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專題 > 政企專題

推進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大綱

欄目: 政企專題 / 釋出於: / 人氣:1.96W

推進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推進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大綱

——對我縣部分鄉鎮農戶收入狀況的調研

一、引言

近年來,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迅速,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48.5%,居全市首位。三大主導產業——食用菌、畜禽養殖、設施菜已成為我縣大多數鄉鎮增收富民的主要渠道。但同時仍存在一部分鄉鎮產業發展緩慢,農民增收乏力。而目前我縣農戶收入構成的基本情況怎樣,農業產業化對增加農民收入的具體作用有多大,亟待深入調研。為了獲取有關農戶收入狀況的第一手材料,以瞭解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及對農戶收入構成的影響,我們在11月初選取沙坨子、榆樹林子、小寺溝、平房4個鄉鎮進行了實地調查。其中,沙坨子鄉是我縣食用菌生產量最大,發展最好的鄉鎮,被稱為“中國北方食用菌第一鄉”,榆樹林子鎮是我縣設施菜特色鎮,小寺溝則是我縣畜禽養殖特色鎮,平房鄉的畜禽養殖發展得也不錯。因此,本次調查主要在特色產業發展較好的鄉鎮進行,然後通過對不同產業的調查結果進行對比分析,試圖在總體把握農戶收入構成狀況的基礎上,找出農業產業化對農民增收的具體作用及影響農戶收入構成的主要因素,進而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據,同時為更好地通過推進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提供合理建議。

1、相關概念界定

(1)農業及農業收入:這裡的農業指農、林、牧、漁各業,是一個廣義概念。農業收入亦即經營農業所獲取的收入,包括從事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所獲取的收入總和,而從事非農業(包括外出打工、個體經營等)獲取的收入則是非農業收入。

(2)農戶型別:根據農戶勞動力從事的產業及農戶收入的構成的不同,將農戶分為純農戶和兼業農戶兩種。純農戶,指家庭勞動力全部從事農業,家庭收入也全部是農業收入的農戶。兼業農戶,指同時從事農業和非農業經營的農戶,農戶中可能有的勞動力從事農業,有的勞動力從事非農業;或者勞動力在農忙時從事農業,農閒則從事非農經營。

(3)總收入、純收入與淨收入:

總收入=基本收入+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

基本收入=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

家庭經營收入=農業收入+其他非農業收入

純收入=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純收入+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

家庭經營純收入=家庭經營收入—投入的物質生產原料成本

淨收入=家庭經營淨收入+工資性收入+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

2、調查程式

1、選取調查物件:4個鄉鎮(每個鄉鎮選2個村)。

2、對所選擇的鄉鎮、村組進行總體情況的調查。

3、在瞭解鄉鎮、村組總體情況的基礎上,分別選取3—5戶具有代表性的純農戶、兼業戶,對其2003—2004年的具體情況進行詳細深入的調查。

3、調查物件

這次調查中,對4個鄉鎮87個村的部分農戶進行了調查。所選樣本村數10個,樣本農戶數為22戶。其中,在沙坨子鄉22個村,選取了情況大廟村、廟後村和沙坨子村,共1260戶、5043人,特別調查了該鄉雙百畝花香菇科技示範園區暨下崗職工再就業孵化基地;在榆樹林子鎮30個村,選取了鄭杖子村和百岱營子村,共694戶、2775人,特別調查了村民劉利峰、宋英山兩戶;在小寺溝鎮19個村,選取了養殖專業村胡杖子村和養殖重點村單家店村、佟杖子村,共803戶、3215人,特別調查了新建的雅圖溝金泉養殖場和單家店6戶群眾合夥建設分戶飼養的養牛場;在平房鄉16個村,選取了東櫻桃溝村和太平梁村,共744戶、2976人,特別調查了該鄉引進社會資金進行農業產業化建設的太平梁李龍江養牛廠。

二、農戶收入狀況分析

1、農戶收入水平比較

農戶收入水平比較(單位:元)

鄉鎮

GDP(2003年)

(萬元)

總收入

(2003年)

農業人口

(人)

人均純收入

2002年

2003年

增速(%)

沙坨子鄉

20,300

19,620

29,625

1,365

1,569

14.9

榆樹林子鎮

19,634

19,634

31,916

1,817

1,858

2.3

小寺溝鎮

17,853

17,878

24,603

1,445

1,611

11.5

平房鄉

5,434

5,469

16,988

1,600

1,620

1.25

全縣

204,200

340,973

360,863

1,719

1,806

5.1

分析:4個鄉鎮中,沙坨子鄉人均純收入增速最快,達14.9%,高於全縣水平9.8%,主要是食用菌發展迅速,從2002年的 萬盤(袋)發展到2003年的920萬盤(袋),戶均增產 盤(袋);平房鄉增速最慢,低於全縣水平3.85%,一是退耕還林減產減收,二是食用菌發展緩慢;榆樹林子鎮增速僅為2.3%,低於全縣水平2.8%,主要是退耕面積比較大,林果業受影響較大;小寺溝鎮增速為11.5%,高於全縣水平6.4%,主要是畜禽養殖發展較快,農民增收明顯。

2、農戶收入狀況分析

2003年農戶人均純收入來源(單位:元)

鄉鎮

農業純收入

非農收入

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

合計

食用菌

設施菜

其他

種植業

畜牧養殖

林業及其他

小計

沙坨子鄉

750

14

22

86

142

1014

460

95

1569

榆樹林子鎮

194

713

30

224

142

1303

460

95

1858

小寺溝鎮

247

153

107

407

142

1056

460

95

1611

平房鄉

170

——

229

424

242

1065

460

95

1620

全縣總計

560

165

120

264

142

1251

460

95

1806

2003年農戶人均純收入構成

鄉鎮

農業純收入

非農收入

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

食用菌

設施菜

其他

種植業

畜牧養殖

林業及其他

小計

沙坨子鄉

48%

1%

1%

5%

9%

65%

29%

6%

榆樹林子鎮

10%

38%

2%

12%

8%

70%

25%

5%

小寺溝鎮

15%

9%

7%

25%

9%

66%

28%

6%

平房鄉

10%

14%

26%

15%

66%

28%

6%

全縣總計

31%

9%

7%

15%

8%

70%

25%

5%

分析:沙坨子鄉食用菌純收入2003年已達750元,佔農戶人均純收入的48%,農業純收入達到農戶人均純收入的65%,三大特色產業純收入達到農戶人均純收入的55%;榆樹林子鎮設施菜純收入2003年已達713元,佔農戶人均純收入的38%,農業純收入達到農戶人均純收入的70%,三大特色產業純收入達到農戶人均純收入的60%;小寺溝鎮畜禽養殖純收入已達407元,佔農戶人均純收入的25%,農業純收入達到農戶人均純收入的66%,三大特色產業純收入達到農戶人均純收入的50%;平房鄉畜禽養殖純收入2003年已達424元,佔農戶人均純收入的26%,農業純收入達到農戶人均純收入的66%,三大特色產業純收入也已達到農戶人均純收入的37%。全縣農戶食用菌純收入2003年已達560元,佔農戶人均純收入的31%,設施菜純收入2003年已達165元,佔農戶人均純收入的9%,畜禽養殖純收入2003年已達264元,佔農戶人均純收入的15%,農業純收入達到農戶人均純收入的70%,三大特色產業純收入達到農戶人均純收入的55%。

3、農戶收入狀況與不同產業型別生產率的關係

農戶收入狀況與不同產業型別生產率的關係對比

產業型別

畝產

單價(元)

單位收入(元)

單位投入(元)

單位純收入(元)

固定資產投入(元)

食用菌

6670

(盤/袋)

5

33,350

7,000

26,350

5,000/個

設施菜

西紅柿

25,000斤

0.5

12,500

8,000

25,500

20,000

黃瓜

35,000斤

0.6

21,000

畜禽養殖

——

——

——

——

1,000

——

——

——

——

——

300

——

——

——

——

——

50

——

玉米

1000斤

0.5

500

166

334

——

說明:為了便於比較,我們將食用菌、設施菜、玉米全部按照單位畝產計算。

分析:三大特色產業中,食用菌增收最為明顯,每畝純收入為26,350元,不過前期有一定的固定投入,技術要求也比較高;設施菜增收也比較見效,每畝純收入為25,500元,但前期投入太高,每個棚20,000元,而且投入時間和精力也很多,一年四季不能閒;畜禽養殖,規模擴大存在困難,不僅投入增加太大,而且人手不夠。但相對於種玉米,每畝純收入僅334元,三大特色產業的確誘人。

三、影響農戶收入構成的主要因素

影響我縣農戶收入構成變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有自然環境因素,也有農民本身素質因素。在此次調研中,我們主要發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地理區位因素:此次調查的4個鄉鎮中,沙坨子、小寺溝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農戶收入受區位制約較少;榆樹林子因靠近凌源,許多農副產品都可以拉到凌源銷售,比較方便,但受農戶自身交通工具限制;平房區位條件較為惡劣,因而農戶增收緩慢。

(二)資源氣候因素:沙坨子鐵礦等礦產資源豐富,鐵選業的發展也大大增加了農民的工資性收入;榆樹林子氣候獨特,所產的設施菜、花卉質高價低,已成為鄰近市場的品牌產品。

(三)經濟發展水平

1、產業化水平:沙坨子鄉食用菌產業發展迅速,產業化水平較高,有食用菌生產示範園區4個,保鮮庫26個,菌袋廠1家,龍頭企業18家,有資質的菌種生產戶15家,佔全縣的60%,交易市場1個,農民經濟人270人,食用菌協會6000人,因而全鄉有6200戶農戶從事食用菌生產,佔全縣總戶數的75%,農戶從食用菌上人均增收1000元。

2、市場交易水平:沙坨子鄉有食用菌交易市場1處,農資交易市場1處,食用菌保鮮庫26個,方便了菇農的產前原輔料購買和產後的產品銷售,因而有75%的農戶靠食用菌增收致富;榆樹林子鎮建有1處較大規模的果品蔬菜批發市場,蔬菜年交易額達4600萬公斤,有力地促進了榆樹林子設施菜產業的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一些鄰近市場的農戶更是“近水樓臺先得月”,每天可以根據市場行情采摘新鮮產品出售,既可賣個好價錢,又減少了許多成本。

(四)勞動力素質

1、觀念因素:農民素來守業意識強,創業意識弱,等、靠、要的思想還很嚴重。沙坨子鄉雖然有75%的農戶從事食用菌生產,但剩下的農戶除了鄰近市場做點小買賣外,尚有一部分農戶仍然固守舊業,抱著“寧可日子舒服過,也不冒風險”的想法。

2、學歷與技術水平: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沙坨子鄉的勞動力學歷水平要較其他鄉鎮高,全鄉15722名勞動力中,大專以上學歷有116人,高中及中專2038人,國中7451人;而平房鄉的10041名勞動力中,大專以上沒有,高中1433人,國中6667人。農業產業化對技術水平要求較高,特別是食用菌和設施菜,一是技術不過關,造成的損失將是巨大的。雖然所調查的4個鄉鎮都成立了食用菌協會,都有專職的技術人員,但技術推廣和培訓服務的程度與效果卻不盡一樣,沙坨子鄉有90%的菇農經過培訓,食用菌協會會員發展到6000人,因而壞盤率比較低,為4.25%。另一方面,農戶對技術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在我們的調查中,不少農戶表示“目前所學的技術仍不夠,只要有技術員來培訓指導,他們一定肯花時間學習”。此處,對於養殖業,特別是羊的舍飼圈養規模,一般數量達到200只就很困難再擴大規模了。

3、專業化組織程度:農民專業化協會和專業合作社對於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矛盾、增強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和農產品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是推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沙坨子鄉成立了食用菌協會,有會員6000人,農民經紀人270人,保證全鄉從事食用菌生產的6200農戶家家都有一名會員,在技術培訓、學習與指導上聯絡比較緊密,在資金扶持上也互相幫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該鄉食用菌產業的不斷壯大。但由於協會成立時間較短、組織程度不高、管理比較鬆散,以及產業鏈條較短的限制,還沒有形成統一供應種子、原料和統一產品收購、包裝、銷售的局面,與科研院所的聯合研製和引進新品種、應用新技術方面的合作還遠遠不夠,僅停留在技術培訓層面。而榆樹林子、小寺溝和平房卻還沒有成立相應的蔬菜協會和畜禽養殖協會,依靠的僅僅是親戚村鄰的指導與互助,既缺乏資訊來源,也不瞭解市場行情。

(五)地方政府執政能力

1、政策引導:指政府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的資金投入、技術服務、資訊服務、市場建設,主要包括為促進產業發展制定的優惠政策、落實中央糧食直補、退耕還林、農業稅減免等政策。政策引導是影響農戶經營方式選擇的重要因素,因此,其對產業化發展的影響不容小覷。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沙坨子鄉對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政策引導到位,落實得力。如該鄉的雙百畝花香菇科技示範園內生產大戶楊連叔,獲得政府無償資金1萬元,國家貼息貸款5000元,自己投入6.8萬元,年生產食用菌3萬盤(袋),純收入可達近10萬元。4個鄉鎮的糧食直補和退耕還林款發放都比較到位,人均糧補7.35元基本到戶。

2、基層幹部帶動能力:實踐證明,村領導班子比較得力的村,村幹部帶領群眾共同致富,農戶收入普遍提高。在沙坨子鄉,60%的黨員和80%的村幹部首先帶頭搞起了食用菌生產,在學透了技術、摸透了市場,賺了錢、致了富後,又帶領所在村農民搞食用菌。

四、主要結論及政策建議

我縣的農業是一種典型的資源約束型農業,耕地面積按71.4萬畝算,人均只有1.8畝,這就決定了農業生產終將受到耕地資源瓶頸的制約。一方面,糧食單產無法提高,糧食價格比較低;另一方面,增加農業收入也無法靠擴大規模來實現,進而以傳統農業生產為主的家庭經營性收入註定無法成為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源泉。在目前的情況下,要增加農民收入,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二是大力發展勞務經濟。發展勞務經濟,即增加非農就業機會,一是當地的非農工作機會,二是外地的非農就業機會。然而,由於我縣非農產業發展水平的限制,目前能夠吸納的勞動力有限,外地的就業資訊也比較匱乏,加上大多數農民不願意離土離鄉,勞務經濟所能產生的作用相應減弱。因此,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已成為我縣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由之路。

但是,我縣三大特色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均存在著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制約因素:食用菌產業,存在菌種質量質量不過關、壞盤率比較高,原輔料來源受限或成本較高,部分農戶技術不過關,部分農戶沒有足夠資金,市場營銷網路不健全、營銷渠道不暢通,市場價格不穩等等問題;設施菜產業,存在因所購買私人品種不過關導致減產滯銷的問題;畜禽養殖業,存在羊的舍飼圈養技術不成熟。而存在的共同問題是產業發展水平還比較低,產業鏈條不夠長,龍頭企業帶動能力有限,精深加工能力不足,農戶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緩慢,組織程度不高,市場發育遲緩,交易資訊閉塞,交易量上不去。

因此,要推進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就必須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政策引導力度需進一步加強,同時保持政策的連續性。按有關條件繼續給予發展特色產業貼息貸款支援,管好用好小額信貸及扶貧貸款。農口部門都要圍繞特色產業發展謀劃和包裝專案,積極向上爭取資金,資金實行打捆使用,重點支援食用菌產業發展。小額信貸不僅僅限制在支援食用菌產業上,其他特色產業也要安排財政貼息貸款和扶貧貸款。

2、要主攻薄弱環節,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扶持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因此,我們要採取多種形式大力培育和發展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要鼓勵企業之間的聯合和兼併,只要能與生產基地有機結合,只要能帶動農民進市場,只要能增加農民收入,就應該一視同仁地給予扶持;要按照省市重點龍頭企業政策要求,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落實扶持龍頭企業的各項政策措施,改善龍頭企業的發展環境,促進龍頭企業快速健康發展;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龍頭企業的自身素質,提高龍頭企業的管理水平,提高龍頭企業的科技含量,尤其要注重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積極引進、開發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新裝置,打造龍頭企業的精品名牌,不斷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

3、發展多元化農業服務組織,大力倡導農民自主自立的產業化組織。重點鼓勵發展由政府支援、民間自辦的農業產業化綜合服務組織,如農民協會、農業(作物)研究會、農民合作社等,形成上下貫通,相互聯結的網路。最終形成農民自願參加和自主執行,與政府機構脫鉤的自立農業產業化推廣服務體系。目前則應鼓勵現有各種官辦、社群或鄉鎮辦和民辦的各種農業服務推廣組織,在不搞壟斷、不厚此薄彼、公平競爭的基礎上,各顯其能,共同發展,自願走向聯合。在發展中有意弱化官辦意思,使之形成具有廣闊前途和長久生命力的多元化服務體系。

4、積極培育發展、搞活壯大一批專業市場和農產品“一條街”。可以採取政府出資搭臺,農民經營得實惠的舉措加快建設。由政府籌資食用菌交易市場周圍的空鋪面統一承租下來,建設一條地方特色農產品的“農民街”,縣直各有關部門及鄉鎮積極為農戶提供市場資訊,對農戶經銷農產品給予幫助,鼓勵全縣農村種養、加工大戶和有一定經商頭腦的農戶來“農民街”經營,特別是對那些由於城市擴建而失去土地的農民給予優先安排。實行政策傾斜,對到“農民街”經營的農戶,兩年內免鋪租、免稅收、免工商管理費。這樣既可以為農民提供一個就業舞臺,也可為平泉的特色農產品提供了一個展示平臺,開啟一個農產品流通市場的大門,推動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

5、增強鄉鎮執政能力。鄉鎮執政能力表現在謀劃發展、對外開放、服務群眾、維護穩定四個方面。首先是謀劃發展,各鄉鎮要根據本地實際、因地制宜選準一個主導產業,制定戰略,合理規劃,提出思路,重點扶持、重點推進;其次,必須增強服務意識,承擔起引導、扶持農戶的責任,有效進行市場調研、品種引進、試驗示範,主動承擔風險。同時,要建立農產品供需市場資訊釋出機制,為群眾提供有效的資訊服務。

6、要完善利益分配機制,處理好龍頭企業與農民的經濟利益關係。目前我縣的農業產業化大都是鬆散的、不穩定的、低效益的,原因就在於沒有解決好產業化內部的體制和機制問題。利益過多地傾斜於龍頭企業或中介組織,對農民沒有吸引力;在產業化內部缺少科學的、系統化的管理,各個環節鬆散、脫節。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利益分配機制是否健全、是否合理、是否落到實處。在這方面,我們有成功的經驗,也暴露了一些問題。比如,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有的地方搞的“訂單農業”,訂單兌現不了,這裡除了法律意識淡薄、合同不盡規範等問題外,最嚴重的原因還是利益分配關係沒有處理好,以至一些地方的產業化經營是鬆散的,甚至是流於形式的。所以在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中,要通過大力整治經濟秩序,優化農業產業化經營環境,加強宣傳、培訓以及指導幫助,改進龍頭企業與農戶、中介組織與農戶、龍頭企業與中介組織以及各產供銷、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組織的利益分配和聯接機制,形成公平合理、利益互惠、平等合作、利潤與風險共擔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原則。

7、以資訊化促進農業產業化。以資訊化促進農業產業化的關鍵在於農業資訊化建設。在推進資訊化建設、以資訊化手段推動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各級政府、農業、資訊、科技等相關部門以及全體農民的共同參與。加強農業資訊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圍繞建立農產品市場體系、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推廣先進農業技術等方面,構建適合縣情的農業產業化資訊服務體系,積極開展廣泛的資訊服務,把有效的政策、科技、市場等資訊,通過各種途徑送到農戶手中,真正發揮資訊資源的巨大價值。為保證實用的科技、市場、產品等資訊能為當前條件下的農民和農業發展所用,需要建立一些專職機構、配備專業人員為農戶提供高效、專業的資訊服務,以保障農業資訊體系能夠提供大量經過篩選的、符合農民需求的有效的資訊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