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鄉村調查報告4篇大綱

欄目: 調查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6.57K
本文目錄鄉村調查報告中國鄉村教育調查報告鄉村新變化社會調查報告鄉村診所調查報告

村莊基層幹部是一個呼喊了解、需求關心、盼望取得社會公平評價的弱勢群體

鄉村調查報告4篇大綱

20世紀90年月的中國鄉村基層任務情況可謂“困難困苦”。那時,城市規劃擴張佔用了鄉村大片的良田,鄉村青丁壯勞動力多量外流,特殊是1994年執行“分稅制”今後,縣、鄉兩級財務收入只佔全國的21%,而財務供養人員卻佔到了全國的71%,以致於形成大大都鄉鎮根本處於一種“有政無財”的為難境地。那時,全國幾百萬名村莊基層幹部天長日久的中間任務就是向農人群眾伸手“要錢”(徵收農業稅、農林特產稅、屠宰稅)、“要糧”(收取“三項提留”、“五項統籌”)、“要命”(抓方案生育、刮宮流產)、“要人”(組織農人群眾義務投工修公路、大搞農田水利根本建立工程),此外還要應付上級專案繁複的“晉級達標”評選運動等等,他們從歲首繁忙到年尾所支付的一切辛勤和汗水都屬於“出力不奉迎”和“冒犯人”的活兒。但是,即便在那樣一個“大情況順應不良症”的非凡期間,人們也很少聽到全國有哪個當地的村莊幹部被農人群眾在青天白日之下毆打致死的奇聞。卻是目前,悉數作廢農業稅後,鄉村基層任務情況逐步變得比早年寬鬆多了、平穩多了、輕易多了,相反卻在一些當地接連發作農人暴力抗爭的群體性事情,以致於讓不少村莊基層幹部患上了“自殺性流行症”。這種違背常理的惡性事情背面終究埋沒著何種機密和行為邏輯呢?

重複考慮的後果是悟出了一個事理:昔時村莊基層幹部向農人群眾伸手“要錢”的時分,凡間飾演“雙重人物”——既是國度和當地當局的“署理人”,又是全體村民的“當家人”。他們作為“署理人”往往追求“經濟收益最大化”,而作為“當家人”行事時,他們又必需妥帖處置“討取”與“報答”的關係,在二者之間尋覓一個“平衡點”,使兩邊達到相互瞭解、相互諒解、相互支撐、相互容納、最終寬和的結果,然後完成“社會風險最小化”。這是長時間從事鄉村實踐任務的基層幹部的一種指導藝術。不然,一旦當鄉鎮、村與農人之間的好處鏈條發作斷裂,鄉鎮機關幹部、“七所八站”職工、中國小教員、離退休人員等等幾百號人就會呈現“斷糧斷炊”的景象,更不要說維持村莊基層政權正常的運轉了。所以,阿誰期間的村莊基層幹部白晝黑夜都泡在農戶家裡做思維疏浚任務,對各家各戶的經濟進出情況、出產生涯堅苦、鄰里矛盾膠葛和家庭內部狀況等等都一目瞭然。用他們本人的話說,村莊基層幹部就彷彿懂得全科醫術24小時價班的醫生——“白晝上門診,晚上出急診,深夜再會診”,一天到晚根本沒有一點兒偷閒時間,從歲首忙到年尾也顧不上照顧本人一家老少和幾畝責任田。他們常常以靜靜貢獻、委曲求全的紮實任務,舍小家、顧人人,一起支撐起黨在廣闊鄉村地域的在朝根底,與共和國一同渡過了鄉村公共產物供應極端缺少的非凡期間。從這個意義說,全國幾百萬名村莊基層幹部是一個富有鄉村基層任務經歷和戰役力的鄉土精英群體,是一個相同呼喊了解和需求關心的弱勢群體,也是一個亟待“去妖魔化”、盼望取得社會公平評價的重大群體。

XX年筆者分開鎮時,對阿誰期間的村莊基層任務留下兩點深入記憶:一是村幹部平常只記得“夏曆”而不曉得“公曆”,鄉鎮幹部平常只記得“陽曆”而不曉得“週末”和“禮拜天”,只要在縣級黨政機關任務人員才幹過上正常人的生涯。二是村莊鄉村基層幹部終年從事百分之百的苦活兒、累活兒,卻只能獲得10%的報答;而在縣級以上黨政機關任務人員平常習氣於“一杯清茶、一盒煙,一張報紙看一天”的落拓任務情況,卻可以獲得高工資、高津貼、高福利。比方,從1992年6月-XX年12月,筆者在鎮擔任黨委書記時期的月工資由102元(根本工資89元+工齡工資7元+下鄉津貼6元)進步到536元,快要XX年工夫才新增434元(由鎮財務付出)。而當筆者XX年12月調任信陽市播送電視大學副校長後,月工資從536元猛漲到1200元(由市財務付出),XX年1月正式轉入信陽師範學院任務後,月工資規範又從1200元翻倍新增到2400多元(由省財務付出)。為何相同一個國度公事員,“屁股挪一挪窩兒”待遇居然發作大相徑庭。

在推進鄉村稅費變革程序中,存在著“政策破綻”

從1999-XX年,我國鄉村稅費變革的總體歷程是由“減輕、標準、不變”的過渡性目的轉向最終作廢農業稅。在這一期間,中心和省級當地財務轉移付出的重點是保證鄉鎮機關幹部、中國小教員和離退休人員的工資兌現,而沒有思索若何處理離退職村幹部、農人無職老黨員和村民小組長的待遇問題。如許就使本來曾經享用村集體經濟補助的人在資金籌集渠道上呈現了“斷流”和“空擋”的景象。由於,這區域性人在鄉村稅費變革以前享用經濟補助的籌資渠道是“鄉鎮企業補一點、村級集體經濟出一點、當地財務撥一點。”但在鄉村稅費變革試點程序中,農人除交納7%的農業稅和1.4%的農業稅附加外,不再承當其他任何專案的“亂收費、亂分攤、亂罰款、亂集資”。在“人多粥少”的狀況下,村莊基層幹部對辛辛勞苦徵收上來8.4%的農業稅費天然會接納“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先支配權,而只得把離退職村幹部、農人無職老黨員和村民小組長“放置不議”。特殊是在農業稅作廢後,在職村幹部的工資待遇和辦公經費悉數歸入縣級財務預算處理,而離退職村幹部、農人無職老黨員和村民小組長卻釀成了“沒娘管的棄兒”。於是,我國鄉村基層任務中長時間構成的“一致陣線”開端呈現了裂痕和敵對。比方,鎮黨委於1993年3月制訂出臺《關於離退職村幹部享用經濟補助的若干規則》,對中國成立以來在“土改”、“四清”、“農業學大寨”、“大包乾”等等各個分歧前史期間參與鄉村集體任務、且長時間據守在基層任務第一線的離任村幹部,依據他們任職工夫長短和奉獻鉅細,辨別賜與一次性津貼或享用分歧比例的定額補助。這充沛表現了上級黨組織對離退職村幹部的關心和保護,還也充沛調動了在職村幹部的任務積極性,維護了基層幹部在農人群眾中的威信,極大地推進了鄉村變革和經濟社會的開展。所以,那時鎮身體尚好且有必然影響力的離退職村幹部都自動出來在村裡做些力所能及的任務,但凡在職村幹部在群眾任務中處理不了的難題,普通都是依託老支書、老村長出頭“說和、解套”。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在一些嚴重節日,常常組織慰勞運動,仔細聽取離退職村幹部、農人無職老黨員的定見和建議,協助他們排憂解難,一朝一夕天然構成了一種尊敬和關喜歡老幹部、老黨員的優越風氣。可以說,阿誰期間的在職村幹部真正把離退職村幹部和農人無職老黨員當做“寶物疙瘩”對待,老支書、老村長、老黨員應用曩昔的“餘威”和在群眾中留下的影響力而成為在職村幹部任務上的“靠山”,他們在平常的任務中交往非常頻頻,小我情緒和私交也相當融洽。但是,目前的鄉村基層黨組織和村莊幹部與離退職村幹部和農人無職老黨員簡直落空了一切聯絡和溝通,有的老支書、老村長、老黨員甚至由於結伴越級集體上訪而成為“不受歡送的人”,就連他們曩昔親手培育生長起來的“接棒人”也把本人當做“仇敵”對待,平常在村子裡碰頭時也不搭嘴措辭,兩邊長時間“內訌互鬥”的最終後果是同歸於盡。

當下,鎮不少農人一提起某個村支書的名,隨口就會說:“村支書算個!”(本地老庶民罵人的話)。在鎮最典型的人物是陳高山村黨支部原書記陳登峰,該同志在1950年搞“土改”時參與任務,1952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過村團支部書記、民兵營長、出產大隊管帳、副大隊長、大隊長等職。自1973年起開端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直到1998年冬天突發腦溢血病倒在農田水利的建立工地,在鄉村基層任務第一線靜靜貢獻了快要半個世紀。他任陳高山村黨支部書記時期,在全村黨員幹部和農人群眾中享有“一呼百諾”的高尚聲威,是縣198個村黨支部書記中的“一面旌旗”,曾經延續中選河南省第七屆、第八屆人大代表。1990年3月,時任中共河南省委書記的侯宗賓在大別山區觀察任務時,特地到陳高山村旁聽和體驗陳登峰給農人黨員上黨課的場景。就是如許一位閱歷資深、頗具聲威、身份非凡的村支書,在1999年春季退休後,對照鎮黨委制訂的《關於離退職村幹部享用經濟補助的若干規則》的前提和規範,也只享用到相當於在職村幹部全年待遇60%的經濟補助,每年大約為1800元左右。XX年河南省進行鄉村稅費變革試點後,他僅僅享用了3年離任生涯補助。現在,陳登峰一年至少要花去醫療費5000元以上,加上他和老伴兩人正常的生涯費用開支,均勻每年最少需求上萬元的經濟起原。這關於一位年近80歲且半身不遂的退休白叟來說,簡直是一個“地理數”。XX年開春後,他只好“變賣祖屋”作為成本,和老伴一同搬進縣城與小兒子一家人一起生涯。當前,在鎮14個村,相似陳登峰如許的離退職村幹部還有20多位,有的做小販沿街叫賣,有的在山上放牛,有的打零工,有的撿襤褸,有的投親靠後代生涯……這些長時間辛勤勞累在鄉村基層任務第一線的離退職村幹部體弱多病,生涯窘迫,老景蒼涼,處境困難,“走在村裡抬不起頭,站在人前沒體面,回抵家裡盡受氣,想找組織沒人搭理”,他們往日留在農人群眾中的社會影響和政治威信曾經蕩然無存。總之,農業稅作廢後把上百萬離任村幹部和農人無職老黨員長時間“晾晒”起來,這不只僅是他們小我的悲痛和無法,更是對黨和國度長時間以來扶植的鄉村基層社會“政治代言人”和“當局署理人”形象的極大挖苦和精力損害。

作廢農業稅後,基層幹部與農人群眾的好處鏈條中綴,的體系體例還在尋覓之中

從XX年1月1日起至今,我國正式進入了所謂“後農業稅時代”。比來幾年,我國進行鄉村綜合變革的中心內容是鄉鎮當局機構變革、當地財務體系體例變革和鄉村義務教育體系體例變革,變革的首要目的是構建“行為標準、運轉協調、公平通明、清廉高效”的鄉鎮當局,使其由曩昔的“管治型當局”向“效勞型當局”改變。但在實踐操作程序中,全國大大都省份首要基於減輕當地財務壓力的思索,熱衷於“撤鄉並鎮”、“兼併村組”和“減人、減事、減支”,而對若何包管鄉鎮機構變革後“高效運轉”卻遲遲沒有樹立響應的鼓勵約束機制。還,不少當地在推進鄉鎮機構變革的“政治風暴”中接納“無情變革、不得遷延、不留過渡期”的強硬辦法,對鄉鎮暫時借諧和暫時聘用人員執行“一概清退,不予賠償”的政策,對鄉鎮分流人員辨別賜與3000-5000元不等的一次性津貼,對“集中處置失落”的村幹部不予賠償;而關於鄉鎮、村在編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和辦公經費則由縣級財務全額供應。如許就使“被排斥出局的人”與“擠進編制內的人”在心思上發生了巨集大的反差。特殊是此次被清退失落的村幹部曩昔承當稅費徵收義務重,支付勞動和汗水多,蒙受非難和辱沒大,獲得瞭解和報答少,但在離任後卻揹負一身的“三角債”(農戶拖欠稅費不交,村幹部本人墊資完成鄉鎮義務,村集體再給離任村幹部打白條),他們天然就成了在職村幹部的的“敵對面”。比方,河南省在XX年下半年僅用3個多月工夫就撤併鄉鎮236個,兼併各類事業站所3117個,精簡鄉鎮指導職數接近1/3,清退鄉鎮暫時人員20551人,分流鄉鎮超編人員170022人,僅此一項均勻每年可為省級當地財務支出削減20億元左右(昔時的農業稅作廢後,村莊基層組織缺口資金29億元,除中心財務轉移付出18個億外,尚需省級當地財務本身消化10.8億元)。還,全省一致規則:較大的村的幹部職數由本來的7-9人減為5人,較小的村由5-7人減為3人。變革中固然也強調“要把鄉鎮任務從曩昔直接手企業、抓出產運營、催收催種、收費罰款等煩瑣事務中擺脫出來,轉向典型示範指導、供應政策效勞、營建開展情況和維護社會不變上來”,但因為缺乏響應的配套辦法和鼓勵約束機制,目前的村莊幹部居然不曉得本人“應該幹什麼”。

黨的xx大以來,黨中心、國務院把處理好“三農”問題提拔到國度微觀層面來思索,作出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開展”的嚴重計謀決議計劃。當前,鄉村公共物品的供應體系體例由曩昔首要依託農人本身處理轉向以國度投入為主,全國約有1.5億鄉村中小學生享用免費義務教育,8.15億農人蔘與型鄉村協作醫療,4534萬鄉村堅苦群眾享用最低生涯保證,鄉村水、電、路、氣等根底裝置前提也獲得了較大的改善。黨中心和國務院之所以要費“九牛二虎之力”,其首要目標就是經過調整國度與農人之間的好處分派關係,一方面讓9億多農人“療養生息”,一方面試圖緩解鄉村基層黨群幹群“高度嚴重”的關係。但是,當時鄉村一些當地面對的嚴肅實際是“鄉村原有的基層組織系統收集毀壞了,村莊基層幹軍隊伍閉幕了,離退職村幹部和農人無職黨員心灰意懶了”,鄉鎮當局釀成“守攤型當局”,村幹部退步成“跑腿型幹部”,村莊基層政權演化成了“一座孤島”。由於,所謂的“鄉土經濟精英”,即那些在變革初期先敷裕起來並對本地經濟開展有著必然影響力的人物,當前早已分開故鄉走向城市開展和寓居,與同鄉們落空了聯絡;所謂的“鄉土社會精英”,即一些鄉村文明人和宗族首領人物,曾充任過民間交流的中介人人物,現在要麼體弱多病,要麼不受村莊基層組織注重,再也不熱衷於村莊內部的瑣事了;所謂的“鄉土政治精英”即鄉鎮機關幹部、七所八站職工和村黨支部、村委會成員、村民小組長等成員,在鄉村基層社群治理和群眾生涯中發揚指導、決議計劃、組織、協調、整合的功用和效果的人也所剩無幾。如當前河南省鄉鎮一級如許的人只剩下幾十號人,村一級只剩下三五小我,單靠這些人去管理好中國重大的鄉村社會可謂是“愛莫能助”的。在作廢農業稅後,我國鄉鎮基層當局、村級集體組織與農人群眾之間的好處鏈條中綴了,彼此相互牽制、相互約束、主動調理的平衡機制掉靈了,的機制、體系體例是什麼呢?我們當前還沒有找到。

中國鄉村教育調查報告鄉村調查報告(2) | 返回目錄

走向空殼的鄉村學校——鄉村教育調查

針對多年來城鄉義務教育的失衡,以及因學校佈局調整帶來的種種問題,本報兩名記者歷時三個月,走訪了我省近20個縣40所鄉村學校、專家學者中國的鄉村,始終是叫人牽掛的熱土。當這一社會始終注目的焦點“鄉村”與另一個焦點“教育”勾連起來時,熱土中的焦點愈發熾烈。

從1986年《義務教育法》的 “人人有學上”到現今學雜費的全免除“人人上好學”,伴隨著這個漫長過程的是中國鄉村教育不可忽視的現實:

學校越來越“小”,學生越來越少,老師越來越“老”;城市教育的壓力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激烈,城市學校“大班額”比比皆是。

這一系列問題,是在當前城鄉二元化結構的大背景下,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教育改革引發的一種必然的普遍的陣痛與無奈,值得關注和思考。

帶著這一課題,今年6月中旬至8月底,本報兩名記者走訪了我省陝北、關中、陝南的近20個縣40所鄉村學校,與基層教育職能部門、學校、教師、學生、家長以及教育研究者等多個層面的近百人,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訪和調查。

這裡為讀者呈現的相關調查報告和個案解剖報道中反映出的問題,其癥結就在於多年來城鄉義務教育天平的失衡。

新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11月7日表示,要科學確定農村中國小布局調整的規模、層次和速度,建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激勵機制,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這也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也是全社會的期待。

空殼學校的典型性“樣本” 發展陷入惡性迴圈

縣城的教學質量好,家住紅旗國小隔壁的白永霞將兒子轉到了縣城上學

今年秋季開學,位於黃土高原上的榆林市清澗縣下二十里鋪鄉紅旗國小隻剩下了4個學生。

和很多西部縣城的鄉村國小一樣,下二十里鋪鄉的書所鄉村國小也不得不面對“生源荒”的殘酷現實。

當生源一點一點衰減的時候,經受考問的不只是學生,還有家長對學校逐漸喪失的信心以及鄉村老師們對未來或多或少的迷茫。

撤校是遲早的事,紅旗國小的老師幾乎都這麼認為。

這所距離榆林市清澗縣城約15公里的山村國小正在走向空殼。儘管學校曾有高峰期400多名學生的輝煌歷史,如今也不得不“忍受”6個老師10個學生的淒涼。

落寞的學校空蕩蕩的教室

6月8日,星期一。記者一大早就從縣城出發,本想從升國旗開始,擁有對這所學校最完整的印象。

紅旗國小坐落在八斗岔村村口水泥路邊的高坡上:一排八九孔窯洞正對著校門,門框窗櫺清一色地刷成了淺藍色;窗戶上沒有鑲玻璃,而是用白紙糊著;久經風吹,有的白紙已七零八落,有的乾脆已被撕掉。

可惜,還是“錯過”了升旗時間。上午7時許,學校已經開始上課。後來,記者才得知:學校的作息時間和城裡不同,孩子們每天7時到校,半小時早讀,接下來上兩節課,9時放學回家吃早飯;中午12時到校,3時半放學。

一間窯洞裡傳來了講課的聲音。教室門開著,一個年過半百、兩鬢斑白的男老師站在講臺上,正用特有的陝北普通話向孩子們講授著“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緊貼著講臺的一角,放著兩排兩張課桌,坐著3個學生。這個至少容納40個學生的教室裡空蕩蕩的。

男老師叫白隨寶,今年56歲,是數學老師。5年前,他從溝口的梨家灣國小調到這裡,就開始面對學生流失的殘酷現實。5年間,學校的人數從起初的七八十個,減少到了如今的10個。眼看著一間間教室空了出來,白隨寶的心也變得空蕩蕩的。

三年級教室裡,3張課桌正對講臺中央豎著擺放著。11歲的任旭和比他小一歲的趙小寶在教室裡坐著,有些不安。

這個班的3個學生那天少了一個。沒來的學生叫賀賢,是數學老師劉祝蘭的兒子。老師和她的兒子竟然都沒來,任旭分析:“估計趕事兒去了。”“趕事兒”是當地人對參加紅白喜喪事的稱呼。

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任旭較為安靜,坐在那裡東張西望,而趙小寶時不時走出教室看看,再轉回來。

上午就這樣過去。6個老師只來了1個,8個學生中的5個就像沒了領頭羊的小羊羔。初次到訪,這個學校多少讓人覺得有些落寞。再後來,記者聽說了一個更受打擊的事情:上午並沒有升旗。

學生沒了學校秩序也沒了

學生人數的銳減,打亂了這所學校本應有的秩序。就連上下課打鈴這樣最基本的事情,都落在了一個14歲的小男孩身上。

男孩叫賀露,是五年級的學生。因為年齡最大,他成了這裡的“孩子王”。

其實,賀露應該讀六年級。去年秋季開學時,本應和他一起升到六年級的五六個同學都沒來報名,只剩下了賀露一個。六年級這個班最終沒有開起來,賀露只好回到五年級“重讀”。對此,白隨寶解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成績太差”。

上午8時10分,正在教室裡自習的賀露突然從教室裡衝了出去,跑到院子裡的一棵大樹前,敲響了掛在樹上的一個生鏽的鐵鈴鐺——下課了。“我是自己願意打鈴的。”賀露笑著,露出兩顆兔牙。自從一個多月前有了手腕上戴著的那塊黑色電子錶,他主動承擔起了打鈴的任務。“如果不打鈴,就不知道啥時候上課,啥時候玩了。”賀露說。其實,學校以前有電鈴,後來壞了,就再也沒修好。

上午一節數學課,一節語文課。語文老師沒來,五年級的孩子只能回到教室裡自習。另外兩孔窯洞內,二年級和三年級的幾個孩子依然沒有停止打鬧。賀露似乎沒法讓自己靜下來學習,隔一會兒就抬起手腕,看看幾點了。

其實,和同齡人相比,這個14歲的小男孩眼中的學校少了本該有的東西,廣播操已經好久不做了,缺少的還有家長會、聯歡會等本該有的活動。

不過,經常去縣城的賀露比他的同學見識廣、本事多一點:他會簡單地用電腦,還會打、玩遊戲。

學校“單純”地只剩下了上課。雖然每天安排了六節課,但孩子們開設的課程卻極為簡單。除了語文、數學等縣上統考的科目外,美術、音樂等課程一概沒有。體育課倒是開的,因為人數少,只好將全校的學生集中起來上,發給籃球、排球,或者任由孩子們在校園裡嬉戲。

和城裡的國小生不同,他們不用參加英語考試。因為英語老師一直請不來,本該三年級就開始的這門課程一直沒開,考試也就自然取消了。

對於外面的東西,“差生”賀露還是有一絲嚮往的。今年“六一”兒童節,學校放假一天。後來,賀露聽轉到城裡上學的小夥伴兒說,他們的學校在“六一”節辦晚會,表演節目,羨慕得不行。

一部鄉村學校的衰亡史

上午9時,放學了。白隨寶回到宿舍,開啟電蒸汽爐,加熱放在裡面的兩個饅頭和一碗小米紅豆稀飯。那是他的早飯。

早飯是他從家裡帶來的。自從到外村教書,白隨寶的日子就變成了這樣:每天早上,他會帶上老伴兒準備好的早飯趕赴學校,早上上完課在學校裡熱熱吃,下午放學回家再吃一頓現成的。

從老師、學生和村民們的講述中,記者拼湊出了一段紅旗國小不完整的歷史。這所學校建於上世紀60年代,村子50多歲以下的村民大多在學校裡讀過書。1976年,學校還辦過一年國中。90年代初,學生人數曾多達400人。

可是,從本世紀初開始,學生人數開始逐年下降。XX年,白隨寶調到紅旗國小時,雖然還有七八十個學生,但已經出現了在校生大幅下降的隱憂,七八十個學生大多分佈在高年級,低年級一個班才三四個。

另一個讓他們擔憂的事實是:優秀的學生不斷地向縣城學校流動。XX年年,學生中還能發現幾個好苗子;,考過全鄉第一;但從今年開始,剩下的這些學生已經讓他沒了信心,“好學生能走的都走了,剩下的要麼是實在太差的,要麼就是家裡窮走不了的”。

期會考試,賀露的數學考了50多分,全班第一,其他幾個才考了三四十分。“瞧瞧,最差的學生如今變成最好的了。”白隨寶說。而今,這位有著30多年教齡的老教師只能靠回憶,才能拾起當老師的那份榮耀。

白隨寶的家在清澗縣下十二里鋪鄧家溝村,騎摩托車到紅旗國小需要半小時。1974年,村裡有個國小,還有七八十個學生,但“老師請不來”。於是,村幹部找到了剛剛高中畢業的白隨寶,希望他去教孩子們。

他應了下來,當上了民辦教師,一天10個工分,“頂得上一個好勞力”。再後來,不掙工分了,每月工資是30塊錢,直到1994年轉成公辦教師,他的工資均在百元以下。

提起當年“人丁”興旺日子,白隨寶眼裡泛光,“學生多了,就容易發現好苗子,哪個老師不願意教好學生?”

一直以來,全縣最好的國中——崑山中學都面向全縣招收“重點班”學生。白隨寶帶畢業班,幾乎每年都能考上一兩個。最多的一次,全鄉總共考進去了6個,其中4個都是他的學生。考上縣重點班的學生,家長會請老師到家裡吃飯,炒菜、喝酒,最好的要算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

白隨寶家裡,至今儲存著那些見證了他輝煌教學業績的憑證。“學習標兵”,全縣第一、第三的榮譽證書,“縣模範教師”。最近這些年,他已經換了三所學校。而如今的這所,也不知道能待多久。

鄉村新變化社會調查報告鄉村調查報告(3) | 返回目錄

一、移民背景

當全國的“八七”扶貧攻堅戰號角吹響以後,在廣西中北部偏西的地方———都安瑤族自治縣還有一半的人還尚未解決溫飽問題,要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內解決這個問題,對於頑強的都安人來說是一個天大的壓力。站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的人們冥思苦想,決策者們也憚思極慮,最後上下達成共識。貧窮的根源在於缺乏土地,要全面解決溫飽問題,必須把一部分貧困群眾搬遷出去。

於是,都安人把目光盯上了國土面積居廣西第五、河池第一的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那裡有尚未開發的土地,那裡有六七十年代從都安逃難出去的自發搬遷群眾,這些自發移民已和當地群眾融為一體,生活水平居中偏上。都安人一看到希望,說幹就幹,決定採取政府行為移民環江。要搬遷成千上萬的人,談何容易,地、縣、領導慎之又慎,為慎重起見,1993年第一次移民時只安排XX人。據統計,到XX年,在環江的都安人已達8萬人之多,在他們當中,有經商定居的,有部隊專業的,有大學畢業分配的,有參加國家重點建設工程後就地安置的,有組織調動的,絕大多數則是從60年代至90年代自發和政府組織異地安置到環江安家落戶的。

二、移民安置場發展現狀

(一)基本現狀

從1993年都安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組織移民開始,都安人更加堅信異地安置是扶貧攻堅的一條重要途徑。1996年便開始籌劃大規模移民環江,計劃用三年時間內完成4萬到5萬人的搬遷任務。在上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及得到廣東省的對口幫扶下,1997年、1998年和1999年又分別搬遷貧困群眾3500人、11000人和30000人到環江安置,4萬多移民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當年就基本解決溫飽的目標;第二、三年戶戶基本上建成磚瓦結構或鋼混結構的穩固住房;第四、五年就全面完成水、電、路、學校、衛生室和坡改梯地的任務,且看下列一組數:

① 修建通往鄉村道路76條,共320多公里,140多個居民點都通了路。

② 新建成水櫃池1190個,總容量119556立方米,建成引水管道16公里,人畜飲水基本得到解決,同時解決了部分農田灌溉用水問題。

③ 新建成學校35所,校舍為鋼混結構或磚瓦結構,引進大批鄉村教師,適齡兒童上學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④ 新建成衛生室25所,基本解決移民的看病問題。

⑤ 架通交壓輸電線路160公里,低壓輸電線路330公里,基本解決移民生產和生活用電。

⑥ 新建成沼氣池1100多座,每2個農戶當中就有1戶擁有沼氣池,且每年數量都在增加。

⑦ 坡地荒坡改為梯地5.3多萬畝,人均擁有1.5畝以上的平臺地。據研究人員對移民地的地質地貌分析:移民地地貌破碎,土地以坡地為主,但有相當量可開墾利用的土地;土壤主要為紅壤,土壤剖面發育良好,土壤質地和結構尚可,有機質和氮含量相對豐富,但磷、鉀缺乏,土壤酸度大;植被以先鋒植物為主。最能吸引都安人的則是移民地擁有相當一大片的黑而薄的風化土壤,且很少含沙石,一坡緩著一坡,非常壯觀。

從以上的資料我們可以看的出都安移民之勤奮程度,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援和幫助。而最令人動容的則是毛南山鄉人民能夠團結來自都安的各族人民,他們這種胸襟坦蕩、海納百川的精神,使環江民族團結形成良好的局面。

(二)已取得的成就

(1)以縣黨委、政府帶頭,落實好移民異地安置政策,加快基礎設施大會戰,其主要表現在:

① 徵收當地多餘的農田、牧場及荒地荒坡,分田分地,保證移民們的耕地需求。

② 修建通往各個鄉鎮的鄉村公路70多條共320公里,保證村屯通路,並適當修好通往農田的道路。

③ 經過一系列的電改後,村民用電得到有效保障,並儘量滿足村民的用電需求。

④ 在安居建房方面,上級政府撥款給移民每戶不少於XX元,主要用於建房買料,並提供大米、油鹽、化肥等相當多的物質生產生活資料。

⑤ 在移民安置補貼方面力求到位,落到實處。

⑥ 林場建設方面初見成效,已建成愛山、黃冕等多個大規模林場,同時政府大力撥款為村民建起了沼氣池,這樣一來既減輕了農民們對水源林的用柴壓力,又配合了上級政府的環保工作

⑦ 從1997年到XX年等XX年時間,基本上完成了坡改梯建設的任務,不斷整治丘地,修建坡梯,有利於保持水土和肥力。

(2)鄉村教育事業蓬勃發展,辦學現狀力求切合實際。

(3)牢牢把握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努力發展特色農業,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甘蔗、玉米、水稻等種植業,農業發展初具規模。同時加快長白豬的繁殖養殖業,根據當地市場需求,適當地發展水牛、菜牛、山羊、馬等畜牧業。

(4)移民的遷入,帶動本地,特別是激活了環江各鄉鎮企業的發展,拉動了鄉鎮市場經濟,繁榮了交通沿線的各村莊。

(5)兩種民俗地域文化趨向於融合。

(6)經過XX年的艱苦創業,都安人移民環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都安人對土地的強烈需求,化解了人多地少、人地關係高度緊張的矛盾局面。

(7)民族團結,在發展前進中鞏固。

在環江境內,不管是毛南族,還是苗族、瑤族群眾,他們除了會講母語以外,大都會講壯、漢語。長期以來,毛南族人民和壯、漢、瑤、苗等各族人民長期和睦相處,相互通婚、相互融合,形同一家人。8萬移民進來以後,政府採取多種方式協調好當地農民與移民之間的關係。針對“移民小聚居,與當地農民大雜居”的特點,政府組織移民與當地村民共建家園,使他們形成了“同走一條路,同飲一井水”的利益共存關係,促進了團結。政府還幫助移民發展種蔗、種桑養蠶等家庭經濟專案,組織他們勞務輸出,使他們儘快富起來,從而消除因貧富懸殊而產生隔閡。同時,在處理問題時,公平公正,沒有傾斜當地農民,使移民有如在家鄉的感覺。據統計,從XX年到現在,環江當地農民與移民共同實施基礎設施等合作專案和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就有100多次(個),參加人員達10萬餘人次,境內沒有因移民與當地農民磨擦而發生的重大案件。

(8)以晒穀嶺異地安置場為例項的10週年移民模範場,農民收入不斷提高,溫飽問題早已解決,小康生活指日可待。

晒穀嶺異地安置場位於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思恩鎮城南社群,建於1999年,204戶1010名瑤族移民全部來自都安瑤族自治縣貧困的大石山區。因為我有幾個親戚移民到那裡,今年暑期回家時有幸能拜訪到他們。XX年7月25日,我又一次來到了晒穀嶺,那裡面貌煥然一新,比5年前漂亮多了,眼前的景象簡直讓我刮目相看:一排排整齊的桉樹林環繞著這個美麗的村莊,水泥路連通到了各家各戶,學校有標準的籃球場,整潔華麗的教學大樓和演戲大舞臺。在甘蔗地裡,不時可見蔗農們忙碌給甘蔗施肥的身影。在玉米地裡,農民們正樂呵呵地整收著玉米。據親戚介紹,現在照明電網拉到了每家堂屋,甘泉管引到了每戶水缸裡,房屋高度和巷道尺度基本統一設計建造,房前屋後的綠化、美化和淨化整齊劃一。XX年過去了,飢餓的感覺已經在親戚的腦海裡逐漸模糊。他們靠著勤勞的雙手,晒穀嶺的每一戶人家都住上了磚瓦結構房,有了固定電話和手機,最近又添置了農用車和摩托車。據當地的村委介紹,XX年移民人均純收入已達2200元,80%的農戶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三)移民安置場還存在突出的問題

(1)貧困現象依然存在。其主要表現有:

① 少部分移民蓋起了平頂房,大部分移民住進了磚瓦房,茅草屋遍佈各個移民安置場。

② 農民整體收入和個人收入不夠多,與本地人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

③ 投入多產出少已經成為移民的心頭之痛,特別是近期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化肥農藥價格猛漲,嚴重地影響著移民的生產和再生產。

(2)飲水問題拯待解決,一些移民安置場相互爭奪水源十分嚴重。以環江縣長美鄉的東合安置場為例,當地水源非常短缺,人畜家禽飲水得不到有效保障。雖然在每個移民點建起了一至三個水池,但在其施工的過程中嚴重偷工減料,從根本上說建起飲水工程就是一種形象工程,特別是到了每年的旱季時,飲水就更加困難,一些移民點因爭奪水源而口槍舌戰,反目成仇,矛盾重重。

(3)亂砍濫伐現象十分嚴重。其主要表現有:荒坡荒地過度放牧及墾植,坡地植被遭到了嚴重破壞,水源林面臨滅頂之災,個別水源出現了斷流現象,每每到了雨季,山洪暴發,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水土流失十分嚴重。坡地坡改梯燒傷面積迅速擴大,坡地出現了“突頭”的個數持續猛增。

(4)農村醫療體系還沒健全,醫療保健還待完善。主要表現在:

① 移民安置場衛生所不健全,農民就醫看病得不到有效保障,而且鄉鎮衛生所遠離各個移民安置點,村民看病就醫極度不方便。

② 豬瘟病每年都會在每個安置場發生,疫情所到之處,雞犬不留,甚至席捲全場,村民損失慘重,到目前為止豬瘟病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消滅,一旦蔓延,防不勝防。

③ 村民衛生設施不夠好,房屋通常是一屋住人,隔一屋放養家畜,農民衛生意識不高,對疾病的認識不夠。

(5)鄉村教育仍然很落後,教育質量有待提高。主要表現在:

① 雖然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95%以上,但移民文盲半文盲學生大有人在,就讀高中的學生不多,每個移民安置場平均就讀高中的學生有10來個,接受高等教育的少之亦少,其中東合場有4人,羊建場有3人,晒穀嶺有3人。

② 鄉村教師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大部分為當地教師,在教學上語言障礙常常困擾移民適齡學生,使得移民學生普遍感到不適應,學習成績難以提高,影響了以後的發展。

③ 農閒時賭博之風盛行,這種好賭之風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了學生的學習狀態,據調查,一些國小生和國中生還參與了六合彩等賭博活動,甚至有的乾脆不讀書回家賭博了。

(6)一些移民安置場交通不夠便利,且路途遙遠,移民上街趕集還很困難,路基塌方成片,交通問題嚴重地制約了安置場的經濟發展。

三、針對現狀引出對問題的思考

貧困不是他們的錯,但他們可以改變歷史,都安人是勤勞勇敢的,是不被困難嚇倒的。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他們很少與外界交往,但他們渴望同外面的世界交流。他們雖已移民環江縣,成為名副其實的環江人,但骨子裡還是充滿“雄心征服千層嶺,壯志壓倒萬重山”之氣魄的都安人精神。在其最初的發展階段,肯定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發現有問題就要好好把握去解決問題。

因此我建議:各級黨委、政府要千方百計地採取措施提高村民們的收入,優先幫扶特困群眾,鼓勵發展農業,獎勵務農工作有突出的帶頭人,同時要努力發展鄉村教育事業,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大力引進優秀人才,實施教育人才培養“a”計劃,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大力培養適合當地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各類人才。作為來自都安的移民們,在勤勞勇敢的前提下,努力建設好自己的新家園,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同時要借鑑附近模範安置場的成功發展經驗,盡力地找出產生問題的原因,並針對問題及原因,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實現共同富裕。

四、總結

在都安大石山區,艱苦惡劣的自然條件曾經給一個“窮”與當地村民長年相伴。自從1993年開始,河池市委、政府作出了將大石山區特困人口異地安置,幫助其脫貧致富的政策決定。在此之後,環江的毛南族、壯族等同胞敞開胸懷,慷慨讓出了30多萬畝的山坡土地,共接納了來自外縣的移民8萬多人(其中都安人居多),一個本來就不富裕的少數民族自治縣接納如此多的移民,在全中國絕無僅有!這也是毛南山鄉人民能夠團結各族人民的一個最具說服力的例子。一個世紀的搬遷,一個個創舉,都安群眾真的了不起!他們從大石山區的深山底層,一躍跨入到了小康俱樂部的行列,這個奇蹟應該載入世界反貧困反飢餓的史冊。

回望昨天艱苦的創業路,但願看到今天的富足生活,以及對未來的美好期待。學會感恩,學會反思。都安人在祖國成立60週年之際能夠取得如此非凡的成績引以為榮,作為一名來自移民安置場的大學生,我對都安移民的發展之巨大變化感同身受,對生活在環江的都安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身感自豪。當然在現階段安置場發展還面臨許許多多嚴峻的考驗和挑戰,但我相信在河池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及充分發揮都安人的聰明才智,讓“雄心征服千層嶺,壯志壓倒萬重山”的都安精神永遠成為其奮鬥拼搏的一個良好助堆力,在環江的都安人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鄉村診所調查報告鄉村調查報告(4) | 返回目錄

“盛秀苑社群衛生服務站”是我們本小區的一所基本醫療服務中心,由最基本的日常病情治療小診所,為本地職工免費基本檢查,劃價,開藥等部分組成,是小區人們生活的最基本保障。

在這次的調查過程中,首先是瞭解了社群衛生服務站的最基本的工作流程。其次是針對社群常見病症諮詢了各位坐診醫生,向他們瞭解了他們的想法和所需要的幫助。

社群衛生服務站就位於社群的中心地帶,方便了老百姓的生活所需。當他們遇到了普通的病症或是想要開處方領取常用藥品時,只需攜帶他們的職工醫療保險卡即可。首先可以先諮詢當天的坐診醫生,就病情和不舒服之處與其做一個交流。隨後可帶上開好的處方劃價取藥即可,如有需要通過打點滴等小型治療方式解決病症的即可在本社群服務站進行治療。其內容與方式還是比較方便,易於老百姓操作的。

接下來我也和其中的一位坐診醫生了解了本小區的某一項重要病症的基本情況。

據悉,塵肺病是危害我國移植工人健康最嚴重的職業病。衛生國際部對基因全國職業衛生我國情況的最新通報。截止XX年,我國內科塵肺病累積病例581377名,其中仍存活患者442200例。其他資料報告,全國特別還有60萬左右的可疑塵肺病人碩士,不含還沒有統計在內的散佈在醫療社會上(小礦山等)塵肺病患者就已達百萬之眾,僅XX年共報告塵肺病新病例12248例,煤工塵肺和矽肺共佔85.6%,發生於煤炭系統部委的塵肺病患者佔47.6%,年內死亡的塵肺病患者2343例,每年塵肺病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80億元,同時自然在創始人國內外還造成不良的政治影響。

從行業的塵肺病情況看,煤炭系統評委是塵肺病的重災戶,其病例約佔主任全國總例數的40.5%(23.5萬例),面對知識眾多的現有患者,企業特別是歷史包袱較重的煤炭行業,比如我們所處的大同礦務局現患就達7000人左右,在企業下放,結構調整中面臨很大困難情況下,大量患者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同時還有許多塵肺患者已與用人單位脫離,成為社會上需要救助的弱勢群體。因此此病症成為我們當地不論是大醫院還是小衛生服務站最重要的疾病之一。

塵肺患者場表現的症狀有胸悶,胸痛,咳漱,咳痰,勞力性呼吸困難,易感冒,呼吸功能下降,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而且每隔數年病情還要升級,合併感染,最後肺心病,呼吸衰竭而死亡。

作為小的衛生服務站,因為自己的醫療裝置畢竟有限,所以只能做到小的基本檢查,起到一個“及時發現,及時督促治療”的作用,也為礦區的工人提供了保障。

本衛生服務站還定期為小朋友們提供免費接種各類疫苗的服務,使小朋友們既獲得了方便,又從小就獲得了身體的安全保障。正如橫幅所言“關注兒童健康,關懷兒童成長”。除了為小朋友們服務,還有就是為成人的小區百姓提供日常的體檢,比如量血壓,抽血檢測各項身體指標是否正常等等,當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就會給出良好的建議到大醫院進行深一步檢查,使大家在放心安全的環境中度過每一天的生活。

最後,醫生也向我介紹了衛生服務站的近況,由於各個方面的原因,服務站的人數,裝置還有所欠缺。平均是一個醫生要分管幾千老百姓的身體健康狀況,而且裝置也是建設和更好發展本小區衛生服務站的前提條件。全體服務站工作人員也是竭盡全力在原有的裝置和條件下為老百姓服務的同時,向上級反應請求援助,請求在人力,財力,物力上給予提高。同時,他們也常作為本地區的代表參加一些更大型的醫療會議,在學習大醫院的新觀念,新技術的同時,也積極向他們反應本地區在近期出現的常見病症,一同探討好的解決方案,並定期調配專家級醫生為小區百姓進行免費坐診,更好的瞭解本地區人們的健康狀況,也更方便上級調配資源來緩解我們的當地之需。

作為一學生的我有了更大更明確的奮鬥目標。至少讓我明白不論是大地方,還是小地區,都會有那麼一群身著白大褂的人,在默默的為每一個生命服務,這就是我們作為醫生的重大使命,不論是職務的高低,還是地域的大小。那作為我們醫學生,未來必定就要擔負起這樣的使命,所以留給我們的只有好好學好專業知識,以一顆為人民服務的無私心態走接下來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