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2023年留守兒童調研報告十三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2.44W

2023年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1

調研內容:農村留守兒童

2023年留守兒童調研報告十三篇

調研時間:20xx年XX月—20xx年XX月

調研目的: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的調研,對問題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調研地點:

調研方法:教學工作參與、走訪、訪談

隨著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研顯示: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019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佔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群體的關注。2019年8月底到2019年6月底,我們到了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國小進行為期接近一年的頂崗實習支教生活。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在平時休息的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瞭解!結合此次調研,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研意見。

一 基本概況

我們實習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為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為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型別!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裡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我所教的班有96個學生,其中就有30多個孩子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裡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的傾向,不願與其他同學和小朋友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

二 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這些孩子由於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為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型別。

(1)無能為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能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群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於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餵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於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特別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飯或捱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裡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幹活兒。至於如何教育孩子,對於“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說說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於孩子心裡想的什麼?需要什麼?有什麼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裡普遍存在。他們的父母忙於掙錢,自己和祖父母忙於農活、家務,對自己的教育、成長都無人關心,使自己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童年變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著。由於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裡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寧願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於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說說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於是孩子受家裡人的寵愛,家庭教育的艱鉅性由此加大。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人無禮貌,喜歡惹是生非,學習懶散……。

(3)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為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親人一起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裡畢竟沒有在自己家裡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說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這個群體的孩子通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研,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國小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國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為優秀,我們調研中發現,國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為出現問題的兒童卻佔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佔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髮展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著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研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為53%,一年一次的為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為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症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於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麼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麼,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鬥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取向與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軌現象嚴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響著青少年的成長健康與否。我們調研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都不好。在家裡,他們不講求個人衛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裡鑽;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計劃,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上,他們缺乏禮貌待人的常識,他們中抽菸的有,賭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於網咖的更是不乏其人,還有談情說愛的,有些甚至還發生了性行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複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為。

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有: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責任意識不強。在除父母外的監護人眼裡,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愛自己。二是監護責任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考慮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裡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於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己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知道從法律、安全、衛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當今,一方面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後,尤其是邊遠山村。因此,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經濟生活條件,讓自己孩子擺脫這種祖祖輩輩都無法擺脫的困境。當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時,他們只能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餬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因此,我們認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長缺乏家庭可持續發展觀念。我們通過調研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於窮困潦倒、無處安身,他們大多是可以在家鄉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們卻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給孩子成長提供充實的經濟支援,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而進城打工。他們唯一的收穫就是讓他們感到滿足的紙幣,而他們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犧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來越多的、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這些都是他們用金錢無法買到的,更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4、複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但由於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複雜的社會資訊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網路遊戲、色情影像勢力等等,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把一些與社會和道德格格不入的東西當作時髦去追求,當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當成白的,把對的當成錯的,進而使他們在自己心理髮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錯誤的東西,存在許多的困惑與問題。比如,抽菸酗酒好爽,奇裝異服好酷,哥們義氣拔刀相助是英雄,談情說愛老婆老公成必須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數留守兒童的身上都存在的問題。這樣的社會環境也給社會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隱患。

社會因素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就是:歧視農民工子弟。由於存在部門利益至上的緣故,各級政府已經制定的有關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實,進城農民工子弟無法享受與當地兒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權益。

三 思考與建議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不單是一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一個其自身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各個家庭、整個社會乃至各級政府都應該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為本,採取有效措施,積極穩妥地加以解決。我們調研組從近期和長遠兩個方面提出我們的建議。

鑑於目前留守兒童群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建議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採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是全社會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努力。建立以市、縣(市、區)、鄉(鎮)政府為主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責任制,縣(市)、鄉(鎮)政府成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行動計劃和具體措施,實行屬地管理為住的原則,將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對縣(市、區)、鄉(鎮)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標,形成政府、學校、社群、家庭、鄰里多方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實相關法律政策,保證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權益。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完善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機制,使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當地兒童同等的受教育權益。對已有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要加強監督和落實,不要紙上寫的“同等”,實際操作中人為地製造各種障礙。享受均衡的現代教育,是每一個孩子包括農村孩子應有的權力,也是我國政府的總體教育目標。同時,要改革學籍管理方式,為異地農民工子弟建立流動學籍,要取消異地學生必須回原籍地參加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種名目的借讀費、建校費、捐資助學費,最大限度地降低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學的門檻,保障其享有與當地兒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權益,使長期在外務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上學,從源頭上減少或消除留守兒童群體。

3、培養和扶持以民間組織為依託的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構。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之前,各級政府應該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興辦留守兒童服務站等多種形式的託管服務機構,利用社會優質資源(如優秀退休教師等),切實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健康成長服務。

4、下大力氣優化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但與此同時,大量的社會矛盾也日益加劇,使得年輕一代成長的社會大環境在不斷惡化。因此,各級各部門必須下大力氣從小事抓起,嚴肅治理在不斷惡化的社會環境,嚴厲打擊破壞兒童成長環境的人和事;報刊、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大眾媒體要圍繞關愛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成長的主題,一方面宣傳“以人為本”“兒童優先”“為國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觀念新風尚,另一方面用積極的健康的題材武裝青少年一代的頭腦,引導他們正確辨別是非,引導他們積極向上生活、學習和做人。

然而,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需要全社會,尤其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幹部,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努力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

我們必須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程序。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目前,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新農村建設可以說是熱火朝天,農村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很多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村、示範片都是在基礎較好的地方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的新型政績工程,真正基礎差經濟落後的地方卻無人問津,可以說是從未盼到過高階領導的“現場辦公”,致使新型落後地區在產生,新的不和諧在形成,致使種地方的農民不得不繼續通過進城打工的途徑來維繫家庭的生存,從而導致留守兒童群體和留守兒童問題有增無減。因此,落實黨中央的加快新農村建設任務,我們應該堅持全面發展觀,不僅“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僅注重修道路建樓房,而且重視辦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質;不僅發展經濟提高收入,而且關注民本民生優化社會環境。總之,就是要建設全面和諧的新農村,最終實現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這一重大社會問題的目的。

2023年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2

xx縣座落在xx省西北部,共有11個鄉鎮、8個場,人口xx人,xx個家庭,留守兒童940人。該縣組織相關部門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等形式,對全縣留守兒童現狀進行了調查,情況如下:

農村留守兒童在最需要父母關愛的時期遠離了父母,由其他人代為監護,使這些兒童的受教育狀況、健康成長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一是整合資源,加大宣傳。我們通過開設宣傳專欄、在農村科普大集發放宣傳單和下組入戶訪談、發放致“留守兒童”家長公開信等形式,廣泛宣傳有關孩子教育方式、方法等家教知識,讓家長充分認識到健全的家庭教育對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從而提高認識,引導他們共同關愛、教育和幫助“留守、流動兒童”。

二是調查摸底,建立檔案。我們對全縣11個鄉鎮“留守兒童”進行深入調查瞭解,經過三個多月的走訪調查,對全縣940名“留守兒童”摸底造冊,全面掌握每個“留守、流動兒童”的家庭背景、思想表現、學業成績等,以方便對全縣“留守、流動兒童”進行有針對性的幫扶,同時為日後更好的開展工作奠定基礎。

以“家”為著力點,以低齡“留守兒童”為重點關愛物件,依託家長學校,建立“德育工作站”、“健康管理站”、“留守兒童”之家,共同關注和參與“留守兒童”監護與教育,彌補家庭教育、監護盲點。

一是德育先行,培養“留守兒童”健康人格。“德育工作站”聘請老革命、退休幹部、退休教師及素質高的老人擔任校外輔導員,定期或不定期地對“留守兒童”進行愛國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及時矯正不良習慣和行為。挽回“網咖”少年17人。“德育工作站”還採取舉辦家庭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定期不定期地對“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或其他監護人進行科學育人、科學監護方面的教育,提高他們的監護水平,保證“留守兒童”受到良好的養育和教育。

二是健康為本,提高“留守兒童”身體素質。各鄉鎮婦聯聯合鄉鎮衛生院設立“健康管理站”,由指定的醫生定期對“留守兒童”進行身體健康檢查。

一是傾情貧困“留守兒童”,開展愛心救助活動。我們在全縣下發《共享藍天,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活動實施方案》。得到各級婦聯組織的響應。在全縣掀起關愛“留守兒童”高潮。20xx、20xx、20xx年“三八”節慶祝大會上,啟動“鶴鄉有愛——巾幗牽手幫扶行動”,救助30名“留守兒童”。資助3名留守女童每人9500元去白城師範分院長學習,完成她們求學夢想。

二是巾幗志願者為“留守兒童”播撒親情。我們成立巾幗志願者服務隊,開展“城鄉手牽手,幫扶結深情”活動。在活動中,林業系統的巾幗志願者為2名“留守兒童”送去現金2800元,併為兩戶家庭每戶送去價值800元的化肥3袋,以備春耕生產。商務系統的巾幗志願者為5名留守兒童送去現金2500元。

三是尋找“愛心媽媽”活動,為“留守兒童”送去溫暖。參與“愛心媽媽”活動的是各行各業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充滿愛心的成年女性。我們為100位“留守兒童”找到了“愛心媽媽”,並舉行“愛心媽媽”送溫暖儀式。“愛心媽媽”不但給孩子們學習和生活的關心,更多的是注重她們的品德教育,做孩子生活的知情人,學習的引路人,成長的保護人。

四是縣領導“六一”期間看望“留守兒童”。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20xx年連續5年,縣領導在縣婦聯的陪同下看望“留守兒童”,為他們送去了黨和政府的溫暖。給“留守兒童”很大的鼓勵。併為他們送去資助金、衣物及書包等,累計資助金額46000元。

五是家庭教育講師團在全縣11個鄉鎮、10個社群舉辦家庭教育知識講座,把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作為培訓重點,教會她們如何教育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2023年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3

1、留守兒童成績欠佳。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中等偏下,其中17%的國小生成績較差,4%的國小生成績很差;留守兒童中有1%的人上學經常遲到,有時遲到的高達27%,11%的留守兒童有過逃學的經歷。分析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部分農民潛意識裡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大,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二是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作為一個特殊的監護群體,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文盲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由於隔代監護,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基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2、留守兒童心理出現偏差。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留守兒童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呵護和照顧。由於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物件,與外界不願意接觸或接觸太少,導致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徵,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有的留守兒童情緒消極,有的出現逆反心理、怨恨情緒。留守兒童大多年齡在1—15歲之間,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有的出生幾個月後,父母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據調查顯示,留守兒童想念父母的佔85%,有38%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半年回來1次,30%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1次,8%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55%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絡。有的留守兒童從小父母就長期在外打工,一年難得回一次,性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得孤獨、自卑、冷漠、少語,很少或不願與教師和同學們進行交流和玩耍,只與個別人來往。這是典型的留守兒童心理出現了偏差。據調查此類心理現象的兒童佔留守兒童的14.3%。

3、留守兒童生活普遍較差。由於我村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質較低,大部分未掌握專長和技術,外出打工大部分從事的是勞動密集性工種,乾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資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維持家人和兒女的生活。兒童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由於家庭經濟收入少,父母又長期在外,難以顧及到兒童的生活情況,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極大損害。據調查顯示,80%的留守兒童生活較差,20%的留守兒童生活一般。

4、留守兒童道德行為較差。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不少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不少留守孩子在家裡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咖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

5、留守兒童安全難以得到保障。在留守兒童中,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對兒童的安全監管,加之部分監護人和代養人對留守兒童的安全教育不夠、意識不強、監護不力,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的安全難以得到保障。特別是在雙休、寒暑假期間,脫離了學校管理回到家中,臨時監護人和代養人的管理難以到位,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甚至出現安全事故。我村前幾年一男孩在河邊玩耍時不慎掉入水渠中,溺水身亡。

6、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措施不力。近年來,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適應新時期學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調查中發現,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學校教師與家長的溝通難度真大,有時半年甚至一年難見留守兒童父母一面,很難反映孩子在學校的真實表現和存在的問題,難以實現家庭和學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二是外出打工人員對孩子的教育過於依賴學校教育,但學校教育由於學生多,教學任務重,教師沒有精力,心有餘而力不足,對留守

兒童的心理關愛難以顧及。三是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難在學習上、生活上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愛護,並針對性給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教育環境。

7、家庭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意識淡薄。父母是兒童成長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是伴隨孩子的終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對孩子行為、心理健康、道德觀念與智力發展將起著決定的因素。但在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尤為淡薄。一是父母與留守子女溝通少,缺乏親情上的交流,對孩子的成長漠不關心,放任自流,順其自然發展。二是監護人和代養人大多數是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有的是文盲和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識模糊,大多偏於溺愛,以生活照顧為主,且知識、能力上難以承擔對孩子的道德培養和學習輔導的任務。三是父母對留守兒童只是給予物質上的滿足,孩子吃得飽、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對留守兒童精神上的鼓勵、鞭策與開導。四是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方法不對,父母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老師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長直接取決於學校和老師,事實上成為孩子學習、身心發展的旁觀者。

8、社會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關注不夠。近年來,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現象嚴重,對缺乏父母關愛,並在成長中留守兒童的思想上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一是農村社會教育薄弱,教育資源缺乏,教育觀念陳舊,不能有效地彌補缺乏父母關愛的留守兒童的不足;二是一些娛樂場所缺乏有效管理,在網際網路、電視、書刊等文化傳播媒體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蝕內容屢禁不止,對缺乏父母關愛、親情關愛的留守兒童具有腐蝕性和誘惑力。

9、健全制度,完善留守兒童的管理措施。各級政府和學校都要積極探索對留守兒童管理措施的新途徑和新辦法。嚴格責任追究,校領導為第一責任人,班主任為直接責任人,切實履行好管理和教育留守兒童的責任。加強對寄宿制學校的教學、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對留守兒童採取寄宿制管理。加強留守兒童在雙休和寒暑假期間的安全教育,解決留守兒童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問題,從而解除進城務工農民工的後顧之憂。

10、加大投入,改善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環境。近年來,外出打工人員不斷增多,各級政府都在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民營經濟和勞務經濟,可見勞務經濟在社會進步、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級政府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投入要下大力氣,出臺有利於外出打工人員子女受教育的優惠政策,並禁止一切影響和限制家民工子女就近入學的條條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費,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與城市兒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喚起他們的自信,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11、創新機制,實現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關注的有機統一。對於留守兒童,以家庭為主體,加強學校、社會的正面教育和引導,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學校和社會聯動的運作機制。家庭要承擔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責任,給予必要的家庭關愛和親情關懷,家長要與學校和老師經常保持聯絡,隨時瞭解子女的學習和生長情況,並對他們進行及時的引導教育。學校要肩負起教育好留守兒童的責任,並有針對性的開展有利於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動,大力開發他們的潛力,啟用他們的鬥志,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對留守兒童關愛的宣傳力度,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保證他們與健全家庭一樣健康成長。

2023年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4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農村留守流動兒童的人數在逐漸增多。農民外出務工創業,為農村家庭帶來一定的經濟收入,但同時也造就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流動兒童”。所謂留守兒童,就是指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並留守在農村的少年兒童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流動兒童”是指農村未成年的子女不在父母身邊而在城鎮或在旗縣政府所在地就學,而父母又不能承擔日常管理監護責任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

留守流動兒童是中國長期的城鄉二元體系鬆動的一群“制度性孤兒”。一方面:他們的父母到城裡打工拼命掙錢,爭取或獲得了另一種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們又因為在城市裡,或自身難保,或無立錐之地,無法將他們的子女帶進城裡,留在自己的身邊。同時為了生活或生存,他們不能夠輕易的離開自己的工作,不能輕易的離開城市,就是在這種帶不出與回不去的雙重矛盾中,留守流動兒童雖然有父母,但是他們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離”的現實。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國家的希望,關乎整個農村教育和社會進步,現在是到了該“救救”留守流動兒童的時候了。

面對著這樣的一個潛在的社會問題,奈曼旗婦聯於20xx年5月至9月期間,在全旗14個蘇木鄉鎮、1個街道辦事處、1個國有農場全面開展了農村留守流動兒童教育生活問題主題調研活動。調研過程中,通過召集全旗部分鄉鎮婦聯主席、村婦代會主任參與調研、座談,深入學校、留守流動兒童家庭瞭解情況,聽取各地婦聯的綜合情況彙報、填報農村留守流動兒童情況調研表、實地調研走訪等方式,對全旗農村留守流動兒童生存和學習情況進行了全面的調研。

一、留守流動兒童群體現狀

(一)基本情況

據調研,目前,全旗共有17歲以下兒童132441人,其中留守流動兒童共有16147人,佔全旗兒童總數的12.19%。留守兒童1355人,佔總數的0.1%;流動兒童14792人,佔總數的11.17%。其中0—6歲的留守流動兒童248人,7—12歲的留守流動兒童5776人,13—14歲的留守流動兒童2817人,15—17歲的留守流動兒童7306人。在留守流動兒童中,由爺爺奶奶照顧的有902人,由其他親人照顧的有216人,由其他僱傭人員照顧的有15029人。

(二)監護方式

一是隔輩監護。監護人是爺爺、奶奶或姥爺、姥姥,他們是留守流動兒童的監護主體。他們佔監護者總數的90%左右。他們的年齡大都在60歲以上,這些人絕大多數人都是文盲,或者受過極少教育。

二是上輩監護。監護的主體是叔叔、嬸嬸,舅舅、舅媽,姑姑、姑父,姨、姨父等。這類監護比例不是很大。但是,這種監護方式存在著監護權比較頻繁流動的問題,很不穩定。他們有可能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如監護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監護者與監護者本人或是跟他們子女之間的矛盾衝突等等原因而更換監護人。

三是同輩監護。監護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這類監護者一般是年紀較輕,文化水平也較高,如果有就業資訊或機會,他們隨時都會外出打工。所以,該類監護者也存在著監護權不穩定的問題。

四是僱傭式的監護方式。由於父母外出打工後或者是忙於農活及生意,或者是家庭經濟狀況較好,客觀上想為孩子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條件,就講孩子託管在學校周邊小飯桌叔叔阿姨家裡,家長出錢,小飯桌負責人全面負責孩子日常的生活起居、學校上學及作業輔導,這種是農村留守流動兒童的一種重要被監護方式,流動兒童以這種被監護方式為主。

五是監護缺失。也就是父母外出打工後,把監護權交付給了留守兒童自己。這類留守兒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外,他們還要承擔起農業勞動力的角色—照顧好自家的農田。

(三)旗婦聯所做的重點工作

對留守兒童,旗婦聯已初步對全旗1355名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監護人聯絡電話,地址等內容建立檔案,實行動態管理。針對留守兒童實際情況,組建了200多名的“愛心媽媽”志願者隊伍,有效開展了助教、助學、助養活動,全旗549名貧困留守流動兒童得到愛心人士救助。旗婦聯還積極爭取到內蒙古婦聯香港愛心人士何崇本先生助學專案。專案用於救助我旗56名貧困孤殘兒童,每年度10萬元,三年共計30萬元。為呼籲社會上更多的愛心人士加入到志願者隊伍中來,製作了《留守兒童留守的愛》專題片,並在旗電視臺《奈曼縱橫》欄目播放。同時,在旗第四國小建立留守流動兒童家園,家園內設電子閱覽室、心理親情室、音樂繪畫室、體育活動室、週末影院等,配備了17名“愛心媽媽”,1名心理教師。家園建立以來,有50多名留守流動兒童得到社會各界的救助。

二、留守流動兒童群體形成原因

(一)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在家裡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留守流動兒童群體的年齡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國小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援和知識上的解答。

(二)從家庭認識來看,家長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裡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援,這是形成留守流動兒童群體的主要原因。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還有現在大部分農民的生活條件好了,生活寬裕了,對子女的教育也重視了,越來越多的人把自己的孩子從5、6歲開始就離開父母,送到鎮內或旗政府所在地讀書,交給小飯桌監管。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

(三)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定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流動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情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大部分學校沒有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四)社會整體發展來看,流動人口的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嚴峻的現實使務工農民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主要是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他們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流動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三、留守流動兒童群體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調研情況看,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家庭經濟壓力,為留守流動兒童教育成長提供了必需的物質條件,利於留守流動兒童自立自強性格的培養,同時也是留守流動兒童群體產生的直接原因,使留守流動兒童教育生活面臨以下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學校,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必不可少的補充和完善。留守流動兒童的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在外工作,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於家務或農活,與孩子的溝通少、交流少、疏於對孩子的關愛,無法關心到子女各方面的發展情況。從調研結果看出,大多數留守兒童與他們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隔代監護,這些長輩平時對孩子物質上給予的多,精神上關注的少,難以與孩子進行溝通,“代溝”問題更加明顯,溺愛現象比較嚴重。而流動兒童雖然和父母相隔不是很遠,但見面的機會也很少,大部分一個月只見一兩次,也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真正能夠和子女進行談心交流的父母較少,因而導致留守流動兒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更重要的是親情的缺失。

(二)心理問題突出。在人格發育過程中,兒童早期的環境和家庭教育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的斷裂或缺失導致留守流動兒童心理失衡、行為失範的問題突出。與普通兒童相比,留守流動兒童特別是留守兒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情緒消極,在性格上表現為任性、冷漠、內向和孤獨。甚至還有一部分孩子由於對不良社會行為和生活方式缺乏認知能力,受外來不良社會因素影響成為了“問題孩子”。

(三)意外傷害問題嚴重。留守流動兒童因為父母不在家或忙於生計,缺乏家庭管護,他們思想單純,自我保護能力差,很容易出現意外傷害事件。面臨拐騙、打架、鬥毆、搶劫、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隱患。由於學校與家庭之間安全紐帶銜接不上,留守兒童年幼無知,又常處於無人監護狀態,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機,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的安全事件時有發生;還有一些南部山區的孩子,由於上學路途較遠,經常起早摸黑趕路,也是非常危險的。特別是留守兒童的家裡往往只有老人和孩子,老人防範、防護能力弱,導致留守流動兒童受到意外傷害的機率遠遠比普通家庭兒童高出很多。

(四)學習情況堪憂。一方面,由於留守流動兒童的父母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使得他們對孩子的學習期望過高。另一方面,受文化水平和家教知識的制約,使得他們缺乏輔導孩子學習的能力,教育引導往往不得法,特別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重養輕教,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也無法給予有效的幫助,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學習成績不好,厭學、逃學的傾向比較明顯。

(五)身心健康亟待關注。0—14歲的兒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由於長期與父母分離和缺乏聯絡,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溫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關愛,加上常受到周圍孩子的歧視、排擠和欺辱等,不少留守流動兒童情緒消極,失落自卑,感覺孤單,甚至心理壓力過大,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礙。

四、對策和建議

當前,農村留守流動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流動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不單是一個留守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一個其自身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家庭、整個社會乃至各級政府都應該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為本,採取有效措施,通過構建組織管理、職能保護、社會呵護、學校監管、親屬監護“五大關係”網路,積極穩妥地加以解決。建議近期解決留守流動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採取措施:

(一)提高認識,把關愛工作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留守流動兒童是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期出現並將長期存在的社會群體,是最需要關注的特殊兒童群體之一。他們的健康成長,關係著兒童整體素質的提高,關係著廣大家庭、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關係著新農村建設和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更關係國家的未來。我們一定要站在全域性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解決留守流動兒童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把積極開展關愛留守流動兒童工作作為一項義不容辭的重要任務,切實擺上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要議程。

(二)紮實推進,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程序。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解決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目前,新農村建設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劃和建設中,農村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很多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村、示範片都是在基礎較好的地方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真正基礎差經濟落後的地方卻沒有改變,致使新型落後地區在產生,新的不和諧在形成,致使很多地方的農民不得不繼續通過進城打工的途徑來維繫家庭的生存,從而導致留守流動兒童群體和留守流動兒童問題有增無減。因此,落實黨中央的加快新農村建設任務應該堅持全面發展觀,不僅“錦上添花”,而且更要“雪中送炭”;不僅注重修道路建樓房,更應該重視辦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質;不僅發展經濟提高收入,而且關注民本民生優化社會環境。總之,就是要建設全面和諧的新農村,最終實現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流動兒童這一社會問題的目的。

(三)強化工作機制,進一步整合社會關愛資源。關愛留守流動兒童工作具有面廣、量大、困難多的特點,需要動員各方面力量,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一要依託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建立關愛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形成“黨委領導,政府(婦兒工委)實施,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長效機制,同時把這項工作納入到政府有關部門及蘇木(鄉鎮)年度工作考核。二要在旗縣及蘇木鄉鎮政府建立“留守流動兒童關心愛護工作委員會”,在各村設立專門的留守流動兒童工作組,在社群建立留守流動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發揮社群功能。建立農村社群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實施轄區行政負責人對留守流動兒童管護責任制,列為對學校幹部考核的重要內容。明確人員、任務和責任,對每個留守流動兒童都要做到責任到人、監護到底、關愛到位。可考慮由基層學區和共青團牽頭聯合婦聯、工會、村委會、學校共同構建農村少年兒童健康發展的教育和監護體系。這些社群機構可由離退休教師、青年志願者等人員構成。鼓勵和引導民間組織參與到留守流動兒童的服務工作中來,通過開展代理家長、愛心媽媽、結對幫扶等活動,招募社會上的愛心人士與留守流動兒童結對子,引導全社會重視和關愛留守流動兒童,為留守流動兒童提供健康保障、心理輔導、精神撫慰、安全知識教育等服務。三要注意發揮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在推進做好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工作中的積極作用,把留守流動兒童工作成效作為考核基層黨組織的一項重要內容。四要鞏固和完善“代管家長”等制度,加強對“代管家長”和監護人的培訓,使他們掌握更多的心理學知識,同時要充分發揮媒體作用,加強社會各界對留守流動兒童的關注,努力構建以留守流動兒童為中心的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參與的三位一體的教育保護網路。

(四)學校要加強對留守流動兒童的教育和監管,力爭形成完善的監管機制。全旗各中國小校要對留守流動兒童登記備案,建立和完善留守流動兒童檔案。根據情況區別對待,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管理,為留守流動兒童關愛教育提供詳實情況;要加強與代理監護人的聯絡,利用假期召開留守流動兒童學生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留守流動兒童的教育影響產生合力效應;要加強對留守流動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法制道德觀念,不斷增強學生的遵紀守法意識;要重視對留守流動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設立“留守流動兒童心理救助中心”,聘用專業的心理輔導人員,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及時發現和疏導留守流動兒童出現的心理問題,及早化解心理危機,引導他們走過人生髮展的關鍵時期,幫助其健康和諧發展。

(五)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大對寄宿制學校等的投入。針對當前雙親外出打工的中國小學生雙休日和暑假無人監管的情況,結合“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工程”、“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等專案的實施,改擴建一批農村中國小寄宿制學校,並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和各種文化投入,切實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留守流動兒童活動室、留守流動兒童家園、留守流動兒童食堂等的投入,不斷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優先滿足留守流動兒童的寄宿和參加社會、集體、文娛活動的需要,努力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學習、生活和監護條件。要加強對寄宿制學校的保障和指導、管理工作,努力達到標準化、規範化的要求。儘量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流動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留守流動兒童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以對缺失的家庭教育進行補償。

(六)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努力減少留守流動兒童數量。要積極壯大縣域經濟,努力增加就業崗位,為更多的農民工創造就地、就近就業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在本地或附近找到工作,和他們的子女生活在一起。要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讓外出務工潮變成回鄉創業潮,增加農民實際收入,減少外出務工。此外,應積極推動國家立法,採取各項有效措施,保證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未成年子女進入城市後能夠儘快入學,接受具有一定教學和管理質量的義務教育。

兒童是家庭的花朵更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成長是我們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成人在家庭,成才在學校,成功在社會。惟有從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位一體來引領好我們的孩子,這才是我們最終的期盼!

2023年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5

XX鎮位於綦江30公里處,現轄17個行政村(社群),全鎮總人口45000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達700多人,留守兒童數量相對較大。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不僅成為外出務工農民的後顧之憂,而且給正在成長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帶來巨大影響。

為了全面瞭解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20xx年以來,在XX鎮黨委的領導下,對全鎮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及監護情況做了調查,並把調查資料彙總在學校的開學報表上。現將"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總體現狀

1、留守兒童分佈廣泛。在這次調查中,在我鎮留守人兒童中,有800人農村留守兒童,佔全鎮兒童的25%;其中女童有380人,佔所有留守兒童的48%。單親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600人,佔留守兒童的75%;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120人,佔留守兒童的15%;另外,隨父母進城生活的流動兒童有370 名。為了增收致富,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隨之留守兒童的數量也逐年增加。

2、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是隔代監護。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75%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務工,一方在家。其中85%以上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及撫養孩子。其中有15%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地打工,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5%被託付給親友。

3、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70%的留守兒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約80%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能力較強,但是90%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成績優秀的較少。

4、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欠佳。在受調查的留守兒童中,行為習慣好的佔25%,中等佔45%,其中,說謊、打架、好吃懶做、沉迷於看電視、遊戲、網路,抽菸等不良現象的約佔30%。

二、存在的問題

由於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於家務與農活,與孩子溝通、交流較少,疏於對孩子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無助、學業失控、道德失範、心裡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時照顧等困難和問題。

1、學習成績一般。由於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養輕教,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特別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親人照看,大部分重監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加之兒童本身自控能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調查中我們發現,全鄉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的不足10%,90%以上成績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半數以上,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沒有精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

3、性格發展不健全。臨時監護人一般只管吃穿,不願管理教育或者不善於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中國小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衝突。由於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靈孤獨、情感淡漠,親子關係發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安全的憂慮,從更深層次來看,反映了留守兒童內心的壓力。

三、對策與措施

農村孩子是未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其中“留守兒童”佔了相當大比重,關注“留守兒童”就是關注農村的未來,解決好“留守兒童”問題,為他們創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長的環境和空間,有利於促進學校教育和農村社會的良性發展。為了保證屬於“留守兒童”的學生的健康成長,我鎮採取了一下措施保證他們的健康成長:

1、加大支援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要加大政策支援力度,加強農村基礎建設,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體系。要加大學校義務教育投入,管理好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鎮黨委加大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力度。儘量從各種渠道對農村貧困家庭的經濟上給予幫助,使一些家長多有些時間來照顧自己的子女。同時還利用調查結果分析,採取有效的措施。

3、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婦聯組織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級婦聯要充分發揮協調、維護、教育和服務的職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優勢,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宣傳教育,不斷優化農村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社會環境。

4、學校加強教學管理,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對“留守兒童”產生了一定的吸引力。

5、學校各科老師,主要行政人員和班主任對學生加強心理教育,及時對“留守兒童”進行疏導教育,達到減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目的。

6、大力開展校園活動。這幾年,每年學校都要開展大規模的校運會、廣播體操比賽、慶祝六·一等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緩解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加了校園生活樂趣,對“留守兒童”也是有吸引力的,緩解他們的厭學情緒。

7、實施制度化的家訪。逐步建立起了學校與“留守兒童”照管者共同支援的教育模式。

通過上述措施,我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留守兒童”常見的問題得到有效制約,極少發生類似的事件“留守兒童”輟學人數及少,就是有力地證明。

四、建議

由於沒有社會教育和良好家庭教育的配合,學校教育變得吃力,“留守兒童”離開校園後接觸不良社會風氣,家庭教育又不到位,他們又是惡習重犯,給學校教育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1、家庭教育方面。

首先,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員,應儘量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長。其次,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子女的聯絡和溝通,儘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第三,還要加強與代理監護人、學校的聯絡。

2、學校教育方面。

學校方面要重點加強對留守學生的教育與管理。我們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一、要求各農村中國小對留守學生登記備案,專門管理。根據情況區別對待,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管理。

二、充分利用假期、召開留守學生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影響產生合力效應。

三、加強對留守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法制道德觀念,不斷增強學生的遵紀守法意識。

四、重視對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幫助指導留守學生解決各種困惑和疑難,對其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引導他們走過人生髮展的關鍵時期,幫助其健康和諧發展。建立對“留守兒童”的幫扶制度,設立“留守兒童”檔案,經常性地與他們溝通情感,彌補其缺失的親情,使“留守兒童”在學習之餘得到生活上溫暖。

3、政府及社會方面。

留守學生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綜合的社會問題,僅靠學校、教育行政部門難以解決,需要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統一認識,積極配合,協同努力,形成對留守學生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重要作用,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學、扶貧助困、法制宣傳、預防犯罪、權益保護等領域紮紮實實開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留守學生教育管理體系。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其實是“三農”問題的衍生物,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我們提出的時代要求。留守兒童問題的妥善解決,不僅有利於義務教育在農村的落實,提高農村的教育質量,還有利於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更關係到廣大農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2023年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6

根據全國婦聯提供的資料顯示,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已達20xx多萬人,並呈繼續增長的趨勢。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佔比例已高達18%至22%。調查顯示,由於父母長期沒有和子女在一起,有相當部分留守兒童在生存發展中面臨著突出問題。

根據市婦聯關注留守兒童相關精神,x鎮婦聯在全鎮17個村和社群開展了留守婦女兒童調研工作。收集彙總了全鎮農村留守婦女兒童基本情況,現將調研情況具體彙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x鎮總人口8.9萬,其中農村人口6.5萬、婦女3.7萬人、18歲以下人口1.2萬人,農村留守流動兒童305人,佔同齡兒童的6.65%左右。

調查情況顯示,目前留守婦女有以下主要特點:一是在年齡特徵上,31--45歲的留守婦女比例較大,接近49%。30歲以下的大多因生育、照顧年幼子女而暫時沒有外出務工,或是夫妻雙方共同外出,60歲以上的一般因年齡較大、男性外出較少,留守比例較低。二是在文化程度上,留守婦女大多文化偏低。31歲-45歲的留守婦女中,國中文化程度者居多,留守婦女中,大專文化程度的較少。三是在留守原因上,53.54%的留守原因是需要在家務農、撫養子女和贍養老人,11%的留守原因是在城裡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城市生活費太高。四是主要從事的生產勞動上,因文化水平偏低,又無資金支援,70%以上的留守婦女從事種植業。五是留守婦女在家主要從事種植業,因此丈夫外出打工收入是家裡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六是留守婦女文化程度較低,在生活中認為自己最大的困難是子女教育壓力大。七是當留守婦女的權益受到侵害時,54.67%的留守婦女選擇向鄰居親友求助,因為留守婦女文化程度低,不懂法律,很少有留守婦女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從留守兒童情況調研來看,目前留守兒童有以下主要特點:一是留守兒童人數比例較大,統計資料顯示,全縣18歲以下留守兒童人數佔兒童總人數的7.47%左右。二是留守流動兒童的監護情況主要有隔代監護和上代監護兩種型別。隔代監護,即由祖輩撫養的監護方式。只要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對留守兒童採用這種監護的方式比較多。這種隔代撫養的方式,除了“代溝”問題,還容易產生老人溺愛、嬌慣孩子的現象。上代監護,即留守兒童”由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姑、姨、舅等親戚或他人撫養的監護方式。由於監護物件並非己子,監護人在教養過程中難免有所顧慮,不敢嚴格管教。

二、現狀及問題

(一)留守婦女

1、體力勞動加重。青壯年男勞力外出務工後,農村只留下婦女、兒童和老人,留守婦女甚至部分老人轉變為農業生產勞動的主力。在抓好勞動生產的同時,留守婦女還要教育子女、贍養老人,有限的精力與高強度的勞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嚴重影響著她們的身心健康。在調查中,有半數以上的婦女表示“一個人難以單獨承擔農活”,“希望過上穩定的家庭生活”、“平日裡希望有丈夫的體貼幫助”等。

2、精神負擔加重。留守婦女除了長期承擔繁重體力勞動而健康堪憂外,還普遍存在精神負擔重,安全感低;夫妻交流少,婚姻關係脆化等。調查顯示,丈夫外出後,4%的留守婦女常常覺得沒有安全感,60%的留守婦女常常感到孤獨。留守婦女與丈夫主要的溝通方式是打電話。空間距離的擴大阻礙了夫妻情感的交流以及性交流,導致感情危機,久而久之婚姻難以維繫。二是婚姻糾紛中“留守婦女”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力保障。當夫妻出現婚變時,大多留守婦女因無法掌握丈夫在外的收入和財產情況,因丈夫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使得留守婦女的權益得不到合法保護。70%的留守婦女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和心理壓力,並且缺乏有效的排解方式和渠道。

3、教育子女能力低。調查中我們發現不少留守婦女本身文化水平比較低,家務勞動繁重,除了在經濟上、生活上能為子女提供一定的幫助外,無力或無過多的時間在子女學習上、做人上給予有效教育與監管。80%左右的留守婦女認為對子女的教育就是拿錢給他(她)們上學,只要他們在學校聽老師的話,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就行;有近50%的婦女幾乎從未同子女談過理想與抱負,有近65%的婦女不知道平時孩子在想什麼、盼什麼,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主要表現在吃飯穿衣上。調查還發現有的留守婦女由於自身文化水平低,對子女上缺乏科學的教育和監管。同時由於孩子缺少父愛,家庭角色缺位,留守兒童多數學習成績平平,自身特長不明顯。部分孩子因父母離婚家庭破裂,造成心理、人格有缺陷,從而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二)留守兒童

1、家庭教育缺失。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主要都是母親或祖輩進行隔代撫養,由於受到自身文化水平限制,無法對留守兒童的知識學習進行適當的輔導,無法擔負起撫育兒童健康全面成長的重責。

2、親情關懷缺失。多數留守兒童每年和父親生活在一起的時間屈指可數,打電話成為留守兒童與父母聯絡的主要方式。由於缺乏有效溝通,導致留守兒童與其父親之間的親子關係淡漠,他們無法得到足夠的來自父母的關愛。

3、心理健康程度較差。多數留守兒童由於常年與父母相隔,許多留守孩子在感情上與父母產生了隔閡,即使父母回家時也難以與父母正常交流。一些孩子寄人籬下的感覺,又會使他們出現心理偏差,帶來負面的心理感受。孤獨感、緊張感、失落感和焦慮感,是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心理感受。

2023年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7

疽庭教育的缺失、心靈的孤獨、生活和學習上的障礙,嚴重影響著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這一現象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這個問題,引起了贛榆縣婦聯的高度重視,從20xx初至今,縣婦聯在多次調研後,決定把黑林國小作為留守兒童代理家長制試點學校,用心呵護留守兒童,想方設法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撐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一、基本情況

黑林國小位於蘇北偏遠山區,這裡經濟發展滯後,為了尋求致富門路,大量學生家長外出務工,許多兒童因為家長不在身邊,長期缺少親情照顧,性格孤僻,缺少合作的精神。據統計,黑林國小有留守兒童718名,其中孤兒24名。這些孩子在家只能和年邁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隔代監護人不能完成最基本的家庭啟蒙教育。面對這些問題,20xx年初,縣婦聯積極鼓勵黑林國小愛生模範柏紀榮、校長王漢華、師德標兵吳彩花、師德模範陳芳利、謝修紅、尹世成、韓華善等家庭率先行動起來,各自“領養”一名留守兒童,當起了留守兒童的代理爸爸、代理媽媽。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幾個“愛心家庭”的帶動下,黑林國小又有十幾位教師家庭爭相報名加入“愛心之家”行列。待條件基本成熟後,20xx年6月xx日,黑林國小牽手留守兒童活動正式啟動。儀式上,留守兒童一句句發自肺腑渴望母愛的表白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縣教育局副局長嶽進明出席儀式並作了講話,指出此項活動的開展必將在學校、社會引起深遠的影響。儀式上,校長王漢華向每位牽手教師頒發了榮譽證書,對家心家庭的所作所為進行大力表彰。28個愛心家庭作出承諾,一定做到“五個一”:每天能與留守兒童見個面,檢查一次作業;每週陪留守兒童吃一次飯,談一次心;每月督促留守兒童讀一本書,並指導、檢視讀書心得體會;每學期給留守兒童代開一次家長會,和其監護人溝通一次;每年幫留守兒童交一次生活費,或買一次生活、學習用品。從這天起,28個雙職工家庭、56名教師義不容辭地擔當起28名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實行一對一幫扶。

愛具有感染力。自黑林國小牽手留守兒童儀式啟動後,又有一些教師陸續申請加入。如今,全鎮已有近90名教師、45個家庭自願加入“代理家長”的行列,參加人數已超過全鎮教師總數的三分之二。在新加入的教師家庭中,有單職工家庭、有兩地分居家庭,有些教師本身經濟條件並不好,但是,他們依然投身於關愛留守兒童活動之中。正像一位教師所說:“雖然我們的家庭不算富裕,雖然我們條件也不好,但一年為貧困留守兒童分擔幾百元的費用我們還是可以做的,最重要的是,我們作為教師有條件為留守兒童檢查作業、談心聊天,這些是其他人所不能做到的。”45個愛心家庭,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個代理家長的職責,校園內外他們留下了一串串樸實而感人的故事。

黑林國小探索代理家長制實施兩年多以來,從最初的零散幾家,到初具規模的28家,現如今已發展到45個教師家庭。這是一個強大的愛的團體,他們中有校長,有學校中層領導,有普通教師。他們的家庭條件並不寬裕,但是他們都有著一顆火熱的心,面對山區大量留守兒童親情缺失的現狀,他們自願形成“愛心之家”,實行一對一幫扶,當起了45名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

二、主要做法

鏡頭一:“我也要牽手一名兒童”。學校發出牽手留守兒童的倡議,其初衷是雙職工家庭,一個家庭牽手一個貧困留守兒童。民辦教師轉正的孫傳樸老師,患有嚴重的風溼病(股骨頭壞死),聽到牽手留守兒童的訊息,立刻找到學校領導說:“在我生病的時候,學校領導很關心我,現在病情好轉,我也要牽手一個,沒有別的,我可以免費給他們補習功課呀。”就這樣,孫老師牽手一個貧困兒童,補習功課,代交書本費,儼然成了真正的爺孫倆。

鏡頭二:留守兒童吃上了免費午餐。由於佈局調整,許多孩子離家較遠,中午只是帶煎餅充飢,學校多方籌措資金建設留守兒童餐廳,讓留守兒童吃上熱騰騰的飯菜。45個“代理家庭”積極開展給留守兒童繳納一個月生活費活動,一週至少陪孩子吃飯、談心一次。如今已有50餘名貧困留守兒童吃上免費的午餐。看著留守兒童開心的笑臉,每個捐助者無比自豪,留守兒童在學校裡也能享受到家庭般的溫暖。

鏡頭三:一段視訊成全一個家庭。“大樹國小熊景怡同學的媽媽回來了!”訊息一傳十、十傳百,全村無人不曉。鄰居紛紛趕來道喜,熊景怡幸福地依偎在媽媽的懷裡,爺爺熊傳倉更是樂不可支。話還得從黑林大樹國小說起。早在五年前,景怡的媽媽就和爸爸離婚遠走他鄉,一直杳無音信。爸爸成年在外打工,撇下了姐弟倆跟著爺爺生活。去年,大樹國小組織師生開展“感恩父母演講”,在主講人韓華善老師的感召下,該校六(1)班學生熊景怡登臺,這位女孩聲淚俱下的演講和跪下呼喚媽媽的場景,令臺下師生情流淚淌,深深感動了包括家長在內的千名觀眾。沒想到就是這段視訊通過網路傳播,讓熊景怡遠在新疆打工的媽媽看到了,她內心深處的那份母愛情懷受到了極大震憾,回家。怎麼回家?孩子不能沒有媽媽,媽媽不能捨棄孩子,最終她還是決意回家復婚。於是這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成了傳播鄉里的一段佳話。

鏡頭四:“孩子多了熱鬧”。黑林國小的愛心媽媽、愛心爸爸,他們很樸實,也很可愛。張一強一家牽手了兩個留守兒童,有人問他:人家都牽了一個,你怎麼牽了兩個?他高興地說:“多牽一個好啊,一大家子在一起幹啥事都熱鬧,對自己的孩子同樣是一次很好的榜樣教育”。樸實的話語,留給大家的是感動。是啊,當教師的,沒有多少錢,發揮自身優勢,奉獻一份愛心,讓留守兒童有家的溫暖足夠了。

鏡頭五:午間圖書室,讓留守兒童享受精神大餐。“留守兒童餐廳”解決了孩子們午間就餐難的問題,但午飯後離下午上課還有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對於學生來是一個巨大的浪費。針對這一情況,學校領導專門組織愛心爸爸、愛心媽媽輪流排班,每天中午為這些就餐留守兒童開放1個小時的圖書室,讓孩子們午餐後在書的海洋裡盡情遨遊,享受著一道道鮮美的精神大餐。此舉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一致歡迎。

鏡頭六:辦起留守兒童希望班。面對大部分暑假仍然留守的孩子,黑林國小的“代理家庭”成員們決定暑假在大樹國小和中心國小為留守兒童服務——開辦留守兒童希望班,讓留守兒童“親情有依、興趣有助、玩樂有所、安全有護”。“留守兒童希望班”開班以來始終堅持“兩不”原則:不收一分錢,不上文化課。“希望班”的開辦,彌補了孩子們心靈中缺失的那份親情,讓孩子們不再孤獨地期盼父母的歸來,讓天真爛漫的孩子微笑著面對每一天。黑林國小暑假“留守兒童希望班”活動受到了當地幹群的廣泛讚譽,為此,贛榆資訊網、連雲港新聞網、連雲港市網上家長學校、中國教育新聞網、《關心下一代週報》、《江蘇教育報》先後給予多次宣傳報道。

鏡頭七:特殊的節日,特別的關愛。近年為了讓留守兒童歡度國慶、中秋佳節,黑林鎮中心國小及早準備了月餅、蘋果,和全校留守兒童一起聯歡,共度中秋。牽手教師家庭分別與牽手的留守兒童坐在一起談生活、談學習,溫暖的氛圍感動著在場的每一個人。學校還安排留守兒童和家長視訊、通電話,讓留守兒童盡情表達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20xx年9月28日下午,“情繫中秋,溫暖童心”留守兒童專題聯歡會在大樹國小操場盔行,情到深處,學生、老師,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和很多來賓幾乎跟著表演者一起同時落淚……縣關工委主任張慶愛感慨萬分,連連說:“這就是素質教育,這就是有效的德育”。中秋節的晚上,尹世成等幾位老師還特意把留守兒童領到家中一起過節,餐桌上祝福留守的孩子節日快樂。熊景怡同學含著眼淚說:“老師,這是我過得最開心的中秋節!”

三、下一步打算

黑林國小“代理家庭”成員是一群樸實的山區教師,他們愛崗敬業,富有愛心,像關心自己的孩子一樣關愛著留守兒童,讓留守兒童在一次次的活動中收穫著感動,收穫著幸福。他們堅信,只要大家攜起手來,共同去關愛留守兒童,就一定能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明媚的藍天。他們的做法對於探索留守兒童親情彌補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鑑意義。今後,贛榆縣婦聯還將以黑林國小為試點,進一步將他們的經驗在全縣範圍內推廣,主要將努力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和孤兒檔案,有計劃地對他們資助幫扶。二是積極對上爭取資金,積極整合資源,做好關愛留守兒童工作。三是暢通與家長的聯絡,做好家長、監護人、代理家長等培訓工作,讓他們習得更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2023年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8

近年來,由於農村外出打工人員增加,導致留守的婦女兒童人數逐年遞增。為全面瞭解全市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的現狀,進一步做好關愛幫扶工作,xx市婦聯對全市農村留守婦女及留守兒童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報告如下:

一、留守婦女兒童基本情況

1、留守婦女兒童基本生存生活狀況

xx市共有14個鄉鎮,116個行政村,農村婦女9.6萬人,其中留守婦女4450人。這些留守的婦女多數在30—50歲之間,她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無法隨丈夫一起外出務工,只能留在家裡務農,照顧老人、孩子。

全市共有兒童69184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2541人。這些留守兒童中,父親單獨外出的佔69%,母親單獨外出的佔12%,父母雙雙外出務工的佔12%。這些留守兒童多數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少數被託付於親戚照顧或被父母送於長託,與在外打工的父母很少聯絡,多半一年才能相聚一次,有的幾年才能見一次面。

2、留守婦女兒童的基本思想狀況

一是留守婦女精神壓力過大。留守婦女由於要照顧老人、孩子,要承擔家裡的勞動,要維持家庭的和睦,精神始終處於緊繃狀態,加上丈夫不在身邊,使留守婦女在受了委屈時,沒有可以傾訴的物件,心裡和精神的壓力等不到緩解。

二是留守兒童思想容易偏激。留守兒童因為長期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老人都認為只要孩子吃得飽,穿得暖就行了,對留守兒童的其他行為不是特別注重,使得多數的留守兒童養成不良的行為,思想出現偏差,等到父母回來約束他時,他會覺得父母長期不在身邊,沒有管他的資格。

3、留守婦女兒童亟待解決的主要困難

一是留守婦女的健康問題。中國的傳統思想是男主外、女主內,現在,由於丈夫外出務工,使得婦女從丈夫的賢內助一下轉變為家裡的頂樑柱,一個人承擔了夫妻雙方共同的家庭勞動。特別是在播種、秋收的農忙季節,主要勞動力的短缺,就是花錢也請不到好的勞力,這就導致留守婦女只好重任一肩挑,最後積勞成疾。還有一部分留守婦女因為家裡困難,使得她生病了也捨不得去看,又因為家裡只有老人和孩子,不能及時發現,等到丈夫回家時,病情已經發展過重。因此健康問題是困擾留守婦女的一大問題。

二是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由於留守兒童多數和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等祖輩生活在一起,作為一個特殊的監護群體,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特別是文盲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由於年齡一般相隔近50歲,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三是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留守兒童多數和長輩、親戚生活在一起,長輩對孩子的溺愛,親戚的不好深管,使得留守兒童的行為得不到約束,長輩、親戚的監管不到位,導致留守兒童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受到某些侵害,成為了留守兒童發生意外的主要因素。

4、留守婦女兒童最大的期盼與需求

家,是每個人的港灣,最幸福的事就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留守婦女兒童最大的期盼就是與家人在一起生活、工作、學習,因此,他們最迫切的需求是自己的家人在家鄉可以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

二、健全完善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工作開展情況

1、主要開展了哪些健全完善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工作

(一)加強領導、完善留守機構

一是組建“留守兒童之家”、“婦女之家”。為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根據上級婦聯的檔案精神要求,我們建立了“留守兒童之家”和“婦女之家”。二是組建留守婦女互助組。組建了196個留守婦女互助組,通過在一起做手工編織、合夥開小飯店等形式,互幫互助,共同增收。三是開展文明建立活動。通過開展“五好文明家庭”、“學習型家庭”、“雙學雙比”等活動,以家庭文明引導留守婦女追求健康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切實提高留守婦女的文化素質。在節假日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形式多樣的文體娛樂活動,豐富留守婦女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質量。

(二)搭建婦女平臺,推進留守服務。

一是健全檔案,規範管理。市婦聯充分利用節假日時間,摸清並掌握留守家屬基本情況,重點了解留守兒童家長姓名、外出務工地點、聯絡方式等基礎情況,完善留守兒童登記表,二是通過“婦女之家”開展實用技能培訓,與相關部門聯合,開展各種針對留守婦女兒童的系列服務活動:聯絡農業、勞動部門對留守人員進行農業實用技術和就業技能培訓;在節日期間對特困留守家庭開展送溫暖活動;為留守婦女搭建創業平臺;請婦幼保健院的醫生傳授婦幼保健常識,另一方面利用“婦女之家”深化對留守婦女兒童的維權服務,對留守婦女兒童開展安全教育,使“婦女之家”真正成為留守婦女兒童信賴和熱愛的溫暖之家。三是營造和諧社會,搭建魅力平臺。婦聯通過送法下鄉、進校、貼標語等多種形式,在學校進行廣泛宣傳“以人為本”、“尊重兒童”、“以德育人”等新觀念,通過宣傳,在全社會形成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社會環境。四是維護留守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利用12338婦女維權熱線,積極開展維權行動,熱情接待來訪留守婦女兒童,進一步暢通婦聯組織和婦女群眾的溝通及婦女訴求渠道,從源頭上維護留守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

(三)拓展幫扶措施,關愛留守婦女兒童

xx市婦聯把關心關愛留守婦女兒童工作放在首位,通過開展婦女創業就業小額擔保貸款,幫助想要創業,又缺少資金的留守婦女解決資金問題。通過採取各種方式開展各項關愛活動。聯合濟仁醫院免費為農村留守婦女進行婦科疾病檢查。同時,利用節日之際到鄉鎮、社群走訪慰問貧困留守婦女兒童,幫助留守婦女兒童切實解決生產生活和學習中的實際困難,把社會的關愛和溫暖及時送到他們身邊。在六一節期間,愛心企業家們看望留守兒童,為他們送去了慰問金和運動服、書包等禮品。12月5日國際志願者日,xx市婦聯組織20名巾幗志願者以“愛心媽媽”的名義走進安化國小,與20名留守兒童牽手結對。讓這些遠離父母的孩子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有人幫,享受社會大家庭的濃濃親情。開展愛心幫扶活動。二是為強化留守流動兒童監護人的監護意識,婦聯在各學校開展一系列家庭教育講座活動,從根本上提高了監護能力和水平。三是關注留守婦女兒童身心健康。積極引導留守婦女兒童參加各種文體活動,對留守婦女定期組織健康知識講座、法律知識培訓、免費開展各項技能培訓,提供心理諮詢等。

2、取得的工作實效和成功經驗

一是教育部門和學校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基礎教育工作的重點,把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列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點內容。

二是鄉鎮黨委把留守婦女兒童的需求提上了重要日程。xx市有些鄉鎮在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的同時,還和相關部門積極聯絡一些加工、編織等適合居家從事生產的產品訂單,讓一些外出務工人員結束在外務工,回鄉工作、創業。

三是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加大了。市婦聯經過對留守婦女兒童生存狀況的宣傳,使社會各界提高了對留守婦女兒童的關注程度。

3、最受留守婦女兒童歡迎的關愛服務工作有哪些

一是關愛救助活動。每個人都希望被關愛,但是留守婦女兒童卻恰恰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群體,因此一些關愛救助活動的開展,讓留守婦女兒童感覺到他們是被關愛的、是被照顧的。

二是親子活動的開展。留守兒童常年見不到家長,而親子活動的開展,促使外出務工的家長至少有一方回來參加活動,讓留守兒童見到父母,和父母一起製造回憶。

4、對健全完善留守婦女兒童服務體系工作有哪些設想與打算

一是加大支援力度,優化留守婦女兒童生存環境。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婦女兒童問題,把做好留守婦女兒童生活、思想、教育工作作為解決留守婦女兒童生存環境重要措施,列入議事日程。加大政策支援力度,加強農村社群建設,完善社群服務功能,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婦女兒童監護網路。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發展農村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二是貫徹落實政策,確保農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學。夫妻雙方都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流入地就近入學,是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基本措施。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以流入地為主和公辦學校為主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兩為主方針”,學校要盡力就近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並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為流動兒童接受教育創造條件,不斷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三是大力發展農村家長學校,普及家庭教育。家長學校是指導和服務家庭教育的主陣地,要進一步規範對農村家長學校的建設和管理,特別是關於農村留守兒童、第二監護人培訓、打工父母學校等特色家長學校,以及諮詢站、服務熱線等多種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機構的建立和完善。要完善教學方法,創新活動載體,培訓一批家庭教育骨幹,通過家長學校積極向留守兒童家長或第二監護人宣傳普及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知識和方法。在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專案時,要把家庭教育知識納入培訓內容,正確引導家長的外出務工方式和教育溝通方式,指導父母要與孩子的班主任、監護人保持經常性的聯絡,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與辦法,做到掙錢與教育子女兩不誤。

三、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與困難

1、目前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困難

一是缺乏家庭的安全監管,造成留守婦女兒童生活中存在著諸多隱患。留守婦女兒童患病不能及時醫治和受到意外傷害的事件時有發生,婦女、孩子的生存狀況存在諸多隱憂。溺水、觸電、打鬥等意外傷亡事件屢見不鮮,甚至被拐賣、被侵犯的惡性案件也時有發生。

二是社會文化環境對留守婦女兒童存在負面的影響。隨著文化市場的開放,各種先進的文化傳播手段投入使用,人們的精神生活不斷得到豐富,但由於缺乏監管力度,加之留守婦女兒童的自保能力較弱,無法抵擋外界的傷害,使一些留守婦女兒童不同程度的受到侵擾。

三是留守婦女兒童工作機制和社會公眾的責任意識有待進一步的完善和提高。目前,我市還沒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留守婦女兒童工作機制,有關方面重視程度還不夠,社會公眾對留守婦女兒童的關注和責任意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能力,社會大眾群體關注留守兒童意識不足,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

2、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認識度不高。現今社會對留守婦女兒童中存在的問題認識度不夠高,多數人認為,“留守”就是一方在家,另一方出去而已,還沒有認識到,丈夫的外出務工,對妻子、對老人、對孩子、對家庭造成了怎樣的傷害。父母的不在身邊,對孩子的生活、學習、成長造成了怎樣的失誤。

二是重視度不夠。政府對切實解決留守婦女兒童的生存環境沒有達到足夠的重視,監管不到位,在留守婦女兒童遇到問題時,得不到及時的解決。

三是缺乏相應制度。留守婦女兒童有問題時不能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解決,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沒有相應的管理制度、實施制度,形成了我們想說,無人聽,想做,做不了,想管,不能管的尷尬局面。

3、意見和建議

在留守婦女兒童就醫、就學方面要給予一定的關照,在遇到留守婦女兒童受侵害的案件時,要視情況作出相應變通,使問題快速有效的解決。同時,出臺具體的工作機制,有專門的管理制度,專門的實施制度,專門的監察制度。

2023年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9

內容摘要:留守兒童問題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性問題。基於課題需要和我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我們針對留守兒童問題在某些偏僻的農村驚醒了實地的調查和走訪。通過這次調查,我們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存在著比較突出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協同合作。

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名詞。隨著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即為留守兒童。

調查顯示,本地的留守兒童中有大部分處於0—14週歲。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佔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

在當地留守兒童問題如此嚴重的情況下我將我在調查中發現的幾個問題整理如下:

一、留守兒童存在嚴重的“親情飢渴”。

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地的留守兒童中大部分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面臨許多方面的問題和煩惱,需要有渠道傾訴,有親人安慰。但由於留守兒童的父母長年在外務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幾年都難以給孩子打一個電話、寫一封信、見一次面,以此維繫親情很難勾通思想,傾聽煩惱,給孩子予以足夠的關懷。有的父母多年不與孩子見面,至使孩子遺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談不上有何親情。

二、大多數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中等偏下。

儘管有許多留守兒童也表現出了強烈的求學願望,然而,留守兒童實際學習情況卻不容樂觀。從總的調查情況來看,留守兒童只有2%的成績優秀,10%的成績中等偏上,成績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當差的卻佔到了88%!這主要是由於心理問題的干擾以及學習自控力較差所造成的。在我們的問卷中,有絕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反映無人督促學習,這反映出監護人本身的態度和能力減弱了原有家庭的監督作用,影響了他們自控力的形成。

三、心理封閉和情感世界問題。

據調查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由於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感變化,這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

四、監護人缺乏保護意識導致的意外傷害比例較大。

由於大部分留守兒童屬於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對突發性事件也缺乏應變和自救能力,沒有父母的直接監護,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兒童上學路途較遠,經常起早摸黑趕路,人身安全令人擔憂。

五、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

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裡不聽代養人教導,頂撞祖輩、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六、監護人自身綜合素質偏低。

調查發現集留守兒童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文化層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與孩子在交流溝通上存在困難。

當地留守兒童大致存在以上問題,當然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是我們不容忽視的,留守兒童問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教育方面的問題,它已逐步變為一個社會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有待以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協調合作。對此,我有以下建議:

一、 家庭方面

目前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後勤部長”就可以了,至於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兒童自己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麼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為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並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村主任聯絡,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瞭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於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家長還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絡及親子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並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要求“監護人”一定要保證孩子充分的學習時間,一定要囑咐其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

另一方面,應採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溝通的時間間隔越短越好,保證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況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內容力求全面、細緻,溝通中父母要明示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的家境與現狀,通過溝通以瞭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溝通方式可以多樣化,除電話外,可採用書信等進行交流。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無暇的“翡翠”,只要心裡裝有父母和親人的愛,他們就有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就會學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學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

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2)、為與留守兒童溝通提供方便

可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權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閉式教育。

三、社會方面

淨化社會環境,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監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網咖、遊戲廳、錄影廳等,這些不良社會環境對自制力比較差的兒童存在著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誤入歧途。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既牽涉到教育方面,也關乎心理、社會、法律、經濟等方面。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遠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全和穩定。因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的根本出路就在於全社會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大家自發自覺的來關愛、幫助、支援留守兒童,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讓祖國的花朵飽含著生機,期待著怒放的那一天。

2023年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10

近年來,隨著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謀求發展。在這些進城務工人員中,有相當數量的是有孩子的父母,由於經濟、教育、家庭等多方面原因,他們將子女留在農村,從而形成了一個較為龐大的群體–農村留守兒童。兒童時期是人身體發育、性格養成、知識積累的關鍵時期,由於生活環境不穩定,缺乏父母的關愛,部分留守兒童成長髮展受到一定影響,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為較為全面地瞭解全市農村留守兒童成長和發展現狀,我們利用開展大調研的實際,對高密市農村留守兒童成長髮展情況進行了調研,形成了此份報告。

一、調研基本情況說明

為便於資料的統計和梳理,此次調研中,我們將留守兒童定義為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農村,並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16週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為確保調研資料和相關分析的準確定,調研過程中,我們隨機選取了高密市不同鎮街的200名留守兒童(男孩109名,女孩91名),並通過調查問卷、座談了解、家庭走訪多種方式,深入瞭解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從社會、家庭、個人等層面探究出現此類問題的原因,並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二、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調研過程中,我們重點摸清了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在外打工情況、打工地域、回家頻率,留守兒童撫養、安全保護、學習教育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資料,並進行了深入客觀的分析,通過分析,我們感到,全市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和發展中,主要面臨以下問題。

(一)親情缺失的問題。在作為調查樣本的200名留守兒童中,超過半數的沒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或者不能和父母同時生活在一起。37%留守兒童的父母同時在外打工,51%的父親單獨在外打工,25%的父母連續外出打工時間在2年以上。15%的留守兒童父母並不是在濰坊本地打工,部分離開濰坊市,前往濟南、青島、煙臺等地,有的甚至在外省打工,由於離家較遠,回家不方便,進一步加劇了親情缺失的問題。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父母(父親)每月回家一次或幾次的佔40.8%,幾個月回家一次的15.9%,還有8%左右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家1-2次,農忙時一次,過年時一次,與孩子在一起時間較長的集中的春節期間,因此,打電話成為留守兒童與在外父母聯絡的主要方式。父母同時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中,57%的母親基本每天都會打電話詢問,其他的有的一週通一次電話,有的一月一次,但也有極少數父母與孩子聯絡比較少,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係維繫鬆散。因長期在外,無法親自照顧孩子,父母只好將留守兒童託付給他們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屬照顧。我們發現,調查的200個孩子中,有98人和他們的(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有16人和關係較近的親戚在一起生活,有的白天在自己家,只有晚上和吃飯時去(外)祖父母家。雖然留守兒童的(外)祖父母、親屬等能夠盡心照顧他們的生活,但絕大多數留守兒童仍願意與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有什麼問題也希望能夠第一時間講給自己的父母,出現什麼困難希望父母能在身邊。

(二)學業缺教的問題。調查中發現,27%左右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在班級中處於中下游水平,學習成績優秀的不足20%,還有一少部分成績較差,經常墊底。在問卷和座談中發現,“學習無用論”在極少部分留守兒童身上有所抬頭,他們的學習目的並不明確,學習興趣不高,特別是看到自己的哥哥(姐姐)大學畢業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時,片面的認為學習讀書沒什麼用處,不如向父母在外邊掙錢那樣實惠,加之學習成績較差,發生厭惡學習的情況,做作業以抄襲為主,課堂上不認真聽講,常與其他同學打鬧,是老師比較頭疼的“刺頭”。分析出現這樣問題的原因,一方面,留守兒童遠離父母,缺乏必要的學業輔導、學業監督和興趣引導;同時,部分學生缺乏學習的自覺性,久而久之,學習成績相較其他同學已產生差距,成績不斷下降;即使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裡的父親或母親由於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勞作,也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另一方面,從調查結果來看,如果學習上有了問題,只有8%的孩子會向家人(臨時監護人)求助,這在求助物件中的比例是最低的,我們在分析中感到,這往往由於臨時監護人,特別是(外)祖父母文化水平低,看不懂孩子的作業,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視生活照顧,輕視學習上的督導,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甚至由於“隔代親”的原因,不少(外)祖父母對孩子一味的溺愛和袒護,即使孩子在學校出現問題,也是放任自流,疏於管教。

(三)安全缺護的問題。從調查問卷的情況來看,大約有14%左右的留守兒童在個人感冒、身體不適時並沒有選擇看醫生或者買藥,說明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還不強。一方面,留守兒童與臨時監護人之間的關係遠不如與父母親密、隨意,一般的身體不適,他們認為沒有必要告訴監護人,以至增加他們的麻煩和負擔;另一方面,監護人對孩子的關注,往往也不及父母持續、細緻,存在著疏忽大意。我們認為,這是留守兒童特別需要關注的地方。同時,我們也發現,有74%以上的臨時監護人經常關注並採取措施預防留守兒童意外傷害發生,但也有28%的人只是在暑假、寒假等兒童意外傷害高發期會注意,還有8%明確表示自己本身很忙,對孩子有些顧不過來,很少注意孩子是不是會發生意外傷害。一些年齡較大的留守兒童離開了學校,特別是寒假、暑假或“五一”、“十一”等假期,脫離了正規組織的`管理,往往處於無人監管,自行其事的狀態,容易侵害他人或受到侵害。特別是暑假期間,留守兒童往往因天氣較熱,與其他孩子結伴去水庫、池塘游泳,溺水事故時有發生。部分留守兒童由於家庭原因,要做一些力所能及農活,承擔部分家務。如高密市李家營中學的陳小貝同學,由於父母常年在外,爺爺、奶奶年事已高,家中的一切家務、農活等都得由她承擔,雖然造就了她堅強和性格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但其在幹農活、做家務時的安全隱患仍不容忽視。

(四)心理性格的問題。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一般只管吃穿,不願管理教育或者不善於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少年兒童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衝突。他們沒有傾訴的渠道,監護人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使得留守兒童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在從嬰幼兒期到兒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過程中,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構成因素。由於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靈孤獨、情感淡漠,親子關係發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調查中,有46%的留守兒童經常感到孤獨。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安全的憂慮,從更深層次來看,反映了留守兒童內心的壓力。

三、問題形成原因分析

(一)從社會整體發展來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流動與城鄉壁壘存在矛盾。隨著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更多的農村人口湧向城市,農村流動人口的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工作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於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使進城務工農民只得將孩子留在農村。另一方面,由於經濟收入較低,很大一部分進城務工農民無力承擔因子女在城市求學所產生的一系列費用,直接推動了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二)從家庭認識來看,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提高經濟收入,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裡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援。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從我們訪問的部分留守兒童父母的情況來看,他們更多傾向於獲得更多經濟收入,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認為和孩子分開只是暫時的,但恰恰是這種認識往往導致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

(三)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在家裡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國小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援和知識上的解答。

(四)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定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四、對策與建議

近年來,團市委緊緊圍繞黨政中心工作,堅持從服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出發,積極構建以各級團隊組織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關愛幫扶體系,強化12355青少年維權熱線、團幹部懇談日等工作機制,創新實施“希望樂園”專案,持續推進社群青少年“啟航驛站”建設,依託“心願直通車”少年兒童關愛行動,開展社會化幫扶聯動,先後籌集款物60餘萬元,幫助少年兒童13000人次,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搭建起良好平臺、營造了濃厚的關愛氛圍。但我們同時也感到,做好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涉及政府、社會各個領域,僅憑共青團自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立足自身發揮好各級團隊組織作用的基礎上,我們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有效推動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落實。

一是發揮好政府的主導作用。留守兒童問題,不單純是教育和家庭問題,其實質是社會管理和社會保障在農民問題上深層次的反映。因此,建議各級政府要將留守兒童問題置於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和推進全市城鎮化建設程序的重要組成部分,把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作為各相關部門一項常規工作予以佈置與落實,積極制定相關的政策,從體制、機制的層面來保護留守兒童。特別是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完善生活服務設施,配齊配強必要的師資力量,推動學校開設針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心理課程,對少年兒童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幫助兒童健康成長。

二是加強留守兒童服務機構的建設。進一步發揮團市委留守兒童“希望樂園”、“啟航驛站”作用,強化社會資源整合力度,鼓勵社會力量積極投身“希望樂園”和“啟航驛站”建設,加強留守兒童的社群教育和服務工作,為留守兒童提供看護、學習、教育、生活、安全、興趣等服務,引導留守兒童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推動其持續健康發展。建立健全由共青團牽頭,婦聯、工會、街道、教管辦、村委、學校等共同構建農村少年兒童健康發展的教育和監護體系,保護農村少年兒童健康成長,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培育他們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其綜合素質。加大對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儘量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的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給予住宿便利,讓他們在社會、老師、同學中成長,以彌補留守兒童缺失的家庭教育。

三是不斷構建社會共同參與的關愛氛圍。充分發揮主流媒體以及各種宣傳媒體陣地的作用,加強宣傳《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大力宣傳保護兒童的方針政策、法律措施,表揚自強不息的優秀留守兒童,宣傳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好經驗和好辦法。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的作用,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充分利用微博、qq群等新媒體,在全社會範圍內引發對留守兒童的關心和關注。利用外出務工人員返鄉之際,召開家長會,向其介紹留守兒童的學習成長情況,幫助留守兒童家長更新家教觀念,學習掌握科學的家教知識和方法,引導他們關注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長,更加重視孩子的精神和心理的需求,共同做好留守兒童工作。

2023年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11

由於各種原因,農村外出打工的人也越來越多,致使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就越來越多。我們通過對貴州省安順市幾個村的留守兒童進行抽樣調查和分析,提出我們的建議。

關鍵字: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

國家近年來對農村留守兒童越來越關心,為了更好的瞭解農村留守兒童的現況,讓留守兒童這個群體進入到人們關注的視線之中,讓他們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幫助。為此,貴州師範學院數學與電腦科學學院xx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安順市平壩縣開展了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調研。

1 調研時間

xx年7月23日——xx年7月25日

2 樣本選取

抽取貴州省安順市平壩縣齊伯鄉的4個村的兒童作為調查物件,共發放問卷120份,有效收回率92%,在調研過程中,以匿名的形式實施調查,並分層隨機抽取50名兒童進行了個別訪談。

齊伯鄉位於平壩縣西北部,東接清鎮市犁倭鄉,南接十字鄉,西接樂平鄉,北連織金縣,全鄉總面積80.74平方公里,下轄17個行政村,其中省級一類貧困村十個,二類貧困村3個,全鄉總人口1.8萬人,大概有5千人外出打工。鄉民知識文化相對偏低,經濟發展相對滯後,並且外出打工的情況十分普遍,導致滯留在家的兒童達到大約1200人。

3 調研過程和方法

齊伯鄉地處偏遠(據縣城28公里),山勢起伏較大(南高北低),地勢險要,平壩縣最高和最低的地方都在齊伯鄉。為了全面瞭解齊伯鄉留守兒童的現況,我們在鄉團委的幫助下對齊伯鄉的齊伯村、下寨村、跑馬村、格支村四個村進行抽樣調研。為了更多的收集資訊,我們採取徒步的方式到達目的地。在調研地點,深入到每戶農家 ,對農村留守兒童採取問卷調查及對兒童和監護人訪談的形式來了解兒童的現狀。

4 調研結果及分析

結合此次調查,現將調查的有關情況統計總體狀況如下:

4.1 生活狀況

瞭解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是讓他們健康成長成才的基本保障。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的留守兒童跟隨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其餘一部分跟其他親戚住在一起,還有極小部分自己單獨住。留守兒童監護人的主要責任是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監督他們的學習,但能給留守童輔導作業和在思想上進行教育的監護人很少。調查結果顯示:只有5%左右的監護人能夠輔導兒童做業和進行思想上的教育,60%的留守兒童會自己做飯,洗衣服,獨立生活,40%的父母會經常打電話回來和孩子通話。

4.2 心理狀況

心理健康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不容易發現但其影響較大。根據我們走訪四個村的留守兒童家庭所調查的情況可以看出以下三個問題:

1、留守兒童年齡幼小就離開父母,沒有父母關愛,儘管有些是爺爺奶奶或親朋監管,但畢竟是與父母親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煩就會感覺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性格內向。在調查中發現,有18%的外出務工父母一個星期左右和孩子聯絡一次,37%的一個月聯絡一次或很少聯絡。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這種長期的父母與孩子分開導致孩子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2、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需要強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好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不求上進。據我們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9%的孩子能夠自覺學習,大多數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學習。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裡感到孤獨,得不到父母的關愛,進而產生心理騷動和抑鬱等問題。心理上的寂寞與生活上的不足,造成孩子封閉自己,害怕與陌生人交流的畸形心理。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45%的留守兒童很少參加集體活動,33%希望在學習上得到老師的關注。

3、留守兒童因為缺乏保護而總覺得別人會欺負他,一點小事就會計較當真,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是敵意。對老師,臨時監護人的管教有比較強的逆反心理。調查顯示,20%的留守兒童和他們的臨時監護人會時常產生矛盾,特別是爺爺奶奶管不了就放任自流。70%的留守兒童表示學習上遇到困難感到無助。少數孩子不理解父母,認為家裡窮,父母沒有能耐,才外出打工,導致一些孩子也想讀幾年的書就出去打工。因此,關注他們是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共同努力的。

4.3學習、教育狀況

在齊伯鄉四個村的調查中,我們發現主要有三個因素導致兒童的學習下降:

1、結果顯示,85%的兒童喜歡學習。但是學習成績55%的都是在中等,在學習中遇到問題只有25%的同學會去問老師,其餘50%希望父母幫他們解決,但是父母不在,這些問題就一直積壓而又的不到解決,就導致了他們成績的下降。

2、留守兒童放學回家,50%的學生會先做完作業,然後在去幹其他的事情。但是其他一半的人分別是去看電視或是找其他朋友玩。據我們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9%的孩子能夠自覺學習,大多數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學習。但另外一項調查結果顯示80%的監護人會監督他們學習,而孩子不願意被監督認真的學習,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3、還有關鍵的一點就是大多數監護人的文化程度不高,調查結果中,50%的監護人的文化程度都是國小,只有8%的監護人是高中以上文化。這也導致學生的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的關鍵因素。問題無法得到有效的、及時的解決,成績的下降也就必然了。

5 對關注留守兒童給出我們的建議

留守兒童,由於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配合,只靠學校教育是很困難的,“留守兒童”離開校園後接觸不良社會風氣,又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就給學校教育帶來了很大的難度。根據調查問卷統計得出,我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5.1家庭方面

首先,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應該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家關注。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員,應儘量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長。其次,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子女的聯絡和溝通,儘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第三,還要加強與臨時監護人、學校的聯絡。

5.2學校方面

學校是孩子們的第二家庭,首先,學生的後天性格與能力的好壞有大部門和學校密不可分的關係,學校應該對帶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我們調查結果顯示有33%的留守兒童希望在學習中得到更多的老師關注,這對增加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很重要;其次,學校在教學資源分配上對於留守兒童應該給予更多的分配,建立對“留守兒童”的幫扶制度,設立“留守兒童”檔案,經常性地與他們溝通情感,彌補其缺失的親情,使“留守兒童”在學習之餘得到生活上溫暖。第三、定期開通“親情熱線”電話,使留守兒童家長通過“親情熱線”經常與孩子聯絡交流,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彙報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並瞭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況,加強父母子女間的情感溝通,消除留守學生對親情的心理飢渴。

5.3社會方面

社會是將來孩子們所必需走上的人生舞臺,社會的關注對於留守兒童極為重要,社會關注、支援。會讓他們更快的學會感恩,人學會感恩了方能成為社會需要的人。孩子們對社會一個很好的理解,是他們走入社會的必要過程,提前認識到社會的光明,然後在看到社會的另外一方面,那麼他們會嘗試著去改善社會,使社會充滿光明。留守學生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綜合的社會問題,僅靠學校、教育行政部門難以解決,需要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統一認識,積極配合,協同努力,形成對留守學生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重要作用,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學、扶貧助困、法制宣傳、預防犯罪、權益保護等領域紮紮實實開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留守學生教育管理體系。

總之,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對孩子的影響缺一不可。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其實是“三農”問題的衍生物,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我們提出的時代要求。人生就像一張白字,是這三個因素給了顏料,但是圖畫的繪製是他自己來完成。我們所能做的是怎樣使得我們給予他們的顏料更加的豐富陽光。

2023年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12

近年來,隨著我區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城鄉一體化程序不斷加快,大批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造成留守兒童增多。由於親情缺失和監護缺位。存在生活失助、學業失教、安全失保、心理失衡等現象。連雲港市xx區婦聯把關愛貧困留守流動兒童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爭取全社會的力量,共同開展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關愛留守兒童活動,為他們身心健康,自由成長撐起一片愛的天空。

一、領導重視,推動政策落實。

我區《“十二五”婦女兒童發展規劃》經20xx年縣政府第38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於20xx年12月正式頒佈實施。新規劃更加關注婦女兒童民生問題,新增了兒童與福利領域。增加“逐步完善救助制度,為貧困和大病兒童提供醫療救助”、“發展面向留守流動兒童的公益服務設施,滿足孤兒、單親困難家庭兒童的生活、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促進其健康成長”系列目標,區婦聯作為職能部門,積極作為,推進實施力度。“六一”期間,區四套班子領導關心關愛留守兒童,到鄉鎮學校看望他們,送去了慰問金、玩具等節日禮物,並與他們一起慶祝“六一”兒童節關愛留守兒童調研報告關愛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二、分門別類,建立資訊庫。

建立貧困留守流動兒童資訊庫,對各鎮貧困留守流動兒童分類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統計、登記造冊,全面掌握了貧困留守流動兒童學生的資料。目前,共有留守流動兒童5000餘人入庫(留守流動兒童、孤兒(包括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服刑在押人員未成年子女、殘疾兒童、流浪兒童、受艾滋病影響兒童、吸毒家庭子女、受暴力侵害兒童(尚有三個鄉鎮沒有報齊材料)。全面建立貧困留守流動兒童檔案,及時做好留守流動兒童的`發展情況記錄,根據反饋的資訊及時改進工作方法。

三、積極爭取,實行幫扶制

積極爭取省兒基會、愛德基金會等慈善救助專案,建立幫扶制度。為全縣198名孤兒,每年發放資助款30餘萬元;為區30名特困孤兒款,每年發放3萬元。積極申報“職教xx班”,新增 2個“職教xx班”,每年發放資助款10萬元。對上爭取xx省兒基會和綜藝頻道聯合啟動“音樂教室暨音樂助困境兒童健康成長計劃”,在xx國小建成一間多媒體音樂教室,幫助50名蘇北農村困境兒童圓音樂夢想,著名主持人專程到xx國小參加啟動儀式,與留守兒童快樂互動。同時,音樂助困境兒童健康成長計劃爭取資金15萬元,在宋莊中心國小、xx國小、歡墩石門頭國小為150名困境兒童免費開展“五個一”培訓服務。(一年的藝術培訓、一次健康體檢、一套優秀兒童讀物、一次藝術夏令營、一次藝術展示。)新增“音樂種子”xx班5個,完成資料稽核、上報等相關工作,為476名困境兒童爭取每人連續三年共1200元的資助款。做好市婦聯“海生草”關愛睏境兒童公益專案,爭取“海生草”培訓班3個(中心國小、中心國小,xx國小),為90名困境兒童連續三年送去“六個一”免費公益服務。(一年的藝術培訓、一次健康體檢、一次夏令營、一次才藝展示、一次社會媽媽結對、一次城鄉兒童“手拉手”)

四、整合資源,結對聚愛心。

發揮婦聯“海媽媽驛站”、巾幗志願者隊伍資源優勢,發動結對服務,全區女黨員、女幹部、女教師等與留守兒童結成“社會媽媽”、“代理家長”、“陽光夥伴”等形式的互助對子300多對,廣泛開展心理健康輔導、學習指導、生活引導等愛心牽手活動。區國稅局的“愛心媽媽”連續15年為貧困留守流動兒童累計捐款20餘萬元,除了定期資助外,每年的“六一”兒童節,愛心媽媽們帶著書包、文具盒、鉛筆等節日禮物看望孩子們,送去全體幹部職工的一份關愛。

五、利用陣地,活動促和諧。

2023年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13

隨著我國社會城市化程序的加速,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成為農村的主體人群。"留守"使農村實際生活人口結構性失衡,引發了農村家庭的穩定問題、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著農村經濟社會的和諧、穩定和發展,阻礙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程序。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是一個亟待關注和關愛的社會群體。破解農村留守家庭的"留守"之痛,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近日,鳳城市婦聯對全市21個鄉鎮區的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生存與發展狀況進行調研,並結合市實際情況,通過採取召開鄉鎮婦聯幹部座談會、發放調查問卷、進村入戶與留守婦女兒童面對面談心等方式,開展調研活動。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鳳城市位於遼寧省東南部,總面積為5513平方公里,全市轄有21個鄉鎮區,201個行政村,總人口58萬人,其中婦女28.4萬人,留守婦女16742人,兒童12萬人,留守兒童2911人。

根據調查情況,目前市留守婦女有以下主要特點:

一是在年齡特徵。參與問卷調查的21個鄉鎮440名婦女中,30歲以下的大多因生育、照顧年幼子女很少外出務工,60歲以上的一般因年齡較大、男性外出較少,留守比例較低。二是在文化程度上,留守婦女大多文化偏低,國小和國中文化程度者居多,高中文化程度只佔18%。三是在留守原因上,客觀因素是需要在家務農、撫養子女和贍養老人,主觀因素是本人不想外出務工或家人不支援。

從此次留守兒童情況調研來看,目前鳳城市共有2911名留守兒童,主要集中在東湯、石城等鄉鎮;留守兒童父母在本省務工的佔總數60%,在外省務工的佔總數40%。留守兒童中有53%由單親監護,有35%由祖輩監護,有12%由其它人監護。留守兒童父母三個月回家一次的僅佔46%,半年回家一次的佔31%,一年一次的佔23%,與兒童溝通經常的家長佔66%,偶爾的佔19%,不溝通的佔到15%,在外務工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係維繫鬆散。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優秀的佔15%;良好的佔50%;一般的佔35%;

二、現狀及問題

(一)留守婦女

1、農村留守婦女成為家庭生產生活中的頂樑柱,勞動強度大,身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留守家庭中男性外出務工後,以前男性承擔的一些責任轉落到留守婦女的肩上,使得婦女在原有社會責任的基礎上新增了一些責任。她們上有老下有小,在家中需要照顧老人和小孩,還要擔負起家中農活,在家庭生產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是家中主要的.青壯年勞動力和頂樑柱。被調查的留守婦女除農閒季節外,勞動強度大幅增加,勞動時間明顯變長,大約有三分之二的留守婦女表示自己身體狀況下降,體力大幅度透支。

2、大部分農村留守婦女文化水平偏低,參政議政熱情亟待提高

調查顯示,農村留守婦女當中國中以下文化的約佔八成,高中或中專文化的不到兩成。其中,國中以下文化的大部分只上過國小,少部分國小都未畢業。總體來說,大部分農村留守婦女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觀念、認知水平低,接受新理念、新技術的能力較差,在處理婆媳關係、鄰里關係以及子女教育問題上都有很大的侷限性,尤其是一些新的農村生產實用技術接受起來也有一定難度。由於文化水平低,思想僵化,參政議政熱情亟待提高。她們普遍認為參政議政是男人們的事,有的即使認識到了自己的民主權利,也僅僅停留在參與選舉層面上,有的即使因為政策優勢當上了候選人,也是抱著選上選不上無所謂的態度。

3、大部分農村留守婦女具有與男子平等的經濟地位

調查顯示,農村留守婦女家庭收入主要來源兩部分,一是丈夫外出務工收入,其次是農村婦女在家務農收入。家庭總收入中,雖然丈夫外出務工能增加一部分收入,但農村婦女在家的務農收入也在家庭收入中佔有相當的比例。在經濟支配方面,有80%的家庭收入主要由夫妻雙方共同支配或留守婦女支配。

4、業餘生活單調

調查顯示,大部分農村留守婦女平時基本沒有娛樂活動,社會交際圈狹窄,精神文化生活單調。勞動之餘的文化生活主要是看電視、聊天、串門,而極少讀書看報、補習知識。在有煩惱時,跟丈夫、朋友、父母、公婆及其他人傾訴很少。大多數農村留守婦女由於平時忙於農活和家務活等,沒有時間參加娛樂活動,加上生活範圍較小等因素,造成了農村留守婦女精神壓力大,不能從參加文體活動中讓自己減壓。

(二)留守兒童

1、生活水平較低。據調查,在全市2911名留守兒童中,683名留守兒童家庭生活條件困難,佔留守兒童總數的23%,所在家庭人均收入低於6000元。留守兒童的每週生活費人均30元,除去吃飯花銷,留守兒童幾乎沒有零花錢。

2、家庭教育缺失。

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主要都是母親或祖輩進行隔代撫養,由於受到自身文化水平限制,無法對留守兒童的知識學習進行適當的輔導,無法擔負起撫育兒童健康全面成長的重責。

3、親情關懷缺失。多數留守兒童每年和父親生活在一起的時間屈指可數,打電話成為留守兒童與父母聯絡的主要方式。由於缺乏有效溝通,導致留守兒童與其父親之間的親子關係淡漠,他們無法得到足夠的來自父母的關愛。據學校老師反映,學習不認真的往往是留守兒童,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家長的監管力度不夠,他們的學習就無人過問,很容易成為差等生。

4、安全問題有待解決。留守兒童由於監護人對兒童監管不利,或顧不過來,或無人照管,而兒童又缺乏應變和自我保護能力,更容易遭受傷害或侵害。

三、工作開展情況

市婦聯一直把留守婦女兒童的生存、生活、教育和發展問題作為工作的重要內容予以高度重視,並充分發揮各級婦聯組織的職能作用,以"關愛留守婦女兒童行動"為重點,不斷創新工作機制,完善服務方式,使留守婦女兒童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一)關愛留守婦女

1、開展"巾幗信貸幫扶工程"和"婦女小額擔保貸款"。資金問題一直是影響婦女創業發展的瓶頸。市婦聯針對廣大農村婦女特別是留守婦女想致富但缺少啟動資金的實際情況,聯合市農村信用聯社深入開展"巾幗信貸幫扶工程",為留守婦女增收致富提供資金支援。從20__年開始至今,全市共為1萬農村婦女發放小額貸款1.2億元,幫助1000多名留守婦女通過蔬菜種植、畜牧養殖、等脫貧致富,使留守婦女樹立了"四自"精神和新的經營理念,開闢了增收致富的門路。20__年,市婦聯認真貫徹落實省、丹東市婦聯有關婦女小額擔保貸款的檔案精神,協調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中國人民銀行鳳城市支行,聯合實施婦女創業就業小額貸款工作。兩年來共為全市城鄉婦女及留守婦女發放小額擔保貸款200多萬元。獲貸婦女主要從事暖棚蔬菜、蛋肉雞養殖、花卉等十餘種產業,有力助推全市婦女特別是農村婦女的增收致富。

2、開展以增收致富為目的的科技培訓活動。市婦聯在深入基層調查瞭解廣大留守婦女所想、所需的基礎上,廣泛開展以增收致富為目的的科技活動。依託農村婦女培訓學校、指導中心、示範基地,採取舉辦講座、現場諮詢、進棚入戶指導等多種形式,開展農林等新技術、實用技術培訓,提高留守婦女的致富能力。

3、關愛留守婦女身心健康。重點抓好婦女健康知識宣傳教育,廣泛動員全市婦女和家庭參與婦女健康行動,增強自我保健意識。今年三八節期間,在全市開展了關愛女性健康活動,為全市近4萬農村婦女發放體檢優惠卡。

4、加強培訓,促進留守婦女就地就業。市婦聯努力拓展渠道,加大培訓力度,對留守婦女進行技術、技能培訓,促進農村婦女創業就業。充分利用"無圍牆工廠"、就業培訓中心、翰墨培訓學校,入基層、進村鎮,結合農時制定培訓計劃,舉辦手工編織、電腦技術、家政服務等技能培訓班,幫助廣大婦女及農村留守增長生產生活技能,創業就業。

(二)關愛留守兒童

我市各級婦聯組織對留守兒童問題都很重視,並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組織開展各種活動,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

1、強化宣傳,營造氛圍。市婦聯利用"六一"國際兒童節、"家庭道德教育宣傳實踐月"等契機,動員各級婦聯組織採取多種形式向全社會宣傳《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若干意見》、《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中國兒童發展綱要》等檔案、法規;宣傳"以人為本"、"兒童優先"等理念,動員社會力量維護農村留守兒童生存和發展的權利;宣傳農村留守兒童家長及其監護人的法律職責;宣傳農村留守兒童及家長的先進事蹟。通過宣傳形成全社會關愛留守兒童,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引起社會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廣泛關注。

2、加強管理,健全檔案。 全市各級婦聯組織成立了關愛留守兒童組織機構,利用多方面多渠道的關愛的方式,切實做好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保護、維權工作。市婦聯還聯合市文明辦、市教育局、團市委下發了關於建立農村"留守兒童之家"的通知,以"留守兒童活動之家"作為農村留守兒童開展活動的主要場所,建立一個家長及託管人家教能力培訓的基地,使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上得到更多的照顧和關愛,幫助留守兒童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保護,培養留守兒童的自尊、自立和自強精神,提高素質,健康成長。完善了全市留守兒童檔案,利用學校、鎮村、家庭留守兒童活動情況反饋表健全留守兒童的監護聯絡,及時解決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形成了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參與的教育和監護體系。

3、確立示範,強化督導。為了充分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市婦聯在省婦聯、丹東市婦聯的支援下,20__年,分別在白旗鎮九年一貫制學校、通遠堡鎮營房國小建立了省農村"留守兒童之家"示範點、丹東市農村"留守兒童之家"示範點,舉行了掛牌儀式,並向"留守兒童之家"贈送了電腦、電視、DVD、圖書等電教裝置及文具等。在掛牌當天,網通公司鳳城分公司為白旗鎮留守兒童開通兩部免費"親情一線通"電話。兩處"留守兒童之家"成立之後,鎮婦聯與學校密切配合,建立學校圖書閱覽室,定期向留守兒童開放,並因地制宜的開展留守兒童喜聞樂見的學習、娛樂活動。

4、創新活動載體,切實實施關愛行動。市婦聯將每年8月作為"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活動月",協調社會各界力量,通過開展巾幗志願者與留守兒童結對幫扶工作、"代理家長"活動,使留守兒童在巾幗家庭志願者的關愛下樹立了學習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氣,德智體美勞得到健康發展,一些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和自立能力明顯提高。目前,巾幗家庭志願者已經成為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生活上、心裡上信賴的"媽媽"("爸爸")。

20xx年,市婦聯、市關工委聯合在全市開展了"共享藍天、共促成長"情感關愛留守兒童活動。組織全市關工委系統五老志願者與鄉鎮(區)800名留守兒童一對一結成隊子,對留守兒童開展經常性、個性化、實事化的情感關愛,解決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健康等方面的情感問題,促進他們健康快樂成長。儀式上市婦聯向留守兒童贈送親情電話卡及學習用品,五老家庭教育志願者與留守兒童交換愛心聯絡卡,家庭教育志願者曾慶龍就感恩教育、親情溝通作報告。

20xx年5月份中旬,市婦聯在全市啟動了"愛心媽媽"牽手百名留守兒童活動,面向全社會徵集首批愛心媽媽392人與留守兒童結成實名制幫扶對子。5月30日上午,鳳城市"愛心媽媽"牽手百名留守兒童結對儀式在丹東市農村示範留守兒童之家通遠堡鎮營房國小舉行,結對儀式上,來自通遠堡鎮政府機關的20位"愛心媽媽"與留守兒童代表現場結對,交換愛心結對卡,併為留守兒童捐贈了書包和文具等學習用品。

5、開展形式多樣關愛活動,救助貧困留守兒童。我們把救助貧困留守兒童與開展的各種關愛行動結合起來,把解決貧困留守兒童入學問題、生活問題作為救助工作的重點。20xx年以來,在全市開展的"恆愛行動——為孤殘兒童編織愛心毛衣"、"百名女童午餐工程"等活動中,共募集款物價值6萬多元,救助貧困兒童500餘名,其中留守兒童有150名。各級婦聯組織在"六一"兒童節、"兩節"等重大節日,深入到貧困留守兒童家中開展走訪慰問活動,為他們送上生活和學習用品。

四、幾點建議

(一)針對留守婦女

1、發展本地經濟,扶持本地創業。一是要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多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讓青壯年勞動力能實現在本地就業,從根本上解決勞動力大量外出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二是要動員和鼓勵外出務工青年回鄉創業,推動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三是要大力扶持本地小型創業。勞動、婦聯等部門要積極為留守婦女提供專案資訊和致富門路,推廣科技含量高、輻射面廣、投資少見效快的增收致富專案。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鼓勵、扶持農村留守婦女大膽創業,不斷促進家庭收入的增長。

2、加強技能培訓,提升整體素質。一是相關部門要制定好農村婦女教育培訓計劃,有步驟、分層次、有重點地進行各類知識、技術、技能培訓,利用人口學校、婦女之家等陣地,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培養科技帶頭人。及時建立各鄉鎮留守婦女勞動力創業就業資訊網路,逐步形成"市場引導培訓,培訓促進創業"的新機制。二是各部門要有針對性地組織留守婦女進行技能培訓,使她們掌握一技之長,提高其在非農生產領域就業的能力,幫助她們向非農生產領域轉移。鼓勵農村婦女學文化、學科技,為有條件的婦女提供上農函大、農廣校學習的機會。充分發揮農村圖書室、閱報欄的作用,使有限的報刊進入農村婦女的視野。啟動培訓與提供小額貸款相配套的激勵措施,以培訓促進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通過培訓,激勵留守婦女自強自立,增強創業意識和開拓精神。三是婦聯、計生等部門要積極組建留守婦女互助小組,為留守婦女搭建傾訴、交流、互助的平臺,使她們共同面對生產、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共同發展建立相互支撐的人際關係網路,從而增強自信心,提高自助能力。

3、豐富文化生活,弘揚文明新風。健康豐富的文化體育生活是減輕留守婦女精神負擔的一劑良藥。一是政府部門要加大投入,在村組、社群建立健身場、文化站、閱覽室、活動之家等文體場所,組織留守婦女參加腰鼓隊、健身表演隊等文藝組織,編演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豐富文化生活,為留守婦女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二是各級婦女組織要積極開展"文明家庭"、"平安家庭"等評選表彰活動,促進家庭、鄰里生活和睦。三是要積極開展"親情之旅"、"鵲橋會"等親情互動活動,組織留守婦女與打工丈夫"零距離"相會,對留守婦女進行人文關懷。

4、強化農村治安,營造和諧環境。一是推動村組、社群建立完善的治安制度,推動平安家庭、平安社群(村、組)建設、平安小區建設,創造平安、和諧的社會環境,增強留守婦女的安全感。二是公、檢、法、司等部門要對留守婦女提供法律諮詢、心理疏導、健康輔導、法律講座、法律援助等服務,切實有效地維護她們的合法權益,形成強大的法律保護屏障,為留守婦女生存發展提供平安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三是根據新問題,有針對性地制定涉及農民工利益的政策、措施、法律,依法制定農民工農忙假、探親假、休假等制度,以增加農民工夫婦團聚和交流的時間。

(二)針對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既關係到農村人口素質問題,也關係到農村的下一代的成長問題,而家庭教育工作是解決農村兒童留守問題的重中之重。因此,作為婦聯組織,我們把工作的著重點放在進一步加強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上,同時,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市婦聯將結合自身職責,協調相關部門,形成工作合力,為留守兒童成長創造良好環境。

1、整合資源,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社會環境。相關部門要發揮職能優勢,採取有效措施,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同時各部門要通力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從生活、學習、身心健康成長上關心、關愛留守兒童,為他們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社會環境。

2、與教育部門聯合,做好留守兒童工作。一是建立留守兒童檔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將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留守兒童的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學校還要開設心理健康課,定期為學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開設"悄悄話信箱",建起"心靈驛站",幫助留守兒童解決無人傾訴、無處傾訴的問題,進行心理輔導。

3、重視家庭教育,為留守兒童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在政府和社會幫助下,外出務工人員應該學會家庭教育這門課,提倡留守兒童家長要轉變觀念,通過多種渠道,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進兒童的全面健康發展,父母要與孩子書信往來,更能表達感受和心聲。繼續開展"代理媽媽、愛心媽媽"活動,讓留守兒童感受到關愛,使他們身心健康成長。另外我們開展的"貧困母親"、"春蕾計劃"等活動中,我們都加大對留守、流動兒童家長的關注程度,優先照顧留守、流動女童及經濟情況較差的留守、流動兒童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