”的棋手,而後者則是綠色和平組織的成員)合作出版了《從搖籃到搖籃: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CradletoCradle:RemakingtheWayWeMakeThings》),這也標誌著跨領域的學術交流已經開始著手推動可持續設計的發展。該書通過回溯自工業革命以來的生產發展模式,深刻反思人類的貪慾,指出應該從新經濟的角度入手,以設計作為引擎,來推動社會良性、健康、可持續的發展。該書的獨特之處在於他們從自身的產業實踐出發,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案例作為依據。

三、研究目的、意義和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

作為我國設計學科的新興議題,“設計批評”的研究可以有多種路徑、多重選擇。

事實上,設計批評和設計_有著內在的、緊密的聯絡。因此,將二者並列起來研究,將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路徑,因為它們都關乎設計的本質。批評是推動設計的方法、手段,而_則是設計的立場、核心。而從當前的研究成果看,儘管對於設計批評和設計_的研究都在不斷推進當中,但卻鮮有將這二者並列起來作專題討論的。

研究意義:

(一)本研究有助於增進對西方設計批評和設計_議題的全面理解,這也是對慣常的設計史研究的有益補充,有助於我們推動國內設計學科的建設和完善。現代設計本質上是西方工業文明的產物,從設計學科的發展來看,我們很有必要加強現有資源的整合力度。為了推動當下“設計批評”的實踐和研究,我們有必要從“設計_”入手,進一步思考設計批評的理論構建。

(二)本研究有助於增進我們對設計學本體的認識。有力地增強設計批評與設計_、設計史、環境議題、社會學的橫向交流,從而夯實當前設計學研究的基礎。這就證明設計自身具有和各類社會議題進行橫向交流的可能,證明了設計學科自身的發展潛能。設計批評始終受到來自各種社會文化、經濟因素的主導。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課題的研究或將有助於推動當下國內設計批評的發展。通過對西方設計批評在歷史和學理的回溯,我們將可以深化對於當前國內設計批評發展狀況的把握,提升我們的實際操作水平。因此,我們需要從眼下的現實情境中有所超脫,通過回溯現代設計產生的原點,梳理其發展脈絡以總結經驗。

四、研究難點與創新點。

通過技術、審美、社會和生態這四個基本維度,課題對現代西方設計批評的面貌做出整體的勾勒,呈現出設計與西方社會充滿矛盾的二元關係。如果把它們比作“同路人”也未嘗不可,它們無法相互分離,彼此之間有時噓寒問暖,有時也齟齬不斷。

可以說,在設計發展的目標和人類真實需求之間,總是存有差距。儘管這二者的總體方向一致,但它們並不是始終重合的、默契的。人類在膨脹的_驅動下,有時可能製造出不合格的設計、“壞設計”,甚至是_的設計,而這已經為歷史所證實。

此外,這裡還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思考:

首先,當前的研究有一種趨勢,似乎談論_,試圖否認人類的中心地位。對於這種論調,在筆者看來,不僅顯得不誠實,而且也是自欺欺人的。對“人類-世界”這一主客關係的重新調整,並不能夠迴避人類作為主體的事實,對這一主體的任何弱化,都將造成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中目標的模糊--這就如同一個沒有主語的句子一樣,它無法準確傳遞資訊--任何企圖否定這一事實的思考,那種虛化的“區去中心化”,倒是既有可能導致邏輯和實踐層面的困境。因此,不用迴避人類中心論的問題,我們應當坦率地承認,人類自身的存在、延續和永續的發展是我們關心的根本問題,而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則是與之同時出現的。

其次,研究設計_,為了防止這個議題變得空泛化、概念化,因此,課題始終將“人”作為核心,由此輻射狀地連線到各個不同的話題當中,譬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自我與他者等等。試圖呈現“人”的矛盾性、多元性、複雜性,這個“人”既可以是指作為整體的人、具有共同屬性的人、有著相同訴求的人,同時也可以是作為個體的人、具體的人、有著特殊要求的人。圍繞著“人”這個核心來展開思考,但儘可能用超脫於西方的立站到場來思考設計批評與設計_問題,由於一體的寬泛,這裡的論述必定也是運動的、發展的、開放的。

再次,應以儘可能客觀、理性的態度去思考技術文明和消費社會帶給人類的影響,倘若無視、或者回避人類在近兩個多世紀以來的成就,那就等於是徹底否定了啟蒙運動以來的人類成果,那麼這不僅武斷,而且也愚不可及。同時也要以敏銳的直覺,去判斷技術理性帶來的異化。

最終,本課題所探討的設計批評指向了_的議題,設計在_這個層面上的意義得到凸顯。這會觸及不同層面的問題和現象,其中既要呈現具體的“物”,又要梳理出“物”對人類個體、社會和自然等造成的直接後果、潛在影響。隨著目標的擴大,其結果也必然由“人類中心”延伸為“去中心化”的_思考,這就是由微觀而巨集觀,由具體而抽象,由“小善”而致“大善”的過程。

五、研究思路與基本框架。

第一章西方設計批評的歷史追溯

第一節由古希臘到文藝復興:物質文明的觀念變遷

一、_的價值:造物與_的和諧統一

二、對待技術的態度

三、對待奢侈品與消費的態度

四、理性的原則

第二節啟蒙運動時期

一、理性主義的崛起:批評的基礎

二、批評與_價值

第三節現代設計的多元維度

第二章設計批評的技術維度

第一節工業革命與社會進步

第二節人性化議題:人與機器的抗爭、妥協

一、技術革新和現代工業

二、19世紀英國對待工業化和設計的反思

三、穆特修斯的選擇:個性化,還是標準化?

四、美國工業的選擇:歡迎機器,但要適度

第三節烏托邦議題:人與社會的融合

一、設計與“的善”

二、格羅皮烏斯的教育嘗試和_思考

三、納吉的教育與思考:以人為中心

第三章設計批評的審美維度

第一節個人主義、審美與消費社會

第二節裝飾議題:誠實與虛偽

一、不合時宜的裝飾

二、裝飾之罪

第三節風格議題:被物驅使的人

一、個人主義與商業活動

二、消費社會的矛盾性:個人與社會的分離

三、對廣告和商業文化的批判

四、對廢止和“流線型”的迷狂

第四章設計批評的社會維度

第一節平等與安全的議題

一、時尚與女性:“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二、安全:由“消費者”轉向“使用者”

三、設計師的覺醒

第二節設計師的責任議題:烏爾姆觀念的變遷

一、包豪斯的影響

二、要求理性的聲音

三、在科學之外尋求人性

第三節帕帕奈克的歷史貢獻

一、對消費社會的批評

二、對設計師的定位

第五章設計批評的生態維度

第一節生態議題的緊迫

一、過度膨脹的技術文明

二、越演越烈的環境壓力

第二節人-社會-自然:從分離到統一

一、現代主義者的生態設計觀

二、由“個體”走向“共同體”

第三節迴歸整體的設計批評

一、新的_思考與可持續發展

二、迴歸整體的設計批評

三、面向大眾的設計批評

第六章設計批評的主體

第一節設計批評與設計改革者

第二節設計批評與設計教育

第三節設計批評與職業設計師

第四節設計批評與大眾

六、寫作計劃

(略)

七、參考文獻

一、專著

1.陳嘉映,《何為良好生活--行之於途而應之於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__年

2.杜維明,《對話與創新》,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__年

3.杜軍虎,《設計評論》,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__年

4.黃厚石,《設計批評》,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__年

5.海軍,《設計之重》,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__年

6.何懷巨集,《_學是什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__年

7.李樂山,《工業設計思想基礎》(第二版),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__年

8.邵巨集主編,顏勇,黃虹,等編著,《西方設計:一部為生活製作藝術的歷史》,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__年

9.李超德,《設計美學》,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__年

10.李超德,《服裝評論》,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__年

11.李叢芹,《設計批評論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__年

12.李立新,《設計價值論》,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__年

13.金觀濤,《歷史的巨鏡》,北京:法律出版社,20__年

14.袁熙暘,《非典型設計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__年

15.(臺)楊冠政,《環境教育》,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16.鄭時齡,《建築批評學》,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__年

17.姚民義編著,《德國現代設計教育概述--從20世紀至21世紀初》,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__年

18.張犇著,《設計文化視野下的設計批評研究》,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__年

19.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史論部編譯,《設計真言:西方現代設計思想經典文選》,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__年

20.陳嘉明著,《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__年

……

二、論文

1.李超德,從亞歷山大·麥昆的設計看設計_[J].中國服飾,20__(1)

2.周憲,現代性的張力--現代主義的一種解讀[J].文學評論,1999(1)

3.李超德,綠色生態設計觀--服飾文化內涵的新註解[J].江蘇紡織,20__(8):18-20

4.阿馬蒂亞·森,斯密的市場從來不單獨存在[J].社會學家茶座,20__(1):87-88

5.於文傑,楊玲,英國19世紀情感社會主義及其歷史演進[J].史學集刊,20__(2):21-27

6.(英)彭妮·斯帕克著,汪芸譯,英國設計,從威廉·莫里斯到今天[J].裝飾,20__(11):14-20

7.李向鋒著,尋求建築的_話語[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__(7):278-280

8.陳喆,艾英旭著,西方關於建築_問題的研究[J].建築師,20__(12):96-99

9.滕靜茹,西方女性主義建築學的若干議題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__

10.楊瑩,維克多·帕帕奈克及其設計理論研究[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__

11.王書道,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反思與整合[J].《天中學刊》,20__(12):20-25

12.陳煒,提出設計_概念的必要性[J].《美術觀察》,20__(6):103-103

13.江牧,設計_之道[J].《包裝工程》,20__,27(6):318-320

14.李硯祖,從功利到_--設計藝術的境界與哲學之道[J].《文藝研究》,20__(10):100-109

15.王慧然,理性主義與西方現代性危機[J].《學術交流》,20__(6):21-24

16.尤西林,“現代性”及其相關概念梳理[J].《思想戰線》,20__(5):81-83

17.文兵,理性主義、非理性主義與反理性主義[J].《暨南學報》,20__(1):22-28

18.崔雪茹,西方個人主義源流考[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__(4):162-170

19.黃顯中,個人主義與市民社會--關於個人主義的一種解釋[J].《_學研究》,20__(11):86-90

20.儲智勇,近代個人主義的興起及其品性[J].《浙江社會科學》,20__(8):76-81

……

三、外文文獻資料

Rothschild,DesignandFeminism:Re-VisioningSpaces,runswick:RutgersUniversityPress,1999

lClark,DavidBrody,DesignStudies:on:BloomsburyAcademic,20__

_Coles,Designandar:on:WhitechapelGalleryandtheMITPress,20__

leming,on:Routledge,20__

nMarsack,EssaysonDesign1:on:Booth-ClibbornEditions,1997

dithDavis,GraphicDesigninConte_t:on:ThamesHudsonLtd,20__

an,HumanFactorsinProductDesign:on:TaylorFrancis,1999

Heskett,on:ThamesandHudsonLtd,1980

ondLoewy,ork:TheOverlookPress,1988

yAynsleyandCharlotteGrant,ImaginedInteriors:on:VAPublications,20__

ztinaPassuth,on:ThamesandHudson,1985

friedGiedion,MechanizationTakesCommand:acontributiontoanonymous-histor.O_ford:O_fordUniversityPress,1969

chConrads,on:MITPress,1971

stophA·Hoesch,SiemensIndustrialDesign:100YearsContinuityinFlu_eCantz

ilFallan,ScandinavianDesign:on:BERG,20__

ippeGarner,Si_gne:TaschenGmnH,20__

orMargolin,TheStruggleforUtopia:Rodchenko,Lissitzky,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7

Betts,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fornia:theRegentsoftheUniversity,20__

aGorman,ork:AllworthPress,20__

eLees-Maffei,RebeccaHouze,on:BERG,20__

erGropius,on:FaberandFaberLimited,1965

dPye,on:HerbertPress,1978

Press,RachelCooper,TheDesignE_perience:on:AshgatePublishingLimited,20__

enHeller,s,Te_tsonType:ork:AllworthPress,20__

Betts,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__

erdam:BISPublishers,20__

gningPornotopia:ork:PrincetonArchitecturalPress,20__

ago:AcademyChicagoPublishers,1981

開題報告 篇7

——大學,人生從這裡起航

班級:03311103

學號:11XX0849

姓名:呂乃靜

時光,用它的姿態流逝著,像從指間流過的細沙,在不經意間滑落;像從針尖滴下的水滴,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愛,註定成為記憶中ZUI溫暖的風景;激情,奮鬥,笑靨,註定在記憶深處歷久彌新。來到北理工已經半年多了,半年的時間,半年的記憶,半年的回想,就讓我在此留下成長的足跡。

入學篇

我大學聯考前已經通過了北京理工大學的自主招生,面試的時候來過北理工,對它印象還不錯。因為我從小就嚮往首都北京,而北理工地處北三環,交通方便,所以我就決定報考北理工了。報到那天,當我興沖沖地來到中關村的時候,卻被告知大一大二要在房山良鄉。當時我一下就懵了,感覺好像被騙了一樣,特別傷心,因為我曾聽姐姐說過那裡是郊區。然後我就坐校車來到了良鄉,一路上看到越來越矮的建築物,越來越荒涼的環境,我的心也跟著越來越涼。終於到了學校,看到在馬路兩邊的學校,我曾一度懷疑會不會不安全。就這樣,帶著沮喪的心情進入了校園。但是,當我看到熱情迎接我們的學姐學長時,心中又有了一絲溫暖。大學生學就這樣開始了,我的心情也漸漸好起來,良鄉雖然有點偏,但就是那種遠離大都市的清淨,讓我們更加投入於學習,不被外界所誘惑。就是那慢悠悠擁擠的環一,真的很讓人傷腦筋啊!

軍訓篇

軍訓是入學的第一課。入學後,我們很快就開始軍訓了,站軍姿,齊步走,齊步跑,正步走……軍訓中記憶ZUI深的是和一個營長、兩個教官、兩個指導員的相處以及打靶的經歷。我們的營長真不是蓋的,訓兵真的挺有一套,而且還很幽默,我挺喜歡他的。兩個教官雖然有時候挺嚴格的,但大部分時候也挺有人情味的,他們會盡可能體諒我們,理解我們。軍訓結束後,其中一個教官再來學校的時候還給我們帶來了他們那裡的特產,讓我們很是感動呢。還有兩個指導員,她們在生活中照顧我們,在軍訓時激勵我們,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在這裡,我真心的感謝你們,讓我有了這一段美好的回憶。ZUI激動的時刻就是去打靶的時候了,十幾秒鐘,五發子彈,卻成了記憶中無法抹去的深刻回憶。

學習篇

本以為上大學後學習會很輕鬆,沒想到,原來在大學裡,學習依然是第一要務,這讓我加深了對“活到老,學到老”的理解。第一學期有好多相對來說不是很重要的課,比如近代史、思修、智慧財產權,所以我就把重心放在了微積分、機械製圖、英語、計算機這些學分比較高的課上了。還記得微積分考前的突擊,晚上和同學在活動室學到天明,真的是很難忘的回憶,結果出來也讓我很滿意,努力畢竟會有收穫啊。至於我的整體成績,其他還挺滿意的,就是英語視聽說不太理想,下學期要好好學英語了,ZUI重要的是得找機會多練習,多動嘴,多聽聽力。可喜的是,英語四級已經過了,雖然沒能報考口語,但我已經很滿意了。下學期的課程比上學期更緊了,每門課都得好好學,不能再優哉遊哉地過日子了,加油!

工作篇

剛開學的時候,我就競選了班級負責人,後來順利當上了團支書。以前就聽說當班委挺鍛鍊人的,當上之後才更加有感觸。當團支書真的是很累,每天開會開不完,從班長團支書例會到團支書會,每次都會下發好多工。之後,要想著如何把團日活動弄得讓同學們更感興趣,如何讓同學們積極參加,如何讓活動更有意義,然後就是活動的實施和總結。我覺得上個學期我做的不太好,我反省了一下,覺得我應該發動大家和我一起想主意,畢竟“眾人拾柴火焰高”嘛;其次,我要學會分擔,把任務分配給各個班委,不要總自己幹,那樣只會得不償失,自己很累,其他班委還覺得自己沒事幹沒成就感。希望這學期我能吸取以前的教訓,幹好團支書這項工作。

開題報告 篇8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internet顯得更為重要它是人們釋出資訊與傳遞資訊的重要渠道,為了與社會發展同步,為了讓我們成為真正的技術性人才。學校在本週為我們安排了維持一週的網頁製作專用周是實習,讓我們把平時所學知識運用到實習中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而不只是紙上談兵。通過本週的實習使我獲得了更多的新知識同時也使我使我認識到了自己在學習上的許多不足,下面就談談我在本次專用周的主要感受。

一、網站整體規劃,要做網頁的第一步便是做網站的整體規劃這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

1.討論網站的主題。

網站整體規劃是做網頁的第一步也是製作網頁ZUI關鍵的一步它決定了你要表答的資訊,因此我選擇了我選擇我ZUI喜愛的服飾來為它做網頁。在平時我也對服裝的網頁比較關心,無論是淘寶網上的衣店還是各種品牌裝。這次我是為“易菲”服飾做的網頁。

2.定位網站的ci形象。“易菲”植根中國文化之精髓,汲取自然稟賦之靈性,形成一個既有濃厚文化底蘊,又有現代自然人文氣息的特色品牌。“易”即是容,是包容,是寬容,是五千年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是厚德載物,是對人性寬度的一種拓展。“菲”通非,是生機、是個性、是春意盎然、是自強不息,是對人性深度的一種挖掘。“生活如花,自在快樂”是yifini易菲的設計理念,倡導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如花兒綻放般美好舒適、自在快樂的生活方式。這也便是我網站的ci形象。

3.確定欄目和板塊。

於時間的關係在本次我準備做四張網頁:一張主頁三張二級頁面。分別設計了“時尚首頁、時尚衣秀、推薦產品、潮流資訊”等四個欄目。在這四張頁面中我打算都用淡藍色做背景顏色來映襯我網頁的主打色綠色。

2.網站的整體風格和創意。

整個網站的創意就在於顏色的搭配,與各種圖片的搭配,它們相互輝映,相互襯托。以便達到表現其品牌的和諧之美、自然之美。我踩用淡藍色和綠色為我網站的主打色主要是因為我的產品特性。在設計上,yieini易菲推崇“自然美”,將帶表女性氣質的花卉和自然元素融入設計之中,充分體現設計師和顧客所追求的一種灑脫、舒適的生活氛圍,力求表現悠閒、舒暢、自然的生活情趣。因此我用天空與自然的顏色來表達這張自然之美、和諧之美。

二、網頁製作的前期策劃與準備,在本階級主要有兩方面的工作。

1.資料的蒐集。

在做網頁我上網收集了許多方面的資料主要是有關網站的佈局與服飾品牌方面的資料,我首先進它的企業網站找了一些關於“易菲”服飾的圖片主要是一些代言形象還有代表其企業形象的圖片。其次我去瀏覽了許多的網頁觀察其網頁的佈局、顏色搭配、欄目、板塊等方面的內容,同時也蒐集了一些對我有用的資料。在搜尋資料ZUI困難的便是動態圖片的蒐集,動態圖片其gif格式的還是好儲存,但是要蒐集flash動態圖片就相對較難了。我用了一天的時間來蒐集我的flash都不太成功,不過還搜到了可以換自己圖片的程式碼。在開始時我根本就不知道flash是怎樣搜尋,不過經過三次像老實詢問我終於懂得一些關於程式碼的搜尋。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之中我發現了自己的許多不足之處,ZUI關鍵就是平時對知識的掌握不夠,連ZUI基本的資料搜尋都覺得困難。也是我平時不夠認真和努力的表現。通過這次的教訓在以後我一定會做得更好,爭取不範類似錯誤。

2.熟悉製作軟體。

做網頁主要用的工具便是dremweaver、photoshop、flash軟體。在這些軟體我對dremweaver、photoshop相對比較熟悉,因為在平時上課是老師帶領我們運用過。所以我還可以正常的運用,但是出現的問題還是有很多。有很多不懂如何操作,只有通過在次去看書才能夠了解,這也體現了我學習方面的缺點,它是我平時不夠認真的具體表現。

三、網頁製作,這便進入我該次的主題了具體制作流程如下。

1.構建站點框架。

在我開啟dremweaver後第一步便是新建站點,我把我的站點建立在f儀下面。並將我搜集的全部資料都儲存在其資料夾中,以便網頁製作時可以方便的使用。

2.設計主頁及二級頁面。

在主頁我設首頁製作時,時刻考慮著網頁的基本原則:統一,連貫,分割,對比及和諧的原則,內容統一,都是為了主題服務,美容美體,一個網站強調的就是一個整體,只有圍繞一個統一的目標所做的設計才是成功的;連貫,頁面之間關係連貫,統成一體;每版內容都自成一體,顏色各異,便於瀏覽;整個網頁有動有靜,色彩呼應,搭配協調,不呆板,富有生氣;顏色各異,但又不同之中又相同,渾然一體。而且製作過程中,不忘以下原則:

簡潔實用:

這是非常重要的,網路特殊環境下,儘量以效率的方式將使用者所要想得到的資訊傳送給他就是的,所以要去掉所有的冗餘的東西。使用方便:同第一個是相一致的,滿足使用者的要求,網頁做得越適合使用,就越顯示出其功能美;頁面用色協調,佈局符合形式美的要求:

佈局有條理,充分利用美的形式,是網頁富有可欣賞性,提高檔次。當然雅俗共賞是人人都追求的。

互動式強:

發揮網路的優勢,是每個使用者都參與到其中來,這樣的設計才能算成功的設計。這樣的網頁才算真正的美的設計。每個子頁都設有上導航欄,便於瀏覽和跳轉。3個二級網頁製作時,使用的是表格,每一個頁面都用表格為它佈局好,然後在插入圖片文字及其他,這樣有一定的規劃性,體現了連貫統一性,不同的內容根據各自的特色建立了不同的表格,突出各自的主題,增強了對比性。在做這些網頁的時候我就進行了如上所述的方法。但我所以網頁的背景顏色及主題顏色都是相同的以便突出我每一個網頁都是為凸顯我主題而服務。

3.實現網頁間的連結。

我的連結按鈕主要有四個“時尚首頁、時尚衣秀、推薦產品、潮流資訊”它分別連結到我所做的四個網頁。連結的過程其實很簡單,主要是把要連結的文字選擇在選擇工具欄的連結按鈕ZUI後選擇自己要連結的網頁單擊確定便可以了。

4.向靜太網頁插入動態效果。

在這一階段我遇到了許多的問題,主要是我在主頁插入我的flash的時候,開是我將帶碼貼上到我的網頁上可是在瀏覽網頁的時候flash卻不能夠顯示。ZUI後我向老師的請教後終於在老師的幫助下我成功的在我的主頁插入了flash。而在其它的二級網頁我主頁插入的是一些gif格式的動態圖片。

四、網頁的除錯

在做完網站才發現,怎麼所有的圖片素材並不是在一個資料夾中,而有許多的子資料夾,從網上下載的網頁全都是一個網頁對應一個資料夾。製作過程中,才發現,原來自己懂的太少了,好多不知道的地方,才趕緊查書,開始的時候只是會建立模版,可不會應用。而對於動態flash的插入我更是問題多多,開始是我對程式碼基本上是不懂,這就是自己學校上的問題,當真正開始運用的時候在向老師提問。

這只是在製作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其它問題也是類似相同。現在想想,自己所會的東西太少了,現在做的網站只是一些簡單的靜態的網站,看到了一些知名的網站開發出的網頁,不僅欄目內容豐富,資訊量大,而且頁面圖文並茂,五彩繽紛,使得網民讚歎不已,流連忘返。從我做的網頁來看可以反映出學習的還不夠,缺點疏漏。需在加以刻苦鑽研及學習,不斷開拓視野,增強自己的實習操作技能,為以後能做出出色的網頁而努力。同時我也希望能夠有更多的類似動手練習,讓我們在實習之中來學習知識。因為我覺得實習不僅能夠提高我們的學習興趣它更能夠提高我們的動手能力增強我們的技術性。

開題報告 篇9

一、 本課題的研究目的和意義

在當今的媒體上,我們經常看到“醫鬧”現象的發生:患者家屬圍堵醫療機構,毆打甚至殺害醫護人員,甚至在醫療機構滯留患者的屍體或者設定靈堂等等。 醫患關係本是魚水共存、脣齒相依的關係,醫患雙方的利益應該是統一的,但隨著社會發展的步伐加快,人們的權利意識逐漸增強,醫療糾紛越來越多,醫患關係越來越緊張,種種暴力事件也是時有發生。因此,通過法律途徑妥善處理醫療糾紛,對於減少醫療暴力事件的發生、緩解醫患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醫療糾紛案件專業性強、爭議大、矛盾突出,是司法實踐的熱點和難點,所以需要我們付出更大的努力去解決這一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

法諺有云:“舉證責任分配是民事訴訟的脊樑。”舉證責任分配問題自然受到人們的格外關注。舉證責任的分配關係到醫患雙方實體權利能否實現,關係到醫患雙方在訴訟中的勝敗,因此,如何在醫患雙方之間合理地分配舉證責任,如何讓醫患雙方公平的承擔舉證責任,是醫療侵權訴訟的焦點之所在。

所以,我選擇了“醫療糾紛制度舉證責任分配製度”作為我的論文主題。對於此篇論文,我打算從我國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分配的發展階段入手,比較國外的舉證責任分配製度,找出我國現在實施的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制度不足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完善我國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分配製度的建議。只有合理的分配醫療糾紛中的舉證責任,才能公平公正的解決醫療糾紛,緩解醫患之間的矛盾,構建和諧社會。

二、 本課題的主要研究內容(提綱)

對於本文,擬從我國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分配的發展階段入手,比較國外的舉證責任分配製度,找出我國現在實施的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制度不足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完善我國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分配製度的建議。

提綱如下:

一、我國醫療糾紛中舉證責任分配的發展階段

(一)第一階段:舉證責任由患者承擔

(二)第二階段:舉證責任由醫療機構承擔

(三)第三階段:區分型別劃定舉證責任制度

二、外國醫療糾紛中舉證責任分配製度

(一)過錯原則——專家責任體系

(二)“說明責任”分配

(三)過失大概推定原則

(四)表見證明規則——生活經驗法則

三、現階段我國區分醫療糾紛型別劃定舉證責任制度中存在的問題

(一)醫療糾紛型別的劃分

1.學理上醫療糾紛型別的劃分

2.立法上不同歸責原則下醫療糾紛型別的劃分

(二)不同醫療糾紛型別下舉證責任的劃分及其缺陷

1.醫療技術損害糾紛舉證責任的劃分及缺陷

2.醫療倫理損害糾紛舉證責任的劃分及缺陷

3.醫療過程中的產品質量損害糾紛舉證責任的劃分及缺陷

四、完善我國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制度

(一)舉證責任緩和制度的充分適用

(二)專家輔助鑑定制度的建立

(三)降低醫療風險制度的立法完善

三、 文獻綜述(國內外研究情況及其發展)

(一)我國關於醫療糾紛中舉證責任分配的研究

我國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分配製度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xx年4月1日《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施行之前的“誰主張,誰舉證”階段;第二階段, 20xx年4月1日以後至 20xx年6月30日以前的“舉證責任倒置”階段,醫方就醫療行為沒有過錯及沒有因果關係進行舉證;第三階段,20xx年7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施行以後,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實行區分型別確定舉證責任的制度,一般由患者證明醫方存在過錯,醫方在特定情況下就醫療行為沒有過錯進行舉證。就目前我國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實行區分型別確定舉證責任的制度也存在著學歷上的分類與立法上的分類的分歧,以至於在舉證責任分配上也存在分歧。

(二)外國關於醫療糾紛中舉證責任分配的研究

外國醫療糾紛中舉證責任分配使用比較廣泛地有以下幾種型別:

1、歐洲大部分國家將醫療行為責任歸入專家責任體系。專家責任的核心要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專家責任基於其專業的特殊性和技術性被賦予了高於一般人的注意義務;另一方面,專家只負過程義務,而不負結果義務。

2、目前英美法院主要採用“說明責任”分配法則。在事實說明自己法則之下,原告無須對被告的過失行為舉出直接證據,僅需依據情況證據,基於普通常識判斷,即可推論被告過失存在及被告行為與原告之損害間具有因果關係,而令被告負責。

3、在日本的醫療損害賠償糾紛訴訟程式中,司法實務中經常引用“過失大概推定”原則作為醫患雙方舉證責任分配的指導原則。

4、德國的醫療糾紛訴訟程式中一般適用“表見證明”理論來分配舉證責任,其主要源自英美法上的“事實本身說明過失”原則。

四、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本文以合理的分配醫療糾紛中的舉證責任為目的,通過了解我國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分配的發展以及外國對該問題的研究,探討了現階段我國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分配製度的不足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完善相關問題的建議。你解決的關鍵問題有以下幾點:

1.不同根據下我國醫療糾紛型別的劃分

2.現階段我國區分型別劃定舉證責任制度存在的缺陷

3.如何完善我國區分型別劃定舉證責任制度

五、 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通過了解我國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分配發展的各個階段以及外國關於此問題的一般研究及規定,分析了我國現階段區分醫療糾紛型別劃定舉證責任制度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完善我國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分配製度的建議,以期待達到公平公正的解決醫療糾紛,緩解醫患之間的矛盾,構建和諧社會的目的。

本文多采用調查法對我國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分配發展的各個階段以及外國關於此問題的一般研究及規定做了初步的瞭解和學習,利用文獻研究法對我國現階段區分醫療糾紛型別劃定舉證責任制度存在的缺陷進行了研究,大量掌握相關知識,為提出完善建議提供了知識基礎。

六、 本課題的進度安排

1、第1周(20xx年2月24日—2月28日)開題答辯並完成開題報告。

2、第2—12周(20xx年3月3日—5月16日)完成論文一稿,並於20xx年4月25日(第九教學周)前完成畢業設計中期檢查表。

3、第13周(20xx年5月19日—5月25日)完成論文二稿。

4、第14周(20xx年5月26日—6月1日)完成論文三稿。

5、第15周(20xx年6月2日—6月8日)論文定稿。

6、第16周(20xx年6月9日—6月13日)論文答辯和畢業鑑定。

七、 參考文獻

1、陳聰富:《美國醫療過失舉證責任之研究》,載朱柏鬆等:《醫療過失舉證責任之比較》,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xx 年。

2、陳剛:《證明責任法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xx。

3、王澤鑑:《侵權行為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xx。

4、強美英:《醫療損害賠償責任分擔研究》,北京: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xx 年。

5、德〕萊奧·羅森貝克:《證明責任論—以德國民法典和民事訴訟法典為基礎撰寫》,莊敬華譯

6、楊立新:《<侵權責任法>改革醫療損害責任的成功與不足》,《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xx 年

7、彭秋紅:《我國醫療侵權舉證責任分配研究》,山東大學 20xx 年碩士學位論文。

8、代全喜:《醫療糾紛訴訟舉證責任分配研究》,上海交通大學 20xx 年碩士學位論文。

開題報告 篇10

題目:逆向工程在滑鼠設計與製造中的應用

一、本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1、背景(課題涉及到的技術國內外研究現狀)

逆向工程也稱反求工程或反向工程,是根據已存在的產品或零件原型構造產品或零件的工程設計模型,並在此基礎上對已有的產品進行剖析、理解和改進,是對已有設計的再設計。

從廣義講,逆向工程可分以下三類:

(1)實物逆向:它是在已有產品實物的條件下,通過測繪和分折,從而再創造;其中包括功能逆向、效能逆向、方案、結構、材質等多方面的逆向。實物逆向的物件可以是整機、零部件和元件。

(2)軟體逆向:產品樣本、技術檔案、設計書、使用說明書、圖紙、有關規範和標準、管理規範和質量保證手冊等均稱為技術軟體。軟體逆向有三類:既有實物,又有全套技術軟體;只有實物而無技術軟體;沒有實物,僅有全套或部分技術軟體。

(3)影像逆向:設計者既無產品實物,也無技術軟體,僅有產品的圖片、廣告介紹或參觀後的印象等,設計者要通過這些影像資料去構思、設計產品,該種逆向稱為影像逆向。

目前,國內外有關逆向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幾何形狀的逆向,即重建產品實物的CAD,稱為“實物逆向工程”。

逆向工程的資料測量技術是通過特定的測量裝置和測量方法獲取產品表面離散點的幾何座標資料,將產品的幾何形狀數字化。

現有的資料採集方法主要分為兩大類:

(1)接觸式資料採集方法接觸式資料採集方法包括使用基於力的擊發原理的觸發式資料採集和連續式掃描資料採集、磁場法、超聲波法。

(2)非接觸式資料採集方法非接觸式資料採集方法主要運用光學原理進行資料的採集,主要包括:鐳射三角形法、鐳射測距法、結構光法以及影象分析法等。

逆向工程的資料處理技術是逆向工程的一項重要的技術環節,它決定了後續CAD模型重建過程能否方便、準確地進行。根據測量點的數量,測量資料可以分為一般資料點和海量資料點;根據測量資料的規整性,測量資料又可以分為散亂資料點和規矩資料點;不同的測量系統所得到的測量資料的格式是不一致的,且幾乎所有的測量方式和測量系統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誤差。因此,在利用測量資料進行CAD重建前必須對測量資料進行處理。資料處理工作主要包括:資料格式的轉化、多視點雲的拼合、點雲過濾、資料精簡和點雲分塊等。

逆向模型重建技術在整個逆向工程中,產品的三位幾何模型CAD重建是ZUI關鍵、ZUI複雜的環節。

目前使用的造型方法主要有:

(1)曲線擬合造型:用一個多項式的函式通過插值去逼近原始的資料,ZUI終得到足夠光滑的曲面。

(2)曲面片直接擬合造型該方法直接對測量資料點進行曲面片擬合,獲得曲面片經過過渡、混合、連線形成ZUI終的曲面模型。

(3)點資料網格化網路化實體模型通常是將資料點連線成三角面片,形成多面體實體模型。

2、意義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CAD技術已成為產品設計人員進行研究開發的重要工具,其中的三維造型技術已被製造業廣泛應用於產品及模具設計、方案評審、自動化加工製造及管理維護各個方面。在實際開發製造過程中,設計人員接收的技術資料可能是各種資料型別的三維模型,但很多時候,卻是從上游廠家得到產品的實物模型。設計人員需要通過一定的途徑,將這些實物資訊轉化為CAD模型,這就應用到了逆向工程技術(Reverse Engineering)。

逆向工程技術與傳統的正向設計存在很大差別。而逆向工程則是從產品原型出發,進而獲取產品的三維數字模型,使得能夠進一步利用CAD/ACE/CAM以及CIMS等先進技術對其進行處理。不同之處在於設計的起點不同,相應的設計自由度和設計要求也不相同。一般來說,產品逆向工程包括形狀反求、工藝反求和材料反求等幾個方面,在工業領域的實際應用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1)新零件的設計,主要用於產品的改型或彷型設計。

(2)已有零件的複製,再現原產品的設計意圖。

(3)損壞或磨損零件的還原。

(4)數字化模型的檢測,例如檢驗產品的變形分析、焊接質量等,以及進行模型的比較。

逆向工程技術為快速設計和製造提供了很好的技術支援,它已經成為製造業資訊傳遞的重要而簡潔途徑之一。

二、本課題的文獻綜述

1、逆向工程

1980年始歐美國家許多學校及工業界開始注意逆向工程這塊領域。1990年初期包括中國臺灣在內,各國學術界團隊大量投入逆向工程的研究並發表成果。 逆向工程的硬體ZUI早是運用仿製加工裝置,製作出來的成品品質粗糙。後來有接觸式掃瞄裝置,運用探針接觸工件取得產品外型。再來進一步開發非接觸式裝置,運用照相或鐳射技術,計算光線反射回來的時間取得距離。

逆向工程軟體部分品牌包括Surfacer(Imageware)、ICEM、CopyCAD、Rapid Form等。逆向軟體的演進約略可區分為三個階段。十一年前在逆向工程上,只能運用CATIA等CAD/CAM高階曲面系統。市場後來發展出兩套主流產品約在七、八年前技術成熟,廣為業界引用。到ZUI近四年來,發展出不同以往的逆向工程數學邏輯運算,速度快。

目前,逆向工程,逆向工程的應用已從單純的技巧性手工操作,發展到採用先進的計算機及測量裝置,進行設計、分析、製造等活動,如獲取修模後的模具形狀、分析實物模型、基於現有產品的創新設計、快速仿形制造等。軟體的逆向工程是分析程式,力圖在比原始碼更高抽象層次上建立程式的表示過程,逆向工程是設計的恢復過程。逆向工程工具可以從已存在的程式中抽取資料結構、體系結構和程式設計資訊。

2、三維造型:

三維造型: CAD的三維造型有三種層次的建立方法,即線框、曲面和實體,也就是分別對應於用一維的線,二維的面和三維的體來構造形體。 通過計算機輔助設計建立的立體的、有光的、有色的生動畫面,虛擬逼真地表達大腦中的產品設計效果,比傳統的二維設計更符合人的思維習慣與視覺習慣。三維造型技術從ZUI初的三維CAD已發展到目前專用的基於特徵造型的三維軟體,常用軟體有UG、SolidWorks、SolidEdge、MDT、Pro/E、3DS max等。

3、快速成型:

快速成型(RP)技術是九十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項先進製造技術,是為製造業企業新產品開發服務的一項關鍵共性技術, 對促進企業產品創新、縮短新產品開發週期、提高產品競爭力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自該技術問世以來,已經在發達國家的製造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並由此產生一個新興的技術領域。

RP技術是在現代CAD/CAM技術、鐳射技術、計算機數控技術、精密伺服驅動技術以及新材料技術的基礎上整合發展起來的。不同種類的快速成型系統因所用成形材料不同,成形原理和系統特點也各有不同。但是,其基本原理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分層製造,逐層疊加", 類似於數學上的積分過程。形象地講,快速成形系統就像是一臺"立體印表機"。

參考文獻:

[1] 陳雪芳,孫村華主編.逆向成型與快速成型技術應用【M】.機械工業出版社,20xx

[2] 陳志楊.逆向工程技術——應用及軟體【J】CAD/CAM與製造業資訊化,20xx(7)

[3] 金濤,童水光主編.逆向工程技術【M】.機械工業出版社,20xx

[4] 張偉澤.虛擬製造技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xx:75-90

[5]夏德偉,張俊生 NX 4.0中文版機械設計典型範例教程【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20xx:25-64

[6]安傑,鄒昱章後處理技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xx:30-80

[7]趙彥玲,王從軍等.逆向工程三維點雲資料後處理與模型的重建【J】.武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xx,33(5):32-37

[8]王秀峰,羅巨集傑.快速原型製造技術【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xx:26.43

[9]Weiyin Ma and Peiren He. B-spline surface local updating with unorganized uter-Aided Design,30(11),pp 853-862,1998

[10]Ming-Chih Huang and Ching- Chih Pre-Processing of Data Points for

Curve Fitting in Reverse Engineering【J】 J Adv Manuf Technol(20xx)16,635-642

[11]ky strial Pneumatic York.1986,56-78

[12]盛忠起,蔡光起.逆向工程及曲面重置技術【J】.機械設計與製造,20xx,28(4):35-38

三、課題研究的方法及內容

本課題是逆向工程在滑鼠設計與製造中的應用,本設計選用UG軟體根據滑鼠的點雲資料進行滑鼠的模型重建並用FDM對其進行快速成型加工的過程,在根據點雲逆向設計中,結合設計需要進行了必要的正向設計修正,以得到理想的設計結果。

設計內容貫徹資料採集、資料項預處理、檔案讀取、邊界提取、曲面重構、實體生成、STL模型重構、快速成型機的操作和注意事項,並對建模過程及STL檔案處理做了系統的論述。選用UG NX4.0軟體的Unigraphics CAD/CAM/CAE系統提供了一個基於過程的產品設計環境,使產品開發從設計到加工真正實現了資料的無縫整合,從而優化了企業的產品設計與製造。由INSIGHT軟體進行的資料切片處理可直接傳送快速成型機,無需進行其他處理。

四、研究方案的具體設計

1、實體三維資料的獲得——掃描;

2、點雲處理;

3、曲面重構;

4、實體建模:

(1)模型分析

(2)曲面造型

(3)實體外形修改

(4)各部件建模

(5)部件的裝配與干涉檢驗

5、基於INSIGHT快速成型切片的資料處理;

6、快速成型加工操作。

五、畢業設計(論文)進度計劃

1-2周

調研、查閱文獻,完成開題報告

3-7周 進行滑鼠模型點資料的採集和模型的初步構建

8周

中期檢查與整改

9-13周

在初步構建的滑鼠模型的基礎上進行修改並完成快速成型加工,撰寫畢業設計論文

14-15周 列印、裝訂、評閱、答辯資格審查

16周 畢業答辯

開題報告 篇11

課題名稱: 《國小、國中、高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差異》

預期主要成果:調查報告《國小、國中、高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對比研究》、《國小、國中、高中新課程課堂教學方法課例集錦》

預期完成時間:XX年12月底

一、 課題釋義

在眾多的課題中選擇《國小、國中、高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差異》這樣一個課題,我們課題組成員曾經做過多次研討,大家普遍認為這個課題很大,極易架空,之所以這樣認為,原因之一在於:課題內容涉及外語課堂教學的多個領域,單是一個國小就足以令廣大英語教學工作者潛心數年加以探索與研究;原因之二在於:關於對國小、國中、高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之間存在的差異,人們尚缺乏足夠的認識,在先期的課題準備過程中,我們也意識到國內外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相對於其他課題而言是比較少的,可供參考的資料不是很多,理論儲備不足。然而愈是困難重重,我們愈是感到這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課題研究,為此我們深刻挖掘課題本身的內涵,力求把大的課題做精,把空的內容填實,以學生的發展為主線,按照建構主義的理論,將課題巨集觀的釋義為以下四個部分:

(一) 國小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

伴隨著國家教育部下達檔案要求國小自XX年秋有條件的省份、地區從三年級起開設英語課,國小英語教學為英語外語教學回到教育的主流中提供了嶄新的契機。國小外語課堂教學不是孤立的,而是整個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幫助學生學習與發展比單純教授語言更為重要,相應地,國小外語課堂教學方法更應從卓有成效的一般教育理論與實踐中汲取方法與技巧,並對課改初期的外語課堂教學的一些實際情況加以必要研究,從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 國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

英語教學從無到有,從支離破碎到綜合系統,需要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學生髮展的過程。教無定法,教必有法。靈活駕御課堂必須掌握一定的技巧。多年來的中學外語課堂教學積累了許多優秀的教學方法,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加強對國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創新教學方法勢必會為課堂教學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三) 高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

高中的外語課堂教學多年來受大學聯考這根指揮棒的影響,課堂教學方法趨於單一,英語教學對語法效能的講解細緻入微,極為重視語言形式的傳授,輕語言功能的訓練。課程改革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高中外語課堂教學勢必在國小、國中外語課堂教學改革的前提下,著眼於學生的發展,重新量體裁衣,採用更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創新課堂。

(四) 國小、國中、高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差異的比較

綜上研究(即國小、國中、高中不同學段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勢必表明,國小、國中、高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之間存在著差異,因此比較差異,深刻挖掘差異形成的各種因素,分析這些因素的內在價值,有利於教育工作者在今後的教學中尊重和利用這些因素上好各個學段的英語課。

二、 課題研究的背景及課題的理論價值、實踐價值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1、 課題研究的必要性

近年來,外語教學一直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關注,特別是自1996年以來李嵐清副總理對我國當前基礎階段外語教學的改革多次發表談話指出:“我國當前基礎階段的外語教學雖然有了加強和改進,但總的情況是不能令人滿意的,花的時間長,相對的效果較差。一些人比喻我們的英語教學是一壺燒了十幾年也燒不開的溫水。必須在教材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認真研究,加以改進。目前,我國外語教學效益不大,亟待改進。經過國小、中學、高中,大部分學生不能閱讀原版書,不能用外語會話,外語教學效果不理想,影響著改革開放和擴大交往……”恰恰也正是基於一個這樣的背景,誘發了我們對該課題的探討與研究。

正如嵐清總理所講,學生對此不滿意,教師也同樣不滿意。問題出在哪裡?其根本原因是:英語課程的開設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缺乏“—條龍”的課程教學體系,從而導致大多數學生的英語學習長時間在低水平上重複。許多學生在國小學習了英語,進入國中後,又不得不從頭學習,中學生進入高中後,又要重複國中階段學習的內容。這種低水平的重複,不僅浪費了教學資源,還挫傷了學習者英語的興趣。

一時間,中國小外語教學銜接的問題成了外語教學的一個重心工作,而教材要銜接的呼聲則更是一浪高過一浪。面對這種眾聲喧譁的局面,我們的廣大英語教育工作者試圖打破外語教學的這種狀況,嘗試以教材的銜接為突破口,但實踐證明,單憑教材的銜接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學銜接問題。人們再一次陷入到深深地思索中來。而此番思索必然將人們的視野聚焦在這個課題之上。

2、課題研究的可行性

正當我們這些教學工作者舉步為艱之時,XX年6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確定了教育改革的目標,研製了各門課程的課程標準。在新的《英語課程標準》中,我們感悟到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彙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突出體現圍繞人的發展目標來設計和確定課程標準。

開題報告 篇12

題目:淺談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應用

一、 論文(設計)選題的依據(選題的目的和意義、該選題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等)

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競爭的日漸激烈,會計所處的客觀經濟環境越來越具有不確定性。作為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會計資訊全面、系統、正確地反映企業的實際情況,無論是對國家的巨集觀調控,還是對企業的經營管理以及對投資者的正確決策,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會計資訊使用者應更加重視與不確定性相關的風險資訊的揭示。因此,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正確運用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謹慎性原則是指在有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做出判斷時,保持必要的謹慎,既不高估資產或收益,也不低估負債或費用,而是在會計核算中對企業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做出合理預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風險,比如金融風波、債務人的死亡、企業破產、固定資產因技術進步而提前報廢、惡性競爭等情況,因此,採用謹慎性原則,對存在的風險加以合理估計,就能在風險實際發生之前化解風險,並防範風險。採用謹慎性原則,有利於企業做出正確的經營決策,有利於保護所有者和債權人的利益,真實考核經營者,有利於提高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謹慎性原則起源於中世紀財產託管人解脫其受託責任的策略,二十世紀初至三十年代前是一項佔支配地位的會計原則,當時主要表現為對資產的低估;經濟危機之後,謹慎性原則所體現的內容擴大到對收益的確認和會計報表披露。隨著會計環境的變化,會計目標從報告經管責任向為資訊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會計資訊轉化,謹慎性原則也逐漸成為對披露具有相關性和可靠性質量特徵的會計資訊的修訂性原則。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中規定:會計核算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在《企業會計制度》中規定:企業在會計核算時,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的要求,不得多計資產或收益,少計負債和費用,但不得計提祕密準備。由此我們看到,我國會計規範中關於謹慎性原則有以下幾個要求:

(一)謹慎性原則存在的基礎是不確定性,所處理的是“可能發生”的事項。

(二)對各種可能發生的事項,特別是費用和損失,在會計上確認和計量的標準是“合理核算”,對可能發生的費用、負債既不視而不見,又不計提祕密準備。而對“合理”的判斷則事實上取決於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

(三)運用謹慎性原則的目的是在會計核算中充分估計風險的損失,避免虛增利潤、虛計資產,保證會計資訊的決策有用性。

謹慎性原則在我國的運用開始於1992年,在近十年的應用中,可以按其運用程度和範圍的不同,分為三個階段:

(一)1992年至1997年。1992年釋出,並於199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業會計準則》中首次明確了謹慎性原則,要求企業會計核算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同時,在行業會計制度中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即存貨計價方法採用後進先出法、應收賬款計提壞賬準備、固定資產折舊採用加速折舊法。

(二)1998年至20xx。1998年陸續頒佈的《投資》等一系列具體會計準則及《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中,謹慎性原則得到進一步的運用,具體包括;

1、在1992年會計準則和行業會計制度的基礎上,擴大了資產專案計提準備的範圍,即計提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和長期投資減值準備,同時,擴大了壞賬準備的提取範圍,在提取方法及比例上更加靈活。

2、對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加速折舊法的應用條件有所放鬆。

3、對無形資產、開辦費的攤銷期限作了修訂,由原制度中無形資產的“不少於20xx年”、開辦費的“不少於5年”,分別調整為“不超過20xx年”、“不超過5年”。

4、對結果具有不確定性的或有事項的會計核算及資訊披露做出了規範,規定或有資產或有利得不予確認,一般也不予披露,或有負債不予確認,但應在會計報表附註中予以披露。

5、對於債務重組中涉及的或有收益和或有支出,債務人確認為負債,債權人則不應確認為資產,只能在表外予以披露。

6、對於收入的確認,在確認標準上更加謹慎。如無論是《收入》準則中關於收入確認的四個條件,還是《建造合同》準則中關於跨期合同引起的收入確認,均將相關經濟利益流入企業、結果能夠可靠計量等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

(三)20xx。20xx年1月財政部頒佈了《無形資產》《借款費用》、《租賃》三個新的具體會計準則,並同時修訂了《投資》、《債務重組》等五項準則;20xx年2月頒佈了《企業會計制度》。在這些新的準則和制度中,謹慎性原則體現為:

1、全面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中期期末和年末除了計提原有的“四項準備”外,新的企業統一會計制度和《無形資產》準則規定還應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和無形資產減值準備。

2、在《企業會計準則——借款費用》準則中,改變了借款費用資本化的標準,以“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作為借款費用停止資本化的標準,並明確了暫停資本化的條件,避免固定資產價值虛計。

3、改變了融資租賃固定資產入賬價值的確定方法,規定“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原賬面價值與租賃付款額的現值兩者中較低者作為租入資產的入賬價值”,改變了以租賃協議確定的裝置價款、發生的運輸費、途中保險費、安裝除錯費等支出確定租入固定資產價值的方法。同時,租賃過程中發生的或有租金一律計入當期損益。

4、在《無形資產》準則中,要求企業管理部門在判斷無形資產產生的經濟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業時,應對無形資產在預計使用年限記憶體在的各種因素做出謹慎的估計。

二、論文(設計)的主要研究內容及預期目標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面臨的競爭和風險日益加劇,不確定的經濟業務越來越多,所以會計資訊使用者也越來越關心與不確定事項相關資訊的揭示,關心企業所提供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對此,謹慎性原則的正確應用就顯得非常重要。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經營活動充滿著風險和不確定性,在會計核算工作中堅持謹慎性原則,要求企業的會計人員在面臨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作職業判斷時,應當保持必要的謹慎,充分估計到各種風險和損失,既不高估資產和收益,也不低估負債和費用,也不得設定祕密準備。

文章以國際會計慣例為基礎,首先從會計結構的角度,分四個方面論述了會計制度採用謹慎性原則的必要性。其次,從資產的定義、收益的確認以及財務分析的角度詳細論述了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廣泛運用。謹慎性原則的運用,更能使會計資訊全面、系統、正確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ZUI後,在採用謹慎性原則的同時,還要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加強其職業道德修養,加強企業在會計核算中的專業判斷,防止濫用謹慎性原則。

主要內容:

1.引言

2.謹慎性原則的含義及其必要性

2.1 謹慎性原則的含義

2.2 謹慎性原則研究的必要性及意義

2.2.1我國的會計結構中包含謹慎性原則的必要性

2.2.2 謹慎性原則的提出及研究意義

3.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具體應用

3.1 謹慎性原則在資產減值中的應用

3.2 謹慎性原則在借款費用資本化的金額確認中的運用

3.3 謹慎性原則在企業投資中的應用

3.4 謹慎性原則在會計計量中的應用

3.5 謹慎性原則在財務分析中的應用

4.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運用中存在的問題

4.1謹慎性原則的相關條款會計人員在核算方法的選擇上具有主觀隨意性

4.2謹慎性原則與稅法政策不能協調一致

4.3謹慎性原則與其它原則的衝突

4.4公允價格難以取得對謹慎性原則運用的制約

4.5謹慎性原則導致企業的會計資訊橫向不可比

5合理運用謹慎性原則的措施

5.1 增強謹慎性原則的確定性和可操作性

5.2 縮小稅收政策與會計政策的差異

5.3 完善市場資訊報價系統

5.4 對謹慎性原則的應用進行必要的約束

5.5 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水平和職業道德素質,增強其職業判斷能力

5.6 加強審計監督,強化內在約束機制

5.7 將謹慎性原則的應用與會計資訊的充分披露有機地結合起來

6結論

參考文獻

預期目標:

畢業論文預期將於20xx年3月2日前完成初稿,並上交導師,作進一步修改潤色;20xx年4月12日前根據指導老師的修改意見,完成畢業論文第二稿,交指導老師審閱;20xx年4月26日前根據指導老師的修改意見,完成畢業論文第三稿,交指導老師審閱。20xx年5月10日前論文定稿並列印上交。預期字數達到學校所規定的字數。並按學校統一規格列印成文。

三、論文(設計)的主要研究方案(擬採用的研究方法、準備工作情況及主要措施)

研究方法:

在導師的指導下選定論文題目。

選題之後,利用課餘時間尋找與論文題目相關的資料。擬採用的研究方法為:

1.歸納法

針對這一研究領域通過閱讀大量的相關書籍文獻著作,充分利用資料庫,專題蒐集相關資料,進行歸納整理。

2. 分析法

對國內外就該論題的主要研究成果、現狀及ZUI新進展、研究動態等進行比較全面的、深入的、系統的綜合分析,對這一領域研究現狀做到充分了解。

3.比較分類法

對已有的學術成果做比較分類,並在此基礎上勇於探索前人工作的不足,積極挖掘新的研究內容,不斷創新,闡述新的觀點和見解,以此作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新的理論價值。

準備工作:

已大量閱讀了與本論文有關的國內外參考文獻。

主要措施:

廣泛查閱資料,理清思路,草擬開題報告和著手文獻綜述,作好論文寫作的前期準備工作。然後草擬論文提綱,著手撰寫論文。

四、主要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Sanders ,T.H., Hatfield ,H.R., Moore,V.,1938: A Statement of Accounting Principles.

[2]Watts R. L…… Conservatism in Accounting Part I : Explanations and Implications [J]. Accounting Horizons, 20xx,17, (3)

[3]陳今池.現代會計理論[J].立信會計出版社,1998,45-176

[4] 陳瑋. 充分應用穩健原則提高會計資訊質量---一份穩健原則問卷調查表的啟示[J].會計研究,1995, 3

[5] 範巨集浩.《謹慎性原則在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遼寧財稅,20xx年9期,-35-35頁

[6]費倫蘇.關於我國會計資訊質量特徵若干問題的思考[J].財會通訊,20xx年03期

[7]何光明.淺談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應用[J].交通財會,20xx,07.

[8]李軍.略談<新企業會計制度>中的謹慎原則[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9]李娜. 淺談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應用[J].財經論壇.

[10]馬文娟.會計實務中的謹慎性原則[J].甘肅科技,20xx年12月,第23期.

[11]馬義華.淺議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幾點應用[J].商場現代化,20xx年4月期刊.

[12] 潘娜, 朱衛東. 《對謹慎性原則的思考》. 財會月刊(理論版) 20xx年10期

[13]湯云為.實證會計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會計研究,20xx,(5)

五、論文(設計)研究工作進展安排

20xx年9月28日 畢業論文動員會。

20xx年10月10日前 確定論文題目和提綱。

20xx年10月12日 上交論文選題。

20xx年10月20日之前接受導師下達的《畢業論文(設計)任務書》。

20xx年10月25日前 完成文獻綜述。

20xx年10月29日前 完成開題報告填寫。

20xx年11月2日 開題答辯。開題後正式著手撰寫論文。

20xx年3月29日前 完成論文初稿。

20xx年4月12日前 完成論文二稿。

20xx年4月26日前 完成論文三稿。

20xx年5月10日前 論文定稿並列印上交。

20xx年5月29日 論文答辯。

開題報告 篇13

時間悄悄地從我們身邊溜走,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在大學生活過了些許時日,適應了大學的學習,也養成了專屬於我們自己的一些習慣。在已經逝去了的時光中,有過遺憾,有過迷茫,有過悲傷亦有過喜悅~~但是不管是怎樣的一種狀態,過去的翻篇就過去了!展望明天的我們都該是積極向上的,充滿激情的!我的大學就這樣過——

大二了,這一年該是充滿著挑戰的。回首昨天專業課還是欠缺了很多,看看今天,曾經落下了的一定要補上。那麼,從最基礎的抓起。魏老師說“底層的東西生命力很強”,所以大一上過的課都是重中之重。雖然自認為那些很沒用,現在看來,當初的自己還真的是很無知與弱智。相信這一切現在意識到還不算太晚。大一最遺憾的是沒能意識到時間的寶貴,逝者如斯夫!逝去的便不會再來了,大學英語六級沒過這是自己意料之中的事。我以為還有大二大三啊…現實卻是,每個時段都該有屬於那個時段的事情。那麼,就是自己抽出時間來學習英語,準備12月份會如期而至的六級考試。半年前就已經買了新概念3,當初就是想好好準備六級考試聽力部分的,結果是一頁沒看,聽力也敗得挺慘的。那時的我…今年我成長了,會用心去備考,而且要全力以赴爭取高分,為了自己不會後悔。等著我!

我們專業的方向與其他班的比很簡單的,但是自己卻沒怎麼學好。這一年充滿挑戰,我想挑戰的是自己吧!高中時,班主任老說--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用心了用力了,其實事兒基本上就已經辦成了。老師僅僅是扶持著那些有決心去“前進”的人們,自己能在專業的領域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深度與廣度,其實完全是在憑自己以一個怎樣的心態去面對的。Not

complain!路全是由自己一個人在走,不要等到已經偏離了好遠,走錯了方向時再來埋怨老師與家長怎樣怎樣…不是別人怎樣不夠優秀怎樣怎樣,而是當事人本身是否積極主動地去爭取。性別不該成為你達不到目的的一種藉口吧!很多標籤不是別人給你貼上去的,而恰恰是自己。這一年我要為自己而打好專業的基礎並盡全力的去追那些跑在我前面的那一大群人,專業課是必須要學好的,這一年。不管以後是考研還是公務員都好,但現在你的專業必須要是在自己全力以赴去學習的,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以後的事以後再說,既然活在當下就該活好當下。

專業與英語是兩個方面,還有的就是去圖書館借一些古典的文學作品,多瞭解一些先哲與咱國家的一些的事蹟,讀些歷史。自我認為,大學生應該瞭解這些方面的知識。也算是自身素質的一種提高吧!大二這一年學業方面應該會這樣度過吧,生活上就會和學長學姐們多溝通一下吧,有些不懂的模糊的就會問問他們。也會接觸一些學弟與學妹,給他們指一條光明之路,讓他們學好基礎的知識。當然這一年的最終目標我想要到的是再升大三之前自己能有進軟體公司實習的能力。因為羅老師曾經說過,學得好的兩年之後就可以在軟體公司實習。那麼我的目標,一年以後就是這個,也許現在還差得多,但是我會努力為自己爭取。

大三的時候,應該會變得成熟與穩重了吧!我希望那時的自己會是那樣的,然後聽說那一年會很忙,要學完所有的課,然後還會決定以後自己的人生,是考研,是考公務員,還是…選擇很多吧。但現在,我只能說自己沒怎麼想好,那時我的選擇會是什麼。不過那一年我還是會先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學好課程專業,然後做一些專案(這個發生的前提是大二的我打好基礎了),為自己積累一些經驗,為以後自己多一些選擇。時間總會有的,即使再忙的人也會擠出時間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所以,我還是會讀一些有助於自身修養與素質提高的書籍,陶冶情操,豐富知識。據思修老師孜勤說—新東方的俞敏洪四年讀了400本書,當然我們也許做不到他那樣優秀,但是你先不做到那樣勤奮,不為自己多積累儲備一些知識,以後就是不想平庸也難了。計算機軟體考試,據瞭解,我們這屆的現在就已經有人蔘加考試了。那天知道這事時,有點小鬱悶,大家一起進入這個校園的—差距竟然這麼快就…那麼軟考就也放在大三開學與大二畢業的那個時段,並要考出比較優異的成績。其實也許很多事情說說挺容易的,真正做起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但是這個報告與其說是交老師倒不如把他當成是對自我的一種鞭策與激勵。大丈夫言出必行,應該說到就爭取做到。

大三畢業之後,我期望達到的是不管會是考研還是其他,都要有一個讓人滿意的結果。然後在做人做事方面學會踏踏實實,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就好。

大四那一年,應該是準備自己的論文答辯什麼的。應該還會參加計算機軟考,還會有一些其他的技能證書。其實只要前面能打好“地基“,最後這一年就會挺愉快的,無論選擇哪方面來發展,都不會讓自己太過於頭疼。我也許會選擇考研,也許會選擇就業參加工作。公務員會考的,但不會是畢業就考,因為我崇拜的人是周恩來總理,工作幾年之後會為這個而行動吧!學長中有做的很好的,那個畢業講座,我收穫了很多,不管是誰,都得是靠著自己的汗水一步步的走向成功什麼的。大家都不容易,磕磕碰碰的過來——孜勤老師說得好,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

大學不是一個只會空喊口號,“我不要虛度”的地方。喊口號的人,永遠是弱者。大學也不是一個,四年來了,只知道迷茫的地方。或許,身處的大學,並不是你想要的生活。可是,我們要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生活。不讓屬於我們的時間荒廢掉,多去做一些有益於自己於他人的事,有意義的事情。大學之道,不過在於:對得起自己,不給自己留有遺憾,在我30歲,40歲的時候,回想起來我的大學,還會有熱淚盈眶的事情

我覺得,能做到這些,就是成功,這也就是大學,交給我們,告訴我們的…我們的大學就該這樣過!

德育論文開題報告——“夢”在心中

一、昨天

伴隨著6月8日的結束,20xx年的中國小生活結束了。而令我們嚮往的大學生活開始了。在高中,我們對大學的生活充滿了憧憬。我們憧憬大學——這個自由的校園;我們憧憬大學——這個開放的校園;我們憧憬大學——這個活躍的校園。

從國小,就被老師、家長等各類人士灌輸著各種關於大學如何美好的思想,以激勵我們努力學習,從而考上理想的大學。因此,考上大學這個夢想便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隨著年齡的增長,懂的事情多了,我自己便會思考,為什麼要考大學,我要考上一個怎麼樣的大學,我要學習什麼專業,也許我心中有一個答案,但是這個答案是模糊不清的。這使我就像在一片茫茫大海之中,因此我不知道我應該向哪個方向行進。但是儘管這大海如此迷茫,可我心中有著考大學這個夢想,它成為了引領我走出迷茫的燈塔。有了這個燈塔,無論我遇到了多少個黑夜,我的終點都是明亮的。無論我遇到了多少波濤,我都會堅持走下去,因為夢想在為我加油。

因此,每個人心中都要有一個夢想,夢想不僅是我們海航的燈塔,更是我們航行的動力。當我們不知何去何從時,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夢想就會伴我們左右。夢想就在我們心中。

二、今天

在三個月的等待中,8月31日終於來臨了,盼望了20xx年的大學終於來臨了。我提前了兩天就來到了學習,帶著好奇,帶著興奮,帶著希望。開始了自己的大學生活。

軍訓,加入學生會,正式上課,考試,同學、舍友聚會··開學到現在已經有了兩個多月了,似乎我還沒有從高中完全走出去,但是卻又和高中有很大的差別。像高中一樣上課,學習。但是卻不像高中一樣每天的固定教室,不像高中每天要上早晚自習等等。相比高中要自由,更需要的是自主。就在對大學生活慢慢的變得適應時,我發現當初考大學的這個夢想也早已經不知飄到何處了。而心中夢想的位置也空了下來。這時候的我彷彿只知道像高中一樣三點一線的生活、學習。到了上課時間就去上課,下課回來就要複習,到了考試的時間,就要為了考試努力,學院有活動,就去觀看。從前總是自己決定這個時候需要做什麼,而現在卻變成了這會有什麼事情需要我去做,一切變得機動起來。這時的我就像漂泊在大海中的紙船,沒有了方向,沒有了動力。

大學的時代,是一個談夢想的時代。然而這時我的夢想卻不知道在哪裡飄蕩著。從前我會向著一個終點揚帆起航,奮力前進。而現在,沒有了夢想,我只能收起船帆,任風吹,任水打,在大海中自由漂泊。這樣的生活是一種浪費,這樣的生活是一種消耗,這樣的生活是頹廢的。

因此,夢想是我們的靈魂。沒有了夢想,我們就沒有了方向;沒有了夢想,我們就沒有動力;沒有了夢想,我們就沒有了自主。

三、明天

有時候閒下來時我便會想起小時候的大學夢,就會想起小時候對考大學的疑惑。我為什麼要考大學,我要考什麼樣的大學,我要學什麼專業。這個問題,從前我無法回答,我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而現在大學考上了,大學夢實現了,同時這個問題也需要我來回答了,並且我需要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為什麼要考大學。到了大學,我發現許多同學都是在為了考試而去學習,只有到了考試時候才會去學習。他們不知道自己畢業後要做什麼工作,要向什麼方面發展,他們更不知道自己畢業後可以做什麼。這是因為他們心中夢想這個位置需要填充,心中有了夢想,他們才會主動學習,心中有了夢想,他們的生活才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進行,而他們現在的理想便是“為什麼要考大學”的答案。

而我,目前雖然我會主動學習,但這不是自己心中有夢想,這只是高中時期留下的習慣,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習慣會慢慢地改變,那時的我,會變得頹廢,大學生活,對我也將失去意義。因此,我現在最需要的便是一個新的夢想,一旦有了新的夢想,我便可以再次揚起風帆,向著新的終點航行。夜深人靜時,我便會思考,我為什麼考大學。想起以前模糊的答案,我努力的將它捋順清楚,結合自己的特長,自己的愛好,自己的經歷和現在的情況。我得到了一個清晰地答案。我考大學,便是為了我新的夢想。我要創造自己的事業——一個經營零售業的公司。這是我想要做的事,也是我要做的事。

這便是我新的夢想,大學四年,很快就會過去。相信心裡有了這個新的夢想,我的大學將更加有意義。我的航程將變得更加順利,我的航向將變得更加清晰,我航行的動力也將變得愈加充足。

四、總結

大學生活已經開始,我們要帶上自己新的夢想,向新的高度行進。在新夢想的帶領下,我們的行動將不再機動,我們的學習將不再被動,我們的未來將會充滿希望。夢在心中,大學生活正式啟動。

德育答辯開題報告——大學,人生從這裡起航

時光,用它的姿態流逝著,像從指間流過的細沙,在不經意間滑落;像從針尖滴下的水滴,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愛,註定成為記憶中最溫暖的風景;激情,奮鬥,笑靨,註定在記憶深處歷久彌新。來到北理工已經半年多了,半年的時間,半年的記憶,半年的回想,就讓我在此留下成長的足跡。

入學篇

我大學聯考前已經通過了北京理工大學的自主招生,面試的時候來過北理工,對它印象還不錯。因為我從小就嚮往首都北京,而北理工地處北三環,交通方便,所以我就決定報考北理工了。報到那天,當我興沖沖地來到中關村的時候,卻被告知大一大二要在房山良鄉。當時我一下就懵了,感覺好像被騙了一樣,特別傷心,因為我曾聽姐姐說過那裡是郊區。然後我就坐校車來到了良鄉,一路上看到越來越矮的建築物,越來越荒涼的環境,我的心也跟著越來越涼。終於到了學校,看到在馬路兩邊的學校,我曾一度懷疑會不會不安全。就這樣,帶著沮喪的心情進入了校園。但是,當我看到熱情迎接我們的學姐學長時,心中又有了一絲溫暖。大學生學就這樣開始了,我的心情也漸漸好起來,良鄉雖然有點偏,但就是那種遠離大都市的清淨,讓我們更加投入於學習,不被外界所誘惑。就是那慢悠悠擁擠的環一,真的很讓人傷腦筋啊!

軍訓篇

軍訓是入學的第一課。入學後,我們很快就開始軍訓了,站軍姿,齊步走,齊步跑,正步走……軍訓中記憶最深的是和一個營長、兩個教官、兩個指導員的相處以及打靶的經歷。我們的營長真不是蓋的,訓兵真的挺有一套,而且還很幽默,我挺喜歡他的。兩個教官雖然有時候挺嚴格的,但大部分時候也挺有人情味的,他們會盡可能體諒我們,理解我們。軍訓結束後,其中一個教官再來學校的時候還給我們帶來了他們那裡的特產,讓我們很是感動呢。還有兩個指導員,她們在生活中照顧我們,在軍訓時激勵我們,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在這裡,我真心的感謝你們,讓我有了這一段美好的回憶。最激動的時刻就是去打靶的時候了,十幾秒鐘,五發子彈,卻成了記憶中無法抹去的深刻回憶。

學習篇

本以為上大學後學習會很輕鬆,沒想到,原來在大學裡,學習依然是第一要務,這讓我加深了對“活到老,學到老”的理解。第一學期有好多相對來說不是很重要的課,比如近代史、思修、智慧財產權,所以我就把重心放在了微積分、機械製圖、英語、計算機這些學分比較高的課上了。還記得微積分考前的突擊,晚上和同學在活動室學到天明,真的是很難忘的回憶,結果出來也讓我很滿意,努力畢竟會有收穫啊。至於我的整體成績,其他還挺滿意的,就是英語視聽說不太理想,下學期要好好學英語了,最重要的是得找機會多練習,多動嘴,多聽聽力。可喜的是,英語四級已經過了,雖然沒能報考口語,但我已經很滿意了。下學期的課程比上學期更緊了,每門課都得好好學,不能再優哉遊哉地過日子了,加油!

工作篇

剛開學的時候,我就競選了班級負責人,後來順利當上了團支書。以前就聽說當班委挺鍛鍊人的,當上之後才更加有感觸。當團支書真的是很累,每天開會開不完,從班長團支書例會到團支書會,每次都會下發好多工。之後,要想著如何把團日活動弄得讓同學們更感興趣,如何讓同學們積極參加,如何讓活動更有意義,然後就是活動的實施和總結。我覺得上個學期我做的不太好,我反省了一下,覺得我應該發動大家和我一起想主意,畢竟“眾人拾柴火焰高”嘛;其次,我要學會分擔,把任務分配給各個班委,不要總自己幹,那樣只會得不償失,自己很累,其他班委還覺得自己沒事幹沒成就感。希望這學期我能吸取以前的教訓,幹好團支書這項工作。

至於學生會方面,我加入了機械學部學生會女生部,在那裡,不僅學會了寫策劃,辦活動,更重要的是認識了很多有能力的人,結交了很多朋友,俗話說,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朋友多了對以後也會有好處。

入黨篇

當學校開始組織學生入黨的時候,我就積極寫入黨申請書,參加每次黨課,學習關於黨章,參加黨課考試。我熱切希望投入黨的懷抱,成為黨的一部分,為黨奉獻自己的一切。希望我能順利入黨,實現我的願望。

友誼篇

我真的很幸運,遇到了我的三個舍友。我們來自四個不同的省份,天南地北地聚在一起就是緣分,我非常珍惜。剛開始接觸,可能是由於生活環境的不同和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有點不太適應。不過我的適應能力還比較強,很快我們就彼此熟悉了,組成了我們最溫馨、最和諧的宿舍。親愛的朋友,謝謝你們,讓我覺得宿舍就是我的家,讓我不再孤單,讓我感到溫暖。我還認識了好多其他的朋友,班裡的男生朋友,輔導員班主任朋友,學生會裡的朋友,社團裡的朋友,軍訓十三連的朋友,地鐵上偶遇的校友……朋友們,你們是我一生的財富,我會一直把你們放在心裡,永遠永遠。

結語篇

大學?真的不敢相信,我已經進大學半年多了!曾經那樣的嚮往,曾經那樣的憧憬,當真正踏進大學這片土地時才發現,我的人生將從這裡起航,我的目標將在這裡實現,我的夢想將從這裡放飛。大學,我來了!

開題報告 篇14

題目:上市公司財務資訊補充更正報告問題研究

一、研究的現狀及其意義

1、本選題研究現狀

(1)國外研究現狀

美國的財務重述制度。美國財務報告重述制度是伴隨著公司治理的發展而不斷完善起來的。1971年7月原美國計生原則委員會(APB)第20號意見書中規定:“上市公司在發現並糾正前期財務報告差錯時,應重新表述以前公佈的財務報告”。由於安然、世通重大財務舞弊事件的頻繁爆發,20xx年美國通過了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SOX法案),其要求“公司執行長和首席財務官要在公司的定期財務報告上籤署書面宣告,宣告指出公司管理層和主任會計師要對財務報告的差異負直接責任”。隨後,20xx年5月,FASB釋出第154號公告,首次正式定義財務重述的概念。由此,美國財務重述制度走向成熟。

(2)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1999年制定的《企業會計準則—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將會計差錯定義為:“在會計核算過程中,由於確認、計量和記錄等方面出現的錯誤”。20xx年12月1日中國證監會發布的《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資訊披露編報規則第19號—財務資訊的更正及相關披露》中,上市公司應以臨時報告的方式,及時披露企業存在的重大會計差錯更正後的資訊。隨後,我國財政部20xx年釋出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8號—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規定,企業對前期重要差錯的更正要採取追溯重述法。這項準則的制定標誌著我國財務重述制度的正式確立,同時也標誌著我國“年報補丁”

制度的成熟。

2、本選題研究意義

上市公司特別是ST上市公司資訊披露中對年度報告進行補充更正的現象很普遍,此現象形象地被稱為年報的“補丁”。年報打“補丁”的現象這類資訊披露中存在的問題多屬於隱性披露缺陷,容易被忽視,但如果依據補充或修改前的年度報告(若前後報告差異部分達到重要性水平)作決策,將會給年度報告使用者帶來無法估計的損失或誤導其決策甚至做出錯誤的決策。

本文試圖對中國上市公司年報財務資訊補充更正現象進行較為系統性的分析,使外部投資者對年報資訊補充更正的動因、經濟影響和釋出年報補丁的公司特點有所瞭解,從而謹慎作出投資決策。

二、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1、研究目標

財務報告是上市公司ZUI為重要的資訊披露方式,它傳遞了上市公司在整個會計年度內的全景資訊,是投資人、債權人和監管機構等進行正確決策的依據。縱觀國內外證券市場上財務資訊的披露,存在不少的上市公司在定期財務報告發布後又頻繁地以補充或更正的形式修改已公佈的定期報告。現實中我們發現在年報披露後,短則一兩天,長則幾個月之後,有很多的上市公司便開始釋出補充更正公告,而公告前後公司業績卻相差甚遠。這種利用財務資訊補充更正而進行的不規範資訊披露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投資者,使其因資訊不對稱而遭受損失。本文對證券市場上市公司年報財務資訊補充更正的現象進行分析,從而得出其產生的原因、責任歸屬及改進建議。

2、研究內容

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主要說明選題背景和有關文獻對本文所研究問題及類似問題的研究現狀。 第二部分:上市公司資訊披露中存在的年報補丁問題。這一部分首先分析上市公司進行年報資訊補充更正的具體動機及手段,接著闡述年報資訊補充更正的上市公司的特徵,之後做上市公司年報補丁分析,ZUI後再描寫上市公司財務資訊補充更正的市場反應。 第三部分:財務資訊補充更正與審計責任。第四部分:政策建議。

3、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分析出年報資訊補充更正的上市公司的特徵,找出其責任歸屬。瞭解上市公司年報資訊補充更正的特徵和市場反應,找出應對問題的方法。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技術路線、實驗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基本思路和方法

首先,查閱相關資料文獻和財經視訊,基本瞭解上市公司財務資訊補充更正現狀,在這個基礎上,分析其產生的影響。

其次,和相關專業人員探討,向他們學習提取其中的意見,融合自己的想法。

第三,通過細心研究上市公司財務資訊補充更正的案例,對此分析從而找出問題。

ZUI後,用自己所學知識和查閱的各種資料所得,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2、技術路線

(1)分析上市公司財務資訊補充更正現狀

(2)分析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3)找出對策

3、實驗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通過大量閱讀資料、聽取相關專業財務人士的專業意見、自己學習所感悟及前人的總結,上市公司財務資訊補充更正現象的探析是可行的。

四、研究計劃及進度安排

1.20xx.12.10-20xx.1.15 完成論文選題,蒐集整理相關文獻資料

2.20xx.1.16-20xx.3.2 根據任務書要求,完成論文開題報告和大綱

3.20xx.3.3-20xx.3.20 根據開題報告,完成論文初稿

4.20xx.3.21-20xx.4.15 中期檢查,修改完善論文初稿

5.20xx.4.16-20xx.5.10 論文定稿,上交論文,準備論文答辯

五、參考文獻

1、王婷;我國上市公司會計資訊披露質量問題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xx年

2、王豔平;審計委員會制度與上市公司財務報表舞弊相關性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xx年

3、王清剛;尹文霞;;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重述的市場反應研究[A];中國會計學會財務成本分會20xx年年會暨第二十四次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xx年

4、曹陽;王京京;;1998年至20xx年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重述趨勢與特徵——基於財務報表重述行為的分析[J];財會通訊;20xx年18期

5、萬紅波;陳婷;;中美財務重述制度比較——兼評兩國財務重述動因及經濟後果研究的相似性[J];財會月刊;20xx年12期

6、胡國強;彭家生;;股權激勵與財務重述——基於中國A股市場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財經科學;20xx年11期

7、李建魯;對上市公司利用“重大會計差錯更正”進行利潤操縱的分析[D];山東大學;20xx年

8、廖永強;基於公司治理特徵的上市公司會計資訊失真識別研究[D];湖南大學;20xx年

9、Graham,John R,Si Li,and Jiaping Qiu,Corporate Misreporting and Bank Loan Contracting,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89-1,44-61.20xx

10、Agrawal,Anup and Sahiba Chadha,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Accounting Scandals,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48-2,371-406.20xx

11、Martin Fridson and Fernando ncial Statement Analysis—A Practitioner’s Guide, wiley & Sons,Inc.20xx

開題報告 篇15

一, 選題意義

當今,中國社會正面臨著一個空前的社會轉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迅速變化,市場經濟以及與之相伴隨的社會流動、城市化、婦女就業、經濟的繁榮、家務勞動的減少、婚姻的自由及性知識的傳播等,這一切以及隨著人們追求的多樣化,曾經地那個同質化程度很高的早期社會, 日益變得異質化和多元化了。所有這些都在促成當代中國的性道德、性法律以及與性相關的諸多社會規範也正在發生急劇的變化。

性犯罪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所謂廣義上的性犯罪,是指一切違反性行為的生活準則和社會秩序從而危害社會的行為,簡言之,即一切關涉性的犯罪,它包括罪、嫖宿幼女罪、強迫賣淫罪、引誘、容留、介紹賣淫罪、引誘幼女賣淫罪、組織賣淫罪、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猥褻兒童罪、聚眾淫亂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重婚罪、破壞軍婚罪、故意傳播性病罪、走私淫穢物品罪、製作、複製、出版、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罪、組織播放淫穢音像製品罪等,以及受到國外刑法規制的亂倫罪、通姦罪、違反自然性交罪等;而狹義上的性犯罪僅指攻擊性的性犯罪,即強行侵犯他人性的自由權利的犯罪行為,如罪(包括姦淫幼女罪),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等,簡單地說,就是如果有人違揹他人的意願而實施性行為,那麼被害人就有權保護自己,讓這些行為的施加者受到法律的制裁、刑事的懲罰。

在本文中,筆者是在廣義上使用性犯罪的概念的。選擇刑法對性犯罪的規制及完善這一題目,是有著現實意義及其理論意義考量的。理論意義而言,法律規制的是行為,行為包括合法與非法之分,所有對他人肉體或者精神造成傷害的行為都是違法的,應受到懲治,而一旦這種行為達到了嚴重的社會危害性,觸犯了刑律時,具有了相當的刑事違法性之後,就要受到刑法的規制和譴責。一種性行為之所以在刑法中被規定為犯罪,而受到刑法的規制,其關鍵在於它侵犯了兩種社會關係,其一是人的權利,即性的不可侵犯的權利;其二是社會秩序,即社會正常的倫理及情感。但對於性犯罪的刑法學研究我國並不成熟,尚有許多有待深入的問題值得探討,通過刑法對性犯罪的規制研究,可以完善我國理論界對這一問題研究的缺失。

在現實意義來說,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領域的快速進步,凸顯了我國法律對社會生活調整的缺失,而刑法對於性犯罪的法律規定顯得猶為滯後。在權利淡漠、生活失序的社會中是無所謂性犯罪的,所以一個社會中的性犯罪立法的的背後是有人權和法治作為文化和制度支撐的。只要有人存在,有人的繁衍生息,那麼任何一個社會的刑事法律中都有有關性犯罪的立法,有關於性行為的規制和引導。中國無論在經濟還是法治上都是一個後髮型的國家,雖然傳統的中華法系中也有發達的“性犯罪”立法,但其根基是生長於自然經濟和宗法社會下的產物,它並不能為我們今天的法制現代化提供完全的指引方向,因此面對當前我國粗糙、簡單、貧乏的性犯罪立法我們自然又瞄向了現實的社會生活需求。一些以前比較少見的性侵犯形式開始增多,給公民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有的案件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而我國的立法由於各種原因,對於這方面的認識仍然停留在比較保守和滯後的狀態,結果導致不能有效地打擊犯罪、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使得相當一部分罪行嚴重的性侵犯者得以逃脫法律的制裁,其後果是嚴重的。在現實上,通過刑法對性犯罪的研究,可以完善我國刑法的相關規定,追求更好地打擊犯罪、保障人權作用。

性犯罪作為一種人格異化的社會現象,在當今的社會中日益顯現出新的特點和規律,愈加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然而在我國相對粗淺及貧乏的相關立法的前提下,這些現象要麼為法律所沒有規定,要麼有所規定但不完善。雖然在學理上,對該問題的研究不乏其人,但在筆者看來,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認識上的片面性且尚有相當地完善空間。本文結合相關案例並借鑑理論界學者的一些研究成果,進而提出相關立法建構的主張,以期對刑法在性犯罪領域有所貢獻。

性犯罪不僅使被害人身體受到創傷、精神受到摧殘、導致被害人家庭關係破裂、甚至出現被害人自殺的惡果,而且汙濁了人們的心靈、敗壞了社會的風氣和秩序、有害於社會健康穩定的發展,應引起社會和國家的高度關注,鑑於我國刑事立法上對性犯罪規制的滯後,我們應在立足我國國情和社會現實的基礎上,追求完善。本文追求在理清性犯罪的基本內涵的基礎上,結合古代社會對性犯罪的規範機制及借鑑現在西方社會性犯罪的立法特點和趨向,在認真考量我們目前的刑法立法對性犯罪的規制缺陷的前提上,以期提出刑法對性犯罪的一種更為完善的規制。

二,研究現狀綜述

關於性犯罪,我國《刑法》中並沒有規定相關的概念。對此,我國刑法學者在研究中提出了以下四種不同的觀點:(1)性犯罪通常是指男女兩性關係方面的犯罪;(2)性犯罪是指直接涉及男女兩性關係的性行為、直接涉及未成年人的性行為及直接展示人的性感部位的行為的犯罪;(3)性犯罪是指以暴力、脅迫或其他手段,違背婦女意志,強行與婦女性交,或者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猥褻兒童的行為,是犯罪、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犯罪及猥褻兒童犯罪的類稱;(4)性犯罪是指由於出於故意侵犯他人的性權利、性健康或妨害與“性”有關的社會風化而違反刑事法律規範並構成刑事犯罪的行為。

根據我國現行《刑法》可以納入性犯罪的罪名主要有:罪、嫖宿幼女罪、強迫賣淫罪、引誘、容留、介紹賣淫罪、引誘幼女賣淫罪、組織賣淫罪、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猥褻兒童罪、聚眾淫亂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重婚罪、破壞軍婚罪、故意傳播性病罪、走私淫穢物品罪、製作、複製、出版、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罪、組織播放淫穢音像製品罪等。但我國刑事立法對性犯罪的相關規定,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主要包括:

(一) 性犯罪的犯罪主體不完整

從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這一章中對性犯罪的規定可以看出,性犯罪的主體和物件並不是普通罪名中的“一切人”對“一切人”,而是以性別和年齡為標準的,以罪為例來加以說明。當前的一般通說認為,罪的犯罪者只能是男性,是男性特有的一種犯罪,婦女不可能成為直接實施犯罪的主體。即便是在共同犯罪中,婦女可以成為男子的幫助犯、教唆犯或間接正犯,也只是取得一個可以成為主體的“名份”而已。

人類歷乃至現實社會中絕大多數的性侵犯都是由男性對女性實施的,女性侵犯男性的事件雖然有,但由於數量少而不被人重視。隨著社會觀念的變化,原先被人們視為異端的同性戀逐漸被默許和容忍,同性戀的人數也在逐漸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就有可能出現女同性戀者對其他不願與其發生性關係的女性進行性攻擊的情形,這些都是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而新出現的一些新型犯罪,我國的刑事立法必須對此做出迴應。

(二) 性侵犯的犯罪物件範圍過窄

按照國際公約的通行標準,未滿18 週歲的自然人都在“兒童”的範圍內,我國的《民法通則》和《刑法》則更精確地將兒童的年齡界定在14 週歲以下。刑法規定的性侵犯的犯罪物件只能是婦女或者兒童,作為14 週歲以上的男性,包括未滿18週歲的未成年人則被排除在法律的保護範圍之外。但

實際上,男性被侵犯的情況並不少見,特別是男性受到男同性戀者的攻擊。對於男性,包括未滿18 週歲的未成年人,只能被動地接受社會強加給他們的強者角色,無論是受到了怎樣嚴重的性侵犯,都無法得到法律的公正救濟,這是我們在建立健全法治社會過程中應當亟待改變的現實。

(三) 性犯罪立法中的具體罪名缺陷嚴重

在我國的刑法典中,性犯罪立法中的具體罪名缺陷嚴重,其中包括罪,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以及其他罪名等。例如組織賣淫罪,我國《刑法》第358條第1款、第2款規定,組織賣淫罪是指以招募、僱傭、強迫、引誘、容留等手段控制多人從事賣淫的行為。從組織賣淫罪來看,它的主體是自然人,法律沒有對其作出限制;它的物件既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然而考量“賣淫”一詞在刑法中的含義發現它有兩大特點:一、賣淫的主體是婦女或男子;二、賣淫的物件是異性,因為只有異性才能與之為性交行為。所以撇開已經為法律所固定下來的對“賣淫”主體的突破,即從婦女擴大為兩性皆可,賣淫行為只能發生在異性之間。根據罪刑法定原則,這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男子向男子以及女子向女子提供賣淫服務的情況。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門洞開,泥沙俱下,出現了黃毒氾濫的情況,其中之一就是男妓出現,組織男子賣淫與傳統我們所認識的賣淫有顯著的區別,為了打擊這類犯罪,刑法已將組織的物件從婦女擴大至他人。同理可推,既然同性之間的“賣淫”情況也是與傳統的賣淫有所區別的,也是我們常人所不能接受的,而立法並沒有作出規定,這是我國《刑法》的一大空白。

在我國的性犯罪立法中,涉及到此類的還有很多,諸如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引誘幼女賣淫罪、嫖宿幼女罪等等,都是在當時特定的社會背景下制定的,而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社會已發生了鉅變,男強女弱的現象已大為改觀,婦女獲得了在各個領域平等的地位。同時,由於改革開放的深入,在國外出現的一些醜惡現象在我國也開始大量湧現,並已為國人所司空見慣,如女性強制猥褻侮辱男性(包括男童),同性之間的強制猥褻侮辱行為,以及同性賣淫等其它一些賣淫現象。這類現象同樣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我國法律的空白,司法機關對此也無從適手,無法律依據可尋,或者突破罪刑法定的刑法基本原則去進行類推以歸罪。

三,研究方法

對於“論我國刑法對性犯罪規制的完善”這篇論文,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方法為根本指導,具體而言,筆者擬以下列研究方法進行寫作。

(一)社會實證研究方法

實證分析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其實包含著邏輯實證分析和經驗實證分析兩個基本層面。實證分析法是屬於描述性方法的範疇。所謂描述性方法即對現實存在的法律規範和法律活動作經驗性的表述和說明,即歸於實然(is)的範疇。實證分析法屬於一種基本的研究方法,與之相對應,在具體方法上主要注重社會調查,注重對社會現象的深層次原因的揭示。

(二)比較法

比較法是人們所普遍採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古今對比和中外比較。

(三)法律經濟學分析方法

波斯納認為,經濟學是一門關於我們這個世界的理性選擇的科學(the science of rational choice);經濟學的任務就在於探究以下假設的含義:人在生活目的、滿足方面是一個理性化者(rational maximizer)——我們將稱他為“自利的(self-interest)”。“人是其自利的理性化者”這一概念暗示,人們會對激勵(incentive)作出反應,即如果一個人環境發生變化,而他通過改變其行為就能增加他的滿足,那他就會這樣去做。

四,論文框架結構

序言

一,性犯罪的刑法規制概述

(一)性的概述

1,性與性文化

2,性的規範

(二)性犯罪的內涵

1,性犯罪的概念

2,性犯罪的特徵

(三)性犯罪的分類

1,“有受害者的性犯罪”和“無受害者的性犯罪”

2,“自願的性犯罪”和“侵犯的性犯罪”

3,“法定的性犯罪”和“自然的性犯罪”

4,“聚眾的性犯罪”和“單獨的性犯罪”

二,古代社會對性犯罪規制概述

(一)男權主義的社會統治模式

(二)刑法對性犯罪的規制模式

三,我國性犯罪法律規定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性犯罪法律設定存在的問題

1, 性侵犯的主體不甚完整

2, 性犯罪物件的範圍過於狹窄

3, 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界限劃分困難

(二)產生性犯罪法律缺失的原因分析

1,傳統的性別觀念和文化因素的影響

2,思想意識中的男性本位主義的觀念影響

3,刑法立法謙抑性的考量

4,傳統價值觀念的侷限

四,現代西方性犯罪的立法趨向

(一)社會背景

1,女權主義運動的興起

2,傳統性文化的影響

(二)現代西方性犯罪立法趨向

1,性犯罪的定位發生了質的變化

2,性犯罪的主體和物件範圍的擴大

3,性犯罪中“性交”定義的新內涵

4,更加重視對未成年人權利的保護

5,通姦行為的無罪化傾向日趨明顯

6,始終堅持“亂倫為罪”的傳統

7,強調性犯罪案件中被害人的選擇機制

五,完善我國性犯罪立法的建議

(一)擴大性犯罪中犯罪主體及受害人的範圍

(二)擴大性犯罪的犯罪物件的範圍

(三)加重對一些嚴重性犯罪行為的懲治

(四)增強對未成年人權利的刑法保護

(五)增設亂倫罪或亂倫法律規定

(六)增加“婚內為罪”的相關條款

(七)對同性戀中的犯罪問題作明確規定

(八)對“性賄賂”行為要有專門立法.

(九)對網路色情要作專門立法

(十)對性犯罪量刑方面的完善

五,寫作計劃

碩士生至少要用一年半的時間參加科學研究及撰寫學位論文。第三學期末完成論文的選題、開題工作,第五學期末應完成論文初稿。論文字數不少於4萬。

六,參考文獻

1、張明楷:《刑法學》,法律出版社XX年8月第3版。

2、高明暄、馬克昌主編:《刑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XX年4月第3版。

3、蘇力:《波斯納及其他》,法律出版社XX年3月版。

4、趙秉志:《侵犯人身權利犯罪疑難問題司法對策》,吉林人民出版社XX年1月版。

5、魏健馨、張學林:《犯罪心理學》,南開大學出版社XX年2月版。

6、歐陽濤:《當代中外性犯罪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年5月版。

7、李邦友、王德育、鄧超:《性犯罪的定罪與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XX年5月版。

8、[英]約翰•斯圖加特•密爾:《論自由》,於慶生譯,中國法制出版社XX年4月版。

9、[美]理查德•a•波斯納:《性與理性》,蘇力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XX年5月版。

10、[法]e•迪爾凱姆:《社會學方法的準則》,狄玉明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12月版。

11、賀洪超:“對我國性犯罪立法若干問題的法律思考”,《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XX年第1期。

12、蘇力:“法條主義、民意與難辦案件”,《中外法學》XX年第1期。

13、李擁軍:“現代西方國家性犯罪立法的特點與趨向——關於完善我國當前性犯罪立法的一點思考”,《河北法學》 XX年第7期。

14、魏東,倪永紅:“罪的文化學分析”,《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XX年第3期。

15、蘇方元:“論性犯罪黑數產生的原因與解決對策”,《法制與經濟(下半月)》XX年12期。

16、楊筱柏、於彩輝:“德法合力:預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對策”,《黨史博採》XX年第5期。

17、張曉雲:“丈母孃“”女婿如何論處”,合肥晚報XX年12月12日第3版。

18、劉輝:“對我國性騷擾立法的法律思考”,《宿州學院學報》XX年第4期。

19、王留彥、雷安軍:“構建我國反性騷擾法律體系”,《蘭州學刊》XX年第7期。

20、魏瑩:“我國有關性犯罪的立法建議”,《法治論叢》XX年第7期。

21、彭文華:“性權利的國際保護及我國刑法立法之完善”,《法學論壇》XX年第5期。

22,李銀河:《性的問題》,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