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人才爭奪激化與企業文化建設熱潮

欄目: HR管理 / 釋出於: / 人氣:2.41W
人才爭奪激化與企業文化建設熱潮
企業發展,到底靠什麼?對此,不同企業經營者的回答是不同的。但聽聽中國企業家們的答案,可以看到不外乎集中在兩方面:資金、人才。資金與人才,中國企業更缺什麼?

一、變調的人財物大合唱
中國是一個人力資源十分龐大的國家,其人口為人類的1/5。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變成了單純的生產單位,產量成為第一指標,發揮人的積極性成為推動生產增長的主要手段,人的因素一直受到高度重視。

隨著改革開放時代的到來,人們一下子發現: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技術落後、裝置落後、質量落後、效益落後,而且差距之大令人吃驚!在其背後的深層原因,則是經濟體制落後、人的觀念落後、企業管理方式落後。怎麼辦?深入改革——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擴大開放——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引進資金,引進技術,引進裝置,引進人才。結果是十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是企業素質的迅速提高,是“過剩經濟”(買方市場)局面的形成,是國有企業因諸多不適應而紛紛陷入困境,其中,伴隨著人們價值觀的深刻變化和相當程度的迷惘和混亂。

人們突然發現:金錢是何等重要!特別是流動資金像企業的血液,資金流動不暢、資金短缺隨時威脅著企業的生存!技術的更新、裝置的更新、質量的改善、人才的爭奪,廣告的對抗——這一切的一切,都須用金錢來支援。於是,“跑錢”成為企業經營者的頭等大事,找省長、市長、銀行行長,以及籌備股票上市,忙得不亦樂乎。

人們也突然發現:人多不僅“熱氣高”,而且成本也高,“人多是個寶”曾幾何時變成了“人少是個寶”。眾多的退休工人,隱性失業的冗員,成為國有企業甩不掉的沉重包袱;人浮於事、臃腫低效的組織機構,成為國有企業轉軌變型的巨大障礙。於是,淘汰冗員,精簡機構,成為國有企業另一件大事,但讓過多的職工下崗,意味著社會穩定的承受力問題,以及職工心理和經濟承受力問題,真是進退唯谷,舉步維艱。

於是,原來以人為主旋律的人、財、物大合唱,變成了以錢為主旋律的人、財、物大合唱。

有了資金就有了一切嗎?在“資金熱”逐漸升溫過程中,一件又一件觸目驚心的事實象一盆又一盆冷水澆下來,促人猛醒,發人深思。

中原藥廠,投資十億,資金不可謂不豐,實力不可謂不厚,但遲遲不能正式投產。這個重點投資專案似將胎死腹中。為什麼?選購的裝置有問題,事先沒進行嚴格考察和論證,往輕說是上當工程,往重說是腐敗工程。有了錢,不僅沒有變成效益,十億資金也成為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巨人集團,曾名噪中華。史玉柱作為大學生下海的成功楷模,曾紅極一時,從巨人電腦到腦黃金,再到巨人大廈,揮金如土,資金不可謂不豐,而且以不借債而名聞天下,這麼多自有資金,應該可以大展鴻圖了,但曾幾何時,巨人大廈張著永填不飽的巨口,吃掉了巨人集團的一批又一批資金,再加上管理混亂,骨幹素質不高,甚至發生經理人員捲款出逃事件,最後害得巨人破產。

“長袖善舞”不是必然的,有了資金的“長袖”,還必須有人才的“善舞”,後者似乎比前者更重要。

在金融改革之前,地方銀行實際上成了地方政府的錢口袋。大凡省長,市長上任之初,總要捉摸一下上個大專案,或建汽車廠,或建化肥廠,這些“首長專案”可以說是得天獨厚,在資金短缺的大環境中,其資金得到保證——從地方銀行這個錢口袋中掏,靠首長的行政權力擔保。但有了資金是否真的有了效益!非也,我們見到的,聽到的,十有七八是一哄而起,又一鬨而垮,或半死不活,死不了,也活不好。原因很簡單——這些首長專案多為 “三拍工程”,即拍腦袋而立,拍胸脯而建,拍屁股收場。它們雖有資金支援,卻唯缺市場支援,不是重複建設,即為瞎指揮。

正當一些經理、廠長堅信“有了資金就有了一切”,拼命活動,終於搞來貸款之後,全廠皆大歡喜,加大馬力進行生產,似乎企業重現活力。但好景不長,幾個月後又告停產——因為產品結構陳舊,市場訂貨不足,生產出一批,則庫存增加一批,效益沒有,資金無法週轉,很快又出現“貧血”症。

人、財、物皆為企業運作不可或缺的資源,但物和財的運作,又賴於人的精明和敬業。“有了資金就有了一切”只是對市場經濟不甚瞭解之人的淺見,在無情的市場風浪面前,它像紙糊的帆船,其結局是被風浪撕破而葬身海底。

二、人才是最稀缺的第一資源
人、財、物三種主要資源,成為一切管理活動的物件。相對應的管理,分別被稱為人力資源管理,價值的管理和使用價值的管理。在企業內部,所謂現代化管理就是對上述三個系統進行全面的管理——對使用價值的系統管理主要歸結為全面技術與質量管理;對價值的系統管理主要指全面財務管理與全面經濟核算;對人力資源的系統管理就是全面勞動人事管理和企業文化建設。

顯然,全面技術與質量管理,首先得依靠具有高度責任感和系統專業能力的高階工程師,然後得依靠強有力的技術質量管理部門和人員,以及高質量的職工培訓和以質量為生命的優秀文化,這一切都需要相應的人才去運作。

全面財務管理與全面經濟核算,首先得依靠優秀的高階會計師和高階經濟師,然後得依靠高度專業化和高效率的財務管理部門和人員,以及全體職工強烈的效益意識。

全面勞動人事管理和企業文化建設,首先得依靠優秀的高層經理、人力資源專家,然後得依靠具有專業化水平和運作效率的人力資源管理機構和人員,以及企業中濃厚的“以人為本”的文化氛圍。

這三大系統管理,成敗全繫於一個因素——人才。

諸事均難,畏難是不成的。俗話說:“辦法總比困難多”,但這句話應補充一個前提——在人才俱備時,有了第一流的人才,就可以克服萬難,創造奇蹟。

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德國和日本,其資金和裝置,大量的財富,都在戰爭中喪失殆盡。卻為什麼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內又雙雙崛起,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原因很簡單——受到良好教育和具有較高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人才並沒有喪失,保留了人才的“元氣”,這是它們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
美國長期以來穩居世界頭號強國,其經濟競爭力在排行榜上穩居榜首,究其原因,重視教育,重視人才,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是其中的關鍵一環。

美國1983年教育經費已達2265億美元,1990年增加到3530億美元,號稱“教育總統”的克林頓進一步增加了教育上的投入。

美國工商企業每年用於職工培訓的經費已達2100億美元。

美國十分重視引進和吸收外國人才。二次大戰後的20年間,美國接受的各國高科技人才達40多萬名,至今仍以每年1萬名的速度遞增。在美國各大學深造的外國留學生多達30萬人,其中25%的留學生在取得科學家或工程師職稱後定居美國,納入美國的“人才庫”。據美國科學基金會的調查,在美國50%以上的高科技公司中,外籍科學家和工程師佔公司科技人員總數的90%。在美國加州“矽谷”工作的高階工程師和科研人員有33%以上是外國人,從事高階科研工作的工程學博士後研究生中,66%是外國人。

反觀我國,固然資金缺乏令許多企業舉步維艱,然而人才的匱乏更使我們雪上加霜。

我們的人力資源是總量過剩和結構性短缺並存,我們有數以億計的企業冗員、剩餘勞動力,但是一些最重要的崗位又缺乏勝任的人員。

我們缺少企業家。中國有約一千萬家企業,大中型企業也有幾十萬家,但我們僅有一、兩萬名工商管理碩士(MBA),而在歐美國家,沒有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是不會被聘為總經理的。難怪2000年國際競爭力排名,中國在“稱職高階經理人員”這個指標上僅僅列第40位,處於倒數的尷尬境地。

我們缺少高質量的國家公務員。在發達國家,每年培養出大批的公共管理碩士(MPA),不斷充實政府部門和公共管理機構中去。在我國,不但公共管理碩士教育剛剛進行試點,即便其他具有正規博士、碩士學歷者在中高階領導崗位上也為數極少。

我們缺少拔尖的技術人才。所謂拔尖的技術人才,就是指那些有能力設計開發出世界一流產品的技術專家、設計師和工程師,在這方面我們的劣勢十分明顯。

我們缺少一流的技術工人。一些企業為了降低成本,競相僱用進城農民工,造成工人隊伍素質下降,隨著老工人的退休,骨幹技術工人嚴重不足。

我們缺少一流的會計師、審計師、律師、稅務官和法官,缺乏一流的金融人才、外貿人才……

“科教興國”的戰略使我們看到了曙光。當中國的巨大人口資源轉化為強大的人才資源,人才濟濟之時,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日!

三、知識經濟時代的人才爭奪戰
面對不可逆轉的全球化浪潮,任何企業要想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都必須搶佔競爭的制高點——這就是構築起自己固若金湯的人才高地。

對於加入WTO後的中國企業來說,要想打贏這場人才爭奪戰,不讓類似“鴉片戰爭”的悲劇在21世紀的中國經濟領域重現,靠什麼呢?

靠工資待遇吸引人才?顯然行不通!且不說我們整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還不夠強,人民群眾的平均工資收入還遠不如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即便很多經濟效益較好的企業,員工的人均收入也還普遍低於跨國公司的水平。根據《中國企業發展報告(2002)》,中國企業500強的平均人均利潤,只有世界企業500強的29.62%。如果不顧國情和企業實際,一味盲目地提升員工收入水準,試圖靠工資待遇與外企一決高下,可能我們企業並不豐厚的利潤早被工資吃掉,還哪用外企“出招”?更何況,勞動力價格較低,本來是中國企業與國外企業競爭的一個優勢,如果單純靠高工資吸引人才,勢必把自己的競爭優勢拱手相送,下場難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留給中國企業的選擇,或許最有效的就只能是企業文化了。正如本書第三章所指出的,企業文化是企業凝聚力的源泉,我們不但要待遇留人、待遇吸引人(必要的待遇條件是必不可少的),還要充分發揮事業、感情等在爭取、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的巨大作用。事業,感情,目標,願景,價值觀……說到底,建立在共同價值觀基礎上的企業文化,無疑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良方。正如美國文化評估專家布魯斯•普福指出:“最能預測公司各個方面是否最優秀的因素是公司吸引、激勵和留住人才的能力。公司文化是他們加強這種關鍵能力的最重要的工具。”寶潔公司原董事長兼執行長約翰•佩珀談到自己放棄哈佛讀書而留在寶潔公司的原因時,認為既有機遇、又有事業的原因,特別是因為公司的價值觀。美國Staples股份有限公司主席兼執行長馬丁•哈納卡、美國加州凱爾蒂-戈德史密斯國際諮詢公司主席比爾•霍金斯研究認為,組織的價值取向明確了某種組織文化,這一文化有助於吸引相關的人們,並指導他們工作中的日常表現。這些國外著名企業家的切身體會和研究成果,進一步證實了我們的觀點。揚棄中國的歷史文化,有選擇地吸收國外企業文化的精華,建設和形成有中國特色和企業個性的優良文化,說不定正是中國企業在全球性的人才爭奪戰中出奇制勝的妙招。

21世紀,世界已經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文化建設對於知識型企業尤為重要。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德魯克說過:“20世紀最重要的,也是最獨特的對管理的貢獻,是製造業中手工工作者的生產力提高了50倍。21世紀對管理最重要的貢獻,同樣也將是提高知識工作與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如果說,20世紀提高體力勞動者生產力的主要手段是科學管理,即靠科學的制度和嚴密的外部監督提高工作效率的話,那麼,在知識型企業佔主導,腦力勞動成為主要勞動方式以後,這種看不見的勞動使外部監督和制度化管理大打折扣,唯一有效的方式是通過影響知識工作者的思想觀念,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圍來提高工作效率。這種柔性管理——文化管理,是以企業文化建設為主導的。因此,企業文化建設無疑成為今後企業管理的關鍵環節、企業競爭的重要方面。

知識經濟的另一個特點,是掌握最新知識和創造新知識能力的人才,成為企業成功之本。如何吸引人、培養人、激勵人、用好人、留住人,成為企業管理的核心問題,而這一核心問題的解決,一點也離不開企業文化建設。2001年初,美國福氏諮詢公司在對《財富》500強評選的總結中指出:“公司出類拔萃的關鍵在於文化”。“最能預測公司各個方面是否最優秀的因素是公司吸引、激勵和留住人才的能力。公司文化是他們加強這種關鍵能力的最重要的工具。”被稱作世界頭號CEO的傑克•韋爾奇就是文化管理的大師。他有一個著名的論斷:“GE靠人和思想的力量取勝。”中國著名企業家張瑞敏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強調:“海爾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海爾文化。海爾的什麼東西別人都可以複製,惟獨海爾文化是別人無法複製的。”

在當今世界和中國,凡是成功的企業,都有優秀的文化,反之,凡是失敗的企業,都存在著不良的文化。

在進入新世紀,中國加入WTO之後,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經營者看到了人才爭奪白熱化的前景,領悟到21世紀是“文化制勝”的時代。因此,一場新的企業文化建設熱潮已初露端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