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新時代該有的思想邏輯的思想宣傳範文五篇

欄目: 思想宣傳講話稿 / 釋出於: / 人氣:2.21W

【導語】:弘揚偉大民族精神,需要廣大青年在奮鬥中釋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做到理想堅定、信念執著、不怕困難、勇於開拓、頑強拼搏、永不氣餒。那麼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新時代該有的思想邏輯的思想宣傳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新時代該有的思想邏輯的思想宣傳範文五篇

【新時代該有的思想邏輯】一

xxxxx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大會上指出,“1867年問世的《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最厚重、最豐富的著作”,“馬克思的思想理論源於那個時代又超越了那個時代”。不斷開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新境界,必須立足中國、放眼世界,保持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

《資本論》作為馬克思一生最偉大的著作,是人類思想庫中的瑰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光輝燦爛的科學鉅著。這部被譽為“工人階級的聖經”的經典著作從問世至今,始終閃耀著真理的光芒。《資本論》所揭示的基本原理和規律,至今依然是我們認識資本主義及其在當代發展的基本遵循。同時,《資本論》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中所運用的唯物辯證法,同樣適用於我們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構建。這是《資本論》留給當代的最大的價值。

深刻揭示資本主義執行的特殊規律

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大階段。科學地認識資本主義如何產生、如何執行、如何發展,對於科學判斷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具有重要意義。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序言中明確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

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物質生產出發,從分析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一般性入手,進而指出商品及其商品生產和交換對資本主義的極端重要性,並由此剖析資本主義經濟執行的全過程,深刻地揭示了當時兩大階級對立的經濟根源是資產階級無償佔有無產階級創造的剩餘價值。科學地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的全部祕密,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執行的特殊規律。為了攫取剩餘價值,資產階級找到了特殊的商品——勞動力,由於勞動力商品的使用過程同時也是價值的創造過程,包括創造出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剩餘價值的過程,構成了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剝削。以此為基礎,馬克思指出,隨著那些掠奪和壟斷這一轉化過程的全部利益的資本巨頭不斷減少,貧困、壓迫、奴役、退化和剝削的程度不斷加深,而日益壯大的、由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的機制所訓練、聯合和組織起來的工人階級的反抗也不斷增長。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一起並在這種壟斷之下繁盛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梏。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燬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

儘管離馬克思寫作《資本論》已有大約一個半世紀之久,但《資本論》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並沒有過時。遠的不說,就從國際金融危機看,許多西方國家經濟持續低迷、兩極分化加劇、社會矛盾加深,說明資本主義固有的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現形式、存在特點有所不同。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不少西方學者也在重新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資本論》,藉以反思資本主義的弊端。由此可見,儘管時代在變化、社會在發展,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學真理。

正確看待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新特徵

xxxxx強調,世界格局正處在加快演變的歷史程序之中,產生了大量深刻複雜的現實問題,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論課題。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對當代資本主義的研究,分析把握其出現的各種變化及其本質,深化對資本主義和國際政治經濟關係深刻複雜變化的規律性認識。如何看待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與變化,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理論問題和實踐課題。

《資本論》給予我們的,就是獲得關於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科學認識和方法論,掌握合理的批判精神,掌握科學的見解和方法。用《資本論》的原則和方法加強對當代資本主義的研究,能夠得出科學的、有時代價值的成果,增強政治經濟學的解釋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資本主義在經過自由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展到了其新的階段——帝國主義階段。這個階段的顯著特徵是壟斷,即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壟斷階段。進入21世紀,世界各國的經濟危機不斷出現,尤其是發端於美國的“次貸危機”席捲全球,20xx年爆發了國際金融危機。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陷入了新的困境,呈現出新的特徵:

首先,生產的社會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生產全球化的發展將全世界比19世紀和20世紀更緊密地聯結在了一起。伴隨著生產全球化的是資本的進一步集中,是大壟斷集團對全球生產和經營的更嚴格的控制。而且伴隨著跨國公司的發展和國際兼併,世界範圍內的生產經營越來越集中在少數大資本集團手中。它們藉助龐大的資本力量,控制技術、控制生產、控制流通、控制原料等。

其次,金融的全球化程度進一步加深,金融全球化的發展不斷促進著金融資本在全球發展中的控制力。金融組織藉助其強大的金融資本和現代資訊科技進步所獲得的便捷控制力,瘋狂掠奪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利潤,嚴重威脅著人類生存的物質生產基礎,全球虛擬經濟的膨脹帶來一系列惡果。

第三,貿易的全球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等價交換背後的不平等狀況更加嚴重。生產和金融的全球化必然導致貿易的全球化。隨著貿易全球化的發展,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享受了自由貿易的好處卻不願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通過商品交換契約“等價交換”表面上的平等,輸出熱錢和通貨膨脹緩解和轉嫁其國內危機,使得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格局和國際價值鏈中始終處於低端、底端。

第四,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的危機不僅沒有消除,而且愈發頻繁。自上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並沒有通過資本主義自身的調節機制而消除,而是更加頻繁地發生,並且更多地是以金融危機為導火索,這也驗證了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危機的判斷。事實不斷地證明,不消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週期性的危機就不會消除。

第五,全球分配的不平等加劇。只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依然存在,分配的不平等就會不斷加大。新的研究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收入不平等在發達國家顯著增加。

第六,技術的進步沒有消除資本主義的困境。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資本推動的科技發展並不以技術替代勞動為目的,而是以技術的發展加強對勞動的僱傭強度為目的。20世紀40年代以來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也極大地拓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空間。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資訊科技的井噴式發展和商業化,使得全球被資訊網緊密聯結在一起。隨著圍繞資訊科技而不斷向縱深發展的大規模積體電路、智慧製造、人工智慧等的普遍應用,導致了生產的技術組織方式發生了深刻變革,資本積累的能力提高了,也導致了勞動人口的相對過剩。資本主義積累的絕對的、一般的規律仍在發揮作用。

第七,資本主義信用制度的發展,使資本虛擬化,出現了虛擬經濟,各國經濟的金融化日益嚴重,實體經濟的削弱導致了兩個極端的結果:金融脫離實體經濟和虛擬資本的過度擴張,世界金融體系愈發脆弱,金融危機頻繁爆發。

當代資本主義出現了很多新變化,對內通過福利制度緩解社會矛盾,對外通過與發展中國家的不對等交換,將自身矛盾和環境汙染輸出到其他國家,出現了眾多的全球性問題。由於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調節並沒有消除其固有的基本矛盾。因此,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是不可避免的。

推動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

《資本論》科學勾畫了未來社會的前途和遠景,給當代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援。當代的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在經濟文化較為落後的國家,因此還不能跨越商品經濟階段,必須通過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夯實物質基礎,才能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資本論》在揭示資本主義本質的同時,也細緻地考察了商品經濟的執行過程。排除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資本主義制度特殊性的分析,則是既有商品經濟的微觀執行,又有商品經濟的巨集觀條件,還有對商品經濟執行的風險控制,這些都可以提供有益借鑑。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資本主義流通過程的分析所形成的資本迴圈理論、資本週轉理論、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理論,給我們深入認識現代貨幣經濟等提供了科學工具。馬克思對資本運動總過程的分析形成的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等,對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市場經濟運動及其內部關係,也都能夠提供很好的借鑑。

特別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在我們關注《資本論》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經濟關係的研究的過程和結論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資本論》的方法,概括地說就是唯物辯證法。馬克思把唯物辯證法應用到政治經濟學中來,運用矛盾分析方法,來研究資本主義經濟,揭露資本主義矛盾,揭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根本對立,揭示未來社會的基本特徵和生產組織形式。

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何在理論上不斷拓展新視野、做出新概括,成為廣大經濟理論工作者的歷史使命。科學的理論需要有科學的方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運用的方法,應該也必須成為我們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方法。當前,經濟理論界加快構建、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取得了一批理論成果。我們應該繼續以科學的方法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概括和研究,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撐。同時,也要在這一方法指導下,根據中國處於新時代的歷史方位,積極進行理論創新,長期堅持並不斷豐富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貢獻。

【新時代該有的思想邏輯】二

現代政治是政黨政治,政黨日漸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軸與中樞,引領著國家前行,主導著社會變革。

在當代中國,中國共產黨是最高的政治領導力量,是中國人民的主心骨。黨只有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革命性鍛造中,才能變得更加堅強有力,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才能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證。換言之,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自身建設,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帶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社會革命,是勇擔民族復興歷史大任的中國共產黨推動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必然選擇和歷史經驗。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場偉大的社會革命

xxxxx強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成果,也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繼續,必須一以貫之進行下去。這是對黨領導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定性和定位,意蘊深遠。

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理論,是新時代社會革命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生產力是全部社會生活的物質前提,同生產力發展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經濟基礎。《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指出:“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係或財產關係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係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同時,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支配著整個社會的發展程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關係全域性的重大判斷和戰略考量。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新時代社會革命的偉大實踐。

xx大結束後,xxxxx在新進中央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xx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把社會主義思想從提出到現在的歷史過程劃分為空想社會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勝利並實踐社會主義,蘇聯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探索和實踐,我們黨作出進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決策、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六個時間段。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相繼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改革開放以來,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xx大以來,黨引導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走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徵程。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目標的社會革命,旨在自覺通過調整生產關係激發社會生產力發展活力,自覺通過完善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符合規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和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是黨領導的社會革命的偉大成果,是新時代社會革命的繼續。

推動新時代的偉大社會革命必須保持革命精神和鬥志

新時代改革發展任務之重、治國理政考驗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黨必須保持革命的精神和鬥志,毫不動搖加強黨的建設,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於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近代以來,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是中華民族最大的願望。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肩負起重大歷史使命,表現出堅強的革命精神、革命鬥志。1920xx年6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在即,《〈共產黨〉短言:共產黨在中國的使命》一文寫道:“我們共產黨在中國有二大使命:一是經濟的使命,一是政治的使命……試問南北各派政黨,哪一派免了鼠竊狗偷,哪一派有改造中國的誠意及能力?全國民在這彷徨歧路之中,哪一派人使用光明正大的態度,挺身出來,硬起鐵肩,擔當這改造政黨、改造政治、改造中國底大責任呢?這就是我們黨在中國政治的使命。”

這段話振聾發聵,改造中國、改造社會、改造政黨,充分體現了建黨之國中國共產黨人的奮鬥精神與使命擔當。

新時代社會革命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政治學者將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視為不同性質、不同領域的革命。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一場社會革命要取得最終勝利,往往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政治革命不易,社會革命更難;政治革命的完成,並不必然意味著社會革命的成功,法國巴黎公社、中國辛亥革命均是如此。弘揚建黨之初這種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是一以貫之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場偉大的社會革命的必然要求。

從成立之初僅幾十人的黨發展到現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自我革命的歷史,是一部革命精神和鬥志不斷彰顯的歷史。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是共產黨人政治本色。敢於直面問題,努力實現自我修復,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是中國共產黨引領社會革命的不竭動力。

執政黨同樣需要保持革命精神。xxxxx指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要實現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必須保持革命精神、革命鬥志,勇於把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97年的偉大社會革命繼續推進下去,絕不能因為勝利而驕傲,絕不能因為成就而懈怠,絕不能因為困難而退縮,努力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展現更加強大、更有說服力的真理力量。以x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問題導向,以強烈的政治勇氣和責任擔當,不懼任何風浪,在分析問題、解決矛盾的過程中,不斷推進自我革命,讓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推進新時代偉大社會革命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黨的領導是當代中國的最高政治原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所在。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廈需要四樑八柱來支撐,黨是貫穿其中的總的骨架。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

堅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為重要的政治原則;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場偉大的社會革命取得成功和走向勝利的根本政治保證。黨的全面領導內涵豐富,涉及黨與非黨、黨的中央和地方以及黨內不同部門的關係。黨的全面領導如同“眾星捧月”,這個“月”就是中國共產黨。在國家治理體系的大棋局中,黨中央是坐鎮中軍帳的“帥”,“車馬炮”各展其長。一盤棋大局分明,確保了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程序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程序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程序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

xxxxx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當前,我國正處於一個大有可為的機遇期,發展形勢總的是好的,但前進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越是取得成績的時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謹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絕不能犯戰略性、顛覆性錯誤。”將加強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貫穿社會革命的各方面和全過程,確保黨的領導全覆蓋,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就為新時代的偉大社會革命提供了最堅強的政治保障。

【新時代該有的思想邏輯】三

xxxxx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這一論斷展現了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揭示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實踐邏輯。黨的xx大以來,以x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方法,圍繞改革發展穩定,治黨治國治軍,在對國情的深刻洞察、對時代的深度思索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實際、指向未來的戰略決策。這為我們深刻認識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提供了重要的思想遵循。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強起來的主題主線。黨的xx大以來,以x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思考、精心謀劃的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並將其作為治國理政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xxxxx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全黨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確保黨和國家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勝利前進。他特別指出:“現在,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的任務,就是繼續把這篇大文章寫下去。”這篇大文章,絕不是矯情的擺設和空洞的幻象,必須切實反映和遵循到改革發展的所有工作當中去,成為引領目標任務的主題主線。有了這個主題主線,實現強起來就有了明確的大方向,我們也才能始終做到不忘初心,不偏離軌道。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實現強起來的動力源泉。黨的xx大以來,以x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從總體來看,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然還需接力奮鬥。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超越,是每一箇中國人心中的夢想。面對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的期盼,xxxxx強調指出:“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並且把這個夢想具體化為“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他同時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顯然,在實現強起來的奮進過程中,中國夢反映的是一種振臂一呼的偉大宣示,是一種振奮人心的目標追求,也是一種不斷進取的動力源泉。

新發展理念是實現強起來的理念先導。中國經過60多年的發展,既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時也在發展中暴露出了許多問題。包括體制機制障礙問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生態失衡問題、收入差距較大問題,還有就是當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對中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對此,以x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崇尚創新,把創新作為改革發展的驅動力;注重協調,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倡導綠色,“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厚植開放,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推進共享,讓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實現強起來的價值引領。“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三個層次:一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二是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三是要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並將青少年群體作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點物件。

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是實現強起來的重要抓手。在新時代,改革發展穩定面對的問題更復雜,遇到的矛盾更尖銳,改革的結構性、系統性問題更加突出。面對新變化新特點新挑戰,以x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著眼於發展全域性,為推動解決我們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是“五位一體”、戰略佈局是“四個全面”,強調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為實現強起來找到了重要抓手。

堅持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是實現強起來的戰略支撐。當今世界,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國的國防建設涉及陸、海、空、天、網的五維世界,涵蓋內防、外護、空天和網路安全、反恐等主要內容。這就要求中國的國防戰略體系有更全面、更完整、更先進的構想、規劃和部署。黨的xx大以來,以x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鮮明提出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這一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強調要更加註重聚焦實戰,更加註重創新驅動,更加註重體系建設,更加註重集約高效,更加註重軍民融合,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戰略支撐。

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是實現強起來的根本保障。打鐵必須自身硬。實現強起來,黨必須先要強起來。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新的歷史方位,黨要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就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毫不動搖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就必須堅持問題導向,保持戰略定力,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就必須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深入推進反腐敗鬥爭,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於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新時代該有的思想邏輯】四

在人類歷史上,有的思想如同流星般一閃即逝,而有的思想卻像恆星一樣熠熠生輝。發表於1848年年初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合寫的《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不僅沒有因為歲月流逝而失色,反而隨著實踐發展越發閃耀著真理的光芒,並對人類社會程序產生深刻影響。170年來,歷史見證了伴隨《宣言》而來的思想變革和實踐飛躍,見證了馬克思主義這一嶄新世界觀的公開問世,見證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見證了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也見證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程序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宣言》的科學力量和價值魅力在於它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論證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闡明瞭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條件和現實道路,預示了共產主義社會的美好前景,昭示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崇高理想。《宣言》不僅是無產階級進行革命的行動綱領,而且是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理論指南;它不僅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影響巨大,而且對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宣言》是人類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

《宣言》以其科學的洞見、深邃的思想和磅礴的氣勢,宣告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體系的誕生,開闢了人類思想的新紀元。它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具有獨特的重要地位,在人類思想發展程序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宣言》透徹地闡述了嶄新的科學的世界觀,宣示了社會歷史觀的偉大變革。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年至1847年間,寫下了《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哲學的貧困》等重要著作,在吸收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在批判地超越舊思想的過程中創立了新的世界觀,形成了唯物史觀。《宣言》對新的世界觀作了第一次集中而簡明的闡釋,這體現在貫穿《宣言》的基本思想中: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並且只有從這一基礎出發,這一歷史才能得到說明;因此人類的全部歷史(從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會解體以來)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唯物史觀關於從生產方式特別是經濟關係出發來理解社會歷史基礎進而理解整個社會的思想,顛覆了以往從神、思想觀念或政治制度等出發來說明社會歷史及其基礎的唯心史觀。它構成了《宣言》的主線,成為馬克思主義大廈特別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基礎。

《宣言》確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在社會主義運動520xx年的歷史長河中,存在兩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點。一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轉變,二是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宣言》的發表,既宣告了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的轉變,又開啟了科學社會主義由理論向實踐的發展。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是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現,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毫無疑問是建立在這兩大發現基礎上的。《宣言》第一次系統完整、淋漓盡致地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和恩格斯摒棄了空想社會主義僅僅訴諸道德情感的空洞說教,科學地揭示了社會發展規律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內在矛盾,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趨勢,闡明瞭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現實道路和依靠力量。《宣言》提出了科學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原則,比如:人類社會是不斷進步的社會,由資本主義發展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歷史的必然;工人階級是歷史上的先進的革命的階級,是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階級力量,工人階級和人民大眾需要進行長期艱苦的鬥爭才能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工人階級政黨即共產黨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事業的領導力量;共產主義的最終目標是消滅私有制、消滅剝削、消滅階級,實現人類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資本主義社會中被壓迫被剝削的工人階級和人民大眾爭取自由解放、實現美好生活、建立美好社會的道路。

《宣言》吹響了工人階級革命的號角,成為革命運動的先導。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沒有《宣言》的科學理論指導,就沒有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迅速發展。《宣言》是極具實踐性的馬克思主義綱領性文獻,它熔科學性、階級性和革命性於一爐,一經發表便迅速地在世界範圍內傳播開來。“《共產黨宣言》是真正的海燕”,它預示了1848年歐洲革命風暴的到來和發展的趨勢,預示並指導了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革命的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時,“《宣言》的原則在世界各國工人中間都已傳播得很廣了”,“《宣言》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測量歐洲大陸大工業發展的一種尺度”。從1850年起,《宣言》的德文版先後在瑞士、英國和美國重版過數次。1869年以後,又先後被譯成俄文、英文、法文、丹麥文、波蘭文、西班牙文、亞美尼亞文等。“《宣言》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現代工人階級運動的歷史;現在,它無疑是全部社會主義文獻中傳播最廣和最具有國際性的著作,是從西伯利亞到加利福尼亞的千百萬工人公認的共同綱領”。恩格斯逝世後,《宣言》奠定的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俄國實際相結合,產生了十月革命的偉大實踐。《宣言》的中譯本於1920xx年問世,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工人階級和一大批革命者,成為他們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啟蒙讀物或入門老師。正是在《宣言》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巨大成功。時至今日,《宣言》在170年間被譯為200多種文字,在整個人類思想史上佔據著重要地位。

《宣言》是當代社會主義運動的科學指南

《宣言》是馬克思主義創立者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思想遺產。從社會歷史的大跨度來看,我們仍然生活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闡述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對於我們觀察和認識當今世界的變化,對我們分析和批判資本主義,對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特別是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都具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宣言》亦是如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對於這部經典著作的理解和運用,必須結合具體的實際條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邏輯的有機統一。我們應該全面深刻地領會和把握《宣言》所昭示的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理論邏輯,並把它同中國社會實踐發展的歷史邏輯結合起來。在當代,《宣言》對我們的啟迪是多方面的。

《宣言》深刻揭示了共產主義事業的真諦和共產黨人的初心,有助於堅定共產主義信仰和牢記共產黨人的宗旨。《宣言》揭示了共產主義事業是人類最壯麗和崇高的事業,因為共產主義作為理想追求,和共產主義運動作為偉大實踐,超越了狹隘的剝削階級偏見,以實現人類解放和幸福為最高目標。1894年1月3日,義大利人卡內帕給恩格斯寫信,請求他為即將出版的《新紀元》週刊的創刊號題詞,而且要求儘量用簡短的字句來表述未來的社會主義紀元的基本思想。恩格斯回答說,除了從《共產黨宣言》中摘出下面一段話外,再也找不出合適的了。這段話膾炙人口:“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共產黨人肩負著創造條件,逐步消滅階級對立、建立能夠使一切人自由發展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這一光榮而偉大的使命。共產黨的本質特徵就是:它從一開始就是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幸福的政黨,而且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政黨。《宣言》無疑是培育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經典教材。

《宣言》是觀察和剖析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的銳利武器,有助於認識當今資本主義世界的內在矛盾和歷史命運。恩格斯在晚年指出:“《宣言》十分公正地評價了資本主義在先前所起過的革命作用。”在當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並存發展,正確認識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仍然是很有必要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出發,認為資產階級本身是一個長期發展過程的產物,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一系列變革的產物;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它在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生產力會受到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阻礙,已經不能再促進資產階級文明和資產階級所有制關係的發展,並會使整個資產階級社會陷入混亂,使資產階級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脅。這些分析,仍然可以用來說明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危機,有助於我們認識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宣言》深刻闡述了世界歷史理論,為認識經濟全球化程序的必然性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資本主義的出現和發展,導致了“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民族的片面性和侷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於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在這裡,馬克思和恩格斯用“世界的文學”來指代世界歷史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這裡的“文學”不單單指文學本身,而是“泛指科學、藝術、哲學、政治等等方面的著作”。今天的經濟全球化程序是“世界歷史”的延續和擴充套件,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在其中仍然起主導作用,資本和市場的邏輯依然是主導的力量。當然,今天的經濟全球化同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處時代的“世界歷史”相比,有很大的區別,但是仍然不難發現二者的相似之處。

《宣言》精闢論述了共產黨人的當前目標和長遠目標,有助於我們明確前進的方向。當無產階級奪取了政權、共產黨成為執政黨之後,面臨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經濟,儘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在現實的社會主義運動中,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當下的目標和手段與未來的長遠的目標和手段之間的矛盾。俄國建立蘇維埃政權後由“戰時共產主義”向“新經濟政策”的轉變,中國在改革開放中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都提出了社會主義的現實目標與長遠目標的關係問題。《宣言》指出:“共產黨人為工人階級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鬥爭,但是他們在當前的運動中同時代表運動的未來。”這一論斷深刻地揭示了共產黨人“最近的”目標和“未來的”目標之間的辯證關係。建設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宣言》提出的共產黨人要“同傳統的所有制關係實行最徹底的決裂”、要“消滅私有制”等目標,都體現了當前的現實目標和未來的遠大目標的辯證統一。一方面,我們要看到最終實現這些目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經過長期的努力來創造必要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文化條件,而不能急於求成;另一方面,在為“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鬥爭”的過程中,不能忘記遠大理想和最終目標。換句話說,我們既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又要堅定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堅持二者的辯證統一。

總之,《宣言》中的基本思想在長期的實踐檢驗中顯示了真理的光芒,並將隨著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而繼續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宣言》的思想正是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思想的源頭活水,必將隨著實踐的繼續發展而發展,始終成為共產黨人和社會主義運動的偉大旗幟和精神動力。

【新時代該有的思想邏輯】五

正確看待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科學把握二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在改革發展實踐中,科學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關係,要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發展,不斷彰顯優越性,推動生產關係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

1.遵循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線圖?進一步彰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具有巨大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實踐證明,作為黨和人民97年奮鬥、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之一,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有效調節國家政治關係,發展充滿活力的政黨關係、民族關係、宗教關係、階層關係、海內外同胞關係,增強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促進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促進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促進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能夠有效維護國家獨立自主,有力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維護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福祉。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我們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必須對其巨大的優越性,尤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這一最大優勢保持足夠的自信。

進一步彰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絲毫不意味著我們否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有加強自身建設、推進自我革新和自我完善的必要,恰恰相反,我們一定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的觀點而不能有絲毫的僵化保守和故步自封,要始終堅持通過改革創新推進制度建設,以更好地堅持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彰顯其巨大的優越性。正如xxxxx深刻指出的:“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產生,制度總是需要不斷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事實上,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本身就是不斷改革創新的產物,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變化發展,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改革完善,它的優越性,不僅在於它符合我國實際,更在於它強大的自我完善能力,在於它能夠不斷與時俱進地自我革新和自我完善。正是基於此,鄧小平同志堅信:“我們的制度將一天天完善起來,它將吸收我們可以從世界各國吸收的進步因素,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可見,堅持和進一步彰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優越性,內在要求不斷改革創新。

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基本確立起,經過制度建設和改革創新的長期探索實踐,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個領域已經形成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絡的制度體系,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相比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要求,相比當今世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還沒有完全達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各領域還存在一些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和妨礙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這影響和制約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有些方面甚至成為制約我們發展和穩定的重要因素。從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繼續充分釋放全社會創造活力,適應國家現代化總程序的角度考慮,堅持和進一步彰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優越性,必然要求深入激發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創造精神和創造活力,全面深化各領域的改革,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這項工程極為巨集大,零敲碎打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整合。事實上,我們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就不是推進一個領域改革,也不是推進幾個領域改革,而是推進所有領域改革。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進一步彰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就要切實遵循xx屆三中全會描繪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線圖,牢牢把握六個“緊緊圍繞”的全面深化改革要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

2.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指向全面深化改革

xxxxx指出:“我們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作為彰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題中應有之義,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總目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指向問題上,我們頭腦必須十分清醒,必須始終牢記推進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這裡面最核心的是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偏離了這一條,那就南轅北轍了。不以彰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為目標指向,把改革定義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搞那種對社會主義制度改弦易張的所謂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條。彰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這一目標指向,也就規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的原則要求。

首先,要堅持正確的改革立場。對黨和人民事業有利的,對最廣大人民有利的,對實現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有利的,應該改又能夠改的堅決改,應該改而不具備條件的創造條件改,該快的一定要快、不能快的則循序漸進,不應該改的則堅決守住。堅持這一立場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發展,擴大我們制度的優勢,就是要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面鏡子,審視我們各方面體制機制和政策規定,對由於制度安排不健全造成的有違公平正義的問題要抓緊解決,使我們的制度安排更好體現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原則,更加有利於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就是要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努力改革、清理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就是要堅持從實際出發,不斷構建新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及時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執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其次,要堅持正確的改革原則。要始終堅持以我為主,堅決反對一切照抄照搬他國政治制度的主張和圖謀,絕不把西方的理論、觀點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我們要從我國國情出發、從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出發,有領導有步驟地推進改革,不求轟動效應,不做表面文章。

最後,要堅持正確的改革方法。要以問題為導向,多采取試點探索、投石問路的方法穩步推進制度改革創新,積小勝為大勝。要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統籌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努力做到全域性和區域性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促進。要堅持制度設計務實管用,著力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著力破除利益固化藩籬,著力清除妨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3.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發展不斷彰顯優越性

在改革發展實踐中彰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有一個正確確立改革的重點併發揮其重大牽引作用問題,以便使改革不斷向縱深挺進,使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不斷取得進展,優越性更加得到彰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探索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獲得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從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根本任務出發,把改革的重點確定為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並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和發展。這一重要經驗不僅使我國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也使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彰顯了舉世矚目的巨大優越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民族團結,經濟總量實現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飛躍,7億人民擺脫貧困,人民生活實現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黨和國家生機活力不斷增強,這些無不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彰顯巨大優越性的明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需要珍視寶貴的歷史經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係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發展,不斷彰顯優越性。而且,現在制約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充分發揮的體制機制障礙不少集中在經濟領域,如市場體系不完善,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利益固化的藩籬還存在等,這表明,經濟體制改革的潛力還沒有充分釋放出來。這也要求我們必須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

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彰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最根本的,就是要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因為,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表現,就是能夠允許社會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使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夠逐步得到滿足。在這裡,我們有必要重溫鄧小平同志的這一深刻論斷,即“如果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發展的速度比資本主義國家慢,還談什麼優越性?”事實上,也只有通過經濟體制改革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其他各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或者說,其他各方面的體制機制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才會有一個堅實的經濟基礎。經濟基礎不堅實,作為上層建築的制度,其改革發展就難以順利推進。

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軸,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此牽引和帶動其他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使各方面制度改革協同推進、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為政、分散用力;就是要使各方面體制機制改革朝著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方向協同推進,同時也使各方面自身相關環節更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提出的新要求,進而使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從而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