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留守兒童現狀調研報告大綱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6.04K

隨著我國社會轉型和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在廣大農村,進城務工農民逐漸增多,農村留守兒童數量也越來越多,這些孩子在心理、學習、行為等各方面普遍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大家去關注。為了解全鎮留守兒童的基本生活狀況和麵臨的新問題、新需求,以便為今後有針對性的幫扶奠定工作基礎,高流鎮婦聯於近期對全鎮留守兒童的基本狀況進行了新一輪摸底調研。

留守兒童現狀調研報告大綱

本次調查覆蓋該鎮14個行政村,主要物件為國中及以下、父母雙方或者其中一方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家庭。調研採取發放調查表格、入戶入校實地調查等方式進行。

一、整體情況概述

1、基本情況介紹:

高流鎮總人口61394人,18歲以下(包含18週歲)人口14908人,其中16歲以下人口13821人,男7778人,女6043人;14歲以下12871人,男7217人,女5654人。

全鎮國中以下留守兒童390人,其中14歲以下364人,佔14歲以下兒童總數的2.8%,14—16歲25人,16-18歲1人。幼兒園及學齡前留守兒童67人,佔17.2%;國小273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70%;國中留守兒童50人,佔12.8%。

父母在外務工兩年以上的5人,佔總人數的1.28%;在外務工一年以上的19人,佔4.87%;一年返家一次的176人,佔45.13%;半年返家一次的190人,佔48.72%。

2、平時父母和子女如何溝通:留守兒童家中基本都配有電話或者手機,70%以上的家長能做到每星期給孩子打一個電話,25%以上的家長一個月與孩子聯絡1-2次。留守兒童平時有訴求也會通過監護人給在外務工的父母打電話。

3、留守兒童都有什麼心願:根據年齡的不同,留守兒童的心願側重點也不同,年齡大一些的中國小留守兒童的心願主要是希望能和父母多團聚,希望父母能輔導自己的學習;而年齡偏低的留守兒童心願則集中在希望父母能陪自己玩,以該鎮育才幼兒園的12名留守兒童為例,他們的心願集中在:想和爸爸媽媽一起到動物園玩,想叫爸爸回來買許多玩具,想叫爸爸送自己上學,想爸爸帶自己去旅遊,想爸爸給買好吃的。

4、留守兒童學習、生活、心理狀況:學習方面,成績中等偏上的留守兒童132名,佔33.8%;成績較差的留守兒童有13名,佔3.33%大部分的留守兒童成績中等甚至偏下。生活方面,留守兒童的早餐和晚餐基本全部在家中解決,由於學校較遠,父母不在身邊無人接送,一半以上的留守兒童午餐在學校解決。心理狀況方面,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比較懂事,知道父母在外賺錢辛苦,能認真學習,幫助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自尊心強,性格偏內向;一種是缺乏管束,自由散漫,性格相對偏激,易爆易怒,容易受不良習氣影響。

5、目前開展了哪些關注活動:針對學齡前留守兒童親情缺失、孤單的心理,組織志願者陪他們一起唱歌、跳舞、做遊戲、說故事,幫助留守兒童減少孤僻性格的養成;關注留守兒童身體成長,聯合計生、衛生部門,為留守兒童檢查身體,關注身體健康。

6、目前對留守兒童如何管理:家長、學校、社會三位一體,齊抓共管。在外務工的父母通過電話及回家探親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進行督導,留守兒童在家的監護人具體進行生活照顧;各中國小校、幼兒園大力開展“成長導師、成長夥伴”與“留守學生”結對關愛行動,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學科教師與留守兒童結對幫扶,重點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和心理輔導;各村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由各村婦代會主任牽頭,以組為單位對留守兒童的生活、安全進行關注。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學習教育情況令人堪憂。留守兒童的監護一般是單親監護或者隔代監護,監護人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尤其是隔代監護,爺爺奶奶基本上都沒上過學,大字不識一個,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學校教師雖然和留守兒童結對“成長導師”,但也只限於在校期間,無法兼顧到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部分留守兒童性格內向,遇到困難不願意或者不好意思向老師尋求幫助,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國小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援和知識上的解答。

2、性格行為存在缺陷。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裡找到感情的支援,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的心理行為問題。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內心壓力較大,害怕被別人欺負,尋求保護或自我保護的意識特別強,在自我保護行為上出現過激行為等。任性、壓抑、敏感、不安、膽怯等缺陷性格以及因祖輩的溺愛造成的部分留守兒童我行我素、固執倔強、情緒波動大、愛發脾氣等不良性格,嚴重影響留守兒童以後的健康成長。

3.安全狀況不容忽視。一是飲食衛生安全。由於學校較遠,父母不在身邊無人接送,一半以上的留守兒童午餐在學校解決。由於留守兒童缺乏營養觀念,中午不好好吃飯,喜歡到校外小攤上買些辣條、炸火腿腸等垃圾食品,影響身體健康成長;二是生活衛生習慣存在隱患。由於缺乏有效引導和監管,部分留守兒童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都不好。如不講求個人衛生,飯前不洗手,睡前不刷牙,晚上不洗腳,長期不洗澡等。三是人身安全存在隱患。留守兒童安全意識差,自身在生理上沒有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範意識,容易受到侵害。多數農村留守兒童住家偏僻,步行上學路途較遠,上學路途中缺乏成年人的陪護,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遇到突發性事件缺乏自我保護和應變自救能力,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

三、對策與建議

1、強化家庭教育和家長職責。家庭教育是伴隨人一生的終身教育,其與生俱來的天然性、親子溝通的情感性、潛移默化的滲透性的特點,決定了其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因此,家長要轉變觀念,重視兒童的全面健康發展,並儘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聯絡和溝通。留守兒童出現生存危機和道德失範的問題,家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家長要樹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發展需要家長的精心呵護和全面關懷的理念。有條件的父母,應該把孩子接到身邊,讓其在打工地接受義務教育,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條件。一時無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要認真從孩子成長需求的角度出發,尋找和確立孩子的監護人,細緻地落實孩子的被監護權。同時要加強與孩子聯絡,創造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與孩子溝通,對孩子的道德發展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關注。

2、完善學校教育。學校要對留守兒童登記備案,分類區別對待,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學校老師要經常與家長(監護人)聯絡,瞭解孩子在家的情況,以便及時幫助留守學生,並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餘生活,多與他們溝通交流,慰籍他們殘缺的感情。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尤其是對生活在特殊狀態下的留守兒童,更要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強化留守兒童自尊、自立,幫助他們知法、守法。“成長導師”要多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及時對兒童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為留守兒童排憂解難,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3、整合社會力量。一是要大力發展地方經濟和農村經濟,通過實現農民增收減少農民工外出務工;二是降低學齡兒童異地接受教育的門檻,讓留守兒童能有機會跟父母一起生活;三是優化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嚴厲打擊破壞兒童成長環境的違法行為,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大眾媒體,引導留守兒童正確辨別是非,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四是強化家長、學校、社會之間的監管網路,加強聯絡和配合,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的監督、照顧與關愛。

4、媒體正確報道現狀。留守兒童群體在得到社會關注的同時有被標籤化的趨勢,留守兒童及其家庭陷入心理壓力和不利的輿論氛圍中。社會輿論和媒體報道中對留守兒童負面事件和極端案例的宣傳使得留守兒童群體被打上了“問題兒童”的標籤——“愛打架”、“小偷小摸”、“缺少家教”等負面印象正在主導社會對留守兒童的認識,並對留守兒童形成了沉重的心理壓力。80%的留守兒童表示不喜歡“留守兒童”這個稱呼,所有的外出務工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稱為“留守兒童”,認為這一稱呼帶有一定的貶義和歧視。調查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之後變得成熟懂事,他們在生活中自立自強,能夠體諒家庭生計的艱難和父母外出務工的艱辛。留守兒童群體的標籤化趨勢易使社會大眾對留守兒童形成誤解和偏見,不利於正確社會認知的形成。希望新聞媒體對留守兒童問題的宣傳要客觀適度,不要片面強調留守兒童的負面報道,以倡導積極正確的社會輿論,喚起社會對留守兒童的客觀認識與理解,從而推動留守兒童關愛行動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