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增強新時代意識思想宣傳五篇

欄目: 思想宣傳講話稿 / 釋出於: / 人氣:3.38K

【導語】:意識形態工作是實現國家利益的重要手段,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屏障。那麼,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增強新時代意識的思想宣傳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增強新時代意識思想宣傳五篇

【增強新時代意識】範文一

“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文化則是意識形態建構的土壤和根基。增強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文化底蘊對提升意識形態凝聚力和引領力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增強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文化底蘊,是為了更好夯實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堅實基礎,增強其親和力、吸引力、凝聚力以及同其他意識形態的競爭力。

增強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底蘊。xxxxx指出:首先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這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領。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武器。增強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底蘊,是黨執政經驗的深刻總結和黨的重要政治優勢。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體現在經濟領域,也表現在文化領域中。一些帶有西方意識形態色彩的政治和社會思潮進入我國思想文化領域,這不僅包括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第三條道路等政治思潮,也包括極端個人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等社會思潮。在這些西方政治思潮的影響下,一些人開始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理想發生動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產生懷疑。一些人的人生觀、價值觀發生偏離和扭曲,開始喪失人生的鬥志和奮鬥的熱情,從而陷入奢靡享樂、腐化墮落的人生深淵。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要加強理論武裝,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要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馬克思主義是嚴整科學理論與崇高價值目標的統一,並且兩者是內在統一的——崇高的價值目標置於嚴整的科學理論之中。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理論武裝工作必須與時俱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在引領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中已經並將繼續展現出更強大、更有說服力的真理力量。

增強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優秀傳統文化底蘊。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創造的集體記憶與精神寄託。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同的國家、民族創造了絢麗多姿、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成了各自的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使我們生活的世界千姿百態、異彩紛呈。民族文化是構建意識形態理論的重要文化資源,同時,弘揚和培育民族文化是意識形態理論工作的重要任務和內容。脫離民族文化的意識形態理論難以讓人接受,更不可能有發展的生機與活力。

中華民族有著輝煌的文化創造和深厚的文化積澱,這是做好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文化資源,也是蘊含著民族精神的文化富礦。xxxxx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增進人們的道德自覺,提升人們的道德境界;可以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豐富涵養,使其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可以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文化支撐和精神力量;是促進世界和平的精神財富,蘊藏著解決時代難題的重要啟示,對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借鑑價值。增強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利用好這一寶貴的文化資源,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做好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應該思考的重要問題。

增強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現代科技文化底蘊。創新、發展是科技文化的重要特色,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特別是隨著網際網路、多媒體等現代化傳媒的發展,資訊覆蓋的範圍更廣、傳播速度更快,人類進入了大資料、微傳播、微文化的時代,傳播方式、傳播環境產生了革命性變革。大量湧入的各種資訊,既擴大了人們的知識視野,也增加了人們鑑別是非的複雜性和難度。由於西方發達國家擁有網路霸權和資訊優勢,國際網際網路上的“文化霸權主義”問題非常突出,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環境、物件和內容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開放複雜的網路輿論加劇了意識形態引導的難度,是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新問題、新考驗。在資訊時代,網路輿論新形態使我們的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不斷髮生變化,要樹立正確的網路安全觀,正確處理安全和發展的關係,加強創新意識,儘快在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

xxxxx強調,網路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路不僅是資訊的聚集地與思想觀點的交匯處,更是一種話語空間和權力空間,承載著各種型別的文化價值觀念、意識形態與政治傾向等。根據形勢發展需要,要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這些清楚地表明,網際網路已經成為輿論鬥爭的主戰場,要高度重視網路新媒體時代的意識形態傳播,特別是輿論引導和控制的相關問題。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依法加強網路空間治理,加強網路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路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路空間。

【增強新時代意識】範文二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倡導全社會尊師重教”。黨的xx大以來,xxxxx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深刻論述了新時代教師發展中帶有根本性、方向性、全域性性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形成了思想深邃、內涵豐富、系統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xxxxx關於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重要指示,遵循教育規律和教師發展規律,努力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加快形成優秀人才爭相從教、優秀教師不斷湧現的生動局面。

一、深刻領會xxxxx關於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重要論述的重大意義

xxxxx關於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重要論述,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體現了深厚的人民情懷、鮮明的時代特徵和深遠的戰略眼光,是堅持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加強新時代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的基本遵循和重要指引。

1.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深化了對新時代教師發展的科學認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教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基石,教師則是這塊基石的奠基者;青年學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教師則是打造這支“夢之隊”的築夢人。正是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高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高度,xxxxx圍繞教師職業的崇高使命、神聖職責與發展規律,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闡明瞭教師在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和人才培養體系中的根本性作用,高度概括了新時代教師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突出強調了一名好教師對於一名學生、一所學校乃至一個民族發展進步所起到的關鍵性作用,全面昇華了對新時代教師發展豐富內涵的科學認識。

2.著眼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根本目標,明確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所在。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青年一代是時代新人的主體力量,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有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xxxxx強調指出,教育就是要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觀者和反對派。教師的一言一行具有很強的引導性、示範性,任何時候都必須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xxxxx深刻論述了我們黨對於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立場,全面揭示了立德樹人之於教師職業的根本意義,提出了教師必須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教師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著眼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引領青年學生增強邁入新時代的思想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的理論自覺、砥礪成才成長的能力自覺和投身“四個偉大”的行動自覺。

3.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的新方位,指明瞭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目標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xxxxx舉旗定向、審時度勢,深刻洞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教育事業提出的新期待,清晰指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對教師工作帶來的新要求,明確指出加強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礎工作,是解決好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要抓手,是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根本途徑。xx系統闡述了好老師應該具備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標準,為教師隊伍建設發展指明瞭前進方向和根本遵循。新時代教師要科學把握時代發展的歷史方位,清醒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政治站位,著力找準事業發展的職責定位,牢固樹立“四個意識”、自覺增強“四個自信”,成為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的排頭兵、職業化專業化建設的推動者和提高工作科學化水平的先行軍,為深化教育改革、夯實教育強國之基作出更大貢獻。

二、準確把握xxxxx關於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重要論述的豐富內涵

xxxxx關於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重要論述,緊緊圍繞“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這一重要性和特殊性定位,牢牢把握“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從愛國情懷、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愛之心、紮實學識、改革創新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論述和深刻闡釋,既深刻體現了黨對教師隊伍建設的一貫要求,又精闢揭示了教師發展的內在規律,提出了與時俱進的新期待新要求。我們應當著力學習領會以下六個方面。

1.明師道,師道的核心是深沉的愛國情懷。xxxxx指出,我國知識分子歷來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進入新時代,黨和人民更加需要廣大知識分子發揚這樣的擔當精神。在對西安交通大學西遷老教授來信作出的重要批示中,xx更是強調了知識分子傳承弘揚愛國奮鬥精神的時代價值。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瞭家國情懷是每一名教師的初心本原。作為一名教師,就是要堅持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終胸懷大局,心有大我;就是要堅守正道、追求真理,做到黨讓我們去哪裡,我們背上行囊就去那裡,哪裡有事業,哪裡有愛,哪裡就有家,始終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同向同行;就是要涵養心憂天下的情懷,樹立經時濟世的志向,以家國情懷關注社會現實,以愛國精神教育青年學生。

2.鑄師魂,師魂的根本是堅定的理想信念。xxxxx指出,教師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正確的理想信念是教書育人、播種未來的指路明燈,不能想象一個沒有正確理想信念的人能夠成為好老師;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通道。xx強調,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該是“經師”和“人師”的統一,既要精於“授業”“解惑”,更要以“傳道”為己任;要明確意識到肩負的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嚴肅認真對待自己的職責,自覺把黨的教育方針貫徹到教學管理工作全過程。這些重要論述清晰指明瞭教師堅守信念的努力方向。廣大教師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把牢理想信念的“方向盤”、築就思想理論的“壓艙石”,主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積極傳播者,幫助青年學生築夢、追夢、圓夢,激發青年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鬥中書寫人生華章的理想和志向。

3.講師德,師德的本質是高尚的道德情操。xxxxx多次強調要把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作為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內在要求和重要保證。xx指出,師者為師亦為範,學高為師、德高為範,教師的職業特性決定了教師必須是道德高尚的人群;教師是學生道德修養的鏡子,師德是深厚的知識修養和文化品位的體現,師德需要教育培養,更需要教師自我修養;教師的道德情操最終要體現到對所從事職業的忠誠和熱愛上來。這些重要論述生動呈現了教師道德情操的具體表徵。做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應當是每一名教師的不懈追求和行為常態。“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教師要取法乎上、見賢思齊,不斷提高道德修養,不斷提升人格品質,用模範的言行舉止為學生樹立榜樣,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領學生的心靈,努力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4.懷師愛,師愛的源泉是寬厚的仁愛之心。xxxxx反覆強調,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廣大教師要用愛培育愛、激發愛、傳播愛,通過真情、真心、真誠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滋潤學生的心田;有愛才有責任,選擇當老師就選擇了責任,就要盡到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責任,並把這種責任體現到平凡、普通、細微的教學管理之中。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瞭教師職業的厚重底色。教師應當把愛作為永恆的主題融入教育工作中,秉持“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傳統,尊重學生在性格愛好、脾氣秉性、興趣特長等方面的個體差異,精心引導和培育;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堅信所有學生都能成長為有用之才,在嚴愛相濟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始終充滿自信、昂首挺胸地追逐人生夢想。

5.強師能,師能的基礎是紮實的專業學識。xxxxx明確指出,紮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的基本素質,其中知識是根本基礎;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潭水,在資訊時代做好老師,自己所知道的必須大大超過要教給學生的範圍,不僅要有勝任教學的專業知識,還要有廣博的通用知識和寬闊的胸懷視野;要做智慧型的老師,具備學習、處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魚,又授人以漁,能夠在各個方面給學生以幫助和指導。這些重要論述充分彰顯了學識學養在教師素質結構中的重要位置。教師從事的是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工作,要深刻認識到“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刻苦鑽研,嚴謹篤學,不斷充實、拓展、提高自己,努力成為業務精湛、學生喜愛的高素質教師。

6.重師智,師智的特徵是強烈的創新意識。xxxxx指出,素質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要牢固樹立改革創新意識,踴躍投身教育創新實踐,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作出貢獻。這些重要論述高度肯定了改革創新對人才培養和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意義。教師要有改革創新的自主性,敢於開風氣之先,追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發展境界,持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要有改革創新的首創性,積極吸納科學的教育理念和前沿的科研成果,豐富教育教學內容和資源;要有改革創新的先進性,採用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提升批判探究能力,使其成長為知識豐富、視野寬廣、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國家棟梁之材。

三、深入推進xxxxx關於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重要論述的學習貫徹

深入學習貫徹xxxxx關於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重要論述,是教育系統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並轉化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的生動實踐,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新時代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工程來抓,滿腔熱情關心教師成長髮展,引導廣大教師創造出無愧於偉大時代的偉大業績。

1.廣泛開展“愛國·奮鬥”精神教育,引導廣大教師始終與黨和國家發展同向同行。“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教師為人處世、於國於民、於公於私所持的價值觀,決定了其思想境界、事業高度和人生目標。新時代教師只有把個人奮鬥融入到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洪流中去,才能最終成就一番事業,實現自我價值。學習貫徹xxxxx關於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重要論述,必須始終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在廣大教師中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聯絡黨的xx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引導廣大教師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恆主題,在廣大教師中廣泛開展“愛國·奮鬥”精神教育,發揚老一輩知識分子的優良傳統和愛國情懷,培育選樹報國奉獻、教書育人的先進典型,充分利用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增強教師的家國情懷、使命意識、奉獻精神,讓愛國主義成為每一名教師熱忱從教、終身從教的堅定信念、力量源泉和精神依靠。

2.深入貫徹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不斷提高新時代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一年以來,在以x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沿著正確方向不斷前進,形成和發展了良好的局面。學習貫徹xxxxx關於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重要論述,就是要將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神的貫徹落實進一步引向深入,大力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引導廣大教師堅持“四個統一”,切實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履行好、完成好。把政治標準放在教師隊伍建設首位,充分發揮高校黨委的領導和把關作用,嚴格教師資格和准入制度,把好教師培養、使用、交流和引進關口,保證教師隊伍建設的正確方向。健全完善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制定師德建設實施細則和辦法,堅決實行思想政治、師德師風“一票否決”。加強教師黨支部和黨員隊伍建設,選優配強教師黨支部書記,實施“雙帶頭人”培養工程,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活力,加強黨員教師日常管理監督,把推進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落實到每一個教師黨支部和每一名教師黨員。

3.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管理綜合改革,為廣大教師成長髮展創造更好環境。新時代教育要有新氣象,新時代教師要有新作為。近日,中央印發了《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這是黨的十九大召開後中央審議通過的第一個教育領域的改革檔案,是xxxxx關於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重要論述的具體體現,對在新時代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將這一重要檔案精神落細落實,就是要以管理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突破口,以教師隊伍的改革實踐帶動教育綜合改革,以教師隊伍的改革成效推動教育強國建設。深入實施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推進教師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提高教師培養層次,提升教師培養質量,創新教師培養形態,造就一支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創新型教師隊伍。在學校治理體系中突出教師主體地位,優化教師編制配備和資源配置,完善教師准入和評聘制度,深化教師職稱和考核評價制度改革,完善教師待遇保障機制,加大教師表彰力度,維護教師合法權益。及時瞭解關注教師思想狀況和實際訴求,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工作,不斷提升教師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和職業地位,讓尊師重教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使教師成為最受社會尊重、最令人羨慕的崇高職業。

【增強新時代意識】範文三

培育理想信念的豐厚沃土

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動的“總開關”“總閘門”,是一個國家、民族和政黨團結奮鬥的精神旗幟。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也是保持黨的團結統一的思想基礎。”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國共產黨在近百年的奮鬥歷程中,無論在革命、建設還是在改革開放年代,之所以有一批又一批共產黨人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而不懈奮鬥,就在於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靠的就是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為的就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理想。黨的奮鬥歷史反覆證明,堅定的理想信念,無論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人來說,都是前進的號角、力量的源泉。

“紅船精神”昭示我們,無論是革命、建設還是改革,都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沒有或喪失理想信念,就會迷失奮鬥目標和前進方向,就會像一盤散沙而形不成凝聚力,就會失去精神支柱而自我瓦解。堅持和發揚“紅船精神”,就必須堅定理想信念,充分發揮“紅船精神”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把“紅船精神”融入國民教育,貫穿教育全過程各領域,使幹部群眾潛移默化地受到革命精神傳統的教育和滋養,從而培育人民群眾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激發“紅船精神”的時代活力。

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是凝聚中國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整個社會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紅船精神”具有豐富的價值內涵,它所蘊含的崇高理想與堅定信念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鮮明寫照,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在組成部分,本身就是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鮮活教材,是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

“紅船精神”昭示我們,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繫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堅持和發揚“紅船精神”,就應當把發揚“紅船精神”和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起來,依託“紅船精神”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加強“紅船精神”的系統性研究,融挖掘、保護、整合、創新、運用為一體,不斷把以“紅船精神”為代表的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資源;要開發紅色文化產品,打造紅色文化精品,建設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創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實現紅色文化資源共建共享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協同推進;要深入挖掘紅色文化中的道德教化資源,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闡發運用,使之成為涵養主流價值、培育傳統美德的重要源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力量源泉

黨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始終保持血肉聯絡,是黨領導人民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在革命戰爭年代這樣,在和平建設年代更是如此。以“紅船精神”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上溯歷史,涵蓋現實,延伸到未來,包含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精神和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百折不撓、奮發圖強等優秀品格。紅色文化是代表人民群眾立場、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文化。

“紅船精神”昭示我們,黨和人民群眾是魚水關係,要常懷敬畏之心,堅持群眾路線,一刻也不能脫離群眾。堅持和發揚“紅船精神”,就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著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永葆“為民、務實、清廉”的政治本色,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入手,著力解決好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要解決好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問題,把改進作風成效落實到基層,解決好聯絡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問題,真正讓群眾受益,努力取得人民群眾滿意的實效。歷史告訴我們,誰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誰放在心上。只有始終站在人民立場上,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贏得廣大人民衷心擁護,才能構築起眾志成城的銅牆鐵壁。

【增強新時代意識】範文四

我國社會治理形勢發生新變化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改革發展實踐取得的一條非常重要的經驗,就是在改革和發展的同時保持社會和諧穩定。沒有和諧穩定的社會秩序,什麼事都幹不成。40年來,伴隨深刻的經濟體制變革和社會結構鉅變,我國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在保證社會和諧穩定的同時也不斷激發社會活力。特別是黨的xx大以來,我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善於把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優勢,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把平安中國建設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強調發展是硬道理、穩定也是硬道理,社會治理形勢出現一系列積極變化。

社會治理形勢出現根本性好轉。近5年來,我國打破了犯罪率隨著現代化推進必然升高的西方“魔咒”,嚴重暴力犯罪案件、群體性事件、信訪總量、非正常上訪量等社會秩序的關鍵性指標同時出現下降趨勢,特別是成為世界上命案發案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同時,網際網路依法治理初見成效,虛擬社會不再是法外之地。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全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的結果,20xx—20xx年,我國城鄉居民的總體社會安全感有所上升,特別是個人和家庭財產安全感、人身安全感明顯提升。我國社會總體安全的好局面,在國際社會亂局交織、一些國家內亂不斷和恐怖襲擊時常發生的背景下,在我國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繼續發生深刻變化的程序中,實屬來之不易,也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必要的良好環境。

新的社會治理體制基本形成。我國已基本建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了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慧化、專業化水平,形成了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安全生產責任制、社群治理體系和國家安全體系,增強了全社會防範和抵禦安全風險的能力。

初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在現代社會治理中,政府是社會治理的主導力量,但已不是社會治理的唯一主體,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城鄉社群居民組織、社會公眾等都成為參與社會治理的力量。社會治理的廣泛社會參與,有效降低社會治理的行政成本,提高了社會治理效益,初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在多個社會治理領域出現積極的重要轉折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也進入新時代,在城鎮化程序、人口結構、職業結構、勞動力供給、收入分配、消費方式等領域都出現了一些積極的重要轉折點,對社會治理形勢產生深刻影響。比如,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和各項社會政策的完備,上世紀90年代末國企改革引發的職工下崗潮已不會再出現;隨著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大力推進,因徵地拆遷引發的群體性事件頻發時期也已基本結束。在社會治理形勢出現積極變化的同時,社會治理面對的問題呈現出複雜化、多樣化、網路化以及利益訴求和價值追求交織化等一系列新特徵。

新時代社會治理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

xxx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域性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使我國社會治理面臨一系列新問題、新挑戰。

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對社會治理提出新問題、新挑戰。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變革和經濟持續增長,我國社會也發生鉅變,主要表現在:階層結構和利益格局複雜化,財富和收入差距較大;職業選擇和勞動就業市場化,社會流動加快;處於原有單位體制之外的“社會人”成為就業主體;社群社會化,在原有的熟人街道社群、單位大院社群之外,出現大量商品房陌生人社群,還有城鄉接合部的雜居社群;家庭小型化,單身家庭、單親家庭、空巢家庭等不斷增多,家庭的教化功能有所弱化;價值觀念發生深刻變化,需要重塑道德約束和社會信用;等等。這些深刻的社會變化加大了社會治理難度,對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出新問題、新挑戰。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對社會治理提出新問題、新挑戰。隨著基本物質生活需要得到滿足,人們對生活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更需要多樣化、個性化、高性價比的消費產品,不再滿足於大批量、排浪式的大眾消費;更加重視與健康有關的食品安全和醫療安全,食品安全感和醫療安全感已經成為影響總體安全感的重要因素;更加渴望看得見藍天、呼吸清新的空氣、飲用清潔的水,生態環境汙染和惡化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等等。這些社會生活層面的新變化,也對以解決民生問題為重點的社會治理提出新問題、新挑戰。

人們對主觀感受和價值追求的重視對社會治理提出新問題、新挑戰。隨著物質需要逐步得到滿足,人們有了更高的社會心理需要。面對快節奏、工作壓力大、存在未知風險、由陌生人構成的現代社會,人們的心理孤獨、抑鬱、壓力、焦慮需要疏導和釋放渠道,也更希望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公平感。而且,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以及教育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人們的民主意識、法治意識、權利意識、社會參與意識都在日益增強。這些社會心態層面的變化,也對社會治理提出新問題、新挑戰。

網路社會的興起對社會治理提出新問題、新挑戰。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造成無限擴充套件的虛擬社會空間,在給人們生活帶來無數方便的同時也帶來新的社會治理問題和挑戰。特別是以手機為基本平臺的網路社會,使人們的生活步入實時、互動、快捷、高頻的“微時代”,自主開放的自媒體話語權,隱蔽性的資訊源,互動快速的傳播方式,碎片化、泛娛樂化、真假難辨的海量資訊等等,使網路社會與現實社會高度互動。這使社會輿論、社會情緒甚至社會行為以新的機制形成,傳統的社會管理已難以奏效。尤其是網路犯罪已成為第一大犯罪型別,“暗網”成為毒品、色情、暴力氾濫的黑色空間。網路社會治理成為考驗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熱點、焦點和難點問題。

新型社會風險對社會治理提出新問題、新挑戰。當今世界,現代化的推進特別是新科技不斷產生,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使人類社會進入現代“風險社會”。現代風險不同於傳統風險的最大特徵就是不確定性和難以預測性,其迅速而廣泛的傳播可能造成大範圍社會恐慌。比如,恐怖主義襲擊帶來的普遍社會緊張和社會不安;未知流行病和生態環境危機引發的社會恐慌;股災、銀行倒閉、債務危機等金融風險可能導致的大規模社會恐慌傳導;等等。新型社會風險帶來的新問題、新挑戰,考驗著各國的社會治理。

在新時代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必須把握這些新趨勢,研究這些新問題,積極應對新挑戰,採取穩妥、有效、管用的措施,建立保證長治久安的機制和制度,大力提高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面對我國社會治理形勢的新變化以及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黨的十九大的部署和要求,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把社會治理的新任務、新要求、新舉措落實到具體工作中,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

完善社會治理體制。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社會治理的基本體制,要在實踐中不斷加強和完善。要善於把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優勢,同時也要注重動員各種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形成有效、管用、節約行政成本的社會治理機制,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增強社會治理的預見性、精準性和高效性。

積極迴應人民的新期待。適應人民群眾對平安生活的新要求,加快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依法打擊和懲治黃賭毒黑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依法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完善安全生產責任制,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加強人權法治保障,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使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加強社群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鞏固基層政權,完善基層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推進基層協商以及社會組織協商。

大力推進依法社會治理。把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落實到社會治理實踐中。社會治理的主體要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依法進行社會治理,保證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擅於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解決社會治理問題、社會矛盾和社會衝突,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在加強依法治理的同時,也要發揮德治的作用,更好引領和規範社會生活,努力實現法安天下、德潤人心。

營造清朗的網際網路空間。維護國家網際網路主權,加強網際網路內容建設,建立網路綜合治理體系。依法加強網路社會治理,加強對網路新技術新應用的管理,確保網際網路可管可控。健全基礎管理、內容管理、行業管理以及網路違法犯罪防範和打擊等工作聯動機制,健全網路突發事件處置機制。建立法律規範、行政監督、行業自律、技術保障、公眾監督、社會教育相結合的網際網路管理體系。推動網際網路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深化網路空間國際合作,攜手構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

【增強新時代意識】範文五

黨的十九大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又一次與時俱進。從歷史、現實、未來和國際的視角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助於我們進一步增強對這一重要思想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更加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

歷史的視角。從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史來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闢了21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馬克思主義是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理論,其立場、觀點和方法是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的精髓所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自然、人類和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使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的生機活力。

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來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黨的xx大以來,以x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中國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吹響“強起來”的進軍號角。在此過程中形成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中華民族文化發展史來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和昇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深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同時,xxxxx系列重要講話深刻揭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定位,系統闡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深刻體現了我們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自信,開闢了近代以來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局面。

現實的視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產生有著充分的現實必然性。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出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根源於黨對我國基本國情和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些深刻判斷,體現了戰略定力不動搖和實踐探索不停滯的辯證統一,既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這一偉大思想產生的現實根源。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解決中國面臨的現實問題提供了指引。黨的xx大以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從實踐維度生動地闡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說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必將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更大突破。

未來的視角。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xxxxx進一步對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了繼往開來的戰略安排,全面規劃了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路線圖和時間表,進一步凝聚起全體中華兒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深刻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後,中國共產黨舉什麼旗、走什麼路、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擔負什麼樣的歷史使命、實現什麼樣的奮鬥目標等一系列根本性問題,再次向世界宣示,中國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行了戰略部署,確立了行動指南。其中,“八個明確”指明瞭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佈局、戰略佈局和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指明瞭方向;“十四個堅持”構成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不僅是我們黨在改革開放以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結晶和成功經驗,也是引領我們面向新目標、開啟新徵程的正確指南。

國際的視角。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和社會資訊化的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出堅持正確義利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得到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政黨、組織的響應和讚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也已載入聯合國決議。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當今世界,國不論大小強弱,都面臨著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任務,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既希望出臺改革舉措,又希望社會穩定、國家安定。中國的做法和經驗為這些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和路徑啟示,集中體現了中國為解決人類問題作出的貢獻,已經並必將繼續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讚譽,已經也必將為世界人民帶來更多的實實在在的利益。

Tags:五篇 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