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城市調研報告範文4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2.4W
本文目錄城市調研報告範文關於城市管理及環境衛生管理工作調研報告全國地方“法治城市”建立的調研報告關於推進合肥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研究的調研報告

一、城市公交基本情況

城市調研報告範文4篇

我市城市公交開通於**年5月,**年11月移交交通部門管理。目前,全市現有公交經營企業2家,公交車保有量為148輛,城市公交線路14條,設有公交站臺117座,運營線路總里程311.2公里,基本覆蓋新老城區以及周邊的7個鎮(辦事處)。

二、城市公交發展規劃

**年,委託江蘇緯信工程諮詢有限公司編制完成《邳州市城市公交發展規劃》,提出了近期(XX-XX年)和中遠期(XX-2030年)城市公交發展目標。預計到XX年,全市公交車保有量達到281輛,公交線路達到24條(其中新闢10條,調整線路6條);到2030年,公交車保有量達到1089輛,公交線路達到36條(新增12條,調整6條),公交線路總里程為595公里。XX年,市交通運輸局將公交發展列入交通十件為民實事之一,加大公交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計劃投資2360萬元,新建公交車排程中心(保養場)1座、公交首末站4座、公交港灣式站亭64個,站牌62個,新上燃氣公交車20輛,穩步推進公交車運營國有化。

三、當前城市公交發展存在問題、對策和建議

(一)在公交線網規劃方面,一是公交線網覆蓋度低,新城片區、經濟開發區、高新區、甚至老城區北部區域公交覆蓋均不足;二是城區道路中公交線路重複係數不均衡,公交線路比較曲折,存在大量的迂迴運輸、逆向運輸現象;三是站點服務覆蓋率較低,據測算,市中心城區公交站點300米覆蓋率為21%,500米覆蓋率僅為33%。

解決對策:對於新增線路建設時序的安排總體原則是需求迫切、道路條件滿足的先開通;調整線路的建設時序安排原則上是經營合同先到期的先調整。其中近期(XX-XX年)新增線路8條,分別為17、19、29、30、15、21、26、28路);調整線路6條,分別為3、4、5、6、7、13路。中遠期(XX-2030年)新增線路12條,分別為22、23、25、27、31、32、33、35、36、37、38、39路;調整線路8條,分別為1、2、8、9、10、11、12、16路。XX年新增2條:18路(官湖鎮至瑞興路公交總站)、20路環線(邳州火車站公交樞紐至邳州火車站公交樞紐)。

(二)在公交車輛投放方面,我市城市公交車輛更新較為緩慢,車輛檔次普遍較低,乘車舒適度較差,不符合節能環保要求。

解決對策:進一步加快車輛更新速度,大力發展中高檔、大容量、低能耗、環保型lng動機公交車輛,為群眾提供更加舒適的乘車環境。根據近期公交發展規劃,到XX年底,將新增車輛217輛、更新車輛64輛。推薦邳州市公交系統備選車型採用8.5米和9米級lng公交車型。同時,根據《邳州市城鄉客運(公交)一體化改造初步實施方案》,計劃用3年時間對現有248臺城鄉客運車輛車型進行逐步更新,購置符合農村客運要求的節能、環保公交車型。推薦使用蘇州金龍客車,車長7.2-7.7米,lng動力。鎮村公交全面採用省交通運輸廳統一指定的車型。

(三)在公交站臺建設方面,我市目前共有公交站臺117座,分屬邳州市大眾廣告有限公司、邳州市中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建設管理。其中前者管理公交站臺92座,分佈在老城區及新城區部分路段;後者管理公交站臺25座,主要分佈在新城區。根據年初制定的公交線路調整計劃,年內新建站亭64個、站牌62個,預算總投資300萬元。主要存在站臺佈局不合理、設計存在缺陷、式樣不協調美觀、建設和管理體制不順、新站臺建設推進滯後等問題。

解決對策:1、對新老城區道路改造,公交站臺應納入改造方案,統籌規劃站臺式樣風格、建設資金,同步建設。

2、根據公交發展規劃,新增站臺由政府投資建設、扎口管理,解決站臺建設使用銜接不暢、建管脫節的問題。3、現有站臺遺留問題:由政府主導,協調出臺相應回購政策,實現站臺統一管理。4、站臺建設應實行聯合勘察會審制度,利於解決部門之間協調問題,實現站臺建設與公交通達線路同步發展,佈局科學、規劃合理。

(四)在公交站場建設方面,公交站場建設嚴重滯後,公交車排程中心、停放站場、保養廠、首末站等相關配套設施缺乏,與公交發展不同步。

解決對策:根據公交發展規劃,加快其配套設施建設,保養場、首末站等基礎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根據《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範》要求,對保養場建設提出兩個方案。

方案一:按我市公交發展規劃,到XX年我市將擁有城市公交車357輛、城鄉公交270輛、鎮村公交84輛、計程車700輛,其它車輛300輛,總計1711輛。按《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有關規定,1711輛車每天需保養64輛次,按《城市公共交通站、場、廠設計規範》:“修理廠的規劃用地按所承擔大修車輛數計算”,則該公交維修廠設計佔地面積約為28畝。設計建設辦公樓一棟,建築面積6220平方米,維修車間2個,建設面積1920平方米,滿足每日維護車輛64輛次,可容納停車120輛。

方案二:2020年我市將擁有公交車、計程車約2619輛,而我市將建立“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等,必須大幅度降低汽車尾氣排放,則公交車採用燃氣車輛勢在必行。為此將規劃中的加油站專案列入,該加油站專案列入後,其功能將變為加氣站功能,維修保養廠則兼具有停車場功能,能停車約200輛,且由於停車場和加氣站位置相鄰,方便每日加氣,節省時間、減少公交車空駛,使該維修廠成為一個綜合服務中心,該方案需佔地59畝。

首末站建設5座,分別是瑞興路首末站、解放路首末站、體育場首末站、新城站首末站、火車站首末站、巨集通站首末站,另建7個簡易首末站。其中瑞興路、解放路、火車站、巨集通站4個首末站今年開始實施。

(五)在經營模式選擇方面,我市目前城市公交車輛實行的是公車委託經營模式,該模式下公交的規範運營、服務水平得不到保障,不僅嚴重製約了公交發展,也影響到政府和行業形象。因此,必須對現有的運營模式進行改造,建立公車公營的公司化運營機制。即:城市公共交通的投人以政府投人為主,其發展要納入公共財政體系,公交公司實行公車公營、公司化管理的執行體制,線路與車輛的所有權、經營權、使用權歸公司所有,從業人員實行聘任制。

針對上述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一)建立政府投資、財政補貼制度。對於建設投資(如新增車輛、保養場和首末站建設),建議由市府投資建設,建設資金納入交通工程建設經費預算。對於運營補貼,根據公交線路(特別是新闢線路)客流量較小的實際,以及承擔公益負擔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務而形成的支出,由市財政實行定額補貼。

(二)優先安排建設用地。凡經規劃確定的公交首末站、公交維修保養場等重要公交基礎設施,優先安排建設用地計劃,可通過出讓方式提供建設用地。

(三)減免相關稅費。公共客運基礎設施專案涉及的由地方收取的配套設施費、建設管理費等費用予以免繳。

四、新能源供應必選方案

在公交車輛燃料使用及供應方面:經過市場調研,並與億利資源大為能源公司、香港新時代能源公司、中國燃氣邳州分公司、山東富海美林集團、中國電力投資公司等多家能源公司多輪洽談,在投資規模、合作模式、專案建設、資源和價格優勢、資金保障等多方位比選,已經形成初步方案。目前推薦中國燃氣邳州分公司、山東富海美林集團兩家企業的方案。

五、交通融資工作進展情況

**年計劃融資10億元,目前已落實7億元,即與福建華通集團達成聯合建設270省道東南繞越公路、250與251省道連線線、世紀大道東延工程專案協議,解決了7億元的建設資金。

關於城市管理及環境衛生管理工作調研報告城市調研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根據局黨委關於“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要結合各自主管工作進行一次認真、深入調查研究,並形成調研報告”的要求,最近,我和局政策法規股(局城管辦公室)的同志一道,先後深入到城管監察大隊、環境衛生管理所、園林綠化管理所、城市客運管理所、城市燃氣管理所進行了認真、細緻、廣泛的調查研究,並且結合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行了初步的思考、探討。下面,我就城市管理及環境衛生管理工作,分基本情況、主要工作、主要問題、打算建議四個部份,作個簡要報告:

一、基本情況

目前擔負城市管理工作的主要有城管大隊、環衛所、園林所、客運所、燃氣所五家單位。其中差額補助事業單位2家(城管大隊、環衛所),其它3家為自收自支事業單位。五家單位基本情況如下:

1、城管大隊:定編60人,現有幹部職工82人(含退休3人、外借5人、停薪留職3人),前勤64人、後勤8人,主要職責是依據國務院《城市道路管理條例》、《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和《城建監察條例》,按照建設局授權對城市市政工程、公用事業和市容環境衛生秩序依法實施監督、檢查和管理。

2、縣環衛所:定編 110 人,現有幹部職工 227 人(含退休 27 人、正式工 135 人、臨時工65 人)。主要擔負城區 131.6萬平方米麵積的清掃清運任務,並依據《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辦法》和《城市建築垃圾管理規定》依法實施環衛監督和檢查。

3、縣園林所:定編 20 人,現有幹部職工 37 人(含退休 3人、精神病患者 1 人、綠化管理維護 16 人、綠化監察 7 人、收費 5 人、行政後勤 5 人)。主要職責是依據國務院《城市綠化條例》和《湖北省城市綠化實施辦法》,負責城市規劃區內城市綠化的規劃、建設、保護和管理,對損壞綠化設施及花草樹木的行為進行查處,以及城區綠化費、綠化延誤費、綠地臨時佔用費、綠化補償費的收取;綠化維護面積28萬平方米。

4、縣客運所:定編5人,現有幹部職工 11 人,主要負責全縣城市公共客運市場日常監管,從事城市公共客運經營企業和從業人員資質及市場準入、運營和退出事項的審批,配合縣政府組織實施城市公交線路特許經營權和出租汽車經營權有償出讓工作。

5、縣燃氣所:定編3人,現有幹部職工2人,主要職能是依據《湖北省燃氣管理條例》負責燃氣的規劃、工程建設、設施保護、經營、使用和燃氣器具的銷售、安裝、維修及其相關的管理活動。

二、主要工作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和縣建設局的正確領導下,上述管理單位認真履行職責、紮實開展工作,特別是去年周 勇書記、吳 燁縣長先後視察城市管理、環境衛生管理工作後,我們建設局更是創新舉措、增加投入,著重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加強探索管理機制,實施“綜合管理、集中執法”。為解決當前城市管理、市容市貌、環境衛生、園林綠化、城市客運、燃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職責不夠明晰、力量不夠整合、步調不夠協調、管理不夠嚴格、審批不夠規範、執法不夠到位等問題,我們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浠水實際,探索城市綜合管理、集中執法新模式,力爭最大限度地整合現有城市公共事業管理力量,積極探索長效管理機制,不斷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自去年9月5日起,制定了《浠水縣城市綜合管理集中執法工作方案》和《責任區綜合管理工作制度》,劃定了責任區,成立了工作專班。從實施的情況來看,效果比較明顯。

2、加強客運市場管理,“禁麻”任務全面完成。為解決“麻木”載客擾亂交通秩序、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問題,前年縣委、縣政府拿出資金700萬元,對城區1168臺“麻木”進行集中收購處置,使經營了近6年的“麻木”車全面退出了城市客運市場。“禁麻”後,我們採取調整公汽營運時間、新開第9路公交線路、新增公交運營車輛15臺(公汽共計95臺)、新增計程車36(計程車共計250臺)、督促計程車提高執行率等措施,有效地緩解了“禁麻”後市民出行難題。去年5月份以來,為解決“摩的”非法載客問題,縣政府成立了以建設局力量為主的“禁摩”專班,共查處非法載客摩的783臺,行政拘留2人,公安留置1人;同時進一步規範城區公交客運市場,對非法載客黑車進行了嚴厲打擊。還積極爭取縣委、縣政府重視和支援,對城區公交樞紐站組織了站址初選;對公汽候車站(亭)建設進行了規劃、設計、建設,共規劃建設公交候車亭167個,其中站亭59個、站點108個,今年五月已經全面竣工並投入使用。

3、加強戶外廣告管理,廣告市場初步規範。為搞好戶外廣告清理整頓工作,我們成立了清理整頓專班,對那些在設定地點、規格、工藝水平及釋出內容等方面存在一定問題的戶外廣告,在向每戶廣告業主宣傳法律法規的同時,逐一提出了具體的整改意見,進行限期整改。整個活動期間,我們共發出整改通知書 939 份,並對逸林居、雅仙居等廣告招牌按要求整改到位,還有幾處布面破損陳舊的廣告,按要求進行了更新。對那些違反有關戶外廣告管理規定、沒有合法審批手續、或經合法批准設定但期限屆滿、影響市容、存在安全隱患的戶外廣告,責成設定單位在規定時間內自行拆除。自去年7月8日組織第一次戶外廣告強制拆除行動以來,累計組織行動21天(次),城區拆除或強制拆除各種違規廣告牌共723塊。

4、加強專項綜合整治,城區秩序明顯好轉。

一是突出重點街道整治。對宜化福瑞德路段,成立專班專人管理,效果顯著;對城北大市場、新華正街、新華北街、麗文路、車站路等群眾意見較大且影響浠水形象的街道,我們增派力量,加強管理;早中晚時段,組織機動巡邏糾章組進行巡邏糾章,力爭在管理上不留空檔,使城區秩序有了明顯好轉。

二是突出重點行業整治。與有關職能部門一道,突出加強了餐飲、建材等行業的臨街經營秩序整治。特別是對出店經營和亂寫辦證號碼、牛皮癬等違規行為,進行了重點整治,對那些釘子戶、難點戶,依法申請縣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其中僅去年一年就申請縣法院強制執行的案件共 32 起,其中學堂路花店經營者頓**、蓮二塘路早餐經營戶姚*,因違章佔道經營,先後被司法拘留,起到了很好的震懾作用。

三是突出重點部位的整治。對城區 7 個出入口的垃圾和經營攤點,我們通過聯合行動,進行專項整治,並加派人員管理,出入口環境衛生面貌有所改善。對縣人民廣場,我們通過整合人員,整合職能,加大管理力度,效果明顯,受到市民肯定。

5、加強環境衛生管理,城區面貌明顯改善。為確保整個城區清掃保潔質量,縣環衛所堅持改革創新,督促班子成員深入一線,加強各個工作環節的督辦落實;對清掃人員實行劃片包乾,城北由三個清掃組負責,城南實行清掃保潔權公開競標拍賣,新的運營管理模式,讓職工增添了危機感,從而激發了他們的工作熱情。在此基礎上,加大灑水除塵、清掃保潔、垃圾清運力度,城區環境面貌明顯改觀。與此同時,在上級主管部門和國家來動內需政策的支援下,我縣城區首座垃圾衛生填埋場建設已經進行實施階段,今年底將會基本竣工並投入使用,一改我縣垃圾場建設的空白。

6、加強城區綠化建管,城市綠化水平得到提高。園林所將主要精力用在了雪災後苗木恢復救治、病蟲害防治和抗旱保苗上,先後投資 2 萬多元用於病蟲害防治,投資 5 萬多元用於抗旱保苗。同時,不斷加大對危害綠化苗木、破損花壇設施的處罰力度,僅供電公司亂砍綠化樹木一起案件對供電公司和內部幹部共處罰 2 萬多元。

三、主要問題

由於政策、環境、體制、機遇等方面因素的影響,我縣城市管理、市容環境衛生管理工作仍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壓力。

一是管理共識未形成。市民對城市建設管理要求在不斷提高,但城市意識、文明意識、責任意識卻較低。如在環境衛生方面,儘管有垃圾收集車每天三次輪流收集,儘管城區有 70 多個固定垃圾投放點,儘管環衛部門一而再、再而三地宣傳,但有些市民為了省幾腳路,就是不把垃圾放到指定地點,亂扔垃圾果皮紙屑、亂潑汙水的現象比比皆是。在設施維護方面,我縣先後購回 5 批垃圾桶,每次投放在大街上不到半年時間就被推倒打破、燒壞或偷走;城區街頭每年補栽行道樹 XX 棵左右,但一些店主怕樹長大後影響其生意,用滾燙的開水偷偷淋樹根。每年城區花壇、綠化帶被車輛撞壞 100 多處,前面修好了,後面又弄壞了,還找不到肇事者,設施的損毀令人十分痛心。在責任意識方面,有人認為城區管理、秩序管理只是城建部門的事,不需要各級各部門共同抓,秩序未管好是城建部門沒有盡到職責。不少人是按個人利益判斷城市管理工作,城市管鬆了,影響到本人行車走路就提意見;管嚴了,影響本人生意或者感覺不舒服也提意見,認為浠水大不了是個縣城,沒必要管理那麼嚴,城管工作經常處於兩難境地。

二是管理機制不健全。曾經成功採用的“門前四包”、“庭院三包”機制名存實亡,職能部門齊抓共管的責任不明確,難以形成合力。如:城區車輛亂停亂放的管理需要交警部門出力,出店經營、亂擺攤點的管理需要工商部門出力,白色汙染、餐飲衛生管理需要環保、衛生部門出力,車輛運營秩序管理需要交通部門出力。目前儘管各家都在管,但缺乏統一排程和協調,難以形成合力,甚至有推諉扯皮的現象發生。

三是管理裝置難保障。目前,城管大隊、環衛所、園林所、客運所等承擔城區主要管理職能的單位,在收入不足、支出增加的情況下,難以添置管理裝置,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管理工作的開展。如環衛所只有二臺垃圾壓縮車和一臺東風灑水車已到報廢階段,長期超負荷工作,要保證城區垃圾日產日清,顯然是力不從心。針對城管長期無車的實際,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建設局擠出5萬元資金支援城管大隊購買了一臺麵包車,但遠遠不能滿足執法巡邏的需要;園林所急需一臺高空修枝作業車也無法落實。

四是管理創新難進行。創新不是一個單位一個部門能夠進行的,如創辦專業市場、特色街,單靠城管一家很難實現。對多年來想解決的流動攤點划行歸市的問題,專

全國地方“法治城市”建立的調研報告城市調研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xx強調:“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xx總理指出:“建設創新政府、廉潔政府、法治政府。用法治精神來建設現代經濟、現代社會、現代政府”。

積極推進依法治國方略實施,努力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切實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法治保障,已成為全國各地的普遍共識。在時間和操作層面如何推進,在地方(區域)依法治理中如何實現,尤其是地方“法治城市”如何建立,是當前我國地方法治建設中共同面臨的首要任務。我局承擔著黨委依法治市辦公室職責,應積極行動起來,對標一流,把建設“法治太原”作為當前工作的有力抓手,全面開創依法治市工作的新局面。

一、全國地方“法治城市”建立的基本情況

通過實地調研、函、電溝通等方式,我們對部分省會城市的“法治城市”建立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

(一)杭州、成都、重慶、武漢的“法治城市”建立情況

3月7日-3月15日,我們對杭州、成都、重慶、武漢四地進行了實地調研,調研採取座談交流經驗、檢視實證材料、參觀先進典型等方式進行。

四地市普遍認識到,“法治城市”建設是一項涉及到“點多、線長、面寬、體大”的系統工程,必須設立一個具有一定權威性的具體的機構來推進。杭州、成都、重慶、武漢四地均設立了法治建設領導機構,名稱上略有差別,其中成都、重慶、杭州為“法治建設領導小組”,武漢為“依法治市(普法)領導小組”。成都、重慶、武漢的領導機構辦公室設在司法局,杭州市分為“普法依法治市領導小組”和“建設法治杭州領導小組”,其中“普法依法治市領導小組”設在杭州司法局,“建設法治杭州領導小組”在杭州市委辦公廳專設的法治處。

四地市相繼出臺了“法治城市”建設方面的一系列檔案。杭州市出臺了《杭州市爭創浙江省建立法治縣(市、區)工作先進單位考評細則》;杭州餘杭區出臺了《“法治餘杭”量化考核評估體系》;成都市出臺了《XX年成都市法治縣(市、區)建立考核評估指標體系(試行)》;重慶市出臺了《關於對申報評選重慶市“法治區縣”建立活動先進區縣開展自查評分的通知》;武漢市出臺了《武漢市法治區、法治單位建立考評實施細則(試行)》《武漢市法治區建立考評標準(試行)》《武漢市法治單位建立考評標準(試行)》。

杭州市制定的《杭州市爭創法治縣(市、區)工作先進單位考評細則》,考核物件為全市各縣(市、區),市直各部門未納入考核。考評細則內容包括考評和民意調查兩大部分,考評指標分為依法執政、法治政府、公正司法、法制教育、基層民主5大類21項100條。杭州市的考評工作是在浙江省“開展建立法治市、縣(市、區)建立活動”前提下開展的。習總書記主政浙江時期,提出“法治浙江”建設目標。XX年,以浙江省委相關檔案的精神為指導。杭州市委為推動此項工作,在市委辦公廳增設法治處,市屬各區(市、縣)委也有相應機構設定(餘杭區除外)。杭州市委法治處年底對全市各縣(市、區)建立工作進行檢查驗收。杭州市的最大亮點,是將法治市縣的建立活動提高到了市委中心工作的重要地位,在具體的考評指標中引進了群眾滿意度測評指標。

XX年,杭州市餘杭區(是杭州市唯一將法治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司法局的),根據《“法治餘杭”量化考核評估體系》對本區法治狀況進行評分,公佈了中國內地第一個法治指數“71.6分”,引起了全國的廣泛關注。該評估體系由一個“法治指數”、四個“評估層面”、九張“調查問卷”組成,將餘杭區提出的九大法治建設總體目標進行分解量化。針對區本級、區級機關各部門、各鎮鄉(街道)和村(社群)四個層面開發了四套法治建設量化考評方案,採用目標績效的加減分制。同時設計黨風廉政建設、政府行政工作、司法工作、權利救濟、社會法治意識程度、市場秩序規範性、監督工作、民主政治參與、安全感和滿意度九方面的調查問卷,並將該部分民意調查得分按一定比例納入最後“法治指數”計算。尤為重要的是,餘杭區成立專門考核組,考核評估年度法治建設工作任務的完成情況,並根據綜合得分對鎮鄉、街道、餘杭經濟開發區進行排序通報。對被扣分單位,餘杭區依法治區辦受區委委託,分別約見扣分部門主要領導,面述法治指數評審過程中提出的問題,並且要求問題部門3天之內回覆,由主要領導籤、蓋章。同時,餘杭區的領導幹部年終述職內容涵蓋述職述廉述法三項內容。這些舉措使得法治指數不只是對現存法治狀態的簡單量化評估,更成為各單位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著力點,成為推進法治餘杭建設,提升整體法治理念的抓手。餘杭制定的這套評估方法,法治以量化形式考評,因其所具有的開創性,對全國各地都有借鑑的價值。杭州市餘杭區也因其法治建設的創新地方實踐,連續四次被中國社會科學院釋出的《中國法治發展年度報告》的“地方法治建設經驗”引用。

成都市制定的《XX年成都市法治縣(市、區)建立考核評估指標體系(試行)》,考核物件為全市各縣(市、區),市直各部門未納入考核。考核評估內容包括基礎指標、特色指標、行業評價指標、績效指標四大部分,其中,基礎指標分為黨委依法執政、政府依法行政、司法公平正義、社會安全秩序、經濟法治建設、法律服務質量、法制宣傳教育、基層民主法治、法治監督效能等9大類70項268條;特色指標特指年度1項最突出的工作成果;行業評價指標指市級牽頭部門結合日常工作實際對法治建立工作的考核評估;績效指標包括榮譽稱號、經驗推廣、宣傳報道、整體評價等4大類5項11條。成都市政府目督辦將建立法治城市工作納入區(市、縣)目標績效考評體系下達全市,市人大、市政協領導每年都分別率隊,對建立活動進行調研和視察。

成都市的法治城市建立工作主要體現了以下四個特點。一是高規格的啟動儀式,司法部副部長張蘇軍及省市主要領匯出席啟動儀式。二是市委XX年1號檔案印發“xx”普法規劃,政府9號檔案印發建立全國法制城市的意見,體現對法治建設的充分重視。三是突出群眾制定,構建開放型測評體系。成都市為保障法治建立考核評估指標體系制定的群眾參與性,召開了1000餘場群眾座談會,與23000多名群眾面對面徵求意見。四是在安排普法依法治理專項經費外,法治城市建立工作經費單獨列入年度財政預算。

重慶、武漢市級層面的法治建設考評體系,基本上是對全國普法辦《關於開展法治城市、法治縣(市、區)建立活動的意見》的貫徹實施,缺乏亮點。

(二)全國其他城市的“法治城市”建立情況

為對全國的地方法治建立工作有一個全面的瞭解,我們向全國省會城市及重要城市採取發函發文、電話交流等方式進行了調研。截止目前,共收到13個城市的回函或回覆。這13個城市分別是上海、南京、福州、瀋陽、蘭州、石家莊、合肥、鄭州、海口、呼和浩特、貴陽、長沙、昆明。這13個城市,均設立了法治建設領導機構,名稱上也基本分為依法治市(普法)領導小組和法治建設領導小組兩類,或兩塊牌子同掛。合肥、鄭州、武漢、石家莊、長沙、上海、福州、瀋陽、蘭州、貴陽、呼和浩特領導組辦公室均設在司法局。南京市設在市委政法委,海口市設在市人大常委會。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上海市,上海1999年設立依法治市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司法局,XX年依法治市領導小組改為政治文明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委辦公廳,XX年重新改設為依法治市領導小組,辦公室改設在司法局。

13個城市對法治城市建設工作基本都有安排、部署和考核。上海出臺了《法治城區建立評估指標體系》,合肥出臺了《“法治合肥”建立工作實施細則》、《“法治合肥”任務分解表》,南京市出臺了《法治城區建立評估指標體系》、福州市出臺了《福州市法治建設考核測評指標體系》、昆明出臺了《法治昆明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長沙市出臺了《關於成立法治長沙建設專項工作協調指導分支機構的通知》等。

昆明市歷經3年創建出的《法治昆明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較為科學系統,該指標體系由3個一級指標模組,13個二級指標,33個三級指標構成。它提供了三種不同使用方式,通過對3個一級模組的不同方法運用,服從於不同的評價目的,具體運用方式見下表:

昆明在指標體系構架過程中,成立了《法治昆明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課題組,課題組由法治昆明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市委政法委、市政府法治辦、市人大內司委、市政協社法委等部門及雲南大學法學院、雲南財經大學、昆明理工大學部分法學專家共20人組成。課題組組長由昆明市委政法委書記擔任,其體系構建吸收借鑑了香港、杭州市餘杭區、南京市等地的指標體系創設經驗,歷經了收集候選指標,徵集社會意見,召開論證會等階段,最終形成“法治昆明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並於XX年4月24日首次釋出了“昆明法治指數”,成為全國第一個把法治測評委託給第三方評估,並公佈測評結果的省會城市。

長沙市為推動法治長沙建設,確定了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經營、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法治文化建設等六項專項工作,成立了六個專項工作協調指導分支機構。通過分支機構推動法治長沙建設各成員單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全國地方“法治城市”建立的基本評價

多年來,我國的法治建設通過中央引導下的強力推動,已取得了可喜的變化。全國各地不同程度地呈現出推進地方法治建設的“快馬加鞭”新景象。許多領導幾乎都將法治建設作為本地區的“一把手工程”,納入到重點工作中。一些地方先後提出了諸如“法治浙江”(習總書記主政浙江時提出)、“法治湖南”(周強主政湖南時提出)、“法治昆明”(仇和主政昆明時提出)等建設法治社會的目標。尤其是部分城市、縣區在法治城市建立中為了力爭“全國首創”進行了有效探索與嘗試。杭州市餘杭區公佈了中國內地第一個法治指數;南京連續幾年推出“法治南京建設十件實事”的民心工程;昆明把法治測評委託給第三方評估,並公佈測評結果;成都市構建對全市法治縣區建立工作的考核評估指標體系;深圳制定45項舉措推動深圳社會主義法治模範城市建立工作;蘇州出臺法治政府建設指標體系等等。可以說,地方法治(城市)建設將在全國掀起新一輪熱潮,法治(城市)建設將被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到地方發展的綜合考核中。地方法治(城市)建設將成為地方黨委、政府又一個積極追逐的 “先導區”。

三、全國地方“法治城市”建立的基本經驗

對各地法治建設的調研,是我們瞭解外部社會法治程序的重要途徑,通過對各地法治城市建設的分析對比,我們總結出以下可以借鑑的經驗:

(一)黨委重視程度越高,法治城市建設工作越有影響。我國的法治建設是在有著幾千年封建專制傳統的歷史背景下展開的,歷史上缺少民主法治傳統,因此法治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必須憑藉領導人的作用來推進和實現,地方法治建設更是如此。地方領導人重視,法治建設工作中遇到的權威問題、規劃問題、組織協調問題、經費問題、編制問題等等問題,都容易得到解決。地方領導人重視程度越高的,越能取得不俗成績,在全國法治城市建設工作中越能獲得良好評價。

(二)辦公室職能發揮主動的,法治城市建設工作越有實效。杭州餘杭、成都、昆明的法治建設機構依照“黨委領導,人大監督,政府實施,依法治市(法治建設)辦公室設在司法行政機關”的模式設立,南京的法治建設機構依照“黨委主導,人大監督,政府配合,依法治市(法治建設)辦公室設在政法委”的模式設立。在實際執行中,將辦公室設在黨委的,權威性更高,將辦公室設在司法行政機構的,執行性更好。無論是哪種模式設立,辦公室發揮職能越好的,法治城市建設工作越有實效,越能推動法治建設步伐。

(三)制定評價指標體系的,法治城市建設工作越有力度。從對各地的材料分析中,我們看到各地普遍制定了城市的法治建設的總體規劃。然而,引起全國關注和有力推動法治建設的是那些制定了法治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城市。這些指標體系的建立,對法治執行的發展程序進行了具體的描述和呈現,對法律制度的公正性和社會適用效果進行了客觀評價,不同層次展現了城市法治化發展的現實狀態,是當代法治改革的一個嘗試和突破。

(四)指標體系制定科學的,法治城市建設工作越有效力。良好的法制建設指標體系,呈現出準備充分、調研充足、論證嚴密、社會參與度廣泛的特點。各地普遍設立專門課題組。吸收社會各界,尤其是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參與,經過嚴謹的調研論證,發動廣泛的群眾參與。昆明市更是以政府立項,專項招標的方式開展此項工作。實踐證明,前期準備工作越充分的,正式實施後,統計資料越真實,推行阻力越小,社會效果越佳。

(五)人員經費保障充分的,法治建設工作越有動力。先進地區法治建設領導組辦公室人員充足,比如,成都市16人,昆明市10人,武漢市16人,杭州市11人(依法治市辦公室7人、市委法治處4人)。先進地區法治建設領導組辦公室經費保障充足,具體情況見下表:

*部分城市和地區法治經費情況一覽表

(昆明市的經費包括為構建指標體系,政府招投標專項經費30萬,和後期測評經費20萬)

*部分城市和地區人均法治經費一覽表

四、全國地方“法治城市”建立工作的一些其他做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們調研的所有城市中,各城市法治建立中創新的一些先進經驗和做法,值得我們借鑑。

(一)政府購買法律服務。杭州市以政府購買法律服務的形式開展“律師進社群”活動,全市六個城區497個社群全部配備社群律師。社群律師每週定期到社群服務半天,政府每年向社群律師補貼6000元。法律服務覆蓋社群,大大緩解了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矛盾,引導大量的民間糾紛、上訪案件進入法治軌道。《人民日報》、《法制日報》等國家媒體給予相應報道。

(二)大規模的法制宣傳主題活動。成都啟動了“人人講法共建和諧”的“法治大講堂”活動,全市組建了37支1000餘人的普法講師團、1544名駐村(社群)律師隊伍、4600多名村(社群)法治宣講員隊伍和492個法治文藝演出小分隊,開展各類法治宣講活動8000多場次,組織各類巡演2500多場次,印發各類法治讀本近百萬冊。大大拓展了法制宣傳的深度和廣度,受到司法部副部長張蘇軍的表揚。

(三)成立法制宣傳協會。武漢市成立社會廣泛參與的法制宣傳協會,吸引高校、民企、傳媒、教育等廣泛行業參加協會。全國成立法制宣傳協會僅有四川和武漢。但真正有效運轉的僅武漢一家。協會的成立充分調動了社會各界參與法制宣傳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有效的促進了法制宣傳的縱深開展。

五、“法治太原”建立的基本建議

習總書記指出,要“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這是在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的新形勢下,對深化改革開放,規範發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的新要求。太原市被山西省委依法治省領導組推薦申報為“XX—XX年全國法治城市建立先進單位”,在法治建設的地方實踐中,應該在《關於加快“法治太原”建設的意見》、《XX—XX年“法治太原”建設實施綱要》等綱領性檔案的指導下,在吸收借鑑各地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對法治城市的建設有更大的作為。為此,我們建議:

(一)加深認識。“法治太原”建設是凝聚各方改革共識的重要途徑和方式,是太原綜改試驗區整體推進、深度發展的法治保障工程。黨委政府尤其是一把手要高度重視“法治太原”建設工作,把“法治太原”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將這項工作同太原城市建設的中心工作以及城市發展目標結合起來,同黨委和政府的戰略部署緊密結合起來,同全體市民的利益訴求和精神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在法治建設方面開創吸引全國目光的新局面。

(二)加強組織。“法治太原”建設是一項法治系統工程,必須與本市的依法執政、民主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制宣傳等工作統籌進行。客觀上,必須有一個具有一定權威性的組織機構來組織推進。目前,我市主要領導在依法治市領導組擔任主要領導職務,具體的法治城市建設工作則主要由依法治市辦來組織推動。應加強依法治市辦的組織機構建設,在“黨委統一領導,政法委組織推動,部門協作配合,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下,設立專門的辦公場所、配備專職的工作人員,加大經費投入,保障“法治太原”建設工作的有效開展。

(三)加緊實施。“法治太原”建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良好環境和發展機遇,應加緊制定科學合理、重點突出、簡便易行、切實管用的“法治太原”建設指標體系。應儘快成立以專家、學者、法治實踐者為主體的課題組,經費上實行專項列支,以“專案”推動和引領“法治城市”建設的指標考評體系的搭建,要明確目標,落實責任,確定任務,列出時間表,畫出路線圖,提出推進方案。要賦予“法治太原”建設指標體系一定的拘束力和強制性,加大獎懲力度,切實保證相關指標對法治建設工作的推動落實。

(四)加快步伐。“法治太原”建設是展示城市形象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內容。全國部分地市已經先行一步,通過法治建設塑造了良好的城市形象。但從各地出臺的指標體系來看,雖各有特色,卻也存在一些不足:昆明注重評價,指標體系未能與全市綜合考核結合;成都注重考核,指標體系僅僅覆蓋區縣,未將市直部門納入;餘杭僅在區級層面展開,未能在杭州全市推廣。“法治太原”指標體系若能在克服上述不足基礎上,儘快形成《法治太原指標考評體系》,並予以加緊推進,明確實施起始時間,積極有為地務實工作,定能使我市的法治建立工作在全國傲立潮頭。

關於推進合肥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研究的調研報告城市調研報告範文(4) | 返回目錄

20**年11月,合肥被批准為全國第一個科技創新型試點城市。建設科技創新型試點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合肥跨越式發展的重大舉措。三年多來,試點市建設受到廣大政協委員的高度關注。根據市委批轉的《市政協XX年工作要點》,我們組織部分委員和有關部門同志,圍繞推進合肥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建設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聽取了市創新辦、科技局等部門的情況彙報,實地考察了示範區的建設情況,邀請8個職能部門、21位專家學者和企業負責人分別進行了座談研討,並赴上海、深圳、大慶等城市學習考察科技創新工作的經驗。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科技創新資源現狀及試點市建設進展情況

我市是較早確立科教興市戰略的城市之一。特別是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建設啟動以來,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大力實施科技創新戰略,圍繞服務知識創新、突出企業創新、探索區域創新,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努力探索一條依靠自主創新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新路子,總體呈現投入增加、實力增強、貢獻提升、環境優化的良性發展態勢,科技創新試點市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為工業立市戰略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區域創新體系初步形成。

(一)高校和科研院所數量眾多,科教資源雄厚

合肥擁有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為代表的國家和省屬科研單位76個;擁有中國科技大學為代表的各類高等學校59所,博士點171個。擁有國家同步輻射、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火災科學等國家級與省部級重點實驗室40個,其中國家級4個。中科院等離子所已成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國際計劃的主要參加單位。

(二)人才資源豐富,智力優勢明顯

我市共有兩院院士31人,其中科學院院士24人,工程院院士7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和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人數,在中部城市均排序第一;從事科學和教育工作人員比例位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每萬人口專業技術人員數位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XX年底在肥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活動人員9953人,其中科學家工程師 6473人。

(三)知識創新活躍,成果豐碩

近年來,在肥的科研機構、高等學校承擔“863”、“973”和國家科技攻關等課題數百項,獲得了大批科技成果及獎項。同步輻射和火災科學研究水平居世界領先地位。在《science》、《nature》上發表論文數多年來名列中部城市第一。“量子通訊實驗”、“可控熱核聚變實驗研究”等5項成果7次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和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四)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XX年全市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發展到51個(其中國家級5個),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2個(其中國家級2個),科技企業孵化器達到12個(其中國家級5個);博士後工作站14個。XX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5項,安徽省科技進步獎108項。通過企業自主創新,我市在語音合成、汽車與工程機械、家電製造、雷達製造、交通事故預防、生物醫藥、奈米材料、作物育種等技術領域形成在國內乃至國際具有領先水平的優勢技術。目前全市高新技術企業450 家,其中,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15家;上市高新技術企業13家。過億元高新技術企業70家,過10億元20家。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總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比重52.28%。

(五)擁有自主創新品牌的產業叢集初步形成

我市產業發展已形成了一批“龍頭企業—產業鏈—產業群”相互銜接的特色產業叢集。一是以江汽集團為主體的汽車產業叢集;二是以美的、海爾、格力、美菱、榮事達集團為主體的家電產業叢集;三是以叉車、日立挖掘機為主體的工程機械產業叢集;四是以科大訊飛、四創電子、芯碩半導體、科大立安、易能公司、開爾奈米等企業為代表的微電子資訊與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叢集;五是以豐樂種業、荃銀高科、隆平高科、天禾農業、合肥綠寶為代表的(兩系雜交水稻、玉米、小麥、油菜、西甜瓜品種)高新區種子產業園初步形成規模,以長豐草莓和肥西苗木為代表的農業產業逐漸形成特色,具有越來越強的品牌效應。

(六)示範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經過努力,6.6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建成道路里程總計17.8公里,區域框架路網和基礎設施建設已基本完成。科技資源有效聚集,目前區內建成專案6個,在建專案20個,簽約專案20個,合作開發專案4個,意向專案近百個,計劃總投資86億元。產業叢集日益顯現,機電產業園以光機電一體化為特色,兼具科研孵化、行政商務功能,集聚了一批電子類、機械類產品為主的中小科技企業。創新工業園以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為主,打造科技創新工程化平臺和孵化基地,實現集約利用土地資源。軟體外包園規劃設計方案和專案可研報告已經完成。動漫產業園規劃已經完成。

(七)發展環境不斷優化

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多次來示範區進行專題調研,xx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牽頭的試點市工作領導小組,專門設立了合肥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工作辦公室,組建了示範區建設指揮部。下發了《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若干政策》、《xx市科技創新專項基金管理辦法》、《xx市科技創新專項基金資本金投入實施細則》、《xx市科技專案風險投資損失補償辦法》等一系列檔案,制定了一批突破性的鼓勵新型工業化發展和科技創新的政策措施,為試點市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加強效能建設,轉變工作作風,為試點市建設營造了良好的服務環境。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科教優勢不等於經濟優勢,二者的有效結合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調研中瞭解到,我市豐富的科教優勢並沒有真正轉變為經濟優勢,科技創新資源亟待合理配置與有效整合。

(一)產學研聯合的體制機制有待於進一步健全

試點市建設以來,市委市政府積極推動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轉化,探索促進產學研合作模式。但是,長期條塊分割的侷限,落後觀念的影響,加之缺乏促進產學研合作的配套政策和協調機制,目前企業尚未真正成為聯合創新的決策主體、投入主體、利益主體和風險承擔主體。產學研合作的重心沒有落到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的技術、人才、成果、裝置等資源優勢難以向產業有效聚集。

(二)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長期以來,科技與經濟的脫節,制約了我市科技創新的程序。一方面是高校、科研院所更多關注國家重點專案和科研任務,其科研成果與地方經濟結合不緊,轉化率不高;另一方面,我市科研成果轉化始終沒有走出“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尷尬局面,有相當一批科研成果是在外地實現轉化的。

(三)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的作用有待於進一步發揮

我市科技中介服務機構規模小,社會公信力不高,存在體制機制政策障礙,對於區域創新和科技發展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難以適應市場需求,為創新創業提供全方位高水平的服務。科技中介服務從業人員中,綜合素質普遍不夠高,特別是複合型人才更是缺乏,難以滿足實際需求。

(四)多元化投融資體系有待於進一步完善

風險投資機構發育緩慢,對高新技術企業投入不足。全市現有風險投資機構8家,資金總額52.8億元,總量偏小。同時風險意識較強,運作手段趨於保守,大投小不投,強投弱不投,後投前不投,零風險投有風險不投,科技風險的投資和退出機制沒有形成。多渠道、社會化的投融資體系仍需完善,孵化的中小創新企業融資難問題沒有根本解決。

(五)高層次人才仍然緊缺

總體上說我市人才資源豐富,相關的人才統計指標在全國同類城市中處於領先地位,但具有戰略決策能力的企業家和高素質、高層次、高水平的複合人才以及高技能的職業技師仍然缺乏,企業普遍感到人才飢渴。

三、幾點建議

今年年初,xx 在安徽考察工作時強調,“只有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始終把握髮展的主動權,增添發展的新優勢”,並要求“安徽教育資源比較豐富,科技實力比較強,應該在自主創新方面有更大作為”。建設科技創新試點市是實現合肥跨越式發展的最佳途徑,是我市發展中難得的機遇與後發優勢。科技創新試點市建設是國家賦予合肥的艱鉅任務,也是合肥跨越式發展的迫切要求,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前不久,中國城市創新能力科學評價課題研究組釋出了XX至XX年度中國城市綜合創新能力綜合測評結果,地級以上城市排名前10名的為xx市、xx市、xx市、xx市、xx市、xx市、xx市、xx市、xx市、xx市。今年6月12 日,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准深圳為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市。由此可見,創新熱點城市的不斷湧現,科技創新活動的風起雲湧,使合肥的試點市建設形勢更加嚴峻,面臨的壓力更為巨大。為使我市在國家創新體系中能夠發揮引領作用,我們一定要深入貫徹落實xx視察安徽時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舉市而為,圍繞試點市建設總體目標,以知識創新體系為源頭,以技術創新體系為主體,以創新服務體系為保障,形成科技資源配置合理,科技人才輩出,體制執行高效,創新能力倍增,具有合肥特色的科技創新體系。為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一)以資源整合為重點,推進體制機制創新

1、強化創新協調功能。目前,市創新辦承擔了試點市建設的大量協調性工作,人員少任務重,特別是每年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教育部、財政部、中科院等單位參加的部際會議,協調任務更是繁重。因此,加強試點市建設的領導力量和辦公室建設十分必要。同時,應強化試點市建設的目標與責任管理,每年年終應召開一次政府專題常務會議,對試點市建設當年任務分解完成情況進行分析評價,對各部門的相關工作實施績效考核。

2、強化校(院)地合作機制。建立領導聯絡高校院所制度,加強與高校和院所的資訊溝通,促進產學研合作,調動高校和院所參與試點市建設的積極性;建立高校專家組、博士團與企業對話互動機制,開展現場技術諮詢、成果轉化、技術培訓,構建高校科技資源參與合肥試點市建設的無障礙通道。

3、強化科技交流機制。搭建區域技術成果和交流合作平臺,積極探索構建省會經濟圈、合淮同城化的區域創新協作聯動機制。建立區域創新體系建設聯席會議機制,加強與長三角城市的科技協作,在創新資源、創新人才上打造區域一體化體系,使合肥成為區域創新合作交流中心。加強與國內外廣泛的科技合作,將試點市建設融於國際創新實踐之中。

(二)以打造戰略聯盟為抓手,構建產學研合作機制

1、加速打造產學研創新合作聯盟。加強制度創新,打破條塊分割,在科教資源整合與利用上探索經驗,促成校(院所)企共建基地;瞄準重點產業,集中優勢資源,引導建設一批校(院所)企雙方形成開發、生產、銷售緊密結合的產學研戰略合作聯盟,加速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程序。支援企業與高校院所共建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研發機構,搭建區域大型科學儀器設施裝置協作平臺,針對產業發展重大關鍵技術開展聯合攻關。

2、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轉化能力。發揮現有科技資源優勢,以創新示範區、高新區、經開區和蜀山科技園等為依託,提高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打造具有合肥特色的科技成果轉化基地。進一步優化稅收、金融政策,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我市的成果轉化,促進高新技術的產業化。積極加強與國家相關部委的聯絡,爭取更多專案落戶合肥,提高科技成果在我市的轉化率。創新科研人才組織機制,打破單位界限,促進學科交叉與融合,提升重大科研專案攻關能力,催生有重要影響的原始性創新成果在我市更多湧現。

3、強化產學研合作長效機制。建立產學研合作長效機制。進一步發揮科技社團在產學研合作中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圍繞新興交叉學科和區域高科技人才相對積聚的優勢,組建電子資訊、生物醫藥、新材料、裝備製造等高新技術領域專業協(學)會。建議以政府授權委託科技社團履行區域科技規劃、科技諮詢、科技評價、職稱評定、科技交流、科技獎勵等社會服務職能,促進協(學)會依法依章開展考察、學習、培訓、聯誼等活動,促進協(學)會各成員單位之間的交流與聯絡,產生聚集效應,使各專業協(學)會工作常態化、規範化,形成產學研聯合互動的長效機制。

(三)以創新基礎設施為載體,打造資源整合平臺

1、完善科技服務平臺體系。加強省市聯動,全力打造中國(合肥)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服務平臺,強化科技成果的集散和交易功能,為我市以及國內外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技術產權的交易提供全方位的專業化服務。加強區域科技文獻系統和科技資源保障系統建設,建立區域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儘快形成平臺服務網路化。建設成果工程化研發與轉化平臺,培育和發展等離子體技術、鐳射檢測等成果工程化服務平臺,推進科技成果工程化研究,使我市成為國內知名的成果工程化技術轉移基地。

2、強化平臺服務功能。實行註冊費獎勵、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國內外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進入平臺為企業提供服務。進一步調動各類平臺的服務熱情,使其做到主動面向企業,為企業科技成果孵化、產業化、技術升級以及成果交易推廣提供科研場所、測試裝置、技術支撐、資訊諮詢服務,促進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四)以中介服務為橋樑,促進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1、大力發展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借鑑上海張江開發園區的政府花錢買服務的做法,對新成立的科技中介機構,實行註冊資金全免,並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重點扶持和培養若干大型骨幹科技中介機構,扶持現代金融、資訊、科技服務業的發展。選擇有優勢的科技推廣、技術中介機構,重點給予資金和技術資訊上的支援。對現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進行整合與重組,促進不同科技中介機構的聯絡與合作。

2、強化科技中介機構自身能力建設。加強中介服務隊伍建設,提升服務水平,規範行業管理,實現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的融合與互動,建設科技創新服務網路體系。建立區域技術經紀人互動培訓、資質互認機制,加強對科技中介機構現有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提高其整體素質。鼓勵高校師生、科研院所及企業的科技人員從事科技中介服務,逐步培養一批兼具業務水平與服務意識的科技中介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科技中介隊伍。

(五)以創新政策體系為支撐,優化科技創新環境

1、完善扶持創新、引導創新的政策體系。深圳的自主創新之所以取得成功,離不開完善的政策體系支撐。近年來,深圳出臺了多個檔案和上百條政策, 涉及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以及產業導向、財政補貼、智慧財產權保護等各個方面,營造了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公共服務環境。建議我市對現有的政策進行一次梳理、修改和完善,形成對試點市建設、高新技術企業發展以及成果轉化具有針對性和突破意義的政策體系,加速人才、資本、技術等創新要素的積聚。抓緊修訂《xx市科學技術進步條例》,以法律的形式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保障。

2、完善科技人才引進動力機制。加強對人才工作的領導,樹立科學人才觀。加大創新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暢通高層次人才進出口通道,不斷優化調整人才結構。完善人才政策,積極營造有利於人才發展的環境。完善科技人才公共服務體系,構建人才資訊政務平臺,提高人才創新能力。進一步放寬人才引進條件,為企業引進人才提供服務,為引進各類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提供支援和便利。採取團隊引進、專案開發引進等方式,大力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加大人才培訓力度,鼓勵企業建立內部長期培訓制度,加快培養高水平研發人才、高技能生產人才、高層次管理人才,不斷提高企業人員素質,不斷提高企業創新能力。設立“xx市科技創新日”,開展區域科技創新創業大賽活動,獎勵為科技創新試點市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各類人才,努力營造有利於優秀人才創新創業、脫穎而出和各類人才安居樂業的良好環境。學習蘇州等城市的做法,對高新技術企業引進戰略性高層次人才,實行政府薪酬補貼的辦法,吸引更多的高層次人才向我市聚集,努力將人才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競爭優勢,為合肥跨越式發展和科技創新試點市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撐。

(六)以示範區建設為先導,探索科技創新新經驗

1、完善示範區基礎設施。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牽頭的示範區建設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各項工作。爭取省政府早日批准“合肥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示範區”及“示範核心區”的總體規劃,把科技創新作為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對科研孵化用地給予計劃單列,提前劃撥,以便成片推進,集中佈局。提高示範區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儘快完善公交、水、電、氣、通訊、員工宿舍等生活配套設施。

2、完善企業研究開發獎勵措施。建立科技開發準備金制度,鼓勵各類企業對高科技產品的投入。實行有針對性的財政獎勵政策,鼓勵科技成果就地實現產業化。在示範核心區及拓展區範圍內,對新入駐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研發機構自入駐之日起一定期限內,省級及以下部分的各類稅收全額返還企業,免收省級及以下行政事業性收費,年審年檢等有償服務收費專案一律減半收費。積極爭取國家和省高新技術產業化專案在示範區落地,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3、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支援企業積極申請專利,在專利技術的申請、授權、維護等各個階段給予補貼,對重點專利技術的產業化實行專項扶持。有關部門要幫助企業制定專利規劃,協助企業開展技術人員智慧財產權培訓,引導企業開展專利工作並予以跟蹤服務。鼓勵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校院所將科技成果在本地轉化。

4、完善政策執行的效果評估和反饋機制。制定有別於一般工業園區xx縣區的考核指標體系,把創新環境的優化、創新能力、創新產出等績效指標作為對示範區評價考核的重點。在不違反國家政策的基礎上,促成上級有關部門放寬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執行標準。

5、完善科技創新扶持資金體系。加大對示範區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在原先省、市財政每年7000萬元扶持資金的基礎上,建議省、市財政每年再拿出1億元資金,支援示範核心區建設,支援區內高新技術成果的產業化發展。設立產學研合作專項資金,鼓勵我市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科技合作專案,獎勵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設立專利技術轉化和產業化資金,支援重大專利技術成果的產業化專案。進一步落實風險投資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開展高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制定科技從業人員的稅收優惠政策,激發高新技術人員的創新熱情。促進地方商業銀行、金融機構與創新型企業開展資金合作,增加科技信貸品種,擴大科技信貸規模。鼓勵擔保機構對科技型企業的擔保力度,促進科技型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