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最新市民傳統文化意識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1.45W

xx指出:“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

最新市民傳統文化意識調研報告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思想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且具有穿越時空的不朽價值。在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中國傳統文化仍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然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進,各種不同文化、價值理念等紛紛進入中國,衝擊著中國人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衝擊著人們早已習慣的文化信仰。為了解奉賢區傳統文化的發展現狀及城鄉居民傳統文化意識,根據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的要求,奉賢調查隊於XX年5月對此進行了專題調查,調查情況如下:

一、調查基本情況

此次調查,在全區範圍內共抽取了10個行政村(居)委,按照隨機等距抽樣的方式,共抽取了200戶城鄉居民家庭作為本次專題調查的調查樣本,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各100個;樣本男女性別比例為91:109;年齡段以26歲至45歲、56歲至65歲年齡段為主。

本次調查以入戶開展問卷調查為主,問卷共24個問題,涉及市民文化活動現狀、市民傳統文化意識現狀、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情況及現狀評價等四個方面的問題,其中,第三題到第十四題涉及市民傳統文化意識。

二、當前我區城鄉居民傳統文化意識現狀及特徵

1、電視廣播、網路媒體是市民學習和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途徑

調查顯示,從調查物件整體來看,電視廣播、網路媒體及口口相傳是居民學習和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三大主要途徑。200位調查物件中,有63人選擇電視廣播、46人選擇網路媒體及44人選擇口口相傳,佔比分別為31.5%、23%及22%;僅有48人選擇書籍和報刊雜誌、學校教育及其他。但由於網際網路使用情況受年齡影響較明顯,46歲以上被訪者表示以廣播電視、口口相傳及書籍報刊雜誌為主要途徑。

2、近半數調查物件認為傳統文化對自己影響較大

當問及“自己的工作生活、為人處世方式和思想意識等方面受傳統文化的影響程度”時,在200名調查物件中,有67人選擇影響較大,31人選擇影響很大,佔比分別為33.5%及15.5%。分別還有76人、19人及7人選擇一般、影響不大及沒有影響。

資料顯示,年齡越大,受傳統文化影響的程度也越大。12名25歲及以下調查物件中,僅1人選擇影響很大,佔8.3%;52名26-35歲調查物件中有8人選擇影響很大,佔15.4%;96名36-55歲調查物件中有13人選擇影響很大,佔13.5%;27名56-65歲調查物件中有5人選擇影響很大,佔18.5%;13名66歲以上調查物件中有4人選擇影響很大,佔30.8%。

3、是否選擇以一定方式過節受法定假期及收入狀況影響較大,洋節日則更受年輕人追捧

春節毫無疑問是最受重視的傳統節日。資料顯示,200名調查物件中,197人表示對春節比較重視並且會用一定方式度過。

而慶祝其他傳統節日則受法定假期影響較大,有151人表示會慶祝中秋節,佔75.5%;有149人表示會採取一定方式度過清明節,佔74.5%;但有些未設定法定假期的傳統節日,如重陽節,僅65人選擇,佔32.5%;臘八節,僅6人選擇,佔3%;七夕,僅21人選擇,佔10.5%。

從收入水平角度看,收入水平越高,對節日的重視程度也越高(如圖1),尤其是需要一定消費的節日,如傳統節日七夕、中秋節等;還有一些洋節日如聖誕節、情人節等。

圖1: 各個收入水平調查物件選擇過節的佔比情況(單位:元)

同時,受西方文化影響,聖誕節、情人節等更受年輕人的追捧。資料顯示,64名35歲及以下的調查物件中,有20人表示會過聖誕節,佔31.3%;有18人表示會過情人節,佔28.1%;而136名36歲以上調查物件中,僅17人表示會過聖誕節,佔12.5%;僅11人表示會過情人節,佔8.1%。

4、對傳統思想及論述的認同度較高,但傳統著作精讀率偏低

據調查, 200名調查物件對一些傳統思想及論述的認同度較高。有143人及45人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表示認同及部分認同,分別佔71.5%、22.5%;有135人及56人對“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表示認同及部分認同,分別佔67.5%、28%;有135人及46人對“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表示認同及部分認同,分別佔67.5%、23%。

200名調查物件中,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24人,專科31人,本科及以上45人。受文化程度影響,對一些中國古典名著及西方名著的精讀率偏低,大部分表示只粗略讀過(如圖2)。從調查物件整體情況看,在問卷所列名著中,精讀率最高的三本中國傳統名著是《水滸傳》、《三國演義》及《西遊記》,精讀率分別為16%、14%及12%;精讀率最高的三本西方名著是《簡愛》、《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及《傲慢與偏見》,精讀率分別為10.5%、9%及7%。

從文化程度細分來看,本科及以上調查物件對中西方名著的精讀率相對較高,但仍偏低。45名本科及以上調查物件對中國傳統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及《紅樓夢》)的精讀率分別為35.6%、35.6%、28.9%及24.4%。

圖2: 各文化程度調查物件對中國傳統四大名著的精讀率

三、增強市民傳統文化意識的意見和建議

1、加強社會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每個人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學習、生活、工作,傳統文化的學習不同於技術的學習,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它不單是課程的教學,更重要的是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讓市民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文化的營造一方面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完成,如廣播、報紙、社群宣傳欄、橫幅、草坪中的警語等,讓市民在一點一滴中感受傳統文化的薰陶。另一方面通過多種形式的社群活動營造良好的社群文化環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社群文化活動能更具吸引力,更深入人心,從而更有效地促進傳統文化教育的深入。社群應大力組織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社群活動,如講座、徵文、演講等,在這些活動中,市民既是活動的組織者,也是參與者,在這些活動的組織與參與中,市民對中國傳統文化將會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2、大力推進系統宣傳,傳承優秀的民俗文化。傳媒首先要重視民俗文化,同時也要很好地研究它。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非文字的東西,非文字的東西怎樣通過傳媒把它系統化,使民俗文化的介紹成為系列的、體系化的東西。通過傳媒,把即將消失的東西趕快搶救、拍攝,對還在傳承的東西要細心報道、加以引導,這些都可以通過傳媒得以實現。特別是在網路化的時代,可以通過多種形式有體系化的進行宣傳。介紹傳統民俗文化,邀請專業人士進行深入講解,併到下面去採風,去了解普通民眾的生活和感情,這樣才能從點到面鮮活地把傳統知識宣傳給普通市民。

3、強化文化教育,增強年輕人的文化保護意識。年輕人要做的事情就是通過各種方式重新認識我們的傳統文化,增強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保護意識。比如七夕這個節日有些地方還在過,一些傳統風俗儲存得還很好,都是我們可以瞭解研究的。立足傳統才能走向世界,對於大學生而言,高校在各專業的教學計劃中應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將其規定為必修課。同時在“兩課”中加入傳統文化教育,通過學習,使大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從而懷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與責任感。而對於已經離開校園的年輕人而言,可利用書籍、報刊雜誌等傳統媒體及網路等新媒體,瞭解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