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有關企業管理讀書與思考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8W

企業管理,是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等一系列職能的總稱。今天本站小編整理了關於企業管理類書籍的思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有關企業管理讀書與思考
有關企業管理讀書與思考篇一

今天看了一本張應杭寫的《東方管理智慧》一書,頗有一些感悟,書中講述了以儒家、道家、佛家為代表的東方企業管理模式,以此來反思西方企業管理思想的不足,簡而言之,儒家的管理主要是針對管人而體現的“德治”,道家的管理主要是針對管事而體現的“無為”,佛家的管理主要體現人格修煉方面“空靈”的境界。

西方的哲學是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東方哲學是孔孟的“仁道”,注重親和力,通過仁者的德行去征服別人。我個人覺得,東西方的哲學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人本主義,以人為本。

西方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東方企業追求“見利思義”。

東方傳統是尚儉、制欲,知足常樂,將慾望降低到最小程度,以儉養身,在企業管理上不主張用獎金去刺激員工,而是培養人的忠誠。西方則比較傾向於張揚個人的慾望。莊子有一句名言“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意思是說,一個人對慾望如果過分執著,他的智慧就沒有了。

東方企業講究“以和為貴”,這裡的“和”不僅是管理境界,更是管理藝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管理者要有包容力,要體現“和”的境界和德行,進行人性化管理,實現真正的“和諧”,而不是以“和諧”為名,打擊異己,獨斷專行,甚至將“和諧”一次轉變為完全相反的意義,這才是最大的不和諧。

東方的哲學要求個人需要懂得為整體的共同利益而放棄個人的利益,所謂的共同利益,必須是真實的共同利益,而不是少數人的利益。

做企業管理要有心量,要學會虛心容人,有包容力,能有心量包容各種人,比如欣賞自己的人、挑自己刺的人、對自己冷嘲熱諷的人,如此等等。這種心量,不僅是德行,有時候還是一種成就事業的智慧。

總的來說,這本書對於企業管理者、經理、主管等都值得一看,對於提高企業管理能力和管理技巧有一定作用。

我個人覺得,貫徹中國傳統儒家管理思想最好的是日本、新加坡等國家,而貫徹西方管理哲學的是美國、中國等國家。中國企業的現狀就是管理模式完全照搬早期西方的管理模式,企業為了賺錢可以完全不受道德約束,即使幹傷天害理的事情也毫無內疚感,三鹿奶粉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企業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竟然可以往嬰兒奶粉中參入化工產品,只有在早期的資本主義時期才有這種案例出現。中國企業現在急需的是補一補東方儒家思想的課,以日為師,學習和借鑑日本企業的管理經驗。例如終身僱用制、年功序列制(按工齡增加工資)、注重精神激勵等等,其實早期的中國國有企業與日本企業的管理思想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企業的管理模式基本都轉為西方的管理模式,員工跳槽頻繁,企業以獎金激勵員工,解僱員工如家常便飯等等,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已經被西方個人主義思想所壟斷,要想學習日本經驗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有關企業管理讀書與思考篇二

企業管理思考

一、 關於“內功”

總會聽說老闆們訓話時,要求員工苦練內功。殊不知練內功得從“人心”開始,從天地萬物開始。可惜現代人都不學母語了。你能指望他們識別“智、信、仁、勇、嚴”?笑話!可惜笑話還在繼續。難怪今天的許多小企業總是長不大,總是有原因的。因為浮躁,浮躁得連母語都不認了。浮躁得只想練輕功,忽視了內功。素性遮掩都省了,把輕功直接改名叫內功,害人啊……!

二、 關於如何看待“勝利(盈利)”

就戰爭而言,真正的勝利,不是今天繳獲多少裝備,俘虜多少人,而是重新獲得和平。否則,我們解釋不了劉邦為什麼最終當了皇帝。對企業來說,真正的勝利不是今天一個漲停盤紅旗飄飄,而是賬戶的長期穩健增值。否則你解釋不了為什麼很多高手最終銷聲匿跡。真正的優勢,不是今天一個點子做了暴發戶,而是千錘百煉的基礎建設。否則你解釋不了小企業長不大的輪迴……所以,只要指明方向就足夠了,因為勝負可以預見,而勝負其實早取決於我們在事前的預判!勝利的鑰匙就在我們的手中。這——就是“境界”!

正所謂——勝利的準備等於準備著勝利;失敗的準備等於準備著失敗!

三、 謀事——領導的本分

其實本分也不多,就三件事:1.、看好方向;2、用好人;3、打好平臺。但最關鍵的還是看好方向,找到勢。看好了,處處順風順水,得勢。看錯了,再精英的團隊,再努力奮鬥也沒勢。到頭來,一群人苦哈哈賣命浪費了青春,浪費了生命。我們對得起誰呢?

所以,當領導的要有個基本的態度,不盡如人意的時候,就要趕緊反思了,責任是誰的?絕不是下屬的,多半是自己的,不得勢也!

當領導的最大的悲哀就是指錯了方向。明明指的是死路,還埋怨人家不能活著回來!

有關企業管理讀書與思考篇三

《科學管理原理》讀書心得

一個在去世後被尊稱為“科學管理之父”的人,一個影響了流水線生產方式的人,一個被社會主義偉大導師列寧推崇備至的人,一個影響了人類工業化程序的人。一個由於視力被迫輟學的人,一個被工人稱為野獸般殘忍的人,一個與工會水火不容、被迫在國會聽證會上作證的人,一個被現代管理學者不斷批判的人。

這個人就是弗雷德裡克〃泰勒,管理髮展史中最重要的,同時也是最富有爭議的人。泰勒於1856年出生在美國費城。年輕時,他先在液壓機廠做學徒,之後加入一家鋼鐵公司,在那裡開始奠定科學管理的理論基礎。1898年,泰勒來到伯利恆鋼鐵公司,開始他著名的改革。1920xx年,他離開公司,進行無償的諮詢工作。期間,他的《工廠管理》與《科學管理原理》相繼發表,泰勒的影響日漸廣泛,遍及全球。

《科學管理原理》出版於1920xx年,標誌著一個管理新時代的到來。至今,這本書仍然帶給管理人無窮的啟示,是不可不讀的管理經典。我花了一些時間把泰勒大師的《科學管理原理》這本書讀完了,準確來說,從內容上來講這不是一本書,而是泰勒大師的一篇科學管理智慧結晶的論文。

18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資本主義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同時管理思想也隨之發生了深刻變化,產生了影響世界的管理思想,如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的勞動分工思想,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為資本主義贏得了極大的經濟效益。然而,社會的大分工、分層使資本主義國家中勞資雙方矛盾突出,工人普遍認為如果她們迅速工作將會導致大量工人失業,於是出現了大家所熟知的“磨洋工”現象。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泰勒科學管理原理應運而生,泰勒抱著解決勞資雙方矛盾,提高勞動生產率,解決由於沒有管理或管理不當造成的巨大浪費的目的,通過大量的貼近實際的實驗,提出了科學管理原理。

泰勒對科學管理作了如下定義:“諸種要素——不是個別要素的結合,構成了科學管理,它可以概括成如下:科學,而不是單憑經驗的方法;協調,而不是分歧;合作,而不是個人主義;最大的產出,而不是有限制的產出;實現每個人的勞動生產率最大化,富裕最大化,而不是貧困。”這個定義,既闡明瞭科學管理的真正內涵,又綜合反映了泰勒的科學管理思想。

全書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從“磨洋工”這一現象出發,講述其三個主要原因,闡述了自己科學管理原理形成的背景、基礎。 第二部分,作者認為,在管理實踐中,存在著積極性加鼓勵的制度,但是與科學管理原則比較起來,科學管理所產生的優越性是積極性加鼓勵制度所無法比擬的,在積極性加鼓勵制度下,實際上全部問題由工人決定,而在科學管理制度下,一般問題由“管理者決定”。接著,作者從搬運生鐵、鏟運、砌磚、檢驗鋼珠、金屬切割這五個例項中,分別闡述了科學管理的存在與有效性。這個五個例項,作者分別講述了動作時間、工具、(輔助工作)方法、個人係數,變數模型在科學管理中的運用。作者在列舉上述五個例子的過程,也講述了一些關於組織、福

利等的管理知識。

談到組織,在鏟運例子中,他認為工人數量不易平均分,即應以任務量來分,並且大班組存在其固有的缺陷,應加以消除。而對於分紅,在檢驗鋼珠的例子中,作者認為,比起一般的福利,個人的雄心大志已經並且永遠起到強大的激勵作用,以促使工人竭盡全力的工作,並且分紅要講究時效性,要準時獎勵,1+1>2的原理在這裡是存在的,以此,也引出了科學管理的別稱“任務管理”,並且得出合適工作由合適的人來做的觀點。在砌磚例子中,作者認為管理者不應只站在一旁,他應該整天和工人工作在一起,幫助工人,鼓勵工人,需要時自己模範做工。在金屬切割例子中,作者拿經驗比較和科學管理來比較,並進行了實驗,證明了科學管理的存在性與經驗管理的不可攀比性,他指出了在一定情況下,即使沒有任何經驗的工人,如果有金屬切割科學原則(理論)的應用指導,也能比經驗頂級的老工人,生產出高其幾倍的產量。

最後,就是這本書的總結,也是泰勒先生這篇論文的結論。科學管理是過去就存在的各種要素的“集合”,即把原來的知識收集起來,加以分析、組合並歸類成規律和規則,從而形成的一門科學。“它將為全世界帶來最大的收益。” 泰勒科學管理的對管理學而言有著極大的貢獻。他在歷史上第一次使管理從經驗上升為科學,而其講求效率的優化思想和調查研究的科學方法也被後人所重視。所以,科學管理的確勝利了。它運用於企業管理中,使得許多企業生產效率成倍提高。它的許多效率措施至今還被人們廣泛使用。泰勒科學管理揭開了幾千年來罩在管理上的“神祕”的面紗,譜寫了管理理論和實踐史上新的一頁,成為人類管理思想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人們把泰勒所處的時代稱為“泰勒時代”,把他的管理理論稱為“泰勒制”。雖然他已作古近百年,但他的科學管理思想對於經濟比較落後,管理水平不高的國家,仍然有著現實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我國現在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以需要學習借鑑泰勒的科學管理思想。

但是科學管理思想仍存在著一定的侷限性。泰勒認為工人的主要動機是經濟的,工人最關心的是提高自己的金錢收入,即堅持“經濟人”假設;科學管理僅重視技術因素,不重視人群社會的因素;“泰勒制”僅解決了個別具體工作的作業效率問題,而沒有解決企業作為一個整體如何經營和管理的問題。

此外,還應當注意到,泰勒的一系列工時研究所用的時間並非一兩個月,而是幾年甚至十幾年。這也啟示我們,做研究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不應急功近利。這樣,經過縱向與橫向的比較、綜合的比較後,我們得出的結論才會更具有說服力。

正如編者按:他提出的管理問題依然存在,他總結的管理經驗依然有益,他研究的管理邏輯依然普遍,他創造的管理方法依然有效。

泰勒的管理理論看似簡單,其實內涵極為豐富,需要我們不斷研讀,也需要我們不斷地實踐,才能實現組織管理的目標——“使僱主的財富最大化,同時也使每一位僱員的財富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