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農村“留守生”學習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欄目: 調查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10K

【摘要】本文調研究發現農村“留守生”主要存在心理障礙、心理和性格缺陷、道德素養欠缺和不良行為習慣等問題。因此,農村“留守生”的健康快樂成長不僅需要家長的關愛、加強家長學校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心理健康教育建設和建立農村“留守生”檔案,更需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有效政策的大力支援。

農村“留守生”學習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關鍵詞】 社會實踐 農村留守生 學習生活狀況

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中國農村社會表現出兩個特徵: 一是,農村勞動力過剩和城鎮發展建設大量勞動力的需求;二是,外出務工不斷提高和改善了農村家庭的生活條件,所以外出務工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這就使得廣大年青的夫婦紛紛雙雙離開故土到外地去打工,由於生活所迫不得不將正在讀書的孩子留在家中讓祖輩照管,這便產生了社會的又一特殊群體——農村留守生。特別是地處農村偏遠地區, 去外打工已經成為致富圖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 也是供子女上學的重要經濟來源, “ 留守生” 現象更為嚴重。然而農村“留守生”這個特殊的群體的學習生活狀況卻不容樂觀,目前農村“留守生”的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為探討解決這個特殊群體農村”留守生”的學習生活問題,本文擬通過深入到邵東縣的邊遠農村與農村“留守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等方式進行調查瞭解,深入分析農村“留守生”學習生活問題,現就他們目前的現狀及對策談幾點看法。

一、現狀調查

據我們調查走訪瞭解,現在邵東縣有80%左右的青年夫婦在外務工,孩子多數留給祖輩照管(祖父母、外祖父母),少數交給叔伯和姑姨或其他親戚照看,由於缺少直接監護人的關愛和教育,使得其學習生活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問題。據調查瞭解,主要有以下幾大現狀:

1.缺少家庭溫暖,產生心理障礙

父母經常性的對子女教育交流,對於兒童的良好情感培養至關重要。就調查瞭解,90以上的外出務工父母,與孩子的聯絡特少,90%以上的父母只有春節才回家,有10%左右的父母甚至幾年才回家一次。在問到“留守生”父母在外是否關心自己時,孩子總是默不作聲,有些父母除了寄錢回家給孩子讀書之外,從不關心孩子學習生活。在這種親情、關愛和交流缺乏的情況之下,使得“留守生”產生孤獨感,許多“留守生”產生了心理障礙:“有被父母拋棄感”、“怕見生人”、“不愛說話”“看到別的小孩和父母在一起很開心,自己感覺到很難受”、“有困難、困惑但不知道找誰傾述”......,上述的種種心理障礙,致使他們特膽小,怕交流,上課思想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不敢舉手發言,不按時按要求完成作業,有問題不敢問老師,自學習慣差,對學習、未來缺乏自信心,學習成績較差,在我進行過調查的“留守生”中,有85%以上的同學成績在60分左右,只有個別的成績還過得去。

2.家庭教育缺失,養成不良習慣

父母雙方外出打工的孩子一般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親戚監管,對孩子家庭教育的重任落到了他們身上。身在外鄉的父母會隔不久就要打電話回來問這問那,要孩子在家聽爺爺奶奶的話,好好學習,這固然好,但有些父母往往還要許下諾言:爸爸媽媽回來後給你買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這樣在孩子心中產生只有爸爸媽媽才能給好東西的意識,無形中給孩子以不好教育,也給老人們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他們生怕照顧不好孩子,讓孩子受委屈,便姑息遷就,溺愛放縱,好壞難分;父母單方外出打工的,留在家的一方多為母親,她們大多也都忙於勞作,或白天在家附近的什麼地方打工,晚上回家,有極少部分家長沉迷於麻將,對孩子教育方式、觀念和語言行為習慣都存在嚴重的缺陷:孩子要什麼給什麼,百依百順,或動輒就是粗語相對、拳腳相向、棍棒相加,長此以往,孩子的身心健康將受到極其不良影響。這兩種家庭教育對於國小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看起來好像還非常有效,殊不知是在埋定時炸彈,這樣的家庭教育種下的苦果將會在國小高年級特別是國中年級的學生中突顯出來。這部分孩子也就因家庭教育失敗而習慣了,嬌慣了,學壞了,厭倦了,學校教育聽不進去,家庭教育無技可施,父也只能是恨鐵不成鋼,但為時已晚,孩子出現厭學、逃學、迷戀網咖和遊戲廳,甚至徹夜不歸。調查表明,出現這種教育缺失問題的孩子中留守兒童比其它孩子比例要高。

3.隔代教育,導致心理、性格缺陷

隔代教育導致留守兒童的心理缺陷。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般年紀較大,大部分受教育程度差,教育孩子的方法和觀念都不同程度存在問題,他們大多是物質生活上照顧孩子,安全上保護孩子,學習上除了問孩子作業做了沒有,有做作業先做作業再去玩外,沒有能力更科學的教育孩子。孩子回家跟祖輩們講的事或問的問題,大部分祖輩們的回答或解釋難以滿足孩子們的慾望,不具備啟發教育的能力,一般是敷衍了事,他們不瞭解孩子的好奇心理、好勝心理和模仿能力極強的特點。這部分孩子在成長中缺少與學校較好教育相匹配的家庭教育,缺少父母的親情和關愛,孩子受的愛中溺愛佔主流,在這種家庭環境中長期生活的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將受到諸多不良因素的影響。有心裡話沒有地方說,有問題只能悶在心裡,有什麼要求不能得到滿足,他們變得自卑、沉默、孤僻、自私、悲觀,表現為暴躁、冷漠、內向、任性的性格特點。

4.思想道德教育不到位,導致道德素養不樂觀

保證孩子的安全,照顧孩子的生活是大部分留守老人帶好孩子的想法,他們對孫輩較多地採用溺愛的管教方法。孩子物質生活上雖得到了滿足,卻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與引導。每當孩子出現一些不良現象(如隨便打人、說髒話、對人不禮貌、不該得到的東西一定要等)時,他們往往稱當第一支持者或間接支持者,或採取置之不理,或隨便說一下,當孩子因此而生氣、哭鬧時,則想辦法用物質或許諾來勸慰孩子,姑息縱容孩子,認為“樹大自然直”,殊不知“小來不束,大來是根毛南竹”。孩子得不到正確、嚴格的家庭教育,學校裡的正面教育頓時化為灰燼,日積月累,孩子養成驕橫任性,漠視規矩,對長輩和老師的嚴格要求和批評難以接受,形成對抗情緒,思想意識和道德水準偏離正確的成長軌道,嚴重的出現逃學、厭學、迷上網咖和遊戲廳,甚至打群架,參與偷盜等。

二、原因探析

根據調查瞭解和對現狀的分析, 留守生不良習慣的形成有下列原因:

1.祖輩和親屬們對留守在身邊的第三代在生活上都比較溺愛, 基本上都是有求必應, 疼愛有加, 逐步形成了留守生好吃、貪玩、任性、不認真學習等不良行為習慣。

2.由於沒有文化, 不知道怎樣配合學校對其進行作業檢查等教育, 有的問一問:“ 作業做好了嗎?”對孫輩們“做好了” 的謊言明知是在欺騙他, 卻也無可奈何。

3.不敢大膽地管理教育第三代。怕管嚴了, 孩子們哭哭啼啼, 父母不在身邊顯得可憐, 怕引起兒子、兒媳的誤會, 招來慮待孫子之嫌, 只好聽之任之。

4.有的沉迷於打牌, 沒有心思去過問孫子們的學習, 甚至經常對孫子們說:“ 今晚我出去了, 你自己做好作業後就上床睡覺。”結果, 孫子們的興趣也被吸引到牌桌上去了。

5.有的親屬自己的事都忙個不停, 根本無暇照顧別人的孩子。給他們飯吃, 給他們一個地方住就行了, 至於孩子們想什麼、愛什麼、做了什麼, 他們卻管不了那麼多了。

6.有些留守孩子根本就無人照看, 家裡雖有漂亮的房子, 但從學校回家後, 看不到任何人, 還必須自己動手做飯, 洗衣, 清理房子。

三、解決對策

教育和關愛“ 留守生”對家庭、學校和全社會來說, 都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這關係到孩子的健康成長, 關係到農村人口整體家質的提高, 關係到中國的千秋大業。關注“ 留守生”傾聽他們的心聲, 理解他們的處境, 懂得他們的需要, 給“ 留守生”建立一個成長的新空間。及時刪除他們的缺點, 把他們的優點貼上在一起,讓他們學會“ 自理、自律、自強、自學、自護” ,這是我們應該為他們做的。如何讓農村的“留守生”更好地接受正常、健全和完善的教育,使他們和同齡人一樣健康快樂地成長,筆者就此談幾點建議:

1.多份關愛,多份溝通,促進農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長

為人父母要切實負起責任,給“留守生”更多的關愛:要常回家看看孩子,就算不能經常回來也要經常通過電話和孩子溝通,要千方百計的讓孩子體會到家的溫暖,讓他們感覺到雖然父母不在身邊,但一樣很愛他們,心時刻在自己身上。有條件的儘量將孩子接到身邊上學,給予更多的關注,沒有條件的,可以父母雙方之中留一個在家中陪孩子上學,若是都不在身邊,寒暑假應該抽時間多多陪陪孩子,父母的關心,親情的溫暖,不僅可以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對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措施都不可比擬的。

2.加強“留守生”家長學校建設,促進農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長

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是教育工作者講得多的德育教育形式,學校正規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教育也不可忽視,有這樣一個式子可以說明這個問題,“5+2<7”,足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隔代教育的缺陷和不足,致使孩子接受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嚴重脫鉤,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差距較大,辦好家長學校是問題的關鍵。各中國小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家長學校制度,定期舉辦家庭教育知識講座和家庭教育經驗交流,組織留守兒童監護人(祖輩或親戚)積極參與家庭教育,讓他們通過學習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科學性,逐步掌握孩子的心理特點及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切忌流於形式,走過場,用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家庭教育教育,讓家長學校實實在在發揮作用。

3.加強“留守生”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促進農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長

近幾年來,農村中國小學生人數逐年減少,為了整合教學資源,撤併了不少中國小校。目前,中國小人數趨向穩定,而區域生源比較分散,一部分家長希望學校為孩子提供寄宿條件,一些留守兒童家長的要求更加強烈。寄宿制學校要為學生提供健康、舒適、安全、愉快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家庭教育缺乏的留守兒童在充滿溫暖和快樂的集體的氛圍中學習和生活有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避免隔代教育缺陷對孩子造成的不利。加強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和內部管理也是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目前,我縣的農村初級中學和部分鄉鎮中心國小都有一定數量的寄宿生,他們中有絕大部分為“留守生”。但是各校的寄宿條件參差不齊,整體寄宿條件還比較差,寄宿制學校要在現有的條件下加強學校內部管理,為農村“留守生”寄宿開綠燈,讓“留守生”在校感受到更多的幫助和愛護,學校就是他的家,老師如同他的父母,這對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4.加強“留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農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不在身邊,與祖輩的溝通又比較困難,缺乏親情的撫慰、溝通與幫助,一些留守兒童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礙和性格缺陷,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途徑是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條件的學校設立了心理健康諮詢室,並有專人(一般為兼職)負責。絕大部分農村中國小校還沒有設立這個室,日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或是在校長室,或是在政教處(教導處),或是在班主任的辦公桌邊,或是在任課教師的辦公桌邊。學校裡的每一位老師都是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導老師,其中班主任是他們中的主流,這種心理健康教育既分散,又不具有專業性,往往難以擊中孩子心理障礙的要害,教育效果不明顯。有條件的學校要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大力支援心理健康教育,特別是要加強心理諮詢員(師)的培訓工作,沒有條件的學校要從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和師德師風建設入手,充分認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學習和培訓,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請他們傳授經驗,通過學習和交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導能力,更好地為缺失留守兒童提供服務。

5.加強“留守生”的個人檔案建設,促進農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已成為學校教育的一個特殊物件,我們大家都在共同關注。為更全面並掌握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及時、準確、系統而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其教育。學校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將其個人生活學習情況、監護人監護情況及個人受家庭教育情況等納入檔案中,追蹤瞭解,形成成長記錄,為完善和改進留守兒童教育方法提供依據。

6.呼籲社會重視,共同關注農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長

農村“留守生”的學習生活問題,不僅僅是家庭和學校的問題,同時是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農村“留守生”的健康快樂成長有賴於社會的共同關注。首先:省市有關主管部門應出臺相關政策,為農民子女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間。其次,鄉鎮應該成立“留守生”寄宿制學校或設立“留守生班”,給與高度重視和關注,為農村”留守生”營造健康的成長環境。再次,鄉鎮團組織與當地工會、村委會、學校聯合,共同構建農村“留守生”健康發展的教育和監護體系,鼓勵當地的退休教師和青年志願者參加。最後,農村基層組織應該加強對農村“留守生”的教育和管理,對所管轄範圍內的“留守生”實行規範化管理,幫組或督促家長或監護人關注“留守生”的學習和生活以及道德建設。

總之,農村“留守生”數量多、涉及面廣,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仍然存在,表現出來的各種問題僅靠家庭和學校短期行為難以解決,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研究和總結,需要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共同協作,更需要政府的有效政策的支援來共同解決農村“留守生”的學習生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