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時代楷模毛相林先進事蹟感想2023(精選28篇)

欄目: 心得體會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2.14W

時代楷模毛相林先進事蹟感想2023 篇1

1997年,38歲的下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毛相林,作出驚人決定——修公路。

時代楷模毛相林先進事蹟感想2023(精選28篇)

下莊村位於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被四面千米高山絕壁合圍,猶如坐在一口井中,修路難如登天。

當時唯一的出村路,是一條“108道拐”的古道,去縣城一來一回至少4天。住在“井底”的近400名下莊村民,近一半人一輩子沒走出過大山。貧窮閉塞成為下莊人難以擺脫的宿命。

“咱不能一直當窮漢,就算再難,我也要帶頭衝一衝。”毛相林在村民大會上給大家鼓勁:“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這輩人修不出路來,下輩人接著修,摳也要摳出一條路來。”

那年冬天,改變下莊人命運的這條路開工了。全村青壯年帶著工具和乾糧上山,吃住在山洞,睡覺就在腰間拴根繩子,另一頭在老樹根上打個結,以防夜裡翻身掉下懸崖。為了早日修通公路,毛相林在山上住了3個月沒回家。

修路遠比想象的難。四周陡峭巖壁,很難找到落腳之地,膽子大的腰繫長繩站在籮筐裡,吊在幾百米高的懸崖邊鑽炮眼,先炸出一小塊立足之地,再用鋤頭、鋼釺和大錘,一塊一塊把石頭鑿下來。

村民楊亨雙回憶,有一次鑽炮眼,他站在懸崖邊,腿抖得凶,頭頂還不時掉碎石。就在那時,毛相林說,你們都別動,我先下去探探底,一個人繫上繩子下去了。工地上,遇到危險情況,毛相林總是第一個上,最重的活總是他帶頭幹。

時代楷模毛相林先進事蹟感想2023 篇2

毛相林,男,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村委會主任。原下莊村四周高山絕壁世世代代幾乎與世隔絕。曾獲“感動重慶十大人物”“重慶市優秀共產黨員”“重慶市扶貧開發工作20__年度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不忘初心,帶領村民“劈山開路”。1997年冬,擔任老下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的毛相林帶領村民在“魚兒溪”畔正式動工修路——他和村民們腰繫長繩,趴在籮筐裡,吊在幾百米的懸崖上打炮眼,在懸崖峭壁上放炮,炸開一處處缺口,炸出“立足之地”,穩步向前推進,整整用了7年時間,在懸崖絕壁上摳出了一條8公里長的“天路”,修通了人們盼望已久與外面世界溝通的連線路、出行路。

勇擔使命,帶領村民脫貧致富。20__年1月,兩合村合併到下莊村,村民委員會換屆時,毛相林被村民高票當選為村主任。從村支書到村主任,毛相林的工作角色發生了變化,但他不辜負組織和群眾信任的初心始終未變。下莊的有形的、出行的路摳通了。但人民群眾要實現全面小康目標,下莊還要再修通一條致富路。毛相林積極動員有富餘勞動力的家庭外出打工。十年來,先後有百餘村民外出打工,全村每年勞務收入200餘萬元。毛相林又動員村民種植紐荷爾,為把關技術,他挨家挨戶地檢查驗收,手把手地教村民打窩種樹。20__年通過貧困村脫貧攻堅驗收。下莊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化寫在村民臉上,甜在村民心裡,也映照著毛相林花白的頭髮,更激發著他更深的思考。他以20年的執著堅守求證出自己的人生最大值——“成為一名群眾身邊的好乾部。”

參加工作20多年來,毛相林帶領村民在絕壁上鑿出一條出山公路,在貧瘠的土地上帶領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作為基層黨員幹部,我們要向毛相林同志學習,充分發揮黨員幹部先鋒模範作用,紮紮實實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貢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時代楷模毛相林先進事蹟感想2023 篇3

近日,中宣部授予毛相林“時代楷模”稱號,他的感人事蹟在當地引起熱烈反響。

“20多年前,毛相林帶領著下莊人一錘一鑿,鑿通出山路,現在又帶領村民邁向致富路。這種無私奉獻的為民情懷、愚公移山的堅韌精神,值得我們年輕幹部學習。我們要為人民群眾做實事,在奉獻中實現自我價值。”重慶市巫山縣下莊村駐村幹部周勇說。

“學習了毛相林同志的事蹟,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深深地被打動。”重慶市南川區廟壩村第一書記宋建峰說,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從毛相林身上學到很多。在關鍵時刻,一定咬緊牙關,衝鋒在前,向黨和人民交上滿意的答卷。

重慶市巴南區聖燈山村扶貧幹部謝志耕說,下莊人脫貧摘帽,毛相林這個帶頭人起了重要作用。他要以毛相林為榜樣,時時處處為群眾著想,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重慶市綦江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優撫科科長謝邦金說:“毛相林是當代黨員的優秀代表,我們要認真學習他不等不靠、艱苦奮鬥的精神,引導退役軍人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

重慶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方旭表示,激發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至關重要,毛相林等下莊人不等不靠、艱苦奮鬥,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西南政法大學哲學系本科生崔冬贇表示,青年大學生要學習毛相林的奮鬥精神,立志到基層去,將青春的“小我”融入到社會的“大我”中去,讓青春之花在廣闊天地綻放。

時代楷模毛相林先進事蹟感想2023 篇4

一段簡介,書寫了一段一名共產黨人不凡的人生,展現了一名老黨員堅持為人民的幸福不懈奮鬥的光輝歷程。是為民的奮鬥,讓毛相林瘦小的身軀頂天立地起來,是為民的奮鬥,讓毛相林內心的精神光輝偉大起來,是為民的奮鬥,讓毛相林成為廣大黨員幹部心中學習的榜樣。

要學習他,樹牢為民情懷。1997年,毛相林帶領村民,以最原始的方式,在空中蕩,壁上爬,用鋼釺撬,用雷管炸,用兩腳蹬,歷時7年,用血肉之軀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長8公里的“天路”。

要學習他,為民勇敢奮鬥。有了這條路,下莊與竹賢場鎮的距離由過去的一天縮短為1小時車程。隨著與外界交流的逐漸頻繁,下莊人發現,鄰近的村莊早已依託產業,步入發展快車道,把下莊村遠遠甩在了身後。

出山公路修通後,他又帶領村民披荊斬棘、攻堅克難,歷經13年時間探索培育出“三色”經濟,並於20__年在全縣率先實現整村脫貧。

要學習他,甘於講求奉獻。多年的奮鬥,在毛相林的帶領下,形成了以奮鬥為核心的下莊精神,他說,他退休後還要把下莊精神傳承下去,讓來到下莊的人們懂得珍惜黨和國家的好政策,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建設和諧富足的美麗鄉村。有了老支書帶頭示範,村民們積極性高漲。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初,縣裡也決定投入資金,幫助下莊村民實施民宿改造計劃。目前,下莊村已改造19棟34戶民宿,二期72棟88戶民宿改造也已納入規劃,很快將啟動建設。

時代楷模毛相林先進事蹟感想2023 篇5

路修通了,村民外出方便多了,當天就能往返縣城。不少村民開始外出務工,賺錢補貼家用。

不過,村裡沒有產業,只能自給自足,村民依然貧困。“修好路,還要發展產業,開啟財路!”毛相林又一次站出來,帶領村民繼續“折騰”。

20__年,毛相林看到其他村發展蠶桑賺了錢,便號召村民種桑樹養蠶。沒想到,100多畝桑樹欣欣向榮,30多張蠶子卻死氣沉沉。原來,下莊村海拔高、氣溫低,不適合養蠶。

“毛矮子蠻幹,就知道瞎搞!”失敗後,村民們意見很大。毛相林也很失落,在村民大會作檢討。

“老毛心還是好的嘛,只是急了點。哪個能一次就搞成功的?共產黨員還怕這個?”會上,老黨員楊元玖鼓勵毛相林,也平息了大夥的議論。

山裡人,脾氣倔。失敗反而激發了毛相林的韌勁:“失敗了不要緊,繼續幹!”

第二年,毛相林在縣城吃到一種西瓜,覺得特別香甜。他又動心了,想種植西瓜。不過,這次他精明瞭,先請教農技人員,自己試種兩分地。

可喜的是,種西瓜,毛相林成功了。他把西瓜分給村民們吃,還賣到縣城,賺了一筆錢。在毛相林帶動下,下莊村終於有了第一個像樣的產業。今年,村裡西瓜種植面積達200畝。

村民們信心大增,毛相林乘勢而上。20__年,他邀請市縣農業專家深入考察分析,確定發展柑橘、桃、西瓜三大產業。

在毛相林帶領下,下莊村終於打通了脫貧致富路——650畝柑橘套種西瓜、南瓜,150畝桃園套種西瓜。村民劉恆保種了10畝柑橘,去年初掛果就收入2萬多元。“光靠遊客開著小車來採摘,就賣完了,都不用出門嘞。”劉恆保說,明年柑橘進入盛產期,收入還將翻番。

時代楷模毛相林先進事蹟感想2023 篇6

7月20日,羅霄山深處,黃桃林層層疊疊、碩果壓枝。炎陵縣中村瑤族鄉平樂村貧困村民朱聖洪開始採摘黃桃。靠著400餘棵黃桃,他家已連續4年年收入10萬元左右,順利脫貧,奔向小康。

“搭幫黃書記,是他改變了我的命運。”朱聖洪說的“黃書記”,是炎陵縣委原書記黃詩燕。

黃詩燕任炎陵縣委書記期間,曾3次到朱聖洪家,動員他種桃奔小康。

“大黃抓小黃,抓出金黃黃。”如今,炎陵縣共種植“黃金果”8.9萬畝,全縣近60%的貧困群眾靠種黃桃實現穩定脫貧。

脫貧攻堅勝利就在眼前,而“大黃”卻看不到了。去年11月29日,開完全縣扶貧排程會,黃詩燕突發心臟病,不幸殉職,生命定格在56歲。省委追授他為“湖南省優秀共產黨員”。

“小黃”豐收在手,人們更加思念“大黃”。

一山黃桃出海去

20__年6月25日,炎陵縣迎來第30任縣委書記黃詩燕。

擺在他眼前的問題十分棘手:老、少、邊、窮縣,全縣貧困發生率達19.5%,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脫貧功成,務必在我。”黃詩燕立下誓言,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山多地少,出路在哪?黃詩燕果斷提出,靠山吃山,建設“一帶八基地”,即生態休閒農業風光帶以及特色水果、無公害蔬菜、炎陵白鵝、茶葉、油茶、筍竹林、藥材、花卉苗木基地。

上世紀80年代,炎陵縣從上海引種黃桃,一直不溫不火。學過農學專業的黃詩燕發現,炎陵適合黃桃生長,種植黃桃是當地脫貧致富的突破口,但需要政府大力扶持。

“他對黃桃的瞭解超過了三分之二的果農。”炎陵縣黃桃協會會長鄧運成回憶,從20__年開始,黃詩燕主導成立黃桃產業辦、黃桃產業協會,將當地黃桃統一定名為“炎陵黃桃”,並請來專家指導黃桃種植、銷售,提升品質,打響品牌。

黃桃產量逐年遞增,銷售一度告急。黃詩燕不僅引入“網際網路+扶貧”電商銷售模式,還主張舉辦黃桃大會,主動站臺賣黃桃。有人提醒,縣委書記公開為產品代言怕引來非議。他坦然說:“為老百姓脫貧站臺,我怕什麼!”

20__年,為讓炎陵黃桃走得更遠,黃詩燕發動徵集廣告語。一天,他在洗衣時靈機一動,想到“炎陵黃桃,桃醉天下”。隨後,這句話成為推廣炎陵黃桃的“金句”。

8年育“桃”,終成品牌。“炎陵黃桃”先後獲評中國優質黃桃之鄉、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湖南省十大農業品牌,出口新加坡、阿聯酋以及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

一片好景富老區

脫貧,單靠一個黃桃肯定不夠。

黃詩燕認為,除了綠色農業,還要發展文化旅遊和生態工業,不斷增強“造血功能”。

黃詩燕帶領縣委班子廣泛調研,在20__年提出“守望兩座山”(守住綠水青山、望著金山銀山),充分利用炎陵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建設生態旅遊強縣。

目前,炎陵已形成北有紅軍標語博物館、西有炎帝陵、東有神農谷、南有一批紅色革命舊址的旅遊格局。今年1月,炎帝陵景區躋身國家5A級旅遊景區。

為了發展產業,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安心就業,黃詩燕帶領黨員幹部,相繼引進歐科藝、國聲聲學等規模以上企業99家,形成新材料、電子資訊和智慧家電、紡織服飾、新能源電動車等4大產業。在全省省級以上產業園區綜合評價中,炎陵縣工業集中區排名第20位,邁入全省園區第一方陣。

文旅富民、工業強縣,炎陵縣域經濟持續跨越發展。20__年,該縣實現GDP75.2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882元,成功脫貧摘帽。

一腔赤誠為百姓

“為了讓我們住得安心,黃書記給每家配了60平方米菜地。”7月18日,在炎陵縣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菜地上,貧困戶張連軍邊摘辣椒邊感慨。

20__年摸底發現,炎陵縣有1.49萬戶村民的住房存在安全隱患,全部解決需投入6億元,而炎陵當年財政收入僅7億元。黃詩燕態度堅決:“砸鍋賣鐵,也要讓百姓住上新房!”

為了籌資,他帶頭省錢:老舊的縣委大院不裝修,掉漆的辦公桌不更換;整合縣裡各項涉農資金,握指成拳。

難關終於闖過。全縣1250戶貧困戶易地搬遷住進新房,2543戶貧困戶實現安居,6122戶土坯房得到改造。

副縣長盤曉文記得,在設計易地扶貧搬遷住房時,黃詩燕提出,要給貧苦戶一塊菜地,一個小雜屋。以後生活好了,房子還會加層,要按兩層樓打地基,留樓梯。“去年政策才放開,可以為群眾留一些基本生活配套。炎陵的易地搬遷房如果不是黃書記堅持,老百姓就沒這麼方便了。”盤曉文說。

20__年,鄰省一個市實現脫貧。有人認為,炎陵縣當年也可爭取脫貧摘帽。黃詩燕否決了這一方案,他說:“為了摘帽而摘帽,不能保證脫貧質量,無法向群眾交代,無法向中央交代,無法向歷史交代。”

後來,一些地方出現數字脫貧、形象脫貧等急功冒進現象,引起上級重視,開展專項整治。回想黃詩燕當時說的話,大家佩服他頭腦清醒,是真正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時代楷模毛相林先進事蹟感想2023 篇7

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艘制式遠洋醫院船,20xx年12月入列,舷號866。船長178米、寬24米、高35.5米,共有8層甲板,排水量14300噸。

“和平方舟”醫院船設有傷病員換乘、檢傷分類、門診、住院、後送撤離五大醫療區,總面積4000平方米。醫院船戰時負責海上傷病員醫療救護,平時為我駐島礁居民和部隊官兵巡診,執行國際人道主義醫療服務、重大災難應急救援和對外軍事醫學交流與合作等任務,被譽為海上“生命之舟”。

在到訪國民眾心中,遠遠駛來的中國“大白船”是“希望之船”,也是“健康之船”。

“長大了,我想到中國跳一支芭蕾舞,來感謝你們!”6歲的斐濟小女孩戴安娜在和平方舟接受了2個小時的全麻手術後,手足畸形得到成功矯治。

“感謝和平方舟,這是中國送來的福祉!”戴安娜的母親熱淚盈眶,連聲道謝。

為戴安娜實施手術的醫護人員來自海軍軍醫大學,這次任務是該校轉隸海軍後,首次成建制抽組人員組建海上醫院。為了儘可能惠及更多民眾,120名醫護人員白天診療、晚上加班、接力奮戰。

為多米尼克患者帕特里克實施其國內首例全麻下輸尿管鏡檢+鈥鐳射碎石手術,他的腰腹部不再劇烈疼痛;為多明尼加女患者阿布萊烏實施右耳巨大瘢痕疙瘩切除整形修復術,她重拾美麗與自信;為萬那杜患者埃爾沙·凱西實施白內障摘除術,他的世界重現光明;為湯加患者伊卡湯佳實施微創胸腔閉式引流術,他術中沒有痛苦,術後也沒有疤痕……

從南太平洋到加勒比海、從莫爾茲比到瓜亞基爾、從一座座城市到一個個島嶼,中國軍醫用真誠的愛心、周到的服務和精湛的醫術,把中國關愛實實在在送到了外國民眾心坎上。

“這雖然是一張舊的就診卡,但它就像格瑞那達的香料一樣,散發芳香,因為這是中國人民送來的健康大禮。”55歲的威廉是格瑞那達首都聖喬治的一名普通工人,和平方舟時隔三年再次到訪,他特地帶著當年的就診卡登船致謝。

“真沒想到,中國軍醫從天而降!”瓦圖萊萊島酋長拉徒激動地說。在斐濟,和平方舟派出救護直升機,前往距離靠泊的蘇瓦港100公里的瓦圖萊萊島,把來自中國的健康關愛送上小島。

入列20xx年來,“和平方舟”醫院船先後完成“醫療服務萬里海疆行”、7次“和諧使命”醫療服務、20xx年赴菲律賓人道主義救援等20多項重大任務,榮立集體一等功1次、集體二等功2次、集體三等功1次,累計航程24萬多海里,醫療服務國內外民眾23萬餘人次,成為新時代人民海軍的閃亮“名片”。​

和平方舟任務航線圖。何魏巍 製作

時代楷模毛相林先進事蹟感想2023 篇8

他走了,不帶走一片雲彩;

他走了,留下一片赤誠、無限感動。

“盧永根……”追思中,一聲輕喚,讓人淚流滾燙、心潮難平。

有一種信仰,叫赤誠報國;有一種大愛,叫“布衣院士”。

唯物主義者“最後的貢獻”

“黨培養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後的貢獻。”——盧永根

20__年8月12日凌晨,87歲的盧永根院士因病辭世。按照他和家屬意見,不舉行任何遺體告別儀式;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科研和醫學教育事業。

這是他作為院士的“最後一次科普”;這是他作為唯物主義者的“最後的一次貢獻”。

盧永根去世後的第4天,他的老伴、華南農大離休教授徐雪賓將一個信封鄭重交給華南農大原黨委書記李大勝:“這是阿盧的特殊黨費,希望組織能夠接受。”

住院的日子,盧永根夫婦堅持著每天清晨收聽廣播、每晚看《新聞聯播》的習慣。夫人每天為盧永根讀報。

“20__年4月17日,盧永根希望學院把教育基金的管理實施辦法制定好”;

“20__年9月27日,組織支部學習黃大年的先進事蹟”;

“20__年10月20日。盧永根在病房全程觀看了十九大開幕直播,他表示,總書記的報告讓他這位老黨員熱血沸騰,備受鼓舞。”

……

這是盧永根參加所在黨支部組織生活記錄。

黨的十九大召開當天,盧永根身體非常虛弱,躺在床上,插著氧氣管,仍然堅持全程聽完十九大報告,並參與隨後的學習、討論。

“盧永根詮釋了黨性的力量。”華南農大黨委副書記鍾仰進說。

“布衣院士”的“窮”與慷慨

“多幹一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說話響一點。”——盧永根

20__年3月,盧永根以夫妻的名義將畢生積蓄880萬元人民幣捐贈給華南農大,成立教育基金,用於獎勵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及優秀青年教師,資助、邀請農業領域國內外著名科學家來校講座。這是當時華南農大建校以來最大的一筆個人捐款。

20__年,他還說服哥哥,將老家兩間兄弟共有的祖屋,以他們父母的名義捐給了廣州花都區羅洞村的國小。

在盧永根夫婦慷慨捐贈的背後,是無法想象的節儉。

退休後,夫妻倆出行坐公交,吃飯在食堂。平日裡,人們總能見到這位老校長、老院士端著一個半舊飯盒,靜靜地與學生們一起排隊打飯。

院士家中的擺設,還停留在20世紀80年代:破舊的木沙發、老式電視;鐵架子床鏽跡斑斑,掛帳子用的竹竿,一頭綁著繩子,一頭用釘子固定在牆上;幾張還在使用的椅子,用鐵絲綁了又綁……

華南農大農學院原黨委書記張展基一直記得,一次,他打著雨傘走出校門,突然看到盧永根校長一手拎著包、一手提著皮鞋冒雨往學校裡跑。後來才知道,盧永根的皮鞋是出國或特殊場合才穿的,那天他在省裡開完會回校,正趕上下雨,他生怕皮鞋沾水弄壞,於是有了拎著鞋赤腳奔跑的一幕。

有一年,農學院給參加運動會的教工發了一套運動服和運動鞋,竟然成為盧永根日常生活的“標配”。那雙運動鞋,他穿到脫膠、掉線,去修鞋攤補了幾回,繼續穿,實在不能再穿了才扔掉。他說:“沒到用光用爛還能用,物要盡其用。”

“公家的錢,能省就省。”華南農大農學院教授劉向東回憶,盧永根特別嚴於律己。

20__年,盧永根參加在南昌舉行的全國野生稻大會,會後繼續去瀋陽出差。為了節省住宿費和時間,已是70多歲的他選擇坐夜行火車到北京,再換乘飛機到瀋陽……

科學家的愛與奉獻

“一名真正的科學家,必須是一名忠誠的愛國主義者,要把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作為自己工作的動力。”——盧永根

雙休日和假期照常工作,早已成為盧永根實驗室的不成文規矩。

盧永根表示,既然選擇了教師的職業,就無怨無悔,從來沒有想過改行。

曾經有一個時期,教師的社會地位不高,生活待遇也較低,有些教師心情浮動。

盧永根說:“不為五斗米折腰,才是真正的科學家。”

1987年,上級擬將擔任華南農學院院長的盧永根調到北京,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兼黨組書記,享受副部級待遇。但盧永根懇切推辭,因為他捨不得離開水稻研究事業。

盧永根是中國著名稻作科學家丁穎院士的學生。1961年,中央決定為老專家配備科研助手,丁穎院士選擇了盧永根。直到1964年10月丁穎在北京逝世,盧永根一直在他身邊工作,跟隨老師跑遍了全國的稻區。

丁穎淡泊名利,勤懇敬業,生活儉樸,學農愛農。這些優秀的品質,深深地影響了盧永根。同時,年輕的盧永根身上共產黨員的可貴品格也影響著丁穎,晚年的丁穎,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盧永根一生從事稻種.種質資源收集、保護與創新利用以及水稻遺傳學和細胞生物學等基礎性研究工作, 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他曾協助中國科學院院士丁穎開展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研究,丁穎去世後,盧永根主持總結該項工作並參加撰寫《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在水稻遺傳資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雜種不育性與親和性等方面的遺傳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他提出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新學術觀點以及應用“特異親和基因”克服秈粳亞種間不育性的設想,被業界認為是對栽培稻雜種不育性和親和性比較完整和系統的新認識,在理論上有所創新,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盧永根還帶著學生,悉心保護著1萬多份水稻種質資源並加以研究。如今,華南農業大學已成為我國稻種資源的寶庫。

20__年,聽說在廣東佛岡縣的一處山頂上長有野生稻。盧永根不顧年邁,帶學生去尋找。山上沒有路,佈滿荊棘。到了半山腰,盧永根已經體力不支,但他堅持要去現場,學生們只好架著他爬到山頂。

直到70多歲,盧永根還帶著學生翻山越嶺,到處尋找野生稻種。

有一張當年拍的現場照片,盧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著樹,在野生稻旁笑得格外燦爛。

近些年,盧永根研究團隊共選育出作物新品種33個,其中水稻25個,大豆5個,甜玉米3個;培育水稻不育系3個。這些品種在華南地區累計推廣面積達1000萬畝以上,新增產值15億多元,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香港仔”的“中國心”

“日本侵華戰爭的現實教育了我,使我覺醒到當亡國奴的悲慘。我是炎黃子孫,要為自己的祖國復興效力。”——盧永根

盧永根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仔”。1930年,他出生在香港一箇中產階級家庭,從小接受西式教育。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寇攻佔香港。他親眼看到日本侵略者的凶殘,體味到淪為亡國奴的苦楚,民族自尊心油然而生。因香港戰亂,盧永根回到廣東省花縣老家避難。在家鄉逃難的兩年時間裡,盧永根加深了對中國農村的瞭解和認識。

回到香港後,盧永根轉入新開辦的香港培僑中學。這是一所愛國的進步學校,愛國和民族思想活躍。3年培僑中學的學習,成為盧永根走上革命道路的起點。

1949年8月,香港。盧永根舉起右拳,面向北方,莊嚴宣誓加入中共地下黨。

根據黨組織的安排,剛入黨的盧永根進入廣州嶺南大學讀書,領導地下學聯做好迎接廣州解放的工作。1953年,盧永根從華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並留校工作,從此紮根內地,畢其一生研究水稻。

“一名真正的科學家,必須是一名忠誠的愛國主義者。”1994年,盧永根在一封公開信中這樣說。他指出,連為養育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服務都不願意,還奢談什麼為全人類服務?

盧永根曾3次赴美探親訪學,美國的親人竭力說服他留下來,但被他堅決拒絕。

華南農大紅滿堂草坪,35年前的一個夜晚,盧永根曾在這裡作過“把青春獻給社會主義祖國”的主題演講,讓學生們終生難忘。

“我的發言,如果能像一束小火花一樣,點燃你們心中的愛國主義火焰,迸發出熱情,為振興中華而奮鬥,正是我所熱切期待的。”盧永根說。

時代楷模毛相林先進事蹟感想2023 篇9

大道至簡,以奉獻書寫人生華章;赤子初心,以使命繪就壯美畫卷。在全國上下隆重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中央宣傳部10月7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陳俊武的先進事蹟,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陳俊武院士是我國煉油催化裂化工程技術奠基人,創造了石油煉製、煤化工領域的多箇中國第一、世界第一。他不忘初心、忠黨愛國、敢於創新、無私奉獻,是廣大黨員幹部及科技人才永遠追隨前行的榜樣。

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堅守初心是行穩致遠的“壓艙石”,也是揮斥方遒的“動力源”。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的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陳俊武十幾歲時就立志獻身中國石油化工事業,60歲退休後,仍一刻未離開過能源領域,直到90多歲高齡仍在為此奮鬥。他說:“不能覺得自己得了很多榮譽,就該歇一歇了,我不敢有這個念頭。”志行萬里,不忘赤子初心。向陳俊武院士學習,就是要講初心、守初心、踐初心,堅定理想信念,厚植信仰根基,把黨的初心融入內心“生根發芽”,耐得住性子、守得住寂寞,鍥而不捨地追求自己內心設定的目標。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愛國從來都是中國知識分子精神的鮮明底色。錢學森毅然回國投身導彈和航天事業,“西遷人”堅持“黨讓我們去哪裡,我們背上行囊就去哪裡”,黃大年立下“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的志向……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始終把自身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緊緊聯絡在一起。“從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那一天起,我就做好以身許國、獻身科學的準備了,無怨無悔。”陳俊武經常這樣說,也嚴格這樣做。70年工作不息,陳俊武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就投身到黨和人民的事業,與共和國同成長、共奮進。廣大知識分子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傳統,激發忠貞報國的民族情懷,許黨許國,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到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到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鬥之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敢為人先、勇於登攀。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20世紀60年代,大慶油田已能為國家提供充足原油,但國內煉油技術卻不過關。陳俊武接受重任,帶領團隊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設計出國內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裝置,助力我國煉油技術跨越20年,接近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科技創新沒有捷徑可走,攀登知識和創新的高峰,離不開“於滿是荊棘的荒野裡踏出一條路”開拓進取的闖勁。知識技術人才要秉持“只要身體允許,我會繼續創新下去”的信念,樹立敢為人先的精神,緊緊圍繞經濟競爭力的核心關鍵、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國家安全的重大挑戰貢獻聰明和才智,在開拓創新的事業中追求個人幸福。

默默奉獻、甘為人梯。陳俊武曾說,“奉獻大於索取,人生就燦爛;奉獻等於索取,人生就平淡;奉獻小於索取,人生就黯淡。”作為一名有著63年黨齡的老黨員,陳俊武謝絕了配祕書、坐專車的專家待遇,在交通費、住宿費上精打細算。然而在培養新人上,卻十分大方,他牽頭在鄭州大學建立院士工作站,每月堅持從洛陽到鄭州授課,吃住行自費,卻分文不取報酬,還把獎金和積蓄捐給公司幼兒園、優秀民辦教師和貧困學生。典型是最好的教科書,榜樣是最鮮活的價值觀。新時代的共產黨員要向老黨員陳俊武那般,始終牢記宗旨意識,找準工作定位,主動融入大局,對工作充滿激情,對事業無限熱愛,不以事小而不為、不以事難而怕為、不以事雜而亂為、不以事急而盲為,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的情懷,勇挑重擔、幹在實處、走在前列。

時代楷模毛相林先進事蹟感想2023 篇10

近一段時間,朱有勇的先進事蹟被中央媒體集中宣傳報道後,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幹部群眾普遍認為,朱有勇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忠誠踐行者,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湧現出的先進典型,是奮鬥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的“農民院士”。廣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表示,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學習朱有勇科技扶貧的先進事蹟和忠誠擔當的崇高精神,積極投身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的偉大事業,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勝利作出應有貢獻。

“時代楷模”釋出儀式現場宣讀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授予朱有勇同志“時代楷模”稱號的決定》,播放了反映朱有勇先進事蹟的短片。釋出單位有關負責同志,朱有勇的同事、學生,村民代表,及社會各界人士等參加釋出儀式。

時代楷模毛相林先進事蹟感想2023 篇11

毛相林常說:“雖然現在條件好了,但下莊精神丟不得,還要一代一代傳下去。下莊人的步伐不會止於打通絕壁上的天路,不會止步於脫貧路,還要走好鄉村振興的路,走上小康路!”

為激勵下一代繼續奮鬥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讓下莊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2020__年底,毛相林積極主動向縣、鄉兩級申請,想在下莊村建立一個下莊人事蹟陳列室。

20__年4月,在縣、鄉兩級大力支援下,下莊人事蹟陳列室在下莊村文化廣場建成,廣場上還屹立了一座“下莊築路英雄譜”,上面刻著108位當年以生命挑戰懸崖的村民姓名,彰顯了下莊人用生命和汗水鑄就的不甘落後、不等不靠、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下莊精神”,承載了毛相林這一代下莊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

20__年通路以後,全村有36人外出上國小、132人外出上中學,29人考上了大學。毛相林希望這些有知識、有見地、有文化的年輕人能回到下莊,用自己學到的知識改變下莊的面貌。

每年過年外出務工村民回家,毛相林都要挨家挨戶上門為他們講述這些年來下莊的變化,描繪下莊美好的未來,請他們回來,為下莊的鄉村振興盡心出力。41歲的楊亨均回來成立了秀蔥農業專業合作社,管理下莊的桃園,探索出新的創收門路;29歲的毛連長帶著女朋友一起回來,做網路直播帶貨;大學生彭淦回來了,走上講臺成了下莊村小的一名老師;毛相林的兒子毛連軍也回來了,參與到旅遊環線建設中。

毛相林說,等他從村主任崗位上退下來,他就做下莊人事蹟陳列室的義務講解員,為大家講述下莊人脫貧奔小康的故事。他要把下莊精神傳承下去,讓來到下莊的人們懂得珍惜黨和國家的好政策,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建設和諧富足的美麗鄉村。

時代楷模毛相林先進事蹟感想2023 篇12

在全自動化碼頭立項之初,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連鋼創新團隊”先後奔赴荷蘭、德國等國外自動化碼頭考察。但國外同行並不展示核心技術和關鍵資料,團隊成員只能走馬觀花地遠望。

當時,國外企業也曾提出規劃設計方案,但卻開出了天價,並且附帶有系統不開放等條款,拒絕提供核心技術,一旦接受,就會陷入國外企業的掣肘。

“真經”難求,核心技術買不來,成功只能依靠自己!“連鋼創新團隊”決定,自主設計建設全自動碼頭,給中國港口人爭口氣。

懷揣著為國爭光的情懷,團隊成員千方百計蒐集資訊,如飢似渴“惡補”相關專業知識,夜以繼日地苦幹,不到兩年累計召開了3000多個專題分析論證會,每個專業都形成了上萬字的論證報告。

他們僅用了3年半時間,完成了國外碼頭近10年的研發建設任務,還先後攻克了10多項世界性技術難題,為全球自動化碼頭建設運營提供了“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

如果沒有“連鋼創新團隊”咬緊牙關自主創新,突破技術封鎖,把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不會有青島港自動化碼頭走向全球領先。

我國一些關鍵產業近年遇到的瓶頸已充分說明,自力更生才不受制於人,自主創新才能真正掌握核心技術。各行業“卡脖子”技術的突破,需要各行各業不懈奮鬥、勇攀高峰。

時代楷模毛相林先進事蹟感想2023 篇13

共產黨人的堅守是什麼?跟隨黃大發的腳步,相信大家心裡都有一把尺。黃大發帶領200多名群眾歷時30多年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9400米的引水渠,結束了附近幾個村組長期缺水的歷史;帶領群眾坡改梯、鋪村路、架電線、建學校、搞養殖,一改當地貧窮落後的面貌。“不忘記黨、不忘記人民、不忘記自己是共產黨員”,這是有著58年黨齡的老黨員黃大發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見證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守和情懷。

也許有人會對黃大發“一生只為修一渠”不以為然,但瞭解到這渠要“用命去換”,相信大家都會肅然起敬。這是靠風鑽、鋼釺和二錘,在擦耳巖上開出的一道“天渠”,這條被當地群眾稱讚的“大發渠”,是3個村、10餘個村民組的“解困之渠”“脫貧之渠”“發家之渠”。30多年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天渠”,這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力量,更是一種堅守,讓我們目睹了共產黨人的風采,見證了共產黨人的誓言,也詮釋了共產黨人的為民情懷。

強調:“沒有遠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產黨員;離開現實工作而空談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產黨員。”面對“四種危險”和“四大考驗”,如果信念不堅定,理想不執著,精神上就會“缺鈣”,得“軟骨病”,一批批貪官落馬就是有力的佐證。黃大發“三個不忘”,就是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用行動畫出了“四講四有”合格黨員的標準像,是用特殊材料製成的優秀共產黨人的至真獨白,值得黨員幹部深思、看齊、致敬、學習。

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共產黨人如何守住精神高地,關鍵是堅守崇高信仰,始終如一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牢牢守護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牢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產黨員,第一職責是為黨工作,自覺築牢思想防線,經受住各種風險和考驗,撐起共產黨人的時代標杆。

時代楷模毛相林先進事蹟感想2023 篇14

近日,錢海軍被評為“時代楷模”。

平凡人能獲得如此榮譽,更令人敬佩。

錢海軍是浙江慈溪的一名普通電工師傅,他的名字卻在當地人盡皆知。

他說他就是普通人,幾十年如一日做普通的事。

他說的這些普通事,卻點亮了無數百姓的生活,溫暖了那些受他幫助人的心。

他的手機24小時開機,他是無數孤寡老人的“親人”,颱風中、暴雨中,總是有他奔波在風雨中的身影。

他守護著那些需要他的人。

簡單的換燈泡,對於獨居的老人來說也是一件大難事,錢海軍有求必應。

頂風冒雨,他都會為老人上門服務。

他知道這些老人有太多的不容易,他也想到自己老了以後,也希望能有一個人能在身邊。

他知道許多老人不方便用手機,製作了一疊卡片,上面寫著他的姓名、聯絡方式,發給每一個家中沒有親人、孩子的老人。

本是為大家服務的電工,卻成了無數人的“義務”親人,這個親人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錢海軍不僅及時上門為居民修好電,還經常自掏腰包,幫助獨居老人換個水龍頭、買個小配件。

居委會總會收到大爺、大媽對錢海軍提出的“意見”,說他老是不收錢,連口水都不喝。

20__年,在他的推動下,“千戶萬燈”專案走進西藏仁布,錢海軍帶頭參加了志願者服務隊。

嚴重的高原反應讓他痛苦萬般,甚至住進了醫院,病症稍微減輕後,他又趕赴一線,為當地百姓送去亮光。

錢海軍在這裡一果就是7年,他和團隊夥伴走過20多萬公里路,6000多戶百姓送去光亮。

看到百姓們看到燈光開心的樣子,錢海軍的心中也是萬分欣慰。

還有許多錢海軍和特殊親人之間的故事,他卻不值一提,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卻得到這麼多人的讚許和認可。

把平凡的事做到極致,是錢海軍對工作的負責,是他善良和認真,贏了所有的人的喜愛和尊重。

5月,是勞動者的節日,平凡又熱情的人組成了社會這個大家庭。

這個家庭中的每個人,對生活有迷茫,也充滿了希望,對工作有困頓也富於它極大的熱情。

我們都是平凡人中的一員,卻用善良溫暖著人生,用奔跑重新整理著目標。

錢海軍點亮了許許多多人的生活,他成了越來越多青年人心中向前的模樣。

他是平民英雄,讓我們看到向上的力量!

時代楷模毛相林先進事蹟感想2023 篇15

據炎陵縣_網訊息,中共株洲市委委員、株洲市政協副主席、中共炎陵縣委書記黃詩燕同志,工作期間突發心臟病,於20__年11月29日下午不幸殉職,享年56歲。

今年8月,記者走進炎陵縣深山採訪。盤山公路兩旁,不時出現購銷兩旺的黃桃交易集市;崇山峻嶺間,碩果累累的桃林一望無邊。

“炎陵人都知道‘大黃(書記)抓小黃(桃),抓出金黃黃’。”中村瑤族鄉鑫山村村支書朱景華告訴記者,這個村40多戶貧困戶靠種植黃桃脫貧,“我們村靠62824棵‘搖錢樹’,幾乎家家蓋新房、買新車。”

炎陵縣黃桃辦主任鄧紀平告訴記者,當地山區種植水稻“三年兩不收”,但約40年前從外地引進的黃桃,卻特別適應這方水土,“炎陵黃桃”果肉細膩緊緻、口感清甜爽滑。

“天無絕人之路。”20__年初,在霞陽鎮果農陳遠高家,黃詩燕見到一棵每年能結果400多斤、收入近7000元的“桃王”。學農出身的他喜出望外:“我們要把黃桃從小打小鬧的‘珍品’,變成助力脫貧攻堅的商品。”

憑著一股子拼勁,黃詩燕主導制定黃桃發展規劃和獎補政策,推廣先進栽培技術,琢磨出廣告語“炎陵黃桃,桃醉天下”,還參與包裝設計,支援電商銷售,推動獲評“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鼓勵精深加工、組織清除不良品種、限制盲目擴種……

“全縣今年黃桃種植面積有8.9萬畝,總產量5.18萬噸,產業鏈綜合產值20.6億元,這些都是20__年的十幾倍。”炎陵縣黃桃協會祕書長譚忠誠說,“今年3.42萬名桃農人均增收2976元,有3145戶貧困戶戶均種桃增收6200元。”

黃詩燕主政炎陵縣期間力推的各類綠色農業,帶動了全縣約九成貧困人口顯著增收。

時代楷模毛相林先進事蹟感想2023 篇16

在全國上下隆重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中央宣傳部7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陳俊武的先進事蹟,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他是時代楷模,更是人生榜樣。

在北京展覽館,參觀完“偉大曆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型成就展”後,陳俊武動情地說:“作為新中國輝煌70年的見證者,能夠將個人的成長匯入國家歷史發展,我很幸運。今後還要繼續保持工作狀態,為了國家需要而奮鬥。”“從加入中國共產黨那一天起,我便做好了以身許國,一生獻科學的準備。”陳俊武經常這樣說,也嚴格這樣做。

一句“國家需要”,讓他為事業奮鬥了70年。早在1985年就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但是,他創新的腳步沒有停歇,堅守科技報國初心,在70年的職業生涯中,勇於創新,勇攀高峰,帶領團隊創造了石油煉製、煤化工技術領域的多箇中國第一、世界第一。陳俊武院士的精細嚴謹,精益求精的求實作風和勇於超越,開拓創新的擔當精神都深深感染並激勵著我,讓我為之感動、欽佩。最觸動我心靈的是他的淡泊名利,甘為人梯的高尚品格。

在實幹中愛國、在愛國中實幹,立足本職崗位、做好本職工作,埋頭苦幹,甘於奉獻,就能把對祖國的熱愛體現在每一天平凡的生活間、每一滴奮鬥的汗水中、每一步前進的足跡裡。中宣部授予陳俊武院士“時代楷模”稱號,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新中國成立之初就投身於黨和人民的事業,為我國煉油工業進步作出開創性的貢獻,是愛國奉獻奮鬥精神的模範踐行者。奮進新時代,各個行業、各種崗位的奮鬥者們堅守平凡、愛國奉獻,書寫著屬於自己這代人的愛國華章。樹立強烈的責任感和擔當意識,工作中衝在先、搶在先、幹在先,把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與個人的奮鬥目標緊緊聯絡起來,以國榮我榮、國強我強之心,勤奮進取、努力拼搏,就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

“世界上有許多美好的地方。但是,那裡有黃山麼?有黃河麼?有長江麼?有長城麼……既然這些都沒有,那麼,祖國就是一個不可替代的地方。”當年路遙的文字,激發起多少人愛國奮鬥的精神。今天,我們離夢想從未如此之近。美好的未來在召喚,奮鬥的豪情滿心間,70年後再出發,而今邁步從頭越!

時代楷模毛相林先進事蹟感想2023 篇17

朱有勇同志是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潛心科研、根植土地、矢志創新,以科教報國為理念,用滿腔熱血書寫了一名優秀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匠心和奮鬥精神。成長於土地、根植於土地、收穫於土地,“農民教授”成為他最喜愛的稱號。他數十年如一日,紮根自己所深愛的大地,為我們詮釋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一名優秀科技工作者、一名優秀人民教師的精神風範和時代。他堅定信仰、情繫農村、躬耕農業的為民初心和擔當精神,他愛崗敬業、明道通道、築夢育人的師者仁心和奉獻精神,他潛心科研、根植土地、矢志創新的科研匠心和奮鬥精神。

朱有勇院士愛崗敬業、潛心科研、長年根植土地,為雲南當地農業發展和脫貧攻堅作出了巨大貢獻。通過學習朱有勇院士的先進事蹟後,中安街道中心幼兒園全體教職工深刻感受到朱有勇同志是一名人民教師,他愛崗敬業、明道通道、築夢育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用滿腔熱血演繹了一名優秀人民教師的師者仁心和奉獻精神。一名黨員幹部,他堅定信仰、情繫農村、躬耕農業,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用滿腔熱血詮釋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為民初心和使命擔當。

學後教職工紛紛表示,朱有勇院士是我們身邊最鮮活的榜樣,時刻提醒著我們作為幼兒園的一分子,應該嚴於律己、積極向上、履職盡責,以昂揚的鬥志和精神狀態,投身到幼兒園的保教工作中。

時代楷模毛相林先進事蹟感想2023 篇18

在全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中央宣傳部15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盧永根的先進事蹟,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

盧永根,華南農業大學的校長,中科院院士,在20__年3月,這位被病魔纏身的老教授將十多個存摺的存款轉入華南農業大學的賬戶,夫婦兩人一共捐出了8809446元,用於獎勵貧困學生和優秀青年教師。盧老說:“黨培養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後的貢獻。”組委會於盧老的頒獎詞:種得桃李滿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風,是春蠶,更化作護花的春泥,熱愛祖國,你要把自己燃燒。稻穀有根深紮在泥土,你也有根,紮根在人們心裡。盧老是用自己的行動來詮釋他當初對黨許下的諾言,作為一名團員,一名共產黨的助手和後備軍,我一定以盧老為榜樣,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20__年3月8日傍晚,一名國家的好兒子,人民的好書記,廖俊波出差途中因公殉職,年僅49歲。出身於普通家庭,畢業後當過中學老師,鄉鎮幹部,在縣鄉兩級做過主要領導,始終牽掛群眾,惦記著群眾辦實事,解難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數”換來群眾的“幸福指數”。一位始終將人民放在心裡的百姓父母官,組委會給予他的頒獎詞:人民的樵夫,不忘初心,上山尋路,紮實工作,廉潔奉公。牢記黨的話,溫暖群眾的心,春茶記住你的目光,青山留下你的足跡。誰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誰裝在心裡。又是一位為黨獻身的偉人,除了心痛以外,我再次感到自身肩上的重擔的份量。

“有速度的青春,滿是激情的神明,熱愛著崗位,幾回會出生入死,和死神爭奪。這一次,身軀在黑暗中跌落,但你護住了懷抱中,最珍愛的花朵,你在時,如熾烈的陽光;你離開,是燦爛的晚霞。”這是組委會給予楊科璋烈士的頒獎詞。20__年5月30日1點13分,楊科璋在滅火救援中緊急救出一名約兩歲的孩子,但因煙霧太大,能見度低而踩空墜樓。從五樓墜樓時楊科璋緊抱孩子,最終護住了孩子,但是自己卻獻出了年僅27歲的生命。這就是祖國的戰士,黨的同志,如果有一天,我遇到了一樣的問題,我依舊會像他一樣履行對黨,對團的承諾,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綱領。

都說中古地大物博,但又有多少人知道那個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的玉麥鄉,從1964年到1996年的34年間,桑傑曲巴家是這片土地上的僅有的一戶人家。卓嘎,央宗姐妹倆在父親的帶領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半個多世紀來,父女三人以放牧衛生,守護著祖國數千平方公里的國土。“日出高原,牛滿山坡;家在玉麥,國是中國。中國是老阿爸手中縫過的五星紅旗,中國是姐妹倆腳下離不開的土地。高原隔不斷深情,水雪鎖不斷春風。河的源頭在北方,心之所向是祖國。”黨的好兒女,堅決要維護自己的領土,用自己的青春去守護家園,打心底敬佩她們。

時代楷模毛相林先進事蹟感想2023 篇19

日前,市委、市政府作出關於向山東港口青島港“連鋼創新團隊”學習立足崗位創意創新創造的決定,要求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引領作用,創新路數打法,在全市迅速掀起創意創新創造新高潮。

決定指出,動員全市上下向“連鋼創新團隊”學習,立足崗位,全面、系統、多元、深入地開展創意創新創造,充分激發各行各業各類群體的激情活力,凝聚廣大黨員幹部、企業家、職工等幹事創業力量,是實現為青島擘畫的巨集偉藍圖,立體、綜合、全方位、內生地“搞活”青島這座城,在“雙迴圈”新發展格局中育先機、開新局,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決定提出,向“連鋼創新團隊”學習,就要發揚他們“激盪思維、敢想善謀”的創意精神,放眼全球看青島,站在未來看今天,點燃全體市民的創意激情,釋放從點到線到面的創意“金點子”,為城市發展建言獻策、貢獻智慧,讓整個城市創意熱潮湧動,形成鼓勵思想碰撞、崇尚創意時尚的濃厚氛圍,匯聚“愛青島,讓青島更美好”的強大創意力量。

決定提出,向“連鋼創新團隊”學習,就要發揚他們“突破自我、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牢牢抓住創新這一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堅決摒棄按部就班、因循守舊思維,堅決向各類不科學、不高效、不合理的制度流程機制開刀,以改革的視角精簡層級、打破壁壘、拔掉藩籬,特別是在打好15個攻勢、打造世界工業網際網路之都等重點領域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用新的理念、新的邏輯、新的打法、新的技術創新性開展工作,強力推動青島在開放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乘風破浪、奮勇前進。

決定提出,向“連鋼創新團隊”學習,就要發揚他們“緊抓快乾、奮勇爭先”的創造精神,緊緊圍繞全市重點任務、重要工作、重大活動,以改革的“衝擊鑽”擊碎前進道路上的難點痛點堵點,運用市場的邏輯、調動資本的力量,在平臺搭建、政策扶持、人才引進等方面為創業者提供全方位支援,為改革者負責、為擔當者擔當,激發幹事創業的熱情和勁頭,形成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確導向,使青島成為成全四海企業家和創業者創意創新創造的“熱帶雨林”。

據悉,“連鋼創新團隊”奮力建成亞洲首個全自動化碼頭和全球首個5G智慧綠色碼頭,為世界自動化碼頭建設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嶄新方案,是科技報國初心的不懈追求者,是“振超精神”的傳承弘揚者,獲得“全國交通運輸系統勞動模範”、“齊魯時代楷模”、全省“勇於創新獎”、“青島楷模”等榮譽稱號。

時代楷模毛相林先進事蹟感想2023 篇20

91歲高齡的陳俊武每天都會準時來辦公室,收看郵件、研究課題、指導專案,風雨無阻。“你是咱國家的‘寶貝’,要注意保重身體。”好友送他枸杞,他說:“沒必要保命,我不能靠‘枸杞’活著。”(20__.9.24中國青年報)

陳俊武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技術委員會名譽主任,被譽為我國催化裂化工程技術的奠基人。曾在在1956年撫順石油設計院創立之前,他已在人造油領域展現了出眾的才華,耄耋之年又指導攻克了煤制烯烴的世界性難題。直到現在,91歲高齡的陳院士依舊不肯鬆懈,奉獻在工作崗位上,這才有了“沒必要保命,我不能靠枸杞活著”這句話,看到這裡筆者不禁想起了鍾揚教授、李德威教授等,他們是多麼的相似啊!一樣的精神、一樣的做法,做著同一件事!陳俊武說:“不能覺得自己不錯了、得到了很多榮譽,就該歇一歇了,回顧自己的經歷,我一直在前進,創新的思想沒有停頓。”陳俊武院士那“不敢歇”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雖然成果已經足夠豐碩,榮譽已經足夠多,但是陳俊武仍然每天勤勉工作、努力思索。他說:“繼續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和退休後應該享受的瀟灑生活相比,確實形成反差,但我在工作中尋找到了樂趣、得到了補償。”九十歲高齡的老者嘴裡尚能說出這種激勵人心之語,那些已經開始“枸杞養生”青年人情何以堪。社會越來越和諧、生活越來越幸福不是青年人越來越安逸的理由。從革命年代到建國初期再到改革開放直到如今,一輩又一輩人在為著社會主義革命、改革、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當時前輩們的願景,是的,他們的付出得到了收穫,他們的願望也逐漸實現。但是中國夢還在不斷前行,作為新生代力量,我們要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中國不斷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做出自己的貢獻,一如我們的前輩們。

借用梁啟超先生的話:“少年強則國強”。中國夢的實現需要青年一代的繼續奮鬥,而這種“不敢歇”的精神則是我們向前奮進的有利法寶,須謹記於心、起而行之。

時代楷模毛相林先進事蹟感想2023 篇21

20__年大學聯考成績出爐後,張桂梅有些不滿意。

儘管,這所免費女子高中,已連續10年大學聯考綜合上線率100%,1800多名貧困女孩從這裡走出大山、走進大學。

“今年華坪女高的大學聯考成績‘兩頭’比較突出,600分以上的相對歷屆較多,但今年達到專科成績的學生也多,達9人之多,往年就兩三個。”張桂梅說。

作為在雲南待了大半輩子的東北人,張桂梅對待學生成績時的“苛刻”,一如她一生的倔強和堅韌。

1974年10月,張桂梅響應黨的號召,隨姐姐從東北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此後的時間裡,她把全部身心獻給了祖國西南邊陲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

1996年,張桂梅的丈夫因胃癌去世,不久後張桂梅放棄了大理優越的工作環境,申請調到深度貧困山區華坪縣。她放棄進入全縣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選擇在全縣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並承擔起4個畢業班的語文和政治課教學任務。

1997年4月,張桂梅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需立即住院治療。但為了不耽誤九年級畢業班的教學進度,她偷偷把檢驗結果藏起來,直到7月份把學生送進會考考場後,才住院接受手術。

得知張桂梅身患重病,縣婦聯主席和工委女工委主任同時看望了她。幾天後的縣婦代會上,全體代表為這個“外來的姑娘”捐款。有人借錢捐款、有人把給孩子買衣服的錢捐了、有人捐了自己回家的路費……縣領導說:“張老師,你放心,我們再窮也要把你的病治好。”

手捧著這山鄉的情義,張桂梅的淚水奪眶而出:“華坪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為華坪做些事。”這一堅持,就是20多年。從那時起,張桂梅的生命就和華坪、和教育扶貧連在了一起。

丈夫去世後,張桂梅沒有再組建家庭,沒有親生兒女,全身心投入教育和慈善事業。20__年,她一邊在民族中學當老師,一邊兼任“兒童之家”院長,成了眾多孤兒的“媽媽”。20__年,維持“兒童之家”的資金面臨短缺。為緩解窘境,張桂梅到華坪各部門籌措資金,“求人很丟人,但如果孩子們生活得不好,我這個義務院長更丟人。”

20__年至20__年的寒暑假,張桂梅在昆明為孩子們籌措到兩萬多元。對此她說,一切辛苦都值了。

時代楷模毛相林先進事蹟感想2023 篇22

中國海軍和平方舟號醫院船為和平而生,向和平而去,近年來多次圓滿完成海上傷病員救治後送、重大災害應急救援、國際人道主義醫療救助等任務,受到國際社會廣泛讚譽。

白色船體,噴塗紅色“十”字標識,在日益壯大的人民海軍序列中,和平方舟是人民群眾心目中那隻親切可愛的“大白”。

浪花掠過3大洋,足跡遠赴6大洲43個國家和地區,在一雙雙期盼的眼神中,和平方舟是一支最值得信賴的和平力量。

行遍祖國海疆,保障演習護航,在向海圖強的春潮中,和平方舟是不可或缺的遠洋衛勤力量。

和平方舟是生命之舟。她在疫區逆行,在災區衝鋒,在危難中點燃生命之光。人道、博愛、奉獻,和平方舟共展開各類手術1400多臺次,將一批瀕臨死亡的患者拯救回來。先後有6名嬰兒,經過中國大夫的努力施救在和平方舟上順利降生,他們被分別取名叫作和平、中國、友誼……

和平方舟是和平之舟。沒有艦炮,沒有導彈,沒有魚雷,和平方舟滿載著醫術精湛的中國軍醫,還有病患急需的藥品。除了治病救人,和平方舟還廣泛宣傳“對話不對抗、結伴不結盟、發展不稱霸”的原則立場,熱情邀請軍地醫療工作者、醫學生上船參觀,組織聯合演練,毫無保留地開展技術交流,為當地留下一支永遠不走的醫療隊。

和平方舟是友誼之舟。中國軍人用實際行動贏得了當地軍政要員、民眾和華僑的信任與尊重,與到訪國家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有的國家出動軍艦、軍機前出護航,有的民眾為醫生們帶來了自家種的花生和烤的木薯。有一次和平方舟離開肯亞時,岸上突然出現了一支插著五星紅旗的摩托車隊,沿著海岸線追趕送行。

和平方舟是文化之舟。24萬餘海里的航程,和平方舟開展了100多場次的文化交流活動,詳細介紹傳統中國和當代中國,為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信仰的人講了一路中國故事。和平方舟,成為靠泊地很多青少年瞭解中國的視窗。“我長大了要去中國看一看”成為一代年輕人的夢想。

中國之舟,為和平而來。忠誠使命,建功海洋,和平方舟處處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履行中國軍隊維護世界和平的莊嚴承諾,必將在深藍大洋繼續奏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和諧樂章。

20xx年11月1日,中國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首次訪問多明尼加。圖為和平方舟緩緩駛進聖多明各港。

時代楷模毛相林先進事蹟感想2023 篇23

為大力弘揚張桂梅同志的崇高精神,營造對標先進比實幹、爭創一流比貢獻的濃厚氛圍,近日,麗江市開展“六個一”活動,引導激勵黨員幹部向張桂梅同志學習,堅守初心使命,為麗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組織開展一次專題集中學習活動。各級黨組織採取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三會一課”、座談交流、聽取報告、專題培訓、主題黨日、黨員活動日、組織生活會等多種形式,組織開展一次學習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集中學習活動,深入學習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通過對標學、深入學,講感想、談體會、話心得,教育引導激勵廣大黨員幹部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找準差距,自覺對標,不忘初心、埋頭苦幹,立足崗位、勇擔使命,攻堅克難、紮實工作,對標一流、爭先進位,真正把感動變為心動,把心動變為行動,把行動變為帶動。

組織開展一次“開學第一課”活動。各級各類學校圍繞學習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認真組織開展一次“開學第一課”活動。召開新學期第一次教職工大會,以“我向張桂梅同志學什麼、怎麼做”為主題開展學習活動,並將“學習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列為本學期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推進師德師風建設。舉辦新學期第一次主題班會,將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以及華坪女高精神播種到學生的心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組織開展一次“黨課開講啦”活動。各級各部門各單位結合開展黨員領導幹部講黨課、“學習身邊榜樣”,把學習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列入黨課內容,組織開展一次“黨課開講啦”活動。進一步深入挖掘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特邀張桂梅同志現身講述感人故事傳說和感人事蹟,製作反映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專題片,層層推薦報送省委組織部和中央組織部,進一步深化學習成效、擴大宣傳覆蓋面,增強影響力,推動在全省乃至全國各級黨組織中掀起學習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熱潮。

組織開展一次幫扶慰問活動。各級各部門各單位結合推進脫貧攻堅百日提升鞏固行動,帶著任務、帶著問題深入“掛包幫、轉走訪”掛鉤聯絡點開展一次遍訪走訪幫扶慰問活動,實地瞭解各項幫扶措施的落實,幫助貧困戶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提倡機關事業單位黨組織開展一次自願向張桂梅助學會捐款活動,幫助華坪縣女高解決實際困難。

組織開展一次“抓黨建促創文”主題月活動。以全力衝刺全國文明城市建立為契機,大力弘揚“張桂梅精神”,在全市各級基層黨組織中深入開展一次“抓黨建促創文”主題月活動,各級各部門以系統行業領域為單位組建創文“黨員攻堅隊”“黨員先鋒隊”“志願服務隊”,深化共創共建共治,助力文明城市建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守好網格陣地,深入社群、走進街頭,緊盯創文測評指標短板弱項,廣泛開展疫情防控、文明交通、扶老助殘、環境整治、秩序維護、文明餐飲、文明宣傳等文明建立活動,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帶動形成人人關心、人人支援、人人蔘與的良好格局,凝聚建立文明城市的強大力量。

組織開展一次深度宣傳活動。組織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宣講報告團,持續在全省、全市範圍內開展宣講報告,深入廣泛傳播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邀請組織中央、省、市各級各類新聞媒體,分批次開展集中採訪報道活動,並開設專欄進一步深入宣傳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加大中央和省級媒體平臺推送宣傳力度,推出一批關注度高、閱讀量高、點贊數高的重點稿件。深入挖掘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梳理完善張桂梅的100個典型故事傳說,製作推出一部黨員教育視訊片和一部VR網上展館。精心策劃組織,創作推出文學、歌曲、廣播劇、舞蹈、曲藝、美術、攝影、電影等一批以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張桂梅精神為主題的優秀文藝作品,持續擴大宣傳面、提升影響力,在全省乃至全國範圍內掀起向張桂梅同志學習的熱潮。

時代楷模毛相林先進事蹟感想2023 篇24

“朱有勇院士把論文寫在了祖國的大地上。”雲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教授寸亞玲表示,將以朱院士為榜樣,繼續立足本職,開拓進取,用自己的光和熱照亮他人。

雲南農職學院園藝技術二班學生李昊表示,朱有勇院士的先進事蹟極大鼓舞了農業院校的學生,未來一定要努力掌握好專業知識,把青年學子的青春汗水和報國之志寫在大地上。

“觀看完朱院士的事蹟後,我腦海中最先浮現的一個詞就是‘無私’,他用自己的一身絕技造福一方百姓,不圖名不圖利,他常說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比寫在紙上更有價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開花結果,心裡的欣慰,是發表論文無法比的!”雲南中醫院大學黨委宣傳部陳楠提出,作為高校的一名工作者,應當做到心中有責任、肩上有擔當、身上有功夫,守正創新、積極作為,積極投身到學校的各項工作中去。

時代楷模毛相林先進事蹟感想2023 篇25

20__年4月1日,我們在校務會上認真學習了張桂梅同志的感人事蹟,我為她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紮根於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而欽佩,我為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臺上而欽佩。張桂梅和許多人一樣,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希望,但是幸運卻沒有垂青她,不幸之神卻與她如影隨行:花季年華喪失母親,青春年華痛失丈夫,兩次腫瘤手術,癌細胞轉移到肝臟。磨難面前她勇敢的挺直了身子。磨難沒有使她消沉,病魔沒有使她倒下。她緊緊抓住有限的生命,在講臺上認真教學;在課外,認真輔導學生。幾次暈倒講臺上,領導要她住院治療,她放下學生,總是還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學校上課。就是這樣柔弱的身軀,她還毅然出任孤兒院院長。是什麼力量支撐她如此做呢?張老師的話“如果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我們學習她對教育的執著和對工作的努力,張老師放棄了進條件好的學校任教的機會,選擇了條件較差的學校,一身病痛的張老師教學上幾十年兢兢業業,承擔學校繁重的教學工作,女生工作,婦女工作,語文教研工作及其他校務工作。除了住院沒向學校請個一天病事假,教學成績卻異常突出,她說:“為了民族貧困山區的教育,即使倒在講臺上,長眠於華坪的沃土之中,也無怨無悔”。吃苦在前,那裡最需要就到那裡,無私奉獻,張老師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她愛生如子。她雖然沒有孩子,可是她卻是許多孩子的媽媽。精心教育學生,輔導學生,中午晚上看著學生睡覺,給學生蓋被子。學校學生和孤兒院50多個孩子,住院她陪著,給他們送飯,付醫藥費,資助學生讀書,自己連洗衣機都沒有。她將愛播灑進孩子們的心田。她有著我們教師兩袖清風的高尚品質。張老師前後將國家獎勵給她的獎金50餘萬元全部捐給貧苦地區的教育事業,自己每天的生活控制在三元。她像春蠶,她像蠟燭,她更像光芒萬丈的太陽!

她的精神值得我們全世界人民所學習,因為她有利於在社會主義經濟大潮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物質固然重要,可是決定我們生命價值的東西不是物質,而是精神品質。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牢記使命,教書育人,培養一大批對國家發展有用的人才,這些人才,首先必須是政治上過硬的,必須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和人民。他們才能肩負歷史的重任。我們教育工作者,如果沒有過硬的政治思想,學校德育建設的落實就是一句空話。我們培養的人才質量就會出問題!這是很危險的,學習張老師的事蹟,很有現實意義。

我們學習她淡泊名利 無私奉獻 不求回報的崇高境界;學習她熱愛生活 艱苦奮鬥 樂觀向上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高尚品德。要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努力工作,爭取做一個優秀的教師

人生的意義就在這個過程上。你要細細體認和玩味這個過程中的每節,無論它是一節黃金或一節鐵;你要認識每節的充分價值。――莊周

時代楷模毛相林先進事蹟感想2023 篇26

盧永根院士,將畢生的存款8809446元悉數捐給了華南農業大學,他沒有給自己唯一的女兒留下一分錢,尤為感人的是盧老說“黨培養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後的貢獻”,這是多麼無私的精神啊,要知道說句話的時候,盧永根院士已經87歲高齡,而這也不是他心血來潮的決定,盧永根院士的一生中,一直堅定為國奉獻,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科學家的愛國情懷,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動了每一名《感動中國》的觀眾,點燃了我心中的愛國主義火焰,他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是我們踐行初心的生動示範。

在水稻遺傳研究領域,盧永根做出過突出貢獻。他提出的水稻“特異親和基因”新學術觀點,對水稻育種實踐產出了重要作用。但是,讓我們敬佩的是他的選擇,作為一名香港律師行高階職員的兒子,盧永根的生活是衣食無憂的,在1949年,他從避難者夢寐以求的香港來到了嶺南大學農學院,並從此紮根廣州,再也沒有離開祖國的大地,作為一名老黨員,他的一腔熱血,也從未有過絲毫動搖,他的家國情懷影響了很多人,很多年輕人也正是在盧永根的感召下,學成歸國,這種愛國精神將持續影響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盧永根對黨和國家的發展非常關心,特別是農業領域的糧食問題,他尤為在意,在他的心中,對我國的農業發展一直保有一種憂患意識,那就是糧食作為根本,農業作為基礎,不能丟,不能大意,並且在每次的黨支部會議上,盧永根也會根據自己對黨和國家最新政策的學習和對國內國外的大事要事的見解發言,始終堅持一名共產黨員對自己的嚴標準、高要求,即時躺在病床上的盧永根也沒有忘記組織生活,經校黨委批准,病房臨時黨支部成立了,一個月開一次會,盧永根院士一直沒有離開黨,他始終堅守著一名共產黨員的信念,

就在20__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因為身體原因,盧永根院士無法來到現場,現場連線了他的夫人徐雪賓老師,徐老師向現場觀眾展示了盧永根院士的一張卡——遺體捐贈卡,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在傾其所有之後他仍然想著對祖國再做一點貢獻,生動體現了什麼是“一名黨員一面旗幟”,真正是春蟬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國家之幸,民族之幸。

對於盧老,科學是他將自身命運與民族復興結合在一起的最好方式,而我們普羅大眾,對比盧老,從事著普通工作的人們,唯有立足崗位做貢獻,積極作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十九大精神上,切實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推動工作再上新臺階,以實際行動為祖國強盛貢獻自己的力量。

時代楷模毛相林先進事蹟感想2023 篇27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黃詩燕同志,炎陵縣委書記,將自己生命最後的9年時間,奉獻給了炎陵的山山水水,奉獻給了炎陵的父老鄉親,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的事蹟,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他一心向黨、一心為公、一心為民的精神品格,值得我們永遠學習、致敬。

學習黃詩燕一心向黨的政治品格。為了招商引資,他曾每天工作16小時,以真心打動客商;為推廣炎陵黃桃,他帶病為“黃桃大會”宣傳,推動“炎陵黃桃”走出國門;去世前一週,他身體已虛弱,但仍堅守崗位;去世當天,他依舊為脫貧攻堅而操勞……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共產黨員對黨和人民事業的無限忠誠和熱愛,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莊嚴承諾,堅守著一名共產黨員的精神高地。入黨35年,他始終以黨和人民事業為最高追求,始終把理想信念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堅固支點,他無愧於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無愧於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優秀縣委書記,無愧於“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湧現出的先進典型。

學習黃詩燕一心為民的公僕情懷。他曾堅定地說,“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須有我。但脫貧功成,務必在我”。他秉承“以民為天”,堅持“為民造福”,脫貧攻堅以來,炎陵解決了15000多戶農村居民住房安全保障的問題,新修或改造800多公里道路,全縣人民都用上了安全衛生的飲用水。炎陵成為全省第一批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提前三年實現脫貧目標。如今,炎陵環境美了、道路暢了、人民生活好了,他卻走了。民之所向,政之所往。黃詩燕同志飽含為民情懷,用畢生心血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學習黃詩燕一心為公的敬業精神。他曾說,“當幹部,就得功名利祿全放下,一心只為千萬家”。他帶頭嚴以修身,注重以德服人,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對親屬、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要求不準搞任何特殊照顧,時常教育他們幹好本職、多作貢獻,靠拼搏奉獻成就人生價值。他生活簡樸,清廉自守,不講排場,始終保持了勤儉樸素的本色。炎陵縣委辦公樓是上世紀80年代的平房,在任9年沒有添置一件新傢俱。人們常說,在炎陵,最陳舊的是縣委大院,最漂亮的是學校、醫院。他常以“歲寒三友”自勉,他就像鬆一樣,傲寒不傲天;像竹一樣,紮根不鬆根;像梅一樣,報春不爭春,他用不朽的革命精神與人格魅力,樹立了清正廉潔、剛正不阿、一心為公的光輝典範。

斯人已去,精神長存。我們應化悲痛為力量,學習黃詩燕同志一心向黨、一心為民、一心為公的優秀政治品質,立足崗位,履職盡責,砥礪奮進。

時代楷模毛相林先進事蹟感想2023 篇28

下莊的地形像一口井,三面是絕壁,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米,村民住在井底,外出只能沿著東面的緩坡爬山。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懸崖上摔死的村民有23人,摔傷的有60餘人,摔殘的有15人。

山外的東西運不進來,下莊的東西賣不出去,一村人就守在下莊受窮。

1997年,毛相林開始帶領村民在懸崖絕壁上修路。他在動員大會上說:“不修路沒得出路,不修路還會死更多的人!”

於是,村民每人捐資10元,湊了3980元;每戶每年賣一頭肥豬,又湊3.84萬元;黨員幹部捐款,再湊兩三萬元;凡是在村裡有承包地的村民,要麼投勞力、要麼交錢,每天20元……

絕壁上修路就是賭命。毛相林帶頭在絕壁上懸空鑽炮眼、安放炸藥雷管,帶頭搬石頭、鋪路。晚上,他睡在窩棚最外面,在腰桿上拴根保險繩,另一頭系在老樹根上,怕夜裡翻身掉下懸崖。他說:“我是修路發起人,最重的活、最危險的活必須帶頭。”

1999年,劉恆玉的女婿、28歲的沈慶富,第一個死在修路的懸崖上。50多天後,落石裹著黃會元墜向深淵。

毛相林問大家:“這路修還是不修?”大家舉起了緊握的拳頭:“修!”

七年修路,沒錢沒物資了,毛相林帶頭貸款1萬元,他甚至將妹妹臨時寄存在他那裡的3000元錢“挪用”了。

七年修路,6條鮮活的生命留在了這條絕壁路上。毛相林帶領村民強忍悲痛,咬牙修路。

20__年3月,一條2米多寬、8公里長的天路終於修到了山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