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心得體會(通用17篇)

欄目: 事蹟材料 / 釋出於: / 人氣:2.21W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

這些女孩是學校老師通過滿大街和菜市場貼廣告、口耳相傳從大山裡招來的。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心得體會(通用17篇)

學生什麼也不用準備,只需帶著乾糧和衣服,坐上大山通往縣城的汽車,去女高尋找屬於自己的一方課桌。周雲麗是那個夏天的96個幸運兒之一。

報考女子高中時,周雲麗正苦於沒錢讀高中。媽媽早逝,父親養豬、種地、幫人鋤草,養活一家四口。在周雲麗的記憶裡,有些跛腳的父親總是一清早出門,用碗裝著冷飯上山勞作,傍晚才回家。

打從記事起,周雲麗就和姐姐去山上,替父親分擔農活。姐妹倆讀書的動力很直接——擺脫土地與貧窮。

但讀到高中,父親發了愁。兩個女兒都讀高中,一年花費上萬元,難以負擔。九年級還沒畢業,父親就開始為讀書湊錢。那時,父親總是坐在院壩邊、豬圈門口不停地抽菸。

在女高最初建立的兩年,來讀書的女孩幾乎都是因為貧困。周雲麗後來才意識到,自己很幸運。在她所在的村子,許多女孩十五六歲就已定親。山裡人覺得女孩讀書花錢,不如早早嫁人。

女高成為貧困女孩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當時,第一屆學生成績很多未達到會考分數線,且年齡偏大,有學生補習3年還未拿到國中畢業證。

女高接納了這些女孩,只要是農業戶口,想讀書,就收。僅有的一棟5層教學樓成為全校師生吃、喝、睡的場所。學生們住在3樓3間教室裡,每間教室有女老師陪同,其餘女老師和男教師被分入4樓兩間大教室。男老師們輪流在一樓木板床上守夜,夜晚,學生們要去隔壁中學上廁所,女老師陪同,男老師打手電筒護送。

開學不久,張桂梅就遇到一件糟心事。一個女孩去醫院做闌尾手術,被發現已懷孕4個月。一陣批評的浪潮襲來,女孩的父母也質問學校。女孩說了真話,孩子的父親是對面一所高中的男孩,兩人在入學前的假期發生關係。

張桂梅長了教訓。學校沒有圍牆,常有男孩來戲耍,張桂梅守在教學樓前,見到逗留等候的男孩就趕跑,大罵“小混蛋”。

學校沒有性教育課。有性知識輔導老師問需不需要支援,張桂梅讓他們“滾一邊去”,“手機上已經很過火了,還用教嗎?”

後來,教學樓一樓安裝了鐵柵欄。一向吝嗇的張桂梅在安全管理支出上毫不心疼,有宿舍門壞,她立即請師傅來修。每當大學聯考季來臨,張桂梅會請幾個人日夜看守教學樓,讓學生看到“樓前樓後都是人”,安心。

為了杜絕攀比,張桂梅規定,學生必須剪短髮,穿校服,女老師在校不能穿裙子和高跟鞋。

教學樓的一樓貼滿捐款人的名字和捐款數額,牆上的企業和個人幫助支撐起這所免費高中。每當有人來校捐款,她要求學生向捐款人集體敬禮,唱《不忘初心》。但她反對學生手舉捐贈牌被拍照的行為,有企業提出此類要求,張桂梅寧可錢打水漂也不同意。

有畢業生回母校捐款,但也不知道最終資助給了哪個學妹,張桂梅希望這種“背對背”的方式,讓學生沒有壓力地接受捐贈。

在張桂梅看來,貧困對女孩是一種隱私,對外,她稱呼自己的學生“山裡的女孩”。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

學校師生的付出得到了回饋。20__年,華坪女高向社會輸送第一屆畢業生,96名學生69人考取本科,綜合上線率100%。這個成績讓華坪女高在縣城站住了腳跟。

周雲麗考上大學後,父親總是笑嘻嘻,做什麼都有勁,“覺得再讀4年就出頭了。”父親讓她和姐姐揹著裝滿菜和雞肉的筐子,當面感謝張桂梅。

踏上前往昆明的火車,周雲麗第一次認識大山以外的世界,也體會到不同成長環境帶來的差距。

同學來自全國各地,周雲麗發現他們能歌善舞,自己沒有才藝可展示。舍友問她用什麼乳液護膚時,她還不知道乳液是什麼東西。父親不願女兒落於人後,聽女兒說班裡同學都有電腦,他跑到縣城,花費4000元為女兒買了一臺電腦。

差距顯而易見。一位華坪女高的畢業生說,大學的口語課上,自己蹩腳英語口音一出,很多同學忍不住笑。還有人說,自己溝通力欠佳,不主動,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第一屆學生畢業後,張桂梅不斷收到這樣的反饋,一位浙大畢業生打電話對她傾訴,自己不如別人,英語也說不清楚。

這樣的反饋是張桂梅不曾預想的。張桂梅意識到,學校也需要與時俱進,她開始讓學生跳鬼步舞、穿黃色校服裙,讓兒童之家的孩子吃漢堡、披薩,將生活習慣改成“洋式的”,“免得出去讓人瞧不起。”

一位女孩考上大學後,向張桂梅傾訴,說自己跟同學相比又小又黑,穿得不好,說話也土氣,常受排擠,7個舍友同去宿舍樓底抬水,不許她喝,還經常留她一人掃地,不過自己沒哭過。張桂梅誇獎她好樣的,還對她說,“欺負我,就給我揍回去,別看你長得小,不怕。”

還有考入北京的學生跟她說同學來自人大附中、衡水中學,張桂梅鼓勵學生不要懼怕競爭,迎頭上。她相信華坪女高畢業的學生“後勁非常足”,不會被輕易打倒。

女孩們不可避免審視過去。一位20__級的畢業生說,自己曾有一段時間充滿沮喪,上大學後,她發現同學在高中階段就出國旅遊,考上大學順理成章,而自己的高中生活被枯燥的學習生活填滿,拼盡全力只是為了擺脫農民身份。不公平感會在某些時刻冒出來,但她也因此看到奮鬥的價值——大山走出來的她能通過大學聯考同優秀同學站在一起,這件事本身就值得欣喜。

張桂梅在教學樓外牆上貼了幾個字:剛強、慈惠、質樸。她常鼓勵學生,哪怕落榜了,也不要怕失敗,“天塌不下來”。但有畢業生結婚後回來看她,帶著孩子,又沒有工作,張桂梅會面露憂慮。

張桂梅希望,女孩們走出大山,不要再回來,也不用回母校。有當醫生的畢業生想捐工資,張桂梅沒有收,她不願拿學生的錢。如果未來實力允許,她希望學生能把錢捐給沒錢治病的窮人,而母校和她本人都不需要報答。

張桂梅常說,女子高中是為社會培養人才,一個人奮鬥不是為自己和父母,而是為國家和民族。如果看到有人落水,張桂梅覺得,不管自己是否自信有能力救人,都應該伸手拉一把。

她知道被人拉一把的感覺。來華坪縣任教前,她在中甸子弟學校當老師,在那裡與丈夫相識、成婚,度過了一段平靜的時光。

1995年,為了給身患癌症的丈夫治病,張桂梅花光了全部積蓄,最後給丈夫立碑的錢也沒有,又借不到錢,她在大馬路上撞車尋死,被司機破口大罵。那一刻,張桂梅體會到,“人需要幫忙時,只要有人提一把,真的感激不盡。”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3

籌來了錢,可籌不來分數。

張桂梅本以為,只要提供給這些女孩機會,學習是水到渠成的事。但她發現這些學生基礎差,試卷測驗幾乎都不合格。

質疑的聲音不止。張桂梅去縣裡開會,聽到人議論,“說得可好,成績那麼差出來怎麼辦?”“如果只給機會她不學,那麼這個機會等於沒有,等於養她3年。”高一還未結束,她意識到這是個“嚴肅問題”,“高中要講分數,不講分數,大學聯考設定就沒有用。”

17個老師走了9個。心灰意冷時,她怕耽誤學生,找縣裡反映,想將學生分到其他高中就讀,遭到數落,“不讓你幹你非幹。”

後來她給老師下任務,一個班要考上多少一本和二本。她希望學校出清華北大畢業生。

更直接的方式是打時間戰。晚休時間從晚上9點半延長到10點半,最後延到12點20分。學生從6點起床提早到5點半,只有5小時睡眠時間。每天下午,學生回宿舍洗漱15分鐘,穿拖鞋回教室,以便晚上回宿舍躺下就能休息。

剛建校那會,為了給學生餘出更多學習時間,學校衛生被老師包攬。早上6點,全體老師要起床打掃校園。建設中的工地四處是灰,一下雨都是泥巴,老師們要去溝裡抬水,把水泥板沖洗乾淨。

每次臨近放假,張桂梅跟學生商量,再幹兩天,結果乾著幹著開學了,第一屆學生只在寒假休息了幾天。有人給張桂梅起外號“周扒皮”“魔鬼”“半夜雞叫”,那時的張桂梅每天守在教室門口,有學生坐著睡覺,她就把學生捅醒。後來,學生打瞌睡會主動站著聽課。

吃飯時間被壓縮到10分鐘。張桂梅要求食堂飯不能太燙,菜炒出來,要及時扣上鍋,不能過涼,她計算,一分鐘能有30個學生打飯,159人5分鐘能全部打完,最後一個學生也能有5分鐘吃飯時間。為了加快遞碗的速度,張桂梅不允許學生就餐過程中說話。

為了節省時間,女高學生去縣醫院看病不需要排隊。有醫生聽說吃飯只花10分鐘,向張桂梅抗議學生壓力太大,還有人罵她沒兒沒女,不知道心疼別人家孩子,張桂梅毫不在意,“只要不傷害她們,對她們有意義,就這麼幹。”

實際上,學校也曾有過一段“民主”時期,張桂梅借鑑其他重點高中,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她在旁邊聽,發現討論什麼的都有,隨即叫停。起初,學生6點半起床,9點半休息,結果學生越來越懶,成績越來越差。

張桂梅希望,學生能養成好習慣,有限的時間幹特定的事,“幹不完你就虧了”。有的女生愛乾淨,早上4點就起床洗漱。張桂梅於是將水停用,只在上午5點半到下午6點間放水,逼著學生休息。睡覺前,學生們提前用盆接滿水,用來沖洗廁所,內褲有時要積攢到週末洗。每週末僅有兩三個小時休息,學校沒有澡堂,學生要去校外賓館洗。

剛進校的17名教師沒有一位教過高中,張桂梅帶著他們去麗江學習。一位老師記得,那會學校流行評課,教室後面坐一排老師,專挑講課老師的缺點。板書哪裡不到位,課哪裡有毛病,老師們常常互相不服氣,當場頂起來,一堂課火藥十足,“女老師有的記仇嘞,下課了還追著問,你講給我聽聽。”

張桂梅鼓勵這種爭吵,反對互捧。一次評課,聽到老師們互評只講好的,她提起凳子就走人,把10多個老師晾在一邊。

學校花費18萬元去各個高中買試卷,開啟題海戰術。學生們高一高二上完課,高三刷題。有人說這種刷題方式不科學,她說,“我們不管科不科學,能考走一個好學校算一個。”

第一年,張桂梅在兒童之家和學校兩頭奔波,一邊是50多個需要照料的孩子,一邊是96個渴望考出大山的女孩,做著做著工作時間就沒了,她“把自己的生活忘了”。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4

“孩子,別哭,有什麼困難跟我說。”

11月30日中午,記者剛剛踏進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中的校門,便看到一名女學生依偎在校長張桂梅懷裡哭泣。

這位女孩是華坪女高畢業生呂娜的妹妹,目前在當地一所國中讀書。張桂梅在家訪時認識了她,並一直支援幫助她上學讀書。但女孩因為思念去世的父親,好幾天沒有上學。

“想爸爸了就到墳上跟他說說話,要好好讀書,不能讓爸爸失望。”

張桂梅話音還未落,便從兜裡掏出一個信封,塞到女孩母親手裡。信封裡裝著的,是教育部給她看病的1萬元慰問金。

原來,張桂梅知道女孩母親一個人供兩個孩子讀書,經濟十分困難,家裡的杧果林因為缺水收成也不好,便拿錢給她去修個水窖。通過張桂梅做思想工作,這名學生當天就回到了課堂。

像關心呵護這位女孩一樣,張桂梅帶領華坪女高守護著每一位學生的未來,建校12年來已累計把1804名女孩送入大學,點亮她們的人生夢想。63歲的張桂梅,被學生親切地稱作“張媽媽”。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5

12月5日,對年輕的南航乘務員朱靜怡來說是難忘的一天。在飛機上偶遇一名乘客後,她難掩激動給她寫了封信:您為這些女孩在荊棘重重的道路上開出了一片天,督促她們走向更高更遠的地方;您將愛給了山區的女孩子們,讓她們看到了更廣闊美麗的風景。我從心底敬佩您這樣的人,這樣的人生……

朱靜怡碰到的,正是張桂梅老師。她告訴記者:我在網上看過張老師的事蹟,感動到淚流滿面,所有褒獎詞語都不足以形容張老師萬一。收到信的張老師下飛機時給她一個擁抱,對聲音哽咽的靜怡說,“沒事的,沒事的”。

這就是張桂梅——麗江華坪女子高中校長,點亮了一千八百多名大山裡女孩子的夢想,把她們送到“更高更遠的地方”,剛剛被中央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張桂梅贏得了全社會的尊重,影響也已超越國界。多少素昧平生的人瞭解她的事蹟後,把她作為“人生燈塔”。是什麼,賦予一位山區人民教師如此力量?

陳法羽一輩子也忘不了在華坪女子高中入學時那張貼在床邊、寫著自己名字的小紙條。她是女高第二屆畢業生,如今是麗江市永勝縣一名民警。

20__年,陳法羽國中畢業,沒達到高中錄取線。父親對他說:“自費讀高中咱家供不起,要不你回家種地,過幾年找個好人家嫁了。”那一年,陳法羽十六歲,反覆咂麼父親的話,一個幾乎註定的命運將她籠罩,真是欲哭無淚。此時有人告訴她,華坪建了所免費女子高中,專門招貧困山區國中畢業的女孩,想讀高中可以去試試。這讓陳法羽抓住了救命稻草!

開學報到來到宿舍,床已經鋪好了,嶄新的被褥整整齊齊,床位邊貼著同學們的名字。陳法羽找到自己的名字,撫摸著那張字條,忍不住哭了。“這張小床讓我感到安全和溫暖;這張紙條為我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陳法羽說。

幾乎每個華坪女高畢業生,都有和陳法羽差不多的感慨,她們對張桂梅的敬重難以言表——有什麼比改變命運和點亮夢想更重要的?

“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張老師對學生的愛真摯熱烈,又一以貫之。她為了畢業班的孩子拖著病體上課不去住院;她把丈夫的遺物一件毛背心送給了生病學生;為了幫助山裡窮學生她節衣縮食捨不得吃肉;為了學生課堂興趣她常常唱首歌念幾句詩……至今,張老師還每天五點半就起床,為女高學生開燈趕走路上小動物,怕孩子們膽小害怕。

泛愛眾,而親仁。對山區學生的愛也讓張老師深思:如何通過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女子高中的初心從此發生。

有人曾說,張老師快枯竭了,人的愛是有限的。張桂梅聽後說:不會的,因為有源源不斷的愛奔向我鼓勵著我!

1996年丈夫去世,對未來無望的張桂梅從大理調來華坪教書,後來自己又身染重病。華坪民族中學的老師們把她當家人:她不想吃藥,同事親屬煮好中藥勸她喝;老師們誰家做了好吃的,都不忘給她送去些;她病重,女老師晚上就到宿舍陪她休息;為讓她多些樂趣,大家找藉口約她去唱歌。

得知張老師生病,學生們上山給她採野核桃,剝了滿滿一大盆核桃仁,雙手黑乎乎的;有學生家長去山上採野靈芝,磨成粉讓她拌在飯裡吃。他們認為,吃這些能治病……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6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時任湖南省炎陵縣委書記的黃詩燕,卻倒在了衝刺的道路上。

20__年11月29日上午,開完全縣扶貧工作會,回到縣委住所,黃詩燕突發心臟病,不幸殉職,年僅56歲。

在株洲市,在炎陵縣,相識的、陌生的,在朋友圈發詩文,在網上建紀念館,人們紛紛悼念這位炎陵縣的領頭雁。不少人感嘆:產業強了,炎陵美了,百姓富了,詩燕書記卻走了。

蹚出一條產業路

他力主發展黃桃,20__年全縣近六成貧困人口因此穩定脫貧

去年11月23日晚,黃詩燕乘車3小時,從株洲家中趕到縣裡,感覺異常胸悶。24日上午,他在縣醫院檢查身體,發現心電圖異常。同事和妻子都勸黃詩燕回株洲做檢查。

“縣裡事多,來來回回耽誤時間,先挺一挺再說吧。”黃詩燕說。

從上任起,黃詩燕就一直這麼拼。為了趕上長沙、深圳兩地招商引資活動,他一天工作16個小時;為了推廣炎陵黃桃,他跑遍每一個城市推廣點、每一個鄉村展臺……

20__年6月,組織選派47歲的黃詩燕到炎陵縣任縣委書記。擺在他面前的是一個難啃的骨頭:炎陵地處井岡山西麓,既是革命老區,又是欠發達地區;貧困人口比例高,到20__年全縣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6761人,貧困發生率達16.57%。

分析縣情後,黃詩燕鮮明提出守望“兩座山”:守“綠水青山”,望“金山銀山”;農業發展重點抓好生態特色產業,比如特色水果、茶葉、藥材、花卉苗木等;用好生態山水自然資源,發展全域旅遊;以特色種養產業和旅遊產業推動精準扶貧。

“後來看,黃書記主抓黃桃產業,抓對了。”分管農業的炎陵縣副縣長盤曉文說。20__年炎陵黃桃只有5000畝,學農出身的黃詩燕認為,炎陵縣黃桃優勢種植區與貧困村高度重合,縣裡高寒山區,海拔高、氣溫低、空氣溼,多沙質土壤,種植農作物“十種九不收”,卻適合黃桃生長。

從20__年開始,黃詩燕始終如一為炎陵黃桃站臺,大大小小的活動不知道參加了多少場。

終於,黃桃從炎陵的深山溝,走向各地。當地目前種植8萬多畝,20__年產值11億元,黃桃有關收入佔到全縣農民農林牧漁業收入的40%;4784戶14152名、近六成貧困人口靠種植黃桃人均年增收8800元以上,實現穩定脫貧。

鞠躬盡瘁抓脫貧

8年多時間,他走遍了炎陵的每一個村

20__年8月,炎陵縣在湖南省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中第一批脫貧,不少幹部直呼“沒想到”。

“炎陵脫貧摘帽,是我們向20萬老區人民兌現的一個莊嚴承諾。”黃詩燕說。

20__年起,黃詩燕幫扶大源村,幾乎一個月進村一次。“隔三差五就能見黃書記到村裡來!”曾昭華老人說。

道路硬化、電網改造、路燈安裝、自來水,圖書室……幾乎凡是村民提到的生產生活上的困難,黃詩燕都盡力去協調解決。如今,大源村青山環繞,新居白牆黛瓦掩映在綠樹叢中,水泥路直通農家院,果樹遍佈山間,猶如一幅山水畫。這個霞陽鎮最偏遠、最落後的大村,成了遠近有名的風景村。

“山高不如腳背高,路長沒有腳板長。”這是黃詩燕經常說的一句話。湖南海拔最高的山在炎陵,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炎陵最多。8年多時間,黃詩燕走遍每一個村,翻越了炎陵的每一座山,有的村子多次去。“120個村他都去過,差不多每個月都有一週,他在村裡走訪貧困戶。”縣民政局局長吳集會說。

脫貧攻堅傾注了黃詩燕全部心血。大到扶貧產業選擇、重大檔案制訂、重要舉措出臺,小到貧困戶建檔立卡手冊,他逐一梳理、逐一審定。

“黃書記很早提出來,要化繁為簡,把各種表格整合成一本簡潔明瞭的扶貧手冊。”縣委辦副主任陳德望說,“扶貧手冊完成後,從20__年到現在,炎陵一直都在用這本手冊,國家、省裡來評估考核,都說這本冊子做得好。”

20__年—20__年,全縣累計脫貧6647戶22907人,54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發生率由16.57%降至0.54%。20__年2月通過脫貧攻堅湖南省檢查驗收,在全省5個同類縣中,貧困發生率最低(0.6%)、群眾認可度最高(98.49%);當年6月通過脫貧攻堅國家檢查驗收,錯退、漏評“零反饋”。

以身作則好作風

他的辦公室是上世紀80年代的平房;每個星期走基層在1000公里以上

走進黃詩燕在炎陵縣委的辦公室和宿舍,記者很驚訝。

辦公室是上世紀80年代的平房,工作人員多次要求進行簡易裝修都被他拒絕。宿舍很小,床上用品都很普通。

“宿舍裡的東西,都是上一任領導留下來的,黃書記上任後沒有添置一件新傢俱。”縣委辦副主任劉明華說,“平時除了接待外,一有時間書記就在走基層,每天都排得很滿。”

“作為黨員幹部,就是要有功名利祿全放下、一心只為千萬家的境界。”黃詩燕多次在講話中這樣說。

“擔任炎陵縣委書記近9年,黃書記為炎陵發展不辭辛勞,每個星期走基層來回車程至少在1000公里以上。”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黃建中說。

“黃書記在炎陵沒有私交圈。”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楊紅兵說,“他常說‘人和人之間最好的感情就是工作上相互支援,在為黨工作、為人民服務工作中交往最好的感情’。”

由於常年在縣裡工作,離家遠,黃詩燕對妻子女兒都照顧不上。平時工作忙,也很少有時間打電話。黃詩燕心裡總感覺愧疚,每次洗衣服都和妻子視訊聊聊天,“等忙完這陣子,就回家好好歇歇!”可這一等,竟等到天人相隔。

在炎陵縣2030平方公里土地上,黃詩燕的事蹟還在傳頌著。他用8年多始終如一的奮鬥,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莊嚴承諾,詮釋了人民公僕的深刻內涵。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7

雲南華坪女高的一天,從清晨的喇叭聲開始。

女高就建在半山腰上,天還沒亮,五點多響起的高亢喇叭聲,是來催促起床的,女孩們揉著眼睛往外走,一個女人的聲音穿透過喇叭:"傻丫頭,快點!"到了教學樓,喇叭聲也不間斷:"時間快到了,遲到了的掃球場去!"

課間操的音樂響起,喇叭聲繼續從人群中穿過:"腳抬高點唄!"到了吃飯時間,喇叭裡傳出的是震耳欲聾的紅歌,吃完飯的女孩們趕緊往外跑。到了深夜,喇叭聲喊著女孩們的名字,讓她們趕緊上床睡覺。拿著喇叭的女人就站在樓下盯著,按照規定,宿舍的門不能關,誰要是玩手機或者聊天,她馬上能聽到。

這個木蘭王牌的小喇叭始終握在女高校長張桂梅的手裡,在它之前,她已經用壞了十幾個一模一樣的。喇叭的主人強硬,脾氣挺大,不好對付,掌控著關於女高的一切。

在這所寄宿制學校,性別特質是要被抹平的,女孩們必須剪齊耳短髮,短髮洗起來節約時間,也節約水,吃飯時間被壓縮到10分鐘,每週放假只有3小時。開學時要抄黨章,看革命戰爭片,週六有一堂思政課,張桂梅會拿著喇叭在臺上講,作為一個女性,一定要堅強,要獨立,要讀書,用知識來改變命運。

有高三的學生,把書碼得高高的,在那兒低頭打瞌睡、照鏡子,張桂梅發現了,一股腦兒把桌上的書掃到地上,把鏡子直接砸爛。還有學生11點多下了晚課,被張桂梅揪出來說藏零食的事。按照規定,私藏零食是要退學的。女孩倔著不認錯,張桂梅就要求老師和她一起盯著,有時候僵持到凌晨一兩點,6點多上課,老師快堅持不住了,還是得陪著張桂梅"演戲",分飾黑白兩角,一定要讓女孩認錯。

女高的畢業生陳法羽回憶說,上學時看到張桂梅站在那兒,她和同學們都不敢往那邊走,乾脆繞點遠路。女高的學生幾乎不敢抬頭和她對視,上課沒注意聽講要被罵,成績下降了要被罵,負責打掃的區域有灰也要被罵……

在女高當過三年志願者的殷鑑告訴《人物》,自己能待這麼久,是個意外,跟張桂梅在一塊,必須處處自覺。他看著之前許多去女高支教的志願者,有人想指導張桂梅搞素質教育,還有人夜裡貼黑不溜秋的面膜,讓女孩們看見,也模仿著買三塊錢的面膜,把臉弄過敏了。這些志願者,基本都被張桂梅轟走了。

女高老師的情況也是如此。20__年,張紅瓊讀大四,在雲南師範大學見到了張桂梅,她和同學們被張桂梅的講演感染,找到了張桂梅住的旅館,說想來女高當老師。張桂梅強調,要能吃苦。她想,自己後來被選上,可能也是因為看著強壯。

來華坪面試那天,張紅瓊看到,校址上只有一片草地和一個廁所。5個月後的9月1日,憑著一棟4層樓,女高開學了。在兩個大教室各放幾張床,男老師住一間,女老師住另一間,學生們住在二樓,宿舍也是教室改造的。晚上學生上廁所,就由一名女老師和一名男老師陪同,到旁邊的民族中學去上。

剛辦學的時候,張桂梅要求老師們五點鐘起床,分成四個小組打掃整棟教學樓,到七點鐘,還要打掃乾淨院子。張紅瓊說,他們一點也不情願,覺得她太壓榨了,違反了《勞動法》,十幾個老師還寫好了聯名信,簽了名,要抗議張桂梅的行為。一年之後,17個老師走了9個。

衛生交由學生打掃後,張紅瓊是學校團委書記,負責每天站院子裡看著學生打掃衛生。有一次,她沒看學生掃地,出門吃飯了。吃著飯,接到張桂梅的電話,她趕緊坐個摩的回學校,但還是晚了,張桂梅在院子裡劈頭蓋臉批評了她一頓:你現在回來幹什麼……張紅瓊一邊哭,一邊走回去繼續看學生打掃衛生。

早上要跟衛生,中午要跟,晚上還要跟,後來張紅瓊懷孕了,她想,以後孩子出來我怎麼辦啊。一天早上,她決定"軟抵抗",就在宿舍睡著不出來了,想以此退出這個工作。張桂梅找到她,她說,衛生不想管了,我要更多去關注一下孩子。張桂梅同意了。但之後兩年,她明顯感覺到和張桂梅的關係疏遠了,"為了家庭疏於工作的這種人,張老師就不怎麼欣賞"。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8

進入女子高中的陳法羽很快發現:溫柔的面紗之下,是嚴苛的管理。

學生早晨5點半起床;跑步上下樓梯;課間出操1分鐘站好隊,晨起5分鐘洗漱完畢,從下課鈴響,到跑到食堂排隊、打飯,到吃完飯10分鐘內完成。為了不讓學生打理頭髮、洗衣服費時間,張桂梅要求所有學生留齊耳短髮,把洗衣時間嚴格限定在每週六的晚飯後。女孩子的愛美之心被抑制,連女老師都不能穿裙子來學校。

張老師每天拿著小喇叭,不厭其煩地喊學生起床、跑步、吃飯、睡覺。她告訴學生們:“你們遲到一分鐘一秒鐘我也不幹!”

“她們私下裡有時候叫我周扒皮、魔鬼,說我‘半夜雞叫’”,說起學生們給她的綽號,張桂梅哭笑不得。

不要以為張桂梅老師是個柔弱女子,她的強悍令人肅然起敬。她一直和疾病鬥和老天鬥,說“就看老天能把我領走不”,說“不能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無休止的看病上”;她和貧困鬥,“挽救一個女孩拯救三代人”,探索教育扶貧二十多年;她和老師、學生“鬥”,不帶黨徽的黨員老師要批評,去山裡家訪當場燒了學生床底下的言情小說;她也和自己鬥,從不讓自己苟且浮生……

華坪兒童福利院的女孩吳思思說:“媽媽在福利院和藹可親,可在女高罵起人來嚇人。”陳法羽說:“我們來女高讀書是來改變命運的,不拼拿什麼和別人比?再說張老師也在拼。”

張桂梅勸慰學生最多的話是:堅持,再堅持一下唄。華坪女高校辦主任張曉峰告訴記者:張老師堅持拿命辦學,師生們服氣,其實“她是嚴師,更像慈母”。

張桂梅言傳身教,感染著女高老師們。韋堂芸老師一次左腳骨折,想到還有一百多天就要大學聯考,她拄著雙柺給學生上課;教師勾學華婚禮當天早上還在上課,中午趕到婚禮現場,晚上又回學校;語文老師楊曉春常悄悄給學生墊付醫藥費、生活費,卻從不往外說——這樣已知和未知的故事,在女高還有很多。

張老師宿舍裡有四張床鋪,一張自己睡,三張留給不好好學的、生病的等“特殊生”。有個女生不愛學習性格孤僻,和張老師住在一起的時候,不管張老師怎麼關心她、開導她,她都不怎麼說話。張老師疾病纏身,每天早晨5點起床,忙裡忙外一天,晚上還和她聊天。如此三個月後,這個學生抱著張老師大哭起來,說一定好好讀書,不會讓她白白受苦……

張桂梅知道,女高許多學生家庭貧困、變故多,她們的心要好好去捂。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9

那時,旁人談“麻”色變,李桓英卻勇往直前,是少有的敢與麻風病人零距離接觸的醫學專家。下鄉不叫苦,翻車不叫苦,生活從不搞特殊,李桓英用一生的奉獻詮釋了“我的生活就是適應國家的需要”,百歲依然堅持工作,感覺自己“活了兩輩子”。

1979年改革開放,在李桓英58歲接近退休的年華,接到了新任務,以第一批訪問學者的身份出國考察麻風病的防治方法。在思想守舊的年代,她突破精神枷鎖,不畏麻風病魔,與病人面對面交流,克服路途艱險,堅持一線調研,解救了成千上萬遭受麻風病折磨的患者。

幾十年過去,如今,她已是一位百歲老人。但在與麻風病爭戰的這場無硝煙的戰鬥中,她依舊堅守奮戰在最前線,堅持麻風的宣傳、現場調查研究,為的就是早日讓全世界徹底消滅麻風病。孑然一身的她,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麻防事業,取得了常人難以超越的成績。

入黨時,李桓英說:“我覺得自己現在可能合格了,但還不能放鬆,還要繼續奮鬥。”敬佑生命方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方能大愛無疆。李桓英,與黨和國家同行,與人民為伴,堅守醫者初心永恆探索、無私奉獻,書寫了敬佑生命的動人篇章,標註了醫者仁心的精神座標。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0

笑容,是治癒的力量,可以將溫暖傳遞給他人;笑容,是生命的陽光,可以消解他人的煩惱;笑容是無聲的語言,可以傳遞給別人快樂的心情。回首_,這一年,你曾被誰的笑容治癒?

這一年,你可曾被鍾南山院士的“久違之笑”治癒?_年3月份,鍾南山院士與專家團隊會診結束後,“偶遇”在樓下等候的“粉絲團”。他們自發組織為鍾院士送上鮮花,並齊聲唱起《感恩的心》,平時一向嚴肅認真的鐘院士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84歲的他一邊告訴公眾“儘量不要去武漢”,一邊自己義無反顧地登上去武漢的高鐵,掛帥出征。廣大幹部要起而行之、勇挑重擔,把黨的初心、黨的使命銘刻於心,不斷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把群眾的冷暖安危銘刻於心,用實實在在的付出切實提高群眾的幸福感與滿意度。

這一年,你可曾被袁隆平院士的“燦爛之笑”治癒?_年11月2日,在湖南省衡南縣,第三代雜交水稻新組合試驗示範基地測得晚稻平均畝產為911.7公斤,至此袁隆平團隊雙季稻畝產突破1500公斤,聽到這個訊息,袁隆平院士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知識是成就事業和夢想的基礎”,袁隆平院士幾十年如一日,他始終秉承“學無止境”的品格,堅持以雄厚的遺傳學專業知識做基礎。廣大幹部要克服“知識恐慌”和“能力危機”,堅持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不斷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幹事創業的質量和水平,在“摸爬滾打”中增長才幹,在層層歷練中增長經驗,在攻堅克難中不斷把事業發展推向新境界。

這一年,你可曾被張桂梅校長的“欣慰之笑”治癒?_年2月25日,張桂梅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她幫助1800多名女孩兒走出大山用知識改變命運,她用教育事業為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付出了一生。在接受央視面對面採訪時她說到,“我這輩子的價值,我不管怎麼著,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是少,畢竟她們後邊比我走得好、比我幸福,就足夠了”時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廣大幹部要堅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時刻保持“縱飲冰十年,亦難涼我心中之熱血”的心態,多修潛功,多做潛績,心懷“釘釘子”精神,抓鐵有痕,踏石留印,耐得住浮躁與喧囂,把實事辦好,把好事辦實,打通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最後一公里”。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1

建起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

1974年10月,17歲的張桂梅跟隨姐姐從家鄉黑龍江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45年來,她不是一步步走向大城市,而是一步步走向貧困山區。

1996年8月,她的丈夫去世,父母雙亡、無兒無女的張桂梅黯然神傷,她決定離開傷心之地,調入麗江市華坪縣。她放棄進入全縣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選擇了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承擔起4個畢業班的教學任務。

一年後,不幸再次降臨。1997年4月,她查出患有子宮肌瘤,且肌瘤已經有5個月胎兒那麼大,需要立即住院治療。

張桂梅忍著疼痛繼續站在講臺上,她不願意因為自己而影響學生們會考。直到7月會考結束,她才住進醫院。開啟她的腹腔,醫生們倒吸了口冷氣:腹腔內的器官全都移了位,腸子已經粘連在後壁上了,取出的腫瘤有兩公斤多。

20__年,張桂梅兼任新建的華坪縣兒童福利院(華坪兒童之家)的院長。第一天,兒童之家收了36個孩子,最小的兩歲,最大的12歲。此後,張桂梅除了上課,還要一把屎一把尿地照顧這些幼小的孤兒。

兒童之家的工作,讓她萌生了創辦一所學校、讓貧困山區女孩免費接受高中教育的想法。經她到處遊說,這一善舉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援。華坪縣委、政府協調出土地,省、市黨委政府劃撥了100萬元的辦學經費。

20__年8月,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階中學在華坪建成。11年來,華坪女子高階中學連續10年大學聯考綜合上線率100%,1645名貧困女孩從這裡走進大學。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2

磨難使人堅強,困苦使人堅韌,意志使人執著。苦難是一個人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砥礪人前行的力量。面對苦難,我們應該怎麼做,從張桂梅校長身上我們應該能夠找到答案。她來到華坪之前的苦難,大家應該都是瞭解的,重要的是,她是如何以頑強的意志力對待苦難、戰勝困苦的。苦難到底是財富還是屈辱?當你戰勝了苦難,它就是你的財富;當苦難戰勝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學習張桂梅,就是通過對她苦難經歷的瞭解,從中感悟她身上那種不向一切困難低頭,而是戰勝苦難,頑強地從苦難中解脫出來的抗擊苦難的精神。

人要有胸襟、格局、擔當、責任、境界和情懷。人有胸襟才有格局,人有信念才有擔當,人有擔當才有責任,人有境界才有情懷。大的追求,大的願望,就會有大的忍耐、大的包容、大的視野、大的格局。站在高處,才能看得遠;俯下身來,才能愛蒼生。以大視角切入人生,力求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做得更大。我們從張桂梅老師身上,看到的是大胸襟、大氣度、大境界、大格局和大慈悲。沒有大慈悲,哪有她悲天憫人的捐助、爬山涉水的家訪?沒有大格局,哪來的力量用五年的時間集資辦學而且要實現“必須讓學生全部考上大學,而且要爭取考上雙一流大學”的高遠目標?“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於群峰之巔俯瞰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這是何等的氣度和豪邁!

人貴有一種拼搏精神、職業操守和高尚品德。張桂梅老師身患多病,行走困難,但疾病沒有給她擊倒,沒有阻止她每天早上5點就準時起床,第一個出現在校園裡,每天至少3次巡校、查課的腳步;沒有摧毀她寒暑假歷盡艱辛走訪千家萬戶的信念。她累計到1550多名學生家裡進行家訪,正是她的家訪和資助,讓大山裡想要輟學的女孩兒重新回到學校讀書,從而改寫了她們的人生。華坪女高,以它擁有張桂梅這樣的校長而驕傲,以它令人歎為觀止的大學聯考成績而名揚神州。在張桂梅校長眼裡,看到的不是多年辛苦操勞的成就,而是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欣慰,她用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信仰譜寫了貧困山區女子教育的華章,實踐著自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莊嚴承諾。這是令人肅然起敬的拼搏精神,是令人擊節讚歎的奉獻精神,更是令人淚目的職業操守和高尚品德。是什麼力量支撐一位身體多病的老人對教育事業如此地執著?你感動了、感悟了,答案也就找到了!

張桂梅老師的事蹟感動國人,感動中國。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以張桂梅老師為榜樣,讓“張桂梅精神”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動力和工作動力,成為自己心中的一盞明燈,照亮自己前行的腳步和人生的旅程。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3

溫煦的秋陽照在老人珍藏多年的泛黃的報功書上:“孫景坤同志在朝鮮守備戰鬥中,創立功績,業經批准記一等功一次,這不僅是個人的光榮,全軍的光榮,也是人民的光榮,祖國的光榮……”光線明麗而柔和,為這張歷久彌新的報功書鑲上了一層金邊。

連年征戰,孫景坤身上留下20多處傷疤,“現在腿上還有一顆子彈沒取出來。”他指著腿上一塊已經變黑的面板說,“有一次戰鬥,我中了兩槍,一槍打在手上,一槍打在腿上。子彈有毒,後來腿上、腳上的肉都爛了”。

1955年解甲歸田的孫景坤把榮譽證書塵封起來,隻字不提戰爭年代的事蹟。也許這就是真正的英雄吧,在硝煙炮火中以血肉之軀與敵人拼殺,一切歸於平靜後,也能夠在和平年代甘於清貧,只顧建設家鄉。

村裡有條河,經常氾濫引發水災。孫景坤的倔勁上來了:“還能讓條小河欺負了?”他帶領村民開山碎石、肩扛手提,築起一座堤壩,自此河水安瀾。

“他是軍人出身,身上有一股威嚴勁兒,從不強迫鄉親們幹這幹那。”86歲的村民劉振山回憶,“他在前邊幹,我們在後邊學,大家心服口服。”

靠著孫景坤的帶動引領,山城村上百畝爛泥灘變良田,數百畝荒山上種滿板栗、落葉松,幾十年如一日,村子終於成為十里八鄉有名的富裕村。

20世紀90年代,抗美援朝紀念館移地改建,向社會徵集文物,孫景坤這才決定將自己的立功證書等紀念物品捐獻出來,人們至此才知道他是一名戰鬥英雄。

孫景坤為什麼這幾十年都不願提及那段崢嶸歲月?他從來不看戰爭片,真正的戰爭遠非影視劇所能描述,過往的經歷每每憶起,總會讓老人潸然淚下,“實在太難過了”。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4

一所沒有“門檻”的學校

對於大山裡的女孩們來說,華坪女高沒有“門檻”。

從建校第一天起,張桂梅便定下規矩:學費、住宿費等全免,只收少量伙食費。特別是對貧困家庭的學生,即便基礎很差,會考分數沒過線,也全部招進來。首屆學生幾乎全都是“線下”生。

學校生源差,教學條件更是十分簡陋。校園沒有圍牆,沒有食堂,甚至沒有廁所,只有一棟教學樓和一根旗杆,院子裡滿是雜草。學生在一間教室上課,在另一間教室睡覺,吃飯、上廁所都只能去隔壁學校。

“她心裡著急,如果等學校全部建好,晚一年招生,就又有一批女孩被耽誤了。”楊文華說。

學生入學了,張桂梅卻犯了愁。“有的學生考試只能考幾分,這樣下去可怎麼辦?”張桂梅心想,就是把命搭上,也要把學校辦出名堂。

在華坪女高,學生雷打不動每天5點30分起床晨讀,晚上12點20分自習結束才上床睡覺,連吃飯時間都被限定在15分鐘。

張桂梅有一個小喇叭幾乎從不離手。“傻丫頭,快點!”在校園裡,有學生稍一磨蹭,就會聽到她的吼聲從小喇叭裡傳出來。

十幾年來,她不僅每天陪學生自習到深夜,還一直住在學生宿舍。“我一刻也不能離開學校,老師、學生我都得盯著。”她說。

20__年夏天,華坪女高首屆畢業生一炮打響,大學聯考百分之百上線,還有幾名學生考上了一本。“和學生入學成績相比,華坪女高創造了一個奇蹟。”楊文華說。

20__年,華坪女高完成建設工作,各項設施逐步完善,學校有了食堂、宿舍,還有了標準的塑膠運動場。截至目前,學校3個年級共有9個班,在校生達464人。張桂梅常年堅持家訪,累計行程11萬多公里,覆蓋華坪和周邊縣的1500多名學生。至今,華坪女高已送走10屆畢業生,1804名學生從這裡考入大學,學校不僅一本上線率高達40%多,大學聯考成績綜合排名還連續多年位居麗江全市第一。

學校語文老師韋堂雲說,學生成績突飛猛進,但張桂梅的身體狀況卻一落千丈。她的身上貼滿了止痛的膏藥,平時連爬樓梯都十分艱難。

今年2月,受疫情影響,學生只能在家上網課。心急火燎的張桂梅直接在教室外搭了一張行軍床,每天躺在床上,盯著老師學生上網課。

“我上網課的時候,經常聽到她在床上疼得忍不住發出聲音,但她從來不說。”韋堂雲說。

華坪縣融媒體中心記者王秀麗是張桂梅相識多年的閨蜜,也是她為數不多的傾訴物件。

“她全身都是病,骨瘤、血管瘤、肺氣腫……以前她經常讓別人猜我倆誰更重,可現在她已經從130多斤掉到了只有七八十斤。”王秀麗說。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5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之際,中央宣傳部以雲釋出的方式,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孫景坤、徐振明的先進事蹟,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

孫景坤、徐振明同志的先進事蹟被廣泛宣傳報道後,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廣大幹部群眾和部隊官兵認為,孫景坤、徐振明同志是中國人民,是永葆革命本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要尊崇英雄,關愛楷模,學習抗美援朝老英雄的崇高精神風範,立足本職奮鬥,積極投身偉大實踐,披荊斬棘、奮勇前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長春中醫藥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於瑤說:“徐振明同志轉業後選擇為楊靖宇將軍守陵,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信仰和忠誠。”吉林省教育廳思政處幹部張天一說,作為徐振明同志的家鄉人,要深入開展向徐振明同志學習的活動。

吉林省白山軍分割槽政治部原副主任畢緒增說:“作為一名退休幹部,要以孫景坤老人為榜樣,不忘初心,發揮餘熱。”“孫景坤同志甘於奉獻、甘於清貧、艱苦奮鬥,始終保持了共產黨人的本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建波表示。

在孫景坤的家鄉,遼寧省丹東市金山鎮山城村召開學習孫景坤英雄事蹟座談會。村民於淑梅說:“孫景坤老人是我們村的榜樣,我一定要把老英雄的事蹟講給兒孫聽。”

“孫景坤、徐振明同志身上體現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我們要以實際行動向兩位老英雄學習。”河南省平輿縣人武部政委曹英華說。

日前,地處太行山上黨革命老區的海軍航空大學某場站開展了“學習英雄孫景坤、徐振明先進事蹟專題黨團日”活動,四級軍士長趙冬亮說:“學習兩位前輩的事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他們不變的初心和崇高的風範。”學習了兩位同志的事蹟,武警警官學院學員十四大隊新學員表示,要傳承紅色基因,始終保持優良作風。

重慶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思想政治和權益維護處處長李春國說,將以學習宣傳孫景坤、徐振明同志事蹟為契機,推動形成關心國防、尊崇軍人的社會風尚。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6

還有什麼傳奇人物比62歲的張桂梅更落魄嗎?

為了省錢,她多年不吃肉,直到後來“吃點肉就會嘔吐,就會難受”。

她去籌款時,被人放狗咬過,腳上鮮血直流;街頭募捐,別人懷疑她是騙子、朝她臉上吐口水。

她家中沒多少家當,最醒目的是40多項榮譽的獲獎證書: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十大女傑、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最美鄉村教師、全國三八紅旗手……

張桂梅沒有孩子,但有1000多個孩子都叫她“媽媽”。

建起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

1974年10月,17歲的張桂梅跟隨姐姐從家鄉黑龍江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45年來,她不是一步步走向大城市,而是一步步走向貧困山區。

1996年8月,她的丈夫去世,父母雙亡、無兒無女的張桂梅黯然神傷,她決定離開傷心之地,調入麗江市華坪縣。她放棄進入全縣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選擇了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承擔起4個畢業班的教學任務。

一年後,不幸再次降臨。1997年4月,她查出患有子宮肌瘤,且肌瘤已經有5個月胎兒那麼大,需要立即住院治療。

張桂梅忍著疼痛繼續站在講臺上,她不願意因為自己而影響學生們會考。直到7月會考結束,她才住進醫院。開啟她的腹腔,醫生們倒吸了口冷氣:腹腔內的器官全都移了位,腸子已經粘連在後壁上了,取出的腫瘤有兩公斤多。

20__年,張桂梅兼任新建的華坪縣兒童福利院(華坪兒童之家)的院長。第一天,兒童之家收了36個孩子,最小的兩歲,最大的12歲。此後,張桂梅除了上課,還要一把屎一把尿地照顧這些幼小的孤兒。

兒童之家的工作,讓她萌生了創辦一所學校、讓貧困山區女孩免費接受高中教育的想法。經她到處遊說,這一善舉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援。華坪縣委、政府協調出土地,省、市黨委政府劃撥了100萬元的辦學經費。

20__年8月,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階中學在華坪建成。11年來,華坪女子高階中學連續10年大學聯考綜合上線率100%,1645名貧困女孩從這裡走進大學。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7

土坯牆上,紅軍留下的標語蒼勁有力,黃詩燕神色凝重,久久沉思。

炎陵,這個地處湘贛交界的老、少、邊、窮縣,20__年6月25日,迎來了第30任中共縣委書記黃詩燕。

小雨氤氳,山路泥濘,木橋搖晃……黃詩燕來到大山深處、小溪邊邊的廖成運家。

土坯房,家徒四壁,每當山洪暴發,房子就會遭淹。

走啊走,黃詩燕眉頭緊鎖往前走,走到全縣最後一個無電村,走進農民的生活裡……調研一個多月,黃詩燕的步履越來越沉重。這片埋葬忠骨英魂的紅土地上,貧困還是最大的敵人。20__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970元,全縣貧困發生率很高。

出路在哪?——黃詩燕提出:建設農字號“一帶八基地”(生態休閒農業風光帶和特色水果、無公害蔬菜、炎陵白鵝、茶葉、油茶、筍竹林、藥材、花卉苗木基地)。

“農業見效慢,從種子到票子,少則三年,多則六年啊!怎能快速致富?”有人質疑。

“農業做好了,農民才能真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堅持。

炎陵縣有30多年種植黃桃的歷史,而20__年前,全縣黃桃種植面積不足萬畝。黃詩燕發現黃桃優勢種植區與貧困村高度重合,他請來縣農業局專家,請教大力發展黃桃的技術經驗,對黃桃種植採摘、品質品牌、銷售物流及成立黃桃協會等各個環節親自監管督辦。

上萬噸的黃桃金燦燦掛滿山頭,可短期內賣不出就會爛在樹上。黃詩燕主張舉辦黃桃大會,主動站臺賣黃桃。

“你是縣委書記,公開為產品站臺代言,恐怕招來非議。”有人提醒。

“為老百姓脫貧站臺,我怕什麼。”他坦然。

見到同樂村農民在地裡忙著為黃桃套袋,黃詩燕下車,與大家攀談起來,幫忙套了30多個袋子。那是20__年春天,事後大家才知道這位投緣的“老鄉”原來是縣委書記。

為讓炎陵黃桃走出去,黃詩燕發動徵集廣告語,他自己也冥思苦想。一天中午,黃詩燕在縣委宿舍搓洗衣服。“炎陵黃桃,桃醉天下”8個字搓了出來。評委投票,這8個字從6000條裡脫穎而出,成為炎陵黃桃的對外推廣詞。

黃桃樹在貧困戶朱聖洪家門口生了金。女兒幫忙網上賣桃,年收入超過10萬元。20__年,朱聖洪主動申請脫貧。

像朱聖洪一樣,全縣近60%貧困人口通過種植黃桃實現穩定脫貧。

黃桃享譽華夏,走出國門。

9年來,黃詩燕翻山越嶺,腳步遍佈全縣120個村莊、3900餘戶貧困群眾家裡。

果農張福明說:“書記在我家住,臨走要給餐費,他說這是紅軍的傳統。”

按規定,一人餐費40元,倆人,黃詩燕付了200元。

張福明手機裡存著不少與黃詩燕通聯的簡訊。得知他家的橘子口感不好,黃詩燕立即請專家引進新品種,指導高位換冠。得知老張要來縣委坐一坐,黃詩燕在樓梯口迎接。

張福明:“你不像個當官的。”

黃詩燕:“我本來就是農民。”

黃詩燕對女兒黃心雨說:“這副銅鈴是爺爺留給我的,你小的時候我把它戴在了你手上腳上。它是傳家寶,提醒我們是農民的後代。”

溫和的黃詩燕,這次也發火了:“炎陵的百姓是我們炎帝陵的守陵人,怎麼能這樣對他們呢?”20__年,炎帝陵景區裡,一位叫賣土特產的大娘被保安攔下,兩人互相推搡。黃詩燕撞見,叫人上前制止。

“發展旅遊要平衡好景區管理與周邊貧困群眾的關係,要優先吸收他們在景區工作。”

於是,30多位貧困農民經過培訓後在景區上崗。

20__年至20__年,全縣10435個農村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7436個,佔比71.3%。20__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__年的2970元增加到20__年的7362元,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達92.2%。

黃詩燕把最偏遠的廖成運一家定為結對幫扶物件。

20__年1月,廖家從深山林裡搬到了異地安置新房。這天,一家人被送來的大大小小十幾件桌椅板凳嚇了一跳。家裡沒訂這些東西啊?

原來是黃詩燕委託同事送來的禮物。

“以後生活好了,房子還會加層,要按兩層樓打地基,留樓梯。”設計易地扶貧搬遷住房時,黃詩燕向上級爭取。

“去年政策才放開,可以為群眾留一些基本生活配套物資。炎陵的易地搬遷房如果不是黃書記堅持,老百姓就沒這麼方便了。”副縣長盤曉文說。

幾年來,黃詩燕帶頭,在全縣120個村莊選派了120支幫扶工作隊,實現“微心願”1.52萬個。3年來,全縣1250戶易地扶貧搬遷戶住進了新房,2543戶農村貧困物件實現安居,6122戶農村危舊土坯房得到改善。

廖成運的兒子廖建文到離家不遠的九龍工業園上班,每個月收入近4000元。

園區企業發展遇到困難,一度愁壞了工委主任周橋樑。一天晚上,周橋樑將遇到的困難編成簡訊發給黃詩燕。

“要克服一切困難,及時幫助解決。”收到簡訊回覆,周橋樑一看時間,零點十五分。

第二天上午,黃詩燕立即召開有關部門協調會。針對企業在擴產中遭遇用工難題,他派員帶著招工啟事,送往9個鄉鎮,招來500多名工人,解了燃眉之急。

幾年間,全縣首個年納稅過3000萬元、首個年銷售收入過10億元、首個落戶炎陵的民營500強企業等不斷湧現,被外界譽為貧困山區招商引資的“炎陵現象”。

每當老百姓說謝謝書記、謝謝政府時,黃詩燕回答:“不要謝我,是大家一起幹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