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專題 > 熱點專題

國小語文課題研究報告(精選3篇)

欄目: 熱點專題 / 釋出於: / 人氣:2.49W

國小語文課題研究報告 篇1

課題研究的背景

國小語文課題研究報告(精選3篇)

傳統課堂教學中主要由老師向學生傳授知識,教師在教學中永遠居於主導和中心地位,作為教育物件的學生的任務是接受知識,形成認知結構。《新課程標準》指出: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讓學生在生動現實的情境中體驗和理解知識。那麼為學生提供活動的機會,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是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重要保證國小語文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精選3篇國小語文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精選3篇。如今,學生的知識構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藉助教師和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建構獲得的。而教師在教學中過於注重教學的情境化,好像脫離了情境就不是新課程的課堂,於是逢課必是從情境引入,不考慮創設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本末倒置,導致情境創設不能科學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不能引導學生體驗學習過程,甚至干擾和弱化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以及學生思維的發展。

因此,本課題的實驗研究,旨在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供全面清晰的有關資訊;引導學生在教師所創設的各種各樣有效的教學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動機,引發學生在學習中的認知衝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使我們的教學活動對學生始終有一種吸引力。從而服務於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益。

課題研究的意義

福建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余文森教授在他主編的《課堂教學》一書中提到:德國一位學者有過一個精闢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也難以下嚥。但當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在享用佳餚時,就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於知識,猶如湯之於鹽。鹽溶於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溶於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作為新課標所倡導的教學理念之一創設情境,給國小課堂帶了積極的影響。情境作為課堂知識的載體,本身就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然而對情境的創設不乏有教師對它非理性的熱捧。我們要正確認識情境創設對教學內容、學生髮展等帶來的影響,合理創設有效的情境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服務。

面對豐富的.新課程資源,更有效地創設教學情境,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從而搭建知識橋樑,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漸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進一步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

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是一個學習者主動探受刺激、積極參與意義建構和積極思維的過程。這種教育思想體現了對學習主體學生的尊重,使教學活動成為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的過程。教師要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建構適當的問題情境,注重現有教學內容的調整,使學生在認知上產生衝突,從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有效教育理論

有效教育理論認為,教育要注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合理有效地使用教育資源,創設輕鬆和諧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國小語文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精選3篇工作報告

輕鬆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助於師生之間的互動和開發,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科學性和創造性的發展。

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創新之處。

研究目標: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有利於實現豐富學生感知、啟迪學生探究、引導學生聯想和想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生活經驗、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分析、歸納、總結大量的案例,明確不同的教學情境根據其目的的不同,其有效標準也是不同的。找尋影響課堂情境創設有效性的因素,探究達成有效教學的策略,促使教師能更理性地思考課堂情境創設對教學內容起到的積極推進作用,激發每個學生潛在的智慧,充分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

國小語文課題研究報告 篇2

一、課題提出

20xx年國家教育部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試用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中首次將語文綜合性學習列入語文課程目標。“綜合性學習”作為語文課程的一種嶄新的課型正式進入教材,進入課堂。這是出於基礎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實現教育“三個面向”、提高國民素質和促進學生、教師和學校發展的現實提出來的。鑑於此,各版本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國小語文教科書都安排了綜合性學習教學內容。然而,經過調查發現,大多數學校教師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處於盲目和隨意狀態,存在著“不知怎樣教”等問題和困惑。調查顯示:條件好的、基礎好的學校比較認真地進行綜合性學習的教學和研究。而大多數的學校有的根本就沒有進行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有的把綜合性學習當作課文來教,有的當作單元練習題來教,還有的把綜合性學習當作綜合實踐活動來教等。當然,各版本課標實驗教科書中設計的綜合性學習也存在著內容和形式的單一,對不同地區和學校缺乏廣泛的適應性等問題。因此,迫切需要我們研究解決:如何正確認識“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本質特徵,如何實施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如何設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適應性強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內容;如何制定教學方法,構建教學基本模式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對於深入推進新課程改革,真正落實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無疑十分重要的。

目前在世界各國基礎教育改革中,綜合性學習都處於初步研究階段,如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非常重視對其的研究,並建立了相關的理論和實踐策略。在借鑑國外綜合性學習經驗的基礎上,我國語文綜合性學習注意了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的綜合和課內外結合,目前還處於探索階段,是一個嶄新的領域,尚無成熟的經驗。因此,本課題研究不但能豐富和填補課標實驗教科書的內容和空白,還對構建其基本理論框架和實踐模式,具有重要的價值。我們具此提出了本課題研究,於20xx年2月被中國教育學會國小語文教學研究會列入教育科研專案課題,並正式獲准立項研究。我們在重慶市萬州區、涪陵區、渝中區、北碚區、綦江縣、榮昌縣、銅梁縣、璧山縣、梁平縣、彭水縣、人民國小、巴蜀國小、鴛鴦國小等20個區縣71所學校進行了課題研究,約10多萬學生參加了實驗研究。

二、課題的界定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一種全新的課程組織形式,它超越了傳統單一學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組織的原則,將現代社會的綜合性課題和學生關心的問題統整起來,通過學生主題的、創造性的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機地將語文知識與生活經驗、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和諧發展。它與識字寫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共同組成語文課程新的目標體系。

三、研究內容

本課題從國小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設計與實施的實際情況出發,以國家《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初步構建國小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理論基本框架,努力探索國小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規律;力圖設計出符合《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國小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內容;構建國小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基本模式。為在新課程思想理念指導下更好地實施國小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尋求有效途徑。

主要研究以下內容:

(1)國小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現狀分析。

(2)國小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理論研究。

(3)國小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內容設計。

(4)國小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模式設計。

(5)國小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策略與方法設計。

(6)國小語文綜合性學習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

四、研究思路與方法

1、研究思路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綜合性學習”這一新課程,對廣大一線教師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對其概念的界定,特點的把握,教學的目標,教學的方法等都不甚瞭解,加之裝置、條件有限,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語文課程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學中必然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困惑,如何設計出既符合《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又適應不同地區和學校的國小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目標。為此,本課題研究憑藉大量的國小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現實場景(課堂),通過廣泛而深入的.調查分析——國小語文綜合性學習課程實施中問題及原因,分析研究不同地區學校國小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實際情況,開展有針對性地研究。

研究的基本思路是:設計課題研究目標——進行現狀調查與分析——研究、總結國小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理論與規律——進行國小語文綜合性學習設計——構建國小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基本模式——總結、交流推廣研究成果。

2、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採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獻法、調查法、個案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教育實驗法等。

五、研究成果

(一)語文綜合性學習理論研究成果

1、對“語文綜合性學習”進行了界定

實驗研究過程中,我們對“什麼是語文綜合性學習?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什麼區別?”進行了思想理論上的討論和研究,學習研究專家學者的種種理論觀點,同時也提出了我們的理論觀點。

王文彥、蔡明認為: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絡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學習形態。(1)

陸志平認為: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種綜合性、生活化、經驗性、個性化的課程,並認為這種學習方式有三種:觀察—表達、問題—解決、活動—探究。(2)

鄭國民認為:“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種立足於語文課程之上,通過學生自主地開展語文實踐活動以促進其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的學習方式。”(3)

朱紹禹認為它是與“識字與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相併列的“全新的一種課程形態,集中而鮮明的體現了語文課程的新理念和主張。”

劉淼認為“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為依託,以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學生生活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絡為主線,以問題為中心,以活動為主要形式,藉助中心學習的內容和綜合性學習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髮展語文素養的一種課程組織形態”(5)

巢宗祺認為“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基本目標應當指向語文,首先要保證在語文的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取得比較確定的成效。”(6)

靳彤認為“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中一種相對獨立的教學形態。它以語文課程的內容整合為基點,強調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整合,強調語文學習與生活的整合,強調語文學習與實踐的整合,強調多種學習方式的整合,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7)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

我們認為: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一種全新的課程組織形態。它超越了傳統單一學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組織的原則,將現代社會的綜合性課題和學生關心的問題以單元的形式統整起來,通過學生主體的、創造性的問題解決學習過程,有機與校外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知情意行和諧發展。它與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組成語文課程新的目標體系。

故有研究認為:綜合課程“其綜合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某一學科為中心,讓另一學科去配合;一種是找出幾個共同的主題,每個學科都選教與主題有關的內容。”(8)語文綜合性學習顯然與前一種方式相符合。

2、提出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五個主要特徵

語文綜合性學習重在學科內外的聯絡、重在學習過程,注重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整合知識與能力,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感受能力、綜合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搜尋資訊能力、組織策劃能力、互助合作和團隊精神等等。它的主要特徵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綜合性。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語文綜合性學習首先要立足於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將理解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和發展思維貫穿於活動的全過程。活動內容和形式的設計,應凸現聽、說、讀、寫的實踐;其次是體現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以語文課程為基點,有機整合數學、科學、品德、藝術等課程,突破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實現語文知識的多元化,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自主性。“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

國小語文課題研究報告 篇3

“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實踐研究——多種課型語文教學的有效策略”《語文課程標準(20xx版)》對語文課程的性質做了明確的界定:“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課程的獨當之任,而以閱讀教學為主要載體的語文教學,並沒有很好地落實語文課程的核心任務。為此,國小語文一、

二、四年級教師和青青子衿專業社群的教師,圍繞“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實踐研究——多種課型語文教學的有效策略”進行了小課題的研究,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年來,我們按照計劃有步驟地對“詩歌散文”、“童話神話”、“寫人敘事”、“寫景狀物”四類課文進行了策略研究,取得了一些進展。同時,也發現緊緊建立在課型的角度研究語言文字的運用,存在著侷限性和片面性。為此,我們將原計劃一年完成的小課題研究,延長至兩年,以便更好地落實課標精神,把握教學規律。

一、前期小課題研究的成果

1.研究特點,發現規律。明確了“低中年級詩歌散文類課文”和“童話神話類課文”語言表達的特點,明確了學習這兩類課文語言文字運用的一般規律。

2.初讀課文,感受語言。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根據文字的內容、語言特點,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課文的美,語言的美。配樂朗誦、範讀、賞讀都是常用的方法。先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後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最後談感受、想法。除了安排大量的形式多樣的讀以外,還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具體有效的朗讀指導,加深學生感受。

3.理解課文,品味詞語。語文學習應該是先有語言文字再有思想內容,再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進行深層次理解,這時要善於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4.深入文字,品味語言。文章有些詞語抽象概括了具體的事物,如果僅僅停留在對字面的分析上,學生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指導學生閱讀,可以有選擇的做具體的深入文字,對語言進行品析、演繹。

5.積累語言,學習運用。學生的語言發展是有規律的,要經歷識字、理解、積累運用的過程。在語言訓練的過程中,不能孤立的進行,應把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有機的結合起來,進行有效地整合,使語言訓練的內容相互聯絡,訓練要求逐步提高,形成渾然一體的教學過程。

二、目前課堂教學的問題

1.課程意識的缺失。閱讀教學處於封閉狀態,與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教學板塊嚴重隔離,偶爾看到讀寫結合,也是停留在表層。

2.目標意識的淡化。教師將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領

悟方面,課程總目標、學段目標與教學目標之間缺乏整合與聯絡。

3.單元意識的缺乏。教師處理教材簡單化,閱讀教學的模式基本上都是以“篇”為單位的,每篇課文的教學都是各自為政,沒有站在單元主題的視野下來確定每篇課文教學的側重點。

4.課內外結合的簡單化。許多教師在處理課內外結合的時候視野不夠開闊,課內外閱讀界限過於明確,多側重於內容的拓展,學生課外閱讀實踐不能向深層次發展。

三、深入研究的理論支撐

1.課程意識,指對課程的敏感程度,它蘊涵著對課程理論的自我建構意識、課程資源的開發意識等幾方面。處於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其課程意識的強弱程度直接影響著教改的成敗及教學質量的高低。課程意識意味著“教師即課程”,教師是課程的動態構建者、課程的生成者。課程意識影響著教師的教育理念。作為教育領域的一種意識形態的“課程哲學”,是教師教育理念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目標意識,指人在言語行為及其過程中,有意識地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標準。教學目標決定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模式等教學的各個方面。它既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歸宿,或者說,它是教學的靈魂,支撐著教學的全過程,決定教與學的方向。顧泠沅教授指出:“現代教學研究中,教學目標占據的地位日益重要,幾乎成了全部教學活動的依據。”錢夢龍先生也曾說過:“目標的提出,是教學活動的起點,目標明確集中,學生達成度高,是有效教學的重要標誌。”教師只有明確教學目標在教學中的決定作用,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標,過程實施目標,促使課堂教學有效展開。

3.綜合能力,指對人能夠同時對知識網路,語言表達,身體協調自由靈活操控的能力。所謂綜合能力,指觀察能力、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所謂創造性思維能力,就是以上五種能力形成的綜合能力。

四、課題研究的'途徑和策略

1.常規教研課題化

主題: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策略研究

共進行了三個年級的12次主題式常規教研活動。

(1)專題講座:

一年:《今天,我們怎麼教語文》

二年:《讓二年級語文教學承上啟下》

四年:《閱讀教學走向何方》

(2)課例觀摩研討:

一年《畫家鄉》

二年《醜小鴨》

四年《觸控春天》

(3)各年級“我的一招”徵集及經驗介紹

(4)期末複習指導

一年級教研:《期末命題說明,凸顯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

二年級教研:《期末命題說明,凸顯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

四年級教研:《期末命題說明,凸顯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

2.區域集體備課課題化

一年級:(1)主題:《探索識字規律發展兒童語言》

(2)主題:《抓好詞語教學發展兒童語言》

(3)主題:《有效朗讀指導發展兒童語言》

二年級:(1)主題:《閱讀教學訓練的常態模式》

(2)主題:《教課文?還是教語文?》

(3)主題:《通過句子訓練提高運能能力》

四年級:(1)主題:《積累運用教學的一般流程》

(2)主題:《各種段落教學的遷移運用》

(3)主題:《學生如何學習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3.社群活動課題化

五、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1.明確了“中高年級敘事寫人類課文”的一般教學規律,即“揭題質疑,感受特點”、“初讀感知,交流體會”、“詞語牽動,引入深思”、“二次質疑,發現矛盾”、“深入讀書,學習語言”。

2.總結了“低年級閱讀教學”學習語言運用的規律。

(1)內容上,“抓字詞”牽動理解推敲,“抓重點”生成畫面情感,“抓空白”促進想象思維,“抓語段”掌握積累表達。

(2)策略上,落實以讀帶講,體現讀與看相結合,讀與思相結合,讀與說相結合,讀與演相結合,讀與畫相結合,讀與寫相結合。

3.創編了100篇“童話式教學反思”,形成課堂教學知識點的提煉和課外閱讀的補充。

4.整理了國小1—5年級,閱讀教學教學設計、教學課件、作業設計。

六、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思考

1.如何發揮母語教育的優勢。

教學中,教師常常機械落實教學目標,主觀臆斷學生的需要,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就不斷訓練,忽視學生的已有經驗及生活常識,忽視學生的感悟、體驗等學習能力。

2.如何提高學生的思維理解。

思維是學習的最高境界。目前的語文教學,教師落實知識用力多,對於字音的辨析、詞語的理解、句式的表達訓練得多,而對於訓練學生如何提問,如何發現,如何思考,如何概括訓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