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專題 > 熱點專題

《黃帝內經素論》第四十八篇:大奇論(二)

欄目: 熱點專題 / 釋出於: / 人氣:2.72W

‖LS04—D1801→Q1802‖→‖SW48—C0516‖LS04—D1801黃帝曰:病之六變者,刺之奈何?

《黃帝內經素論》第四十八篇:大奇論(二)

黃帝問:以上脈病之六種變化,怎麼針刺?

Q1801岐伯曰:【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

歧伯說:以上脈動緊急的,多寒症;遲緩的,多熱症;洪大的,多氣少血;細小的,血氣都少;平滑的,陽氣盛多,稍微有熱;滯澀的,多血少氣,稍微有寒。

Q1802是故刺急者,深內而久留之;刺緩者,淺內而疾髮針,以去其熱;刺大者,微瀉其氣,無出其血;刺滑者,疾髮針而淺內之,以瀉其陽氣而去其熱;刺澀者,必中其脈,隨其逆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髮針,疾按其痏,無令其血出,以和其脈;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

那麼刺脈動緊急者,宜深刺而久留針;刺脈動遲緩者,宜淺刺而快髮針,以散其熱;刺脈動洪大者,宜稍微瀉氣,勿要出血;刺脈動平滑者,宜快髮針而淺入針,以瀉其陽氣而散其熱;刺脈動滯澀者,必須刺中經脈,根據血液粘稠狀況而久留針,必先沿經脈通路而按摩,已經發針的,要迅速按閉針孔,勿讓針孔出血,以調和血脈;各種脈動微小患者,是陰分陽分形氣都不足,不宜用針,而用甘味藥調理。

‖LS04—D1901→Q2501‖→‖LS04—Q1802‖→‖SW48‖LS04—D1901黃帝曰:餘聞五臟六腑之氣,滎、俞所入為合,令何道從入?入安連過?願聞其故。

黃帝說:我聽說五臟六腑之氣,經滎穴、輸穴流入合穴,從什麼途徑流入?流入關聯哪些疾病?想聽其緣故。

Q1901岐伯答曰:此陽脈之別入於內,屬於腑者也。

歧伯回答:這是陽經之絡脈進入深處,是隸屬腑器之穴。

D20xx黃帝曰:滎、俞與合,各有名乎?

黃帝問:滎穴、輸穴與合穴,各有相應名稱嗎?

Q20xx岐伯曰:滎、俞,治外經;合,治內府。

歧伯回答:滎穴、輸穴,治外部經脈;合穴,治內部腑器。

D2101黃帝曰:治內腑,奈何?

黃帝問:治內部腑器,怎麼治療?

Q2101岐伯曰:取之於合。

歧伯說:在合穴用針。

D2201黃帝曰:合,各有名乎?

黃帝問:合穴,各有相應名稱嗎?

Q2201岐伯答曰:胃合於三裡,大腸合入於巨虛上廉,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三焦合入於委陽,膀胱合入於委中央,膽合入於陽陵泉。

歧伯回答:胃之合穴在三裡穴,大腸合穴入於上巨虛穴,小腸合穴入於下巨虛穴,三焦合穴入於委陽穴,膀胱合穴入於委中穴,膽之合穴入於陽陵泉穴。

D2301黃帝曰:取之奈何?

黃帝問:怎麼取穴?

Q2301岐伯答曰:取之三裡者,低跗;取之巨虛者,舉足;取之委陽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陽陵泉者,【正豎膝予之齊】,下至委陽之陽取之;取諸外經者,【揄申】而從之。

歧伯回答:刺三裡穴時,放低足背取穴;刺巨虛穴時,抬高足部取穴;刺委陽穴時,屈伸腿部而尋穴;刺委中穴時,彎曲腿部而取穴;刺陽陵泉穴時,正身蹲坐使兩膝齊平,下至委陽穴外側取穴;刺各種外部經脈,放鬆緊束的腿部而順勢取穴。

D2401黃帝曰:願聞六腑之病。

黃帝說:想聽聽六腑之病態。

Q2401岐伯答曰:面熱者,足陽明病;魚絡血者,手陽明病;兩【跗之】上,脈豎陷者,足陽明病,此胃脈也。

歧伯回答:面部發熱,足陽明胃病;手魚際有血絡,手陽明大腸病;舉膝時兩膝分肉之上,經脈直豎下陷,足陽明胃病,這是胃經之病。

Q2402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即洩,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

大腸病,腸內切痛,且腸鳴濯濯。冬天,再度傷寒,即成瀉洩,正當肚臍處作痛,不能久站,與胃病症狀相同,刺上巨虛穴。

Q2403胃病者,腹【月真】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取之【三裡】也。

胃病,腹部撐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撐兩脅,膈膜和咽喉不通,飲食不下,刺足三裡穴。

Q2404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當耳前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脈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陽病也,取之巨虛【下廉】。

小腸病,小腹痛,腰脊牽引睪丸而痛,大便時有窘境,正當耳前發熱。如果太寒,如果只有肩上太熱,及至第四指附近發熱,如果血管下陷,這就是小腸病態,是手太陽小腸經病,刺下巨虛穴。

Q2405【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於脈,取委陽。

下焦道病,腹部氣滿,小腹尤其堅實,無法小便,窘迫緊急,下焦水溢就會積水,即成水脹。表現在足太陽經之外部大絡脈,大絡脈在太陽經、少陽經之間,也出現在手少陽三焦經,刺足太陽膀胱經委陽穴。

Q2406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趾外廉,及脛、踝後皆熱,若脈陷,取委中央。

膀胱病,小腹偏腫且痛,用手按壓時,即有尿意卻無法尿出,肩上發熱,如血管下陷及足小趾外側,及至小腿、腳踝後都熱,如血管下陷,刺委中穴。

Q2407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

膽病,常嘆息,口苦,嘔久宿膽汁,心下忐忑不安,唯恐有人來捕,咽喉氣塞,多唾。在足少陽膽經之起點和終點,也就是發現血脈下陷處艾灸;膽病且有寒熱,刺陽陵泉穴。

‖LS19—Q01022-Q0110‖→‖LS04—Q2407‖→‖SW48‖LS19—Q01022飧洩,補【三陰之上】,補陰陵泉,皆久留之,熱行乃止。

飧洩,補三陰交穴,補陰陵泉穴,都要久留針,熱氣流動才可停止。

Q01051腸中不便,取三裡,盛瀉之,虛補之。

腸道不利,刺足三裡穴,實症瀉它,虛症補它。

Q0106【癘風】者,【素】刺其腫上。已刺,以【銳針】針其處,按出其惡氣,腫盡乃止。常食方食,無食他食。

癘風,素來當刺腫上部位。刺畢,以銳利之針刺其患處,按摩出其毒氣,腫消才可停止。常吃本鄉食物,勿吃他鄉食物。

Q0107腹中常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裡;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邪在小腸者,連睪系,屬於脊,貫肝肺,絡心繫。氣盛則厥逆,上衝腸胃、薰肝、散於肓、結於臍。

腹內常鳴、氣上衝胸、氣喘、不能久站,是邪在大腸,當刺肓之原穴、上巨虛穴、足三裡穴;小腹牽連睪丸、牽引腰脊、上衝心臟、邪在小腸的,關聯睪丸系統,歸屬脊椎,貫穿肝肺二髒,連絡心繫。邪氣盛就生厥逆,上衝腸胃、蔓延肝臟、分散於肓膜、結聚於臍部。

Q0108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予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

所以刺肓之原穴以分散臍部結氣,刺手太陰肺經以補肺臟之虛,刺足厥陰肝經穴以瀉肝臟之實,刺下巨虛穴以去小腸之邪,按摩小腸脈氣所過之經以調理它。

Q0109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澹澹】、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洩,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取三裡以下。胃氣逆,則刺少陽血絡,以閉膽逆,卻調其虛實,以去其邪。

常嘔吐、嘔苦水、長嘆息、心中忐忑不安、擔心被人抓捕,這是邪氣在膽,異常在胃。膽汁洩出,就會口苦;胃氣異常,就嘔苦水,所以叫嘔膽,刺足三裡穴以瀉邪氣。胃氣異常,就刺足少陽膽經血絡,以隔斷膽汁逆流,繼而調其虛實,以祛邪氣。

Q0110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之太陽大絡;視其絡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腫上及胃脘,取三裡。

飲食不下,膈間閉塞不通,是邪在胃脘。邪在胃之上脘,就用刺抑制而降下它;邪在胃之下脘,就用溫散而祛寒。小腹腫痛,無法小便,邪在尿道緊束,刺足太陽膀胱經大絡;發現足太陽經絡脈與厥陰經小絡絞結且有血瘀,腫位上及胃脘處,刺足三裡穴。

公眾號:其人頌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