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城鄉調研報告範文4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2.29W
本文目錄城鄉調研報告範文盤縣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調研報告縣文化體育事業統籌城鄉發展關注民生狀況調研報告城鄉社會保障體制改革調研報告

為學習借鑑其它省市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成功經驗,為我市建設城鄉協調、生態文明的科學發展試點市出謀獻策,4月16日至23日,市委辦公室與市委政研室組成調研組,前往安徽省xx市,浙江省xx市,江蘇省xx市,山東省xx市、xx市、xx市等六市進行調研。調研組認真聽取六市關於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經驗介紹,收集相關資料,實地考察示範典型。在調研過程中,調研組深刻感受到六市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目標明確,措施有力,成效顯著。現將六市的經驗做法以及調研組的體會報告如下:

城鄉調研報告範文4篇

一、六市統籌城鄉發展的主要做法

六市在統籌城鄉發展中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走工農互促、城鄉互動、城鄉共榮的新路子,努力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現代文明向農村傳播,推動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統籌城鄉規劃建設。六市十分注重統籌城鄉發展規劃,主要是立足實際,突出特色,堅持把城鄉作為一個整體,通盤考慮,統籌規劃,以城鄉一體化規劃、一體化建設,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xx市以科學規劃、集約建設、精細管理為抓手,不斷提升城市品質,加快城鄉一體化程序。城市規劃強化科學性、先導性和權威性,市區控制性規劃覆蓋率達到100%。xx市以推進新型城市化、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實施中心鎮培育工程為重點,著力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計劃到 XX年建設20箇中心鎮和一批中心村,城市化率達到70%。xx市實施“東拓、西進、南控、北跨、中疏”城市空間戰略和“新區開發、老城提升、兩翼展開、整體推進”發展思路,城市發展框架基本拉開。完成新一輪城市規劃修編,編制完成南部山區分割槽規劃和重點區域控制性規劃、北跨地區發展戰略規劃,中心城區實現控制性詳細規劃全覆蓋,新農村建設規劃全面展開,城鄉規劃體系基本形成。xx市圍繞建設國際旅遊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實施“中心極化、組群互動、梯度推進、城鄉協調”的城鎮化戰略,構築“一群(南部城鎮群)、兩軸(皖贛鐵路城鎮發展軸、合銅黃高速公路城鎮發展軸)、三級中心(中心城區、區縣城、中心鎮)”市域城鎮空間結構,形成以中心城區為核心,區縣城為骨幹,中心鎮為紐帶的城鎮體系。xx市爭取在XX年底,實現全市區域性城鎮體系規劃和相應專項規劃全覆蓋,城鎮總體規劃和重要專業規劃全覆蓋,城鎮規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全覆蓋,縣(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和村莊集鎮建設規劃全覆蓋;實現城鄉規劃集中統一管理,建立覆蓋全市城鄉的規劃監管體系。

(二)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六市通過統籌工業與農業、城市工業與農村工業以及城鄉服務業的發展,實現城鄉產業的相互促進、良性迴圈,推動城鄉經濟社會的持續協調發展。一是以產業化引領現代農業發展。支援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完善產業化組織模式,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xx市以建設高效、生態、品牌農業為主攻方向,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優化農村經濟結構,突出抓好“四百工程”(建設100萬畝高產優質高效糧食示範區、100萬畝以設施蔬菜為主的現代農業示範區、100萬畝優質出口花生基地和100萬畝優質果茶花卉基地)建設。目前,xx市已經逐步培育形成了以生態農業、體驗農業、節會農業、都市農業等為特點的特色產業。xx市的畜牧、水產業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已達到了66%,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45家。xx市整合都市農業示範園區和專業村,連點成線,擴線成帶,高起點、高標準建設特色農業產業帶。從XX年開始,計劃用5年時間,圍繞茶葉、花卉、水產、畜牧、休閒觀光等12類產業,重點建設50條左右的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帶。xx市通過狠抓基地、企業、品牌、文化旅遊、市場建設,培育黃山茶葉品牌,將茶業打造成為了全市農業經濟的重要支柱。xx市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力度,郊縣經濟實力顯著增強,郊縣工業叢集化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工業增加值佔郊縣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47.3%。積極培育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高效農業面積逐步擴大,休閒農業和旅遊觀光農業等品牌效應不斷增強。二是以城鎮化促進城鄉產業發展。通過發展中小城市,加快培育中心鎮,推動城鄉良性互動發展。xx市加快五區融合,提高對郊區和周邊城鎮的輻射帶動作用,增強中心城市對廣大農村的吸納能力。以14個省級中心鎮、20個市級重點鎮為重點,以北部沿海和藍煙鐵路為發展軸線,通過專案帶動、配套服務設施和住宅小區建設,切實增強小城鎮的集聚與帶動功能。實施“農民向城鎮集中”工程。在城郊、園區和重點城鎮,集中規劃建設一批面向未來、面向周邊農民的中低價商品房和經濟適用房小區。通過宅基地置換等方式,吸引零散的村落向中心村集聚。制定優惠政策,支援“半工半農”農民進城定居。以產業為先導,整合城鄉資源,加快農村工業化步伐,為農民向城鎮集中提供產業和經濟支撐。xx市實施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中心鎮為重點的城鎮化戰略,加快人口和產業向中心城鎮的合理集聚,逐步形成分工明確、功能突出、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空間格局。

(三)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打破城鄉在規劃、建設和投入方面的分割局面,把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轉向農村,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構建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體系。xx市按照“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科學規劃、強化統籌,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原則,著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XX年,投入 15688萬元,將村村通公路和通客車向邊遠村莊和村內街道延伸,硬化道路1032公里,硬化街道508個村。xx市新完成1181個村的編制規劃,有 1343個村莊開展了村級活動場所建設,有52個鎮、300個村開展了沼氣綜合開發利用建設,有1192個村開展了“四改”(改水、改廁、改灶、改圈)工作,農村文化大院由原來的1602個增加到2746個,新硬化農村公路77公里,全市通自來水村莊普及率達到87.7%。建立城鄉一體的交通體系,繼續推進“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車”及“島島通航”工程,優化五區公交線網布局。建立城鄉一體的供水體系。推行“一縣一網”、“多鄉一網”或“一鄉一網”等規模化供水模式,推進聯片集中供水工程建設。xx市突出抓好基礎設施建設,鄉鎮通油路率達100%,行政村通公路率、通水泥(油)路率分別達97.5%和 83%。xx市建設市域“一小時半”交通圈,開通市區到各縣城的高速公路,加快省道幹線和鄉村道路建設,形成干支相連、區域成網、城鄉通達的公路交通網路,基本解決農民出行難問題。加強農村電網改造,實現城鄉居民統一電價;按照“村村通、長期通、數通”的要求,積極實施有線電視鄉村通達工程,通過一系列舉措,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四)統籌城鄉資源配置。統籌城鄉資源配置,就是統籌城鄉之間的各種生產要素,引導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人才、資訊等資源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營造城鄉各類經濟主體平等使用生產要素的環境。xx市加快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積極促進統籌城鄉就業,初步搭建起城鄉一體的資訊網路平臺、就業服務平臺、職業培訓平臺和社會保障平臺。XX年,在總結xx區統籌城鄉就業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將xx區、xx區、xx市納入區域化試點範圍,並將其他四市的失地農民全部納入試點範圍,積極推進統籌城鄉就業試點工作,促進城鄉勞動力平等就業。組織開展了“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招聘周”等專項就業活動,將大學畢業生、農民工等各類群體全部納入就業服務範圍。xx市鼓勵公共職業介紹機構和非營利性職業介紹機構提供免費的職業介紹服務,把職業介紹補貼與服務成效掛鉤起來。並對城鎮登記失業人員、被徵地人員及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力提供職業培訓和技能鑑定補貼。xx市突出自己的特色,發揮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生態環境優美的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世界遺產地西遞、巨集村,就是xx市發展以文化和生態為特徵的鄉村旅遊的典型代表。鄉村旅遊業的發展不僅使農民得到了實惠,而且提升了他們的素質。據統計,XX年,全市鄉村旅遊總接待量達841.56萬人次左右,旅遊總收入約32億元,全市有近20萬農民從事以旅遊為主的第三產業,人均年收入超7000元。xx市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係,完成集體土地使用權登記發證工作。引導農戶通過轉包、轉讓、互換、租賃、入股等方式,探索建立“農民土地股份合作公司”。自XX 年開始,對從事種養業規模經營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納入農業綜合開發專案優先支援;舉辦的經濟實體,享受與民營企業同等的優惠政策。鼓勵工商企業資本參與傳統農業改造,在其獲得使用權的土地上投資興建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修建直接用於種養業生產、管理和服務的非永久性固定建築,其佔地不視為建設用地,免相關手續和收費。健全城鄉統一的就業管理制度和就業失業登記制度,破除地域、身份、行業等限制性政策,制訂落實農民工進城落戶、進城就業、子女進城就讀“三無障礙”的具體措施。

(五)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六市紮實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農村社會建設,加快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xx市不斷加大扶持力度,提升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水平。在全省率先免除了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建立了家庭困難學生資助機制。XX年,全市58.9萬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已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雜費 6019.9萬元;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353.6萬人,參合率達到87.03%;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去年的900元提高到1025元,五保集中供養率達80%;參加社會養老保險人數45.1萬人;開展各類農民教育培訓1000多場次,受訓農民10萬多人。xx市大力推進社會保險制度改革,不僅建立完善了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還構建完善了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規範完善了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失業保險制度。目前,全市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已超過160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職工已達199萬人,覆蓋到城鎮各類用人單位以及包括個體自由職業者、進城務工人員在內的各類從業人員;參加生育保險的職工超過100萬人;xx市是全國首批發放失業保險金的城市,截至XX年10月底,全市參加失業保險的企業共有42111戶,參保職工達到116萬人。xx市實施醫療惠民行動,投入8119萬元,發展“新農合”306.9萬人,完成鄉鎮衛生院提升擴建30個;實施弱勢保障行動,投入1832萬元,落實了 1.9萬戶農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物件實現應保盡保;投入25074萬元,完成“村村通”自來水466個村,解決了9.1萬農戶安全飲水。xx市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投保續保農民達到55萬人以上,農村五保集中供養率在80%以上。xx市紮實開展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XX年全市有 6.47萬人和97個村實現脫貧。實施一批為民辦實事工程和民生工程,解決城鄉居民生產生活中的突出問題,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眾。

二、六市建設生態文明的主要做法

六市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初步形成了經濟、社會、環境“共贏”的局面。他們在生態建設過程中有特色、有新意,創造了許多可學習借鑑的好經驗。

(一)發展生態經濟。六市把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可持續發展和高度統一。青島借舉辦奧運會的契機,將綠色滲入到產業最深層,建設經濟新生態,推進風能、太陽能、廢水回用、海水淡化、清潔能源開發等專案,計劃到XX年,新能源佔全部能源的替代率達 5%,到2020年達到20%。xx市積極探索建設生態文明的創新性機制,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xx市創造性地對蓮花峰、天都峰等景區實行輪換“休假”,讓這些景區景點休養生息、自然繁衍,確保黃山生態的可持續發展。xx市充分發揮杭州產業特色和優勢,走新型產業化道路,推進“兩港五區”先進製造業基地建設和生態工業發展,積極發展以綠色食品為主的生態農業,發展知識型服務業為依託、綠色消費為特徵的現代服務業,建立起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低耗高效的生態產業體系。xx市近年來建立起以迴圈高效為特徵的生態產業體系。構建園區載體、產業本體、企業主體的工業迴圈經濟體系。以電子、汽車、化工、鋼鐵等優勢產業為龍頭,發展一批生態型企業,構建產業生態鏈。優化工業佈局,推動企業向園區集中,建設生態工業園區。發展綠色農業,通過生態種植和生態養殖基地建設,發展以產業化、集約化、生態化為特色的都市型農業,形成特色、優質、高效、安全的農產品結構。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服務業,推動“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傳統增長模式向“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迴圈經濟模式轉變,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汙染,提高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xx市以再利用、再迴圈、減量化為原則,全面實施《煙臺生態市建設規劃》,大力發展迴圈經濟,進一步改善全市環境質量。同時開展環境友好企業建立活動,健全完善企業的信用等級制度。以資源依賴型企業和現代製造業企業為重點,大力推行和實施清潔生產,實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和環境標誌產品認證,對汙染物超標排放的企業實行定期公佈制度,依法強制實施清潔生產稽核。

(二)保護生態人居。六市致力於進一步加強城市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積極創造更加優美、舒適、健康、方便的生活居住環境。xx市充分弘揚徽派古建築文化,利用各種生態資源建設生態人居。比如在巨集村,水賦予村落、宅院以生氣和靈性,對於村落的生態、景觀和環境等方面都有積極作用,為村落居民創造了良好的生活和生態環境,使村落更秀麗、嫵媚、晶瑩和親切,體現了生態價值、實用價值和景觀價值。xx市著力打造“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人居環境特色。栽綠種綠,給大自然以綠色,是xx市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做法,為在裸岩山體和一些遠山、高山上植樹造林,在荒山上實施了大面積飛機播種造林,讓生態的綠色不留任何的死角。xx市在“xx”規劃中,寫進一個指標,到“xx”結束的時候,人均期望壽命要達到80歲。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杭州從改善周邊生態環境做起,尤其是今年積極建立“國家森林城市”,努力做到“城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同時進一步加大建築物、屋頂、牆面、立交橋等立體綠化力度,見縫插綠。還將在沿高速公路、骨幹河流、道路、鐵路等種植綠化,形成一張生態網路。杭州還提出一個重要理念,今後種樹將被作為一xx市基礎設施來配置,與自來水管、汙水網、電網、煤氣管一樣同等重要。xx市近年來積極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宜居城市,實施綠色南京戰略,充分發揮山水城林優勢,城鄉建設與自然生態有機結合,逐漸形成城在江邊、山在城中、湖在城內、林在四周、綠在家園的人居環境,建成生態健康、環境優美、經濟發達、社會和諧的適宜居住的城市。xx市按照“一城、一湖、一環”(明府城、大明湖、環城河通航)為重點的老城改造規劃,加快泉城特色標誌區建設。同時整理恢復芙蓉泉等泉脈水系,挖掘開發百花洲等古城特色文化旅遊資源,努力恢復“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老城韻味。

(三)改善生態環境。六市大力加強生態建設,構建結構合理、功能協調的生態體系,不斷改善生態環境。xx市為了保護綠色,加大環境綜合整治,著重在源頭上治理汙染,制止了向大自然“排毒”,在空氣治理上,加快重點企業脫硫程序,淘汰燃煤鍋爐,為減少機動車排氣汙染,購置國際環保標準的公交車。XX年以來,青島藉助奧運“快車”連續四年掀起了群眾廣泛參與“我為奧運種棵樹”等系列活動。xx市實施“碧水”、“藍天” 、“生態保護”、“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行動,建立城鄉一體的生態體系,重點開展“大綠化”工程、“十鎮百村”文明生態建立工程、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工程、農村河溪、池塘清潔整治工程和以沼氣綜合開發利用為重點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促進該市生態環境不斷改善。xx市深入實施生態立市戰略,積極開展生態村、鎮建設,重點實施環境汙染整治,提高農村生態環境質量。近幾年,杭州先後被命名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際花園城市和全國綠化模範城市。xx市堅持和完善環境的“剛性投入機制”已達20多年,生態建設和環保投入始終隨著經濟總量的擴張而快速增長。近年來,xx市實施退耕還林54萬畝,建設公益林 200多萬畝,治理小流域50多條,治理面積達250平方公里,並在水源涵養地建成面積近10萬公頃的各類自然保護區。XX年,xx市森林覆蓋率達 77.4%,有林地面積、林木綠化率、活立木總蓄積量三項資料在安徽省位居第一。xx市近年來不斷加大環境保護力度,環境質量得到較大改善。南京相繼獲得國家園林城市、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等稱號。xx市圍繞活力之都、魅力之城、宜居家園,集中打造奧體文博等片區,突出泉水特色品牌,著力做足泉水文章,使之真正成為城市之魂、靈氣所在、韻味之源。大幅度提升片區的整體形象和景觀效果,達到點上景物宜人、片上氣勢恢弘、沿線觀感優美,讓泉城更美更靚。

(四)培育生態文化。六市大力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道德觀、價值觀、政績觀、消費觀,形成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圍。xx市在建設生態文明過程中創新的“景點輪休制”、景區規劃的“加減法”、景區垃圾“日產日清”、工業發展“准入制”、鄉村旅遊推動生態保護等經驗做法,已經被皖浙贛毗鄰地區乃至全國眾多旅遊城市廣為借鑑。xx市舉辦奧帆賽,讓生態環保理念深入民心,讓這座城市因“白帆”更“綠色”。青島奧帆基地不僅建築本身採用了不少“綠色”環保科技,其建設的過程中也始終堅持“綠色”施工。青島的市民則以實際行動踐行著生態文明,尤其是廣泛開展“環保購物袋進超市”活動,使環保理念逐漸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從而變成人們的一種自覺行為。xx市在全市樹立起超前的城市經營理念和深入人心的環境保護意識,以環境立市為核心的城市經營理念在政府和社會各階層的各項工作中得到體現。綠色企業、學校、社群和綠色飯店、綠色房產等不斷湧現,提高了市民參與環境保護的意識,使生態市建設具有了堅實的社會基礎。xx市在全社會樹立起環境是資源,環境是資產的觀念,確立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的價值觀。

三、六市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啟示

在對六市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調研中,我們得到如下啟示:

(一)統籌城鄉協調方面的啟示。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城鄉協調發展。統籌城鄉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抓工業的思路抓農業,用抓城市的力度抓農村,給市民的待遇予農民。各級各部門要率先帶頭轉變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和政績觀,把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的第一要義,把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改善生態環境作為最重要的政績,使城鄉在互動、互融、互補、互促中實現統籌發展。二要以思想解放為動力,闖出城鄉發展新路子。思想解放的程度,決定工作的力度。統籌城鄉發展是前無古人、造福人民的偉大事業,沒有現成的成熟先例可借鑑,必須解放思想,敢為人先,敢闖敢試,敢破敢立,大膽探索。只要是有利於解放生產力、有利於促進發展、有利於造福人民群眾的改革,就要敢於突破傳統思維的禁區,大膽設想,小心求證,穩步推進。只有這樣,才能創出新路,走出自己的路。三要突出經濟良性發展,強化社會事業同步推進。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全面推進互為共存、互為前提,在統籌發展中必須在經濟發展上實現跨越,同時又要注重各項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實現速度與結構、質量與效益的統一,既著眼於經濟增長速度,又著眼於各項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四要突出政府主導作用,強化農民主體地位。統籌是政府行為,統籌的主體是經濟社會發展政策的制定者和公共資源的配置者,在城鄉統籌中政府要加大力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提高用於農業和農村的比例。政府在制定統籌政策時,要體現農民的意願,基本滿足農民的需求,能夠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讓農民唱主角,通過政府推動力和農民自身努力解決農民的切身利益問題。五要突出協調發展,強化區域帶動效應。從全市的高度、全域性的利益出發,正確認識市、縣、鎮不同地區的比較優勢,遵循比較優勢發展戰略原則,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通過調整財政分配結構,增強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彌合城鄉區域之間的差異,實現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六要突出試點示範作用,強化整體推進格局。各地由於自然資源稟賦的不同,更由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差異,不能把城鄉統籌當作城鄉統一。進行全面推進,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先選擇經濟社會發展條件較好,城鄉統籌有一定基礎的縣區作為試點,積累經驗在全市推廣,以點及面,整體推進。

(二)建設生態文明方面的啟示。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設生態文明,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和保障。建設生態文明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思想意識上實現三大轉變:必須從傳統的 “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轉變;必須從粗放型的以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模式,向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模式轉變;必須從把增長簡單地等同於發展的觀念、重物輕人的發展觀念,向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發展理念轉變。二要牢固樹立生態發展觀。必須樹立正確生態自然觀,培育生態消費文化。開展各階層生態文化建設活動和宣傳教育活動,培育城鄉生態文化,樹立正確的生態自然觀和生態發展觀。轉變消費觀念,引導綠色、適度消費,培育簡樸和諧的生態消費文化。三要樹立迴圈經濟理念。要以綠色農業為重點,發展特色生態農業。依靠科技進步,大力推進節水農業、無公害農業。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發展生態工業。以迴圈經濟理念為核心,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生態旅遊業,促進以綠色消費為特徵的現代生態服務業。將生態觀念和生態文化融入旅遊資源的保護與建設,發展生態旅遊。四要統籌城鄉生態環境。開發和保護好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資源,開發利用資源必須在資源統籌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開發有限資源,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中保護好優良的自然生態環境,通過開發與保護的相互協調,引導和帶動全市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盤縣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調研報告城鄉調研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目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中的“最後一道防線”。盤縣自1998年實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直接領導下,在上級民政部門的大力指導下,通過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建立了以城鄉困難群眾生活保障、醫療救助、廉租房補助等為核心的社會救助體系,對改善民生、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盤縣城市低保物件約22555戶44999人,年發放保障金6732.6萬元,月人均補助125元;農村低保物件59655戶11XX人,年發放保障金5918萬元,季人均補助132元;全年發放醫療救助金400.386萬元,其中:支出117.111萬元幫助11XX名農村低保物件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障金,為5976名城鄉困難群眾解決大病醫療救助金283.275萬元。

一、存在的問題

由於城鄉社會救助工作涉及面廣、基層工作力量薄弱,現階段,還存如下問題:

(一)工作難度大。城鄉社會救助工作涉及面廣、人員複雜,其隱性經濟收入、家庭財產、就業情況難以準確掌握,群眾、基層組織和社會監督有其侷限性,較難界定申請物件實際收入和確定低保物件補助標準。由於人戶分離,低保受理、調查難度較大。

(二)保障物件的界定不規範。當前,對低保物件的界定普遍採用的是按人均純收入的辦法來計算,對家庭月人均收入水平低於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城鎮居民納入城市低保,對家庭年人均收入水平低於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農村居民納入農村低保。但實際上,人均純收入的計算程式複雜、專案繁多、計算繁瑣,較難把好低保物件入口關。盤縣目前納入城市低保範圍的物件有80%以上屬於工業佔地農轉非的失地農戶和在校的貧困大中專學生,除戶口性質有變化外,在收入結構上與農村居民無異,而農村居民收入因其自身特點,使得在收入界定上存在一定困難:第一,收入難以貨幣化。由於農村居民收入中糧食等實物收入佔相當比重,在價值轉化過程中,存在較大的隨意性。第二,收入的不穩定性。除農作物收成的季節性及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較大等因素外,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也增大了收入的不穩定性。第三,相關農村社保制度未完全普及。特別是由於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還未完全普及,那些喪失勞動能力和經濟來源的老年人口的生活、就醫、子女求學等方面的困難加大。在審查、稽核低保物件時,個別地方還存在人戶分離,把年老父母與子女分開,由父母申請農村低保,而把法律規定由子女承擔的贍養義務推給政府。此外,個別基層工作人員因人情關係,沒有按照低保標準認真核定核實,草率估算,隨意填報,將不屬於低保物件的人確定為低保物件,使一些人鑽空子、佔便宜等;而對一些家庭生活困難,按要求應納入保障的物件,因與基層工作人員關係不好,被拒之門外。

(三)低保金社會化發放困難較大。通過銀行發放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可有效保障資金髮放安全,及時將資金髮放到保障物件手中,減輕管理人員工作壓力,但因各種因素的制約,低保金社會化發放工作還面臨著許多困難,一是金融部門營業網點少,除農村信用社營業網點較多以外,其它金融部門根本不具備開展社會化發放條件;二是鄉鎮工作人員責任心不夠,提供資金髮放資料不及時、不準確,如XX年通過盤縣郵政儲蓄髮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過程中,出現過資金髮放不及時或發放錯誤等問題;三是低保金社會化發放工作沒有給享受低保待遇的物件帶來便利,由於享受低保待遇的物件大多生活在較為偏遠的地區,交通不便,到銀行取款和到鄉鎮取款相比較,需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

(四)工作經費不足,管理人員少,人員素質亟待提高。為保證所有困難群眾都能得到及時有效保障,低保管理辦法規定,對低保物件實行動態管理,按季調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物件,按年調整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物件,每次調整需走訪物件幾萬人次,年填寫各類表冊數十萬份,年發放各項救助資金1.26億元,由於大多數鄉鎮民政社會事務辦、低保辦只有一至二人,同時還要承擔鄉鎮中心工作,工作壓力不堪重負。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千頭萬緒,工作繁瑣,熟悉業務需花費較長時間。鄉鎮進行機構改革後,一些熟悉業務的人員被調整,新調整到崗位的工作人員缺乏必要培訓,在短期內難以勝任。經測算,全縣一年共需必要的工作經費約315萬元,但現在各鄉鎮基本沒有安排工作經費,難以保證工作正常運轉,嚴重製約了城鄉社會救助工作質量和健康發展。

二、對策及建議

(一)科學測算收入、準確界定低保物件。科學準確地測算低保申請人的家庭收入是確定保障物件及補助標準的主要依據,家庭收入的類別應為種植、養殖、加工、勞務等純收入和接受或應該接受的扶(撫、贍)養費等。由於農村家庭經營收入類別繁雜,價格按地域高低不一,因此在家庭收入的具體計算上,應本著宜粗不宜細的原則,制定一個科學的量化標準(比如農作物的地域畝產量、扶養費支出比例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分類進行匡算,但必須計算純收入。如種植、養殖、加工等收入的計算,應以總收入減去種養加過程的投入費用,才能計算出實際收入。

(二)加大低保物件疏通渠道。促進就業仍是積極和根本的脫貧手段。一是應逐步健全促進就業的政策體系,落實促進就業的責任制,並作為各級政府考評的重要內容。二是健全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促進就業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對安置貧困人群的企業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三是重視職業介紹。在勞動市場管理職能和政策上給予支援,儘可能多地為這部分人群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三)建立健全民政工作機構,確保人員編制。目前,大多數鄉鎮民政社會事務辦、低保辦,只有一至二人。民政工作的物件在基層,根基在基層,實效也體現在基層。隨著以人為本,關注民生,構建和諧社會的歷史程序,有關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也會隨之增多,民政工作任務也會越來越重,因此,建議各級黨委、政府制定出臺相關檔案,統一建立基層民政工作機構、編制和人員,特別是健全和完善鄉鎮城鄉低保工作社會救助所(站),真正做到有人做事,有人做好事,好事有人做。

(四)切實解決城鄉低保工作專項經費。建議各級黨委、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實行分級負責制管理,由縣、鄉兩級按照城鄉低保社會救助資金總支出的比例,預算和安排工作經費,由財政專款劃撥,妥善解決城鄉低保業務工作經費,不受領導者的變動或業務工作增加等因素的影響,徹底改變城鄉低保工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現狀,為基層民政幹部積極創造工作條件,確保城鄉低保工作正常執行。

(五)進一步完善監管模式。進一步探索具體的低保監管新模式,進一步完善城鄉低保評定、稽核機制和動態管理機制,切實提高低保工作監管的規範性和可操作性。切實加強對入保物件入保前的評定審批,進一步細化審查標準,最大限度地做到公平公正,應保盡保,杜絕關係保、人情保、工作保。著力強化對入保物件入保後的動態管理,力求做到能進能出,徹底打消入保者固有的低保“鐵飯碗”、“終身制”思想。繼續加大督查力度,建立健全預防和糾正機制,不定期對入保物件進行督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使低保政策在我縣得到全面的落實,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和民心效應。

(六)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做好城鄉低保與醫療救助、臨時困難救助工作的銜接配套工作,逐步建立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長效工作機制,確保城鄉社會救助工作真正成為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安全網”。加強有關部門的密切配合與協作,注重各項救助制度銜接與配套,完善工作體制和執行機制,全面搭建以城鄉低保為依託的社會救助體系工作平臺。加強社會救助工作人員上崗的政策和業務培訓,提高基層民政幹部隊伍素質,強化為民服務意識,規範操作程式,提高社會救助效益。

縣文化體育事業統籌城鄉發展關注民生狀況調研報告城鄉調研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一、**縣文化體育事業(民生方面)發展現狀

(一)開展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情況

1、群眾文化活動

(1)舉辦各種節慶文化活動。春節期間,每年一屆的“**縣春節電視聯歡晚會”如期舉行,已連續舉辦了5屆,縣城春節焰火晚會舉辦了3次,各鄉鎮村委會春節期間的文體活動異彩紛呈。積級參與組織策劃每年一屆的五龍“三月三”民俗文化旅遊節活動。另外每年的“三·八”、“五·一”、“七·一”、“八·一”、“十·一”、“元旦”等全縣性節慶活動都積極參與組織。

(2)開展縣城廣場文藝活動,縣城廣場文藝活動在縣委宣傳部的重視下及承辦方的努力下,在縣文工團的精心組織下,42個單位(部門)輪流承辦廣場文藝演出活動76場,觀眾達32.7萬人次。

2、群眾體育活動

群眾體育工作認真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始終堅持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為基礎,實行普及與提高相結合,職工體育、農民體育、老年體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學校體育、殘疾人體育等齊頭並進,群眾體育活動豐富多彩,每兩年舉辦一屆鄉鎮運動會,“鳳凰杯”全縣老年人體育運動會每年舉辦一屆,各中國小每年均開展一次冬季運動會,民族體育運動名目眾多,職工體育尤其以煤、電、菸草等行業開展得較活躍,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文化生活需求。XX年至今,共舉辦全縣性大型群體活動14次,參加人次達1XX人次,開展的運動專案有籃球、足球、乒乓球、田徑、拔河、門球等。各鄉鎮舉辦運動會40次,參加人次1600人次。全縣各行業系統開展各種運動會50次,參加人數達6000人次。全縣年平均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數佔同類人口數的40%,年均達13萬人次。另外,積極組隊參加省、市(地區)級舉辦的各類體育比賽,取得過優異的成績。由於**體育事業的輝煌成就,曾多次受到國家、省、地區(市)的表彰和獎勵。

(二)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情況

1、文化設施

(1)文化館、圖書館:1985年3月,由省、地、縣三級投資22萬元建成了**縣文化圖書館新館大樓,佔地面積4960平方米,館舍面積1280平方米。作為縣級文化設施的標誌性建築在省內外引起積極反響,各地參觀者紛至沓來。1999年,又由中央、省、市投資及自籌資金共110萬元建蓋了文化館綜合樓,建築面積1349平方米。至此,文化館館舍面積達到2600餘平方米,圖書館館舍面積557平方米。後文管所從圖書館析出,圖書館館舍面積僅500平方米。XX年5月,因城市建設需要,文化圖書館大樓被拆除,圖書館、文管所均租房辦公,文化館僅存文化館綜合樓一幢。

(2)影劇院:1982年2月,由省、地、縣三級投資和縣電影公司發展生產基金及貸款新建了**縣影劇院。影劇院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鋼樑石棉瓦屋面,該影院至今還承擔著電影放映、文藝演出、大型會議等活動任務。各鄉鎮電影院現僅存竹基、者黑電影院,其餘的都已拆除或坍塌成危房。

(3)新華書店:1985年,省新華書店投資25萬元,徵地979平方米,建蓋了兩幢辦公及業務用房,建築面積5138平方米。XX年2月,因鳳山街老城改造,老書店被拆除,曲靖新華書店有限責任公司出資在原址上興建新華書店綜合樓,建築面積2685平方米,總造價205萬元。

(4)鄉鎮、村級文化設施建設:**縣轄4鄉4鎮,共104個村委會、5個社群。縣城缺圖書館(新建)、文化館(改擴建)、博物館(新建)、體育館(新建)。現建有鄉鎮文化站1個(龍慶),尚有7個鄉鎮文化站(葵山、高良、五龍、竹基、雄壁、丹鳳、彩雲)不達標。現有村委會(社群)文化活動室30個(需改擴建),尚有79個無文化活動室。

2、體育設施

1982年,縣政府以綜合利用方式,集資60餘萬元在城區建蓋了**縣體育館,體育館佔地5828平方米(其中場地2560平方米,房屋建築2918平方米),館內建有露天燈光看臺籃球場二塊,看臺座位3500餘個。沿場周圍建築三層樓房共64間,除一部分劃給集資單位使用外,其餘為體委職工和運動員宿舍、摔跤訓練室、洗澡間和餐廳。XX年底,由於城市發展規劃需要,**縣體育館被全部拆除。1990年9月,地方籌資25萬元,在縣城小石山水庫下新建約3萬餘平方米的綜合運動場(設田徑跑道和足球場)。1991年11月,籌資9萬餘元建成游泳池一個,規格為50米×21米,佔地面積1860平方米。1991年11月,籌資46萬餘元建成集訓練、辦公為一體的室內綜合訓練房一幢,建築面積878平方米。XX年初,**縣被國家體育總局列為XX年“雪炭工程”受援單位,該工程為預製式輕型鋼架結構綜合健身館,統稱為“中國體育彩票綜合健身館”,總造價200餘萬元(國家體育總局投資150萬元),已於XX年10月投入使用。積極爭取竹基、丹鳳等鄉鎮列入農民健身工程經費補助點,爭取了專案的確定和體育器械的支援。

XX年8月,按照上級的統一部署,**進行了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經普查,全縣有非標準體育場地85塊,標準體育場地335塊(教育系統205塊,體育系統4塊,其他126塊)。標準體育場地按開展專案劃分,有籃球場286塊(教育系統195塊,其他91塊),有固定看臺的燈光籃球場7塊,門球場11塊,田徑場3塊,足球場3塊,小運動場4塊,棋牌房9塊,乒乓球房2塊,室外網球場2塊,室內輪滑場、保齡球房、檯球房、室外游泳池、綜合房、籃球房、排球場各1塊。

3、營業性文化娛樂場所情況。

**縣現有各類文化經營戶178戶(其中音像製品零售店52戶,網際網路上網服務營業場所17戶,書刊22戶,電子遊戲室6戶,三小印24戶,電子出版物零售店1戶,錄影放映廳、歌舞娛樂場所56戶)。文化市場管理工作始終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並堅持不懈地抓好“掃黃打非”工作,以日常巡查和專項治理為手段,以促進文化市場健康繁榮發展為目標,大力整頓和規範文化市場秩序,嚴厲打擊各種違法違規經營活動。近五年累計出動執法檢查人員10649人次,檢查文化經營單位13744戶(次),收繳非法物品26655件,共處罰金12.41萬元,協助有關職能部門取締無證照文化經營場所56戶。每年均組織全縣文化經營戶舉辦1—2期文化市場法律法規培訓班,使其合法守法經營。

二、**縣文化體育事業(民生方面)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嚴重不足,難予開展正常文化體育活動;

(二)正常業務工作經費缺乏,導致活動開展較少,難予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三)文化體育管理、業務人才緊缺,出現斷檔現象;

(四)文化產業發展路子窄,難予形成規模;

(五)文化市場管理工作點多面廣,難予面面俱到,違規經營行為時有發生。

三、**縣文化體育事業(民生方面)發展對策

對今後如何實現文化體育事業與全縣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真正讓群眾滿意,特提出如下發展對策:

(一)建好“三館”(即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啟動一中心(即體育活動中心),9鄉鎮都有達標文化中心(站),建成一批村級文化活動室,逐步建成縣、鄉、村配套的三級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網路建設。

(二)全縣農村文化戶(聯合會)發展規範有序,基本實現每個村委會有一支活動正常的業餘演出隊,每年創產值3000萬元左右。另外,每年進行一次表彰獎勵,每年舉辦1至2期文藝骨幹培訓班。做大、做強**農村文化戶品牌,經營收入逐年增加,併成為農民增收的又一支柱產業。

(三)縣級財政安排專項工作經費,確保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蓬勃開展,人人都有一個展示才藝的舞臺。

(四)繼續開展文化下鄉活動(送戲、送書),每年下鄉演出10至15場,解決農民看戲難問題。

(五)縣城廣場文藝活動精彩紛呈,每月都有一場廣場文藝演出,豐富縣城居民的文化生活。

(六)加大全縣文化市場管理力度,實現文化市場繁榮,市場經營秩序良好,讓群眾滿意。

(七)實施農村電影“2131”工程,全面完成上級下達的放映任務,實現農村電影放映覆蓋率100%,解決農民看電影難問題。

(八)圖書館建設實現規範化、現代化、科技化,實施“資訊資源共享工程”,為廣大讀者提供優質服務。

(九)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產值逐年有明顯提高,力爭到XX年文化產業的增加值佔全縣gdp的4%,讓文化產業成為農民的一項支柱產業,成為全縣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十)組織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相關內容,國民身體素質有明顯提高,全縣年平均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數佔同類人口數的40%。

城鄉社會保障體制改革調研報告城鄉調研報告範文(4) | 返回目錄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中共貴州省委關於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實施意見》,我州成立了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調研工作領導小組,確定了城鄉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專題調研組,由州人民政府州長助理張建武任組長,州委組織部副部長、州人社局黨組書記、局長張謙任副組長,州人社局、州衛生局、州民政局、州住建局、州發改委、州財政局、州工信委為成員,由州政府辦祕書四科牽頭聯絡、開展專題調研。調研組結合部門職能,圍繞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促進就業創業創新機制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合理、可持續的醫療、養老、住房、就業等社會保障制度,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等重點內容開展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不斷加快,全民醫保體系基本建立。

1.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穩步推進,整合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XX年建立了統一的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實現了制度全覆蓋和州級統籌。截止到XX年10月底,全州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16.82萬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15.84萬人、新農合參保277.24萬人,三項醫療保險共約300.79萬人,以戶籍人員為基數,綜合參保率為87.40%;以常住人口為基數,綜合參保率為101.23%。

2.基本醫療保障水平不斷提高。XX年城鄉居民醫保人均籌資水平達330元,其中各級政府財政補助達到每人每年280元;新農合政策範圍內住院補償比達75.81%,實際補償比達64.22%;最高支付限額大幅度提高,住院報銷比例最高提高到90%,一、二檔住院費用年支付最高限額分別提高到14萬元和16萬元,一、二檔慢性病門診年最高支付限額分別提高到2.5萬元和3萬元,實行母嬰共享醫療保險待遇,婦女“兩癌”和白內障在州內醫院免費治療,白血病、先天性心臟病、苯比酮尿症、尿道下裂兒童在州內享受免費治療的年齡從14週歲以下擴大到18週歲以下。

3.重大疾病保險制度基本建立。積極開展城鄉居民大病醫療保險試點,建立了大病統籌制度,採取由政府購買商業保險公司服務的方式,將大病醫療保險交州人壽保險公司承辦;全州城鄉醫療大病保險年度籌資總額4643.26萬元,覆蓋281.41萬人。提高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22種重大疾病納入城鄉居民基本醫保範圍,實行免費治療或提高報銷比例;完善醫療救助制度,XX年1至9月,城鄉醫療救助住院救助9759人次2693.77萬元。同時,對農村五保戶等10類人員實行大病醫療救助。

4.城鄉居民醫保支付制度改革不斷完善。在興義市推行按病種付費的支付方式改革,按照貴州省的要求,XX年全省50%的縣實施支付方式改革,我州將在完善按病種付費等支付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門診總額預付、住院按床日付費等支付方式改革。

5. 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不斷鞏固完善。規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村衛生室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全州127個基層公立醫療機構和1491個村衛生室實施了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現了基本藥物制度鄉村全覆蓋。對基層民營醫療衛生機構,積極探索採取購買服務的方式,將其納入基本藥物制度實施範圍。優先使用基本藥物,全州共有10所二級以上醫院在貴州省基藥平臺採購國家基本藥物,基藥收入佔藥品收入的26.24%;其中三級以上醫院機構基藥收入比例達15%,二級醫療機構基藥收入比例達58.4%,均達到了省的要求。

6.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改革不斷深化。目前全州基層公立醫療機構實施了編制管理、補償機制、人事分配、績效考核等方面的綜合改革,在州直公共衛生與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開展績效考核,進一步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待遇。落實在基層醫療機構實行一般診療費標準及醫保支付政策,全州8縣市實行了一般診療費預付制;完善多渠道補償機制,各縣(市)均落實財政對基層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經常性收支差額補助,75%的採取收支兩條線的辦法落實財政補助,50%的採取定額補償形式落實補助。

7.基層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實施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社群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目前,已完成1197所村衛生室建設,全州每個行政村至少有一個村衛生室。XX-XX年建成中心鄉鎮衛生院 20個,XX年實施48個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已完工46個;XX年爭取14個標準化鄉鎮衛生院建設,139個村衛生室建設和29個鄉鎮衛生院週轉宿舍建設,14個鄉鎮衛生院已完成可研評審,預計XX年底開工建設,29個鄉鎮衛生週轉宿舍建設實施方案已批。

8.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取得實效。加強全科醫生培養,推進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目前全州全科醫生達294人,其中在基層醫療機構執業的達200人,力爭到XX年,使每萬名城市居民擁有2名以上全科醫生,每個鄉鎮衛生院都有全科醫生。實施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專案,XX年培養38人(其中臨床30人、中醫8人)。實施590名在崗鄉村醫生中專學歷教育。加強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積極促進人才向基層流動。臨床醫學類大學本科畢業或取得執業醫師資格到邊遠村衛生室工作的,月補助不低於1200元;臨床醫學類專科畢業或中專畢業取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到邊遠村衛生室工作的,月補助不低於800元,所需經費由州、縣兩級財政按3:7的比例解決,其他鄉村醫生每月補助不低於300元,州級財政補助50元,縣級財政補助250元。落實鄉村醫生補償政策,提高鄉村醫生待遇,政府政策性補助資金和實施基藥補助資金達每人每月817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按不低於40%的比例撥付到村級。

9.公立醫院改革深入推進。推進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統籌推進以取消“以藥補醫”為重點的縣級公立醫院改革,維護公立醫院的公益性。XX年,興仁縣、貞豐縣、安龍縣、望謨縣被列入全省第二批縣級立醫院改革試點縣,其餘縣市被列入第三批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縣。積極探索城市公立醫院改革和城市公立醫院重大體制機制改革。

10.醫療衛生服務質量不斷提高、服務能力不斷增強。開展“三好一滿意”和醫療質量萬里行活動,大力推行惠民便民服務,推廣優質護理服務,優化醫院門急診環境和流程,不斷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管理水平。大力推行臨床路徑管理,加強質量控制,目前全州有4所醫院開展臨床路徑管理試點,30個病種實行臨床路徑管理。加強以人才、技術、重點專科為核心的能力建設,提升縣級醫院服務能力,鞏固深化城市醫院對口支援縣級醫院的長期合作幫扶機制,安排縣級醫院骨幹人員到三級醫院進修學習。發展面向農村及邊遠地區的遠端診療系統,目前全州縣級醫院與對口支援的三級醫院均建立了遠端醫療系統。

11.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深入推進。XX年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提高到30元。截止到XX年10月底,全州累計城鄉居民規範化電子建檔人數達275.87萬人,建檔率90.45%。加強對高血壓、糖尿病、重症精神病等人群眾的規範管理,做好傳染病、慢性病、職業病、重性精神病、重大地方病等嚴重危害群眾健康的疾病防治。加強農村急救體系和縣級衛生監督機構建設,XX年以來,新建農村衛生急救中心5個、縣級衛生監督機構8個,目前正在實施。鼓勵社會辦醫,支援非公醫院發展。XX年全州非公立醫療機構數達240所,其中一級綜合醫院44所,佔全州綜合醫院總數的83.02%,非公立醫院床位1475張,佔全州醫院床位的25.83%,非公立醫院住院人次達2.58萬人次,佔醫院住院人次的24.81%。加快醫療衛生資訊化建設,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資訊系統建設,逐步實現醫療服務、公共衛生、醫療保障、藥品供應、綜合管理等資訊系統互聯互通。加快新農合管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資訊化建設,積極推進以電子病歷系統為核心的規範化醫院資訊建設。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加強縣級中醫院、鄉鎮衛生院和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建設,XX年,全州提供中醫藥服務的基層醫療機構數138所,佔基層醫療機構總數的7.66%。加強衛生全行業監管,強化醫療衛生服務行為和質量監管,依法嚴厲打擊非法行醫,嚴肅查處藥品招標採購、醫保報銷等關鍵環節和醫療服務過程中的違法違規行為。

(二)城鎮化發展加快推進,綜合承載能力明顯提升。

全州城鎮化率由XX年的28.15%提高到XX年的32.17%,全州城鎮人口達108.04萬人,縣城以上建成區面積81.26平方公里,縣城以上城鎮道路總長407.56公里,總面積817.34萬平方米,人均城鎮道路面積11.67平方米,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城鎮人居環境進一步得到改善。XX年全州城鎮化率預計在34%以上。

(三)就業創業機制不斷完善,就業局勢總體保持穩定。

1. 人力資源充足。總體上勞動力供大於求。截止到XX年底,我州有常住人口281.2萬人、戶籍人口為347.92萬人,其中:男性1796457人、女性1682738人,18歲以下974784人、18-35歲1037198人、35-60歲1070196人、60歲以上397017人);全州年末就業人員達155.11萬人,其中,第一產業114.24萬人、第二產業14.62萬人、第三產業26.25萬人。

2.人才規模不斷壯大。截止到XX年底,全州人才總量為17.4493萬人,其中黨政人才1.297萬人、事業單位管理人才0.6139萬人、企業經營管理人才2.0371萬人、專業技術人才5.592萬人、技能人才4.8562萬人、農村實用人才3.0531萬人,每萬人人才資源數為600人。

3.促進就業成效顯著。XX年,全州城鎮新增就業5.82萬人,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9356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3657人,轉移農業勞動力就業4.7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41%,各縣(市)均控制在4.2%以內。XX年1至10月,全州城鎮新增就業48389人,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4003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2293人,農業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45876人,職業技能培訓11008人,技能鑑定935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47%,各縣(市)均控制在4.2%以內。

4.外出務工有序輸出。XX年,全州外出務工人員471675人,主要分佈在珠三角、長三角、泛渤海灣地區(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區164455人,佔省外務工總數的43.17%;長江三角洲地區111479人,佔省外務工總數的29.26%;泛渤海灣地區28101人,佔省外務工總數的7.38%;其他地區76940人,佔省外務工總數的20.19%)。從年齡結構看,16-20歲78583人,佔16.66%;21-30歲183863人,佔38.98%;31-40歲116395人,佔24.68%;41-50歲64907人,佔13.76%,50歲以上27927人,佔5.92%。從文化程度上看,外出務工國中及以下人員304665人,佔外出務工人員的64.59%;高中文化程度人員113230人,佔外出務工人員的24.01%;大專文化程度人員39688人,佔外出務工人員的8.41%;本科及以上人員14092人,佔外出務工人員的2.99%。外出務工人員月平均收入約2300元,比XX年增加150元左右。

(四)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

1.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制定出臺了城鎮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人員、機關事業單位聘用人員、未參保困難企業職工以及退休人員參保政策,並納入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覆蓋範圍,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實現州級統籌,建立了城鄉居民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制度,實現了制度全覆蓋,全州8縣(市)建立了被徵地農民就業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失業保險實現州級統籌,擴大失業保險金支出範圍,對困難企業給予崗位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等政策措施,減輕了企業負擔,穩定了就業崗位。積極推進工傷保險制度改革,機關、事業單位工傷保險費的繳納實現了“撥改繳”;逐步將煤礦、非煤礦山、建築等高風險企業及農民工較為集中的服務行業和其它企業納入工傷保險覆蓋範圍,一、二、三類風險行業工傷保險基準費率分別為1%、2%、3%,對二、三類風險行業實行費率浮動將老工傷人員納入社會統籌管理。生育保險有效推進,將參保人員產前檢查費用納入生育保險基金支付範圍,城鄉居民生育醫療費用納入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支付範圍。

2.社會保險擴面徵繳取得新成績。參保人數大幅增加,基金收入快速增長,保障水平穩步提高。截止到XX年11月底,全州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8.7萬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32.68萬人(職工16.71萬人、城鎮居民15.97萬人),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分別達7.4萬人、17.68萬人、13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141.84萬人,新農合參保277.24萬人,參保率達99.25%。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城鎮職工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基金收入分別達到4.22億元、4.1億元、6283萬元、1.32億元、1616萬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金收入達7802萬元。連續9年調整調整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待遇,月人均增加177.1元,月人均基本養老金達到1662.31元;失業金從一類、二類、三類地區月人均651元、581元、518元全部調整到721元。60週歲及以上參保人員33.25萬人,享受養老待遇33.2萬人,發放基礎養老金1.68億元。

3.社會福利體系基本建立。推進養老服務機構建設。目前,全州共有60歲以上老人37.64萬人,國有養老機構床位3286張,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8.73張。八個縣(市)共有社會福利院9個,床位906張,入住院民81人,縣級以上城市老年養護設施覆蓋率達100%。XX年,全州新(改擴)建敬老院17所,擬建設床位1139張,總投資3936.5萬元,目前,全州共有農村敬老院106所,敬老院床位2380張,入住院民1349人。

4.社會救助體系逐步健全。XX年實施農村低保工作以來,各項制度已經建立,低保工作健康有序開展,基本形成了城鄉低保工作“政府領導、民政主管、部門配合、基層落實、群眾參與”的工作格局。目前,全州城低保19125戶28192人,農村低保229716戶474743人,保障面達到人口比重的15.5%。城市低保金標準為每月326元,人均補差達到了235元;農村低保金標準為每年1710元,農村人均補差達到了864元。城鄉低保標準每年以不低於10%的幅度提高。低保資金全部實現銀行社會化發放。XX年,共發放城低保資金5942.37萬元、農低保資金56.23億元。

5. 住房保障建設步入正軌。著力解決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XX至XX年申報廉租房建設專案,XX年實施公共租賃住房和城市棚戶區改造專案。XX以來,全州建設保障性住房4.8萬套,解決14.4萬低收入住房困難人群住房問題。“xx”期末,全國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到20%左右,到XX年,全州需建設保障性住房12萬套左右,才能滿足所有低收入困難家庭的住房需求。XX年,省裡已初步安排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5.5萬套的目標,照此推算,XX年還需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2萬套左右,我州就能實現低收入困難家庭住房保障全覆蓋。

(五)收入分配穩步推進,收入水平逐年提高。

1.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收入結構。XX年工資改革後,我州機關事業單位執行國家統一制定標準。機關除工勤人員外的工作人員實行職級工資制,工資由基本工資、規範後的津貼補貼、改革性補貼(住房增量補貼、公務通話費)、國家統一規定的補貼(邊遠地區補貼、部門的特殊崗位津貼)組成,基本工資由職務工資和級別工資兩項組成。事業單位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由基本工資、績效工資、改革性補貼(住房增量補貼)、國家統一規定的補貼(邊遠地區補貼、部門的特殊津貼,如中國小教師、醫院護士10%教護津貼)組成,基本工資由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組成。基本工資、部分補貼均為國家統一制定標準;公務員津貼補貼、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實行的年人均總水平由國家規定調控線,地方政府在調控線範圍內制定標準。公務員津貼補貼水平,我州第一步調控線人年均1.8萬元,第二步為人年均2.4萬元,第三步為人年均2.7萬元。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水平與公務員同步。改革性補貼的計算比例、基數均由國家規定。

2.企業工資收入分配決定機制。隨著改革的推進,企業自主決定工資分配的權利逐步落實,從不同所有制企業來看,職工民主參與工資分配的方式不同。國有、集體企業工資調整方案一般都由職代會討論通過後施行;私營和其他型別的企業通過建立職代會和平等協商集體合同制度,在工資分配上發揮了一定作用。大多數企業改革工資分配製度,都實行按勞分配和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分配模式,少數國有企業,實行了功效掛鉤,依據“兩低於”原則自主決定工資總額的辦法。政府實施工資指導和調控,嚴格執行工資指導線、人力資源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和最低工資標準。XX年度,最低工資標準,一類區興義市每月1030元,二類區興仁縣、安龍縣每月950元,三類區普安縣、冊亨縣、望謨縣、貞豐縣、晴隆縣每月850元。

3.收入水平現狀。XX年,全州城鎮居民(不包括非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為3.609萬元(包括非從業人員的城鎮居民的人均年收入為11198元);農民人均年收入為4625元。城鎮低保人年均收入為3912元;農村低保人年均收入為1710元。XX年全州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人均年收入為5.3萬元;企業職工年平均收入為3.77萬元。

二、存在的問題

(一)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亟待加強。

1.衛生資源嚴重不足。目前,全州醫療衛生機構編制1.4642萬人,實有1.0031萬人,空編4611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8513人,平均每千人口擁有2.5人;執業(助理)醫師3904人,每千人口擁有0.9人;註冊護士3067人,平均每千人擁有0.9人;有床位9147張,平均每千人擁有2.69張,均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全科醫師294人,在鄉鎮衛生院執業的有124人,有1名以上全科醫生的鄉鎮衛生院僅59所,有1名以上全科醫生的社群衛生服務中心23所。到XX年,要實現城市社群每萬名居民有1-2名全科醫生,農村每個鄉鎮衛生院至少有1名全科醫生,目前差距較大,特別是縣、鄉級醫療衛生機構人員學歷、職稱較低,影像、檢驗、中醫和全科醫學等專業人才嚴重不足,具有執業資格的醫師和護士缺口較大。

2.新農合資金沉澱過大。受管理體制、人手缺乏、服務能力弱等因素影響,新農合資金稽核報銷不及時,XX年末新農合累計結餘資金5.51億元,XX年新農合應籌集資金9.15億元,XX年前三季度資金使用總額5.46億元,目前結餘9.2億元。

3.地方配套資金困難。XX年,全州醫療衛生機構新建和續建專案60個,專案總投資6.8億元,其中中央投資16300萬元,省投資2111萬元,其餘資金共計49589萬元均由州級配套。此外,地方政府需承擔新農合、基本藥物制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專案的配套資金6418.11萬元,其中新農合資金州級1480萬元、縣級2606.04萬元,基本藥物制度資金州級800萬元、縣級800萬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資金州級227萬元、縣級305.07萬元。我州經濟總量小,財力較弱,絕大多數縣都是國家級貧困縣,部分縣每年都要依靠中央轉移支付維持財政,配套資金籌備較為困難。

4.傳染病發病呈高發態勢。從今年上半年看,全州傳染病報告總髮病率、總死亡率和總病死率較去年同期明顯下降,但總體上仍處於高發狀態,報告發病較高的傳染病分別是手足口病、肺結核、乙肝、流行性腮腺炎和梅毒,5種傳染病佔傳染病報告的84.93%。

(二)城鎮化人才資金缺乏,城鎮化城程序緩慢。

1.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足、融資困難。州、縣財政投入少、城建資金不足。財政投入在城鄉規劃編制、非經營性公用事業、市政基礎設施、環衛設施建設等方面的資金量很小,目前州級財政預計投入在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資金2500萬元,各縣(市)更少,導致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受金融政策的影響,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融資困難,制約著城鎮化發展。

2.建設專業技術人員缺乏。隨著我州城市建設發展,城市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工程質量、安全監督、行業管理等要求不斷規範,推進城鎮化建設,需要大量專業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但全州各級建設管理部門由於編制不足等原因,工程專業技術管理人員缺乏,特別是鄉鎮比較突出,多數是兼職工作人員,且普遍沒有專業技術管理人員,嚴重影響的城鎮化的程序。州住建局有局領導職數6名,內設13個行政科室,科級職數14名,但局機關行政編制僅15名,存在1人負責多個科室的情況,工作開展困難;局直屬事業站人員配備不到位,州安監站現有編制3人,任務較重,按照貴州省建設工程質量監督機構和監督人員考核規定,州級工程安全監督機構人員不少於9人,我州安全監督檢查站考核不合格。高階專業技術人員較少,從XX年看,全州建設系統有在職職工705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為322人(副高職稱43人、中級職稱124人、初級職稱155人),技能型人才94人。

(三)就業體制有待創新,基層平臺建設滯後。

1. 勞動力供求矛盾凸顯。我州人口基數大、農村人口多和“欠發達、欠開發”的基本州情決定了勞動力總量供大於求的矛盾將長期存在。在“xx”期間,全州城鄉新成長勞動力都在5.2萬人左右,其中:國中畢業未能升學的約3.8萬人,高中畢業未能升學的約1萬人,高校畢業生約0.3萬人。而當期城鎮新增就業需求總量僅為1.2萬人左右,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2.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全州城鄉勞動力文化程度總體偏低,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所佔比重高達75%。接受職業技術教育的城鄉勞動力每年僅5000人左右(不含接受職業技術培訓人員)。勞動者自身素質難以適應新就業崗位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就業難問題的出現。此外,部分大學生就業難主要是由於擇業觀念落後,就業期望值偏高。公益性崗位控制線偏低,隨著就業困難人員的逐步增多,公益性崗位需求量也隨之增大,省每年都公益性崗位作剛性控制,XX年、XX年分別為8000人、7000人,逐年減少,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3.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有待加強。一是基層工作力量薄弱。隨著就業再就業工作任務的不斷加大,全州各級就業服務機構人員顯得不足,有的鄉(鎮)甚至沒有專職人員從事勞動保障工作,部分基層勞動保障事務所隊伍不穩定,人員總體業務素質不高,影響基層就業服務工作的正常開展。目前全州136個鄉鎮中,只有16個鄉鎮已建成人社中心,有4個鄉鎮正在做前期準備工作,尚有116個鄉鎮還沒有組建人社中心,1097個村沒有就業服務辦公場地。二是職業培訓機制有待完善。政府培訓資源過於分散,不能發揮資源整體優勢。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村勞動力培訓多頭管理、各自為政,涉及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的部門有教育、人社、農業、扶貧等10多家,州、縣均沒有專門、統一的農村勞動力培訓管理部門。技工學校較少,全州僅有技工學校3所,培養的技能人才較少,不能滿足全州“工業強州和城鎮化帶動”戰略需要。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經費缺乏,多數職業技術學校辦學條件改善緩慢,教學場地及實驗、實習裝置不能適應教學需要;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針對性不強,培訓的人員不適應市場就業需求。技師培訓評審難以開展,由於缺乏激勵機制,企業自主用人又沒有將技師職稱與工效掛鉤,技師參評沒有積極性,自願報名人員較少,技師培訓評審難以開展。三是勞動保障資訊網路和人力資源市場建設有待提高。人力資源市場功能建設還不適應市場變化和服務物件的新需求;勞動保障資訊網路不健全,勞動力資源和就業及失業狀況的底數不夠清楚,勞動力供求資訊釋出、職業介紹等功能專案所需的資訊平臺還沒有形成,相關資訊無法實現共享。四是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設施建設滯後。XX年以來,安龍縣、興義市、冊亨縣、晴隆縣、貞豐縣獲得國家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設施建設(一拖四)試點專案,安龍縣全部投入使用,興義市未全面完成,晴隆縣在建,冊亨縣縣本級規劃調整待批,其中3個鄉鎮已投用、1個鄉鎮在建,貞豐縣前期準備工作已基本完成,興仁縣、普安縣、望謨縣已申報XX年建設專案。這些專案除望謨縣“一拖九”外,其餘均“一拖四”,即一個縣本級四個鄉鎮。從全州情況看,只有個別縣建成投用,其餘均在建,即使全部專案建成後對鄉鎮覆蓋範圍也比較小。同時專案建設資金來源為中央補助和縣級政府匹配,由地方財力薄弱,配套資金不足,專案建設進展緩慢,專案推進力度不夠。

(四)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尚不完善,社會保障能力建設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1.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尚未破除重大難題。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保險待遇差距仍然較大,城鎮無工作老年居民的養老保障問題亟待解決,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進展緩慢,城鎮職工、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之間缺乏有機銜接。 “老工傷”人員納入社會統籌步伐較慢,部分非公企業和民間非營利組織的職工仍未統一納入工傷保險制度管理。工傷預防、工傷康復制度體系仍需完善,職業病防治機構不健全,州內醫院無診斷治療裝置;受煤炭產業生產銷售影響,工傷保險徵繳困難,基金支出壓力大,工傷康復處於暫停狀態。

2.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統籌推進不夠。制度之間互通互聯不足,城鄉低保、災民救助、五保供養、醫療救助、流浪乞討人員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援助、最低工資、失業保險、扶貧開發、就業再就業等制度缺乏有效銜接,整體效益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城鄉困難群眾的救助標準和救助水平差距較大。

3.社會保障管理服務滯後。社會保障管理服務機構普遍存在工作條件簡陋、人員編制不足、工作經費缺乏、激勵機制尚未落實、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部分管理服務機構尚無穩定的辦公場所的問題。一是鄉鎮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運轉不正常,XX年鄉鎮民政辦撤銷併入社會事務辦後,沒有專職的工作人員,現在工作人員多數是兼職,且流動性較大。二是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方面存在“三個不統一”,即:行政管理體制不統一、財務統計不統一、基金管理不統一;行政管理上,我州從州層面將原新農合職能劃轉人社部門,但由於省級層面還沒有解決這一問題,導致衛生部門還在履行這一職責,進而呈現出“明合暗不合、多頭管理”的局面;財務統計上,仍然實行分新農合和城鎮居民兩個口徑統計和核算,財務報表和統計報表不統一,導致不能提供準確資料、為決策提供服務;基金管理上,雖然城鄉居民醫保實行了州級統籌,但省級財政、人社、衛生部門沒有形成統一,基金歸集還未做到統一歸併、互相調劑,在執行過程中,新農合基金與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基金仍然分開管理、原渠道執行,基金未歸併使用,既增加了基金管理和執行分析難度,又增加了經辦機構審計風險。三是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方面,我州已經實現了制度全覆蓋,但續保繳費和擴面工作壓力較大,有的鄉鎮存在“重突擊、輕長期”的情況,部分鄉鎮續保繳費率不高;金融機構服務能力不足,部分銀行在鄉鎮無服務網點,只設置了臨時代辦點或委託電信等服務平臺提供服務,不能正常開展代繳代扣業務,給參保群眾帶來了不便,在經辦過程中還存在重複制卡、漏卡、錯卡、賬號錯誤等,影響了養老金待遇的按時發放和相關業務的正常辦理。四是基層人員少、工作量大。從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經辦情況看,XX年全州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數達299.14萬人,縣級城鄉醫保經辦人員有58人,每個縣平均7.2人,平均每人服務51575人次,是有關專家研究標準3000人次/人的17倍,每年每人平均要稽核結算醫療費用715.46萬元,導致有的地方結算報銷不及時。人員編制不足,隊伍不穩定。從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經辦情況看,全州縣級經辦機構定編97人,實際工作人員75人,其中專職工作人員47人、借用14人、公益性崗位14人,平均每個專職人員服務2.4萬人次,是專家提出的5000人次的4.8倍。鄉鎮級經辦機構定編727人,實際工作人員470人(專職工作人員308人,借用23人,公益性崗位139人),鄉鎮社保服務中心還同時承擔新農合經辦業務,每個專職人員平均服務12600人次,是有關專家提出的8000人次的1.58倍。有的鄉鎮一人身兼數職,不符合內控制度的要求。五是養老服務人員缺乏。全州9個社會福利院、106所農村敬老院,專職工作人員嚴重不足,全州106個農村敬老院,除望謨縣解決有51個、興義市解決6個公益性崗位人員,其餘敬老院沒有專職管理服務員,導致服務水平差,院民入住率低。

4.基層經辦能力不足。一是匹配資金不到位。部份縣市未及時匹配城鄉低保和五保供養金,農村五保供養州、縣匹配部分未能納入財政預算,導致五保供養標準不能提高。二是鄉鎮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運轉不正常。XX年鄉鎮民政辦撤銷併入社會事務辦後,沒有專職的工作人員,不能滿足工作需要。三是低保物件收入核實難。部分低保物件經濟收入不易核實,難以核算有勞動能力保障物件的隱形收入、困難農戶外出務工人員收入或臨時性收入和確定農戶具有法定贍養、撫養關係並且在一起共同生活的全體人員收入,農村低保政策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容易出現偏差,存在人情保、關係保。四是鄉鎮對低保工作重視不夠。部分鄉鎮忙於經濟工作和計生工作,對低保工作重視不夠,低保提標未能如期完成,影響資金正常發放。

(五)保障性住房資金缺口較大,後續管理困難。

1.資金缺口大。XX年的建設專案,各縣市缺少匹配資金,建設資金缺口很大,難以維持正常的建設進度;XX-XX年,要建設7.5萬套的保障性住房,除國家補助外,我州需匹配建設資金35個億,地方政府的資金壓力較大。

2.後續管理難。保障房建成交付使用後,大量的低收入人群居住在一起,素質參差不齊,後續管理就是一個大問題,若管理不善,會引發大量的社會矛盾。

(六)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存在諸多難題,制度改革進展緩慢。

1.機關事業單位收入分配改革層級較高。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政策由國家和省的層面制定,州權許可權較小。存在的問題有:一是工資標準未能跟上物價上漲水平,自XX年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改革至今,工資標準尚未調整,而物價上漲指數逐年遞增。二是地區附加津貼尚未執行,自1993年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改革時提出的實施地區附加津貼,至今未能順利實施,足額發放給員工。三是職務與職級未能掛鉤,自XX年中共中央9號關於職務和級別掛鉤檔案下發後,一直未出臺具體實施辦法。

2.企業工資收入實行政府指導。企業工資收入分配方式主要是由政府巨集觀調控,實行政府指導。總體上存在的問題是,企業一線職工工資收入偏低;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和企業間職工工資收入差距較大;企業內部收入分配存在諸多不合。具體表現在:一是一線職工工資水平總體仍然偏低,工資收入低和增長緩慢。如企業薪酬調查數顯示,調查284戶企業,職工35769名,涉及15個行業,職工年平均收入達3.77萬元。二是行業間、企業間職工收入差距大。行業和企業間工資差距普遍存在。如調查資料顯示,地方國有企業職工平均年收入在3.6萬元,國有控股企業職工平均年收入5萬以上。三是企業內部收入分配不合理。有些企業不是嚴格依法規和政策對工資收入分配進行規範操作,完全由企業老闆經營者個人說了算。勞動定額和計件工資單價計算缺乏依據,存在勞動定額偏高,工資單價標準偏低的問題。目前,在企業收入分配中,普遍存在向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傾斜的傾向,高層與一線職工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如調查資料顯示,地方國有企業高管層年收入是職工年收入的2倍;國有控股企業高管層年收入是職工年收入的7倍。

三、有關對策建議

(一)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1.完善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試點推行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將非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納入實施範圍;推動公立醫院和其他醫療衛生機構優先配備使用國家基本藥物;鞏固基層醫療機構綜合改革成果,加快完成基層醫療機構債務化解。

2.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推進XX年立項的48個標準化衛生院建設專案,力爭年底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抓好XX年14個標準化鄉鎮衛生院建設,139個村衛生室建設,29個鄉鎮衛生院週轉宿舍建設。加快推進州醫院新院,縣級衛生監督所,縣級急救中心建設,積極爭取州兒童醫院、州婦幼保健院,縣級中醫院立項建設;落實鄉村醫生補助政策,嚴格按照每千人口配置1名村醫的標準,合理配備、聘用村醫併發放政府補助,確保每名村醫享受的政府政策性補助月平均不少於817元;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實施好村醫中專學歷教育。

3.加快縣級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啟動興仁縣、貞豐縣、安龍縣、望謨縣第一批縣級立醫院改革試點,儘快擬定實施方案。在公立醫院繼續開展“三好一滿意”和醫療質量萬里行活動,大力推行惠民便民服務,推廣優質護理服務,優化醫院門急診環境和流程,不斷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管理水平。

4.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繼續開展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專案,按照國家要求,今年將人均經費標準提高到30元,並確保村衛生室不低於40%的比例;切實加強婦幼衛生工作,努力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嬰兒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繼續實施和擴大重大公共衛生服務專案。落實重大傳染病和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有效控制艾滋病、結核病等重大傳染性疾病,遏制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快速上升勢頭。

5.加強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監督管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加強政府行政監管,逐步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衛生監督管理體系,依法嚴厲打擊製售假劣產品、非法行醫、非法採供血等危害群眾生命健康安全和利益的違法行為。

6.加大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提升衛生資訊化水平。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強農村衛生人才培養,儘快解決總量不足,素質不高,結構和分佈不合理問題,加強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促進人才向基層流動。一是臨床醫學類大學本科畢業或取得執業醫師(助理醫師)、護士資格願意到邊遠鄉鎮衛生院工作的,直接招聘錄用到鄉鎮衛生院工作;取得執業(助理)醫生的村醫,經考核錄用到鄉鎮衛生院工作。二是州政府從XX年起每年預算專項資金或爭取上級少數民族發展資金支援,在州民族技術職業學院舉辦少數民族鄉土醫生培訓班、定向招收高中畢業的少數民族青年進行2年的培訓後回到本村衛生室工作。三是州政府每年財政預算300-500萬元經費用於基層醫療機構人員的培訓,特別是全科醫生的培訓;鄉鎮產科人員、兒科人員的培訓;執業醫生考前培訓等,全面提高基層醫療衛生人員業務水平和服務能力。

(二)完善投資投入機制,加強機構隊伍建設,推進城鎮化發展。

1.加大投入,完善機制。一是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發揮政府資金的導向作用。建立州、縣兩級城鎮建設專項基金,保證城市國有土地使用出讓金、土地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和各種公用事業附加費、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等城建規費全部用於城市建設和維護,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性作用。二是推進投融資主體多元化。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原則,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城建投資體制。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逐步形成城鎮建設投資主體多元化格局,放開市政公用設施經營市場,鼓勵社會資本、國外資本和非公有制經濟成分參與市政基礎設施、公用設施和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公益性事業的建設和經營,積極吸納民間資金和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鼓勵股份制市政公用企業上市直接融資,發行城市市政建設債券,多方積極籌措城市建設資金。三是推行特許經營,拓寬融資渠道。對經營性公共設施,建議政府授權由經營者出資建設、經營、管理。採取bot(建設—經營—轉讓)、bt(建設—轉讓)、tot(轉讓—經營—轉讓)、合資合作、股權轉讓等多種方式,公開招標、出讓、轉讓全部或部分投資權或經營權,吸納國內外資金,完善專案的價格評估與定價體系,逐步形成城鎮基礎設施投資—經營—回收—再投資的良性迴圈機制。四是完善城市管理經營機制,提高經營城市水平。城市建設堅持綜合開發、熟地出讓,把握好土地投放量,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資源,實現城鎮土地收益最大化。對外公開出讓城市路橋“冠名權”、戶外廣告經營權、城市公共交通經營權,收取城鎮居民水電附加費、城市垃圾處置費等,努力實現經營效益最大化,最終實現“以城養城”目的。

2.健全管理機構,加強隊伍建設。一是從省、州層面研究制定相關政策和配套措施,吸引和定向招錄城鄉規劃、建設、管理人才充實基礎城鎮建設管理隊伍。二是加大對城鎮化建設管理的培訓投入的力度,大力培養和引進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市場開發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提高城鎮化工作水平。健全鄉鎮村鎮建設管理機構,每個鄉鎮配備4至6名村鎮建設管理專業技術人員,專門從事村鎮建設管理工作。

(三)創新就業服務機制,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

1.整合培訓資源。一是在州、縣設立一個專門的培訓管理機構,負責全州各系統各部門職業技術培訓教育和勞動力技能培訓工作。增設技工學校,在各縣職中加掛技工學校牌子。二是成立**人力資源服務公司,負責培訓、職業介紹、勞務派遣和資訊釋出等工作,形成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

2.完善政策支援。出臺政策檔案,由財政資金對技師進行相應的補貼,提高技師參評的積極性,推動技師發揮作用。完善創業扶持政策,對吸納殘疾人就業、重點就業群體就業有突出貢獻的企業,實行小額擔保貸款全額貼息政策。

3.深入推進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設施建設。積極爭取中央、省的支援,將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設施試點專案建設轉變全面推進建設,實現州、縣、鄉全覆蓋。同時中央和省提高補助資金比例,減少縣級財政匹配壓力。

(四)深化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切實提高社會保障能力。

1.進一步理順新農合管理體制。撤銷新農合機構和牌子,實現機構和業務統一,懸掛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機構的牌子。加快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資訊化建設,深入推進以電子病歷系統為核心的規範化醫院資訊建設;加快衛生資訊化建設,促進資源共享,逐步實現醫療服務、公共衛生、醫療保障、藥品供應、綜合管理等資訊系統互聯互通。制定全州統一的藥品目錄、診療專案和服務設施標準,完善轉診稽核、費用報銷等程式,健全基本醫療保險基金風險控制機制;積極推進醫療付費方式改革,完善與醫療服務提供方的談判機制,建立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執行分析和監測制度,合理控制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結餘。

2.完善養老保險體制建設。一是堅持政府和個人共擔責任,對無力承擔個人責任的困難群體,由政府代為繳費。在中央加大財政補助力度的同時,地方政府根據財力增長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繳費補貼或增發養老金。二是在全省統籌的基礎上提高到全國統籌的層次。研究出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農村養老保險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接軌和退休人員死亡喪葬補助費應同行政事業單位縮短差距的政策。

3.完善醫療保險政策。一是深化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逐年提高報銷比例。從政策設計上對一些必要的自費專案(一次性耗材)應納入醫保報銷範圍。二是解決醫療資源分配不合理的問題。積極支援和鼓勵有資質、有規模的民營醫療機構向貧困縣延伸。以提供更多的可選擇有資質、有規模、環境好的民營醫療機構,方便老百姓就醫。從佈局上,逐步讓醫療資源處於區域分佈的合理性。三是根據目前**醫療保險的管理模式,將改進醫療保險付費結算方式作為此次調研的重點。國家人社部、衛生部把改革醫保結算方式作為今後促進醫保健康發展、保障基金合理支出的一項重要工作。目前,我州實行的是單病種定額付費和普通病種及按專案付費的方式,我們將認真分析歷年醫保執行中存在的問題,科學合理地確定和完善不同級別定點醫療機構、不同病種的醫療費用結算標準,進一步探索適合我州醫療保險的多種付費結算方式,如:總額預付、按服務單元的定額付費、按人頭付費、一體化付費等,特別是針對綜合性定點醫療機構,實行多種結算方式進行綜合結算管理。四是完善醫療保險制度,提升服務管理水平。實行精細化管理,加強對醫療服務行為的監管,將次均費用、複診率、人次人頭比、參保人自付自費額、轉診轉院率等作為重點監控指標,與資訊部門逐步實現醫療保險資訊實時監控系統;完善評價方式,引導社會參與,實行部門聯動,建立以參保人員滿意度為核心、同行評議為補充的醫療服務行為的評價體系,加大對違約、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五是擴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個人賬戶的支付範圍。參保人員的體檢費用;中醫按摩、推拿費用;用於傳染病預防,注射流感疫苗、乙肝疫苗、狂犬疫苗等醫療費用;有藥準號的藥品;有消號的產品;有食藥監械(準)號的普通真長器械、電子壓力測量裝置、運用衛生材料及敷料、計劃生育用品;在定點運動健身場所進行體育鍛煉發生的費用;參保人員個人賬戶累計結餘1000元以上部分,可以為其直系親屬繳納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費。六是為方便異地居住、轉診轉院參保人員就醫,XX年啟動實施**省內異地就醫即結算工作,進一步完善州內參保人員異地就醫即時結算工作。使參保人員異地就醫不再全額墊付醫療費,本人只需支付應由個人承擔的醫療費用。

4.完善失業保險政策。一是建議加快修改完善《失業保險條例》。現行的《失業保險條例》在政策的制定上存在一些空白點,如對促進就業方面的功能設定比較簡單,更沒有對失業保險調控和防控作用的具體規定,在制度的設定上沒有形成完善的長效機制。二是建立由失業保險經辦機構、培訓機構、職業技能鑑定機構、職業介紹機構形成聯動機制,形成“一條龍”服務。凡領取失業金的失業人員儘可能接受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及時為他們辦理和發放相關職業資格證書並由職業介紹機構推薦就業。三是對全員參加失業保險並足額繳納失業保險費、且上年度無人員失業的企業能否進行穩崗補貼。失業保險繳費費率能否下調或實行浮動費率,既企業解聘人員多的,繳納失業保險繳費費率就高,反之費率就低。四是實行失業保險經辦業務服務重心下移,從失業金申領、發放、跟蹤管理等經辦服務功能延伸到街道(鄉鎮)基層平臺,促進失業保險與就業服務的緊密結合。

(五)深化社會福利求助制度建設,推進低保工作資訊化管理。

1.完善農低保制度,加快資訊化建設。加強對農村低保工作的制度建設。完善低保資金管理、稽核審批程式和入戶調查、民主評議、張榜公佈等制度,規範農村低保工作。XX年全面建立全州低收入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平臺,完善現有農村低保資訊網路,把低保物件的基本情況以及資金的記錄、核算、支付、查詢服務等納入系統管理。

2.加強機構編制管理,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合理設定農村低保機構規格、編制,加強農村低保人才隊伍建設。統一規範縣(市)和鄉鎮社會救助機構的名稱、規格,將機構編制為公務員編制或參公事業編制。專職人員實行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由各級政府進行管理,也可以參考畢節市的做法,縣以下的專職人員由縣級民政部門直接進行管理,每個鄉鎮設立低保專職工作人員2名,低保人數較多的鄉鎮,按保障物件的一定比例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同時,村級配備農村低保協管員,負責農村低保工作。

3.將農村養老服務機構納入事業單位管理。根據國務院《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民政部《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管理辦法》,參照六盤水市的做法,農村養老服務機構作為公益性非盈利組織,納入財政全額預算事業單位管理,由各縣事業機構登記管理部門依法辦理事業單位法人登記。每個農村敬老院配備專職工作人員或解決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2名。

(六)積極爭取資金支援,強化持續管理服務。

1.多渠道籌措資金。從省、州政府層面,研究出臺相關政策和配套措施,擴大保障覆蓋面,促進保障房出售、加快資金回籠。搭建好融資平臺,金融機構加大支援力度,充分吸納社會資金,多渠道籌集資金支援保障房建設。

2、加強後續管理。一是考慮增加住房保障工作管理人員和解決相應的工作經費;二是積極探索採取由住建部門成立物業管理公司,對所建保障房小區進行管理,或採取由社群牽頭,聘請小區內住戶進行自助管理等模式進行管理。三是研究落實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資金籌集相關措施,國土部門將配建5-10%的保障性住房納入土地招拍掛的前置條件,引進房開企業參與,將保障性住房相對分散建設,避免形成新的“貧民窟”。

(七)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增加各類人員收入。總體上採取“提低、擴中、控高”的方式,即通過改革調整現有收入分配格局,將“沙漏形”的社會兩極向中間擠壓,擴大作為消費主力軍的中等收入群體佔比,最終形成“橄欖形”的收入分配格局。一是要以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為契機,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著力實施機關事業人員收入倍增計劃,研究制定落實職務與職級並行的辦法,繼續配合做好規範公務員津補貼工作,根據單位具體情況,結合規範津貼有關政策,制定超出工作、節假日加班補貼的發放規定。深化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結合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繼續做好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工作,研究完善高層次人才分配激勵機制。二是根據經濟發展、物價變動等因素,適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對企業薪酬進行指導。三是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增加就業崗位,加強技能培訓,加大勞動力轉移力度,大力推進全民創業,提高農民經營性、工資性和轉移性收入。加大農業投入,著力提高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農民增收幅度。四是加強企業職工工資收入分配問題研究,從巨集觀和微觀兩個層面深入研究當前企業分配問題,為政府提供依據。五是加快工資立法和執法監督,儘快將工資支付條例納入人大立法規劃,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對工資支付的有關問題做出規定。六是加強政府協調和企業工資分配的政策調控,建立健全完善工資指導線與人工成本資訊制度,重點強化對行業工資增長的指導,提高指導的可操作性和科學性。七是全面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完善企業工資決定機制,加大職工民主參與的力度,大力推行工資集體協商。政府要制定相應法規政策,增強工資集體協商強制性。九是加強對壟斷行業工資收入分配的監督。深化體制改革,從體制上打破壟斷,形成公平合理的分配關係,改變由於資源優勢帶來的分配不公;完善工資衡量辦法,合理控制收入水平;採取切實措施,將工資外收入納入工資管理,使這些行業的工資水平與社會在崗職工平均工資保持一個合理的比例,防止差距過大。

(八)整合專案資金,實行“五房合建”。

目前,由各部門組織實施的房屋建設專案較多,有公租房、廉租房、教師週轉房、鄉鎮衛生院週轉宿舍和棚戶區改革,專案資金分散,統籌規劃缺乏。可由發改部門統一規劃、組織實施,整合各類專案資金,實現資金、土地利用效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