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精選22篇)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2.09W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篇1

一詞多義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精選22篇)

1.乃

①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副詞,表示判斷,可譯為“是”“就是”)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於是)

④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兵乃出(才)

2.道

①有碑僕道(路,道路)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

③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張)

④何可勝道也哉(說,講)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蓋

①日初出大如車蓋(車蓋)

②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是因為”“是由於”等)

③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超過,勝過)

④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文

①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紋)

③屬予作文以記之(文章)

④文過飾非(掩飾)

5.然

①至於,理固宜然(如此,這樣)

②吳廣以為然(對,正確)

③有穴窈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④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然而,但是)

6.舍

①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名詞作動詞,築舍定居)

②而操舍鞍馬,仗舟楫(動詞,捨棄)

③舍相如廣成傳舍(動詞,安排住宿)

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詞,宿舍、旅店)

7.以

①由山上以上五六裡,有穴窈然(介詞,在、從)

②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連詞,表並列,並且)

③餘與四人擁火以入(連詞,表順承,就,便,或不譯)

④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與“故”組成固定結構,表因果,因此)

⑤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與“所”組成固定結構,表原因,……的原因)

8.其

⑴始舍於其址。(代詞,它的,代華山)

⑵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代詞,那,指代慧褒埋葬的時間)

⑶距其院東五里。(代詞,那,代慧空禪院)

⑷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代詞,它,代華山洞)

⑸其文漫滅。(代詞,它的.,代僕碑)

⑹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代詞,它上面)

⑺其下平曠,有泉側出。(代詞,它的,代華山)

⑻問其深。(代詞,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譯作“那個洞”)

⑼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代詞,代“好遊者”,譯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其進”的“其”是指代第一個分句,譯作“那”,“其見”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譯作“那”)

⑾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代詞,它的,代後洞)

⑿蓋其又深。(代詞,指代後洞,譯作“那”)

⒀則其至又加少矣。(代詞,那些,代遊客)

⒁既其出。(句中語氣助詞,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⒂則或咎其欲出者。(代詞,指代“欲出者”,譯作“那”)

⒃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第一人稱代詞,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代詞,他們)

⒅其孰能譏之乎?(副詞“其……乎”這個固定格式,用來表示反問,可譯作:難道……嗎?)

⒆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代詞,指代那些以訛傳訛的情況,可譯為“那”)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篇2

【《寡人之於國也》文言知識歸納】

一、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過。)

2.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無,通“毋”,不要。)

3.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也(頒,通“斑”,斑白。)

4.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塗,通“途”,道路。)

二、古今異義詞

①寡人之於國也(寡人,古代國君稱自己的謙詞。今用於形影孤單的人。)

②河內凶(河,黃河,今泛指河流。凶,穀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腸狠。)

③請以戰喻(請,請允許我。今常用於對方。例如:“請坐”,讓對方坐下;“請指導”,讓對方做指導。)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憑藉。今常連用,表示同意,認可。)

⑤棄甲曳兵而走(走,跑,這裡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後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詞。今常用於選擇複句中的選擇詞。。)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則,那麼。今常用於代詞,當“這”“此”講,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供養活著的人;今常用義是保養身體。)

⑨王無罪歲(無罪,不要歸咎;今常用義是沒有犯罪)

三、一詞多義

1.數

①願令得補黑衣之數(《觸龍說趙太后》)(名詞,數目、數量)

②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寡人之於國也》)(數詞,幾、若干)

③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名詞,命運)

④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副詞,shuò,屢次)

⑤數罟不入洿池(《寡人之於國也》)(形容詞,cù,密、細密)

⑥蒙衝鬥艦乃以千數(《赤壁之戰》)(動詞,shǔ,計算)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愛蓮說》)(形容詞,與“曲”相對,不彎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於國也》)(副詞,僅、只)

③系向牛頭充炭直(《賣炭翁》)(名詞,通“值”,價值)

④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後序》)(副詞,徑直、直接)

3.發

①百發百中(成語)(動詞,發射)

②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動詞,徵發、派遣)

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寡人之於國也》)(動詞,開啟糧倉,賑濟災民)

④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醉翁亭記》)(動詞,花開)

⑤主人忘歸客不發(《琵琶行》)(動詞,出發)

⑥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五人墓碑記》)(動詞,實施)

⑦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記》)(動詞,發出、抒發)

4.兵

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國也》)(名詞,兵器)

②窮兵黷武(成語)(名詞,戰爭)

③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后》)(名詞,軍隊)

④草木皆兵(成語)(名詞,士兵)

5.勝

①驢不勝怒,蹄之(《黔之驢》)(動詞,承受)

②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寡人之於國也》)(副詞,盡)

③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形容詞,勝利)

④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憶江南》)(動詞,超過)

⑤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形容詞,優美的)

6.於

①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介詞,比)

②寡人之於國也(介詞,對)

③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介詞,在)

④移其民於河東(介詞,到)

⑤移其粟於河內(介詞,從)

⑥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介詞,與,和)

7.王

①然而不王者(動詞,為王,讀“wàng”)

②梁惠王日(名詞,君王,讀“wáng”)

8.以

①請以戰喻(介詞,用、拿)

②可以無飢矣(介詞,憑藉,此處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義)

③以時入山林(介詞,按)

④申之以孝悌之義(介詞,把)

9.食

狗彘食(動詞,吃)人食(名詞,食物)而不知檢

10.之

①填然鼓之(音節助詞,沒有意義的襯字)

②王道之始也(結構助詞,“的”)

③申之以孝悌之義(復指代詞,代“孝悌之義”。或為兼詞“於之”,向他們)

④寡人之於國也(結構助詞,起舒緩語氣的作用)

⑤無如寡人之用心者(結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⑥雞豚狗彘之畜(結構助詞,提賓的標誌。或作復指代詞,指代“雞豚狗彘”)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篇3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yuè,高興。

2.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5.荊軻奉樊於期頭函奉,通“捧”,捧著。

6.圖窮而匕首見見,通“現”,出現。

7.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繞。

8.卒起不意卒惶急無以擊軻卒,通“猝”,倉促,突然。

二、古今異義

1.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古義:走投無路,陷於困境。今義:生活貧困,經濟困難。

2.仰天太息流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古義: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將軍。今義:年長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古義:可以用它來……。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5.持千金之幣物古義:禮物今義:錢幣。

6.秦王方還柱走古義:跑今義:步行。

7.諸郎中執兵古義:宮廷侍衛今義:指中醫。

8.左右既前,斬荊軻古義:周圍侍從。今義:表方向或大約。

三、詞類活用現象:

名詞作狀語

1.進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3.函封之

4.發盡上指冠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篇4

一詞多義

1、望:

①七月既望(農曆每月十五,名詞)

②西望夏口(向遠處看,眺望,動詞)

2、長:

①抱明月而長終(永遠,副詞)

②而卒莫消長也(增長,動詞)

3、然:

①其聲嗚嗚然(擬聲詞詞尾,表狀態)

②何為其然也(這樣,代詞)

4、於:

①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在,代詞)

②月出於東山之上(從,介詞)

③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被,介詞)

5、白:

①白露橫江(白色的,形容詞)

②不知東方之既白(亮,形容詞)

6、歌:

①歌窈窕之章(唱,動詞)

②歌曰(歌詞,名詞)

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聲調或節拍)

7、如:①縱一葦之所如(動詞,往)

②如怨如慕(副詞,像)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篇5

詞類活用

1、負:寧許以負秦曲(使……擔負,使……承擔)

2、完:臣請完璧歸趙(使……完好無缺)

3、前:乃前曰(名作動,上前)

4、舍:舍相如廣成傳舍(名作動,安置住宿)

5、間(jiàn):間至趙矣(名作狀,從小路)

6、廷:卒廷見相如(名作狀,在朝堂上)

7、畢、歸:畢禮而歸之(使……完畢、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動,殺)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狀,向西)

10、嚴: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形作動,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詞使動,使……急,逼迫)

12、衣(yì):乃使其從者衣褐(名作動,穿上)

13、先、後: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先,以……為後)

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15、交:為刎頸之交(動作名,朋友)

16、寬: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形作動,寬待)

17、使:秦王使使者告趙王(前一個使,動詞,派遣)18、聞:以勇氣聞於諸侯(使……聽聞)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篇6

字音

嫻(xián)於辭令屬(zhǔ)草稿未定慘怛(dá)讒人間(jiàn)之帝嚳(kù)靡(mǐ)不畢見舉類邇(ěr)濯(zhuó)淖(nào)蟬蛻(tuì)皭(jiào)然

滓(zǐ)既絀(chù)商於(wū)屈匄(gài)餔(bū)其糟溫蠖(huò)啜(chuò)其醨(lí)汶汶(méiméi)

通假字

1、離騷者,猶離憂也。

2、人窮則反本

3、靡不畢見

4、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

5、自疏濯淖汙泥之中

6、屈平既絀

7、齊與楚從親

8、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事楚

9、亡走趙,趙不內

10、屈原至於江濱,被髮行吟澤畔。

詞類活用

1、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2、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3、讒諂之蔽明也

4、邪曲之害公也

5、方正之不容也

6、明道德之廣崇

7、蟬蛻於濁穢

8、厚幣委質事楚

9、其後楚日以削

10、時秦昭天與楚婚

11、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1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

13、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

14、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古今異義

1、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

2、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

3、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

4、顏色憔悴

5、形容枯槁

6、而能與世推移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篇7

語法現象:

1.積累性的

實詞:重要實詞、通假字、偏義複詞

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

虛詞:重要虛詞、固定結構

2.規律性的:

詞類活用、各類句式

文言文翻譯的標準

翻譯文言文的標準是: 信、達、雅

“信”要求忠實於原文,用現代漢語字字落實、句句落實直譯,不可以隨意增減內容。

例: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六國滅亡,不是武器不鋒利,戰術不好,弊病

在於賄賂秦國。

“雅”要求用簡明、優美、富有文采的現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以及風格準確的表達出來。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樣(凶狠殘暴)的人。

憑著勇氣在諸侯中間聞名

憑勇氣聞名在諸侯國

例:以勇氣聞於諸侯。

“達”要求譯文表意明確、語言通暢、語氣一致。

翻譯的程式

1、先讀懂原文的大意,在此基礎上結合上下文翻譯句子。

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點。

3、進行初步的字字落實的翻譯,特別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錯的字和關鍵的字的翻譯。

4、對文句中一些特殊情況(如各種修辭、文化常識、專有名詞、習慣用語)的處理。

5、按照現代漢語的規範,將文言句子準確表達出來。

6、查對字詞的落實,謄寫到答案卷上。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直譯為主:對原文逐字逐句對應翻譯,字字落實。

例: 鄭人使我 掌其北門之管。

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的北門的鑰匙

2、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等到太子丹用荊軻刺秦王作為對付秦國的計謀,才招致禍患 。

意譯為輔: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靈活地增減 內容,改變句式,使文意連貫。

例1: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

張衡到職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請求告老還鄉。

例2: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樊籬,卻匈奴七百餘里。

於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築長城,守衛邊境,

擊退匈奴七百多裡。

例3: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有併吞天下的野心。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篇8

一、文言實詞

1.通假字

(1)輮以為輪(通“煣”,用火烘木使彎曲)

(2)雖有其槁暴,不復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異也(通“性”,資質,稟賦)

2.古今異義

(1)輮以為輪(以為,古義:把……做成;今義:認為)

(2)金就礪則利(金,古義:文中指金屬製成的刀劍等;今義:黃金)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博學,古義:廣泛地學習;今義:學問淵博)

(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為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

(5)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參:古:驗,檢驗今:參加,參見)

(6)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寄託:古:安置,安身今:託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3.詞類活用

(1)動詞使動用法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使……彎曲)

(2)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其曲中規(彎曲的弧度)

(3)名詞作狀語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向上,向下)

(4)名詞作動詞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輮”這種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數詞作形容詞:

用心一也(專一)

4、一詞多義

(1)絕

假舟輯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橫渡)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隔斷)

以為妙絕(到了極點)

佛印絕類彌勒(非常)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終止)

(2)假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憑藉,藉助)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借)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與真相對,不真,假裝)

(3)聞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聽見)

博聞強記(見聞、知識)

不能稱前時之聞(聲譽、名聲)

(4)強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強大,強健)

挽弓當挽強,用劍當用長(有力的弓)

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有餘)

乃百強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強)

(5)望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向遠處看)

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盼望,希望)

先達德隆望尊(名望)

七月既望(月圓之時,農曆每月十五日)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篇9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

例詞例句古義今義

1居居十日過了居住

2走扁鵲望桓侯而還走跑走

3再一股作氣,再而衰第二次又

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護城河水池

5次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從祠中停駐質量差;次數

6戾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

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

8尋未果,尋病終不久尋找

9獄小大之獄,雖不能察案件監獄

10坐停車坐愛楓林晚因為坐下

11渠問渠哪得清如許它(他)水渠

12微微斯人,吾誰與歸沒有微小

13遷遷客騷人,多會於此官吏調職遷移

14形無案牘之勞形身體形狀

15鄙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目光短淺卑鄙

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質低下

17犧牲犧牲玉帛,弗敢專也祭祀用的物品為正義事業而奉獻

18親戚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緣親屬

19交通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交錯相通交通運輸

20妻子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兒女男性的配偶

21絕境同上與世隔絕的地方山窮水盡的地步

22無論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更不必說條件關係連詞

23幾何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多少數學學科之一

24開張誠宜開張聖聽擴大開業

25會計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聚集商議財務人員

倒裝句

倒裝句主要有四種:

(1)主謂倒裝。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謂語而將它放到句首,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

(2)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誌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

(3)定語後置。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4)介賓結構後置

(1)主謂倒裝主謂倒裝也叫謂語前置或主語後置。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謂語前置,表強調的意味,可譯為“你太不聰明瞭”

(2)賓語前置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放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有如下幾種情況:

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a介賓倒裝例: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裝,可譯為“為什麼”微斯人,吾誰與歸?“吾誰與歸”是“吾與誰歸”的倒裝,可譯為“我和誰同道呢?”b謂賓倒裝例:何有於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裝。古漢語中,疑問代詞做賓語時,一般放在謂語的前面。可譯為“有哪一樣”。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呢?”“何”,疑問代詞,“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裡是賓語前置的標誌。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例:僵臥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裝,可譯為“不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詞,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於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沒有什麼實在意義。例: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蓮之愛”即“愛蓮”的倒裝,可譯為“喜愛蓮花”。“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裡是賓語前置的標誌。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呢”。“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裡是賓語前置的標誌。

四、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表示強調。例:是以謂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裝,可譯為“因此”。“是”是指示代詞,指代前面的原因。

五、其他,表示強調。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關山度”是“度關山”的倒裝。可譯為“跨過一道道關,越過一道道山”。

(3)定語後置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一、“中心詞+後置定語+者”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荷擔者三夫”是“三夫荷擔者”的倒裝,定語“三夫”後置,以突出中心詞“荷擔者”,可譯為“三個能挑擔子的成年男子”。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亭翼然臨於泉上”是“翼然臨於泉上亭”的倒裝,定語後置,可譯為“一座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二、“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例: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花之隱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的花”

三、數量詞做定語後置例:嘗貽餘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裝,定語“一”後置,可譯為“一個核舟”

(4)介賓結構後置

一、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後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譯作補語外,大都數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例:何有於我哉?全句為“於我有何哉”的倒裝句,介賓結構“於我”後置。譯為“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告之於帝”是“於帝告之”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帝”後置,譯為“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全句為“於南陽躬耕,於亂世苟全性命”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南陽、於亂世”後置,可譯為“親自在南陽耕種,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二、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後置,在今譯時,一般都前置做狀語。例:屠懼,投以骨。全句為“以骨投之”的倒裝,介賓結構“以骨”後置。譯為“把骨頭扔給它”為壇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裝,介賓結構“以尉首”後置,可譯為“用將尉的頭來祭祀”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裝,介賓結構“以文”後置,可譯為“用文字來記述”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是“以討賊興復之效託臣”的倒裝,介賓結構“以討賊興復之效”後置。

判斷句

1、用“者……也”表判斷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2、句末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3、用“者”表判斷

“方柯者,中國之人。”(方柯,是中國人)

4、用“為”表判斷

“為天下理財,不為徵利。”(……不能說是設法生財)

5、用“乃”表判斷

“是乃狼也。”(這是狼)

“電腦乃高科技用具。”(電腦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鑑》)

“......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無標誌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誌,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係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錶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夫戰,勇氣也。(《曹判論戰》)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別。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蘇軾《石鐘山記》)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梟雄。(司馬光《赤壁之戰》)

劉豫州王室之胄。(同上)

省略現象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都有很多省略現象,古代漢語中更為多見。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省略主語。有承前省、蒙後省,自述或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柳宗元《捕蛇者說》)

沛公謂張良曰:“……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司馬遷《鴻門宴》)

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左傳?曹判論戰》)

2.省略謂語。與現代漢語比較,文言中謂語的省略較多見。例如: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3.省略賓語。有動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司馬遷《陳涉世家》)

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沈括《活板》)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鬥卮酒。(司馬遷《鴻門宴》)

有介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豎子不足與謀。(同上)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陶淵明《桃花源記》)

4.省略介詞。文言中介詞“於”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蘇軾《石鐘山記》)

激昂大義,蹈死不顧(張博《五人墓碑記》)

文言文語文學習方法

1、多讀:不僅要讀課本,而且要讀讀本,可能的話,儘可能閱讀一些文言作品,擴大自己的視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師要求背誦的課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誦下來。倘若你可以堅持到底,那麼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語習慣和遣詞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來。

3、多練: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捷徑之一,不僅要認真完成課後訓練,而且要多做相關的字詞句的分類訓練,以拓展視野,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文言文語文學習技巧

1、課前預習,除了結合腳註疏通文意之外,還應當進行詳細的圈點勾畫,結合語境,反覆揣摩,找出自己暫時還無法理解的東西,對那些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當然,有條件的話,還應當蒐集相關的資料,以備不時之需。在預習的時候,千萬別忘記了反覆誦讀課文,如果有時間,還可以將不懂的地方製作成問題卡片,以便上課時及時與老師交流或互動,切忌不懂裝懂。

2、課後複習,不僅可以鞏固學習成果,而且還可以加深理解,觸類旁通,培養自己的遷移能力。因此,同學們一定不要貪圖省事兒,要是上課聽聽就了事,那麼,你就有可能到頭來,自己什麼也得不到!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篇10

說明中的要求: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

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之、其、而、以、於、乃、雖、為、者、且、則、乎、然、與)在文章中的含義和用法。

3、理解並翻譯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歸納文章內容要點。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達的作者的觀點、態度。

6、對文章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體會和見解

解析:

1.文言詩文背誦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寫文言詩文語句,不僅要連貫前後語句,默寫時還應一字不錯。默寫一般4句詩、2句文,特別注意背誦篇目中的名句。記住並糾正自己以前默寫中的錯別字。

2.古詩理解鑑賞要重點關注各冊教材中以講讀篇目出現的古詩詞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學常識的積累,特別是教材中的註釋;要對《篇目點選》中的賞析指導和練習相當瞭解,對詩句的理解、詩詞主要內容和寫作意圖、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準確。

3.對一些名家名篇,還應瞭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時代和篇名。

4.掌握常見文言實詞的含義和6個虛詞的用法。一般為古漢語的特殊用法為:一詞多義、通假、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因此對課文中的這類詞要特別重視,必須理解掌握《篇目點選》中收入的150個實詞和6個虛詞的用法,特別是教材中出現的義項。

5.在句子翻譯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識。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語賓語加上;如判斷句、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後置)、被動句、反問句等。在翻譯時要落實關鍵實詞的含義和虛詞的用法,翻譯句子的語氣句式必須與原句保持一致。

6.在課外文言文的閱讀上,遇見不會的詞或者一下沒想起的詞大可不必緊張,聯絡上下文,結合故事(文章)的情節,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詞帶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記翻譯不可脫離文章。如果選文下有註釋,一定要充分利用註釋的提示作用。

7.在課內語段閱讀上要注重選文主要內容的歸納概括,如果在自己掌控的範圍內,當然可以憑答題;若自己不到位或不清,則要仔細閱讀選文收集處理資訊,然後作出合理而簡要的表述。在課外文言文閱讀上,要注意文章蘊含的道理體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徵的歸納提煉。

常見考法

從考查形式上看,以單篇閱讀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與文段、文段與詩詞的比較閱讀或連結閱讀。選文采取課內和課外相結合的。從近幾年考題看,課內文章入選率較高的有《鄒忌諷齊王納諫》《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等名篇。

課標對文言文閱讀提出的要求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會考文言文閱讀材料的選取必須是“淺易”的,對“淺易”的理解應當是:文中多數字詞屬於常見的實詞和虛詞,即使有少數生僻字詞,或選文中出現不常見的典故,也會安排註釋以降低難度,讓考生在國中文言文的基礎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題型分析及解題方略:

文言散文的考查,常見的考點與題型不外乎字詞解釋、斷句、語句翻譯、文意歸納、寫法分析、人物與作品評價等內容。下面就複習和解題方法提幾點建議:

1.準確解釋字詞含義。注意利用註釋,利用平時積累的實詞虛詞,利用拓展聯想和關聯組詞,確認字詞在上下文語言環境中的意思。

2.正確、順暢地翻譯句子。翻譯句子,第一,要內容正確,符合文意;其次,譯出來的句子要表達準確,得體流暢。

3.概括文意。往往通過填空、回答問題的方式,考查對文章層次、景物特點、內容要點(如湖北武漢卷10題:年羹堯善於用兵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簡要概括。吉林卷15題: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所記敘的范仲淹讀書時的軼事)、人物性格特徵與感情態度、作品意義、閱讀感受等方面的把握程度。這是除了字詞解釋和語句翻譯之外考查頻率最高的點。解答時務必注意,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善於從細微處著眼,篩選重要資訊,歸納概括要點,同時要推敲答案用語的準確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煩,不偏不倚,切中要旨。

4.比較閱讀。這是近幾年較為常見的一種題型。常用的是兩段材料比較,材料的相關點一般在於作品的題材、主題、人物、手法、社會意義等方面。有的以課內散文為主,連結課外相關材料(如江蘇常州卷《鄒忌諷齊王納諫》與《成侯鄒忌為齊相》,湖北黃石卷《出師表》與《諸葛亮言家事》);有的兩篇都是寫景的遊記(廣西柳州卷《三峽》與《與朱元思書》);有的是同一作者寫不同景點的文章(如湖北潛江卷袁巨集道的《滿井遊記》與《虎丘記》);有的用相關主題的兩段材料(如山東濱州卷《魚我所欲也》與《晏子諫景公》,福建廈門卷用兩段賞荷的材料)。

比較閱讀只是一種形式,在兩段或幾段材料之間有一種互補或互襯的關係,有的從兩段文章的共性方面命題,有的是各自單獨命題,題目互不相干,材料之間沒有比較,後面一篇只是前一篇在內容上或題量上的補充。考點基本與單篇考查是一致的。

5.拓展遷移。為了做到古為今用,學以致用,命題常考查對散文主題與人物思想感情的評價,要求考生聯絡實際談談對某些觀點的看法。解答這類題目,要善於從古代史料中讀取人物優秀的思想品質,從事件中讀取寶貴的人文精神,用發展的眼光評價其社會意義,同時也要注意到時代的侷限性,恰當地取捨,合理地揚棄。

6.寫法分析。包括語言品味、修辭賞析、結構分析、文章風格闡釋等等。答題時盡力藉助已學過的課文,聯想已做過的訓練題,舉一反三,由此及彼,尋求答案。

誤區提醒

例文言文閱讀

(甲)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醉翁亭記》

①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③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本文作者是歐陽修,自號醉翁,晚年又號 ,他是 (朝代)著名文學家。

2.解釋下列劃線詞在文中的意思。

(1)翼然臨於泉上者( )

(2)佳木秀而繁陰( )

(3)山餚野蔌( )

(4)觥籌交錯( )

3.文章第②自然段不僅寫出了朝暮之景,還描繪了四時的景物變化。作者抓住了四時的哪些景物來表現山水之美?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4.作者為我們展示了風光綺麗的自然美景之後,又在第③自然段描繪了“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四幅圖畫。請體會作者為什麼首先描繪“滁人遊”這幅畫面。

5.“言在筆先,意在筆後”,作者放情林木,縱意山水,讓我們通過這美麗的風景體會到了太守獨特的遊樂情懷。你認為作者在此文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乙)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予少家漢東①,漢東僻陋無學者,吾家又貧無藏書。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堯輔②頗好學。予為兒童時,多遊其家。見有弊筐貯故書在壁間,發而視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脫落顛倒,無次序;因乞李氏以歸。讀之,見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猶少,未能悉究其義,徒見其浩然無涯,若可愛。

(節選自歐陽修《記舊本韓文後》)

【注】①漢東:漢水以東,指隨州(今湖北隨州)。歐陽修四歲喪父,往隨州依靠叔父生活。②堯輔:是大姓李氏的兒子。

6.解釋下列句中劃線詞在文中的意思。

(1)貯故書在壁間( )

(2)徒見其浩然無涯( )

7.短文敘述了歐陽修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的經過,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

8.歐陽修少時,在李家見到“脫落顛倒,無次序”的書籍,竟然“因乞李氏以歸”。對此你有怎樣的感受?

答案:1.六一居士 北宋(或“宋”) 2.(1)像鳥張開翅膀一樣(或“像鳥展翅的樣子”)(2)開花,這裡指滋長(或“茂盛”)(3)菜蔬(或“蔬菜”)(4)酒杯 3.春天野花盛開,夏天樹木茂盛,秋天風高霜潔,冬天水落石出。(或“野花、樹木、風霜、水石”) 4.滁州人如此興高采烈出遊,是因為生活安定富足,這與太守的勵精圖治有關,寫這些是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或“引出後面的三幅圖畫”“為下文寫‘太守醉’作鋪墊”) 5.圍繞“熱愛山水,寄情山水,隨遇而安,與民同樂,排遣抑鬱”其中任何一點回答即可。示例①:表現出作者對美好山川的熱愛及隨遇而安、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示例②:勾勒出了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理想。示例③:表達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鬱的複雜感情。6.(1)舊,舊的(或“原來的”“過去的”)(2)“邊”(或“際”“邊際”) 7.因為他到朋友家玩,見到破筐裡的舊書,就向人家討要回來讀。 8.圍繞“好學、愛書”回答即可。示例①:歐陽修小時候生活條件如此艱苦都這樣刻苦好學,我們今天更應該珍惜良好的學習環境。示例②:正因為歐陽修小時候如此好學才有後來的成就,所以他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分析助讀:

所選的兩篇都是歐陽修的作品,前篇是千古傳誦的遊記,後篇是往事回顧,都能讓我們感受到歐陽修的思想情懷。

第1題考查文化常識。易錯之處是誤填他人的字號,誤填朝代。如果瞭解歐陽修字號的來歷就不會記錯。所謂“六一”,即藏書一萬卷、集錄金石遺文一千卷、一壺酒、一張琴、一局棋、一醉翁,足以見他怡情書卷、涉趣棋酒的生活情趣。

第2題、6題考實詞解釋。最易錯的是“翼然”“蔌”“觥”三處,這些字義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多見,答題時可能誤將它們解釋為“飛起來”“野草”“牛角”。此外,將“秀”解釋為“出頭”,也不正確。“翼然”,像鳥的翅膀一樣張開,“然”,形容詞詞尾,表“……的樣子”,現代漢語中還有這種用法。“蔌”,蔬菜的總稱,這裡指野菜,不是野草,今天也還用“山餚野蔬”一詞,但“蔌”字不常用。“觥”是古代用獸角做的酒器,泛指酒杯。“秀”,原指穀物吐穗開花,這裡指繁茂、茂盛。考生往往能大致知道整個詞語的意思,卻不懂每個字的字義,所以容易出錯。

第3題考提取資訊,也考了語句翻譯。“山間之四時也”是總收的一句,從這裡向前找,找到表現山水之美的四時景物的句子,然後用自己的話譯出。錯誤之處在於不能準確說出原文意思。能答“野花、樹木、風霜、水石”也對,但缺乏美感,不是最佳答案。

第4題考寫法分析。容易誤答成作者先看到遊人,再寫太守野宴,由遠及近的寫法。這樣作答只從取景的立足點看,沒有從深層的因果關係去考慮。滁人安樂,源於太守德政,政治而民歡,寫“滁人樂”是為了引出“太守醉”,為下文作鋪墊。從全文看,文章運用層層烘托的方法,此處也是一種烘托。

第5題考情感體驗,也是一種文意概括。最易造成失誤之處是對“醉”的理解及由此引發的感情體驗,誤認為作者是一種“醉醺醺”的借酒排遣抑鬱,看不到作者與民同樂,陶醉於山水秀色的積極生活態度。與一般的遷客不同,歐陽修在謫居時期,其人生態度也是積極的。

第7題考文意概括。抓住“到李家玩”“發現文集”“借書回家”三個要點概括敘述就符合要求。容易漏掉的是前面兩點中的某一點,得到書的經過便說得不完整。如“從李家討得韓愈的文集”或“發現幾本破書就借回家讀”。

第8題考查閱讀感受。開放性題目,可從“好學”的角度談感受。如果感受認識比較膚淺,或者語言表達不完整、不流暢,就有可能失分。能結合自身談感受,或能對借書、好學作出合理的評價,認識到少時好學與後來大有作為的關係,作答就更深入一層了。

【典型例題透視】

例觀山水之美景

【甲】《遊太和山日記》

徐霞客

十一日,登仙猿嶺……五里,越一小嶺,仍為鄖縣境。嶺下有玉皇觀、龍潭寺。一溪滔滔自西南走東北,蓋自鄖中來者。渡溪,南上九里岡,經其脊而下,為蟠桃嶺,溯溪行塢中十里,為葛九溝。又十里,登土地嶺,嶺南則均州境。自此連逾①山嶺桃李繽紛山花夾道幽豔異常。山塢之中,居廬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鱗次,不似山、陝②間矣。但途中蹊徑狹,行人稀,且聞虎暴叫,日方下舂③,竟止塢中曹家店。

【註解】①逾:跳過,越過。②山、陝:山西省、陝西省的簡稱。③“舂”:通“衝”,下墜。

【乙】《廬山草堂記》

白居易

匡廬①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白樂天見而愛之。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

是居也,前有平地,中有平臺,臺南有方池。環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蓮、白魚。又南抵石澗,夾澗有古鬆、老杉,大僅十人圍,高不知幾百尺。修柯戛②雲,低枝拂潭,如幢( ),如蓋( ),如龍蛇( )……其四旁耳目、杖屨可及者,春有錦繡谷花,夏有石門澗雲,秋有虎溪月,冬有爐峰雪。陰晴顯晦,昏旦含吐,千變萬狀,不可殫紀,故云甲廬山者。 (選文有改動)

【註解】①匡廬:指江西的廬山。相傳殷周之際有匡俗兄弟七人結廬於此,故稱。②戛(jiá):摩,摩娑。

1.“記”是我國古代一種比較常見的散文體裁。國中階段,我們曾經學過不少的同類文章,請你根據回憶和比對,從寫作內容和行文風格上,分別為【甲】【乙】兩文各找一篇最近似的課文。將文題寫在相應位置。

2.請用“/”為下邊的句子準確斷句。

自此連逾山嶺桃李繽紛山花夾道幽豔異常。

3.分別解釋【甲】【乙】兩文中加點的“溯”“蹊”“及”“旦”的意思。

4.根據文意,將“張”“豎”“走”三個字準確還原到【乙】文的括號裡。

5.請用原文說出白居易的“廬山草堂”具體建在什麼地方。(限四字)

6.【乙】文中加橫線的句子,描寫了“廬山草堂”旁的四季之景,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也有一組描寫四季之景的句子,請默寫出這組句子。

7.翻譯下邊的句子。

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

答案:1.《小石潭記》《桃花源記》《滿井遊記》與《遊太和山日記》最近似。《岳陽樓記》《醉翁亭記》與《廬山草堂記》最近似。 2.自此連逾山嶺/桃李繽紛/山花夾道/幽豔異常。(“自此”後斷一處不扣分) 3.溯:逆流而上。蹊:小路。及:到,達到。旦:早晨。 4.“豎”“張”“走” 5.“介峰寺間”或“面峰腋寺”均可。 6.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 7.介於香爐峰(或“山峰”)、遺愛寺(或“寺廟”)之間,那地方最美(或“最好”),又是廬山之最(或“第一”)。(境:地方;勝:美好的,優美的;絕:最,極;甲:第一。重點看以上四個關鍵詞,大意正確即可)

透視助讀:

這是兩位名人謳歌山水的妙筆精品。

甲文選自《徐霞客遊記》。《徐霞客遊記》也被稱為“千古奇書”,是徐霞客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用日記體裁撰寫的一部寫實著作。太和山即武當山,為道教名山,在湖北省境內。山中殿宇規模巨集大,自然風景絕佳。本文記敘的土地嶺是又一處美不勝收的桃源勝境。徐霞客對山嶺間的景緻給予了清晰的描繪,表達了對名山仙道的美好情感。

白居易的《廬山草堂記》,記敘了自己理想居所的美好環境,匡廬秀甲天下,草堂所在地“面峰腋寺”,秀甲廬山,自然是絕勝之境。

感受山川形勝之美,是情操陶冶,也是審美享受。

第1題考查文體意識,對古代散文文體“記”的把握。“記”常見的有兩種:一種以記事為主,一種以寫景為主。“記”通過記事或寫景來表達作者的情感。題幹中的提示“寫作內容和行文風格上”“最近似”很重要。從寫作內容和行文風格上看,《遊太和山日記》以敘事為主,穿插景物描寫,這和《小石潭記》《桃花源記》《滿井遊記》相似;《廬山草堂記》以寫景為主,借景抒情,這和《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相似。

第2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斷句的前提是對全文的整體把握。前面的內容是粗略記敘行程中所到之處。這一句中先讀懂“連逾”是“接連跨越”的意思,從這裡起鏡頭掠過一片山嶺,接著出現具體的景物描寫,顯出了幾幅畫面。寫了桃李,寫了山花,最後用“幽豔異常”收束,所以將句子斷為:“自此連逾山嶺/桃李繽紛/山花夾道/幽豔異常。”斷開的每一處,都有相對完整的意思,連線起來又是一個整體。

第3題考查文言實詞的含義。實詞一般有多個義項。溯:①逆流而上,是原本的字義;②追溯,是後起義。蹊:①小路;②蹊蹺。及:①到達;②趕上;③比得上;④推及、顧及。 旦:①天亮;②(某一)天。根據文中具體的句子進行分析:“溯溪行”,即“順著小溪逆流而上”,所以“溯”為“逆流而上”;“蹊徑狹”,即“小路狹窄”,“蹊”“徑”都是“小路”的意思;“杖屨可及者”,即“拄著柺杖穿著鞋子可到達的地方”,所以“及”為“到達”;“昏旦”,即“傍晚和早晨”,所以“旦”為“早晨”。

文言實詞往往一詞多義,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要多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熟悉它們的義項;在結合具體的文言句子進行解釋時,注意選出符合上下文的義項。

第4題考查主謂詞語的搭配。所給的“豎”“張”“走”三個詞語都是動詞,必須明白和它們搭配的“幢”“蓋”“龍蛇”是什麼意思,接連三個“如……”的本體事物是“古鬆”與“老杉”的枝柯。“幢”是古代作儀仗用的一種旗幟,名詞,這裡不是與建築物有關的量詞,“豎”可與其搭配;“蓋”,古代稱傘為“蓋”,有遮蔽作用,所以與“張”搭配;“龍蛇”是蜿蜒行走的動物,可用“走”字作謂語。填入後,句子完整恰切地表達出對古鬆、老杉的形態描寫。

此類題不是簡單的用代入法就能濟事的,一定要弄清相互搭配的詞語組成後表示什麼意思,這個意思在文中是否說得通。

第5題考查對閱讀資訊的提煉和文意把握。從“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中可以看出廬山草堂的位置。答“介峰寺間”或“面峰腋寺”均可。解題時要針對問題找準相應的句子,按照要求抓住關鍵詞語並限定四字作答。

第6題考查課內文言名句的默寫和課內外知識的連結。考的是對《醉翁亭記》相關內容的識記,並由本文的描寫引起聯想。注意提示“四季之景的句子”,所寫語句不可多出或遺漏。

第7題考查句子翻譯。這個句子特別要注意的地方有四點:其一,“介”字後面省去了“於”,翻譯時要注意補上;其二,“其境”指代的是“那個地方”,說“草堂”反而不合適;其三,“勝絕”指“最美好的”;其四,“甲”,是“第一”的意思。詞語的意思理清後,再將句子的意思理順。

將文言語句準確翻譯成現代漢語,必須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從微觀上,能把握句子中實詞、虛詞的用法和意義,即以理解實詞和虛詞為基礎,對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現象、詞類活用,對常用的虛詞、固定短語、修辭格以及特殊句式,都有一個準確的把握。二是從巨集觀上,善於聯絡上下文推敲判定,整體理解,不要斷章取義。

備、孫權結成抗曹聯盟。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篇11

句讀是考查文言文的傳統方式,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讀,要綜合運用古漢語字詞句及古代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識,因而斷句和劃分節奏能力高低,成了閱讀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誌。《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實施建議”中指出“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感情。”這就要求我們在文言句讀方面要下足功夫。

讀準句讀就是指讀準文言文句子的節奏。讀準句讀最基本的原則是不能破句,以便讓別人聽清並聽懂句子的意思。要讀準句讀還有一些規律可循。

命題規律探尋

讀準句讀,是誦讀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頓有兩種:一是句間停頓,二是句中短暫停頓。從近幾年會考試題來看,考查的重點為後者,即句中停頓。

解題技巧與方法

不少考生畏懼文言文句讀題。那麼,給文言文劃分節奏有沒有規律可循呢?其實,文言文中的節奏劃分有時是有方法可循,有關鍵可抓的。在我們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關鍵,就會給文言文劃分節奏帶來方便,大家不妨用下面的方法試試:

節奏劃分有訣竅,劃一劃二不劃三。

主謂謂賓要停頓,謂補之間照樣分。

遇上關聯想一想,總領詞後漫步走。

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詞狀語須打住。

省略成分斷沒錯,提示停頓理當然。

專有名詞分清楚,節奏劃分顧全貌。

這是一首文言句子劃分朗讀節奏的口訣。下面詳細解說這一口訣,以便大家靈活應用。

節奏劃分有訣竅,劃一劃二不劃三。

一句文言句子中,停頓一兩次是常事,停頓二次或三次以上就很少了,即使是要停頓二次或三次以上,做題時也可以省去可劃可不劃的地方。

②主謂謂賓要停頓,謂補之間照樣分。

通常情況下,文言句子的結構與現代漢語的句子結構相似,都是有主語、謂語、賓語、補語等成分構成,朗讀時主謂之間、動賓之間、中心詞與補語之間要停頓。

③遇上關聯想一想,總領詞後漫步走。

遇上表示假設、轉折等的連詞,如“若”、“而”、“然則”等,或表示總結性的詞語,如“故”、“是故”等,或句首發語詞,如“夫”、“蓋”等,往往在這些詞語的後面要停頓。

④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詞狀語須打住。

連在一起的兩個單音節詞,朗讀時要分開讀;在名詞活用作狀語的這個“活用詞”之前要停頓。

⑤省略成分斷沒錯,提示停頓理當然。

古代漢語通常有省略句式,在省略之處停頓準保沒錯,有些語氣詞用在句子中,表示提示或舒緩語氣,在這個詞的後面停頓合情合理。

⑥專有名詞分清楚,節奏劃分顧全貌。

古代漢語有很多表示人名、地名、年號名、官職名等的詞語,我們要加以分辨,在這些專有名詞的中間是決不能停頓的。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篇12

《蘇武傳》

1.通假字

①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畔:通“叛”,背叛。

②與旃毛並咽之旃:通“氈”,毛織品。

③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無”,沒有。

⑤信義安所見乎見:通“現”,顯現。

⑥法令亡常亡:通“無”,沒有。

⑦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亡:通“無”,沒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無”,沒有。

⑨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衿:通“襟”,衣襟。決:通“訣”,訣別。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經。

⑾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輕輕敲打

2.古今異義

1.漢亦留之以相當。相當:古義:抵押。今義:正在(某時某地)。

2.皆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義:提拔。今義:業績。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義:老人,長輩。今義:岳父。

4.欲因此時降武。因此:古義:趁這時。今義:相當於所以。

5.獨有女弟二人。女弟:古義:妹妹。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義:年紀。今義:春秋戰國時期或指季節。

7.武等實在。實在: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

8.稍遷至栘中廄監。稍: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9.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遺:古義:送給。今義:丟失、落下。

10.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會:古義:正當、適逢。今義:聚會、集合。

11.此必及我。及:古義:牽連今義:常作連詞“和”用

12.會論虞常。論:古義:判罪今義:常作議論

13.以貨物與常。貨物:古義:財物今義:指供出售的物品

14.臥起操持古義:為操和持,兩個詞,“拿著“的意思今義:料理,辦理/籌劃

3.詞類活用

①意動用法

單于壯其節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壯。

誠甘樂之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②使動用法

(1)欲因此時降武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動用法,使……肥沃。

(3)反欲鬥兩主鬥:使動用法,使……爭鬥。

(4)單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動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7)盡歸漢使路充國等歸:使……歸

(8)屈節辱命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③名詞活用

(1)天雨雪雨:名詞做動詞,下。

(2)羝乳乃得歸乳:名詞做動詞,生子。

(3)杖漢節牧羊杖:名詞做動詞,拄著。

(4)武能網紡繳,檠網、檠:名詞做動詞,結網、用檠矯正。

(5)惠等哭,輿歸營輿:名詞做動詞,用車子。

(6)陵與衛律之罪,上通於天上:名詞做狀語,向上。

(7)絕不飲食飲食:名詞做動詞,給他吃的、喝的。

4.一詞多義

①使

(1)數通使相窺觀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漢者第一個“使”:出使。

(3)單于使使曉武第一個“使”:派,第二個“使”:使者。

②語

(1)以狀語武語:告訴。

(2)如惠語以讓匈奴語:說的話。

③引

(1)虞常果引張勝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引:拔。

④食

1)絕不飲食食:給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食:吃。

3)廩食不至食:糧食。

4)給其衣食食:食物。

⑤發

1)方欲發使送武等發:打發。

2)虞常等七十餘人慾發發:發動。

3)恐前語發發:被揭發。

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定語後置句,正常語序“送留在漢者匈奴使”。

(2)為降虜於蠻夷。狀語後置句,正常語序“於蠻夷為降虜”。

(3)何以女為見。賓語前置句和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為見女”

(4)子卿尚復誰為乎。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子卿尚復為誰乎”。

(5)何以復加。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復加”。

(6)募士、斥候百餘人俱。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募百餘人士、斥候俱”

②判斷句

(1)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漢所望也。

(3)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動句

(1)見犯乃死,重負國

(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3)皆為陛下所成就

(4)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篇13

文學常識

1、《左傳》的作者,相傳是魯國的史官左丘明。《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詳細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為“十三經”之一。因為《左傳》和《公羊傳》《穀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後為序,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實(起於魯隱公元年,終於魯哀公二十七年)。記事比《春秋》詳細而具體(字數近二十萬,超過《春秋》本文十倍)。

2、《戰國策》是戰國末年和秦漢間人編輯的一部重要的國別體歷史著作,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經過漢代劉向整理編輯,始定名為《戰國策》。全書共三十三篇。《戰國策》長於議論和敘事,文筆流暢,生動活潑,在我國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3、《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者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全書由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部分組成,計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餘字。它不僅是一部相當完備的古代史書,同時又是我國古代史傳文學成就的代表作品。魯迅先生曾譽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正說明了《史記》在史學和文學上的偉大成就。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篇14

(1)名詞用作動詞

晉軍函陵(駐軍)

趙王之子孫侯者(封侯)

質於齊(做人質)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吃)

樹之以桑(種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稱王)

填然鼓之(擊鼓,敲起鼓)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東面而視(面對)

履而制六合(登上)

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稱帝,稱王)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以甕作;以繩系)

序八州而朝同列(安排次序)

籍吏民(登記)

范增數目項王(以目示意)

道芷陽間行(取道)

刑人如恐不勝(處罰)

(2)名詞用作狀語

夜縋而出(在晚上,當晚)

朝濟而夕設版焉(在早上;在晚上)

必廟禮之(在廟堂上)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當面)

日食飲得無衰乎(每天)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向上;向下)

秋水時至(按季節,隨著時令)

順流而東行(向東)

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像席子一樣;像包裹

一樣;像口袋一樣)

內立法度(對內)

天下雲集響應(像浮雲一樣;像回聲一樣)

贏糧而景從,(像影子一樣)

吾得兄事之(用對待兄長的禮節)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

頭髮上指(向上).

道芷陽間行。(從小路)

時矯首而遐觀(時時,時常)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篇15

一、《世說新語》二則

1.用“/”給下面的句子劃分朗讀節奏。

(1)謝太傅/寒雪日/內集

(2)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3)君與家君/期/日中

(4)待君久/不至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俄而雪驟

俄而:不久,一會兒

驟:急

(2)撒鹽空中差可擬

差:大體

擬:相比

(3)未若柳絮因風起

未若:不如,不及

因:趁、乘

(4)太丘捨去

舍:捨棄

(5)去後乃至

乃:才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其含義。

尊君在不(“不”同“否”,和肯定詞對用時,表示否定)

4.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今義。

(1)與兒女講論文義

古義:泛指小輩

今義:兒子女兒

(2)與友期行

古義:約定

今義: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太丘捨去

古義:離開

今義:前往,與“來”相對

(4)相委而去

古義:捨棄

今義:委託

(5)下車引之

古義:拉,牽拉

今義:領

(6)元方入門不顧

古義:回頭看

今義:顧忌;理睬

5.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

在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裡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輩談論文章的義理。

(2)白雪紛紛何所似?

白雪紛紛揚揚的像什麼?

(3)未若柳絮因風起。

不如比作柳絮乘風飛舞。

(4)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

陳太丘與友人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是正午時分。

(5)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和我相約同行,卻丟下我走了。

(6)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友人感到慚愧,下車來拉元方,元方頭也不回就進門了。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篇16

虛詞歸納

⑴之

縱一葦之所如(助詞,取獨)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

扣舷而歌之(音節助詞)倚歌而和之(代詞,代“歌”)

哀吾生之須臾(助詞,取獨)苟非吾之所有(助詞,取獨)

⑵於

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介詞,在)月出於東山之上(介詞,從)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介詞,被)託遺響於悲風(介詞,給)

⑶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詞,它,指“一葦”)其聲嗚嗚然(代詞,那)

何為其然也(代詞,指簫聲)方其破荊州(代詞,他,指曹孟德)

⑷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連詞,錶轉折)侶魚蝦而友糜鹿(連詞,表並列)

耳得之而為聲(連詞,表順承)下江陵,順流而東也(連詞,表修飾)

特殊句式

渺渺兮予懷(主謂倒裝句)

遊於赤壁之下(狀語後置)

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後置)

何為其然也?(賓語前置,介詞賓語前置)

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介詞賓語前置)

寄(如)蜉蝣於天地,渺(如)滄海之一粟。(謂語省略,省略句)

而又何羨乎!(賓語前置,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判斷句)

客有吹洞簫者——定語後置

固一世之雄也——“也”為標誌的判斷句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非”為標誌的判斷句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非”標誌的判斷句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於”表被動的被動句

(其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省略句

(其聲)舞幽壑之潛蛟——省略句

詞類活用(詞性轉換)

歌窈窕之章(名詞用作動詞,歌詠)

擊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詞用作名詞,月光下的清波)

下江陵(名詞用作動詞,攻下)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方位名詞作狀語,向西,向東)

舞幽壑之潛蛟(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舞動)

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伴侶,以……為朋友)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名詞作狀語,向南)

渺滄海一粟(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渺)

順流而東也(名詞用作動詞,譯作狀語加動詞,向東進軍)

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名詞作動詞,打魚砍柴)

通假字

①舉酒屬客屬—囑勸酒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憑憑藉

③山川相繆繆—繚盤繞

④舉匏尊以相屬屬—囑勸酒尊—樽酒杯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篇17

古今異義

1.徘徊於斗牛之間(徘徊:古義-明月停留今義-人在一個地方來回走動)

2.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古義-內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聖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徵今義-美貌的人)

3.凌萬頃之茫然(凌:古義-越過今義-欺侮)

4.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子:古義-對人的尊稱,多指男子今義-兒子)

詞類活用

1.羽化而登仙(羽:名詞作狀語)

2.舞幽壑之潛蛟(舞:動詞使動)

3.泣孤舟之嫠婦(泣:動詞使動)

4.正襟危坐(正:形容詞使動)

5.烏鵲南飛(南:名詞作狀語)

6.西望夏口(西:名詞作狀語)

7.下江陵(下:名詞作動詞)

8.漁樵於江渚之上(漁樵:名詞作動詞)

9.侶魚蝦而友糜鹿(侶,友:名詞意動)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篇18

1動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使動用法表述的意思是:主語使賓語發出謂語動詞表示的動作或出現謂語動詞表示的變化。

如:“焉用亡鄭以陪鄰?”(《燭之武退師》)

其中的“亡”是主語使賓語出現的狀態,意思是“使鄭國滅亡”。這句中的“亡”是不及物動詞,不能帶賓語,但因後邊跟了“鄭”這個名詞,成為使動用法。這些謂語動詞只有用使動用法來理解,才符合原文的意思。

再看以下各例: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燭之武退師》)(闕:使……減少)

使使以聞大王(《荊軻刺秦王》)(聞:使動,使……聞,稟告)

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活:使……活)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形容詞帶上賓語以後,如果使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和狀態,那麼這個形容詞活用為使動動詞。

如“悽神寒骨,悄愴幽邃”(《小石潭記》)中的“寒”,本是形容詞“寒冷”,因其後帶賓語“骨”,意為“使骨寒”,成為使動。

再看以下各例: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苦:使……受苦;勞:使……勞苦、疲勞;餓:使……飢餓;空乏:形使……資財缺乏。)

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破:使……破,撞破)

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磨厲之於義。(《勾踐滅吳》)(潔:使……潔淨;美:使……美麗;飽:使……飽。)

3名詞的使動用法。

名詞的使動用法,就是當名詞活用為動詞後,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

如“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其中加點的“王”本來是名詞,它後邊又帶一個代詞“之”作賓語,要按照一般的用法來解釋和翻譯就會出錯,就有可能翻譯成“先攻破秦進入咸陽的就王他”。這樣必須改變詞性才能解通,變為“使賓語怎樣”,即使動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王之,就是“使他為王”的意思。

再看以下各例:

既東封鄭(《燭之武退師》)(封:使……成為邊邑)

闕秦以利晉(《燭之武退師》)(利:使……受益)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篇19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yuè,高興。

2.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5.荊軻奉樊於期頭函奉,通“捧”,捧著。

6.圖窮而匕首見見,通“現”,出現。

7.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繞。

8.卒起不意卒惶急無以擊軻卒,通“猝”,倉促,突然。

二、古今異義

1.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古義:走投無路,陷於困境。今義:生活貧困,經濟困難。

2.仰天太息流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古義: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將軍。今義:年長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古義:可以用它來……。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5.持千金之幣物古義:禮物今義:錢幣。

6.秦王方還柱走古義:跑今義:步行。

7.諸郎中執兵古義:宮廷侍衛今義:指中醫。

8.左右既前,斬荊軻古義:周圍侍從。今義:表方向或大約。

三、詞類活用現象:

名詞作狀語

1.進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3.函封之

4.發盡上指冠

高一語文常用知識點

名詞作動詞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為歌曰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左右既前,斬荊軻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設九賓

使動用法

1.使使以聞大王

2.使畢使於前

3.自引而起,絕袖

意動用法

1.太子遲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斷句

1.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購之(以)金千斤

2.欲與(之)俱

3.見燕使者(於)咸陽宮

4.而(群臣)卒惶急無以擊軻

被動句

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2.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介賓短語後置

1、常痛於骨髓(介賓短語後置)

2、嘉為先言於秦王(介賓短語後置)

3、燕王拜送於庭(介賓短語後置)

4、使畢使於前(介賓短語後置)

定語後置

1.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語文學習五種方法

1.大量閱讀

博覽群書是培養孩子語文素養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說,閱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

大量的課外閱讀是提高孩子語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

美國心理學家克拉森的心理實驗研究表明,學生充滿興趣的課外閱讀對提高他們寫作能力的作用,遠遠大於機械的寫作訓練。

語文成績好的孩子幾乎都特別讀喜歡課外書。

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積累:語詞的積累、素材的積累、情感的積累等。

這樣的孩子在寫作上往往有突出的構思、神奇的用詞,在閱讀理解方面有傑出的見地,在說話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見識等。

總之,他們由於見多識廣而語文根底厚實。

堅持閱讀是培養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徑。

特別是多讀一些文辭優美、氣魄巨集大的散文,對提高理解能力很有幫助,比如《魯迅文集》,《讀者》雜誌對培養這些能力和素養都很有幫助。

博覽群書不但是孩子語文素養的基本功之一,而且是孩子成材的一個重要條件。

因為豐富的知識是創造力必不可少的一個條件,也是見識增長,智慧來源的途徑之一。

這裡需要強調一點: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不能遠離名著,培養孩子閱讀經典名著要從小引導,循序漸進。

同時要注意不但要閱讀,而且要寫讀書筆記或者書評。

2.背誦經典

背誦經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養孩子語言素養基本功之一。

國中畢業生,如果能背誦150首古今詩詞,25首白話詩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10篇精美的現代白話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200多條古今中外格言警句。那麼,他的語文功底應該是不錯的。

如果在孩子記憶的黃金時間——16歲之前,讓孩子記誦大量的語言精華,那麼,這個孩子從小就奠定了堅實的語文根底。

如果不能在孩子們閱讀背誦的“童子功”季節引導他們走向閱讀的海闊天空,讓他們在書中與歷史對話,與高尚交流,與智慧撞擊,

從而打下沉實、厚重的文學素養、人文素養的基礎,將來孩子就很難成為高尚的、文明的,具有創造性的現代人。

3.勤寫日記

日記能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辨別能力,增強孩子的自我約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達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練孩子的意志力和積累作文素材。

寫日記的好處大大超過了教育者的想象。

培養孩子寫日記的習慣要循序漸進,開始可以寫短些,每天一、兩句,到每天三、五行,慢慢提高增長。

內容也不拘格,什麼都可以寫,想象的,現實的,國內的,國外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國家大事,小到雞毛蒜皮等等,要做到有聞必記,有為必記,有見必記,有感必記。

但一定不能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的現象,哪怕一兩句也要寫上,寫得荒誕一點,不合常規也行,但必須要寫下去,目的是為了習慣的養成,終止了,就前功盡棄了。

只要老師與家長引導得當,一定能夠大幅提升孩子的寫作水平與語文水平。

4.開闊眼界

要孩子懂得: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

語文學習應該在課堂上,但絕對不是隻靠課堂就能學好的,生活也是語文學習的課堂.。

語文學習還要在廣闊的天地中,引導孩子睜開驚奇的眼睛面對世界,去直面精彩紛呈的生活場景,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

去逛書店、旅遊、看展覽、做採訪、搞調查、看焦點訪談;討論下崗分流、西部開發、腐敗現象、庸俗文化……

讓孩子在豐富多彩的世界裡,懂得我們生活在奇妙的大自然裡,生活在多變的資訊社會中,感受人世間的愛與恨,美與醜。

5.寫好作文

作文是需要靈性的,是需要創造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

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世界各國的學校都非常重視,例如美國從國小開始,寫作就是孩子們的必修課,到博士畢業都是如此。

提高語文成績有哪些竅門

可能有些同學會覺得,語文即使不聽課,在考試的時候,也不會有什麼影響,所以上課的時候,經常不注意聽課,或者是利用語文課的時間去睡覺,這種做並不對,我們一定要利用好語文課的時間,然後在課下的時候,用少的時間去學習語文,其實有些時候,語文底子打下了,即使你課後的時候不怎麼學習,課上認真聽講一點,你的成績也會很好的,所以利用好上課的時間,對你學習很重要。

語文中,有很多知識是需要我們自己去感悟的,有些東西可能老師講我們也聽不懂,所以學習語文,還要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篇20

一、常用實詞

知識點總結

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掌握常見文言實詞的用法及意義,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關鍵。

積累卡片

常見文言實詞例釋

1.安

(1)安逸。例:死於安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養,奉養。例:衣食所安,弗敢專也(《曹劌論戰》)

(3)怎麼。例: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4)安穩,安定。例: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副詞,常與“不”連用,譯為“連……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記》)

(3)曾經。例: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行》)

(4)同“層”,重疊。例:蕩胸生曾雲(《望嶽》)

3.從

(1)跟,隨。例:戰則請從(《曹劌論戰》)/隸而從者(《小石潭記》)

(2)學習。例:擇其善者而從之(《論語。述而》)

(3)追尋。例:溯洄從之(《蒹葭》)

(4)依從。例:民弗從也(《曹劌論戰》)

(5)自,由。例:從口入,初極狹(《桃花源記》)

(6)在。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公輸》)

(7)堂房親屬。例:贈從弟(《贈從弟》)

(8)向。例: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送東陽馬生序》)

4.得

(1)能夠。例:餘因得遍觀群書(《送東陽馬生序》)

(2)領會。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記》)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4)實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獲得。例:優劣得所(《出師表》)

5.道

(1)(正確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2)主張,思想,學說。例:益慕聖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陳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禮記。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說。例: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6.當

(1)面對,對著。例:木蘭當戶織(《木蘭詩》)

(2)在某個時候或某個地方。例:當餘之從師也(《送東陽馬生序》)

(3)應當。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7.方

(1)指面積。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處所。例:有朋自遠方來(《論語。學而》)

(3)當……時。例:方其遠出海門(《觀潮》)

(4)將要。例:方欲行(《狼》)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

8.國

(1)國防。例: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國家。例:夫大國,難測也(《曹劌論戰》)

(3)國都,京城。例: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惠子相樑》)

(4)國事。例: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5)地勢。例:國險而民附(《隆中對》)

9.會

(1)適逢。例: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

(2)體會,領會。例: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傳》)

(3)彙集。例:遷客騷人,多會於此(《岳陽樓記》)

(4)定將。例:會挽雕弓如滿月(《江城子》)/會當凌絕頂(《望嶽》)

10.見

(1)看見。例:清澈見底(《滿井遊記》)/見漁人(《桃花源記》)

(2)拜見。例:徐庶見先主(《隆中對》)/於是入朝見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3)接見。例:將軍豈願見之乎(《隆中對》)

(4)瞭解。例:見往事耳(《孫權勸學》)

(5)認識。例: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孫權勸學》)

(6)xiàn,引見。例:胡不見我於王(《公輸》)

11.將

(1)將要。例:將以攻宋(《公輸》)/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2)帶兵。例: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3)帶兵的人,將領。例: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帶領。例:其馬將胡駿馬而歸(《塞翁失馬》)

(5)扶持。例:出郭相扶將(《木蘭詩》)

(6)拿。例:自將磨洗認前朝(《赤壁》)

(7)和,與,同。例:暫伴月將影(《月下獨酌》)

12.盡

(1)全部取得。例:利盡南海(《隆中對》)

(2)盡興。例:造飲輒盡(《五柳先生傳》)

(3)盡頭,到頭。例:林盡水源(《桃花源記》)

(4)窮盡。例: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觀潮》)

(5)完,沒有了。例: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

(6)全,這裡作動詞,“吃盡”。例: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13.文

(1)文章。例: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2)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記》)

(3)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傷仲永》)

(4)刺花紋,畫著文采。例:皆披髮文身(《觀潮》)

14.知

(1)知道。例: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2)同“智”,聰明,智慧。例: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瞭解。例:人不知而不慍(《論語。學而》)

(4)明白,懂得。例:不可謂知類(《公輸》)

必看!20xx年會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必看!20xx年會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5)識別,認識。例: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6)覺得,感覺。例: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送東陽馬生序》)

二、常用虛詞

知識點總結

虛詞沒有實在意義,一般不能充當句子成分,不能單獨回答問題(少數副詞如“不”“也許”“沒有”等可以單獨回答問題),只能配合實詞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種.種語法關係。虛詞包括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兼詞七類。文言虛詞在整個文言詞語中雖然只佔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語法作用卻很大。文言文中的許多句式是以虛詞為標誌的,如判斷句“……者……也”、被動句“為……所……”等虛詞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頻繁,而且它們的解釋也相當靈活。

常用虛詞例釋

1.但①副詞:表示對動作的限制,可譯為“只”“僅僅”等。例: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木蘭詩》)

②連詞:用在複句的後一個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轉折。可譯為“但是”“不過”“只是”等。例:無他,但手熟爾。(《賣油翁》)

2.而①代詞:相當於第二人稱,你、你們,你的、你們的。例: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志異。促織》)

②連詞:A.表示遞進,相當於“而且”“並且”。例: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B.表示轉折,相當於“卻”“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C.表示順承,相當於“然後”。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D.表修飾,相當於“地”。例:默而識之。(《論語。述而》) E.表並列,相當於“並不是……而只是……”。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滿井遊記》)

3.耳語氣詞:A.表示肯定、判斷語氣,相當於助詞“也”,可譯為“了”“啊”。例: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B.表示限制語氣,相當於“而已”“罷了”,含有“不過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驢》)

4.何①疑問代詞:A.代事物,可譯為“什麼”。例:子何恃而往?(《為學》)B.代處所,可譯為“哪裡”“什麼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五柳先生傳》)C.代原因,可譯為“何故”“為什麼”。例: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②副詞:表示反詰,可譯為“怎麼”。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5.乎①語氣詞: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問或反問,相當於“嗎”“呢”。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讚美或感嘆,相當於“啊”“呀”。例: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C.表示測度或商量,相當於“吧”。例: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孟子。梁惠王下》)

②助詞:用於形容詞或副詞後,助成音節,可譯為“……的樣子”,或不譯。例: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愛蓮說》)

③介詞:A.表示時間,可譯為“在”“從”。例: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記》)B.表示物件,可譯為“對”。例: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吾嘗疑乎是。(《捕蛇者說》)

6.或①代詞: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時間等的一部分,可譯為“有的人”“有的”。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

②副詞:A.表示動作行為、情況的揣測、估計,可譯為“也許”“大概”“或許”。例: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B.表示時間,可譯為“偶爾”“有時”。例: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岳陽樓記》)

7.乃①代詞: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你”“你的”“你們”“你們的”。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②副詞:A.表示動作行為的相承,可譯為“就”“於是”等。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陳涉世家》)B.表示動作行為或某種情況的發生、出現出乎意料,可譯為“竟然”“卻”等。例: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8.其①代詞:A.人稱代詞,可譯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桃花源記》)B.代具體的事物。例:屠自後斷其股。(《狼》)C.指示代詞,可譯為“這”“那”等。例: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②副詞:表示推測、反問等語氣,可譯為“大概”“難道”,或者不譯。例: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句中第一個“其”表反問,可譯為“難道”;第二個“其”表猜測語氣,可譯為“大概”。編者注)

9.且①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的發生、出現是暫時的,可譯為“姑且”“暫時”等。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B.表示動作行為將要發生、出現,可譯為“將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連詞: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況且”“尚且”等。例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馬說》)

10.雖連詞:A.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例: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B.表示轉折,可譯為“可是”。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11.遂副詞:A.表示結果,可譯為“終於”“結果”“竟然”等。例: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桃花源記》)B.表示順承,可譯為“於是”“隨即”等。例: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記承天寺夜遊》)

12.也①語氣助詞,用在句末:A.表示判斷或肯定語氣,可譯為“啊”“呀”,或不譯。例: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B.表示疑問或反問語氣,可譯為“呢”“嗎”,或不譯。例: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勸阻語氣,可譯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②語氣助詞,用在句子中間:表示停頓,舒緩語氣,引起下文,可譯為“啊”“呀”等,或不譯。例: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黃生借書說》)

13.已副詞:A.表示動作行為已經發生、出現,可譯為“已”“已經”等。例: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白帝城》) B.與“而”組成固定片語,表示後一個動作行為與前一個動作行為相隔不久,可譯為“不久”。例: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醉翁亭記》)

14.以①介詞:A.表示動作行為發生、出現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例:而吾以捕蛇獨存。(《捕蛇者說》)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譯為“用”“拿”等。例: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送東陽馬生序》)C.表示時間、處所或範圍,可譯為“在”“於”“從”等。例: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隆中對》)

②連詞:A.表示目的,可譯為“來”。例: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B.連線分句,表示結果,可譯為“才”“因而”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15.矣語氣詞:A.表示已然,可譯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矣。(《公輸》)B.表示肯定語氣,可譯為“了”,也可不譯。例: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C.表示感嘆語氣,可譯為“啊”“了”。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16.於介詞:A.表示時間,可譯為“在”“到……時”等。例: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滿井遊記》)B.表示

三、多音字

知識點總結

多音字,就是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讀音,不同的讀音表義不同,用法不同,詞性也往往不同。多音字有以下幾種用法讀音有區別詞性和詞義的作用。這種型別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異讀”,約佔到全部多音字的80%.對這類多音字,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讀音加以辨析、記憶。如“將”:jiāng(可作動詞或副詞等),動詞可作“帶領”解,副詞可作“將要”解;jiàng(名詞),作“將帥”或“大將”解;qiāng(動詞),作“願”“請求”講,如“將子無怒”(請你別生氣)。

2.使用情況不同,讀音也不同,讀音有區別用法的作用。如“薄”:báo,不厚的意思,一般單用,薄餅、薄紙;bó,一般用於合成詞,薄禮、厚古薄今;bò,薄荷(專有名詞)。

3.語體不同,讀音不同,讀音有區別語體的作用,主要體現為口語和書面語等。如“給”:口語讀gěi;書面語讀jǐ,給予、給養。

4.方言詞彙的存在造成多音。這類多音字比較少,僅限於部分地區。如“忒”:tè,差忒(差錯之意);tuī(方言),風忒大、房子忒小(忒:太)等。

5.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續使用到現在而形成了多音字,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等。(此部分詳見第二節“異讀字”。)

常見多音字例釋

行xíng

①行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②運動天行有常(《荀子。天論》)

háng

①路遵彼微行(《詩經。七月》)

②行列鴛鴦七十二,羅列自成行(《漢樂府。雞鳴》)

③古代軍隊編制,二十五人為一行陳勝、吳廣皆次當行(《陳涉世家》)

難nán困難天下事有難易乎(《為學》)

nàn患難奉命於危難之間(《出師表》)

數shǔ ①動詞,計算珠可歷歷數也(《核舟記》)

②數落,列舉罪狀晏子請數其罪(《貞觀政要。納諫第五》)

shù作數詞用,譯為“幾”騎千餘,卒數萬(《陳涉世家》)

shuò副詞,屢次,多次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為wéi①制,造,做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公輸》)

②充當,當作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

③擔任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陳涉世家》)

④是中軒敞者為艙(《核舟記》)

⑤稱為,叫做號為張楚(《陳涉世家》)

⑥著,寫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⑦以為,認為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⑧“焉”與“為”合用,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呢”夫子何命焉為(《公輸》)

wèi①介詞,為,給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②對,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③為此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木蘭詩》)

④連詞,因為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

騎qí動詞,騎馬其子好騎(《塞翁失馬》)

jì名詞,一人一馬叫一騎翩翩兩騎來是誰(《賣炭翁》)

少shǎo①名詞,少數人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公輸》)

②不多閒靜少言,不慕榮利(《五柳先生傳》)

③稍微賓客意少舒(《口技》)

④少時,一會兒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

shào①年輕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②小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陳涉世家》)

好hǎo ①容貌美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陌上桑》)

②相善,交好外結好孫權(《隆中對》)

hào愛好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舍shě捨棄便舍船,從口入(《桃花源記》)

shè房屋又漸如高舍(《山市》)

號háo大聲喊叫八月秋高風怒號(《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大聲哭號呼而轉徙(《捕蛇者說》)

hào ①國號號為張楚(《陳涉世家》)

②稱號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③命令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陳涉世家》)

間jiān ①中間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晏子春秋》)

②表房屋的量詞安得廣廈千萬間(《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jiàn ①暗地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②參與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③夾雜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口技》)

④離間趙王信秦之間(《廉頗藺相如列傳》)

四、異讀字

知識點總結

異讀字是一種特有的讀音現象,它是指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讀音,而表示的意義相同的字。文言文異讀字有三種情況:破音異讀、通假異讀和古音異讀。

破音異讀,又叫“讀破”。它是採用改變漢字通常讀音的方法來表示該字詞性和意義的改變。如:天雨牆壞。(《智子疑鄰》)句中沒有謂語動詞,因此“雨”轉化為動詞。所以,在習慣上把它讀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詞的“雨”(yǔ)的區別。

所謂通假異讀,是指在通假現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讀音去讀。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這裡的“說”是“悅”的通假字,因此,就應該讀成它的本字“悅”(yuè),而不能再讀shuō音了。

所謂古音異讀,是指古代的一些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稱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專有,就有了固定性,從而保留髮古音。如: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木蘭詩》)此句中“可汗”是對我國古代北方部族首領的稱呼,應讀為“kèhán”,而不能讀為“kěhàn”。

異讀字例釋

信本義是表示“誠實”“信任”“的確”“任意”“使者”等意,讀xìn.例

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出師表》)

有時假借為“伸展”“伸張”之意,即與“伸”同義,讀為shēn.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隆中對》)

食其在用於人名時,“食”讀yì,“其”讀jī。例

信引兵東,未渡平原,聞漢王使酈食其已說下齊,韓信欲止。(《史記。淮陰侯列傳》)

房古同“旁”,讀páng,用於“阿房宮”。例

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葫蘆僧判斷葫蘆案》)

王作名詞,表示“帝王”“諸侯王”等意時,讀wáng.例

胡不見我於王?(《公輸》)

當其用作動詞,表示“成就王業”等意時,讀wàng.例

大楚興,陳勝王。(《陳涉世家》)

度作名詞,表示“計量長短的標準”“限度”“法制”“氣度”“度過”等意時,讀dù。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在作動詞,並表示“計量”“揣測考慮”等意思時,讀duó。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隆中對》)

臭作形容詞,表示與“香”相對的意思時,讀chòu.例

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昌言。理亂》)

作名詞,表示“氣味”時,讀xiù。例

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送東陽馬生序》)

乘作動詞,在表示“駕”“坐”“趁”等意時,讀chéng.例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贈汪倫》)

在表示“車輛”或作“四”的代稱時,讀shèng.例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

讀表示“誦讀”等意時,讀dú。例:好讀書,不求甚解。(《五柳先生傳》)

表示“句讀”(即不足一句,讀時須稍有停頓)的意思時,讀dòu.例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泛在表示“漂浮”“廣泛”“浮行”等意思時,讀fàn.例:蓋大蘇泛赤壁雲。(《核舟記》)

而在表示“覆”“翻”等意時,讀fěng.例:大命將泛,莫之振救。(《論積貯疏》)

創當表示“始造”“首創”的意思時,讀作chuàng.例: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師表》)

在表示“創傷”的意思時,讀chuāng.例:夫身中大創十餘,適有萬金良藥,故得無死。(《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罷表示“停止”“罷免”等意思時,讀bà。例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論語。子罕》)

當表示“疲勞困乏”之意時,同“疲”,讀作pí。例

今天下三分,益州罷敝。(《出師表》)(注:教材中“罷敝”寫作“疲弊”)

女表示“女性”“女兒”的意思時,讀nǚ。例

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木蘭詩》)

作人稱代詞時,則同“汝”,讀作rǔ。例

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降動詞,在表示“降落”“降臨”“降給”“下達”等意時,讀jiàng.例

必看!20xx年會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會考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在表示“歡悅”“平和”的意思時,讀xiáng.例:未嘗稍降辭色。(《送東陽馬生序》)

五、通假字

知識點總結

通假字,漢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簡稱。所謂通假,就是兩個字通用,或者這個字借用為那個字,它們之間語音相同或相近,並沒有意義上的聯絡,所以又稱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1)通假字的形式

①“本無其字”的假借字。古代文字少而所記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夠用,想記一事而無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來代替。

②“本有其字”的通假字。古人寫作時,不用原字或倉促間想不起原字,而寫成了另外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這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2)通假字的種類

①“聲旁字”代替“形聲字”。

例:滿坐寂然,無敢譁者。(《口技》)(坐座)

②“形聲字”代替“聲旁字”。

例: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庭廷)

③同聲旁的字互相代替。

例:無隴斷焉。(《愚公移山》)(隴壟)

④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代替。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慧)

常見通假字例釋

以下內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釋義、例句及出處順序整理

說悅愉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女汝你子曰:由,誨女知之乎?(《論語。為政》)

知智智慧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還旋迴轉,掉轉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湯燙用熱水焐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

齊劑湯藥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

止只僅僅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

陰蔭樹蔭綠楊陰裡白沙堤(《錢塘湖春行》)

屏摒捨去屏棄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為學》)

帖貼粘對鏡帖花黃(《木蘭詩》)

火夥同伴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木蘭詩》)

竦聳高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觀滄海》)

爭怎怎樣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

見現出現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西江月》)

要邀邀請便要還家(《桃花源記》)

指直一直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六、文體知識

知識點總結

1.說是古代的一種散文體裁。從內容上看,文體可以敘述事情,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發表議論;大多是一事一議,要求說出對某個問題的深刻見解。這種“說”,它的敘事及議論,都是為了表明對社會生活中的某個問題或某種現象的看法,從本質上說,它是屬於議論性的文體,與現代的雜文或雜感小品相似。國中階段所學的有《馬說》《愛蓮說》《黃生借書說》等。

2.表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特殊文體。在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國時期統稱為“書”,“書”是書信、意見書的總稱。到了漢代,這類文字被分成四個小類,即章、奏、表、議。劉勰在《文心雕龍。章表》裡說:“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可見,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動之以情”是這種文體的一個基本特徵。此外,這種文體還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開頭要說“臣某言”,結尾常有“臣某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之類的話。我們國中課本所選諸葛亮的《出師表》

即“表”中範例。

3.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種序是惜別贈言的文字,叫做“贈序”,內容多是對所贈親友的讚許、推重或勉勵之辭,如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即是寫給同鄉晚輩的贈序。還有一種是寫在詩歌前面的序,叫“詩序”,多交代所詠故事的有關內容或作詩的緣起,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前面有一段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這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詞的緣起與過程。

4.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一般都用韻,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內容多含頌揚、鑑戒之意。我們學過的如劉禹錫的《陋室銘》。

5.記是古代的一種散文體裁。文言文標題中的“……記”,相當於現代文“記……”的形式。如“小石潭記”,就是“記小石潭”,即記述遊小石潭的行蹤以及小石潭的景物。這類文章當中,大多數是遊記,一種用來記敘旅途見聞和某地政治生活、社會面貌、風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勝古蹟等的散文體裁。其次是些普通的敘事性散文或者“雜記”(包括如《桃花源記》這樣的詩前序文)。除以上兩篇,我們學到的還有《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滿井遊記》《核舟記》等。

6.傳記述個人生平事蹟的文章。一般來說多為記述那些在歷較有影響而事蹟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蹟。多采用敘述、描寫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風貌。這種文體,慣用於史書。一般為他人所寫,如《張衡傳》等,也有寫自己的傳記,如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

7.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尺牘文學功能多種多樣:可以抒情,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林覺民的《與妻書》;也可以寫景,如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可以寫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也可以進謁顯貴,勉勵後學,形成別具特色的書牘文傳統。尺牘講究謀篇佈局,文質俱佳。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篇21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李密《陳情表》)

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陳情表》)

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李密《陳情表》)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閣序》)

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王勃《滕王閣序》)

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王勃《滕王閣序》)

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王勃《滕王閣序》)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韓愈《師說》)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篇22

一.一詞多義

“之”

①公從之(代佚之狐的建議)

②許之(人稱代詞,鄭文公)

③將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詞)

④子犯請擊之(秦國,代詞)

⑤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⑥鄰之厚,君之薄也(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⑦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連詞,表承接)

②敢以煩執事(介詞,拿)

③越國以鄙遠(連詞,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連詞,錶轉折)

⑤以亂易整,不武(介詞,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何)

③朝濟而夕設版焉(兼詞,“於之”,在那裡)

④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裡)

“其”

①以其無禮於晉(代詞,鄭國)

②君知其難也(代詞,這件事)

③吾其還也(表商量或希望語氣)

注:思考練習三中“若、說、辭、鄙、微”自己整理到積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通“供”,供給)

③秦伯說(同“悅”)

④失其所與,不知(同“智”,明智)

三.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紮)

②既東封鄭(封,疆界。這裡用作動詞,使……成為疆界)

③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削減)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⑤越國以鄙遠(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作邊邑)

⑥若亡鄭而有益於君(使動用法,使……滅亡)

⑦燭之武退秦師(使動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異義

①夫人(古義為“那個人”,今義為“妻子”的尊稱)

②行李(古義為“出使的人”,今義為“出門時所帶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

A.以其無禮於晉B.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C.佚之狐言於鄭伯

(2)省略句

A.晉軍(於)函陵,秦軍(於)汜南(省略介詞“於”)

B.(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省略主語)

C.敢以(之)煩執事(省略介詞賓語,以之)

(3)賓語前置

夫晉,何厭之有(“之”作賓語前置的標誌)

知識點小結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yuè,高興。

2.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5.荊軻奉樊於期頭函奉,通“捧”,捧著。

6.圖窮而匕首見見,通“現”,出現。

7.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繞。

8.卒起不意卒惶急無以擊軻卒,通“猝”,倉促,突然。

二、古今異義

1.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古義:走投無路,陷於困境。今義:生活貧困,經濟困難。

2.仰天太息流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古義: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將軍。今義:年長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古義:可以用它來……。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5.持千金之幣物古義:禮物今義:錢幣。

6.秦王方還柱走古義:跑今義:步行。

7.諸郎中執兵古義:宮廷侍衛今義:指中醫。

8.左右既前,斬荊軻古義:周圍侍從。今義:表方向或大約。

三、詞類活用現象:

名詞作狀語

1.進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3.函封之

4.發盡上指冠

常用知識點

名詞作動詞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為歌曰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左右既前,斬荊軻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設九賓

使動用法

1.使使以聞大王

2.使畢使於前

3.自引而起,絕袖

意動用法

1.太子遲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斷句

1.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購之(以)金千斤

2.欲與(之)俱

3.見燕使者(於)咸陽宮

4.而(群臣)卒惶急無以擊軻

被動句

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2.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介賓短語後置

1、常痛於骨髓(介賓短語後置)

2、嘉為先言於秦王(介賓短語後置)

3、燕王拜送於庭(介賓短語後置)

4、使畢使於前(介賓短語後置)

定語後置

1.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必修一語文文言文的學習方法

1、多讀:不僅要讀課本,而且要讀讀本,可能的話,儘可能閱讀一些文言作品,擴大自己的視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師要求背誦的課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誦下來。倘若你可以堅持到底,那麼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語習慣和遣詞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來。

3、多練: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捷徑之一,不僅要認真完成課後訓練,而且要多做相關的字詞句的分類訓練,以拓展視野,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必修一語文文言文的學習技巧

學習文言文不僅要學會聽課,而且要重視預習和複習。

1、課前預習,除了結合腳註疏通文意之外,還應當進行詳細的圈點勾畫,結合語境,反覆揣摩,找出自己暫時還無法理解的東西,對那些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當然,有條件的話,還應當蒐集相關的資料,以備不時之需。在預習的時候,千萬別忘記了反覆誦讀課文,如果有時間,還可以將不懂的地方製作成問題卡片,以便上課時及時與老師交流或互動,切忌不懂裝懂。

2、課後複習,不僅可以鞏固學習成果,而且還可以加深理解,觸類旁通,培養自己的遷移能力。因此,同學們一定不要貪圖省事兒,要是上課聽聽就了事,那麼,你就有可能到頭來,自己什麼也得不到!