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成語教學反思(精選17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1.98W

成語教學反思 篇1

被調研耽誤了一天,今天上完了後兩則成語故事,總體情況和《自相矛盾》的感覺差不多:想教的都教了,但課上完了覺得很沒味兒。到底存在著什麼問題呢?究竟該怎麼上呢?反思無果後,上網瀏覽別人的教學設計,發現也都大同小異,和我的教學也相差無幾。有搜教後記來看,看到了因為名叫“盧永霞”,被一些網友稱作“名師”的老師的該課教後記。

成語教學反思(精選17篇)

這篇教後記主要分兩個部分:第一是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以及大致的教學設想,第二是對前兩則成語教學片斷的描述及自我點評。

先看了他對教材的分析, 盧老師在讀教材之處也產生過和我一樣的疑問:“看看課文,直白如話,幾乎找不到訓練點,而這三個成語又是學生耳熟能詳的,課前他們都能對成語所表達的寓意說出個大概來。那麼這樣的內容該如何進行教學呢?學生的學習起點在哪兒?課堂教學的訓練點在哪兒?學生學習的興奮點又在哪裡呢?”然而盧老師通過自己的進一步解讀,從簡單走到了更深層次:“這三則成語故事雖然看似相同,都是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敘述,但是在表現人物的時候,寫作方法卻不盡相同。比如第一則故事著重抓住人物的語言來表現人物‘誇口’以及言語前後牴觸的特點,從而烘托出‘自相矛盾’的主題思想;而第二則故事則主要通過人物的動作描寫來表現‘濫竽充數’的結果,如‘鼓著腮幫,按著竽眼兒,裝出會吹的樣子,居然也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和‘只好逃走了’;第三則故事則抓住對事物的客觀描述來表現張僧繇所畫的龍點睛前後的變化,從而突出點睛之筆的神奇。”

看過盧老師的教學片段後,發現其實不少做法正如我所做了的,但區別在於,我是漫無目的的,三個故事的教學都顯得過於隨意,沒有內在的聯絡,而盧老師因為之前充分的教材解讀,整個教學過程因為有明確的教學目標的指導,顯得從容有致,教學效果自然也就出來了。其實很多時候,像我這樣的普通老師不是不會上課,而是不會有目的地清醒地上課。盧老師的這篇教後記不僅幫助我理清了本課教學的思路和方法,更給我以啟示:教學要有效,教學目標就要明確;教學目標想明確,就必須對教材進行深入地自主的解讀。

下面整理一下我在他人的設計或反思中所看到的,與我的教學相一致的幾點做法:

1、第一則成語故事《自相矛盾》,從“矛”和“盾”入手,理解課題詞語,在讀懂故事。這整則故事的教學突出對人物語言的理解和感情朗讀。

2、教學《濫竽充數》時,抓住“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這兩句話來統領全篇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南郭先生前後不同的心理變化,想象他內心的想法。

3、教學《畫龍點睛》時主要式讓學生們通過一些詞語去想象人物的話語,如“一再要求”“驚歎不已”等。

儘管有不少相同的“想”,但我缺少的正是“構”,以後要學會深入分析文字,“構想”教學過程,才能讓課堂更精彩。

成語教學反思 篇2

亡羊補牢是一個成語故事。講的是一個養羊人丟了羊,開始不在意,後來羊又丟了,最後補好羊圈不再丟羊的故事。它告訴我們:出了差錯應該及時想辦法補救,免得再受損失。本文故事性較強,課文內容較簡單,對學生來說在把握內容上不會有什麼困難。關鍵是要通過讀懂寓言的內容來理解寓言中所含著的意思。

這節課我的教學環節簡練清楚,根據這個寓言故事題眼“亡”、“牢”容易產生歧異,引導孩子讀故事,探究字意,探究“亡”、“牢”字意,引導理解故事內容,感悟寓言的道理,並創設平臺,多次引導學生把讀懂故事內容與感悟故事蘊涵的道理交織深化,使目標的落實紮實到位。這種探究學習在此運用自然而高效地提高了教學效果。學生既學會了解了寓言故事,又讀懂了寓言所蘊涵的道理,這既使寓言學習的目標得到有效落實,又讓學生很好地掌握了寓言學習的方法,把學習的目標與方法一同清晰地教給了孩子

不足之處是這節課上我沒有實現探究性學習,整堂課上提出的問題比較瑣碎,沒有去挖掘有價值的問題進行討論,我想這和我自身有關係,因為怕在課堂上問題沒有提到位,學生無法理解。今後教學中我要多開展探究性學習,多嘗試自主學習,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越做越好。

成語教學反思 篇3

古人云:“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都說明覆習的重要性!新課上完後,都是比較長的一段複習時間,對學生的知識進行系統地又有重點地複習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學生畢竟年齡小,對所學的知識容易遺忘或者已模糊不清,複習能有效地梳理和鞏固所學知識。

《成語》是我嘗試的一堂成語複習課。成語是漢語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是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逐步形成的非常精練、非常有表現力的一種固定片語。成語語言精煉、生動有趣、意義深刻,被人們所喜愛。孩子們從平常交談和課文中接觸到許多成語,他們平時積累的成語多,但是都很凌亂,因此我想把成語進行歸類,因此我有了上一堂成語複習課的想法。在上完這堂複習課之後,我對這節課認真做了反思。

首先努力做到的地方:

1、注重複習方法的滲透和歸納

一堂複習課不可能讓學生牢牢掌握住成語知識,與其一味強求量的落實,不如講求方法的指導。學生只有掌握了成語的一般規律,才可能在課外時間開展有效的複習,才可能有量上的實質提高。因此,我在《趣味成語》這堂複習課中,著重教學生學會進行成語歸類,引導學生從歸納總結出含有近、反義詞的成語、數字成語、動物成語,並由動物成語擴充套件延伸到來自於寓言故事、神話傳說、歷史故事這些成語,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個系統的框架,知道成語的大致分類。

2、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因此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比做對十道題更為重要。我也很注重對學習方法的指導。比如:“哪些同學知道這些成語呢?老師想請同學來說說。不過在說之前老師有要求,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要做到三到:眼到,要認真看;耳到,認真聽別人說;手到,把成語補充完整。明白了沒有?也就是邊看,邊聽,邊寫。”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方法的指導。

3、注重對學生的評價

課堂上,我注重對學生的評價。因為老師激勵的話語,熱切的目光,課堂的生命,滋潤著孩子的心靈,會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作為學生,他們在課堂上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確,這時,我就運用巧妙的、激勵性的評價語言加以引導、幫助,既維護學生的自尊心,還能使學生更有信心地投入學習。比如:“你的腦筋動的可真快,要是再說具體清楚些,那該多好呀!”“你很會觀察,很會動腦筋。現在老師想獎勵你……”課堂上,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教師的激勵性語言就是一種啟動思維的“催化劑”,會啟用學生創造性思維,讓學生閃現出“我要學習,我要思考”的火花。

4、注重與生活的聯絡

語文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語文應該是生活中的語文,而不能脫離生活。這節複習課中,我也特別注意語文與生活的聯絡,我告訴學生:“我們的成語是前人智慧凝結而成的,它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定型的詞語或短句,不能隨便亂改,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濫用、亂用成語的現象比比皆是,使我們特別是青少年對成語的理解有誤,因此我們要捍衛成語,要當成語小衛士。”設計了給成語改錯這一環節,就是要告訴學生我們的成語濫用、亂用的現象在生活中很普遍,希望他們能當生活的有心人。

其次不足之處及改進措施:

1、出題不夠嚴謹

出題過程中由於對第二階梯第一小題出題欠嚴密,於是導致學生在此題上耽誤了過多的時間,沒有按計劃完成本節課的任務。

2、運用成語還存在問題

在這節成語複習課中我注重對成語的型別進行歸納,但是忽略的對成語意思的講解,因此,學生並不是很清楚有些成語的意思,造成了運用不恰當的後果。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意學生理解成語的意思,讓學生能利用成語詞典等工具書查詢成語的意思,並正確使用。

成語教學反思 篇4

《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豐富語言的積累。現行國小語文教材也非常重視學生語言的積累,特別表現在大量成語的練習上。因此,我在上這節課時一直緊扣這個中心,變換多種形式,從不同方面積極引導學生成語的積累和運用。這節課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擦出了不少的“火花”。

一、新

“新”主要表現為本節課的組織形式上。本節課,我以模仿中央電視臺的“非常6+1”欄目為貫穿始終的主線。本節課的開始,我就以一句“同學們看過中央電視臺的非常6+1的智力闖關嗎?今天老師就設定了幾個成語關,你們有信心闖關成功嗎?”激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同時也激起了學生知難而進,積極進取的豪氣。

在整節課中,一共設定了五道難關,一關比一關難,一關更比一關富有挑戰性,學生在闖關的過程中披荊斬棘,經受著難題的困擾。在過五關斬六將的時候,也享受著成功的喜悅。那一張張緊鎖眉頭積極思考的臉、那成功闖關的掌聲,給予了我無限的激動和啟發,在課堂教學中只要積極激發學生的興趣,營造挑戰的氛圍,就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巧

“巧”,表現為成語練習形式的設計巧妙。本課我一共設計了五個闖關的環節,每個闖關的環節,其實都是複習了一個成語的練習形式。五種形式分別是:①選擇正確的讀音(讀);②訂正錯別字(寫);③成語填空、成語分類、按要求寫成語(背);④聯想題(理解);⑤造句、寫段(運用)。

這幾種練習形式,基本涵蓋了國小階段的成語練習形式。學生們在這幾種練習形式中,能做到遊刃有餘,也就能說明他們的成語積累程度了。整節課完成下來,大家頗有成就感,說明平時的成語學習,還是紮實的。同時,也更加激起了同學們繼往開來的信心。

三、練

因為,本節課是成語複習課,所以學生自主練習的時間不能少,否則,教者講多了,就會顯得是喧賓奪主了。從本節課來看,學生自主練習的時間還是比較適當和充足的。無論是“說”、“寫”,還是“背”、“理解”和“運用”,都能讓學生充分地練習。

本節課,在教師的引導和組織之下,學生的練習很到位,不是蜻蜓點水,不是一帶而過,而是真正紮實有效地進行。因此,本節課教師的“講”只不過是引導和輔助,學生的“學”、“練習”才是真正的主角。

本節課,“練”的特點還指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得到了練習。在課堂上,獨立思考,獨立完成練習,發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小組內討論交流,用集體智慧攻克難關,發展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在一系列的開放練習中,發展了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

四、美

“美”主要指教者課堂的語言美。因為,本節課是一節成語複習課,因此,在課堂上多出現一些成語,能營造出學習成語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本節課,我充分利用闖關環節,適當而巧妙地用成語銜接了課堂教學的幾個環節,引導了學生,達到了薰陶感染的作用。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深切地認識到,在語文教學中,只有不斷更新理念,挖掘學生感興趣易於接受的教學資源,巧妙設計教學環節,營造出熱烈而適當的教學氛圍,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成語教學反思 篇5

1、採用多種方式朗讀。

在重點句子和段落的理解上,我設計了許多朗讀指導。例如:“風娃娃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使勁向風車吹去。”“他們彎著腰,流著汗,喊著號子,船卻走得很慢。”在指導這兩個句子朗讀時,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如個人讀,男女讀,分組讀,齊讀等等。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學生都能讀出感情,並且十分投入。

2、巧設引讀,突破難點。

在教學《風娃娃》時,我精心設計了幾處引讀,學習關鍵段落“風娃娃想:幫助人們做好事,真容易,只要有力氣就行。”這個句子其實就是理解課文重點,也就是風娃娃為什麼會好心做壞事的原因。我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引讀,讓學生在讀中明白,正是因為風娃娃又了這樣的想法,才會做壞事。為後面學生回答,風娃娃錯在哪裡做了很好的鋪墊。這個部分引導好了,學生很快就明白了故事包含的道理。

對於重點句子和段落的理解,除了多種形式的朗讀之外,我注重創設情境,使文字貼近學生的生活,引導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我問學生:如果你是縴夫,你想對風娃娃說什麼?孩子們都能很好的感受縴夫們的喜悅,朗讀起來也特別生動,特別美。 在學習做壞事部分,我問學生:你想對風娃娃說什麼?孩子們都把風娃娃當成了自己的朋友,所以都說得特別好。

當然,這節課上還有一些不足之處,例如沒有給學生多一些課外閱讀,開闊他們的視野。但是人們都說,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所以只有通過不斷的反思,才會在下一次取得更大的進步。我會繼續努力的。

成語教學反思 篇6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最大的一個優點就是採取了多媒體與傳統教學互補的形式,即能讓學生欣賞到優秀的作品又能直觀地教導他們如何領會畫的過程。一節課的教學內容中蘊涵了情感目標、價值觀。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使同學們初步瞭解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國畫,而對花鳥畫的學習延伸到了環保問題,教育學生要熱愛自然,增強環保意識,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在教學目標上還並未真正地達到,比如:知識目標要求能整體把握畫面的虛實關係,嘗試水墨的表現技法。在設計教案時認為是很容易就能達到的,但一節課下來,發現行動中並沒有那麼容易落實。在教案中設計了很多個重點,由於時間等多方面原因,一節課中能講好一個重點是非常不錯了。所以這方面在教案上還需改進。

在課堂上如何加強學生的能力,加強師生的雙邊活動是我要改進的地方之一。就我這節課的效果來看,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是遠遠不足的,對學生的控制(小組討論時,要求學生在一定時間內練習畫畫,然後再聽講)不能做到收放自如。在學生們討論前必須講好要求要注意紀律,在練習時也要有要求(時間、任務)。示範畫時由於先前要他們在看何種顏料,一時之間沒有及時拉回來,所以當時示範比較亂,自己覺得講解時也很吃力。在板書方面也要值得去改進的。

最後在評價學生的練習時,做的非常生硬,不懂得要多方面的去評價。要記住一條:評價學生的作品要以鼓勵為主,要多肯定學生亮點。這樣才不會打擊他們的積極性,保護他們的學習興趣。比如課堂我讓學生自評時有一學生說自己畫的麻雀的腳沒有畫好,當時我沒有抓住他的優點:勇於發現自己的不足。沒能及時表揚這位學生,錯過了一個機會(課後聽課老師指出的)。從這裡更可以看出評價一個學生的畫可一從各個方面去,只要你能想的到。

經過這節的學習,我也學到了很多,更是注意了在新課改的教學中,強化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很重要,但是在美術課堂中,還是不能忽視教師的演示作用,這樣可以讓學生很直觀的瞭解繪畫技巧和繪畫方法,但是不能把學生教“死”了,沒有創造性。應該是讓學生在學習基本的繪畫技法後,鼓勵學生大膽的創作,從中體會一下中國畫藝術的博大精深。

成語教學反思 篇7

《圖形中的規律》,這節課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八冊《認識方程》這單元的後續學習內容的第一課時,探索規律是《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新增的內 容,也是教材改革的新變化之一。它蘊涵著深刻的數學思想,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是學生今後學習、生活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本節課的重點是通過操作、討論等活 動,讓學生經歷發現規律的過程,從而發現圖形中的規律,的規律,對於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這部分內容是教學 的難點,在教學過程中多讓學生擺,小組討論總結這樣連擺圖形的規律。這樣效果會比較好。

有效的數學活動意味著教師需要喚醒、引導、促進和 激勵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斷引發學生學習的內在需求。這是數學活動有效進行的“發動機”。首先,我們教師所應做的是在摸清學生的知識底蘊的同時,給予 學生學習的推動力,激發學習的內在需要。因此,我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同學們,這樣連續擺10個三角形需要幾根小棒呢?”擺小數目的三角形學生可能用肉 眼觀察的方法一下子就能說出答案,而到大數目可能一下子說不出來,這個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引起了學生的認知上的衝突,初步讓學生體驗探索發現規律的必要性。 其次,以“猜想—驗證”的教學方式,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規律。1、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猜擺10個三角形要幾根小棒?2、培養自主思考探究的方法。讓學生確 實能做到主動,獨立地學習,十分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工具”。即教學內容的結構和學習方法的結構。在教學中教師要用結構的觀點去分析和研究教材,指 導學習方法,給學生主動學習的“工具”,並使之形成後續學習的動力。課堂上,我先讓學生2個人為一組來想辦法,說說你想用什麼辦法來驗證?再對學生的方法 及時進行梳理和指導。3、及時提供充分的探究時空,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自主探尋規律。4、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規律,適時進行數學化。學生探究 後,我及時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發現,表達所擺圖形的個數與所需要的小棒根數之間的關係。讓學生讓學生親身經歷“從具體形象表示——用數學語 言描述——用數學模型表示”這一逐步符號化、形式化的過程,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化”水平。

1、引入新知中讓學生獨立的擺三角形的步驟可以省略,因為學生已經掌握,可以直接引入新課。

2、在學生彙報交流發現的規律時,對學生用語言來表達規律的引導不夠到位,顯得比較著急,深怕學生不會,該留給學生更多地思考時間,學會等待。

成語教學反思 篇8

通過一節課的教學,開始設計好的教學內容,問題都顯露出來。同時通過和組內老師的交流,請教。反思一下自己的本節課,自己覺得以下幾方面要反思:

一、教學內容。首先,教學內容的口令有問題,蹲踞式起跑的口令是“各就位、預備、跑”,而不是學生喊得“各就各位、預備、跑”,學生沒有統一的口令,必須根據現實情況,及文書的資料,來正確的表達教學內容。

二、隊伍的調動及老師站位。隊伍調動的把握,是本節課是否連貫的關鍵。如果調動的好,就能很好的把本節課串在一起。調動時用一些平時常用的口語,而不是體育教學中的專業術語。老師的站位也非常重要,必有讓所有學生看到你在做什麼,說什麼,而不是隻要有大多數學生看到了就可以。有時候也參與到學生中去,積極的調整自己的站位。

三、練習的密度和強度。本節課讓學生練習站立式起跑,四個學生一組進行練習,按二十秒練習一組,一個班練完也要近三分鐘左右,練習密度和強度太小,效率太低,如果能改成以排為組進行,那練習的次數會更多,練習動作、鞏固要領是本節課學生的重點 讓學生要有知識“生成”過程,只有通過有效的練習。學生才能較好的掌握動作。

四、自主學習的組織。課堂教學是動態的,學生是課堂活動實施的主角,激發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在教學過程我發現幾個較好學生,讓他們來做小組長,負責整個小組的練習。但學生畢竟能力有限,而且口令什麼的,基本不會。導致整個小組有癱瘓的感覺,這些小組長學習的能力比較強,但教的能力卻不一定強。作為小組長應該給這些學生培訓,如口令怎麼叫,技術動作的關鍵。掌握了這些,這些小組長才能發揮作用。

總之,要真正提高體育課堂的教學質量和課的效率,還有許多值得我去反思的東西,如何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將是我追求的目標。通過這樣的形式,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成語教學反思 篇9

我在教學《我有一個小小的書櫥》一課之前,讀完課文後,我發現雖然它只是一首簡短的兒童詩,但詩句中涉及到了許多名人、名著。比如詩中談到的“草船借箭”、“查抄賈府”、“大鬧天宮”、“武松打虎”,寥寥數字卻蘊涵了四大名著的精髓。於是在課前我這樣寫道:“看似兒童詩,卻現古今韻。想講好這節課必須閱讀相關書籍,否則只能是囫圇吞棗。”

經過閱讀四大名著和《伊索寓言》、《格林童話》等書籍,我滿懷信心地走進了課堂。正像我所預料的那樣,同學們對課文中涉及的名著和歷史人物有了較為深入的瞭解。正當我即將結束整篇課文時,突然有一個“探究”型人才出現了,他問了一個“教參”上沒有答案的問題。他問:課文中說“司馬遷受盡酷刑著史記”,他為什麼受酷刑?他犯了什麼罪?”當時我就遲疑了。可能有的老師猜到了:對,備課時我沒有預設到這個問題。所以當時我只好告訴他,等老師查看了資料後,再告訴他答案。

課後,我查閱了網路,從中瞭解到: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李陵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當時,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被捕下獄。他按照漢朝法令的規定出錢贖罪,受了“宮刑”。另外司馬遷還在《報任安書》中,詳細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發憤修史的抱負。我也找到了相關的內容進行了閱讀。

在課後反思中,我只寫了一句話:“要想“學高為師”,必先“育人之前先育己”。

成語教學反思 篇10

白惠英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讓學生學會怎樣看問題、想問題。而這篇寓言是讓學生明白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在教學設計過程中,緊緊圍繞單元目標,結合本課特點,從觀察兩幅插圖的不同為切入口,採用不同的方式通讀全文,然後分別學習一、四兩段,瞭解現象及結果後,再探究其緣由,學習二、三兩段。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積累詞彙和培養語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感情朗讀,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在教學中,我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把讀有所悟,以悟促讀作為教學的重點,力求使學生通過多次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品悟課文語句裡包裹著的豐富的思想感情。

現反思總結以下幾點:

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重視感悟和體驗。教學設計以讀為主,在學習過程中重視閱讀感悟和體驗,教師範讀、學生自由朗讀、同桌合作讀、分角色夥伴合作朗讀、個別展示朗讀等閱讀方式突出了學生閱讀行為的自主性,使學生在不同的閱讀實踐中自主地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最終內化為學生的語言積累,既調動了學生主動地參與閱讀,又培養了創新思維和語文能力。另外“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還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我十分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組織學生通過自己的讀書實踐,理解課文內容,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

二、仔細觀察,大膽想象,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

想象是孩子們的天性,只有喜歡想象才會有所創造。我結合文章的空白之處,設計了想象說話的內容,想象說一說:你想對他說什麼嗎?這樣學生說話既有了依託,又有了較大的伸展空間。師生之間在資訊傳遞和情感交流中思維得到了碰撞,在學習中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發展了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從而提高了學習的增量,進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和思維。

在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那也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這節課中把課文的兩幅插圖並列出現,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不同,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再從圖到文,學習課文。學文後,我又出現這兩幅圖,讓學生觀察,產生問題,進入下節課的學習。這樣在觀察的基礎上,訓練口語,發展想象,以培養創新能力。

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都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不刻意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因此,教學中採用角色換位,“你要是種葫蘆的人,看了心裡有什麼感受?”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說出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四、教學不足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1.教學反饋及應變能力有待於提高。在教學中,隨時都有學生當堂的生成,即興語言的表達,如何圍繞教學目標,充分肯定,及時地促進學生,我覺得做得還不夠好。這一點,我想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磨練,另外,在聽課時多多學習其他老師好的做法。

2.教學語言的再精煉。我覺得在教學時,語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確些;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瞭些。

最後,我想用一句話來勉勵自己不斷地鑽研——“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成語教學反思 篇11

說實在的,在過去的現代散文教學中,我大多采用的是傳統的重講解、重分析的“講讀教學法”。學習專家毛洪其老師的講座時,其中有句話讓我深受觸動:“既然屬於文學作品,那麼我們的散文閱讀教學,也就界定為一種審美閱讀,而不是著眼於資訊篩選和處理的資訊式閱讀。”因此,在《周莊水韻》的教學設計中,我對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有所重新整理和改進。這篇課文的教學令我較為滿意的地方有以下幾個:

1、以畫匯入,營造氣氛好。

本文字來就是一篇文字美、景物美、意境美的散文。為了切合這個“美”字,我從優美的畫面入題,讓學生在第一時間就被周莊的美吸引且陶醉,並在美的享受中對周莊的有關建築風貌有了深刻印象。

2、對有關語文知識教學能落到實處。

如遊記知識的鞏固及字詞、修辭知識的教學,大部分學生都能較好的掌握理解。

3、朗讀指導為學生的閱讀理解指引了方向。

在學生朗讀前,我要求學生把握好本文的感情基調,注意朗讀時的語調和節奏停頓,有助於學生把握文章的韻味並進行創造性閱讀。

4、教學目標一完成得較為理想。

本文最大的特點是抓住了周莊景物的主要特徵,從不同角度來描寫周莊水韻。在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時,我從本文的整體脈絡(總分結構)入手,讓學生把探討的重點放在了“作者三次遊周莊的情景及感受”的描寫上,並佈置學生完成表格作業,使學生對作者三次遊周莊的時間、觀察角度、景物特點和詳略安排瞭然於心。

當然,對於這堂課的教學,我也感覺有明顯的不足:

1、因為時間關係,我對學生朗讀過程中出彩和欠缺之處,忽略了進行有的放矢的鼓勵性評價和具體有效的指引糾正。只是在學生讀前作了指導,而讀後只是用一句“好”或“讀得好”草草帶過。

2、雖然課前我很想一反過去的“講讀教學法”,但事實上,我感覺自己在課堂上還是講解、分析得較多,對“散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才是主體”還是突出得不夠。

成語教學反思 篇12

這幾天一直在準備《畫楊桃》一課,感覺這篇課文好難上,一直不知道從何下手,該怎樣來講?我這學期研究的校本教研課題是: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我就針對這一訓練點進行安排。

我上的這是一節公開課,我在備課的時候其實就感覺到自己備的內容有些多了。真是應了那句話“語文教學是個筐,什麼都往裡面裝”。課堂證實了我預計,上課內容沒有全部完成。

在這節課上,我是通過讓學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畫後,老師和同學們的各自反應,重點找出他們說的話,動作和神情,通過不同的態度進行對比,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藉此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讀好人物的話。尤其是同學的兩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兩次回答內容相同,但是語氣卻不同,這裡既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又讓學生深入體會人物的內心,從中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這一 環節中,學生在課文中找得很準確,而且在朗讀時孩子們的語氣很好,讓聽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讓我很高興,這達到了我對學生文字理解和朗讀的訓練目標。

在這節上的最大不足是:我對我們班的學生不放心,不敢放手讓學生去質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學生提出問題,不過回答得還不錯。還有就是我預想的那樣,設計的內容過多,使整堂課顯得很緊,沒有過多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致使最後的小結學生說不出來“實事求是”,只能說到課本上點出的道理,沒有更深的理解,這就完全是時間不夠造成的。

總之,在課堂的調控能力上還需要進一步的培養和鍛鍊,還有應該對學生的鍛鍊加強,適當的對學生放手。

成語教學反思 篇13

在寫這篇反思之前,我第一次對“反思”有了新的認識——“反思”不僅僅是找出上課中的不足,而更重要的是,當和每一位聽課的領導、老師、同事請教完他們給予我的課的肯定與希望的時候,我覺得,我要做的事情還很多很多。

通過《丁丁和牽牛花》一課的學習,課前,我的確認為自己在確立課文主題,層層深入理解課文,訓練學生語言文字方面都做得比較紮實和敦厚。我把課堂的框架定格為:導語——檢查課文中的重點詞語——強調重點生字“鮮”和“足”——引入課文理解(1):丁丁的願望是什麼?(略講)(2)為了實現願望丁丁是怎麼做的呢?(課文的重點、難點)——指導朗讀:牽牛花攀著竹竿往上爬,一路吹著快活的而小喇叭。——評價丁丁——(因為丁丁實現了願望,讓王奶奶看到了鮮花,所以王奶奶很高興)識字“高”,並組詞、造句——情感滲透,我們要學習丁丁什麼?

可是,當真正的一節課上下來,我都為自己羞赧:多餘的時間竟然足足9分鐘!雖然當時也隨機調整了課堂,可這不得不算嚴重失誤!而之前的,自己所認為的“紮實”和“敦厚”都是意念中的東西了,它與課堂教學還有很大差距。

成語教學反思 篇14

今天講《林黛玉進賈府》,一節課的時間圍繞四個問題講了第一段。

第一是林黛玉進賈府的路線圖。林黛玉進賈府的路線圖是比較清晰的,學生可以容易地找出,所謂的路線圖應該是由一些時間和地點的節點構成。“棄舟登岸”後由東向西先後經過“寧國府”—“榮國府”—“西邊角門”—“一射之地”—“垂花門”—“抄手遊廊”—“穿堂”—“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三間廳”—“正房大院”—“正面五間上房”。理清這個路線圖對於把握本段的內容是有重要意義的,在任何閱讀的過程中,“把握結構-理清思路”應該是第一步,只有做到這一步才有可能進一步深入去“品味語言-領悟感情”,進而把握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及研究人物心理性格的合理性。

第二是作者通過哪些手法來展示寧榮街與賈府的繁華富庶。這屬於寫作技巧的問題,任何文章在展示事物本來面貌的過程中並非單純地平鋪直敘,往往會運用一些技巧更好更充分的表現。比如“林黛玉常聽得母親說過,他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這便使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幾個三等僕婦,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使用了正襯的方法。

第三是林黛玉的心理與性格特點。《林黛玉進賈府》初步展示了賈府的環境特點和幾個重要人物,特別是林黛玉的性格特點。而第一段有句話非常關鍵,學生很容易便能找出,就是“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林黛玉之所以會有如此的想法恐怕有三點原因,一是寄人籬下的特殊心理狀態,二是她印象中與親眼所見賈府的與眾不同給她的心理壓力,三是她的性格特點。而性格才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為與她相同處境的薛寶釵並不會這樣,劉姥姥也不會這樣。如果要再深入研究她是一種怎樣的性格特點,就得注意“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她的所有想法和行為只是怕人恥笑,這應該說她性格的很主要的一個方面是自我意識強,自尊心強。

成語教學反思 篇15

《成功》,我們師生對成功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還是比較容易地找到了作者的觀點天資+勤奮+機遇=成功,其中關鍵因素是勤奮。可以說這篇文章觀點鮮明。季羨林老師用王靜安先生的三境界說“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向我們說明了成功預期、勤奮和成功,淺顯易懂,易於接受。

我請大家運用作者關於構成成功條件的基本觀點探究學習材料,以事感人,以理服人,讓學生在人生的道路上作出正確的選擇。學生 通過討論分分析得出以下認識:

勤奮固然重要,但成功路上有時天資也不容忽視。 生物界、人類做成功任何一件事都離不開勤奮這一起碼的法則。

如果不勤奮則天資再高也毫無用處。機遇其實是存在的,而且有時候影響極大。每個人對成功的理解可能都不相同, 我們要摒棄一種錯誤觀念:成功只等於成名。其實,我們都是成功者,因為成功只是一種感受,一種自我意識的主觀感受。如果我們我們不要把成功的刻度劃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過於神聖。那麼,幸福和快樂就會常伴我們身邊,我們的人生也就會因此而變得格外的豐富和生動。唐宋八大家之首有言“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努力吧!既然“天資”我們不可求,“機遇”也不是我們自己說了算,那我們就用我們掌握得了的“勤奮”吧!

相信,我們一定會取得成功的!

成語教學反思 篇16

對於王香老師執教的《規則在哪裡》一課,我認為是一節紮實的有意義的課,既讓學生學到了知識,又讓學生鍛鍊了能力;是一節豐實的課,又是一節生成的課,在課堂上有師生之間真實的情感,智慧,思維,能力的投入。在整個過程中有課程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的生成,是一節平實的課,也是一節將活動設計發揮到極至的課。

首先教師對教學目標定位明確,有較高的駕馭課堂的能力,課如其人,穩重親和,我把她的教學風格歸類到平實和藹。整節課先從遊戲入手,到社會過則的調查,從教學的引領到指導流程。教師的教態勢明朗的,始終親和溫婉,給人以親切感。當學生活動,小組討論時,教師都能走下講臺,融入到學生中,與學生交談或給學生示範,真正成了協同學生進入課堂的夥伴,學生學習的共同體。

再者這節課教學組織周密合理,教程簡潔勻稱。給我最大的感受可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那就是“貼近”。一他貼近教材,通常在公開課,教材上的內容都是課件演示或出示,學生很少去看教材,讀教材。說實話,我自己上公開課也有這樣的苦惱,怎樣才能不脫離教材,怎樣才能引領學生與書本親密接觸?在這裡,我學會了如何去做,需要讀教材時就讓學生讀。

三、以課標施教,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課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與心理需求,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起步,注重了學生自我的感受與體驗。在一聲不公平的呼聲中,讓學生在激動之餘,冷靜的處理不公平,不合理的遊戲規則。 ,實則是教師智慧的獨用,在自我處理,完善活動過程中,培養他們解決問題,動腦思考,有序處理事物的能力。從而內化和掌握遊戲需要規則,順理成章自然而然的引出課題,同時在活動中增強了師生的感情。

四、教師的教學思路層次清晰。本節課教師隨課堂內容設定的遊戲,小記者活動,課前調查,歸納總結等,是學生與各類規則接觸,使兒童初步形成對社會規則,學校規則,家庭規則的認識與理解,體驗與感悟。新課程強調學生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手操作。本節課教師朱中強調學生親身經歷。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力,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課堂活動源自於教材,而又不是教材的複製。內容被老師的智慧科學化了,藝術化了。讓學生在課前利用各種途徑蒐集有關規則的資料,本身就是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講解調查表,教給學生說的方法和途徑,一舉兩得。

五、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課件簡潔,使用而不花哨,體現了常態化的教學,不讓物管的東西吸引學生的眼球,分散有意注意。

成語教學反思 篇17

《師說》是中學語文的傳統篇目,也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事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文章不長,按照學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講課程序,利用兩個課時完全可以完成教學任務。

傳統教法中文言文課堂教學其主要課程內容有二:一是古漢語知識系統;二是以作者簡介、時代背景、篇章結構、寫作特點、主題思想串聯的五段式教學模式因此這一篇傳統文言名篇的教案基本上都是以“論證結構層次的梳理”“論證方法”“中心論點分論點”等等組成。但我們的傳統散文尤其是《師說》中的精華部分難道是那些所謂論證方法、中心論點、分論點麼?我覺得不是。平心而淪,當我重新再看這篇《師說》時,印在我心靈深處的是那些即使在今天看來依然不過時的精闢名言。所以在教授這一篇時,我將所謂 “論證結構、中心論點、分論點”放到了一邊,而帶領我的學生從生活中去尋找那些閃爍在中國人身邊的名言警句。於是我在課堂中引入了我最近的一些感悟。

案例一:這一段時間,我負責將學校老師的德育論文彙編成冊,在編錄的過程中,我發現引用率最高的名言即是本課的名句“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

案例二:在講授《過秦論》時,我犯了一個錯誤講到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我當時由於一個思維慣性將“甕”字的用法講成了名詞作狀語,課下一個同學來問時,我才反應過來應該是名詞做動詞,所以老師也不是什麼聖人,只不過是“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罷了。

案例三:辦公室一幫老師突然有一天說到一句話“獨樂樂不如眾樂樂dú lè lè bù rú zhòng lè lè”這時就有另一個老師說這句話不應該讀成“dú yuè lè bù rú zhòng yuè lè”麼?於是爆發一場爭論,最後拿給所謂的權威——語文老師來判斷,但語文老師們的觀點也是對半分,最後還是上百度查詢了一下,確定其讀成dú yuè lè bù rú zhòng yuè lè。所以,無論是什麼人,在什麼時候都會有不明白的地方,這就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從這些鮮活的案例出發,學生會發現,文言文其實離我們的生活不遠,在學習時也能調動起積極性,當然這樣的課堂需要老師有著較強的課堂掌控力,有極富感染力的教學語言,這正是我缺乏的,所以在7班上這一課時,學生的參與度並不高。

課後我又進行了思考,那些案例都是發生在我身邊的事,是不是也可以引導學生講講他們的故事,談談他們對這些名句的看法,畢竟教這一課的目的就是讓他們感受中國傳統散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