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城鄉調查報告4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1.08W
本文目錄城鄉調查報告城鄉青年孝道文化調查報告關於縣城鄉低收入居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狀況調查報告

xx年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調查報告

城鄉調查報告4篇

鎮地處德陽西郊9公里,幅員33平方公里,下轄6個行政村、1個場鎮居委會,總人口2.3萬人。

在聲勢浩大的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中,xx鎮黨委、政府按照xx區委、區政府的統一部署,堅持把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作為一項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作風工程來抓,著力建立長效機制,提高認識、周密謀劃,精心組織、紮實推進,取得了顯著成效,突出表現在:一是徹底結束了xx鎮近20年來場鎮交易以路為市、佔道經營的歷史,商品交易分類、規範、有序進入了指定區域;二是徹底結束了xx鎮主要幹道萬豐大道(也是過境公路-縣道德孝路xx場鎮段)長期以來逢場即堵、擁擠不堪的歷史,如今的萬豐大道,寬闊通暢;三是無條件全部拆除了場鎮商鋪林林種種、千姿百態的遮陽棚、遮陽傘及各式各樣的廣告牌,各條街巷重現寬敞明亮;四是及時添置了一批環衛設施裝置,加快建設了一批環衛基礎設施,不斷強化了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硬體保障;五是xx鎮城鎮及各村組的“五亂”現象得到強力整治,清潔化、優美化、秩序化初見成效,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讚譽。

xx鎮的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明顯的成效,關鍵在於鎮黨委、政府堅決有力地貫徹執行區委、區政府的決策部署,結合本鎮實際,敢闖敢試,探索建立了一系列長效機制,把全鎮城鄉環境治理工作逐漸引入了制度化、有序化、科學化的軌道。

第一,建立幹群聯動機制。在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中,堅持實行“幹部帶頭、全民參與”。一是幹部帶頭。主要指鎮全體黨政領導帶頭宣傳,深入大街小巷、田間院落,向廣大群眾宣講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意義和要求,讓大家理解、支援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帶頭清掃,鎮黨政主要領導定期帶領黨政班子成員及中層幹部,打掃環境衛生,清理衛生死角;帶頭碰硬,梳理出全鎮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中存在的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和多年來屢治未果的痼疾頑症,逐一研究制定處置方案,由鎮黨政主要領導率領由交通、公安、建設、工商、畜牧、衛生等有關部門組成的聯合執法組,重拳出擊,強力攻堅,群眾拍手稱快;帶頭承包,每一位黨政領導均與簽訂責任書,聯絡承包了場鎮某一區域、某一村居或某一方面的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對其實施指導、督促,其成效與個人全年目標考核掛鉤。二是全民參與。主要指廣泛深入地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機關、進家庭、進企業、進學校、進社群、進村莊、進景區“七進”活動,分別舉行啟動儀式,以一系列主題活動為載體,通過黨政領導和機關幹部的表率帶頭作用,激發、吸引全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到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活動中來,形成了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的熱潮。

第二,建立督查問責機制。一是加大督查力度。成立了由鎮分管領導牽頭的全鎮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督查組,每週不定期深入城鄉第一線開展2次以上的明查暗訪,對正反兩個方面攝影、拍照,製作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專題片,定期組織鎮村幹部集體收看、評議,同時,向全鎮各單位編髮督查通報,表彰先進,鞭策落後,納入全年目標考核。二是設定曝光臺。向社會各界公佈了全鎮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舉報熱線,安排專人負責接聽、登記;在醒目位置張掛了專用舉報箱;在鎮廣播站設定了曝光臺,定時對通過督查組、舉報熱線、舉報箱等各種途徑收集到的問題進行曝光。凡被鎮本級及上級黨政、新聞媒體曝光的單位,其聯絡承包領導、單位主要負責人及直接責任人均將按相關細則被處以定額罰款,直接上繳鎮財政。三是實行約談問責。對經督查、舉報存在問題的單位,第一次由聯絡承包領導約談該單位主要負責人,第二次由鎮紀委書記約談該單位主要負責人,第三次則由鎮黨政主要領導直接問責該單位的聯絡承包領導,並給予通報批評和定額罰款。

第三,建立環境保潔機制。一是加強教育。“清掃容易保潔難”,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保潔之所以難,主要是因為很多群眾環保意識淡薄,尚未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針對此,xx鎮大力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七進”活動,採取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多種形式,結合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著力加強環保教育,培養大家愛清潔、講衛生的良好習慣,努力從源頭上促進保潔工作。二是加強巡查。針對一些經營戶和個人亂倒垃圾比較嚴重的現象,在張掛宣傳警示牌的同時,建立場鎮管理辦公室巡查制度和社會舉報制度,對經巡查和舉報發現的亂倒垃圾者,一律按相關規定給予強制清掃或處以罰款的處罰,並對舉報者給予獎勵,形成良好的社會監督機制。三是組建保潔隊伍。在城鎮,聘請了4名保潔員,分片分段負責相應區域的保潔工作,既及時制止破壞環境衛生的行為,又及時清除各種垃圾。在農村,各村分別聘請了1-2名保潔員,主要是對沿道路、沿溝渠等重點部位實施保潔。目前,鎮黨委、政府正考慮引入市場化機制,著手研究將場鎮清掃保潔,以及將各村垃圾收集到鎮垃圾中轉站等事項,整體承包給勞務公司,以便將政府從沉重的保潔清運壓力中解脫出來,集中力量抓好災後重建、推動經濟發展。

第四,建立垃圾處置機制。一是採取“戶集-村收-鎮運-市區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在場鎮,由場鎮管理辦公室負責安排、聘請人員,將場鎮各處的垃圾,用機動三輪統一運往鎮垃圾中轉站由鎮處置;在農村,各農戶將收集的垃圾倒入本院落垃圾池,各村聘請專人進行收集,或運往鎮垃圾中轉站由鎮處置,或運往本村填埋場由村處置。鎮政府花錢買服務,與德陽市環衛處簽訂垃圾清運處置協議,由市環衛處按照每天一次的頻率,派專車到xx垃圾中轉站,運走垃圾並予處置,徹底解決了全鎮垃圾清運難、處置難的問題。

第五,建立巡邏執法機制。一是幹部值勤。把城鎮大街小巷劃分為若干區域,分別安排政府機關黨政辦、經濟發展辦、社會事務辦、村鎮建設辦、農業服務中心、財政所等部門,由其安排出每日值勤輪次,報鎮督查室備案。場鎮逢場天,各大辦公室值勤人員必須上午至少上街值勤2次、下午至少1次;冷場天為上、下午分別至少1次,主要負責勸導制止責任區的“五亂”行為,並由鎮治理辦和督查室進行檢查、登記。二是隊伍巡邏。組建了週一週三、週二週四、夜間隊、週末隊共4支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巡邏隊,分別由鎮黨政領導任隊長、鎮老領導任副隊長,抽調有關部門、派出所、場鎮管理辦公室及居委會幹部組成,所有巡邏隊成員均佩戴統一的“城鎮管理”標誌,分別負責相應時段全鎮的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巡邏工作,發現、制止、糾正“五亂”行為。同時,各村還組建了“巾幗勸導隊”,給予鎮巡邏隊大力支援。三是聯合執法。確定每週星期五為全鎮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聯合執法日,聯合執法隊由鎮長任隊長、分管副鎮長任常務副隊長,成員包括交通、公安、建設、工商、畜牧、衛生等執法部門人員及鎮政府有關部門人員。每週星期五早上8:00,聯合執法隊全體成員均佩戴統一的“城管執法”標誌,在鎮政府集合,前往場鎮及轄區其他區域進行巡邏執法,對各類“五亂”行為給予強力整治。場鎮很多私搭亂建行為,特別是場鎮口一傢俬營預製件廠,違規侵佔場鎮主幹道人行道近200米近20年之久,此前多次整治無果,在全鎮群眾中造成惡劣影響的釘子戶,就在黨委書記、鎮長拒接一切說情,親自率領聯合執法隊現場執法的強大聲勢下,被徹底剷除,起到了極大的警示教育作用,為全鎮“打頑疾,拔釘子”活動的深入推進,奠定了堅實的輿論和實踐基礎。

第六,建立投入保障機制。投入問題,是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中最頭痛的問題。投入不足,將極大地影響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向縱深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的主要投入有: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今年6月以來,xx鎮共籌措資金890餘萬元用於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基礎設施建設,先後在場鎮及各村組較大院落,新建了14餘個垃圾池、果皮箱;為場鎮配置了1輛大型垃圾清運車、2輛機動三輪車,為各村配置了1輛機動三輪車;完成了場鎮主要道路的路燈建設工程和主要街道的改造美化工程,啟動了垃圾中轉站、場鎮雨汙管網、大型綜合市場等一批重點工程建設。二是人工投入。三是機具運轉投入。這裡,著重就人工投入和機具運轉投入,即場鎮及各村環衛標準化管理執行成本作一測算。場鎮方面,一是環衛工人,共8人,每人每月工資600元、保險金300元,小計每月需7200元,每年需86400元;二是保潔工人,共4人,每人每月補助300元,小計每月需1200元,每年需14400元;三是機動三輪車駕駛員,共2人,每人每月工資800元、保險金300元,小計每月需2200元,每年需26400元;四是機動三輪車保險費,共2輛,每輛每年1500元,小計每年3000元;五是機動三輪車燃油費,共2輛,每輛每天10元,小計每年7300元;六是機動三輪車維修費,共2輛,每輛每年500元,小計每年1000元;七是環衛、保潔工人設施費,小計每年1000元;八是場鎮環衛設施維護費,小計每年5000元;九是垃圾處置費(協議委託市環衛處垃圾處理公司,從場鎮垃圾中轉站代為運輸處置),每月6000元,小計每年7xx元。由此看,場鎮環衛上述八項每年總計需要資金151700元。按場鎮常駐人口3000人計算,場鎮環衛每年人均所需資金為50.57元。各村方面,一是垃圾收集員,共1人,每月工資600元、保險金300元,小計每月需900元,每年需10800元;二是機動三輪車駕駛員,共1人,每月工資800元、保險金300元,小計每月需1100元,每年需13200元;三是機動三輪車保險費,共1輛,小計每年1500元;四是機動三輪車燃油費,共1輛,每天15元,小計每年5400元;五是機動三輪車維修費,共1輛,小計每年1000元。由此看,一個村環衛上述五項每年總計需要資金31900元(全鎮6個村共需資金191400元)。按農村人口xx0人計算,村環衛每年人均所需資金為9.57元。此外,全鎮86個組,按每組1名保潔員、每人每月300元補助算,每年共需資金309600元(此項可由各組自行解決)。要解決好上述數額龐大的投入問題,必須抓緊探索建立以上級支援、鄉鎮投入、村組自籌、社會捐贈為主要模式的投入機制,為深入紮實地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提供堅實的保障。

第七,建立考核激勵機制。經黨政辦公會研究,將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納入了對機關各部門、各村居及幹部個人的年度目標管理考核,佔總分值的10%。在考核內容上,設定了組織領導、建立制度、人員隊伍、集中行動、日常保潔、“七進”活動、滿意測評、舉報督查等8個方面;在考核形式上,把定期檢查與不定期檢查、平常檢查與年終算賬有機結合,力求考核結果客觀公正;在結果利用上,一方面,將此項考核得分納入全年對集體、對個人的綜合考核之中,另一方面,對此項工作實行單項考核,對獲得先進的集體和個人給予特別獎勵,以充分調動廣大幹部投身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城鄉青年孝道文化調查報告城鄉調查報告(2) | 返回目錄

調查主題:城鄉青年孝道文化的現狀。

時間:8月。

地點:石家莊、長沙、汕頭。

現將此次調查的有情況報告如下:

一、調查背景與意圖

孝道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繼承並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孝文化,是我們作為炎黃子孫的一份責任與光榮。同時,孝道文化的建設,是構建和諧家庭的重要手段,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俗語說“百善孝為先”,孝文化,在中華文化史上,是一切人論道德的基石,它所蘊含的倫理觀念,也體現了現代和諧社會深刻內涵。然而,在我們談及千古流傳的感人孝義故事,歌頌著我們孝道文化的燦爛源遠時,卻忽略了現代青年的孝道文化現狀。

在近代以來,由於反封建,誤將孝道文化列入封建文化加以批判,特別是後來的社會受經濟大潮的衝擊,道德觀念急劇滑坡,在一些家庭中,孝道出現了危機。為此,我們成立調查小組,通過調查問卷形式,對城鄉青年進行了一次抽樣調查。力圖通過調查問卷中所包含的資訊,對其進行整理分析,能夠初步獲得現代城鄉青年孝道文化現狀,並在此基礎上得出改善提高該現狀方法的合理分析。

二、調查情況:

本次調查主要以書面問卷及網路(包括qq,e-mail等各種形式)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50份,收回45份,其中有效問卷44份,有效回收率達88%。調查物件分散在石家莊、長沙、汕頭三地城鄉,分佈範圍廣泛,符合調查要求。

調查物件年齡分佈

年齡段16-2021-2526-3030-35人數11182510調查物件家庭所在地分佈

家庭所在地城市城鎮城郊農村人數172944

三、調查資料分析:

我們選取了問卷中較有代表性的14道問題進行分析,原始資料統計如下:

1、你對孝道的瞭解主要通過:

“孝道”一詞作為一種民族文化在中華大地上已經傳承了五千多年。從古至今不乏這類的典範,家裡有父母的身體力行,學校有老師的教育,社會活動中也不免收到各個方面的影響,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使我們對孝道的認識和理解更為加深。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的人群,由於其所處的生活環境和文化程度的差異,使得對孝道的瞭解有著不同的途徑。

2、假如你的父母讓你繼承他們的事業,你會:

父母對子女都是百分百的付出,想把最好的東西留給他們。不少父母覺得為子女安排好一切是對他們最大的愛,通常會讓子女繼承他們的事業。可大多數孩子都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喜歡的工作,對父母鋪好的平坦大道反而不屑一顧,當然這些可以通過和父母的溝通來找到一個兩全齊美的辦法。

3、你對於祭祖的態度:

長期以來,我國形成的祭祖文化,是人們對祖先的一種思念、一種崇敬,還有一種畏懼,是民族心理的真實寫照。調查時間正值中元節期間,通過採訪和所見所聞,即使在現代社會,祭祖仍是一種深入人心的家族傳統,有64%的被調查者對祭祖活動持不同程度的贊同態度,並且有超過75%的被調查者家庭舉行過不同形式的祭祖活動。可見,祭祖仍是孝道的一種重要體現形式。

4、如果認為父母說得不對,你採取什麼態度?

5、你對於“生男孩延續香火”的態度:

6、你周圍不贍養父母甚至拋棄父母的現象: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白話問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57%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得父母接受自己的觀點,這種溝通方式比較可取,一味的服從或是頂撞對雙方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還會阻礙事情的解決。21%的人贊同延續香火這一傳統的思想,32%的人在不同程度上反對這種說法,但絕大多數人對這種古老的思想選擇中立,這是時代進步的體現。73%的被調查人群周圍不存在父母被遺棄的現象,而且幾乎沒有人經常見到父母被遺棄的情況,這說明孝道這種美德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比較深入人心的。

7、你覺得你現在對待自己的父母:

每個人都是父母愛的結晶,父母的哎是最無私最偉大的,做兒女的理應盡心盡力的照顧他們,可現實並非如此,只有14%的人認為他們對父母已經很好了,同樣也有14%的覺得愧對自己的父母,大多數是處於中立狀態,不好也不壞。28%的人覺得自己也付出過,但比起父母曾經對自己的照顧還差很多。將心比心,回憶當初,即便是兒時那些模糊的記憶也可以湧出滿滿的愛。也許只有自已為人父為人母時才能體會那種捨己的心境。

8、你對父母的健康狀況瞭解程度:

出門在外的遊子就像風箏,而線的另一頭就是父母。由於學習、工作的原因,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對他們的關心也僅限於一通電話、一條簡訊,因此只有32%的人對父母的健康很瞭解。兒女在外,父母何嘗不是時時刻刻牽掛著,他們多麼希望能看到兒女承膝下之歡,可為了孩子的前途,不得不鬆開手中的線。年齡不饒人,歲月在他們身上留下了的就是病痛,他們不說是不想給兒女們造成負擔,外面的孩子們,記得常回家看看,多關心一下親愛的爸爸媽媽。

9、假如父母生病又無人照顧,你又恰好出門在外辦事,你會:

在外的兒女們最牽掛的莫過於父母的身體健康,可現實又有很多時間和地點上的衝突,59%的人在父母生病又無人照顧時無論如何會趕回去,這是很孝順的,可也有34%的會選擇通知鄰居朋友幫忙,甚至還有等事情辦完再回去的,當然這是極少數的,大概是7%。對於照顧父母這方面,絕大多數的子女的做法還是可取的。

10、你平時跟父母溝通主要是為了:

小時候事事都順從父母,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與父母的交流也不甚理想,再加上年齡的差距,代溝對兩代人的溝通有著太大的影響。只有23%的人和父母的交流是為了瞭解父母的生活狀況,18%的人會主動與父母談心。一半的人是通過日常的聊天來與父母溝通,不過還有9%只是為了從父母那裡尋求幫助,這種做兒女的就太不應該了。

11、假如你長期在外,你會怎樣聯絡父母:

由於工作、學習等原因長期在外生活,與父母的溝通少之又少,不免會覺得日漸疏遠。不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高科技產品可使得異地溝通方便快捷,打電話、視訊聊天逐漸代替了傳統的信件成為當代大多數人交流的的途徑。為了瞭解父母的日常生活及身體狀況,我們需要經常的聯絡他們,可是隻有47%的子女經常打電話或是寫信,39%偶爾打電話或是寫信,有事情才聯絡的居然佔到了14%,可見我們的主動性還是不夠。父母有事為了不打擾我們,不想經常打電話,可是做兒女的要體諒他們的心境,不能經常回去看他們了,起碼也要經常打電話去問候一下,一句貼心的話就是他們最大的安慰。

12、對父母“生前破屋破床,死後風光大葬”的現象,你的態度是:

風光大葬的背後,到底是對死去的人的孝道,還是活著的人的風光,這個基本屬於不用討論的問題。如果背後還要收受禮金等物,就跟孝道更沒有了什麼關係。生死事大,活著時未必多孝順,死了之後進行風光大葬也算是盡孝的途徑之一,這是一些人表現自己孝道的手法,風光大葬的標準各個時代不同,但總不脫場面巨集大、參與人員眾多這幾個硬體,其中參與弔唁的人越多,彷彿辦喪事的人家就越孝道。一半的人非常鄙視這種做法,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有些人確實是對父母有愧,覺得生前沒能力讓他們過好,葬禮一定要讓他們風風光光的,27%的人對這類人表示可以理解,5%的表示贊同。當然世事無絕對,是好是壞都要看辦喪事的人家是什麼心態,保持中立的佔18%。

13、你所在地區開展與“孝”有關活動的情況:

近年來,也有不少地區政府和社會團體意識到孝道意識日漸淡薄這個問題,受訪者中有59%的人所在地區有開展與“孝”有關活動的活動,也證明人們正在開始強調孝道在人們思想道德中的生要地位。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仍有41%的受訪者未接觸過與“孝”有關的活,說明重建孝道文化的道路仍然任重面道遠。

14、你對於將父母送往養老院居住的態度: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將父母送去養老院是不孝的行為。可是隨著家庭結構的改變,社會的變遷這個傳統觀念正在悄悄發生變化。根據“去養老院網“統計,很多到養老院的老人們中,30%是可以自理。現在很多健康的老人都願意到養老院養老,因為那裡不但有專業的護理,而且還可以認識很多同齡的朋友。如今16%的人覺得如果養老院條件好就贊成把老人送去養老院,而依然有36%的人反對這樣做,剩下的48%就持中立。當今社會,很多年輕人工作事業很辛苦,自己的家庭有需要照顧,所以抽不出時間來照顧老人。老人去養老院不僅減輕了他們的負擔,而且養老院裡飲食起居都比較穩定,反而能解除子女的後顧之憂。不過這也是在老人自願的情況下才行的通的,而且送到養老院之後也不能不管不問了,還是要經常的去探望他

關於縣城鄉低收入居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城鄉調查報告(3) | 返回目錄

為了解xx縣城鄉低收入居民生活狀況,國家統計局銅鼓調查隊於近期開展了“城鄉低收入居民生活狀況”專題調研,在全縣隨機抽取10戶低收入家庭(城鎮4戶,農村6戶)進行入戶調查,通過進村(居)委會了解、整體觀察、與居民面對面座談交流等方式,剖析低收入居民家庭收支、生活狀況,瞭解他們當前的實際困難、獲得政府救助以及有何訴求等情況,旨在如實反映低收入居民的實際情況,呼籲政府及社會更加關注低收入群體,完善政策措施,提高扶持救助水平,提出促進低收入群體增收的對策建議。

一、低收入家庭基本情況

1.人口和勞動力情況。被調查的10戶樣本戶主平均年齡52.5歲,最大的75歲,最小38歲;總人口39人,戶均3.9人,60歲以上人口9人,在校學生12人;勞動年齡內人口16人,其中因病殘完全喪失勞動能力3人,部分喪失勞動能力7人,臨時或無固定就業人口12人,戶均僅1.2人。

2.居住情況。10 戶樣本戶戶均住房面積97.2平方米,人均24.9平方米,其中城鎮戶均61.5平方米,農村戶均121平方米,;從房屋來源看,自有住房8戶(其中1戶為兄弟贈送),租賃、安置公房各1戶;從建築年代看,上世紀70年代以前建築的老房屋4戶,80—90年代建築的5戶,近年建築的1戶;從結構看,土坯房 3戶,磚瓦結構4戶,磚混結構3戶。

3.經營土地情況。4戶城鎮居民無承包耕地和山地面積;6戶農村居民承包耕地25畝,戶均4.17畝,實際經營耕地的只有3戶共13畝,其他因無勞動力轉包他人耕作;6戶經營山地81畝,戶均13.5畝。

二、家庭貧困原因分析

總的來說,低收入家庭困難因素主要是因病或傷殘以及年老而喪失勞動能力、下崗失業或無穩定就業,導致無收入來源,此外就是因病因突發事故致貧。從 10戶樣本戶情況分析,因意外事故或重大疾病而完全喪失勞動能力3人,其中2人是戶主;因意外事故受傷,部分喪失勞動能力7人,其中5人為戶主;家庭人口中患有重大疾病的3人,年老且無子女贍養的老年戶1戶2人。

城鎮低收入居民中,由企業改制下崗職工6人,下崗職工年齡都在50歲左右,再就業比較困難,基本都是從事臨時性的務工,有的因工傷或意外事故導致身體傷殘,不能從事重的體力勞動,無固定就業,報酬水平都偏低,支出壓力大,維持家庭基本生活顯得十分困難。

農村低收入家庭中,主要致貧因素有,一是家庭主要勞動力因突發事件導致病殘而喪失勞動能力,失去了家庭經營或務工的主力而致貧,二是家庭人口患重大疾病,長期負擔高昂的費用而致貧,三是年邁喪失勞動能力且無子女贍養的老人,此外也存在有發生災害性事故致貧的情況。

三、家庭經營和收支情況

1.家庭經營情況。城鎮低收入家庭沒有承包耕地、山地,也未從事任何的二三產業經營,沒有固定的工作單位,有一定勞動能力的則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務工,一種是受僱於個體戶,獲取每月800—1000元不等的報酬,另一種是自由擇業,在自發勞務市場從事勞務性服務,如三輪車、建築小工、臨時僱工等,獲得不固定的勞務報酬,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農村低收入家庭中,沒有經營非農產業,或多或少有些農業經營,低收入家庭由於缺少勞動力,即使有承包耕地也無法耕種,也僅有一部分是自家經營,但主要還是靠僱工,投入高,收益就小,其他農戶則進行轉包,收取每畝100斤稻穀的租金;山地面積資源不足,經營效益低;農村家庭都自行生產一些蔬菜,或飼養少量的家禽,以滿足生活需要,以此來減輕生活壓力。

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狀況調查報告城鄉調查報告(4) | 返回目錄

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有效盤活教育資源,實現教育強縣戰略,是我縣教育發展的巨集觀戰略決策。近日結合科學發展觀活動要求和調研主題,經深入全縣城鄉各中國小進行調查,並在認真分析我縣城鄉教育現狀的基礎上,結合我縣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對我縣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議。

一、現狀分析

(一)全縣

教育佈局概況全縣幅員面積5678平方公里,轄6鎮兩鄉,82個行政村,216個自然屯,總人口24萬,其中農業人口10.7萬。現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76所,其中獨立國中10所,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完全國小11所,村級學校52所。在校學生17,108人,其中國中5,933人,國小11,175人。現有教職工2135人。全縣中國小校舍總面積15.1萬平方米,國小、國中生均校舍面積分別為5.48平方米、10.7平方米。

(二)全縣教育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關心支援和全縣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城鄉義務教育得到了明顯提高。一是辦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新建校舍30所,維修、改建、擴建校舍63所、10.3萬平方米。全縣中國小d級危房全部消除,b、c級危房低於10%。10所國中有8所為樓房,11所完全國小有7所為樓房。二是農村學校佈局得到適度調整。採取撤、並、擴、建,聯等形勢,撤併中國小校38所、村級下伸點39個,佔學校總數的27.9%,全縣學校總數由原來的136所減少到76所。三是優質教育資源持續擴大。新建多媒體教室15個,新增計算機480臺,中國小生機比達到20:1。部分學校還實現了寬頻上網,教育現代化水平居全市農村上游。先後建成省一類學校3所,市一類學校7所、市綠色學校5所、市校園文化先進學校2所。四是教師素質不斷提高。國中教師學歷合格率96.8%,本科率達到24.5%,國小教師學歷合格率為100%,專科率為42.5%。培養了國家級優秀教師3人,省、市級優秀教師340人;省、市級學科骨幹273人,市級學科帶頭人36人。五是辦學質量穩中有提升。XX年,全縣國小入學率為99.8%;國中入學率為98.7%;國小在校生年輟學率0;國中在校生年輟學率1.5%;國小畢業率100%,國中畢業率99.5%。全縣國小畢業水平測試雙科合格率達到97.4%,國中畢業水平測試各科合格率達到87.6%。

二、當前我縣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存在問題

我縣城鄉教育得到快速發展的同時,鞏固“普九”成果的標準也在提高,普及義務教育的要求越來越強烈,人民群眾對教育數量和質量的需求不斷增長,社會經濟發展對與之相適應的教育發展的要求越來越高,由於教育經費增長速度的相對緩慢,我縣教育資源短缺以及城鄉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性的矛盾還比較突出,制約了我縣城鄉義務教育發展的一體化步伐。主要表現為:

(一)教育投入逐年增長,但仍不能滿足義務教育高位均衡發展的需要。農村生均公用經費普遍不足。其因有三:教育現代化程度越高,其執行及維護的成本也越高;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學生實踐活動日趨豐富,學校開支增大;物價指數上漲。國家,省撥公用經費投入確實做到了逐年增長,但每所學校一年僅取暖費一項就幾乎佔去經費的50%,農村生均305元和425元的國小、國中的生均公用經費與學校實際需要仍有較大差距,無法滿足學校正常運轉,跟不上高位均衡發展現狀的需要,導致了學校硬體普遍“不硬”,農村中、國小雖然硬體設施基本實現了標準化,但受公用經費高位增長的影響,普遍存在利用率較低的問題,中、國小圖書室、實驗室、電腦室普遍使用不多,一部分村級國小的教學仍然停留在一支粉筆、一張桌子、一塊黑板的原始階段,教學內容枯燥、乏味,跟不上辦學條件改善步伐。

(二)城鎮學校班級“超載”嚴重。城鎮學校“大班額”現象嚴重。隨著群眾對優質教育需求的強烈,加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的免除,學生擇校現象增多,造成城區學校辦學壓力過大,出現大班額。目前,我縣鎮內3所國小及2所國中均存在大班額現象。其中第一國小平均班額59人,年級最大平均班額72人,最少的也在53人左右;實驗國小平均班額63人,年級最大平均班額68人,最少的也在56人左右;2所國中平均班額為54人,最大班額62人,最小班額41人。超過教育部頒發的每班上限標準近1倍,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村小布局調整任務艱鉅。目前,全縣共有60所農村國小、311個班、6464名學生。不足100人的村小50所,佔農村國小的83.3%;不足50人的村小27所,佔農村國小的45%。以濃河鎮為例:17所村級國小、733名學生,校均43人,平均班額11.3人。其中有11所學校平均班額不到7人。最少的一個村級國小僅有3名學生。類似情況大多數鄉鎮普遍存在。隨著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生源狀況急劇變化,全縣農村不足50人的微型學校、不足20人的袖珍班越來越多,原來較大的村小變成了教學點,甚至出現了“空殼校”。由於村小普遍規模過小、生源不足,且分佈不均衡,導致了農村辦學效益低下,有限教育資源浪費較大。要完成農村國小的科學佈局,壓力很大。

(四)農村師資整體力量薄弱。一是年齡結構不合理。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得不

到及時的充實,青黃不接的現象較為嚴重。全縣40歲以上的教師佔教師總數的66.3%,其中45歲以上的教師佔48.6%。從總體上看,農村學校教師的平均年齡比城區教師大。二是學科比例失調。“小科目”專任教師不同程度缺乏,音樂、體育、美術教師嚴重缺乏,面臨著難以開齊科目、開足課時的困難。三是教師地域分佈不合理。多數鄉鎮受學生人數減少影響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師超編現象,而偏遠山區優秀教師又相對缺乏,部分教師多是“民轉公”,其綜合素質跟現代教育的要求差距明顯。

上述現象的存在,體現了我縣城鄉義務教育還存在較大差距,整體薄弱的狀況還未得到根本改變。這種現象,使我縣農村中國小教育與城鎮化程序的推進不相適應,義務教育的“均衡化”和“平等性”不能落到實處,嚴重影響著我縣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建設程序。

三、對策建議

統籌城鄉義務教育發展,實現城鄉教育教育一體化是建設教育強縣的必然要求。在城鎮化程序不斷加快的新形勢下,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一體化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加快農村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步伐,努力推進城鄉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一)加大投入,加快實施農村中國小標準化建設工程。要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化、充分體現教育的公平性,必須加快農村中國小標準化建設。要加大利用國家,省、市投入農村中國小標準化建設資金的力度,按照現實性與前瞻性相結合、一次規劃與突出重點分層推進相結合的原則,適度調整中國小布局,建設規模適度、設施完備的農村中國小校。學校撤併工作一定要因地制宜,充分聽取民情,反映民意,條件成熟一所撤併一所,努力解決學校規模過小,班額、學生過小問題。力爭到XX年完成濃河、鳳山、三站3個鄉鎮33所中國小校調整。完成清河、富林2個鄉鎮19所中國小調整。完成祥順、烏鴉泡、**鎮3個鄉鎮18所中國小調整。基本實現全縣農村義務教育佈局科學合理,學校功能完善的目標要求。

(二)促進交流,加快實施城鄉學校對口幫扶工程。發揮縣內國中、國小優質教育資源多的優勢,實施名校帶弱校、帶農校工程,縣內國中和國小分別輻射一個片區,從硬體、師資、管理等方面向所轄片區國中和國小實施扶持,部分教師實行雙向交流、定期輪換;城區學校與農村學校一一結隊掛鉤,聯動發展。合理配置教師資源,鼓勵城鎮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和擔任領導職務,建立城鎮教師到農村學校輪崗、中心校教師到村小輪崗制度。通過名校輸出辦學理念、管理方式、幹部和優秀教師、現代教育資訊科技等,提高農校、弱校的辦學質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打造優質教育品牌。結合我縣現狀,目前可以通過“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和“名校+農校”三種模式,藉助名校的資源優勢發展農村學校、改造薄弱學校、扶持新建學校,以名校帶動的方式,推動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行“小班化”試點工作,逐步破解城區學校大班額問題,吸引外來人口來我縣購房入學。

(三)統籌社會力量,加快實施農村中國小幫困助學工程。堅持以政府投入為主,統籌社會力量,組建“**縣教育發展基金會”,實施“幫困助學工程”。切實保證每一個失地農民、下崗職工、城鄉貧困戶子女公平地接受教育,努力做到不讓一個孩子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縣、鎮兩級政府設立“幫困助學”專項資金,不斷擴大全縣接受“兩免一補”的學生範圍。

(四)加大培訓力度,加快實施農村優質師資建設工程。

整合城鄉師資力量,建設一支數量足夠、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認真落實《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切實抓好師德師風建設,不斷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逐步推行師德誠信卡制度,家訪制度,將教師的師德表現作為聘用和確定教師專業技術職務的重要依據之一。通過支(送)教下鄉、集中培訓、特級教師和學科帶頭人與農村教師結隊等多種形式,儘快提高農村教師的業務素質。加強教師繼續教育,重點解決農村教師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的更新和教學水平的提高等問題。整合教師繼續教育資源,強化骨幹教師培訓,促進教師學歷水平、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實現城鄉教師專業發展的均衡化。

(五)推進教育資訊化,加快實施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端教育工程。充分運用資訊科技手段,加快推進“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端教育工程”,以學校為龍頭,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為主體,按照“整體規劃、先行試點、重點突破、分步實施”的原則,抓好“基本運用、整合利用、拓展利用”三個關鍵環節,積極推進遠端教育的實施。逐步實現所有中心校以上學校具備計算機多媒體網路教室和閉路電視系統,建立中國小校園網,所有中心校以上學校通過寬頻接入實現“校校通”。使遠教資源得到最優化的利用,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