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留守兒童調研報告範文4篇大綱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2.02W
本文目錄留守兒童調研報告範文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範文留守兒童健康調研報告中學留守兒童現狀調研報告

“學有所教”是黨的xx大提出的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目標之一,具體到義務教育階段,就是要求各級政府保障每一個學齡兒童都能上學讀書,健康成長。在我區農村,夫妻雙方外出打工,將子女留在家鄉讀書的情況較多,和其他地區一樣,留守兒童(含少年)“學有所教”問題引起社會各界關注。今年年初,我們接到區政協主席會議關於做好區留守兒童“學有所教”專題調研任務,我們在分管副主席馬軍的帶領下組成專題調研組,分別在4月22日召集部分割槽政協委員對13所中國小進行座談調研,4月24日深入章廣中心國小、常山中學、常山國小實地調研。8月27日又召集區文教體局具體從事留守兒童管理工作的負責人、8所中國小負責人、3名留守兒童監護人代表、各級關工委代表、各級共青團代表進行座談,就留守兒童“學有所成”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和探討,現將專題調研情況和建議報告如下:

留守兒童調研報告範文4篇大綱

一、留守兒童基本現狀和監護現狀

調研情況表明:越是邊遠山區,留守兒童比例越高。在國小,xx國小、xx國小、xx國小留守兒童的比例都超過30%;xx國小、xxx國小的比例超過20%。在中學,珠龍國中、大柳國中、章廣中學留守兒童的比例都超過20%,施集中學、常山國中的比例超過15%。值得注意的是,烏衣國中留守兒童的比例也達到了21.3%。這一方面是由於汪郢國中撤銷後,國中生併入烏衣國中;另一方面是烏衣鎮接壤南京,外向型經濟相對發達,外出務工經商人數多,這一點,從烏衣國小留守兒童比例高達17.33%也可以證明。附表還顯示,離滁城近的中心國小、中學,留守兒童較少;畢業年級的留守兒童數較前面年級有所下降,說明家長對孩子面臨畢業時的學習是更加重視的。另據教育主管部門提供的其他情況說明,從學校的教育質量看,國小留守兒童少的學校成績名次靠前,中學不太明顯。這說明,小學生的自覺意識比中學生要差,更需要加強監護。

留守兒童的監護管理主要有三種情形:第一是隔代監護,由祖輩即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的監護方式;第二是上代監護,即由留守兒童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姑、姨、舅等親戚撫養的監護方式;第三是付酬監護,即由留守兒童父母付錢,委託給朋友或寄宿在學校等地,由不是親戚的委託人監護方式。通過對留守兒童較多的章廣中學、大柳國中、黃泥國小、施集國小4所學校的抽樣調查顯示:隔代監護佔49%,上代監護佔46%,付酬監護佔5%。

二、存在問題

調查中我們發現,目前留守兒童管理還存在著不少問題,主要表現為監護管理的“盲區”、家庭教育的“誤區”和學校教育的“困區”。

第一,監護管理的“盲區”。

隔代監護:對於這種監護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較放心。但這種監護方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卻有著難以克服的問題。一是由於天然的血緣、親緣關係,監護者多采用溺愛的管教方式。他(她)們較多地給予物質、生活的滿足和過多的寬容放任,而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導。二是祖孫輩年齡代溝大,觀念不一樣,對待許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代溝”明顯,難以相互溝通。一般來說,祖輩們往往以他們自己成長的經歷來教育要求孫子輩,思想觀念保守,教育方法簡單。而現在的孩子見識廣,喜歡趕新潮,尋求刺激和創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觀念和教育方法很難為孫輩接受。三是老人年歲大,精力不濟,健康狀況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監護的往往是多個留守兒童,根本力不從心。

上代監護:由於監護物件並非己子,監護人在教養過程中難免有所顧慮,不敢嚴格管教。這樣,上代監護也大多屬於物質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養成兒童任性的心理行為。而對於較為敏感的兒童來說,又容易產生寄人籬下的感覺,從而形成怕事、孤僻、內向的性格。上代監護還容易出現轉託情況,即小孩被父母託付給親戚後,沒多久因親戚外出打工、怕煩等原因,就轉託給另—個親戚,幾經託付的小孩幾乎無所適從。

付酬監護:這種監護目前屬於少數,被委託方一般都是責任意識強,願意負責的,成長教育能夠基本保證,但親情缺失較重。

第二、家庭教育的“誤區”。

就父母而言,撫養孩子是自己應盡的職責,教育、管理孩子也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但一些常年在外務工、經商的家長,由於經濟條件寬裕,出於一種補償的心理,當孩子要錢時總是十分慷慨,毫無計劃、亳無節制。由於學生缺乏一定的理財能力和自控能力,他們自恃家長有錢,模仿大人請客過生日,請客上網咖,花錢請人做作業,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學習上怕吃苦頭,不思進取,自由散漫,玩物喪志。在隔代撫養中,有的長輩管教不嚴、一味縱容,有的長輩不辯是非、偏袒孩子的不良行為,無形中滋長了留守兒童驕橫跋扈的氣焰,“驕”、“嬌”二氣十分嚴重。有的監護人甚至認為孩子的成長主要靠學校,說:“孩子在學校,家長出錢學校管,自己還操什麼心?”這種教育理念與思想認識的偏差,大大增加了學校對留守兒童管理教育的難度。

第三,學校教育的“困區”。

就學校而言,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週一至週五還好說,但是一到了雙休日,老師就感受到鞭長莫及。出了問題找不到監護人,許多留守兒童以自我為中心,逆反心強,加上設在教師面前的“高壓線”太多,學校老師不敢採用嚴厲措施。學校雖對留守兒童指定老師管理,但是隨著留守兒童隊伍的日益龐大,教學競爭日益激烈,老師很多時候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往往只能聽之任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三、解決問題方法初探

XX年省教育廳下發了教基(XX)20號文《關於做好我省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教育工作的意見》指出:健全制度建立機制,充分發揮學校在關愛農村留守孩子中的積極作用。xx大後,區委、區政府對這一工作高度重視,區文教體局、區關工委、團區委、婦聯等有關單位做了大量的工作,XX年6月3日,區政府辦還專門印發了《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工作實施方案(試行)》的通知,以便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構,形成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分工負責的有效工作機制,以切實解決留守兒童“學有所教”問題。通過方方面面的努力,至今已初步探索出了不少解決留守兒童“學有所教”工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一、建立留守學生檔案。留守兒童人數雖多,但他們並不是集中在學校的一個班或幾個班,而是廣泛分佈,因而增強了學校班級管理的難度。同時,每個留守學生所表現出來的特徵也不一樣,為了準確地掌握留守學生的真實情況,大柳國中、章廣中學、烏衣國小、章廣國小等學校以班級為單位,以班主任為主力,認真摸底調查。通過家訪、電話瞭解留守學生的家庭情況,掌握父母的外出動向以及託付於何人何地等情況。同時,將調查情況認真分析,分類梳理,詳實的掌握留守兒童的真實情況,並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及時掌握他們家庭成員的資訊,瞭解他們的在家在校的表現,摸清他們的思想變化,準確預測他們可能出現的行為,防患於未然,杜絕了一些可能出現的問題。

第二、教師“託管”。大柳國中在留守兒童管理中,要求每個留守兒童找一個自己熟悉而又信任的老師委託管理。託管老師以班主任為主,也可以是任課老師,或者校工。建立託管關係後,學生每週必須與託管老師進行至少一次的思想交流及學習,生活情況彙報,託管老師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就相當於學生的第二父母。學校每月定期召集託管老師、班主任老師交流情況,有針對性地指導託管工作,每學期末要安排一次託管老師與留守兒童監護人見面會,以加強聯絡,形成教育合力。當學生在校表現出現異常時,託管老師及時通知監護人到校,加強學校與監護人之間的聯絡,使管理更加及時有效,更加到位。

第三、成立自立組織。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在於引導他們建立健康、樂觀的心理狀態,鍛鍊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從而促進他們自然、順利成長。留守兒童中有個別孩子很懂事,能正確看待自己的處境,認為父母不在身邊,我們更應理解父母的難處,更應為父母減少擔心,覺得在公務員之家家裡累點苦點也很自然。為此,章廣中學等學校在班級成立“獨立自助小組”,學校成立“留守兒童”委員會,選用其中具有獨立能力的孩子擔當成員,從而擴大他們的影響,發揮他們的輻射作用,讓他們在老師、學校的引導下自己管理自己,從而保障自我鍛鍊。這樣,既可增加心理傾訴渠道,增進夥伴之間的友情,又可找到“家”的感覺,同時自己的組織便於隨時請教,隨時求助。同時建立“一組、一家長、一中心”機制。“一組”指的是學校在留守生中打破年級、班級界限,組建校外學習小組,由高年級各方面表現好的學生擔任小組長。每個小組由一名指導老師負責,每週組織一次集體活動,比如小組成員互相檢查作業、開展校外表現評議等。“一家長”指的是從本地較高威望的黨員、教師、幹部中聘請一些編外家長,其主要職責是做好留守兒童品行方面的教育引導工作,定期向學校反映孩子在校外的表現。“一中心”指的是鼓勵有條件的退休教師或個人創辦留守兒童託管中心。

第四、通過“親情補充”彌補“情感飢餓”。漫漫留守歲月使—部分留守兒童的親情觀念日漸淡薄。一位留守兒童《我不喜歡月亮》一文中寫道:“我不喜歡看月亮,因為月亮每個月的十五都會圓,而我的家人卻沒有團圓。我是那麼的希望父母能夠和我—起吃團圓飯,一起看月亮。”據此,—些學者認為,農村留守兒童是—群“情感飢餓”的孩子。情感的缺失會使他們在人格發展上出現很大的扭曲和變形。例如,這些孩子由於“情感飢餓”很容易對父母產生怨恨,成年後會滋生怨恨社會甚至報復社會的不良心態等等。針對這種情況,章廣中學開設了“二線一室”。即:開通“親情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定期與子女通電話;開通“師長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絡;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同時還以“師愛助你成長”為主題深入開展有助於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各類活動,如“主題班(隊)會、您在他鄉還好嗎、書信競賽活動、集體生日、法制安全講座”以及“我為留守生獻愛心”等活動,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來自學校大家庭的“親情補充”,來彌補情感飢餓。

第五、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關愛留守兒童。團區委、少兒工委、關工委、婦聯、科協等群團組織,要經常與學校聯合開展活動,為留守兒童提供更多的關愛。團區委以“平安家庭”、“和諧家庭”為載體,組織留守兒童成立各種興趣小組,把留守兒童凝聚起來通過開展“一幫一”結對、城鄉少年手拉手、“希望工程”重點扶助與捐贈等一系列活動,動員和吸引留守兒童和監護人自主參與、自我教育、親子互動、共同提高,努力為留守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空間和健康的生活、學習環境。連續舉辦五屆軍事科技體驗夏令營,培養留守兒童自強自立精神。在開展城鄉少先隊員手拉手活動中,汪郢中心國小40名留守兒童和琅琊區琅琊路國小40名少先隊員互訪,共度六一兒童節。常山國小60名留守兒童參觀振華家電有限公司,並與員工子女交流,收穫很大。暑假期間,團區委聯合中國科技大學等高校結合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走村入戶,開展“啟明星計劃”等活動,訪問留守兒童,在豐富他們生活的同時,也為我區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提供實實在在地服務。

讓留守兒童在社會生活中與其它孩子一樣歡樂和睦,積極向上的成長,還需要社群、村組等方方面面的努力。如區關工委要求村關工委參與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章廣鎮鴉窩村原黨支部書記江金奎XX年春節把本村6個父母在外地務工,不能返鄉過年的孩子接到自己家中,全家人和孩子們一起過一個難忘的團圓年,還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每人給30元壓歲錢,使孩子們倍感溫暖。XX年春節前夕,區關工委還組織慰問了部分父母在外務工不能返鄉過年的留守兒童,使孩子們感到,我們的社會處處有親人。

四、幾點建議

留守兒童問題是社會經濟轉型期的產物,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記憶體在。就我區而言,雖然各方面工作卓有成效,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但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顯然還很不夠。因此,我們建議:

第一、要高度重視全區留守兒童工作。儘快全面落實各級黨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下發的有關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的檔案精神,按照《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工作實施方案(試行)》的要求,做好各項工作。成立區留守兒童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全區留守兒童臺帳,相關部門和單位及時跟蹤,定期會議,通報情況,發現問題,能解決的及時解決;不能解決的,認真分析研究,尋求對策。

第二、建設寄宿制學校,規範管理留守兒童。目前情況下,可以先選擇黃泥國小、黃泥國中、大柳國中等三所留守兒童比例高、人數多的學校進行試點。黃泥國小留守兒童人數XX-XX學年度達351,現在沒有任何寄宿條件,要解決問題,需要投入120萬建設男女生公寓和食堂,另加50萬進行配套。黃泥國中男女生公寓樓已經建成,只需投入70萬進行食堂危房改造和配套。至於大柳國中,投資50萬元改造食堂後,不但可以解決中學留守兒童寄宿問題(由於和大柳國小靠近),還可以同時解決國小高年級留守兒童的寄宿問題。在加強硬體建設的同時,在師資力量的配備上,除文化課老師外,再增配生活老師和心理老師的編制,在寄宿中營造家庭氣氛。

第三、加速建設親情溝通渠道,為留守兒童提供更好的親情溝通服務。如各學校可利用現有的計算機房等設施,進行簡單改造,提供視屏聊天等設施,讓留守兒童和遠方的父母面對面通話等,以加強親情溝通。同時建立專門的留守兒童工作站,作為留守兒童活動陣地,培養他們自身之間的親和力。

第四、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加強輿論宣傳工作,使外出打工農民多掌握、瞭解國家教育法規、政策。現在,國家對於農民工子女就學問題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檔案,為農民工子女到其打工的城市就讀提供了很大方便。對於有條件打工者,應儘量動員他們把孩子帶在身邊,就近入學,從根本上解決“掙錢的父母,耽誤了孩子”的現象發生。

第五、加大呼籲力度,加快城鄉一體化改革速度。政府要切實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加快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步伐,讓留守兒童儘早進入城市,成為城市人,和城市孩子在同一個平臺上上學,使留守兒童“學有所教”問題得以從根本上解決。

五、目前經濟形勢下關於“留守兒童”問題的一些思考

上述的調查報告完成於XX年9月份,以前的形勢和現在有所不同。

目前,在金融危機導致的全球經濟不景氣的狀況下,我國的經濟發展也明顯放緩。珠三角、長三角等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不少工廠停工、關閉,一些農民工也紛紛返回家鄉發展、謀生,這在一定程度上使部分“留守兒童”不再留守,他們“學有所教”的問題有所解決。那麼,農村“留守兒童”的“學有所教”問題是不是不存在了呢?我們的回答是否定的。

第一、儘管受到經濟不景氣的影響,相當一批農民工返鄉,但返鄉人數和外出總人數相比,畢竟是少數。據報道:“區在外省打工的農民工有3.2萬人,很大一部分人在長三角、珠三角和沿海等地區企業工作。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這些地區一些出口加工型企業陷入困境,造成農民工陸續返鄉。區各級勞動部門通過各鎮辦就業服務機構,對本轄區內返鄉農民工進行了調查、摸底和登記,摸清其掌握職業技能、求職、培訓等意向,建立動態臺賬,為農民工返鄉做好就業服務。截至目前,全區登記的452名返鄉農民工中,已有375人實現了就業。”從以上資訊看,返鄉的農民工畢竟是少數。另外,根據我們電話對沙河鎮在杭州打工的一些農民工的調查,他們在那裡依然有活幹,春節也不回來。這些情況充分說明,目前,“留守兒童”問題在相當範圍內還是存在的。

第二、黨中央、國務院已經採取了很多措施來拉動內需,促使經濟增長。隨著各項措施的不斷落實,我國經濟發展放緩的勢頭一定會扭轉,一批新的企業、工廠將會壯大或誕生,農民工就業的形勢將會越來越好,打工的新高潮在不久的將來會繼續出現。因為城鄉二元結構的改革非短期內能夠奏效,所以“留守兒童”現象將會繼續在很大範圍內長期存在,他們的“學有所教”問題在今後一段時期內依然嚴峻。

綜上所述,“留守兒童”的“學有所教”問題依然值得關注。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範文留守兒童調研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由於各種原因,農村外出打工的人也越來越多,致使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就越來越多。我們通過對貴州省安順市幾個村的留守兒童進行抽樣調查和分析,提出我們的建議。

關鍵: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

國家近年來對農村留守兒童越來越關心,為了更好的瞭解農村留守兒童的現況,讓留守兒童這個群體進入到人們關注的視線之中,讓他們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幫助。為此,貴州師範學院數學與電腦科學學院xx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安順市平壩縣開展了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調研。

1 調研時間

xx年7月23日——xx年7月25日

2 樣本選取

抽取貴州省安順市平壩縣齊伯鄉的4個村的兒童作為調查物件,共發放問卷120份,有效收回率92%,在調研過程中,以匿名的形式實施調查,並分層隨機抽取50名兒童進行了個別訪談。

齊伯鄉位於平壩縣西北部,東接清鎮市犁倭鄉,南接十鄉,西接樂平鄉,北連織金縣,全鄉總面積80.74平方公里,下轄17個行政村,其中省級一類貧困村十個,二類貧困村3個,全鄉總人口1.8萬人,大概有5千人外出打工。鄉民知識文化相對偏低,經濟發展相對滯後,並且外出打工的情況十分普遍,導致滯留在家的兒童達到大約1200人。

3 調研過程和方法

齊伯鄉地處偏遠(據縣城28公里),山勢起伏較大(南高北低),地勢險要,平壩縣最高和最低的地方都在齊伯鄉。為了全面瞭解齊伯鄉留守兒童的現況,我們在鄉團委的幫助下對齊伯鄉的齊伯村、下寨村、跑馬村、格支村四個村進行抽樣調研。為了更多的收集資訊,我們採取徒步的方式到達目的地。在調研地點,深入到每戶農家 ,對農村留守兒童採取問卷調查及對兒童和監護人訪談的形式來了解兒童的現狀。

4 調研結果及分析

結合此次調查,現將調查的有關情況統計總體狀況如下:

4.1 生活狀況

瞭解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是讓他們健康成長成才的基本保障。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的留守兒童跟隨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其餘一部分跟其他親戚住在一起,還有極小部分自己單獨住。留守兒童監護人的主要責任是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監督他們的學習,但能給留守童輔導作業和在思想上進行教育的監護人很少。調查結果顯示:只有5%左右的監護人能夠輔導兒童做業和進行思想上的教育,60%的留守兒童會自己做飯,洗衣服,獨立生活,40%的父母會經常打電話回來和孩子通話。

4.2 心理狀況

心理健康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不容易發現但其影響較大。根據我們走訪四個村的留守兒童家庭所調查的情況可以看出以下三個問題:

1、留守兒童年齡幼小就離開父母,沒有父母關愛,儘管有些是爺爺奶奶或親朋監管,但畢竟是與父母親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煩就會感覺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性格內向。在調查中發現,有18%的外出務工父母一個星期左右和孩子聯絡一次,37%的一個月聯絡一次或很少聯絡。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這種長期的父母與孩子分開導致孩子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2、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需要強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好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不求上進。據我們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9%的孩子能夠自覺學習,大多數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學習。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裡感到孤獨,得不到父母的關愛,進而產生心理騷動和抑鬱等問題。心理上的寂寞與生活上的不足,造成孩子封閉自己,害怕與陌生人交流的畸形心理。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45%的留守兒童很少參加集體活動,33%希望在學習上得到老師的關注。

3、留守兒童因為缺乏保護而總覺得別人會欺負他,一點小事就會計較當真,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是敵意。對老師,臨時監護人的管教有比較強的逆反心理。調查顯示,20%的留守兒童和他們的臨時監護人會時常產生矛盾,特別是爺爺奶奶管不了就放任自流。70%的留守兒童表示學習上遇到困難感到無助。少數孩子不理解父母,認為家裡窮,父母沒有能耐,才外出打工,導致一些孩子也想讀幾年的書就出去打工。因此,關注他們是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共同努力的。

4.3學習、教育狀況

在齊伯鄉四個村的調查中,我們發現主要有三個因素導致兒童的學習下降:

1、結果顯示,85%的兒童喜歡學習。但是學習成績55%的都是在中等,在學習中遇到問題只有25%的同學會去問老師,其餘50%希望父母幫他們解決,但是父母不在,這些問題就一直積壓而又的不到解決,就導致了他們成績的下降。

2、留守兒童放學回家,50%的學生會先做完作業,然後在去幹其他的事情。但是其他一半的人分別是去看電視或是找其他朋友玩。據我們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9%的孩子能夠自覺學習,大多數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學習。但另外一項調查結果顯示80%的監護人會監督他們學習,而孩子不願意被監督認真的學習,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3、還有關鍵的一點就是大多數監護人的文化程度不高,調查結果中,50%的監護人的文化程度都是國小,只有8%的監護人是高中以上文化。這也導致學生的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的關鍵因素。問題無法得到有效的、及時的解決,成績的下降也就必然了。

5 對關注留守兒童給出我們的建議

留守兒童,由於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配合,只靠學校教育是很困難的,“留守兒童”離開校園後接觸不良社會風氣,又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就給學校教育帶來了很大的難度。根據調查問卷統計得出,我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5.1家庭方面

首先,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應該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家關注。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員,應儘量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長。其次,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子女的聯絡和溝通,儘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第三,還要加強與臨時監護人、學校的聯絡。

5.2學校方面

學校是孩子們的第二家庭,首先,學生的後天性格與能力的好壞有大部門和學校密不可分的關係,學校應該對帶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我們調查結果顯示有33%的留守兒童希望在學習中得到更多的老師關注,這對增加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很重要;其次,學校在教學資源分配上對於留守兒童應該給予更多的分配,建立對“留守兒童”的幫扶制度,設立“留守兒童”檔案,經常性地與他們溝通情感,彌補其缺失的親情,使“留守兒童”在學習之餘得到生活上溫暖。第三、定期開通“親情熱線”電話,使留守兒童家長通過“親情熱線”經常與孩子聯絡交流,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彙報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並瞭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況,加強父母子女間的情感溝通,消除留守學生對親情的心理飢渴。

5.3社會方面

社會是將來孩子們所必需走上的人生舞臺,社會的關注對於留守兒童極為重要,社會關注、支援。會讓他們更快的學會感恩,人學會感恩了方能成為社會需要的人。孩子們對社會一個很好的理解,是他們走入社會的必要過程,提前認識到社會的光明,然後在看到社會的另外一方面,那麼他們會嘗試著去改善社會,使社會充滿光明。留守學生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綜合的社會問題,僅靠學校、教育行政部門難以解決,需要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統一認識,積極配合,協同努力,形成對留守學生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重要作用,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學、扶貧助困、法制宣傳、預防犯罪、權益保護等領域紮紮實實開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留守學生教育管理體系。

總之,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對孩子的影響缺一不可。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其實是“三農”問題的衍生物,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我們提出的時代要求。人生就像一張白,是這三個因素給了顏料,但是圖畫的繪製是他自己來完成。我們所能做的是怎樣使得我們給予他們的顏料更加的豐富陽光。

留守兒童健康調研報告留守兒童調研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由於各種原因,年輕的父母把孩子留在家鄉,交給爺爺奶奶代養,使這些孩子成為“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正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由於家庭教育和監護的不到位,他們成長中極易產生價值上的偏離和心理髮展的異常,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並進一步影響到家庭的和諧,社會的穩定。解決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培養問題,不僅關係到未來人口的素質,也關係到社會的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一、 xxxx區留守兒童現狀。

據統計,目前xxxx市xxxx區共有留守兒童347人,分佈在全區的各個國小,以農村的村小尤為突出。針對這一現狀,xxxx年6月區婦聯向湯山城鎮太河國小的68名學生每人贈送了一套校服,及圖書、文具、排球等物品,成立了留守兒童之家。

二、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一)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存在欠缺。留守兒童中有近90%是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由於是隔代撫養,祖輩們只能給予孫輩物質生活上全方位的滿足,而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引導。祖輩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無論是從體力還是智力上都很難承擔起對孫輩的監護和教育的責任。

(二)留守兒童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儘管有90%的外出務工父母經常與孩子聯絡,但有的半年與孩子聯絡一次,有的一年才回家探親一次;有的常年在外,孩子與父母之間相處的時間很少,親子之間缺乏溝通交流的機會。XX年6月,區婦聯籌集到50張面值50元的固定電話卡,免費贈送給湯山城鎮的留守兒童們,讓孩子們在休息日給外出的父母打電話,報平安,溝通親情,增加感情。

(三)留守兒童心理問題開始顯現。留守兒童大多年齡在1–12歲之間,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由於長期與父母分離,當遇到問題時多數會自己解決,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鍛鍊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由於孩子正處在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沒有家長的正確引導,很可能產生不良後果。

(四)留守兒童學習狀況不容樂觀。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期望值過低,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對孩子的學習缺乏約束;另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期望值過高,他們因自己文化少,就希望子女出人頭地,不切實際地向孩子提出只要成績好要什麼給什麼,導致一些留守兒童花錢大手大腳。留守兒童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知識水平偏低,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有效的輔導,而且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

(五)行為失範,甚至出現道德滑坡。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許多留守孩子在家裡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偷盜等行為,有的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

三、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城市化程序是不可扭轉的,留守兒童問題必然會出現,如果不引起學校、家庭、社會各界廣泛地關注,這一代留守兒童勢必影響著國家未來的發展及和諧社會的構建。通過調查,對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提出如下對策與建議:

(一)強化政府及相關部門的責任。一是加快我區的第二、第三產業發展,增加就業崗位,讓農村富餘勞動力就近解決就業問題,從而減少留守兒童數量。二是加強輿論宣傳。特別要加大對《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強化外出務工家長對子女成長的監護責任和教育責任,引導他們正確處理打工緻富與子女教育的關係。

(二)完善學校教育。對於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學校除了知識的傳授外,要更多地瞭解學生的生活和思想狀況,關注他們的成長變化。加強與留守兒童監護人的聯絡,多開展家訪,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健康成長。組織豐富多彩的課餘文化活動,吸引留守兒童參加,讓他們在健康有益的活動中幸福成長。

(三)突出家庭教育。家長要樹立孩子的健康發展需要家長全面關懷的理念,孩子在幼兒時期,父母尤其是母親不應該離開孩子,外出務工要儘量帶孩子隨身就讀或把孩子寄養在有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時,做到在外地期間多聯絡孩子,多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儘可能多地回家與孩子見面,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關愛。

(四)注重社會教育。強化社會關愛,充分發揮婦聯的作用,組織機關幹部、老師和社會愛心人士與留守兒童結對子,開展 “愛心媽媽”、“家教志願者”、“代理家長”等結對幫扶活動,從不同方面給留守兒童精神關愛,彌補家庭親情缺失,讓他們享受“家”的溫暖。

留守兒童問題,是涉及一代農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長、農村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大事。我們深信:在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下,在社會、家庭支援配合下,留守兒童會在不斷優化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中學留守兒童現狀調研報告留守兒童調研報告範文(4) | 返回目錄

隨著農民工紛紛進城務工,產生了一大批父母常年不在身邊、留守家中的學生。我們稱之為“留守學生”。隨著國家對農民工限制的進一步解除,特別是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解決“留守學生”的問題會更顯迫切。結合此次調查,現將"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舊縣中學遭水災後,與太平二中並校遷址到佔地68034平方米的新校區;現有專職教師40人,12個教學班,826名學生。留守學生數274人。

二、存在的問題:

1、教育力量分散。由於青壯年勞動力的外出,造成農村勞動力的相對不足。留在家裡的人員,不得不承擔更加繁重的農業勞動,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照顧留守孩子的行為、生活,特別是學習。少了約束和教育,許多不良行為得不到矯正,時間一長形成惡習。

2、隔代教育徘徊於溺愛的誤區。當前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把子女交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看管,或者託付給親戚朋友,更有甚者無人監護,讓他們得到了太多的“自由”。這些老人們只是被動地承擔起家庭保姆的義務,因而重“養”輕“教”、細“養”粗“教”或只“養”不“教”的現象十分嚴重。過分遷就孩子、保護孩子,而忽視了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外出務工的家長給孩子寄回來的主要是財物,缺乏對孩子的精神關愛。

3、教育方法簡單。一部分留守家長有溺愛和偏愛的傾向,把孩子當“小皇帝”、“小公主”看待。出了問題又是簡單粗暴,動輒拳腳,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正常人格教育,或者乾脆放縱與不管。他們中一些人早出晚歸與社會上閒雜人員來往,沾上小偷小摸惡習。痴迷於電子遊戲,光顧不良網咖,整天神智恍惚。在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欠佳。行為習慣好的佔35%,中等佔55%,其中,說謊、打架、好吃懶做、沉迷於遊戲、網路,抽菸、喝酒、拉幫結派、參與盜竊、搶劫現象的佔10%。

4、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脫節。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環節,農村學校因教學設施、師資配備等方面的原因,不可能彌補因家庭教育的缺位而留下的教育真空。“留守學生”的家長很少與老師、學校聯絡,對學校的教育思路、教育環節知之甚少,根本談不上配合學校的教育,學校也無法瞭解學生在家庭中的情況,致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很難銜接起來。學校教育明顯感到力不從心.在調查中發現,80%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70%的留守兒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約70%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能力較強,65%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成績優秀的較少佔10%。

三、學校採取的措施:

1、學校在關愛“留守學生”方面做到“三個一”:一是建立“留守學生”檔案和聯絡卡制度,二是給“留守學生”建立結對幫扶的校內家長,三是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座談會;要求各班在關愛“留守學生”方面做到“三保證”:一保證“留守學生”不輟學,二保證“留守學生”在學習上不滑坡,三保證“留守學生”在校期間沒有嚴重違紀現象;

2、營造關愛“留守學生”氛圍。學校教師以師德教育為出發點,將關愛“留守學生”問題作為師德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在校內班主任、任課老師與學困生建立結對幫扶物件,實行一對一的幫扶。對他們的學習、生活給予關心,全校師生在看似簡單的“問一問”、“拉一拉”中營造了愛的氛圍,“留守學生”的人格,滋潤了他們渴望愛的心靈。

3、組織豐富多彩的關愛活動。對於每個人來說,家是溫暖的,對於“留守學生”來說學校就是他們溫暖的第二家,老師就是他們親人,各班在日常活動中格外照顧“留守學生”,班隊會上“留守學生”更多傾訴的機會,課外輔導時讓“留守學生”位於最前面,組織活動也讓“留守學生”有更多的參與面,實踐活動中細緻地教他們自主生活、自護自救的知識,在元旦前組織開展了“留守學生”與家長互寄愛心賀卡活動。這一切就是讓“留守學生”在遠離父母的日子裡也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4、形成關愛“留守學生”的工作合力。學校在原來的家訪制度基礎上,依據現有情況,實行定期不定期的家訪,與“留守學生”的臨時監護人進行深入的交流與溝通,增進了解,尋求互助,並對農村的老年監護人給予一定的家教指導,幫助他們正確地管教“留守學生”。利用節假日、開學這些時間,爭取與“留守學生”的父母進行直接對話,互通訊息,及時通報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情況,達到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增強“留守學生”學生教育合力。

四、對策與建議

留守學兒教育問題是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這一問題正在凸顯,也正在加劇。因此,我們必須從政策上、管理上總體把握這些問題,才能夠標本兼治,徹底解決留守兒童教育的問題。

1、我們應該重點加強農村中國小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該校缺少學生宿舍和食堂,無法滿足學生住校生活問題,給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帶來了許多困難;“留守學生”寄宿在校外,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快農村地區寄宿制學校建設,要儘量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積極創造條件發展農村寄宿制學校,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的監督、照顧與關愛,減少留守兒童受教育的斷層與真空。

2、從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變家長的外出務工方式和教育溝通方式。如通過家長學校向家長積極宣傳講解有關家教知識,讓家長們明白父母外出務工時,如果沒有可靠監護人,最好留一個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與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則要改變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在溝通內容上,不能只談生活,應該全面瞭解其心理、身體、學習等方面的綜合情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在溝通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絡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這對於孩子的情感發展非常有幫助。另外還要與孩子的班主任、監護人保持經常性的聯絡,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與辦法,做到掙錢與關心子女教育兩不誤,使孩子從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健康成長。

3.農村學校要對這些兒童給予特殊的關愛,並使他們切實感受到班集體溫暖,以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在課程教學中靈活多樣地加強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強化留守兒童自尊、自立、知法、守法的知識技能;開通家長熱線,方便家長及時瞭解這些兒童的問題和與兒童的溝通。利用假期、或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兒童的影響產生合力效應;採取必要的保健制度,及時對生病的留守兒童進行治療,保障其人身安全。

留守學生是當前的一個社會問題,全社會都要關心、關愛留守學生,關注留守學生問題。家庭教育領導機構要充分發揮作用,開展各類健康有益的活動,共同營造孩子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社會要熱心關注齊抓共管;制度保障要進一步到位;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學校條件,為這些學生營造溫馨、舒適的學習、生活環境。學校更應該站在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政治高度,紮實解決好留守學生問題,為社會培養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學校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今後要繼續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學生健康發展的工作思路,對他們要嚴慈相濟,使留守學生享受到同其他學生一樣的教育和關愛,教育留守學生學會自理、自立、自強,自律,鍛鍊他們的意志,培養堅韌、獨立的個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們健康的茁壯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