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關於村木梳產業的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2.81W

沭河東岸有個叫xx的小村子,別看村子不大,這個村卻有“山東木梳第一村”的美譽。筆者來到該村,對木梳產業進行調研。

關於村木梳產業的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xx鎮xx村做木梳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清朝中期乾隆年間,至今已有200多年曆史。據說,清代中葉,有一天從外地來了一個挑貨擔的老人來到該村,見一陳姓青年憨厚可親,就問:“你願意不願意學點手藝?”答曰:“願意。”原來這個外鄉人就是個做木梳的老手藝人,是出來傳藝謀生的,於是這個陳姓青年就拜老人為師,開始學習木梳的製作工藝。兩年後師傅見徒弟手藝學成,便離開xx,挑著小貨擔飄然而去。臨走時留下一張紙條,貼在開齒鉻上,上寫幾條工藝祕訣。從此,做木梳這一手藝就成了陳姓人家的家傳手藝。

開始,陳家人做了木梳就挑到集市上或到四鄉出售。由於做工精細,造型美觀,堅固耐用,物美價廉,很受群眾歡迎。以後技術更加熟練,規模有所擴大,生產數量增加,就把產品批發給貨郎和集市攤販,自己兼零售,xx木梳的名聲也就逐漸傳開了。舊社會有句俗話:“同行是冤家”。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陳家人對這門手藝採取了技術保護措施——技術保密,傳兒不傳女,對親戚、鄰居都密而不傳,做活時不讓外人看見。長期以來,只有陳姓少數幾家會這種手藝。建國後,社會安定,木梳生產發展很快,保密條件有些放寬,該村丁姓人家開始有人學會這種手藝。1956年全村辦起了農業合作社,以生產隊為單位開展生產。黨和政府提倡以農為主發展副業生產。集體化生產使木梳這一傳統工藝得到了徹底解放。農業合作社統一組織木梳生產,該村男女老少都紛紛加入到這一傳統手工業生產的過程中來。在“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口號鼓舞下,xx木梳生產開始出現前所未有的興盛紅火景象,生產的質量和數量迅速提高,全村最多時年產木梳150萬把。當時製作工藝全手工,工具的名字也很特殊,如大條、木馬、卡口、雙合鋸、大鏜、小鏜、剔子、錯、砂板、晃珠等,工藝流程為:截柁—畫柁-拉板-水煮-砍板-刮板-開齒-剔尖-剔齒-尾背-打磨-上漆-包裝等。做的流利的話一天也就做三四十把。

八十年代中期,塑料制梳以它的式樣新穎、花色品種多而充斥市場,木梳市場製品處於低谷狀態。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重視健康的養生理念,木梳具有塑料梳不可替代的活血通絡、健腦護髮之功效,熱水燙不變形,無毒、防靜電。該村到外地學習先進技術、引進先進生產裝置,通過技術革新,傳統手工藝製作改為機械化流水作業,生產量隨之擴大到手工的20倍以上。

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引導下,群眾成立了木梳專業合作社,基本達到了原材料統購、產品包銷,並提供技術服務和市場資訊,有力促進了木梳業的發展,市場空間不斷拓寬,煥發出了勃勃生機。目前,全村410餘戶居民,幾乎家家從事木梳加工,有的規模大一點的僱傭鄰村勞力,從業人員1500餘人,全村年產木梳1.2億把,銷售收入6000餘萬元,通過臨沂、浙江義烏、河北白溝等批發市場銷往全國各地,還銷往日、韓、東南亞、歐美和港澳臺等國家和地區,遠近知名。該村是江北最大的木梳加工專業村,被稱為“山東木梳第一村”。該村附近村莊或因親戚關係或因在該村打工學成,也散見幾戶木梳加工業戶。由於木梳加工勞動強度低,就是六七十歲的老人也可以從事其中的某些簡單工藝流程,一到農閒時節,男女老少齊上陣,不但該村沒有外出打工的,還吸引了附近村莊的勞動力,一般工人一天能掙五六十元,象刨板等技術工人一天能掙百元以上。由於該村村民大都從事木梳加工,農閒時節人不閒,經濟條件較好,民風和諧,連續多年無打架鬥毆、刑事犯罪案件發生,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該地所制木梳分大弓、大片、大方、中方、小方、攏子6個規格型號。主要以木質細膩的桃木、棗木、杏木、梨木為原料,經過截砣、解板、散花、棒齒、剔齒、打磨、上光、砸花、著色等20多道工序製作而成,每道工序都有一定的操作步驟和嚴格的技術要求。

二、存在問題

(一)產品單一,附加值較低。該村的木梳產品系列較單一,成品一般為十把一打,沒有外包裝,便發往客戶,依靠當地廉價的勞動力,賺個“功夫錢”;個別規模較大的加工戶也僅有小部分產品使用了簡易外包裝,有的禮品盒包裝,銷售範圍僅限於本地居民外出走親訪友,把木梳當土特產饋贈親朋用,產品附加值較低,市場競爭力不強。

(二)品牌意識較差,無註冊商標,生產量雖然大,但利潤較低。該村雖年產上億把木梳,卻無本地商標,基本都是應客戶要求,貼牌生產;即使有的規模加工戶在當地工商部門的大力宣傳下,品牌意識逐漸提高,開始使用商標,卻沒有註冊,銷售量也很小。他們按照客戶要求,在木梳上製作上商標,批發價一把在七八毛錢,每把賺一兩毛錢,而客戶因為商標知名度較高,每把木梳批發價到1.5-2元以上,在市場上零售價更是達到4-5元。一商家持有中國馳名商標“靚影”商標,同樣是在該村定做的木梳,簡包裝的零售價也在6元以上。更多的利潤都被客戶賺走了。

(三)不主動開發市場,市場意識較低。自木梳加工進行機械化流水作業以來,加工量不斷增長,由於原料木生長週期一般在三四十年以上,也出現短缺,價格不斷上漲,從一兩毛錢一斤,漲到現在五六毛錢一斤,而木梳的價格基本沒變,利潤空間受到進一步的壓擠。究其原因,就是因為該村大大小小的加工戶,沒有一戶在大型批發市場設立攤位銷售的,也沒有一戶有自己的自主銷售網路,全靠客戶前來定購。加之產品都是低檔次、低附加值,極易造成低水平無序競爭,你不賣別人會賣,所以,該村上億把木梳的銷售全掌握在客戶手裡。而他們也沒有意識到這一瓶頸,用他們的話說,自己在市場上設攤位也是賣這個錢,而且還得靠自己找客戶,沒有必要。

(四)法律意識淡薄,違法違規行為時有發生。加工戶與客戶的供貨合同,一般僅簡單寫明規格、質量、數量、價款等條件。由於該村所產木梳主要依靠客戶訂購銷售,依賴性比較大,客戶一般都要求在木梳上印(刻)上某品牌,加工戶因為法律意識淡薄,不知道索要必要的營業執照、委託加工合同、商標註冊證等手續;也有的加工戶怕要多了手續客戶不與自己合作了。加工好的木梳由客戶提供的包裝物,上面僅標明客戶企業名稱和住所,不標明生產地址,糊里糊塗的就違了法。

三、對策建議

該村的木梳產業要想獲得大發展,就要有更長遠的發展策略,要積極突破產品單一、附加值低、品牌競爭力弱、銷售渠道不暢等瓶頸,以增加產品附加值等方面的市場競爭力。

(一)加大普法宣傳力度,提高加工戶法律意識。

通過舉辦法律知識培訓班、組成法制宣傳小分隊入村宣傳等形式,以《商標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為主要宣傳物件,大力宣傳商標使用、買賣合同及委託加工合同簽訂等針對性強的法律知識,提高加工戶法律水平,增強防範意識,防止非故意違法違規現象發生。

(二)注重產品開發,提高產品附加值。俗話說“佛要金裝,人要衣裝”。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在注重木梳實用價值的同時,也注重它的藝術價值。要多考察市場、瞭解消費者需求,調整產品結構,滿足消費者不同的需求口味,贏得消費者的好感。同時還要借鑑“譚木匠”等同行業知名度較高的產品成功開發經驗,開發出多個適銷對路的產品系列,從低成本、低附加值產品向高附加值的產品的升級過渡。

(三)積極使用商標,提升產品競爭力。商標是現代經濟的產物,具有區別商品來源的顯著標志。要想在市場獲得一席之地,就要打造自己的品牌,集中推出幾個產品質量過的硬、叫的響品牌,通過龍頭企業的示範帶動作用,促進產品升級換代速度加快,從而提升高榆木梳產業在全國市場的競爭力。黨委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可以在商標註冊申請和使用上,給予積極指導幫扶,以利於其更好地發展。

(四)建立自主銷售網路,增強銷售“話語權”。為了競爭,壓價現象時有發生,致使該村木梳產品始終在低檔次徘徊。應將加工戶組織起來,以該村木梳專業合作社為依託,統一購買原材料,降低生產成本,統一組織營銷人員,在義烏、臨沂等大型批發市場建立自主的銷售網點,並與各大中城市商場超市建立直接供貨關係,拓寬銷售渠道,提升定價能力,保持合理利潤水平,促進木梳產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