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升和毫升教學反思(精選19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2.89W

升和毫升教學反思 篇1

升與毫升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雖說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容器容量大小有所瞭解,但是對於升與毫的瞭解卻很少。建立容積單位的表象及空間觀念,較為準確地估計常見容器的容量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我渴望上好這節課,上出一節讓學生終身有益的數學課!

升和毫升教學反思(精選19篇)

課堂上要用大量教具、學具進行操作實驗,只有經過大量的直觀觀察與操作體驗才能幫助學生建立容量單位的表象及空間觀念。為此我作了精心的準備。我向自然老師借來的滴管、500毫升、250毫升的燒杯等;問幾位在醫院工作的家長,利用職務便利,弄來了若干個10毫升和20毫升的針筒;從網上尋找有關容量單位的歷史、圖片、資料等。我要求我的學生也做了相應的準備。買了多次1升康師傅冰紅茶,供試教和正式上課用,(至今辦公室裡還有)。我還讓學生到超市做調查等。

一、創設情境,激發求知慾

由於升和毫升的認知本身就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時會感到比較枯燥,產生一定的困難。為了能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升和毫升的容量單位,積累較多的直觀經驗,我創設了以下的教學情境,來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創設問題引入,書上的一個情境,通過對不同的容器的觀察,引出“容量”的概念,再深入地研究容量差不多的兩個茶杯如何判斷,學生想出了幾種方法,從而突出了要用統一的量器才能作比較,進而引出了需要有統一的容量單位,揭示課題。從情境中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為後續的學習打好了基礎。

二、直觀體驗,感受知識

直觀演示,建立1毫升和1升的概念。用滴管取1毫升的水,滴在手心中,學生感知毫升的水是十來滴。接著,我安排了學生體驗活動,用針筒分別取1毫升、10毫升、50毫升的水,觀察它們在水杯中的位置,並說出感受。猜一猜老師手裡水杯的容量,並進行驗證,在學生的興趣未了時,分組合作開展這個遊戲,在遊戲中,學生的感受力得到提升。列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容器,讓學生估計它們的容量(可能的進行操作驗證)。水盆容量10000毫升左右,電熱水器的容量要幾十萬毫升,太陽能熱水器的容量還要大一些,浴缸的容量要400000毫升,學生立刻感受到需要有比毫升更大的容量單位,於是“升”孕育而生了。最後,用4個250毫升的一次性水杯,和1瓶裝滿1升水的容器,通過實驗,學生感知升和毫升的進率。教學重點的解決、難點的突破都請學生介紹說明或用一個一個的小實驗解決。從課堂氣氛來看,學生人人蔘與,思維非常活躍,學習積極性非常高。

三、人文課堂,魅力無限

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數學人文資源的開發利用,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是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用的,學習數學不再那麼抽象,那麼枯燥。在課中,我將人體一天所需的水分等知識告訴學生,讓學生認識了我國容量單位的發展史,學生認識了古代的量器,斛、鬥等。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激發了學習興趣,變被動為主動。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為學生學習數學打開了一條探索知識奧祕的途徑和方法。

課前的精心準備,課堂上的實驗操作大大豐富了學生的表象。學生學得生動、紮實。

升和毫升教學反思 篇2

上星期三到這個星期三一週的時間,我都在教學《升和毫升》,考慮到這方面的知識平時學生關注的較少,缺乏生活經驗,而且容量單位的認識本身就比較抽象,需 要較強的空間想象能力。為了能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容量觀念,積累較多的直觀經驗,我結合教材準備了大量的容器,從鍋碗瓢盆到瓶瓶罐罐,只要可以我都搬進了 課堂,結果這一週的數學課就不再像平時的數學課了,沒有口算練習,沒有新授鞏固,課堂教學不再那麼井然有序,我和孩子們都拿著瓶瓶罐罐不停地做著實驗,孩 子們陶醉於做實驗的新鮮,興奮地歡呼、交流……從課堂氣氛來看,學生人人動手,個個參與,學習積極性之高是前所未有。我原以為這樣的教學一定是成功的,可 一看學生的作業我迷惑了……(作業的主要問題是學生對各種常見容器的容量選擇、判斷或估計不準確,有的甚至相差太遠)作業中反應出來的問題使我不得不反思 自己的教學:

1、這樣教行嗎?

容量是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學生又是在沒有認識體積的基礎初次接觸,所以課堂上我盡 量採用直觀教學,每節課都蒐集了各種容器,做了大量的準備,教學時我也改變了以往數學課的模式,用大量的實驗操作來代替空洞的說教。學生對我這種實驗式的 數學課表現出了極高的興趣,課堂氣氛活躍不說,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估計能力都得到了很好地鍛鍊。從這個角度思考,我這樣教學符合課改理念,是完全 可行的。

2、這樣教目標達成了嗎?

本單元的知識目標主要有兩個:(1)認識升和毫升,知道它們之間地進率並能準 確換算。(2)能準確估計一些常見容器的容量,培養學生的估計能力和意識。前一個目標比較容易達成,難的是後一個目標。教學中,我準備了各種容器,讓學生 反覆地比較、猜想、驗證就是為了提高這個目標的達成度,可學生作業中反饋出來的問題如同給我當頭一棒……

我仔細分析了失敗的原因,可 能有這樣兩個:第一,教材編排不太合理。讓學生在沒有認識體積的情況下直接學習容量,不符合認知發展須循序漸進的規律,因此學生學起來肯定會有困難。第 二,生活經驗太貧乏。這方面的知識本身就較抽象,不要說是學生,就連我們老師平時關注的也較少,學生的腦海中所能聯想到的有關容量的資訊實在太少,雖然課 堂中我已經想盡各種辦法在幫助學生積累有關容量的直觀經驗,但僅僅利用幾堂課的有限時間是遠遠不夠的,而且教學時受許多物質條件的限制,比如浴缸、大的洗 澡盆、水池等這些容器無法帶進教室,讓學生回家測試又無法具體指導等等。這些矛盾的解決還有待於和老師們做進一步的探討。

升和毫升教學反思 篇3

《升和毫升》,考慮到學生平時很少關注這方面的知識,缺乏生活經驗,因此在教學之前做了比較充分的準備工作,儘可能地創設學生熟悉的學習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容量單位時的主動性,提高學習的實效性。

一、做好認知前的準備。

升和毫升的初步認識中,容積的計量工具是量筒和量杯。教師在課前準備好演示的教具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教師還準備了標有刻度線的飲水杯、臉盆、墨水瓶等。同時給學生一兩天準備的時間,要求學生在家裡或是去超市時尋找、觀察哪些商品標籤上使用的是升和毫升,並帶一些標有升和毫升的包裝盒、飲料瓶、標籤等,在思想上做好認知的準備。

二、創設體驗式學習情境,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由於升和毫升的認知本身就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時會感到比較枯燥,產生一定的困難。為了能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升和毫升的容量單位,積累較多的直觀經驗,我創設了以下的教學情境,來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

1、問題引入,你們在觀察中發現生活中哪裡用到了升和毫升?學生除了舉起自己的小手,還拿出了事先準備好的瓶瓶罐罐和包裝盒。等學生交流完畢,我選擇了一些學生剪下來的標有升和毫升的包裝,放在實物投影上給學生看,請學生介紹從哪裡剪下的?用的是哪個單位,怎樣用字母表示?解決了升和毫升的符號認識。同時通過交流,學生有了直觀認識,生和毫升多用於液體的計量,比如生活中的油、醬油、醋、藥水、汽油等。除了這些,一些乳液,比如護手霜等,有時會用克做單位,有時也會用毫升做單位

2、直觀演示,建立1毫升和1升的概念。用量筒取毫升的水,倒入盆中,學生感知毫升的水是兩三滴,反覆幾次。估測墨水瓶中有多少墨水,並進行驗證,觀察一盒學生奶有多少。在量杯中分別取100毫升、500毫升、1000毫升的水倒入升的容器中,感知升和毫升的進率。教學重點的解決、難點的突破都請學生介紹說明或用一個一個的小實驗解決。從課堂氣氛來看,學生人人蔘與,思維非常活躍,學習積極性非常高。

三、結合生活實際,滲透一些科學知識。

結合實際,滲透一些科學知識。比如,一個成人的血液量約為4升800毫升,一次獻血量為200毫升,適量獻血對人體沒有影響等。

升和毫升教學反思 篇4

《早發白帝城》這一課,從培養學生能力的角度出發,我是這樣教學的。

一、激趣匯入。

低年級學生好奇心非常強,因此,剛一上課,我就說:“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詩人,被人們稱為詩仙,你知道他是誰嗎?”學生回答後,我讓學生背誦以前學過的李白的詩作,學生興趣盎然。接著我告訴學生李白現在流傳於世的詩作有3000首,在學生的驚呼聲中,我開始介紹《早發白帝城》的寫作背景,激發學生學習《早發白帝城》的興趣,為學生理解詩意作準備。

二、學生自主學習。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先提出學習要求,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示自主學習生字,朗讀古詩理解詩意,找出詩中的多音字並組詞。

展示生字學習效果時,一個學生說:“人啼哭時要張大嘴巴哭,所以我就明白了‘啼’的部首是口字旁,口加帝就是‘啼’。這樣我不但記住了‘啼’和形,還理解了‘啼’的意思。”另一個學生說:“我發現‘舟’和‘丹’非常相似,但是‘舟’字比‘丹’多了兩筆:一筆是撇,一筆是點。希望同學們不要出錯。”……同學們對他們報以熱烈的掌聲。

在學生充分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盡情展示,體驗成功的喜悅。

本節課,學生學習興趣很高,下課時已能流利背誦全詩並熟記生字。

升和毫升教學反思 篇5

一、情境匯入,激發興趣

教學一開始,我播放低音量的葬禮哀樂,並在音樂中描述:“1986年9月,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巴西總統親自主持了一次特殊的葬禮。葬禮是為一條瀑布——塞特凱達斯瀑布舉行的。這是怎麼回事呢?”描述將學生帶入課文特定的情境,學生產生了許多疑問,如人們為什麼要為一條瀑布舉行葬禮?這是一條怎樣的瀑布呢?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望,就會主動地探索。

二、循音入境,引導想象

課文第三自然段描寫了塞特凱達斯瀑布雄偉壯觀地氣勢。我讓學生閱讀時,找出文中表現瀑布雄偉氣勢的詞語,如:“咆哮而下、滔滔不絕、一瀉千里”等,之後,再讓學生欣賞配樂朗誦。抽象的語言文字變得形象起來,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感受瀑布的磅礴氣勢。“眼前出現了一條奔流而下的瀑布”“這真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呀!”……

三、圖文結合,激發想象

課文第五自然段描寫了即將枯竭的塞特凱達斯瀑布的形態。教學時,我要學生朗讀課文,找出描寫瀑布的語句:“它在群山之中無奈地低下了頭,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生命垂危“等詞語的基礎上,出示文中插圖,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即將枯竭的塞特凱達斯瀑布是什麼樣子?假如你是慕名而來的遊客,看到這樣的情景會有哪些感受?你會說些什麼?學生彷彿置身於瀑布前。經過一番閱讀、討論,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想象,學生將塞特凱達斯瀑布的過去和現在作了比較,深深體會到了環境汙染給大自然,給人們生活環境帶來的嚴重危害。

四、結尾質疑,引導續想

學完課文後,一個學生站起來問:“老師,葬禮是在1986年舉行的,那塞特凱達斯瀑布現在怎樣了呢?“問題一提出,我並沒有急於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想象:“同學們,你們想象一下,瀑布應該怎樣呢?”學生經過思索後,有的說瀑布可能永遠消失了,它只能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中,有的學生卻說葬禮喚醒了人們,人們積極植樹造林,保持水土,瀑布恢復了往昔的生機與氣勢。通過續想,儘管學生的答案不一,但學生進入了課文的意境,進一步增強了保護環境,愛護地球的意識。

升和毫升教學反思 篇6

期會考試已經結束,綜觀學生的試卷,我發現:從整體上看,學生的卷面書寫得乾淨、整潔,基礎知識掌握得較好。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但由於一年級學生初次接觸考試,題比較活,因此對於理解能力差的學生解決起來有一定的困難。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過於馬虎,不認真審題,在應用數學中出現漏題、將數抄錯、計算時得數出錯的現象比較嚴重,因而失分較多。

看來,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國小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應該從入學之日起,進行訓練。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並逐漸穩固下來的。中國人能把筷子運用自如,而且也非常愛用筷子,卻不習慣用刀叉,這既是長期鍛鍊的結果,又是長期習慣了的緣故。但人生下來並不能把筷子運用自如,沒有愛用筷子的習慣,這說明習慣的後天可培養性。

中國有句老話:積千累萬,不如有個好習慣。習慣養得好,終身受福;養得不好,則終身受累。印度有一句古諺語:“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

青少年學生正處於身心快速發展階段,也是培養良好的習慣的最佳時期。一個教師教給學生的知識是有限的,而培養一個良好習慣的受益卻是無窮的。

今後,我決定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習慣培養:

1、培養學生 認真審題、認真思考、認真檢查的好習慣。

2、加強學困生的輔導,培養他們不懂就問的習慣。

3、平時為學生多準備一些開放性的題目,培養學生靈活思維的習慣,做到活學活用。

4、在應用題方面應密切聯絡生活,加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習慣。

升和毫升教學反思 篇7

《紅樓夢》是中國古代小說的頂峰,為中國四大小說之首。《林黛玉進賈府》是歷來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的篇目,取自原著中的第三回。這回主要講述寶黛的初次會面,以及為以後的感情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賈府中的主要人物,或實寫或虛寫,都有了簡要的輪廓。篇幅相對有點長,但層次鮮明,語言優美,主要人物的性格已經比較突出的顯現。學生學習這篇文章,即是對《紅樓夢》的初次感受,也是為以後的整篇閱讀奠定興趣的基石。

在以往的教材中,此課文是出現在高二的教材,現在讓高一的學生學,相信會有一些難度。但從教材編寫的角度來看,讓高一學生學習是有好處的,藉此機會接觸《紅樓夢》,以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能夠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閱讀這部大部頭。

上此課前,原本打算找86版的電視連續劇和一些相關的圖片讓學生觀看,記得了05屆教授此課時就把學生帶到多媒體,讓他們看林黛玉進賈府的電視,學生非常感興趣,課堂氣氛也活躍了不少。但後來我發現,觀看電視劇,學生對人物形象較為關注,對人物性格也有了一些把握,但看了電視劇後,就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而忽略了對名著語言的品味鑑賞,這與語文教學的宗旨是相悖的。語文課就是要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我在上這節課時,上課前沒有組織觀看劇電視劇《紅樓夢》,也沒有向學生展示與《紅樓夢》有關的圖片資料,在介紹完作家、時代背景及紅樓夢前五回的內容後,就充分利用語言文字的間接性,通過“點評式讀書法”的介紹和運用,再加上對欣賞方法的適當點撥,引導學生儘可能地貼近文字,走進文字,與語言文字親密接觸,從而領略文字所蘊涵的豐富內容,從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文學大師運用文字的高超技藝,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例如引導學生點評林黛玉,從“眾人的眼裡”、“鳳姐的眼裡”、“寶玉的眼裡”,從課文找出相應的語句,然後讓學生進行點評,並且告訴學生:點評,就是圈點並批評。圈點,是在需要評論的地方畫圈或點點,做些符號;批評,就是評論。點評的方式有圈點、總批、眉批、夾批等。如寶玉眼裡的黛玉:“細看形容,與眾各別: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我就提示學生特別注意“愁”“病”等詞來體會她的“體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詞來體會她的“多情”,並在原文加上一些點評符號如著重號等以提醒學生注意。接著對這一段文字點評到:“氣質超凡脫俗,容顏美貌多情、體弱多病”。王熙鳳眼裡的黛玉時,我還插入了脂硯齋的評語:“真有這樣標緻人物,出自鳳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筆看”以此來加深學生的印象;而對賈寶玉的分析中,主要抓住別人對寶玉的評價、兩首《西江月》的判詞以及黛玉眼中的寶玉來理解寶玉的性格特點。這樣,不僅使學生通過對一些關鍵詞的理解一步步地走進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寫人物的性格特點,還提示學生要培養良好的欣賞習慣。“認真揣摩語言,細細咀嚼品味”。這樣一來,其實就是讓學生將那些朦朧膚淺的感覺用文字進行加工、提升從而表達出來的過程。換言之,也就是引導學生讀文學作品從“看熱鬧”的層次提升到審美鑑賞的層面。 這樣的教學處理,既避免了學生淺嘗輒止的不良思維習慣,又使學生能更明確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讀名著,提高鑑賞力。

為了進一步理解賈府中的人物,我還設計了一個探究題:探究《林黛玉進賈府》中的哭和笑,從人物的哭和笑當中理解人物性格,透視賈府的環境。並且讓學生跟著林黛玉的行蹤,和林黛玉一起細心觀察賈府,瞭解賈府這一典型環境對生活在這裡的人的性格的形成有怎樣的影響。

最後,還佈置了練筆,讓學生寫“我眼中的黛玉”,在寫之前,我先讀了“網友之黛玉”和“專家之黛玉”。

語文課通過文字的間接性,引導學生想象品味其中的韻味,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能使學生在鑑賞的過程中獲得精神愉悅,審美享受。引導學生體會曹雪芹描寫人物不僅寫人物外在的形貌,還通過極精練的語言寫出了人物的神韻的高超技藝。本課也旨在通過這節課教給學生閱讀名著的方法,引起他們閱讀的興趣。

授完課後,我開玩笑似的問學生:學完這課,有沒有激起你們一點閱讀《紅樓夢》的興趣呢?文科班學生表示通過這節課,極大地激發了他們閱讀《紅樓夢》的興趣,但理科班的同學則表示興趣不大,看來,文理科班的教學應有所區別才行。

本課教學還存在一些不足,給學生朗讀的時間少。還有課時嚴重超時,原計劃用四課時教學的,最後用了六課時,這無形中會讓學生產生審美疲勞,有時可能會適得其反,本來想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結果有可能反倒讓學生厭煩,估計理科班的情況就是如此。如何做到長文短教,深文淺教,依然是我今後教學要著重思考的問題。

升和毫升教學反思 篇8

在簡單匯入後,讓學生說說“王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時”,孩子們很快用“很有才氣”來概括。在讓學生板書後,很自然地引入到對文字的研讀。

進入研讀階段,孩子的表現漸入佳境。孩子們對文字的理解還是很深刻的,他們的發言每每出乎我的意料。

“從‘聽說’這個詞,我可以體會到兩個意思:1、王勃確實很有才華,要不他的名氣是不會傳到閻都督的耳裡的;2、從這個詞也能看出,閻都督可能覺得‘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吧,他沒有親自領略王勃的才華,所以想借此機會來領略一下吧!”

“我看閻都督有點半信半疑,畢竟僅僅是聽說而已。”

“半信半疑?那是‘信’多一點,還是‘疑’多一點?”我追問到。

“應該是‘信’多一點,否則他就不會‘邀請他也來參加’了!”一個孩子接著話茬說。

“我覺得他或許還有想讓他女婿在王勃面前露一下臉的意思。”

毫不起眼的“聽說”兩個字,居然被孩子們咀嚼出這麼多的內容來,是我課前根本沒想到的。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中寫諸位客人的表現,課前我是很擔心孩子不能理解作者曲筆的妙處的。但課堂上孩子們的精彩依舊讓我“吃驚”。

“這樣寫的目的其實還是是在寫王勃。”

“哦,能具體說說嗎?”

“寫諸位客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副束手無策的樣子,這樣可以從反面襯托出王勃的‘才氣過人’啊!”

“他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方面是因為確實擔心自己不能寫好,時間短,寫不好就丟自己的面子的;另一方面,他們也知道閻都督是早有安排的,讓自己的女婿來寫。他們沒必要讓閻都督為難。”

看得出,孩子們的課前是做了充分的預習的,我不禁一次次地為孩子們豎起了大拇指。

課的第三自然段的教學是課前最擔心的,在新城的試上感覺處理得有點草率。雖然,課前做了無數次的思考,但總感覺沒什麼新的想法,總覺得這裡的關鍵是如何把孩子帶入到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去。於是,今天的教學我做了如下的處理:

在出示第三段文字後,我讓孩子們輕聲讀讀課文,想一想:隨著你的朗讀,在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什麼樣的畫面?或者說,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孩子們頓時明白過來,輕輕吟誦。不一會兒,孩子們紛紛舉起手來。

“我看到了藍天,看到了江水。”

“哦,是藍天嗎?傍晚時分,夕陽西下啊!”

“不對,是晚霞映紅了半邊天。”孩子幡然醒悟。

“我看到了紅紅的晚霞映照在江面上,好象給江面上鋪上了一條金光大道。在這金色的世界裡,有一隻野鴨正披著落日的餘暉在展翅翱翔。”

“哦,一隻野鴨。”我故意強調了“一隻”這兩個字。

“是的,課文裡說的,是‘孤騖’。”

“聽大家說得這麼好,老師也想來讀讀課文第三自然段了。”

掌聲中,我操起了那“不太普通”的普通話讀起了課文,孩子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或許,他們沒想到老師真的會來範讀。

見孩子們還沉浸在文字所描述的情境中,我出示了“落霞孤騖秋水長天”圖,說:“文字的描述這麼優美,但王勃就用了一句就把這場面寫了下來。”學生很自然地齊讀起——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下課的鈴聲終於響起,孩子們意猶未盡,教室裡一下子又恢復了熱鬧。

升和毫升教學反思 篇9

《山米與白鶴》是美國兒童文學作家貝特西貝爾斯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品。這【第作品不以曲折驚險的情節取勝,而以深沉動人的情節見長。文章生動細膩地描寫了山米與外祖父的相處的一段經歷,使山米的情感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外祖父對動物的摯愛之情,深深地感動了孩子,使他由無知到成熟,由仇恨一切到充滿愛心,跨入人生的一個高度。他終於懂得了如何去愛別人,愛小動物,愛生命,愛一切值的愛的東西。鑑於這是一篇自讀小說,情節生動但較簡單,所以教學重點以理解課文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為重點,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真實細膩的心理描寫下突顯的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從而展開討論,探究主題真愛生命,奉獻愛心。

這篇小說的篇幅雖然比較長,但內容卻很貼近學生的思想生活。學生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當堂速讀,完全可以理清故事的情節。所以在上課時我採取了速讀後複述故事情節的方法,希望學生通過複述課文能快速理清故事情節,通過學生的複述和課堂上的表現看,這一環節把握的很好,大部分學生都掌握了故事情節。我覺得這是本節課亮點之一。

預習檢測是檢查學生課前預習的重要手段。我在課前針對課文的生字、詞語、有關作者作品等知識點佈置了預習,通過當堂檢測,效果較好。預習是學生學好課文的重要環節,抓預習在完成整個教學目標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本節課亮點之二。

為了突破以理解課文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這個教學重點,我從人物的語言動作中引導學生探究,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交流等形式,較好的完成了這一目標。這是本節課亮點之三。

總之,反思是為了更好的進步,課堂中反映出的不足之處需要在今後的實踐中補償。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唯有不斷反思才能趨於完美。

升和毫升教學反思 篇10

詩文總有魂,教師如能迅速把握詩魂,往往能提煉出課之魂。

《望嶽》中的“望”字是學習本詩的關鍵,首聯寫遠望泰山,第二聯寫近望泰山的景物,第三聯寫細望泰山的萬千變化,第四聯寫作者由望泰山聯想的自己遠大抱負。表現了泰山的神奇秀麗,表現了青年杜甫寬廣的胸懷。

《春望》中的“憂愁”二字是學習該詩的關鍵,第一、二聯通過自己的所見所感,描寫了國都破敗的慘淡景象。第三、四聯通過自己的所盼所思,表現了思念親人的離愁別緒。全篇貫穿了憂國思家的思想情感。

《石壕吏》中的老嫗和差吏之間的對話,是學習的關鍵。我們不難發現,老於的話句句都是在差吏逼問下說出來的,可以讓學生設想:差吏一進門就問:你家有男丁嗎?老嫗答以:“三男鄴城戍……”再問“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無人……“最後是差役仍逼著要人不已,老嫗只好”請從吏夜歸“。總之,差吏的怒問貫穿在老嫗陳情的全過程。是理解全詩的一條主線,只要抓住它就不難理解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關注。

通過杜甫詩三首提煉詩文之魂的教學,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可以推廣到其他古詩文的教學中去,以提高古詩文教學的效率。

升和毫升教學反思 篇11

學會用教材教.教材只是教學的一個憑藉.學生通過對教材的學習,達到其中所蘊含的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就應該認真鑽研教材,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小語教材第十一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課文,主要寫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寫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詩,媽媽對此的評價是"精彩極了",父親的評價卻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極了"的鼓勵和"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長為一名著名作家,並且明白,父母兩個極端的斷言,其實是兩種不同形式的愛.文章語言平實,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感受愛,理解愛,明白鼓勵與批評在成長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課文的第二部分,有不少含義較深,具有哲理性和啟發性的句子,學生讀時,肯定會有所感,有所悟,同時也會有疑問.因此,教學時讓學生在讀,悟,寫,問,議的過程中,找出自己感觸較深的或難理解的句子,聯絡上下文或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出自己的感受,如學生在理解"多年來,我童年時聽到的兩種聲音一直交織在我的耳際,'精彩極了''糟糕透了'……"中的"交織"這個詞有困難時,我就設計了一個想象來引導學生理解:當作者的作品連連發表,而且好評如潮時,他會怎樣對自己說;當他的文章遭到讀者的批評,拒絕時,他又會如何對自己說呢 這樣憑藉教材中的教育契機,教師好好地發掘,利用,不但體現學生突破難點的過程,還培養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又對他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起了正確的導向作用.

升和毫升教學反思 篇12

昨晚輔導課後,一位後進生很無奈的對我說:“老師,怎樣才能學好語文?”迷惑的眼神中透出他渴望學好語文,但卻不知如何學起的茫然。他說,現在的數學英語課已經聽不懂,所以語文也就不想學了,對自己的學習失去了信心。我問:“這學期課本中的文章你都讀了嗎?”他的回答讓我愕然,“一篇也沒有。”我不知該怎樣回答他。他告訴他:“學語文很容易,就像我們說話一樣。讀文章很容易,就像看電視劇一樣;寫作文很容易,就像你給別人講故事一樣,關鍵是你願不願意。”我不斷的激勵他,希望他能找回失去的心。

今天講《威尼斯商人》,我給學生們講戲劇,講莎士比亞,講四大吝嗇鬼,講莎翁的喜劇與悲劇。不知道為什麼今天講得特別投入,從葛朗臺到阿巴貢,從阿姆雷特到奧賽羅,有趣時學生捧腹大笑,悲情時他們神情黯然。當我抬頭看錶時——還有十分鐘下課,再看學生,他們渴望我繼續講下去。但這不可以,我必須將重點集中到課本。課堂上,我讓學生說說他們眼中的夏洛克是什麼樣的?更多的學生是投以同情、理解,這說明他們已經走進人們的內心世界。如果說這節課學生的收穫是什麼——收穫得是瞭解了莎翁的四大悲劇,產生了想去讀一讀的想法,想走進文學殿堂暢遊的渴望。

這節課我特別留心那個昨日問我問題的男孩,他聽得很專注,從他渴望的目光裡我讀懂了:後進生更需要老師的問候,更需要你不斷給他聽課的興趣。

升和毫升教學反思 篇13

1、要想上好一堂課除研究課本外必須研究學生、研究課堂、不僅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學法。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2、激發學生興趣非常重要,而要想激發學生興趣,必須充分的瞭解學生,這就要求我們老師一定要走下講臺,多和學生交流,看看現在的學生們關心什麼,想要什麼,反感什麼,“有的”才能“放矢”。

3、語文教學,貴在讀。俗話說的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老師們要想方設法激勵學生去讀課文,也許一開始是強迫的,只要堅持一段時間,相信會有不少學生喜歡上閱讀的。而只要學生能愛上閱讀,學好語文就不在話下了。

4、教師必須充分熟知文章,能從各個角度分析文章,並能站在更高的層面理解文章主旨。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

5、瞭解詩歌借物象徵的寫法,:激勵學生腳踏實地、勇往直前,開闢出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重點準確領悟詩歌所抒發的感情,把握詩歌借物象徵的寫法。領悟文中蘊涵的深刻道理,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發表自己的見解。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升和毫升教學反思 篇14

如今的課堂,有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學生的合作學習,更有學生的創新學習,課堂氣氛的活躍、和諧,教學民主,新課程理念讓我們嚐到了成功的喜悅。同時也給我們帶來很多新的挑戰,讓我們看到自己教學的不足。作為一名教師,要經過不斷地學習,在教學實踐和反思中,完善自己的教學水平。以下是我對《霧凇》這一課的教學反思。

本課語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現著“奇美”的景象:霧凇的“奇幻”、形成條件的“奇特”、形成過程的“奇妙”。這節課,我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以情為基礎,重視感的過程,追求內化的終極目標,引領孩子欣賞優美文字中所蘊含的美妙絕倫的畫面,讓美充溢著課堂。本文作者以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並說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備課之前,我把這篇課文讀了好幾遍,因為我知道,文字解讀是根,作為教師,對文字的解讀應該是豐富,深刻而又獨到的。

在教學霧凇形成的過程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給“鍍”字換個近義詞來推敲理解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希望孩子們能懂得霧凇是逐步形成的。但是,孩子們並不能達到我預期的設想,這時,我靈光一閃,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束松針,讓學生上來給松針“鍍白銀”,其餘學生仔細觀察這位同學的動作,接著讓學生說說自己所想到的哪個詞語能代替“鍍”,學生說了許多有創設性的詞語,當然最後還是一致得出結論“鍍”字最恰當。此時我再按序出示“銀線”、“銀條”、“銀鬆雪柳”的圖片,直觀形象地解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作為一位老師,我感覺到教學思維中的火花是多麼難得,因此課後我連忙做了筆記。其實平時的教學中有許多的“火花”,有經驗的教師就會注意記錄積累,所以我覺得這節課我和學生均有喜人的收穫。

當然這堂課也有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我感覺在以下幾方面還需改進:首先課件中出現大段課文,學生有些脫離了課文。特別是第二自然段的教學,我本想通過課件將霧凇形成的幾要素理清,所以將八句話分開出示在大螢幕上,學生也讀到位了,可是卻忽略了將文中的關鍵詞圈畫出來。其次對學生的預設還應更充分,設計的問題還需要更到位。一個問題丟擲去了,學生會怎樣回答;學生的回答與你預想的不一致時,你又該怎樣引導……看似四十分鐘的一節課,教師要在頭腦中反覆盤算的時間卻是四十分鐘的幾十倍。我在課前對學生的預設不夠充分、全面。

我們經常說這樣一句話: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或許也正是因為這些遺憾,才能成就更多的完美。以上是我此次上課後的反思,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取他人之所長,補已之短,更上一層樓

升和毫升教學反思 篇15

第一課時:

在教學之前,我搜集了許多九寨溝的資料、圖片、錄影,為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作好準備。本節課,則是以學習生字詞、初讀課文為主,並讓學生在初讀時,質疑問難。或許是花在朗讀、生字詞上的時間比較多,學生提問題的時間不夠了,一節課下來,還拖了兩分鐘,這是今後我要注意的地方,要合理緊湊地安排教學時間。

第二課時:

從朗讀中讓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這也是蘇教版的特色。因此,我教學過程中安排了“快速讀課文—細讀課文—精讀課文—美讀課文”層層遞進的方式,通過默讀、自由讀、分讀、配樂讀等方式培養學生朗讀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第三自然段的感悟中,讓學生選擇最喜歡的一處景觀說說自己的體會和感受。中間穿插各種圖片資料,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說一說,動一動,然後在音樂聲中自讀自悟享受美。在情感達到高潮時,讓學生齊讀該段,整體感知,也為背誦課文打下基礎。第四自然段的學習方法與第三自然段類似,只是我已退居幕後,更多地傾聽,讓學生讀、說,感受小動物的可愛。學生在讀中感悟到了九寨溝的神奇與美麗,被九寨溝那充滿詩情畫意的人間仙境給陶醉。學生在朗讀中理解、體驗、積累、內化語言文字,領悟語言文字所蘊涵的思想感情,從而讓學生產生對朗讀的興趣。學生感在其中、悟在其中,對課文的感受深了,對九寨溝的讚美之情就情不自禁了。

升和毫升教學反思 篇16

這是一首歌詠早春西湖(錢塘湖)的寫景詩。在詩中,詩人像一位高超的攝影師,移步換景將鏡頭對準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攝製成一幅幅美妙的畫面,一一展現在我們面前。

一二句,雲水生春意。在孤山寺到賈公亭之間的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漲,水面平堤,微波盪漾;空中白雲朵朵,因著春天空氣的溼潤,也低低地浮掛著,遠遠地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這裡面的山、寺、亭、水、堤、雲,高低錯落,遠近配合,構成了一幅平闊曠遠的立體湖景圖。

三四句,鶯燕爭春光。在幾處向陽的樹枝上,蹦蹦跳跳著早來的黃鶯,婉轉悠揚地唱著春天的歌兒;在溼潤的湖岸邊,不知是新到誰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著銜泥築巢。早鶯尚少,只在“幾處”;新燕不多,不知“誰家”。西湖是鳥兒們理想的天堂,它們中的先到者早早地開始雀躍起來了。詩句在對鶯歌燕舞的動態寫照中,傳達出西湖生動的早春氣息。

五六句,花草競春榮。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野花開的開,發的發,搖曳在春風中,漸迷人眼;俯視身下,綠綠茸茸的春草還不夠深,騎馬走過,剛剛能遮沒馬蹄——花草都處在競相榮發滋長之中。可以想見,過後不久,西湖將開出一個奼紫嫣紅、五彩繽紛的絢麗春天。

七八句,詩人贊春情。詩人騎馬揚鞭,指點春色:這綠柳成陰的白沙堤,是我最留連喜愛的地方啊!這是詩人看到面前的美景,內心發出的由衷讚歎。其實,詩人在這無邊的春色中穿行,自己又何嘗沒有融入其中,成為西湖早春中的一道風景呢!

升和毫升教學反思 篇17

《誰說沒有規則》是一首現代詩歌,作者創設了富有生活氣息、司空見慣的四個場景,告訴讀者生活中不是沒有規則,但有的人就是不能自覺遵守。教育學生從現在做起,從遵守身邊的小規則做起,樹立人人遵守社會規則、建設美好家園的良好意識。詩歌共四小節,結構相同,語言和內容通俗易懂,每一小節的第三句都告訴讀者應遵守什麼規則,最後一句講現實生活中為什麼有人會不遵守。這樣的詩歌,貼近學生的生活,在結構、語言上很好把握,便於學生模仿和創作。

為了激發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我課前佈置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在生活中收集有關規則的資料,讓學生對身邊的規則有個大概的瞭解。由於學生課前用心去收集,於是學生有話可說,想說,愛說。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接下來的初讀課文,我就採用以指名讀、四人小組讀、齊讀等不同形式的讀,在整體上體現課文的情感,抓住重點語句進行品讀,理解課文內容。同時,在讀中,引入評價機制,以生生評價、師生評價促進學生感情朗讀詩歌。學生讀得相當投入,讀得非常有水平。

為了讓大膽放手讓學生學習詩歌,我採用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圍繞“這節小詩寫了什麼規則?”“為什麼不遵守規則?”進行討論。很快地小組長在彙報的時候,都有自己的見解。以此為契機,並要求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說說校園裡、大街上有哪些不守規則的不良現象?我們該如何遵守它?並以此鼓勵全班同學仿照詩歌進行創作。從學生的作品來看,學生的學寫詩歌能力還是較強的。

但是這節課也出現了幾個失誤,預設與生成還是沒處理好。雖然課的第二個環節自己能無痕地轉變教學思路。但是當有學生談到的違反規則不是詩歌那四個小節談到的內容時,老師不能大膽放開,而是“牽著學生走”。本節課雖然非常重視感情朗讀的教學,但是有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老師還是繞不開。所有的這些都需要教師的教學機智慧更成熟些,讓課堂的生成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精彩!

升和毫升教學反思 篇18

《長征》已經成為世界軍事史上的一大奇蹟,不管從哪個角度說,我們不能忘記那段歷史,也不能讓學生忘記那段歷史。現在,也有好多歷史家研究長征,更客觀地評估長征,有好多作家拿起筆,重新寫起長征。長征對於中國人來說,早已經不是簡單的歷史事件了。從我們讀書時,課本從國小到高中,甚至到大學,都有這一素材。寫這一思考,我用“紅軍+長征”在百度中搜索,搜尋到217000條資訊,這足以說明長征是一門課程,是一門中國人要學的課程。蘇教版在三年級下冊首次將“長征”引到教材,旨在引領學生讀長征,研究著長征。

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長征”的事,按我們的一般認識來看學生們並不陌生,因為這方面的電視劇、電影、書等還是非常多的。但現在孩子因為喜歡遊戲,喜歡卡通,喜歡動畫[題外話:中國還沒有創造出一部動畫式長征大劇],因為“長征”是成人的世界,也許沒有更多的資訊走進孩子的大腦,瞭解了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瞭解了孩子的實際情況,就能把這篇文章的本質呈現與學生了。這也是,我們在教學之前所要研究的。

“菩薩兵”這篇長征小故事,給予學生的是什麼?一是讓學生知道朱德(我問過三年級的老師,一個班38人,有37個人不知道朱德,1個人說的也是所問非所答);二是引領學生知道那時的藏民是如何生活的(課文寫的不是很詳細,學生閱讀後也能夠粗略地知道一點)(那時的藏民還是農奴制);三是軍民魚水情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四是這篇文章以《菩薩兵》為題,“菩薩”一詞要讓學生理解,我們不要把菩薩一詞理解成迷信,引導學生明白這是一種信仰,“菩薩”是佛教用語。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僅次於佛的人,這也是菩薩一詞的本義。是藏族同胞對這支部隊的稱呼。而在這一課中其意思還有著“心地慈善的人”的意思。這同樣也是藏族同胞對這支部隊的稱呼。另外還有“兵”這個詞的理解。教學中,我們不能把落腳點只放在朱總司令上,這篇文章不是單單歌頌朱總司令的,而是歌頌朱總司令這支隊伍的。我們要讓學生明白,長征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群體的事。最後一個自然段:“他們說:‘幾時見過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一樣的兵呀!’”,雖然意思有多層,但關鍵還是要讓學生明白,這個團隊的力量改變了藏族同胞的認識。

為什麼要開動員會呢?對於這個問題,我也思考著。在研究長征史上,人們不會忘記許多會議的,每一種會議都有著一定的目的。為次動員會為什麼開?一是紅軍戰士不理解藏族同胞,說明這個會議要開;二是藏族同胞不理解紅軍,這個會議要開;三是行動起來才能讓藏族同胞理解;四是並不是所有軍人都能夠統一的,開動員會是統一認識;五是春耕時候,不搶種不行,這是硬任務,也是一次命令性的大會……所以,在思考這個動員會時,我感覺到,在課堂上,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這次動員會,因為這個會非常有意思,值得研究。沒有這個會,熱火朝天地幹是難以出現的。

這篇文章傳遞的資訊非常多,僅僅靠課文的理解,肯定是不夠的,因為對於孩子來說,這裡的未知數太多了,因此,用這一課引領學生讀讀長征方面的書,還是可行的。學生如果能主動去讀了,長征就不會那麼抽象了!

升和毫升教學反思 篇19

1、導學案的設計採用以活動貫穿全過程,學生在活動中探究、體驗、感悟,打破了傳統單向資訊傳遞的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較好的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意識。因七年級學生對法律知識只有一節課的儲備,因此對一些專業性的知識教師講解在課堂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2、教學過程中安排了“聯絡案例,學法踐行”等活動體現了課程的實用價值。

3、教學中雖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但在課前材料蒐集環節仍存在學生沒時間和對政治課興趣不濃的矛盾,還需要在以後教學中探索具有實用價值的方法,真正把學生課前課堂課後有效地融為一體,真正起到對學生素質教育的作用,活化教材中所蘊含的德性精神,激發學生的道德法律需要,煥發學生道德生命活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