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開發區調研報告3篇範例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1.09W
本文目錄2019年開發區調研報告開發區:關於我市開發區調研報告關於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工作的調研報告

目前,開發區已經成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其集約、高效、創新的本質特徵逐漸顯現。統計表明,我省各類開發區在全省0.8%的土地上,實現了52%的利用外資,45%的進出口,24.6%的工業增加值,13.8%的稅收,解決就業人員245萬人。取得上述成績,主要得益於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開發區“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體制和“精簡、統一、效能”的執行機制。但是,最近許多開發區反映,管理體制、執行機制正在弱化,有可能成為制約開發區又好又快發展的最大瓶頸。為此,我們向145家省級開發區(原批准開發區63家,新核准設立的開發區82家)發出了調查問卷,對管理體制、執行機制情況進行了摸底。同時,對40多家開發區進行了實地調研和考察,濟南、威海、煙臺、濟寧等市外經貿局對本轄區內的開發區也提報了基本情況。總的看,開發區發展的外部環境並不樂觀,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問題之一,管理體制不順《山東省省級經濟開發區管理暫行辦法》(魯政發[1998]7號,以下簡稱《辦法》)和《關於進一步搞好園區建設加快經濟發展的意見》(魯政發[XX]78號,以下簡稱《意見》)規定,開發區按照“小政府、大社會”和“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設立管委會。管委會作為同級政府的派出機構,行使同級政府的經濟管理許可權和相關的行政管理職能,對開發區實行統一管理。管委會可自行設定內部機構,不搞上下對口,地方政府職能部門原則上不在開發區內設定工作機構。開發區中層幹部由管委會實行聘任制。從調查調研情況分析,開發區管理體制和執行機制與省政府的規定出現了很大的偏差。原批准設立的63家省級開發區中,15家開發區管委會與鄉鎮政府實行了政區合一,體制和機制基本沿襲了政府的管理辦法。其餘48家實行獨立管委會的開發區中,21家沒有自行設定內部機構的權力,工作機構由上級單位或部門委派,管委會內部機構設定基本與所在地政府雷同,開發區承擔了許多不必要的社會職能,管理成本提高,其開發功能、經濟功能和創新功能淹沒在繁雜的行政和社會事務中。新核准設立的82家開發區中,9家沒有設立開發機構,21家僅設立臨時開發辦公室,從不同部門抽調3-5人,難以承擔開發區的建設任務。從145家省級開發區的調查問卷中反映,68家開發區管理人員屬於事業編制,103家沒有內部中層幹部任免權,中層幹部由當地組織或人事部門選派,111家沒有自主用人調配權,需要的管理人員由當地人事部門調配。問題之二,職能許可權不到位《辦法》和《意見》規定,開發區管委會負責區內環境保護、科學技術、進出口業務等管理工作;按照規定許可權負責投資專案的申報和審批;負責組織實施區內各項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的建設和管理;根據開發區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依法進行區內土地的規劃、開發和土地利用管理工作。XX年開發區清理整頓以前,大多數所在地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將這些許可權賦予開發區管委會,隨著清理整頓工作的進一步深入,部分行業實行垂直管理,開發區本身又沒有明確的法律地位,致使許多管理許可權不到位。在145家省級經濟開發區調查中,128家開發區沒有企業工商註冊登記職能,133家開發區不能辦理專案環境評價手續,115家開發區不能辦理土地徵用和規劃手續。開發區普遍反映,一是原來擁有的部分管理許可權上收到市、縣有關部門。如專案建設規劃證書發放權,XX年以前,大多數原批開發區內的投資專案,都由管委會發放專案建設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而目前在開發區內的建設專案“一書兩證”,80%以上的開發區需要到當地建設局或規劃局辦理。如大中專畢業生接收權,XX年以前大中專畢業生進區工作,許多開發區可以自行確定,而現在絕大多數須報所在地人事局審批。類似這樣的權力上收問題還有企業工商註冊登記、外商投資企業年檢、兩類企業認證等管理許可權。二是應下放給開發區而至今未到位的許可權。如有限責任公司審批權、註冊地址在開發區的外商投資企業審批權、機電產品進口審批權、建設工程招標管理權、房屋產屬證書發放權、區域環境評價等,90%以上的省級經濟開發區需要報所在地有關部門審批或轉報。三是到位不徹底的管理許可權。突出存在的問題是中間環節多,審批效率低,如固定資產投資計劃審批權、糧食、棉花、植物油、礦砂等原材料進口許可證發放權、總投資5000萬美元以上外商投資企業審批權等,仍需要經過有關部門審查後轉報省裡,特別是設在縣市區的省級開發區,需要經過縣、市兩級政府部門審查。許多開發區設立的“一條龍”服務大廳,不少已成為政府部門收文視窗,無形中增加了一個管理層次,快捷優勢已經喪失,辦事效率甚至比區外還低。問題之三,發展後勁明顯不足《意見》規定,開發區管委會負責區內的財政、稅收等管理工作;搞活園區管理人員收入分配機制,逐步實行企業化工資分配制度,由開發區管委會根據崗位、工作量、服務質量等自行制定工資標準;建立管委會主任獎勵基金制度,每年可在財政預算中安排一定經費作為獎勵資金,由管委會對做出突出貢獻的管理人員進行獎勵。但在145家省級開發區調查中,財政體制管理方面,92家開發區沒有設立財政體系或職能上收,儘管許多已經進入“收穫”時期,但是區內財政收入全額上繳,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投資、管理人員工資、辦公經費等完全由所在地政府安排。在其餘設立財政體系的53家開發區中,只有39家開發區成立了資產運營機構,採取企業化、市場化運作模式,利用區內資源,通過自籌資金進行區內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管理人員收入分配方面,所有開發區都沒有自行制定工資標準的職能,管理人員的工資按照當地人事部門核定的標準發放,只有極少數開發區建立了管委會主任資金獎勵制度。這種分配機制,短時期內可能對開發區的管理工作沒有很大的影響,但長期下去,肯定對工作效率、服務質量等帶來負面效應,尤其是對新核准設立的處於創業初期的開發區,“5+2(一週)”、“白+黑(一天)”的工作時間和不成比例的勞動報酬,可能成為制約開發區又好又快發展的阻力。儘管開發區在管理體制、執行機制、政策落實方面存在以上種種困難和問題,但是各地建設發展開發區的信心沒有動搖,決心沒有改變。建議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應當保護這種積極性,把開發區作為經濟國際化的示範區、深化改革的試驗區、先進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的集中區、城市化建設的樣板區,不斷加大工作推動力度。根據以上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措施和建議。(一)加強領導班子建設,給予開發區高效運作、快速發展的能力。開發區建設發展需要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開發區行政管理人員只有具備文化層次高、外語水平高、技術知識豐富和懂經營、熟悉國際經貿業務的綜合素質,才能擔負起開發區對外招商引資、延長產業鏈條、促進健康發展的重任。管委會領導班子成員作為開發區的組織領導和政策的決策、執行者,更要具備這些能力。建議省有關部門對全省開發區班子建設、機構設定、人員編制、幹部管理進行調研,提出加強開發區領導班子和機構建設的具體意見。參照江蘇省的做法,制定考核標準,對經濟發展快、拉動作用強、集約利用資源高、迴圈經濟效果好的省級開發區,提高管委會主要領導的行政待遇,增強管委會的組織協調能力。同時,在控制編制和機構總量的前提下,賦予開發區管委會設立內部機構的自主權和中層及以下管理幹部的任免、使用權,開發區自行提拔任用的中層幹部和向社會招聘的管理人員報當地組織或人事部門備案。(二)賦予相應的管理許可權,給予開發區依法行政、規範管理的權力。省市政府各部門要切實把開發區作為特殊的經濟區域,實行特殊的管理模式,賦予特殊的管理許可權,給予重點扶持。在不違背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按照事權統一的原則,賦予開發區同級政府的經濟管理許可權和相應的行政管理職能,代表同級政府在區內行使經濟和行政管理職能。省外經貿廳制定標準,設立科學發展示範園區。建議省政府辦公廳協調有關部門,對科學發展示範園區需要上報的檔案直接報省直有關部門審批或轉報,減少中間環節,提高行政效率。同時,建議由省政府辦公廳牽頭,會同有關部門督察《關於進一步搞好園區建設加快經濟發展的意見》(魯政發[XX]78號)的貫徹落實情況,解決開發區職能許可權不到位的問題。加快《山東省經濟開發區管理條例》立法進度,儘早頒佈實施,明確開發區的法律地位,賦予經濟執法權。(三)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給予開發區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一是對科學示範園區進行政策扶持。科學發展示範園區都具備了自我擴張的能力,在發展過程中不僅不需要政府財政的資助,而且還能給當地做出貢獻,達到了設立開發區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為使開發區發揮更大更強的作用,建議由省外經貿廳牽頭,會同省財政廳、人事廳等部門,按照《關於進一步搞好園區建設加快經濟發展的意見》(魯政發[XX]78號)的規定,對科學發展示範園區財政、稅收、勞動報酬、融資辦法等職能落實方面的情況進行督察,配合當地政府把應當到位的職能賦予開發區,建立一級財政體系和管委會主任獎勵基金制度,管委會自行制定工資標準,調動管理人員積極性。建立融資機制,拓寬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本和其他各種金融資本進入開發區,增強開發區發展後勁。二是繼續加大西部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支援力度。西部開發區尤其是新核准設立的開發區,還處在建設初期的創業階段,自我膨脹自我發展的能力還比較脆弱,政府在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應當給予幫助和支援。XX年,省財政安排4000萬元,對西部開發區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貸款貼息,放大貸款金額23.6億元,取得了明顯效果。建議省政府將這有效辦法再延長5年。各開發區所在市、縣也參照省裡的做法,提出扶持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三是建立開發區土地開發整理專項資金。《關於進一步搞好園區建設加快經濟發展的意見》(魯政發[XX]78號)的規定,開發區內的土地有償使用收入,除按規定上繳中央和省部分外,全部用於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土地開發整理。目前,開發區是建設用地使用量最多、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最好的區域之一,建議按照國家對建設用地開發使用管理的新規定,省政府對開發區土地有償使用收入上繳省裡的部分,建立專項資金,用於開發區土地開發整理、基礎設施建設和招商引資,由省國土資源廳牽頭,會同省財政廳、外經貿廳提出具體操作辦法。各開發區所在地政府對地方留成部分,也相應制定實施措施和具體辦法。

開發區調研報告3篇範例
開發區:關於我市開發區調研報告2019年開發區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一、宣城市開發園區基本情況

宣城市現有省級經濟開發區13個(含籌建),其中:國家核准的省級經濟開發區4個,分別為宣城經濟開發區、宣州經濟開發區、寧國經濟開發區和廣德經濟開發區,核准面積14.22平方公里;省政府批准籌建的省級經濟開發區9個,分別為郎溪經濟開發區、涇縣經濟開發區、績溪生態工業園區、旌德經濟開發區、宣州狸橋經濟開發區、寧國港口生態工業園區、郎溪十經濟開發區、廣德新杭經濟開發區、涇縣雲嶺經濟開發區,9個籌建省級經濟開發區批准規劃面積69.96平方公里。

近年來,宣城市搶抓機遇、先行先試,以打造開發區載體建設為抓手,以招商引資和專案建設為突破口,努力把區位轉化為優勢,把後發彰顯為先行,承接產業轉移取得顯著成效,開發園區建設各具特色,如火如荼,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全市13個省級開發區(含籌建)實現工業增加值125.66億元,佔全市43.5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74.98億元,佔全市37.65%;完成財政收入30.76億元,佔全市36.3%。

(一)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要做法

在實地參觀和座談中,宣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開發區發展,不斷創新承接產業轉移的新方法、好做法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具體可以概括為“六新”:

1.出臺承接產業轉移新政策。

在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推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的若干政策意見》基礎上,宣城市制定了含金量較高、操作性較強的《關於促進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的若干政策意見》40條。其中:市本級產業投資專項基金2億元已基本到位,運作方案正在擬定;企業運營應急互助資金3000萬元也已基本到位。市財政從起連續6年每年投入不少於1億元的專項資金用於市開發區建設。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飛地經濟”發展的意見》,積極探索發展“飛地經濟”。廣德縣還出臺了《廣德縣承接產業轉移加快發展二十條》、《廣德縣加快新型電子元器件產業發展獎勵扶持辦法》、《廣德縣pcb產業園發展扶持政策》。郎溪縣用足用活省示範區建設“40條”政策,充分運用先行先試權,結合該縣實際,分產業、分行業制定優惠扶持政策,強化政策引導和產業導向。

2.突出叢集補鏈招商新方法。

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宣城市注重“產業鏈招商,叢集式承接”,多措並舉促進產業集聚。一是補鏈配套招商。在全面分析本地主導產業上下游及其關鍵環節的基礎上,編制產業需求目錄,開展針對性招商,促進產業集聚。二是委託合作招商。通過委託商會、工商聯、龍頭企業等,採取定向招商、駐點招商等形式,利用客商的人脈資源等承接產業叢集。三是園區合作共建。先後建立了宣城玉環機電產業園、郎溪經都產業園等合作共建園區,整體承接對方產業叢集。四是設立專項資金。市國投公司、希達公司(國有獨資)各出資1-2億元,專門用於宣城開發區重大產業專案的跟進投資。郎溪縣按照“四個招商、三個緊盯、五個不招”的總體思路,把整體對接、叢集承接作為重點用力方向,主攻重點區域和重點領域,大力度開展叢集式招商,注重產業鏈招商,推動和實現“平行轉移”和“反梯度轉移”,取得了明顯成效。全年新引進專案678個,實際到位內資115億元,增長114%。其中億元以上專案82個。落戶十經濟開發區、總投資273億元的郎溪(中國)經都產業園一期已動工建設。

3.打造承接產業轉移新載體。

以“園區建設推進年”活動為抓手,全力主攻園區建設,提高園區配套承載能力。,省政府批准宣城市籌建了5家省級經濟開發區。根據示範區建設的總體要求,該市把拓展發展空間、優化佈局和提升產業層次作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首要任務,全力推進區域空間規劃和產業規劃的編制。宣城市高起點規劃了總面積63平方公里(起步區近15平方公里)的《宣城市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園區規劃》,現已上報省政府待批。目前,宣城市承接平臺建設速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見效快。開發區內道路框架全面拉開,路網基本形成,基本實現“七通一平”。區內功能配套齊全,居住、購物、賓館均以較高標準定位建設。供水、供電、天然氣、汙水處理等配套設施建設進展快,承接產業轉移載體建設步伐加快。

4.產業集聚效應顯現新雛形。

通過設立產業投資專項資金,制定產業發展戰略規劃和產業發展目錄等做法,引導承接產業向開發區集聚。在產業導向上,壯大傳統支柱產業與發展培育新興產業並舉,各開發區產業集聚效應初顯。宣城經濟開發區初步形成了汽車零部件、醫藥、光電、新型建材為主導產業的產業體系;宣州經濟開發區初步形成了紡織服裝、機械裝備製造、農產品精深加工、新型建材、精細化工等主導產業;郎溪經濟開發區重點圍繞金屬壓延、裝備製造、電力電子、輕工紡織、農副產品深加工五大主導產業發展產業叢集;

廣德經濟開發區突出發展機械製造、資訊電子主導產業,做強做精新型材料、光氣醫藥骨幹產業,優化提升輕紡、農產品加工傳統產業,培育扶持新能源、節能環保新興產業。

5.制定資源節約和環保新舉措。

一是嚴把產業准入關。嚴禁國家明令淘汰的落後生產能力和“兩高一資”專案進入園區。全面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啟動了節能評估審查制度,對承接專案的稽核嚴格做好水資源論證、職業病危害評價等工作,加強承接產業的環境跟蹤監測。二是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堅持集約和節約用地政策,科學規劃、系統整合、合理利用開發區土地資源。在土地利用上,廣德縣制定出臺了《關於促進開發區土地集約增效的若干規定》,切實把好用地稽核和專案准入關,做到“一次性規劃、分期用地”。對多層標準廠房建設給予財政補貼,提高土地投資強度和用地密度。郎溪縣建立專案入園會審制度,制定促進工業園區專案集約節約用地暫行規定,分類確定各園區專案入園標準,明確對5000萬元以下單體專案不再單獨供地,綜合考量專案投資強度、產出率、建築密度、容積率、稅收貢獻等指標。

6.破解要素瓶頸有了新突破。

強化要素保障,破解承接產業轉移的瓶頸制約。著力打造“五個平臺”,即:“集約式”用地平臺,用足用活“土地置換、增減掛鉤”和未利用地的政策,挖潛盤活土地存量。嚴格用地准入條件,嚴把投資強度、稅收產出率等指標關口,確保集約節約用地。“穩固”人力資源平臺,大力開展“萬人培訓”、“萬人引進”、“萬人迴歸”三個“萬人計劃”,千方百計保障企業用工需求。“無縫對接”基礎設施平臺,全力推進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建設,溧廣高速郎溪段建設前期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連線“三區”的“快速通道”即將建成通車。“多贏”融資平臺,加強政銀企合作,大力引進發展各類金融機構,優化融資平臺,多家村鎮銀行掛牌營運,數家小額信貸公司先後落戶。“一流”服務平臺,進一步加強幹部作風和機關效能建設,深化行政審批權相對集中改革,推行全程幫辦代理服務,全力塑造“服務優、環境好、效率高”的優質服務新形象。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與不足

一是要素制約嚴重。土地:開發區的核準面積普遍較小,絕大部分都存在區外開發的現實和需求,亟待擴區。同時,土地報批時間長、報批費用高等問題比較突出。資金:融資渠道不寬,建設資金嚴重不足,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企業流動資金嚴重缺乏。人力資源:不僅高層次的管理、業務人才匱乏,一般用工也存在招工難的問題。二是產業結構趨同。開發區主導產業面廣,核心企業不強,創新研發能力薄弱,產業鏈條不長。各開發區各自為陣,產業結構趨同,園區特色不明顯。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起步較晚,發展緩慢,競爭力不強。三是配套服務欠缺。金融、物流、研發、檢驗、海關、碼頭等現代服務業和配套設施需進一步完善。

二、宣城市合作共建園區的探索

宣城市與發達地區合作建園具有起步較早、合作模式多樣、合作效果實在等特點,已經與上海、江蘇、浙江等多個地區和開發區開展合作共建。目前,跨省域合作共建園區共有9個,其中,已開工建設的5個,分別為宣城市開發區玉環機電工業園、郎溪開發區無錫工業園、郎溪十開發區經都產業園、寧國開發區醫療器械產業園、廣德開發區樂清電子科技園;已籤合作協議的4個,分別為宣城市開發區上海淀山湖工業城、宣州開發區梅氏產業園、郎溪開發區常州工業園、廣德開發區上海(閔行、松江、青浦)工業園。合作共建園區模式主要有5種:

1.宣城市開發區玉環機電工業園模式。

,宣城經濟開發區與浙江玉環汽摩配協會簽訂合作協議,規劃用地8000畝,一期專案用地畝,目前在建地塊實現“六通一平”,入園專案42個,在建專案20個,協議投資76.86億元。此外,宣城市開發區玉環機電工業園還進一步延伸發展空間,在宣州、寧國、涇縣開發區設立分園,各分園已陸續引進專案並落地建設。合作方式:“集中規劃,委託招商,共同推進,財政獎補”。開發區拿出一塊相對集中的土地統一規劃,負責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並給予合作入園的專案優惠的土地和稅收政策。協會負責根據規劃定向組織玉環汽摩配行業的客商來投資,並協調和督促專案建設進度。入園專案需符合產業政策和投資密度要求,專案達產生效後,開發區按協議規定給予協會獎勵。效益分享:稅收收益全歸開發區。開發區按入園專案的固定資產投資額的一定比例,結合其建設進度,對協會撥付招商經費,對專案按投資協議約定分年度撥付一定的財政補助。經濟資料統計均計入宣城經濟開發區。合作園區對入園專案採取“總部經濟、異地生產、統一經營”的方式,消除了轉出地政府對產業空心化、地方稅收減少等問題的擔憂,實現了兩地(宣城、玉環)三方(轉出地政府、承接地政府、轉出企業)的共贏。

2.郎溪開發區無錫工業園模式。

該工業園是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10月,郎溪縣政府與無錫濱湖區一批特種裝備製造企業簽訂整體轉移投資協議。動工建設,重點引進江蘇無錫投資客商,總體規劃用地1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超過畝,目前共簽約專案563個,其中科技含量高的億元專案61個,在建專案228個,分7批舉行了集中開工儀式,其中,主體工程在建的億元重點專案105個。從入園專案類別和投資體量看,在未來的3——5年時間內,將進一步建成國內特種裝置製造行業重要的專業化生產、研發基地。投資1000萬元的安徽省質量技術檢驗檢測中心郎溪分中心即將建成,合工大(郎溪)特種裝置研究院已經成立,金屬表面處理中心專案正抓緊引進,園區可以面向行業就地提供產品研發、表面處理、效能檢測、人員培訓等公共配套服務。合作方式:“商會搭橋,駐點招商,一事一議”。成立了郎溪縣無錫商會,商會在無錫相關產業企業推介和引薦,郎溪縣駐點,共同招商。對入園的重大專案實行一事一議。效益分享:給予商會引薦人物質獎勵,通過郎溪縣產業引導基金獎勵來郎投資企業。

3.郎溪十開發區經都產業園模式。

11月,正式簽約落戶郎溪十經濟開發區,產業園由郎溪縣政府、浙江海寧經編產業園管委會和鴻翔控股集團三方合作成立。一期規劃面積1畝,其中起步區4300畝,已平整土地約1500畝左右,一期規劃範圍內五縱六橫32.2公里主幹道全部開工建設,經編園區11個專項規劃正在評審之中。招商引資成果顯著。XX年1月18日,一次性簽約億元以上專案21個,協議資金52.3億元,意向投資專案95個,投資額143億元。今年上半年力爭已簽約21個專案開工建設。XX年,產業園計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億元,力爭達到35億元,啟動經編織造區、後整理配套區、輕工製造區、倉儲物流區等四個組團建設,建成電、燃氣、水處理中心、熱電廠等主要配套專案。合作方式:“共創共建,效益共享”。郎溪縣政府負責行政管理及審批事項,海寧經編產業園負責產業轉移、服務平臺支撐以及產業鏈拓展,浙江鴻翔控股集團成立了經都產業園投資開發公司,負責園區規劃設計、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等工作。採取“三方合作、分工明確、多元投資、市場運作”模式合作共建園區。既有合作雙方政府層面的合作,又引進實體企業參與投資建設和招商管理。效益分享:郎溪方對該投資開發公司從營業年度起繳納的營業稅、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地方留成部分實行“五免五減半”。入園企業優惠政策執行郎溪方當年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經濟指標計入本地。

4.寧國開發區醫療器械產業園模式。

寧國開發區醫療器械產業園是由蘇商國際醫械聯合總會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聯合組建的安徽蘇科醫療器械產業園有限公司與寧國經濟開發區合作舉辦的,簽訂合作協議,總體規劃用地6000畝,在建專案用地4800畝,總投資53億元,計劃5年建設完成。目前園區已完成廠房建設6萬平方米,簽訂入園專案17個,意向專案38個。科海醫用耗材、蘇瑞消毒、蘇曼信諾、諾曼榮、瑞斯邁、紅樓夢旅遊用品等專案主體工程在建,部分廠房已竣工;沁海金屬、沃爾曼生物科技、寶盈生物農藥、津橋醫用包裝等專案在辦理規劃設計工作,年內開工建設。合作方式:“組建公司、委託招商、土地轉供。”由武漢蘇商工業園投資公司出資在寧國市成立安徽蘇科醫療器械產業園有限公司,註冊資金5000萬元,安徽公司負責入園專案引進和專案服務,寧國開發區負責園區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並供地給安徽公司。重大專案實行一事一議。效益分享:對方享受招商獎勵,入園企業(專案)獨立享受相應的土地、稅務優惠政策。各項經濟指標計入本地。

5.廣德開發區樂清電子科技園模式。

6月10日,廣德經濟開發區與浙江省樂清市會創電子有限公司等七家企業簽定合作協議,佔地面積300畝,投資規模4.5億元,主要生產輕觸開關、插孔等產品。目前園區內“七通一平”基礎設施已到位,兩家企業已開工建設,其中一家已試生產,另有四家企業將於XX年4月開工建設;已到位資金1500萬元。合作模式:開發區按十三類工業用地價格出讓土地,並提供“七通一平”等建設條件,投資方負責科技園區內專案建設。效益分成:入園企業享受《廣德縣承接產業轉移加快發展二十條》及《中共廣德縣委廣德縣人民政府關於促進開發區土地集約增效的若干規定》等優惠政策。

三、借鑑推廣宣城開發區經驗

宣城市搶抓皖江示範區建設的歷史機遇、市屬開發區率先與長三角等發達地區合作共建區中園,大膽嘗試有效的合作共建園區模式,積極探索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為全省的示範區建設和開發區發展提供經驗和借鑑。宣城市的實踐有力地說明,創新是搶抓機遇、快速崛起,推動承接產業轉移的不竭動力;合作共建是深化長三角合作,加快承接產業轉移的有效方式;集約節約用地是有效承接產業轉移,促進園區科學發展的重要途徑。借鑑推廣宣城開發區經驗,加快承接產業轉移步伐,促進全省開發區又好又快發展,提出如下六點建議:

1.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

規劃是先導,堅持規劃先行。遵循市場規律,發揮政府的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援作用,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優化空間佈局,加快建設產業承接集中區、示範園區,集中力量辦好現有開發區。科學編制全省開發區“十二五”發展規劃,認真抓好示範區內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的實施,結合新設和擴區,認真做好擬申報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和產業規劃的指導及編制工作。通過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和產業發展目錄,不斷優化園區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層次。

2.大力促進開發區轉型升級。

研究制定促進全省開發區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以提高產出強度為核心的擴區補充規定和籌建開發區轉正標準,有序推動現有園區擴區升級,分期分批轉正籌建開發區,適當控制籌建開發區和鄉鎮產業集中區數量。鼓勵依託現有開發區設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促進產業承接與自主創新相融合。著力推進開發園區規範化、特色化、集約化,推動各類要素向園區集聚,實現園區專案集中、產業集聚、資源集約、功能整合。

3.支援和推進合作共建園區。

研究制定推進園區合作共建的實施意見和支援政策,打破行政區劃制約,創新合作方式,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機制,推進園區合作共建。鼓勵採取區中園、共管園、託管園和“飛地經濟”等多種模式,合作共建園區。協調推進宣城市與上海市利用白茅嶺監獄在郎溪縣、廣德縣境內的部分土地探索發展“飛地經濟”,建設皖滬合作產業示範園區。支援跨省域、跨市(縣)域、皖江與皖北地區合作共建園區,提高全省開發區整體競爭力。

4.推廣創新叢集式招商方式。

創新招商方式,推廣叢集式承接、補鏈式招商,努力提升產業層次。大力推行專業招商、專題招商、以商招商,堅持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相結合,結合重大專案招商,積極引進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商會的橋樑紐帶作用,搭建產業轉移促進平臺。利用徽商大會、廣交會、高交會、西洽會及各類投資貿易會展,高水平策劃招商活動,努力提高招商引資實效。

5.著力提高集約化發展水平。

嚴格開發區佈局的環保標準,實行區域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開發區的設立、擴區和改變區位選址必須符合主體功能區劃和環境保護要求。嚴格資源節約和環保準入門檻,加強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專案進入機制與退出機制。堅持集約節約利用土地,加強土地清理整合,盤活存量土地,推進多層標準廠房建設,提高土地利用率。大力發展迴圈經濟、低碳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園區。

6.建立健全考評和體制機制。

研究制定全省開發區分類考核評價和評比表彰辦法,按皖江城市帶、皖北地區、皖南和大別山區三大區域分類制定考核評價指標。每年組織開展一次市縣開發區考核評價和評比表彰工作,評價結果作為開發區擴區、轉正、升級的重要依據,並納入政府考核目標管理。建立健全開發區環保和資源集約准入機制、合作共建園區的利用共享機制、人才引進、使用和服務保障機制、公共平臺和配套服務跟進機制、資金和融資支援機制和分類考核評價激勵機制,促進全省開發區加快發展。

關於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工作的調研報告2019年開發區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依託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辦工業,加快城市化程序,加快宣城經濟融入蘇浙滬經濟圈,是宣城市委、市政府的一項重要決策。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可以把服務、土地、勞力等優勢聚集在一起,形成規模效益,產生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成為加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序的有效途徑,並將成為經濟發展的帶動區、體制和科技創新的試驗區,城市發展的新區。總體上看,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勢頭較快,各級政府投入了大量人才和物力,成為當地政府的熱切期盼的亮點,但全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發展中的不平衡,多數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經濟發展的 總量不大,質量也不是很高,對母城和周邊地區的輻射和 帶動作用力度還不大,市場體制建設也不夠完善,經濟運 行機制和行政管理體制需要進一步創新,對外開放功能需 進一步深化。如何統籌規劃,科學定位,合理佈局,推動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健康發展,值得關注和思考,一些突出 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和亟待解決。

一、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情況。

近三年來,在市委、市政府提出宣城經濟融入蘇浙滬經濟圈戰略決策以來,招商引資成為各級政府工作的最強音,加快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被擺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位置,各地都加大了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建設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現在:

(一)體制創新快,規範高效的經濟執行和管理體制開始凸現。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雖然普遍起步較晚,但通過參照周邊發達地區開發區管理體制,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援下,積極進行行政管理、投融資、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的率先改革。從行政管理體制上,各管委會均實行“小政府,大服務”,“一幢樓辦公,一條龍服務”的新型執行機制,改變了計劃體制下的政府機構垂直對口、機構人員臃腫的局面;在投資管理方面,以優質服務,創造了較好的投資環境;在土地使用上,實行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轉讓制度。因為發揮了體制創新功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試驗區”。

(二)滾動發展好,穩步推進了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規模擴大和功能完善。我市開發區、工業園區自設立伊始,就從市政建設、專案引進、資金運籌等方面提出構想和目標。立足實際可能的條件,紮紮實實,小塊起步,以專案帶開發,基本做了開發一片,建設一片,收效一片,滾動發展,有效地保證了建區初期的有限財力的集中使用,為後期的滾動發展打下較好的基礎。

(三)開發熱度高,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經濟拉動作用漸成現實。各地在發展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程序中,絞盡腦汁,多管齊下,積極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實現與蘇浙滬等發達地區的資金、技術等優勢的對接和互補,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對全市的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較為明顯。

(四)區域分佈廣,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各具特色。目前,開發區和各類工業園區由市及縣、區輻射到部分中心集鎮,種類較多,從綜合開發區到民營工業區,從專業園區到企業科技園區,各具特色,已成為全市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快速發展的“領頭羊”。

二、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儘管近幾年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取得了一些成 效,但多數開發區和工業園區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規模小,產業結構層次低。

由於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區時間短,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招商引資規模小,專案檔次低,缺少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產業鏈條長、牽動性強的“錨專案”。

(二)政策多,無序競爭加劇。

全市範圍內開發區、園區數量較多,“僧多粥少”,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都拿出了各種優惠政策,但無外乎提供廉價 土地、延長稅收優惠期限,無序競爭不僅使國家稅費流失,還造成本地企業與外來投資者的不平等競爭。

(三)資金少,園區建設速度慢。

我市各級政府財政基本都屬 “吃飯財政”,政府財力十 分有限,雖然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但前期投入普遍較少,加之開發區、工業園區起步之初,融資能力軟弱,導致開發區、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舉步維艱,園區投入不夠,基本框架未能拉開,對外招商引資形象不好,很多外地投資商實地察看後信心不足,影響了開發區和園區招商引資效果。

(四)政府好,部門權力難下放。

各地開發區、工業園區創辦伊始,當地黨委政府都對管 委會 “高授權”,明確管委會為同級政府的派出機構,但在實際工作中,管委會各部門都不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相應的證書、審批權被政府有關部門牢牢握在手中,大量的精力耗費在無謂的協調和遊說中,管委會的職能無法落實,造成了開發區、工業園區的管理不順。管委會不能行使同級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形成不了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影響了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發展。

三、關於加快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的意見

(一)進一步做好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規劃佈局。

1、要以推進工業化為重點,調整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產業結構。我市經濟發展尚處於工業化中的初始階段,繼續推進工業化是我市“十五”期間首要任務,我市各類開發區和工業園區,一方面要按照調優、調高、調大、調強的要求,改造傳統產業。堅持 "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扶持發展支柱產業、拳頭產品和優勢企業。另一方面要通過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選用現代化資訊科技裝備企業,用資訊化帶動工業化。省級宣城、寧國經濟技術開發區,必須充分發揮對母城的帶動、輻射作用。各類工業園區要因地制宜,辦出特色,打造自己的拳頭產品,發揮自己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優勢。

2、要以推進城鎮化為重點,加快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新城區戰略的實現。各類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要積極實施新城區戰略,這是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我市城市化發展的重要組織部分。通過突出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產業建設,努力打造新興的工業城區,並探索工業旅遊的路子,積極構築區域經濟中的一個旅遊景觀。通過完善城鎮道路、供水、能源、資訊等基礎設施,建立服務體系,搞好社群建設,強化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城鎮功能。通過加強生態建設、汙染治理和城鎮管理,改善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城鎮環境。

3、要以推進我市經濟一體化為重點,做大做強我市宣城、寧國、廣德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宣州民營經濟園區。以318國道為主線,突出建設好宣城、廣德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宣州民營經濟園區。努力把寧國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成寧國優勢專案的"孵化器"、"研發中心"。其他縣要因地制宜,建設一至二個具有特色、高起點規劃、投資省、生態環境優、高效益的工業園區。

4、要以促進非國有制經濟發展為重點,大力發展民營

企業。非國有制經濟企業快速發展在我市寧國、廣德已顯現。怎樣把非國有經濟企業引入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讓他們加快發展。首先要切實搞好服務,依法保護個體、私營和三資企業的合法權益,為各類企業創造平等競爭、共同發展的環境。其次要積極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攀大靠強,加快體制和技術創新步伐,不斷做大做強,促進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擴大規模。

(二)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1、樹立招商引資是開發區、工業園區工作 "生命線"的理念。

全市各級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管理委員會要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切實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開發區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要加強與蘇浙滬等地的溝通與聯絡,抓住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資本輸出的機遇,主動出擊迎接輻射和轉移。同時,要立足本地資源和開發區已具備的產業基礎優勢,鼓勵區內大企業與國際大公司、大集團聯姻嫁接,以個引企,以大引大,同時鼓勵大企業引進配套企業落戶開發區和工業園區。

2、按照產業化要求,創新招商引資的工作機制。

招商引資工作已成為當今發展區域經濟的"靈丹妙藥",各地招商工作奇招迭出,創造了許多經驗。就我市目前招商引資工作的現狀而言,欲在全省乃至全國的招商引資工作分得一杯羹,必須實行體制創新,通過體制創新帶動招商引資。當前要在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推行招商引資工作 “公司化體制、職業化隊伍、專業化招商、市場化運作",即招商體制由政府推動轉入公司化運作;招商隊伍通過職業培訓,樹立職業精神,形成職業化的隊伍;招商活動漸成體系,招商措施形成專業知識;通過市場化運作,為招商人員提供佣金和經費,在需求和市場中起到橋樑和紐帶作用。

(三)進一步探索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思路。

1、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要拓展思路,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資思路。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必須理清思路,盤活存量,搞活“預期”,首先取得各級金融部門的支援,使其明確對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投入政策和投入規模,取得金融信度,為貸款建設打下基礎。其次是爭取各級政府財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開發區和園區建設。第三是盤活土地存量,採取bot等利用外資形式,籌資建設。第四是爭取國債指標搞建設。

2、各級政府探索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新模式。

當前,我市工業園區的開發仍是由政府主導,政府專門設立管理委員會等機構,參與了從規劃、徵用土地、基礎設施建設到廠房設施建設等過程。政府在扮演開發商角色的同時,由於地方財力所限,也承擔了過多投資風險,給開發區和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可考慮逐步引入公司制開發模式,從開發到管理都運用市場手段,減少行政行為,逐步將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由政府行為轉化為企業行為,由開發企業將土地生產力、設施使用率以及地產的租賃和銷售作為業務,以投資土地開發和設施建設並通過其產品和服務的銷售末獲得收入,使政府降低投資風險,轉移投資成本,並由此獲得稅收收入。

(四)進一步加大體制創新力度。

1、進一步明確開發區管理許可權。

從職能配備角度看,不能賦予開發區應有的行政權力,在招商的過程中,仍出現多個環節,要花費很多精力去協調,造成不應有的負面影響。《安徽省省級開發區條例》明確規定開發區管委會“代表所在地人民政府對開發區實行統一領導和管理”,但在實際工作中難以得到落實。為在開發區內建立高效、統一的管理機制,建議省政府在出臺有關政策時,需要進一步明確各市縣政府在哪些方面給開發區管委會授權行使市縣級管理許可權,以便開發區管委會對區內行政、經濟和社會事務實行統一領導和管理。

2、建立行政管理範圍與規劃管理範圍統一的執行機制。

為克服開發區行政管理範圍與規劃管理範圍不相統一的矛盾,做到管事與管人相統一,使開發區管委會更好地做好開發區的社群管理以及計生、建立、防洪等工作,必須要將開發區座落的辦事處、鄉鎮劃歸開發區管理,實行行政管理範圍與規劃管理範圍相統一,這樣才能使開發區真正實現開放式執行與封閉式管理。

3、建立統一、協調的監管機制。

市有關職能部門要從全域性出發,增強服務意識,積極支援、幫助開發區管委會相關職能部門工作,開發區管委會要正確處理 “責、權、利”的關係,加強隊伍建設,提高管理水平,開發區管委會職能部門積極主動接受市有關職能部門的為務監督和指導,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不斷提高綜合業務素質,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職能。

4、建立健全監督約束機制。

開發區管委會需發放的各類證書,由市有關職能部門向 開發區管委會相關職能部門及時提供足夠文字,由省直有關部門發放的各項證書,市有關職能部門應積極幫助開發區管委會申報取得。開發區紀工委、監察室負責開發區內的紀律檢查、行政監察工作(含對垂直機構的派出機構),對發現的各類違紀違規行為,按照有關規範行政行為改善投資環境的處分規定,追究部門領導、直接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的責任。

總之,在開發區管理體制上,一方面要理順開發區管理,機構與政府各部門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要不斷優化開發區內部執行機制,強化新機制。堅持 “小政府、強中介、小機構、高效率、大服務”的精簡高效的管理運作體系,走巨集觀導向和微觀服務相結合,“一站式”服務與全過程服務相結合,努力實現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轉變的改革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