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狼和小羊的教學反思(精選17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1.64W

狼和小羊的教學反思 篇1

《狼和小羊》是蘇教版教材中一篇生動的寓言故事。講的是狼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小羊據理申辯,狼雖然理屈詞窮,但是還是蠻不講理地向小羊撲去。課文篇幅短小,通過狼和小羊的神態,對話揭示了角色的本質,故事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狼和小羊的教學反思(精選17篇)

通過這節課和孩子們的相處,我能感受到他們的心情始終是快樂的,學習狀態始終是高漲和積極地。我覺得我的上的這節課時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和大家分享的:

一、挖掘成功的源泉

俗話說得好,好的開頭就已經成功了一半。這一節課的開始我就設定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來幫助學生嘗試學習成功帶來的喜悅,也就是讓學生帶著自信走進課堂。我準備的問題是:“你們最喜歡什麼動物?”問題雖然簡單,但是目的是在簡單的問題當中讓學生找到自信,讓學生形成我是很棒的心態。而且在孩子們的這種心態下我又是利用了孩子們從未接觸過的中國小遠端教育資源——課件,來匯入新課的。當這樣的新生事物展現在孩子們眼前時,無疑就是增加了孩子們的好奇心,這使我又達到了一個目的,那就是無意識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比直白地堆學生說:“我們已經開始上課了,請同學們注意聽講”相比較,那使用遠端教育資源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二、利用遠教資源營造學習氣氛,搭建朗讀平臺

我認為利用遠端教育資源,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不但使語文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符合國小生的認知特點,而且還能使學生積極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揮。

課堂教學要給予學生充分自由發展的餘地,而傳統的教學總是很難滿足學生這方面的要求的。遠端教育資源的出現,則改變了一切,它撥動著學生的心絃,像磁鐵一樣緊緊吸引著學生。教學中所用到的聲音,圖片等不僅可以調節課堂的氣氛,改善教室裡緊張的學習環境,不同的圖片會給不同的學生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不同的情緒變化,而不同的情緒變化正是激發學生自主探究意識的基礎。就像《狼和小羊》中的狼和小羊兩種動物不同的表情都可以用課件展示在學生的眼前。

而且我覺得利用遠端教育資源輔助語文朗讀教學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看著課件投影出來的課文內容,總比讓學生看著書,或者看著黑板去讀的效果好得多。比如《狼和小羊》朗讀教學就收到了讓我滿意的效果的。《狼和小羊》是寓言故事,而寓言故事的內容,是寓言的外殼,它是靠這個外殼來蘊含豐富的思想意義的。因此對寓言內容的理解越深越透,領會寓意就越明確。而朗讀則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特別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主要形式,基於以上的學習寓言的重要方法,也是我在本課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視朗讀的指導和訓練,試圖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以讀待講,以讀促學去幫助學生領會寓意。本篇課文的中點式狼和小羊的次對話。我緊緊抓住了“找碴兒”這個詞引導學生展開朗讀訓練,設計提問,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狼想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的話,小羊極力申辯的話。狼的話以粗而低沉的語調來讀,一字一句充滿殺機,小羊的話用尖細柔和的語氣來讀,這樣把課文內容角色化地讀書,一方面完全適應孩子的童心,談化學生為讀書而讀書的被動意識,激起了學生“我要讀”的熱情,激發學生主動體味角色的情感,心理及語言的興趣,另一方面抓住角色的對話的朗讀容易在學生腦海中引發一種情境激發學生大腦,活躍學生思維。通過這次教學我更明白了“讀”的力量和必要性。

狼和小羊的教學反思 篇2

《狼和小羊》是一個傳統故事,我們的爸爸媽媽給我們講過,爸爸媽媽的爸爸媽媽也講過,現在我們給孩子們講這個故事,孩子們還是非常喜歡。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社會的發展,觀念的轉變,我們對這個故事的教學採用了新的方法。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幼兒內心充滿想象,他們擁有自己豐富、天真的思想。故事虛擬、誇張等特點,正好滿足幼兒充滿想象的心理特徵。當幼兒聽到故事中的人物遇到困難時,他們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解決,結果怎樣?這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讓幼兒展開想象,思考解決的辦法,也可以通過語言引導,讓幼兒說出正確的答案。

在故事《小羊和狼》的教學過程中,我把故事的結尾省略了,而是讓孩子來猜想後來怎麼樣了?就因為沒有了一個完整的結尾,它留給幼兒一個想象的空間讓幼兒自由發揮。許多幼兒在聽完故事後,紛紛主動的展開想象,給故事編一個完整的結尾。有的說:當狼要吃掉小羊時,獵人出現了,打死了大灰狼,救了小羊;有的說:小羊的朋友們來了,用石頭打跑了大灰狼;還有的說:小羊從地上抓起沙子揚向大灰狼的眼睛,趁機逃跑了……更有趣的是班裡的康寧小朋友說:大灰狼也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不能隨便打死,我們應該讓大灰狼和小羊做好朋友,大家團結友愛在一起。故事給幼兒無限的想象空間,只要教師把握好時機,幼兒就能在故事中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編出更精彩的故事來。

狼和小羊的教學反思 篇3

今天上課,課前的感覺就有著莫名的不同,很沒譜的樣子。

很匆匆地上完,幾位老師走過來與我分享聽課後的感受。

首先,學課文不只是學習課文字身,還是通過課本學習如何其他文章,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怎麼教?就靠老師平時教學時的滲透。

這節課感覺很匆忙,為什麼呢?教師講的太多。一節課教師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但是要注意分寸。如何把握這個分寸呢?老師完全沒必要自己花那麼大力氣來一次一次地講找碴兒。老師有時候就是低估了自己的孩子,總認為還小,總是要包辦一切。其實根據我們班孩子的能力看,完全可以。

這節課是按照我預先想的流程走下來了,但是感覺上下來,沒有亮點,為什麼呢?就是全是老師在引導,在講。課堂上,學生才是主角。不是孩子不行,是我今天根本沒給他們機會,他們沒時間來討論,來自己表演。老師讓孩子根據提示語來讀,反覆讀,各種形式讀,但是讀來讀去,都是孩子跟著老師的感覺來走。都是老師的理解。要孩子更加進入角色,必須讓孩子自己來想,從自己的角度來解讀角色。

其次,教師在該放開來講的地方沒有展開講。說實話,我是很想展開的,但是課堂不允許。1、反問句。這個地方,我處理得很失敗。我讓學生讀了47頁課後練習上的兩句話,一個是反問句,一個是陳述句。我只說前一句是不需要回答的,是反問句。然後我就問,這兩句是一個意思嗎?(太恐怖了!)學生說意思不一樣。

課後老師與我交流,學生就這麼一接觸,當然說不一樣了,因為他沒有了解到這兩句說的是什麼。課文裡的原話,老師要讓孩子反覆讀,到底是什麼意思,是會弄髒還是不會弄髒。

然後再看課後練習,就知道了。

2、生字特別匆忙,是為講生字而講生字。我聽教研員說過一句話,上課滿頭大汗,就是準備不充分的表現。我到哪一天可以從容一點呢?

3、最後的延伸部分。其實這裡是有現實意義的問題。遇到比自己強大的敵人到底應該如何做,如何保護自己。還有一個是關於省略號後的思考。這兩個路我該選擇哪一條呢?如果全部講,是不是內容太多了?

最後,我有個新想法。整理一下教案和自己的心情,下週再找個班上一次《狼和小羊》

狼和小羊的教學反思 篇4

今天,我執教了二年級教材中《狼和小羊》一課,這是一篇生動的寓言故事。講的是狼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小羊據理申辯,狼雖然理屈詞窮,但還是蠻不講理地撲上去吃小羊。課文篇幅短小,通過狼和小羊的神態、對話,揭示了角色的本質,故事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回顧今天的課堂,我很欣慰,也很激動。孩子們在和我相處的40分鐘裡,我能感受到他們的心始終是快樂的,學習狀態是高漲的積極的,這正是我所希望帶給孩子的享受,也是這篇寓言故事應該留給學生的享受。作為今天的教學,再從“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這點出發來檢驗我今天課堂,還是有一些值得我和大家分享的地方:

一、挖掘成功源泉

俗話說,“自信是成功的源泉”,我們的課堂學習要想讓學生嘗試學習成功帶來的喜悅,就應該首先考慮讓學生充滿自信地投入學習,如何挖掘這成功的源泉?我在教學中充分考慮了這個問題,想方設法讓學生帶著自信走入課堂。在課前遊戲中我特意設計了一個傳話遊戲,遊戲形式雖然簡單,但目的是在簡單的遊戲中讓學生形成“我是很棒的”這樣一種學習心態,在這樣一種心態下我順勢匯入新課的學習,使學生充滿自信地投入了學習。除此之外,我還達到了一個目的,那就是在無意識中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比直白地對學生說:“我們開始上課了,請同學們注意聽講,注意看書”相比,其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二、搭建朗讀平臺

寓言的故事內容,是寓言的外殼,它就是靠這個外殼來蘊藏豐富的思想意義的。因此,對寓言內容理解愈深愈透,領會寓意就愈明愈深。而朗讀則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思想感情、學習語言的重要方法,也是閱讀教學,特別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主要形式。基於以上兩點認識,我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視朗讀的指導和訓練,試圖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以讀代講、以讀促講、以讀促學,幫助學生領會寓意。本篇課文的重點是狼和小羊的三次對話。我緊緊抓住了“找碴兒”這個詞語引導學生開展朗讀訓練,設計提問,引導學生分別分角色讀狼為了想吃小羊找碴兒的話,小羊極力申辯的話。狼的話以粗而低沉的語調來讀,一字一句充滿殺機;羊的話以尖細柔和說理的語調來讀,這樣把課文內容角色化的讀書,一方面完全適應孩子的童心,淡化了學生為讀書而讀書的被動意識,激起孩子們“我要讀”的熱情,激發起孩子們主動體味角色的情感、心理及語言的興趣;另一方面抓住角色對話的朗讀容易在學生腦海中引發一種情境創設,刺激學生大腦,活躍學生思維。

三、拓展閱讀時空

讀書可以使人明智,讀書可以使人明理......閱讀是學好語文、提高寫作的有力途徑,幾乎所有的語文老師都認識到閱讀對於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新課程頒發後,閱讀受到了更大的關注,大閱讀觀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通過接觸大量的閱讀材料讓孩子有所感悟、有所習得成為很多語文老師的追求,我也就是其中的一位追隨者。語文課堂上的拓展閱讀,有課堂的當場閱讀--對文字的一種補充與挖掘,有課後的推薦閱讀--與文字相關或作者其他精彩文章。今天我在教學中運用了第二種方法,拓展了閱讀的時間--向課外延伸,拓展了閱讀的空間--向校外伸展。以好書推薦的形式向學生推薦閱讀《伊索寓言》,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讀好名著。推薦閱讀該書的原因有兩個:1、與文字相關。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就選自這本書中,利於學生產生閱讀的親切感和迫切心理。2、能學以致用。今天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重視了朗讀,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故事人物的情感、心理及特點,從而在一步步的朗讀中領會寓意,這種讀中感悟的方法就可以讓學生在拓展閱讀《伊索寓言》這本書時有所運用,如果堅持這樣做的話,我想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會與日俱增的。

狼和小羊的教學反思 篇5

《秋遊》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三冊中的一篇情景交融的記敘文。全文生動地描繪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去郊遊的情景,表達了孩子們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歡快情景。我覺得這節課的亮點就在於我能隨著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以學生的朗讀為主,串起看圖、想象、說話,讓學生在讀讀、看看、想想、說說中,用心體驗,用情表達。

一、以讀為主,引導看圖、想象,培養語感。

低年級的閱讀教學要將讀貫穿始終,讓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體驗,達到以讀激情,以讀悟情,以讀代講的教學目的。

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繪形繪色的描寫出了秋天的特點,為幫助學生體會秋天的美麗。我先讓學生觀察圖畫,具體感受秋天的天空美在顏色是“藍藍的”,美在“一望無邊”,美在白雲的形態變幻;秋天的田野美在色彩斑闌。在學生有了具體感受之後,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白雲有時像什麼?有時像什麼?”我著力誘導學生在頭腦中勾勒具體的畫面,培養語感。當學生把白雲的變幻,田野的五彩斑闌描述得很美時,我創設了一個語言情境:“小朋友說得可真美呀!誰來把這美景讀出來?” 這時我有意先讓一名朗讀水平一般的學生讀,再讓一名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讀,當一名學生朗讀時,其他學生閉上眼睛聽,進入課文的意境中,然後讓學生評議他們的朗讀。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我創設了朗讀 情境,採取了激勵措施,通過對比讓學生知道該怎麼去有感情地朗讀,從而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提高朗讀技能,使學生真心投入,真情流露。

二、閱讀教學中重視對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國小語文教學要切實地對學生進行紮實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根據新課程理念,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我緊扣“開心”一詞,讓學生說說你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同學們玩得很開心,再通過想象訓練用“有的……有的……有的……”練習說話,來喚起孩子們的生活經驗。當學生通過有關的語句感受到了同學們的歡快心情時,我引導學生轉變角色,以小主人公的身份走入課文,融入課文,鼓勵他們學著文中的孩子向著藍天亮開嗓子,有的孩子喊:“這真是一個美麗的豐收季節。” 有的孩子喊:“我們多麼開心呀!我愛這美麗的秋天。”學生完全被感染了,“開心”在課堂上空飄蕩著。這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著課文,在讀體會、感悟,表達這種心情。

三.不足之處:

1、在學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說話時,學生說得不太好,我應該讓學生聯絡生活經驗來說說:你來到草地上,會做哪些事情,再啟發學生將話說得更具體些,這樣的訓練才會更紮實。

2、在指導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時,學生讀出了莊稼的色彩美,但整句話讀得不夠流暢,欣喜的語氣還不夠。如果我在備課時能夠充分研讀教材,把場面和語言表達形式結合起來指導學生朗讀,那麼學生才會在讀中體會莊稼豐收時農民伯伯內心的愉悅!

3、在指導學生用“白雲有時像——,有時像————。”想象說話時,圖片放得過快,對學生的說話沒有起到很好地提示作用。另外,學生想象的內容比較單一,教師沒有及時加以引導。因此,我覺得在低年級,老師適時啟發性的語言是十分重要的,同時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運用一些教學機智。只有這樣,一堂課才會更完美! 

狼和小羊的教學反思 篇6

本次教學設計,我圍繞著學生在預習時提出的問題:“‘小草’指的是誰?‘大樹’指的是誰”?進行了教學。因為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樹”出現了3次,一次是在課題,一次在騷塞的回信中,一次是在文末。所以,我先出示了“騷塞的回信”讓學生通過朗讀,瞭解騷塞回信的冷酷其實就是社會對於女性的偏見:文學是婦女不能從事的事業,即使從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那麼,“小草和大樹”分別指的是誰呢?學生說:“小草”是夏洛蒂,“大樹”指的是“騷塞”。我出示句子“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澆灌成‘大樹’”這句話怎麼理解?學生:“夏洛蒂姐妹打破了婦女不可能從事文學事業的傳統觀念和陳腐偏見,取得了巨大成功”。 成功前的夏洛蒂是“小草”,成功後的夏洛蒂是“大樹”。於是,我滿意地結束了課程。但後來,我又到鳳凰語文網查了一下,結果發現 ,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樹”出現的3次,含義各不相同。回信中的“小草”指的婦女能從事的事業,“大樹”指的婦女不能從事的事業,小草不能變成大樹,小草就是小草,大樹就是大樹,言下之意,文學是婦女不能從事的事業,即使從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言語中充斥著對婦女的蔑視。

文末的“小草”指的傳統觀念中婦女不能從事文學事業,“大樹”則是指的夏洛蒂姐妹在文學事業上取得巨大成功和影響,小草澆灌成大樹,即指,夏洛蒂姐妹打破了婦女不可能從事文學事業的傳統觀念和陳腐偏見,取得了巨大成功。

縱觀全文,題目除了以上兩個意思,還將成功前的夏洛蒂比喻成小草,在接踵而至的艱辛和磨難中,以頑強的生命力,茁壯成長,將成功後的夏洛蒂比喻成大樹,突出她的成就非凡。在自然界中,小草雖然不能變成大樹,但在文學界裡,夏洛蒂姐妹卻創造了這樣的奇蹟!

教學結束後的今天,反思自己的教學,深深地感到:“備課應該用良心來備,可不能誤了孩子。”

狼和小羊的教學反思 篇7

在設計《紙船》這一課時,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目標:一是通過朗誦感受體味詩中的感情;二是通過討論分析,體味學習詩歌的語言;三是通過仿寫,感受詩歌的魅力。

在設計這堂課時,我的初衷就是要為學生營造這樣一個課堂環境——民主、自由、開放的課堂,充滿真情、充滿詩情畫意的美的課堂。在具體實施時,首先讓學生聽、讀,在讀中悟,悟中讀,從而讓學生走進思念母親的美好感人的情感,讓這種真情撥動學生的情弦,從而引導激發學生不自覺地用情領悟情;再次以冰心的一封信叩開學生的思維之門,以“詩歌評改會”作為載體,引導學生煉字煉句,體會詩情,從而達到欣賞品味詩歌的目的,這是課堂的重點;最後由賞詩到寫詩,這其實是由一個詩歌教學的難點向另一個難點的跨越。其實,這種跨越並不是牽強附會、不切實際地拔高,當學生的情感被推波助瀾,便會點燃創造的激情,即使文字略顯稚嫩甚至不通,起碼這一步讓我們的學生真正走進了詩,第一次擁抱了詩,第一次有了“詩”的真實感覺,誰又敢保證:十年後的詩壇上那顆璀璨之星,不是從這一次開始孕育的呢?所以我對《紙船》做了這樣大膽的設計。

其實,我從始至終都努力讓《紙船》成為一節非常本真的課,而非為了創新而創新。當我第一次面隊《紙船》時就有一種直覺:這是一首離學生心靈和情感很近很近的詩,她的價值就在於她的感情是如此樸素而通俗,平易而近人,沒人會不理解這種感情,而因她也出自一位青年詩人,因此又並非十分完美。

一位教授曾說過:只有教師主動,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動;只有教師把學生真正放在主體的地位上,他才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來設計教學;只有教師真正認識到教學的過程是一個通過對話實現溝通與合作的過程,他才能從這一理念出發來設計教學;只有教師把閱讀過程看作是每一個學生都要同文本進行對話的過程,他才會去尋找課文內容的共鳴點,並且選擇最能引發學生興趣的方式來組織教學活動。我憑直覺找到了這個“共鳴點”,並且找到了一種表現承載方式——現場詩歌評改會。當然這種直覺來自於一種信心,抑或是一種理念——“應鼓勵學生成為充滿熱情的、獨立的、反思的讀者”、“科學素養、科學精神的內涵和很多,但其精髓應是懷疑和批判(獨立思考和探索),對權威和專家懷疑和批判,除了需要學術上的敏感外,尤其需要的是從小培養起來的良知、勇氣、正義和道德感”、“創新的課堂是開放的課堂、安全的課堂、問題的課堂、情感的課堂”。

當然,評改並不是要學生否定原作,不是讓學生變得桀驁不訓,而是讓學生因為視野的開闊、心靈的豐潤、表達的流暢而越發善感多思、情感豐富。這種評改必須始終圍繞詩的靈魂——情,讓真情成為課堂的靈魂,用“情”引導學生評改分析文章,這樣就不會失之偏頗。通過評改,讓學生明白詩人為什麼這樣寫,為什麼用這個詞,怎樣根據詩歌的需要來選詞用句。從而讓學生真正品味到詩歌語言的意韻和用詞遣句的匠心,這也許比從正面分析效果會好得多。而在評改中,教師也必須參與其中,才能真正實現師生對話,師生和文字對話,從而師生才能找到溝通交流的共鳴點,課堂的預計效果才能實現。

另外,在教授《紙船》時,我本著一貫的教學原則——煩瑣的面面俱到是語文的死敵,追求“晴空一鶴排雲上”的教學思路,以最自然的心態駕馭教學內容。在確定這堂課的教學形式時,我遵循了《美國教學創意手冊》中的一句名言:教師的責任就是動用一切有創意的方法讓學生被書本深深吸引,雖然內容決定形式,但在許多時候,形式的反作用力具有極強的塑造能力和摧毀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採用了朗讀和評改形式來激發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從而主動參與進來,把握詩的內涵。

《紙船》這堂課總的來說,教學目標基本得以很好的實現,學生的表現極為積極主動,學生內在思維和聯想的潛質發揮得可以說是酣暢淋漓。總結一下,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1、課堂開始從學生的切身感受出發,引導學生以自己的體驗去感悟詩歌的感情,不用老師多講解,學生一下子就領悟了詩情,為下面進一步分析理解詩歌奠定了基礎。

2、注重了詩歌“無誦不成詩”的特點,注重朗讀,引導學生“讀中悟情,以情帶讀”,使得學生對詩有了更深的感受和領悟。

3、通過詩歌評改,達到了引導學生理解分析詩歌是怎樣表現主旨、抒發感情的這一目的,而這種目的的實現,是通過學生的各抒己見,在不知不覺中實現的。學生的理解和接受來源於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所以接受得自然且主動,比起老師帶動學生一字一句分析,效果好很多。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獨立大膽的質疑、反思精神和思考分析能力。

4、通過仿寫訓練,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詩人”。寫詩本身對於中學生來說,就具有神祕的誘惑力,這一步本身就抓住了學生的這一心理,加上前面的教學作基石,學生的仿寫興趣水到渠成,自然就特別高漲,他們竭盡自己的寫作才華,讓自己的第一首詩熠熠閃光。不管這些詩本身怎樣,學生的興趣、主動和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比什麼都重要,這就是成功的。

5、在課堂上,我始終把自己當作學生中的一分子,參與到討論中。雖然教師是課堂討論的首席,但這個首席的位置完全可以置於臺下,用自己的智慧調控行雲流水一般的課堂。師生平等、和諧的關係,師生共同探究、互相學習的關係從中得以體現。

但這堂課結束後,總讓我覺得有許多遺憾和不足。

1、《紙船》的整體意境有所沖淡。意境對於詩歌而言是魂,講詩歌必須注重詩歌的意境。記得曾聽壽光一老師的《鄉愁》一課。這堂課,老師始終把“鄉愁”之情自然地籠罩於整個課堂,學生始終被這種氣氛深深感染,完全隨同詩人沉浸在詩歌的意境和情感中,因而整個課堂效果就不言而喻了。但《紙船》這一課,我總覺得缺少這一點,詩歌整體的意境好像有所破壞,被支離了,整個課堂缺少《紙船》整體感情的沐浴,沖淡了學生對《紙船》的整體感受。

2、作為教師,個人的整體素質有待提高。面對行雲流水般的課堂,教師應是智者,能從容地調控它。這一點,對教師各方面的素質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從這堂課中,我深深體會到自己的不足,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才能適應新課改,才能真正上好課。

總之,詩歌怎樣教一直是我鍥而不捨的探索目標,每一首詩歌採用何種盡乎完全適宜的方法教授,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紙船》這一堂課,有其成功之處,但也有它的不足,我真的希望有關專家和同仁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與我共同探討,這是我最渴求的。

狼和小羊的教學反思 篇8

一:斟詞酌句,讀中感悟本課雖然語言樸實、簡潔,但是對人物語言、神態、動作的描寫卻是細膩、豐富的,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教學中,我著重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抓住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去多讀、多悟。用“男孩的那些語言、神態、動作引起了保羅的誤解?”這一問題引發學生們自己去讀課文,尋找文中對男孩語言、神態、動作描寫的關鍵詞、句,圈點批註,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去理解、體會關鍵詞的作用。例如學生讀到“男孩繞著那輛閃閃發光的新車”時,有的就能抓住“繞著”這一動作,體會到男孩被新車吸引,靠近新車,欣賞新車。在學生有了自己的體會時,我立即讓學生把自己獨特的體會寫進旁批中,鼓勵學生在讀書時做到讀、思、記的好習慣,學會自己加批註。有了體會後再讓學生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這時就不需要老師再去過多的指導,因為有了學生自己的獨特感受,有感情朗讀就變的容易起來。有了“第一次誤解”的導讀、導悟的鋪墊,我在教學“第二次誤解”這個關鍵部分沒有過多的分析講解,而是了讓學生自己在書上做“旁批”,要求學生把自己的體會寫下來。其實通過上面的讀和悟,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認識。試著用自己加旁批的方式,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注重了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能力的培養,珍視了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二:入情入境,感同身受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

教學中,當學生了解了兩次誤解的原由後,為了豐富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讓學生更深入的體會兄弟情深。我創設了對比情境,讓學生在背景音樂的渲染下,在教師深情的語言描述下,充當跛腳弟弟去想象體會他在這之前貧苦的生活狀況和苦悶生活態度,與當哥哥給他許下承諾後那種快樂、興奮的心情對比。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兄弟間的情誼,設身處地的感受哥哥那無私的愛。從而與跛腳弟弟產生共鳴,讓學生產生想說的慾望,不但把原來“要我說”變成了“我要說”,而且激活了學生原來處於休眠狀態的多種儲備,使其一下子進入了“不吐不快”的課堂境界。

三:走出文字,迴歸生活“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學生從已有的生活體驗中感受課文內容。在學生懂得“給予是快樂的”後,我以央視愛心公益廣告“激情”,讓學生在欣賞中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愛心,感受無私的給予別人關心、幫助也是快樂的。帶領學生走出文字,回到多彩的現實中,喚醒學生沉睡的記憶,聯絡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感悟在成長的過程中鍛鍊自己,教育自己的重要意義,最後該課也在激情的總結和動情的音樂聲中結束。當然,課堂教學也是遺憾的藝術。這節課也存在許多不足和值得探討的地方,例如在讓學生試著自己加旁批時,對學生的估計過高,在學習方法指導上也不夠細緻,導致部分學生無從下手。課後我深刻意識到,教師應明確地告訴學生批註的地方(文中的重點、難點、疑點、妙點處)、加旁批的內容(可以是自己的體會感受,可以是一句或幾句話,也可以是一個詞,甚至幾個符號,此外,還可以借用古今中外的名言名句)等等。這樣,有了方法上的指導,更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做起旁批來肯定會更加精彩,更能在課堂上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還有語文課堂講究語言藝術,我在整堂課中,語調控制的不理想,不夠抑揚頓挫,導致自己的嗓子承受不住,也給學生造成了聽覺疲勞。這次活動中,在市教科所和武勝教研室的指點下,在許多優秀教師的幫助下,我對新課標有了新的認識和不少的提高,我覺得這是我此次活動的最大收穫。

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我將繼續努力,不斷的提升、完善自己。

狼和小羊的教學反思 篇9

今天的體育活動你我同行,我藉助了墊子讓孩子們進行遊戲,為了使幼兒能在遊戲中得到更多的樂趣,活動開始部分的熱身運動,我以集體遊戲的形式展開,幼兒跟著老師聽音樂進場。通過同伴間的互動,使幼兒的全身得到了運動。活動的第二個環節我讓幼兒自由討論墊子的多種玩法,有單人玩引導到多人合作玩,緊扣活動目標,孩子們都迫不及待的在我面前展示自己的玩法,但由於我準備的墊子太大的原因,活動中我直接讓幼兒嘗試多人合作的玩,這也是緊扣活動的目標,讓幼兒感受與同伴合作玩的樂趣,在這一環節中,我利用魔墊變變變貫穿起來,魔墊變大傘,變小河,變圍牆,充分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增加了遊戲的趣味性,充分發揮了幼兒做為活動主體的作用,讓幼兒在無形中身體的協調性得到了鍛鍊,感受了與同伴合作遊戲的快樂。在課程設計和實施的過程中,還有許多的不足,請各位評委老師給與指導,謝謝!

狼和小羊的教學反思 篇10

李雪瑩老師為我們撩開了第一課時的面紗,那麼第二課時又該怎樣呈現在學生面前,怎樣上才能使第二課時更具有實效呢?為此,我想通過《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來探尋第二課時的佳徑。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人間真情"單元組的一篇課文.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臺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以及中國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在教學中,能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抓住重點詞句在讀中感悟。

一、抓住“靜靜地”,體會不平靜,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

在設計本課時,抓住課文中“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和“中國臺灣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兩句話為切入點。同樣是“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錢是因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

中國臺灣青年在持續不斷的餘震中,不顧自己的安危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是因為他知道小錢正期待著他的骨髓。這裡的“靜靜地”是他內心堅定沉著的反映,他為了海峽彼岸的小錢不再“靜靜地躺在病床上”,而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讀這一點的時候,我用“周圍的環境能靜嗎?”和“他的內心能靜嗎?”兩個問題來襯托出那位中國臺灣青年的不平靜。將中國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無私奉獻的精神躍然紙上。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小錢的不平靜,他生命的垂危,他對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中國臺灣青年的不平靜,是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顧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拋在腦後。通過研讀,讓學生感受到了平靜背後的不平靜和那份沉甸甸的愛。初步領會本篇課文的人文內涵,感受海峽兩岸人們的血脈親情。

二、重視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多樣性的閱讀、自主品讀、讀寫結合體悟文字,感受真情。

《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確實,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種訓練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語文實踐活動。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在這堂課的教學中,以“讀”為突破口,將“讀”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始終。

三,整合學習資源,使學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用課外資料來豐富教材內容,拓展學生學習的渠道.在這堂課上,我適時地補充白血病的資料,讓學生感受小錢病情的嚴重,以及對骨髓的迫切,學生對"靜靜地"一詞有更深的瞭解.當學生講到"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中國臺灣地區."時,我及時地播放了"1999年'9.21'臺南大地震"的資料,使學生更加體會到中國臺灣的李博士和青年在餘震中進行抽取骨髓手術的危險性,出示李博士奔波的路線圖,體會他無私奉獻,急人之所急得醫德高尚醫德。

四、不足

反思這節課,存在著許多的不足與遺憾。比如在課文講授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體會溶入到朗讀中.這也是我以後教學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時,感覺自己的教學語言不夠豐富,教學機智不夠靈活.這些不足都有待於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更上一層樓.

狼和小羊的教學反思 篇11

人們常說,教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作為孩子的老師,我們有責任教育學生從小培養獨立生活能力,在童年獨立成長,快樂成長。但現在的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孩子是家長的掌上明珠,都是嬌生慣養長大的,都過得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切都是就家長包辦的生活。根本就沒什麼生活經歷,不懂得勞動鍛鍊是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更不懂得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有利於成長的道理。偶爾見到街上或其它地方撿廢品的孩子,不屑一顧,甚至歧視。對這種情況,教學本科是非常有意義的。

如何使孩子們對本文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深思後,我首先佈置學生這樣預習課文:充分朗讀課文,思考文中的約翰你喜不喜歡,喜歡他什麼,然後小組內發表演說。課堂上,我檢查了預習情況,結果出乎我的預料,竟然沒一個不喜歡的。尷尬中我明白了:我們的學生感情是豐富的、正直的、良好的。是我低估了我的學生的感情態度嗎?我的這種做法是多餘的嗎?其實,孩子的情感態度與實際行動有時並不成正比,不能協調一致。情感驅使所想,驅使行為活動,但這種行為不能持之以恆。真正讓我們的學生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並堅持做下去就未必了,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們具備持之以恆的做事毅力。這麼想,我的做法是有必要的,也是有意義的。

狼和小羊的教學反思 篇12

xx月xx日下午我們語文組的老師聽了我的一堂公開課,從課後老師們的評價來看,我的這節課是比較成功的,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

作為一名課改大潮中的新青年教師,面對《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工作中應該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為課改貢獻出自己的微薄之力。現將本課教學過程中的幾點反思總結如下:

1、總體來說這堂課的教學效果良好,三維目標和教學重點都得以落實。

2、本課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在這節課中,我始終貫穿一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充分、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指導作用。在課前讓學生自主查閱有關資料和預習質疑,在課上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進行全班交流,讓學生充分展現他們的個性和思維,給學生以充分的發揮空間,讓他們暢所欲言,使他們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3、本課教學思路清晰。我首先為學生設定了一個問題:如果同學們面對本文的文題時,你們將從哪些角度來寫夢想呢?學生的回答是:“夢想是什麼”、“為什麼有這樣的夢想”、“怎樣實現這個夢想”。這是學生的思路,我沒有按照馬丁路德金的演講思路來分析課文,而是按學生的思路來分析課文,並讓學生在文中找出所對應的段落並加以概括馬丁.路德金的夢想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夢想?怎樣實現這個夢想?學生自己出結論後,也就理清了作者的演講思路。

狼和小羊的教學反思 篇13

從圖入手,發展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教材中安排了意境優美的情景圖,例如《g k h》這一課,在三個聲母g k h 旁配了一幅圖,圖上一隻和平鴿銜著彎曲的橄欖枝飛來,湖裡有蝌蚪和水草,湖邊有兩個小朋友坐在靠背椅上喝飲料。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說說自己看到了什麼,學生觀察得細緻,發言也非常積極。

在學生髮言的過程中,我特別注意指導學生讀準“鴿子、蝌蚪、喝水”的讀音,為揭示字母打好基礎。同時,還要求學生對所描述的事物儘量做到全面具體,如一位同學說:“我看到天上有一隻鴿子。”我就引導他:“能說出什麼樣的天空,什麼樣的鴿子嗎?”這個孩子略微思索了以下,就流利地說出:“藍藍的天空中飛著一隻潔白的鴿子。”我繼續提問:“誰能再補充?”馬上就有學生回答:“鴿子的嘴裡還銜著一枝樹枝。”我給學生介紹:“那是橄欖枝,代表和平。誰能完整地說出鴿子這一部分的圖意?”回答的學生將剛才同學的發言綜合起來,就成了完整的一段話。書中的插圖給我們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口語訓練資料,充分地利用這些資料,能讓每個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都有明顯的提高。

狼和小羊的教學反思 篇14

《紙船和風箏》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20課。課文以生動的語言,向小朋友們講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紙船和風箏讓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裡和藍藍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紙船和風箏帶去的問候、祝福、諒解和濃情,真正成了維繫、發展他們友誼的橋樑和紐帶。

我在教學中緊抓小熊和松鼠“友誼帶來快樂”這條線,放手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體驗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朗讀中悟情理、品情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設定感人情境,給學生情感薰陶

教學一開始我就通過板畫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感染了學生的情緒,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也為後面理解課文內容做好鋪墊。

二、入“情”誦讀,層層感悟

以讀為本,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讀是理解文字、體會情感的紐帶。“語文教學要回歸到讀上,所有的創新都應建立在讀好的基礎上。”

1、把“讀”貫穿始終,讀中感悟,以悟促讀。抓住了文中的第三和第五兩個重點段。引導學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再通過讀強化學生的內心體驗,使學生讀出了意,讀出了形,讀出了情,讀出了味,把課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語言三者融為一體。

2、教學中抓住情境體驗。如抓住“樂壞了……”等語句,體驗情境,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同時結合具體的語境,體會了“飄與漂”的不同含義。

三、入“情”想象,深入探求文字內涵

本文中有些地方描述比較詳細,而有些地方寫得比較簡約含蓄,給學生們的思維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延伸的空間,我充分利用這些“空白”點讓學生想象,來開拓學生的思維,在人文感悟的同時進行有效的語言訓練,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同時,也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一個較好的體現。

四、識字教學情意化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識字教學要注重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和習慣,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我在識字教學中,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讓學生快快樂樂識字。在教“幸福”二個字時,把他們放在詞中理解,讓學生找出這二個字中蘊藏的兩個詞語“幸福”,字書寫完後,把它們放置在語境中,富生字以人文內涵,使生字教學更生動、更形象、更豐滿!

狼和小羊的教學反思 篇15

新的課改實驗教材綜合性增強,實踐、操作性的內容增多,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應用新教材,如何引導學生去學成為關鍵。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模式有所改進,充分考慮學生的好奇心和榮譽感,鼓勵學生多討論多參與,讓學生有機會講述自己的見解,教師有“度”的進行課堂管理。新的教育理念把教師由過去單一的指導者變成了學習者、參與者、組織者、合作者,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要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打好學習基礎的同時,又培養了自身的能力,發展了自身的特長。基於這種情況,我在教學中採取了一些比較新穎的方法,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以下即為我的幾點做法:

一、賞識學生可以無限地激發學生的內動力

賞識教育就是一種以尊重學生人格為前提,通過表揚、肯定學生的某些閃光點,實現對學生有效激勵作用的“正強化”教育,是在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的基礎上看到學生每一點點的進步,用欣賞的眼光發現學生的可貴之處,使學生看到自己人的閃光點,使學生每天都在進步和成長。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渴望獲得尊重、肯定、信任、和關懷。老師希望學生具有哪些品質,那麼,你就說他已經具備哪些品質,不斷地被賞識和被肯定,學生就會越來越優秀。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在美國的一個小鎮貧窮落後,鎮上沒有一個像樣的教師,以前來過幾位老師都沒有留下來。這時又來了一位男教師,當他來到學校,看到的情景是學生又髒又亂,不懂得文明禮貌,有門不走,進進出出都跳窗戶,個個都好像沒有教養。上了幾天課後,老師正在教室裡備課,“嗖”地一下從窗戶跳進來一位學生,那位老師連忙把他叫到身邊,拉著他的手來看,還說著“我給你看看手相”。說著像模像樣地看著,“喲,小夥子,你的手相相當好了,如果我沒說錯的話,你將來會是這個州的州長。”那位學生還有些不相信,便問“真能嗎?”“能,我不會看錯的。小夥子,你現在就得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啊!”從那以後,那個學生果真就像老師所期望的那樣,一言一行都嚴格要求自己,就連走路的樣子都變了。一晃三十多年過去了,在一次州長競選中,選出的州長竟是那個當年被預測為州長的小夥子,當各屆人士和一些知名記者問其感受時,他激動地拿起話筒說:“我先給你們講一個故事……”他的那位老師並不是真會算命,而是為他設定了一個非常美好的目標,給他以極大的期待和信任。老師給以學生什麼樣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行進方向。

在我的教學生活中有一次經歷讓我終生難忘:我正在全身心地投入在課堂教學時,猛然發現我的一個學生在桌上趴著睡覺,我腦門一熱當場真想“收拾”他一頓,可是我冷靜地一想,走到他身邊小聲地對他說:“你是那麼聰明,老師一直對你有很高地期望,充滿信心,一定要努力呀!不要令我失望!”然後,不動聲色地回到講臺,那個學生聽了我的話馬上坐好,積極地加入到我們的課堂中。記得第一次平時章節測試他打了66分,其它好同學有好幾個打滿分120分,他就一直覺得很不好受,根據我平時的觀察該學生確實很聰明,只是基礎差了一點,這一次綜合考試考差一點也是正常的,令我沒有想到的是:他竟然在放學後找到我,哭著要求我批評他,說他辜負老師。我心靈受到大的衝動,我沒有想到他會有這麼強的上進心,我沒有批評他,相反就他的卷子找到不足的地方,鼓勵他以後的學習中要仔細,嚴謹,好鑽研,讓他從中找到信心:尤其是老師沒有放棄他。從此,他的數學成績名列前茅。其實說真的,當時我剛接手這個班級的學生,我連他叫什麼都不知道!可見,賞識學生不僅誘發和鼓舞了學生克服困難、積極向上的激情,並且對學生的智力,品德和個性的發展產生直影響。

二、多種多樣的興趣激勵法進行課堂教學

在課堂教學改革中,首先教師要改變觀念,研究教材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必須改革傳統教學方法,結合學校特點,發揮優勢,數學科課堂教學模式還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學特色。

興趣是一種巨大的激勵學習的潛在力量。在教學中,當一個學生對他所學的知識發生興趣時,就會調動自己的一切潛能積極、主動、愉快地去學習,而不會感到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對此,我採取了這樣幾點做法:

(1)從現實生活中的常見問題和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簡化複雜問題。

九年級下冊“三檢視”這一章節的教學中,有些比較複雜的立體圖形的很不好想像,我就在課前有蘿蔔、地瓜刻出模型來,讓學生面對實物來解決問題,進而來培養他們的空間想像力,從而將問題簡單化。

我在第七章“可能性”時,將一個模擬搖獎器帶入教室,從生活中購買彩票中獎的可能性有多大入手引入課題,告訴學生這一章研究的物件就是事件發生可能性。對於彩票這樣一個生活中人人感興趣的話題,學生自然也願意去了解,以很高的熱情去學習。從而讓學生去真正理解有用的數學的價值。

(2)用生動有趣的圖案和實物來代替抽象的理論知識,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相對於數學的推理計算,學生更容易對直觀有趣的圖案和實物產生興趣。在講解第一章“生活中的圖形”時,我將大量有趣的圖畫、實物帶入教室,讓學生感悟我們日常生活中存在著大量幾何圖形,數學就存在於生活之中,學習數學能為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供很大的幫助,從而調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在講解第四章“圖案設計”一節時,我在上課時向學生展示了大量生動的幾何圖案,如仙人掌、帆船、房屋、橋樑等等,引起了學生的興趣,理解了對稱的意義及用途,體會到數學王國的瑰麗。

(3)用精彩的問題設定吸引學生。

“思維總是從提出問題開始的。”課堂提問是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的重要手段,教師要善於運用富有吸引力的提問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在講解“日曆中的方程”一節時,我讓學生隨便圈出某月日曆上一豎列上相鄰的三個數,將這三個數的和告訴我,我就能猜出這三個數是多少。這個問題一下子把學生調動了起來,學生迫切的想知道我是如何猜出這三個數的,學習熱情高漲。這時,我告訴學生,我們只需要列一個簡單的方程即可解決這個問題,學生自然對列方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心情愉快的接受了新知識,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4)用數學實驗和遊戲吸引學生。

在新的實驗教材中設定了大量的實驗和遊戲,我對這些資源進行了充分的利用。這些實驗和遊戲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進來,從中發現數學的一些內在規律並能熟練加以運用,在玩中學,在做中學,寓教於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講解概率的有關知識時,教材中設定了摸球遊戲,讓學生通過摸球遊戲感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但由於課堂上時間有限,實驗次數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我在課後又組織學生進行了大量的實驗,通過這些實驗,學生對概率有了較為清晰的初步認識,並對進一步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將一個複雜的數學問題不費吹灰之力就解決的很到位。

(5)用生動有趣的語言、事例吸引學生。

在具有嚴密的邏輯性的前提下,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採用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一個笑話、一句生動的話、一個有趣的事例能給人以美的遐想,更重要的是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克服困難,奮發進取的信心。比如,在講解“點動成線、線動成面”時,我拿出一個乒乓球向空中一扔,乒乓球劃出了一道弧線;然後我又打開了教室中的吊扇,吊扇徐徐轉動,逐漸形成了一個面。然後我告訴學生,這分別就是“點動成線”和“線動成面”,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被我調動了起來。

此外在教學中我充分注意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設定不同難度的問題,使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體驗到答對問題的喜悅,發現規律的興奮,而對知識不封頂,充分鼓勵學有餘力的學生去進一步探索思考,對學生的每一點進步都提出表揚,對學生的新發現、新方法儘可能的加以肯定,並給予推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成功,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學習。

隨著課改實驗的不斷深入,有幸成為第一批實施新教材的一員的我越來越感覺到: 轉變評價觀念,就是要清楚評價的最終目的改變的重要性,它不在於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以便給學生貼上標籤;而是教師應真心、真誠地賞識學生和理解、鑽研教材,去探索採用各種新穎的教學方法。通過評價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珍視學生取得的每一分努力,欣賞學生的每一個創造,肯定學生的每一分努力;通過評價和鼓勵 ,使學生能夠認識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促進和指引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展;同時還要不斷的改變自己,充實自身的教師素養,才能更好的參與到課改實驗中去,培養新時代的合格人才。

狼和小羊的教學反思 篇16

選擇上《武陵春》這篇文章,首先是因為自己喜歡詞,認為它是最能抒發情感而又音律優美的一種文體。其次是喜歡李清照這位女詞人。她自然細膩的文筆,婉約優美的文風,清新精巧的砌詞,在辭賦之壇一枝獨秀。同時李清照最讓我傾心的是她那豐富坎坷,歷經滄桑的生活歷程。一直以為,只有那種看遍人間風景,一生大起大落,歷經風雨而又內心細膩情感豐富,有著自己一貫追求的人才能寫出絕世的作品。《武陵春》恰巧就是這樣的作品。

自己喜歡不等於學生喜歡,自己理解不等於學生理解。為了達到目的同時結合詩詞的教學要求,備課上課時重點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似乎得到了一些效果,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受。

1、知人論世,任何一篇流傳下來的文章都與作者的身世,作者的經歷,當時的時代背景有著緊密的聯絡。《武陵春》更是這樣的一篇文章。為了讓學生更早地介入李清照的作品,在預習階段就讓學生去查詢有關李清照的資料,感受詩詞背後的故事。在上課的時候,不時插入與作品有關的資料。特別是讀到“日晚倦梳頭”時,插入“翻書賭茶”的故事,讓學生了解到這是一對志同道合、情趣相投、並曾過著風花雪月般生活的眷侶,此時最愛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離開了自己,再怎麼梳妝打扮也已無人欣賞,當然是“倦梳頭”了。在讀到“只恐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時,插入作者的身世經歷;北宋敗亡後,李清照於建炎元年(1127)來到南方,故鄉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書籍文物被焚燬。建炎三年(1129)丈夫趙明誠病故,金人揮兵南侵,李清照為避兵亂而隻身各處流亡。紹興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華時寫了這首《武陵春》。這時她已經53歲了。試問,一個垂垂暮年的孤獨、柔弱靈魂如何能承受得起這許多愁。這些資料的介紹及學生自己已有的知識的積累,對幫助學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詞意主題起著很大的作用。

2、朗讀教學是詩詞教學的一個重點。所以備課時在這個方面花了不少心思。但同時朗讀又是學生的薄弱點,怎樣有新意又有效呢?形式上的反覆可起強調的作用,同時一唱三嘆,迴環往復,更加強了詩歌的韻律美。於是在詞句上作了改編,如“風住塵香花已盡”加工為“風住塵香花已盡、花已盡”, “物是人非事事休”加工為“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加工為“欲語、欲語淚先流”,“載不動許多愁”加工為“載不動、載不動許多愁”,這樣的改編,放慢了節奏,似乎是把作者的悲愁的心情反覆的詠歎,反覆的品味,進一步把作者的萬般愁緒一覽無遺地表現出來,,同時也讓學生更快地進入了朗讀的境界,體會到了朗讀的樂趣,朗讀的意境。事實上,這似乎是學生最投入的一次朗讀,與瞭解作者的身世有關,更與這種朗讀的方式的改變有關。但如果想達到更盡如人意的效果,如果出示名家的朗讀音像資料,讓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再加以必要的揣摩,可能會更錦上添花。

3、語文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和評價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新理念指導下的課堂教學,滿堂灌的現象已不多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尊重,探究式教學成為老師改革教學方法的首選,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習慣正日益增強。然而,不少課堂教學代之而起的是表面熱熱鬧鬧的小討論和滿堂絮叨不清的碎問碎答。而老師又不給足夠的討論時間,沒有明確的討論中心,激發不出思維衝突,老師連珠炮似的追問充塞整個課堂。所以在這節課上,我主要就設計了一個問題:你能來說說,作者的“愁”體現在這首詞的哪些字、詞、句上嗎?問題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並給於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自由的課堂空間,學生的回答異乎尋常的精到、精彩。有一個學生在回答“風住塵香花已盡”的“花”的意韻指向時,把“花”理解為是作者自己日思夜想的丈夫趙明誠時,這答案雖超出了原先的設想,但我認為很合乎常理。“花”的意蘊指向原是“華”,即作者悲愁的是自己的青春年華已逝,但學生是帶著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進入課堂的,他認為作者如此思念自己的丈夫,然後看到花盡,聯想到丈夫的已逝,應也是很合情合理的回答,所以我當即給了充分的肯定。這樣的帶有學生的個性又不脫離文字的回答充滿了課堂。

都說“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確實,課後發覺自己的實時評價還不夠精確,豐富,全面引導學生的能力還欠缺,朗讀還有待於加強等等,要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琢磨加強。

狼和小羊的教學反思 篇17

《周莊水韻》一文已經教過兩遍。此文常教常新,每次都有不同的收穫。當然,也難免每每有些許遺憾。對於備好課,我思考了很多。

新課程背景下,教學的生成性得到強調,教學的過程不僅僅再是教學設計的執行過程,而更多的是與學生交往互動的過程,這樣,備課的功能也就發生了變化。備課不僅僅是教學方案設計,還要生成教學過程的準備,包括材料的準備,內容的準備,方法的準備。這種準備,是對各種“可能性”的預知,是為實現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可能性”提供支援。也就是說,備課對教學來說還處於“未定”狀態。正因為是“未定”,所以備課必須從“方案設計”的層面上退下來,退到為方案設計作準備的層面上。這種“退”對備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過去,我們備教學目的、重點難點、過程方法。在教學實踐中,課堂裡常常出現了與我們備好的課不一致的情況,出現了教師在備課時沒有想到的情況,這個時候,教師們只有兩種選擇,一是放棄原來的備課,二是迫使學生按照備課裡的設計來理解和學習。顯然,第二種方式不符合我們新課程標準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但是,放棄原來的備課,我們又沒有充分的準備。課堂效果不佳。

教學出現的可能性如果我們不能預測,我們可以在教學某課之前可以向學生做一個問卷調查,讓學生讀課文後,寫出在閱讀中產生的問題,與我們準備在課堂上解決的問題進行比較,這時候我們就知道我們預想的與學生實際存在的問題有差異,甚至很大差異。這時候我們也就明白我們一直是在以我們的主觀意志設計重難點時,我們備課真的不能做到關注學生。

因此,我覺得備課要注意:

1、語文課要有“語文味”,語文課應以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為主要內容。“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語文教學的首要使命是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它有別於政治課、班會課、環保課。

2、對文字要深入探究,對文字的關鍵處、精彩處品讀要到位。那些細膩的筆觸,我們要引導學生讀出來,品味出來。這樣的語文課有意義、有深度。

3、匯入用的時間不要太長。我在教學本文時,就直接進入課文學習,從題目入手,理解課文的內容和作者的情感。學生學習的效果就比較好。

4、分組討論要有效。新課程強調“自主合作探究”,似乎分組討論是最能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一種方式。但是我們課上看到的表現是:老師說討論學生就馬上開說;老師說停止,馬上鴉雀無聲。而且馬上學生就說出討論結果。咱們先不說討論的過程,單就這形式就是完全是老師牽著學生走,根本不是以學生為主體。咱們再說討論過程存在的問題:①、有的學生根本不討論,說閒篇,或忙裡偷閒玩會;②、在學生討論之前,沒有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沒有提示思考這一問題需要研讀課文的哪一部分內容,匆匆開始,草草結束。討論的收穫不大。其實,在思考的基礎上商討才有意義。咱們討論一個問題,還要組織組織語言才說呢。

5、注重評價語。課堂教學離不開教師的評價,恰當地使用評價語,能極大的提高教學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