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增加農民收入的思考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4.33K

目前農村經濟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對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開闢農民增收的新途徑。但是,近年來,農民增收難度增大,增長速度放慢,增長點相對匱乏,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如何採取有效措施,實現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不僅是當前農村經濟工作中的一個突出問題,也是關係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全域性的一個重要問題。那麼,近年來農民收入的現狀如何?導致農民收入增幅緩慢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促進農民收入的提高?對此,本文作些粗淺的分析和思考。

增加農民收入的思考

一、目前農民收入的現狀

近年來,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已經成為我縣農村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成為當前我縣經濟工作中的難點和熱點。我縣農民收入變化大體如下:“八五期間”,1990—1995年,為收入增長快速階段,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486元增加到1203元,平均每年增長19.9%;

而1996年,年增長率下降至4.24%;1997—1999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1516元增加到2058元,為收入增長較快階段,平均每年增長16.5%;XX年到現在,為收入增長遲緩階段,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XX年的2526元增加到XX年的2690元,年均增長率僅6.5%。

二、農民收入少增收難的主要原因

(一)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直接原因:

1、由於農產品價格不斷走低。1996年以來,農業生產結構與市場需求結構的矛盾日益突出,總量相對過剩和農業結構調整緩慢造成的有效供給不足,使農產品價格連續三年持續走低。由於價格下降,特別是糧食價格的下降,農民從農業生產得到的逐年減少,而使全縣農民人均收入減少。

2、由於科技水平和勞動生產率低,主要農產品生產成本比較高,農業生產的比較效益下降。這些年來,單從糧食和其它作物的產量來看是增加了,農民的其它直觀收入也是增加的,但是生產成本卻在大幅度提高,合同外的各種收費屢禁不止,致使農民的實際收入難以增長。

3、農民來自二、三產業的收入增長不快。隨著近年來產業政策的調整、市場競爭的加劇,一些鄉鎮企業被淘汰出局,部分農民工失去了相對穩定的二產收入。而農民進城務工又遇到城市下崗職工的競爭,這在一定程度上相對減少了農民的收入。

4、農業結構調整進展較慢。市場需求的約束,技術和資訊缺乏,使得農業結構調整的步伐不快。而農業結構調整本身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還處於初始階段,龍頭企業和農民經紀人不多,適應市場需求的新品種也較少,受耕地面積、糧食安全、價格調節機制等因素的影響,近期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不能高估。

5、農產品加工增值鏈條短。據不完全統計測算,我縣的農業產值與農產品加工值之比為3:1,而發達國家為3:1,全省為1:1.5。農業加工鏈條短,農產品加工增值少,嚴重製約了農業對農民收入的貢獻能力。

6、農業融資能力差,資金流入少。(1)我縣對農業資金支援水平低。(2)農村金融體系不健全,缺乏向農村的“輸血”機制。(3)農戶新增投資中,用於農業的比重也明顯偏低,表現出強烈的非農化傾向。(4)通過財政和銀行系統,大量資金由農村流入城鎮。

7、農村稅費負擔重。近年來,農民承擔的各項農業稅、提留統籌費、社會負擔和兩工(積累工和義務工)有增無減。此外,農民負擔還出現了越來越複雜化、隱性化的趨勢。

8、城鎮化程序嚴重滯後。農村第三產業不能正常發展,無法吸收農業剩餘勞動力,造成農村勞動力資源的閒置和浪費。

9、農業人口太多。目前我縣有農業人口20.2萬人,人均耕地僅0.74畝,以此解決溫飽是可以的,但不能滿足農民大幅增收的需要,想以此致富是很難的。

(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深層原因:

第一、我縣現有農業組織結構不合理。我縣現有農業組織結構的兩個顯著特點:一是以分散的農戶家庭經營為主體;二是規模小,農民平均每人佔耕地僅0.74畝。這種農業組織結構,主要弊端在於:

1、小規模農戶之間的同步調整行為,極易產生對市場波動的放大效應,導致市場的同步震盪、大起大落,並由此引起資源利用的浪費。

2、由於每個農戶生產規模太小,無法實現規模經營,農產品生產成本難以降低。

3、為數眾多的分散農戶直接進入市場,不僅難以迴避農業交易成本高的問題,也難以協調農戶與市場的矛盾,增加市場風險。

4、由於農戶眾多分散,生產規模小,農民無法在市場流通中佔據主導地位,如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促進農產品的加工增值,提高農產品的價格競爭力等。

5、由於農業經營和納稅主體高度分散,導致農村稅費的收取和監督難度增加,這也是導致當前農村稅費負擔重的一個重要原因。

6、由於農戶眾多分散,生產規模小,難以有效地組織起來,與其他產業和企業相比,處於極為不利的融資地位。

第二,是因為產業生產力水平低,農業生產關係落後,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一家一戶分散生產,規模小,成本高;投入多,產出少,難以獲得社會平均利潤率。

2、由於計劃經濟的影響,我國農業仍然沒有走上良性迴圈。

3、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水平低,其他待業反哺農業的能力差。

4、農民收入有限,支出卻有增無減,加重了困難程度。

(三)影響農民增收的制約因素

1、自然環境較差,資源短缺是制約我縣農民增加收入的主要因素。特別是山區鄉鎮自然環境相對惡劣,山高坡陡,山體滑坡、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農民“

靠天吃飯”問題十分突出。資源相對短缺,據1996年我縣第一次農普資料顯示,農民所擁有的耕地面積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質量上都明顯較差,耕地面積15.05萬畝,僅佔用地的18.5%,加之農業生產技術水平較差,防災抗災能力不強,自然因素對農民增加收入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2、基礎設施落後是制約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因素。我縣農村農業機械化水平落後,連平原鄉鎮都基本上沒有實現機械化。同時,通公路的村佔89%,比全國平均水平低4個百分點;基礎設施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差距,不僅表現在量上,更主要的是體現在“質”上,特別在公路設施的等級上有較大的差距。

3、人口素質較差,高文化人力資源嚴重不足是制約農民增加收入的根本因素。目前農村中專以上科技人才僅佔總人口0.8%,普遍存在人才留不住引不進的尷尬局面。XX年農村勞動力中,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勞動力佔11.3%,比全國平均水平高了將近一倍;國小文化程度佔55.4%,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2.1個百分點;國中以上文化程度佔333%,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7.2個百分點。特別是勞動力後備力量的素質也不容樂觀,7-15歲少年兒童入學率農戶比城鎮戶低115個百分點。由於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普遍較全國平均水平低,觀念、思維方式落後,導致農村處於低水平經濟狀態,對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有非常不利的影響。

4、市場資訊滯後對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

由於缺乏有效的資訊引導,農民對生產仍缺乏預見性。在農產品生產上,不少農民仍滿足於聽從政府號召,叫種什麼就種什麼,看見什麼效益好就種什麼,往往造成”一哄而上、一鬨而下”的局面,農民在農產品供求關係變化的過程中,顯得束手無策。政府部門在指導農產品生產時,對農民也缺乏有效的資訊引導,預測性、定量分析的資訊偏少,導致農民決策缺乏依據,最終造成農產品供求的失衡,從而影響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同時,從客觀上講,要求眾多小規模經營、素質不高的農民根據市場資訊指導生產,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也不太現實,因此,資訊滯後對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將長期存在。

三、解決農民增收的途徑

農業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矗增加農民收入絕不是在特定情況下所採取的權宜之計,而是關係我縣國民經濟長遠發展的戰略措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一件大事抓,要緊緊抓住增加農民收入這個根本點,使農民切實享受到改革開放的經濟成果,努力實現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我縣“十五”計劃綱要提出,XX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將達到3300元,年均增長5%,這是一個極其艱鉅的任務。實現這一預期目標,既需要繼續紮紮實實地工作,又需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措施。

一是大力推進農業區域結構調整,是提高農業整體素質和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

農民收入主要來自兩個途徑:一是農業收入,二是非農業收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結合我縣實際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業收入,必須做到:一是要切實保護耕地,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積極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種植業;二是要著力引導農民以生產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為重點,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以及休閒觀光農業;三是合理調整農業生產區域佈局,根據國際國內市場的需要,結合本縣的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形成規模化、專業化、市場化的生產格局,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四是通過提高農產品深加工水平和發展農產品銷售、儲運、保鮮等產業,向生產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增加非農業收入,就是要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推進城鎮化,實現農村勞動力向農村非農領域和城鎮轉移,擴大農村的就業門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二是大力發展龍頭企業,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民收入提高。

產業化經營是我縣農業發展的關鍵和方向。要實現農村的現代化,就必須實現農業的產業化,農村的城鎮化,農民的市民化。從我縣實際來看,最關鍵的環節是必須大力發展壯大農業龍頭企業:一是要促進現有的一批龍頭企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提高輻射帶動能力;二是要確定一批有基儲有特色、有優勢、有前景的專案,開展招商引資,引進工商資本,實行業主開發,加快發展一批競爭力和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三是要把同時,我縣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的空間很廣闊,餘地很大,潛力很大。我縣要選擇一批帶動力強,輻射面廣,有一定發展潛力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和產品進行重點扶持,如我縣希得蔬菜加工廠、綠色食品廠的竹筍加工,西屏鎮、古市鎮的火煺加工和優質米加工及飼料加工等。同時要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創名牌產品,推進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發展。我縣還要依託當地資源開發新產品,以提高產品競爭力度。只要認真抓好農產品的加工與轉化增值,逐步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市場機制,使農民不僅從生產環節獲益和創收,而且也要從加工和流通環節中獲益和創收。

三是著力發展農產品加工,使農產品在加工轉化中增值,促進農民增收。

四是發揮比較優勢,開拓國際市場,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擴大國際市場份額

目前,我縣已建了涉農科技協會11個,涉及了食用菌、高山蔬菜、名茶、臍橙、筍竹、菸葉等方面。要在專案安排、資金支援、資訊服務等方面予以傾斜。二是建立覆蓋面廣、靈敏度高的市場資訊網路,以農技110為依託。為農民提供及時、有用的科技資訊,以科技促農增收。三是要向農民提供科技服務,通過調查研究,專題隊伍、示範推廣、科普培訓,參與行業決策等開展科技活動,為農舉辦各類農技培訓,便其掌握一技之長,開闢一條廣闊的道路。四是引導農民走標準化無公害生產之路,打好特色品牌如端午茶、野山菜、黃粘果、本雞、靖居油豆腐、玉巖馬苓薯及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更好地促農增收。

加入wto後,我縣農業要進一步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將有競爭力的農產品引入國際市場,如:這樣既能為國家增加創匯又能為農民自身增加收入。

五是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教興國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把先進適用技術推廣到千家萬戶,不斷提高農民科學素質的培訓教育體系,以便更好地發揮科技進步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把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從而促進農民增收。對於我縣來說,一是要加大對民營科技組織的扶持力度。受一市嘗政策的約束,更主要受自然條件和生產條件的制約,以長遠來看,單線性依靠農業增上難度很大。同時,若農業的優勢得不到保障,將直接影響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因此需要加大對農業的支援和保護。特別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在農民增收比較困難的情況下,更要加大支援和保護的力度,並把精力放在服務上。支援和保護的辦法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增加對農業的財政投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以扶持,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使農民能夠分享加工增值收益;增加對農業的信貸支援,使農民能夠擴大再生產,開闢新的增收來源;制定合理的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的餘糧等等。通過各個方面的努力,使農民利益得到保護,使農民收入不斷得到增加。

六是,加快城鎮化過程,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

增加農民收入,保護農民的利益,還必須努力減少農民,轉移農村人口,這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問題,促進國民經濟良性迴圈發展和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施。當前,我縣最根本的舉措施是加愉小城鎮建設的步伐。實踐證明,沒有經濟的較快增長,小城鎮是秀難發展起來的。為了繁榮小城鎮經濟,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引導鄉鎮企業向小城鎮合理集聚。要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鼓勵把新辦的企業建在鎮上。對已辦村裡的鄉鎮企業,可以分別情況,創造條件,逐步搬遷到鎮上來。二是把發展小城鎮與農村市場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在發展小城鎮過程中,要注意把發育市嘗完善市場功能結合起來,通過健全的市場功能,吸引人流、物流。三是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增植以農產品加工、包裝、運銷為主的龍頭企業,帶動我縣經濟的發展。四是搞好社會服務。要搞好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供水、供電、交通、通訊以及住宅、學校、文體場所、商業網點等都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建設好。五是改革小城鎮戶籍制度。凡在縣級市市區、縣人民政府駐地及縣以下小城鎮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的農民,均可根據本人意願轉為城鎮戶口。對在小城鎮落戶的農民,可根據本意願,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經營權,也允許依法有償轉讓。

七是,切實減輕農民負擔,維護農民收入增加

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下,減輕農民負擔能夠增加農民可支配收入,減負就意味著增收。現在,農民負擔仍然很重,尤其是“三提五統”以外的亂集資、亂收費、亂罰款和各種攤派屢禁不止,農~見很大。為此,我縣必須嚴格執行黨中央、xx關於減輕農民負擔的有關檔案,堅決制止一切加重農民負擔的行為,要取消一切必須靠增加農民負擔才能實現的各種活動,特別是要制止名目繁多的達標千級活動和“三亂”行為。各鄉鎮、各部門要把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放在突出位置來抓。一手抓增收,一手抓減負,切實減輕農民負擔。近幾年有的鄉村幹部在追繳“三提五統”和各種集資款的過程中,作風粗暴,往往因為幾十元、一二百元欠款就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對這種惡性事件,發生一起,要嚴肅查處一起,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予以通報。同時,我縣要積極開展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大力推進鄉鎮機構改革,探尋減輕農民負擔的治本之策,把減輕農民負擔的工作切實落實到實處,力爭從制度上解決好這個問題。

四、解決農民增收的要素:

1、政府的任務是服務

雖然政府在農民增收過程中起到不定期的推動作用,可是政府要明白自己不能為農戶承擔利益風險,所以政府就不要對農民指手劃腳,干預農民的生產經營,而是要把精力放在服務上。一是出臺政策,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政府要制定出具有預見性、能夠貼近農村實際並提高農民收入的政策,打破行業壟斷,減少壟斷對農民利益的剝奪與侵害,維護農民的自身收入,穩定農民的生產情緒,增強農民增收的積極性。政府還應大力發展保險業,制定出能夠保農民收入穩定的險種。同時要出臺一些減輕農民負擔的條文,減輕農民的不合理負擔。二是加大投入,為農民增收提供保證。政府要儘可能地增加農業的投入,特別是要在農田水平基礎設施、品種改良、引導鄉鎮企業適應市場變化等方面。還要加大投入力度,推廣農業新技術,建立健全農產品的保護制度,大力發展本鄉鎮的非農產業,加快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為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提供好環境。三加強組織協調,為農民增收服務。政府要為農民提供市場資訊、技術資訊、勞務資訊、銷售資訊服務,幫助農民在進行經營上提供參考意見,引導農民利用自身優勢闖市常有計劃地發展一些中介性服務組織和社群性的合作組織,協調農戶與農戶,農衣與市場間的關係,同時要對農民進行定期培訓,提高農民素質。

2、關鍵是提高農民素質

農民增收首先要有增收的本事。尤其是在當前的市場經濟環境中,不具備起碼的科學文化,就川不好“市場田”,增收的路子了會越走越窄。農民素質不高在各地普遍存在,如何解決,需要從長計議。若要短期內就有個說法,政府的有關職能部門必須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有個較大的轉變。傳授或引導群眾學習知識不能光講理論,應該琢磨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群眾往往對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印象深。實踐證明“科技之冬”、“科技之春”等活動都沒有現場觀摩講解效果好。同時,農業科技推广部門的知識也必須及進更機關報換代,注意跟上時代的節拍,否則幾十年一個本子,一套路子,與實際嚴重脫節,實踐中不會有用武之地。我相信,農民的素質提高了,如何增收就不必再讓別人操心了。

3、發展農民流通組織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民增加收入的根本途徑。但它也應體現農民能因此而分享逐產品加工和流通環節的利潤。而要實現貨暢其流,解決農產品賣難的問題,關鍵還在於發揮貿工農一體化中“貿”字當頭的作用,根據市場搞加工,真正做到在順應市場要求的基礎上,發展產地農民自發的流通組織,一鄉一縣自己生產和加工,集中銷售,通過合作、股份或運銷大戶等形式,形成以農民自發的流通組織,一鄉一縣自己生產和加工,集中銷售,通過合作、股份或運銷大戶等形式,形成以農民為主體的農產品流通主渠道,促使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加強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使農民能最大限度地分離流通利潤,從而解決“豐產不豐收”的難題,達到使農民增收的目的。

4、科技是增收的法寶

筆者認為,引導農民樹立科技意識,幫助他們掌握科學種田的本領,是解決增收難問題的關鍵。比如我縣農村信用社,在配合政府實施科技興農戰略過程中,及時和有針對性地為農民提供含量高、易操作、投入少、見效快、前景廣闊的種養專案,同時投入貼息貸款700多元,並請農技人員對其所扶持的專案進行具體指導,大大緩解了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矛盾。據統計,受信用社扶持的農戶,年人均收入提高了60%。

5、強化農業的保護政策

農業作為弱質產業,受到市嘗政策的約束,更主要受自然條件和生產條件和制約,從長遠來看,單純依靠農業增收難度很大。同時,若農業的優勢得不到保障,將直接影響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國際國內的經驗證明,農業受國家和地方政策的保護才能確定其他產業的協調發展,我縣農業的保護政策,至少應包括由政府直接干預的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農產品價格補貼、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合理轉移等等。

Tags: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