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精選17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3.78K

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 篇1

七大洲和四大洋是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第一課所要講的內容。學生們要說講中國地理,學生們都很熟悉,比較好理解,但是講世界地理,學生們在理解上就有點困難了。在寒假的時候,給學生佈置畫世界地圖,但真正畫的符合要求的沒有幾個人,這對我們的教學工作增加了點小麻煩。

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精選17篇)

多媒體顯現出來的世界地圖不是很清楚,只好讓學生們看課本上的那副地圖。先看整個世界地圖,讓學生們討論交流在這幅地圖上都發現了什麼,剛開始學生們沒有頭緒,答案五花八門,後來我慢慢的引導地形上有什麼特點,地球表面上大部分是什麼,陸地和海洋的分佈等等,通過這些細小的問題,學生們逐步理清了思路,順利的找出了七大洲和四大洋。亞洲、歐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地球表面大部分都是水,陸地都被海洋包圍,海洋之間都是相通的。再讓學生們看課本資料,知道地球表面陸地面積僅佔29%,海洋麵積佔了71%,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水球。

出示大洋和大洲在地球東西半球的分佈圖,讓學生們瞭解哪些大洲和大洋分佈在東半球,哪些大洲和大洋分佈在西半球。哪個大洲面積最大,哪個大洲面積最小?那個大洲沒有人居住?面積由大到小的排列順序是什麼?四個大洋的面積由大到小的排列順序?哪兩個大洲是相對應的?通過看地圖以及學生們的交流討論。對於七個大洲的面積由大到小排列順序,我讓同學們先按順序排出來,寫在黑板上,帶領學生總結出一句順口溜: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通過這句順口溜來巧記七大洲的面積由大到小的排序。亞洲與大洋洲、南美洲與北美洲、歐洲與非洲兩兩相對。讓學生充分的瞭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和特徵。

對於世界地形之最,書上只提供了幾個,不過令我欣喜的是學生們知道還真不少,世界最高的高原,海拔最高的山脈,世界最大的湖泊等等,這些世界之最學生們通過交流都瞭解了很多。剛開始上課的時候,由於多媒體課件效果不是很好,浪費了一點時間,有點手忙腳亂,在時間分佈上不是很均勻,最後匆匆結尾,不過在以後幾個班上課的時候就做好了應對措施,順利授課。

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 篇2

本節課學生能夠主動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通過對問題的討論和交流,讓學生髮表了不同的見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營造寬鬆的學習環境,學得較為輕鬆,課堂教學效果還不錯,也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具體要求。在整個過程中,採用強化討論法這一學習方法,以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為指導思想,在對教材處理中,創設教學情景,化抽象為具體,並提出富有啟發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引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從而引導學生分析歸納,以化解教學重點、難點,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同時通過使用地球儀、世界地圖、討論、課堂練習活動等,使學生動口動腦,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和理解,增強學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品嚐自主學習的樂趣,讓學生也體會到人類的認識世界是需要不斷的探究和拼搏的,追求真理是人類的永遠的目標。本節讀圖較多,難度並不大,因而特別注意在提問時問題的目的性,儘量避免重複、羅嗦,把能由學生完成的儘量讓他們來做。注意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的機會,多使用鼓勵性語言,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同時通過師生互動,建立一種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師生關係,一起突破難點,突出重點。使學生逐漸從“學會”發展到“會學”,掌握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發展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 。不足之處在於學生過多了些,對於討論時間有所把握不是很到位,我們的學生認識水準還有待進一步提升,有些學生參與探究的主動性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部分學生缺少自己的創見,當然教師的教學方法也要進一步變化與相結合運用才好。

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 篇3

《大洲大洋》一課的教學結束了,掩卷沉思,回顧這節課,有得亦有失。

在上七年級地理上冊《大洲和大洋》一節的教學時,我應用資訊科技和教學內容進行整合,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教師導課,利用同學都喜歡的遊戲方式探究地球上的海陸分佈。直觀的體驗讓學生走進課堂,在創設情境的同時,自然地引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根據《大洲和大洋》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我把教材分為四部分進行處理,利用大螢幕明確教學目標:地球海陸分佈;大洲、大陸、島嶼、半島、海峽基本概念;大洲和大洋名稱位置輪廓;大洲的界線。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充分利用“農村中國小遠端教育資源”,把這一課的媒體資源連結到我的課件中,形象直觀的體現地球海陸的分佈、基本概念、大洲大洋的名稱以及分佈等知識。在教學過程中講與練相結合,及時反饋學習資訊。用PPT製作七大洲、四大洋的基礎知識點。在學生識別七大洲形狀和位置的基礎上運用填空和讀圖,進行練習。

其次,運用PPT課件學習大洲的界線,直觀而又具體,拓寬中學生的視野和認知。

正是由於把資訊科技同學科教學進行整合,才使得本來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極大的熱情,並能夠十分主動地參與其中,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運用資訊科技,加大了課堂密度,知識容量,讓知識以恰當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實現教學方式的變革,使學生能夠全面地實現的三維目標的要求。同時,也要求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備好課的同時,開發教學資訊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彩、更廣闊的學習空間。

縱觀這節課,我從設計和講授力求做到“自主探究”的學習理念。但是一講起來自己就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主角了,課堂上學生自己真正探究的不是很多,而且即使是學生進行的探究和自主學習了,自我感覺也是“蜻蜓點水式”的,教學過程中依然是教師說得多學生親自體驗的不多。本節課時間把握的還好,教學效果也可以,但是對媒體課件演示的不夠到位,教學思路與媒體資源的利用不夠同步,教學中受課件的限制,教學思路和教學環節不明晰。教學的語言不精練。

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 篇4

一、本課的成功之處:

1、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本節課通過“太空之旅”圖片設問:“加加林為什麼說他看到的‘地球’更象‘水球’”引入新課,較好地創設了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

2、 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知識與運用知識的能力。在學生觀察完“大陸、半島、島嶼與海洋”的立體圖後,展示“世界海陸分佈”的平面圖,讓學生充當小老師進行講解, 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與圖象遷移能力。在學習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時,再次讓學生判斷哪個“海” 其實是“湖泊”,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強化了對地理概念的理解。

3、注重培養學生讀圖能力。本節課能充分利用地圖進行教學活動,通 過師生活動、生生互動,瞭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分界線、輪廓、面積和分佈特徵,形成教學問題場與教學情景場的疊加,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 學生的主體作用,併為以後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上內容源自小精靈兒童資訊站

4、注重學法指導。本課教學難點是讓學生認識七大洲和四 大洋的位置,我在教學中,先以“亞洲”為參照,引導學生說出與亞洲相鄰的大洲和大洋,然後利用“分半球記憶”和“特殊緯線記憶”法,讓學生合作交流了解各 大洲和大洋的相對位置,最後,讓學生練習 “一筆畫世界”,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參與記憶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使這節課的難點迎刃而解。

5、培養了學生研究問題與協作學習的能力。通過分組討論學習,改變了應試教育模式下“灌輸——接受”式的傳統學習方式,在合作中感受與他人討論、探究的樂趣,體會協作學習帶來的成功,激勵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6、 條理清晰,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課堂上,有目的地設計一系列問題,由淺入深,環環相扣,採取討論、探究、搶答等多種方法,不斷地讓學生去質疑、探索、發 現。給學生提供展示各種能力的機會,並使用鼓勵性語言,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整個課堂氣氛生動而有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 課堂教學效率,教學效果好。

二、本課不足之處:

1、本節課難度不大,但讀圖較多,內容豐富,教學容量大,時間略緊,有些學生參與探究的主動性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2、受時間限制,對於部分學生的質疑不敢放開討論,如“大洲和大洋名稱的含義”和“英文解釋”,學生顯得意猶未盡。

3、由於老師引導的太過到位,反而遏制了一部分學生的思維,好像一切都水到渠成。

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 篇5

本課教學難點是讓學生認識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我在教學中,以“亞洲”為例,引導學生說出了亞洲的東、西、南、北各是什麼,注重了學法 指導,然後讓孩子們合作說出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最後,讓孩子們在遊戲中自制世界地圖,這節課的難點就在快樂中迎刃而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 教學的效益。

在課前我搜集了許多圖片,讓學生在課堂上藉助課件更好地瞭解大洲和大洋的知識,學生對此很感興趣。不僅如此,我還讓學生在課 前蒐集了一些有關大洲和大洋的資料,初步培養學生的蒐集資料的能力,在課堂上,我向學生們推薦了“世界地理頻道”網站,給他們提供更好更多的資料空間。

一節課下來,學生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收穫,不但紛紛交流自己的學習收穫,而且還對參加“世界地理之最“擂臺賽充滿興趣。我相信,這一節課雖然結束了,但是孩子們的探索之路才剛剛開始。

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 篇6

一、本課的成功之處:

1、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本節課通過“太空之旅”圖片設問:“加加林為什麼說他看到的‘地球’更象‘水球’”引入新課,較好地創設了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

2、 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知識與運用知識的能力。在學生觀察完“大陸、半島、島嶼與海洋”的立體圖後,展示“世界海陸分佈”的平面圖,讓學生充當小老師進行講解, 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與圖象遷移能力。在學習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時,再次讓學生判斷哪個“海” 其實是“湖泊”,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強化了對地理概念的理解。

3、注重培養學生讀圖能力。本節課能充分利用地圖進行教學活動,通 過師生活動、生生互動,瞭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分界線、輪廓、面積和分佈特徵,形成教學問題場與教學情景場的疊加,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 學生的主體作用,併為以後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上內容源自小精靈兒童資訊站

4、注重學法指導。本課教學難點是讓學生認識七大洲和四 大洋的位置,我在教學中,先以“亞洲”為參照,引導學生說出與亞洲相鄰的大洲和大洋,然後利用“分半球記憶”和“特殊緯線記憶”法,讓學生合作交流了解各 大洲和大洋的相對位置,最後,讓學生練習 “一筆畫世界”,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參與記憶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使這節課的難點迎刃而解。

5、培養了學生研究問題與協作學習的能力。通過分組討論學習,改變了應試教育模式下“灌輸——接受”式的傳統學習方式,在合作中感受與他人討論、探究的樂趣,體會協作學習帶來的成功,激勵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6、 條理清晰,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課堂上,有目的地設計一系列問題,由淺入深,環環相扣,採取討論、探究、搶答等多種方法,不斷地讓學生去質疑、探索、發 現。給學生提供展示各種能力的機會,並使用鼓勵性語言,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整個課堂氣氛生動而有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 課堂教學效率,教學效果好。

二、本課不足之處:

1、本節課難度不大,但讀圖較多,內容豐富,教學容量大,時間略緊,有些學生參與探究的主動性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2、受時間限制,對於部分學生的質疑不敢放開討論,如“大洲和大洋名稱的含義”和“英文解釋”,學生顯得意猶未盡。

3、由於老師引導的太過到位,反而遏制了一部分學生的思維,好像一切都水到渠成。

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 篇7

《醜石》是一篇新課文,備課時還是花了點時間好好讀了讀。作者先言醜石之醜,那是極盡渲染:一是外貌之醜,“黑黝黝的”“牛似的模樣”;二是一無用處,不能壘山牆,不能壓臺階,甚至想鑿一方石磨人家也沒看上;三是不但無用,而且孩子們在玩的時候還要當心,一不小心那坑窪不平的表面還會讓人摔破膝蓋。而就是這樣一塊醜得不能再醜的石頭,卻被天文學家發現,被奉為至寶,最後被“小心翼翼”地運走了。美與醜都在一塊石頭上,關鍵是看人們從哪個角度來看問題。

初讀課文之後,先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的第一感受,然後再概括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結構。因為作者的層次清晰,解決起來也並沒有什麼問題。

在教學活動中,我創設情境以文中“天文學家”的身份來到學生中間表演,融入課堂,融入學生中間。我以“天文學家”的身份出現,我介紹說:“這塊‘醜石’原來是天上的隕石,它曾補過天,在天上發過光,發過熱,輝煌過,給我們的祖先帶來光明等等。”學生的眼睛馬上亮起來了,個個都很好奇。於是,我就趁機出示了作者家門前那一塊巨大的“醜石”的圖片,然後再把一些隕石的圖片給學生看,學生很好奇,馬上激發起他們那種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興趣,急著想去了解“這塊‘醜石’的地位發生的如此巨大的變化後,村名們是怎樣對待這塊‘醜石’(隕石)的呢?”接著,我就因勢利導地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就是讓學生也跟著作者“對‘醜石’的醜和美有了重新的認識。”從而引匯出本文的兩個中心句“以醜為美”和“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的理解,讓學生各抒己見,這節課堂上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實現了師生間平等對話。

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 篇8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也是一篇開發智力的有趣故事。教學時,我以故事匯入,來啟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的思維和興趣充分調動起來的基礎上,匯入本課的學習。

雖然課文的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較淺顯,但講述的道理很有啟發性。我首先放手讓學生獨立閱讀、思考,在大致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體會到為什麼小徒弟的畫能得到畫師的稱讚。要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僅可能多的駱駝。大徒弟想的辦法最簡單,也是常人一般的想法。二徒弟與大徒弟相比,有一定的進步,用頭來代替整個駱駝。無論是大徒弟還是二徒弟畫的駱駝數畢竟都是有限的。都沒有脫出俗套。小徒弟與他們相比,辦法之所以好,是因為他用有限的兩隻駱駝代表無限的可能,誰也說不清到底有多少隻駱駝,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因此,他的畫最好。為了開拓學生的思維,我讓學生 進一步去探討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也可以畫出更多的駱駝。同時,又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到的。

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 篇9

四歲左右的小班幼兒處於一個由無表現意圖向有表現意圖繪畫轉化的階段。指導小班的美術首先要密切注視幼兒發展的程序,根據轉化的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的美術活動內容和方式,鼓勵幼兒塗鴉併為其提供充分的條件。而小班上學期的幼兒基本處於塗鴉期,所以本活動從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將目標定位於:

1.結合繪本《變色鳥》的故事情節,感知三原色混合所產生的色彩變化;

2.玩吃果子游戲,體驗色彩塗鴉的樂趣;本活動目標具有多維性,分別從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出發。而紅、黃、藍三原色是小班幼兒已有的經驗基礎,通過本活動發現三原色混合所產生的色彩變化對幼兒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本活動是一個美術活動,所以涉及的工具材料很多,而活動前的準備充分與否,是活動成功與否的先決條件。本活動的教具材料的準備較為豐富與到位,另外還有較為輕鬆的背景音樂,使幼兒在寬鬆自在的氛圍下充分體驗色彩塗鴉的樂趣。本活動各環節的思路較為清晰:以繪本故事白鳥這一角色將幼兒帶入一定的情境之中,以遊戲的形式帶領幼兒吃紅果子,長出紅色的羽毛,然後再帶著幼兒一起吃黃色、藍色的果子,在幼兒塗色的過程中讓幼兒自己發現顏色的變化。

最後再由老師引導進行試驗驗證幼兒的想法,再到最後迴歸繪本“故事裡面的彩色鳥還在繼續吃著其他彩色的果子,它還會發生一些什麼有趣的事情呢?”作為延伸活動。本活動從激發興趣、教師示範、動手操作、交流分享和延伸活動,各環節銜接也較為自然。

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 篇10

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認識年、月、日,並明白他們年、月、日之間的關係。教學重點是認識年、月、日,並掌握它們之間的關係,教學難點是掌握決定平年和閏年的方法,上課伊始,我就讓學生帶著問題看幻燈片(一年有幾個月?每月有幾天?並把每月的天數填寫在書上)進行自學,之後進行反饋,歸納出:一年有12個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有31天,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月。二月是平月有28或29天。為什麼會用28天和29天之分呢?讓學生小組討論,得出平年和閏年的概念,能被4整除的年份就是閏年,告訴學生通常4年裡有一個閏年。大月和小月的記憶用一個拳頭法,這種方法雖然簡單,但有些學生還是不感興趣,於是我採用兒歌: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總不差,來幫忙他們記憶,這一資料本來很枯燥,但透過朗朗上口的兒歌,學生很快就記住這一知識點,可見兒歌也是一種很有效率的教學手段,更貼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因為兒歌記憶既簡單又便於記憶。

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 篇11

這篇課文我認真地讀了三遍,我的興趣點集中在“進化論”和“胚胎髮育規律”上,總是想著:小時候關於飛行的夢是不是真的與人類進化過程中“鳥”有關?母腹中的胎兒怎樣再現從簡單生命進化成人的過程?於是我上網查找了胎兒發育過程的相關資料,閱讀了進化論的相關內容。作者童年天真可愛,愛尋根究底的形象躍然紙上,我發現課文的語言是那麼幽默,那麼富有童趣。

那麼,孩子們的閱讀理解過程會是怎樣的呢?我叫了班上好中差三位學生閱讀課文,他們覺得這篇文章不好理解,同時又和我一樣,對“胚胎髮育規律、進化論”

等問題充滿了好疑惑與好奇。於是我思考,怎樣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怎樣引導學生感悟課文的語言,感受作者童年的形象,怎樣把課文的理解與語言的感悟融為一體?最後,按照學生的閱讀習慣進行教學。第一課時以“發現”為線索,引導學生質疑提問,主動探究,養成學生邊讀邊思的習慣,同時,通過課外知識的補充閱讀,滿足學生興趣,初步瞭解進化論的相關知識。以“形象”感悟為線索,引導學生欣賞課文的語言,體會費奧多羅夫童年天真可愛的形象,享受童年發現的快樂。讀通了課文,理解了字詞和課文內容,而且培養了學生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學得紮實到位。通過對作者童年形象的感悟,欣賞了課文的語言特色,通過模仿課文說自己童年的發現,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好地做到了語言文字訓練。

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 篇12

教學重點是把握主要內容,弄清建設者們是如何克服困難的,並從中受到感染。課前佈置的查詢資料任務完成得較好,學生們很積極地蒐集了有關青藏鐵路的資料,彙報交流的時候也興致勃勃,講起來滔滔不絕,由於時間關係,課上交流不是很多,只能讓他們課後再互相傳閱資料,增長見識。從他們彙報情況可以知道,學生選取有用資訊的能力還是有待加強。一節課下來,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三個:課文的主要內容;修鐵路遇到的困難;鐵路的重要意義。在教學時,我主要是這麼做的:

一、以韓紅的《天路》匯入,激發興趣

二、抓住行文線索,體會人物精神

“把鐵路修到拉薩去!”這句話是課文的題目,又在文中反覆出現,是作者行文的線索。在教學時,先找出文中介紹“青藏鐵路”的句子,然後引出我外國人的評價和句子“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確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然後讓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說說從課文哪些地方感受到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的不簡單,不容易。學生在默讀課文的過程中找到了阻礙築路大軍前進的困難所在,並紛紛聯絡實際發表自己的看法。

“那麼,這些困難,我們的建設者們又是怎樣克服的呢?請從文中找出答案,並談談你的體會。”這個問題較好回答,學生能輕鬆得從第6、9自然段中獲取答案,並且抓住文中關鍵的詞語,如“晝夜、反覆、徹夜通明、廢寢忘食、夜以繼日”等,感受建設者充滿智慧,不畏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

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 篇13

《一株紫丁香》這篇課文是一首活潑清新的小詩。一株紫丁香,是孩子們的一片心意,是對老師的問候與感激,這株紫丁香,不僅是孩子們送給老師的一份珍貴的禮物,更是一首師生情誼的頌歌。這首小詩恬靜、深情,讀起來琅琅上口,回味悠長。

讀寫、動靜的和諧搭配是語文課堂應該重視的一個問題,我們往往講得太多,把學生的作業時間擠到了課外,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遺憾的是,雖然有了這樣的意識,但我上這節課還是犯了同樣的錯誤,在讀的環節中,安排了太多的時間,結果寫字指導結束,沒有留給學生太多的時間去寫好這四個字。

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 篇14

《九色鹿》是一則民間故事。本課主要是針對故事中的兩個重要角色進行分析,讚揚九色鹿捨己救人和勇敢善良的高尚品質,譴責了調達背信棄義、恩將仇報、見利忘義的可恥行為,揭示了真善美必將戰勝假惡醜的主題。

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通過“你覺得九色鹿是一隻怎樣的鹿”、“調達是一個怎樣的人”、“國王是一個怎樣的國王”三個問題展開,對三個重要角色進行分析,其中又以九色鹿和調達的分析為主。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由此可見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之大。“讀”是教學的主要活動,也是學生品味,語言的主要方法。在第二段教學活動中,我注重花時間讓學生與文字直接對話,重點感悟、朗讀詞句,分角色朗讀,說話練習,體會九色鹿的勇敢、善良、不求回報,調達對九色鹿救命之恩的感激、鄭重發誓。

通過靜心默讀,圈圈畫畫,看看“九色鹿做了什麼?說了什麼?”學生從“波濤洶湧”“奮力掙扎”體會當時情況的危急,調達在奮力求生。從“立即”“縱身”這些詞語中想象九色鹿毫不猶豫、奮不顧身救調達的情景,感受到九色鹿的善良、勇敢。通過課堂教學,我發現學生的思維很活躍,他們把自己的生活經驗都結合了進來,對詞語的理解已不僅僅侷限於字面了

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 篇15

1、從題目激趣匯入,提高學生對學習本課的積極性。本文的課題是很有意思的,它以三個不同意象的詞語疊加而成,細細體味,“冬陽”為文章創設了一種感傷與溫暖交織的情緒基調,“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內容主旨,而“駱駝隊”則是貫穿課文的一條線索。三個詞語的結合,不僅勾畫出了一幅記憶深處的童

年印象,而且營造出了一種深沉廣闊的意象空間和情緒空間。學生覺得有新意,他們有的說這是一首詩,有的說想到駱駝,有的說想到冬天的太陽……

2、以文中的重點句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回憶作者童年生活中的幾個片斷。如:抓住“又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又聽見緩緩悅耳的駝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問作者心頭重臨了哪些童年生活的片斷呢?

3、放手讓學生以小組學習的形式,讀自己喜歡的部分。學生彙報哪部分內容,內容。其中,在“看駝嚼”片斷中,讓學生從作者對駱駝樣子的描寫體會作者觀察細緻,從作者學駱駝咀嚼,體會童年的天真與幼稚;在“談駝鈴”片斷中,抓住“我的幼稚的心靈中卻充滿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來體現作者想象豐富;在“剪駝毛”片斷中,主要讓學生體會作者對駱駝的關心;在“問駝蹤”片斷中體會作者對駱駝的思念。

4、講課中,做到有主有次,詳略得當。“看駝嚼”和“問駝蹤”兩個片斷具體講,然後讓生自己讀懂剩下兩個片斷,彙報自讀

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 篇16

《歡慶》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首詩歌。本詩共兩句8行,寫的是給祖國媽媽過生日的情景。從田野到楓林,從藍天到大海,從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處都沉浸在歡樂之中。金黃的果實,火紅的楓葉,潔白的鴿子,陣陣的海濤,構成了多麼美麗、歡樂、祥和的圖畫!而要將這麼美的畫面輸送給學生,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光是口頭傳授是不夠的,低段教學應該以形象、直觀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因此本課我運用了我採用多種形式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拓展延伸,給花兒圖色三個環節。

多種形式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一環節中,我在學生每讀一句的同時就出示相應的圖片,看著栩栩如生的圖片,與課文內容非常的貼切,學生都會發出“哇”的聲音,朗讀的慾望更高了,每一個學生都渴望站起來看著精美的圖片讀出句子來。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興趣高漲,學得也非常認真。

給花兒圖色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是想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學生為了給祖國媽媽獻上自己的禮物,都專心的畫著自己的畫,那神態非常投入。在完成畫的同時給自己的禮物也附上一句詩,鍛鍊了學生的模仿寫作能力。

但在教學中,發現有的孩子雖然理解了每一句話的含義,但是從朗讀中可以看出學生並沒有深入的體會。所以在讀的過程中用不上感情。以後教師在教學中要多加指導,培養學生感情朗讀的的能力。

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 篇17

《藏戲》是12冊第7課,是以介紹民風民俗為主題的單元中的其中一篇,是一篇民俗散文,語言豐富多彩、生動傳神,頗具文學色彩。因為本文在語言上的這一特點,而且,藏戲對我們師生而言是一種很“新”的文章,所以我在教法上將它上成了精讀,我想這樣的“略讀”文章“精度化”,也是值得的。

剛剛教完第六課《北京的春節》,雖然兩篇文章都是介紹民風民俗的,但兩者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異。於是,我就藉助學生的預習和課堂上的自學,在正式進入《藏戲》文字之前,我就引導學生從“內容”、“表達順序”、“表達的方法”和“語言風格”等幾方面來比較兩篇文章的不同點。在比較的基礎上再去進入本文的學習。我想,這樣的處理方法是站在學生綜合能力的高起點上,在比較高的起點上再去回落到文字細節上。

本文是按事物的幾個方面的順序來寫,內容清楚,分“藏戲的形成”和“藏戲的藝術特色”兩方面來介紹的。從文采上來看,“藏戲的形成”這一塊內容是比較突出的,我講體驗的重點放在這一部分,而對於“藏戲的藝術特色”這一內容還是處理得比較“略”的,只要學生能找出相關句段,找到藏戲的藝術特色即可,在語言就不過多細細推敲。我自認為在“藏戲的形成”這一內容上處理得比較出彩的是這麼幾個設計:1、探究唐東傑布傳奇故事的優點。其實歷史上有真實的故事記錄,那為什麼課文要以傳奇故事的形式出現呢?(傳奇故事能加入更多的想象,給讀者一定的想象空間,也能更多地去表達人們的美好願望;2、從這一傳奇故事中解讀唐東傑布這一人物;3、找讀自己喜歡的句子,簡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