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高二語文知識點總結(精選24篇)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1.99W

高二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1

《燭之武退秦師》

高二語文知識點總結(精選24篇)

1.《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稱《春秋左氏傳》,別稱《左氏春秋》,和《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2.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勞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為公爵,比如晉文公、秦穆公、齊桓公等。

3.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

4.寡人:諸侯謙稱,寡德之人。

5.執事:辦事的官吏,也用於對對方的敬稱。

6.大夫:官職等級名。夏商周時,官分卿、大夫、士三級,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後來成為對有官位者的通稱。

《荊軻刺秦王》

1.《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又稱《國策》。由西漢劉向所整理編寫,共33篇,分為十二策。《國語》是第一部國別體史書。

2.卿:古代對人的敬稱。如燕人稱荊軻為荊卿。

3.豎子:對人的蔑稱。除此之外還有“童僕”和“小孩”的意思。

4.祖: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和送別。

5.古代音樂分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音。變徵是徵的變調,音調悲涼;羽,聲調激憤。

6.中庶子:管理國君的車馬之類的官。

7.郎中:宮廷的侍衛。民間又稱醫生。

8.箕踞:坐在地上,兩腿張開,形象像箕,是一種輕慢傲視對方的姿態。

《鴻門宴》

1.《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到漢武帝。分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類,共130篇,50餘萬字。本紀記帝王,世家述諸侯,列傳敘人臣,書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等,表記各個時期的簡單大事記。魯迅評價該書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關中:函谷關以西,今陝西一帶。

3.山東:崤山以東,即函谷關以東的地區。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間長幼排序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黃河。江,特指長江。

6.亞父:對對方的敬稱,意為僅次於父親。

7.參乘:亦作“驂乘”,古代乘車,站在車右擔任警衛的人。

8.竊:私下,常用作表示個人意見的謙詞。

9.豎子:罵人的話,相當於“小子”。(與《荊軻刺秦王》的“豎子”結合起來理解)

《優美的漢字》(瞭解一下即可)

漢字的形體經歷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的演變過程。分為古代漢字階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隸書楷書階段(漢代—現代,隸書—楷書)。

隸書是兩漢時通行的主要字型,筆畫平直,略有波浪起伏,書寫簡便。

草書形成於漢代,是輔助隸書的簡便字型,主要用於起草文書和通訊,使用連筆,書寫快捷,但難於辨認。

行書出現在東漢晚期,楷書產生後,逐漸演變成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字型,易書寫,比草書易辨認。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漢魏之際形成,南北朝時期逐漸成為主要字型,一直使用到現在。“楷”有“規則”之意,字形方正嚴整,筆畫平易圓轉,更便於書寫。

漢字是方塊字,有獨體和合體之分。獨體主要是以圖形為基礎發展變化而來的“象形字”“指事字”;合體是以獨體字為基礎而構成的,包括“會意字”“形聲字”。

關於漢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謂“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現代學者認為:六書前四種是構字法,後兩種是用字法。

書法與篆刻為漢字插上了藝術的翅膀,使一個個平實的方塊字靈動起來。

《奇妙的對聯》

對聯也叫“楹聯”“楹帖”“對子”,由駢文和律詩演變而來。形成於唐宋,盛行於明清。

對聯由上聯、下聯組成。字數多少無規定, 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對仗的要求是:字數相等,詞形相同,結構相當。平仄協調,要求平仄相異。平聲舒緩,仄聲短促,上聯最後一字必為仄聲,下聯最後一字必為平聲。

對聯為豎行書寫,中間不加標點。張貼時,上聯在右邊,下聯在左邊。

高二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2

《詩經》兩首

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又稱“詩三百”,共收詩305篇。內容分為“風”“雅”“頌”,主要手法是“賦”“比”“興”。開創了我國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的先河。

《詩經》“六義”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前三者指的是詩的不同體制;後三者指的是詩的不同表現手法。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2. 古代少年男女把頭髮紮成丫髻,叫總角,後來用總角指代少年時代。

《離騷》

1.《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楚辭體”是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的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以《離騷》為典型代表,故又稱“騷體”。《離騷》開創了我國浪漫主義創作手法的先河。

2.《詩經》和《楚辭》分別是先秦時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輝煌結晶,中國文學史上往往將“風”、“騷”並稱,“風”指《國風》,代表《詩經》;“騷”,指《離騷》,代表《楚辭》。《詩經》與《楚辭》分別是中國文學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傳統的兩大源頭。

《孔雀東南飛》

1.《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漢民族最長的敘事詩。它北朝的《木蘭詩》(別稱《木蘭辭》)並稱“樂府雙璧”。

樂府三絕:《孔雀東南飛》、《木蘭詩》與唐代韋莊的《秦婦吟》。

2.結髮: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髮。後稱原配為結髮夫妻。

3.秦羅敷:“秦”是古詩中美女常用的姓,“羅敷”古代美女的通稱。

4.伏惟:下級對上級或晚輩對長輩說話表示恭敬的習慣用語。

5.床:古代的坐具。

6.新婦:古代年輕婦女對夫家的長輩或平輩的自稱。

7.初陽歲:冬至以後,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農曆每月十九為下九,是婦女歡聚的日子。二十九為上九,初九為中九。9.六合:古人結婚要選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幹,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醜、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來共六個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適合,叫六合。又指東、西、南、北、天、地。

10.青廬:用青布搭成的篷帳,是舉行婚禮的地方。盛行於東漢到唐。

11.箜篌:古代的一種絃樂器,23弦或25弦,分臥式、豎式兩種。

12.妾:舊時婦女謙卑的自稱。

13.公姥:公公和婆婆。

14.適:出嫁。(始適還家門:剛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孃家)

15.黃昏:十二時辰之一,是戌時(相當於現在的19時至21時)。

16.人定:是亥時(相當於現在的21時至23時),這裡指夜深人靜的時候。

17.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18.古代夜晚分為五個時段,稱為五更或五夜。

19.建安:漢獻帝年號。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諡號、尊號和年號。這些稱號多見於史書。(1)廟號: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的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努爾哈赤稱太祖,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聖祖。但是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後,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2)諡號:諡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蹟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所謂“諡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諡號有帝王之諡,由禮官議上;有臣屬之諡,由朝廷賜與。還有稱諡,是門徒弟子或是鄉里、親朋為其師友上的諡號。帝王將相之諡在西周時即已出現。秦時曾一度廢除,漢代恢復,直至清末。私諡可能始於東漢,或謂春秋時期已有。民國以後,稱諡在一段時間內仍存在。諡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愛民曰文,克定禍亂曰武,主義行德曰元等,這是美諡;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眾曰煬,好祭鬼怪曰靈等,這是惡諡;還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懷等。一般人的諡號多用兩字,如岳飛諡曰武穆,海瑞諡曰忠介。(3)尊號: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片語成的特殊稱號。或生前所上,或死後追加。追加者亦可視為諡號。尊號一般認為產生於唐代。實際早在秦統一中國之初,李斯等人就曾為當時的秦王政上尊號曰“秦皇”。不過這時的尊號一詞的含義與唐代以後的不甚相同。尊號開始時,字數尚少,如唐高祖李淵的尊號為“神光大聖大光孝皇帝”。越到後來,尊號越長,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稱號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除了廟號“高宗”二字外,其尊號竟有二十餘字之多。(4)年號:年號是中國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後每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元。如漢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後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徵和、後元十一個年號。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後用了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十四個年號。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開始,包括明、清兩代,每一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只用一個年號,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短歌行》

1.杜康:相傳是最早造酒的人,後世將杜康尊為酒神,制酒業則奉杜康為祖師爺,有“酒聖”之稱。後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2.子:對對方的尊稱。衿:古式的衣領。青衿:是周代讀書人的服裝,這裡指代有學識的人。

3.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東西向田間小路。

4.建安風骨是以曹氏父子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團所表現出的共同的文學傾向,他們高揚政治理想,展示強烈個性,具有濃郁的悲劇色彩,展現了東漢末年動盪的時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剛健有力的詩歌風格,所以稱為“建安風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5.曹魏建立後,曹操被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史稱魏武帝。

6.《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末文人五言詩的選輯,最早見於南朝梁蕭統《文選》,代表了漢代文人五言抒情詩的最高成就,劉勰稱之為“五言之冠冕”,鍾嶸譽之為“天衣無縫,一字千金”。

《蘭亭集序》

1.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個字和地支十二個字迴圈相配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這裡指永和九年。

2.暮春:春季的末一個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順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個月,仲表示第二個月,季表示最後一個月即第三個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個月。

3.禊,一種祭禮。古時一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三國魏以後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種風俗,三月三日人們到水邊洗濯,嬉戲,以祈福消災。

4.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兩半,合在一起可為憑驗。

《赤壁賦》

1.望:農曆每月十五。      既望:農曆每月十六。

晦:農曆每月最後一天。  朔:農曆每月第一天。

2.美人:古人常用來作為聖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徵。

3.鬥牛:鬥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4.洞簫:管樂器的一種。

5.匏樽:用葫蘆做成的酒器。

6.蜉蝣:一種小飛蟲,夏秋之交生在水邊,生存期很短,古人說它朝生暮死。

7.蘇軾、蘇洵、蘇轍,均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在書法方面成就極大,蘇軾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

8.賦始於戰國,盛行於漢。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是一種形式比較自由的文體。它主要有三個特點:(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為主,並追求駢偶;(2)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3)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多采用問答形式和鋪陳手法。賦,除了它的源頭楚辭階段外,經歷了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

《遊褒禪山記》

1.浮圖:也作“浮屠”“佛圖”,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陰陽: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我國許多地名與此有關,如“江陰”、“淮陰”、“漢陽”、“漢陰”、“華陰”“河陽”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達於漢陰。”“漢陰”指漢水南面。《登泰山記》:“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遊褒禪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3.王安石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並稱“唐宋八大家”。

《姓氏流源與文化尋根》

1.上古時期,姓氏有別。姓的偏旁為“女”,反映初民時期母系氏族社會的特點,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只有通過不同的姓來區分不同的部落。

2.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為二,貴族男子稱氏,賤者有名無氏。稱姓是為了區別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3.夏商周三代,常以封地名、國名、官職名、居住地、職業技藝及祖先的字為氏。

4.秦漢時代,姓氏合二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

高二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3

《竇娥冤》

1.縹緗:代指書籍。縹,青白色的絲織品;緗,淡黃色的絲織品。古人習慣用這兩種絲織品包書或做書袋,故以此作為書籍的代稱。

2.春榜:唐宋考進士都在春季,後世稱進士考試為春榜。

3.宮調:古代音樂有宮、商、角、徵、變徵、羽、變宮七音,以其中任何一聲為主,均可構成一種調式。凡以宮聲為主的調式稱“宮”,以其他各聲為主的稱“調”,合稱“宮調”。

4.祗(zhī)候:比較高階的衙役。

5.刷卷:上級官員考察下級衙門的刑獄案件。

6.下官:做官的人對自己的謙稱。

7.《本草》指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藥書。

8.跖:傳說是春秋末年奴隸起義的首領,過去被誣稱為“盜跖”。顏淵,孔子弟子,被推崇為“賢人”。盜跖,顏淵,這裡泛指壞人、好人。

9.元雜劇的角色有旦、末、淨、雜四類。元雜劇每本戲只有一個主角。

(1)旦是女角,正旦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旦(少年女角色)、貼旦(丫環)、搽旦(不正派的女人)。

(2)末是男角,正末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沖末(男配角)。

(3)淨,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異之處的人物(一般扮演性情惡劣、舉動粗野的人物),如李逵、張飛。淨的次要角色稱副淨。

(4)醜,俗稱小花臉,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注:元雜劇原本無“醜”的行當,明刊版本中的醜是明人增改的)(元雜劇中無“生”之稱,“末”即“生”也)

(5)雜,雜角。如:孛老(老頭兒)、卜兒(老婦人)、孤(官員)、潔(和尚)、駕(皇帝)、邦老(強盜)、徠兒(小廝、小男孩)等。

《辛棄疾詞兩首》

1.把吳鉤看了:吳鉤是春秋時期流行的一種彎刀,它以青銅鑄成,是冷兵器裡的典範,充滿傳奇色彩,後又被歷代文人寫入詩篇,成為馳騁疆場,勵志報國的精神象徵。在眾多文學作品中,吳國的利器已經超越刀劍本身,上升成為一種驍勇善戰、剛毅頑強的精神符號。

2.一片神鴉社鼓:社日是古代農民祭祀土地神的節日。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開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為社日。唐代詩人王駕有《社日》一詩,主要是描繪社日的歡樂場面。

3.封狼居胥:封狼居胥指西漢大將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築壇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後用以指建立顯赫武功,成為中華民族武將的最高榮譽之一。

《拿來主義》

冠冕:(1)指仕宦的代稱。《北史·寇洛等傳論》:“冠冕之盛,當時莫與比焉。”(2)指第一;首位。 《三國志·蜀志·龐統傳》:“徽甚異之,稱統當為南州士之冠冕。”鍾嶸《詩品序》:“此皆五言之冠冕。” (3)指體面。《官場現行記》第五十六回:“有些老一輩人見他話說得冠冕,都說,‘某人雖有嗜好,尚還有自愛之心。’”

《廉頗藺相如列傳》

1.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禮前,潔身清心,以示虔誠。

2.列觀:一般的宮殿。觀,宮廷中高大華麗的樓臺。

3.有司:官吏的通稱。古代設官分職,各有所司,故稱。(司空、司徒、司寇、司馬)

4.九賓: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禮節,由儐者九人依次傳呼接引賓客上殿。

5.湯鑊:古代一種酷刑,用滾水烹煮。

6.壽(為壽):向人敬酒或獻禮。

7.位在廉頗之右:秦漢以前,以右為尊。

8.負荊:揹著荊條,表示願受責罰。這是向對方請罪的一種方式。

《蘇武傳》

1.《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西漢的歷史,作者班固。

2.丈人:對老人或長輩的尊稱。

3.節:又稱“旄節”,以竹為竿,上綴以犛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憑證)。

4.假吏:臨時充任的官吏。

5.斥候:偵察兵。

6.閼氏:匈奴單于的配偶的稱號,如同王后。

7.蠻夷:古代用以指邊遠民族。四夷:為對中國邊區文化較低各族之泛稱也。即東夷、南蠻、北狄和西戎的合稱。

8.奉車:皇帝出行時的侍從,掌管皇帝的車馬。

9.后土:地神,相對皇天而言。

10.宦騎:侍衛皇帝的騎馬的宦官。

11.黃門駙馬:宮中掌管車輛馬匹的官。

12.上林、上林苑:皇帝遊獵的場所,在長安西,周圍三百里。

13.相坐:相連坐(治罪)。一個人犯了罪,有關的人連同治罪,叫“連坐”或“相坐”。

14.株連:指一人有罪而牽連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樹根,根與根之間牽連甚多。

《張衡傳》

1.《後漢書》,紀傳體斷代史,記載東漢的歷史,作者范曄。

2.三輔:漢朝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個地區為三輔,在今陝西西安附近。

3.太學:古代設在京城的全國最高學府。

4.五經:《詩》《書》《禮》《易》《春秋》五部經書。

5.六藝:說法有兩種。一種是,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包括禮、樂、射、御、書、數。禮即禮節,樂即音樂,射即射騎技術,御即駕馭馬車的技術,書為書法,數為算數。還有一種說法將六藝解釋為六經,即《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樂經》、《春秋》。

6.孝廉:漢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被推舉的人稱為“孝廉”。 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後來“孝廉”這個稱呼,也變成明朝、清朝對舉人的雅稱。

7.公府: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公署。

8.兩都: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也稱“二京”。

9.傅會:文章的組織、佈局、命意、修辭,也作“附會”。

10.公車:漢代官署名,臣民上書和徵召,都由公車接待。

11.閹豎:對宦官的蔑稱。

12.豪右:豪族大戶。秦漢時,豪族住在城市的右邊,故稱“豪右”。

13.下車:官吏初到任。

14.視事:官員到職工作

15.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請求辭職,意為請求賜還自己的身體,回家鄉去。

16.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如:永寧元年,稱病上書致仕。(《後漢書》)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還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稱,蓋指官員辭職歸家。源於周代,漢以後形成制度

高二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4

《歸去來兮辭》

1.三徑:古代隱士住處的代稱。隱居之地的代稱常見的還有:牆東、五柳、滄浪等。

2.帝鄉: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謂仙境。

《滕王閣序》

1.三江:泛指長江中下游。五湖:泛指太湖區域的湖泊。一說,指太湖、鄱陽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陽湖,南昌在五湖之間。

2.下榻:在某地住宿。榻,狹長而低矮的坐臥用具。典故:豫章太守陳蕃素來不接待賓客,專為徐稚設一榻,平時掛起,只有徐稚來訪才放下。因此後世有“下榻”之說。

3.鐘鳴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貴族吃飯時要鳴鐘列鼎,鼎中盛食物。

4.東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請纓:請求皇帝賜給長纓(長繩),去縛住敵人。後用此指投軍報國。

7.弱冠:指20歲,古代以20歲為弱年,行冠禮,為成年人。

8.投筆:投筆從軍。後人把班超投筆於地、參軍作戰的故事叫做“投筆從戎”,比喻棄文從武,有志報國。

《逍遙遊》

1.晦:陰曆每月最後一日;朔:陰曆每月的第一日。

2.六氣:陰、陽、風、雨、晦、明。

《陳情表》

1.表:古代臣下給帝王的一種文書。

2.期:穿一週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個月)、小功服(五個月)的親族。

3.孝廉:漢代以來推舉人才的一種科目,舉孝順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漢武帝開始令郡國每年推舉孝廉各一名,晉時仍保留此制,但辦法和名額不盡相同。

4.秀才:漢代以來選拔人才的一種察舉科目。與後代科舉的“秀才”含義不同。

5.郎中:尚書省的屬官。郎中屬員外級,就是分掌各司事務,其職位僅次於尚書、侍郎、丞相的高階官員。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戰國始有,秦漢治置。後世遂以侍郎、郎中、員外郎為各部要職。

6.洗馬:又叫太子洗馬,太子的侍從官。

7.東宮: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建儲指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採用嫡長子繼承製。

8.牧:古代稱州的長官。

9.犬馬:臣子自謙。

10.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靈的總稱。指天地。舊時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萬物。亦作“后土皇天”。

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

《長恨歌》

1.列土:封爵賜邑。古代天子分封諸侯時,用白茅裹著社壇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徵土地和權力,稱為“列土分茅”。

2.梨園:中國唐代訓練樂工的機構。我國人民在習慣上稱戲班、劇團為“梨園”,稱戲曲演員為“梨園子弟”,把幾代人從事戲曲藝術的家庭稱為“梨園世家”,戲劇界稱為“梨園界”等等。

3.龍馭:指天子車駕。除此之外,該詞還有“皇帝”“君臨天下”及委婉稱呼“帝王去世”。

《行路難》

行路難:樂府《雜曲歌辭》調名,古樂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變行路難,內容多寫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多以“君不見”為首,後鮑照擬作為多。

《阿房宮賦》

1.妃嬪媵嬙:“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嬪(pín)”“嬙(qiáng)”:都是古代宮廷中一種女官,實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yìng)”,古代統治階級嫁女時隨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為嬪、嬙。

2.錙銖:古代重量單位,一錙等於六銖,一銖約等於後來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錙、銖連用,極言其細微。

《六國論》

1.先:對去世的尊長的敬稱。

2.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舊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伶官傳序》

1.從事:官名,源於漢武帝時期,有刺史屬吏之稱,分為別駕從事史、治中從事史等,主要職責是主管文書、察舉非法,到宋代時被廢除。

2.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shǐ,豬)三牲全備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古代祭典用的豬、牛、羊等),行祭前需先飼養於牢,故“牢”本為養牲畜的圈,在這裡指祭祀用的牲畜;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由於祭祀者和祭祀物件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古代祭祀用牛、羊、豬各一頭叫太牢,用羊、豬各一頭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3.告廟:天子或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廟。

4.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萬分之一;微,一寸的百萬分十一。

5.俳優:以樂舞諧戲為業的人即古代演滑稽戲雜耍的藝人。

6.雜戲:古代娛樂形式之一,包括百戲、雜樂、歌舞戲、傀儡戲等。

《祭十二郎文》

1.十二郎:唐代習慣以行第、郡望、官職稱呼別人,這裡以行第稱呼韓老成。“郎”,唐代口語,對年輕男子的稱呼,又稱郎子。

2.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為序。

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來表示長幼之序,如伯夷、叔齊,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行第二,故字中有“仲”。孟者,《說文》:“孟,長也。”即孟在排行中指最年長的。仲,《說文》:“仲,中也。”仲,在排行中指居中的。”季,《說文》:“季者,少稱也。”如季叔,後引申為最後、末尾,如季軍。

3.孤:幼年死去父親或父母雙亡。鰥寡孤獨: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沒有親屬供養、無依無靠的人。鰥:年老無妻或喪妻的男子。寡:年老無夫或喪夫的女子。孤:年幼喪父的孩子。獨:年老無子女的人。

4.所怙:指所依靠的父親(其實也包括母親)。語出《詩經》:“無父何怙?無母何恃” 失怙,指死了父親;失恃,指失去母親。

5.省:探望。古代一般是看望父母、尊親的意思

6.薨:古代稱候王死叫薨,唐代及以後二品以上官員去世都稱薨。古代對人死的稱呼反映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裡嚴格的等級制度,《禮記曲禮》:“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7.少年:古代指青年男子,與“老年”相對。

8.孩提:幼兒,兒童,一般指2-3歲。

9.尚饗:亦作“尚享”。希望死者的靈魂來享用祭品。這是祭文結束時的常用語。尚,表示希望。饗,鬼神享用祭品。

《獄中雜記》

1.刑部:又稱秋官、憲部。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之一,掌管全國刑法、獄訟之事,是清代最高司法機關。

吏部為管理文職官員的機關,掌品秩銓選之制,考課黜陟之方,封授策賞之典,定籍終制之法。類似現在的組織部、紀委等部門。吏部尚書還被稱為天官。

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類似現在的民政部、財政部、國土局等部門。

禮部掌典禮事務與學校、科舉之事。考吉、嘉、軍、賓、凶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類似現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門。

兵部: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其長官為兵部尚書。兵部又稱夏官、武部,兵部尚書又稱夏卿。類似今天的解放軍總政治部或相當於今日的國防部。

刑部:刑部為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稽核刑名的機構,與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後審理和複核,共為“三法司制”。類似現在的司法部和公檢法部門。

工部:管理全國工程事務的機關。職掌土木興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寢供億之典。凡全國之土木、水利工程,機器製造工程(包括軍器、軍用器物等),礦冶、紡織等官辦工業無不綜理,並主管一部分金融貨幣和統一度量衡。類似現在的工信部、水利部、城鄉建設部。

2.京兆:漢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稱,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後對都城轄域的謂稱。文中指清朝包括國都在內的順天府。

3.五城御史司坊:即五城御史衙門的監獄。清時京城設巡查御史,分管東、西、南、北、中五個地區,所以叫五城御史。

4.九門提督:是中國清朝時期的駐京武官,正式官銜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設立於康熙十三年。主要負責北京內城九座城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內外的守衛和門禁,還負責巡夜、救火、編查保甲、禁令、緝捕、斷獄等,實際為清朝皇室禁軍的統領。

5.十四司正副郎:清初刑部設十四司,每司長官,正職為郎中,副職為員外郎,總稱為郎官。

6.大辟:斬首。古五刑之一,初謂五刑中的死刑,俗稱砍頭,隋後泛指一切死刑。

中國古代的五刑是五種刑罰的統稱,可分為奴隸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

奴隸制五刑是指墨、劓(音易)、刖(音月)、宮、大辟。封建制五刑指笞、杖、徒、流、死。奴隸制五刑在漢文帝之前通行,封建制五刑在隋唐之後通行。

奴隸制五刑中除了大辟即死刑外,其他四種又叫做肉刑。墨刑又叫做黥(qíng)刑,先割破人的面部,然後塗墨,傷好後留下深色的傷疤。漢文帝廢除肉刑後,經過魏晉隋唐,都沒有此刑,但五代和宋又恢復,遼金元明清都有刺面刑,但有的輕罪則刺胳膊。到清末光緒末期,徹底廢除。劓即割鼻子,漢文帝廢除肉刑後,用笞三百代替,後來,又減少了笞數。此後,該刑不再出現。刖刑,夏朝稱臏,周時稱刖。是指斬掉左腳、右腳或者斬雙腳。有的說稱臏是去掉膝蓋骨。秦朝稱為斬趾。宮又叫淫刑、腐刑、蠶室刑。開始是懲罰那些有通姦行為人,後來處此刑的人與通姦無關。宮刑是五刑中僅次於死刑的一種重刑。東漢時曾經用這種刑罰來作為死罪減等刑。隋朝法律正式廢除。大辟,即死刑。秦漢以前的死刑種類很多,如戮、烹、車裂(五馬分屍)、梟首(砍頭後懸掛示眾)、棄市(鬧市斬首後暴屍於眾)、絞、陵遲(也寫作凌遲)等。

7.大決:封建時代,對判死刑的人,在每年秋季行刑,叫大決,又叫秋決。

8.勾決:皇帝在犯人的名字上畫鉤,批准立刻行刑。清制,每年秋季,由刑部會同九卿各官,詳審全國判死罪者的名冊,一一詳議,分別歸入“情實”“緩決”“可矜” “可疑”四類,情實者奏請勾決。

9.梏:古代木製的手銬。

10.木訊:指用板子、夾棍等木製的刑具拷打審訊。

11.移關:指移文、關文。舊制,對不相統屬的官署用“移”,百官互相質詢用“關”。  清時“關”已不侷限於質詢。移關諸部,發給平行各部的文書。

《陶庵夢憶序》

1.鹿鳴宴:唐代鄉試後,州縣長官宴請考中舉子的宴會。因宴會時歌《詩經·小雅·鹿鳴》之章,故名。明清時,於鄉試放榜次日,宴請主考以下各官及考中的舉人,叫鹿鳴宴。

2.漏盡鐘鳴:古代用滴漏來計時刻,又在天明時打鐘報曉。

3.根:佛家的說法,是能生之義。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能生出意識,稱為“六根”。

4.舍利:梵語“身骨”的譯音。佛教徒死後火葬,身體內一些燒不化的東西,結成顆粒,稱為“舍利子”。

5.劫火:佛家以為壞劫中有水、風、火三劫災。劫,梵語“劫簸”的略稱。劫簸是一大段時間的意思。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1.千乘之國: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在春秋後期,是中等國家。乘,車輛。春秋時,一輛兵車,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稱一乘。

2.宗廟:天子、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處所。

3.會同:諸侯會盟,朝見天子。會,諸侯相見。同,諸侯共同朝見天子。

4.端章甫:穿著禮服,戴著禮帽。這是做小相時的穿戴。端,古代用整副布做的禮服。章甫,古代禮帽,用布制。

5.小相:諸侯祭祀或會盟、朝見天子,替國君主持贊禮盒司儀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個等級,小相指最低的士這一級。

高二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5

《杜甫詩三首》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慶奉節東白帝山上。東漢初年公孫述所築,公孫述自號白帝,故名城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傳說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蜀道難》

子規:即杜鵑,又名杜宇。相傳為蜀國古望帝魂魄所化,啼聲哀怨動人。常作傷春、悼亡的象徵。

《琵琶行》

1.琵琶行:行,古詩的一種體裁。常見的古體詩的體裁還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憲宗的年號。

3.左遷:貶官,降職。白居易任諫官時,因為屢次上書批評朝政,觸怒了皇帝,被貶為江州司馬。

4.司馬:州刺史的副職,當時實際上是有職無權了。

5.京都聲:唐代京長安城流行的樂曲聲調。

6.賈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調。

8.管絃:指音樂。管,簫笛之類的管樂。弦,琴瑟或琵琶之類的絃樂。

9.教坊:唐代官辦管領音樂雜技、教練歌舞的機關。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貴人家的子弟。五陵漢代五個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單衣,唐代官職低的服色為青黑色。後人常用“司馬青衫”形容悲傷悽切的情感。

《李商隱詩兩首》

1.望帝:周朝末年蜀國君主的稱號,傳說他死後,魂魄化為鳥,名杜鵑,啼聲哀悽,暮春而鳴:傷感春去。也哀痛亡國。春心是傷春之心,比喻對美好事物的懷念。

2.雞人報曉籌:漢代制度,宮中不養雞,而用傳唱報曉。雞人,宮中掌握時間的衛士。籌,更籌,敲擊報時用的竹籤,這裡指代時間。

3.“六軍”:周制,天子有六軍,一萬二千五百人為一軍。後泛指軍隊。

所指因時代不同而不同: (1)指天子所統領的軍隊。《周禮·夏官·序官》:“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後來把“六軍”作為國家軍隊的統稱。如《三國志·魏志·辛毗傳》:“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河北平,則六軍盛而天下震。” 宋范成大《州橋》詩:“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廻。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2)晉代稱領軍、護軍、左右二衛、驍騎、遊擊為“六軍”。《南齊書·百官志》:“領軍將軍、中領軍,護軍將軍、中護軍……左右二衞將軍,驍騎將軍,遊擊將軍。晉世以來,謂領護至驍、遊為六軍。” (3)指唐之禁軍六軍。《新唐書·百官志四上》:“左右龍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號六軍。”而《舊唐書·職官志三》說六軍指左右龍武、左右神武、左右羽林。

4.當時七夕笑牽牛:指唐玄宗和楊貴妃在發生“馬嵬事變”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七夕,農曆的七月七日夜,民間傳說天上的牛郎織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會,婦女們便在這個夜晚於自家庭院中間向織女進行乞巧活動,故也稱乞巧節。

5.四紀:古代以木星繞日一週(12年)為一紀,四紀為四十八年。

《寡人之於國也》

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國君對自己的謙稱。

2.河內凶:河內遇到饑荒。河內,今河南境內黃河以北的地方。凶,穀物收成不好,荒年。

3.河東:黃河以東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黃河流經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稱山西境內黃河以東的地區為河東。

4.粟:穀子,脫殼後成為小米,也泛稱小米。

5.庠序:古代學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勸學》

1.君子:這裡指有學問有修養的人。

2.金:指金屬製的刀劍等。

3.跬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出兩腳為步。

《過秦論》

1.崤函,崤山和函谷關。崤山,在函谷關的東邊。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

2.八荒:八方最偏遠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3.連衡,秦國採用的一種離間六國,使他們各自同秦聯合,從而各個擊破的策略。也作“連橫”。

4.合從(從,通“縱”):六國聯合起來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

5.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嘗君,齊國貴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趙國貴族,姓趙名勝;春申君,楚國貴族,姓黃名歇;信陵君,魏國貴族,姓魏名無忌。他們是戰國時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攬賓客著稱。

6.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寶座控制天下。履至尊,登帝位。六合,天地四方。

7.執敲撲而鞭笞天下: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敲撲,刑具,短的叫“敲”,長的叫“撲”。

8.俯首繫頸:意思是願意服從、投降。繫頸,頸上繫繩,表示投降。

9.遷徙之徒:徵發的人。指陳涉被徵發戍守漁陽。

10.謫戍:因有罪而被貶調去守邊。

11.萬乘:兵車萬輛。表示軍事力量強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車萬乘,諸侯出兵車千乘,後世以“萬乘”稱天子。

12.一夫作難:指陳涉起義。作難,起事,首事。

13.七廟隳:宗廟毀滅,就是國家滅亡的意思。七廟,天子的宗廟。

14.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閩、粵等地, 每個部落都有名稱,統稱百越,也叫百粵。

15.陶朱:春秋時越國范蠡,他幫越王勾踐滅吳後,離開越國回到陶,自稱陶朱公。因善於經營生意而致富,後人以此作為富人的代稱。

16.戟:以戈和矛合為一體的長柄兵器。

17.九州: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國。

《師說》

1.巫醫:古代巫和醫不分。巫的職業以祝壽、占卜等為主,也用藥物等為人治病。

2.百工:各種工匠。

3.六藝經傳:六經的經文和傳文。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書。《樂》久已失傳,這是沿用古代的說法。又稱作“六經”。另也指禮、樂、射、御、書、數六種技能。

4.傳:①古代解釋經書的著作。 ②人物傳記。

5.句讀: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之處。文辭語意已盡處為句,未盡而需停頓處為讀。

《祝福》

1.監生,國子監生員的簡稱,指明清兩代在國子監(我國封建時代的中央最高學府)讀書的人。清代乾隆以後,國子監只存空名,地主豪紳可以憑祖先“功業”或捐錢取得監生資格。

2.理學,又稱“道學”,是宋代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等人闡釋儒家學說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它認為“理”是宇宙的本體,把“三綱五常”等封建倫理道德說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滅人慾”的主張。

《林黛玉進賈府》

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來是通用於長官對下屬、長輩對晚輩的用語,南北朝以後作為皇帝釋出詔令的專稱。

高二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6

一、通假字

①外連衡而鬥諸侯/約從離衡(衡,通"橫")

②孝公既沒(沒,通"歿",死亡)

③合從締交/約從離衡/於是從散約敗(從,通"縱",指戰國時期六國聯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稱為"合縱")

④秦有餘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憊)

⑤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通"呵",喝問)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贏糧而景從(景,通"影",像影子一樣)

⑧百有餘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動)

二、古今異義

①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於是,在這種情況下;西河:黃河以西。)

②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在這時)

③山東豪俊遂並起(山東: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今指山東省。)三、一詞多義

1。固

①據崤函之固(險固,堅固,特指地勢險要,城郭堅固,形容詞用作名詞)

②君臣固守以窺周室(牢固,頑強,形容詞)

③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固守的據點,屏障,名詞)

2。因

①因遺策(沿襲,動詞)

②因利乘便(趁著,介詞)

③因河為池(憑藉,依據,介詞)

3。亡

①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丟失,損失,動詞)

②追亡逐北(逃亡,動詞;此用作名詞,指逃亡的軍隊)

③吞二週而亡諸侯(滅亡,動詞;這裡是使動用法,使……滅亡)

4。制

①吳起……趙奢之倫制其兵(統率,動詞)

②秦有餘力而制其弊(制服,動詞)

③履而制六合(統治、控制,動詞)

5。兵

①……趙奢之倫制其兵/行軍用兵之道(軍隊,名詞)

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陳利兵而誰何/斬木為兵(兵器,名詞)

6。策

①蒙故業,因遺策(策略、計策,名詞)

②振長策而御宇內(馬鞭子,名詞)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納,動詞)

②致萬乘之勢(達到、獲得,動詞)

8。之

①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的,結構助詞)

②……趙奢之倫制其兵(這,指示代詞)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詞)

④聚之咸陽(代"天下之兵",代詞)

9。及

①非及向時之士(比得上,動詞)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詞)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築長城而守藩籬(在北方,方位名詞作狀語)

②追亡逐北(敗北的軍隊,動詞作名詞)

11。度

①內立法度(制度,名詞)

②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量長短)

12。遺

①因遺策(遺留下來,動詞)

②秦無亡矢遺鏃之費(遺失,丟失,動詞)

13。愛

①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吝惜,動詞)

②寬厚而愛人(愛護,尊重,動詞。)

高二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7

【文學常識】

1、關漢卿,號己齋叟,金末元初人,元代戲曲家。本色派代表,其代表作有《竇娥冤》(全名《感天動地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拜月亭》。

2、元曲四大家及各自代表作分別是關漢卿的《竇娥冤》、白樸的

《牆頭馬上》《梧桐雨》、馬致遠的《漢宮秋》和鄭光祖的《倩女幽魂》。文采派的代表作家是王實甫,他的代表作品是《西廂記》。另外,紀君祥的

《趙氏孤兒》是中國在西方影響深廣的一部元雜劇。

3、元曲的組成包括兩類文體:散曲和雜劇,其中,散曲又包括小令和

套數。元雜劇一般由四折組成,有些四折之外還有楔子,它起序幕或

過渡的作用。雜劇的舞臺演出由唱、科、白三部分組成。角色由末、旦、淨三大類組成。

4、曹禺,原名萬家寶,現當代劇作家,解放前著有《雷雨》、《日出》、

《原野》、《蛻變》、《北京人》等話劇,其中《雷雨》標誌著中國話劇藝術開始走向成熟。

5、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傑出的戲劇家、詩人。被稱為“四大悲劇”《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代表著他藝術的頂峰。本·瓊生曾如此評價莎士比亞:他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所有的世紀。

6、柳永,字耆卿,原名三變,北宋時期詞人。因排行第七世稱柳七,又稱為柳屯田。他的詞集名叫《樂章集》,流傳下來的有二百多首。“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

7、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蘇洵、蘇轍並稱“三蘇”,詩歌與

黃庭堅齊名,合稱“蘇黃”。詞上,擴大詞的表現範圍,開宋代豪放詞先河,詞風與辛棄疾相近,合稱“蘇辛”。蘇軾的散文也非常出色,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8、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偉大的愛國詞人,與蘇軾同為豪放派代表,有詞集《稼軒長短句》。

9、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北宋末、南宋初期女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著有

《漱玉詞》。一生經歷可以宋室南遷為界,分作前後兩個時期。

10、詞,詩歌的`一種。又稱長短句、曲子詞、詩餘。始於唐,定型於五代,盛於宋。詞最早起源於民間,後來,文人依照樂譜聲律節拍而寫新詞,叫做“填詞”或“依聲”。按長短規模分,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至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按創作風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約和豪放。

11、《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張衡傳》選自范曄的《後漢書》,

前四史指《史記》、《漢書》、《三國志》、《後漢書》。

12、蒙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思想家、散文家,著有《隨筆集》。帕斯卡爾,17世紀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思想家,他的名言是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高二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8

【成語】

1.開柙出虎:原指負責看管的人未盡責任。後多比喻放縱壞人。

2.虎兕出柙:虎、兕從木籠中逃出。比喻惡人逃脫,主管者應負責任。

3.既來之,則安之:原意是既然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後指既然來了,就要在這裡安下必來。

4.分崩離析: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

5.禍起蕭牆:指禍亂髮生在家裡。比喻內部發生禍亂。

6.五十步笑百步:作戰時後退了五十步的人譏笑後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缺點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一些,卻毫無自知之明地去譏笑別人。

7.餓殍(piǎo)遍野:餓死的人到處都是。

8.豁然開朗:從黑暗狹窄變得寬敞明亮。比喻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

9.淺嘗輒止:略微嘗試一下就停下來。指不深入鑽研。

10.卓有成效:有突出的成績和效果。

11.堅忍不拔:形容在艱苦困難的情況下意志堅定,毫不動搖。

12.永垂不朽:指光輝的事蹟和偉大的精神永遠流傳,不會磨滅。

13.駭人聽聞:使人聽了非常吃驚、害怕。

14.義憤填膺(yīnɡ):發於正義的憤懣充滿胸中。

15.安之若素:安然相處,和往常一樣,不覺得有什麼不合適。

16.心急如焚:心裡急得象著了火一樣。形容非常著急。

17.息息相關:呼吸也相互關聯。形容彼此的關係非常密切。

18.無濟於事:對事情沒有什麼幫助或益處。比喻不解決問題。

19.搖搖欲墜:形容十分危險,很快就要掉下來,或不穩固,很快就要垮臺。

20.不言而喻:不用說話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顯。

21.大放厥(jué)詞:原指鋪張詞藻或暢所欲言。現用來指大發議論。

22.語焉不詳:指雖然提到了,但說得不詳細。

23.一帆風順:船掛著滿帆順風行駛。比喻非常順利,沒有任何阻礙。

24.不可思議:①佛家語。指思維和言語所不能達到的微妙境界。道教也借用此語。②形容事物無法想象或難以理解。

25.筋疲力盡:形容非常疲乏,一點力氣也沒有了。

26.恫瘝(ɡuān)在抱: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裡。

27.無憂無慮:沒有一點憂愁和顧慮。

28.遮天蔽日:遮蔽天空和太陽。形容事物體積龐大、數量眾多或氣勢盛大。

29.白頭偕老:夫妻相親相愛,一直到老。

30.惻(cè)隱之心:形容對人寄予同情。

31.忐忑(tǎntè)不安:心神極為不安。

32.興高采烈: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詞犀利。後多形容興致高,精神飽滿。

33.慢條斯理:原指說話做事有條有理,不慌不忙。現也形容說話做事慢騰騰,不慌不忙。

34.提心吊膽:形容十分擔心或害怕。

35.奮不顧身:奮勇向前,不考慮個人安危。

36.物華天寶:指各種珍美的寶物。

37.人傑地靈:指有傑出的人降生或到過,其地也就成了名勝之區。

38.高朋滿座:形容賓客很多。

39.命途多舛(chuǎn):形容在人生道路上歷經坎坷,屢遭磨難。

40.馮唐易老:漢馮唐身歷三朝,至武帝時,舉為賢良,但唐已九十餘歲,不能再做官了。

41.畫棟珠簾:形容房屋裝備的華麗。

42.李廣難封:漢名將李广部下因軍功而封侯的人很多,而李廣本人抗擊匈奴,戰功顯赫,卻不見封侯。後以“李廣未封”、“李廣不侯”、“李廣難封”慨嘆功高不爵,命運乖舛。

43.老當益壯:年紀雖老而志氣更旺盛,幹勁更足。

44.東隅已逝:早年的時光消逝,如果珍惜時光,發憤圖強,晚年並不晚。

45.各抒己見:各人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46.艱苦卓絕:堅忍刻苦的精神超過尋常。

47.充耳不聞:塞住耳朵不聽。形容有意不聽別人的意見。

48.置之不理:放在一邊,不理不睬。

49.虛無縹緲:形容空虛渺茫。

50.袖手旁觀:把手籠在袖子裡,在一旁觀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過問,也不協助別人。

51.自得其樂:自己能從中得到樂趣。

52.不屑一顧:認為不值得一看。形容極端輕視。

53.揚眉吐氣:揚起眉頭,吐出怨氣。形容擺脫了長期受壓狀態後高興痛快的樣子。

54.迎刃而解:原意是說,劈竹子時,頭上幾節一破開,下面的順著刀口自己就裂開了。比喻處理事情、解決問題很順利。

55.兢兢業業:形容做事謹慎、勤懇。

56.天倫之樂:泛指家庭的樂趣。

57.耳熟能詳:指聽得多了,能夠說得很清楚、很詳細。

58.庸人自擾:指本來沒有事,自己瞎著急或自找麻煩。

59.來龍去脈:本指山脈的走勢和去向。現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後果。

60.雷霆萬鈞:形容威力極大,無法阻擋。

高二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9

這次的期末語文考試成績和平時的差不多,尤其是作文。因為我每次的作文分數不是26分,就是28分。(總是40分)因此,我非常希望下次的作文可以考到30分以上,並且我打算在以後的每個星期裡都至少要看3到5篇作文左右,希望下次的作文一定能有所突破。

而且我還發現我的古詩文閱讀也不好,因為我聽了老師講課之後發現我的答案和老師所講的答案簡直是牛頭不對馬嘴。但是對於這一方面我實在是沒有辦法,因為我也不知道如何提高他,所以我只有在其他方面考的更好,得到更多的一些分數了。這次考試唯一讓我感到欣慰的就是默寫了。因為這次的默寫我一個字也沒寫錯,得到了滿分了。而且我考前還沒看一下書,就是在背誦的時候也沒太在意怎麼寫,但是我最後還是全寫對了。太幸運了。

最後,我還想說的就是字音了,因為這次試卷的第一題就是字音,但是我還是做錯了。在做題的時候,我認為“人才濟濟”的濟是讀第四聲,但是正確的讀音應該是第三聲。

通過這次的考試,我認為我下次一定要相信自己,做好讀音題,提振信心,做好開門紅,而且希望下次的考試成績比這次更好。

高二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10

1、《望海潮》是描寫北宋時期杭州繁盛景象的詞。詞的上片描寫杭州的自然風光和都市的繁華。詞的下片描寫杭州人民和平寧靜的生活景象。

詞作以鋪敘見長。首先,以“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總領全篇,概括介紹杭州的自然風光和都市的繁華。然後分別從“形勝”“都會”和“繁華”三個方面鋪開敘述:“煙柳畫橋”之中家家戶戶安居樂業,人煙阜盛;“雲樹”“堤沙”之外驚濤拍岸,洶湧壯觀;都市街衢,珠寶遍陳,普通人家,披羅著錦,滿目奢華景象。過片(下片起句)之後,先描寫西湖水碧山青、桂子飄香的景象,後敘羌笛橫吹、菱歌互答的歡愉場景。由民眾忘情山水之樂引出官員宴飲之樂,一路鋪敘下來,但又不是平鋪直敘,很見裁減功力。

這是一篇投贈之作。作者路經杭州,想謁見當時出任兩浙轉運使的孫何,便寫了這首詞。詞作一方面反映了北宋結束五代分裂割據局面後,經過真宗、仁宗兩朝的休養生息,確實呈現了繁榮的景象,但收筆也流露了粉飾太平、獻寵官僚的味道,有唐朝干謁詩的遺風。

2、《雨霖鈴》是描寫作者在長亭與情人話別的詞。詞作主要採用了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其一,用哀景寫悲情。詞作開篇用“寒蟬”“長亭”“驟雨”等意象,烘托離別時淒冷沉鬱的氣氛。

其二,以無情襯有情。離人難捨難分,而無情的舟子卻催促起航,有情人只得以淚相向,“無語凝噎”。

其三,以想象未來之景訴悲情。作者用一“念”字引出離別後行人消失在煙波浩淼的楚地江天,極目遠眺,一片茫然,不覺悲從中來。“良辰美景”原為歡樂愉快的場景,但是隨後而來的“虛設”二字頃刻間就使歡樂之情頓然消失,而沉入到無邊無際的愁傷之中,所以,這裡也是“樂景寫悲情”。

關於這兩首詞的解題:

“望海潮”詞調始見於《樂章集》,這一詞牌名是柳永創制的,大概取意於杭州是觀潮勝地。一百零七字,雙調,上闕五平韻、下闕六平韻,一韻到底。

“雨霖鈴”原於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馬嵬兵變後,楊貴妃縊死,在平定叛亂之後,玄宗北還,一路戚雨瀝瀝,風雨吹打皇鸞的金鈴上如《明皇雜錄》裡寫道:“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屬霖雨涉旬,於棧道雨中聞鈴,音與山相應。上既悼念貴妃,採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焉。”這也便是詞牌《雨霖鈴》的來歷。當然,後世坐雨霖鈴之人頗多,柳永既是代表。

高二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11

高中課程背誦篇目1、勸學(《荀子》)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高中課程背誦篇目2、師說(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高中課程背誦篇目3、阿房宮賦(杜牧)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悽悽。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樑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絃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高中課程背誦篇目4、衛風氓(《詩經》)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覆關,泣涕漣漣。

既見覆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

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

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

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高中課程背誦篇目5、登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高中課程背誦篇目6、錦瑟(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高中課程背誦篇目7、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高中課程背誦篇目8、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高中課程背誦篇目9、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高中課程背誦篇目10、赤壁賦(蘇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高二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12

本單元有三篇文章,雜文一篇、隨筆兩篇。《拿來主義》是一篇雜文,是一種文藝性的社會評論文章,有著豐富的文學性和形象性。其餘兩篇是隨筆,與散文的特點相似,但更注重於說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主要寫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的性質和發展變化。《短文三篇》節選了蒙田、帕斯卡爾、福爾格姆等作家對人、社會等方面的理解。

本單元是雜文、隨筆單元,從應用的角度說,都是議論文。所以,學習本單元,可以培養學生的議論能力。議論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時常常用得到的。從審美的角度說,這些課文都具有文學性、形象性,都具有哲理美、語言美,可以藉此培養學生的美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從探究的角度說,這些課文闡述的社會、人生問題都是與學生密切相關的問題,值得學生與課文作者對話、溝通,去分析、評判這些問題。

這裡精心編排了四篇課文,其中一篇是雜文,三篇是隨筆。雜文是魯迅的《拿來主義》。這是一篇傳統課文,闡述對文化遺產的批判繼承問題。雖然這篇雜文寫於上世紀30年代,但今天讀來依然覺得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充滿著科學價值與革命精神。因為70年來,被這篇戰鬥檄文指責為“孱頭”,怒罵為“昏蛋”,鄙夷為“廢物”的人仍不斷冒出來。這篇課文精巧的構思,精彩的比喻,嚴密的論證,辛辣的諷刺,也值得學生好好學習。

隨筆《語言生活的歷史程序》一文,其實是說明文。按照現在的文體分類法,可以歸入學術文化隨筆。它的主旨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語言也在不斷髮展,文字、傳聲技術和計算機提高了語言的傳播功能,國家共同語和國際共同語擴大了語言的流通範圍,人類的語言生活還在更快地前進,中國的語言文字必須跟上時代的前進步伐。這篇文章的寫法很有特點。條理清楚,語言是精煉的口語。這篇文章不僅供看,而且供聽,類似廣播稿,人們一聽就懂,它是“文體口語化”的.範例。

隨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是學方面的文章。過去教科書選用的議論文,大都是政論、思想評論和時事評論,關於母愛、父愛之類的議論文章,似乎從來沒有進過課本。選用這篇文章就算開了一個先例。實際上,這個問題與學生的關係非常密切,每個學生都是在父母的愛的陽光下成長的。學生從國小起已經讀了不少關於父母之愛的文學作品和一般記敘文,現在讀這篇議論文章,就可以上升到理論高度,重新認識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作者是精神分析學家、社會學家和哲學家,他的西方思維方式,他的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可以讓學生開闊眼界,活躍思維。

《短文三篇》中《熱愛生命》一文,是典型的隨筆。它是一段哲人語錄,樸素而又深刻。它告訴讀者,生活是相對於生命而言的,熱愛生命的方式就是珍惜時光,熱愛生活。同樣,“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種形式,是熱烈豐盈的生命形式的終極狀態,人們如果能夠充分地享用生命所賦予的所有快樂,就不會留意死亡的降臨。針對現在中學生中浪費生命、漠視生命、戕害生命的現象,學習這篇《熱愛生命》,應該是有現實意義的。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只是幾個片段,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但這幾個片段大致有序,並且它的含義深刻而豐富,足以引發學生的深思。它告訴人們,人的全部尊嚴就在於思想。因為能思想,人區別於頑石或者牲畜,比能致他於死命的東西高貴得多,能囊括吞沒人的宇宙。道德的原則要求人“努力好好地思想”。學習這篇課文,應該使學生認識到,要維護人的尊嚴,就要“努力好好地思想”。

《信條》看似淺顯或絕對,實際上並非如此。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說過,他之所以能獲獎,主要原因就是他牢記並實踐了在幼兒園就學過的那些信條。這篇課文的高明之處,在於作者把複雜問題簡單化,而且講得機智、幽默,充滿溫情,容易為人們所接受,並高高興興去實踐。希望在學生身上,也能達到這個效果。

高二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13

一、指導思想:

以語文新課程標準為指導,以語文教研組工作計劃為參考,切實提高教師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業務知識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落實常規工作,夯實基礎,增加課外閱讀量,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和閱讀課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成自學語文的習慣,提高文化品位,為高三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

二、情況分析:

1、教材教學:高二階段是高中階段比較關鍵的一年,從教材上來看,難度較高一有了很大的提升,如閱讀教學上對學生的要求已由一般的閱讀理解上升到品味鑑賞,還新增了詩詞、小說等閱讀單元。寫作上則要求學生較好掌握議論文的寫作和應對話題作文的能力。

2、學生分析:學生在高一階段的語文學習還處在比較被動的狀態下,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欠佳。語文基礎知識掌握較好,但課外遷移不夠,閱讀和寫作能力還有待加強。

三、工作重點:

1、提高備課質量,繼續學習新大綱,鑽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體現知識和能力要求,充分發揮教師的個性和優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2、以“閱讀”和“寫作”教學為抓手,帶動其它方面的教學工作。

3、強化語文知識的積累,包括名言詩句、文學常識、文化常識、成語等。

4、運用各種方法,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和能力,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空間。

二、學情分析

經過高一一學年的磨合,學生基本適應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大多數同學能感覺到高中語文學習與以往不同之處,懂得了主動學習、主動選擇和確定學習內容,能按照高中要求進行寫作練習。本學期要進一步強化高中語文學習的要求,大面積提高他們的語文成績。

三、教材分析

1、《語文必修五》

高中語文(必修)第五冊教科書按照“閱讀鑑賞”“表達交流”“樹立探究”“名著導讀”四大板塊安排相關內容。同前幾冊一樣,本冊的“閱讀鑑賞”部分也是四個單元,這四個單元的內容依次是小說、古代散文、文藝學論文和自然科學論文。每個單元前兩篇是精讀散文,其餘是略讀散文。教學中如果教師感覺課時不夠,所選的不一定全都要講授,可以有選擇地靈活處理。

第一單元是小說單元,與這套教科書必修三的小說單元遙相呼應。閱讀小說,可以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及審美能力。閱讀小說要從形象、語言、主題、情節等方面全面把握。考慮到必修三的小說單元已經重點強調了小說的形象和語言,所以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引導學生把握小說的主題和情節。教學時應重點關注這方面的內容。

第二單元為古代散文單元。課文都是抒情散文,而且也都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名家名篇。雖然時代不同,文體不一,但是這幾篇課文都要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充溢於字裡行間的思想感情非常激越、充沛,這是作者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至今讀來仍能感人肺腑,令人迴腸蕩氣。學習本單元,要注意悉心體會不同的文體風格和語言韻味。學習文言文,最好能夠熟讀成誦。需要指出的是,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提高,最主要的是儘可能多地閱讀文言文原文,教材提供了一些相關背景材料,但這決不能代替或沖淡教師的講授和學生自己對課文的閱讀。

第三單元為文藝學論文單元,主要學習文藝評論和隨筆。課文,都出自文學大師,他們在課文中娓娓道來,或評論一位作家,或探討藝術表現的語言形式和審美形象,都能持之有據,自成一家之言。閱讀這些文章,等於是與這些文學大師對話,能開啟我們的思路,啟發我們去探討文藝鑑賞方面的一些問題,加深我們對文藝創作和文藝鑑賞的認識。學習本單元,除了把握文章的基礎觀點,最好能夠調動自己平時閱讀作品的藝術體驗,與文章中的相關評論作一番比較。

第四單元是自然科學論文單元,課文,或綜述觀點,或探討成因,或深入細緻的分析,都能融知識性和趣味性於一體。學習時要注意理清作者的思路,歸納文章的觀點,以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還要注意品味科技類文章簡潔、嚴密、明晰的語言特點。

本冊教材教學時應該注重啟發性,重視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的主動性、實踐性,讓學生主動學習、探究。課文後附有一些小練習,精讀課文一般有四道題,略讀課文兩至三題,以幫助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突出學習要點,激發學習興趣與主動性,部分題型和內容設計為開放式,為教師和學生留有發揮的空間。

本冊的“表達交流”包括“寫作”和“口語交際”兩部分內容。寫作部分共有四個專題。這四個專題分別是:“源事析理學習寫得深刻”“謳歌親情學習寫得充實”“錘鍊思想學習寫得有文采”“注重創新學習寫得新穎”。每一個專題都包括“話題探討”“寫作借鑑”“寫作練習”三部分內容。“話題探討”提出“寫什麼”的問題,也與目前比較流行的“話題作文”相呼應。“寫作借鑑”著眼於對“寫什麼”進行具體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帶出“寫什麼”,從而在寫法上加以點撥。“寫作練習”實在這個“寫什麼”的範圍之內,設計若干個參考題目,讓學生練習。這些題目可以讓學生選做,教師也可以另行設計,進行替換或補充。過去的寫作教材往往只著眼於寫法,容易導致純技術性訓練。

教科書中的“梳理探究”實際上是一些語文專題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側重於對學生以前在語言、文字、文化等方面所學過的內容進行梳理,便於在長期積累基礎上的鞏固和整合。如本冊的“文言詞語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識”,就是希望在必修課即將結束時,對以往學習的古代詩文作品中出現的文言詞語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識進行梳理。有的屬於專題研究,如本冊的“有趣的語言翻譯”,就是希望通過這樣的專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體會不同語言之間的表達特點。這些專題,學生不一定能夠準確地認識到多少理論意義,重在引導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一些問題,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些專題活動要求學生在教室指導下進行,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可以有選擇地開展。

2、《語言文字應用》

語言文字知識在國中語文和高中語文必修課中也有涉及,但那都是分散在各章節中的;雖然也有部分串講,但總的看還不夠系統。大家知道,掌握語言文字知識和提高語言文字能力,是中學語文學習的基本內容和基礎目標,因此專門開設一門語言文字應用的選修課,主要就是為了幫助中學生梳理一下學過的語言文字知識,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中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也正因為如此,一方面這樣的課就並非“重起爐灶”,而要充分注意與國中語文課程和高中語文必修課程中出現過的相關知識的銜接,這正是這門課程的切入點;另一方面這樣的課也就不是“炒冷飯”,而要補充新的內容,特別注意進一步提高中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這也正是這門課程的落腳點。

四、教學目標與要求

本學期語文教學,除了常規性的教學要求外,要特別注意選修課的教學安排,尤其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加強積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是高中語文課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務。我們不能因為過去有過分強調語文工具性的偏頗,就否定或削弱語文課的工具性,就把語文教學的主要精力放在審美與情感的感悟和薰陶上。教學中,要加強積累,包括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名句名篇的積累、閱讀鑑賞方法的積累上、表達交流能力的積累等,教會學生熟練掌握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這個最基本的交際工具,培養學生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語感。在此基礎上,儘可能地發揮語文課在育人上的功能,引導學生提高思想認識、道德修養、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一定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人文素質,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

2、重視誦讀,改進古詩文教學。

古代詩文作品在這套教科書中的比例約佔45%。古代詩文的選目以傳統經典名篇為主,也適當擴大了選材範圍,新選了一些古代優秀作品。古代文學作品的教學,應強調熟讀、背誦,因為這部分內容,都是千古傳誦的名家名篇,無論是思想內容、感情因素,還是藝術技巧、語言形式,都具有典範性和代表性,文質兼美,要求學生熟讀成誦。課程標準還有“培養閱讀前一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的要求。因此,教學重點應是誦讀課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課文的思想內容,熟讀或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理解並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這也有利於培養文言語感。對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學發展簡況等知識,也需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切實掌握。

3、加強聯絡,提高寫作能力。

教材的寫作部分,既注意吸收我國傳統作文教學的經驗,又體現了21世紀對高中生寫作的要求。應該明確高中學生從事寫作文必須做到的幾種基本要求:包括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慮不同目的的要求,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培養科學理性精神;書面表達要觀點明確,內容充實,感情真實健康;思路清晰連貫,能圍繞中心選取材料,合理安排結構;能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推敲、錘鍊語言,表達力求準確、鮮明、生動。同時,應該進行記述、說明、描寫、議論、抒情等基本表達能力的基本訓練,培養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實用寫作能力,鼓勵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

根據高中語文教學大綱的內容,通過深入學習研究這學期的教學內容,並結合自己的教學工作實際,特制定如下一系列教學工作計劃,以便使自己的工作能有序地開展。

由於高二階段是高中三年中承前啟後的關鍵階段,學生經過高一年的適應,對高中語文的特點已經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在此基礎上,可對學生的潛力進行進一步的開掘。計劃如下:

1、經常督促學生養成一些學習語文的好習慣,並使之不斷鞏固、加強。在自主學習上,求學生學會課前預習、學會對課文中關鍵字詞進行圈點句畫,養成勤查字典的習慣,儘量減少對老師的依賴心理等。在合作學習上,主要是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培養學生共同學習的習慣。

2、語文學習重在積累。因此,平時將定期不定期地向學生推薦一些好的文章、好的詩詞等。增加學生的日常積累。同時,要求學生儘可能多接觸一些課外讀物,多關心一些時事,多看一些報紙雜誌、時文,以拓展學生的眼界。利用每節課的課前一分鐘讓每位學生寫出一句名言或詩句和大家分享。此外,每週還以作業形式進行一次基礎知識訓練。

3、除課堂的大作文外,鼓勵學生平時多練筆,從句段開始,多寫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來,使學生寫作能力能漸漸地得以提高。在本學期中打算安排四次課堂大作文,此外還有一些隨堂做句段的練筆,這樣可以訓練學生的寫作速度。本學期除了要求學生寫8篇大作文還要求和每週寫一篇週記。

4、多給學生一些實踐的機會。如讓學生自己辦手抄報、參加演講比賽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5、做好轉差促優的工作,提高優等生的水平,帶動中等生,鼓勵後進生,儘量縮小差距。上述計劃有待實踐來檢驗其可行性。本人將以此為基礎,實踐中將其不斷加以改進、完善。

教學措施:

1、以深化語文教學改革為契機,加大課堂教學改革力度,積極投身新課改,運用先進教學理念和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以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新課改,教師要做到教學五認真,總攬全域性,面向全體,注重資訊反饋,搞好試卷分析,及時調整教學思路,爭取教學的大面積豐收。

3、認真抓好聽說 讀寫訓練,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結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賞,誦讀欣賞、引導學生進行綜合訓練,尤其要注重培養語言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

4、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增強學習的後勁,為學生今後的發展打下基礎。

5、搞好第二課堂活動,引導學生多讀文學名著,多讀健康有益的課外讀物,提高文學修養,陶冶高尚情操。

6、注重個學科之間的聯絡和相互滲透,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強化綜合能力的培養,為大學聯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7、充分挖掘本地的語文教學資源,組織學生到民間採風,領略民族文化的的博大精深。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

8、努力探索學生評價體系,搞好學生學業成績的綜合性評價,著眼於學生的終身發展和終生受益,著眼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高二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14

一、詩歌閱讀

學生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學生讀不懂詩歌,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準確答題。

輔導對策:

教給學生閱讀詩歌的方法,講解詩歌的六種題型,詩歌中常用的專業術語。

二小說閱讀

學生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①學生不能判斷人物是否是主人公,概括人物性格特徵不能抓住言行心理等方面去概括,更不會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劃分情節結構不知何條途徑人手。分析情節時,找不到線索。

②許多同學不知小說中的環境描寫的作用,答題語言又不規範,因此不得分。對於如何分析和歸納小說的主題,有些同學不知從何入手,也不懂歸納小說的主題一般用的方式。

輔導對策:

①判斷人物是否是主人公,依據作者所要表達的中心意思,看他是否體現了作者的創作意圖。概括人物性格特徵應抓住言行心理等方面。而對那些具有某種共性的典型人物,還要從人物之間的關係和人物與主題的關係去分析其典型意義。劃分情節結構可以從以下幾條途徑人手:依時空的變化劃分;依場景的轉換劃分;依相關材料的角度變化劃分。分析情節還要把握情節發展的脈絡,即線索。

②分析環境描寫要注意環境對人物性格起的'強化作用,對主題所起的暗示作用。在分析小說主題時,首先要從人物、情節、環境出發,進行認真的考察。其次,還要了解小說創作的時代背景和作家創作小說的動機。歸納小說的主題一般用“通過記敘(描寫)……表達(讚揚、揭露)……”的方式。

三、散文閱讀

學生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①如何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這是閱讀散文的難點,很多同學一頭霧水,讀不懂文章,放棄答題。抓住了散文的線索,文章各部分內容與中心的關係就可以一目瞭然。然而散文在行文上不僅就事論事,就人寫人,就物寫物,就景寫景,很難把握。充分地層開聯想,是散文做到情景交融的重要的思維方法和表現手段,更難把握,許多同學不得要領,因此丟分。

②學生們沒有分析託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寫法的特點和作用的思路和方法,自認為這類題沒法把握。

輔導對策:

①如何分析散文的“形”?首先要弄清作者佈局謀篇的特點和表現手法上的特點;其次要理清散文的線索。怎樣迅速準確地抓住散文的“神”呢?可以從抓中心句、關鍵句人手,它們是理解散文主旨的鑰匙。散文常常由近及遠,由此及彼,由物及人,因景寫情。分析聯想的原由,抓住聯想的“聯絡點”——形與神的共同點,能更好體味散文的感情。

②閱讀時可從以下方面人手:首先要把握此類文章的結構特點,即先託物後言志物+情意託物寓意,或象徵體+象徵意義託物言志。其次要分析所託之物的外形特徵和內在品格。第三要抓住“物”與“意”之間的類比點即相似點,看文章如何展開聯想的。

高二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15

虛詞

1、而

襟三江而帶五湖(連詞,表並列)

控蠻荊而引甌越(連詞,表並列)

潦水盡而寒潭清(連詞,表並列)

地勢極而南溟深(連詞,表並列)

天柱高而北辰遠(連詞,表並列)

煙光凝而暮山紫(連詞,表並列)

爽籟發而清風生(連詞,表因果)

纖歌凝而白雲遏(連詞,表因果)

懷帝閽而不見(連詞,錶轉折)

酌貪泉而覺爽(連詞,錶轉折)

撫凌雲而自惜(連詞,表承接)

2、以

奉宣室以何年(介詞,在)

處涸澤以猶歡(連詞,錶轉折)

奏流水以何慚(連詞,表承接)

3、之

都督閻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範(定語後置標誌,不譯)

孟學士之詞宗(定語後置標誌,不譯)

覺宇宙之無窮,識盈虛之有數(取獨,不譯)

其他(結構助詞,的)

4、於

儼驂騑於上路(介詞,在)

訪風景於崇阿(介詞,到)

窮睇眄於中天

極娛遊於暇日(介詞,在)

望長安於日下(介詞,在)

目吳會於雲間(介詞,在)

屈賈誼於長沙(介詞,到)

竄梁鴻於海曲(介詞,到)

舍簪笏於百齡(介詞,在)

奉晨昏於萬里(介詞,到)

幸承恩於偉餞(介詞,在)

是所望於群公(介詞,引出物件)

高二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16

在這次期會考試中,高二語文成績依然保持了在全區的領先優勢。年級平均分63.71分,超出了區平均成績(有的班級甚至超過了重點中學的平均分),從這個方面來看,我們三位語文老師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成績是可喜的,但是從這次考試當中也發現了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下面就這次考試談談我的看法和意見。

一、試卷難易比例失調。

1、這次語文試卷對於課本內容、文化常識和文學常識絲毫沒有考查,也就是說客觀題的比重下降,從而增大了試題的難度。而名句的考查卻演變為10句選5句,分值沒變化,考查內容過於簡單,課本出現過的和已經接觸過的就有9句,難免會導致送分數過當。

2、試卷大多數的內容出自課外,也就是說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大了,當然這是符合“二期課改”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是我想指出的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大了,教師的能動性也相應增加了,那麼在學生作答和教師閱卷的過程中就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操作,這勢必導致答案多元化,答案的多元化滋生出的是一種模稜兩可。亦對亦錯,似是而非恐怕不是語文學習的意義所在吧?

二、語文課上什麼。

1、題幾乎完全脫離教本,不由得讓人產生一種想法,那就是教本的作用還有多大?雖然說課外源於課內,是課本的延伸。但是課本中的內容絲毫不做考查,學生上課還那麼認真麼?老師怎麼組織課堂教學,學生該如何學這門課,作業還要不要完成,種.種問題告訴我,不涉及課內知識的考查未必是件好事。

2、組織學生複習迎考到底如何進行,既然不考查課內知識,我們的複習就有點不倫不類,既想放手讓學生自己複習,又怕學生過分的“主觀能動”;如果教師引導學生複習,又擔心知識梳理無非是浪費時間和精力。因此,我不得不想下面一個問題:

三、考試考什麼?

作為一次大規模的全區統一測試,考試的目的和意義何在呢?是考查學生在一個階段知識儲備和運用的能力,還是考學生憑自己的主觀臆斷信馬由韁胡亂答題的能力?是想通過這次考試給教師一點導向和啟示,還是讓教師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是在考教師還是在考學生……我有點茫然不知所措,致使我對考試的意義和目的無法領會。

四、對於“二期課改”的.一點理解

1、以學生為主體

“二期課改”仍然重視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我的理解是,以學生為主體,無非就是要讓學生通過課堂教學真正獲得知識,學到能力,掌握方法。真正的意義還在於課堂教學的質量是否在根本上得到改善和提高。而不是片面強調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課堂學習,喜歡什麼學什麼,更不是一個觀點的對與錯無標準可言。

2、創新能力怎麼培養

凡事都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正像一株樹苗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一樣,它有一個生長髮育的過程。創新能力的培養又何嘗不遵循這個規律呢?拿語文學習來說,一個學生如果連修辭手法都不能認知,你讓他品味詞句,甚至賞析詩詞,怎麼可能做到?所以我認為語文知識還是要強調基礎,基礎知識掌握好了,創新能力也相應會提高。

3、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備、教、復、改、考五環節當中,老師始終是一個主導,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那麼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的非常關鍵的。導要得其法,不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既肯定這個,又支援那個。而是要把握好一個標準,正確引導

高二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17

在這次期會考試中,高二語文成績依然保持了在全區的領先優勢。年級平均分63.71分,超出了區平均成績(有的班級甚至超過了重點中學的平均分),從這個方面來看,我們三位語文老師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成績是可喜的,但是從這次考試當中也發現了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下面就這次考試談談我的看法和意見。

一、試卷難易比例失調。

1、這次語文試卷對於課本內容、文化常識和文學常識絲毫沒有考查,也就是說客觀題的比重下降,從而增大了試題的難度。而名句的考查卻演變為10句選5句,分值沒變化,考查內容過於簡單,課本出現過的和已經接觸過的就有9句,難免會導致送分數過當。

2、試卷大多數的內容出自課外,也就是說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大了,當然這是符合“二期課改”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是我想指出的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大了,教師的能動性也相應增加了,那麼在學生作答和教師閱卷的過程中就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操作,這勢必導致答案多元化,答案的多元化滋生出的是一種模稜兩可。亦對亦錯,似是而非恐怕不是語文學習的意義所在吧?

二、語文課上什麼。

1、題幾乎完全脫離教本,不由得讓人產生一種想法,那就是教本的作用還有多大?雖然說課外源於課內,是課本的延伸。但是課本中的內容絲毫不做考查,學生上課還那麼認真麼?老師怎麼組織課堂教學,學生該如何學這門課,作業還要不要完成,種.種問題告訴我,不涉及課內知識的考查未必是件好事。

2、組織學生複習迎考到底如何進行,既然不考查課內知識,我們的複習就有點不倫不類,既想放手讓學生自己複習,又怕學生過分的“主觀能動”;如果教師引導學生複習,又擔心知識梳理無非是浪費時間和精力。因此,我不得不想下面一個問題:

三、考試考什麼?

作為一次大規模的全區統一測試,考試的目的和意義何在呢?是考查學生在一個階段知識儲備和運用的能力,還是考學生憑自己的主觀臆斷信馬由韁胡亂答題的能力?是想通過這次考試給教師一點導向和啟示,還是讓教師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是在考教師還是在考學生……我有點茫然不知所措,致使我對考試的意義和目的無法領會。

四、對於“二期課改”的.一點理解

1、以學生為主體

“二期課改”仍然重視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我的理解是,以學生為主體,無非就是要讓學生通過課堂教學真正獲得知識,學到能力,掌握方法。真正的意義還在於課堂教學的質量是否在根本上得到改善和提高。而不是片面強調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課堂學習,喜歡什麼學什麼,更不是一個觀點的對與錯無標準可言。

2、創新能力怎麼培養

凡事都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正像一株樹苗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一樣,它有一個生長髮育的過程。創新能力的培養又何嘗不遵循這個規律呢?拿語文學習來說,一個學生如果連修辭手法都不能認知,你讓他品味詞句,甚至賞析詩詞,怎麼可能做到?所以我認為語文知識還是要強調基礎,基礎知識掌握好了,創新能力也相應會提高。

3、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備、教、復、改、考五環節當中,老師始終是一個主導,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那麼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的非常關鍵的。導要得其法,不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既肯定這個,又支援那個。而是要把握好一個標準,正確引導。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培養正確的思考方法,端正思維的角度。這樣才能體現出教師的主導作用。

以上是我的一管之見,請行家不吝指正。

高二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18

《念奴嬌》是一首懷古詞,主要是通過對古蹟的描寫和對古人、古事的記敘,來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首詞寫於神宗元豐五年(1082),作者在“烏臺詩案”之後被貶到黃州時期。黃州附近有個“赤鼻磯”,相傳即三國時周瑜大敗曹操的赤壁。作者在詞中寫的就是遊覽這個“赤壁”的所見、所想,借詠史表達了詞人對古代英雄豪傑的緬懷和對功業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聯絡到自己的現實處境,遂產生了年歲將老,壯志難酬的無限感慨。這首詞寫古蹟、記古人、古事只是一種藝術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

作者早年頗有遠大的政治報負,但是在黨爭激烈的環境中屢遭貶斥。來黃州之前,因寫詩諷刺新法曾經下獄,險遭殺身之禍。但是他畢竟是個曠達的人,儘管政治上失意,卻從未對生活失去信心。這首詞就是他複雜心情的集中反映,詞中抒寫的是鬱積在他心中的塊壘,然而格調是豪壯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題作品顯然不同。

這首詞的豪壯情調首先表現在對赤壁景物的描寫上。一開篇就顯示了詞人的曠達視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不僅寫出了長江的非凡氣象,而且將自古以來和這裡有關的許多英雄人物都概括進來了,表達了詞人對古代英雄的緬懷之情。於是詞人開始尋找英雄的足跡:“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周郎是詞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是這裡並不展開寫,而是轉而勾畫古戰場的險要形勢:“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一句“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的慨嘆,將江山之勝和懷古之情融為一體。這樣的景物描寫,讀罷使人止不住內心情感的激盪,頗有“天風海雨逼人”之感。

詞中的豪壯情調還表現在對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詞的上片將周郎和赤壁並提,已經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決定作用,到下片再著力寫周瑜的才幹和功勳,英雄形象就格外鮮明瞭。“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指揮赤壁之戰時正是青春年少、春風得意之時,“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赤壁之戰對於吳軍來說,是一場以弱抗強的戰爭,而作為吳軍統率的周瑜不僅沒有絲毫的畏怯,反而從容嫻雅,沉著應戰,談笑間,巧用火攻燒掉了敵人的戰船。這種指揮若定的風度令詞人滿懷崇敬。

江山依舊,人事全非,多情自擾,徒增白髮。於是引發了“人生如夢”的感嘆,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託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種出世與入世的精神矛盾,而蘇軾是其中最達觀灑脫的一個。所以在他的詞中雖然也常有消極蒼涼的思緒,但是終究掩蓋不了其豪放曠達的精神。

高二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19

簡介:

《促織》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聊齋志異》,清代短篇文言小說集,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在他40歲左右時基本完成,此後不斷有所增補和修改。“聊齋”是他的書齋名,“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指在聊齋中記述奇異的故事。

背景:

《促織》是按事物發展的自然順序記敘的,情節曲折多變,故事完整。本篇小說從總體看是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記敘的。

字詞:

1.宣德:明宣宗年號(1426-1435)。

2.尚:崇尚,愛好。

3.西:這裡指陝西。

4.華陰令:華陰縣縣官。

5.才:(有)才能。這裡指勇敢善鬥。

6.責:責令。

7.里正:里長。

8.遊俠兒:這裡指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年輕人。

9.昂其直:抬高它的價錢。直,通“值”。

10.居為奇貨:儲存起來,當作稀奇的貨物(等待高價)。居,積、儲存。

11.里胥:管理鄉里事物的公差。

12.科斂丁口:向百姓徵稅攤派費用。科斂,攤派、聚斂。科,聚斂。丁口,老百姓。丁,成年男子。

13.操童子業:意思是正在讀書,準備應考。操……業,從事……行業。童子,童生。科舉時代還沒考取秀才的讀書人,不論年紀大小,都稱為“童生”。

14.售:原意是賣賣物出手,這裡指考取。

15.迂訥:拘謹而又不善於說話。

16.累盡:牽累而耗盡。累,牽連,妨礙。

17.裨益:補益。

18.款:款式,規格。

19.宰嚴限追比:縣令嚴定期限,催促繳納。追比,舊時地方官吏嚴逼人民,限期交稅、交差、逾期受杖責,叫“追比”。

20.流離:淋漓。

21.能以神卜:能夠憑藉神力占卜。

22.紅女白婆:紅妝的少女、白髮的老婆婆。

23.爇香:點燃香。

24.翕闢:翕,合。闢,開。

25.竦立:恭敬地站著。

26.無毫髮爽:沒有絲毫差錯。

27.食頃:吃一頓飯的工夫。

28.蘭若:寺廟,即梵語“阿蘭若”。

29.青麻頭:和下文的“蝴蝶”、“螳螂”、“油利墶”、“青絲額”,都是上品蟋蟀的名字。

30.有古陵蔚起:有古墳高起。蔚,草木茂盛的樣子,引申為高大的樣子。

高二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20

一、文言實詞

1。通假字

(1)北冥有魚(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辯也(通"辨",區別)

(4)旬有五日而後反(通"又";通"返",往返)

(5)而徵一國(通"耐",能)

(6)御六氣之辯(通"變",變化)

2。古今異義

(1)腹猶果然古義:食飽之狀今義:副詞,表示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2)眾人匹之古義:一般人今義:多數人,大家

(3)雖然,猶有未樹也。古義:雖然這樣今義:轉折連詞

(4)窮髮之北古義:毛,草木今義:頭髮

(5)小年不及大年古義:壽命長的今義:豐收年;春節

3。一詞多義

(1辯此小大之辯也(通"辨",區別)而御六氣之不辯(通"變",變化)

(2)知之二蟲又何知(動詞,知道)小知不及大知(名詞,智慧)

(3)名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名詞,名稱)聖人無名(名詞,聲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詞,氣息,這裡指風)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詞,氣息)

4。詞類活用

(1)名詞用作動詞。而後乃今將圖南(往南飛)/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往南飛)

(2)使動用法。德合一君(使……滿意)/彼於致福者(使……到來)/而徵一國者(使……信任)

二、文言虛詞

之:(1)助詞,的。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其翼若垂天之雲(助詞,的)

(2)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鵬之徙於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積也不厚

(3)代詞,它。而莫之夭閼者

(4)代詞,他。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指宋榮子)眾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代詞,這些。之二蟲又何知

(6)動詞,到,往。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而:(1)連詞,表修飾。怒而飛/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決起而飛

(2)連詞,錶轉折。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

(3)連詞,表並列。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

(4)連詞,表承接。而控於地而已矣

則:(1)連詞,就。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2)連詞,或者。時則不至

(3)連詞,那麼。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然:(1)奚以知其然也(代詞,這樣)

(2)雖然,猶有未樹也(代詞,這樣)、

(3)未數數然也(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以:(1)介詞,把。以五百歲為春

(2)介詞,用。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介詞,憑。奚以知其然也

且:(1)連詞,而且。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

(2)副詞,還。彼且惡乎待哉

(3)副詞,將要。且適南冥也

於:(1)介詞,對於。彼其於世/彼其於世

(2)介詞,在。覆杯水於坳堂之上

其:(1)用在選擇問句中,或許……或說得過去,是……還是……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2)代詞,它的。其名為鵬

(3)代詞,它。其負大舟也無力(指水)

高二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21

一、根據拼音寫漢字

繡tà(闥)汗cén(涔涔)qiāng(戕)害

殘gēng(羹)冷zhì(炙)國cuì(粹)

cuàn(篡)奪萬惡不shè(赦)

羽扇guān(綸)巾qiáng(檣)櫓

二、給加點字注音

嫡親(dí)當壚(lú)臨邛(qióng)隅頭(yú)孛老(bó)孱頭(càn)

變徵(zhǐ)剗的(chǎn)鰥寡(guān)徘徊(pái)撚斷(niǎn)浣紗(huàn)

恓惶(xī)祗候(zhī)盜跖(zhí)瀽水(jiǎn)罪愆(qiān)蟊賊(máo)

冠冕(guān)(miǎn)戕害(qiāng)膾(kuài)炙人口國璽(xǐ)

三、解釋下列加點字

(1)這早晚竇秀才才敢待來也:大概,就要(2)就準了這四十兩銀子:摺合,抵償

(3)只與婆婆早晚使用:隨時(4)這早晚竇秀才才敢待來也:時候

(5)女孩兒早晚呆痴:有時候(6)讀盡縹緗萬卷書:書籍

(7)你如今在這裡,早晚若頑劣呵:有時候(8)我一向搬在山陽縣居住:一段時間以來

(9)前合後偃:跌跌撞撞,站不穩(10)當罵呵,則處分幾句:數落,責備

(11)你道是暑氣暄:炎熱(12)孱頭:懦弱無能的人

(13)恓惶:煩惱不安的樣子。(14)錯勘:錯誤地判斷。

(15)大度:大方,氣量寬巨集(16)冠冕堂皇:很體面,有氣派

(17)浪蕩乾坤,怎敢行凶撒潑:本義指天下太平,這裡是光天化日之下的意思。

(18)滅罪修因:消除掉今生的罪孽,修得來世的福分。

(19)黃金浮世寶,白髮故人稀:黃金是世俗所寶貴的,從小相交到白頭的朋友是少有的。

(20)押付市曹典刑:市曹,熱鬧街市。典刑,按法行刑。

(21)可怎生糊突了盜跖、顏淵:同“糊塗”,這裡是混淆的意思。

(22)你敢是不肯,故意將錢鈔哄我?大概是,莫不是

(23)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連,介詞

(24)你老人家放精細著,你掙扎著些兒:清醒

(25)蟊賊:原指吃禾苗根、節的害蟲,比喻危害國家、民眾的壞人。

(26)卻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虛:用來掩蓋、使人迷惑的手段。

四根據解釋填成語

(1)但我們沒有人根據“禮尚往來”(社會交往中應當有來有往)的儀節,說道:拿來!

(2)要不然,則當佳節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

(吃剩的飯菜,這裡借指權貴的施捨)做獎賞。

高二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22

一、試卷的構成和特點

本次期中試卷由語言文字運用、科技文閱讀、文言文閱讀、古詩詞鑑賞、名句名篇默寫、現代文閱讀、作文七部分組成,總計150分。試卷命題特別注重課本基礎知識考查,試卷的難易程度適中。這種命題方式對於讓學生提早熟悉大學聯考試卷的命題特點、命題趨勢、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解題能了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這也帶來了不少弊端,最明顯的就是,由於考試內容往往不是剛剛所學的課本里面的內容,學生漸漸地失去了課文學習的一個最大的動力,老師對課文教學也產生了懈怠的心理。整張試卷除了默寫涉及到必修五以外,文言文閱讀選自20__年新課標全國大學聯考卷所選的《宋史—何灌傳》,比較注重文言基礎知識的掌握,兩篇現代文閱讀,其中第一篇選王安憶的《洗澡》,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比較高,後面的那篇論述類文字選自樂黛雲的《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十講》,能力要求相對較低,主要考查學生的概括、總結、查詢資訊的能力。二、成績分析

這次參加語文期會考試的這兩班一共有150人,全校最高分為125分。高分比例比較低,110分以上只有7人,及格率僅為93.33%。

二、答題情況分析

試卷中得分率比較低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題:

1、文言文翻譯

翻譯的第十一(1、2)小題分別考查到文字上的翻譯,內容比較簡單,本應該得分高,可是結果卻不盡理想。這兩題全校的平均分分別為4、4.5,我的兩個班的得分為3.5、3.8。說明學生對文言基礎知識、重點的實詞、虛詞以及在翻譯中經常碰到的特殊句式掌握的不牢靠,課後的複習鞏固沒有及時到位。

2、 古詩詞鑑賞

古詩詞鑑賞在歷來的語文考試中都屬於得分比較低得,學生在答題時,往往心情比較浮躁,沒有把詩歌看透,就開始拿筆草草答題。由於對詩歌中主旨感情把握不正確,表現手法認識不清,導致這一大題失分嚴重。三小題當中第1小題得分低於全校均分,全校為3.9,我們班僅為3.1。

3、現代文閱讀兩篇現代文閱讀,第一篇文學類文字閱讀第一題,全校均分2.5,我們班2.0。根據學生的試卷答題分析,這一題學生的答題要求不符合規範,沒有根據得分,做到分要點答題,答案沒有條理,更有很多人答非所問,不知所云。第二篇論述類文字閱讀中第一小題,對本段文字分層並且概括段落大意,可能平時很少涉及到這一類題型,拿到題目很多人不知如何下手。

4、 作文

本次作文題為有材料的'話題作文——《套板反應》,我們兩班均分為44.3,高分不多,低分多,有很多同學出現的嚴重走題的現象,普遍得分徘徊在三——四類卷。比較集中的問題有:審題不清,很多學生的作文都是圍繞“套板是什麼”來寫,開頭、結尾的點題也都是“套板是什麼”。還有的學生開頭點題,結尾小結,文章的主體不分則完全偏題。泛泛而談,缺乏真情實感。另外還有很多學生存在字數不足、字跡潦草的問題。

5、 客觀題

客觀題的第一題,考查學生的字音字形的辨析,其實題目本身難度不大,學生做錯的原因還是審題不當,平時的訓練大多數都是做的字音辨析,這次題目要求有的學生忽視了,認為和平時做的類似,導致很多人在B項和C項中猶豫。名著閱讀的客觀題得分也比較低,平時沒有加強閱讀,考試之前臨時抱佛腳。

三、改進措施及設想

1、加強個人備課工作,規範教學行為。堅決杜絕急功近利、忽視基礎的現象。

2、加強備課組內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優化教學行為,優化訓練內容,對本次考試中暴露出得薄弱點進行鍼對性的教學和訓練,查缺補漏,落實雙基。

3、想盡一切辦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4、針對考試中出現的一些題目的答題不規範等問題,在平時的教學和課後訓練中要有所體現,掌握不同型別題目的答題要求和技巧。

5、切實夯實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和基礎知識。

6、強化練習。發給學生的練習一定要有針對性,少做無用功。

7、作文教學要注意一下幾個方面:

(1)、是加強審題、立意的指導。

(2)、是認真上好閱讀課,指導學生高效積累素材、同時引導學生掌握思考的方法。

(3)、培養學生多觀察勤思考的好習慣。

(4)、加強不同文體的規範訓練,杜絕文體不清、四不像的作文出現,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總之,這次期會考試雖然結束了,但給我們大家留下的思考卻遠遠沒有結束。希望大家認真總結總結本次考試的閃光點與薄弱點。揚長補短,爭取在本學期的期末考試會考出理想的成績!

高二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23

本人本期擔任高二(7)班(8)班語文教學工作已結束,回顧走過這一期的路程,收益良多。這學期的語文課的的教學任務是選修《中國小說欣賞》和《語言文字運用》的內容。為了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學期初就根據學生的特點和不同層次,以及教材的編排,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並在落實中不斷調整完善,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現將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進行小結,總結經驗教訓,以促進今後的教學工作更上一個臺階。

一、夯實基礎,溫故知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培養語文學的能力

1、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資訊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2、注重教學方法。

要求學生把課前預習、聽課學習、訓練拓展、反饋遷移各學習環節結合起來,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文學習與課後練習相結合,做到聽、說、讀、寫協調發展。在寫作教學方面,將課堂作文和課下週記結合起來處理,既完成了教材規定的寫作教學任務,又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本冊教材課文教學與寫作訓練脫節的不足,學生的寫作水平較過去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寫出了不少有思想、有情感、有文采的好文章。

3、做好語文背誦。

一般來說,學生善於背誦和記憶,我利用學生在這方面的優勢,加強學生的背誦和記憶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4、關心愛護和轉變差生。

總的說兩個班的語文基礎較一般,當學生取得一點點進步時,我就給學生很大的鼓勵,使學生充滿學習語文的自信心。

5、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堅持教學常規,狠抓課堂教學質量

1、本學期,我們一如既往,在備課組內開展互相聽課評課活動。通過堅持這個教學常規,保證備課組的教學質量和教師的取長補短。

2、對於落實教學常規的各個環節,加強對備課、上課、作業、輔導、考查等教學環節的管理工作,每堂課都採用打分制。

4、認真抓好教學質量檢查工作。本學期,我們根據學校嚴格考試製度的規定,在各備課組內更加強調了考試的紀律,按照學校要求,指定專人負責,考後有質量分析及學生的成績的跟蹤,使考試成為檢查我們教學的一個重要尺度。

三、作為一名新時代的人民教師,我非常注意自己的師德修養

平時積極參加各種學習和會議,並經常注意翻閱報紙和雜誌,努力掌握最新的教育動態和教育資訊,學以致用,時刻調整自己的方向,使自己能隨時跟上時代的發展,合乎素質教育的要求。在為人師表方面,嚴格遵守“中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謹言慎行,不忘以德育人,堅信教師無小節,時刻注意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

隨著教齡的增長,越來越向老教師看齊,敬業愛崗,誨人不倦。能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對學生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爭取讓他們成為具有綜合素質的新型人才。不只對學生如此,平時與領導群眾關係和諧,與本組及相關處室工作人員合作愉快,人際關係較好。廉潔從教,無私奉獻,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也不從事有償家教,保證以全部精力投身於教學工

四、嘗試“先學後教”的方法,落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全面提高語文能力

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是很重要的,而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而“先學後教”就是適應了這一要求,學生通過自己的自學發現問題,同學相互討論,問題明瞭,深入探究後,如果還有疑問,教師給予適時的點撥和講解,這樣就可以加深印象。課上,以小組為單位,圍繞問題,展開討論,進行評比,極大的調動了學習積極性。

五、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擴大課容量,豐富活躍了語文課堂

我校擁有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裝置,因而,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上網查詢和自己製作語文教學的音像資料和課件,使無聲的語言變得生動形象,具體可感,提高了課堂效率,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比如,在學習《寶玉捱打》這一篇課文的時候,我就先播放了電影《紅樓夢》“寶玉捱打”的片段,營造出一種氛圍,然後再進入課文的學習,效果就好多了。許多課文的學習,我都播放配樂朗誦,給學生一定的薰陶和感染,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技巧。

六、抓學生的閱讀量,寫隨筆,促進語文學習,提高語文能力

總的來說,通過學校領導的關懷指導以及師生的共同努力,本學期高二語文教學取得了一點點進步,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獲得較大提高,但在工作中也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如我們年輕的語文教師在工作經驗和教學方法上還存在較大不足,需要向優秀的老教師借鑑學習和改善提高,對語文理念的深度把握還要在實踐中加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主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等等。

高二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24

1.積累及運用:基礎知識是形成學生基本能力的基礎,在語文教學大綱中,基礎知識點多、面廣,是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部分。第一大題基礎知識滿分值為14分,平均得分8.64分,難度係數為0.62

第二大題默寫鑑賞,滿分值為18分,平均得分11.58分,難度係數為0.64.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學生語文基礎知識掌握還不紮實。

2.閱讀:閱讀能力是一種綜合的語文智力技能。閱讀能力的考查既能全面檢查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能檢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靈活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

《燈下漫筆》分值為10分,平均得分為6.5分,得分率分別為0.65

《五人墓碑記》分值為14分,平均得分為8.82分,得分率分別為0.63

《痛哭和珍》分值為14分,平均分為8.05分,得分率為0.58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學生的閱讀能力較差。同時我們還可以發現,課內閱讀得分高於課外閱讀得分。說明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重視課堂教學、朗讀訓練及對精彩語段的賞析,對重點、難點的講析透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運用較好。但教師對課外閱讀重視不夠,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的機會太少,缺少閱讀方法的有效指導,同時對閱讀能力弱的同學進行能力遷移的訓練少,學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弱。

閱卷過程中發現學生還存在語言表述不準確、不簡練、不規範、等問題,說明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訓練不夠,學生缺乏有效的實踐。

3.寫作

滿分為40分,樣卷中最高分為38分,最低分為15分,平均分26.8,得分率為0.67。學生作文基本上都達到了寫作的要求,在抽樣試卷中的作文雖有題材新穎獨到、構思巧妙、表達流暢的優秀作文,但不乏存在構思、選材平淡、內容空洞,不能表現學生的個性、書信格式錯誤、錯別字多、標點不規範的毛病,說明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教師重視作文技法訓練和模式化訓練多,對學生主體地位重視不夠。

教學反思及措施

1.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基礎知識的掌握和訓練應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常抓不懈,同時各種知識要學得準,理解得深,記得牢,用得活,不應該模模糊糊,似是而非。只有牢固掌握書本上的基礎知識,掌握一定的技能,才能舉一反三,增強遷移能力,所以決不可捨本求末。另一方面,課外的語文教學活動,有利於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增強語文能力,我們應在抓好課堂教學的基礎上,還要抓好課外的語文教學活動,結合教材內容和現實生活例項,切實提高學生理解語言、運用語言文學的能力。發展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語文學科教學的重要實踐研究課題。培養能力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而有效地培養能力,正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和本質所在。學生的能力是在長時間的反覆實踐中螺旋式地提高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培養能力必須靠平時課堂的教學積累,因此,培養學生的能力,必須立足於平時的課堂教學。

2.強化閱讀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弗蘭西斯·培根說過“讀書足以怡情,足以x彩,足以長才”,可見,對於一個審美觀、道德觀、人生觀都正處在形成期的中學生,閱讀的作用尢其重要。有效地培養提高中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應該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從被動閱讀轉變為主動閱讀,從喜歡閱讀到會閱讀,能讀懂。當代學生要讀的作品很多,這就需要教會學生制定適合自己的閱讀計劃,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和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就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目標提高學生遷移思維的能力。要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和技巧,適當進行閱讀強化訓練,尢其應針對閱讀能力弱的學生設計一些提高性的練習,使學生學用結合,能熟練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閱讀中出現的問題,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拓寬視野,課內課外相結合,既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拓展了學生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

3.加強學生的主體地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語文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和個性特長。要把思維訓練作為教學的大事來抓,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思維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要引導學生掌握如何從不同角度認識同一事物,認識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要培養學生關注、觀察、評價事物,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自主意識,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自身素養質的提高,為語文學習提供不竭的動力。

4.以作文促做人,以做人促作文,實現做人素質與作文水平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目標。任何一種文學形式的作品,無一例外都是作者的人生體驗、情趣、胸襟、道德情操乃至人生理想的反映。作文是學生做人素質的真實再現,是學生內心活動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強迫自己去做無情之文、無人之文。如果作文無人,只是文字的拼湊和編造,作文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意義。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打破模式化或程式化的框架,尊重每位學生的生存狀態,讓不同學生表述出不同的自己,讓每位學生都有話可說,都能寫出獨具特色、富有個性的文章。把做人和作文有機結合,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同時還要針對學生實際,有效解決學生書寫、表達、思維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開創作文教學的廣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